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查看: 6075|回复: 58

靈驗記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3-7-2009 12:1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葛玄誦《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驗

〔提要〕

《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簡稱《清靜經》。據道經記載是東華帝君所授。現傳《清靜經》注本有杜光庭、王道淵等多種注本。《雲笈七簽》卷十七收錄《清靜經》題曰《老君清靜心經》。注本中,推崇水精子增注的混然纂圖本。混然子即王階,一字道淵,善於教化世人歸真,為著名高道,其注《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纂圖注解》,收入《正統道藏》洞神部玉訣類。全真道興起後,修真之士極為重視《清靜經》,如金代侯善淵真人、元代李道純真人等均為真經作注,弘揚道法清靜之旨。全真道清修之士,以此寶經作為早晚必誦的功課之一,被收入《玄門日誦早晚功課經》裏。所以,《清靜經》能十分廣泛地在道教界和社會上流傳和誦念。此經旨意是在闡發大道運化和清靜之妙,認為“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若人傚法天道,清靜身心,排除雜念,不生妄心,守靜內觀,自能與道相合。同時,經中強調清靜為入道之門,堅持修真,在大道慈愛的感召下,“為化眾生,名為得道”。歸善向道,出離生死,即是該經的主旨。



【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

老君曰:大道無形,生育天地。大道無情,運行日月。大道無名,長養萬物。吾不知其名,強名曰道。夫道者,有清有濁,有動有靜。天清地濁,天動地靜。男清女濁,男動女靜。降本流末,而生萬物。清者濁之源,動者靜之基。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夫人神好清,而心擾之;人心好靜,而欲牽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靜;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滅。所以不能者,為心未澄、欲未遣也。能遣之者,內觀其心,心無其心;外觀其形,形無其形;遠觀其物,物無其物。三者既悟,唯見於空。觀空亦空,空無所空;所空既無,無無亦無;無無既無,湛然常寂;寂無所寂,欲豈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靜。真常應物,真常得性,常應常靜,常清靜矣。如此清靜,漸人真道,既入真道,名為得道。雖名得道,實無所得,為化眾生,名為得道。能悟之者,可傳聖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3-7-2009 01:1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多放一些 这样我才能学多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4-7-2009 10:0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boobanzhu 于 3-6-2011 11:44 AM 编辑

二、持誦《太上感應篇》驗

〔提要〕

《太上感應篇》簡稱《感應篇》。《正統道藏》收鄭清之讚《太上感應篇》三十卷。《宋史 · 藝文志》著錄《感應篇》一卷。《藏外道書 · 戒律善書類》第十二冊內收有《太上感應篇注》、《太上感應篇圖說》、《太上感應篇集注》、《太上感應篇引經箋注》、《太上感應篇纘義》及《太上感應篇直講》。《重刊道藏輯要尾集》收有《太上感應篇集注》。道教信士認為《感應篇》為太上老君所傳授。

《太上感應篇集注》卷首說:“太上者,道門至尊之稱也。由此動彼謂之感,由彼答此謂之應,言善惡感動,天地必有報應也。”《太上感應篇直講》序說:《感應篇》起初在《道藏》中,到了宋真宗皇帝,賜錢百萬,命工匠刊刻,以至後來大顯於世。當時文人學士及各界信眾都極力崇奉此篇聖經。“明朝世宗皇帝,亦作序頒行。清朝順治十三年 (1646)八月,世祖章皇帝欽諭刊刻《感應篇》頒賜群臣,並舉貢生監,皆得遍及,歷朝隆奉如此,豈獨人間寶貴哉,上蒼之尊重是篇也”(見375頁)。《感應篇》主旨是說:天地間有司過之神,三台北斗神、灶君神、人身三屍神等錄人善惡,分毫必奏;行善,天必賜福;作惡,天必降禍。依人所犯輕重,以奪其算紀。有功德於世者,在世延年;始終如一,大功蓋世者,天官賜福。經文註釋裏說,百日為一算,十二年為一紀。

《感應篇》前半篇勸善,說大綱;後半篇戒惡,說細目。太極真人說:太上垂訓,感應之篇,日誦一遍,滅罪消愆。受持一月,福祿彌堅。行之一年,七祖升天。久行不怠,壽命延綿,天神恭敬,名列諸仙。

本文《太上感應篇》選自《藏外道書》《太上感應直講》。

【太上感應篇 】

太上曰: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 (原按:明義第一)。是以天地有司過之神,依人所犯輕重,以奪人算。算減則貧耗,多逢憂患。人皆惡之,刑禍隨之,吉慶避之,惡星災之,算盡則死。又有三台北斗神君,在人頭上,錄上罪惡,奪其紀算。又有三屍神,在人身中,每到庚申日,輒上詣天曹,言人罪過。月晦之日,灶神亦然。凡人有過,大則奪紀,小則奪算。其過大小有數百事,欲求長生者,先須避之(原按:監察第二)。是道則進,非道則退,不履邪徑,不欺暗室。積德累功,慈心於物。忠孝友悌,正己化人。矜孤恤寡,敬老懷幼。昆蟲草木,猶不可傷。應憫人之兇,樂人之善。濟人之急,救人之危。見人之得,如己之得。見人之失,如己之失。不彰人短,不炫己長。遏惡揚善,推多取少。受辱不怨,受寵不驚。施恩不求報,與人不追悔 (原按:積善第三)。所謂善人,人皆敬之,天道佑之,福祿隨之,眾邪遠之,神靈衛之,所作必成,神仙可冀。欲求天仙者,當立一千三百善。欲求地仙者,當立三百善(原按:善報第四)。茍或非義而動,背理而行,以惡為能,忍作殘害,陰賊良善,暗侮君親,謾其先生,叛其所事,誑諸無識,謗諸同學,虛誣詐偽,攻訐宗親,剛強不仁,狠戾自用,是非不當,向背乖宜,虐下取功,諂上希旨,受恩不感,念怨不休,輕蔑天民,擾亂國政,賞及非義,刑及無辜,殺人取財,傾人取位,誅降戮服,貶正排賢,淩孤逼寡,棄法受賂,以直為曲,以曲為直,入輕為重,見殺加怒,知過不改,知善不為,自罪引他,壅塞方術,訕謗聖賢,侵淩道德,射飛逐走,發蟄驚棲,填穴覆巢,傷胎破卵,願人有失,毀人成功,危人自安,減人自益,以惡易好,以私廢公,竊人之能,蔽人之善,形人之醜,訐人之私,耗人貨財,離人骨肉,侵人所愛,助人為非,逞志作威,辱人求勝,敗人苗稼,破人婚姻,茍富而驕,茍免無恥,認恩推過,嫁禍賣惡,沽買虛譽,包貯險心,挫人所長,護己所短,乘威迫脅,縱暴殺傷,無故剪裁,非禮烹宰,散棄五穀,勞擾眾生。破人之家,取其財寶。決水放火,以害民居。紊亂規模,以敗人功。損人器物,以窮人用。見他榮貴,願他流貶。見他富有,願他破散。見他色美,起心私之。負他貨財,願他身死。幹求不遂,便生咒恨。見他失便,便說他過。見他體相不具而笑之,見他才能可稱而抑之(原按:諸惡上第五)。埋蠱厭人,用藥殺樹。恚怒師傅,抵觸父兄。強取強求,好侵好奪。虜掠致富,巧詐求遷。賞罰不平,逸樂過節。苛虐其下,恐哧于他。怨天尤人,呵風罵雨。鬥合爭訟,妄逐朋黨。用妻妾語,違父母訓。得新忘故,口是心非。貪冒于財,欺罔其上。造作惡語,讒毀平人。毀人稱直,罵神稱正。棄順效逆,背親向疏。指天地以證鄙懷,引神明而鑒猥事。施與後悔,假借不還。分外營求,力上施設。淫欲過度,心毒貌慈。穢食喂人,左道惑眾。短尺狹度,輕秤小升。以偽雜真,採取姦利。壓良為賤,謾驀愚人。貪婪無厭,咒咀求直。嗜酒悖亂,骨肉忿爭。男不忠良,女不柔順。不和其室,不敬其夫。每好矜誇,常行妒忌。無行于妻子,失禮于舅姑。輕慢先靈,違逆上命。作為無益,懷挾外心。自咒咒他,偏憎偏愛。越井越灶,跳食跳人。損子墮胎,行多隱僻。晦臘歌舞,朔旦號怒。對北涕唾及溺,對灶吟及哭。又以灶火燒香,穢財作食。夜起裸露,八節行刑。唾流星,指虹霓。輒指三光,久視日月。春月燎獵,對北惡罵,無故殺龜打蛇(原按:諸惡下第六)。如是等罪,司命隨其輕重,奪其紀算,算盡則死。死有餘責,乃殃及子孫。又諸橫取人財者,乃計其妻子家口以當之,漸至死喪。若不死喪,則有水火盜賊,遺忘器物,疾病口舌諸事,以當妄取之直。又枉殺人者,是易刀兵而相殺也。取非義之財者,譬如漏脯救饑,鴆酒止渴,非不暫飽,死亦及之(原按:惡報第七)。夫心起于善,善雖未為,而吉神已隨之。或心起于惡,惡雖未為,而凶神已隨之(原按:指微第八)。其有曾行惡事,後自改悔,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久久必獲吉慶,所謂轉禍為福也(原按:悔過第九)。故吉人語善、視善、行善,一日有三善,三年天必降之福。兇人語惡、視惡、行惡,一日有三惡,三年天必降之禍。胡不勉而行之(原按:力行第十)。

