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0485|回复: 340
|
我的红包分享(2)百家姓+红包与贺年卡
[复制链接]
|
|
由于我之前的红包帖已超过100页被封楼,所以现在重新开一个新红包帖现与大家交流分享我的红包.
[ 本帖最后由 kimfah88 于 2-2-2008 02:38 PM 编辑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1-2008 12:5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在新的一年里,每个人都会有新的希望。
但是,当我们在展望未来的时候,也不应该忘记我们来自何处
现在就讓我们来看看《百家姓》的红包袋。
《百家姓》,
相傳為北宋時人編撰。
《百家姓》編撰者不可考。據南宋學者王明清考證,
該書前幾個姓氏“趙錢孫李”的排列頗有講究:
趙是指趙宋,國君之姓理應為首;
其次是錢姓,錢是五代十國中吳越國王的姓氏;
孫為當時國王錢俶的正妃之姓;李為南唐國王李氏。
他據此判斷《百家姓》“似是兩浙錢氏有國時小民所著”。
所謂“有國”據史書記載,吳越在宋太祖開國後,
還存在一段時間,至宋太宗興國二年才率土歸降。
可見這書應是北宋初年錢塘(現杭州)讀書識字的“小民”所撰。
《百家姓》是我國流行最長,流傳最廣的一種蒙學教材。
它的成書和普及要早於《三字經》。
《百家姓》采用四言體列,句句押韻,雖然它的內容沒有文理,
但讀來順口,易學好記。長期以來,《百家姓》,《千字文》相配合,
成為我國古代蒙學中最常用的初級教材,俗稱“三百千”。
《百家姓》是中國獨有的文化現象,它所輯錄的幾百個姓氏,
體現了中國人對宗脈與血緣的強烈認同感。
姓氏文化,或譜牒文化,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份。
中國人是世界上"尋根意識”最重要的族群。《百家姓》在歷史的衍化中,
為人們尋找宗脈源流,建立血親意義上的歸屬感,
幫助人們認識傳統的血親情結,提供了重要的文本依據。
它是中國人認識自我與家族來龍去脈不可缺少的文化文獻基礎藍本。
“姓”與“氏”,有所不同。
“姓”是“統其祖考之所自出”,
“氏”是“別其子孫之所自分”(《通鑒,外紀》)。
據《說文》意見:“姓,人所生也。
古之神聖,母感天而生子,故稱天子。從女叢生,生亦聲。”
這就透露出了一個人類學秘密。原來,“姓”,很可能得源於母系。
這個意見用來說明“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母系氏族社會,是符合邏輯。
所謂“氏”,就是姓的支系。
《左傳。隱公八年》:“天子建德,因生以賜姓,胙之土而命之氏。”
這就是說,“氏”是在文明之後才產生的。姓早於氏,史前有姓而無氏。
氏的來源方式有多種,有的以國名為氏,有的以官爵為氏,
有的以地名為氏,等等。到了後世,“姓”與“氏”開始合流,交融,不再細分。
在傳本《百家姓》中,我們看到的既有古“姓”,也有今“氏”。
中國人的姓氏流變,就在以下小小的《百家姓》红包当中了!
