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查看: 3876|回复: 5

中華歷代俊彥畫像欣賞之一(夏朝,商朝,周朝,春秋戰國,西漢東漢)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4-9-2004 05:1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千百年來,富饒的中華大地養育了無數的英雄,他們的人生,直接影響中華文明的發展。了解中華文化,離不開了解中華民族的俊彥們。

夏朝-后羿


后羿, 又稱「夷羿」,相傳是夏王朝東夷族有窮氏的首領,善於射箭。當時夏王「啟」的兒子「太康」耽於遊樂田獵,不理政事,被后羿所逐。太康死後,后羿立太康之弟仲康為夏王,實權操縱於后羿之手。但后羿只顧四出打獵,後來被親信「寒浞」所殺。
神話傳說「后羿」是「嫦娥」的丈夫。后羿在的時候,天上有十個太陽,燒得草木,莊稼枯焦,后羿為了救百姓,一連射下九個太陽,從此地上氣候適宜,萬物得以生長。他又射殺猛獸毒蛇,為民除害。民間因而奉他為「箭神」。

商朝-伊尹


名摯,是有莘氏在桑樹林拾到的棄兒,因其養母住在伊水邊上,所以以水為氏。雖然伊尹身材短小,面龐不出眾,但足智多謀,聰明異常,志向遠大,當時夏王桀暴虐殘忍,濫用民力,魚肉百姓,田地荒蕪,民不聊生  。伊尹看出夏朝氣數已盡,於是用自己高超的烹調手藝,接近商湯勸他高舉義旗取夏桀之位而代之。商湯和伊尹相談後,頓覺相見恨晚,當即命伊尹為「阿衡」(宰相),在商湯和伊尹的經營下,商湯的力量開始壯大,想進攻夏桀。伊尹建議商湯停止向夏桀進貢,看夏桀如何動作,以探測夏桀的實力。夏桀果然非常憤怒,徵調九夷的兵力,要來伐商。伊尹當即勸商湯說﹕夏桀還能調動兵力,我們伐他的時機還未成熟。於是,商湯又向夏桀進貢。當伊尹看到時機成熟時,又一次停止向夏桀進貢,但因為夏桀的暴行,這次,他未能調動軍隊了,於是伊尹就向商湯建議起兵。
商湯很快就打敗了夏桀的軍隊,把夏桀流放到南巢,夏王朝從此滅亡,諸侯一舉擁戴賢德的商湯為「天子」建立「商朝」。
商湯和伊尹緊密合作,勵精圖治,愛護百姓。受到百姓的愛戴。商湯逝世後,伊尹輔佐他的後代,直至商湯的孫子太甲為商王時,太甲暴虐亂德。三年以後,伊尹把太甲放逐到桐宮,親自攝政,接受諸侯的朝拜。帝太甲在桐工住了三年後,悔過自責,改惡從善,於是伊尹把太甲接出來,還政給他,自己告老還鄉,太甲返位後,發揚商湯的德政,勤儉愛民,史諸侯歸附,社會安寧。
伊尹逝世後,帝沃丁(太甲的兒子)以天子之禮葬之。

商朝-歸好


1976年河南安陽的殷墟發現了商王武丁妃「歸好」的墓。其中有「登歸好三千,登旅萬乎伐羌」的卜辭。在出土的文物中,還發現有兩把「歸好」的銅戎,每把重達八、九公斤,這在商朝事王權和軍權的象徵。
「歸好」是商朝著名的中興君主「武丁」的妃子之一。有較高的文化修養,商王命她主持祭祀,通讀祭文,並被認命為卜官,在出土的甲骨文中,有些是出由歸好的手刻。她是商武丁是的一位女政治家。
「歸好」還是一位軍事家,她多次帶兵出征,立下赫赫戰功。曾帶兵多達一萬三千多人伐羌、夷、土方等族。她擁有自己的封地,常向商王進貢。
「歸好」死後,武丁十分悲痛,每有兵事,常常祭祀「歸好」的在天之靈。