靈驗記述

一則:遂寧地方有個叫周虎的人,誦《感應篇》,好為演說。一日,死去復生,對妻說:“我至冥中,見庭下鬼多,有鄉里餓死者,我非常恐怖。這時,殿上主人呼我名字說:你本來也在饑餓簿籍中,念你奉《感應篇》又為眾人演說,聽到你演說後,許多人都回心向善,這是你的功德,今改注福壽籍,你生還人間,更宜廣布。若一方受持,則一方免難;天下受持,則天下免難。不但脫水火、盜賊、疾病之厄,更可有益於子孫。”周虎因敬錄以傳世人 (事見《太上感應篇注》第27頁)。

二則:有一居士王竺,不幸四歲男孩夭折,哀痛親切,請工匠重刻《太上感應篇》印施,欲求亡男再投母胎,後妻懷孕。一夕,妻夢到浙江黃岩縣定光觀參加黃齋,以超度亡男,恍惚抱與其轎還家。夢醒後,覺胎有微動,後果生男,取名師回,師回後登第 (事見《太上感應篇注》第271頁)。

三則:錢塘有位於玉階,其妻梁氏已患病三年,經過多方醫治,服藥無效。一夕,夢大士降其雲端,光明灼爍。次年,夫婦倆一同前去拜訪蓮池大師,恭睹慈顏,如夢中所見一般,不覺欣然,沉頓愈。大師教誨說:“ 病從業生,業從心生,力行功德,可以綿齡集福。”隨以《感應篇》傳授于玉階。並說:“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為一篇要旨。纖欲凈盡,萬善周圓,你當廣為流傳,以弘正法。”于玉階感悟大師吩咐,願匯集成編,到了崇禎辛未 (西元1631年),註釋文稿還未寫完,忽染疾病,夜夢蓮池大師授以靈藥,五臟清涼,其疾頓愈(事見《太上感應篇注》第271頁)。

四則:順治己亥年,進士王恭先,調崇明知縣上任,山裏一朋友對他說,他父親于明季時,湖南一帶流寇倡狂將逼城,父夜夢一白衣老人手持一扇讓他看,只見扇中字跡很小,上面書寫很多姓名。白衣老人說:扇中書寫的姓名,都是平時持誦《太上感應篇》的人,你平日也能敬持,當依我言,在某方某處避賊,可以免死。醒來後,夢中白衣老人的囑咐,仍歷歷在目,過了幾日,流寇入城,一城屠為血海,他父家裏的一僕人也死於這場劫難,唯他父安然無恙 (事見《太上感應篇注》第272頁)。

五則:錢塘一書生何同雲,日誦《感應篇》,他父不知。一日,其父夢一老人說:“你兒子持誦《感應篇》極其虔誠,不久即有好處。”後父至書館案頭見供奉《感應篇》,因思前夢不妄。其子于康熙癸卯科舉中試 (事見《太上感應篇》第273頁)。

六則:簡州進士王巽,生病魂遊東嶽府,見一碑高丈余,金書《太上感應篇》,王巽朗聲念誦而出,只見相識的男女呼叫王巽說:“太上垂訓,你既親眼看到,應竭力欽奉。”後來,王巽更發願誦持,其疾頓愈 (事見《太上感應篇注》第271頁)。

七則:方時可,安徽休寧人,幼多疾病,至齊雲岩 (今休寧縣齊雲山)遇異人說:“觀你形貌,當貧且無子,壽不滿三十六歲。你若欲求清福,當先種善根。”方時可回家後,因人力貧乏,刻《感應篇》印施,才刻十章,疾病已減半,刻完後,諸疾頓去。後家境也漸漸地富裕起來了,後來二子俱顯貴,方時可以高壽而終(事見《太上感應篇注》271頁)。

