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查看: 1777|回复: 13

《心宽念纯》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6-12-2010 11:5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001【做人的开始】
  每一天都是做人的开始,每一个时刻都是自己的警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27-12-2010 11:0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善解的媳婦

我見過一對姑嫂,嫂嫂一嫁進門,媽媽就百般挑剔,言語極為諷刺,但是嫂嫂總是笑顏以對、逆來順受。這位小姑很有正義感,覺得是媽媽沒有道理,就偏袒嫂嫂。有時候聽得受不了,就會對嫂嫂說:「嫂嫂,妳怎麼那麼傻?剛才媽媽罵妳的,難道妳都聽不懂嗎?」嫂嫂笑笑地說:「媽媽教我是應該的,我做錯了就要改。」

有一次,小姑帶嫂嫂來見我,就說:「我嫂嫂真傻,請師父為她開智慧!」

我問:「怎麼說傻呢?」小姑就說:「不論我媽媽怎麼罵,她都逆來順受。」我就問嫂嫂:「婆婆說妳,妳一點都不生氣嗎?」她說:「老人家經驗多,至少也看得比我們多,我做了什麼事情不對,老人家指正,我們就要改,改了就會愈好,所以我應該要感恩婆婆。」

我就和這位小姑說:「嫂嫂很歡喜,被人罵都不會生氣,還會感恩,她很有智慧,懂得包容、善解、感恩,又很滿足;倒是妳的心量不夠,用另外的感覺去聽妳母親的話,才會心理不平衡。」

证嚴法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8-12-2010 10:1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1-001【做人的开始】
  每一天都是做人的开始,每一个时刻都是自己的警惕。
lchintong 发表于 26-12-2010 11:57 AM


归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9-4-2011 11:5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母親太看重金錢,兒女該怎麼做?

訪客問:我的母親十分貪財,嗜錢如命,為了金錢可以犧牲親情和人格,我們做兒女的都很不諒解她的作為。

上人的回答:
你母親愛財的心態,可能是基於她極度匱乏、久缺安全感所致,你要藉事練心、多體諒母親,用慈施悲,以寬大的愛心對待她,可能的話,帶她去醫院看看人間的生老病死等苦離,讓她欣慰自己身體健康,又不缺錢使用,或許可以幫助她的心態趨於平衡、穩定。

如果她不改,則由你來改──改變對她的態度,對她多付出、多寬讓,久而久之自然能引導她生出懺悔的心。

我相信你母親比你更痛苦,因為她所要的永無止盡。

本文摘自:《慈濟道侶》120 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4-6-2011 11:3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幸福的真諦

人生真正的幸福是「心安」,而非物質的享受,因為一切物質如泡沫般虛幻,也如天上的浮雲,瞬間即過。想要安心地生活,就必須去除「貪欲」。

有一個小故事──

有位媽媽只有一個兒子,他從小就沒有父親,媽媽很辛苦地把他撫養長大,完成學業,並且勤奮地工作。雖然他們的生活並不寬裕,不過母子倆相依為命,兒子也很孝順母親,日子過得很平順。

以前,這位媽媽每天早晨都會叫兒子:「起床囉!上學囉!」兒子畢業後上班了,媽媽仍然每天早晨叫他:「起床囉!上班囉!」這是天天不可或缺的一件事。

有天,兒子下班回來跟媽媽說:「媽!您太辛苦了,我從小到大都沒有讓您享受過什麼,看!我們家的裝潢這麼簡單。現在我想投資做一件生意,是朋友邀我一起做的,如果順利完成,我們立刻就可以把家裡裝潢得很漂亮,而且應有盡有,讓媽媽想要什麼就有什麼!」

媽媽聽了,問兒子說:「你做這件生意,賺的是不是正當的錢呢?」兒子說:「錢是正當的,不過可能對別人有點不公平。」媽媽就說:「兒子呀!每天早上都是媽媽叫醒你的,是不是?」兒子說:「是啊!您問這做什麼呢?」

媽 媽說:「我每天在廚房準備早餐,看時間快到了,就在廚房叫你,每次都叫了好久,你還是沒有回應,總得讓我跑上樓來叫你;有時候還叫不醒,就必須用手把你搖 醒,常常看到你張開眼皮了,卻還是一副很想睡的樣子。雖然如此,不過這是每天讓我覺得很踏實的一件事,我不希望我來到你的床邊,還沒叫你就看到你眼睛已睜 開、早就已經醒了,因為我不希望你睡不安穩啊!」

兒子聽了這些話,立即恍然大悟說:「媽媽,我知道了,我會讓您安心,不去做那些讓您擔心的事。我們母子辛苦一些沒關係,只要心安,日子就會過得很快樂,對不對?」媽媽很歡喜地說:「對!讓媽媽安心就是孝順。我們的欲望不能太大,能夠維持生活、心安理得,就是幸福啊!」

沒錯,這是最正確的人生觀──憑勞力賺取合理的利潤,不做「心不安、睡不穩」的事;否則即使得到再大的享受也不能安心。在生活中,只要善盡本分,把貪欲之門關起來,自然天天都會過得平安又自在!

