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CXYTDN 于 18-5-2010 12:08 PM 编辑
(续)
5、汉族
汉族是东亚大族里血统最为纯粹的民族,黄种人的Y染色体单倍型O系占绝大多数。矮黑人的D系含量极低,低到经常检不出,仅仅在甘肃和四川汉人中的比例超过3%,原因可能是那里的汉人与羌藏民族有一点融合。总体而言,矮黑人占汉族比例低于1%。棕种人的比例亦较低。汉人是真正的黄种人。
目前学术界认为,汉人的基因标记为O3。出乎意料的是,从黑龙江到广西,中国所有省份的汉族人群,O3的比例极为平稳,均在50%~70%之间。更有趣的是,仰韶文化和山西陶寺龙山文化先民据检测,亦属O3。换句话说,今天各省市的汉族人群,主体上都是黄河流域移民的后代。
不过,将O3视为汉族的标记,仔细推敲,还是有些问题。O3并非汉族所独有,而是广泛分布于东亚和东南亚,只不过汉族人群含O3的比例高一些罢了。满族、朝鲜族和越南人,男性O3的比例为40%,菲律宾不同人群O3比例最低为三分之一,最高达60.7%,比中国很多地区的O3比例还要高。马来西亚男性为35%,壮族和印尼男性为25%。从基因多态性分析,中国的O3源于华南或东南亚。因此,单从基因观察,如果一个汉人携带O3,无法分辨他的祖先究竟来自黄河流域还是东南亚。况且,即便中国境内的O3被定义为汉族标记,它也仅能解释60%左右的汉人来源。如果缩小O3的范围用亚型进一步分析,比如O3a5-M134仅现于汉藏民族,理论上是个很好的基因标记,但它在汉族人群的比例连10%都不到,失去标记的意义。因此,将O3定义为汉族标记,实在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但O3在汉族各人群的分布,还是能给出一些有用的信息。比方说,汉语区哪一个人群最能代表汉族?答案很清楚:客家人。客家男性的O3比例高达四分之三,高居各方言区之冠。以前我只晓得,客家话是最标准的汉语,没想到客家人还是最标准的汉人。客家人背井离乡,将汉族的文化和血脉都完好地保存下来,在多灾多难的中国,简直算个奇迹。
6、阿尔泰语系和日语的来源
阿尔泰语系,朝鲜语和日语堪称语言学家的噩梦。世界上大多数语言都有较为清晰的归属和彼此的连带关系,唯独阿尔泰语系象石头里蹦出来的,和欧亚大陆的其它语种都扯不上关系。阿尔泰语系的来源一直是个争论不休的问题。如今,阿尔泰先民棕种人的身份揭示后,阿尔泰语系的来源终于水落石出。
汉藏语系和印欧语系是同一祖先的两个分支,看似八杆子打不到一块,其实还有些踪迹可寻。比如对父母的称呼:父在英语里是father,爸爸papa,爹爹daddy,大大dad(或dada),母mother,妈ma,妈妈mama(或mamma,mom,mum,mummy),几乎是一一对应的关系。汉藏和印欧各语种,表示父亲的不是f开头(父)就是p开头(爸),表示母亲的一无例外均为m开头。说明黄白人种的祖先就是爸爸妈妈这么称呼的,以至于虽然后代相隔万里,对父母的称呼还是一代代传承下来。
可是阿尔泰语系对父母的称呼就比较妖:看过清宫剧的都知道,满语里父亲是“阿玛”,母亲是“额尼(额娘)”;父亲在蒙古语是“阿瓦(阿加)”,突厥语“阿卡”,朝鲜语“阿保机”;母亲在蒙古语是“额吉(阿嘎、额和)”,突厥语“阿娜”,朝鲜语“阿玛尼”。总之,和爸妈的发音相去甚远。
现在我们知道,阿尔泰语的先民是棕种人,与黄白人种相隔万年。很显然,阿尔泰语源自棕种人的语言,这就是它与欧亚大陆其它语种都迥然相异的原因。
