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5876|回复: 83
|
【专题讨论】中国经济学者郎咸平
[复制链接]
|
|
2008-06-12 | 郎咸平:中国楼市不存在“拐点”
来源: 凤凰财经 日期:2008.06.12
凤凰卫视《锵锵3人行》6月11日播出节目:“郎咸平:中国楼市不存在‘拐点’”,以下为文字实录:
窦文涛:但是最近,不是在深圳又开始跌吗?
郎咸平:跌是怎么跌的,关外,最近这两年来关外的建设占了整个建设的70%,深圳老百姓是不住关外的,但关内高价楼盘你就很难跌,就是我刚才讲的问题,因为企业家买什么房子呢,买关内高价房。宏观调控打击到谁呢?
梁文道:老百姓。
郎咸平:一般老百姓想做房贷的买底价楼盘的人,这个被打击到了。
梁文道:对,而且这个很危险,比如说如果你制造业整个在萎缩或者是大家都不想做制造业,或者任何其他行业把钱拿去投入房地产的话,那就意味着,很多老百姓的收入会不断降低,对不对?没工作,甚至那么这时候,他们就永远买不起房子。所以那个低价房会不断在跌下去。
郎咸平:低价房再低你还是买不起,一万多,一般还是买不起,那我们现在走到香港的路,但是大家注意香港政府他是有公屋的。
梁文道:对。
窦文涛:对。
郎咸平:而且香港人的住在公屋里面不管是租还是买的,是相当多的人。
窦文涛:对。
郎咸平:那么有公屋制度是维持香港的稳定,但是我们大陆没有公屋制度,定价再跌,你还是买不起。深圳昨天资料是一万一,一万二左右你还是买不起,一般人还是买一起。
窦文涛:对,那当然一万多,怎么也买不起。
郎咸平:你再跌也买不起。
梁文道:有很多,比如说我们在香港很多人就不是很明白,就是说这个我们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那么为什么我们国家不做一些公共房屋出来比如说像新加坡模式。
郎咸平:就像新加坡,像香港一样。
梁文道:对。为什么不做这个呢?为什么现在反而是中国的房屋是完全交由市场。
郎咸平:我们是太迷信市场化了,太迷信市场话,这是最大的问题。那实际上是错的,那就是我们对于这个整个市场化的理念,是不理解,而且是我们很多人就这么说的嘛。哎呀!市场可以解决啊这个问题。
梁文道:很多主流经济学家。
郎咸平:对。
梁文道:喜欢讲这个嘛。
郎咸平:他们都是有问题的,包括你医改了,教改了,都用市场化解决,到最后都会失败,没有那么容易的,市场化是很多问题的,政府不参与是不可以的。
梁文道:对。
窦文涛:那你开出来的药方是什么呢?要是政府要参与?
郎咸平:针对不同的问题,解决不同的问题。
第一个过热的部门怎么解决?过冷的部门怎么解决,你不能一刀切。举个例子来讲,你一提高利率是什么结果?你一提高利率,过冷部门他更不想干了,这些更贵了,他怎么办呢?他就拿出更多的钱去炒楼,炒股去了,这就是为什么在整个去年到今年,上午利率提高,下午股价大涨,原因在哪里那就是他不想干了,你越提高利率,我越炒楼,越炒股。
窦文涛:你觉得股市也是这么个问题。
郎咸平:一样的,都是一样的。
梁文道:一样的。
郎咸平:对,一样的。
窦文涛:我最近也听一个北京的房地产商,说是“什么拐点”,说你看最近这个价格升幅放缓。
郎咸平:如果是有拐点的话,那就好了。但是问题就这么复杂,上海的地盘上海的楼价高级、中级跟低级的都在涨。北京的目前是比较疲软,包括高价楼跟低价楼比较疲软。
广东的呢,尤其是深圳,以深圳为例吧,高价楼盘坚挺,中、低价楼盘跌,叫什么拐点?这么复杂的一个环境,各处都不一样,你不存在所谓的拐点的问题。
梁文道:那么这些开发商,或者是地产商他们角色是怎么样,比如说他们在这个环境底下他们获利吗?
郎咸平:他们当然获利了。所以这是为什么进入房地产商越来越多,而且规模都比较小,而且地产商目前我讲一句比较公道的话,他本身也是惶恐不安,为什么?因为他的成本是刚性成本的,比如说你购地成本,还有各种税费,都是刚性成本,你成本是你控制不住的。
梁文道:跑不掉的,对。
郎咸平:问题是需求,谁买你的房子,这个事情让地产商感到惶恐不安,所以最近我在很多地方演讲,都是地产商请的,就跟我说,到底他是不安的,他搞了两万、三万一平米的房价他太怕卖不出去,到底是谁来买的,那我告诉他说。
梁文道:他自己都怕。
郎咸平:他自己都怕。
窦文涛:那他听了你说的之后,是不是不怕了?
郎咸平:他就懂了,他不是不怕了。
窦文涛:更大笔资金来买。
郎咸平:那他更怕了,就是说万一他不来怎么办,这个资金。
窦文涛:那像我们一般老百姓骂的都说房地产商暴力,你觉得呢?
郎咸平:房地产商你说暴力是有的了,但是不至于,其实整个问题不要把它归纳于房地产商,而且我们投资环境出现重大问题,才使得房价如此高涨,而且是这么一、两年来的时候,并不说是十年下来房地产涨的,不是的,而是一、两年涨下来的。
梁文道:就是。
郎咸平:深圳去年涨了两、三翻呢。
窦文涛:你说在,其他的经济体当中有没有出现过类似的现象。
郎咸平:没有的,因为像美国,美国就有拐点,比如说利率一提高,全美国的房价下跌,利率一降低,全美国的房价上升,这就是拐点。因为他是一元体系。
梁文道:对。
郎咸平:他没有过热更过冷,中国不一样,中国是过热跟过冷同时存在才产生这个问题。
窦文涛:所以中国玩儿阴、阳呢。
郎咸平:对。
http://xianpinglang.blog.sohu.com/89943376.html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1-6-2008 08:3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专题讨论】中国经济学者郎咸平; 第37页第64楼-70楼:郎咸平企业经典案例
[url=http://www.cec-ceda.org.cn/channel/lxp/]http://www.cec-ceda.org.cn/channel/lxp/[/url]
XXXXX
2006-01-17 | 郎咸平:新法治主义才是未来中国经济主导
这场争论带给我们民族的,不是争论本身,而是如何正确构思一个真正的有益于国计民生的治国理念。这是这次产权改革争论的根本。国有企业改革只是国家发展的小部分而已。以新自由主义学派为首的指导思想是危险的,我接受贵刊的采访,就是要站出来说,我从根本上反对目前有些地方的产权改革。不是反对改革,是反对新自由主义学派提出来的、向西方靠拢的教条主义思想。我想借贵刊提出一个新思想——新法治主义来主导中国经济发展的方向
思想的问题无对错
我真正了解了中国,对这个国家的未来更有信心了
人物周刊:国企产权改革的争论到现在,你认为公众对你有误会?
郎咸平:公众对我没有误会。这几个月我不接受记者采访的原因,是希望事情能淡一下,需要整个社会的反思。同时,讲句良心话,我也希望专家和学者,发表一些不同的看法。我自己批评这件事,也要容许别人来反向批评,这是件好事。我不成为媒体的焦点,总希望让别的人来多谈话,这个讨论才有意义嘛。为什么这么小的事能引起这么大的波动,这绝对不是我个人的魅力,不是我个人的观点有什么了不起的,而是整个社会不安的情绪,这是你们能看出来的。如果大家到现在为止,还把焦点放在郎咸平喜欢个人炒作,那我觉得真是太悲哀了。郎咸平只是一个棋子,只是一个社会大众发泄不满的出气口而已。
人物周刊:其实你谈到的问题,秦晖先生在10年前就提出来了,为什么这一次能引起这么大的反响?
郎咸平:其实不只秦晖,很多人也讲过。为什么到今日才引起重视?因为日积月累的结果,到了今天特别严重。我不否认我提出的方法是绝对引人入胜的方法,谈到一个最著名的企业,用案例的方式,说明他们如何转移国有资产。这个方法当然比较符合社会大众的口味。但是这算不算是我个人炒作呢?当我提出这个案例以前,我大概是惟一不知道会发生什么事的人。当时我完全不知道会有什么后果,利益团体、社会大众会有什么反应。我在完全无知的情况下写了这三篇文章。当时也没有意识到这类国资流失问题会在社会大众里产生如此激烈的情绪反应,这些完全出乎意料之外。我当时甚至认为,写完这三篇文章之后,很可能没有人关注,而且这是很强烈的感觉,因为这只是学术论著。
这次争论不断在无关紧要的地方纠缠来纠缠去,我都听烦了,我都不作回应,你说我回应什么呢?都是无关的事情,有什么好回应的?如果对于国资流失改造,如何增加效率,这是学术讨论,我会回应。结果都不是,你叫我怎么回应?任何一个专家学者发表评论,到最后都要经过社会的检验。那我现在认为是让社会来检验我每一个发言的时候。
人物周刊:这次大讨论,区别于大多经济学家,社会大众、特别是网民给予了你很大的支持,怎么理解这种支持?
郎咸平:这次风潮过了,我有很深的感触。当网友写评论的时候,我很仔细看,我想看这个社会到底是什么样水平,大众对这个事情到底认识清不清楚。专家学者的批评我是不太看的,让助理综合一下摘要。比如意识形态方面,郎咸平是不是在哗众取宠,反正都是对我个人动机的猜测,你说,这有什么好看的呢?
但是,网民的反应我非常仔细地看,坦白讲,我很感慨也很感动,我呼吸的脉络和社会大众是息息相关的。而且社会大众对我理论的了解远远在专家学者之上。甚至当别人批评我时,网民替我回答。批评者说,郎咸平说停止产权改革我们是不赞成的,网民马上说,郎咸平从来没有说过停止产权改革。他们了解得多么透彻,而且透彻到什么地步呢,他的回答就是我心里想说的话。经过这个讨论,我发现社会的舆论走向究竟还是取决于民意,而不是取决于所谓的专家学者。我从来没有对社会大众给予过如此高的评价,但这次社会大众所展现出来的强劲的生命力,对社会不公正的呐喊,以及对强权压迫的反击,让我深有感触。所以,我真正了解了中国,对这个国家的未来更有信心了。有的人说郎咸平不了解中国,他搞错了。了解中国不一定要生在中国、长在中国,而是必须对中国做研究。
人物周刊:网友这种一面倒的支持蕴含了什么?
郎咸平:我必须绝对强调一点,我个人的魅力是非常小的。决不是因为我有什么了不起的贡献,而是社会的不满已经逐渐形成了一种爆发的热度。用经济活动中一种简单的例子,比如说“保姆理论”,就能够触动每一个人的心弦,让大家在这个问题上尽情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做出自己的判断。说真的,我心里没有任何喜悦的感觉,我反而感到我的贡献可能被夸大了。我只是在一个适当的时机,一个正确的时候,说了一些话,一些让人比较触动的话,然后让这个社会产生很大的反思,仅此而已。
人物周刊:整个争论从头到尾,你有没有改变过自己的观点,有没有反思过?
郎咸平:不可能有改变,不可能有反思,这是我几十年学术的积累,做出的结果,怎么会有反思呢?我将来一定会继续坚持我的理念,这不是一个想法。学术观点无所谓对与错,不同环境之下有不同的观点,比如我的观点在美国是不适应的,那在美国就不正确了?思想的问题不是正确与否的问题,而是适不适应时代的问题。我认为我这个想法目前是最适应中国的,至于正不正确不是我所考虑的。
人物周刊:你现在还是坚持认为,你的观点不能成为主流,那是国家的悲哀?
郎咸平:对。你觉得呢?
人物周刊:那么多学者站出来反对你,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郎咸平:坦白讲,我不太清楚。我不是局内人,媒体做过很多揣测,我也不知道是真是假。我宁愿把它当成学术讨论好一点,这也是为什么我选择不发言的原因。我觉得他们不是在学术上反对我,是在意识形态上、从动机上反对我,不是学术讨论的范围。
人物周刊:看到这么多反对者的批评,你心里怎么想?
郎咸平:坦白讲我还是比较尊重他们的发言,这是我的心里话。我如果不尊重的话,早就泼妇骂街了。每一个人都有不同的成长环境,而且有不同的利益团体,这点我没有资格批评。第一眼看到他们批评的时候,我有点吃惊,很突然。但马上开始虚心接受。我如果不接受的话,这么长时间我不会毫不动怒,毕竟我是个凡人。
职业经理人制度是突破
按照我的思路来做,国企的效率在正确指导思想下绝对不比民企差
人物周刊:郎教授,我们现在的国有企业产权改革你认为到底哪里错了?
郎咸平:一个政府,经济到底应该采取一种什么样的企业政治结构,要看这个国家的民族性,看这个国家的历史文化。英国的产权改革,大家都没有完全搞懂。英国的产权改革有三大定律。第一定律,产权结构不变,绝对是国有股,在这种情况下,招聘职业经理人来做,当然行政命令是退出的,做得不好,下课,换人;做得好,就换成第二定律——上市,把这些业绩极为良好的国营企业卖给社会大众。这就是英国藏富于民的最重要的改革理念,而不是卖给私人。而且他们把最好的国有企业拿去上市,在让每一个老百姓都能获得利益的情况下上市,所以它直接把财富从国家手中转到社会大众手中,而不像我们,转到私人资本家手中,这是不可接受的。最后也是最重要的第三定律——英国政府保有了一股黄金股(Golden Share),在私有化国企的重大决策上政府拥有否决权。英国政府对核心企业的掌控是有效与权威的,这一点值得我们政府参考和学习。
如果大家再稍微了解一下西欧的产权改革,应该理解我国有些地方的产权改革方向是错误的,也是不符合世界潮流的。什么是符合世界潮流呢?要把社会资产还给社会大众,而不是个人。产权改革不得到老百姓支持是不可能成功的,中国的改革就是社会动荡的开始。
人物周刊:你“破”了这么多,那么“立”在哪里?也就是说,你对国企产权改革有何建设性思路?
郎咸平:我如果没有“立”的话,就不会谈这个问题。我认为职业经理人制度,本身就是一大突破。国企目前产权不变的情况下,行政命令退出,在二级市场找职业经理人来做,在竞争领域和民营企业同台竞争,资源性垄断行业收归国有。这是我认为在现阶段比较有效率的方法,而且从世界历史来看,这种形态是最符合中国现状的。按照我的思路来做,国企的效率绝对不比民企差。
最有效的事是最简单的。千万不要小看我所提出的职业经理人的重要性。今天有些地方的产业改革,是践踏国有资产,践踏产权。不要把国家产权看得一文不值,国家产权如果能被所谓的国退民进,MBO,如此践踏的话,民企哪有信心把企业交给职业经理人去做呢?一个不尊重产权的社会,不管是国有的,还有私人的,你的产权就会受到破坏。保护国有产权的最终目的也就是保护私有产权。当你不准践踏国有产权的时候,同时你也不能践踏私有产权。今天说郎咸平保护国有产权,那太小了,而是郎咸平保护所有的产权。我不是民营企业家的敌人,而是真正地帮助他们。
任何职业经理人都是“保姆”。只有充分地尊重产权,职业经理人才能成为一个好保姆。世界500强,哪一个不是职业经理人在做的?欧洲的产权改革,哪一个不是职业经理人做的?这么简单的一个方法,我还需要多讲吗?
人物周刊:反对者并没有否定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只是认为其重要性不如产权改革。
郎咸平:他们把这个问题看得太小了。我们一直围绕着产权,国有企业如何改革,事实上,我的切入点,更超脱一层。我们今天要确立职业经理人制度,尊重国有产权,也要尊重私有产权,在这种情况下,才能放心大胆地把企业交给职业经理人去做。这才是强国的根本。他们对职业经理人制度认识是不清楚的。这不是讨论交通规则,不是选举,这是几十年的积累,只能表达,不能辩论,这是对思想的尊重。辩一辩就改变,那叫什么思想啊。
在现阶段,国有企业应该是中国经济的主流,这个阶段是不可改变的,这是民心之所向。我比较赞成的是英国式改革,国有企业做好了卖给大众。可是,要像英国一样改革,是做不到的,因为我们没有英国一样高效率的股票(相关:理财 财经)市场。所以我认为现阶段的做法就是让国有企业效率提高,行政命令退出国企,由职业经理人来做。产权是国家的,在这种理念之下,国有股控股,但不干涉企业运作,这样和英国、美国的大众持股公司没有本质上的差别。
人物周刊:用“国有资产被窃取”这一问题来阻止非国有化改革,那是郎咸平真正的目的,因为他确信国有企业应该保留,并且他更欣赏国有企业,而不是民营企业。对于这样的评价,你如何看?
郎咸平:我讲得很清楚,我是不赞成民营化的,不赞成非国有化改革,这种把老百姓的资产转到私人手中,我一向是反对的,还有所谓的 MBO。至于我更欣赏国有企业而非民营企业,那是他在偷换概念,我从来没有讲过,国有企业是好的,民营企业是差的。问题是在中国现阶段要维持社会稳定,资产不能转移到私人资本家手中。我相信国有企业改换思维,用我这套方法,一定不比民营企业差。
精英政府才有法治
——新法治主义
我主张的精英政府是以民为本的政府,法治化的目的不是讨好利益集团
人物周刊:究竟如何解决国有资产流失的问题?