證嚴上人
本文摘自:《慈濟月刊》357期 www.tzuchi.org.tw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7-7-2011 11:5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        日本:老人打生命線增多,只想找人說說話。

日本的自殺人口已連續13年超過3萬人,1998年50多歲的中老年層和80多歲的老年層自殺死亡率最高。

2011年版的「自殺對策白皮書」指出,去年自殺者中,四成是40至60歲的壯年,占61.9%,但日本老人自殺比率仍不低,去年度60至69歲自殺者占18.7%,70至79歲占11%,80歲以上占6.9%。

厚生勞動省研究報告指出,憂鬱症是引起高齡老人自殺主因之一。

高齡者罹患慢性疾病的可能性高,身體衰弱加上與家人和地方上疏離,容易有被孤立感;對經濟感到不安等因素,也使得高齡者自殺死亡率高。

日本近十年打電話向生命線求救的高齡者越來越多,許多人只是為了想找人講話,聊自己周邊的事就能聊三個鐘頭。

日本高齡化比率居全球之冠,至去年10月,65歲以上占總人口23.1%,創最高紀錄。如果人口持續減少下,至2025年,75歲以上老人將占總人口的30.5%。

為因應全球最快速的高齡化問題,日本「高齡社會白皮書」指出,高齡者的社會孤立問題急待解決,否則可能使他們失去活下去的意義,也易造成獨居老人「孤獨死」問題。應藉義工活動等力量,讓高齡者找到屬於他們自己的空間,發揮自我能力。


◆ 台灣:久病、憂鬱,老人自殺死亡人數增7%;長輩就怕孤單,多點關心少遺憾。


自殺連續13年高居國人十大死因之一,去年首度跌出榜外,自殺死亡人數也創近五年新低。但65歲以上長者自殺不減反增,自殺死亡率高居各年齡層之冠,衛生署研判與年長者久病厭世、憂鬱症傾向息息相關。

世衛組織(WHO)資料也顯示,過去45年來,全球自殺死亡率增加60%,平均每40秒一人自殺死亡、每3秒1人企圖自殺,預測到2020年,有150萬人自殺身亡。

許多久病纏身的老人家面對吃飯、睡覺與看病的無限循環,「生活沒有重心,也沒有期待,需要旁人多一些關心。」

老人家疾病纏身、子女疏於問候或生活缺乏重心,很容易就感到沮喪,甚至萌生負面念頭。「一個自殺者背後,可能有10到20次的自殺意圖」,65歲以上長者具低通報、高自殺率特性,自殺原因以身心疾病為主,尤其"老人憂鬱情緒"容易被忽略,值得社會各界關注。

弘道老人基金會呼籲,多關心長輩。而面對少子化與小家庭引發的「獨居狂潮」,每個人都要有面對一個人老化的心理準備,及早規畫退休後的日子,別讓生活失去重心,心情蒙上陰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发表于 7-7-2011 01:5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转载》

