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楼主: 楊境韜

????(???)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18-9-2009 12:5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大連晚報記者專訪2.46米的“中國第一巨人”趙亮  來源:大連晚報 編輯:葉鵬 時間:2009-07-04
     6月18日,新華社報道說,在天津安捷醫院有一位叫趙亮的病人,身高2.46米。這個身高比之前報道過的鮑喜順還高10釐米,而鮑喜順就是那個比姚明還高10釐米的人。
     趙亮從16歲時開始“瘋長”,他曾在籃球場剛剛施展拳腳,就因傷退出;他投身演藝界卻因各種原因無功而返。
     小“巨人”趙亮還真有不少故事,幾天前,記者專程趕往天津,去探訪一下這位“新生”的“中國第一巨人”。

文/圖 本報記者 劉愛軍
巨人的飯量  一天至少要吃上30個饅頭
     當記者把電話打到安捷醫院時,才知道趙亮已經做完腳部手術出院了。
     趙亮的主治大夫段振民得知記者大老遠趕來採訪,向院長請了假,在他的外科診室裏接受記者採訪。段振民從白大褂口袋裏,掏出一大把名片,說:“這幾天,英國路透社、法國的法新社,還有國內其他媒體都來採訪趙亮,趙亮都有點害怕了。你知道,像他們那樣的高人,心理上都有點自閉。”段大夫嘴裏一邊嘟嘟囔囔有點不滿,一邊打電話幫記者聯繫採訪。
  記者在診室牆上看到一面錦旗,上面寫著:“一把神刀遮天下,舉世無雙回春法。”落款是河南濮陽中國巨人趙亮。段大夫說,趙亮左腳大腳趾上有一處陳舊性肌腱損傷,走路時,體重350多斤的趙亮身子不穩。安捷醫院得知後,爲趙亮做了免費手術,趙亮住了兩個多月的院,上周剛出院。
     “在我們醫院時,趙亮飯量驚人,一天至少要吃上30個饅頭。早晨是6個雞蛋,十幾根油條,中午是10個花卷,三個菜,晚上又是十幾個饅頭,別看他人那麽高,但身體很勻稱,不像鮑喜順走路還得拄拐。”
     正說著,段振民的手機響了,他對記者說:“‘巨人’來電話了,他同意接受採訪了,走,我開車帶你去。”
巨人的褲子  用四個人的布料做成
     段振民的桑塔納2000在天津北辰區的公路上一直向北奔馳,車子在經過一個集市時,段大夫的方向盤一轉,車子進了集市,他說:“前兩天給趙亮訂做了兩條褲子,今兒順道取了。”
     在一家名叫一蘭的裁縫店,段大夫取出褲子,他手拿展開的褲子,身高1.70米的他整個人完全被褲子“罩”起來了,他說用四個人的面料才能夠給趙亮做一條褲子。
     天津北辰區小店鎮劉安莊,是一個普通的郊區小村落,在村裏的一個小院裏,記者終於見到了“巨人”趙亮,他正蜷在一張兩米見方的大床上,看到記者來,他趕緊下床,伸出一雙大手與記者握手,他的手很柔軟。趙亮長著小眼大嘴,總愛憨憨地笑,看到段大夫給他送來的兩條新褲子,“巨人”又笑了。他說:“到店裏做褲子時,段大夫陪我去的,我沒下車,段大夫向老闆問做條褲子多少錢,老闆說90塊錢一條,段大夫又說身高兩米,那老闆煩了,說兩米身高還是90元,後來段大夫叫我下車,那老闆一看我,當場汗就下來了,馬上說一條褲子至少150塊錢。”趙亮一邊慢條斯理地說,一邊咧嘴笑。
家裏有“根兒”  16歲猛長個兒
身高2.46米,趙亮到哪兒都挺招風,一出門就有一群人跟在他後面像看熱鬧似的,前幾天,趙亮正在過馬路等信號燈時,一個出租車司機就因爲看他走了神,出租車一頭撞到前面車的車尾。
     一見面,記者就覺得趙亮沒像段大夫說得那樣有什麽自閉性格,相反還是很愛說話。“有那麽多媒體來採訪我,我也習慣了。”趙亮坐在床上,兩隻大腳在床下一會兒左,一會兒右交錯著,腳上穿的是一雙碩大的阿迪達斯運動鞋,“我穿58碼的鞋,是專門在阿迪公司訂做的。”
     趙亮說自己是從16歲那年開始猛長個頭兒的,“16歲時,我就一米九零了,以後一年一長,一長就是10釐米。”其實,知道趙亮家底兒的人都知道,趙家人都是大高個兒,趙亮的父親一米八零多,母親一米七零多,他爺爺和姥爺身高都有一米九零。趙亮妹妹和弟弟也不矮,妹妹還是濮陽當地體校的舉重運動員呢。17歲那年,河南省體校看上了趙亮,把他送到籃球隊。
     “聽說,你腳上的傷就是打籃球時落下的?”記者問。
     “是呀。”趙亮說,“當時我們就在泥土場上練球,地也不平,我在練扣籃落地時,一下子傷了腳,教練看了看說,沒事兒,接著練,下場了,左腳就腫了,上醫院拍片說骨頭沒問題,回來就用中草藥給我敷,沒用,還是腫。”一瘸一拐的趙亮還是沒有在籃球隊留下來,回到農村老家,他頂多幫父母收收麥子。
     就在前不久,趙亮在天津安捷醫院做手術時,他才發現自己左腳大腳趾肌腱損傷,時間就是9年前在體校扣籃時受的傷,“當時拍片就拍腳踝了,沒拍腳趾,所以沒發現。”趙亮說。
     “你比姚明還高20釐米,真是天生打籃球的料兒。”面對記者的陣陣惋惜,趙亮說:“我羡慕姚明,我也想打呀,可我的腳傷了,沒法打呀。”
     趙亮的兩隻腳踝骨特別粗大,“巨人”350多斤的體重壓在這兩個“基座”上了。
曾投身演藝圈  那是一段不如意的往事
     沒有打成籃球,趙亮在家裏幫父母幹了一段農活兒,這其間有人拉著他到一個快要關門的飯店裏充當“招牌”,在店裏露一下面,飯店老闆就給他500元錢,馬上人流如潮,小店起死回生。後來,有一家吉林的文化公司看好了他,讓他到吉林學藝演出。在這個公司,他和小矮人何平平等人一起去了美國、日本和韓國等國家。
     可是現在趙亮一提起那個文化公司就搖頭,說:“我在那個公司裏一點自由都沒有,平時他們讓我呆在房間裏,不讓我出去,不讓我交朋友,掙的錢都是老闆管著,我沒掙著錢。”呆在屋裏沒事,憨厚老實的趙亮就給同伴們洗衣服做飯,有時還要倒馬桶。
    就在前年,被吉尼斯認定爲世界第一高人的鮑喜順在內蒙古草原舉行婚禮時,還特地向聽說過沒見過的另一“巨人”趙亮發出邀請,可是興衝衝地想去見鮑喜順的趙亮被澆了一盆涼水,公司不讓他外出。
     “說是讓我學習吹葫蘆絲,教我魔術表演,都沒怎麽兌現,魔術就教我一個怎麽從幾個碗裏變東西,後來我要離開公司,他們就把魔術道具全部拿走了。”趙巨人說得慢吞吞的,別人也看不出他生不生氣。
專家的說法  趙亮是正常生長
     剛剛做完手術的趙亮住在表哥爲他找的這間平房裏,平時就躺在床上看電視,很少外出走動,“怎麽也得再恢復兩個月。”他說。
     “身體復原了想幹些什麽?”記者問。
     “看看在天津找一個適合自己幹的工作,幹什麽自己也沒想好。”趙亮說。
     “將來想找一個多高的媳婦?”
     “差不多一米七就行。”趙亮一臉憨笑。
     這兩天,趙亮事兒有點多,他正委託別人幫他申請吉尼斯紀錄,他還去北京電視臺和湖南衛視做節目,據說他表現不錯。
     一家英國公司說要把他帶到英國去,準備研究他爲什麽長得這麽高,一位在北京教外語的美國老師麥克給他送來英語教材,讓趙亮學英語。
段大夫還透露,幾天前,法國一位名叫日出(音譯)的內分泌專家還專門給趙亮進行了檢查,得出的結論是“正常生長”。
     記者問趙亮:“真的想去國外發展嗎?”
     “我才不呢,在國內我有人脈。”趙亮回答得不含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18-9-2009 02:0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最近新書《夜闌,濤聲依舊》——江之滸回憶錄  發表者 cozy 於 2007-03-21
前言
年屆古稀的我,一直思謀著想寫點什麽,這也許是我這把年紀還能做的事。我的前半生經歷坎坷,命運多舛。往事如煙,但“後遺症”仍伴隨我這後半生:經常惡夢連連,驚恐、囈語,甚至在夢中和邪惡搏鬥從床上滾到地下,常令我的妻子寢不安席。爲安全起見,她堅持要在我的床邊安放一張靠背椅,我服從了她這樣的安排。數十年來的許多事情已淡忘,要重新追憶,費心費力;有些事要定格於筆端,也于己於人都是不快的。可是,我決計要寫。古人雲:“七十曰老,而傳”(《禮記·曲禮上》),這裏的“傳”,指“傳給子孫”。我沒有什麽寶貝傳給後人,寫這本書,只是留點真話,讓人們去深思而已。如今,坐在微機前,敲擊鍵盤,回首數十年的往事,千頭萬緒,紛至遝來。
我是1956年參加全國高校統一招生考試,被北京大學中文系新聞專業錄取的,所在班級爲新聞專業56-2班。次年10月,在學校整風反右派運動中,我被劃爲反黨反人民反社會主義的資產階級右派分子。1958年9月,北大新聞專業合併到中國人民大學新聞系,我也成了人大學生,所在班級爲新聞系1956級13班。在這個社會裏,許多事情總是顛三倒四的,想當年,人大在全國高考前招生,對報考新聞系的考生政治條件要求很高:中共黨員或優秀團員。我是非黨非團,無緣參考,就參加全國統考。誰知道,兩年後,我卻是以一個受到留校察看處分的右派學生身份,走進人大新聞系的。又過了兩年,我大學畢業,仍戴著沈甸甸的右派帽子被“發配”到寧夏,在那裏度過了十多年的苦難日子。
整風反右後,我吸取了“教訓”,之後的近二十年日記中斷了,信件往來少了,可稽查的資料十分有限,況且,從青年走向壯年,再走向老年,記憶力的衰退是不由人的,可我還是要力求寫出些有用的東西來。2003年8月,同班的賀永新同學曾在給我的信中說:“確實,4年大學生活可能帶給你的更多的是傷害,但不論怎樣,畢竟是一段人生經歷,寫下來、留下來也算昭示後人的教訓;否則,我們這一代人不少無謂的沈重付出就會因爲消失在默默之中而更顯沈重了。”他的這一番話是對的。因爲“一個健忘的失憶的個人是可悲的,一個健忘的失憶的民族是危險的。應該記住的要刻骨銘心,不該忘記的要沒齒不忘。”(邵燕祥:《淡然憶舊中的無邊沈重》)我主張,應該爲今天和將來重新審視和反思過去。我還想,盡我的可能,從我記事開始寫起,把我的經歷,一塌刮子都寫出來。我赤條條地來到這個世界,若干年後,想必也要赤條條地離開這世界,自忖這輩子沒“負”天下人,有什麽“隱私”不能見人的?至於天下人中有負我者,上帝還是允許他們懺悔的,如果他們願意的話。
近讀張中行先生的《流年碎影》,其中有一段話是像鼓勵我去寫的:“試想,街頭巷尾的趙大爺和錢二奶奶,碌碌一生,也有情,經歷了不少事,如果通文,也能寫,爲什麽就不能把自己的經歷和情意寫出來?而且,如果寫出來,其價值和可讀性就一定不如出於名人筆下的嗎?再退一步,假定確是不如,至少我想,既然人在受生方面是平等的,任何人就都有爲自己的生涯留些痕迹的權利,所謂爭取不與草木同腐是也。”
史學大師余英時教授認爲:“從我們學歷史的人來看,這種回憶錄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史料來源。”“從歷史的觀點看,許多人寫回憶錄或者自傳是一個重要的現象,這個現象表示中國已經轉入另一個階段了。”(余英時:《可喜回憶錄和自傳增多》)
當然,我得認真地寫,我也不能像某些“名人”對往事去那樣“隨想”,我得寫點值得人們去琢磨的東西。我一介草民,沒有跟大人物跑碼頭、受大人物親睞的經歷,卻有著長期和社會底層共命運的故事。作家蕭乾說:“我們這一代知識分子有責任給後世子孫盡多地留幾面鏡子,希望他們瞭解點歷史,懂得路是怎麽走岔了的。在這個意義上,我贊成大家都來回顧一下那些難忘的日子。回顧,是爲了不再重演。”[文潔若:《我與蕭乾》枕邊私語(代序)] 可以說,忘記歷史的人,必將重復歷史。捷克的著名作家米蘭·昆德拉指出:“民主與專制的鬥爭,在某種意義上便是記憶和遺忘的鬥爭”。上世紀80年代末,法國總統密特朗的夫人就說過:“專制政權讓人們遺忘他們的罪惡,我們應該拒絕遺忘!”誠哉斯言。是的,我們每個人都理所當然地要拒絕遺忘、捍衛記憶,讓那些我們曾領教過的人類的假、惡、醜統統暴露在陽光下,牢牢地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
1949年5月,中國人民解放軍佔領上海,那時,我才14歲,但已學會唱一首歌,那就是《團結就是力量》。歌詞中有這樣一句:“讓一切不民主的制度死亡”,至今已半個多世紀過去了,這句話仍有很強烈的現實意義。但願我們能早點迎來自由、民主、共和、憲政、法治的,繁榮富強的新中國。
我將本著“不虛美,不隱惡”的實錄精神,寫出一個出生在上世紀30年代的北大學生的回憶錄,他的苦難命運是和我們這個國家、民族的苦難同步的。這本個人回憶錄,是“野史”,但應該是“信史”,相信它能經得起歷史的檢驗。

結 束 語
回顧這70多年的人生歷程,堪回首也好,不堪回首也罷,都已大江東去,時光不再倒流。當然,往事並不如煙。屈指數來,我5歲前是未曾啓蒙的孩童。5歲至10歲,國難當頭,遷居鄉下,時刻驚恐不安,常“跑日本人”。家父聘家庭教師,拒奴化教育,我未荒廢學業,懂得愛祖國。11歲至14歲,國共大動干戈。父親是鐵杆國民黨,與之一榮俱榮,一損俱損,1949年隻身赴台,走上了不歸路。我就讀初中,後考入農校,可免費吃飯讀書。14歲至21歲,3年格物致知學有真,以一技之長,服務社會4年,因“政治不可靠”,被“控制使用”。21歲至25歲,爭來難得的高考機會,一考中的。瞬間夢斷燕園。在北大、人大戴右帽3年,發配寧夏“西海固”。25歲至38歲,勞動改造,渾渾噩噩十多年,歷經驚濤駭浪,命大苟且活。浪迹天涯13載,摘右帽,回滬拜老母。39歲至47歲,討老婆成家,得三子人丁旺。教書育人。三中全會獲“改正”,冤案得湔雪。更喜天佑人助,舉家返江淮。47歲至60歲,于《淮陰日報》搖筆桿,未尸位素餐、未以權謀私、未爲虎作倀,憂國更憂民。關注民瘼,疾惡如仇。追求民主,崇尚自由。60歲至今,退休養老。60至62歲,京城打工兩年,只爲稻粱謀。差可告慰者,三子均學有所成。和內子逛互聯網,遊美利堅,觀念大轉變。國家興亡,匹夫有責;革故鼎新,刻不容緩。位卑未敢忘憂國,“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老夫以此自勉。

“做學生的總希望多多瞭解老師的過去……尤其是像您這樣複雜的坎坷的經歷,假如我們以後有幸能讀到您的自傳,那將是多麽令人高興的事。”1982年的5月2日,還在陝西師範大學讀書的楊占武同學,在我即將離開寧夏時,寫給我的信裏提出了他的這個希望。至今已25年。我已垂垂老矣,他也年逾不惑。所好這幾年我下了決心,誠惶誠恐,總算完成了這二十余萬字的回憶錄,可以向我的學生們勉強繳卷了。這當然是不平等的。那時候,要他們繳作業,是不允許超越規定期限的。

在這部回憶錄寫作過程中,我力求寫得樸素一點、平實一點、儘量“白描”、做到理性思考。求真求實。對於書中涉及的事情,人們可以見仁見智。我打破常規,直接引用了一些自己的日記、書信及親朋、同學和學生的書信或文章,還有班上兩次反右批鬥會上同學對我批判的發言記錄。如果讓我唱獨角戲,即使我存心要把它如實寫好,這部分東西肯定會多少“走樣”。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這相當的一部分還是集體創作。感謝他們,包括早已離開我們的難友林昭、呂慶仕、伍伯涵、傅家訓、江澤純等。我的老伴爲我的寫作創造了最好的條件,她承擔了繁雜的家務勞動,幫我整理查找資料,使我在精力不濟的情況下,無後顧之憂。她又是我的回憶錄的第一讀者,隨時提供修改、補充意見。三個孩子還有大媳婦,也十分關注我的寫作,從寫作、修改到成書,都出了不少力。

令我慶倖的是,今年元月26日,在美國德州奧斯汀,我收到了史學大師余英時教授的復信。感謝他對我的回憶錄寫作給予諸多的鼓勵,又得到他的允諾,將他的這封信做爲本書的《代序》。我注意到,余教授是在他七十七歲壽辰的次日給我寫的信。他年事已高,時間對他來說是極其寶貴的。他和我素昧平生,爲複我的信,要“快覽一遍”二十余萬字的書稿,讓我實在過意不去。他爲什麽能這樣做,我心裏明白。在此,祝願余英老健康長壽。

整風反右派運動已經過去半個世紀了。那次運動的受難者,他們之中,當時年齡最大的也有七老八十的,最小的,我記得北大有一位西語系的16歲的女右派。當時,歷史系的翦伯贊教授曾在一次報告會上引用列寧的話:“上帝是允許青年人犯錯誤的。”何況,這麽一批憂國憂民的青年人並沒過錯。這位才16歲的小姑娘也難逃脫政治上的滅頂之災,可見這種政治運動是殘酷無情的,是要吃人的。如今,這五十五萬多(另有三百多萬一說待證實)受難者中的至少50%以上已駕鶴西去,幸存下來的爲數不多了。幸存者之中,能寫作的,有責任寫下自己的經歷,讓年輕的一代永遠不要忘記過去的苦難,認識到專制極權統治才是人類最大的災難,才是萬惡之源!歷史學者單少傑指出:“我們民族在那段苦難歲月裏,已失去許多東西,但不要再失去歷史,不要再失去國史,不要再失去家史。我們人文學界現今所面臨的一個首要任務,就是如何解讀那段歷史,如何把我們所經歷的深重災難變成我們所擁有的深厚資源,深厚的人文資源。我們既然經歷了苦難,就應對得起苦難。”(單少傑:《研究苦難歷史的珍貴資源》)

現在已是二十一世紀了,時不我待,我們的奮鬥目標應該是建成一個自由、民主、憲政、法治的均富的社會,我們多災多難的祖國不容再瞎折騰了,她理應儘快進入世界自由民主強國之林!
2004-2006年3月寫于中國江蘇淮安市寓所;2006年4月至2007年1月修改、定稿於美國德州奧斯汀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8-9-2009 03:2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從接觸看瀕危方言、瀕危特徵和瀕危機制  時間:2009-3-7 10
  核心提示:【內容提要】接觸中的語言或方言如果出現了強勢和弱勢的層階,就會有雙方言或雙語現象出現,甚至可以有多方言或多語現象出現。漢語瀕危方言是在母方言轉換過程中形成的,主要出現在孤島方言的條件下。漢語高階方言疊置漢語低階方言、漢語低階方言匹配漢語高階方言以及民族語言匹配漢語高階方言,會導致瀕危特徵和語言變化瀕...
【內容提要】接觸中的語言或方言如果出現了強勢和弱勢的層階,就會有雙方言或雙語現象出現,甚至可以有多方言或多語現象出現。漢語瀕危方言是在母方言轉換過程中形成的,主要出現在孤島方言的條件下。漢語高階方言疊置漢語低階方言、漢語低階方言匹配漢語高階方言以及民族語言匹配漢語高階方言,會導致瀕危特徵和語言變化瀕危機制的消失,這是一種更隱蔽的方言流失現象。這三種方言流失現象對人類語言和文化都是損失。
【摘 要 題】語言學
【關 鍵 詞】瀕危語言/瀕危特徵/瀕危機制/語言接觸

    一、母方言轉換:瀕危方言的形成
    和瀕危語言類似,瀕危方言是指快要消失的方言。消失的原因和過程可以從方言接觸來觀察。
    方言的消失是在母方言轉換過程中完成的。母方言轉換主要發生在兩種情況中,一種是移動家庭後代的個體母方言轉換,這種現象廣泛出現在離開家鄉外出工作的家庭中,尤其是在大城市比較普遍,比如北京就有很多這樣的家庭,父母還能說自己的家鄉方言,但子女只能說普通話或北京話。我們把這種現象稱爲個體母方言轉換。個體母方言轉換有兩種情況,一種是子女出生在新的方言點,一開始就說該方言,一開始就完成了母方言轉換。另一種情況是子女出生在某個方言區,一開始學會的是該方言,後來進入新方言區,開始轉換成新方言,在什麽樣的年齡段和語言條件下會産生母方言轉換,現在還沒有得到很好的研究。
    母方言轉換的另一種情況是群體母方言轉換。除非說某個方言的一群人都離開了家鄉,並且都到了不同的地方,個體母方言轉換一般不會引起方言的消失。方言消失主要發生在群體母方言轉換的過程中。群體母方言轉換是指一個方言群體接受某種強勢方言或語言,放棄自己的母方言。這種情況尤其容易發生在方言島。
    在方言接觸中,通常都有強勢方言和弱勢方言的區別。考察下面比較複雜的情況:一階方言    普通話                                普通話人
二階方言    德陽話    德陽普通話                  德陽人
三階方言    孟家話    孟家德陽話    孟家普通話    孟家人


