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查看: 1764|回复: 13
|
有哪本书在看完后还能一直牵动你的心吗?《1Q84》村上春树另一经典长篇小说
[复制链接]
|
|
|
本帖最后由 dolce81 于 2-8-2010 04:12 PM 编辑
《1Q84》延续了村上的风格,让人悲哀的故事。电影导演田壮壮前不久提到他所认为的好的电影作品的标准,那就是看完后“绝对是三天五天缓不过劲来”。我以为好的文学作品也是这样。无论是《挪威的森林》,还是《奇鸟行状录》抑或《海边的卡夫卡》,读罢掩卷,都能让你“三天五天缓不过劲来”。就好像整个人一下子掉进夜幕下无边无际的大海,或一个人独立于万籁俱寂四顾苍茫的冰雪荒原,又好像感受着大醉初醒后的虚脱,整个人被彻底淘空。对了,有一种灵魂出窍的感觉。是的,灵魂!
众所周知,以人为对象的学科有两种,一是医学,一是文学。而以人的灵魂为对象的学科也有两种,一是文学,一是宗教。村上的小说之所以能让人看完久久缓不过劲来,最主要的原因,恐怕就是它触动了、摇撼了甚至劫掠了我们的灵魂。换言之,村上文学是严重关乎灵魂的文学。这就是它的核心魅力所在,也是文学的力量所在。
这部作品村上的写作能力又提升了,更深刻,细腻的写出男女主角的内心世界,很好的表达出他们内心的无奈与渴望。跟看完《挪威的森林》时一样,心情很低落,感觉很沮丧,很忧郁。对他的作品真是又爱又恨。有谁看过这本书或村上迷可以来分享吗?
|
|
|
|
|
|
|
|
|
|
|
发表于 27-7-2010 08:4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8-2010 01:2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 skyey
几米的书确实好看,简单的图画,简单的句子,却能深深打动人的内心深处。 |
|
|
|
|
|
|
|
|
|
|
发表于 2-8-2010 10:2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不懂《一Q八四》的内容讲些什么呢?小弟还没看呢。
据说,这本书是向《1984》致敬的。《1984》确实很好看下。 |
|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8-2010 04:0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dolce81 于 2-8-2010 04:18 PM 编辑
回复 4# 我的脚很酸
《1984》没看过,但刚才上网查了故事内容应该是本很有深度,值得省思的作品。
"《1Q84》令人想起六十年前出版的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的不朽之作《一九八四》。故事围绕邪教团体以“青豆”和“天吾”两条线交叉推进。女主人公青豆漂亮而雷厉风行,男主人公天吾高大而谨小慎微。身为体育俱乐部教练的青豆受一位富有的“老妇人”之命,以极其巧妙的手段结果了若干虐待妻子的男士性命,最后受命结果邪教头目,由此和邪教发生关系。身为补习校数学教员的天吾受出版社好友之托加工改写一个十七岁女高中生深绘里写的小说《空气蛹》,小说因而获奖并成为畅销书。不料深绘里竟是邪教头目的女儿,由此和邪教发生关系。最后,天吾发现小说中的“空气蛹”实际出现在父亲的病床上,开裂后里面躺着的居然是自己十岁时开始动心的二十年从未相见的恋人青豆!而现实中的青豆则因听信邪教头目的话为保全天吾而将手枪管含入口中扣动扳机……。
至于为什么叫《1Q84》,村上在9月17日接受《每日新闻》采访时说最初打算叫《1985》来着,后来得知一位英国作家已经写了同名作品,所以改成《1Q84》。
《1Q84》显然同《一九八四》有关。今年是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最具二十世纪烙印的不朽之作《1984》问世60周年。村上的《1Q84》于今年5月29日出版,奥威尔的《1984》在1949年6月8日刊行,就日期来说,仅相差10天;奥威尔的《1984》开篇第一句为“四月间,天气寒冷晴朗,钟敲了十三下”,村上的《1Q84》BOOK1标明“4月?6月”;《1984》以“老大哥”(Big Brother)隐喻独裁者,《1Q84》以“小人儿”(Little People)暗示某种邪恶力量。很难认为这些完全出于巧合。
更重要的联系或共通之处在于,二者都向整个人类社会提出警告。奥威尔是有名的左翼作家,一贯持反帝立场。就写作背景来说,《1984》为西班牙内战、二战的浩劫及战后的废墟;《1Q84》则是冷战后尤其“9?11”事件后的“混沌”世界。奥威尔的《1984》预言的是一个极其荒唐和恐怖的世界:“战争即和平、自由即奴役、无知即力量”。在“老大哥”无孔不入的独裁统治下,人们谈恋爱和写日记都受到严厉管制和监视。以致人性泯灭,六亲不认,自由被剥夺,思想被控制,最后堕落到自觉接受所谓思想改造的地步,沦为没有思想和灵魂的行尸走肉。而村上的《1Q84》所描写的名为“先驱”的邪教团体,其情形有过之而无不及,人们甚至在其异端邪说的蛊惑之下自愿把年仅十岁的亲生女儿交给教主奸淫。显然,两位作家所着眼的都是更广阔的人类前景,为此敲响警钟。可以说,《1Q84》是村上在世界语境下对日本当今社会问题的一个认识和总结,也可以说是通过邪教等诸多日本社会问题对世界现状以至人类未来的担忧和思考。
10月8日即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者发表当日之前我接到日本几个主要媒体的电话??已经连续第四年接这样的电话了??说村上有可能获得诺奖,叫我10月8日晚7时左右乖乖守在电话机前等待接受电话采访。结果又一次落空。众所周知,诺贝尔文学奖的审美标准是:“具有理想主义倾向的杰出文学作品”。一百年来,诺贝尔文学奖大体授予了维护人的尊严与自由张扬人的价值和美好的作品,“对人类价值的终极关怀,对人类缺陷的深深忧虑,对人类生活的苦苦探究”是多数获奖作家的共同追求。以此观之,《1Q84》既可以说距诺贝尔文学奖近了,又可以说离之远了。说近了,是因为《1Q84》大体具备以上特点;说远了,是因为村上在作为这部作品主题之一的善与恶的界定方面没有充分表现出“理想主义倾向”。他认为世界上没有绝对的恶,也没有绝对的善,善恶的换位仅在一瞬之间,重要的是在善恶之间保持平衡。一言以蔽之,任何善恶都是相对的。这意味着,他以前同恶、同暴力对决的立场,在此变得暧昧起来。我认为,善与恶有两种,一种是村上所说的相对的善与恶,另一种是绝对的善与恶。以恶言之,例如纳粹奥斯威辛大屠杀和日寇南京大屠杀就是绝对的恶。不承认这一点,不承认绝对恶的存在,人类社会也就没有正义可言,“理想主义”的追求和达成也就失去了理由和动力。 "