宽容是一种修养,是一种境界,是一种美德。宽容是原谅可容之言、饶恕可容之事、包涵可溶之人。
    宽容,当需要有够大的心胸。我想世间最大的还是弥勒佛的肚子,在很多佛院看动弥勒佛是这样的:“大肚能容,容天容地,于己何所不容;开口便笑,笑古笑今,凡事付之一笑。”这是何等的心胸啊!从中我们不难看到,宽容和笑、愉快在弥勒佛的境界里是连在一起的。有了宽容的胸怀,才有容天容地、容江海的崇高和博大,才有来自心底的真挚笑容。鞍山的玉佛寺内的弥勒佛是这样的:“笑古笑今,笑东笑西,笑南笑北,笑来笑去,笑自己原无知无识;观事观物,观天观地,观日观月,观来观去,观他人总有高有低。”。大千世界,日月轮回,时事境迁,人心思变,所以,于己要多责,责自己无知无识;对他人,要多欣赏,赏他人有高有低。人生有了这种宽容的气度,才能安然走过四季,才能闲庭信步笑看花落花开。
    宽容,首先要能容人言。人言有褒贬诤馋之分,褒奖之语,应多责自己的不足之处、不明之事,才不至于在褒举中跌落下来。贬抑之语,无论多么残酷、无稽,也要坦然处之。大将军韩信的“胯下之辱”无疑是对大将军驰骋天下、成就伟业的胸襟的一种锤炼。诤言更要珍惜,在当今社会,每个人的个性都有了肆意张扬的环境,难免会有不经意的膨胀。诤友诤言无异于苦口良药,着实难得,更要听得进、记得住、改得快。最害人的要是谗言,尤其是有了地位、有了有求于你的人后,易被谗言的甜蜜伤及元气。乾隆是一国之君,可以说有宽容之量,他容得和坤的媚语搔痒,却更懂得用纪晓岚的诤言来进行“中和”和“补偿”,以维持一种心理的平衡。所以,语言是人与人交往的首要工具,宽容之人要善听、善辨、善纳、善弃,兼听则明,偏听则暗,不可偏薄。
    宽容,还要能容人事。事有轻重缓急、大小荣辱之别,能否冷静处事,宠辱不惊看云卷云舒,当需要更博大的胸怀。当今是竞争的世界,世事变幻莫测,人需要在容人事中找出自己的“知”与“识”,方能扬长避短,书写更加美好的人生之旅。就拿当前的家庭来说,据统计,妻子收入高于丈夫这一现象已成为家庭解体的新因素,因为这种现象打破了“男主女辅”的家庭角色关系,丈夫不能容忍妻子的霸气,妻子不能容忍丈夫的窝囊气。所以,造成了家庭战事频仍,导致家庭的破裂。要适应这一现实,在日常生活中,夫妻双方也需要有容人之量,丈夫应从妻子的身上学她的勤劳、吃苦、韧性等品德,用到自己的择业和工作中;妻子也要鼓励丈夫继续寻找更好的机遇,并不失妻子的温柔、贤惠,以此重新构建家庭新的平衡,就可以拥有经济宽裕后的幸福生活。所以,宽容之于事,要善于分析,设身处地理解,并能兼收并蓄,才能达到愉悦快乐之境。

    宽容,最重要的是容人,它是容言、容事之根本。人,也有高低之分,学人之长,是宽容修养的基础,所以,做起来也比较容易。但是,容人之短,尤其是容持不同观点的人的缺点,则需要较大的胆识和胸襟。所以,要用真诚的心来观察他人的长处,容纳他人的不足,善于发现、培养、发挥他人的长处,求同存异,共同发展,互惠互利,才能成就事业,拥有更多的成功。
    宽容别人,其实就是宽容我们自己。多一点对别人的宽容,其实,我们生命中就多了一点空间。有朋友的人生路上,才会有关爱和扶持,才不会有寂寞和孤独;有朋友的生活,才会少一点风雨,多一点温暖和阳光。其实,宽容永远都是一片晴天。
    所以,宽容是人之博大、人之崇高、人之快慰的优良品德。“天称其为高者,以无不覆;地称其为广者,以无不载;日月称其明者,以无不照;江海称其大者,以无不容。”在这世界构建的新的文明中,愿更多的朋友,能拥有一颗宽容之心,宽厚待人,宽厚至语,宽厚做事。宽容于己不会失去什么,反而可以收获快乐,收获成功,会给人间增添多一些的欢乐和温情。
    朋友,从您的一言一行开始,修一颗宽容之心吧!愿你拥有比海洋还宽阔的胸怀,拥有比日月更长久的幸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2-7-2011 12:0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寬厚善念 心靈富足
2011年7月11日

要讓人人脫離貧窮,實在不容易,但人心卻可以均富——富有愛心、富有智慧。

以前的社會環境單純,有云:「賜子千金,不如教子一藝」,讓孩子學會一門功夫,自然就能養家活口、擔起照顧家庭的責任。但在物欲氾濫的現代社會,人心習於比較,有一缺九;孩子自幼被推向物欲狂流裏,以為擁有豐厚物質享受才是幸福。

一念貪心起,心無饜足,欲望會愈來愈強大,即使擁有再多,也感覺不足;如此小至擾亂家庭、社會,大至侵占國家,人間種種紛亂由此而生。

人生擁有多少才算足夠?每人每天的食衣住行,真正需要的其實不多,少欲知足,就不會感到欠缺。若是與人比較,永遠比不足,還會增加自己的心理負擔。

貪病的源頭,就是缺愛症;也唯有愛,能讓心靈致富。培養寬厚善念,欣賞別人所有,而不是去擁有它;且能盡一己之力付出,使人安心、無憂——如此以愛付出,心靈最是富有。

在大陸甘肅貧困乾旱的山上,不少孩子家境困乏,但只要有機會讀書,即使學校很簡陋、每天要走上幾小時路才能到校,都很感恩滿足。

志工訪視時,記錄下一位女孩緊緊握著一公分筆心專注寫字的畫面,感動了大愛台「地球的孩子」節目同仁,於是發起為貧困地區孩子募鉛筆盒活動。這項活動激起了愛心漣漪,短短幾個月就募集了一萬多個裝了滿滿文具的鉛筆盒,已陸續送往甘肅、貴州、泰北等地區貧困的孩子們。

