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查看: 1184|回复: 6

谁是领袖?--你我他是远望或走向21世纪的信仰者?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8-12-2007 03:2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最近在看一些书,如《古代城市--希腊罗马宗教、法律及制度研究》、《Preaching Christ Today--the Gospel and Scientific Thinking》、《圣经图像字典》有些已经看完了,有些还在路途中。

其中一本“还在阅读的路途中”的,对我带来极大震撼!这就是我即将与你分享的。

这个帖子一方面是为了整理思绪,一方面是为了回应它而写,盼望能耐着性子完整的“再现”并延伸作者心意。

不过想要事先说明,为了某些原因我不会马上揭露此书原名,但我会渴望跟帖的弟兄姐妹和朋友们,能在我重现此书的思路中尽快找到它;这当然也有原因的......容后再叙吧。

好了,我们要启程了!

在还没有进入此书目录前有一句话,我越看越喜欢:“每一个信仰者都应该展开梦想和盼望的翅膀飞翔。”(为了信仰的原因,文字已经过修改)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作者要对我们说的是,我们眼前要面对的是一整个21世纪,它是巨兽、恶灵、朋友还是什么敌人?我们目前还不能知道,但我们却没有办法绕过它前进,所以走向21世纪已经不再可能是全然浪漫的事了,它可能使我们遭遇风险,也可能让我们在一切经历中成长,因此带着信仰走向21世纪,就变成了一趟我们不得不为之,而又不是很有把握的探索之旅。

既然是探索之旅,而我们探索的还是一整个未来,因此我们是极需要好好准备心情、准备工具、寻找好导游或引路者的。

那么谁是引路者呢?

引路者当然必须是一个/群人,而且最好是一个/群曾经走过“类似”道路的人。

然后,引路者必须是一个/群比我们看得更高更远的人--他至少要看得懂21世纪的山脉将向何方绵延。

再然后,他必须是一个/群能够看见其他领袖的人--因为21世纪不是单打独斗的世代,我们必须与全球有志者、同心者连结起来,生死与共。

再再然后,他/他们必须具备他/他们对跟从者所要求的素质。

最后,他/他们必须有耐性引导人走完全程。

好,暂时就揭露这么多。欢迎回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8-12-2007 01:0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可以分享下《圣经图像字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9-12-2007 09:1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 的帖子

Dictionary of Biblical Imagery (Hardcover)
by Leland Ryken (Editor), Jim Wilhoit (Editor), Tremper Longman (Editor), Colin Duriez (Editor), Douglas Penney (Editor), Daniel G. Reid (Editor)

About the Book
Every reader of the Bible has encountered the powerful, comforting and sometimes puzzling imagery of Scripture. These concrete pictures with their hidden force have struck sharp and lasting impressions on our minds.

Why then do traditional Bible dictionaries and reference works offer so little help to explorers of the Bible's galaxy of verbal pictures?

They excel in describing the climate, borders and location of Galilee or Sinai. But they are often blind to the artistic expressions and deaf to the musical meanings that echo from within the world of the biblical text.

The Dictionary of Biblical Imagery is the first contemporary reference work dedicated to exploring the images, symbols, motifs, metaphors and literary patterns found in the Bible. More than that, it examines the Bible's universal archetypes or master images--including the plot motifs and character types that recur throughout life, literature and the Bible.

http://www.discountchristian.com/ivp/ivp__3__.html
               
关于圣经图像和如何解读圣经图像以更明白圣经字里行间的比喻、隐喻、象征等意义是一个很丰富的议题,我想可以另开一个帖子讨论。

这里只是给你一些基本资料,我盼望之后我们能重新回到主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9-12-2007 10:3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有些书的序可以看......

有些书的序可以看,可以不看,因为有些写序的人,可能完全没有读过该书就动笔了(我亲自领教过这样的政客),有些人则是看不懂也装懂;借著述人抬高自己(台湾某博士评王晓朝翻译的《理想国》时就这样),还有一种是为了对作者歌功颂德。

但这书的序却不应该略过,因为写序的人跟著书人不但亲如手足,而且还是共同在培育领袖这个领域里出钱出力豁出生命的。

好了,写序人到底在序言里说什么呢?