郎咸平:目前只能靠政府的力量来解决,没有别的办法。
人物周刊:你反对主导我国产权改革的新自由主义学派,你似乎说过主张大政府主义。
郎咸平:所谓大政府主义我并没有在很多场合作更多发言,因为我不想在这个时候再惹出更多的麻烦和误会。你以为我们目前的主流经济学家,就是新自由主义学派,他们讲的民营经济、自由、民主、选举、议会、小政府,会把中国带到富强之地吗?这些理论是对美国或欧洲政治体制肤浅的看法,这是今天的新自由主义学派最危险的地方。如果这些能把中国带到富强之地的话,请你看看现在的菲律宾,它曾是美国的殖民地,复制了美国的所有制度,包括议会、选举、民营经济、民选政府,最后,这个上世纪50年代亚洲的超级强权,它的女人要到别的国家做女佣。为什么?因为政府在还没有完成法治化之前就极早地退出了市场。这造成官商勾结,席卷全国财富。政府为什么这么重要?因为政府是建立法治化的惟一来源,法治化通过民营企业家、学者建立,那是不可能的,一定是强制政府才有法治。
美国的法治什么时候建立的?1890年哈里逊总统搞了反托拉斯法,一直到1932年完成了证券(相关:理财 财经)交易法,整个法制建设是在美国大政府时期完成的。当建立好一个良好的法治后,每一个社会的经济个体都能按照游戏规则来游戏,不会侵害到别人利益,也就是说,上市公司做好上市公司,不要侵害中小股民,该做什么就做什么。这个时候,政府才能退出,中产阶级才能被建立起来。政府过早退出,带给一个国家的绝对是悲剧不是喜剧。
民主是要循序渐进的,没有法治,没有规则,民主带来的是什么呢?就是操纵政府。泰国,马来西亚,印尼,菲律宾,不都是这样吗?你要选举,要钱啊,钱从哪来,必须从企业家那里来,他给你钱选总统,选上总统以后选总理,他在幕后操纵,就是这么简单。
中国未来的思想指导主流必定是我所提出的新法治主义——所谓新法治主义,就是以政府的力量建立一套以民为本的法治化社会,而给社会每一个参与者包括政府一个法治化的规范。
人物周刊:你的终极目标还是不反对实现民主。
郎咸平:当然不反对,因为我自己是资本主义经济学家。我跟别人的不同在于,我彻底地了解世界历史,彻底了解什么叫民主。我希望以民为本,以老百姓来考量国家,我何尝不希望自由民主?任何低度开发国家过早进行民主化,自由化,没有成功的。你告诉我哪一个成功了?
人物周刊:一旦建立精英政府,就能保证民主的实现?
郎咸平:大或强权政府不一定会推动法治化建设,而这也是为何我用精英政府这个名词,不追求法治的政府不叫精英政府。精英政府的目的是为了建立法治,完成法治化,就有游戏规则了,在股票市场上就不存在剥削了。像美国一样,每个人都不应该侵犯别人的利益。这个时候政府就可以退出了,为什么美国是小政府,因为美国大政府已经完成了历史使命,建立法治化。我们还没有建立法治化,怎么能跳到小政府呢?
人物周刊:那中国五千年的大政府呢?
郎咸平:那是人治。全世界法治化是从19世纪开始,法治化是任何一个强国必须要走的道路。没有法治化建设,谁控制了权力,谁就控制了财富。今天为什么有很严重的官商勾结现象,谁跟权力接近,谁就能获得比别人更早一步的致富的机会,这是公平现象吗?现在的产权改革是公平的吗?做了国企老总,实现了MBO,你就致富了,这是公平的吗?
这是中国几千年来的传统,一直去不了的民族悲剧。所以我们这一代人任务太重要了,要抛开这个历史悲剧前行,和国际接轨,推进国家进入法治时代,为下一代着想。这是阶段性的问题,历史已经证明,什么事情都要循序渐进,该怎么做就怎么做。
人物周刊:那你如何解释苏联和文革中的中国,这也是一个强权政府,却走向了另外一个方向呢?
郎咸平:这是一个好的问题。当时的政府不是我心目中的精英政府。当时的强权是人治的强权,扼杀了每个人的创造力,是齐头的平等,而不是足底的平等。每个人80块一个月,每个人都没有创造力,任何经济个体都没有办法发挥自己的最大才华创造财富。
我们改革开放以后,把枷锁拿掉了,但走向另一个极端,个人完全发挥创造力,没有法治。所以我们要回到中间。每个人的创造力必须受限于法治化的环境,要在法治化规定的角色里尽量发挥,不能侵犯到别人。这是我理想中的状态。我绝对不是要回到人治的时代,那是错误的。
我主张的法治是以民为本的法治,法治化的目的不是讨好利益集团,像这次产权改革,而是增进全民福利,提高国家财富。以民为本的法治化建设必须由政府来推动,如果牵扯到了利益团体,一定是不公平的,会造成社会动荡。精英政府是以民为本的政府,这样才能主导一个中立的法律,以大众利益为准,这是一个原则。
人物周刊:在这次产权改革争论开始时,你并没有提到这个问题?
郎咸平:对,一开始并没有提到,我认为太早了。但现在我发现社会大众已经有足够的水平来接受我这种更进步的理念,强国理念。(反复看窗外的十字路口)你看我们现在交通乱成这个样子,你不感到惶恐吗?慢车道跑到这里停,快车道跑到那里去右转。这个叫纪律吗?这样的国家是法治化的国家吗?不经过法治的建设,怎么能导向正统?
一定要写清楚,我主张的不是人治的强权,不要让人说郎咸平带回文化大革命。在现阶段,应该强化中央政府的执政能力,这个阶段过了,我们下一代人才有好日子过,我们这一代该做点牺牲吧。
人物周刊:你受哪一种思想影响最深?
郎咸平:我受美国的新自由主义学派影响很深。哈耶克,他是中国现代新自由主义学派的鼻祖,我在大学时代和他通过几次信,对他个人无比地崇拜。当时认为民主自由是治国的经典。但经过二十多年的学习,我发现这只是一个结果(连续地笑)。过程必定是1932年以前的美国大政府,俾斯麦的德国政府,法国的拿破仑时代,那才是一个开始。
人物周刊:一般人会觉得很奇怪啊,依你个人的经历怎么会主张精英政府主义?
郎咸平:我是喝资本主义奶水长大的经济学家,大学时代我就研读新自由主义学说,哈耶克的所有著作,我都背得滚瓜烂熟,而且看的都是原文。我出生于台湾蒋介石时代,但一直无法解释,一个没有民主自由的地方,一个威权统治的时代,却是台湾经济发展最快的时代。这完全不合理。等到有了民主的时候,反而是台湾经济最落魄的时代,李登辉和陈水扁时代。因此我明白,自由民主只是一个结果,到了一定阶段才能实现,台湾就是过早地实现了民主,带来的是民生凋敝。
我才是主流经济学家
我从根本上反对目前的产权改革,这是一个划时代的宣言
人物周刊:这场争论到此结束了吗?
郎咸平:这场争论带给我们民族的,不是争论本身,而是如何正确构思一个真正的有益于国计民生的治国理念。这是这次产权改革争论的根本。国有企业改革只是国家发展的小部分而已。以新自由主义学派为首的指导思想是危险的,我接受贵刊的采访,就是要站出来说,我从根本上反对目前有些地方的产权改革。不是反对社会主义,是反对新自由主义学派提出来的、向西方靠拢的教条主义思想。
人物周刊:那你就是反对目前国内的主流经济学家?
郎咸平:当然是,因为我才是主流经济学家。以学术成就、影响力而言,我才是主流。我是真正彻底地了解了什么叫民主,什么叫自由,才讲这个话,所以类似的观点才应该成为主流。我从来不承认我是非主流,我就是主流,虽然我就只有一个人。(大笑)
人物周刊:一个人的主流,不觉得力量单薄吗?
郎咸平:无所谓嘛,一个学者难道不为自己的信仰而战?我对对方也挺尊重的,对他们提出的理念,我没有看不起。但我必须把这么多年的学术积累,用我认为适当的方法阐述给社会大众听。告诉他们,什么才是正确的治国理念。我从来没有跟他们辩论过,谁对谁错,社会大众会做判断。
人物周刊:几天前你说过:“经过这一次事件后,我认为自己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具体指什么样的作用?
郎咸平:对啊,现在我不是正在谈嘛。我认为现在是谈治国理念的时候了。这是一个划时代的宣言。
人物周刊:但是我突然想到,你这个观点是不是偏左?
郎咸平:哎呀,这个不重要了。你能说德国、法国是左派吗?你能说美国是左派吗?这只是一个阶段性。这个阶段性好像看起来有一点左派的味道,我是为了右派而左派,不是为了左派而左派,我追求的是美国、法国、德国、日本的民主经济、民主自由。与其说是左派,不如说现阶段是左派,未来是右派,更好一点。这就是我跟左派经济学家保持那么远的距离的原因,不要让人误会我是左派经济学家。你说我是左派,那不可笑吗?(一连串笑声)
人物周刊:如果非要用一个标签的话?
郎咸平:那我是一个经世致用的经济学家。
人物周刊:上次接受我们采访时你说,仅仅得到网民的支持,也是一种悲哀。
郎咸平:一个政策推行的话,需要得到整个国家的认同,老百姓认同了,政策不改,那不等于白忙一场吗?
人物周刊:也有启蒙的作用啊。
郎咸平:走到这一步把自己当启蒙,那不是很悲哀吗?你不能改变,只能有启蒙作用,那真的是林觉民了(笑),我何尝不想做改变呢?我想得到的不应该只是网民的支持,应该是整个国家的支持。
人物周刊:你的治国理念什么时候能成为主流?
郎咸平:(沉默)我不知道(肆意大笑)。
http://xianpinglang.blog.sohu.com/732560.html
[ 本帖最后由 Mr.Business 于 26-6-2008 08:42 PM 编辑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1-6-2008 08:3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2006-01-17 | 郎咸平炮轰股市:社保基金入市将毁掉百姓财富
第二届(2005)中国上市公司董事会金圆桌奖颁奖仪式于2006年1月9日在上海国际会议中心举行,香港中文大学长江商学院教授郎咸平在会上炮轰股市———社保基金入市将毁掉百姓财富!
社保入市将摧毁百姓明天财富
郎咸平说,为了拯救股市还有一个政策,就是社保基金入市,我在媒体上也发言过几次,就是今天的中国股市摧毁百姓今天的财富,而社保基金入市将摧毁百姓明天的财富。社保基金能够入市吗?
美国可以为什么在中国不可以
你说当然可以了,美国不是吗?美国人民不是把自己退休金或保险金通过基金保险公司投资美股吗?我为什么不可以做呢?我可以告诉你,美国人可以做,我们中国人就是不可以做。你知道为什么吗?因为你看到的又是可怜肤浅的表面现象,又用你的幻想力进行思考,你这么做就是摧毁百姓明天的财富。
权益受损美政府一定会站出来道理很简单,为什么在美国可以,而在中国不可以?因为美国的股市,美国的政府通过严刑峻法的监管,而且以中小股民利益为唯一前提的监管,让政府在市场里有着操纵的行为,每个美国的老百姓都知道,一旦投资在股票(相关:理财 财经)市场,如果权益受到损害的话,美国政府一定会毫不留情地站起来,或替他出面惩治上市公司,或惩治不法机构投资者。
严刑峻法热钱流入美股节节高
由于大家对政府有如此的信心,每个美国本科毕业生一毕业之后,每个月出一部分钱放在基金管理公司投资在美国股市,投资三五十年,退休的时候可以老有所终、退有所养。也就是因为政府的信用,通过以股民利益为唯一目的的严刑峻法建立起来的政府信用,使得美国的股民不断地把钱投资在股市,由于美国人数的不断增长,流入美国股市的钱也是不断增加。当然,其结果就是股价是不断往上涨,在国内很多荒谬的理论,说股票市场是有风险的,这是胡说八道的话。
美股回报年均8%外加银行利率股市在美国只有短期风险没长期风险,因为长期之下股市必须反映国家经济实力,从1930年~1980年的50年间,美股每年以8.3%的回报率成长加上银行利率。从1940年~1990年的50年间,美国股票市场以7.6%的回报率加上银行利率成长,各位请看这种复利成长,每个月放一部分钱进去,会达到一种完美的境界,这种完美的境界在中国从来没有出现过,反而在西方出现。
http://xianpinglang.blog.sohu.com/732589.html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1-6-2008 08:3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2006-04-01 | 郎咸平:中国有没有高科技无关国企体制
【来源:南方日报报业集团-21世纪经济报道】 【作者:丘慧慧】
2月8日下午,原本打算马上接受本报记者电话采访的郎咸平临时改变了主意,决定书面回复本报。傍晚时分,郎打来电话说,“回复本来已经写好了,但是有些问题我要再仔细考虑一下,明天回复你。”
显然,从回复来看,比起《科幻》一书中体现出的郎咸平本人一贯的尖利、不留情面,郎在采访回复中的措辞要婉转、温和许多。
郎对自己在书中“刻薄”一面给出的注解是:“你不要把批评当成悲观,应该把批评当成严厉的期许。”
“要自主创新就必须思考现状”
《21世纪》:郎教授一向言辞大胆,正逢中国开始推行“自主创新”战略之际,你对中国的高科技幻象发出如此严厉的批判,触动你写《科幻》的原动力和初始想法是什么?
郎咸平:自主创新这个概念本身对于中国而言是极其重要的,这也是政府提出“自主创新”的真正意义所在。可是要达到这个国家级的目标,我们必须一步一个脚印的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提出问题”是我的“科幻”的目的,而“解决问题”是另外一本书“思维”的目的。
举例而言,“思维”一书中就提出了韩国企业成功的原因在于,以后期创新为主而不是前期创新,这个思维是不是也是一种新型的“自主创新”思维呢?另外,真正注重前期创新的日本企业如索尼、三菱和日产反而碰到了经营问题,这是否值得我们反思“自主创新”的真正意义呢?所以如何正确的理解与发展科技创新是我写书的目的。
而政府提出“自主创新”只是一个政策,至于企业应该如何具体的执行,也是我写书的目的。只有企业理解了本质问题,国家“自主创新”的政策才有可能落实,因为企业才是“自主创新”的推行主体。
《21世纪》:类似于“中国根本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高科技”这样的断言,相信很多人心中能产生共鸣,但中国科技竞争力疲弱的事实却没有发生根本改变,你认为《科幻》一书意义何在呢?
郎咸平:中国高科技竞争力疲弱是个事实,我们必须深刻的反思我国高科技的现况,才能使得我国未来的高科技发展更上一层楼。至于中国高科技竞争力薄弱的本质能否发生改变,那就需要整个社会群策群力才有可能改变。
“我从来不认为国企是个问题”
《21世纪》:在写作此书前,你针对不少高科技企业做了相当的调查问卷,在这个过程中,你是否也与中国科技主管部门、决策者们做过沟通和交流?
郎咸平:我这本书主要是针对企业,因此我们对企业作了相当多的调研。但我没有和主管部门、决策者们沟通过,因为我只想谈企业问题。
《21世纪》:但是也会有人认为,你选取的企业个案是片面的:首先您选取的是上市公司,而中国还有一些做得非常不错的非上市公司,比如华为;另外,在上市公司中还有比亚迪等民营体制下不少高科技企业做得不错。或者你认为他们只是特例,成就不了中国高科技企业的大局?
郎咸平:我的案例研究都是透过公开数据,因此无法分析华为。以中兴的例子来看,华为也应该是好的,但是以中国如此之大,而今仅有少数几家高科技公司是绝对不够的。我希望透过“科幻”和“思维”彻底改变企业家的思维,以一个与国际接轨的高科技思维发展我国的高科技行业。
我认为我们的高科技和传统行业最缺乏的不是资金而是思维的落后。只有整个企业家团队的思维提升了,我们中国才有可能创造出一代成功的企业。如果思维没有正确的提升,那么我们企业的成功就是比较随机性,这才是危机之所在。
《21世纪》:你在书中导言里探讨了中华文化到底养不养高科技的问题,并且似乎中国文化当中的不少传统观念的劣根性成为支撑你此书观点的重要论据?在你看来,这是中国高科技疲弱的根本原因吗?
郎咸平:我只是认为文化问题是我们忽略的一个阻碍,只有真正理解了文化的问题才能有效的去除阻力。我在“思维”一书中也指出,日本企业的衰退和日本的文化也是有关的,因此有效发展高科技必须先认清文化所起的作用。我认为我们企业家在这个问题上的警惕不足,而且也是我们以前所忽略的。我只能说文化问题是个大问题,但不能说是唯一的问题。
《21世纪》:你认为“中国高科技企业研发战略与研发组织结构是错误的”,你是否有考虑过,在你选取的北大方正、清华紫光等案例,导致其研发战略失败的背后,都有相当重的国企背景?