[ Last edited by mygense on 24-9-2004 at 05:38 PM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24-9-2004 05:2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周朝-姜尚(姜字牙)


姜姓,也叫姜尚,字牙,東海人,據說是炎帝的後代。學問淵博,曾在商紂手下做事,關於他如何成為周臣,有幾種傳說,但幾乎一致的說法是﹕直到他年老才在垂釣巧遇周文王,周文王和他交談,發現他見識非凡,非常興奮地說﹕「當初我的太公曾經說過一定會有聖人到周地,周將靠他而興旺。您就是這位聖人嗎 ? 吾家盼望您很久了 !」於是稱他為「太公望」,立姜尚為國師。
周文王的得呂尚的輔佐後,更為積德行善,招徠士人,講究信譽,和悅百姓,在諸侯中聲望更高。並向外征討。首先征討了西方的犬戎,密須(甘肅寧台)和黎國等。
周文王問呂太公如何才能得天下 ? 呂太公回答說﹕「王者之國,使人民富裕。霸者之國,使士人富裕。僅存之國,使大夫富裕。無道之國,國庫富裕,這叫做上溢而下漏。」文王說﹕「你說得太好了。」馬上打開倉庫,拿出錢糧賑濟窮人。周國的事業日益興盛,勢力更加擴張,天下的土地已是三分有其二了。
後文王逝世,武王繼位,以呂尚為師(尊稱為師尚父),周公旦為輔,畢公等為主要助手,繼續文王的事業,在呂尚的輔佐下在盟津會諸侯,商討紂王,在牧野和紂王的軍隊會戰,太公帶頭挑戰,紂王大敗,紂王自焚而死,商朝滅亡。周武王建立周王朝。
在周武王登基的第三天,太公向周武王講述了《丹書》中以仁愛治國的話,然後就被武王封到齊國。周成王時呂太公協助周公平定武庚的叛亂。成王下令齊國可以對有罪的諸侯進行征伐,齊國逐成為諸侯中的強國,呂太公治國賞罰分明,又努力發展漁業,鹽業和手工業,使齊國成為諸侯中的富國。傳說呂太公去世時百餘歲,葬在稿京。
伊尹輔商,呂尚輔周,都是開國元勳,位及人臣,功業卓著,所以後世把他們成為「伊呂」。

周朝-周公旦


姓姬名旦,周文王的兒子,武王的弟弟。因其采邑在周,爵為上公,故稱為周公。在周文王時,他就很孝順,仁愛,輔佐武王伐紂,封於魯。周公沒有到封國去而是留在王朝,輔佐武王,為周安定社會,建立制度,武王崩,又佐成王攝政,新建立的周王朝面臨著嚴重的困難,商朝舊貴族們準備復辟,而周公輔政,又有違於王位世襲制中父死子繼的原則,引起周室集團內部的矛盾。結果殘餘勢力即與周室內部的反叛勢力勾結起來,他們的代表是紂王子武庚與「三監」管叔,蔡叔等人。結果周公東征平定三叔之亂,滅五十國,奠定東南,歸而制禮作樂,周公惟恐失去天下賢人,洗一次頭時,曾多回握著尚未梳理的頭髮;吃一頓飯時,亦數次吐出口中食物,迫不及待的去接待賢士。這就是成語「握髮吐哺」典故。周公無唯不至地關懷年幼的成王,有一次,成王病得厲害,周公很焦急,就剪了自己的指甲沉到大河里,對河神祈禱說﹕「今成王還不懂事,有什麼錯都是我的。如果要死,就讓我死把。」成王果然病好了。周公攝政七年後,成王已經長大成人,於是周公歸政於成王,自己回到大臣的位子。
後來,有人在成王面前進讒言,周公害怕了,就逃到楚地躲避。不久,成王翻閱庫府中收藏的文書,發現在自己生病時周公的禱辭,為周公忠心為國的品質感動得留下眼淚,立即派人將周公迎回來。周公回周以後,仍忠心為王朝操勞。周公輔佐武王,成王,為周王朝的建立和鞏固作出了重大貢獻。特別是他在受成王冤屈以後,仍忠心耿耿,為周王朝的發展嘔心瀝血,直至逝世,終天下大治。。周公臨終時要求把他葬在成周,以明不離開成王的意思。成王心懷謙讓,把他葬在畢邑,在文王墓的旁邊。以是對周公的無比尊重。
周公為後世為政者的典範。孔子的儒家學派,把他的人格典範作為最高典範,最高政治理想是周初的仁政,孔子終生倡導的是周公的禮樂制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4-9-2004 05:2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春秋戰國-老子