一位參與捐助活動的媽媽說,她買給孩子許多名牌的文具,孩子卻不一定感到快樂;當她看見在甘肅貧瘠的大山中,有那麼一群學子缺乏物資卻開心快樂,她醒悟了,決定從今以後帶動孩子「向欲望說『不』」。

在甘肅天祝高原,許多青壯年為了謀生,離鄉背井到大都市打工,留下孩子給老人家照顧;麗萍的家就是其中之一,三個孩子和奶奶相依為命。

就讀中學二年級的她很懂事,不忍奶奶太操勞,放學立刻趕回家分擔家事;也體諒父母在外地工作的辛苦,所以用功獲得好成績,讓父母的打拚有價值。她未來的志願是當翻譯官,行有餘力可以幫助和她一樣的家庭。

這個孩子在困境中不但不埋怨,而且爭「志」,努力上進希望改善家庭生活,還能開闊愛心,立願幫助家鄉貧窮的孩子得到幸福;實在很難得!

普天下貧窮者何其多!要讓人人生活都能脫離貧窮,實在不容易;但人心卻可以均富——少欲知足,樂於付出,看到他人幸福,就像是自己得到了快樂;如此
心靈富有之人,才是真正有福。

本文摘自:《慈濟月刊》第490期〈無盡藏〉 www.tzuchi.org.tw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12-7-2011 12:0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分享。。。感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3-8-2011 12:0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lchintong 于 3-8-2011 12:04 PM 编辑

嚴長壽:教育應該不一樣

「教育不是後照鏡,而是探照鏡,我們不要為孩子規畫未來的事,而是要有開放的空間及國際觀的學習、真正的學習是發現問題,然後去『找答案』,而不是『答答案』。」這是嚴長壽對目前的教育模式,發人省思的一段話。

為教育理念勤奔走 不遺餘力

「公益平台基金會」董事長嚴長壽,於6月25日受邀於關渡慈濟人文志業中心擔綱講座,以「教育應該不一樣」為題,提出他對臺灣教育體系的觀察、憂心與建議,吸引550位關心教育的學生、家長、教育工作者聆聽。

講座由天下文化出版社林天來總經理主持,他引言介紹:嚴長壽用觀光與世界做朋友,慈濟以慈善走出世界。在人文關懷、藝術培養、品德教育,其理念與慈濟證嚴上人很貼近,他們都是台灣最好的品牌,臺灣何其有幸有他們。

年過六十人稱「嚴總裁」的嚴長壽,生命歷程豐富,累積了很多經驗,用溫文誠懇的態度分享、回饋,他說:「挑戰自我、常保熱忱,面對挫折是很好的學習機會,用正面學習的態度,放下執著煩惱。」而他最喜歡「甘願做歡喜受、把握當下恆持剎那」,兩句《靜思語》讓他茅塞頓開。

做貴人、當天使 找到自信熱忱

著作甚多的嚴長壽,關心年輕人面對工作、環境的態度,他也談到近年來臺灣的大學快速地成長,技職體系空洞化令人憂心。

「受好教育不見得有好工作與好的未來,所以要做自己的貴人,知道自己的長處,找到自己的方向,不要只在乎外面及父母的看法,而忽略經營自己的一方之地。面對挫折要有療癒的能力,即使是平凡的人生,也不要只是做平庸的人。」嚴長壽期許年輕人,不只做自己的天使,還要做別人生命中的天使,幫助別人找到自信與熱忱。

談及家長面對教育的態度,嚴長壽難掩擔憂:「有些家長只求讓自己孩子有安定的生活、穩定的未來,抹煞了學子的熱忱與使命感。」家長認為傳統的考試是最公平、放心的方法,但考試考不出對國家的熱忱、使命感。

點燃希望之燭 定位生命價值


嚴長壽說,小孩除了考試,生活以外的事物與學習都不知道,未來的世界不能靠考試創造的。「我們慣用填壓式的教法,是無法點亮孩子的天賦與優勢,因為教育不是倒滿一壺水,而是點亮一根蠟燭。而許多父母都認為讀書是唯一的方法和管道,怕輸在起跑點,卻沒贏在人生的最終點。」