再谈谈日语。日语与阿尔泰语的语法极其相似,发音也比较像,但同源词汇极少。日语里爸爸音“其其”,妈妈音“哈哈”,不要说和汉藏语系,就是和朝鲜语也风马牛不相及。我们现在知道,倭人三分之一以上的祖先是矮黑人,阿伊努人的爸爸音“米此”,妈妈音“哈颇”,倒和日语有几分相似。还有学者考证,日语与亡国的高句丽语比较接近。由此推测,日语是朝鲜半岛某灭绝的阿尔泰语或朝鲜语混杂矮黑人的语言形成的,所以这么特别。
部分学者认为阿尔泰语系并非单一起源,突厥、蒙古和通古斯语族各有各的发端,仅仅因为都在同一个草原上游牧,才变得如此接近。这一理论从人种学的角度看,颇有几分道理。棕种人并非铁板一块,而是由无数个部落组成,突厥、蒙古、通古斯、朝鲜和日本很可能源于不同的部落,前三者长期融合,因此语言类似,朝鲜和日本不在大草原之上,比较孤立,才发展出相对独立的语种。
7、结语
东亚的问题,看似民族矛盾,实则种族斗争。中国人、朝鲜人和日本人,外貌上没多大差别,实则源出三个人种:黄种人、棕种人和矮黑人。因此,朝鲜半岛就在中国的边上,可是隋唐倾覆国之力也仅仅是短期占领,很快得而复失。原因在于,二者的语言文化差异过大,难以整合。
同样,中国始终无法有效地控制草原。汉民族与阿尔泰民族死磕了数千年,明末的蒙古人情愿臣服于比自己还要落后的建州女真,也不愿向大明低头。长城内外是不同的种族,一个创造文明,一个发展野蛮,不是你死,就是我亡,没有第三条出路。
汉民族与东南亚诸族同根同源,与北方的棕人部落却形同水火,因此,从商周开始,华夏文明一直向南发展,向北却举步维艰。越南老挝缅甸不管与中国分分合合,始终都是天朝的藩属;而草原诸族却是汉民族永久的祸患,不将中国踏平,决不罢休。
中国历史,归根到底一句话:
都是棕色人种惹的祸!
附:
以上两节是我写的二稿。一稿《冰河时代》和《黄棕血仇》贴出后网友提出不少意见,逼得我又查阅很多文献,修改出二稿。现在的内容除大洪水是我个人推测外,其它都是根据人类遗传学和考古学的成果撰写而成,再有错就是那些专家的错,我不过是二道贩子罢了。
希望二稿贴出后意见能少一些,不至于逼我再写第三稿。
第三节羌夷恩怨
我第一次注意到东夷是因为韩国人吵着要认东夷做祖先,那时候我对东夷的认识同大多数国人一样浅薄,因此对韩国人的“异常”举动并没有怎么在意。然而随着我对上古历史的钻研,逐渐了解到东夷的背景,才惊觉这一问题的严重性。
东夷创造出龙山文化和商王朝。龙山文化处于新石器晚期,是华夏文明的直系渊源。商王朝则是国际公认的中国历史的开端。我们教科书里的夏朝仅见于周以后的史书记载,商代甲骨文并无此王朝的只言片语。而且成熟文明的标志主要为文字和金属器具,如果河南二里头文化确属夏朝遗址,一无文字二无大量青铜器,并没有多大意义。另外依据史书记载,克夏的商国无论经济文化还是军事都较夏朝先进,所以即便夏朝存在,也丝毫不影响商的重要性。
龙山文化和商王朝是华夏文明的源头,如果韩国人是东夷的后代,就变成韩国人(的祖先)是华夏文明的缔造者,今天的中国人不过是抢夺或剽窃了华夏文明而已(韩国学者的逻辑)。
好一个釜底抽薪!
如今韩国学者许多让中日震惊的奇谈怪论都基于上面的前提,因此这两节我将简略说明两个问题:1、华夷二族的恩恩怨怨。2、东夷这个神秘的民族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插一段闲话。不管历史如何,我一直都认为现代韩国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再生父母。中国人都是蜡烛,不点不亮。没有韩国人这么紧巴巴地跑过来抢祖宗,祖宗早被我们扔到阴沟里发霉去了。韩国学者的许多怪论事实上都戳到中国历史的盲点或痛处,好比东夷,没有韩国人热炒,中国有几人知道东夷这个教科书上从未出现过的名词?