    德陽是四川的一個市,德陽話和成都話、重慶話、綿陽話等基本相同,可以直接對話,口音上有些細微的差別。孟家是德陽的一個鄉,孟家話和德陽話有比較大的差異,一般不直接對話。爲了討論方便,我們把方言接觸中形成的層階標注出來,一階方言區的普通話人只能說普通話,二階方言區的德陽人除了說德陽話,還能說普通話,即德陽普通話。三階方言區的孟家人,除了說孟家話,還能說普通話和德陽話。一般情況下,低階方言區的人和高階方言區的人對話時,總是用高階方言區的方言或基本相同的方言,比如德陽人和說普通話的人對話時,就用德陽普通話。方言的階和多方言的基本關係是,越是低階的方言區,能說的方言越多。母方言的轉換主要是從低階到高階。對話狀態如下:
   
    以上方言的分階標準完全是從雙語或多語角度出發的,不一定和經濟文化有必然聯繫,比如說上海人和北京人對話時,說北京話或接近北京話的普通話,北京話或普通話就是高階方言。概括地說,兩個不能相互對話的方言區用來共同對話的方言是高階方言。當相互不能對話的方言超過兩個時,就有n階方言的區分。和多方言地區存在層階相似,多語言地區也存在層階,母語轉換也是從低階到高階。
    筆者70年代曾經在德陽孟家插隊當知青,那時幾乎所有的家庭都能說一種當地的土話,大部分家庭也能說德陽話。這種土話和當地德陽話或典型四川話差別很大,舉幾個常用詞的例子:
   
    當地人都認爲孟家話很土。現在說這種話的家庭開始減少,更多的是說德陽話。這種情況繼續下去,孟家話就有消失的可能。在孟家附近還有些鄉也說這樣的話,說的人也在減少。
    方言出現層階是母方言轉換的必要條件,但不是充分條件,所以儘管孟家話有向德陽話轉換的趨勢,但德陽話並沒有向普通話轉換。孟家話向德陽話轉換的另一個重要條件是,孟家話屬於方言島,被德陽話包圍。德陽話則沒有被普通話包圍,德陽話和周圍的成都、重慶、綿陽等典型四川話都可以對話,所以德陽話通常不存在向普通話進行母方言轉換的情況。德陽話也沒有被成都、重慶、綿陽等典型四川話包圍,德陽話和這些典型四川話處在同一個對話層階,一般不存在雙語者,所以兩者之間一般也不發生母方言轉換。
    方言島也是有區別的。德陽還有很多大工業區,這些工廠的主群體說的話和德陽話不同。比如,電工廠說上海話,電機廠和第二重型機械廠說東北話,形成特殊的方言島。這些廠區的子弟有的能說德陽話,但並沒有産生母方言轉換,可能是因爲這些廠區的上海話、東北話和上海、東北的方言保持有對話聯繫,不是那麽孤立。相比之下,孟家話是比較孤立的。孤立的程度是相對的,更嚴格地說,德陽的上海話、東北話和源方言是有對話聯繫的,而德陽的孟家話和源方言已經失去了對話聯繫。和源方言失去對話聯繫的方言島可能是産生群體母方言轉換的重要條件。我們把和源方言失去對話聯繫的孟家話稱爲孤島方言。
    目前在全國各地還有不少大中型城市,爲了升學、謀職或其他的目的,有的家庭或單位有意識鼓勵說普通話,比如在上海、昆明等地,這種情況就比較多。但.由於上海、昆明等作爲二階方言的大中型城市方言勢力還比較大,這些方言在很長時間內還不會消失。
    根據以上分析,産生群體母方言轉換大致需要兩個條件:
    1.兩個相互接觸的方言通常不直接對話,其中某個群體出現雙方言現象,形成方言的層階。
    2.低階方言分佈在和源方言失去聯繫的方言島。
    德陽孟家話就滿足這兩個條件。從前面列舉的例子可以看出,孟家話有很多特點,這些特點都不是德陽話或典型四川話能夠解釋的,這些特點對於解釋方言遠征形成的語言變化有很高的價值。如果孟家話消失了,對歷史比較語言學研究是一個很大的損失。在全國有不少孤島方言,都不同程度存在類似孟家話的情況。孤島方言一般和高階方言不直接對話,可能是因爲孤島方言總是有很多和高階方言不同的獨特方言現象,阻礙著和高階方言直接對話,所以孤島方言的消失總是伴隨獨特方言現象的消失。記錄和研究孤島方言是拯救瀕危方言的迫切工作。
    二、高階方言疊置:方言瀕危特徵的消失
    前面我們說很多獨特語言特徵隨著瀕危語言或孤島語言的消失也就消失了,但並非只有瀕危方言的消失才引起獨特方言特徵的消失。瀕危方言的消失是低階方言轉換成高階方言的結果,或者說是高階方言替換低階方言的結果。即使在沒有出現替換或轉換的情況下,也存在方言特徵的消失現象,這就是方言接觸中的疊置現象。爲了說明這個問題,我們先討論語言接觸和方言接觸的一個差別。方言中廣泛存在文白異讀現象,徐通鏘、王洪君(注:徐通鏘、王洪君:《說變異》,《語言研究》1986年第1期。王洪君:《文白異讀和疊置式音變》,《語言學論叢》第17輯。)提出瞭解釋文白異讀的疊置式音變理論模型。如果我們進一步把方言接觸和語言接觸相比較,可以看出,在語言接觸中,如果不計算借詞,高階語言通常不改變低階語言的結構特徵(注:陳保亞:《論語言接觸與語言聯盟》,語文出版社1994年版。)。但在方言接觸中,尤其是在漢語方言這樣的接觸中,接觸方式採取的是對應接觸:
   
    德陽人能夠通過漢字或語素意識到普通話的和德陽話一部分字的k對應,並可能讓德陽話的聲母向普通話靠攏,把k讀成。這說明方言接觸中,即使沒有借貸,高階方言通過疊置也可以改變下層方言的結構特徵。可以說,疊置的條件是,說低階方言者能夠在低階方言和高階方言之間建立語音對應。兩種語言即使有同源關係,比如像漢語和藏語這樣的同源語言,如果說話者建立不起對應,疊置就不可能發生。目前普通話對德陽話k的疊置已經很深入,從下面“解”字在不同環境中的讀音可以觀察到這一點,德陽人並不一定能自覺意識到這個過程正在發生:
   
    這是對初中和初中以上的德陽人的調查結果,除了“解手、解開”是以k讀音爲主,其他都以爲主,好多都只有一種讀音。隨著調查對象的增多,結果會有一些變化,但總的疊置趨勢是存在的。
    正是建立在對應接觸上的疊置,使漢語方言接觸又多了一個瀕危特徵問題,很多重要的漢語方言特徵正在被疊置掉或已經被疊置掉了。德陽話有些語音現象很獨特,比如在有些聲母條件下,u韻母後面會有一個v,不同的人濁擦程度不完全一樣:             陰           陽           上           去
kuv          姑           穀           古           故
k'uv         枯           哭           苦           庫
fuv          夫、呼       福、胡       斧、虎       富、戶
tuv          都           毒           堵           杜
t'uv                      塗           土           兔
luv                       奴、盧       努、魯       怒、路
tsuv         租、朱       足、竹       組、主       駔、住
ts'uv        粗、初       徂、除       楚           醋、處
suv          蘇、書       俗、熟       鼠           訴、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8-9-2009 03:2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目前德陽年輕人中帶v的比我20年前記錄到的要少得多。說普通話機會越多的人,這個v越少,或者讀得越輕。我在四川樂山、自貢、宜賓、雲南昭通一線所錄的音中,有的點也有這個v,年紀大的多於年紀輕的,年輕人中的變異通常反映了變化的方向,這說明v也在減少。這個v對歷史語言學和普通語言學的研究都是很有價值的,現在已經是一種瀕危特徵。
    德陽話還有一種特殊的變調現象:單字調    單字調      偏正(名)         述賓             並列             主謂          偏正(謂)        述補
磨31      肉214      磨31肉55       磨31肉214
魚31      肉214      魚31肉55                       魚31肉214
油31      漏214      油31漏55                                        油31漏214
遲31      到 214      遲31到55                                                        遲35到 214
遲31      到214      ?                                                                                吃31夠214


    31調加214調時,如果是名詞性的偏正結構,要變調,其他情況下不變調。·這個現象說明變調可能受結構關係和分佈功能兩種因素的影響,也說明結構關係和分佈功能是說話者能夠意識到的兩種初始語法現象。我們曾經分析過,結構語言學和生成語法打算從分佈功能推導出結構關係,可能會遇到困難(注:陳保亞:《20世紀中國語言學方法論》,山東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德陽話的變調現象再次證明了從分佈功能推導結構關係的困難。是否能夠從分佈功能推導結構關係是理論語言學中的重要問題,德陽話這種變調現象對語言學理論研究有重要價值。這一變調現象在成都話中沒有,德陽周圍的四川方言中也很少見到,目前這一現象也處在瀕危特徵狀態,和我們20年前的調查相比較,減少了很多。也是說普通話機會越多的人,這種變調越少。
    三、低階匹配:方言瀕危特徵和瀕危機制的消失
    除了高階方言疊置低階方言引起方言特徵的消失,低階方言也會匹配高階方言引起高階方言特徵的消失。比如德陽電機廠方言是東北話,對德陽來說相當於普通話,所以德陽人都用德陽普通話和電機廠的人對話,由於越來越多的電機廠工人來自德陽本地或四川其他地方,電機廠中德陽普通話或四川普通話勢力在增加,並且正在通過匹配的方式使電機廠的東北話減少對立特徵。比如:
   
    和東北話相比,德陽普通話in和ing不分,都用in去匹配,這種德陽普通話在和電機廠東北話對話中開始影響後者,現在電機廠說東北話的青年人中開始出現前後鼻音不分的現象,這種匹配可以稱爲併合匹配。電機廠東北話“解、姐”不分,受德陽普通話匹配後,有個別人把“解”讀成k聲母,這就等於把“解、姐”分開了,這種匹配可以稱爲分裂匹配。從這幾個有限的實例可以看出,低階方言匹配可以導致對立的合併,也可以導致新的分裂,不過總的趨勢是對立在減少,因爲在匹配前可以在德陽話和東北話中找到三個音的對立。如果我們把實例擴大,就會發現低階匹配引起的對立合併更多,一些瀕危特徵也會在合併的過程中消失。
    低階匹配不僅僅出現在漢語方言之間,也出現在漢語方言和民族語言之間。漢語方言特徵還可能受到民族語言的母語匹配而消失。雲南德宏傣語對德宏漢語方言的影響就是一個例子。兩個語言接觸時的對話狀態如下:
   
    在傣語對話狀態,漢語是低階傣語是高階,這種情況只發生在雲南德宏梁河縣的少數村寨。在漢語對話狀態,漢語是高階傣語是低階,這種情況在德宏傣族地區比較普遍。在漢語對話狀態,當地傣族會把自己傣語中的結構通過匹配帶到傣族漢語中。僅以平舌和卷舌的對立爲例,根據我們的調查,早期德宏漢語是分子舌和卷舌的,傣語不分,因此傣族漢語也不分平卷舌。漢語在和傣族漢語的對話過程中,開始受到傣族漢語的影響。影響的程度主要和傣語人口和漢語人口比例有關係,傣語人口越多,傣族漢語對漢語的影響越大,漢語不分平舌和卷舌的情況也越多。以平舌字“色”和卷舌字“蛇”的聲母爲例:
    德宏部分地區漢語平卷舌分合舉例漢化程度          漢語          傣族漢語        傣語        代表點
                色    蛇        色     蛇
漢化程度低      s     s          s     s       不分平卷舌      潞西芒市鎮
漢化程度較高    s     s          s     s       不分平卷舌      梁河曼東
漢化程度最高    s     s          s     s       不分平卷舌      梁河囊宋④


    注釋:
    ④囊宋傣語中的漢語借詞分平卷舌。
    瑞麗、潞西很多地方的漢語一般都不分平卷舌了。在傣族漢語對漢語的匹配過程中,並不是原來分平卷舌的漢族不再分平卷舌了,而是漢族的後代生活在傣族漢語人口多而漢語人口相對較少的語言環境下,失去了平卷舌對立的有效環境,開始不分平卷舌。比如瑞麗傣語人口占45%,漢語人口占41%,剩下的是其他少數民族,所以傣族漢語的人口相當高,對漢語的匹配也最強。這種母語匹配過程發生在音系的很多方面,使瑞麗話、潞西話音系簡化,凡是傣語不對立而早期德宏漢語對立的,現代的漢語瑞麗話、潞西話基本上不再對立了,早期德宏漢語的很多對立特徵就這樣在傣語的匹配下消失了。傣語匹配漢語的情況在雲南的所有傣族地區都存在。近些年來我們對西南民族地區的雙語作了很多調查,凡是存在雙語現象的地方,漢語都不同程度的受到民族語言有規則的匹配,對立特徵正在不同程度的消失。這些正在消失的對立特徵或發音特徵都屬於瀕危特徵。
    低階民族語言對高層漢語方言的匹配和低階漢語方言對高階漢語方言的匹配性質不完全相同,在低階漢語方言匹配高階漢語方言的過程中,既有併合匹配,也有分裂匹配,比如上面德陽話對普通話的匹配,這是因爲德陽話和普通話的接觸是對應接觸,德陽人能夠在德陽話和普通話之間建立對應關係。在低階民族語言對高階漢語方言的匹配過程中,只有併合匹配,沒有分裂匹配,因爲傣語和漢語的接觸不是對應接觸,是相似接觸。儘管傣語能區分x和h兩個聲母,漢語不能,傣語也沒有給漢語增加一個h聲母。正是因爲低階民族語言對高階漢語方言的匹配只有併合匹配沒有分裂匹配,漢語對立特徵的消失就更嚴重、更隱蔽。
    民族地區漢語方言中瀕危特徵的消失和瀕危民族語言的消失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漢語和傣語接觸時,傣族通常是雙語者,漢族通常是單語者,漢語是高階語言,傣語是低階語言,所以漢語主要是受民族語言的匹配,丟失語言特徵。由於漢族會說民族語言的人很少,即民族語言很少被漢族說,所以民族語言的特徵很少受到漢語的匹配,民族語言所受的影響主要是從漢語獲得借詞,或者是民族放棄自己的母語改況漢語,出現瀕危語言現象。
    德宏漢語卷舌音算是一種瀕危特徵,如果這一特徵丟失,我們就會缺少一個認識德宏漢語方言源頭的證據,因爲德宏漢語卷舌音的分佈和北京話並不一樣,另有來源,弄清這個來源對漢語史和移民史的研究很有價值。
    漢語方言和民族語言的接觸還存在一個語言演變的瀕危機制問題。上面談到的傣族漢語有兩個性質:
    1.傣族漢語的基本語素和漢語的基本語素對應;
    2.傣族漢語是和漢語對話的。
    所以我們認爲傣族漢語也是一種漢語方言。這種傣族漢語也會受當地高階漢語方言的疊置或回歸,由於這種回歸過程,有的地方平卷舌會重新形成,早期有過平卷不分的階段就看不出來了,變化完成以後,演變過程的機制也就消失了,這是非常可惜的。我們可以把這些接觸中正在消失的方言變化機制稱爲瀕危機制。系統地追蹤調查方言演變過程的瀕危機制對歷史語言學有重要意義。目前在德宏很多地方都能觀察到演變機制的消失,很多瀕危機制對歷史比較語言研究很有價值。比如:
   
    漢語的舌面音在潞西芒市鎮傣族漢語中有不同的讀音,但是傣族漢語這種不同的讀法都是有條件的,如果漢語的韻母是iu、io、iong,傣族漢語的聲母就讀舌尖音,其他條件下都讀舌面音。這類語言事實對歷史比較語言學研究很有價值,說明語言接觸産生音變時,也是有規則的、有條件的,其規則強度不弱於語言演變的規則。我們目前在其他語言接觸中也觀察到了接觸音變有條件的現象。梁河囊宋傣族漢語和當地漢語的讀音基本一致,根據我們對不同年齡層以及附近村寨讀音的分析,囊宋傣族漢語最初也經過芒市鎮傣族漢語的讀音階段,只是早期狀態基本上已經在中青年以下消失。潞西芒市鎮傣族漢語也開始出現回歸情況,如果將來芒市鎮傣族漢語這類讀音消失了,一些重要的音變現象就觀察不到了。所以芒市鎮傣族漢語的這類讀音的變化過程也可以看成是瀕危機制。
    四、拯救瀕危方言、瀕危特徵和瀕危機制
    以上我們只是從有限的幾種方言和語言出發,從語音的角度分析了方言和方言的接觸、方言和民族語言的接觸會導致瀕危方言、瀕危特徵和瀕危機制的消失。這類過程是廣泛存在的。在語法層面也存在類似的問題。隨著現代媒體手段的出現,消失的速度迅速加快,這是非常讓人擔憂的。語言和方言的歷史對於整個人類就像記憶對於每個人一樣,它說明語言人怎樣組織經驗,怎樣遠征和移動。語言歷史的重建需要現代語言、方言和保存在其中的各種特徵,這方面的知識越豐富,對語言史的重建越完善。因此,瀕危語言、瀕危方言、瀕危特徵和瀕危機制的消失對於重建古代語言,認識古代語言演變的機制,弄清早期思維方式和文化習俗等工作,無疑是重大損失。拯救瀕危方言、瀕危特徵和瀕危機制不僅是語言學家的工作,也是全人類的工作。當然,我們不太可能人爲地阻止瀕危方言、瀕危特徵和瀕危機制的消失,但我們應該花費更多的心力、財力去記錄、研究瀕危方言、瀕危特徵和瀕危機制。對瀕危語言也應該這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8-9-2009 04:2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每種方言裏都存在有音無字的情況,即在口頭上能說出來,但是書面上卻無字記錄下來的字。當然,有音無字的情況有兩種,一是確實無字,二是有字,但是其本字尚未考證出來。

閩南方言用字之我見 作者:李竹深 發表時間:2008-8-18
長期以來,在閩南地區流傳著“方言有音無字”的說法,這和稱“閩南方言是漢字的活化石”的觀點是背道而馳的,是相互矛盾的。既是“活化石”,就不會“有音無字”;既“有音無字”,就不會是“活化石”,這是有關閩南方言的悖論,孰是孰非是必須論理清楚的。
  在人們長期生活的活動中,由於歷史的變遷,文化的演進,生活習慣的改變等諸多原因,使原本音、義兼備的方言本字逐漸模糊、迷失乃至於消失,造成現今閩南方言絕大部分以音定字的荒唐後果。這種表音文字現象的湧現,不能不說是方言發展過程中的損失和失誤。有如漢字的簡化,在帶來方便簡捷的同時,卻爲傳統文化的傳承帶來一定的障礙,使人們在研究傳統文化的時候,不得不面對繁、簡兩種漢字的雙重認知。因此,如何將已消退的方言文字信息重新找回,是我們這代方言研究者的職責所在。這尋求的過程,將是艱難而又漫長的,也是枯燥而索然的,要求從事者要有板凳冷坐、寂寞耐得的精神和毅力。  
  如何改變目前閩南方言存在的“有音無字”的現狀,使這個素有“漢字活化石”之稱的閩南方言重放昔時的光彩,竊以爲必須注意以下幾個方面的規範。  
  一、方言要儘量選用音、義兩方面都合符要求的字,並以通俗易懂的字爲主,特別是探尋方言的本字。閩南方言作爲“漢字的活化石”,不但保留著中古的音字,而且也保存著上古的音字。這些字有很多是現今不用的冷僻字,甚是放棄已久的死字。重新啓用這些字,不是爲了復古,而是恢復其本來面目。如表示“溫習”意思的“   ”字,是極爲生僻的死字,方言要恢復使用。又如表示“嘮嘮叨叨”的“覼瑣”,現今已因象聲詞“囉嗦”流行而廢棄,那就要從俗,順應文字的發展趨勢,同時也要領悟它的本字,去感知閩南方言那悠久的歷史及演變的軌迹。  
  二、音義未能相兼的,應以字義爲主,輔以方言拼音。這就是通常所說的“借用字義”。如“縮”字,方言棄其本音,借用其字義,方言發音爲lūn表示“收縮、退縮”的意思,這正是“縮”字的原有含義,但方言音lūn與其縮字本音suò,卻無任何關聯。這方面的字要謹慎選用,要用得恰如其分、恰到切處。  
  三、一時未能檢索到的字,採用先賢慎重的做法,以□代替。如今已有一套較好的《閩南方言拼音方案》可以採用,不妨直以拼音代字。如方言中有一句“lh dh sút”,是粗言穢語,表示“我操你”的意思,一般在講這句話時,還配帶比劃中指的行爲。爲保留方言的特色,可徑用《閩南方言拼音方案》來體現,不要用任何同音字來替代,以免有他解出現。這類型的字,要下大功夫將其拿下,使閩南方言成爲真正可以領會、可學、可讀、可記的文字。  
  規範方言用字還要注意方言口語中的訛讀現象。訛讀是口語文化的普遍現象,因此要認清訛讀的緣由。北魏酈道元在《水經注·河水三》中記述:“漢武帝元朔三年,封代共王子劉忠爲侯國,王莽之慈平亭也。胡俗語訛,尚有千城之城。”這裏是說將“慈平”訛讀爲“千城”。清代詞人納蘭性德在《淥水亭雜識》卷一亦記載:“西山有君子口,疑即《寰宇記》所雲君子城訛爲箕子城城者也。”這是說“箕”訛讀爲“君”。閩南方言在長期口口相授中,也有很多訛讀。如芝山上的“仰止亭”訛爲“老鼠亭”,弘一法師曾經杖錫過的“祈保亭”訛爲“豬母籐”,又如“禦史巷”訛爲“牛糞巷”,“謝溪頭”訛爲“吃雞頭”,“姜太公”訛爲“鹽菜公”等等。直到如今,很多人知道“牛糞”,不識“禦史”,蓋訛音使然。訛讀爲探求方言用字帶來諸多困惑,這也必須盡力去克服、解決的一關。  
  總之,寫出來的方言要讓人看得懂,特別要讓不會說閩南語的人也能看懂,明白它要表達的意思。這樣的方言才有生命力,才有生存和發展、推廣的空間和可能。  
  規範閩南方言用字的路十分漫長,十分艱巨,非一人之力可以完成。每人能出十分力,獲得一二分的成果,集腋成裘,那衆人的成果就十分可觀。閩南方言是“漢字的活化石”,才能名符其實,才能流布,才能發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8-9-2009 04:3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孝感方言1、瑟家的。瑟讀音爲se陰平,家讀音爲ga陰平。意爲完蛋了,沒戲了。情景例:小孩子端著一杯飲料在喝,一不小心將杯子弄翻,飲料全部灑在了地上。母親這時候會對他說:哦呵,瑟家的,喝不成社!
2、綠噢。這個詞在孝感話裏有幾種意思。一種意思是蒙了,糊塗了。例如:嚇綠了,就是嚇蒙了,嚇呆了的意思。還有一種意思是匪氣的意思。例如,綠頭綠腦,邪綠了。
這裏的噢的讀音很有意思,讀作uao,這個韻母,是普通話裏沒有的韻母。以往論及孝感方言的文獻裏,都沒有提及這個韻母。uao在孝感話裏,到底是一個獨立的韻母,還是一個音變的問題,還有待進一步研究。“了”字作爲詞尾的時候,有比較複雜的音變。如“吃了”“搞拐了”“打破了”“潑了”中的“了”念作iao上聲。“完了”,“捅穿了”中的“了”念作liao上聲。輸了,念作ao上聲。粥(動詞塞)了,偷了等詞中,念作uao上聲。
3、扳。動詞,就是身體劇烈運動得意思。例如,扳命,扳甑,就是拼命的意思。喜得扳,就是高興得又蹦又跳。扳得玩,就是打打鬧鬧的玩。


