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1-7-2009 10:4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1-7-2009 10:4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jcng001 于 18-7-2009 04:37 PM 发表 
偶觉得,文字使用的发展历史和演变,都脱离不了政治和官方行政上,或社会的需求。。。
从小篆的统一,秦简过渡到秦隶和汉隶,楷、行至现代的简体字,
之于学习文字知识的权利,从贵族统治阶层,一直到毛泽东的贫工农民再教育政策,
生活中使用从生涩难懂的八股文,以至生动活泼的白话文,
都充满了当代政治主导和影响的痕迹。。。
因此无所谓繁体简体使用的正确性,只要是容易学习,符合当代的社会需求,它就可以成为艺术的表现媒介,
偶对文化艺术表现的理解是‘酱’(网络文)。。。
政治,文化。。。。。这些东西还是无孔不入。
秦始皇的小篆,”书同文“就是一种强势的文字学习,
唐太宗的兰亭序事件则为一种软性的文字学习指向。
雍正,乾隆喜欢赵孟 兆页,董其昌的书法,以下的人跟风学习,则有一种媚态。
谢谢你的回应。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1-7-2009 10:4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ckbling 于 21-7-2009 10:41 AM 发表 
简体字,比较难处理。然,愈是艰难,就愈去挑战。
符合你的作风和想法。 |
|
|
|
|
|
|
|
发表于 22-7-2009 11:4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1。星洲日報使用繁體標體,简体内容,并无不可。余意乃切勿简繁混杂于標體/内容中即可。
2。赵之“说”字,乃行书楷化,其余尚有异体字楷化,隶书楷化等等。。。
3。余所谓”楷书简化“即简体字也。
4。我平时写字也喜欢用简体,快又实用,在书法中则不用,以难处理故。大马华社选择简体是因为政治因素居多。
5。个人认为还是水准问题居多。。。
注:
1。民国前并无简体字, 所以古人也无所谓的简繁问题。
2。支持CK兄的简体创作。
海涵,海涵。。。。 |
|
|
|
|
|
|
|
发表于 23-7-2009 12:5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1。民国前并无简体字, 所以古人也无所谓的简繁问题。
(1。民国前并无简体字, 所以古人也无所谓的简繁问题。)
看过柳公权的玄秘塔碑有简体字。 |
|
|
|
|
|
|
|
发表于 23-7-2009 01:4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汉字简化的方法是以钱玄同在1922年提出的方法为基础的,共有七种:
1、采用比画简单的古字。如“从”、“众”、“礼”、“无”、“尘”、“云”等等,这些字都见于《说文解字》,比繁体字更符合“六书”,有的繁体字反而是写错了的(参见方舟子《字源和汉字简化》一文)。
2、草书楷化。如“专”、“东”、“汤”、“乐”、“当”、“买”、“农”、“孙”、“为”等。
3、用简单的符号代替复杂的偏旁。如“鸡”、“观”、“戏”、“邓”、“难”、“欢”、“区”、“岁”、“罗”、“刘”、“齐”等。
4、仅保留原字的有特征的部份。如“声”、“习”、“县”、“医”、“务”、“广”、“条”、“凿”等。
5、原来的形声字改换简单的声旁。如“辽”、“迁”、“邮”、“阶”、“运”、“远”、“扰”、“犹”、“惊”、“护”等。
6、保留原字轮廓。比如“龟”、“虑”、“爱”等。
7、在不引起混淆的情况下,同音字合并为简单的那个字。比如“里程”的“里”和“里面”的“里”合并,“面孔”的“面”和“面条”的“面”合并,“皇后” 的“后”和“以后”的“后”合并,“忧郁”的“郁”和“郁郁葱葱”的“郁”合并。这些合并在现代文中不会引起词义的混乱,简化字的使用者从未感到不便,反而是些从未用过简化字的人在那里想当然地杞人忧天。 |
|
|
|
|
|
|
|
发表于 23-7-2009 01:5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很有意思的"漢字簡化爭論",大可一读。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6%BC%A2%E5%AD%97%E7%B0%A1%E5%8C%96%E7%88%AD%E8%AB%96&variant=zh-tw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4-7-2009 10:5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47# mywuneng 的帖子
谢谢 mywuneng兄的热情回应,让我上了一堂有关简体字的课。
古人确是没有简繁的问题,因为在古人的观念中根本没有简体的概念。这一点我是非常认同的。
但像我这位老人家,活在繁体和简体的交替之间,到现在简繁并用的问题还在困扰着我。事实上我是写繁体长大的,简体的出现是学生生涯中的后期,加上长期写书法,繁体才是我华语中的(母语)。
反而是后来的生活才迫使我亲近简体。
首先是阅读。长大后喜欢阅读,才发现许多书本都是简体的,尤其是书画书籍。
其次是学电脑,现在上电脑我都是用简体的,有一阵子我还以为自己动不了电脑了,那时的繁体输入法是“仓颉”,汉语拼音我又不会,现在与各们交流,我唯一的输入是五笔输入法,五笔主要的输入是简体,但我很喜欢这个输入法。
现在,我的生活是真的简繁并用,上网写字是简体五笔输入,拿起笔,不管是毛笔还是硬笔,我是以繁体书写主,偶尔会出现简体,简而言之,我是那一个字符我写的爽就可以了。这是我的书写生活。
如果有一天你收到我的信笺,也许会简繁相错,请你画个圈。
如果有一天我写柳公权风格的楷书也许会出一个简体的“万”,我写郑文公碑风格的书法会出现一个简体的”礼“字时,也请你画个圈。 |
|
|
|
|
|
|
|
发表于 24-7-2009 01:0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实在不敢当啊!我学识浅陋,草草兄肯不吝交流,以令我收益不浅了,画圈圈是万万不敢的。
话说回来,”万“和”礼“在繁体中还真这个写法,尤其是”万“字更是常见,米芾好像就写过这个字。
其实很多的书法评审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参赛作品中杂了个简字,因该怎么判。是参赛者不会写那个字的繁体吗?还是繁体中就有这个写法。。。。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5-7-2009 12:4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也参于过一些书法评审的工作,这些经验可以与大家 交流和分享。