生卒年不詳。字伯陽,諡曰聃,春秋時楚國苦縣人。曾任周朝守藏室之史。主無為之說,後世以為道家始祖。孔子嘗往問禮,著有《道德經》五千餘言。現今社會各行業中,如:鐵匠、煤窯匠、碗筷匠、磨刀匠、蹄鐵匠等,皆祭拜老子為祖師爺。亦稱 為伯陽、太上老君、老聃、老君、老子、老子道君、李伯陽、李老君。
在中華文明浩如煙海的書籍中,在國外被最為廣為翻譯和閱讀的一本書要算是《道德經》。《道德經》中所說的中心思想是:「道」,而「道」是「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的意思雖然比較難明白,但我們可以說「道」的意思是「自然」。
道家認為,個人不應該反對「道」,而是要順從於「道」,按「道」行事。爭權奪利是荒唐的,也是非常不道德的。「道」是不敗的,人應該順其道而行。道家認為水是非常柔弱的,心甘請願地向低處流去,即使遇上最弱的力量,也不表示反抗,然而水卻是不可摧毀的。反之,最堅硬的石頭也有被水擊破的那一天。對於個人,朴素和自然是值得讚揚的。暴力應該被避免,人應當清心寡慾。人不應該改變世界,而是要尊重世界。對於政府,無為而治政策是最聰明的方針。通過更繁複的法制或是強制實行法制,通常是使事情便得更糟。高稅賦和戰爭都和道家的哲學精神相違背。《道德經》的影像巨大。這本書的篇幅很短,中文不到6000字,但其思想的內涵卻是極其豐富。在中國,雖然儒家思想是中國歷代哲學的主流,不過儒家的哲學中吸收了道家的很多思想,儒家還是很尊重道家思想的。
太上老君是道教最高神之一,是三大超級神中的一位。他之被神聖化,始於東漢。東漢的張陵(後來的張天師)創設天師道,為了和佛教抗衡,便抬出老子為祖師,並尊為太上老君。後稱「太上道德天尊」。其 後道教典籍將老子極度神化,謂其生於無始之時,無因而起,是萬物之先,元氣之先。