*以上言论转载至网络
|
|
|
|
|
|
|
|
|
|
|
发表于 2-8-2010 07:1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1Q84》令人想起六十年前出版的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的不朽之作《一九八四》。故事围绕邪教团体以“青豆”和“天吾”两条线交叉推进。女主人公青豆漂亮而雷厉风行,男主人公天吾高大而谨小慎微。身为体育俱乐部教练的青豆受一位富有的“老妇人”之命,以极其巧妙的手段结果了若干虐待妻子的男士性命,最后受命结果邪教头目,由此和邪教发生关系。身为补习校数学教员的天吾受出版社好友之托加工改写一个十七岁女高中生深绘里写的小说《空气蛹》,小说因而获奖并成为畅销书。不料深绘里竟是邪教头目的女儿,由此和邪教发生关系。最后,天吾发现小说中的“空气蛹”实际出现在父亲的病床上,开裂后里面躺着的居然是自己十岁时开始动心的二十年从未相见的恋人青豆!而现实中的青豆则因听信邪教头目的话为保全天吾而将手枪管含入口中扣动扳机……。
上引部分,简述的《一九八四》故事内容是错误的。 |
|
|
|
|
|
|
|
|
|
|
发表于 2-8-2010 08:3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相信楼主所指的书,应该会包括以下这部:-
 |
|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8-2010 08:4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6# 我的脚很酸
上引部分的故事内容是《1Q84》。。 |
|
|
|
|
|
|
|
|
|
|
发表于 2-8-2010 08:5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
|
|
发表于 2-8-2010 08:5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4-8-2010 09:0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7# sunofapril
请问这本书的内容是什么呢?可不可以也一起介绍作者? |
|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4-8-2010 09:1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0# 我的脚很酸
很遗憾,只看得懂中文的版本 |
|
|
|
|
|
|
|
|
|
|
发表于 5-8-2010 02:5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sunofapril 于 5-8-2010 03:02 PM 编辑
回复 11# dolce81

每一次我看到封面里的女郎,我总会想起一个叫MARIAM的女人。。。。。。
故事内容:
有一个小女孩。她和她的母亲住在山上一间简陋的小屋子。而父亲住在山下豪宅里。母亲的脾气古怪,不爱对她说关于父亲的事。只是说,小女孩的父亲不是什么好东西。母亲也把小女孩视为“不祥人”。常常以蔑视的态度来看小女孩。然而,小女孩因为年纪小不懂世故,对她母亲的蔑视也不当是什么一回事。虽然母亲不喜欢父亲,但是,每逢星期四,母亲都会稍微整理自己头发和打扮。每逢星期四,也是小女孩最开心的日子。每逢星期四,有一个人会手里拿着一份旧报纸,来的那简陋的小屋。他是她的父亲。
女孩却非常喜欢她的父亲。常常女孩会坐在她父亲的大腿上,听父亲讲故事,或者听父亲读报纸给她听。也是通过报纸,父亲为女孩打开世界的小小窗口。她从来也没有下过山去。在她眼里,父亲是如此地祥和,如此地无所不知,如此地疼爱她。她父亲也确实是很疼爱这女儿。两父女就是如此在每个星期四里谈天说地,度过开心的一天。多年来,虽然她不明白为何父亲不能与她和母亲同住,虽然她是多么希望天天可以看到父亲,但是对于每逢星期四的见面,她依然是非常的开心。父亲曾经对她说过一些关于电影院的事。这让女孩非常希望有一日父亲可以带她一起到电影院里去看电影。
在女孩十五(如果没有记错)岁生日当天,她决定下山。这是她第一次离开小屋子,下山去。母亲曾经严厉警告她不可下山去找父亲。然而,她只是希望可以在生日当天父亲能够陪伴她去看一齣电影,当作给自己最完美的生日礼物。
下了山,到了父亲屋前,她没有看到父亲。她失望地回家。回家途中,她发现她的人生从此不再一样了。。。。。。
女孩的名字叫MARIAM。。。。。。
这故事的背景,还带出很多关于阿富汗这国度的社会面貌,文化现象,政治,和一些历史。最重要的,还是能让读者们,了解到在阿富汗里,女性的地位是那么卑微。 |
|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5-8-2010 08:5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dolce81 于 6-8-2010 11:03 PM 编辑
回复 13# sunofapril
刚上网看了故事内容,确实精彩的一本书。让我想起了一部电影“the color purple”steven spielberg执导,讲述1900美国黑人女性当时的情况,以3个黑人女性的故事为背景,内容有点类似这本小说,也是很精彩. |
|
|
|
|
|
|
|
|
| |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