郎咸平:我写书想达到的目标就是从不同的角度谈问题,我所以没有特别的谈论国企问题,因为我从来就不认为国企是个问题,像中兴通信就有国企的成分。
另外,日本和韩国的大型商社是真正的民企吗?他们难道没有相当成分的政府参与吗?亚洲比较成功的国家和地区政府所占的地位是极其重要的,例如韩国、日本的商社,新加坡和台湾前期IT的发展。当然,并不是说政府参与程度大就一定成功,日本商社的衰退不就说明这个问题吗?
我认为更应该将注意力放在企业战略思维本身才是正途,只有与国际接轨的思维才有可能创造出与国际接轨的高科技群体。
向鸿海、长江生命学什么?
《21世纪》:你选取了台湾鸿海、香港长江生命科技作为正面的案例来试图说明“一个真正的高科技公司应该是怎么样的”,你觉得这样的案例对大陆企业有现实借鉴意义吗?
郎咸平:台湾鸿海、长江生命科技也不算真正意义上的高科技公司,但是他们的某些做法值得我们关注。台湾鸿海的成本控制和后期产业整合式的扩张值得我们关注,长江生命科技在研发高风险的癌症和艾滋病时的策略是先发展有机肥料来降低风险,这种思维也值得我们关切,这才对我们企业发展具有借镜意义。
《21世纪》:你在书中举了中兴通讯的例子来说明中国大陆同样是可以出现高科技企业的,但是为什么会与北大方正、清华紫光这些同样的大陆高科技企业命运如此不同?这中间说明什么问题?
郎咸平:我正想透过这些案例的对比说明我们还是可以发展高科技的。但是如何发展高科技呢?我们就必须先从文化,研发战略以及与国际接轨的发展战略提出新思维,供企业家们参考。如果我们不能有系统的理解高科技的本质,那么未来成功的必然性就大大降低,这就是我想说明的问题。也就是说,我们必须在思维上认清楚什么是高科技的本质,才能有效发展高科技。
《21世纪》:你对中国高科技未来的发展是彻底悲观吗?
郎咸平:你不要把批评当成悲观,应该把批评当成严厉的期许。一个不知道检讨自己的民族,是很难创造出辉煌的未来的。就是因为我太希望我们高科技的未来能主导我国经济发展,我才会如此严厉的期许。但如果我们还是因循旧思维,那我才会觉得悲观。
http://xianpinglang.blog.sohu.com/1781904.html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1-6-2008 08:4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2006-05-17 | 郎咸平谈如何解决“买房难”
郎咸平在厦门大学“民营企业的创新与发展”论坛上发表讲演时说,要解决一般老百姓买不起住房的问题,主要靠建好廉租房、低价房及其相关配套,而不是通过货币政策来调控。
郎咸平:“你在开发房地产,是什么结果你知道吗?这全世界各国必然经历的结果,那就是房地产价格大幅上升之一。因为市建设搞好了,土地增值了,那政府通过卖土地,可以收取大量的财政收入,这是好事。开发商拿了高价土地,高价房屋建起来了,这就是为什么你们的房价从二千涨到四千涨到六千的原因。好吗?但是跟你讲,你的配套措施做了没有”?
在谈到房地产特色和政府在这方面的影响及作用时,郎咸平更强调的是政府要做好配套措施。
郎咸平:“我想请问地方政府,你的配套措施做了没有?当你把房地产市场,一旦开放民营化之后呢,政府的职能就非常重要。政府要提供服务才叫政府,你不是透过开发来提升房价。各位了解,房价一旦涨到六千以上,这中价房、低价房一样“水涨船高”,这就是房地产特色”。
针对包括厦门在内的福建楼市出现的销量萎缩而房价飚升的情况,郎咸平作了这样的分析:“最后你们发现福建或者厦门吧,一般老百姓买不起房子,到最后你图利的是谁呢?是不是又是透过这种所谓的市场化的机制呢?你图利的是少数人,大部分是买不起房子的。看起来这边是很富裕,看起来是富丽堂皇的,风景优美的。你会发现老百姓住得起房吗?你看这是我们政府该做的事嘛” !
在谈到如何做到市民有房可住,社会和谐和稳定时,郎咸平说:“大家都有房住之后,整个社会和谐了,整个社会稳定了,市场化才有基础。但如果说你没有这一步呢?你直接市场化的结果,我告诉你,它的下场是什么?就是房价大幅飚升。如果政府在房价大幅飚升的这一刻,希望透过货币政策以及政府的其它政策来达到抑制房价的目的,我可以跟你讲四个字:“缘木求鱼”。不可能” !
http://xianpinglang.blog.sohu.com/3185008.html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1-6-2008 08:4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2007-04-10 | 郎咸平:分众进入衰退阶段 危机越来越大
分众传媒的主营业务非常简单:在商务楼宇电梯间放置液晶电视来播放广告,仅此而已。但就是一个经营这样简单的业务的公司,从2003年成立至今短短三年,却已经成为了中国最大的户外视频广告运营商。
一个企业的成功发展,必然依赖于其对行业本质的把握,那么分众传媒能够在短期内迅速发展所利用的行业本质是什么呢?而事实上早在“分众”成立四年前,美国就已曾有同类业务的公司出现,却又为什么并没有获得成功?
解析PRN的失败
确实,分众在前几年获得的成功,正是由于抓住了行业本质——“分”开受众和利用“无聊”的结果。
但在现阶段,分众“分”开受众的特质已经开始发生转变,分众已经不再仅仅专注于高端商务人群,而是开始试图吸引所有人,渐渐成为了一个大众媒体。
而分众也正逐渐从利用人们“无聊”转变为“创造”人们的无聊,开始试图吸引并不无聊的人们。
PRN是一家美国公司,1992年成立于洛杉矶。其经营的主要业务是在各个卖场和零售商店放置液晶屏并播放广告。
PRN已在超过6000家大型连锁商店拥有自己的广告屏幕,其中包括世界最大的超市连锁沃尔玛、最大的家电连锁百思买等等 。PRN形成了极高的受众覆盖率,针对不同商店类型投放广告,可以说,“分”开并有效地触及目标受众,PRN是做得相当出色的。
但PRN的发展,却似乎始终都未能非常成功。PRN早在1992年成立,而直到2005年尚未能自己上市,被一家叫做Thomson的广告公司所收购。而这次收购之后,Thomson的股价却持续走低,几个月内下跌了近20%,而截至2006年11月初,更跌至了2005年初水平的不到60%。 Thomson在收购PRN时的市值约为60亿美元,PRN的资料虽然并未公开,但它和分众传媒的受众覆盖面处于同一数量级,而分众传媒在2006年11 月初的市值约为36亿美元。换句话说,PRN的盈利能力是足以对整个Thomson的股价造成重大影响的。Thomson收购PRN之后股价持续走低,可见,市场并不认同PRN的盈利能力。
PRN为何未能成功?首先,PRN未能营造一个无聊的环境。人们去商店本身是去购物,有着明显的目的和要做的事情,并不是无聊的。对于PRN的广告,许多人自然选择不观看。
其次,PRN的广告承担着强大的干扰。统计数据表明,这些购物环境内噪音平均达到80分贝以上,即使观众愿意收看广告,对于广告的音量,PRN 也必须做出一个权衡取舍:或者音量小让很多受众听不清广告的声音,或者音量大卖场内购物环境恶化而引来受众的反感。何况就算选择了合适的音量,卖场内同时存在着各种类型的海报、传单、促销等等的广告,显然容易形成干扰,受众不易记住PRN所宣传的品牌和产品。而PRN自己,也未能看清行业本质,PRN的节目包含了新闻、音乐电视、电影片断,甚或还有厨艺节目等等,这些内容当然比广告有趣得多,但试想,很大比例的消费者并不看PRN的节目,即使看的也被环境干扰而影响了收看节目的质量,有效收视只是极少的一部分,而这小小的比例中,又有多少人看到的是广告呢?何况,消费者如果想看新闻看电影,大可回家或是去电影院舒舒服服地看,又何必站在人潮拥挤的商店里抬着头忍受着噪音看PRN的节目?可见,PRN的丰富的节目内容并未吸引到更多的注意,反而成了对广告的干扰。
选择了一个不“无聊”的环境,自己的做法又无法让观众有效收看“无聊”的广告,PRN虽然有着惊人的覆盖率,但依然未能成功。
进军多元化媒体市场的分众
分出了高端的受众,又利用了他们的无聊,正是因为抓住了这样的行业本质,早期的分众才能如此迅速地获得成功。但我们发现分众却并不能由此就高枕无忧。2003年时,液晶广告作为一个全新的媒体,绝大多数的受众对它感到新鲜和好奇,当年分众的宣传材料中“受众会主动观看分众的液晶广告”的比例高达 93% ;而仅仅两年以后,2005年CTR调研公司的《楼宇液晶电视广告效果评估》中这个数字则降至了64%;2006年,分众副总裁接受采访时,所提到的这个数字则更已变为了仅有44%……或许这些数据未必准确,但至少说明了,会认真观看分众广告的受众比例越来越小,曾经的创意因为不再新鲜,已经变得不再那么能够吸引人们的眼球。
面对商务楼宇广告发展的停滞,分众选择了应用多元化的策略寻求发展,分众现阶段试图在中国建立一个“生活媒体圈”,把广告放在一个人的生活规律和轨迹的每一步中。其中主要包括户外生活媒体圈(深耕聚众曾经的户外媒体业务)、大卖场广告网络、手机广告等。
以时尚人士联播网为例,分众标榜的是“覆盖五大发达城市的高档餐厅、酒吧、购物中心、美容美发、KTV,把握时尚人士生活步伐”—— 分众的时尚人士联播网所标榜的理念很诱人,但是分众能够透过这个联播网把握住他们的步伐么?答案是当然不能。原因很简单,广告将严重破坏时尚消费最重要的元素—— 气氛。
例如,星巴克是小资人士们在休息聊天时最常选择的地方,但星巴克永远不可能让分众把广告带进它的店里,因为一旦它这么做了,“小资”们就会觉得星巴克不再小资,继而选择别的咖啡店。钱柜KTV号称“Party World”,是时尚人士聚会的最主要的场所,但是对于钱柜来讲,它自己就有屏幕可以间或插播一点广告,分众根本不可能把自己的液晶屏放进它的包房。
分众惟一能做的,就是进入一些并不太关心自己气氛的较低档的时尚场所,但即便这些时尚场所接受了分众的液晶屏幕,来这里消费的人都并不无聊,不论在咖啡店、卡拉OK房、酒吧也好,人们是来娱乐的,而不是看广告的。所以,我预言,分众这种多元化的媒体市场战略是存在极大危机的。
在商务楼宇广告市场上,分众事实上已经进入了衰退阶段,并且将永远不会超越这个阶段,而是停留在此。在衰退阶段,企业的利润率在达到一定高度后会保持稳定,甚至会略微有些下降,而产品的销售量也将开始下降,某些厂商开始向其他更有利可图的行业转移资金。
我在此提醒,分众现在的做法,是选择了越来越多不“无聊”的环境,自己的做法又无法让观众有效收看“无聊”的广告,这样是背离了分众当初把握行业本质取得迅速增长的经验,危机越来越大。
目前,分众占据楼宇广告市场的垄断地位尚很短,我们无法从现有的数据推之是否分众的楼宇广告收入确实开始停滞。但我们却发现,高盛、UCI维众投资、英国3i集团、CDH鼎辉投资等等曾在分众注资的国际风险投资商和聚众曾经的主要投资商凯雷均在2006年开始部分抛售其持有的分众股票,这个现象极好地佐证了我们的观点。
http://xianpinglang.blog.sohu.com/41435221.html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1-6-2008 08:4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2007-08-21 | 郎咸平:虚拟资金炒作导致内地房价上涨
究竟是什么导致房价持续上涨?在上周末召开的2007年博鳌房地产论坛上,来自内地的学者和房地产商们的剖析仍然大相径庭。如果把这种情况解释为“当局者迷”,那么香港学者郎咸平的“虚拟资金”理论之所以博得热烈的掌声和媒体追捧,也许恰恰体现了当前内地房地产市场对于“旁观者”的急迫需求。
曾作为“国有产权流失”大讨论发起者和胜利者的郎咸平,在淡出公众视野一段时间后,把新观点和研究方向放到了众矢之的的房地产市场上。他的观点是否能为云山雾罩的房地产市场拨云见日,他的“虚拟资金”理论能否勾勒房价上涨的清晰路径?本报记者在论坛上对他进行了专访。
记者:对于内地房价上涨原因的解读,目前众说不一,您在观察过内地房地产市场后,是否有自己的判断?
郎咸平:我认为目前内地房地产市场的本质是供给面市场化不足,需求面市场化严重过度。尤其是需求面中“虚拟资金”的炒作,直接导致房地产市场需求过度,从而令房价不断的上涨。
记者:“虚拟资金”是什么?有多少?它有什么特征?
郎咸平:“虚拟资金”由4部分组成:一是居民储蓄。老百姓目前的投资渠道不多,家庭存款只好相当大一部分流入房市;二是企业应投资而未投资的资金。目前因为一系列外资政策的调整,很多原本欲做实业投资的企业资金因为忽然找不到可投资的项目而进入房市,导致住房需求被扩大很多;三是一部分腐败资金流入房地产市场;四是国际热钱的流入。这些资金具有不可监管、不可预测、不可控制的特点,打到哪里哪里就会出现泡沫。这些资金的具体数量不好统计,但可以肯定数量非常庞大。
记者:我们都知道,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住房需求会随之增大,也同样会令房价上涨,这部分需求应该不属于过度需求吧?
郎咸平:当然不是,但是现在这部分正常需求已经完全被过度需求掩盖了。所以真正需要住房的人买不起房子,因为房子都被“虚拟资金”买走了。
记者:如何能够化解“虚拟资金”造成的这部分过度需求?
郎咸平:“虚拟资金”不可能消失,但可以减少它的需要出现。国家需要立法保证地方政府的土地出让收益能够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把官员的考核机制与能否令老百姓住上房挂钩。其实,我也看到中央政府正在采取一些措施,但在地方却缺乏执行力。
记者:内地现在正在模仿香港的土地招拍挂制度,您长期住在香港,香港的地价和房价都很高,您是否认为香港的房地产制度有值得内地借鉴之处?
郎咸平:香港的确是高地价、高房价,但香港同时是高保障,内地目前的住房保障体系刚开始建立,政府土地收入中应有相当比例投入保障中。
商报特派记者 彭宇
http://xianpinglang.blog.sohu.com/60633224.html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1-6-2008 08:4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007-09-17 | 郎咸平:股市楼市都有泡沫
“目前的股市和楼市都存在一定的泡沫,这两个领域的投资机会大致相当。”9月14日,著名经济学家郎咸平在成都娇子音乐厅为来自全国各地的逾千名企业老板“传经送宝”。受金蝶明珠俱乐部华尔街管理大讲堂之邀,郎咸平现场为中国企业把脉,他用极富个性的犀利语言,对中国企业如何突破瓶颈、有效管控企业作了精彩演讲。
针对目前股市和楼市的火爆场面,郎咸平一针见血地指出,它们都有一定程度的泡沫。房产的泡沫还要严重一些,这主要是因为目前炒房、炒股的利润高于制造业,直接导致很多民营企业都不愿将资金拿来再投资,而是大量投入收益更高的股市和楼市。此外,国际资本和老百姓的存款也纷纷涌入股市和楼市,于是房价不断攀升,股指也屡创历史新高。当被问及哪个领域更适合投资时,郎咸平没有给出明确的排他性答案,他认为,这两个市场的资金来源相同,机会和风险差不多,“同好同坏”。
谈及目前中国企业的发展现状,郎咸平坦言有三大瓶颈:传统产业难以突破、产品同质化严重和无技术壁垒。而产生这一系列问题的主要原因,就是企业缺乏创造性寻找行业本质的思维。他强调在新经济条件下任何企业要想取得成功,必须要首先找到自己企业所在行业的“行业本质”,然后制定出符合这个“行业本质”的整体战略思维,这样才能有效地管控企业的资金、技术、人才,最终突破困境取得成功。
对于目前大量外资涌入中国的现状,郎咸平坦言,中国企业应积极改变思维方式,以寻求新的出路。
http://xianpinglang.blog.sohu.com/64206582.html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1-6-2008 08:5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2007-10-05 | 郎咸平:营商环境急速恶化 推高股市楼市泡沫
2007年10月01日 01:53 金羊网-新快报
本报综合报道 首届(2007)中国成长型企业发展高峰论坛9月29日在上海虹桥宾馆举行,全球最具影响力经济学专家、香港中文大学的郎咸平教授担纲本次论坛的唯一主讲嘉宾。在分析当前人们关心的股市、楼市为何持续走高时,他明确指出,流动性性过剩并非首要因素。
他说:“为什么有股市泡沫、楼市泡沫,这些都只是表面现象,通货膨胀也只是表面现象。”
对于到底什么资金进入了股市、楼市,为什么会有这些资金出现?郎咸平说:“最近,媒体很多报道,包括央行、专家学者都提出来,泡沫是由于流动性过剩造成的。我根本不同意。那是国外教科书的教科书版本,拿到中国来根本不能用。很简单,如果是流动性过剩的话,宏观调控一定有效。”
“可是实际的状况呢?越调股价越涨,楼价越涨,越调越糟糕。”郎咸平认为,这些现象显示出来的本质意义:第一,是我们营商投资环境急速恶化。这几年,由于我国投资营商环境的急速恶化,企业家把应该投资而不投资的钱形成了我所谓的虚拟资金,打入股市、楼市。这笔资金有多少,中国企业家的投资意愿是西方先进国家的20%不到。剩下这么多钱干什么,形成虚拟资金打入股市、楼市。第二笔资金,就是今天大面积的腐败之下,各级贪官污吏的贿赂款去了哪里,不会凭空消失。这些款项形成第二笔虚拟资金打入股市、楼市。第三项资金才是各位谈的国际热钱。最后就是各位谈的储蓄款流动性的问题。
他说,整个虚拟资金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他讲的第一笔,企业家应该投资而不投资的钱形成第一笔资金。第二笔就是大面积腐败造成的贪污款。一旦形成这种虚拟资金,立刻产生三大奇怪的特色。第一不可监管,第二,不可控制,第三,不可预测。打到哪里,哪里就有泡沫。
因为虚拟资金最重大的来源就是我国投资营商环境急速恶化,挤压出大量虚拟资金进入股市楼市。所以宏观调控的必然结果就是进一步地打击已经变坏的投资环境。因而挤压出更多的虚拟资金进入股市、楼市。这就是为什么上午宏调下午股价大涨的原因。
http://xianpinglang.blog.sohu.com/66135058.html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1-6-2008 08:5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2007-10-29 | 供给面政府垄断导致房价股价暴涨
2007年10月29日四川新闻网-成都日报
本报记者 梅柏青/文
郎氏成长模式:经济素质带动楼市股市
“虚拟资金”导致楼市股市火爆
本报记者(以下简称“记”):内地的房地产市场已成了社会焦点,我听到有些声音说,中国的房价在30年内都会持续上涨,您赞成这个观点吗,内地房价的飙升还会持续多少年?