  5、粥。這是一個和粥同音的動詞,音zhou入聲。意思是塞。兩頭一粥,就是將兩頭塞起來的意思。給人送錢開後門,叫做粥錢。
  6、瑟。音se陰平。第一個意思是笑。瑟死人,就是笑死人的意思。十二年前我在楊店高中做實習生的時候,聽和我一起實習的一位英語系的同學講,康熙字典裏有這個字,字型是四字去掉下面封口的那一橫。
  瑟還有一個意思是,就是張開不嚴實的意思。例如,說一個人的牙齒外爆嘴巴不能合上,就說這個人瑟牙霸齒。再如,們沒有關嚴,就說門瑟倒得。

噻子不噻:土語,意思是根本不怕你,不把你放在心上。
不噻乎:不在乎(莫說得嚇人,我不噻乎他)。
[s:9]  [s:9]


“了”字在孝感話中的讀音一般是liao(或niao,因孝感話聲母L、N不分)。
作爲助詞時,“了”字的讀音則受前面音節韻尾的影響,發音不盡相同。如:
1.吃了——“吃”(孝感話讀qi)的韻尾i 成了後面“了”的聲母,“了”字讀yao。
2.夠了——“夠”的韻尾u成了後面“了”的聲母,這兒的“了”字讀wao。樓主例子中的“綠了”(“綠”孝感話讀lou)也屬同理。
3.就了——這是孝感話中最具地方特色的一個方言詞,“就”的韻尾u影響後面“了”的發音,使“了”讀成wao。
4.完了——“完”的韻尾n成了後面“了”的聲母,所以“了”字讀niao。
5.腫了——“腫”的韻尾ng影響後面的“了”,這兒的“了”讀ŋao。“了”字就跟孝感人讀“咬”字一樣發音。

紫檀 2008-01-02 13:20
一件事擺平了,孝感人說:“那個事了了!”這兩個“了”的讀音是不同的喲。前一個“了”是動詞讀liao(或niao),後一個“了”是助詞讀wao。
孝感話中像這樣因詞性不同而讀音有異的字有不少,完全可以通過進一步考證研究,寫成一篇洋洋灑灑的論文。如“就”字,作爲形容詞和動詞時讀jiu陽去,像上面提到的“就了”(完成了,結束了),還有“這是我就你的面子”(遵從、按照)等;作爲副詞時讀zou陽去,像“就來”、“就幹”等。
你會說孝感人常說的一句話——“說了就就了”嗎? [s:9]  [s:17]


  7、牛胯的扯得馬胯的。意思是說話不著邊際,前言不搭後語。胯,孝感話的發音是ka陰去。這是一句俏皮話。孝感人說話,喜歡拿胯下的東西做比喻。
  8、鬼搞日弄。鬼搞,亂搞的意思。
  日白。騙人,或者開玩笑的意思。有時候把聊天也叫日白。
  日哄。傻子的意思。
  日死人。就是騙死人,很騙人的意思。有一次,我在孝感的公汽上,聽到兩位少婦對話,一少婦說:張三這傢夥日死人。孝感少婦說話之威猛,令人側目。
  日貓。就是厲害的意思。你跟哪個日貓些?這句話的意思是你比誰厲害些?
  日,在孝感話裏還是一個程度副詞,相當於“很”。有一次,我在路上聽到一個女大學生說:某某日芽。意思是說某某很二百五。


  9、林尋。音lin陽平xin陽平。乾淨的意思。尤其指穿著乾淨。80年代以前,人們穿衣服很不講究,常常髒兮兮的,偶有穿得乾淨一點的,就會被人稱讚:穿得好林尋啊。
  10、喇薩。音na陽平sa陰平。髒,不乾淨的意思。
  賴袋。音nai陰平dai陽平。也是髒,不乾淨的意思。
  以上兩個詞,和林尋是反義詞。
  11、咯林。音lo上聲nin陽平。囉嗦的意思。
  12、日麽亂暫。烏七八糟的意思。這傢夥,總喜歡搞些日麽亂暫。

  13、嘎。音ga陰去。動詞,做動作的意思。先這樣一嘎,再那樣一嘎。這句話的意思是先做這樣的動作,再做那樣的動作。
  14、嘎勢。音ga陰去shi陰去。開始的意思。怎暫我者嘎勢上課。意思是現在我們開始上課。
  15、怎暫。現在的意思。
  16。我者,你者,他者。
  我著,你著,他著。
  我耐,你耐,他耐。
  以上者,著,耐,音zhe陰平,zho陰平,nai陰平。都相當於“們”的意思,表示人稱代詞的複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楼主| 发表于 19-9-2009 08:1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fzh333孝感方言 湖北职业技术学院 冯志华
    2007年7月5日于漢口江北園丁苑
   想念「這種蟲」老師  
    近來登錄槐蔭風情,看到風情欄目來了不少新朋友,唱和酬答,好不熱鬧。然美中不足的是,最近兩個月,很少看見這種蟲老師的蹤影了。就像看一場熱鬧的大戲,沒見到自己喜歡的角色上臺,心裏不免有些惆悵。於是,便寫下以下的文字,算作是對這種蟲老師的想念。
    
    一,我的良師。
    「這種蟲」老師,是一名年輕有爲的語言學家,他是孝感方言研究領域最有成就的學者。
    2005年的冬天,我因爲碩士論文的選題是孝感方言的緣故,我開始搜集有關孝感方言研究的文獻。在我搜集的參考文獻裏,除了趙元任等語言大師的著作外,最多的,就是這種蟲老師的著作了。這種蟲老師的這些著作中,有幾篇我只在網上搜索到了題目,而無法得到原文。那時候,我跟這種蟲老師素不相識。正好,我有我有一個親戚以前曾和這種蟲老師做過鄰居,比較熟識,我便委託這位親戚向這種蟲老師索要這些著作的原文。不幾天,我就收到了這種蟲老師提供的這些著作的複印件。這些著作,成了我以後做碩士論文的參考文獻。這些著作,在研究方法上,在語言素材上,在寫作體例上,在思維方法上,都給了我極大的幫助和引導。
    後來,在我論文寫作的過程中,我一遇到百思不得其解的問題,我便發電子郵件或者打電話向這種蟲老師請教。這種蟲老師對我這個素不相識、從未謀面的語言學門外漢,總是給與耐心的指導。每跟這種蟲老師通一次電話,我總會有一種醍醐灌頂、恍然大悟的感覺。這種蟲老師給我回復的電子郵件,更是周到詳盡,切中要害。有的回復郵件,洋洋灑灑數千言,極富學術價值,字裏行間流露出來的對我這位後學者的拳拳之情,令人感動。
    這種蟲老師在論文上給與我的指導,實在是比我的導師給予我的指導還要多。在我心裏,這種蟲老師,是我的良師。
    
    二,真正的讀書人。
    我準備用大師風範做這一節的標題,後來一想,這種蟲老師是個謙遜的人,要是這種蟲老師看見這標題,一定會批評我。也許,這也是大師風範的一種體現吧。
    我眼裏的大師風範,表現在這樣幾個方面。首先是謙和平易,決不張揚。二是對學術的執著和嚴謹,不隨波逐流。三是淵博勤奮,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之讀聖賢書。我覺得,這三樣,正是這種蟲老師給我的感受。
    2006年底,我將我的一篇關於孝感方言的論文投稿到某學報。由於懂得孝感方言學術論文的人不多,而這種蟲老師又是這個領域裏最有成就的學者,因此,我的論文被主編送往這種蟲老師那裏審稿。我的這篇論文,這是我的的一篇關於孝感方言的論文,還處於入門級的水平。聽到審稿人是這種蟲老師的消息後,我的心裏十分惴惴,害怕我的這篇入門級的作品,被淵博的這種蟲老師一槍斃掉。此時,我和這種蟲老師還素未謀面,只在電話裏和網上交流過。我便懷著求情的心理,給這種蟲老師打了一個電話,希望他能夠手下留情,將我的這篇論文審核通過。不料想,這種蟲老師對我的論文給予了極大的鼓勵,其扶植後學者的精神,讓我想起了魯迅之對於文學青年。一個多星期後,我收到了學報主編轉給我的這種蟲老師的審稿意見。這審稿意見,一共二十餘條,大到學術錯誤的指正,謀篇佈局的調整,小到錯別字的校正。我這才明白,這種蟲老師將我這篇論文,仔細地看了一個多星期,比我自己看這篇論文的時間都要長。
    今年的二月二十三日,農曆正月初六,我在槐蔭風情欄目網友的大聚會上見到了這種蟲老師。這種蟲老師身材清瘦,戴一副眼睛,衣著乾淨整潔,說話慢條斯理。這天,我因有事要返回武漢,沒有能隨網友們參加活動,令我非常遺憾。但這次見到了這種蟲老師,卻完成了我許久以來想見到這種蟲老師的心願。
    這以後,我又陸續和這種蟲老師見過幾次面。蟲老師每次都稱呼我爲馮先生,讓我這個淺陋的傢夥,也頓時沾上了些許的書卷氣。蟲老師的家,我也有幸去過一回。蟲老師的書房,那可真是名副其實的書房啊,滿堵牆都是書。蟲老師還專門有一架梯子,用來爬上書牆的頂端取書。
    今年的五月份二號,在槐蔭風情網友的一次聚會上,這種蟲老師告訴我,他最近正在讀我送給他的碩士論文。他說他每天花四個小時來讀我的論文,邊讀邊對照他自己的研究,邊思考某些有疑義的問題,邊發現新的研究課題。有時候一天四個小時,只能看一頁表格。蟲老師的話讓我既佩服,又慚愧。我自己花在一頁文字上的時間,都沒有超過四小時啊!
    
    三,書生軼事。
    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之讀聖賢書的書生,超脫物外,有時會因不諳俗務,鬧出一些笑話。例如,章太炎在孫中山的臨時政府做過幾天的教育官員,下班回家時常常迷路,時常要出動大批警察去尋找。據說牛頓有一次到餐廳看到狼藉的杯盤,居然認爲自己已經吃過飯了。大凡真正的書生,都會要鬧出幾個類似的笑話來的。不然,就不能算是真的讀書人。
    這種蟲老師的笑話是:有一次,蟲老師的夫人囑咐蟲老師,如果哪天碰到收廢品的,就將家裏的舊報紙賣掉。不幾天,蟲老師在樓下看見有吆喝收廢品的人,就將這收廢品的帶到家裏,將家裏的舊報紙搬出來交給收廢品的。收費品的人將舊報紙用秤一稱,蟲老師便問道:多少錢。收廢品人答曰:十四元。蟲老師便從口袋裏掏出十四元錢付給收廢品的人。這位收廢品者,接過錢,背起報紙,高高興興地下樓去了。
    這件軼事,讓我對蟲老師結結實實地羡慕了一番。可惜我們這些世俗的傢夥,估計連做夢都做不出如此如此驚世駭俗的軼事出來。


方言與普通話  
我有不少同事的小孩,10幾歲了,只會說普通話,不會說方言。我覺得,這並不是一件好事,而是一種悲哀。請聽我細說端詳:

    1、有的家長之所以一直讓小孩說普通話,沒有教小孩說方言,其原因是怕小孩長大了受方言的影響普通話不純正。我覺得這種擔心是多餘的。事實證明,即使小孩長大後才開始學說普通話,也可以學好普通話。以我自己爲例,我出生在農村,上大學後才開始說普通話,馬上就進入了普通話的狀態,大學一年級下學期就進入校廣播台當播音員,現在是省級普通話測試員,普通話一級水平。
    何況,小孩子長大後,如果不從事語言工作,何必要100%純正的普通話呢?
    還有一點,就是現在的小孩,每天都生活在普通話的環境裏,電視媒體、學校的語言環境,就是想不說好普通話都難。
    還有一點,事實證明,一個人,可以流利地掌握雙語雙方言。現在很多少數民族地方,如西藏和xinjiang,很多小孩子既會說本族語言,也會說漢語,都很流利。新加坡的人,可以說是雙母語,漢語和英語都很流利。

    2、方言是文化遺産,丟棄很可惜。方言作爲一種語言,是地域文化的載體,沒有了方言這種載體,很多富有濃郁地域特徵的文化就失去了土壤,就變得索然無味了。
    現在很多少數民族,50以上的人還會說本民族語言,30歲以下的年輕人,基本都不會說本民族語言,只會說漢語了。本民族的語言眼看著就要慢慢死去了,這對本民族文化的傳承,是多麽大的損失啊!例如,我有幾個土家族的同學,他們都不會說土家話。據說,現在只有在偏遠的山村才能找到幾個會說土家話的老人。在例如滿族的滿語,滿語曾經無限風光,是清朝皇家的語言,但是據說現在全中國會說滿語的人只有不到10個。語言死亡了,以這種語言爲載體的文化就只有存在於博物館了。而且,存在于博物館的文化,你不懂這門語言,這種文化你也看不懂。試想一下,假如全中國人都不會說漢語,只會說英語,那麽我們中華5千年的文化典籍,就沒有人能看懂了!嗚呼哀哉!
     
    3、文化要多元,語言也要多元。世界上,每個人的面孔都長得不一樣,每個人的性格也不一樣,這就構成了多元的世界。試想,假如每個人都長得一模一樣,要靠哉脖子上挂一個號碼牌才能相互辨認的話,那世界就沒什麽意思了。
    語言也是一樣,需要多元。
    國家推廣普通話,也並不是要消滅方言。多元的語言和多元的文化,才能構成多元的豐富多采的世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9-9-2009 09:2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孝感方言裏有音無字的情況
    下面發個方言的主題,向各位大俠請教:
    每種方言裏都存在有音無字的情況,即在口頭上能說出來,但是書面上卻無字記錄下來的字。當然,有音無字的情況有兩種,一是確實無字,二是有字,但是其本字尚未考證出來。
    我近來做《孝南方言語音研究》的學位論文,整理出了《孝南方言同音字表》,下面把孝南話裏的一些有音而無字的音節列舉幾個,請教各位大俠,看看是否有本字。由於國際音標在本版無法顯示,記音聲母和韻母採用漢語拼音(當然只能取近似音),聲調用5度標音法。注釋中用“~”代表被注釋字。
  順便說一句:以上詞彙的注音,採用漢語拼音。其實,漢語拼音是不能準確記錄方言語音的。要準確記錄方言語音,最好是用國際音標。但是國際音標符號在論壇裏打不出來,所以只能將就用漢語拼音代替了。
  另外說明一點的是,以上方言詞彙的聲調記錄,只寫調類。孝感方言的聲調,是六個,調類和調值如下:
  陰平,調值44。
  陽平,調值21。
  上聲,調值52。
  陰去,調值34或35或15。
  陽去,調值45。
  入聲,調值213。
  對孝感方言調值的具體值,先賢及今之學者的描寫略有不同,不過這不能算是分歧。

在聲調調值的描寫上,我的提法也與前人有所不同。
陰平 陽平 上聲 陰去 陽去 入聲
趙元任 34 21 52 25 33 213
詹伯惠 34 21 52 35 55 213
王求是 44 21 52 35 55 13
馮志華 44 21 52 15 45 213
尤其陽去,前人的描寫都是平調,而我認爲,應該是高升調。

孝感方言的入聲比較特殊。中古入聲字的讀法是“入聲短促急收藏”,但孝感方言的入聲卻不是促調,而是舒調。“傳統入聲”有塞音韻尾,本質上屬韻母結構範疇。孝感話入聲不帶塞音韻尾,它以獨立的調值區別於其他調類,孝感入聲沒有塞音韻尾,本質上屬聲調範疇。中古入聲字在孝感話中大部分仍讀入聲,小部分分化到舒聲調中去了,分化的規律是:中古清聲母字主要歸陰去,全濁聲母字主要歸陽平,次濁聲母字主要歸陽去。

    ca6:蜘蛛,孝南話叫~爬子。
    sha6:讀如廈,歪、斜。例:你這個字寫~了。
    ga5:做動作,叫~。例:~得我看下。
    ga5:開始,叫~勢。
    ka6:擠、塞。例:街上人太多了,擠擠~~的。
    ha6:都是,孝南話叫~是。
    do6:讀如墮。蓋。例:炒菜的時候要把鍋蓋~著。
    do7(或8):讀如鐸。端。把那盤菜給我~過來。
    to3:讀如妥。垂。例:把手~下來。
    no3:讀如裸。男性生殖器。
    zo3:讀如左。借。
    co6:挑撥。例:~得他們兩個人鬧冤!
    so1:讀如梭。吃。
    cho7(或8):讀如戳。鏟。例:去拿把鍬把那耙屎~得丟得廁所裏去。
    ko1:讀如科。捋下來。例:把手錶~下來。
    ho5:讀如貨。騙。
    o7(或8):讀如握。燙。
    zhe1:音遮。們。例:我~,他~。
    ge5:用鋸子鋸。例:~鋸。
    ke1:用手卡脖子。衣服很緊,叫~人。例:莫跟老子邪,再邪老子~死你!
    ke3:伙食不好,想吃點好的,叫~不過。
    he3:在別人身上抓撓,使發癢,普通話叫胳肢。例:莫~我,好癢!
    chi2:讀如遲。剖,~魚。
    bai1:亂折騰,例:他是個敗家子,把家裏的錢都~光了。
    tai3:操外地口音的人,叫~子。
    nai1:髒
    cai6:適應力強,叫~皮。
    sai2:發抖。例:嚇得直~。
    du7(或8):讀如督。拿著某物朝另一物體上撞。例:把那幾張紙~齊。
    ŋau6:忍受痛苦。例:痛得~不住了!
    cou6:使勁擦。
    zhou6:動作遲緩、不靈活。
    kou7(或8):聰明。
    chan3:打。
    ŋan2:蓋得嚴實。~合。
    ŋan3:把握尺度,叫~著。
    men5:藏而不露,叫~。
    ten3:顛簸。例:路不平,坐在車子上好~人。
    nen1:用手指撚。
  cen3:使勁按。例:那個瘋子力氣好大,幾個人才把他~住。
  ŋen5:硌腳,叫~腳。
  pang1:很、非常。這條魚,~腥八腥的。
  pang3:撞。
  ŋang1:讀如肮。喊
  ŋang2:旁邊。例:在你的~哈。
  rang2:軟。
  gong5:讀如貢。鑽。例:~進去。
  ŋong1:讀如翁。蓋。例:拿個布把桌子~著。
  nong5:食物煮得很爛,叫~。例:飯煮~了。
  nong5:磨蹭。例:快點,莫緊~。
  ni1:用腳使勁踩。
  pie3:用手掰。例:把棍子~斷。
  mie1:很。
  qiu5:眼睛視力不好,看東西費勁,叫~眼。
  yin6:讀如豔。撒,又叫~。如:~化肥。
  diang1:捶,打。
  jiong7(或8)::死的貶稱。
  ku2:蹲。
  pu6:趴著。
  kuan5:絆。
  kuan6:找藉口,叫找~頭。
  wan5:陰毒,叫~氣。
  wen5:鑽進水裏。
  kuang3:莽撞,叫~氣。
  rua5:大聲喊叫。
  rue1:哭。
  zhuai1:捲曲成一團,叫~。
  run5:讀如潤。猜想。
  run5:讀如潤。享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19-9-2009 02:4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www.xgrb.cn/bbs/read-htm-tid-64960.html  我們說的話是個麽樣子?(一)
  方言的區別,最顯著的特徵是語音的區別。感覺方言,最直接的感受是語音的不同。狹義的孝感話,就是以孝感老城區話爲代表,涵蓋孝南區各鄉鎮、雲夢縣東南部、孝昌縣南部、武漢市東西湖區西北部、黃陂區西部邊緣等區域,有一百多萬人使用的孝感地方方音系統。孝感話與周圍地點方言的區別主要反映在語音上,而詞彙、語法則基本一致。
  在方言區的劃分上,孝感話屬於北方方言-江淮官話-黃(岡)孝(感)片,是方言專家所稱“楚語”區中有代表性的地點方言之一。孝感處於北方方言(江淮官話、西南官話)和湘方言、贛方言的結合部位。由於地理位置的特殊,加上歷史上頻繁的戰亂、人口的遷徙等原因,孝感話逐漸形成了南腔北調兼有,東聲西韻並存的特徵。
  由於本人水平和其他條件的限制,在此只能非常簡單地描述一下孝感話狀況,供網友參考(方括弧中用的寬式國際音標)。

