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楼主: vint_28

华人父母请让子女读独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5-2008 12:0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華文教育最黑暗時期 (1941-1945)

在日軍佔領馬來西亞時期,由於中日戰爭及馬來西亞華族人民鮮明的抗日反侵略的正義立場,造成日軍血腥屠殺我華族同胞。在這種政治背景之下,許多反日的華校教師與學生慘遭殺害,或被迫逃亡,僅檳城州的鍾靈中學,就有8名教師及50名學生殉難。絕大多數學校被迫停課,奉日軍之命而複辦的寥寥無幾。許多校舍被破壞或佔用,是馬來西亞華文教育所經歷的最黑暗的時期。

戰後重建及華文教育危機 (1946-1960)

    1945年日本投降後,馬來西亞華人社會再度發揚熱心教育的優良傳統精神,奮力複辦並全面發展各地的華文學校。經過一年的努力,馬來亞聯合邦的華校已有 1105間,學生172,101人,教員4513人,復興之快充分說明華族對子女教育的重視。到了1955年,南洋大學在馬來西亞和星加坡各地華裔群衆熱烈支援和歡呼聲中宣告誕生,標誌著本地區的華文教育已發展爲由小學到大學的完整教育體系。但在同一期間,華文教育的發展並不是一帆風順而是危機四伏。可惜的是,星、馬人民共同創建的南洋大學,只度過短短的25 年春秋(1955-1980)便爲"英文至上"的星加坡人民行動黨政府所消滅,不過,她畢竟培養了萬多名優秀的南大兒女,而且留下不朽的南大精神!

    面對著空前高漲的反殖鬥爭與獨立要求,英殖民政府對具有強烈愛國意識與反殖傳統的華文教育採取了敵視的態度,企圖伺機一舉加以消滅。

    1948年馬來西亞進入緊急狀態後,許多華校的校長、教師和學生被拘禁或遣送出境,一些學校,如雪蘭莪州加影華僑學校,因此被迫關閉。此外,爲了杜絕鄉村人民接濟馬來西亞共產黨(馬共),英殖民主義者在《柏利斯計劃》下把57萬鄉村人民強行迫遷到簡直就像是大集中營的480個新村,華校也由於迫遷和重建而遭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壞。

    1949年英殖民政府的中央教育諮詢委員會提出以英文爲主要教學媒介語來塑造"共同的國民意識"及提倡"統一教育制度",這項建議不但受到華人的非議,也遭到馬來人的激烈反對。

    1951年初,英殖民政府公佈《巴恩教育報告書》,建議以官方語文(英、巫)爲媒介的國民學校取代華、印文學校,華人社團紛紛表示反對。1951年年底全國華校教師聯合會總會(簡稱教總)於是應運而生,本著各族公民權利與義務一律平等及接受母語教育是基本人權的信念,爭取華、印文與英、巫文並列爲官方語文,主張各族母語母文教育一律平等,要求華文教育被承認爲國家教育之一環,爲民族語文與教育的生存與發展展開不懈的鬥爭。

    《1952年教育法令》接納《巴恩報告書》的建議,宣佈以英、巫文媒介的國民學校取代華、印文學校,雖然《方吳報告書》強調華文教育的重要性,並建議政府承認及扶助華教的發展,使它成爲馬來西亞國家教育的一環。後來《1952年教育法令》由於財力問題及遭受強烈反對而不能有效執行。

    1953年,馬華公會(簡稱馬華)聯合教總和董總(馬來西亞華校董事會聯合會總會的簡稱)組成"馬華公會華文教育中央委員會"--通稱"三大機構",共同向政府爭取華文教育公平合理的權益和地位。三大機構操作至1959年止的這段期間是董教總(董總和教總的簡稱)與馬華關係良好,共同維護華教的時期。

    由於《1952年教育法令》不得人心及不能有效執行。《1954年教育白皮書》便建議在華校開設英文班,企圖逐漸以英文班取代華文班,最終達到變質與消滅華校的目的 ;教總呼籲全國華校拒絕爲政府開設英文班,粉碎了英殖民主義者的陰謀。

    1953年,教總第一次提出爭取華文爲官方語文之一,獲得馬華公會會長陳禎祿答應將它列爲該黨爭取的最後目標。1964年教總再度發起列華文爲官方語文運動,卻不獲馬華支援,以至功敗垂成。同時,教總主席沈慕羽還因此事被馬華開除黨籍。

    在1955年的馬六甲會談中,教總以大選時支援東姑領導的聯盟作爲廢除《1952年教育法令》的代價,把華、印校死刑判決書(因《1952年教育法令》意圖消滅華、印學校,故有此稱)銷毀掉。

    同年7月,聯盟(多個政黨的聯合體)在大選中贏得52席中的51席,取得壓倒性大勝。

    同年9月政府成立以當時教育部長拉薩爲首的教育委員會,檢討 《1952年教育法令》 及《1954年教育白皮書》,並於1956年發表了《1956年教育委員會報告書》,通稱《拉薩報告書》。