春秋戰國-孔子


中國偉大的哲學家孔子是中華文化思想的集大成者,儒家學說的創始人。他的哲學思想提倡「仁義」,「禮樂」,「德治教化」,以及「均以民為體」。儒學思想滲入中國人的生活,文化領域中,同時與影響了世界上其他地區的一大部分人近兩千年。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陬邑(山東曲阜)人,出身於沒落的宋國貴族家庭,刻苦好學。曾從事「儒」(貴族喪事贊禮者)的職業,中年時開辦私學。一度出任魯國的中都宰,司空,司寇等職,四年後因遭小人暗算,棄職,後率弟子周遊列國,經十三年,晚年歸魯,繼續講學,整理古籍。《論語》20篇,是孔子弟子及其再傳弟子關於孔子言行的紀錄。
孔子經常被認為是一種宗教的創始人,但這是不正確的。孔子及少談論神,拒絕討論來世,避免任何形式的形而上學。他對人生的關係深刻了解,他的學說並不是他所創立的,嚴格來說,他只是及中華文化思想的大成者。他是一位重視個人的倫理道德和行為的現世哲學家。
孔子把「仁」和「義」視為道德的最高原則,他規範著高尚者的行為。「仁」在有些時候可以解釋為「愛」,但我們最好將他理解為對人類的關心。「禮」是道德,禮節,規矩,傳統等觀點的總和。
孔子生活在春秋時代,那是一個人才輩出的年代。雖然當時的統治者沒有採納孔子的學說,然而在他死後,儒家成為顯學。但是在秦始皇統治時期,儒家學說遭到貶抑。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他採用法家的建議,下令「焚書坑儒」。以為這樣就可以整齊學術,統一思想。然而,秦始皇的努力並不成功,在秦朝滅亡前夕,儒生們又開始宣講儒家學說。西漢時期的漢武帝時代,儒家學說取得了獨尊的地位。
通過科舉考試選拔官吏的中國科舉制度,始於漢朝。考試的主要內容,是學生們對孔子禮教的理解程度。由於科舉制度是步入仕途的唯一途徑,所以由漢朝開始,一直到十九世紀,中國幾乎所有的知識份子,都在孔子的四書五經中打轉。知識份子窮一生精力從事研究他的學說,一生都跳不出這個圈子。大大影響了中華文化的多元化發展。
中國的歷史就是孔子思想的影響史。《四書五經》成了學校的教科書,每一個學生都必須熟記。古代哲人的教條,深深地植跟於人民的心中。由於這種儒學的薰陶,中國逐發展出一種和諧的社會生活,追求智識崇尚智慧的狂熱,以及穩健的文化。中國雖經常遭受侵略,旦其文化不但能屹立不繞,而且還能同化異族。但是,儒學並不是萬能靈藥。他對於統治者來說,是一劑有效的靈藥,能使他們的王朝儘量避免混亂和衰落的來臨。但是,對於在求變求新的國際競爭壓迫下,對於一國的發展,是個阻礙,那些維繫個人和社會秩序的禮教,幾乎使人無法動彈,而造成一套用不改變的模式。孔子的教條。徹底的限制了人類自然而充沛的衝勁。孔子的那些禮教實在太完美了,以致顯得過分的嚴肅。在孔子的教條下,簡直沒有豪放和冒險,愛情和友誼也過分的受到桎梏。他使婦女一味服從,貶低了自己。他使國家一味保守,阻礙了進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4-9-2004 05:2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春秋戰國-西施


西施,名夷光,春秋戰國時期出生於浙江諸暨苧蘿村。天生麗質。時越國稱臣於吳國,越王句踐臥薪嚐膽,謀復國。在國難當頭之際,西施忍辱負重,以身許國,與鄭旦一起由越王勾踐獻給吳王夫差,成為吳王最寵愛的妃子。把吳王迷惑得眾叛親離,無心國事,為句踐的東山再起起了掩護的作用。表現了一個愛國女子的高尚思想情操。後吳國終被句踐所滅。傳說吳被滅後,與范蠡汎舟五湖,不知所終。一直受到後人的懷念。西施與楊貴妃、王昭君、貂嬋為中國古代四大美女,其中西施居首,是美的化身和代名字。

春秋戰國-屈原


名平,又名正則,字靈均,戰國時楚人。傳為湖北秭歸人。出身貴族,曾做左徒、三閭大夫,懷王時,主張聯齊抗秦,選用賢能,但受貴族排擠不見用,遭靳尚等人毀謗,被放逐於漢北,於是作《離騷》表明忠貞之心;頃襄王時被召回,又遭上官大夫譖言而流放至江南,終因不忍見國家淪亡,懷石自沉汩羅江而死。其忌日成為後人紀念他的傳統節日 -- 「端午節」。重要著作有《離騷》、《九章》、《天問》等賦,對後代文學影響極大。
《離騷》是屈原的代表作,是我國古代最長的一首抒情詩,全詩共二千四百多字。是一首浪漫主義作品。比喻生動,語言瑰麗,誇張大膽,詩中融入大量的神話傳說及歷史人物故事,使詩篇波瀾起伏,千變萬化,雄偉奇觀。屈原創造了騷體,即「楚辭」為後世詩人的創作開闢了無限的空間。