一.   聲母
  孝感話共有聲母22個(不包括零聲母)。與普通話差別明顯的地方:
  1.[n]、[l]不分,“蘭”“南”同音。
  “男子”說成“籃子”;“農民”說成“龍民”;“年年貼對聯”說成“連連貼對聯”。這是孝感人學說普通話最頭疼的問題。
  2.零聲母的有聲母化
  普通話零聲母字在孝感話中有不少被有聲母化,這是古音在孝感話中的遺留。如:“我”[uo]、“安”[an]、“額”[e]、“藕”[ou]、“伢”[ia]、“岩”[ian]、“硬”[iŋ]、“業”[iê]、“仰”[iang]、“疑”[i-]、“勇”[ioŋ]等零聲母字,孝感話念成:“我”[ŋo]、“安”[ŋan]、“額”[ŋæ]、“藕”[ŋou]、“伢”[ŋa]、“岩”[ŋai]、“硬”[ŋen]、“業”[liæ]、“仰”[liaŋ]、“疑”[li]、“勇”[roŋ]等有聲母字;
  3.平舌音與卷舌音
  與武漢人說話只有平舌音不同,孝感話的平舌音與卷舌音分得很清楚,但跟普通話對應不太整齊。一部分普通話念卷舌音的字,孝感話卻讀成平舌音。如“窗”、“床”,普通話都念卷舌音,但在孝感話中前者念卷舌音,後者卻念平舌音。
  4.聲母中對古舌根音的保留。                 
  孝感話保留了不少古舌根音的讀法,把普通話中相當一部分[tɕ-]、[tɕ‘-]、[ɕ-]舌面音聲母的字讀成[k-]、[k‘-]、[x-],而且對應關係較嚴格。如以下例子:
   1)“夾”、“家”、“甲”、“架”普通話念[tɕia],孝感話往往念[ka](有如“嘎”):“夾在脅脅窩裏。”/“自家的孫到他家家(外婆)裏去。”/“指甲婆太長了。”/“架勢!(開始)”/“架(用)手扒!”
   2)“間”、“艱” 普通話念[tɕian], 孝感話往往念[kan](有如“甘”):“我要中間的那個!”/“一天到黑只曉得玩,不曉得艱難苦愁!”
   3)“攪”、“跤”、“覺”、“窖” 普通話念[tɕiau],孝感話往往念[kau](有如“搞”):“他是個攪屎棒子!”/“攪的個麽羹?”/“一早晨起來就搭(摔)了一跤。”/“扎扎實實睡了一覺。”/“地窖裏放的是紅苕。”/“把一罐子銅錢窖在地下。”
   4)“街”、“解”、“戒”、“介”、“界”、“屆” 普通話念[tɕie],孝感話往往念[kai](有如“該”):“上街去!”/“我去解個手!”/“男朋友送的戒指。”/“老王跟(給)我介紹了一個女朋友!”/“以石頭爲界,我著(我們)井水不犯河水!”/“97屆的乜(這)邊集合!”!”
   5)“鋸” 普通話念[tɕy],孝感話用作動詞時念[kê]:(有如“個”)“架(用)鋸把它鋸開!”
   6)“掐”、“恰”普通話念[tɕ‘a],孝感話念[k‘a](有如“咯”):“指甲婆又深,把我掐得痛死!”/“你來得恰恰好,馬上就開始了!”
   7)“嵌” 普通話念[tɕ‘ian],孝感話念[k‘an](有如“刊”):“把相片嵌在相框子裏!”/“嵌八筒聽頭”(麻將術語)
   8)“敲” 普通話念[tɕ‘iau],孝感話念[k‘au](有如“考”):“敲了半天敲不開門,只巴(可能)屋裏冇得人羅?”
   9)“下” 普通話念[ɕia],孝感話用作量詞時讀[xa](有如“哈”):“莫慌!你等下著,跑那快做麽事?”/“挨了五下,眼睛都打腫了。”
   10)“鹹”、“陷”、“莧”、“銜” 普通話念[ɕian],孝感話念[xan](有如“含”):“簡直翻了鹽船,菜鹹的要死!”/“套鞋(雨鞋)陷在泥巴裏去了……”/“莧菜八角錢一斤。”/“魚把得(被)貓子銜起跑了。”
   11)“鞋”、“蟹” 普通話念[ɕie], 孝感話念[xai](有如“孩”):“鞋子穿錯了腳!”/“魚冇釣倒,釣了一隻大螃蟹!”
   12)“項”、“巷” 普通話念[ɕiaŋ], 孝感話念[xaŋ](有如“航”):“你買的項鏈幾多錢勒?”/“巷子裏趕豬——直來直去!”
   13)“擤” 普通話念[ɕiŋ],孝感話念[xuŋ](有如“哄”):“邋遢婆娘擤鼻子——捏在巴掌心裏。”

就上面帖子中的幾個小問題談談看法:
1。[n、l]不分的問題
就全國方言來看,無非是三種情況:
(1)[l]讀成[n]
(2)[n]讀成[l]
(3)[n、l]任意混讀
孝感話屬於第三種情況。樓主帖子的舉例都是[n]讀成[l]情況,如“男子”說成“籃子”;“農人”說成“聾人”;“年年貼對聯”說成“連連貼對聯”,這樣的例證容易使人覺得孝感話屬於第二種情況。(另外,孝感話“農”是陽平,“聾”是陰平,聲調不同,這個例子需要修改。)
2。關於零聲母的有聲母化
最好直接說明普通話有些零聲母字在孝感話中讀做[ŋ]聲母,因爲並非所有的普通話零聲母在孝感話中都有聲母的(具體是哪一類字,音韻學上是有明確結論的,此處不贅言)
“語”普通話是零聲母,孝感話也是零聲母(韻母是舌尖後圓唇元音),這個例子有誤。
3。平舌音與卷舌音
孝感話“床”讀平舌,不是因爲西南官話或武漢話的影響,而是語音歷史演變的結果,這在音韻學上是能夠得到解釋的。否則無法解釋爲什麽只有“床”一類的字受武漢話影響讀平舌,而“窗”一類的字卻不受影響。
4。聲母中對古舌根音的保留
樓主的例子很多但沒有概括出規律,即所舉例字從音韻上看都是中古見系開口二等字,而中古見系開口二等字在孝感話裏都保留古音讀法[k、k`、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7-9-2009 05:5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發表於 2009-9-21一場遙遠的網絡愛戀
        我無聊了,突然想在網絡上寫段文字了,寫什麽呢?就寫她吧;一是沒有她,就沒有藍台這個ID;二是沒有她,我不會學習和寫作古典詩詞的;三是沒有她,我不知道,現在身居何處?
   
        最後一次和她QQ聯絡,是在今年四月;我和她碰面了;我依然很柔情的和她對話,那是我看見她的第一本能反應;她呢,由以前的粉紅小字,變成了藍色小字;她告訴我,她已經離開了珠海,到了廣州,已經結婚了;男方的單位效益很好,感覺的出,她現在生活的很幸福;是啊,今年她已經30歲了,也該結婚了。

   
         聊天完後,我心裏有些異樣,在一種莫可名狀的情緒下,我把她丟進了黑名單,從此不再使用QQ聊天,也從此斷了和她的聯絡,因爲她的手機號已經從珠海換成了廣州號了,我是不知道的。

   
         雖然從此不再和她聯絡,但偶然中,我依然會想起她,在一個百無聊賴的時間中,淡淡的,短短的想到她。

         第一次在網上認識她,是在近五年前的報關網論壇上,她有一個非常典雅,非常好聽,非常惹人聯想的名字,幽夢。
   
         報關網論壇,是我平生上的第一個論壇,她也走進了我的視線。
   
        曾經她親口對我說,我們的緣分很深啊,是的,這個緣分,讓我改變太多。
   
        第一次和她在網絡上認識,彼此的印象都非常差。我曾經在關網上寫了一個帖子《點評報關網上的常客》,那是個很罕見的熱帖,因爲我通過論壇,點評了幾乎所有上論壇的大陸報關員,當然引起了她的注意,沒想到,她是來挑我帖子的毛病,我當然不服氣,也許心高氣傲吧,我的回帖,非常不客氣。
   
       我沒想到,她是個很清高的女子,她對我評價是,我修養,脾氣太差,非常差;
   
       幾天後,她在論壇上發了首詩,好象是絕句吧,我呢,居然鬼使神差的和了首;沒想到,她氣壞了,大罵我太輕薄,而且根本不懂格律,居然還寫詩。
   
       這兩件事,讓我們彼此都很恨對方,從此,在網絡上形同陌路。
   
       然而,和她真的很有緣分吧。在2005年的中秋節,我一個人外地,突然刺骨的思念朋友,思念故鄉,思念我愛的親人,感歎我的處境,於是我上了論壇,怕別人認出我,我註冊了馬甲,將所有的心情凝結成文字,然後,寫下來,發在論壇上後,悄然下線。
   
        幾天後,我用馬甲登陸論壇,沒想到,我的郵箱裏,居然塞滿了四封信;詫異中,我打開了,沒想到是她發過來的,裏面全是關心,溫婉的話語;讀完後,我的眼睛濕潤了,沒想到,她竟然是個如此柔情的女子。
   
       雖然,我對她心裏有戒備,但卻抵擋不住那些溫柔如水的文字,幾天後,我用真名給她回復了,告訴她,我想交你這個朋友。
   
       應該說,上報關網論壇的人,許多都是沖尋找生命另一半去的,老斑竹嚕嚕曾經發了個紅娘帖,讓全大陸的單身報關員,互相認識,也的確,報關網絡也誕生了許多公開的,秘密的現實情侶。

        那個時候的我,也有這樣的想法。她呢,用她的話說,她被我牽著鼻子走了。

        互相告訴對方的QQ,MSN,手機,淡淡的交往就開始了。
   
         我很留戀2005年,2006年的時光,那些時光,就象南方廣州的雨一樣,很溫柔的下著,下在箐箐草木的白雲山上,滴在海珠大道的梧桐樹上,落在蜿蜒的珠江上
   
         我是用顆真誠的心和她交往,漸漸的,她感受到了;有一天,她說,我的網名太多,能不能換個好聽的名字,她需要個男人的名字,我想了半天,說,藍台,你覺得怎樣,她說,藍台好啊,很樸實,比你的什麽蘭雲,青萍夢,禽流感,強多了;
   
        那個時候,她在準備報關員資格考試,我呢,已經通過了,我告戒她,要好好復習,後來她說,因爲有我,她才好好看書的,後來,她能通過,有我一分功勞吧。
   
        隨著交往的深入,我的心變了,提出,想看看她的樣兒,她同意了,幾天後,她發來相片,收到後,我驚歎她成熟的女人氣質,她是個很嫵媚的女子,有我欣賞的所有女性因子,柔柔的頭髮,潔白的肌膚,修長的腿部,攝人心魂的眼睛

   
        在QQ上,我的留言很露骨啊,我說:我非常的喜歡你,我想佔有你的一切,包括你的身體,以後,我若很有錢了,我娶你當我老婆或者情人,錢不多呢,就一夜情吧!

   
        是的,我的留言很露骨,因爲那個時候,我沒有太多的文化修養,後來,在2005年年底時,她說,人要有點修養,我說,好吧,我開始學習古典詩詞,因爲,我相信,接觸古典詩詞,可以讓人變的好象有修養,於是,從2005年年底起,我開始自學古典詩詞,只爲博取美人心。

   
        那個時候,她還沒去珠海,還在寧波,因爲處於待業狀態吧。白天復習考試,晚上就和我聯絡,從QQ到手機。
   
        對於我的QQ露骨留言,她是默認的,她說了句:論壇上的簡和京京,你是知道的,讓我繼續。

   
         簡和京京是在論壇上認識的,後來,雙雙去了廈門,工作,生活。
   
         漸漸的,我知道了她的許多事情,以前她在安徽當小學老師,後來,因故辭職,去了寧波,聽說,報關員工作很不錯,就動了考報關員的心;還有啊,1979年出生的她,至盡未婚。
   
         我是動了和她在一起的念頭,比如,我千里迢迢去廣州,只因爲她說,她考過報關員後,會來廣東;於是我提前去了廣州,想安定下來,然後,我她在一起

   
         好懷念那個時候的交往,每天,和她手機通話成了必修的功課,我說,我喜歡聽你的聲音,柔柔的,細細的,如湖邊的青荇撓動我的心房;然後,在手機裏,很溫柔體貼的和她說話,關心她的一切,從親昵她的身體每一個部位,到關心她的生活,學習;還有啊,我開始學習填詞,每次填完詞後,總是第一時間給她發過去,請她指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7-9-2009 05:5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們彼此喜歡上了吧:可我,愛的更多一點,也更擔心點,因爲畢竟是在虛擬世界中,誰都可以和任何人交往,爲了印證她是否和我唯一交往,我居然動用了馬甲,用馬甲開QQ,並在論壇上給她留言,印證她,我的馬甲終於讓我嘗到了致命的苦果,讓我最終失去她。   
        2006年2月,她去了珠海,準備做報關員,我依然在廣州。在有天晚上通話時,我們提出見面,她說,她從珠海過來,到廣州見我,我說,會不會弄丟呢?她電話裏格格的笑了,說,廣州她很熟悉的,不會把我弄丟的。
   
        我很放肆啊,說,那麽,我很實際啊,我曾經說過,我想佔有你的一切,包括你潔白的身體,電話中,她默認了。
   
        我開始做起美夢,把我在廣州的小房子佈置的很典雅,精致,買了壁畫,插花,小,雖然小,但很溫馨,我等待著,夢想抱著她柔軟的身體,放在木床上,親吻她的頭髮,精致的玉頸,手,滑下,慢慢的滑下

   
       可我,卻是個地道的雙面人,我不知道我哪根神經出了問題,居然用馬甲給她在論壇上留言,問她的情況

   
       這個馬甲最終導致我離開廣州,離開熟悉的報關員工作,也最終失去她。因爲她知道了我同時使用馬甲和她交往,對她根本不信任。
   
       2006年3月24日,是我在網上最失態的一天:因爲和她翻臉了,我暴露了我的流氓本性,在論壇上大罵她,當時,大陸許多報關員都看見那個帖子。
   
       幾天後,我的氣消了,覺得很對不起她。於是,在一個下雨天,我打電話過去了。

   
        她在珠海,電話裏,她低聲的啜泣了,她不停的數落我脾氣太懷,說,她是要去廣州的,沒有騙我,讓我不要急;還說,當初和我在一起,她的姐妹都不同意,說我脾氣太壞,可她依然和我在一起;可現在,她再也不會原諒我了

   
        我在廣州,耳邊是她低低的啜泣聲,外邊是雨打窗子的啪啪聲,那是我生平第一次,知道廣州的雨,一點也不溫柔,也很可怕,如刀落下。

   
         由於和她徹底斷了聯繫,我那幾天在廣州狀態很差:數日後,在去花都的路上,我出了事,身份證,銀行卡,錢,還有其他許多重要資料,證件,在車上,被人盜竊一空。

   
        那是我在廣州最狼狽的時候,數月後,我離開了廣州,回到了成都。

   
        幽夢,也從此消失了整整一年半。但我相信,這期間,她是會想起我的。

   
       我知道她的個人空間密碼,那是我破譯的,本意是,防止我進去,可她沒想到,我和她在密碼問題上,驚人的有心靈感應,她從未從我眼中消失。

   
        2007年9月的一天,我去了報關網論壇,那個時候的報關網,完全沒有了往昔的熱鬧,滿目蕭條,上萬個帖子,也因爲系統升級而自動刪除掉,可我卻發現了她的一個帖子,我讀了,電腦這邊,心裏酸酸的,她的工作,生活,壓力很大,我幫不上她的忙,只能關懷幾句,然後,我告訴了她,我的手機號碼。

   
       那年的12月,我也徹底改行了,沒有做報關員了,因爲我通過了國家司法考試。
   
       一個灰濛濛的下午,我手機上突然收到一條短信,我一看,是珠海的,我知道是她的。

   
      我好激動,那個時候,我才發現,一年半沒有和她聯繫了,她在我心中,地位依然如此之重:

       她當時還沒結婚,電話裏,她幽幽的說,她現在很善於保養自己啊,每天要喝木瓜汁,木瓜是美容的哦,還有啊,每天要去運動,保持身材

   
        是的,她依然美麗,幾天後,她發來了在珠海的照片,比2005年,更加美麗了,美麗的驚人,她穿了件玉白色的線衣,細長的脖子,帶了串珍珠項鏈,下面穿的是皮裙,套著銀灰色的長筒絲襪,將小腿映襯的很纖細,很性感

   
      

[ 本帖最後由 藍台 於 2009-9-21 23:06 編輯 ]
UID111792 帖子1891 精華2 積分1951 閱讀權限10 在線時間333 小時 註冊時間2006-2-2 最後登錄2009-9-26 查看詳細資料
引用 報告 回復 TOP


藍台
黃金會員



個人空間 發短消息 加爲好友 當前離線  2樓 大 中 小 發表於 2009-9-21 23:05  只看該作者
        她長的非常像臺灣的林志玲,而且比林志玲多了一分端莊。

   
         2008年的除夕,她一個人在珠海,我在成都,除夕夜,她一個人喝著幽幽的紅酒,吃著自己做的年夜飯,然後,在電話裏,醉意呢喃的和我說話,她說,要我不要擔心,她還沒有情侶,她不看重物質,更看重精神;那一刻,我意亂情迷,好想,馬上坐飛機,飛到珠海,陪她度過漫漫的除夕夜。

   
        除夕夜,我們在電話裏都喃喃的說話,她說,她五月調休,想來四川旅遊,想去峨嵋山,想讓我帶她去九寨溝,看九寨鏡海,看童話世界

   
       幾年前,在廣州,我曾經說過,我會好好掙錢,然後,帶你遊遍中國的所有山水,她也說,她想去旅遊了,就一定,唯一的來找我
   
       除夕夜的呢喃話,最終變成了空中樓閣,該死的5.12汶川大地震,讓這一切變成了泡影。

   
       這是個沒有結果的交往,感情最終淡了。我也有我的現實追求,紅塵愛戀伊人;她也30歲了,也該結婚了,也該找個能給她安全感的男人,女人的結局就是家庭吧。
   
        最後一次和她手機通話,是在2008年6月1日,那天是她的農曆生日,我電話過去,祝福她的生日,我依稀記得,她在吃飯,很清脆的音色,淺淺的笑聲,蕩人心魂的軟軟話語,然後,這一切,成爲我記憶深處的溫暖和永遠無法在一起的點點苦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30-9-2009 12:3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土家族農民冉茂文自編《土漢直譯詞典》發佈時間:2006-08-31作者:陳黎明
    據新華社消息   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59歲的農民冉茂文,日前正忙著爲自編的《土漢直譯詞典》作最終審定工作。這本詞典收集了10萬余條原生態的土家語詞彙,每條土家語詞彙都有拼音、漢譯、漢意三層標注。
    冉茂文原是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龍山縣他沙鄉一位小學民辦教師。1993年,冉茂文辭職回家潛心收集土家語詞彙。14年中,他跑遍了湘西土家族聚居的鄉村,與通曉土家文化的老人們交流。在長期的收集整理工作中,冉茂文摸索出一些規律:土家語詞彙一般是根據物形、功能以及歷史傳說等來定義。冉茂文將收集來的詞彙按拼音的首個字母進行排序分類,並按專業詞典的編撰方式對詞彙進行漢語解釋。
    冉茂文是土家族人,他說,之所以傾注心血收集土家族詞彙,是擔心這一生動、形象的語言消失。土家語是藏緬語族中土家族的一種獨立語言,沒有文字。在我國古代史籍中,有許多以土家語命名的人名地名。全國現有土家族人口570餘萬,主要分佈在湘西地區和四川東部地區,其中只有極少部分仍以土家語作爲語言交流工具。
    中央民族大學羅吉華教授在冉茂文家裏看到詞典原稿後評價說:“詞典收集的都是原生態的土家語詞彙,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目前,清華大學、吉首大學等紛紛與冉茂文聯繫,協商合著、出版事宜。冉茂文說,初步打算在明年“五一”前後將詞典出版,此後還將在詞典的基礎上,再編著一本《土漢直譯字典》。