事实上书法评审要定标准,其实是很简单的。
但标准定了过后,定标准的那位评审反而不能跟据自己的标准来判断。
比如说,先定简繁不能混写。
但遇到如上述碑帖和书法家的风格作品时,却又可以通过。
理由是郑文公碑有此写法,柳公权有此写法。
但正如我们所说古人没有简繁之分,但今人有,现在定下来就有。
现在我们所评的作品是今人写的,不是古人所书,不管今人所书是何碑何帖何家风格。
定下的简繁不能混写,就是要跟。
写的人要懂得转换。
于右任有此写法如果可以通过,那彭老师有此写法也可以通过,张先生有此写法当然也可通过,坤哥有此写不必说也可以通过。。。。。。。。
除非你不去定这个标准,事实上每个人的标准都会不一样。
标准定下来就要跟,双重标准就可以让自己随心所欲了。
相同的问题,也在错字的问题上出现。就不要多论说了。
最难抉择的就是,这幅写得真好,但有一个简体和错别字。
有些评审会在这个问题上放大,最后好作品会在这个标准上淘汰。
有时候一些好作品会在一些小小的问题上而落榜。
我遇见一个中国评审对写在有颜色和有图案的宣纸作品(当然还有简繁和错别字),特别多意见,
什么“好色”,“取巧”。。。。。种种理由。
但,我到他的书法个展时,几乎没有一张作品是纯白的宣纸。实在不明白。
这种印象对我来说,非常不好。求别人自己却没这样做。
话说回来,现在是书法比赛还是标准华语比赛???
所以,真正应该受肯定是字写得好的作品。
错写,混写。。。都是问题,但都不是最主要标准。
个人想法,纯属交流。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5-7-2009 04:5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简繁不混写,如果定下来就要跟。(现在是说比赛的标准)
但没有定下这个标准,就回到古时了,没有简繁的问题。
同样的问题在衍生下来,
为什么简繁不能混写?因为我们认为这是一种新旧的汉字体系,或是两种不同的字体体系?(标准字的问题)
那篆隶能够混写吗?行草能够混写吗?楷草能够混写吗?
在从战国到汉的简牍中,有许多是篆隶,隶草,楷草(行草),什至篆草的混写。为什么。
那是一种文字演变渡过期的一种现象,另一种是民间最草根的书写现象。
文字演变是需要时间来调整,一般官方的正式书写不会有这种问题,
但一些不重要的官方文件还是会出现这种情形,但不会太多,
民间的使用就会比较慢的调整过来。
民间的书写,就是很私人的书写,因为没有太多的标准限制,
所以就会有很多这种现象,以现在来说,我们还可以加上一些所谓的表情符号。:),:(,^-^,
这能算是一种书写吗?每个人的标准都不同。
如果书法比赛定下了,要写标准字(混写,错别字。。。都在此列),
事实上就上述的书写就不能通过了。(通常能通过的就是简牍有此写法,然后又在另边表示自己对语言的坚持)
但现实中,书家的创作是不太受这样的影响的。
大师写错别字算是一种风格吧,小朋友写错字就不行了。。。。
每个人的想法还是不一样的。
再次声明,写错别就是一种错,并不鼓励,也不支持。
书法上,首先我们要考虑的是书写表现的问题,而不是书写表达的问题。
书法要求的是视觉上的审美,而不是阅读上的准确。
视觉审美过了关,才来语言上的准确问题,
视觉上过不了关,多标准的语言,也仅仅是一种阅读而已。
再次注明,这是我个人还不是很成熟的想法,事实上这是一个很大的书法审美问题,因为中国书协都还在研究这个问题,平凡的我,只说说而已,跟大家交流。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7-7-2009 10:1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近日忙于和大家交流,很少贴上作品。
隶书。小楼听雨。
四川五色宣,四尺半开,羊毫长锋。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
|
|
|
|
|
|
发表于 29-7-2009 12:2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30-7-2009 10:2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ckbling 于 29-7-2009 12:20 AM 发表 
小楼听雨,随性而挥,任意而寝······。
谢谢。ck兄的回应。
四个字的四尺半开横披作品,写了一大堆。
你认为如何?大家也可以说说。 |
|
|
|
|
|
|
|
发表于 31-7-2009 04:3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发表于 31-7-2009 05:1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ckbling 于 31-7-2009 04:36 PM 发表 
希望能卖字咯。
版主又不开收藏区······
我还是实习班主,没有权力啊。。。。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4-8-2009 10:0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那就找可以决定的朋友,
传达我们的讯息。
还是我们可以自己来呢? |
|
|
|
|
|
|
|
发表于 4-8-2009 01:5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逸笔草草 于 4-8-2009 10:04 AM 发表 
那就找可以决定的朋友,
传达我们的讯息。
还是我们可以自己来呢?
我短消息了给摄影版的人,问他们如何处理,未见回音,我要问其他的老版主。
[ 本帖最后由 林绍胜 于 4-8-2009 01:56 PM 编辑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5-8-2009 10:3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6-8-2009 10:3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是我闻
六尺全开,生宣(单),羊毫腕笔。

这张应该是送到杭州展览。
我不太清楚,是符老大要的。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
|
|
|
|
|
| |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