[ 本帖最后由 kimfah88 于 1-1-2008 07:10 AM 编辑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1-2008 01:0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1 趙 2錢3 孫4 李 5周 6吳 7鄭8 王 9馮10 陳
11褚12衛13蔣14沈15韓16楊17朱18秦19尤20許
21何22呂23施24张25孔26曹27嚴28華29金30魏
31陶32薑33戚34謝35鄒35喻37柏38水39竇40章
41雲42蘇43潘44葛45奚46範47彭48郎49魯50韋
51昌52馬53苗54鳳55花56方57俞58任59袁60柳
61酆62鮑63史64唐65費66廉67岑68薛69雷70賀
71倪72湯73滕74殷75羅76畢77郝78鄔79安80常
81樂82於83時84傅85皮86卞87齊88康89伍90餘
91元92蔔93顧94孟95平96黃97和98穆99蕭100尹
101姚102邵103湛104汪105祁106毛107禹108狄109米110貝
111明112臧113計114伏115成116戴117談118宋119茅120龐
121熊122紀123舒124屈125項126祝127董128梁129杜130阮
131藍132閔133席134季135麻136強137賈138路139娄140危
141江142童143顏144郭145梅146盛147林148刁149鍾150徐
151邱152駱153高154夏155蔡156田157樊158胡159淩160霍
161虞162萬163支164柯165昝166管167盧168莫169柯170房
171裘172繆173幹174解175應176宣177賁178鄧179賁180鄧
181鬱182單183杭184洪185包186諸187左188石189崔190吉
191鈕192龔193程194嵇195邢196滑197裴198陸199榮200翁
201荀202羊203于204惠205甄206曲207家208封209芮210羿
211儲212靳213汲214邴215糜216松217井218段219富220巫
221烏222焦223巴224弓225牧226隗227山228穀229車230侯
231宓232蓬233全234郗235班236仰237秋238仲239伊240宮
241甯242仇243欒244暴245甘246鈄247曆248戎249祖250武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1-2008 01:1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251符252劉253景254詹255束256龍257葉258幸259司260韶
261郜262黎263薊264溥265印266宿267白268懷269蒲270邰
271從272鄂273索274鹹275籍276賴277卓278藺279屠280蒙
281池282喬283陽284鬱285胥286能287蒼288雙289聞290莘
291党292翟293譚294貢295勞296逄297姬298申299扶300堵
301冉302宰303酈304雍305卻306璩307桑308桂309濮310牛
311壽312通313邊314扈315燕316冀317郏318浦319尚320農
321温322別323莊324晏325柴326瞿327閻328充329慕330連
331茹332習333宦334艾335魚336容337向338古339易340慎
341戈342廖343庾344終345暨346居347衡348步349都350耿
351滿352弘353匡354國355文356寇367廣358祿359闕360東
361歐362殳363沃364利365蔚366越367夔368隆369師370鞏
371厙372聶373晁374勾375敖376融377冷378訾379辛380闞
381那382簡383饒384空385曾386毋387沙388乜389養390鞠
391須392豐393巢394關395蒯396相397查398後399荊400紅
401遊402竺403權404逮405盍406益407桓408公409萬俟410司馬
411上官412歐陽413夏侯413諸葛415聞人416東方417赫連418皇甫419尉遲420公羊
421澹台422公冶423宗政424濮陽425淳于426單於427太叔428申屠429公孫430仲孫
431軒轅432令狐433徐離434宇文435長孫436慕容437鲜于438閭丘439司徒440司空
441起鼓442司寇443仉444督445子車446顓孫447端木448巫馬449公西450漆雕
451樂正452壤駟453公良454拓跋455夹谷456宰父457谷梁458晋459楚460閆
461法462汝463鄢464涂465欽466段干467百里4684東郭69南門470呼延
471歸472海473羊舌474微生475岳476帥477缑478亢479况480后
481有482琴483梁丘484左丘485東門486西門487商488牟489佘490佴
491伯492賞493南宫494墨495哈496.譙497笪498年499爱500.陽
501佟502第五503言504福
[ 本帖最后由 kimfah88 于 2-1-2008 12:54 AM 编辑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1-2008 01:1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趙:本為地名,西周時造父被封在趙地,後代以地名為姓。
錢:本為宮名,西周時,彭孚擔任錢府上士,後代以錢為姓。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1-2008 06:5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孫:起源有三,西周時有個人字惠孫,後代以他的字為姓;楚國著名大臣孫叔,他的後代用他的名字當作姓:戰國時齊景公賜田氏姓孫,其後即為孫姓。
李:本為官名,堯時皋陶擔任大里的職務,於是把理當姓,商朝末年理氏後人逃亡時靠李樹充飢活命,改理姓為李。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1-2008 06:5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周:本為地名,周人祖先遷居周原,後代以地為姓。