八則:有位名叫石中璞的人,刻印《感應篇》八千本貯樓,夜夜見紅雲疊繞,祥光燭天 (事見《太上感應篇直講》卷首內)。

九則:江西有位叫俞都的人,字良辰,弱冠遊庠 (庠,古時指學校),因家貧生活艱苦,無力行更多的善事,與同學敬奉文人學士保護神——文昌帝君。開始愛惜字紙,買物放生,戒口過等。如此行持好幾年,曾考試七次不中,他生五子,四夭一失,四女存其一,後來家中僅存妻與一女。妻因哭兒女,以致目盲,俞都潦倒益甚,自省無大過,慘應天罰。他每年臘月二十三日,送灶神之時,都要上疏祈禱灶神,求為上達。至四十七歲,除夕夜,與盲妻一女,淒涼約定同死,忽聞叩門聲,俞都秉燭一看,見角巾皂服之士,鬚髮半蒼長揖,坐下後,自稱姓張,開口便說:“君全家愁嘆,特來相慰。”俞都執禮甚恭,因言生平之事,且以上疏灶神。張說:“我知君家的事,已很久了,君意惡太重,專務虛名,滿紙怨尤,瀆陳上帝,恐受罰不止這些。”俞都聽後,感到大吃一驚,說:“人常說冥冥中,纖善必錄,我與同學誓行善事,恪奉已久,難道盡屬虛無嗎 ?”張說:“就拿惜字一條來說,君與周圍的人,用書文糊窗裹物,甚至拭桌擦汗而燒,君不勸說。每月放生,因人成事。君亦浮沉蝦蟹之類,並且葷酒,不過自己沒有殺生罷了。若口過一節,君語言敏妙,聞者傾倒,隨風訕笑,不能禁止,舌鋒所及,觸怒鬼神。邪淫雖無實跡,君見美女,必熟視看,不能遣其欲,若邪緣相湊,能如魯仲連男子見色不動嗎?如此,何況其餘,向來所焚文疏,悉陳于天,上帝命使者觀察,無一實善可記,但于私居獨處,時見君貪念、淫念、嫉妒念、褊急念、高己卑人念、恩仇報復念,種種意惡,團結于中,神注已多,天罰日甚,連逃禍都來不及,那有祈福而臨的日期啊!”俞都聽後,被眼前的一頓訓語驚呆了,惶悚俯地流涕說:“君既通幽事,定係尊神,願聽救度。”張說:“君讀書明理,亦知慕善為樂,但旋過旋忘,信根不深。所以,善言善行,都是敷衍。曾經也有一事著實,且滿腔妄念,起伏纏綿,猶望天美報,如種荊棘,欲收嘉禾,難道不荒謬嗎?勸君從今後,凡有妄想惡念,猛力屏除,只理會行善邊去。若力量能行的,不圖報,不務名,不論大小難易,耐心行去。若力不能行的,也要勤勤懇懇,使善意圓滿。第一要有忍耐心,第二要有永遠心,不可自惰,不可自欺,久久行之,自有效驗。君家事,我會如實特以此報,勸你速速勉持,可回天意。”言畢,進內屋,俞都急隨至灶室,忽然不見了,方悟是司命神,前來教化,焚香叩謝,元旦拜禱天地,誓改前非,實行善事。初行時,雜念紛乘,非疑即惰,因于大士前,叩首流血,誓願精進,每晨虔誦大悲咒,兼持道經寶號,以祈吉慶。如此,一言一動,一念一時,皆如神在,濟人利物,無所不勉,如是三年。至五十歲時的一個春天,京師張江陵為兒子邀請教書先生,人們推薦俞都至京師,並攜家眷前往,後經張江陵援助,破例入國學,丙子科,此榜舉人,丁醜中進士。偶然一天,他拜訪京師一個姓楊的官員,楊令五個兒子出來拜見俞都。楊說:“這五個兒子都是從四方而來的,是我的義子,我養活他們,為日後娛老。”內有一子,年十六,即俞都失去的兒子,左足上有雙痣,可以辨認,俞都問其姓氏住處,大呼一聲,“是我兒啊!”楊也震驚,即還其子隨俞都,其夫人撫子很悲傷,兒子也很悲啼,捧母而舐其目,母雙目復明,俞都悲喜交集,不願出仕做官,辭江陵,回到原籍,繼續為善勸世,其子娶媳生子,悉嗣書香門第。俞都手書遇神記,垂訓子孫,高壽八十八歲(事見《太上感應篇》第280頁)。

[ 本帖最后由 boobanzhu 于 24-7-2009 03:01 P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5-7-2009 10:0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力行《文昌帝君陰騭文》的故事】

〔提要〕

《文昌帝君陰騭文》簡稱《陰騭文》,其文又稱《丹桂籍》。《藏外道書》內收集有《文昌帝君陰騭文注》、《陰騭文像注》、《丹桂籍注案》、《陰騭文圖證》。其文與《太上感應篇》、《覺世經》合稱三聖經。此外,在道教界還流傳有《文昌帝君戒淫文》、《文昌帝君勸孝文》、《文昌帝君勸行保富逐貧文》、《文昌帝君舊窗聖訓》、《文昌帝君訓孝格》等,這些勸善文本,流傳十分廣泛。

文昌帝君,道教神名。據《化書》記載:文昌帝君,初生於周武王時,姓張名善,為第一世,後累代降生,勸世歸善行化達十七世。《歷代神仙通鑒》稱其“上主三十三天仙籍,中主人間壽夭禍福,下主十八地獄輪迴。” 文昌帝君在道教神係中地位甚高,相傳為中國古代作學文、科舉士子的保護神。過去,各地建有許多文昌廟,奉祀文昌帝君。清朝每年古曆二月初三日,逢文昌帝君誕辰,朝廷派官員前往文昌廟祭祀。元仁宗正佑三年 (1316),加封文昌帝君為“輔元開化文昌司祿宏仁帝君”。

本文《陰騭文》選自《陰騭文圖證》內。

【文昌帝君陰騭文 】

帝君曰:吾一十七世,為士大夫身,未當虐民酷吏。救人之難,濟人之急,憫人之孤,容人之過。廣行陰騭,上格蒼穹。人能如我存心,天必賜汝以福。

於是訓於人曰:昔于公治獄,大興駟馬之門。竇氏濟人,高折五枝之桂。救蟻中狀元之選,埋蛇享宰相之榮。欲廣福田,須憑心地。行時時之方便,作種種之陰功。利物利人,修善修福。正直代天行化,慈祥為國救民。忠主孝親,敬兄信友。和睦夫婦,教訓子孫。存平等心,擴寬大量。或奉真朝北斗,或拜仙佛唸經。報答四恩,廣行三教。濟急如濟涸澈之魚,救危如救密羅之雀。矜孤恤寡,敬老憐貧。措衣食,周道路之饑寒;施棺槨,免屍骸之暴露。家富提攜親戚,歲饑賑濟鄰朋。鬥秤須要公平,不可輕出重入。奴僕待之寬恕,豈宜備責苛求。印造經文,創修廟宇。舍藥材,以拯疾苦;施茶湯,以解渴煩。或買物而放生,或持齋而戒殺。舉步常看蟲蟻,禁火莫燒山林。點夜燈以照人行,造河船以濟人渡。勿登高山而網禽獸,勿臨水而毒魚蝦。勿宰耕牛,勿棄字紙。勿謀人之財產,勿妒人之技能,勿淫人之妻女,勿唆人之爭訟,勿壞人之名節,勿破人之婚姻。勿侮聖賢,勿謾師長。勿因私仇使人兄弟不和。勿因小利使人父子不睦。勿倚權勢,而辱善良。勿恃富豪,而欺窮困。和諧宗族,解釋冤愆。談道義而化姦頑,講經史而曉愚昧。常記有益之語,莫談非理之言。依本分而致謙恭,守規矩而遵法度。舉善薦賢,饒人責己。善人則親近之,助德行于身心。惡人則遠避之,杜災殃于眉睫。常須隱惡揚善,不可口是心非。剪礙道之荊棘,除當途之瓦石。修數百年崎嶇之路,造千萬人來往之橋。捐漏澤之仁園,興啟蒙之義塾。垂訓以格人非,捐資以成人美。作事須循天理,出言要順人心。見先哲于羹墻,慎獨知于衾影。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永無惡曜加臨,常有吉神擁護。近報則在自己,遠報則在兒孫。千祥雲集,百福並臻,豈不從陰騭中得來者哉 !