    1956年,爲抗議當局不以華文學校作爲學童入學登記站,華教人士發動了熱火朝天的"火炬運動",爭取華裔公民把子女送進華文學校,取得廣泛教育群衆的作用。爲了保持三大民族的團結以利向英殖民政府爭取獨立,《拉薩報告書》對教育問題作了一些調整,顯示了開明的一面,其中包括:

(1)承認三種語文源流學校並存,各以其母語爲主要教學媒介;

(2)提供一種"能爲本邦全體人民接受"的教育政策;

(3)使馬來文成爲本邦國家語文,同時維護及扶助本邦非馬來人語文及文化之發展。

    可是,它在"最終目標"一節卻以緩和的語氣婉轉地提出了"一種語文,一個源流"的教育政策,爲往後的教育紛爭埋下了伏線。

    《拉薩報告書》的"最終目標"爲:

    "本邦教育政策的最終目標,必須爲集中各族兒童于一種全國性的教育制度下,本邦的國語(馬來文)爲主要之教學媒介語,爲達到這目標,不能操之過急,必須逐步推行。"

    1956年,在教總的交涉下,教育部長拉薩答應不將上述"最終目標"列入法令中,使《1957年教育法令》顯得比較合理,華教的危機也獲得緩和。

    儘管這樣,政府仍然鼓勵華文獨中接受政府津貼金,改制成英文中學。在國家獨立前,檳城州的鍾靈中學、森美蘭州的振華中學及柔佛州的昔加末華僑中學先後接受改制爲國民型中學,但其他中學仍然站穩維護華教的立場,不爲所動,肩負著艱巨的時代使命。

    當時,吉打、檳城、霹靂、雪蘭莪、柔佛等地的華文獨中都曾發生罷課學潮,反對改制20 條及驅逐超齡生。鍾靈中學學生還寫了"愛吾華文、愛吾鍾靈"的血書,以示捍衛華教的決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0-5-2008 12:0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單元化教育政策的推行 (1961-1980)

《1961年教育法令》的通過是聯盟政府開始推行單元化教育政策的標誌。使華教的生存和發展面臨空前嚴峻的考驗。

    《1961年教育法令》接納《拉曼達立報告書》的建議,使"最終目標"更爲明朗化與具體化。對中學,報告書建議:

    "爲了國家團結,(教育政策的)目標必須是從國家制度的學校中消滅種族性的中學,以確保各族學生在國民中學和國民型中學裏就讀。"

    對小學,《1961年教育法令》第21條(2)規定教育部長有權在認爲適當的時候把國民型小學改爲國民小學。僅僅上述兩項條文已經足以置華文小學和華文中學於死地。

    在《1961年教育法令》通過前,馬來西亞半島原有華文中學共69間。法令通過後,華文中學立即面對改制浪潮的衝擊。在嚴峻的考驗下,董教總始終站穩維護民族教育的立場,堅持"津貼金可以被剝奪,華文中學不能不辦" 。在這種情況下,聯盟政府還是一意孤行,對教總的領導人進行鎮壓:褫奪教總主席林連玉先生的公民權及永遠禁止教總顧問嚴元章博士進入本邦;另一方面,則利用華人政客出面鼓吹改制的好處,並保證改制中學將有三分之一課程繼續保持以華語爲教學媒介,結果有54間華文中學在威迫利誘下接受改制,只有15間站穩立場,寧可放棄津貼金,成爲"華文獨立中學"(簡稱獨中)。

    華文中學接受改制是60年代華文教育式微的最主要原因,它使華文教育的發展至少落後十年,而且差點兒就此一蹶不振。1965年,小學升中學會考取消,華文小學的學生可以自動升入國民型中學的中學預備班,國民型中學的學生因此人數大增,而華文獨中則面臨學生短缺的困境。

    1967年,教育部長佐哈裏宣佈從1968年開始,只有持政府承認文憑的中學生,才准出國深造,意圖斷絕華文獨中學生出國深造之路,這是董教總申辦獨立大學(簡稱獨大)的直接原因。籌辦獨立大學獲得廣大群衆的支援,展開了廣泛的籌款運動。雖然馬華公會反對籌辦獨立大學,其會長陳修信甚至公然比喻獨大的成立簡直比鐵樹開花還難。可是,聯盟政府爲了緩和華裔選民的強烈不滿情緒,終於在1969年全國大選前二天批准獨立大學有限公司之註冊申請。

    1969年的大選競爭十分劇烈,當時華裔爲主的反對黨以列華、印文爲官方語文,保存四種源流教育制度,創辦獨大等作爲宣傳主題,結果華裔執政黨候選人慘敗,反對黨大捷。過後即在五月十三日爆發"513"種族騷亂事件。513事件過後,國家進入緊急狀態,獨大籌款活動也被禁止,爭取創辦獨大的行動也被迫擱置。