春秋戰國-孫武


春秋末期吳國軍事思想家孫武《孫子兵法》是從戰國時期起就風靡流傳的軍事著作,古今中外的軍事家們都使用其中論述的軍事理論來指導戰爭,而且,其中論述的基本理論和思想還被運用到了現代經營決策和社會管理方面。然而,這部著作者是誰呢?學術界議論紛紛,一種認為是春秋時期吳國的孫武所著,一種認為是孫臏整理而成,一種認為是戰國初年某位山林處士編寫,還有的說是三國時代曹操編撰的。直到1972年4月間,在山東臨沂銀雀山發掘的兩座漢代墓葬中同時發現了用竹簡寫成的《孫子兵法》和《孫臏兵法》,這樣,數百年的爭論方告結束,《孫子兵法》的作者被確認為春秋時期吳國的將軍孫武。

孫武,字長卿,後人尊稱其為孫子、孫武子。他出生於公元前535年左右的齊國樂安(今山東惠民),具體的生卒年月日不可考。孫武的祖先叫媯滿,被周朝天子冊封為陳國國君(陳國在今河南東部和安徽一部分,建都宛丘,今河南淮陽)。後來由於陳國內部發生政變,孫武的直繫遠祖媯完便攜家帶口,逃到齊國,投奔齊桓公。齊桓公早就了解陳公子媯完年輕有為,任命他為負責管理百工之事的工正。媯完在齊國定居以後,由姓媯改姓田,故他又被稱為田完。一百多年後,田氏家族成為齊國國內後起的一大家族,地位越來越顯赫,在齊國的領地也越來越擴大。田完的五世孫田書,做了齊國的大夫,很有軍事纔干,因為領兵伐莒(今山東莒縣)有功,齊景公在樂安封給他一塊采地(諸侯封賜給所屬卿、大夫作為世祿的田邑,又稱“采邑”式“食邑”),並賜姓孫氏。困此,田書又被稱為孫書。孫書的兒子孫憑,做了齊國的卿,成為齊國君主以下的最高一級官員。孫憑就是孫武的父親。由於貴族家庭給孫武提供了優越的學習環境,孫武得以閱讀古代軍事典籍《軍政》,了解黃帝戰勝四帝的作戰經驗以及伊尹、姜太公、管仲的用兵史實,加上當時戰亂頻繁,兼並激烈,他的祖父、父親都是善於帶兵作戰的將領,他從小也耳聞目睹了一些戰爭,這對少年孫武的軍事方面的培養是非常重要的。但孫武生活的齊國,內部矛盾重重,危機四伏。齊景公初年,左相慶封滅掉了右相崔杼。接著田、鮑、欒、高等四大家族又聯合起來,趕走了慶封。後來,內亂日甚一日,齊國公室同四大家族的矛盾,四大家族相互之間爭權奪利的鬥爭,愈演愈烈。孫武對這種內部鬥爭極其反感,不願糾纏其中,萌發了遠奔他鄉、另謀出路去施展自己纔能的念頭。當時南方的吳國自壽夢稱王以來,聯晉伐楚,國勢強盛,很有新興氣像。孫武認定吳國是他理想的施展纔能和實現抱負的地方。大約在齊景公三十一年(公元前517年)左右,孫武正值18歲的青春年華,他毅然離開樂安,告別齊國,長途跋涉,投奔吳國而來,孫武一生事業就在吳國展開,死後亦葬在吳國,因此《吳越春秋.闔閭內傳》就把孫武稱為“吳人”。孫武來到吳國後,便在吳都(今蘇州市)郊外結識了從楚國而來的伍子胥。伍子胥原是楚國的名臣,公元前522年因父親伍奢和兄長伍尚被楚平王殺害而潛逃到吳國。他立志興兵伐楚,為父兄報仇。孫武結識伍子胥後,十分投機,結為密友。這時吳國的局勢也在動蕩不安之中,兩人便避隱深居,待機而發。公元前515年,吳國公子光利用吳國伐楚,國內空虛的機會,以專諸為刺客,襲殺吳王僚,然後自立為王,稱闔閭。闔閭即位後,就禮賢下士,任用伍子胥等一批賢臣,他又體恤民情,不貪美味,不聽淫樂,不也女色,注意發展生產,積蓄糧食,建築城垣,訓練軍隊,因而大得民心,吳國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的景像。闔閭又注重搜求各種人纔,立志要使吳國更加強盛,時而向長江中遊發展,滅楚稱雄。隱居吳都郊外的孫武由此更加看清自己的前途,他在隱居之地,一邊灌園耕種,一邊寫作兵法,並請伍子胥引薦自己。終於,孫武寫好了13篇兵法。這13篇兵法,講的全部都是如何克敵制勝的戰略戰術,全書構成了一個嚴密的體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4-9-2004 05:3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春秋戰國-魯班