一、华羌与百越
一万多年前,冰河时代结束,东南亚的人类开始北上。
进入中国的人类主要有两支,一支从缅甸出发,通过著名的臧彝走廊,进入四川。在四川境内,一群人被长江的滂沱所感染,顺流而下,这群人就是苗瑶民族的祖先。余部继续北上至甘南川北,过起游牧生活,他们自称“羌”,是以古史记载,羌人乃三苗之后。
距今约六千年前,羌族一分为二,东支进入陕西,形成后来的华夏族,西支南下进入青藏高原,此后逐渐形成藏族和缅甸人。当然,这是经典的说法。事实上,华羌二族真正分野要晚至西周。这里有必要先介绍一下“华夏”的本意。华通“花”,花里面最鲜艳最具代表性的是红花,因此华引申为美丽和红色的意思。夏在上古有“西”的意思。周尚赤,源出西羌,因此自称“华夏”,意思就是来自西方崇尚红色的民族。而夏朝尚黑,不可能自称“华”;商尚白,来自东夷,跟“华夏”二字更没关系,而且甲骨文中并没有所谓华夏族的记载。甲骨文里反复提到的氏族只有一个,就是“羌”,因此,周以前只有羌族,没有华夏族。
华夏二字的历史沿革也颇具趣味。红色(华)是中国的吉祥色,民间凡与喜庆相关的全是红色:春联、爆竹、灯笼、红木家具、新娘的红盖头、红被面,新郎的大红花,本命年穿红腰带、红裤衩,等等。而华夏族入主中原后,夏的意思由“西”逐渐转为“雅、正、大”,但依然赶不上“华”在中国的份量。如今,中国又称“华”或“中华”,“中”与“夏(西)”对立,因此,“夏”已逐渐淡出,不再代指中国。但“华夏”二字依然暗合着今天中国的命运。本朝发端于陕北红军,是周王朝三千年后又一次标准意义上的“华夏”,不过含义略有不同。红色不是代表红花,而是象征鲜血和革命,“夏”既可以理解为西北,也可以理解为西方(苏联)。这样看来,中国接受马列主义并非偶然,而是一种微妙的天道循环。
言归正传,从东南亚北上中国的除缅甸这支外,另一支从越南北上,这就是越(粤)族或“百越”。依拙见,越族是人类历史上最富传奇色彩的一支民族。六千年前,越人渡海到达台湾,这批今天被称作台湾原住民的越族前辈,成为南岛语系的开拓者。他们五千年前开始南下进入菲律宾群岛,四千五百年前到达印尼,此后向东西双方扩展,一座岛屿一座岛屿地征服太平洋和印度洋,最后一批移民于公元八百年抵达新西兰,他们就是大家听说过没见过的毛利人。毛利人无论DNA还是语言文化与台湾原住民都极为相似,是古越人远隔千岛万水的后代。
殖民时代之前,以台湾为源头的南岛语系是地球上分布跨度最大的语系,东起南美洲智利的复活节岛,西至非洲南部的马达加斯加岛,浩渺的太平洋和印度洋几乎成为古越后裔的内海。复活节岛的土著操马来-波利尼西亚语(南岛语系最大的一个语族),传说中他们的先人大酋长HotuMatu'a带领全家乘坐独木舟来到该岛。要知道,复活节岛是地球上最与世隔绝的岛屿之一,离其最近有人定居的皮特开恩群岛也相距2075公里。南岛人一无罗盘,二无海图,三无动力系统,在茫茫大洋上单凭信风穿越两千公里开辟新领土,人类历史上还有更神奇的事情吗?
我记得以前国内报章上曾经大讨论:徐福有没有能力航行到日本?如今想来,这个辩论是多么的荒谬可笑。那个时代,古越人的后裔仅乘独木舟就已征服了半个太平洋和印度洋,其后甚至远达美洲和非洲,比郑和、哥伦布不知道要生猛多少倍。南岛人是人类历史上最杰出和疯狂的航海家。我不知道现在的台湾原住民是否为他们的少数民族身份感到一点点自卑。如果有,那真没必要,因为即使我一个外人也为他们的祖先孕育出南岛这样一个能和鲸鱼相媲美的航海民族而感到由衷的骄傲。
百越除衍生出南岛语系外,在中国境内还衍生出壮侗语系。百越是个对东南亚产生过巨大影响的民族(群)。殖民时代前的菲律宾、印尼、马来西亚、新几内亚、新西兰、夏威夷、密克罗尼西亚、美拉尼西亚、波利尼西亚和马达加斯加均属南岛语系的范畴,至少从语言上,他们是古越人的后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