    從1970年開始,英文小學所有學科(英文除外)便由一年級開始逐年改變,到1975年英文小學實際上已全部改爲國民小學(馬來文小學)。英文中學一年級至五年級的媒介語,則在1976-1980年逐步改變,到了1980年英文媒介的課程已全部改爲國語媒介。

    英文小學改爲國民小學,是華族家長和社會人士的前車之鑒,他們深恐當局會在"適當"的時候,把華文小學也改爲國民小學。因此,危機意識大爲提高,連馬華公會也發出"與華小共存亡"的誓言。

    1971年政府開始實施《馬吉依斯邁報告書》的主張,不以學生的學業成績,而以種族的人口比例作爲收生的根據,即所謂的"固打"制。其實,從70年代以來,馬來西亞各大專馬來學生的人數大大超越其人口比例(據第三、四、五大馬計劃的資料,1970年馬來大專學生占53.7%,1975年71.3%, 1980年73.3%,1985年75.5%),造成非馬來學生與家長的普遍不滿。

    同年,《大學及大專學院法令》通過。從"獨大案件"的判詞看來,在該法令下,非馬來文媒介大學,包括私立大學的設立,已不可能。然而,以英文及阿拉伯文爲教學媒介的回教大學卻在馬來西亞建立起來,爲此,政府還特地修改"大學與大專學院法令"以達到網開一面的目的。獨立大學的被拒,與回教大學的建立,說明馬來西亞華裔公民的語文地位在國內還不如英文與阿拉伯文等外國語文!到了90年代,政府允許數百間私立學院以英文爲主要教學媒介,仍然不允許華文作爲私立學院的主要教學媒介,這種公然的語文歧視政策是任何有尊嚴的民族都難以接受的。

    1971年獨大有限公司根據《大學及大專學院法令》的規定,正式向最高元首提呈《獨立大學計劃》,要求陛下恩准,結果在 1974 年大選前被拒絕。1977年,獨大有限公司再度向最高元首提呈由4238個華團與政黨簽蓋的要求恩准創辦獨大的請願書。經過各種途徑的爭取,當局還是拒絕給予批准。1980年,獨大有限公司被迫就獨大創辦遭拒絕事,正式入稟高庭起訴政府,最後仍然以敗訴告終。

    至此,政府單元化政策可謂已經基本就緒,逐步推行,華小與獨中的生存與發展,全靠華社的團結一致,誓死維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5-2008 12:0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抗爭、復興、發展(1981-1990)

我國實施單元化教育政策,60年代的焦點爲迫使華文中學改制,70年代則側重在阻撓華文大學的創辦,儘管它遭到以董教總爲首的民間力量的大力抗拒,當局仍然不顧一切地強行實施,迫使華教不斷遭受各種打擊和挫折。

    然而,華社仍然站穩立場 ,艱苦奮鬥,充分說明了捍衛民族教育的決心,這也就是爲什麽《1961年教育法令》21 條(2)變質華小的條文存在35年,當局還是不敢貿然援引它來消滅華小的原因。

    1982年,教育部試圖通過"3M 制"(新的課程綱要)的推行來使華小變質,激起了華社的廣泛反對。結果在董教總、各華團與朝野政黨連成一氣共同爭取下,才使問題獲得解決。

    同樣的,有變質華小企圖的《綜合學校計劃》(1983年),"華小集會用語事件"(1984年,規定華小集會必須使用國語,即馬來語),以及 "華小高職事件" (1987年,派不諳華語華文者出任華小校長、副校長等高職)等,都在董教總領導的抗爭下,獲得不同程度的解決。

    此外,在80年代,董教總與各州大會堂組成"15 華團領導機構",有效地領導了爭取華族語文、教育與文化的基本人權,包括在1983年向文青體育部提呈《國家文化備忘錄》,鮮明地反對馬來中心主義的單元化的國家語文、教育與文化政策,提出華社的多元化主張和訴求;1984年領導捍衛國家文化的寶貴遺産--三寶山的鬥爭;1985年發表《華團宣言》,全面、具體地提出華社在政、經、文、教、社會諸領域的主張和訴求。上述幾份重要文獻的特點是從人權的角度出發,建構了華社爭取民族權益的堅實、系統的理論基礎。

    維護華教的鬥爭就和任何鬥爭一樣,都需要付出犧牲的代價。1987年在"茅草行動"的大掃蕩中,董總主席林晃?,教總主席沈慕羽、副主席莊迪君及華社資料研究中心副主任柯嘉遜4 人同時被拘留。

    在鎮壓之餘,國陣政府(前身爲"聯盟政府")爲了顯示它的"開明",在1990年邀請董教總及其他華團領導機構代表出席國家經濟諮詢理事會及國家教育法令諮詢理事會。由於報告書的草擬過程未能體現民主協商與相互尊重的精神,董教總的代表決定退出國家經濟諮詢理事會。