靈驗記述

《藏外道書》冊內《陰騭文圖證》一書,記載了大量有關與《陰騭文》積德行善、廣行陰功、獲得福報的故事。同時,也記載了不修片善的惡報。今選編十則,以警世。

一則:宋朝楊旬是夔州的推官,推官即掌勘問刑獄。他為人正直,累積陰功,兒子幼年應試,他夢祖師說:“你陰德有感,你的兒子今後必為貴人,你本人須改名楊椿,以暗助你子學業。”楊旬受到暗示,遂改名楊椿,其子在考場果中第六名。第二年會試,楊椿又夢見祖師預告試題,其子參加朝廷科舉,殿試大魁天下。當時有人問楊椿:“你兒子有這麼大的榮耀,最根本的是什麼 ?”楊椿說:“說來話長。一方面是他努力學習,勤奮鑽研有關。另一方面也是我奉公辦事四十年,家無財產,惟積陰德,留得三個慳囊,今天拿來讓大家看看。” 話畢,楊椿拿來三個囊。第一個囊有九十九文大錢,第二個囊有四十余文次樣錢,第三個囊有萬餘小錢。大家看後,不知其中緣故。楊椿解釋說:“我在官府秉公辦事時,處理案情,極為慎重,對於判處以死罪的人,我格外小心審查。每平反從死罪減為流放罪的犯人,即投一大錢;從流放減為杖罪的犯人,即投一次樣錢;從杖罪量其輕而決定釋放者投一小錢。”接著,楊椿又對大家說:“我還奉誦《太上感應篇》和《陰騭文》編行十種利人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6-7-2009 04:5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人喜欢这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7-7-2009 09:5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李筌誦《陰符經》

〔提要〕

《陰符經》舊題黃帝撰。《道藏》洞真部本文類收有二十種《陰符經》經注,其中題《黃帝陰符經三皇玉訣》最為精妙。其經為道教最重要的經書,是後世修道之士日常誦習的經書之一。《陰符經》全文三百字,分三篇或三章。上篇言神仙抱一之道,中篇言富國安民之法,下篇言強兵戰勝之術。三篇又分別簡稱演道章、演法章與演術章。道教認為,《陰符經》的宗旨是在論說宇宙的生成和修煉養生的法則。即如何使人掌握長生久視的奧秘。《黃帝陰符經集解》說:“陰者,性之宗;符者,命之本,此陰符之宗。內以修身,外治家國,包羅天地,總禦群方,古今得道仙真,皆因此義,以至於無為矣。”修道之士曾為此經作注的有宋

朝王道淵、任照一,元朝劉處玄真人等。今天,道教界仍然很重視《陰符經》,認為它是僅次於《道德經》的一部重要的道經。

本文《陰符經》選自《黃帝陰符經疏》。

【陰符經】

觀天之道,執天之行,盡矣。天有五賊,見之者昌。五賊在心,施行于天。宇宙在乎手,萬化生乎身。天性,人也;人心,機也。立天之道,以定人也。天發殺機,移星易宿;地發殺機,龍蛇起陸;人發殺機,天地反覆。天人合發,萬化定基。性有巧拙,可以伏藏。九竅之邪,在乎三要,可以動靜。火生於木,禍發必克。姦生於國,時動必潰。知之修煉,謂之聖人。

天生天殺,道之理也。天地,萬物之盜;萬物,人之盜;人,萬物之盜。三盜既宜,三才既安。故曰:食其時,百骸理;動其機,萬化安。人知其神之神,不知其不神之所以神也。日月有數,大小有定。聖功生焉,神明出焉。其盜機也,天下莫能見,莫能知。君子得之固躬,小人得之輕命。

瞽者善聽,聾者善視;絕利一源,用師十倍;三反晝夜,用師萬倍。心生於物,死於物。機在目。天之無恩,而大恩生。迅雷烈風,莫不蠢然。至樂性余,至靜性廉。天之至私,用之至公。禽之制在氣。生者死之根,死者生之根。恩生於害,害生於恩。愚人以天地文理聖,我以時物文理哲。



靈 驗 記 述

一則:李筌,唐代著名道教思想家,隴西 (今甘肅隴西縣)人。筌自號達觀子,少年時代,喜好神仙之道。唐玄宗開元年間,先後任荊南節度判官、節度副使等職。後受丞相李林甫排擠,辭官入山訪道。

相傳李筌通曉兵法,曾自撰《太白陰經》,此書對道家之學、軍事學與政治權謀學都有一定的影響,但最主要的是他撰《黃帝陰符經疏》一書,用陰陽五行理論闡述道法真諦。在此之前,李筌與《陰符經》還有一段傳奇的故事。

李筌好神仙之道,經常出外雲遊,遍訪名山,博采方術。一次,行至嵩山虎口岩石壁中,得《陰符經》本絹素書,經用絳繒封包著,上面用紅字寫著:“魏真君于年七月七日,上清道士寇謙之藏諸名山,用傳同好。”筌如獲至寶,只可惜因年代久遠,經本糜爛,經文中一些字跡亦看不清了,稍用手動即成灰滅,筌大略地抄下這本《陰符經》。事後經常誦念在口,竟不能徹底明確經文的玄理。後因訪道在陜西一帶,至驪山山下,逢一老母,髟坐髻當頂,余發倒垂,弊衣扶杖,路傍見有遺火燒樹,只聽老媽媽自言自語地說:“火生於木,禍發必克。”筌聽見是《陰符經》章句,感到非常驚奇,上前恭恭敬敬地問老媽媽說:“這是《黃帝陰符經》文,老母何時得到,還誦唸經文呢 ?”老媽媽說:“我受此經已一千八百年了,你年少是從哪裏知道的?”筌稽首再拜,如實具告得處。老媽媽笑著說:“你年少顴頰貫于生門,命輪齊于月角,血腦未減,心影不偏,性賢而好法,神勇而樂智,是我弟子啊!”接著,老媽媽又說“你五十六歲,當有一場災難。”老媽媽隨即拿出用紅筆所寫一道靈符放在杖端,直刺筌口,令跪下吞符,並祝言“天地相保”。這時,筌請老媽媽講述《陰符經》玄義,老媽媽坐樹下,警誡筌說:“《黃帝陰符經》三百言中,百言演道,百言演法,百言演術。參演道、法、術,混而為一,聖賢智愚,各量其分,得而研習。聖人學習《陰符》,可以成其大道;賢人學習《陰符》,可以得其法;智人學習《陰符》,可以得其術;小人學習《陰符》,即受其殃。這就是德性、根性、識分不同的結果。”