郎咸平(以下简称“郎”):这个问题只能这么回答:30年可能成长,但是我的成长模式和他们讲的不一样。我的是经济素质带动楼市的成长,他们讲什么呢?“以房地产带动经济的发展。”几个城市邀请我去演讲就谈这个问题。我告诉他们,房地产的本质是什么?是一定要在经济发展之后,你需要房子的时候,才有房地产。你看看中外历史,哪个城市像我们以房地产带动起来呢?没有。房地产经营是有条件的,那就是你的经济环境、投资环境不断的改善,老百姓的生活水平、所得增加,他需要更好的房子。所以我说,一个好的经济才能带动好的房地产业。一个好的经济才能带动好的股票市场。
记:对于内地房价股价暴涨的原因,目前众说不一,专家学者的说法是“流动性过剩”,或者是“人民币加速升值”,很想听听您的观点。
郎:我根本不同意流动性过剩的说法,那是国外教科书的版本,拿到中国来根本不能用。很简单,如果是流动性过剩的话,可以通过宏观调控收紧银根来解决,可是实际情况呢,越调控楼价越涨,股价越涨。我经过几个月的调研,终于找出原因,内地楼价上涨的根本原因是供给面市场化严重不足,需求面市场化严重过度。什么意思呢?就是供给面政府垄断,土地开发权银行信贷权基本上在政府手上,加上地产市场的长流程管理,加上地方的卖地心态,地价飞涨。再看看需求面,完全市场化的方式,我称之为“虚拟资金”的横行又造成市场化“过度”。这两个扭曲形成了我们非常特殊的市场,房价不断飙升,老百姓买不起房子,原来房子被“虚拟资金”买走了。
记:“虚拟资金”指的是什么,数量有多大?
郎:我的研究结果显示,“虚拟资金”最大的来源是营商环境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恶化,挤压出实体经济的钱大量进入股市楼市。第二笔就是黑色收入。第三笔是国际热钱。最后才是老百姓的储蓄款。这四笔资金汇集成了全世界绝无仅有的“虚拟资金”,这些资金有多少不好统计,但可以肯定第一、二笔资金是“虚拟资金”的主要部分。为什么中国的楼市股市那么热?深圳房价突破两万元了,怎么还有人来买,这个市场是不是疯了?这就是靠资金推动的行情,是“虚拟资金”导致内地楼市股市火爆。
记:如果您的“虚拟资金”说法是正确的话,政府该如何来监管这种“虚拟资金”,能不能减少它的出现?
郎:“虚拟资金”基本上是不可监管,不可控制的,它也不可能消失,为什么?现在楼市股市的利润远远高于制造业。这是中国最新的现象。你去问一个民营企业家,最近做生意赚的钱,和他买的别墅赚的钱哪个高?他会说两年前买的豪华别墅,一转眼就赚了一两千万。内地的猪肉价格为什么大涨?根据我的调查,一定程度上是因为饲料价格上涨。说明养猪大户的投资环境有问题,他不想养小猪了,他更愿意抽出资金去炒股买楼。这个心态在各行各业都存在,现在人们做企业越来越难,比如工人难找、利率上升、汇率上升、通货膨胀,他赚不到钱。在这种情况下,很多民营企业家放弃一些有发展前景的项目,和养猪户一样把钱流向股市,如果大家都这么做,你会发现股价上涨背后没有利润支撑,这才叫真正的泡沫,通货膨胀在这种情况下就会有上升的可能。
期待“以公平公正为纲”受更多重视
记:楼市不同于股市,由于房价上涨太快,老百姓有意见,您觉得中央政府今后会采取什么样的房地产调控政策?
郎:我相信很多人很好奇,到底我对目前的经济热点持什么观点?可以告诉你,为什么这几年房地产的宏观调控一直是成效甚微,内地的房价越调越高?我的结论是,内地产生了一个非常奇特的“二元经济体系”,就是在任何时候,经济“过热”和“过冷”同时存在,因为地方政府“以GDP为纲”,资金都到了 “过热”的部门,比如房地产、基础建设、形象工程、钢铁等等。“过冷”的大部分是民营企业,缺乏资金,产品收缩,比如养猪的。股市也反映了这种二元分化,最近大盘股猛涨,就包括了地产、钢铁和为这些部门融资的银行股。为什么每次加息股市必然大涨?利率提高对“过热”部门没有影响,他们照样大量借钱,但是利率提高的结果,进一步打击了“过冷”的行业,所以你看到股票大涨的时候,不要认为是乐观,那是更多的“虚拟资金”进入股市了,是我们营商环境的恶化。
记: 怎样解决当前房地产业面临的问题?郎教授能开个药方吗?
郎:我坦白地告诉你,房地产业的情况,根源在我们意识形态里的“以钱为纲”。“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理念,上世纪90年代中期被某些人曲解为“以GDP为纲”,所以各地的官员上任之后就拼命卖地,价格越卖越高。我的个人看法就是,不能单纯强调“以钱为纲”,更应该重视“公正公平”,给每一个老百姓一个平衡点。所以我一再说,现在国家的财政政策已经开始向民生倾斜,当“以公正公平为纲”受到更多重视之后,老百姓才住得起房、看得起病、上得起学、退得起休。营商环境好了养猪户才会回去,大家该干什么干什么,我们有一个正常的经济体系,中国才能走向真正的市场化。
记:房地产政策作为一项重大的公共政策,您个人觉得未来应该有哪些调整?
郎:对于大多数公民,房子绝对不是奢侈品,而是必须品,老百姓有住房的权利。“居者有其屋”,这是检验一切房地产政策的最基本标准。中国的宪法规定土地公有,属于全国老百姓所有,因此国家土地必须首先保证所有公民最基本的居住需求,在满足这个需求之后,才谈得上市场化的需求。我说了,内地楼市的根本问题是供给面市场化严重不足,需求面市场化严重过度。解决大多数人的住房问题,采取完全市场化的方式绝对不公平,你供给面是垄断的,需求面就应该控制价格。所以内地房地产的政策目标,资源配置,都应该采取双轨制,以保障型住房为主,包括廉租房、经济适用房、中低价位住房等等。
记:香港对房地产问题是怎么解决的?
郎:包括香港在内,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本质上都是双轨制,而不是单纯把多数人的住房问题抛给市场。对于有经济能力的少数人,当然是通过市场化方式进行高档房消费,价格完全由市场决定。
在国际化之前应该“挖沟渠”
记:中国经济的开放和国际化已经不可逆转,面对人民币不断升值,国际热钱大量涌入,您这样的财经人士怎么看待?
郎:对于国际热钱的流入,我以前在广州发过言,你要打破他的预期,突然贬值,突然升值,你能够撑上几个月,国际热钱就会走。政府要有这种决心,更重要的是要有驾驭和操控外汇的能力。我可以大胆地说,我们央行有两千名经济学家,知道如何操控外汇的人不多。你只要让人民币浮动,结果就会造成国际炒家的聚集,发展中国家搞浮动汇率是非常危险的,别人就有机会操控你的汇率。我自己是资本主义经济学家,我应该鼓励金融自由化吧?可是我不能鼓励,金融方面要稳步开放,因为金融出错和工业、农业不一样,金融政策只要上午出错,下午就是几百亿美金的损失。这不是纸上谈兵,我们现在最缺的是有这种能力的人。
记:现在国际化从产业部门、外经贸部门发展到金融领域,中国企业国际化的发展状况到底怎样?
郎:很难说我们中国真正国际化的企业是哪一家。我们的企业有几个瓶颈,传统产业难以突破,产品同质化严重,没有技术壁垒,关键没有国际化的思维方式。TCL想国际化,想通过中国的廉价劳动力,配合国外的品牌以及技术,但是这已经是过时的东西,思维太落后了。我们的企业想走出去,海尔收购美泰 (音)失败了,中海油收购优尼科失败了。收购优尼科为什么不成?美国国会阻挠。你以为他是自由主义国家啊?真正让外国企业无条件进入的只有中国。他就是用政治干预你的经济,这就是国际政治。你走出国门才发现,你根本就不了解国际市场,根本就不知道他们在玩什么。
我再给你说一个恐怖的现象,你要收购别人,别人不让收购,可是别人要来收购你,你还不得不同意。现在美国的欧洲的产业资本、金融资本像两只大秃鹰,在股市在中国的上空虎视眈眈看着我们的内资企业,我们以制造业为主的企业,出口导向型企业在全世界都非常优秀。美国政府不断给你施压,让你的人民币不断升值,不断升值是什么结果?他一步一步地啃食你的利润,最后他会把我们的企业变成他全世界产业链上的一环。你是制造业,赚的是硬1元,他赚的是软10 元。
记:从国际化的大背景上看,我们面临现实的问题是什么?
郎:我们在国际化之前应该挖沟渠,这是我们最薄弱的。连农民都知道,水闸门打开之前,你要先挖沟渠,把水顺着沟渠引导到农田叫灌溉,否则会淹没我们的良田。资本主义的本质是什么?不是民主、自由、议会宪法,资本主义的本质就是严刑峻法,是法制化。我们“国际化的沟渠”也是法制化,这个规则不但限制政府的行为,也要监管所有人的行为,所有人都要符合这个法制化的社会,只有在一个严刑峻法的法制化规则之下,开放和搞市场经济才有意义。原来我们开放了 20年,忙到后来发现忘了挖沟渠。那么国际的产业资本、金融资本进来了,我们怎么依法监管他,不让他随意掠夺?我们过去引进外资和出口创汇是一句神话,各地政府为了引资可以不用付出过高的代价,包括环境污染,不能只有GDP就可以了。中国是一个资源贫困的国家,还敢出口煤炭,这又是我们的一个错误。到最后是农民教育了我们:洪水蔓延,把农田都淹没了。
http://xianpinglang.blog.sohu.com/68755040.html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1-6-2008 08:5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2007-11-25 | 股市楼市泡沫 罪不在流动性过剩
应厦门日报等“东部联盟”成员之邀,亮相上海出席中国东部城市党报广告联盟成立活动
郎咸平号脉2007中国经济
股市、楼市有没有泡沫?物价指数为何高涨?在经济学家眼里,2007年中国经济到底是什么样子。16日,应厦门日报等“东部联盟”成员之邀,出席中国东部城市党报广告联盟成立活动的著名经济学家郎咸平,在上海再出“惊人之语”——2007年中国经济有八大“危机”。
针对这些症状,国家宏观调控已经“在路上”。然而,郎咸平却说,股市楼市泡沫,“罪”不在流动性过剩,而在于投资营商环境恶化。由于投资营商环境恶化,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积压出大量“虚拟资金”进入股市和楼市。而国家宏观调控的目标却针对“冲”进股市、楼市的国际热钱和百姓储蓄,因此调控效果有限。
上世纪90年代,日本产生的股市楼市泡沫,确实是因为流动性过剩,必须提高银行利率,同时紧缩信贷。但是,2007年中国经济集中出现的泡沫问题并不是因为流动性过剩。因此,宏观调控大幅提高银行利率,同时紧缩信贷,无疑大幅提高了金融风险。这是郎咸平担忧的“第二个危机”。
郎咸平依然“炮轰”地方政府片面追求GDP的增长速度。他认为,这导致了中国经济“一头热,一头冷”。“热”的,是地方固定资产投资;“冷”的,是大部分民营企业投资。提高银行利率,同时紧缩信贷,只能加剧“冷、热”二元化,而且引发通货膨胀。股市中的“二八”现象,就是“冷、热” 二元化的反应。
与之相关,“以GDP为纲”的另一个“症状”就是导致“投资、出口、消费”三驾马车的失衡,外贸顺差继续提高,日渐追高的外汇储备,压迫人民币汇率进一步攀升。
而银行利率的提高、人民币汇率的攀升,则进一步恶化企业的投资营商环境,进一步打击中国制造业。日渐“失血”的中国制造业难以为继,进一步挤压“虚拟资金”进入股市、楼市套利,追加泡沫。
中国制造业退出的投资营商空间,为外资所占领。郎咸平担心的第五大“危机”就是外资将透过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席卷中国制造业。外资并购后,将中国制造业置于国际产业链分工的低端。而整合后的国际产业链中,外资企业则在高端,以高利润、低成本席卷中国市场。因此,郎咸平把外资并购中的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形容为“收拾中国制造业‘尸体’的两只秃鹫”。
也许,第七个“危机”更加令人揪心。郎咸平再次提醒大家,1997年的金融危机给亚洲人民带来的经济震荡是空前的。而索罗斯为何能够狙击整个东南亚以及香港,而中国大陆为何能够幸免于难?是因为中国当时采取的固定汇率和外汇管制。现在,中国的汇率浮动化、人民币自由兑换、国内即将推出的股指期货,都将给外资“洗劫”中国创造机会,必须及时防范。
最后一个“危机”,则是即将到来的2008年外资银行境内居民人民币业务开放。郎咸平担心的是,内资银行“很听话”,收紧信贷。而外资银行却大肆“吸纳”中国20%的优质客户。优质客户的流失将加大内资银行的经营风险,为外资银行收购内资银行创造条件。
“惊人之语”,也得“惊”得有理
厦门日报报记者对话著名经济学家郎咸平
【人物名片】
郎咸平:1956年出生,祖籍山东,生于台湾。美国宾西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博士;现任香港中文大学讲座教授;曾任沃顿商学院,密西根州立大学,俄亥俄州立大学,纽约大学和芝加哥大学教授。曾经执教于多家知名的商学院,是最早公开对中国国有企业产权改革提出批评的人,并致力于对国企改革中出现的国有资产流失问题进行深入研究。被媒体称为“郎监管”。
中国的股民,大概都知道这样一个为中小投资者大声疾呼的人;中国的经济学界也大都领略过这样一位学者的风范,他大胆抨击国有企业产权改革,认为MBO(管理层收购)是用银行的钱收购国家的资产;他,甚至还口出狂言,称“全球第一CEO”杰克·韦尔奇“在GE制造了一大堆泡沫”,炮轰中国的TCL、海尔、格林柯尔等大企业。最近,他又为股市、楼市泡沫而焦虑不安,并大声疾呼“股市楼市泡沫,罪不在流动性过剩!”他,就是郎咸平。
16日,在上海徐汇区的“小红楼”,本报记者见识了能言善辩的郎咸平。
记者:您被一些人和媒体称为“惟一讲真话的经济学家”。更有人说您是《皇帝的新装》里说真话的孩子。但是,也有人称您为“媒体经济学家”,认为您故做“惊人之语”,善于利用媒体炒作自己。对此,您怎么看?
郎咸平:想引起别人的注意,骂人很容易啊。但是,说真话不是骂人。
故做“惊人之语”,也得让人“惊”得有道理。媒体难道没有自己的智慧吗?我说的一些真话,是针对经济问题的预见性发言。只有发言深刻,切中要害,媒体和百姓才会共鸣,这话才能传播出去。
记者:“MBO是用银行的钱收购国家资产”、“中国企业如要做大做强,只会造成悲剧!”、“世界上是没有良心,严刑峻法才能救股市”……在众多郎氏“惊人之语”中,您最得意的是哪一句?为什么?
郎咸平:说真话,我还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我总是按阶段发布我的研究成果。要做“惊人之语”,就必须从新角度看旧问题,让人听了觉得振聋发聩。我刚才说的,2007年中国经济有八大危机,就是我近半年来思考的结果。
记者:有人说,股市、楼市、汇市同时上扬是经济过热甚至崩盘的前兆,会导致剧烈的经济震荡。今年显而易见,中央政府在想方设法让它们“降温”。有人说,这些措施太温和了,见效太慢。有人却说,政府不应该干预市场行为。您怎么看?明年中国经济是否能够实现“软着陆”?