魯班本名公輸般,因為「般」與「班」同音,是春秋戰國時代魯國人,所以稱之為魯班。他是歷史上有名的工匠,被喻為木匠的祖師。
《墨子‧魯問》中提到,公輸子削竹木以為鵲,三日不下。他還造了能載人的大木鳶,在戰爭中擔任偵查的任務。《渚宮舊事》記載「嘗為木鳶,乘之以窺宋城。」歷史上還記載了魯班因為自己的才幹,竟然使得父母葬送了性命。這又是怎麼回事呢 ?王允的《論衡‧儒增篇》說「巧工為母作木馬車,木人御者,機關備具,載母其上,一驅不還,遂失其母。」母親就這樣不見了蹤影。而父親呢,命運更慘。根據唐朝一本《酉陽雜俎》記述,魯班曾遠離家鄉做活,因為念妻心切,就做了一隻木鳶,只要騎上去敲幾下,木鳶就會飛上天,飛回家去會妻子。沒多久,妻子就懷孕了。魯班的爸爸覺得很奇怪媳婦怎麼會懷孕呢,於是魯班的太太就一五一十地告訴了父親。後來有一次,魯班的父親趁魯班回家時偷偷地騎上木鳶,照樣也敲了幾下,木鳶也飛了起來。但哪知一飛竟然飛到了蘇州,當地人見到由天上降下個人來,當他是妖怪,便將魯班的父親給活活打死了。

春秋戰國-荊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4-9-2004 05:3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西楚-虞姬



項羽的寵姬,名虞。項羽困於垓下,曾作詩曰:「虞兮虞兮奈若何!」見史記˙卷七˙項羽本紀。
秦末虞地(江蘇吳縣)人,有美色,善劍舞。公元前209年,項羽助項梁殺會稽太守,于吳中起義。虞姬愛慕項羽的勇猛,嫁與項羽為妾,經常隨項羽出征。項梁死,項羽為次將,施升上將軍,虞姬與項羽形影不離。