    除了全力抗爭之外,董教總更從建設的角度出發,積極從事華教的復興與發展的工作。

    華文獨中復興運動是始于70年代初延續至今的重大事件。鑒於當時許多獨中陷入困境,上述運動由霹靂州開始,迅速地獲得華校董教總、校友會及熱心華教的華人社會的廣泛支援,擴大到全國各地。結果産生了董教總全國華文獨中工委會,並於1973年底厘定《獨中建議書》,對華文獨中的使命、辦學方針、統一課程、統一考試、經濟問題、師資問題、學生的來源和出路及升學與就業輔導等作了具體的建議,作爲發展華文獨中的指導。經過20多年的奮力復興,華文獨中終於再度發展起來。60間獨中學生人數由1973年的28,318 人增至1999年的近6 萬人。而且不論在學生來源、素質、師資、設備、校舍、或是課本、考試、學生出路等都有顯著的進展。此外,在技職教育的開拓方面,也得到良好的反應,設有工科的學校已達20間,而商科幾乎已經普及到各校。

    這個階段的特點是有領導、有組織的抗爭,而且在理論建設方面有比較顯著的成績。在獨中復興與發展方面,也令人鼓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5-2008 12:0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危機與契機(1991- )

馬來西亞在1997年由於受到外國大財團狙擊而引發經濟危機之前,曾享有連續9年的快速成長,出現相對繁榮的局面。由於經濟發展的轉移,長期存在的種族問題於是逐漸淡化。

    首相馬哈迪於1991年提出2020年宏願,爲全國人民勾劃出一幅建設先進國的遠景,而且採取了一些較爲開放的措施,包括允許數百間以英文爲主要教學媒介的大專學院開辦;允許南方學院開設中文系及華社創建新紀元學院;馬中簽署教育諒解備忘錄及中文將在多媒體超級走廊中應用等。

    1996年年底首相馬哈迪在接受《時代周刊》訪問時,終於接受我國是一個多元民族國家的事實,並表示將放棄同化政策。

    可是,在另一方面,《1996年教育法令》比《1961年教育法令》更爲嚴峻,因爲《1961年教育法令》緒論中的"最終目標"(即"要逐步發展一個以國語爲主要教學媒介的國家教育制度"),不但仍然存在《1996年教育法令》的緒論中,而且把"逐步"捨棄,表明"上述政策將通過一個提供國語爲主要教學媒介的國家教育制度來加以實施"。換句話說,"最終目標"已經變成"現行目標"了。在這種情況下,雖然教育部長保證華小將永遠存在,華人社會還是感覺到沒有保障,不能不居安思危。

    何況教育部教育政策規劃和研究組於1995年12月提呈給教育策劃委員會的計劃書《宏願學校》--概念與執行第一節背景的1.2中就明確寫道:

    "在達致國家團結目標方面,教育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以《1956年拉薩報告書》爲主幹的國家教育政策,明確地強調教育政策的目的,是作爲團結國民的工具,特別是在小學方面。因此,國語作爲各源流學校統一的媒介語,是最重要的一環,而且必須逐步全面實行。"這段話是《1996年教育法令》把"最終目標" 變成"現行目標"的最好證明。

    正如華小能夠與《1961年教育法令》第21 條(2)共存35年一樣,基於我國的政治現實與權宜之計,以及華社捍衛華教的共識與決心,只要我國政局沒有太大的變化,看來華小還是能夠在教育部長的"保證"下,繼續獲得"豁免"(使用國語)及"緩刑"。然而,華小與獨中的生存與發展畢竟還沒有獲得法律上的保障。這是活生生的事實,我們不能視而不見,必須提高警惕,寸土必爭。無論如何,我們還是樂觀地相信終有一天華教將獲得真正的平等地位,其生存不再受到任何威脅,而且得以自由發展,爲我國的教育事業做出更大的貢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5-2008 12:0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結語

現在馬來西亞的華人社會能夠保存1283間華小,60間獨中及2 所多元媒介的學院,是經過180年的漫長歲月,與英殖民主義者、日本侵略者、及獨立後單元化的國家教育政策展開的長期、艱苦、曲折的鬥爭,及付出了無數先烈們的性命、自由、血汗和奉獻之後所取得的成果。華教的生存與發展體現了華族注重子女教育的優良傳統,自強不息的奮鬥精神,以及反對同化和捍衛民族特徵與尊嚴的決心。最後,華人社會將與馬來西亞各族的開明人士一道在下一個千禧年中,高舉多元主義、寬容與團結的大旗,爲實現一個民族平等、民主、進步、繁榮的馬來西亞而奮勇前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5-2008 12:0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给大家先来一个历史暖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发表于 20-5-2008 12:1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國民型中學:缺席華教史

10月6日,由華總、華研和綠野集團聯辦的“馬來西亞華人的貢獻與國家進展”學術研討會,張曉威老師在會上發表〈華文中學教育的發展與對國家的貢獻〉,述及60年代改制浪潮之後的我國“華文中學”發展時,大抵只限於論說“華文獨中”的發展。會場就有觀眾質疑,談大馬華文教育,在論及獨中發展之餘,是否還應該涉及改制後的國民型中學“華文教育”的發展?“華中”稱謂問題,再次引發了討論。

大馬華文教育的發展能不包括國中華文班的發展?能不涉及改制後的國民型中學至今還構塑的“華文”氛圍嗎?