傳統的考試教育,只是表現強記的能力,而限縮了孩子其他發展的能力,讓年輕人看不到藝術、人文等。嚴長壽談到,用技術和英數理化來量化教育,孩子長大後無法找到自己的生命價值。反觀德國、芬蘭……等國家,他們重視學生的天賦、熱忱、溝通能力,及創作思考的能力,從中找到自己的真實價值,這也是社會的核心價值。

嚴長壽認為,教育應該回歸初衷,用啟發式教育使學生有思考空間,明白自己扎實的內容及力量在那裡。

教育新思維 開放空間國際觀

對於教育我們應該要有新的覺醒,嚴長壽如此說道。

教育不是後照鏡,是探照鏡,我們不要為孩子規畫未來的事,而是要有開放的空間及國際觀的學習,真正的學習是「發現問題找答案」,而不是「答答案」。嚴長壽認為,用啟發式的教育打破僵化的教育,讓年輕人有挑戰問題的能力,走向國際帶向未來。

如何讓台灣不一樣?嚴長壽認為,必須從藝術美學改變觀念及態度。個人除了滿足所擁有的,還要找到人生真正的價值;傾聽、找到自己的優勢及核心價值,全心全意的付出,無所求地影響、照顧社會 ,讓自己的生命更加充實飽滿。

嚴長壽用「無可救藥」的熱忱、敏銳觀察力及使命感,驅動自己為台灣教育繼續努力。近來出版《教育應該不一樣》一書,透過著作他呼籲大家,因為一念之轉、一步之遙,真正的讓台灣變得不一樣。【更多內容,請參閱慈濟全球社區網】www.tzuchi.org.tw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3-11-2011 11:2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20110528《彩繪人文地圖》生命小鬥士

他們是一群勇敢的小鬥士,無懼畏生命中的殘缺,邁開步伐,努力向前。

敬请观赏 http://www.youtube.com/watch?v=iHPf66DyETE&feature=related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3-11-2011 06:1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分享
很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5-7-2012 11:0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lchintong 于 15-7-2012 11:06 AM 编辑

口說愛孩子 老是挑毛病?

「你的小孩很可愛哦!」「可是眼睛很小。」媽媽這樣回應;「你的孩子好乖哦!」「可是成績又不好。」媽媽如此回答。孩子心想:「你不稱讚我也罷,還要讓全世界的人知道我不會念書。」李玉清老師生動的語言,讓在場聽眾笑聲連連,身為父母的更是感同身受。家長對於別人稱讚自己的小孩時,總愛挑出毛病,親子的緊張關係,如何能夠修復與改進呢?

投影片投射出一張小男孩的臉,圓圓的一張臉,臉上掛著可愛的笑容,雙眼就像兩道月牙,讓人一看就歡喜。李玉清老師以這張照片描述了父母遇到別人稱讚自己小孩的情節。

八打靈靜思書軒於2012年6月30日舉辦心靈講座,邀請慈濟教聯會李玉清老師,分享如何教育孩子,陪伴孩子成長。此次心靈講座的主題為「孩子,我應該如何愛您」,吸引約120位聽眾出席。座位密密麻麻地填滿了靜思書軒,講座的氣氛既溫馨又感人。

教育牽涉的是父母、孩子與老師之間的三角關係,而李玉清就同時扮演著家長和老師的身份。《靜思語》徹底改變了她的教育方式,對她來說,教育孩子就是「先靜、後思、再語」,轉一個念頭,換一個方式,如此而已。

轉個念頭 換個方式

李玉清老師曾是一名嚴師,對學生有很高的要求,達不到要求就給予嚴厲的處罰。家長投訴她,她也置之不理,因為她認為校方和她同樣是站在追求成績的理念,這並沒有錯。

「以前學生拿99分,我都會用鞭打的方式。不會做,我可以原諒,但是粗心,我就不能原諒。我認為對是應該的,錯是不應該的。」

其實不只是對學生,李玉清老師對自己的孩子也是嚴格要求。直到李玉清老師接觸《靜思語》之後,才有了極大的轉變。她開始反省自己的教育方式,探討應該如何陪伴孩子成長。在講座中,李玉清老師更以一句句靜思語與大家分享她的教育方式。

「先靜後思再語」這句靜思語是李玉清老師處理親子關係的重要守則之一。以前,李玉清老師一看孩子的考卷,首先是先看分數,然後是檢查錯的部分,接著就是責罵孩子。這就是顛倒順序,先語再思,之後才後悔。李玉清老師現在改變了,她拿到考卷,首先是肯定孩子。「五題裡面對三題,就先肯定他最難的一題,稱讚他『怎麽這麼難,你都會?』我們都要別人肯定,何況是小朋友。」