老媽媽的講述,深深地打動著李筌的心,他默默地用心記著。老媽媽說:“《陰符經》內出於天機,外合於人事,若百谷之朝大海,止水之含萬象,其機張包宇宙,括九夷不足以為大;其機彌隱微塵,納芥子不足以為小;觀其精微,黃庭八景不足以為學;察其至要,經傳子史不足以為文;任其巧智,孫吳韓白不足以為奇;動物植物之性,成敗之數,死生之理,沒有不是天機。《陰符經》又名黃帝天機之書,五官與四肢不具,慳貪愚癡、風顛狂誑的人,是不能得到的。如傳回心向善的人,必須清齋三日,不論老幼,皆得拜師傳授,不得以富貴為重,貧賤為輕,違者奪年壽算紀。每年七月七日,寫一卷藏諸名山岩石間,得算一千二百。本命日,念誦七遍,令人有智慧、益心機、去邪魅、消災害。所以聖人藏于金櫃,從不妄傳匪人。”

老媽媽講述《陰符經》玄義畢,這時太陽已快落山了。老媽媽說:“我有麥飯與你一起食。”說著從袖中取出一瓢,叫李筌往山谷泉中端水,走到山泉處,李筌正要把盛有水的瓢端起的時候,忽然瓢重有百餘斤,李筌使盡全身氣力也端不動,一會兒便沉于泉裏,仔細尋找也未找見。

當他返回來的時候,老媽媽早已不見了,唯留麥飯一升,李筌頓時放聲大哭,悲泣號訴,直到天黑,仍不見老媽媽的蹤影,這時他感到非常饑餓才食麥飯而回家。自從吃了老媽媽的麥飯後,筌漸漸地覺得肚不饑,幾日不吃飯,也不覺得餓。有時,一日要吃好幾次,氣力倍增。

事後,他將老媽媽的講述,撰寫成《黃帝陰符經疏》。李筌後來也修成道果 (事見《黃帝陰符經疏》內)。

二則:尹言先生,廣修陰德,拜明道大師尹嗣玄為入室弟子,平日崇道慕善,孜孜不倦,自從受師傳授《陰符經》以後,至誠誦念。他平常記性不好,每誦經畢,祝願說:“願得心神聰爽,開發智慧。”如此誦經,數年逾萬遍,頓覺心力開悟,曾于本命出生日,齋戒焚香,念誦三十余遍,忽然憶起前生往事。他原姓張,在延壽坊居住,家有巨業,兒女皆在人世,還記起前生小時候自己名字及歲數,一一明瞭。他給家裏訴說,後尋找張生死年月及形貌情形,完全相符,沒有差異。他生前的兒女聽到,非常悲泣,才敢相認,說:“尹言今日形貌,與往昔沒有多大變化,只是性格較以往溫和一些。”事後,兩家都尊崇《陰符經》,設堂供奉,以酬聖經靈驗 (事見《道教靈驗記》卷十一。天津古籍出版社等出版《道藏》第10冊839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楼主| 发表于 29-7-2009 12:4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七、李昌遐誦《護命經》驗

〔提要〕

《護命經》全稱《太上洞玄靈寶消災護命妙經》。《道藏》洞真部本文類,題為《太上升玄消災護命妙經》。另外,洞真部玉訣類收有混然子與李道純《太上升玄說消災護命妙經注》各一卷。讚頌類有唐司馬子微《太上升玄消災護命妙經頌序》一卷。

《護命經》三百餘字,屬唐以前道書。混然子,即元末王道淵。其注題解說:“明本來之真性,全見有之身命,以心煉念,以情歸性,然後默運天機,煉精化氣,會于乾宮,充週四體,乃謂之升玄。”又說:“運符火以煉神,咽金液以煉形,形強神清,諸邪不入,百病不生,長生久視,超塵出劫,乃謂之消災護命。”該經偏重性命之理,尤其號召信道者奉行念誦,自獲吉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30-7-2009 09:5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鄧老誦《枕中經》驗

〔提要〕

《太上老君玄妙枕中內德神咒經》簡稱《枕中經》。經言存神,“可以治病

,可以延齡,百邪不幹。”經中說:人身中有三萬六千神,若能經常存思,可致祥和,眾真降臨。常存念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獸,隨人身左右前後,並鳴天鼓三十六次,存心中赤氣從口出,“周遍室中”,晚睡安寢,永無疾患,長生久視。此經收入《道藏》洞神部方法類。

太上老君玄妙枕中內德神咒經

老君曰:大道無形,常居杳冥,隨機化物,以應精誠。子能寂念,受吾真經,能受持者,口凈神清,然後誦之,萬惡不生,可以治病,可以延齡,百邪不幹,群妖束形。所以然者,一切有情,受吾真經,乃得長生。今更于中,苦煉身形,常凈三業,澄止六情,自然五神守護,三一長存,坐臥安穩,魂魄康寧,旦夕兩時,三遍誦經,耳聰目明,身強體輕,一如後文,子當諦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8-2009 02:0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人喜欢这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3-8-2009 11:3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王清遠誦《神咒經》驗

〔提要 〕

《神咒經》收入《道藏》洞玄部本文類。其內有《太上七星神咒經》、《太上虛皇保生神咒經》等,今選其中之一《太上七星神咒經》,該經是說下界人民遭受災難,持誦真經神咒,即可免除苦難。 此經現見天津版《道藏》第六冊三 0九頁。

太上七星神咒經

黃老元帝于上清玉洞紫宸金闕臺閣,問天老曰:下界人民,災禍之由,起乎何也 ?天老曰:昔混沌未分,元化體一,天地設位,乃見五行巡歷天下,察無道之國,觀不祥之人。凡處虛域之內,蟲動含生,命繫於天,星辰淩犯,彗孛衝破,遂生兵災水旱,流移知而逃形,可全自己。逆之遇害,兇寡迭生,黎民死亡,淪沉苦海。元帝曰:民之所苦,吾豈忍之,何以救拔,免遭厄難。天老帝君,令念七星神咒,禹步微言,每日面東,持誦七遍,可以上消天災,下散地禍,妖邪蠱魅,魍魎毒精,自消攝伏,遠行避路,不敢損害道,人能除錯謬之氣,續罄竭之年;凡百災殃,隨咒即滅,汝須秘藏金櫃,慎勿流傳,授非其人,天降刑書。即說咒曰:

日出東方,赫赫大光,靈神衛我,慶門立章,祿存拱惠,不雲炳剛,

把持既濟,標攝大匡,未越絕命,故水鬼鄉,三元滿體,八神作疆,

逆吾者死,敢有衝當,黃老律令,急離遠方,北神統錄,永斷不祥,

急急如律令。

靈驗記述

唐朝鹹通 (860~875)年間,有位名叫王清遠的居士,世居北邙山下,自稱是緱山真人的遠孫。有一年,時多疫病,清遠雖在塵俗,但常行氣吐納,外服藥物,誦念《神咒經》。

當朝皇帝蒙塵入蜀,兵火不息,疫癘大行,周圍好幾個州縣百姓患病接踵來而,清遠白天為遠道而來的百姓診治疾病,賜設藥物,晚上誦念神咒經法。有時出外遠行治病,他把經文佩在身上,每行靈符與丹藥救人,從不收錢,只要少許香油,供養經法。鄉里鄰間,常迎請他醫療疾病,從早到晚,忙個不停,門庭若市,名聲大震。