華教史的敘述,有其凝聚社群、回應外在挑戰、反制單元、爭取多元、追求民族平等的“象徵”意義。在“內憂外患”的環境中,“華教史”的論述成了“集體記憶”,藉以抵抗官方霸權的一種方法。如此說來,它還真有點“後殖民”的意味。然而在這種“建構”華教史的論述中,原本是置身於邊緣,試圖悲壯地掙扎、求取多聲調的話語權,以拒絕被同化的文化抵抗論述,有時卻也不自覺地陷入角色易位的境地。自以為“邊緣”的,反而成了中心、主流,甚至是單元而片面的論述。坊間的華教史論著,多是這種格局。“集體記憶”的建構,常常是“文本”創造了“歷史”。

誠然,在1953年至1956年間,檳城鍾靈中學在校長汪永年穿針引線下,向政府申請特別津貼,成了國民型中學的始作俑者,掀開華文中學改制的序幕,驚動全體華社。

1956年,芙蓉振華中學在董事長葉茂達率領下也接受改制,華社更為之嘩然。仿效教總主席林連玉之口吻,這是第二枚原子彈在華社裡爆炸了。繼芙蓉振中之後,同年10月,昔加末華僑中學董事及贊助人大會在出席者人數稀少下又通過接受改制。前後兩個月不到,中南馬兩間華文中學也拔旗易主,一時間,華校改制疑雲及令人窒息的氣壓,籠罩華社。

宋哲湘〈獨立年馬華教育概述〉(載於《教總33年》)記云:1957年全馬華文中學爆發了總罷課學潮,學生們發出了他們的呼聲,反對華校改制。最劇烈的是檳怡兩區,結果怡保4間中學遭到最久的封閉,檳城4中學開除了最多的學生。這是馬來亞獨立後,華文教育史上一宗最不幸的事件,也是馬來亞獨立年裡的黑點。

60年代,對華文中學而言,真是風雨飄搖的年代。1960年《拉曼達立報告書》和《1961年教育法令》頒布,宣布自1961年起廢除(以華文為媒介的)高初中會考,取消津貼給拒絕改制的華文中學。這又像是一顆炸彈,震動了馬來亞華教界。而在華裔政壇上,以陳修信為首的馬華公會新領導層在1959年排擠了一批(比較親華教界)以林蒼佑為首的“少壯派”(如朱運興、楊邦孝、陳世英等人)後,更是轉向極力支援《拉曼達立報告書》。並以銀彈出擊華校,向華社鼓吹和游說華文中學改制,大事宣揚華校改制的好處,聲明國民型中學仍會保有三分一教授華文。還一再宣導:假若拒絕改制,經費生源等問題,華文獨中難以發展。此時期的馬華領導層,已與堅持反對華文中學改制的董教總關係緊張,“三大機構”名存實亡。此為華文中學改制的“大災難”時期(這類相關“話語”的論述,可參見黎整理〈華文中學改制的回顧〉《華文中學改制專輯》,教總,2000;沈天奇〈華文中學改制〉《星洲日報》言路版,2004.12.7)。

迄1962年,有55間華文中學接受改制,成為國民型中學。套用鄭良樹在《馬來西亞華文教育發展史(第四分冊)》(教總,2003)形容華校改制的措辭:尤其北馬更是“嚴重災區”,拔旗易主者,檳城90%(9間改制,僅韓江1間不改制),霹靂88%(14間華文中學改制,僅怡保深齋、班台育青沒有改制),簡直就是“潰不成軍”。

當時堅持不改制,堅守華教自主崗位的華文中學,僅有16間,其中6間就在柔佛州,超過三分之一的比重。在改制風潮吹襲下,柔佛州是最難得的一州。這種格局,恐怕與寬柔率先拒絕改制有關,影響所及,州內其他五校也風從影附,守住立場。

鄭良樹認為:當年正因為新山華社動用了大腦,在華教面臨危機萬狀的時刻,獨排眾議,開出一條獨立自主的生路。要不是寬柔力挽狂瀾,新山華社的“隻手頂天”,柔佛州恐怕保不住6間獨中,成為獨中的大本營。新山華社這一次的行動,無疑是走在全馬華社的前頭,為全馬華社指出一條正確的道路,對打造現在的中華文化有相當的功勞。

並不是說以上的華教史論述其歷史事實上有誤。坊間華教史的“主流論述”(或許用此措辭尚值得商榷,因而我放上了引號),在彼等述及改制後的華教發展,中學部分就僅集中在華文獨中的部分。這種典型的敘述,可以鄭良樹老師的馬來西亞華文教育發展史或簡史為代表。而前述張曉威的論文思維框架,也是這種“華教史” 書寫模式的延續。