湘西農民14年著土家語詞典 三高校爭奪合著權2006年08月18日
儘管妻子偶爾要埋怨冉茂文幾句,但她心底裏還是支持著丈夫的事業。
湘西農民14年編著《土家語詞典》只有初中文化的湘西農民冉茂文,花14年時間收集整理土家語,日前,其容納10萬餘詞彙的《土家語詞典》書稿已經塵埃落定。
爲了與冉茂文聯合出版該書,清華大學、中央民族大學、吉首大學紛紛與其協商出版事宜,甚至不惜聘請他爲學校的高級顧問。下一步,冉茂文準備復原土家文字,徹底改變土家語沒有文字的現狀。
14年不懈收集土家語 這是湘西入伏後的一天。
太陽火辣辣地烘烤著大地,天上沒有一絲風,整個世界就像一個大蒸籠。望著屋外耀眼的光照,冉茂文強撐著喝了一小碗白米粥,然後戴上破草帽,拿起皺巴巴的筆記本就要出門。這時,妻子的火氣終於爆發了:“去去去,淨忙些空頭路,苞穀棒子要爛在地裏了,田裏的禾苗要枯葉了,你還管不管,婆娘崽伢子還活不活啊……”妻子嗚嗚地哭了起來。
冉茂文猶豫了一下,但仍未停下腳步,一股難言的酸楚湧上心頭。打自己挨上“土家語”起,冉茂文就把自己的一切傾注其中,一刻也未曾懈怠。14年來,5000多個日日夜夜,風裏來,雨裏往,已快60歲的他絲毫不知疲倦。但對家裏的事,他卻很少插手,全靠妻子一個人操勞。村裏的房子一棟比一棟建得好,而自己家卻依然是那兩間木屋,一貧如洗……
提到冉茂文和土家話的淵源,還得從頭說起。那是1985年的一天,村裏一位老人去世了。兩個遠在外地工作的女兒趕回來爲老人治喪。在土家族,人死了後都有哭喪的習慣,不管是自己家裏人還是左鄰右舍都可以哭,哭得越動人越好。老人家的兩個女兒因爲對土家語不是很熟悉,所以哭的時候是用漢語哭的。然而,儘管兩個女兒哭得死去活來,旁邊的人總有點不屑。恰在這時,同村的一個土家族老人也趕來幫其哭喪。老人用的是一口流利的土家話,結果把在場所有的人都感染了,大家都跟著哭了起來。
冉茂文很納悶,按理說,兩個女兒是老人的親骨肉,感情更深一些,可是爲什麽旁人反而哭得更叫人感動呢?思來想去,冉茂文認爲,原因在於他們使用的語言不一樣,土家話似乎顯得更生動、更能表達感情一些。
既然土家話這麽好,就不應該消失。從這一刻起,冉茂文就萌生了收集土家話的念頭。而3年後發生的一件事讓冉茂文進一步堅定了自己的想法。
那是1988年9月,當時冉茂文正在他沙中心小學當民辦教師,負責土家語、漢語雙語試驗教學。這一天,國家語委、湖南省教育廳、湘西教育局等部門10多位領導來到他沙小學檢查雙語教學試驗。檢查中,國家語委王均教授問冉茂文:“你覺得一個人一生中什麽最有意義?”冉茂文當時沒做聲,隨後,王均教授語重心長地對他說:“一個民族的標誌,一是語言,二是風俗習慣。土家語詞滙豐富,形象生動,可惜它正處於滅失的邊緣,土家語的傳承和發展就靠你們雙語教師了。”
聽了王均教授的話,冉茂文思潮澎湃、熱血沸騰。1992年底,冉茂文作出一個出人意料的決定:辭去民辦教師的工作,潛心收集原始的土家語詞彙——他要編寫一部土家語詞典,讓土家語永不失傳,這一干就是14年……

行程1萬多公里踏遍大湘西
山路上,冉茂文喘著粗氣,咬著牙根,滿頭大汗地一步一步向一個山頭逼近。
“哎呀,這不是老冉來了嗎!”在一棟木屋裏,一位70多歲的老人趕忙迎了上來。老人姓向,在龍山縣洗車河鎮一帶小有名氣。老向對土家文化比較通曉,冉茂文經常找他收集和印證一些原始的土家語。14年中,冉茂文足迹遍佈湘西各地,尤其在龍山、永順等土家族聚居地區,幾乎每個山頭、每個村落都留下了他的足迹,行程達1萬多公里。
“行程最遠的一次要算買肉的那次!那一次來回只怕跑了四五百公里。”冉茂文說。那是1999年農曆臘月二十三,由於家裏沒有肉過年,妻子吩咐冉茂文到離家30裏的馬蹄村去買點肉回來準備過年。一大早,冉茂文就坐上了去永順的班車。在車上,冉茂文碰到一個年逾八旬的土家老人,一聊天,發現老人講的都是一些比較老的土家話,很多話甚至是自己以前沒有聽見過的。冉茂文抑制不住內心的激動,和這個老人一直聊到永順,待司機叫他們下車才知道自己早坐過了頭。下車後,冉茂文想,早就聽永順的王村有一根溪州銅柱,上面記載了土家族的一部分族源,現在既然到了永順,何不去王村看看?說不定對自己的土家話收集有很大幫助呢!於是,冉茂文二話沒說,又搭上了前往王村的班車……
看了王村的銅柱,冉茂文還不甘心。與永順王村一河之隔的是古丈縣,這是湘西老土家族聚居的地方。冉茂文過了河,又在古丈整整走訪了好幾天時間,直到妻子給他買肉用的錢全部花光,他才向別人借了路費,往家裏趕。冉茂文一回到家裏,就被妻子臭駡了一頓。
因爲土家語,冉茂文得了兩個外號:“格圖”和“哈老”。“格圖”是土家話,意思是“捨不得”。之所以有這一外號,還得從冉家的老水牛“天福”說起。“天福”在冉家養了七八年,和冉茂文感情很深。每次耕地的時候,冉茂文經常會想起某個土家詞語,於是讓牛停住,將這個詞語記下來。待記好了,他又吆喝著“天福”重新耕地。就這樣,停停打打,打打停停,結果“天福”就習慣了冉茂文的操作方法,隔不久就要停下來休息那麽一小會。後來,村民借“天福”耕地,由於沒有掌握它的習性,一個勁地催促它向前走,結果“天福”大發牛脾氣。鄉親們直埋怨:“老冉呀老冉,你的牛只有你自己用,你捨不得借給別人呀!”於是,冉茂文便落下了“格圖”這個外號。
“哈老”在土家話裏有點罵人的味道,意思就是“哈巴狗”。在光輝村,就連兩三歲的小孩碰到冉茂文,也都“哈老、哈老”地叫。原來,在光輝村,有一個村民得腦膜炎,留下了後遺症,有點神志不清。每次村裏婚喪嫁娶,這個人一次不落,總喜歡趕去幫忙打雜,討得一口飯吃。村民都戲稱他爲“哈老”。由於婚喪嫁娶辦酒席的時候,聚集的人較多,便於收集土家話,因此,每逢這時,冉茂文也和這個人一樣去“湊熱鬧”。時間一長,人們便將“哈老”這個外號轉嫁到他頭上。
3所大學爭奪合著權
爲了土家語,一家人都跟著冉茂文受苦。2005年3月,冉茂文的小兒子因病在縣城醫院治療,妻子要冉茂文去服侍兒子。趁著兒子在輸液,冉茂文拿出筆記本謄寫土家語詞彙。由於過於投入,他忘記了查看兒子輸液瓶,當旁人提醒他時,他一個激靈,只見兒子的血正往滴管裏回,嚇得額頭直冒冷汗。
冉茂文的大兒子在廣東打工。2004年下半年,他給家裏寄了幾千塊錢,要家裏想辦法修一個房子,自己和女朋友準備過年回家完婚。可是,冉茂文卻將兒子寄的錢全部用在收集土家語上了,兒子的婚姻大事只好推遲。
2005年,兒子又往家裏寄錢,並一再交待父親修一間房子。可是年底,父親卻來了電話,要他將結婚推遲到2006年。原來,他寄的建房款又被父親“挪用”了。“今年兒子又寄了很多錢回來,但是又被我花掉了,房子還是沒弄好,結婚可能又要推遲了。”冉茂文呵呵地說。
經過14年的努力,他編著的《土家語詞典》(書名待定,也可能叫《土漢直譯詞典》)終於初具雛形了,其中收集的詞彙量達10萬餘,且都進行了細緻嚴密的分類——冉茂文成了湘西有名的土家語專家。
2006年7月,清華大學、中央民族大學、吉首大學的教授學子們前來龍山洗車河流域考察土家文化。得知冉茂文的土家語詞典後,3所大學都強烈要求與冉老師合著這本書。“其中收集的全是原生態的土家語詞彙,比以往任何類似文獻研究資料更具學術價值。”清華大學一位教授在翻閱書稿後評價說。
中央民族大學羅吉華教授專程來到冉家裏呆了兩天,與其商談合作事宜,一回到北京就給冉茂文寄來了兩個書樣。而吉首大學更是近水樓臺先得月,先是將冉茂文聘爲本校文學院“假期龍山洗車河流域土家文化調查隊”指導老師,接著又將冉茂文家定爲“吉首大學文學院民俗學實習基地”。8月初,吉首大學又給冉茂文打來電話,決定聘請他爲本校文學院的高級顧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30-9-2009 12:3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新聞嘉賓訪談 專訪孫宏開:揭開羌語和祭祀的神秘面紗2008年06月05日
  孫宏開:我是56年開始調查羌語,當時羌族有這樣的願望,希望我們調查了羌語以後,爲他們創造文字,因爲羌族歷史上沒有文字。這個願望是非常非常迫切的,56年、57年、58年,這三年中間,我在羌族做了廣泛的調查,我幾乎是跑遍了所有羌語分佈地區重要大的村寨。我們一共調查了前前後後34個點,每個點都要在那裏停留差不多一個月左右,多的像比較重要的點,像桃坪,在北部方言的曲谷、麻窩,一呆呆好幾個月。我們調查以後,對羌語內部的差異劃分了方言和土語。到58年因爲左的干擾,羌族文字的創制工作沒有連續下去。因爲我們調查他們的語言,很多老師們需要用羌語輔助教學,我們還編了課本,50年代的時候,來教他們小學老師學羌語,這樣在教兒童的時候可以用羌語來做輔助教學。這也取得了成就。
  後來改革開放以後,羌族重新提出來要求創造文字的願望,1988年到89年期間,阿壩州政府做出要爲羌族創造文字的決定,四川省政府和四川民委開始啓動了爲羌族創造文字的工作,我當時作爲羌語研究的工作人員和羌族很多年輕的學者一起對羌語進行補充、調查,核實了標準音點,設計文字方案,到後來正式爲他們創制了文字。這個文字後來在阿壩師專進行了使用,在廣播中也用羌語廣播,羌族歌舞團也記錄他們的羌語,唱羌語的歌曲等等。目前看起來,羌文使用一段以後,傳播的不是很好。
  最近阿壩師專有一位羌族人,是阿壩師專的副校長陳興隆,申請了一個在民族古籍整理項目支持下,來整理羌族的釋比,釋比是羌族的宗教活動者,過去土話叫端公。一方面他可能會做一些法事,祈禱平安,送神送鬼,但是也是羌族文化的傳播者,所保存口語中間的故事,對釋比來說,經驗都非常豐富。陳興隆先生開始把各個地方的釋比從山上請下來,一方面釋比有一些舞蹈動作,同時有一些經典,還有一些自己的唱詞,一方面錄像,一方面錄音,同時用羌語音標進行記錄,羌文、羌語,國際音標進行記錄。2006年我去的時候,他請我去給他們已經整理出來的基本文字釋比經,我提了一些建議,這是羌族非物質文化遺産重要的方面,應該很好地進一步加以整理和刊佈。
  前幾天在國家民委開了保護和搶救民族文化的會議,有兩個老釋比,在地震中有兩個老釋比被壓或者已經不在了。釋比他們現在的年齡都很老,隨著他們的去世,口傳的東西會失傳,因爲現在的年輕人不大願意去記錄、保存釋比經,也認爲那是封建迷信活動。一方面釋比經中可能有封建迷信的一方面,但是更多有很多非物質文化遺傳,口傳的故事、經典,這些經典包括他的歷史故事都是代代相傳。這些東西是值得很好的經過整理,去其糟粕,取得精華。這樣把釋比非常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産保存下來,這也是當前搶救羌族文化很重要的方面。

  主持人:我聽說全汶川只有十幾個老釋比。
  孫宏開:是整個羌區,北川這代的羌區它的語言很少,只有在青片、白石那帶老人的記憶中,還保存著一些。我80年代、90年代去調查的時候,那些老人還會蹦出一些詞,但是在口語中交際交流已經沒有,真正保存語言的是在理縣、汶川、茂縣、松潘這些地方,羌語還保存,特別是山上還保存比較好。釋比當然是母語的傳承者,文化的傳承者,這些人的語言是非常豐富的,值得很好地把他記錄、整理,特別是口語中間有很多像哲學的,天文的,立法的,醫藥衛生方面的知識,都保存在這裏,包括還有很多神話,你聽起來真是非常非常神奇,非常非常有意思,引人入勝,而這些東西如果不傳給後代,失傳了。對人類文明是一個很大的損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最近不斷做出決議,要求來保存文化多元化,像語言如果沒有了,文字沒有了,端公將來都去世了,文化的傳承就是一個大問題。這個問題目前是一個比較緊迫的,非常刻不容緩的要做的一件重要的事情。端公的年齡都90多、80多,70多,60多講的不是太好。你看時間的緊迫性特別明顯。

  主持人:廣大網友對羌語還是比較陌生的,今天看您帶了一本您在56年調查的資料,上面記載了用國際音標來做的羌族的記錄,能不能拿出來看一下。

  孫宏開:56年到58年一共記錄了34個點,一共有十幾個這樣的本子,每個本子有三到四個點,我們記錄的是用國際音標來記錄,因爲當時沒有文字。用國際音標記錄羌語能夠比較準確反映羌語的實際情況。我們在當地調查要停留20天到一個月的時間,這個大綱一共3600多個詞,所有的詞要記錄下來。每次到點上,把所有調查大綱裏所有的詞都記錄下來,接下來記錄句子,就要分析語法,記錄詞以後要分析語言系統,這個語言當中有哪些聲母、韻母、原音、輔音,接下來要記錄句子,同時要記錄長篇故事,只有記錄長篇故事,才能把它反映清楚。羌語的內部差異很大,黑水、茂縣、汶川、理縣,我們一共畫了兩個方言,畫了十個土語,土語和土語之間用羌語交際都有困難,我在桃坪呆的時間很長,桃坪話我基本上可以講一點,另外我在北部的麻窩那也是一個地方,那是北部方言代表點,我在麻窩呆的時間比較長,也可以用麻窩話講一點。羌族是以北部方言爲音點,拼它母語。有一個小故事,我87年帶著一個研究生到赤不蘇做抽樣調查,赤不蘇是區政府所在地,當時有一個羌族老婆婆開了小旅館,我住在他們家裏,我看他是羌族,用北部方言,用羌語跟他交際,他當時說你怎麽會說羌語,我騙她,我說我是羌族。她說是真的嗎?我說解放初期我就到北京工作去了,現在回來做調查。她相信了,趕緊把我拉到她家裏吃羊肉面塊。所以我們到羌族調查的時候,有的時候用羌語做交際交流,就跟兄弟姐妹似的,非常親切。像北部方言基本上會講,桃坪話也會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3-10-2009 12:0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bbs.anhai.org/thread-49762-1-1.html  我與漢語方言(閩南語大師李如龍)
我的母語是福建東南部的泉州片閩南方言。我的出生地是南安縣梅山鄉芙蓉村,前幾年縣改市,鄉改鎮。從歷史上的行政區劃說,先有南安(隋設南安郡),後有泉州(唐設泉州),福建東南部的莆田、漳州、廈門等地閩語都是從泉州分出來的,福建之外的閩南方言則都是從莆田、泉州、漳州分出去的。應該說,南安—泉州的閩南話是最古老的閩南話。
福建省東南沿海首先興盛起來的是泉州,宋元之間那裏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據馬可孛羅記載,當時是“東方第一大港”。明清之間漳州的月港取代了泉州港的地位。1840年以後廈門興起,成爲閩南僑鄉對外聯絡的港口。廈門話是從泉州和漳州來定居的人所帶來的家鄉話混合而成的,大體上聲母近泉州,聲調近漳州,韻母兩邊各取一些合成。總的說起來,我的感覺是六成泉州腔,四成漳州腔。泉州片方言又分爲兩種口音。東北片是沿海的晉江、惠安二縣市,其餘的泉州、永春、安溪、德化、同安是另一種口音。南安大部分屬後者,小部分地區屬於前者。我的家鄉正在這兩種口音的交界處,所以我都能聽到並加以分辨。其區別主要是魚韻字和止攝精莊組字,泉州等地讀[ ɯ ],和其他止攝字讀[ i ]的有別,而惠安、晉江則混爲[ i ](如渠—其,去—氣,資—脂,辭—時,使—死,士—是),廈門、漳州同此;又,戈韻字(過、火、坐)和蟹攝一等(袋、災、配、退、灰)和三等的少數字(脆、稅)以及部分止攝字(如髓、吹、垂、飛、尾)讀爲[ ə ],和麻韻、齊祭韻的[ e ]有別,惠安、晉江和廈門混爲[ e ],漳州混爲[ ue ]。(如吹—差,尾—馬,退—蜇,過—嫁,袋—帝,螺—黎)。我母親原是洪瀨人,是有央元音的,因爲16歲就嫁到梅山來,這裏[ i、e ]佔優勢,不久就受同化了。
我到泉州念高中時,不留心把“書家”(衛生)說成“之家”,“大尾”(大只)說成“大馬”,就會被城裏人取笑,並且誇張地說我們是“戲襲戲基洗襲西”(四十四隻死石獅)的口音。我當時還真努力學習泉州音,總以爲城裏的話不至於像鄉下音那麽土。可是後來到了廈門念大學,很奇怪,這個大碼頭的口音有的反倒和南安音近而和泉州音不同。例如“去—氣”不分,“果—假”無別。但在詞彙上還是南安、泉州比較接近而和廈門不同。例如“廝共—鬥骹手(幫忙),鮭菜—物配(下飯菜),<勿會>做得—<勿會>使得(不行),無用去—太去(別去)”。這些方言差異引起我很大興趣,我總想去解釋它。有時小時候留下的一個問題幾十年後找到了答案便會一陣驚喜。例如我老姑媽把“街、雞”說成[ &#623;e ]的音,我原先以爲她沒有文化,說話走音,上大學後見到《彙音妙悟》有雞韻,當時想,可能是[ &#623;e ]的讀法,但在實際口語沒找到證據。1982年我在福鼎沙埕調查閩南方言島時聽到了[ &#623;e ]的讀法,才放心地把“雞”韻定爲[ &#623;e ]音。1992年到了臺灣聽洪惟仁先生說台南也有[ &#623;e ]的說法。還有一個例子,小時候跟母親去拜菩薩、供祖宗時,母親最後總叫我[ tshi&#361;5 hia4 ](合掌作揖)音同“唱蟻”,我也以爲母親說的是土語,無字可寫。後來學了音韻學,又讀了《水滸》,才知道這個音就是“唱喏”,日母白讀爲[ h ](如燃、耳、肉)又多得了一個例證。南安人作肯定的應答時說[ hiau&#660;8 ](廈門說[ he&#771;6 ])我原也以爲“土得無字可寫”,不敢再說,後來才發現這個音正是《世說新語》常見的“諾”(在漳州說成[ hi&#596;8 ]),原來卻如此古雅。
7 e8 y# Z" r) D5 [2 m從南安到泉州到廈門後,30歲以前我一直生活在閩南。到了一處就學當地的閩南話,和不同地方的熟人在一起也用他們的口音同他們交談,後來走到哪里就說哪里的話,經過不斷地聽和說,在閩南地區我大體可以辨別不同縣的口音。
二、關於我的學習方言和語言
首先我應該提到的是學習普通話。福建省歷來有推廣普通話的習慣,大概有以下幾個原因:1.省內方言複雜,全省沒有一種共同語,除了福州話和廈門話各自在周圍10多個縣大體可以通行之外,其他方言區也沒有共通語。2.八閩文化崇尚正統,愛以“海濱鄒魯”自居,舊時讀書識字也重視正音。雍正五年,鑒於閩粵方言複雜,官員上朝不能通話,皇帝曾敕令兩省設立正音書院教學正音。此後福建果然推行得不錯,也編了一些《閩音正讀表》(黃紹武)、《官音彙解》(蔡伯龍)、《官音便覽》之類的讀物。到了清末,在維新運動中福建人盧戇章、力捷三、蔡錫勇等率先提倡文字改革,同時也主張推廣官話。趙元任組織數人會推動國語運動,福建人中有林語堂、周辯明參與。和福建相比,廣東省這兩條都顯然有異,至今廣東未能普及普通話,是有深刻原因的。在東南亞閩南人成堆的地區,和國內故鄉一樣,自辛亥革命以來,兒童入學識字先教國音,後用方言“解說”,華僑中也有“推普”的傳統。而在廣東華僑成堆的地方,推行的卻是粵語(如舊金山和吉隆坡)。閩粵兩大方言是南方的古老而殊異的方言,但“推普”的不同狀況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在福建省,小學啓蒙教育先要教注音符號及其所注的國音。當然老師和學生讀的都很不准,但覺得那是很有意義也是理所當然的事。學國語、正國音當然是城裏好過鄉下,因爲老師的水平不同。城裏的老師見識廣,接觸普通話也多。我初中以前在老家學的普通話既沒有唇齒音[ f ],塞擦音也只有舌面的一套,也沒有撮口呼韻母。到了泉州開始有了舌尖前音;上了大學才知道還有那麽多毛病。1954年我到北京俄專學了兩個月俄語,開始時送衣服到胡同裏請老大娘洗,聽不懂她們滿口的兒化韻和翹舌音,不久,自己的舌頭也軟化了,開始有了翹舌音。兩個月後回來,有人表揚我學到了北京音,有人說我裝腔作勢,到過北京,就想表現一番。我往後就採取一種對策,到了北京或是和外省人交談就留意一些,在課堂上也儘量說得准些;和老鄉交談就隨便一點。爲了教別人學准普通話,我自己還下了工夫背過不少繞口令,朗讀文言和白話的詩文也成了我的一種愛好。我的體會是學好普通話不但是教學的需要,也是研究方言的需要。普通話學不好(包括語音、詞彙和語法),研究方言就不能進行有效的比較,是一定研究不深的。
從中學開始,語文課也學了一些文言文。我小時候,村裏還有私塾,有些比我年長的鄉親上私塾背千家詩,順“上大人”的帖子還叫我幫忙,我從小也便背了一些古詩文。到了大學,古漢語和古典文學的課程不少,我學起來還蠻帶勁的。不久我就體會到了說閩南話的人學文言文占了一些便宜。比方,《孔雀東南飛》裏的“新婦初來時,小姑始扶床”,唐詩的“妝罷低眉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用閩南話一讀就很容易理解。至於押韻和對節律的理解,就更不用說了。全國統一高考以後,南方的學生古文題都答得比北方學生好,但是作文的分數卻不高,因爲他們用方言思維,普通話說不好。但是論研究方言與古漢語的關係,卻是南方學生要便當得多。後來,爲了學好音韻學,我有時還寫點舊詩詞,尤其是去遊山玩水的時候,和朋友唱和的時候,可以增加許多情趣,所做的研究工作也不至於太枯燥無味。
除了學古今漢語,我還學了幾種方言,這主要是在大學裏完成的。廈門大學是全國招生的重點學校,我們班的二十多位同學,除了本省各地的人外還有江浙、安徽來的。我首先學的是福建的莆田話和福州話,莆田從宋代才從泉州分出,離泉州只有100公里,說的話卻是泉州人聽不懂的,我要知道個究竟。後來學了點福州話,才知道莆田話就是泉州話和福州話聯辦的股份公司,兩種話同時學才能學好。泉州話是我的母語,事實上只要學好福州話,莆田話便容易對付了。所以我重點學的是福州話。後來,我又向上海的同學學上海話,其中一位同學很以說上海話引爲自豪,很願意跟我說(班上還有兩個上海人就不太愛說),並且不要我教他閩南話,所以我的長進很快。還沒畢業時,我參加過一段時間工作,出差去蘇州,上海話竟然用上了。不但住宿、上飯店、問路沒問題,連作調查時的對話也可以勉強對付。這個經歷對我學習外地方言鼓舞很大。另外一位績溪來的同學,我一次偶然問了他幾句話,覺得他的話怪得很難捉摸。從那麽怪的方言區出來,竟然有胡適之這樣的大學者,我也便很想探探績溪話的奧秘。可惜這位同學很不願意說家鄉話,總是堅持說著徽州腔很重的普通話。我心裏想,與其說很不準確的普通話,不如乾脆說方言,還更不至於難爲情。但是對此他一直不認同,我也無可奈何,終於留下了永久的遺憾。
我學習方言的時候,語音方面是利用對應規律去推的,詞彙上則是聯繫古今漢語多作語素的分析,常常想想本字是什麽,不滿足於語音的模仿。所謂對應規律,同是閩語就用我的母語泉州話去推,例如福州話的[ ku(<&#596;u)242-53  l(<t)&#603;32 ]、[ tia&#331;242-44  n(<t)uo&#660; 4 ]就是泉州話的[ ku31-22  tue54 ](舊底:以前)、[ tiatilde;31-22  tio&#660;34 ](定著:一定)。其他方言就用普通話的音類去推。當然模仿也是少不了的,而且很重要。上海話的變調,福州話的變聲、變韻,我便是通過語詞的模仿去掌握的。當時,並未去歸納音變的規律,只是自覺的模仿、自發的類推。要學好一種活的語言,我想單靠理性的瞭解進行類推,按規律去套是一定學不好的。如果以模仿爲基礎,加上規律的類推,學習的速度和效果一定都會更加理想。這其中我尤其要鼓吹考本字。學習方言詞的時候,想想本字是什麽,對理解和記憶都很有好處。若是進入研究階段,考本字就是更加重要的鍛煉了。我學福州話時就是靠考本字來瞭解它與古漢語的關係及其與閩南話的不同的。有時還靠考本字來發現它和吳方言的歷史聯繫。這些經歷給我留下了學術研究的極好素材,印象特別深。例如“殆”,意思是“糟糕”,原來就是《論語》裏的“思而不學則殆”。“加”,副詞,更,同《孟子》說的“寡國之民不加多”用法相同。“複”,副詞,又,見於《木蘭辭》:“唧唧複唧唧,木蘭當戶織”。“墿”(路,徒固切)與閩南異,而于古有征;弄(小巷)、馱(拿)、蕩(落下)、轉去(回去)、矮(低)則是同吳方言並見諸古籍的。
後來,我又因爲調查方言和改變居住地學了一些方言。離開閩南後在福州住了20年,福州話自有不少長進。最後兩年,借編福州話詞典的機會又作了加深和充實,可以算是我的第二母語了。有一次,去拜望一位闊別多年的80多歲的福州籍老師,整整兩個鐘頭全用福州話交談,聽和說竟沒有遇到障礙,當時還真有點得意,因爲福州話確實是最不好學的方言之一。
1959年我參加全國方言普查,負責調查閩西的客家話,頭一個點是閩西的汀州府所在地的長汀話。那裏的音系是客家話中最簡單的,只有30個韻母、21個聲母、5個聲調,而且古今音類對應整齊。我當時正年青,大學剛畢業,工作勁頭很大,學起來很用心。發音人是長汀師範的老師、廈門大學的學長周暉先生。他發音穩定而明確,工作十分認真。一個星期之後,我便可以用本地話向發音人詢問,上街也可以用本地話同人交談。後來又調查了上杭話。1964年廈門大學一批師生到上杭參加“社教”,我用兩天時間編了一本袖珍本《上杭話學習手冊》,用漢語拼音爲方言注音,收了數百個常用方言詞和幾段短文。幾天之中全校師生都在用這本小冊子學上杭話,有的竟然下鄉時便可湊合著用本地話和農民交談。70年代以後,我在福建師大教書,多次到建甌調查方言,有一次在那裏舉辦全國性方言研究班,住了兩個月。1993年前後,又參加全國的“八五規劃”(漢語方言大詞典),同潘渭水合編建甌方言詞典,經過多次長時間的調查和爲注釋推敲、考本字,後來到建甌時也勉強可以通話。