郎咸平:我刚才说了,泡沫的原因不是因为流动性过剩,而是投资营商环境的恶化。地方政府必须改变“以GDP为纲”,给企业一个好的营商环境,而不是相反。中国经济是否能够实现“软着陆”,我很难判断。但是,最可怕的是,随意出台调控政策。
记者:厦门是个外向型城市,做外贸的人为人民币一路升值而忧心忡忡。我们知道,2003年9月的时候您就说过,“人民币应该再贬值2%以打击进入中国市场的游资”。显然,面对美国的压力,人民币贬值是不现实的。如今,您会怎么谈这个话题?
郎咸平:如果当时我们那样做,就一定能够打击游资进入中国的牟利预期。现在,人民币升值趋势一时无法改变,而美元却在贬值,这对中国出口企业的打击是双重的。当年日元的升值导致的经济衰退,是值得我们警醒的先例。
记者:再谈游资问题。本月7日商务部的一份文件里涉及控制外资进入房地产市场的意见。您觉得中国大陆的股市、楼市高烧不退,多大程度上与游资有关?如果抗击游资,如何又不让中小股民和普通购房者受到打击?
郎咸平:我始终认为股市、楼市泡沫的资金来自四个方面,第一个是企业投资营商环境恶化带来的虚拟资金入市,第二个是腐败款入市,第三个是国际热钱,第四个才是百姓储蓄。提高银行利率,同时紧缩信贷只是针对第三项和第四项,因此宏观调控的效果有限。
记者:您说过,高房价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一个城市的繁荣,也表现为城市的衰退,因为高房价将导致城市发展成本的水涨船高。在您看来,控制房价上涨的最有效办法是什么?
郎咸平:根本的办法就是地方政府改变“以GDP为纲”的政策,着力改善投资营商环境。
http://xianpinglang.blog.sohu.com/71500042.html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1-6-2008 08:5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2007-11-26 | 郎咸平:不要期待房价大幅下跌
11月25日上午,郎咸平在沈阳作短暂之行,本报记者有幸对其专访。对公众感兴趣的房价、物价、股市等热门话题,郎咸平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股市
深入理解才能有效投资
记者:提高利率等措施相继出台,但是物价上涨,房价也涨。问题主要出在哪?
郎咸平:我个人完全支持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但是执行单位没有搞清楚目前所谓的股市泡沫、楼市泡沫的本质是什么,到现在还误以为中国的物价上涨是由于流动性过剩所造成的。
记者:流动性过剩是目前大部分人认可的原因。
郎咸平:其实不是。中国的流动性过剩是事实,但是现在股市泡沫不是流动性过剩造成的,是因为近两三年来,投资营商环境的恶化使得企业家不想投资。他们把钱抽出来———我叫虚拟资金———以前打入楼市,现在打入股市。
现在央行利率一调升,使得企业家更不想投资,挤压出更多的钱打入股市。
记者:对于目前的股市状况,老百姓应该怎样投资,在投资时注意哪些情况?
郎咸平:对股票市场投资要有个正确的认识,目前最困惑老百姓的是“二八现象”,股价涨了,但是老百姓不赚钱。大盘跌了,老百姓跟着赔钱。这个现象是怎么回事儿呢?大家不要把这单纯看成一个股票市场,这些现象反映的是我们经济的本质。
记者:中国经济好了,老百姓知道这一点,越来越多的人投入股市。
郎咸平:你去问企业家日子过得好不好?每一个都会说,日子难过得不得了。如此说来,
大家不要期待房价大幅度下跌,因为房价有向下坚固性,很多开发商会顶着不卖;沈阳房价能够保持在4000左右就已经不错了,估计还会涨
目前的经济问题,是我们国家经济特殊的二元现象,同时存在“过热”和“过冷”。老百姓也需要深入理解这些经济现象,才能有效投资
经济过热现象似乎是不合理的。经济过热企业家的日子应该好过,为什么会造成这个矛盾呢?目前的经济问题,是我们国家经济特殊的二元现象,同时存在“过热”和“过冷”。
记者:投资股市必须先准确理解哪些过热,哪些过冷?
郎咸平:对,和地方政府搞GDP有关的部分是过热的,房地产、钢铁、水泥、融资银行、国营企业。
过冷的是大部分的民营企业,我们的股票市场反映的正是这种二元经济。股民会发现,过热的不就是大盘股嘛。
记者:这就回到了“二八现象”的问题上。
郎咸平:大盘反应的基本上都是二元经济现象。老百姓也需要深入理解这些经济现象,才能有效投资。
房价
不要期待大幅下跌
记者:现在南方一些主要城市的房价已经有跌的了,是不是意味着高房价的多米诺开始倒掉?
郎咸平:这个论断是不可轻易作出的。现在炒房主要是虚拟资金,使高价房价格过高,中低价房也跟着水涨船高,但包括上海在内的一些大城市是有行无市。现在的宏观调控政策给老百姓的压力很大,这导致更加缺乏接盘人。
这是造成交易量萎缩的原因,而这势必要影响到楼价。
记者:这是否可以认为是房价即将下跌的讯号?
郎咸平:大家不要期待房价大幅度下跌,因为房价有向下坚固性,很多开发商会顶着不卖,这是我最担心的事儿。股票会跌,房价不一定会跌的。即使房价会跌,也是跌得很慢。
记者:沈阳有720万人口,与全国其他城市比房价应该多高?
郎咸平:跟重庆比吧,今年5月我认为那儿的房价是正常的,江北区房价2900元/平方米。但是我当时提出,要警惕,如果虚拟资金进来就会产生泡沫。
1个月以后,重庆搞了新特区计划进行城乡统筹。一时间虚拟资金大量打入,房价一个月就长了一倍,6000元/平方米。
沈阳的房价,我听说均价是4000多。还是应该与重庆比,我对重庆的判断是2900~3000是没有泡沫的。如果沈阳能够继续保持在4000左右就算不错了,估计还会涨。
记者:您曾说深圳的楼市是健康而理性的,但后来的情况与您的判断大相径庭。
郎咸平:2005年以前深圳的房价是理性和健康的,那时候没有泡沫。
但是2005年下半年开始,大量资金不投资了,炒房地产,从没有泡沫的城市开始,深圳又靠近香港,又有发展潜力,成为首选。但是深圳楼市目前也是有行无市,老百姓购买力不足,交易量萎缩。
期望
停止对GDP的单纯追逐
记者:从上市公司治理的角度,您对辽宁的上市公司有哪些建议?
郎咸平:不只辽宁,全国的上市公司都有这样、那样的问题,解决之道在于证监会的态度。坦白地讲,证监会推出了很多新政,是有进步的。但是想彻底解决,必须建立严格完善的法律。
记者:您对辽宁地区的资本环境、总体建设有什么建议?
郎咸平:十七大之后,地方政府的职责是要奉行党的政策,要以老百姓的利益为主,这是和谐社会倡导的。整个建设的目的不是拉高GDP,不要引进那么多高污染的企业,不要每天修桥铺路。修这么多路,高楼大厦,对老百姓没什么实惠,大家还是都买不起房。
记者:说到和谐社会,茅于轼有个说法,要保护好富人,才能保护好穷人,你怎么看待这个观点?
郎咸平:这是和谐的一个方面。我以前就认为,仇富不如仇腐。在公平公正的基础上保证老百姓的住房、上学、医疗这些基础权利达到立足点的平等,才能去讲富人穷人的问题。
记者:您对沈阳的发展寄予哪些期望?
郎咸平:沈阳未来的发展,真正可贵的地方不在于引进多少外资,拉高多少GDP。
如果沈阳能够在全国开创一个新的思维,建设一个让老百姓上得起学、看得起病、住得起房的城市是最好了,希望沈阳建成一个真正和谐的城市,创造一个更适合人居的环境。
郎咸平解读
企业战略与行业本质
晨报讯(记者 姜秀娟)指数涨了,为什么多数股民不赚钱?广告照做,为什么没有获得持续的认可?
昨日,著名经济学家郎咸平教授做客中国移动“全球通商务论坛”,为辽沈地区的商务人士奉上了一场“企业战略与行业本质”的专题讲座,分享企业战略管理经验。这也是继成君忆后,该论坛邀请的又一位知名经济学者。
现场,郎咸平以电脑、汽车、超市、服装、广告等多个行业举例,对国内企业战略管理中的诸多问题,如企业发展与企业家思维的关系及中国企业的经营思维突破等,进行了生动的讲解与分析。
生动的例子和有力的论证成功调动了现场观众的热情,赢得了阵阵掌声。论坛中,互动环节的设置,更是让观众与大师的沟通变得更加顺畅。
对于广告行业的本质,郎先生称,广告要达到的效果不应只是宣传了品牌、扩大了企业知名度,而是应该打造一种“精神”。只有这样,这个品牌才有可能获得消费者的持续认可。
论坛结束后,郎先生向记者表示,受邀参加全球通商务论坛,是因为赞同中国移动以“知识盛宴”形式高品质回馈客户的做法。
http://xianpinglang.blog.sohu.com/71619296.html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1-6-2008 08:5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2007-11-26 | 郎咸平来沈为老总换脑筋 说17次你们错了
“你们错了!”来听郎咸平演讲的沈阳900余位企业家,在两个多小时内听到17个“你们错了”,领教了什么是 “郎旋风”!11月25日,郎咸平在南风俱乐部为企业家们做了题为“企业战略与行业本质”的讲座,郎教授演讲时充满激情,许多精彩观点语出惊人,在沈城刮起了一股“郎旋风”。
企业家“追星” 郎咸平
记者在现场看到,虽然论坛是9时开始,但8时30分左右,会场内就已经坐得满满当当。“一大早起来就开车直奔沈阳。”鞍山一家民营企业的老总告诉记者,像小女生迷恋连续剧一样,其实自己听了几次郎咸平的演讲,“收获非常大,感觉在管理理念上顿悟了。”
作为一位颇受争议的学者,郎咸平被媒体冠以“中国民营企业教父”、“郎监管”、 “经济界的李敖”等多种称呼,同时也被认为是中国经济界最具公信力、影响力的经济学家之一,拥有较高的公众信任度和支持率。用事实说话,这是郎咸平一贯的风格,也是其在公众中受欢迎的原因之一。
沈企要靠创新“突围”
近3个小时的演讲,郎咸平不断地用“你们错了”的有力否定,向企业家和商界精英人士灌输创新的思维,要求他们突破传统的僵化思维,抓住行业本质,在企业出现发展停滞的情况下,推动企业成功“突围”。
郎咸平认为,虽然企业的成败包括人才、资金、技术等很多因素,但首要的却是其所采用的战略是否符合行业本质。企业之间的差别不在于是国企还是民企,真正的差别在于企业家的水平。沈阳企业家要发挥与国际接轨的创意思维,用正确的战略思想来指导资金、技术、人才,一步一个脚印,这样才能走得更远。
政府要以“百姓第一”
对于沈阳未来的发展,郎咸平的观点很鲜明:“不看GDP,要把老百姓放在第一位。要以公平公正为纲,为老百姓多做实事。想老百姓之所想,急老百姓之所急。让老百姓住得起房、看得起病,子女上得起学,老人退得起休。”
对于如何抑制房价的快速上涨,郎咸平说,要想使宏观调控发挥作用抑制房价的快速上涨,仅仅通过金融货币政策的调控是不行的。有经济能力的人,可以通过市场化方式进行高档房消费;对于买不起房的市民,政府要出台廉租房、低价房等相关配套措施。他同时强调,要拓宽投资渠道,引导资金从过热的投资领域流向新的投资领域。沈阳晚报记者 白昕
http://xianpinglang.blog.sohu.com/71619539.html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1-6-2008 08:5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2007-12-01 | 郎咸平:无形体验才是制胜之道
餐饮经营者必须认清行业的本质,才可踏上成功的路途
■ 文/郎咸平 香港中文大学教授,公司治理顶级学者
中国经济每年以超过10%的速度增长,人均收入增加,对饮食行业的需求殷切。正因如此,不同范畴的餐厅便应运而生,一些餐厅成功打响名堂和得到可观的盈利收入,但也有更多的餐厅失败了。另外,也有一些餐厅在原本的领域里面很成功,可是一离开本领域,便运转经营不善,被迫关闭分店。
有形体验和无形体验
让我们细心想想,究竟是甚么因素令你走进一家餐厅用膳?为什么你会选择到外面吃饭而不留在家中做饭?其实很简单,是因为餐厅能够给予你在家中没有的独特体验。例如,跟客人谈生意时,你也会选择到一家质素较好,格调较高的餐厅,一来环境气氛较好,不会太嘈杂;二来能够给予客人一种尊重的感觉,这就是餐厅给予我们的独特体验。
这些体验其实可被分为有形体验和无形体验。有形体验是指一些能够直接感受而且可被量化的体验。例如菜式的口味、服务质素、环境质素等等。以口味为例,食物的味道是可以从我们的五官直接感受得到,而且可以根据主观的判断去评分,这就是有形体验。无形体验则是指一些只能够用心去领会的感受。这种感受是透过餐厅的装潢、格调、服务以至食物等种种因素配合而产生的体验。一家成功的餐厅在于它能够给予顾客物有所值的体验。
认清行业本质
中国的餐饮业现正处于蓬勃发展的阶段,但事实上却又同时面临着不少冲击。然而,要在餐饮行业里立足甚至成功,企业家们必须小心认清餐饮行业的本质,才可踏上成功的路途。
以上的分析使我们明白,一家成功的餐厅,它必须要提供两方面的体验予顾客:有形体验及无形体验。随着餐厅格调的提升,无形体验会变得愈来愈重要。因此,一家餐厅,它的食品、服务、环境等方面做得好,仍然是不足够的,这些只能够满足顾客一部分需要。一家餐厅要成功,还需满足顾客另一部分的需要,这就是无形体验。以阿一鲍鱼为例。虽然阿一鲍鱼无论在食品、服务、环境等各方面的有形体验都做得不够好,但顾客仍然感到物有所值,因为它的无形体验弥补了有形的不足。因此餐饮行业的本质就是在有形体验的基础下必须提供无形体验,才能令顾客满足,这就是我们说的“饮食体验”。
除此之外,我们也由大量的数据分析中发现,餐厅的定价,跟饮食体验及顾客的满意度间其实存在着一个平衡关系。餐厅本身的定位,已经确定了它在市场上应有的定价。假如餐厅想提高定价,则必须提升餐厅本身的有形和无形体验,以补偿顾客增加的付出。反之,假如餐厅的体验素质下降了,也需要下调定价,以补偿顾客,维持顾客的满意度。在这里我们可以得出一个有趣总结,就是要提升餐厅的格调,就必须从环境和服务入手,虽然在小店的层次,这两项因素最不重要。但是其后的升幅以这两项因素最高,因此要注意的是若想提升餐厅的格调,就必须先提升环境和服务。而相比之下食物的口味则在过程中变得愈来愈不重要。这一点经验,同样值得其他服务行业的企业家借鉴! 《经理人》
http://xianpinglang.blog.sohu.com/72162166.html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1-6-2008 08:5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2007-12-07 | 郎咸平:遏制公务员合谋犯罪
2007年12月07日《财经文摘》
文/郎咸平
最新的十七大报告令人振奋,其中关于惩治腐败部分的内容昭示,中央政府打击贪腐维护社会公平公正环境的决心绝无动摇。和谐社会确实是中国当下至关紧要的方向。可以预见的是,十七大之后,未来反腐败的进程还会继续,成果也会越来越大。例如,对上海社保案以及陈良宇案的追查,就在不断落实。很多海内外媒体记得,我去年9月12日接受采访时,发言直指要追究上海一把手的贪腐问题。到今天,我还是想说,司法处理陈良宇是民心所向,符合社会的利益。我很赞同中纪委副书记就此事接受记者采访时候提到的一句话,那就是:反腐败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国家的长治久安。
我想提醒人们,中纪委副书记的访谈之中,还有另外一段话非常值得大家重视:“那就是陈良宇严重违纪行为有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很多做法都是披着合法外衣行违纪违法之实,具有很强的隐蔽性、欺骗性和危害性。”
我想分析的一个上海市松江区政府贪腐公务员跨部门联手操作的抢夺案例,就是这种打着合法外衣而行违纪违法之实,我称之为合谋犯罪。这是一个直到今天还有很强的隐蔽性、欺骗性和危害性的典型例子。
由2002年5月起至今,在上海松江,一块涉及上千亩的土地引发了由外来投资者、国有企业、上海市松江区政府之间的利益纷争。事件主角北京庄胜集团在遭受了明夺暗抢合同土地开发权尽失之后,又遭到一场旷日持久的诉讼官司。
我之所以关注此案,因为这又是一个罕见难得的土地腐败全过程尽显的案件。以往,公众常说起土地开发中的腐败,但是往往语焉不详,不知道到底真相如何。例如,官员私用公权力勾结恶商的事件层出不穷,但是,一般外人,也很难知道其中的蹊跷。所以,我在此呼吁,社会各方应共同注意这个社会为此付出巨大成本的案例,深入剖析,彻底明了贪腐官员非法获利的方式和操作手法。
本案之中,地方政府部分官员蓄意私用公权力,联手制造经济纠纷的烟雾,打着建设松江、维护松江地方利益的幌子,实质进行疯狂的土地瓜分、变现,涉及利益数以十亿元计算。松江区的副区长、道路建设集团负责人、工商局、公安局的部分公务员和市法院的部分法官构成这个腐败小集团的首脑。目前有关此案的数十份文件和资料足以帮助公众清楚看懂,上海土地开发的腐败规则是怎样地在陈良宇治下的上海大行其道的。
所以,我提醒社会,要高度重视公权力的跨部门联手私用贪腐这一危险的方式。该案的起初,是松江区部分行政部门的公务员联手,以他们把持的地方行政公权力介入作案,然后是司法部门部分不良分子在诉讼期间,以法律的名义为这些贪腐官员的利益共同体背书,庇护其作恶。而地方这样大动干戈不惜联手作案,其背后的主要获利者,往往是那些所谓有神秘背景恶劣商人,然后是行政部门和司法部门的部分官员分享其收益。
多个部门的公务员挪用公权力协同作案,其危险之处在于,哪怕每个部门都是做一点小恶,但是叠加起来,就能形成极大的危害。对于受害者,无论是普通老百姓,还是富人,还是大企业,都难以抗衡数个挪用来的红章所带来的杀伤力。当然,这种本来不该出现的杀伤力,最后损害的,是整个国家和社会。
我特别提醒中国社会:与其仇富,不如仇“腐”。因为,贪腐官僚的所有既得利益,一元一角,最后都会加在社会公众身上,换句话说,社会要为贪腐势力买单。而买单的最典型表现,就是各种生活必需成本的急剧上升。贪腐可怕吗?可怕。
但是大家要知道,贪腐之中最可怕的,就要数这种贪腐公务员联手挪用公权作案、再勾结司法权力为其行为作“合法”背书的方式对社会危害最大。为什么这么说?因为相比起单个人的贪腐情事,公务员的合谋犯罪,性质更为恶劣,因为这类裹挟行政、司法、工商以及警察权力的犯罪,基本上等于是形成一个地方独立王国,动摇国本。而且,这种合谋犯罪还有强烈的传染性,腐蚀干部。往往犯事之初,只是两三个部门数人涉及,到后来就牵连多个部门数十人,彻底腐蚀掉地方的公务员系统,瓜分掉的利益也是天文数字。对国家和社会带来的恶果,就像这次的松江交通枢纽土地腐败案一样,几乎无可收拾。
鉴于贪腐之中,这类罪案层出不穷,这种时候,最应该采取的方式就是“以案明纪,以案说法”,由纪检监察部门深入调查解剖这个案件,解开其层层包装的合法外衣,明示社会,以此来遏制公务员合谋犯罪这类恶性事件的发生,这才是国家和社会的福祉。
http://xianpinglang.blog.sohu.com/72734186.html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1-6-2008 08:5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2008-01-16 | 郎咸平:小股民更需要良好的公司治理
2008年01月16日 证券日报
公司治理结构,简单地说就是一国政治经济体系中的企业制度安排。这种安排决定企业为谁服务,由谁控制,风险和利益在投资人、管理层、员工和相关利益群体之间怎样分担,以及企业最高领导班子怎样构架,怎样决策。我国在公司治理方面起步较晚,大部分投资者特别是小股民,根本不知道什么是公司治理,为什么需要进行公司治理。著名的华人金融学家郎咸平的一些解释可能会帮助我们找到一些线索和答案。
公司治理也一直是现代国内外企业中最为困难的问题。郎咸平的《公司治理》则是以此为切入点,用现代金融学的方法,以实证的数据剖析了具体的案例,揭示了问题的实质。本书的出版对中国公司治理制度的确立与完善具有重要的意义。下面看看郎咸平谈小股民和债权人为何需要公司治理。
小股民为何需要公司治理
理想的公司运作模式在现实世界是不存在的,因此小股民就必须设计出一套体系以保证公司经理人员能追求小股民利益极大化。而小股民利益就表现在股价上,也就是追求股价极大化。讲的更具体一点就是要求公司经理人员尽最大努力借最适当的债务投资于正的净现值项目,尔后使得债权人能拿回其本金与利息,而小股民可以拿回股利或于二级市场套现。这一套体系就是所谓的公司治理,也就是透过公司治理追求小股民利益极大化,也就是所谓的保护中小股民。
债权人需不需要公司治理
公司除了小股民以外,还有债权人。郎咸平首先提出一个问题——债券人要不要像小股民一样的需要一个公司治理结构以保护自己的权益呢?