他丢了一个问题:我们需要什么领袖?这真是一个好问题,也是看作者此书时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他是立足21世纪的门槛问的。发问以前,他已经考虑到了21世纪是与之前的世纪很不一样的,他也观察到我们今日的领袖其实对现在的青少年既担心又失望—质疑他们是否能够承担21世纪的领袖重任。

这问题说明了:
一、        我们的确需要领袖。
二、        我们需要的可能不仅是现有的那些领袖。
三、        我们自己应该问自己“我们需要什么领袖?”因为若我们对那些自称引路人的没有要求,却又不敢不跟从他们指示的路,我们就有麻烦了,而且可能会自找苦吃而又求助无门。

但他会否也暗地里质疑他这位写书的朋友没有办法回答他抛出来的尖锐问题?

不,他是看懂了作者的心意与著述的。

他看见作者这本书正在带领读者登高望远,他看见作者这本书正在尝试提前处理亨廷顿教授所预告的“文明冲突论”。

他理解作者为何要带领读者重温历史,回头察看古今中外的人才培育的方案与计划。他也理解作者在书中提出的12种可以回应21世纪的领袖素质。

他欣赏作者从来没有把青少年视为“问题”。

他坦诚无论他的朋友写得多用心用力,这本书也仅仅是个“导论”而已,因为21世纪可不是一个可以轻易打发的“东西”。

序者盼望本书可以引发讨论、研究、实践,以致可以激发更多愿意关心下一代的决策者、青少年、家长、老师、社工、传媒工作者、学者共同为新一代的“生命工程”用心用力。

这序写于2002年5月14日。

评分

参与人数 1积分 +5 收起 理由
烏鴉 + 5 谢谢你的分享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1-2008 08:1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有些书的作者自序也可以看,可以不看

有些书的作者自序也可以看,可以不看

但此书的序却不可略过,因它有一些特色是你看其他书时很少或可能从来没有发现的。

首先,作者一开头就坦白的告诉读者,他在思考什么问题,又想解决什么问题:“这本书到底要探讨些什么?”“新领袖”的“新”意指什么?什么是领袖素质?“要给年轻人什么信息?”。

其次,从第二段至第七段(最后一段),作者要说的都是他所相信的:

一、        他相信领袖要面对时代的转变。
二、        他相信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领袖,都有领袖的潜质。
三、        他相信领袖是多元化的,只要各人把天赋的恩赐都发挥出来,就可以让群体发展得更理想。
四、        他相信领袖一半是天才,一半是可以培育的,教育的责任就是引发人的潜能。
五、        他相信年轻一代有别于上一代,但却不是一代不如一代,因此培育领袖素质的方法是多元化的,让更多人有学习机会,并以这一代的特质引发学习过程。
六、        他相信领袖素质是可以衡量的,也相信把一些领袖素质的元素注入年轻人的群体中,各人就会互相影响,一起成长,承担21世纪的领导工作,带领人类走过21世纪。
七、        他相信自己所提出的12种领袖素质,是特别配合21世纪需要的,因为这些素质包括人如何与人与群体与社会与宇宙万物发生关系、建立关系、巩固关系。

读过他所列出的信念后,请不要忘记他是在什么环境下说出他的“我相信!”

一、        他是在一个许多领袖都以“我以不变应万变”的时代说的;所以那些以为自己可以建立“万年领导”、“万年教/政权”的人要反省。
二、        他是在许多领袖都以为“其他人不会比自己领导得好”的时代说的;所以那些相信自己的领导“万无一失”的人需要反省了。
三、        他是在一个领袖们相信“人人都有专长,但你的专长应该为‘我’用”的时代说的;那些不知不觉陷入自己口口声声反对的个人主义的人要反省了,免得不知不觉以集体名誉的名字实行个人主义的领导—尤其是那些常常以为自己的耳朵很大,可以听到所有声音的。
四、        他是在许多领袖以为自己是天才而被领导的人不是天才的时代说的;那些天才到不择手段要领导的人需要反省。
五、        他是在领袖们以为“新一代已经一代不如一代”的时代说的;那些以为“旧的威权神学总比新的科学的/开放的神学好”的人需要反省。
六、        他是在领袖们以为领袖素质无法衡量,因为“我们作领袖的都是上帝拣选”时代说的;那些以为自己的儿子或女婿一定比较适合当领袖的现代撒母耳需要反省。
七、        他是在许多领袖都不相信21世纪的领袖真的需要21世纪的素质的时代说的;那些口头很21世纪,其实心里对21世纪两样一抹黑的需要反省。