然而,當我們在檢視大馬華教發展史之時,能捨棄改制後的國民型中學(有人說在北馬那也叫“華中”,縱然這稱謂可以爭議),他們這些年來在其校園裡仍構塑的 “華文氛圍”,以及其“孤兒”般的困境嗎?這些學校有的近乎90%是華裔子弟。他們的校歌還是華文的,學校的練習簿封面印有雙語(華/巫)。他們一週還有 5堂華文課。校內有不少老師熱心推廣馬華文學,不少學生仍熱愛中華文化,甚至還堅持SPM報考那可能會影響積分的華文科。這一類“型”的學校,不一定獲得政府公平的撥款,而華人社會又對這一類“型”中學的發展困境相當冷漠。其中的冷暖炎涼,竟是缺席於我們的“華教史”論述。

我是寬柔人,並非出自上述國民型教育源流,但這些年來在南院中文系的教學感觀,一些來自國民或國民型中學的中文系學生對“華文”的熱愛,絲毫不遜於獨中生,甚至有者比獨中生更為執。好事者如有興趣,不妨統計一下當今我們本土各大專院校的中文系學生,國中源流佔多少,報讀中文系的獨中生又有多少。再統計看看,讀師訓華文組的學生及目前在本地各大專院校任教中文系的師資中,究竟有多少是獨中或國中出身的?數據統計出來,恐怕會令人訝異。


星洲廣場‧作者:星洲日報/邊緣評論.安煥然.25/11/2007

简介:
安煥然碩士 (馬來西亞)
祖籍海南文昌。臺灣成功大學歷史語言研究所碩士。現任南方學院中文系講師兼學術研究主任,華人族群与文化研究所研究員。著有《本土與中國:學術論文集》(2003),合著有《郭鶴堯傳》(2004),合編有《潮人拓殖柔佛原始資料彙編》(2003)、《第一屆馬來西亞傳統漢學研討會論文集》(200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5-2008 12:1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不够吗?还有很多资料。
不过,若连灌下去就有恶意灌水的“咸鱼”。
待有机会再帖多~~~~~~~~~~~~~~一些....
係咁先,唔係咩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0-5-2008 09:1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73# 横眉冷对 的帖子

横先生,如果你真的那么的博学,为什么还看不懂楼主的标题呢?
再次强调:楼主鼓励大家把子女送入独中就学。
难道这么简浅易懂的字会难倒你那么热爱中华文学的人吗?如果你真的这么反对,就请你自个儿另开题目。各人觉得在这里发表你的伟论太委屈你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5-2008 09:2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也曾经是名独中生。昨天读了“横门冷对”的一些言论后,晚上居然做起梦来,梦见昔日中学生涯,醒来后即刻振笔疾书,发表一些浅见。
    多年前,身穿白衣黑裙,正赶着上学的我,因家境贫寒的关系,不得不乘搭巴士上学。某日,我像如常一样乘搭巴士到彭岭路的一中上学。当时,在那巴士上除了我,还有几位同学也跟我一样,在那巴士上打着哈欠,毕竟那时还很早,还是觉得有些睡意。忽然,巴士司机开口了,“喂,你们那群独中生,不要以为自己了不起,读什么独中,将来没有前途的啦!独中生能找什么工作呢?到时你们吃草啦!呸!XXX(粗话)!”然后,他就将巴士驾得十分快速,经过一中时也不停下来,到了一中下岭后才停下,然后又说,“下车!下车!你们这群XXX!”我们下车时,有一位同学狠狠的盯了巴士司机数眼。我们匆匆下车后,走了好一段路才到达学校。
    之后,我高中毕业了,凭着自身努力不懈的成绩,挤入本地知名大学就读,如今我已成为A级公务员。而那位司机叔叔呢?还依然是司机叔叔吧,我想,守着那数百令吉的月薪过活。
    我觉得,是一中造就了我那坚强、锲而不舍的精神吧,这一点,我是很感激的。我常常觉得,独中是一所在马来土地上用华文来教学的学校,身为华人,就算不支持独中,也不应该诋毁独中,就像那位司机一样。如果没有独中,如果没有一群在华教背后默默付出汗水与泪水的人士,如果没有一群支持华教的群众,那么,我们与印尼的华侨有什么两样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5-2008 12:2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 于 20-5-2008 09:27 AM 发表
我也曾经是名独中生。昨天读了“横门冷对”的一些言论后,晚上居然做起梦来,梦见昔日中学生涯,醒来后即刻振笔疾书,发表一些浅见。
    多年前,身穿白衣黑裙,正赶着上学的我,因家境贫寒的关系,不得不乘搭巴士 ...


我想我读明白横先生的想法了...

横先生的意思是独中局限了华文教育的发展, 他希望华社不只是支持独中, 而是支持我国华文教育的发展和改革, 由于先入为主的关系, 想到华文教育大家首先想到独中, 所以即便想支持华文教育, 也是支持独中, 而没有想过以其他的管道争取更好的发展.

