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查看: 1577|回复: 1

明朝内阁制度的先进性

[复制链接]
发表于 10-9-2008 06:2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谈明朝内阁制度的先进性


作者:暗黑幽光   


??内阁是在永乐时期建立的。
  永乐虽有洪武一样独揽大权的野心和实力,但一次又一次的远征让他不能真正意义上地总揽政事(想象一下从京师到漠北运送文书的荒谬),于是一个帮助皇帝的“助手”机构——内阁就应运而生。
  内阁在最初的时候只是秘书性质的机构,但很快到宣德时期权力开始上升(三杨辅政),虽有正统末年的反复,到成化、弘治之际,内阁在已经成为足以对抗皇权的文官政府代表。正德荒嬉好战不亚于隋炀,却因为有杨廷和等阁老撑着未成大乱,经过嘉靖、隆庆的发展,万历早期应该是内阁权力极盛的时期,张居正改革让内阁成为政府运转的中枢,他的实际上已经接近于现代首相的地位。
  永乐实际上是中国最后一个成功的专制皇帝,在永乐以后,专制者必误国,分权者必振兴。中晚明的历史可以看出,只要内阁中人才济济,皇帝再怎么懒惰都无所谓(如隆庆);而内阁权力被虚化,被剥夺(如崇祯17年换52任内阁),那就是在勤政也是要亡国! 明朝时,即使皇帝不上朝理政,国家机器也能依靠一班大臣和一整套政务流程维持正常运转。清廷则与明朝不同,大臣们只是奉命办事,皇帝则往往是事必躬亲,因此勤政成为大多数清廷皇帝的特点。 1402年,刚从自己的侄子手里夺过皇位的明成祖,为了巩固权力,做出两个重大决定,一是把首都迁到自己的势力范围北京,二,成立内阁,这样,一个国事咨询机构正式建立了。
  
   过去,宰相拥有决策权、议政权和行政权,明成祖成立内阁以后,把原来宰相拥有的决策权牢牢把持在自己手中,议政权分给内阁,行政权分给六部。地方上分三司,分管司法、军事、行政,直接对六部负责。
  
   在明成祖掌控之下,内阁与六部各司其职,国家最高行政命令从紫禁城发出,通过全国1936处驿站,全长143700公里的驿道,层层下发到帝国每一个角落。
  
   后来,明宣宗时期形成了更为完善的政务流程:全国大大小小的奏章,甚至老百姓给皇帝提出的建议,都由通政使司汇总,司礼监呈报皇帝过目,再交到内阁,内阁负责草拟处理意见,再由司礼监把意见呈报皇上批准,最后由六科校对下发。
  
   内阁大臣的建议是写在一张纸上,贴在奏章上面,这叫做“票拟”。而皇帝用红字做批示,称为“批红”。按照规定,皇帝仅仅批写几本,大多数的“批红”由司礼监的太监按照皇帝的意思代笔。以往,太监读书识字是被严令禁止的。明宣宗不仅改了这个规矩,而且在他的鼓励下,宫里还成立了专门的太监学堂。后人猜测:明宣宗这一做法,其目的就是让太监牵制内阁的权力。久而久之,一种奇怪的政治格局出现了。
  
   我们发现明朝内廷、外廷的机构完全对称。外有内阁,内有司礼监,外有三法司,内有东厂、锦衣卫,外廷有派往地方的总督、巡抚,而内廷派往地方的也有镇守太监、守备太监等等。这样,内廷、外廷相互制约,才能确保皇帝的决策地位。但是,这也造成了内外两大政治势力的争权夺利。
  
   紫禁城东部的这片建筑在明代叫做文渊阁。明朝的内阁就设在这里。在明朝万历年间,内阁首辅张居正让这个紫禁城里最不起眼的房子成为声名显赫的所在。在文渊阁办公的内阁成为实际上的政务决策者。
  
   表面上,例行的政务流程似乎并没有改变,但决策权却出现了转移。张居正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呢?
  
   首先,当时的万历皇帝还是个孩子,张居正身为皇帝的老师,很容易影响皇帝的决策。
  
   再者,万历的“批红”是在司礼监冯保指导下完成,而冯保跟张居正关系密切。
  
   张居正把自己的意见授意他人,写成奏章,再由自己“票拟”赞同。幼年皇帝的批红自然毫无问题。
  
   就这样,大臣的“奏章”,阁臣的“票拟”,皇帝的 “批红”,由张居正一手操控,达到空前一致。他的新政也就毫无障碍地顺利推进。 自明初以来,明朝的政务中心就在紫禁城这几个地方转换,权力的交替,左右着明朝的国运。宫闱重重之中、争权夺权的阴谋时有发生。
  
   通过几代皇帝的努力,明朝曾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政务体系,它在权力平衡方面堪称完善,后来,它被西方人学习,形成了后来的内阁制和首相制。在中国明朝成化年间开始出现的内阁首辅,就是首相的雏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10-9-2008 07:4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搞清楚英國內閣制度怎樣形成,怎樣運作,就不會說明朝的政治制度是內閣制度。而且英國政治制度的完善並非只是一個內閣制度,其中還包括了國會體制的成熟、君王權力的善意沉默、民權的擴大等等。

這裡說的明朝的內閣制度,並沒有君主立憲制度中的兩線制衡的事物。雖然大可說內廷與外廷互相制衡,但是這種制衡是站在不同的政府機關來對立,而不像兩線制那樣是共處於國會之中,兩者互相輪替執政。

機關的對立會造成行政癱瘓,也因此促成明朝政府的大臣常常必須拉攏宦官,又或者宦官反過來控制了政府,這種結果並不是好事。

英國的內閣制度的發展有他自己的歷史脈絡,並不是說在他之前的明朝似乎已經有所謂的內閣制度,因此就說英國的內閣制度學自中國的。這種說法,和韓國每次說某種事物是自己發明的有什麼不同?

此外,中國歷史應該從中國歷史自己的脈絡之中來研究,而不是隨便從西方引來一些概念,然後把中國的東西硬套進去,這樣只是會對中國歷史造成誤解。這種錯誤的研究方法,說白一點就是所謂的西方中心論。用西方中心論來看中國歷史,已經開始被逐漸放棄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人文空间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16-2-2025 01:39 AM , Processed in 0.122578 second(s), 2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