我们这些以为可以以自己比较成熟的思想来引导其他人思想的人当然也要反省—只要你在这论坛中丢出一个自己以为应该走的方向的人,无论你是重提“以经解经”,“灵恩神学”、“小群主义”、“诺斯底主义”、“归正神学”、“保罗神学”、“自由主义”或“保守主义”等—你都是在尝试扮演“我的提议最好”或“我的提议比较好”的思维领袖角色,除非你只是潜水看帖,冷暖自知。

言而总之,只要我们在一个公共空间“在场”又以为自己比较对,别人应该跟我们走,我们就是在扮演一个领袖角色,所以无论喜欢与否,我们都是在上帝“给出”的舞台上演出,因此我们都需要面向祂而不是背对祂。

作领袖的确是很难,但完全不想“领袖问题”,而不负责任而任人摆布,甚至迷迷糊糊的默许暴政,岂不就像该隐对上帝的回答:“我岂是看守弟兄的?”

所以无论如何我们继续前进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4-1-2008 02:2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前不久,有个双博士提醒我加强对资讯科技的掌握水平

作者在引言中说,这是一本探索未来的书,换句话说,它的出现不是为了给出答案,而是尝试问对问题。因为问对问题远比还不知道问题在哪里,就胡乱开药方好。

他引用鲁迅的散文集《野草》篇中的“过客”来描写他怎么看问题:过客不相信老者说的,也不相信童子说的,他要听从内心的呼唤亲自到“树林的后面看看”,那里到底“是坟墓还是百合花园”。

他说,21世纪的前面,也许充满死亡的气味,也许充满生机与希望,但总要有人像过客那样拿出无比的勇气和探索的精神往前走。

他提纲挈领告诉读者本书的三个座标:

一、        分别二十一世纪与二十世纪的不同点,指出探索二十一世纪的几个角度和方法。

二、        指出二十一世纪领袖需要具备怎么样的素质来驾驭新科技,来克服当前挑战。

三、        找出适当的方法,形塑二十一世纪的领袖。

同时也澄清书中的三个假设:

一、        他从未来而不是从过去开始探索,并不表示漠视历史,乃是更具体的展现以希望为导向的思维。

二、        他假设领袖不是天生的,因为在全球化的网络型社会,今后的领袖都不可能单独行事,而是要组织领袖群体。

三、        他假设每一个时代的特质都会孕育出不同气质的青少年,因此他尝试立足在“未来是资讯科技青年上场”的基础上展开对话与讨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楼主| 发表于 9-1-2008 12:4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作者是一个传播学高手!

他清楚知道现代人越来越厌倦理论,而他却又必须针对一些问题对一些人说一些道理,所以每每在触及理论之前,他都会端出一些甜品……

他在深入讨论21世纪面貌之前提了一个名字:潘光迥

一个差不多横跨一个世纪的先行者(1904-1997)。

究竟这潘光迥何许人?

一个给“廉政公署”起名字的人,他不称其为“反贪污局”—因为他看到国家与人民不仅要打击贪污腐败,还要建立廉政;只有政治清廉,腐败才难以滋生。

一个编辑《林语堂当代汉英辞典》的人—新的修辞带来新层次的认知,经常使用不同辞典或仅仅使用某种辞典都会改变人的世界观;对基督徒来说,只读一个版本的圣经就只有一种神学立场—1900年的或2000年的;和合本或牛津译本。

一个启动香港行政领袖教育的先驱—提升领袖的素质才能带来普遍的进步;提升领袖素质首先要积极的愿意新一代青出于蓝而不是常常恐惧这个人或那个人“功高震主”。老马以降的政客把马国政局搞糟就是因为他们都患上了“功高震主恐惧症”。最近不是又有一个政治人物死在功高震主政治阴谋下吗?