西漢東漢-王昭君


  漢宣帝時匈奴貴族爭奪權力,勢漸衰落,五個單于分立,互相攻打不休。其中呼韓邪單于,被他的哥哥郅支(郅音zhi)單于打敗。呼韓邪決心跟漢朝和好,親自朝見漢宣帝。
         呼韓邪是第一個到中原來朝見的單于,漢宣帝親自到長安郊外去迎接他,為他舉行了盛大的宴會。呼韓邪單于在長安住了一個多月。他要求漢宣帝幫助他回去。漢宣帝答應了,派了兩個將軍帶領一萬名騎兵護送他到了漠南。這時候,匈奴正缺少糧食,漢朝還送去三萬四千斛糧食。
呼韓邪單于十分感激,一心和漢朝和好。西域各國聽到匈奴和漢朝和好了,也都爭先恐後地同漢朝打交道。漢宣帝死了後,他的兒子劉奭(音shi)即位,就是漢元帝。匈奴的郅支單于侵犯西域各國,殺了漢朝派去的使者。漢朝派兵打到康居,殺郅支單于。郅支單于一死,呼韓邪單于的地位穩定了。西元前33年,呼韓邪單于再一次到長安,要求和親。元帝許。漢朝和匈奴和親,都得挑個公主或者宗室的女兒。這回,漢元帝決定挑個宮女給他,他吩咐人到後宮去傳話:"誰願意到匈奴去的,皇上就把她當公主看待。"後宮的宮女都是從民間選來的,她們一進了皇宮,就像鳥兒被關進籠裏一樣,都巴望有一天能把她們放出宮去。但是聽說要離開本國到匈奴去,卻又不樂意。有個宮女叫王嬙(音qiang),號昭君,長得美麗,有見識。自願到匈奴去和親。元帝逐擇日讓呼韓邪單于和王昭君在長安成親。呼韓邪單于和王昭君向漢元帝謝恩的時候,漢元帝看到昭君又美麗又大方,使漢宮為之生色。
         傳說漢元帝回到內宮,越想越懊惱。他再叫人從宮女的畫像中拿出昭君的像來看。模樣雖有點像,但完全沒有昭君本人那樣可愛。原來宮女進宮後,一般都是見不到皇帝的,而是由畫工畫了像,送到皇帝那裏去聽候挑選。有個畫工名叫毛延壽,給宮女畫像的時候,宮女們送點禮物給他,他就畫得美一點。王昭君不願意送禮物,所以毛延壽沒有把王昭君的美貌如實地畫出來。漢元帝一氣之下,把毛延壽殺了。
         王昭君在漢朝和匈奴官員的護送下,離開了長安。她騎著馬,冒著刺骨的寒風,千里迢迢地到了匈奴,做了呼韓邪單于的閼氏。封「寧胡閼氏」,希望她能為匈奴帶來安寧和平,昭君遠離自己的家鄉,長期定居在匈奴。她勸呼韓邪單于不要去發動戰爭,還把中原的文化傳給匈奴。打這以後,匈奴和漢朝和睦相處,有六十多年沒有發生戰爭。難能可貴的是,當呼韓邪單于去世後,她又「從胡俗」,再嫁給呼韓邪單于的大閼氏的長子,雖然這和中原的倫理觀念相抵觸,但她從大局出發,珍惜漢與匈奴的友誼。王昭君在匈奴生一男二女。昭君的死年和死地,史書沒有記載。

        「昭君出塞」是漢匈歷史上一次重要的事件。王昭君與西施、楊貴妃、貂嬋為中國古代四大美女。

西漢東漢-司馬遷


字子長,夏陽(今陝西韓城)人。他生於史官世家,祖先自周代起就任王室太史,掌管文史星卜。父親司馬談在武帝即位後,任太史令達三十年之久。司馬談博學,精通天文、《易》學和黃老之學。司馬遷十歲起誦讀「古文」,並接受其父的啟蒙教育。淵源久長的家學對他後來治學道路有深刻的影響。後隨父去長安,同當時著名經學大師孔安國、董仲舒學習《古文尚書》和《春秋》。十九歲為補博士子弟。二十歲隨博士褚太等六人「循行天下」,開始了他的遊歷生活。
待續。。。

[ Last edited by mygense on 24-9-2004 at 05:43 PM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人文空间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28-12-2024 03:29 PM , Processed in 0.258561 second(s), 2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