[ 本帖最后由 楊境韜 于 3-10-2009 12:12 P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3-10-2009 12:1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最近的五年在廣州生活,加上兩次訪問香港中文大學,共有6年時間生活在粵語區。起先,對粵語區不熱心“推普”,很有些反感,沒下工夫學。後來體會到粵語區不推普是有歷史文化原因的,作爲一種重要方言,研究方言的人不掌握它很可惜。一開始學就體會到:果然“廣韻,廣韻,莫非廣州之韻”!用廣韻的音韻地位去推,我開始壯著膽子說。熱情的香港人很喜歡外地人跟他們說“白話”,不相熟的人聽到我的發音還蠻準確的,便正而八經的跟我說上一大串的話。有時連聽帶猜我還能懂幾成,有時對方用的方言詞一多,我便會摸不著頭腦。有一次我問羅傑瑞,你的福州話怎樣?他說:能說不能聽。當時我很納悶,以爲學話總是先學聽再學說,哪有能說不能聽的?現在我理解了,先選好詞造好句,再用語音對應推字音,這就能說,說是主動的。聽就被動了,方言詞掌握得不夠就硬是聽不來。爲了減少能說不能聽的尷尬,我又通讀了粵語詞典,慢慢的就能說能聽了。最後感到困難的是語助詞,因爲書上說的往往很簡單,非長期捉摸積累不可。現在,一般的交際是可以對付了,只是方言詞語還掌握得不夠多,表達水平不高。考考本字,做一點小題目的研究還是可以的。
至於學習外國語,說來十分遺憾,先後學過英語、俄語和日語,但都沒有學好,不太能用。究其原因是沒有用心學,沒堅持不懈,沒有把它和我的工作、生活聯繫起來。
三、關於我的研究方言
我是在大學二年級選定了研究方言和語言學的路子的。這一方面跟我從小所接觸的許多方言實際並且養成了深究其中關係的愛好有關;另一方面跟當時國家提倡推廣普通話和漢語拼音、文字改革有關。我感到研究方言與共同語(古代和現代的)的關係,爲“推普”和文字改革服務,既是科學性很強的工作,又是實用性很強的事業,在學術上和事業上都大有可爲。和研究文學相比,一不依賴靈感,二不受政治的干擾。和農村裏種地一樣,花多少勞動,其成果是可以預期的。當然,其中也有老師的影響。給我們上語言學課的黃典誠教授,精通音韻學和古代漢語,對方言也有很多很深入的瞭解,文字改革方面也很熱心。後來我走的路子和他的路子大體上是一致的。
大學一畢業,我就參加了全國方言普查,做的是閩南方言和閩西客話的調查。當時缺專業教師,一畢業我就上了幾個年級的課,組織高年級學生學習國際音標和調查方言的方法。我自己先做過自己的母語的調查,把課堂上學來的和自己做過的說清楚了,組織低班的同學調查自己的母語或與母語相近的方言還是容易上手的。1959年,廈大中文系搬到福建省新建的鋼鐵基地三明工地辦學,“語言專業隊”的同學,除了調查方言還編掃盲課本,在工地上教民工學普通話、識字、學拼音,叫做“三結合”掃盲。因爲是教老鄉學話、識字,用上了方言調查成果,效果還很不錯哩。有一次,文改會主任胡愈之來福建省檢查工作,我去福州向他彙報,得到了他的讚揚。
從1960年到1963年,我一面教書,一面整理方言普查材料,負責組織編寫《福建省漢語方言概況》。當時這項工作是在語言研究所的指導下進行的。李榮先生曾兩次來閩考察指導過我們的工作,並派了幾位研究人員(包括陳章太和張盛裕)來協助我們。實際工作則由我和潘茂鼎先生組織,黃典誠先生是業務指導。這幾年,我分工調查了閩西客話的幾個點,包括長汀、上杭、連城,後來還到過尤溪、將樂、邵武作些初步的調查。編寫《概況》時我負責寫閩西客話概況和總論的一部分,並爲總論其他部分修改定稿。該書在廈門大學鉛印內部發行,全書是我負責校訂的。到1963年暑假,《概況》討論稿印好後,我們邀請了全國重點大學開設漢語方言學課程的老師來討論這部稿子。大家對福建方言普查多所肯定,這就給了我們很大鼓舞。參加這次討論的先生有黃家教、詹伯慧、陳章太、施文濤、許寶華、張盛裕、王福堂等,後來大家都成了好朋友。會後,我們幾個《概況》主要執筆人合寫了《關於福建方言的分區》一文在《中國語文》發表。我還把《福建省漢語方言概況》中抽出最有特色的兩段重新搜集補充材料寫成《廈門話的文白異讀》和《廈門話的變調和輕聲》兩篇長文,刊登于廈門大學學報。這兩篇文章曾得到袁家驊先生的熱情肯定。研究文白讀和方言變調這在當時是具有領先的水平的。1964年,我和潘茂鼎先生專程到北京,住在語言所一個月,在丁聲樹先生和李榮先生指導下制定《福建方言概況》的修訂方案。可惜,後來沒有繼續這項工作,因爲不久“四清”和“文化革命”等政治運動相繼而來,業務工作陷於停頓。
1973年底,我到了福建師大,便抓緊調查閩北和閩東的方言。在閩北,我是一個縣一個縣跑,每個點調查7—10天,不少點去過兩次以上,有些縣(如尤溪、建陽、南平、浦城和建甌)不止調查一個點。閩東則抓住有特色的點作調查(如福鼎、甯德、周寧)。有了對閩北閩東的瞭解,我便進一步做了對閩語的綜合比較研究,後來和陳章太合作寫成了《論閩方言的一致性》和《論閩方言內部的主要差異》兩篇大論文,先後刊登在頭兩期的《中國語言學報》。這兩文章中關於閩語的分區意見很快地就被學術界普遍接受,寫入各種教科書和百科全書。後來幾年,應地方上編修縣誌、市志的需要,我先後爲10多個縣市寫了方言志(包括建陽、崇安、浦城、沙縣、將樂、建甯、泰寧、明溪、三明、南安、晉江、仙遊)。從50年代到80年代的30年間,在福建境內我調查過的方言點大概不下百個。1981年和1987年,我兩次主辦全國性方言調查研究班,第一次是受中國語言學會的委託,辦在建甌,第二次是受國家語委委託辦于泰寧和廈門。我負責講課並輔導各省來的學員記自己母語的音,借這個機會我又接觸了許多福建以外的各種方言。1987年起我招收方言學碩士生。在訓練他們調查過自己的母語之後,我每年都帶他們下鄉做調查,讓他們參加我的研究計劃。在福州期間先帶著兩屆三名學生(萬波、邵宜、練春招)調查了36點客贛方言,後來又取得與香港中文大學張雙慶先生的合作,編成了《客贛方言調查報告》;以後又組織另一屆兩名學生(莊初升、嚴修鴻)調查了福建境內的各種“雙方言”現象,寫成了《福建雙方言研究》一書。
1993年我轉到暨南大學,不久招收了博士生,前後10幾名博士生先後參加過我組織的幾個課題:東南亞華人社區的語言研究、粵西客家方言研究和廣東省方言地圖集。前兩項編成的專著都已經出版——《東南亞華人語言研究》和《粵西客家方言調查研究》。後者正在開展調查。和學生合作做研究確是好辦法,既可出成果,也能出人才,並且有可能圖謀較大規模的研究項目,因爲這樣的項目不是一個人力量所能勝任的。但是如果要保證成果的質量,指導教師需要付出大量的勞動。
在七、八十年代,除了方言本身的調查研究,我還結合一些相關學科開展綜合研究和應用研究,如方言學與音韻學相結合的研究,1996年編成《方言與音韻論集》(後來多次獲獎);方言學與地名學的相關研究,先後也出版了兩本專著《地名與語言學論集》和《漢語地名學論稿》。還有從文化的視角研究我所熟悉的方言,寫成《福建文化叢書&#8226;福建方言》一書,與方言學相關的應用研究則編成《方言學應用研究文集》一書。
在經過幾個區域方言的比較研究和學科的應用研究之後,我深感漢語方言乃至整個漢語的研究十分缺乏理論方面的探討。而如果理論認識跟不上,方言的深入研究也必將寸步難行。因此,近十年間,除了繼續發掘新鮮的方言材料外,我個人的思考和研究轉入了理論的探討,正好博士生們入學了,這些思考的結果就可以充入教學內容並且和青年學者們討論。在許多問題上已經有些年輕人可以運用我的理論觀點延展有關的研究了。
關於漢語方言的研究,我的另一點不滿足是缺乏機會開展一些較大型的課題的合作研究。“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這是真理。近十年間,境內外同行的交往越來越密切了,相互間的瞭解也越來越多。經過商議我參加了兩個國際合作的課題組,一是關於東南方言的語法比較研究,一是吳語和閩語的關係的研究。由於平田昌司和丁邦新兩位教授的熱心支持和參與研究的朋友們的同心協力,這兩個課題的研究都獲得了可喜的成果,並且表現了很好的發展勢頭。
四、幾點體會  回顧40年間的方言研究,我有若干體會。
研究方言從母語入手,從自己住地方言入手。這是李榮先生反復說過的,很有道理,因爲這樣做可以由易而難,少走彎路。但是,母語也好,所在地方言也好,並不是你會聽會說、很熟悉,便一定瞭解很透徹。從感性到理性,不經過研究是不可能達到“飛躍”的。我在福州住了20年,許多福州話常用詞習以爲常,並未加以深究,到了編詞典時,只好重新做調查,例如“好囝”究竟指的是什麽?“清楚、不清楚”如何理解,還確實費過一番心思。然而對於母語或住地方言要研究得透徹,一定要多瞭解其他方言,拿它們做比較分析。你知道的語言事實越多,研究就越能夠深入。研究方言要有成就,歸納起來就是兩句話:腿要勤,多跑幾個點;腦要勤,多思考一些問題。
研究方言一定要作比較。在同一個方言區由點及面,由面再回到點,這是一種橫向比較;拿方言與普通話比較、與其他方言比較,考察它們之間的同異以及相互影響,這是另一種橫向的比較;拿方言與古漢語作比較,這是縱向的比較。經過比較,既可以瞭解方言及古今漢語間的源流關係,也可以瞭解方言間的滲透關係,還可以區分不同的類型。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在羅列事實的基礎上去說明事實。考本字、音韻比較、底層現象的研究,這是源流的考察;文白異讀、方言間的借詞、借音,這是滲透的研究。這都比較容易理解。我舉幾個關於類型研究的例子:像邵武話是閩語贛化,浦城話是閩語吳化,應屬於蛻變型方言;像福建中部的尤溪話、大田後路話,海南島的邁話,應屬於混合型方言(歸入什麽區都不合適)。關於方言區之間的界線,我發現有斷然界線、模糊界線、雙語交叉和漸變過渡四種類型。多數方言島與包圍方言之間有明顯的界線;而多數方言區的同言線並不集中,分界處呈模糊界線;漸變過渡則是很難劃清的分界,雙語交叉的過渡意義自明。關於兩種方言間是否可以通話,也有兩種類型:一是因語音結構類同、詞彙接近而有助理解;一是因接觸頻繁而得以溝通。有時結構相近而缺乏聯繫,並不易通話;有時差異很大但來往頻繁,卻大體可以相互瞭解。這些不同的類型在我所調查過的方言中有不少具體例證。
第三,研究方言還必須兼通相關學科,做到相互爲用,才能進行全方位、多視角的系統的綜合的研究。所謂系統的綜合研究有三個層次,一是內部語言學的,二是外部語言學的,三是與其他學科交叉的。由於任何方言都具有完整的結構、都是自足的系統,研究方言就不能像以往有些人做法那樣,只研究方言差異,或者只研究語音,而必須如實地把它作爲一個整體的系統去研究。近些年來,不少學者發現了方言語音與詞彙、語法之間有複雜的制約關係,這說明了語音學、音韻學、詞彙學、語法學、漢語史等都是漢語方言研究者必須全面掌握的。吳方言“炒飯”變調不同表示著不同的意義,福州話“有味”聲母類化與否也能區別意義,都是典型的例子。語言的演變,尤其是移民帶來的分化,共同語與方言的關係,不同民族語言的融合、方言強弱勢的差異及其不同發展狀況等等,都必須從社會、歷史、文化方面去尋求解釋,這便是外部語言學的研究。近些年來,人們對於社會語言學、文化語言學、應用語言學發生了很大的興趣,這些學科的發展可以幫助我們理解許多方言的現象,反過來,就方言進行“外部”的研究,也一定可爲這些學科的建設提供大量可貴的材料。關於客、贛、閩、粵諸方言的關係,我最近形成了一條新的思路,今後希望能從內部比較尋求答案,從外部比較找到論證。至於其他學科的相互爲用,怎麽說也不爲過。地名學、人名學與方言學有密切關係。歷史學、民族學(還有民族語言的比較)、考古學、文獻學對於瞭解方言史是十分重要的。民俗學、社會學、人類學的許多材料和觀點都很值得借鑒。假如動植物的分類弄不清楚,方言詞彙的調查都難以進行。總之,方言的研究,特別是漢語方言的研究,真是個無底洞,任你有多少學識、多少才華,都是不夠用的;方言研究又是開採蘊藏著多種天然物質的富礦,它的材料和觀點足以用來爲構築許多學科的大廈添磚加瓦。尤其是建立漢語語言學、東方語言學更是離不開方言的研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5-10-2009 08:2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從詞彙上看臺灣原住民族語言與黎語的關係2008-07-26歐陽覺亞 鄭貽青
     臺灣原住民族使用著多種語言,它們和印尼的馬來語、菲律賓的他加祿語都屬南島語系或稱馬來—波利尼西亞語系(Austronesian family)。這個語系分佈非常之廣,西自非洲東南的馬達加斯加島,東至智利的復活節島,北至臺灣和夏威夷,南至新西蘭。包括300多種語言,使用人口超過2.5億。該語系分四個語族:印度尼西亞語族,波利尼西亞語族,美拉尼西亞語族,密克羅尼西亞語族。印度尼西亞語族包括有臺灣的原住民族諸語言,印度尼西亞語(馬來語),菲律賓的他加祿語,越南和柬埔寨的占語(包括海南三亞回族的回輝話)等。分佈在中國海南和廣西、雲南、貴州的壯侗語族諸語言(包括壯語、傣語、布依語、侗語、水語、仫佬語、毛南語、黎語、村語、臨高語等),國內一般認爲屬於漢藏語系壯侗語族(如包括國外的泰語、老撾語等習慣叫侗台語族或侗泰語族),但在國際上有不少學者認爲壯侗語族與南島語系的印度尼西亞語族有淵源關係。近年來,還有人乾脆把漢藏語系和南島語系也聯繫在一起,劃成一個更大的語系。不管怎樣,黎語以及壯侗語與南島語一些語言的關係還是明顯的。在這方面已經有人做了一些研究,從黎語與印尼語裏找到了一些互相類似的詞(倪大白《南島語與百越諸語言的關係》,載《民族語文》1994年第4期;蒙斯牧《印尼語和侗泰語的關係》,載《民族語文》1990年第6期)。其中有一些彼此的確非常近似,如果它們不是有共同的來源,很難用“偶然相同”來解釋。後面的表格選擇了印尼語(即馬來語)、臺灣原住民族各語言同黎語以及壯語、傣語幾十個比較明顯相同的詞來作對比,它們彼此相同的詞不算很多,但這些詞都是屬於非常基本的部分,我們無論如何也不能否認它們的淵源關係。印尼的材料經過林蓮雲副研究員審定,臺灣原住民族諸語言的材料主要引自陳康編著的《臺灣高山族語言》,回輝話材料引自鄭貽青《回輝話研究》,其他材料是從已有材料摘引的。下面的記音材料臺灣原住民族諸語言—泰耶爾、賽德、鄒、沙阿魯阿、卡那卡那布、排灣、阿眉斯、布農、魯凱、薩斯特、卑南、邵、耶眉分別只用該語言頭一個字表示,遇幾個語言詞彙相同時,只採用頭一個語言的記音形式,其他語言的讀音不一定完全相同,只是相近而已。爲了進一步說明臺灣原住民族語言與海南島語言的關係,這裏把屬於印度尼西亞語族占語支的回輝話附在後面。表格中的記音符號爲寬式的國際音標,由於符號打印不便,用ng表示舌根鼻音,用nj代替舌面鼻音,用hl表示舌邊清擦音,用uu代替國際音標的展唇後高元音,即“倒m”,央元音即“倒e”合併到短a裏去,用疑問符號“?”代替音節末尾的喉塞音,而音節前頭的喉塞音則省略不標。另外,爲了簡便,黎、壯、傣、回輝等語言略去聲調符號。從表格中的詞彙材料我們可以看出,黎語與印尼語或臺灣原住民族諸語言是有一定的淵源關係的,但由於所發現的材料不算很多,看不出它們之間明顯的語音對應規律,但至少可以說黎語與印尼語、臺灣原住民族各語言表現爲相同或近似的詞有一定的同源關係,只是時代太久遠,它們的面目變化得不容易辨認。我們儘量慎重地選擇,在表格中列出的31個詞當中,臺灣原住民族語言與黎語、壯語、傣語相同的都差不多。但具體到臺灣原住民族的哪一個語言就有點差別。粗略統計,卑南語有20個詞、阿眉斯語有19個詞與黎語壯語相同。邵語有16個,其餘的魯凱、布農、薩斯特、耶眉、排灣都在11個以上。泰耶爾、賽斯特、鄒、沙阿魯阿、卡那卡那布語與黎語壯語相同的都比較少。我們又從《臺灣高山族語言》一書詞彙部分選出有關天地自然物27個詞和動物方面43個詞共70個詞進行比較,臺灣原住民族各語言合起來與黎語壯語相同的詞有11個。而具體到每個語言與黎語或壯語相同的只有3~4個詞,最多的是阿眉斯語和卑南語,有6個,最少的是泰耶爾語,只有1個,鄒只有2個。從這看來,跟黎語或壯語最爲接近的阿眉斯語和卑南語跟黎語或壯語詞彙相同的比率有8.6%,其他的只有4%~7%左右。拿這詞彙材料來看看黎語與壯語的情況,在這70個詞當中,黎語與壯語相同的有35個,占參加比較的詞彙數的51%以上。就是說,黎語與壯語詞彙相同的比率要高出黎語與阿眉斯語或卑南語相同的比率6倍,高出與泰耶爾語相同的比率達10倍以上。通過這些簡單的對比,我們得出下面幾點初步的判斷:1.從臺灣原住民族諸語言與黎語壯語詞彙的異同程度可以推斷出在遠古時期,臺灣原住民族跟黎族或壯族有過密切的接觸,他們很可能使用過相同的語言的不同方言,後來彼此分離,由於時間過於久遠,以至於原來相同或相近的詞變化得所剩無幾了,而整個語言的面貌也變得面目全非。2.從材料上看,凡是臺灣原住民族語言與黎語相同的詞,大多都同時與壯語相同。這說明早在遠古時期,臺灣原住民族還在大陸的時候,其語言與黎語及壯語尚未分化,大家都使用著古越語,或者古越語的不同方言。後來臺灣原住民族離開大陸,經過相當長的時間之後,黎語與壯語才逐漸分化,並各自新創了一批新詞。由於這些新創詞是後來才産生的,黎語與壯語不同,跟臺灣原住民族語言也不同。因此,凡是臺灣原住民族語言與黎語或壯語相同的詞都是同源詞。3.高山族語言與黎語分化的年代很難精確計算,我們可以參考黎語與壯語的情況。大家公認黎語與壯語分離的時間大概有3000年以上的歷史,那麽,從詞彙的異同的比率來看,臺灣原住民族語言跟黎語分離的年代要比前者高出一兩倍甚至更多。4.從臺灣原住民族諸語言的差異程度來看,他們在古代不是在同一個時候來臺灣的,他們先後到臺灣的時間相差很大。看來居住在臺灣北部和中部山區的泰耶爾人、鄒人、卡那卡那布人以及沙阿魯阿人到島內來最早,而東部的阿眉斯人、卑南人的語言詞彙與黎語相同的較多,他們很可能來臺灣的時間比較晚。5.至於臺灣原住民族到臺灣所經過的路線,目前有兩種猜測,有西來(或北來)說和南來說,從語言的和地理的情況來看,首先來到中部山區的泰耶爾人或鄒人、卡那卡那布人和沙阿魯阿人可能是從大陸渡海而來,而後來到達臺灣居住在南部東海岸的阿眉斯人、卑南人、排灣人很可能是從南部的海上過來的,具體路線可能是從馬來半島到印尼,又從印尼到菲律賓,再從菲律賓渡海到臺灣。不管從西面來還是從南面來,他們都是從大陸渡海而來,與大陸的黎族或壯侗語族的先民都有很深的淵源關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6-10-2009 10:0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編詞典的工作是聖人幹的:爲何誰都有膽編辭書2004年10月28日“編詞典的工作不是人幹的,但它是聖人幹的。”
    辭書,可以說是各類出版物中編纂難度最高的品種之一。17世紀歐洲語言學家斯卡利格感慨:“十惡不赦的罪犯既不應處決,也不應判強制勞動,而應判去編辭典,因爲這種工作包含了一切折磨和痛苦。”我國出版界的前輩陳原先生也曾說:“編詞典的工作不是人幹的,但它是聖人幹的。”
    辭書的性質決定其在國家文化建設以及個人成長中都具有重要作用,堪稱一個國家文化建設的基礎性工程。一個國家大型的、高質量的、權威性的工具書,代表著這個國家的文化學術水平,是學術文化積累和現狀的反映。
    北京師範大學王甯教授認爲,辭書,尤其是針對中小學生的語文詞典,不僅具有查詢作用,也是具有積極教育作用的精神産品,對幫助學生過濾不良信息、形成語言邏輯、培養思維能力,都有影響。
    特殊的使命決定了辭典的編纂難度,古今中外概莫能免。德國語言學家格裏木兄弟編纂的《德語詞典》,1852年出版第一卷,1961年才全部出齊;《牛津英語大詞典》前後花了72年,積累了幾噸重的資料卡片,歷經四位主編。《荷蘭語大詞典》、《瑞典語大詞典》原計劃分別用20年和12年完成,最後實際用了65年。我國的《現代漢語詞典》前後用了20年。
    《牛津英語大詞典》的編寫想法1857年就提出來了。英國語文學會從那時開始籌備,先在內部約請專家搜集資料,21年後,摘錄下的資料卡片已有幾噸。但要編纂起來,還嫌不夠。1879年,默雷被任命爲主編。編輯部先後印發了1500份《爲語文學會新英語詞典,要求講英語和讀英語的公衆,協助閱讀並摘錄引文的呼籲》,公開徵求1000位讀者,在3年內向編輯部提供目前尚缺的資料。“呼籲”發出後,迅速得到英、美、意、荷等許多國家讀者的響應,3年內共有800多名專家學者爲編輯部寄來了近82萬張資料卡片,引文65萬條,涉及文獻4500種,涉及作者2700人。當1928年《牛津英語大詞典》終於出齊時,首任主編默雷先生,已經去世13年了。字典完成時,牛津大學出版社在通告中說:“他的字典是一部國寶。”現在,這部詞典被譽爲“英語詞典中的聖經”。
    作爲《辭海》編輯委員會委員的周明鑒,談到他參與《辭海》1999年版修訂工作的情況。當時,爲了修訂不到60字的“瓷石”的解釋,周明鑒搜集的資料有20多頁,和華東理工大學相關專業的教授之間往來通信多次。“因爲學者撰寫的詞條雖然嚴謹,但往往學術味太濃,必須經過編輯的文字潤色,再請他們確認,看意思對不對,有沒有理解錯誤。”
    當年,蘇步青在給“直線”下定義時,先後寫出了一萬多字的說明,最終形成不足百字的釋文,成爲《辭海》詞條中的傑出典範。
    周明鑒說:“辭典是信息密集型的工具書,應該在盡可能小的篇幅內,把所涉及學科的知識以詞條的形式準確提供給讀者,它的行文既要像法律條文那樣精確嚴密,又要像電報那樣簡練。”
    “真正的好詞典,都是這麽編出來。沒有十年磨一劍的精神,根本做不出來。”
    以文字編校程序而言,一般出版社的圖書三校付印,而專業辭書出版社的辭書都須六校付印,有的重點辭書甚至達到十校以上。收詞是否平衡、釋義是否準確全面、是否提供了多種準確、便捷、有效的索引,以及紙質優良、印刷清楚、裝訂牢固,都是衡量一本辭書優劣的標準。
    即使這樣,辭書仍不可能十全十美。可以說,任何一本精品辭書的出版之日,就是修訂工作開始之時。
    《不列顛百科全書》第14版,一個條目從約稿到最終印在書上,要經過569道工序。編輯部頒佈了一條政策:讀者發現一個錯誤獎勵一美元。1964年,一位名叫哈維·艾因賓德的人寫了一本書《不列顛的神話》,指出了14版中的許多錯誤,由此推動了第15版的出現。但15版依然又發現了新的錯誤。
政府也在裏頭摻和
    “流通當世,衣被後學”,“一名之立,旬月躊躇”都是前人對待“典”的態度。這樣的慎重和執著。用一位參加《現代漢語詞典》編寫的老專家的一句話:“編寫人員一要有些專業基礎知識,二要有點職業道德。”
    其實,需要有點專業知識和職業道德的,又何止只是編寫人員?
    今年年初,圍繞著《現代漢語規範詞典》的出版,引發了辭書界自王同億以來最廣泛的爭論,內容涉及該詞典的名字、質量、規範觀、營銷方式乃至學術道德等方面。這部詞典由外研社、語文出版社出版,前語文出版社社長、國家語委咨詢委員李行健任主編。
    北京大學中文系陸儉明教授,給記者出示了一份2004年7月9日的中國圖書商報,該日的專版上刊登著一份《2004年中小學圖書館(室)推薦書目》,大行標題下是醒目的“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教材發展中心”的字樣。
    在這份書目的“綜合”欄中,只有兩本詞典在列。一本是標注閱讀對象爲“小學生”的《小學語文規範詞典》,另一本,就是《現代漢語規範詞典》,閱讀對象爲“小學生、初中生、高中生、高校管理者及教師”。兩本詞典都由李行健主編。
    陸教授說,就《現代漢語規範詞典》而言,雖然有一定的特色,但是在詞條的選取、字詞的釋義和詞性的標注上,仍有不少問題,有的相當嚴重,屬於硬傷。而且,在學術界經過這麽大規模的討論,又有很大爭議的情況下,以這種行政手段來推薦這部詞典,是非常不恰當的。
    周明鑒審讀過這本詞典的一部分,他的名字被列在“審稿專家”裏。在某新聞報道中,該詞典被譽爲“百位大師雕成的文字大樹”,“我也成了‘大師’了。”他自嘲地笑笑。
    記者還看到了一份2004年5月中國語文報刊協會關於舉辦“全國語文規範化知識大賽”的通知。《現代漢語規範詞典》主編李行健是該協會會長。通知中說,受全國普通話推廣周領導小組辦公室和教育部語言文字應用管理司委託,在全國開展語文規範化知識大賽,“本次活動納入第七屆全國普通話推廣周系列活動”。而此次大賽的獎勵辦法,除獎金外,一二三等獎都有《現代漢語規範詞典》一冊。
    “問題是,‘推普周’是政府行爲。”周明鑒說,“把這本詞典作爲獎品,相當於把這本詞典官方化了。”
    業內人士都知道,《現代漢語規範詞典》與《現代漢語詞典》等其他相類似的詞典有競爭關係。周明鑒說,行政部門參與這樣的事情,說不好聽一點,有滋生腐敗和支持不正當競爭的嫌疑。
    王同億案判決時,讓久病在床的呂叔湘先生痛心不已的,不是《現代漢語詞典》被抄襲,而是編纂《現代漢語詞典》的治學精神的泯滅。
    什麽是《現代漢語詞典》的風格?在陸儉明看來,有兩點特別重要:首先“主編”不虛設,嚴把學術質量關;其次辭典編纂要以學術引航。“現在的很多辭典主編都是‘主而不編’,說不好聽的,主編變成了老闆,底下雇一幫人,怎麽能保證質量?”某權威出版社的一位編輯說到一個例子,某高校畢業生來商務求職,履歷表上的一條是“曾任某小學生解詞造句規範詞典的分冊主編”。
    陸儉明說,辭書的根基是學術,《現代漢語詞典》在一個個詞條的注音、義項分合與排列、具體釋義、舉例的背後都始終以學術研究爲支撐。“沒有學術作後盾,憑自己拍拍腦袋,東抄西抄拼拼湊湊,不可能編出上品、精品的辭書。”
    不過,在當今辭書市場,這可能是老皇曆了。(記者 馮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6-10-2009 12:1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編寫詞典的農民父子  新華網雲南頻道(2003-05-20)
  不久前,記者在大理白族自治州民間文藝家協會和大理市白族文化研究所主辦的首期“白族民間文藝傳習班”上,見到了賓川縣大營鎮萵村白族農民李明賢父子,他們正在做著一項艱巨的工作——編寫一本囊括了《現代漢語詞典》中全部詞彙的白漢雙解詞典。
    李明賢一家所居住的萵村地處賓川縣邊遠山區,雖與大理市海東鎮隔山相連,語言文化相通,卻因交通不便,長期與外界隔絕,村裏許多老年人都不懂漢語,甚至活了一輩子連賓川縣城是個什麽樣都不知道。6年前,隨著縣鄉公路的開通,萵村人與外界的交往日益頻繁。村裏的老年人迫切地需要掌握一些漢語,以便於看懂電視裏播出的漢語電視劇。當時,因爲開採鉛鋅礦在村裏先富起來的李明賢萌發了編一本白漢雙解詞典的念頭,既可作爲白族人學習漢語的工具書,同時又將白族的語言文字用書面的形式記錄下來,以便於後世傳承。
    當時李明賢已年近60,右手因患風濕變形已不能握筆寫字。他便動員初中畢業在家務農的二兒子和他一起整理記錄白族語言文字。畢業于大理師範藝師班的李明賢,年輕時喜愛白族大本曲演唱,從大本曲古曲本裏學習了大量的古白文。憑著自己年輕時候的功底和對白族語言文字的滿腔熱愛,李明賢利用農閒時間,帶著二兒子在洱海周邊白族聚居地區走村串寨,開始了用古白文、現代漢語、漢語拼音整理記錄白族語言詞條,編寫白漢雙解詞典的漫漫歷程。開始時,父子倆聽見一個詞就記一個詞,想起一個詞就記一個詞。先後寫了兩稿,都因爲詞條太多太亂,寫著寫著就寫不下去了。在反反復複的整理、記錄、思索的過程中,父子倆找到了一條捷徑——借用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編著的《現代漢語詞典》編寫他們的白漢雙解詞典。他們根據《現代漢語詞典》中所收錄的詞條順序,以古白文、現代漢語、漢語拼音爲表現形式,逐字逐句地將所收集整理到的白語詞條附在漢語詞條後面。白語中作爲外來語借助漢語表達的詞條,書寫白語詞條的位置也打上統一的標記,很規範地空著。
    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長達6年時間的艱苦努力,父子倆的白漢雙解詞典終於於今年年初寫成了初稿。這部收錄了8萬多個詞條、1.1萬個單字詞,厚達1500多頁(16開)的書稿,被父子倆取名爲《大理白族語言詞彙集》。但是,由於父子倆在寫書之前沒有接觸過現代語言學界公認的白文拼音文字,文中所涉及到的白語詞條均用古白文、現代漢語及漢語拼音記錄白語語音,在受衆和影響方面難免有一定的局限性。最先發現他們的大理學院南詔大理歷史文化研究室退休副研究員、少數民族語言專家段伶先生說,李明賢父子所編寫的這部白漢雙解詞典,作爲白族語言文化研究資料,很有價值。但作爲語言科學基礎工作,這種記錄方法並不科學。
    今年剛剛過完春節,父子倆就帶著書稿離開賓川老家,到大理市打印詞典初稿。由於內容繁雜,工作量非常大,父子倆已經幾個月沒有回過賓川老家。兒子在印刷廠打零工維持生計,父親專司校對。爲了節省開支,以確保詞典初稿在今年10月份能按計劃打印完畢,父子倆吃的大米和蔬菜都是老伴從賓川老家托人帶來的,在昆明工作的小兒子也非常支持父兄的工作,每月都寄來幾百元生活費。最近,李明賢把兒子未過門的媳婦也喊來協助校對。因爲校對之余,他還有一項非常重要的工作,就是四處奔走聯繫書稿的出版刊號,籌集出版發行所需的鉅額費用。李明賢一家已爲此事付出了6年的努力,然而離出版詞典還有一段很長的路。(秦蒙琳) 