美国、英国和加拿大的债权人可以分成两种,第一种是银行,第二种是持有公司债券的小债券人。而银行分成单独银行贷款和银行团联贷。亚洲和欧洲的银行体系较为复杂。其中又以德国的银行网和日本的商社控股银行最富代表性。其它欧洲国家和亚洲国家的银行体系大部分都是所谓家族控股的关连银行。
债权人和小股民不一样。不论是大银行团或是小债权人他们享有比小股民更多的法律保护。而且债务合约非常的清楚,你如果不还本金或是利息,那就是非常清楚的违约行为,法庭在判案时可以很清楚的做成有利于债权人的决定。因此在一个法制良好的地区,债权人基本上不需要公司治理的保护。把小股民和债权人的权力做一个比较:小股民的投资没有任何回报的担保,但债权人的投资有法律保障的回报率;小股民没有分配公司资产的权利,而债权人有这种权力;小股民的投资没有到期日,而债权人的投资有一定的期限。
当借款人不准时付利息,个别债权人不管大小都可以诉请清盘而拿借款人的资产还债。而且任何一个债权人不论是银行或是持有公司债的小债权人都可以径行扣押资产还债。各国的法庭原则上不能反对而只能确保个别债权人不能扣押超过本身债权的资产而已。而且和小股民不同,小债权人的权力更大因为在借款人违约的情况下借款人和银行沟通反而比和小债权人沟通来的容易的多,因为小债权人太多了,很难达到一致的结论,而和银行谈判就容易得多。这也是为什么公司债市场只存在于少数几个已开发国家的重要原因。
http://xianpinglang.blog.sohu.com/76696658.html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1-6-2008 09:0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2008-01-21 | 郎咸平:房价不会大涨
企业家的钱与腐败干部的钱流入楼市,导致了楼市泡沫,郎咸平再一次语出惊人
临近年关了,房地产商的日子不太好过。
先是王石发表了“拐点论”,被广泛报道。随后他本人澄清:“我同意出现拐点的说法,但也补充中国东西南北中,幅员广阔,不同地区城市处于不同的房市周期,不能一概而论。前一句话被大量引用,第二句话却没人提了。”
不过,王石不光说说而已。很快,万科在广州的楼盘就开始低价销售,预计2万开盘的中心地段房子却以13000均价开盘,两个小时内就被排队售罄。同时,万科的股票应声而落,跌破了31元的增发价格,至今仍在27、28元间徘徊。
坏消息不断传来。据报道,上海80%的购房者持币待购,处于观望阶段;很多房地产商谨慎起来,不敢轻易拿地。万通集团董事长冯仑对《新世纪周刊》表示,万通最近在广州拿到的几块土地的价格都不高,与上半年不断涌现“地王”的时候形成鲜明对比,现在中小房地产商几乎都不敢竞价拿地了。
2007年的楼市在高歌猛进后划了一个休止符,大家都在猜测,这个休止符是暂时的还是要持续很长时间。为此,《新世纪周刊》专访了经济学家郎咸平。
两笔资金导致房价上涨
深圳在2007年1月的平均房价是1万每平米,到了10月份变成1万7,不到半年涨了70%,这个数据在您看来合理吗?
这个还只是平均楼价,我告诉你实际楼盘的数据,比如深圳东部华侨城,目前卖到多少一平米呢?20万。前一阵子我的助理打电话到高尔夫球场询问房价,他们推出很多漂亮的别墅,2007年中间涨到9000万,而且很多人是用现金来购买。而且,另外一个奇怪现象出来了,就是深圳的家具、装修生意并不好。
那是不是因为太多资金进入楼市,他们是为了投资而不是自住而造成的?
这些现象不是简单的流动性过剩所能解释的。流动性过剩也就是假如我们老百姓钱真得多的话,应该楼盘价格上升,而且不应该有楼无市,应该整个社会都会同时起飞,或者同时变得更热,所以这一轮房价涨幅很奇怪。
那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房价上涨呢?
中央政府宏观调控的思想没有被彻底地贯彻,到最后由于调控的手段出了问题,而使得四年来的宏观调控基本失效,这就是我的判断。是什么原因造成2007年的楼市泡沫,我的观点和国内几乎所有人都是不一样的。但是你们知道,我一定是对的。(笑)
您能阐释得更清楚些吗?
我认为楼市泡沫的真正原因,是由于这一两年来,我们中国的投资环境继续恶化,所以很多企业家把应该投资和不投资的钱汇集成为所谓的虚拟资金打入楼市造成的,这些钱数量非常庞大,基本上是买高价楼盘。这笔钱是真正造成楼市泡沫的主因。那么第二笔钱,也是第二笔虚拟资金是什么钱呢?这就是某些干部的腐败款,这些钱不会消失。
也就是说,只有很好地控制这两部分资金才能抑制楼市泡沫?
前一阵子温家宝总理对深圳的地下金融做了一个改革,做了一番整顿,其中一个目的就是对这种资金进行查处规范。可是这种资金已经不仅仅是在深圳发现,这笔贪污款在全国各地大量进入股市。此外,第三笔资金就是各位所熟悉的国际热钱,第四笔资金就是小老百姓的钱,包括我本人在内。那么,宏观调控的问题在哪里呢?就是没有一个宏观调控是针对第一项资金和第二项资金的。致于第三和第四笔资金,不是说它们完全不重要,而是重要性在第一项的跟第二项的虚拟资金之后。
为什么您觉得前两部分资金能起到更重要的作用呢?
可以说,四年来宏观调控打击的对象都是针对后两笔资金,这也是为什么楼市泡沫依然存在的原因。比如,北京不准外国人买房,给了诸多限制,就是限制第三项资金。又比如最近政府有关单位推出措施,就是你要卖房子的话,你必须先还贷,然后买第二房利率提高,这一切的措施是针对第四项老百姓的资金。
相反地,我们从来就没有针对第一项资金跟第二项资金进行过任何的宏观调控。
而针对后两项资金宏观调控的结果是什么呢?会进一步打击已经恶化的投资营商环境。比如,我们的银行到年底大量抽紧银根,那么就会让企业客户们日子不好过。如果你是企业家,你会不会想着干脆拿钱出来去炒股炒楼算了。上午宏观调控,下午股市大涨,也是这个原因。
如果我说的是对的,你就可以理解为什么这四年来,金融的执行单位他们宏观调控政策不能够贯彻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思维就这么简单。因为你的手段是错的。
2008年房价不会大涨
今年十一之后,深圳、广州出现了房价下跌的现象,您觉得原因是什么?
房地产要跌不容易,而且房地产价格大跌也是不利于稳定的。香港1997年就出现过一次房价大跌,但并没有造成金融危机。因为香港的老百姓非常具有信托责任,就是该还就要还,基本上香港老百姓死扛着贷款,一直扛到七年之后的2004年。但如果同样的事情发生在中国内地,房价下跌40%,50%, 60%后会出现什么结果?我不知道,但我们不扛就是金融危机。现在深圳、广州房价开始下跌,原因是我们针对第三项以及第四项资金的政策产生了一些效果,也就是中低楼盘接盘者后续无力,老百姓缺乏接盘的能力,因此时间一久,某些楼盘一定会下跌,尤其中低楼盘一定会下跌,高价楼盘可能持有不动,但是全面来讲整个房价会下跌。
那您同意“拐点论”吗?
上海房价跌了7%,深圳也下跌,是不是一个拐点不好说,应该说房价再大幅上涨的可能性不大了。
以北京为例,很多地产商,他现在怎么卖房呢?就是先推出几户,看看市场行情怎么样再说。也就是说,地产商对于未来也不确定,所以目前对于所有的人而言,对于政府而言,对于地产商而言,2008年的走势,说不清楚的,但是我不相信还会像今年一样疯狂的大涨。而且这种所谓的虚拟资金问题经过我几次演讲,已经引起了注意。只要抑制虚拟的乱串就不会有问题,现在最重要的是政府理解房价泡沫的主因,要针对这方面严价控制,之后,政策如何推出,就是政府的事了。
但是打击虚拟资金并非一日之寒,如果虚拟资金再度活跃,房价还会继续大幅上涨吧?
如果虚拟资金明年再度活跃起来,可能是由于投资营商环境继续恶化,房价又到一个新的高点,但是按照我的理论,目前的宏观调控政策只会使得高点的房价缓慢下滑,一个最不好的状况,就像楼梯一样,可能慢慢下跌,过一阵之后子由于虚拟资金冲击,又到新的高点,过一阵子,再大一个新的高点。所以我认为政府除了推行目前的宏观调控政策,打压承接能力之外,对于整个虚拟资金的走向以及虚拟资金治理,包括治理投资营商环境等等需要加大力度,我们要防止什么?防止楼价像楼梯一样增长。而增长的动力基本上来源于这种不可测、不可控制、不可监管、来无踪去无影的虚拟资金。
总之,您认为只要能控制住虚拟资金,就一定能解决楼市泡沫问题,就能控制住房价是吧?
也不尽然。我认为真正要解决房产泡沫的问题,不是一个简单的宏观调控,而是一定要跳出经济圈才能解决。比如,我们竞价之后的钱怎么运用,这不是简单的财政盈余,而是应该应用到刀口上,就是贯彻目前中央政府的思维,即推行各地建廉租房以及经济适用房。
目前坦白讲,中央政府做起来也是比较积极的,我个人看还是比较乐观。
(作者:刘英丽 来源: 《新世纪》周刊 日期:2008.01.21)
http://xianpinglang.blog.sohu.com/77155914.html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1-6-2008 09:0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2008-01-21 | 郎咸平:股市泡沫是二元经济的表象
2008 年1月21日,腾讯网主办的“影响中国2008中国经济论坛”在北京万达索菲特酒店隆重举行。大批政府官员、经济学家、企业家和知名媒体将针对2008宏观经济以及下一个三十年的发展,VC\PE角力中国机会,2008证券投资机会和2008奥运经济等问题发表各自的意见。以下是香港中文大学教授郎咸平致辞:
郎咸平:各位现场来宾,各位网友,大家下午好!今天很高兴,能够在这个场合和各位谈谈2008年之后的宏观调控新思维。2007年年底,中国经济工作会议明确的提出从过去的适度紧缩改为真正的紧缩,这个制度的改变,当然了对于企业家而言,甚至全国百姓而言,都必将产生重大的影响。
今天我这个简短的演讲想提出一个新思维,为了有效推动我国的宏观调控政策,我建议我们要首先考虑一个以微观为基础的宏观调控政策。首先我讲一个最简单的例子,我相信很多的网友以及在座的来宾都读过《宏观经济学教科书》,教科书里面讲的很简单,就是当经济有泡沫现象或者是过热现象的时候,应该提高利率,或者提高银行准备金率,这样就可以抑制经济的过热。而这也是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主要思想之一。但是请各位专家学者以及全中国的经济学家注意一件事,那就是当你阅读《宏观经济学教科书》的时候要注意,里面有一个潜台词,你不要表面的看这个教科书,什么是潜台词,那就是金融调控,包括利率以及存款准备金率它要有效率,必须是“一元经济”才有效率。什么叫做一元效率,一膨胀,全国膨胀。只有在这种前提之下,各位专家学者以及经济学家或者是我们广大网民,所阅读的《宏观经济学教科书》才有效。我相信我相信我今天这样的提法应该是很多人第一次听过。
我想反思一下,我们中国经济的状况符合这个潜台词吗?你认为今天中国的经济是全面膨胀吗?请大家思考一下。可以告诉各位,今天中国经济的本质不是一元经济,而是二元经济。什么叫二元经济,那就是部分部门膨胀,也就是说今天中国的经济是一个非常特殊,而且和宏观经济学教科书讲的是不一样的情况。各位网友可能会问我们。什么叫做过热,哪些部门过热,在这么多年地方政府推动以GDP为主的理念之下,比如说房地产、钢铁、水泥和政绩工程形象等等,包括高速公路大桥以及替他们融资的银行,大型国企和股票市场都是过热的。其他以民营经济为主的制造业基本上是过热的。在这种二元经济的环境之下,你推行的宏观经济学教科书里面的金融调控那就非常明显了。
如果大部分民营经济是过冷的,你对于这些已经比较萧条的部门更具有打击。请各位企业家想想,为什么你决定证券业,因为你觉得做制造业没什么搞头。你会把应该投资而不想投资的钱抽出来,形成我所谓的虚拟资金大部分过热,你去干吗?炒楼,炒股。深圳房价爆跌的现象不就是这个现象造成的吗?大家想想这个有什么意义,这个经济意义在哪里,非常清楚。宏观调控会使得过冷部门以及区域之间的部门再度产生资金逆流转的现象,流向过热部门。过热部门过热,而过冷部门过冷。
为什么四年宏观调控下来,我们很多部门继续过热,原因就在这里。因为我们国家的经济状况不是教科书上说的,它是一个二元经济。网友又要问我了,这种民营经济过萧条是怎么造成的,我的答案很清楚,那就是今天经济的问题尤其是民营企业制造业的投资环境严重恶化,由于投资环境恶化,一有风吹草动,包括利率调整,包括缩紧银根都会进一步的打击大部分的企业家。抽出过冷的资金投入过热的部门。
再回头想想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状况,那就是这么多年来我国对于产业链的定位有问题。什么叫做定位有问题,那就是我国改革开放之初所以取得如此重大的成功,因为我们是以劳动型密集的制造业为主,这个现象和新加坡、台湾地区、香港地区、韩国等等的发展模式是一样。但是30年过去了我们还是走同样的制造业的道路,一个芭比娃娃在美国零售市场卖5.99美元。接近10元的芭比娃娃在中国的出厂价是多少,按照美国商务部的数据是1美元,最后怎么创造了接近 10美元的价值。
其他的9美元就是在所谓的软性环节中产生的。是什么呢?产品设计,仓储运输,采购,订单处理以及批发等等。以芭比娃娃为例,软货币产生了9美金。这也就是说我们中国的制造业,什么叫做制造业,那就是一个破坏环境,浪费资源,剥削劳动这样的状况。你创造出一块钱的价值,你就同时替美国等欧洲国家创造出9元的价值。
我们辛辛苦苦创造了100块钱的产值,欧美各国同时享有900块钱的价值。这是产业链的定位。这种产业链定位的出入,在2008年之后的今天开始产生危机。这也就是为什么有人看到这些过热部门,股市泡沫,楼市泡沫,这些都是表面现象,当你挖到最深处的时候,你会发现在改革的后期,没有注意到定位问题,我们甚至还喊了一句口号叫“产业升级”,我自己是根本不赞同的。因为产业升级本身就是在这一块钱的制造业上面继续做工作。我想请问大家,你能做多少工作。我们中国的制造业已经逐步丧失了劳动力的优势,因为在产业链里面它是不值钱的。
如果现在我们还不能改变这个格局,其必然结果就是二元经济,配合地方政府的GDP。而其表面现象就是你所看到的楼市泡沫和股市泡沫。我认为这个现象就是以微观经济学为基础的宏观经济政策。今天我呼吁我们的专家学者或者是经济学家,政府金融部门的执行官员,要从过去简单的宏观调控向宏观思维继续努力。我们要通过一个以微观经济学为主的宏观经济政策。
最后我用一个重要的例子结束我的发言。肝炎,所谓肝炎的炎字是两个火字,如果这个病人体制不好,你大量的医治说不定病更严重,你就采用中医上很有名的术语,叫做温补。目前中国经济假设是肝炎的话,目前一刀切的方式只注重利率以及存在存款准备金率的宏观调控政策,就是大梁,你如何让大梁更有效得法会它的功能,那就是要利用温补,而所谓的温补就是我们要对于我国未来30年产业链定位问题要重新思考。谢谢各位,今天的演讲到此结束。
http://xianpinglang.blog.sohu.com/77175581.html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1-6-2008 09:0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2008-01-22 | 郎咸平:从海尔之转向看房地产的本质问题
(2008年1月12日在“中国房地产20年”年会上的演讲)
各位现场来宾,大家上午好!今天很高兴有这样的机会和各位谈谈房地产的本质问题,今天一到现场,就碰到了海尔地产的老总,像海尔都已经转向房地产了,当然了很多人跟我聊天说我们的房地产即将成为各个城市的支柱产业,那么多大型企业,包括海尔,甚至你们所熟悉的家电行业等等都相应进入房地产行业,你说这是一个可喜的现象还是一个可悲的现象呢?我们尤其是在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之后,中国政府提出来一系列的宏观调控政策,如何解读这些现象?