一日,他的一位表弟法超夜幕時分,前來清遠住處,兩人相互問候後,清遠按照常例,就安排法超住在了他家。誰知這位法超來到清遠家後,暗地裏將盛有狗血的一個瓶子,放置在清遠平常誦經的道堂內。大約二更時分,忽聞空中有兵甲之聲,一會兒,法超在床上如有人拖拽,大聲叫喊,一再哀求饒命。清遠聽到喊聲,立即下床跑到法超床前,點著燈一看,只見他頭頓地,頭面血流,至天明不息。忽然之間,但見他兩腳直下,如人拖拽,奔竄入緱水江內,浮屍水上,鬧市裏的人看到眼前的慘景,無不警嘆,是知《神咒經》有神兵守護,豈容不敬道法之人將穢惡之物犯冒,那些妄自膽大,惡念以身試法,必有此報。

清遠吐故納新,持誦經文,救濟百姓,陰功日增,高壽一百七十歲,辭世之夕,方圓皆聞異香仙樂,這是證道得道的善果啊 (事見《道教靈驗記》卷10,天津古籍出版社等出版《道藏》第10冊836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6-8-2009 11:1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張仁表誦念太乙救苦天尊聖號驗 】

〔提要 〕

太乙救苦天尊,是道教信奉的諸神之一。太乙,又作太一。道經說:太乙天尊居天界妙嚴宮,是專門拯救墮入地獄之人的大神,若人回心向善,只要誠心祈禱,並默誦“尋聲赴感太乙救苦天尊”聖號,即能得到解脫和救助。道教在舉行“超度”道場時,均要懸挂救苦天尊神像,以示接引,救濟苦難。救苦寶誥,見《玄門日誦早晚功課經》內。

【救苦寶誥 】

青華長樂界,東極妙嚴宮,七寶芳騫林,九色蓮花座,萬真環拱內,百億瑞光中,玉清靈寶尊,應化玄元始,浩劫垂慈濟,大開甘露門。妙道真身,紫金瑞相,隨機赴感,誓願無邊,大聖大慈,大悲大願,十方化號,普度眾生,億億劫中,度人無量,尋聲赴感太乙救苦天尊。 (三叩首)

靈 驗 記 述

一則:道士張仁表,辨博多才,善於論道演講,闡述道法旨義,常在宮觀殿堂裏進行演說。一日,演講浮誕,有失道旨,聽講者紛紛離去,人多責怪。後因病服藥,數月不愈。

有一晚上,夢為司命部下步卒騎吏在他住處所擒捕,如世間擒罪犯的情景,路上見寬曠原野都是荊棘遍地,牽頓升曳,其速如飛,衣服挂在叢林樹上,芒棘刺身,痛不可忍,約行三十里路,看見遙遠的地方有一黑城,城上有煙焰,走近觀看才知是一鐵城,護關門衛守士,皆獸頭人身,或四口八目,或十臂九頭,齒若霜雪,牙如鋒劍,真如世間道觀裏所畫地獄之景。進入城門,珠宮瓊堂,玉樓金殿,非常人所觀,此處有異於冥關,約行四五里路,一無所見。張仁表徐徐問驅捕的人說:“這是什麼地方 ?怎麼與門外所見不同?”騎吏說:“這是太乙天尊宮,經過此宮就是本司。”仁表聞太乙天尊宮,忽然,記得平常講說多勸人念“太乙救苦天尊”聖號,可以救濟諸難,祈福迎祥。

這時,他靈機一動,心想今已到“太乙天尊宮”,何不多誦念太乙天尊聖號呢 ?即高聲誦念“尋聲赴感太乙救苦天尊”聖號十余聲,牽他的騎吏大笑說:“臨渴穿井,事同噬臍,怎可得也?”即聞眾笑不止,他又高聲頌唱十余聲“尋聲赴感太乙救苦天尊”聖號,其調哀楚,其音悲切,淚下沾衣。

忽然,有紅光一束照在仁表左右,牽他騎吏一時離去,唯仁表在光明之中,回視周圍四方,山川明媚,雲物閒暇。一會兒,救苦天尊與侍從千余人出現在他眼前。仁表禮謁天尊,悲咽叩首,懺悔平生過失,祈救苦天尊赦免。救苦天尊坐五色蓮花之上,其坐周圍火光焰焰,環繞天尊,火焰中有九色神光,救苦天尊周身及頂,光焰鋒芒,外射如千萬槍劍之形,覆七寶之蓋,後有騫木寶花,照耀八極,真人力士,金剛神王,玉女金童,充塞侍衛,陰陽太一,四十六神,自領隊從,亦侍左右,雲車羽蓋,遍滿空中。

救苦天尊對仁表說:“人生在世,大慎三業十惡;三業之中,口過尤其,一人妄說,萬人妄行。妄說之人,首當其罪,你的三業罪,是我救護,才得以出幽苦。你壽命已盡,不當復還,今再赦你七年,誘化于陽世,以我像廣示於人間,開引進之門,作趨善之要,希望竭力行持。”

畢,令使童子引仁表還住處,後來,其疾病也頓愈。過了幾日後,仁表因事出城于春明門外,見蒿荊之中,有自己原來行走足跡,仔細觀察,見棘刺的末端,有所礙挂衣線紫縷以及棘上微有血痕,果然是那天晚上追捕時所經過的道路。

後仁表用自己錢財,在肅明觀畫救苦天尊神像,又于東洛關外,畫救苦天尊聖像多本,開悟群迷,歸奉真宗。張仁表七年後而終 (事見《道教靈驗記》卷五,天津古籍出版社等出版《道藏》第10冊816頁)。

二則:袁逢,峽石人,崇好至道,曾于仙都觀得太乙天尊神像,朝夕焚香敬奉。後因事入蜀,波濤駭浪,驚恐不已,袁逢即念“太乙救苦天尊”聖號百餘聲,頓時,見赤光照自水面,有一丈多長,光中見救苦天尊身著青衣,良久,乃隱波浪中,時覺船也不劇烈震動了。隨同的夥伴對袁逢說:“我們看見你所乘的船,在巨浪中迴旋數次,大家都以為船會翻沉,驚疑之中,見一道紅光照你所乘的船,我們感到很奇異。”後袁逢告訴大家,他這次有幸脫險,全賴念誦太乙天尊聖號,隨同的人這才恍然大悟,袁逢不但脫險,而且還能看見救苦天尊化身,這是平日積善感應,慧眼所開的緣故 ( 同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1-8-2009 10:5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boobanzhu 于 3-6-2011 11:36 AM 编辑

崔晝誦《度人經》驗

〔提要〕

《度人經》一名《元始無量度人上品妙經》,一名《靈寶無量度人上品妙經》。該經主旨是說元始天尊初降清微,示現寶珠呈瑞,內納諸天大神、上聖高尊、妙行真人,並以玉宸大道付授道君。元始天尊高居九天,默運宇宙,有十種不可思議的功德,且倡導“仙道貴生,無量度人”的道旨,強調仙道貴生、貴實、貴度。經中說世間“保真者少,迷惑者多”。讚頌《度人經》上天所寶,秘于玄都紫微上宮,依玄科四萬劫一傳。若善男信女,齋戒奉真,依戒律告盟十天,然後才能誦閱寶經。從元始天尊說經的法語中,可知其無邊的智慧。《度人經》被後世修道之士奉為萬法之宗,群經之首,並列道教經書總集《道藏》卷首。其經還闡述宇宙的生成,並施教度人;舉陳消災、辟邪、鎮魔之方,以盡祈禱濟度之用;

