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495|回复: 1
|
第十一个小时 你会在哪里
[复制链接]
|
|
《第十一个小时》(The 11th Hour)是一部在2007年上映的纪录长片。这部关注于自然环境的电影由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创作、监制并讲述。《第十一个小时》全球首映于2007年的第60届戛纳电影节(2007年5月,16-27日),并在2007年8月17日开始了公映。这部电影举行公映的2007年,适逢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发表第四次评估报告;另外,其首映的日期,也正是在阿尔·戈尔《难以忽视的真相》公映后大约一周年的时候。
上星期六,我和同事一起到YTL的放映室(分享),去看李奧那多最新主演的暖化記錄片「第十一個小時」。根據之前一篇令人喪氣的影評,我對於此片並不抱有任何希望,甚至覺得應該會比高爾的《不願面對的真相》評價要差。此外,我對李奧那多也沒什麼好印象,像我就無法說服自己買票進電影院,看他所主演的《鐵達尼號》,而他其他演過賣座影片像是《神鬼交鋒》和《血鑽石》等,我也只是無聊時在轉電視頻道或逛影帶出租店時,才會偶而注意一下。
不過呢,在看完試片後我必須要說,United Press Syndicate 的影評大錯特錯。我甚至覺得這部片比《不願面對的真相》還要有力及發人深省。你可別誤會,我個人是很喜歡高爾和他的那部暖化記錄片,他利用了影像、數字、模擬圖等,有效地傳播了他的論點,並讓我在邏輯上接受了「暖化正在發生」這件事。然而,《第十一個小時》採取了更宏觀的觀點,它探索人類在過去、現在和未來與地球的關係,比如說為什麼我們明明知道暖化的威脅,我們卻選擇不作任何事?我們又該怎麼作才能有一個舒適的未來?我想這部電影給了我一些新的思考脈絡,讓我可以和電影有所牽連,我甚至開始學會關心暖化議題,並願意為對抗暖化去作一些事。
這部片是由一連串的訪談所構成,包括像是科學家、議題倡導者、或是環保相關領域的領導者。由於我自己是從事這方面的工作,所以這些人我其實都相當熟悉,但也許對於環保領域不熟的人而言,這些人的臉孔可能就跟陌生人沒兩樣。不過,只要你願意平心靜氣的聽他們說什麼,或許片裏有些話就能觸動到你的心弦,甚至啟發你以不同的角度去看待這個世界。
這部片裏有許多令人回味無窮的片段,並且真的讓我引起共鳴。為了不妨礙你對這部片的觀感,我這裏就只舉David Suzuki的例子。他在片中提到,在地球四十億年的歷史長河裏,曾經存在於地球的物種,有百分之九十九點九九九九都已經滅絕,所以如果人類不滅亡的話才是違反自然。但是,丟臉的是,我們人類竟造成了五萬四千種生物族群的滅絕,這才是真正的違反自然!
我已經在環保的領域工作一段時間,而我也知道我們的環境已經惡化很長一段時間,每天並有許多的生物因為我們而從地球上消失。但當我聽到David Suzuki再次提到此事時,卻讓我真正感覺可怕。人類造成了自身的滅絕是咎由自取,但若因人類的發展而使得其他物種滅種,這完全是一件錯的事。
這部電影給了我們一些改變的希望。記得Thom Hartmann曾說過,「有些人建議為了人類的永續生存,我們應該回去過著茹毛飲血的日子。但事實上,我們擁有或可改變一切的科技。所以實際上的問題是,我們要如何搭配我們在科技與文化兩方面的知識?我們又該如何讓文化逐步改變,並在永續發展的脈絡下,創造一個可以讓科學與環保共存的文化?」
我自己從未想過要回到石器時代去過生活,但我相信我們應該要試著去作一些改變。所以,建議你去看這部電影,並讓這些大師給你啟發。因為實在有太多的東西,我們現在就可以起身而行。
看片叮嚀:
- (這部片不是像「明天過後」一般,有著精采特效的好萊塢娛樂片,進戲院前要有心理準備。)
- (如果你是為了李奧那多而進戲院的話,那你可能會失望,因為他戲份不多。不過呢,他卻在片中扮演著畫龍點睛的效果,提出了關鍵的問題並且包裝了主軸。)
- (最好在看電影前後作一些功課,或是先上「第十一個小時」電影網站,了解誰會出現在電影裏。)
- (和你朋友進戲院看這部片,並與您的親朋好友討論。)
[ 本帖最后由 beachboys 于 7-5-2008 10:37 PM 编辑 ] |
|
|
|
|
|
|
|
发表于 8-5-2008 10:3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