我今天半个小时到40分钟的演讲,我只想跟各位谈一谈你看到这一些现象的本质是什么?或者讲什么是它真正的灵魂?那么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一个很深刻的观点,那就是要由过去的适度紧缩变成紧缩,当然其目的是预防更进一步的通货膨胀等等,当然这个细节我在这就不做讨论了,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上网看看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实质内容。
在这我必须要表达我的观点,宏观调控本身的思想是正确的,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当然问题在这,那就是宏观调控的路径选择是什么?而且这个房价高涨现象以及像海尔等等的电器行业相应进入房地产行业,它的推动力是什么?那么我觉得这个更值得我们思考。对于房地产而言,我们可以从市场化的扭曲来做一个开端,我们改革开放这么多年,我们有没有做到真正的市场化?那么我想告诉各位,以房地产而言,在供给面上它是市场化严重不足,而需求面呢是市场化严重过度这么一个行业。当然我曾经在别的场合谈到过这个议题,大家如果有兴趣可以看看我这方面的发言,今天就不过多讲了。利用3分钟的时间,我把过去的一些发言进行一个总结。
大家想想,房地产的供给面是怎么回事?基本上就是市场化严重不足的供给面,举个例子来讲,真正影响房价的有三大要素。第一大要素就是两大核心资源,包括土地开发权以及银行信贷权,这两个要素牵扯到了甚多的寻租行为,提高了构建成本,第二个要素就是房地产的寻租,从开工、完工销售每个环节都有寻租的迹象,第三个要素就是地方政府卖地的心态,卖地的地价之高,甚至超过全世界你可以想象到的各种经济指标,包括石油、重金属、期货,而且这个价格基本上是只涨不跌,种种因素加在一起,使得地产供给面大幅上升,我们就以第三项公开竞价土地为例,比如万科在福州飙了一块地,可以说是天价,原来福州的房价是6、7千元一平米,万科拍下来之后一平方米地价就要7千元。这个就和我们所谓的政府行为挂钩,包括土地竞价制度都和政府行为挂钩,基本上地产供给面就是由政府参与的,而市场化不足的供给面。
问题在这,最近这一年来,从南至深圳,北到北京,各地房价大幅飙涨,为什么有人买得起?这个现象就可以从海尔现象得到解释,这也就是我今天演讲的主题。
谈到海尔现象之前,我想谈一谈到底是什么力量飙高了房地产的价格,那就从地产的需求面来谈。按照我个人的研究结果显示,地产的需求面购物资金来源有四项,第一项购物资金是我们忽略的,同时也可以解决海尔康佳现象,那就是2007年左右,从06年开始一直延续到08年,那就是中国企业家的投资环境极速恶化,由于投资环境极速恶化,企业家把应该投资而不投资的钱汇集起来形成虚拟资金,打入楼市,这个资金是最庞大的资金,也是造成各地房价上升的主因。
如何解释海尔现象?我会把这个作为一个主题。第二笔资金就是贪污款,这笔款不会消失,它依然会打入地产市场。第三笔资金是国际热钱。第四笔资金是老百姓的储蓄款,我们目前可以这样讲百分之百的宏观调控政策针对于消费者的政策,都是针对第三、第四项,比如说外籍人士不得在北京购屋,这就是针对国际热钱,比如说第二套房子有什么限制,那是针对第四项老百姓的储蓄款。
我的观点是什么?今天真正推动我国地产奇怪现象的不是第三笔资金热钱,也不是第四笔资金老百姓的储备款,实际上这两笔资金并不是那么重要,以第三项国际热钱为例,在深圳地区10月-11月的调研结果显示,就是外来资金占的比重是7%左右,9%的资金还是内地资金,但是宏观调控的目标基本上是针对第三项和第四项资金,其中我认为最重要的一项,也是我们所忽略的虚拟资金的最大来源就是企业家投资恶化,不想做企业了,这笔钱怎么办呢?被挤压出来,进入楼市、进入股市,进入股市和进入楼市的资金是雷同的。
问题就是围合我国的投资商环境在这两年之内为什么会迅速恶化呢?下面所讲的题目就是我第一次提出来的新观念,这个观念可以解释很多你们看起来很奇怪的现象。那就是今天的中国经济已经从过去的农耕时代进入到工商链条时代,你谈房地产已经不能从房地产来谈房地产,因为中国经济的各个环节可以说是环环相扣。你要真正了解地产泡沫的成因以及海尔现象,你就必须要找出这一切问题的本质灵魂。
我的观点是这两年开始一个很明显的现象发生了,那就是驱动这一切现象的本质是我国经济在经历国际化的冲击之后,已经从过去的简单的产品竞争年代进入到了前所未有的产业链的竞争。那么这个产业链的竞争是怎么回事?为了清楚表达我的观点我就想用玩具为例,玩具在前一阵子闹得很大,美国政府对我们不断地制裁。按照美国商务部所公布的数据,我国企业制造芭比娃娃的价值是一块美金,最后在美国的沃尔玛卖出去的价格是9.99美金,接近10块美金,从一开始的制造到终端的零售整个价值的创造是接近十块美金,可是我们中国制造业它只创造了一美元的价值,其他的价值怎么创造的呢?我念给各位听,包括产品设计、原料采购、仓储运输、定单处理、批发以及零售,整条大物流的产业链基本上操控在欧美各国的手中。而这个所谓的软性的大物流概念从产品设计开始一直到零售,对于芭比娃娃而言,它创造了9元钱左右的价值。
我们可不可以这样理解?在整个产业链的分工当中,我们中国是被分到了价值最低的制造业,制造业为什么会放在中国?因为制造业的本质基本上就是破坏环境、浪费资源、剥削劳工,放在中国,其他能够创造价值的部分,我们以美国为例,放在美国,这个比例是多少呢?以芭比娃娃为例是9倍,我们可不可以这样理解?当我们内地的制造业创造出100元的价值之后,美国透过这种大物流的软环节,就自动地创造出 900元的价值,你创造出1千元的价值,美国就创造出9千元的价值,这就是为什么在世界上穷国越穷,富国越富,因为你所掌握的产业链的本质不一样了,这就是我们所谓的产业链的竞争时代。
对于中国企业而言,产业链的竞争是极其残酷的,因为我们的定位就是价值最低的制造业。那么这种国际分工的定位,将给我国的企业造成进一步的打击。大家想一想,我以电脑的OEM和ODM为例,我们做电脑代工看起来风风火火,但是我告诉你你做电脑代工价值创造也是最低的,真正的价值来源、利润来源是哪里呢?不然就是你做上游的原材料研发,不然就掌握下游的品牌和销售渠道,可是我可以清楚地告诉你,以电脑代工为例,你代工你向哪个工厂进原料都受到品牌的控制,你下游的销售也受到品牌的控制,你想进入上游的原材料研发或者下游的市场的控制,你是极其的艰难,而是也是我们很多电脑代工业往下走走不下去的原因,因为真正有价值的产业链基本上是掌控在欧美各国的手中。
我讲到这,想反问大家一个问题,在座的各位来宾有多少认为我们中国是制造业大国的请举手?如果现在你还认为我们是制造业大国的话,你把欧美看得太简单了,真正的制造业大国以价值为论应该是美国,他们掌握着制造业最重要的部分就是软性的大物流。这种现象在中国造成莫大的冲击,各位来宾知不知道,为什么我们的大学生找不到事?我们的媒体做了很多的讨论,专家学者也做了很多的讨论,那么我认为这个讨论方向是不对的,大家很简单地认为我们的大学生专业不对口,我相信是一个主流的思想。我可以清楚地告诉各位,大学教育的本身目的就是专业不对口,因为大学教育是通才教育,不是专一教育,所以我们大多数的大学教育都是专业不对口。为什么美国、欧洲甚至香港的学生找事这么容易,而我们的内地大学生为什么找事如此之艰难呢?这个只有从郎教授理论才能够知道,那就是我们所掌握的产业链是价值最低的制造业,大家想想制造业的本质是什么?我们有很多的制造业,比如说以东莞为例,从董事长到门口的保安,可能一个大学生都没有,因为生产一个运动鞋需要大学生吗?都是工人就可以。哪个环节需要大学生?我清楚地告诉各位,除了制造业以外的其他大物流都需要大学生。那就是欧美所掌控的产品设计、原料采购、仓储运输、定单处理、批发经营以及零售,这整个系列是需要大学生的,而你不掌控。
那么我们掌控了什么?我们掌控了价值最低最不需要大学生的制造业部门,这也就是我们为什么教改之后,大专院校合并、扩招,而结果是大学生找不到事,因为我们的产业结构是制造业,我们的大学教育走得太快,这种失衡造成了大学生找不到事的现状。但是我告诉各位,这种产业链的定位,同时造就了我们目前的楼市泡沫现象甚至海尔现象。最近进入房地产市场的,按照你们房地产报的估计,已经不是海尔的问题了,刚跟单总聊了一下天,他说过康佳、海信、长虹都跃跃欲试,这海尔并不是一个特例,各位想一下是为什么?而且各位如果还记得我前面的讲话,那就是购买房地产的原因是什么,因为投资商环境的恶化,企业家不想做企业了,他把资金汇集起来去炒楼、炒股,而且也是这一批企业家觉得做实业没劲了,觉得做家电没有什么意思,干脆做开发商算了。
因此一个现象出来了,我们整个中国制造业,由于你创造的价值太低、利润太低,我怀疑07年的净利润是负的,以制造业、玩具业为例,平均的净利润是2%-3%,我相信在07年会在0%,甚至有负的可能,因为你掌握的是产业链当中价值最低的一部分,你破坏环境、浪费资源、剥削劳工,你贡献的价值都由欧美人士所掌握,那就是1:9的比例。你经营如此之艰难,你怎么办?同时造就了今天的楼市,也就是说当我们制造业的企业觉得做不下去的时候,他的行为是表现在两方面。第一个方面,在房地产的需求方面,它把应该投资而不投资的钱汇集成虚拟资金打到楼市,炒股、炒楼,对供给面而言,很多做制造业的企业家觉得没劲儿了,干不下去了,不好干。干吗呢?转成海尔现象,做房地产去了。所以你千万不要简单地认为房地产能够带动中国经济的发展,我告诉你,我们中国已经进入了前面所谓的产业链竞争的时代,这种楼市泡沫配合上海尔现象,它所显示的本质意义那就是在国际产业链分工的这一块,我们中国的定位是逐渐地恶化。
如果各位听懂这些理论的话,你再回头看一看,我们07年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宏观调控思维,我前面已经做了表态,我个人非常赞同对房地产行业的监管,甚至对于房地产行业的调控,那么为什么这么多年宏观调控的政策对于房地产的影响不大?这个问题不是一个简单的政策对不对的问题,而是什么?而是当你进入了2007年、2008年之后,整个中国经济已经是一个以产业链为主导的系统,而不是简单的房地产,股市、楼市的问题,没有这么简单。所有的经济问题而不能简单地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我认为要进行整个系统的本质优化,才能解决这些问题,我们的这个系统出现了什么毛病?知道毛病才知道如何优化。这个系统的问题就在于我们在国际产业链的分工当中,我们的定位是定位错误,定位在价值最低的制造业,那么这个制造业利润奇低,07年下半年的所谓经济工作会议又进一步强化了宏观调控的力度,提高银行利率,提高银行存款准备金率,各位知道对于我前面讲的产业链分工会有什么冲击吗?