論保形養神,長生成真之方。經文內附有真文寶符。

《 度人經》卷首節選

道言:昔于始青天中,碧落空歌,大浮黎土,受元始度人無量上品。元始天尊,當說是經,周回十過,以召十方。始當詣座,天真大神,上聖高尊,妙行真人,無鞅數眾,乘空而來,飛雲丹霄,綠輿瓊輪,羽蓋垂蔭,流精玉光,五色鬱勃,洞煥太空,七日七夜。諸天日月星宿、璇機玉衡,一時停輪,神風靜默,山海藏雲,天無浮翳,四氣朗清。一國地土,山川林木,緬平一等,無復高下。土皆作碧玉,無有異色。眾真侍座,元始天尊懸坐空浮五色獅子之上。說經一遍,諸天大聖,同時稱善。是時,一國男女聾病,耳皆開聰;說經兩遍,盲者目明;說經三遍,啞者能言;說經四遍,跛疴積逮,皆能起行;說經五遍,久病痼疾,一時復形;說經六遍,發白變黑,齒落更生;說經七遍,老者反壯,少者皆強;說經八遍,婦人懷妊,鳥獸含胎,已生未生,皆得生成;說經九遍,地藏發泄,金玉露形;說經十遍,枯骨更生,皆起成人。是時,一國是男是女,莫不傾心,皆受護度,鹹得長生。



靈 驗 記 述

一則:崔晝,是漢代汶陽侯仲牟的後代,曾經拜訪白雲先生,學修身之術。先生對他說:“你富貴人家的子弟,怎麼還學修身呢 ?修身是世間最清苦、最平淡的事,你怎能受得了這淡泊的生活呢?”崔晝避開周圍的人對白雲先生說:“以財賑人,財有數,而人無厭啊;以爵賞人,爵即崇,而人常會驕肆呀!如果先生授我先天大道法訣,道成願以普濟無數生靈!”白雲先生說:“道法之中,有《度人經》,你可以按照經文內訓示讀誦。”崔晝從白雲先生手中接過《度人經》,作禮而辭。事後,崔晝朝夕讀誦,精誠所至,感應頗多。一日,有位送書信的人奔速而來,走到崔晝身旁對他說:“你的先亡祖先,令我把這封信交給你手中,向你表示致謝。”言畢,送書信的人突然不見了。這時,他拆開來信,果然眼熟,認得是先君的親筆手跡。信中說:“感謝你念誦《度人經》功德之力,先前咱們家一代又一代的祖先,盡蒙你誦經之福,全都升天。”自此以後,崔晝誦經更比以前精誠,全家人也都信守奉行,並念誦《度人經》(事見《道教靈驗記》卷10,天津古籍出版社等出版《道藏》第10冊833頁)。

二則:陳太清,天臺觀道士,五十歲時,出家入道,誦持《度人經》,晝夜不眠。他在未入道之前,品性不端,曾令鄉里厭惡。開始入道時,已經髮禿齒落,持經十餘年,白髮變黑,齒落更生,精力強盛,行走敏捷,雖力氣強的壯年,與他登山,都落于他後。由此可見,奉經趨善,能使人走向光明,體弱者變強壯,愚迷者轉智人 (事見《道教靈驗記》卷  ,天津古籍出版社等出版《道藏》第 10冊843頁)。

[ 本帖最后由 boobanzhu 于 21-8-2009 11:00 A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8-10-2010 04:3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boobanzhu 于 3-6-2011 11:39 AM 编辑

【李邵畫太一天尊驗】

  李邵者,为葭萌县令。云其妻亡已八九年,素不在京国。忽因参选入京,就于三洞观侧客邸之中,偶见其家亡婢,自邻居而出。熟视之,果其婢小玉也,以名呼之,斂衽而至。問其故,即云:某隨娘子在此,已歲餘矣,暫出買物,逡巡即回,回即與報娘子矣。邵待之,食頃方至,買果實茶餅之屬,奔馳還家。良久,延邵相見。所居兩間,自有庭除少許。既見,敘存沒之事,或泣或悲,而頻令小玉看時節。久之,小玉報云:來矣。顏色慘悴,語聲哽咽,揖邵請去。邵未出門,有一少年,張蓋而入,邵忽遽避之,小玉即引于簾後且立。其妻出迎少年,拜亦不顧,擲蓋于地,化為大鑊,水滿火起,煙焰蓬勃,少時即沸。少年去大帽,即牛頭神人也。持義立于鑊前,以叉其妻,拋于鑊中,號叫痛楚。不久即爛,骨肉分張,尋亦火滅。以叉挑其骨,排于庭中,張蓋而去。其妻身亦復舊,蘇而徐起,泣謂邵曰:平生罪業,合受三年,今已一年餘矣。每日如此,痛苦難言。

  邵見其變化苦楚,亦深悲嘆,問妻曰:今既相見,所須何物?莫要作功德救拔否?妻曰:適令小玉相邀,全無功德相托爾。此處鄰里,有受苦者,畫太一天尊一身,便得免罪。知之數月,無托人處,今得君來,將有離苦之望矣。邵即于三洞觀中,訪太一天尊之像。殿上有古本剝落,厚以金帛,召工畫之,亦就觀設齋表祝。只三日內,事事周畢,躬自檢校無暇。到妻所居,功德既了,方得往報。見其所止,已空屋爾。留托鄰母,深荷太一功德,已得解脫往生矣。昨日辰巳間,與小玉俱去也。邵每勸人作太一天尊像,其福報可以立待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30-5-2011 12:2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玉局化玉像老君應夢驗】

  玉局化玉像老君,天寶中,觀前江內,往往夜中有光,從水而出,高七八尺,上赤下白,其末如煙。眾人瞻之,以為有寶器之物,撈摝求訪,又無所見。明皇幸蜀,夢有聖祖真容,在江水之內。果有人見神光,于光處得玉像老君以進。高餘一尺,天姿瑩潔。其相圓明,殆非人工所制。駕回,留鎮太清宮,其光見處,號為聖容壩,亦是玉女壩、金砂泉古跡連接矣。玉像老君,自近年以來,不知所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30-5-2011 12:2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boobanzhu 于 3-6-2011 11:40 AM 编辑

【自然石文老君降雨驗】

  阆州石壁自然石丈老君像。中书舍人高元裕,责授阆州刺史。是岁大旱,元裕祷祈,山川祠庙,无不週诣。忽于玉台观前,瞻望山东丛林之上,见有异气。披榛径往,果有嵌窦悬泉,在峭岩之曲,乔木之下,有石壁奇文,自然老君之状。前有玉童,裒袖捧炉,双髻高竦;后有神王之形,恭若听命。元裕焚香叩祈,以崇葺为请雨。还未及州,甘雨大沴,连绵两夕,远近告足。乃翦薙芜翳,创为斋宫,立碑以纪其事。于悬泉之下,堰为方塘,引水注为流杯小池,植花木松竹,遽成胜赏。光启年,大驾还京,光庭奏置玄元观,宠诏褒允。至今郡中水旱,祈祝灵验益彰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31-5-2011 01:2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boobanzhu 于 3-6-2011 11:41 AM 编辑