先生的意思是 : 支持华文教育不等于一定要支持独中, 支持华文教育应该全国学校一起实施改革,, 而不单单只是独中.

不知道我是否理解了先生的意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1-5-2008 12:2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holly_niuniu 于 20-5-2008 09:10 AM 发表
横先生,如果你真的那么的博学,为什么还看不懂楼主的标题呢?
再次强调:楼主鼓励大家把子女送入独中就学。
难道这么简浅易懂的字会难倒你那么热爱中华文学的人吗?如果你真的这么反对,就请你自个儿另开题目。各 ...


请问你怎么判断我看不懂楼主的标题呢?
我就是潜水多时,做了一些观察,对于一些回帖有异议才浮上来发表。

楼主何止鼓励大家把孩子送入独中?他还说:
原帖由 vint_28 于 5-5-2008 06:29 PM 发表

让更多的华人子女就读独中,让政府感到压力,那么他们就会承认独中的文凭了,那么我们华人才能在马来西亚的政府部门占有一席之地,不然的话,通通是"他们"讲了算...如果想更了解我们华人的状况那可以参考"negara kuku": ...

很傻,很天真。。。

横眉不敢自认博学,而且一早表明立场:
原帖由 横眉冷对 于 18-5-2008 01:17 PM 发表

我只是一把不一样的声音,不一定有深度,却是另一个角度。

要我如大家般歌颂独中也可以,但良知将受谴责。

还有,不知阁下有否觉得自己像一个人?这位YB



请认清论坛的存在意义与功能。如果容不下不同的意见,建议把所说的放进部落格,那才是私人空间。

[ 本帖最后由 横眉冷对 于 21-5-2008 11:54 P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1-5-2008 12:3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 于 20-5-2008 09:27 AM 发表
我也曾经是名独中生。昨天读了“横门冷对”的一些言论后,晚上居然做起梦来,梦见昔日中学生涯,醒来后即刻振笔疾书,发表一些浅见。
   多年前,身穿白衣黑裙,正赶着上学的我,因家境贫寒的关系,不得不乘搭巴士上学。某日,我像如常一样乘搭巴士到彭岭路的一中上学。当时,在那巴士上除了我,还有几位同学也跟我一样,在那巴士上打着哈欠,毕竟那时还很早,还是觉得有些睡意。忽然,巴士司机开口了,“喂,你们那群独中生,不要以为自己了不起,读什么独中,将来没有前途的啦!独中生能找什么工作呢?到时你们吃草啦!呸!XXX(粗话)!”然后,他就将巴士驾得十分快速,经过一中时也不停下来,到了一中下岭后才停下,然后又说,“下车!下车!你们这群XXX!”我们下车时,有一位同学狠狠的盯了巴士司机数眼。我们匆匆下车后,走了好一段路才到达学校。


想起一则故事:
老和尚携小和尚游方,途遇一条河;见一女子正想过河,却又不敢过。老和尚便主动背该女子趟过了河,然后放下女子,与小和尚继续赶路。小和尚不禁一路嘀咕:师父怎么了?竟敢背一女子过河?一路走,一路想,最后终于忍不住了,说:师父,你犯戒了?怎么背了女人?老和尚叹道:我早已放下,你却还放不下!


这段记忆,你背负了多少年?
有没有想过可能刚好当天巴士安哥心情不好,或者他老婆没有准备早餐给他。所以他需要发泄情绪,而刚好遇到你们这班学生,是最好的发泄对象。
发泄都是找弱者,这是常识。难道你不会吗?
有说:“生气就是短暂的发疯。”骂人的字样都是不合常理,不留情面。
那位巴士安哥骂了之后就扬长而去。反观你呢?还耿耿于怀哦!
每当午夜梦回时。。。你,快乐吗?
多么想紧握你的手,在你耳边轻说:let bygones be bygones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1-5-2008 12:3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 于 20-5-2008 09:27 AM 发表
    之后,我高中毕业了,凭着自身努力不懈的成绩,挤入本地知名大学就读,如今我已成为A级公务员。而那位司机叔叔呢?还依然是司机叔叔吧,我想,守着那数百令吉的月薪过活。


请问,阁下对成功的定义是什么?
你凭着自身努力不懈的成绩,挤入本地知名大学就读,成为A级公务员,是一种骄傲,却未必成功。
那位巴士安哥可能一辈子都窝在巴士驾驶座过活。
但他可能是位好儿子,好丈夫,好爸爸,甚至可能以你所谓数百令吉的月薪供孩子念书。
即使一个人是扫地、清洁工人,他也可以是成功人士。
赢自己比赢别人来得快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1-5-2008 12:3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 于 20-5-2008 09:27 AM 发表
   我觉得,是一中造就了我那坚强、锲而不舍的精神吧,这一点,我是很感激的。我常常觉得,独中是一所在马来土地上用华文来教学的学校,身为华人,就算不支持独中,也不应该诋毁独中,就像那位司机一样。如果没有独中,如果没有一群在华教背后默默付出汗水与泪水的人士,如果没有一群支持华教的群众,那么,我们与印尼的华侨有什么两样呢?