《西藏是我家》十八、編詞典2009年03月26日
  等到我們都安頓下來了以後,我也全身心投入自己的工作。正當要新成立一個英文系的工作開始進行的時候,我自認爲想出了一個很好的主意。每當我想起當初開始學英文的經驗,就記得坐在康明先生對面的情景,那時候,在我們中間,總是放著一本詞典。我深深地覺得我們最需要的就是一本好詞典,最好有一種藏漢英三種文字對照的。據我所知,兼有那三種文字的詞典,當時還找不到。因此,我的主意就是讓我來編一本那樣的詞典。我首先把我的意見提出來和劉德軍商量。他跟我同組,是從西安外語學院派來協辦藏族教育方案的。
  當我把我的計劃告訴他的時候,他說:“那真是一個好主意!那種詞典正是我們所需要的。”能得到他那種毫不遲疑的贊同與熱誠,我的精神也就大大地受到了鼓舞。於是,我們就一起寫了一份正式的計劃書,要求學校給我們安排工作時間和資助,讓我們編一本英藏漢對照詞典。主要的目的是要幫助在校的學生學英文,讓他們能夠學得更快而且更有效。我的單位主管很贊同我的意見,所以鼓勵我著手進行,我也就立即照辦。
  我們開始工作時的規模很小,學校沒有很多額外的經費給我們用。不過,校方的主管單位撥出一個房間來讓我們工作。買參考書的預算雖然沒有,他們還是盡可能地爲我提供各種參考書籍,他們也不讓我再去做別的事情了。基本上他們是付我工資去編詞典,同時也給了我一個助理。我曾經考慮過要找的人選,覺得最適合和我一起工作的應該是劉德軍,因爲他對我的計劃特別熱誠。當我去問他的意見時,他當場就滿臉笑容地答應了。
  一九七九年十一月一十三日,我們開始工作。起初我們只打算編一本小詞典,給學生們在學校裏用。因爲我們什麽都是從頭做起的,所以就必須決定如何選字,如何分類,以及如何表達。我們從最簡單的字開始選用,也就是先選日常生活必須用的字,那些字都可以用在實際的會話中。我們把使用頻率高的字先包括在選字的範圍內,那也是我們選字的首要原則。然後,我們便慢慢地擴大範圍,把一些比較專門的和比較抽象的字也包括進去。起先我們用來當作模板的是劉騰言的《英文日常用語詞彙》。不過,我們最後還是以侯恩比的《高級實用學生詞典》作爲最重要的藍本和模式。我第一次看到那本詞典是在外語學院的時候,那位從澳大利亞來的老師諾門先生給過我一本。因爲我們發現侯恩比的編輯方式非常實用,所以就採用了他的方式來編我們的詞典。不過,侯恩比的詞典只有兩種文字,所以,當我們開始編輯我們自己的詞典時,必須用他的方式來編成三種文字對照的模式。
  後來,那項編輯詞典的工作竟成了我的主要職業,而且一直持續了好多年,那是一件我在開始的時候所未曾料想到的事情。那種工作非常繁瑣,而且費時。我記得最清楚的就是那個用來工作的小房間,以及裏面那一箱箱的數據卡片。從現代科技的標準來看,我們的編輯方法實在很原始。我們把選好的字寫在卡片上,一個字一張卡。在每張卡片上,先寫上英文字,然後就是國際音標、詞類及定義:藏文第一,然後是漢文。我還記得開始的時候劉德軍跟我爭辯過有關排列定義的次序問題。他主張先排漢文,我卻要先排藏文。結果算是我辯贏了,所以藏文排先,對於這個結果,一直到現在,我還是感到非常得意!
  第一年我們努力不懈地進行工作,不過,那種差事真的很乏味,而且還要重復去做同樣的事情。卡片堆得越來越高,因爲每一個定義我們都要用手把它抄下來,然後還要進行反復的查對工作。我三種文字都懂,選字的時候可以兼顧全部的數據。不過,劉德軍也一樣努力地工作。當初我請他幫忙的時候,我就知道他是最適當的人選,我們在一起工作的效率相當高。他真的很勤奮,甚至於還練會了抄寫藏文數據的能力。雖然他看不懂藏文,卻能把任何藏文數據正確無誤地抄錄下來,所以,他最後幾乎跟我做的事情一樣多。當我們把第一期的工作目標完成時,我們收集了將近有一萬個詞條,包括六千多個單詞。我們全部用手抄寫,而且只有我們兩個人,沒有得到任何現代化的工具和技術的幫助。除了沒有助理人員幫助的問題以外,我們還有一些別的困難……
  在我離開咸陽以前,我曾經和校方的人士討論過有關編詞典的事情。我們都同意那是一項很有意義的工作,應該繼續下去。既然在咸陽那個小範圍裏不能成立一個英文系,大家就覺得應該把詞典使用的範圍擴大一些,使它成爲更有用的參考資料。
  西藏自治區師範學院方面同意支持我的工作計劃。可是,當時的困難變得更大了,因爲他們雖然很大方地給了我時間和辦公室,在財務上的支持卻很少,連一個助理都沒有,也沒有錢雇用打字員和抄寫員,所以,什麽事情都得由我自己一個人做。後來,我別的什麽事情都不能做了。在該項工作需要我全神貫注的時候,我每周工作七天是常事,而且每天最少也要工作十個小時。起初我還能按照這種節奏持續進行,因爲我堅信這項編詞典的計劃是有價值的。而且,我也很高興那時新到的學校能讚賞我所付出的心血。於是,我不僅覺得終於能從事一種自己想要做的工作,而且還深信那項編詞典的工作將爲自己在世界上留下一個不朽的東西。那種貢獻將會繼續有其價值,即使在我離開塵世以後,其價值也許還會增加。有這種樂觀的想法當然很好,可是,不久以後,那麽多的工作和令人吃不消的日程表,又再一次威脅到我的健康以及個人的日常生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8-10-2009 09:1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人類如何學會語言?小嬰兒是如何從外界接受語言信號,逐漸建立起自己的語言能力,與人交流?這些一直都是科學家們非常感興趣的,但又一直找不到一個普遍認可的答案。美國的一名科學家爲了解決這個問題,決定觀察嬰兒學習語言的過程。
羅伊在客廳10個區域收集聲音資料
  據英國廣播公司(BBC)5 月19日報道,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教授迪布·羅伊喜獲貴子後,決定借此便利觀察他的兒子是如何學習語言的,將通過三年的錄音、錄像等手段記錄下這個