我最近做了很多的实际调研,我给各位一个数据,我在河南和当地几个大型企业做了深度的访谈,我是做演讲是顺便谈的,当地大型企业营运资金被抽紧达到一半,甚至有的达到三分之二。各位想想,如果这种现象是一个全面的现象,宏观调控会给我国制造业定位的这么一个产业链雪上加霜,你会使得民营企业的经营或者部分国企的经营越来越困难。越困难的下一步是什么?从地产的需求面而言,更多的资金会打入股市、打入楼市,这也揭示了为什么上无宏调,下午股市大涨的理论,除了我的理论别的理论无法解释的,而且07年都是这样的,那就是红调进一步打击了制造业的定位,也就是说你使得他的投资商环境更为困难,他怎么做呢?他就更不想干了,挤压出更多的虚拟资金进入股市,这就是为什么上午宏调,下午估价大涨的原因。而且你看我们07年的股指涨幅接近90%左右,你们赚钱的有到90%的吗?我看没有啊,我看你们的面相就知道,不亏就不错了。为什么股指大涨,你却不赚钱呢?因为当时你没有买大盘股,你买的是二线蓝筹,你只要买的二线蓝筹,你涨不了,你知道为什么股市有二八现象吗?一样产业的定位。我们今天的经济已经走入了二元经济,和政府有关部门是过热的,不然产业链的低端是过冷的,这就是中国今天的二元经济环境。二元的经济环境怎么造成的?是以地方政府所运用的GDP理念造成的,其他的制造业和产业链低端的部门基本上是过冷的,中国绝对不是我们大家所认为的经济过热,我绝对不赞同,中国也不是过冷,今天的中国是同时过热同时过冷,而过热的部门基本上都和建设有关,包括以去年为例,包括钢铁、水泥、地产、形象工程、政绩工程、股市、大型国企,这些过热的部门是20%-30%,其他70%-80%,过冷,而过冷的原因是处在制造业的最低端,过热的原因是地方政府推动建设所导致的。
各位想象,以我的理论而言,过热的原因是地方政府推动建设所导致的,大家想想这些过热的部门过热的原因是二元经济的必然反应,可能你们一下理解了,大家要学习,下一步我们怎么看二元经济?这个二元经济它的定位就是一个过热加上过冷,而我们所取样的标准,为什么判定经济是过热呢?因为我们取样的标准基本上来自于过热的经济,尤其是楼市、股市、通货膨胀,过冷的部门目前是我们所忽略的,而过冷部门所产生的现象就是你所看到的地产需求面大量企业家的资金进入楼市,地产供给面呢,大量制造业转换成海尔现象,而这种会造成什么现象?那就是过冷部门的资金产生逆流转的现象,从过冷部门转到过热的部门,不但资金转过去,供给面也转过去,而下一步过冷的部门更冷,过热的部门更热,虚拟资金现象以及海尔现象就充分证明了过冷部门资金逆流转的现象,转移到过热部门。只要利率越高,银行更缩紧银根,这种逆流转现象就更强,企业家更不想干了,会表现出更多的虚拟资金打入楼市、打入股市,会表现出更多的企业去从事地产开发。
这就是2007年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于地产界的冲击,所以各位来宾,你们所看到的现象包括泡沫,包括海尔等等的,你不要单纯地从表面现象来解读我国的经济。我再重复一下我的观点,今天中国的经济已经从过去的农耕社会走入了工商链条社会,所有的行业都是息息相关、环环相扣的,而这个息息相关、环环相扣的本质就是产业链竞争的必然结果,而我国在产业链的竞争格局当中就是被定位在最差的制造业环节,这一切表面现象的来源是投资营商环境恶化,而其来源是产业链竞争的失力,或者说产业链竞争的定位错误,这才是我对于房地产市场的解读。
我相信在座各位来宾对听到我说产业链的问题,可能跟我一样都会忧心忡忡的,如果我们的产业链地位不改变,资金逆流转的现象就难以控制。而资金逆流转现象难以控制,就会产生你所看到目前的现状。所以我认为,一个所谓的正确的宏观调控它的必要性是极高的,而一个正确的宏观调控应该要根据不同行业是否过热、是否过冷分别调控,最忌讳一刀切。各位都读过宏观经济学吧,宏观经济学里面有谈到提高利率、银行准备金率的故事吧,为什么美国、欧洲、日本的宏观调控都有效,为什么中国的宏观调控这么艰难?那么在演讲的最后,我要告诉各位,读书要读彻底,我们读书通常读得都不彻底的,美国的宏观调控、金融调控所以成功,它有一个前提、潜台词。各位知道是什么吗?我们的教授都不一定会教的,它的潜台词是宏观调控、金融调控要成功,只有一个条件,那就是你的经济必须是一元经济,必须是同时过热或者同时过冷,宏调才有效用,如果是二元经济,像中国一样呢,宏调效果会大大落后,越宏调越促使资金逆流转现象,这就是宏调在2007年发现情况更严峻,原因就是会造成资金逆流转的现象。
最后,我占用各位两分钟的时间,把我今天的演讲做一个非常清楚的总结。第一,我们首先来谈一谈宏调的目的是不是对的?在这些方面,我非常肯定政府的宏调思想,我个人也坚决地主张,要进行宏调。但是对于一个学者而言,我认为今天的宏调和过去不一样,因为今天的中国已经从过去的农耕时代进入了工商链条时代,而这个工商链条时代的特色就是环环相扣,你要解决地产的问题必须要跳出地产部门才能解决,怎么解决呢?首先就要解决这个系统,要优化这个系统,那么这个系统出了什么问题?这个系统的问题就是投资营商环境的恶化,而投资营商环境恶化的原因是什么?是在国际产业链竞争当中,我国的产业大部分被定位在价值最低的制造业,而由于宏观调控的种种政策,使它的环境更加恶化,形成了二元经济。那么在这个时刻,你进行宏调是危险的,因为你会进一步地打击了已经恶化的产业链竞争的定位,或者说进一步打击了已经恶化的投资营销环境。
所以在最后,我要用一个重要的中医知识来给各位做一个建议,今年中国的经济问题就是肝炎,这个中文是很漂亮的语言,什么肝炎,这个炎是火上加火,就是火太旺了,如果是火太旺的感言,你要怎么医治?要相生相克,要用大凉医治大热,大家这个人体质不好,你用大凉一下治死了,所以这个时候你要做什么?你要反其道而行之,你要温补,把他的体制治好以后再用大凉治肝炎。今天地产的问题就是肝炎,什么叫做大凉的治法?那就是今天的宏观调控政策,什么叫做温补,那就是找到治本的方法,就是中医最强调的治本方法,从本质上解决地产的问题。而我认为最本质的问题就是从产业链竞争的格局上面来寻找解决方案,而这个解决方案不是短期的,但是是我们一定要迅速做的,那就是我们的各种政策不要简单地看成是宏观调控,而是我们要透过政府的力量、企业的力量,在投资营销环境恶化的源头、产业链的定位方面大下工夫,这叫什么?这就叫温补。这就是我今天演讲的全部,谢谢各位来宾!
http://xianpinglang.blog.sohu.com/77251435.html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1-6-2008 09:0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2008-01-23 | 郎咸平:2008年中国经济面临八大危机
来源: 南方人物周刊(广州)
经济生活多事而动荡的2007年过去了,前景未明而让人心生不安,声名赫赫的“郎监管”重又出现,“八大危机论”的大标题,一切似乎又恰逢其时——“这个时候,我觉得是该……”
台湾的“笨”孩子,美国某著名商学院的博士,香港的教授,在这个利益群体分化加剧的中国内地,郎咸平找到了可让他淋漓尽致发挥自己专长和表演天赋的巨大舞台。2004到2006年间,因着“维护广大社会主义劳苦大众的利益”之名,他一举成为最名声显赫的经济学家。
成名后雪球越滚越大,在各个论坛和讲座赶场子,在内地和香港两所大学任教,在上海第一财经频道开一档个人财经脱口秀—— 《财经郎闲评》,火爆上海滩。“出去的时候会带把梳子,因为知道观众会和我照相。”碰上漂亮的小女生粉丝,他会“激动”。对自己成名成腕的强烈欲望,郎咸平倒也不否认—— “我要做经济学领域的谢霆峰”。
当我们的话题稍及政治,这位最爱四处出击的“斗士”每每如同踩到了地雷,“我们能不能别谈这个。”——“说该说的话,不该说的话别说”、“没必要再挑起一轮战火嘛”。
言谈间,中央领导人和十七大的表述是他最爱援用的内容。对中共的思想,“学得很透彻”;对十六大、十七大精神,领会得很好,“我很用功的!”
当下情况不是简单的流动性过剩
在2007年,中国股市、楼市一轮疯狂的飞涨中,“流动性过剩”已经是主流观点。
郎咸平的一个标新立异的观点——不是流动性过剩,而是投资营商环境恶化,根本是产业链问题。
如果郎咸平是对,其他人都错,那中央从紧的货币政策,非但是下错了药,还是个“雪上加霜、落井下石”的毒药。
郎咸平的结论是怎么得出来的?有怎样的内在逻辑?八大危机是否真正触及到中国当下的经济生活的实质?
人物周刊:您认为现在根本性问题不是流动性过剩,理由是什么?
郎咸平:我们现在所看到的股市泡沫、楼市泡沫,都是表面现象。从广义货币/GDP来看呢,确实是流动性过剩了。但是,投资营商环境的恶化,使得企业家把应当投资而不投资的钱转移到股市和楼市上,这才是造成泡沫的真正原因。
从2006 到2007年,全世界的国际化进入到了产业链竞争格局,从过去厂商和产品的竞争,进入到整条产业链的竞争。中国现在的问题不是简单的国企和民企谁有效率了,而是我们处在产业链价值的最低端。随着利率、汇率不断上升,这个问题更加严重,使得利润逐渐下跌。而这会使投资营商环境更加恶劣,这也就是你们经常谈的,深圳、东莞工厂倒闭的数量大量增加。
人物周刊:您提出的“虚拟资金”,是个什么概念?
郎咸平:我就是把企业家本来应该投资的钱,不去投资,转去炒楼炒股的资金取了一个名字——虚拟资金。在我谈到的四类资金中,我把第二类的腐败资金也称之为虚拟资金,因为这个钱也是查不到的。第三类才是国际热钱,第四是老百姓的储蓄钱。广义地,我也把这四类通称为虚拟资金。
人物周刊:之前是做过相关的调查研究吗?
郎咸平:对,我做过大量的调研。这个解释起来太专业了,我简单点说,我们把投入股市的资金按比例算,再扣除掉你可以观察到的第三第四项,反推一下,就是第一、第二项资金。
但是,对第一第二资金项各是多少,我就不清楚了,这两项混在一起。根据我们的统计方法,中国企业家应该拿去投资但是没有去投资的、拿去炒楼炒股的,跟英美国家比,占到转投资金额的八成以上。
人物周刊:如果企业家不是通过企业名义去买股投资房地产,你怎么区别第四项和第一项?
郎咸平:当然,我说的不是老百姓赚100块钱存30块的那种正常储蓄款,而是那种飘忽不定的账户,他可以去炒楼炒股的钱。
人物周刊:除了这些数据分析,使用的调查手段主要还有什么?
郎咸平:还有访谈。根据我们对企业家的调研,由于他们处在了产业链最底端,再加上人民币升值和利率上升以及2 007年底的银行收紧银根的比例超过一半,甚至三分之二,因为生存环境恶化,这些数据都是可以查得到的。
鼓励老百姓消费,不是靠五一、十一放大假
人物周刊:您反对货币从紧的政策,认为会进一步恶化投资营商环境。但是,如果利率维持不变,至少第四项老百姓的储蓄,会更多地投入到股市楼市 。
郎咸平:你误解了我的意思。我的意思是不能用一刀切的宏观调控方式,要针对不同行业采取不同的方式,这是因为中国环境的复杂。中国进入了工商业链条时代,环环相扣,不能用一刀切的方式,以一个行业是否过热还是过冷作为判断标准。针对不同的行业,要有不同的调控方式,有些行业要采用行政手段。你可以打组合拳嘛 ——行政手段和金融调控,还有别的方法,要区别对待,不能一视同仁。
人物周刊:借助行政手段,不是又回到了过去时代了么?从市场化进程来说,这是一种倒退。
郎咸平:这个问题非常好,我之前没有把这个讲清楚。如果我们的经济是和美国一样的,那就不需要行政调控了。美国是一元经济,所以金融调控非常有效率,而中国是二元经济,在二元经济下,金融政策一定会失效,反而造成资金逆流转的现象——一提高利率,过热的行业更热,过冷的行业更冷,因为更多资金从过冷部门流向过热部门,股价、楼价也就更涨。
所以不得不用行政手段,这是没有办法的。我也不想,但是实在没有办法。
人物周刊:二元经济的形成,是源自“地方政府片面追求GDP增长”?
郎咸平:首先,银行信贷向国营企业倾斜,另外,卖地的款,政府都做什么用了?很多都投入到地方建设;地方财政赢余做什么用了?也投入到地方建设很多,拉抬GDP。这已经不是对不对的问题了,这样做的必然结果就是二元经济,也就是和建设有关的部门是过热的。
人物周刊:还是回到最基本的商品消费,老百姓的购买力为什么这么弱?
郎咸平:在二元经济下,价格被扭曲了,房价和股价都被扭曲了,环境越来越恶化,老百姓的消费能力萎缩。经济学上有个财富效应,当一个人觉察到他的财富缩水了,他就会本能地降低消费——否则我怎么买得起房、看得起病、上得起学呢?
如果政府能给老百姓创造一个看得起病、上得起学、买得起房子、敢于消费的环境,再加上没有污染,他就会有消费的欲望。所以,鼓励老百姓消费,不是五一、十一放大假,这完全是误区。而是要营造一个胡锦涛所说的公平、公正的环境,让百姓上得起学,看得起病,买得起房,退得起休。这就是所谓的围魏救赵,要解决经济问题,一定要跳出经济圈子来看。
人物周刊:谢国忠认为,中国国内消费能力不足,是因为财富过多集中在政府和国有企业手里,只有把财富更多和公众分享,才能解决经济增长模式的问题。您怎么看?
郎咸平:你说,中国的国营企业和美国的上市公司有什么差别呢?都是一样的。他们就是偷换概念,总认为让政府来掌控一些行业就是不对的。今天的国营企业,谁是股东?就是全体的社会大众。问题是我们没有落实藏富于民的社会主义理念。
人物周刊:这只是名义上的所有人,您应该很清楚。
郎咸平:那不谈,那是另一回事了。如果国营企业赚到的钱,通过国家这个中介,能让老百姓少交很多的税,那和老百姓的富裕不是一回事么?
人物周刊:您是主张国有资本让百姓受益的基本态度。但很多垄断行业的国企,他们的财富并没有流向公众,而且已经形成了一个既得利益集团。
郎咸平:我们能不能不谈这个问题。扯上政治就敏感了。我们就针对经济问题谈经济——因为你要达到目的,就一定要谈重点。该说的话说,不该说的话就不说。是为了这个国家好,没有必要再挑起一轮战火。
那我就这么说:由于你是这样的改革,就会产生既得利益集团,就有阻力。我反问你一个问题——既得利益集团希不希望政府搞GDP为纲?当然希望了。你说,既得利益集团希望不希望地方政府搞建设?当然希望了,你不知道地方建设有多少利益。
搞政治的人就要有一种心态——要防!
人物周刊:您是反对浮动汇率的,但中国现在有这个不升值的选择自由么?
郎咸平:没有。但我的反对是有原因的。你不要以为汇率浮动就是国际化,我们没有浮动汇率方面的人才,那是我最担心的。在金融战争中,我们一定处于劣势,那会使大量的国家资产将被席卷一空。
和制造业不同,金融的影响太快太大了,上午出一个小错,下午就会引起几千亿资产的损失。亚洲金融危机的问题就出在这里,当时那些国家就是没有理解金融战争的可怕。
人物周刊:您听说过一本叫《货币战争》的书吗?认可书里的观点吗?
郎咸平:我知道。部分认可。其实,其中很多的观点是我们在二十年前在美国学校里就念到过的。
人物周刊:难道我们要回到固定汇率时代?
郎咸平:浮动汇率是很好,但是中国现在没人才。全世界也没几个国家真正懂汇率的操作,只有美国和欧洲。日本只有制造业和家电还可以,在美国金融战面前输得一塌糊涂。美国金融领域是真正人才济济,在美国最优秀的人才都是去读医学院、法学院和商学院。
人物周刊:不能否认一个基本事实:这一百年间,日本是全球唯一进入发达国家之列的非欧美国家,即使在浮动汇率改革时曾受过冲击,那也不过是经济发展经历一个过程。中国难道不能同样走过这一段么?
郎咸平:嗯……这个问题……我想想。我这么说吧,如果从我个人角度讲,我希望中国走的路,是金融独立自主的道路。
人物周刊:国内缺乏高端金融人才的支持。但是,在危机论中,您对向中国各大银行提供金融咨询的国际投行,抱的是“阴谋论”立场。
郎咸平:我不是抱着怀疑的态度,我讲的是基本事实。资本一定以追逐利益为唯一的考量标准,他是不可能有宏伟的理想,一定想大赚一笔的。
人物周刊:难道中国和欧美间就不可能是一种双赢关系吗?
郎咸平:不可能!(一定是零和游戏?)我告诉你,这个世界上的金融就是零和游戏,在金融方面怎么可能有双赢。你觉得他们会考虑中国的现状吗,你觉得他们会有仁慈的心吗,有良心吗?我跟你讲,不要对他们寄托幻想。这些大行之所以在美国严守法律,是因为他们在美国完善的法制环境中。一旦他们脱离这些,就一定是以大欺小、以强欺弱,这是一定的!
人物周刊:他们是商业机构,他们有可能是为中国提供可行的咨询意见,同时也能赚不少的钱。
郎咸平:是可能的。但我跟你说,搞政治的人就要有一种心态——要防!小老百姓可以乐观,但是执政者不能乐观,随时随地要防着。
人物周刊:所以要先预设“阴谋论”?
郎咸平:不是假设,就是事实。美国的监管规则是怎么来的?是根据1929年美国股市崩盘之后形成的规则。19 29年美国股市崩盘的时候,操盘手都是你说的这些公司。他们当年在美国敢,为什么在中国就不敢呢?
不是我“左”,是中国别的经济学者太“右”了
人物周刊:可能我会认为,您是公司治理方面的专家,但对宏观经济发表看法有些力不从心。
郎咸平:任何宏观,如果不是建立在微观的基础上,就是华而不实的。我跟你谈宏观,都是从各个微观领域入手的,在不同的领域,需要分开解决问题,过冷的行业要解决过冷的问题,过热的行业解决过热,在美国,宏观和微观是不分的。现在,中国经济学者的问题就是,他们只谈宏观问题,犯了明显错误。我是以微观为基础的宏观研究。
人物周刊:您一直在资本主义世界受教育、赚薪水,为什么思想会这么“左”?
郎咸平:不是我“左”,是内地很多的经济学者太“右”了,他们对资本主义的认识没有深入的了解,一谈改革就是 “引进外资”。我就是想告诉他们,他们的观念要改变。我是真正的不左不右,最最中立的立场。
(本文来源:南方人物周刊 作者:徐琳玲 申鑫)
http://xianpinglang.blog.sohu.com/77337621.html |
|
|
|
|
|
|
| |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