李玉清老師提到,《靜思語》就有一句:「一個缺口的杯子,換個角度來看它,它仍然是圓的。」小朋友一定有努力的部分,要去發掘他,肯定他。《靜思語》對李玉清老師來說,就是轉一個念頭,換另一個方式。

與老師攜手 對治有方

李玉清老師分享自己的孩子三年級時沉迷電腦遊戲,每天玩得不能自拔,叫孩子別玩了,孩子就發脾氣。孩子的老師對玉清說:「你的孩子沉迷電腦,因為他不交功課,又罵粗話。」老師跟玉清說這些話的時候,玉清感到很震撼,也覺得是自己的疏忽。

尤其她本身也是一名老師,老師的孩子沉迷電腦遊戲,不交功課,這令她在學校有股無形的壓力。那時她心裡浮現證嚴上人的一句話:「你愛得不夠!」這句話打在玉清的心坎裡,反映的不是她不愛孩子,而是她對孩子的老師愛得不夠。

「當時我其實埋怨老師,沒有第一時間跟我說我孩子的問題,而是孩子沉迷了,很多功課沒有交才跟我說。」玉清提起了感恩心,她向老師道歉,感恩老師提出孩子的問題,並要求配合老師,一同陪伴孩子解決這個問題。老師在學校扮演黑臉,玉清在家裡就扮演白臉,孩子對老師有意見的時候,玉清就會強化老師的優點,這樣的拉鋸戰還真的不簡單。

「不管孩子怎樣壞,我們不能破壞孩子對老師的印象。這是一定要堅守的原則。」

以身試法 對症下藥

為了了解孩子為什麽沉迷電腦遊戲,玉清甚至陪伴孩子一起玩電腦遊戲,研究個中緣由。「玩的時候家長要如如不動,不能一起沉迷。後來我才知道玩種菜的遊戲還可以去偷拿別人的菜,這個觀念是錯誤的,裡面真的有許多需要調整和引導的部分。」

玉清在電腦遊戲中引導孩子,同時慢慢的減少孩子玩電腦遊戲的時間,從兩個小時,減少到一個小時,半個小時,慢慢地減少,花了好長一段時間調整孩子的習慣。

認識李玉清老師的人都知道老師每天很忙碌,有時還要飛往其他慈濟據點主講有關親子教育、靜思語教育的課題。但是她覺得還是需要找時間和孩子相處,把重點放在相處的品質,而不是時間的長短。李玉清老師的的女兒是獨中生,每天早上四點四十五分起身,五點半出門,下課回到家差不多下午四點多,晚上李玉清老師若有開會就看不到她。

「我知道陪伴她很重要,我每天把握吃早餐的時間,五點十五分她就會下樓吃早餐,這段時間就是我們的心靈的早餐。」

再忙碌也要和孩子獨處

身為家長,無論怎樣忙碌,都應該抽空和每一個孩子有獨處的時間,因為小孩子需要家長的陪伴,他們才有機會傾訴心事。說了許多故事,李玉清老師在講座未結束前,邀請兩位聽衆來發表感言。

殷麗芬是一名家庭主婦,育有三名小孩,她說:「今天很開心,學習怎樣教育孩子,我會更加地愛他。我的孩子五嵗,我每天都有跟我孩子說『我愛你』,握著他的手睡覺。」

王慧詩和先生一起來,有一名一嵗半的孩子,經營一家幼兒園。她說:「我的孩子脾氣很大,我擔心他長大後,會不會變成一個壞孩子,現在我學會不要罵他,『先靜,後思,再語』。」

李玉清老師表示,小孩子出狀況有時候不是一件壞事,但是家長就要及時做引導。講座的尾聲伴隨著大愛劇場「一閃一閃亮晶晶」的片尾曲——〈路要自己走〉,歌詞「我會牽著你的手,但是路要自己走……有一天我會放手,因為路要自己走……」彷彿也訴說著在場父母的心聲:「孩子,這就是爸爸媽媽愛你的方式。祝福你!」【更多內容,請參閱慈濟全球社區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8-7-2012 10:3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lchintong 于 18-7-2012 10:38 AM 编辑

大嗓門是天生 但我改變了

從大陸遠嫁臺灣,大嗓門媳婦遇上語言不通的婆婆,從「日常摩擦」到「離家出走」,是什麼原因,讓她不再理直氣壯、斤斤計較?