  寶貴的過程,並希望通過數據分析最終獲得人類初生如何學習語言的答案。記錄已經開始十一個月,本報記者通過郵件採訪了羅伊教授,向他瞭解開始和進展情況。

  14個麥克風 11部全方位攝像機記錄嬰兒成長過程

  羅伊教授和他的研究小組把這一計劃稱爲Human Speechome(人類家庭語言)計劃。11個月前當羅伊教授的兒子出生後離開醫院,這個計劃便啓動了。14個麥克風和11個全方位攝像機將在這個新生兒來到這個世界的最初三年裏一直保持工作狀態。在羅伊的兒子醒著的時間裏,他的一切活動和發音都被這些設備記錄。監視系統在早上八點打開直到晚上十點關閉,每天收集大約350吉伯的壓縮數據。

  這11部全方位數字攝像機和14個麥克風隱藏在各個房間的天花板上,包括廚房、餐廳、客廳、遊戲室、門口、健身房、三個臥室、走廊和衛生間。攝像機可以捕捉到房裏發生的任何可能是潛在的嬰兒學習語言的因素,每秒鐘可以記錄14個畫面,任何微小的動作都被記錄。不過,由於現有技術的程度限制,諸如眨眼等非常細微的面部表情都還無法被捕捉,這些表情都被認爲是學習語言非常重要的線索。

  14個麥克風組成層級式錄音系統,記錄這所房子裏任何的聲音資料。在記錄聲音的過程中,錄音系統會自動地將噪音削弱。14個麥克風可以把所有房間的聲音記錄,通過14個頻道刻錄到CD盤中。當房間中沒有雜音時,即使是輕聲的耳語都不會被漏掉。

  經過計算,3年的記錄工作將記錄下33.8萬小時的數據,其中包括14.2萬小時的視頻和19.6萬小時的音頻。

  龐大系統共同繪製一幅幼兒經歷的感官刺激的完整圖畫

  羅伊教授介紹說,數據搜集工作結束後,隱藏在天花板裏的數據線將會把這些數據資料傳送到麻省理工學院媒體實驗室的一個巨大容量的磁盤儲存系統中,該系統儲存容量達到5千兆。所有的圖像都會通過10台串聯的電腦進行大規模數據分析,而聲音數據將會儲存在地下室的一個標本取樣器中。

  據羅伊教授介紹,目前對語言進行數據分析有兩個途徑。第一個是通過自動語言識別器轉錄,但是即使是最好的自動語言識別器出錯率也很高,很多噪音也可能被作爲有用信息轉錄。因此還有第二種途徑是通過人工轉錄,通過人工識別,是嬰兒産生的聲音,還是噪音,儘量減小轉錄過程中的誤差。而現今的一些轉錄設備用於大量的語音轉錄工作都不是很理想。羅伊教授和他的研究組在這些轉錄設備的基礎上自行設計了一套系統,可以自動識別長時間記錄中的語音,通過數學運算,描繪出類似於光譜的聲音圖像。在有聲音活動的區域,該系統會將聲音自動記錄重放進行轉錄。根據之前的實驗,每一分鐘的對話,都需要2.5分鐘的轉錄時間。

  這些不同的各個系統將共同完成一幅幼兒經歷的感官刺激的完整圖畫,這樣就可建立一個可以取代羅伊教授兒子的模型。(馬佳)

  對話

  嬰兒並非最先會叫媽媽

  北京科技報:您的試驗開始了多久了?目前有什麽新進展嗎?

  羅伊教授:我們的數據收集工作已經開始了11個月。已經得到了非常有用的數據,我的兒子在數千小時中,在家中呀呀學語的記錄。這些都將用於語言發展的研究。

  北京科技報:在中國普通人都會認爲孩子們學說話最早說出的詞語是“媽媽”,您認爲是這樣嗎?這是不是應認爲這個詞語發音簡單?

  羅伊教授:其實這並不是嬰兒最早學會的單詞,即使是中國。但是“媽媽”這個詞確實很簡單,你是對的,因此這個詞出現的也很早。

  北京科技報:在你的家裏安裝那麽多的機器,你們會不會覺得不自在?如果遇到有隱私問題,怎麽辦?

  羅伊教授:開始確實不是很自在,但現在已經習慣了。所有的音頻和視頻記錄都可以由人工控制,安裝在牆上的微型觸摸控制器可以在必要時分別開關音頻或視頻的記錄。這樣的微型控制器一共有八個,都安在燈的開關旁邊。另外,我們還可以通過“哎呀”按鈕控制,擦除任何一段不需要的記錄。

  北京科技報:人們在知道有設備在進行拍攝記錄時,會不會故意地去和嬰兒對話,影響結果的客觀性?

  羅伊教授:通常在實驗中,觀察者對實驗的影響只會持續24到48個小時。我們的記錄工作已經進行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這種影響應該已經不是一個問題了。

  北京科技報:在記錄工作結束後,你們將如何進行分析,數據的那一部分是研究嬰兒學習語言的有用資料嗎?

  羅伊教授:我們將通過計算機建立模型,並複製我的孩子在學習語言中的單詞和語法。這些模型將幫助我們分析學習的整個過程。

  北京科技報:您是什麽時候開始涉足人類語言這個領域的?是什麽激發您這個想法?

  羅伊教授:我在十年前就有了這個想法,那時我在做我的博士論文,題目就是“語言獲取模型”。

  北京科技報:爲什麽數據記錄的時間是3年而不是更短或者更長呢?

  羅伊教授:2到3年這個時間是學習第一個單詞到簡單的語法出現的一個臨界時間,這段時間是我們研究關注的重點時期。

  北京科技報:關於嬰兒如何學會語言有很多爭論,您能介紹一下有哪些嗎?您支持哪一種觀點?

  羅伊教授:這個問題非常複雜,很難用簡短的語言說清楚。但非常明顯的是,天生的語言結構與環境造就的語言結構都是起到重要作用的。我們的研究計劃就是想要在這方面打開一扇新的大門。這項計劃將爲研究人類語言獲取過程的研究提供一個自然、豐富、縱向的參考。通過超過30萬小時的記錄,我們先要建立一個模型並計算出幼兒獲取語言的精確過程。我們希望這項技術除了可以研究人類的語言學習過程外,還可以應用於像個人視頻或分析從監視器中獲得的影像資料這樣的其他領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0-10-2009 11:3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雎鳩是什麽鳥?張之傑(刊中央日報副刊,2004年4月30日)
《詩經》是西周到春秋的作品,要認識兩三千年前的動植物名稱談何容易!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雎鳩到底是什麽鳥?
西漢的《毛詩詁訓傳》:「雎鳩,王雎也,鳥摯而有別。」注了如同未注。
朱熹《詩經集傳》:「水鳥也,狀類鳧鷗,今江淮間有之。生而定偶而不相亂,偶常並遊而不相狎,故毛《傳》以爲摯而有別。」似乎解作一種游禽。
但不知從什麽時候起,有關雎鳩的注釋都解釋成魚鷹。
叫做魚鷹的鳥類有兩種,一種是鸕鷀(鵜形目、鸕鷀科,英名cormorants,學名Phalacrocorax carbo),另一種是鶚(鷲鷹目、鶚科,英名osprey,學名Pandion haliaetus)。鸕鷀身長約80公分,體重約1.7-2.7公斤, 在桂林(灕江)、鳳凰(沱江) 近距離可以觀察這種大黑鳥。
〈關雎〉寫青年男子的相思之苦,以「關關雎鳩」起興,說明「關關」是雎鳩的求偶聲。鸕鷀過群棲生活,大凡群棲性鳥類,不需以持續的鳴聲求偶。再說,鸕鷀很少鳴叫,只在爭奪停棲位置時,發出低沈的「咕、咕」聲。從習性和鳴聲來看,雎鳩顯然不是鸕鷀。
不是鸕鷀,豈不就是鶚了!唐孔穎達《毛詩正義》引郭璞《爾雅注&#8231;釋鳥》:「鵰類也,今江東呼之爲鶚。」這是將雎鳩釋爲鶚的由來。宣統二年,日人岡元鳳著《毛詩品物圖考》,就把雎鳩畫成俯衝入水的鶚。《圖考》影響深遠,一些鳥類書介紹鶚時,經常提到關雎〉;有關〈雎鳩〉的注釋,除了說牠是魚鷹,有時也會說明就是鶚。雎鳩即魚鷹,也就是鶚的說法,幾乎已成爲定說。
鶚身長51-64公分,體重1-1.75公斤。頭部白色,有黑色縱紋,枕部的羽毛延長成短羽冠。身體上部暗褐色,下部白色,極爲醒目。棲息于江河、湖沼、海濱一帶,以魚類爲食。鶚是一種候鳥,在中國,大約三月初飛到東北繁殖,九月中旬向南遷徙。繁殖期間,雄鳥通常抓著一條魚,一面飛,一面發出「切利利」的哨聲,被吸引的雌鳥高聲應和。配對之後,經常比翼雙飛,哨聲不斷。
〈關雎〉屬於《詩經&#8231;國風&#8231;周南》。周南是周公的封地,王畿以南的意思,大約在河南西南部及湖北北部一帶。在東北繁殖的候鳥,大概不會在「周南」唱起求偶之歌吧!再說,鶚的哨聲尖銳激昂,和「關關」全然不搭。要說雎鳩就是鶚,證諸動物學,怎麽說都說不過去。
筆者遍閱各種《詩經》讀本,又多次上網,發現已有人對雎鳩即魚鷹的說法提出質疑。駱賓基的《詩經新解與古史新論》,認爲是指大雁。胡淼撰〈詩經關雎中的雎鳩是什麽鳥〉(《人民政協報》第70期),認爲是指葦鶯。可惜在動物學上都有問題,無法使人信服。
那麽雎鳩是什麽鳥?筆者認爲,是白腹秧雞(鶴形目、秧雞科,英名white-breasted water hen,學名Amaurornis phoenicurus),試說明如下。
白腹秧雞經常發出「苦哇、苦哇」的重復鳴聲,「苦哇」連音,和「關」相近(關字的上古音和現今相同)。幾十年前,臺北近郊就是田野,晨昏時刻,「關關」之聲時有所聞。大約兩年前,我在新店溪上游還聽到這種叫聲呢!真的,再也沒有其它水鳥的叫聲比白腹秧雞更像「關關」了。
白腹秧雞是一種涉禽,符合「在河之洲」的生境。主要分佈長江以南,但往北可分佈到華北、東北、內蒙和新疆。周時華北較現今溫暖,以「周南」的地理位置,白腹秧雞一定十分普遍。
白腹秧雞背部黑色,臉部及腹部白色,下腹部栗紅色。以外形來說,除了一雙長腳,和「鳩」的確近似。此鳥通常單獨出現于水田、沼澤地帶,生性羞怯,警戒心強,只聞其聲,難見其形。
我們不妨這樣設想:將近三千年前,一位「周南」的小夥子,聽到河洲上白腹秧雞的求偶聲,不自覺地連想起自己心儀的女子,一首傳頌千古的民歌就誕生了。前面說過,動植物名稱因時、因地而異。白腹秧雞有很多別名,流傳最廣的就是「姑惡鳥」或「苦惡鳥」了。傳說此鳥是位被婆婆折磨而死的少婦變的,不停地訴說「姑惡、姑惡」,發泄心中幽怨。
周代,人們聽到白腹秧雞求偶聲,想到的是「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同樣的鳥鳴聲,後人卻把它想成「姑惡」,這反映著什麽?


fzh333 2008-03-04說不盡的關雎
  五經之首的詩經,開篇便是關雎。因此,《關雎》這個第一中的第一,歷來解者衆多。一千個人眼裏就有一千個關雎。從漢代大儒,到當代寫濫竽充混職稱的教授,數你說你的,我說我的,浩如煙海的研究文字,叫人無所適從。頭痛哉,頭痛哉!
  
  一、雎鳩到底是他娘的什麽鳥?
  但是這個似乎無關緊要的問題,就叫人的腦袋如同九齡童鞭子下的陀螺,狂轉至暈!這種關關亂叫的鳥,到底是他娘的什麽鳥呢?
  首先,雎鳩肯定是一種水鳥。至今還沒有聽到哪位經學家把這種發出關關叫聲的雎鳩說成是躲在蘆葦裏的狐狸兔子之類。不過,也不排除哪位敢爲天下先的憤青學者,爲博取關注度,講雎鳩說成是黃鼠狼之類的偷雞賊也未可知。這年頭,什麽奇怪的鳥都有,什麽稀奇的事都會出現,不足爲奇。
  第一種說法,說關雎是鴛鴦。這種說法,最容易爲大衆所接受,寫肥皂劇的傢夥,瓊瑤之類的花癡,大約也最喜歡這樣的說法。因爲鴛鴦有“止則相偶,飛則相雙”(李時珍《本草綱目》)的習性,雙雙對對,比翼齊飛不正可興下文的君子淑女男女之事嗎?況歷代騷客,早已將鴛鴦與愛情緊緊地聯繫在一起了。李白有詩云:“七十紫鴛鴦,雙雙戲亭幽”。杜甫有詩云:“合昏尚知時,鴛鴦不獨宿”,孟郊有詩云:“梧桐相持老,鴛鴦會雙死”,杜牧有詩云:“盡日無云看微雨,鴛鴦相對浴紅衣”,蘇庠有詩云:“屬玉雙飛水滿塘,菰蒲深處浴鴛鴦”, 又有詩云:“鳥語花香三月春,鴛鴦交頸雙雙飛”。 盧照鄰有詩云:“得成比目何辭死,顧作鴛鴦不羨仙。比目鴛鴦真可羨,雙去雙來君不見?”。
  然而,說雎鳩是鴛鴦,這種說法不對。因爲,在詩經的多篇作品中,都出現過鴛鴦。如《小雅&#8226;鴛鴦》:“鴛鴦在梁,戢其左翼,君子萬年,宜其遐福。” 。《小雅&#8226;白華》:“鴛鴦在梁,戢其左翼。之子無良,二三其德。”可見,鴛鴦和雎鳩,不是同一種鳥。要不然,爲什麽這兩篇都用鴛鴦,另一篇又用雎鳩呢?訓詁,有一個原則,叫做“以詩解詩,以經解經”。詩經裏的作品,時代相差不大,或者相關的事,這篇詩裏有,那篇詩裏也有,放在一起互訓,意思就明白了。再者,據說,鴛鴦這種鳥,雖然恩愛,但是,卻用情不專,是典型的花花公子和水性揚花。研究發現,雌雄鴛鴦在熱戀期間的確情深意長,形影不離。但交配後,雌雄鴛鴦便分道揚鑣,撫育重任全由雌鴛鴦承擔。專家還做過這樣的試驗,當鴛鴦中的一隻被捕捉後,另一隻並未以身殉情,或是守情終身,沒過多久便不甘寂寞另尋新歡了。由此可見,鴛鴦並非傳說中那樣恩愛情深,生死與共。拿這種用情不專的鳥來起興,似乎不太符合春秋之義。你什麽時候見過追女仔在表達自己的愛情宣言的時候,說自己用情不專的?
  第二種說法,說雎鳩是斑鳩。因爲斑鳩這種鳥“咕咕”的叫聲,和“關關”最爲接近。而且,雎鳩,斑鳩,讀音好像也非常相似。不過,持這種說法的,都是民間一些想當然的人,並無大儒經典的印證。近來在網上看到有人爲說雎鳩就是白腹秧雞,我覺得這種說法,倒很有一些意思。秧雞,我是見過的。在我的家鄉江漢平原,這種秧雞是很多的。而《關雎》篇屬國風裏的周南,這個周南,就是周王畿(都城)以南的地區,也就是河南南部和湖北北部,這個區域,不正是我的家鄉江漢平原一帶嗎?我們村子的前面,有一塊種水稻的水田,水田旁邊是一口大池塘,池塘邊是一叢一叢的蘆葦。它們一天到晚發出“咕咕”的叫聲,不絕於耳,隨處可以聽到。有時候,它會羞怯地爬上天邊的田埂,小心四顧,遇到有人經過,即刻驚慌地鑽入稻叢或者蘆葦叢裏不見蹤影。因此這種鳥常常只聞其聲,難見其形。關關雎鳩,在河之洲,揣摩這兩句詩的意思,這位情竇大開的詩人,大約也只是聽到了雎鳩的叫聲,而未見雎鳩其形吧。詩中反映出來的雎鳩的這種習性,也正好與秧雞的習性相符。
  第三種說法,說雎鳩是魚鷹。持這種說法的,都是重量級的大儒,高級知識分子。《毛詩詁訓傳》:“雎鳩,王雎也,鳥摯而有別。” 王雎即魚鷹,托名師曠的《禽經》云:“王雎,雎鳩,魚鷹也。”朱熹《詩經集傳》云:“水鳥也,狀類鳧鷗,今江淮間有之。生而定偶而不相亂,偶常並遊而不相狎,故毛《傳》以爲摯而有別。”陸璣《疏》:“雎鳩,大小如鴟,深目,目上骨露,幽洲人謂之鷲。” 孔穎達《毛詩正義》引郭璞《爾雅注&#8226;釋鳥》在“雎鳩,王雎”之下注曰:“(雎鳩)雕類。今江東呼之爲鶚。好在江渚山邊食魚。”。李時珍《本草綱目》卷四十九云:“鶚,雕類也……能翺翔水上捕魚食,江表人呼爲魚鷹。”
  將魚鷹這類猛禽作爲情詩的起興,貌似不可思議。但這種說法,卻自有它的道理在。這其間的道理,就在於魚鷹情意專一,不亂其匹,且“摯而有別”,也就是說很恩愛,又保持一定距離,這一點,是不是很符合“淑人君子,其儀一兮”的春秋之義呢?
  《鄭箋》曰:“王雎之鳥,雌雄情意至然而有別。” 聞一多《詩經新義》對雎鳩的這種“摯而有別”考證曰:“案本篇(指《關雎篇》)云‘摯而有別’者,雌雄情意專一,不貳其操之謂。《淮南&#8226; 泰族篇》曰:‘《關雎》興於鳥,而君子美之,爲其雌雄不乖居也。’不乖居,猶言不亂居。《後漢書&#8226; 明帝紀》注引薛君《韓詩章句》曰:‘雎鳩貞潔慎匹。’慎匹,卽不亂其匹,亦猶《素問&#8226; 陰陽自然變化論》曰‘雎鳩不再匹’。張超《誚青衣賦》曰:‘感彼關鳩,性不雙侶也。’凡此並卽專一之義。而《易林&#8226; 晉之同人》曰:‘貞鳥雎鳩,執一無尤。’義尤顯白。此皆‘有別’二字之碻解也。《鳲鳩篇》一章曰:‘鳲鳩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儀一也;其儀一也,心如結兮。’儀當訓匹,一謂專一。三章曰‘其儀不忒’,釋文:‘忒,本或作貳。’‘其儀不貳’,正猶上揭諸書言‘不乖居’、‘不再匹’、‘不雙侶’也。《荀子&#8226; 勸學篇》曰:‘行衢道者不至,事兩君者不容。目不能兩視而明,耳不能兩聽而聰,螣蛇無足而飛,梧鼠五枝而窮。’《詩》曰:‘屍鳩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儀一兮;其儀一兮,心如結兮。’故君子結于一也。”
  但是把雎鳩解釋爲魚鷹,也有令人懷疑的地方。魚鷹我是見過的。在我的家鄉,至今還有用魚鷹捕魚的漁人。閒暇的時候,我常常到家鄉的看漁人驅使魚鷹捕魚。這種很神氣深邃的鳥,出沒于煙波之中,遊刃有餘,常讓我留戀駐足觀看半日。小時候,我也常見捕魚歸來的漁人挑著漁船,船舷上蹲著魚鷹,從村口的小路上路過。因此,對於魚鷹,我是相當之熟悉。但是,我卻從未聽到魚鷹發出類似“關關”的叫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人文空间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22-11-2025 03:50 AM , Processed in 0.135417 second(s), 1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