(自称正在训练圣职领袖的众神学院,如何训练明天的教会领袖?是否真的想过被训练者的未来?是否敢于摒弃“功高震主自我保护安全网”?)

现在让我们看看潘光迥的经历;经历就是培养生命的养料。
他曾经上过清华大学,又在美国常春藤大学获得商业科学博士(即工商管理学),第一份工作是当上海印书馆总裁的助理,後出掌印书馆之行政与财政。

接下来看看他面向世界的工具:语言能力。
世界总是在向我们敞开,但我们未必愿意向世界敞开。因着他的好学,他逐步掌握了中文、英文、法文、德文、日文,而这些语文也进一步开阔他的国际视野。当他的视野宽阔,自然影响他所领导的人。

再来看看他的贡献:

中国首位对外贸易总书记—对外贸易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天然资源与加工物品分享,也是一种国际关系。重要的是这些国家代表不要中饱私囊,不要让他国以为他可以被钱收买而看扁我们的国家,而作出另类的干预内政;如那些喜欢喜欢就买潜水艇和战舰的对外干捞部长--在外国人的眼中他们不过是一粒可以摆布的棋子—无论他在国内借助主流媒体在脸上涂了多少层脂粉,历史很快就会暴露他的“国王新衣”。

接掌中国铁路局—铁路是旧中国的血脉,铁道若不完善,就会阻塞国内人口来往、物资流动、信息传递。

策动中国民航服务—飞机航道是流动量更快捷的人口、物资、信息血管。

英伊石油公司顾问—这个不愿置评,因为可能牵涉助长外国资本主义势力对外扩张。

香港汇丰银行及浙江第一银行顾问—这个无从置评,因为刚刚在念经济学与事关金融业务的书。

无论如何,作者最看重的是以下这个:

1979年始,潘光迥为香港中文大学开办行政人员培训课程,每年积极栽培70位年轻行政领袖,造就他们的人格、行政技巧、判断能力、领导素质。

原来行政人员首先是要有人格的—可惜马国的社会和教会行政人员都已习惯听从在上掌权者的指挥棒,很少愿意想前人未想,讲前人未讲,做前人未做的—因和气之名。

例:可以想和可以讲的话:“牧师,我们是城市教会,是否可以多谈谈我们可以如何面对城市化的冲击?”、“牧师我们是乡村教会,可否多谈谈乡村赖以维生的农业活动减少后,我们可以如何留住青少年?”、“主席/长老,我们开会的时候可以不可以不直接谈人数和奉献而是先谈这个社区的需要和我们教会可以给予的贡献?”

综观潘光迥一生,这句话最可取:“人生的路要选一条崎岖的,有挑战性的,能造福他人的,而不是自求安逸。”

今天,你我他正在面向21世纪了—我们敢梦一个新马来西亚吗?

我们在读书吗?读一些自己从前没有读过的,想一想从前未想的,在资讯海洋面前,不学游泳是注定淹死的。

我们愿意多掌握一种面向世界的工具吗?爱圣经的人自然可以自修希伯来文、希腊文;爱教会历史的人自然可以自修拉丁文、法文、德文。

我们想过以各种方法协助马国的“铁道”与“民航”(人口流通、信息交流)吗?教会多向一个民族传福音(真正意义的福音),就会使国际上有更多的善种籽;教会多让人发问至关紧要的公共议题就会让信息与行动网络化。

我们想过自己可以选一条崎岖的路来造福他人吗?

在没有改革氛围的环境发动改革是要命的,在有了轻微改革的地方仍然呼吁改革是要耗尽生命的,但什么时候我们可以满足于我们的读经方法,我们的生命关怀,我们的神学认识?除非我们不是改革宗教会,因为改革宗教会只要一天还没有“被提”,就一天需要活在改革中。。。。。。

附:
学希腊文网站

http://a2z.fhl.net/bible/greek/greek.html

http://www.crtslive.net/Videos/A ... id/111/Default.asp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宗教信仰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18-12-2024 09:07 PM , Processed in 0.126248 second(s), 25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