六月的第一天,綿綿細雨飄落在北臺灣的瑞芳小鎮上。皮膚白淨、個頭嬌小的李立,笑盈盈佇立路口,領我穿過喧鬧不堪的市場,拐進一條巷內——她在臺灣的家。

來自大陸山東的她,話匣一開,笑著形容自己是個吃「百家飯」長大的孩子——誕生於1978年,正值文化大革命結束,李立的母親婚前是個人人敬畏的紅衛兵;或許受母親影響,年紀小小的她,也有著剛烈的性情。

家中三姊妹,李立排行老二,她常覺得母親偏袒大姊。姊姊學業成績優秀,有好吃的食物、漂亮的衣裳,母親總是先留給她,硬脾氣的自己卻常和母親嘔氣、起爭執,讓母親抓著棍子追著打。漸漸的,李立愈來愈不愛回家,幸好鄰居與同學常熱情留她吃飯、過夜。

小小年紀的她,經常在放學後揹著書包,怯零零的徘徊在巷口,想著今晚可以到哪個同學家寫作業、玩耍,非要磨到幾近深夜才肯回家。

說話不拐彎抹角 三字經成口頭禪

即將升上初中三年級前夕,李立因家中經濟而放棄學業。經由任職軍樂隊的小姨丈介紹,她進軍隊食堂打雜、掙錢。

一次,愛乾淨的她見食堂牆上黑烏烏,順手抓了條抹布、頂著小凳子打掃起來;一位高階幹部正巧走進,看著李立細心擦擦抹抹,驚訝的說:「原來這間屋子的牆壁也可以白到發亮!」他心裏對這個認真負責的小女孩起了肯定,便將她調至櫃檯服務,也開啟了李立爾後一連串的工作契機。

「機會,永遠是給準備好的人。」李立不無驕傲的說著。的確,雖然李立僅有初中學歷,卻因個性聰穎、反應靈敏,讓她從基層待起,又自山東一路輾轉廣東直至上海任職。

初到上海,進入一家臺資電子工廠,李立因為英文不好吃了一頓苦頭,然而愛讀書的她,下苦心努力研讀,終於如願升上主管職位,開始管理起工廠內的作業人員。

外表嬌柔的她,訓起人來毫不客氣。她坦承,當時為了管理方便,總認為要比別人更兇才壓得過人;再加上直腸脾氣,說話不愛拐彎抹角,很快的,三字經變成她的口頭禪。

每當見到作業員操作設備失當,她劈頭就是髒字;同事見狀總是對她搖頭嘆息:「你不說話,還有一百分的氣質;一開口,連三十分都沒有。」

多年孤身在外闖天下,看來意氣風發,但李立仍有女孩子敏感纖細的一面,期望能夠走入婚姻,彌補童年時期所缺乏的家庭溫暖。此時,公司內一位來自臺灣的男同事,因為長期和李立相處,看見她強悍背後那顆善良柔軟的心,對她產生好感;李立感受到對方的真誠,兩人一點一滴建立感情。

2009年底完成終生大事,李立跟隨丈夫返鄉,展開在臺灣的新生活。

只是說話大聲 婆婆以為我罵她

丈夫的故鄉瑞芳,位於臺灣東北角,是個靠海、環境潮溼的小鎮。初到婆家,李立面對思想傳統的婆婆,總是有很多意見。

婆婆曾在一天內花費萬元購買大量家禽肉類食用,逢年過節更是鋪張,卻往往因為吃不完,放任食物發臭、腐敗;家中三天的廚餘,便能裝滿一個大水桶,這讓自幼勤儉的李立十分不悅。

最讓她受不了的,是婆婆亂丟菸蒂的壞習慣,家裏經常瀰漫著菸霧,地上滿是菸蒂、菸灰;婆婆炒菜時仍是菸不離手,曾有菸灰掉進菜內端上桌的經驗。每當李立叨叨絮絮抱怨著婆婆,先生總替婆婆說話,讓她情緒激動,卻又無可奈何。

直性子的李立有一副大嗓門,由於語言隔閡,婆媳經常出現「雞同鴨講」的情況,甚至得靠比手畫腳來表達,「有時候我只是說話大聲一點,婆婆就以為我在罵她!」李立縱使滿腹委屈也無處可說。

為了儘快融入婆家以及臺灣的生活,李立曾到住家附近的便利商店應徵工作,希望藉由接觸人群學習閩南語。

然而,雇主知道她的身分後,卻為難的說:「我們這裏都是使用繁體字,你看得懂嗎?」又窘又急的她當下翻臉回嗆:「就一份工作,有什麼了不起!」

因身分問題,李立經常招致鄰居側目。婆婆更常四處串門子,將家中大小事情傳播給街坊鄰居知曉。曾經,有鄰居當面追問她:「聽說你不能生育?」這一切都讓李立陷入痛苦和怨忿中:「我到底哪裏對她不好?為什麼要這樣跟別人說……」