阁下明白诋毁为何义吗?
末学所指出的皆有依据,绝无诋毁。
有没有想过,如果华教也包括在国家的教育蓝皮书,独中就不用筹款筹得那么辛苦?
华社更加不用四分五裂。
如果阁下马上想到:不可能!
很好!
这也是华人的思想劣根性。
什么都是不可能,什么都是行不通。
船头怕鬼,船尾怕贼。
华人加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1-5-2008 12:3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vincentt84 于 20-5-2008 12:23 PM 发表


我想我读明白横先生的想法了...

横先生的意思是独中局限了华文教育的发展, 他希望华社不只是支持独中, 而是支持我国华文教育的发展和改革, 由于先入为主的关系, 想到华文教育大家首先想到独中, 所以即便想支持 ...


简单来说,中国的崛起,其实对独中将来的发展是一个很大的阻力。
或许大家被心里的中国情义节蒙蔽了双眼。
但是,请回想。
在马来西亚的百年中文教育史,中国扮演了什么角色?
对不起,有贡献的是中国人。
即使有,中国官方所作出的帮助也是屈指可数。
关键不在于血缘,而是国与国之间的外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1-5-2008 08:3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原帖由 横眉冷对 于 21-5-2008 12:25 AM 发表


若君或其他相关人士认为横眉冷对说的话如此“恶性”,可选择不看不回覆。

请认清论坛的存在意义与功能。如果容不下不同的意见,建议把所说的放进部落格,那才是私人空间。

到底在说什么?


引用:
原帖由 yongpn 于 18-5-2008 01:17 PM 发表

我只是一把不一样的声音,不一定有深度,却是另一个角度。

要我如大家般歌颂独中也可以,但良知将受谴责。

还有,不知阁下有否的自己像一个人?这位YB


"我只是一把不一样的声音,不一定有深度,却是另一个角度。"是我说嗎?
老实说如果我有做YB的料也不錯,不过我有自知之明,自认只有从商的本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1-5-2008 09:1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想那些会用好傻好天真的人来说,思想也不会成熟到那里。
自己放眼到临近的新国就好, 有多少受过国中教育的马国人每天越过长(土)提到新国淘金。那一群里,不止华人而已。你也许也没想过在那里也有Iban朋友。
如果独中存有这种教育者,我真的很担心她们的前途。。总归一句话,华人若不自己维护华教,别期望别人会帮我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2-5-2008 12:0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yongpn 于 21-5-2008 08:37 AM 发表
[quote]原帖由 横眉冷对 于 21-5-2008 12:25 AM 发表


若君或其他相关人士认为横眉冷对说的话如此“恶性”,可选择不看不回覆。

请认清论坛的存在 ...


谢谢提醒,改了。
那个引用也真是的。这么优美的句子当然是横眉冷对说的呀,怎么会是yongpn呢?
我圈别人红字的时候,的确是有心提醒注意错字。
请问你又是什么心态呢?
谁说你是YB?臭美~~~
看不到youtube?早说嘛~~~ 给截图你看:


从商呵?听说官商勾结是平常事,对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2-5-2008 12:1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holly_niuniu 于 21-5-2008 09:14 AM 发表
我想那些会用好傻好天真的人来说,思想也不会成熟到那里。
自己放眼到临近的新国就好, 有多少受过国中教育的马国人每天越过长(土)提到新国淘金。那一群里,不止华人而已。你也许也没想过在那里也有Iban朋友。
如 ...


我想那些会用好傻好天真的人来说,思想也不会成熟到那里。
横眉冷对的确思想不成熟,还有进步的余地。

自己放眼到临近的新国就好, 有多少受过国中教育的马国人每天越过长(土)提到新国淘金。那一群里,不止华人而已。你也许也没想过在那里也有Iban朋友。
马国。。。
请尊重自己的国称。
认同马国这个称号,如同认同别人视你为华侨。
人必自辱,而后人辱之。

越过长堤(di)到新加坡的我国国民,除了可以淘金,也可以说是一种交流。
即使去到欧洲的纹身店,也可以看到我国的原住民在那里打工。
你认为这是负面的吗?

如果独中存有这种教育者,我真的很担心她们的前途。。
阁下这么担心,有否想过投身教育?
放心。。。在下有自知之明,不会误人子弟。
独中的教育者素质参差不齐,也是事实。

总归一句话,华人若不自己维护华教,别期望别人会帮我们!
阁下认为华教是属于华人而已吗?
那些在华校念书的友族同胞算不算在维护华教?
华教是教育?还是文化传承?
如果不厘清这个角色,华教始终跳不出框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1-9-2025 12:05 AM , Processed in 0.139862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