吳:本是國名,春秋時有吳國,吳滅亡後,後代以國名為姓。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1-2008 06:5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鄭:本是國名,春秋時有鄭國,鄭被滅後,後代以國名為姓。
王:先秦的時候,帝王的後代很多被封作王子,王孫,這些人和他們的後代於是就把王作為自己的姓。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1-2008 07:0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馮:本為地名,春秋時期,鄭國大夫馮簡子封地在馮,於是把封地作為姓。
陳:本是封國名,西周時封舜帝的後代為陳侯,其後代於是以國名為姓。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1-2008 07:0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褚:本為官名,春秋時期,宋公子段擔任宋國褚師,負責管理宋國市場,后代以官名為姓。
衛:衛姓出自姬姓。以國爲氏。周公旦平定武庚之亂後,改封康叔管殷民七族,建立衛國,後被秦國所滅,遺民以原國名「衛」爲氏。另外,鮮卑族也有衛氏。
[ 本帖最后由 kimfah88 于 2-2-2008 03:16 PM 编辑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1-2008 07:1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蔣:本為國名,西周時封康叔在衛,後來衛國滅亡,後代以國名為姓。
沈:本為西周時國名,蔣滅亡後,後代以國名為姓。
[ 本帖最后由 kimfah88 于 2-1-2008 12:58 AM 编辑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1-2008 07:1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韓:有三個起源,一為西周時國名,滅國後,後代以國名為姓;一為戰國七雄中的韓國,韓國的王族後人有的以韓為姓;一為北魏時鮮卑族三字姓“出大汗”的人漢化後改姓“韓”。
楊:有三個起源,一為西周時國名,滅國後後代以楊為姓;一為十六國時少數民族氏族的姓氏;一為北魏鮮卑族“莫葫蘆”氏漢化後改姓“楊”。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1-2008 07:1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朱:有兩個起源,一個是周朝的邾國,後代以朱為姓;一個是北魏“渴燭渾”氏和“朱可渾”漢化後改姓“朱”。
秦:有兩個起源,周朝時周公旦的後代封在秦邑,後代以邑名為姓,為一支;周和春秋戰國時有秦國,後來建立了秦朝,後代以秦為姓,為一支。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1-2008 07:2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尤:五代時,閩王叫王審之,審和沈音同,為了避違,一些姓沈的把“沈”去掉三點水,剩下半個字改為尤姓。
許:周武王分封伯夷的後代在許,後代以國為姓。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1-2008 07:2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何:有兩個起源,一為戰國時韓國的後人遷居到江淮,因為方言韓和何相近,變成了何姓;一為五代時少數民族吐谷渾的姓。
呂:本為夏朝的國名,後代以國為姓;另外北魏“比丘”氏漢化改姓“呂”。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1-2008 07:2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施:有三個起源,一個是夏朝諸侯國的國名,後代以國為姓;一個是商朝制旗幟的工匠族人的姓;一個是春秋時魯國有個人字施父,後代以字為姓。
張:傳說黃帝第五個兒子發明了弓箭,姓張;漢化以後,道教發展,因為道教的祖師姓張,于是很多人改姓張。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1-2008 07:2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孔:周朝時,宋閔公的六世孫名叫嘉,字孔父,后代以字為姓。
曹:相傳上古時候顓頊帝有個曾孫叫陸終,他的第五個兒子叫安,封在曹國,于是姓曹,另外,周朝有封國叫曹,後代以曹為姓。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1-2008 07:3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嚴:春秋時楚莊王的後代有的姓莊,漢朝的時候,為了避漢明帝劉莊的名字,用意思相近的嚴代替了莊。
華:春秋時宋戴公有個孫子名督,字華父,後代以字為姓。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1-2008 07:5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金:有三個起源,一是上古時期帝王少昊死後被尊為金天氏,他的後代就以金為姓;二是西漢時,漢武帝賜歸順漢朝的匈奴太子姓金,後代以金為姓;三是五代時,吳越王名叫錢鏐,鏐和劉同音,那里姓劉的為了避違,改姓金。
魏:春秋時晉獻公封畢萬在魏,他的子孫建立魏國,其後代於是以國名為姓。
[ 本帖最后由 kimfah88 于 2-2-2008 03:20 PM 编辑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1-2008 08:0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陶:上古時堯稱帝以前,曾經被封在陶,他的子孫中就有以陶為姓;另外西周時虞為姓的;另外西周時虞閼父曾管理過制陶業,他的子孫以官名為姓。
姜:炎帝神農氏因居住在姜水河邊,所以就把姜作為自己的姓。
[ 本帖最后由 kimfah88 于 12-1-2008 04:08 PM 编辑 ] |
|
|
|
|
|
|
| |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