婆媳問題難解,盛怒之下,李立收拾行李,毅然決然返回山東老家。怎知回家後,母親卻告訴她:「丈夫是你自己選的,既然結了婚,就要想辦法去適應對方的家庭生活。」幾經思量,又念及丈夫平日對自己的疼愛、呵護,李立再度搭機來臺團聚。

罵人無法解決事情 還有損形象

婆媳間的爭執,先生其實都看在眼裏,只是希望李立能夠多多包容,不要計較老人家的生活習慣。他擔心李立生活沒有目標,終日渾渾噩噩,開始搜尋電視上的宗教頻道,希望為她找到心靈的依靠。

某天,先生收看到大愛電視「人間菩提」節目,覺得很受用,便開始領著妻子一起聆聽上人開示。為了調解妻子與母親的摩擦,他也陪伴母親觀看大愛新聞,以全球天災人禍四起,許多人正在餓肚子,向母親傳達證嚴上人「八分飽」的理念:「東西夠吃就好了,吃不完丟掉都是浪費。」

收看大愛電視一段時間後,李立與同為陸籍配偶的劉娜,一起來到位於臺北東區的慈濟會所,表達加入志工的意願。

「剛開始連衣服要怎麼穿?髮型要怎麼梳?通通不知道!傻呼呼的『做就對了』。」李立在旁觀察,跟著師兄、師姊依樣畫葫蘆,不知不覺中,漸漸修正了自己的心,也收斂了過往衝動、暴躁的習氣。

以往,李立常因雞毛蒜皮小事和先生鬧得不可開交,甚至以自殺威脅;如今,先生只要見她怒氣沖沖,就會以靜思語提醒她:「師姊,生氣是拿別人的錯誤來懲罰自己喔。」一聽到「師姊」兩字,李立便慢慢冷靜下來,也比較容易放下沮喪或生氣的負面情緒,先生因此開玩笑說:「感恩慈濟,幫我找回了溫柔的妻子。」

改變對方不容易 唯有自己先改變

過去,因為個性好強,李立與母親情感不睦,認為只要寄錢回家就是孝順;出社會後,與人激烈辯駁、口出惡言也是家常便飯;婚後,又因為控制不了脾氣而家庭不和諧,沈淪苦海,在顛倒慌亂中備受折磨……

「想要改變對方不容易,唯有先改變自己。」是李立加入慈濟後最大的體悟,她坦言:「過去若對方說出傷人的話語,我一定馬上反擊;現在不會了,因為罵人並不能解決事情,還會破壞自己的形象。」

善良又有愛心的李立十分喜愛孩子,經過培訓成為「大愛媽媽」後,經常到小學裏與孩子們互動;她的個性活潑,每一場說故事活動總是深受小朋友歡迎。

上人曾說:「父母是孩子的模。」李立印象中,有位乖巧又柔順的小女孩,原本禮儀、規矩都非常好,卻因環境改變,受其他大人影響,不僅脾氣變差、開始說謊,還會用髒話辱罵人。李立因此警惕自己要更謹言慎行,唯恐不良的習性影響周圍的每個人。

口說好話心念正 盡心呵護老小孩

今(2012)年五月中旬,結婚近三年的李立因意外導致流產;歡喜迎新生變成淚眼相對,她選擇擦乾眼淚,堅強勇敢面對:「也許和這個孩子緣分不夠吧!」

她說,懷孕後逐漸理解身為母親,時時刻刻為孩子、為家庭設想、付出的那顆心,也更能從母親與婆婆的立場來思考;觀賞「父母恩重難報經」音樂手語劇,更讓她能體會「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的心情。

如今,只要時間允許,她一定撥電話和大陸的家人聊天,放下二十年前的怨懟,以愛填補彼此間的裂痕。

她將婆婆當成「老小孩」,給予溫柔照護,並試著輕聲細語、柔和聲色與她溝通;現在婆婆出門買菜時,還會主動詢問她想吃點什麼,婆媳間的嫌隙正一點一滴地釋放、融解。

李立時時提醒自己要「口說好話、心想好意、身行好事」,她不再理會旁人說長道短,總是把握時間投入志工行列,專心一志要為家庭、為社會做更多好事。

(文:陳思穎、黃詩雯 摘自:《慈濟月刊》第547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23-9-2025 05:05 AM , Processed in 0.154456 second(s), 2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