【賴處士預言老君降生作幼主驗】

  赖处士者,江湖人也。在杨公玄默门馆为客,十余年矣,不知其道术所习。杨公每尽礼敬之,若师友焉。多在宅内,少有见者。杨公时为左军,有小判官数人,有王有梁。王则辩博聪明,人多致敬,必谓其有非常之位也;梁则谦默谨静,慎重寡言,人多睟之,必谓其不肖也。唯使宅军将成君,常与梁稍狎。赖处士忽于宅门,与成语曰:致身之道,先须识贵人,颇识之乎?成曰:某愚暗,何以能辨?愿山丈教之。处士曰:梁大夫贵人也,此后当主枢机重务,吾子立身领旄节,须在其手,善依托焉。王大夫虽聪颖如此,寿且不永,将殁于他乡。此后宗社不宁,天下荒乱,兵戈竞起,祚历甚危。太上老君自降王宫,作幼主以扶此难,社稷可以存尔。梁大夫主机务,吾子领籓方,皆在幼主之手,可自保爱尔,吾自此不复留也。数日,处士辞杨公而去。成异其言,礼敬于梁,交结甚固。俄而杨公罢权位,王有罪窜于南方,死于道路,其言愈验。咸通十四年秋,梁为内枢密,成为军使。僖宗即位,三日对军,日色初出,微照阶砌,圣上起,更衣未坐,梁公醒然忆悟赖处士之说,因临阶与成话之。左军韩公颇异其私语,诘之再三,梁与成以实白之。韩以少主初立,中外未安,闻此言,极为慰喜。自是成持节沧州,皆如赖处士之说。中原纷扰,祸乱积年,社稷晏安,宫城再复,驻跸数年,圣德如一,僖宗中兴之力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31-5-2011 01:3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賈湘嚴奉老君驗】

  賈湘,累世好道,崇奉香燈。隸職計司,家頗富贍,然其修奉勤至,人所不及。有一幅老君像幀,持以自隨,所至之處,雖一日一夕,亦設焚香之位,應感之效,不可殫述。黃巢既陷長安,大駕西幸,湘摙①金帛,挈骨肉,自東渭橋出,道路剽掠之人,不知紀極,其一家百餘人,行李無所驚懼。遂于龍角山下,葺居避難。衣冠②及遠近道流,皆投其家,各與拯給,請道流轉《道德度人經》不啻萬卷。有群賊忽圍其家,湘入告老君,乃出與語,賊投刃于地,羅拜其前。湘問其故,默而不答,拜亦不已。湘舍而入門,群賊猶拜,唯稱罪過。湘哀之,持繒帛,使人與之,慰勉移時,稍稍而去,一無所取。自此外戶不扃③,人無敢犯。或問群惡,有何所見,而反拜之。曰:我見賈湘常侍左右,神兵極多,皆長數丈,呀口瞪目,似欲吞噬,不覺亡魂喪膽,唯恐不得命耳。時既修宮闕,車駕將還,湘于老君前,請進退之兆。忽見香爐邊,有粟苗甚茂,上有兩穗,如風所動,粟穗西指,乃破產移家,歸京永興里。尋其舊第,已隳拆④,有小舍一二十間,權為棲止。三月駕歸京師,方薙草構宇,于基址之下,得銀六千兩,家產益贍。五載亂離,力未嘗闕,乃其嚴奉精專,太上垂祐,使之然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6-2011 10:4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boobanzhu 于 3-6-2011 11:33 AM 编辑

【沈瑩供養老君驗】


吳興沈瑩,宿奉至道,常供養老君,於越州剡縣市中有居第。時草寇裘甫,起自農畝,聚集兇徒,奔突縣邑。素無武備,官吏奔駭,甫因據有縣城。詔征陳、許、鄭、滑、淮、浙、徐、泗之軍以討之。八道天軍圍城以攻之,海內久無兵戈,居人不識征戰,師至之日,皆潛竄村落。瑩倉惶鎖其外門而逸,士馬既至,瑩誤鎖小童一人在捨中,卻回將開門,則營幕施列,不敢窺犯而去。其後或勝或敗,兵勢不常,市肆半被焚翾。或逆徒所據,或家軍所收,十餘月日,方至誅殄。罷兵之後,瑩所居六七間,扃趯如常,籬垣完備。及開趯,小童安然,問其故,雲門閉之後,有一童子,青衣,年可十三四,雲老君令與其嬉戲。良久,引去一大宅內,得飲食果實。餐啗了卻,與童子為伴遊戲。如半日頃,即聞老君令其添香,才炷香了,即聞開門之聲。瑩入門時,香煙未歇,問其斗戰火燭、鄰里焚燒、驚怕之事,一無所聞。是則十月戰爭,比鄰灼熱,如同頃刻,殊不覺知。列肆並焚,其家獨在,非大聖神通之力,孰能及於此乎!瑩亦自此棲心玄門,探真慕道,將有長往之志。尋離鄉邑,莫知所之,只領此童而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3-6-2011 11:1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葛玄誦《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驗

〔提要〕 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

老君曰:大道無形,生育天地。大道無情,運行日月。大道無名,長養萬物。吾不知其名,強名曰道。夫道者,有清有濁,有動有靜。天清地濁,天動地靜。男清女濁,男動女靜。降本流末,而生萬物。清者濁之源,動者靜之基。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夫人神好清,而心擾之;人心好靜,而欲牽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靜;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滅。所以不能者,為心未澄、欲未遣也。能遣之者,內觀其心,心無其心;外觀其形,形無其形;遠觀其物,物無其物。三者既悟,唯見於空。觀空亦空,空無所空;所空既無,無無亦無;無無既無,湛然常寂;寂無所寂,欲豈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靜。真常應物,真常得性,常應常靜,常清靜矣。如此清靜,漸人真道,既入真道,名為得道。雖名得道,實無所得,為化眾生,名為得道。能悟之者,可傳聖道。 ?? 老君曰:上士無爭,下士好爭。上德不德,下德執德。執著之者,不名道德。眾生所以不得真道者,為有妄心。既有妄心,即驚其神;既驚其神,即著萬物;既著萬物,即生貪求;既生貪求,即是煩惱。煩惱妄想,憂苦身心,便遭濁辱,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永失真道。真常之道,悟者自得,得悟道者,常清靜矣。

《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簡稱《清靜經》。據道經記載是東 ...
boobanzhu 发表于 23-7-2009 12:14 PM



    ??是什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3-6-2011 11:3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boobanzhu 于 3-6-2011 02:23 PM 编辑
??是什么。。
541bp 发表于 3-6-2011 11:13 AM


是没有东西的符号。是copy 网上资料 paste 出来的符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宗教信仰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23-10-2024 05:31 AM , Processed in 0.117085 second(s), 2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