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阿姜稣美多 - 四圣谛 第二圣谛 PART 7
[复制链接]
|
|
发表于 6-2-2009 05:2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39# 笑吼 的帖子
呵呵呵。。。。。那我也请你喝白开水!..........U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6-2-2009 06:0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圣谛 PART 2
〔三种欲望〕
巴利语所说的渴爱( tanha )或欲望,是件很重要且必须要了解的事。
◎欲爱
什麽是“渴爱“?对感官的渴爱很容易了解,这种渴爱是想要从身体或其他感官上,得到感官上的快乐,而且会时时去寻找事物来刺激或取悦自己的感官,这就是“欲爱“。你可以确实地思惟一下:当你对愉悦的事物产生欲望时,会是什麽样子的?
(备注:去了解这个对愉悦的事物产生的欲望。)
例如在吃东西时,如果正好肚子很饿,而且食物也很好吃,你可以去觉知自己很想再吃一口的欲念。当你嚐到好吃的东西时,就去觉知那种感觉,并觉知你想要再多吃一点的欲念。别只是相信而已,要去试试看,别以为它过去一直都是如此,便认为你已经知道了,当你吃东西时,不妨去试试看,嚐些美味的食物,看看会发生什麽事?结果你一定会发现有更多的欲望产生,那就是“欲爱“。
(备注:不断重复一个欲望,也会产生更多的欲望。不断的生气,就会更容易生气;不断的浪漫,就会更喜欢浪漫;以此类推。)
[ 本帖最后由 o1j2m3 于 7-2-2009 10:59 PM 编辑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7-2-2009 11:4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圣谛 PART 3
◎有爱
我们也要观照那想要“变化(有)“的感觉,但是只要无明存在,当我们没有在寻找好吃的东西或好听的音乐时,我们就会陷入抱负与成就的框框裡—想转变(有)的欲望,我们沉溺在努力要变得快乐,想要变得更加富有,或试着藉由努力使这个世界更好,以使我们感到自己的生命处在更重要的潮流裡。所以,去觉知这个捨去当下的你而求变的意念。
(备注:这是追求新鲜感的,追求你想要的,追求你期待的,然后不断的追求。要把这追求的心态停止。比如:父母会要求孩子成绩一定要第一名,这就是追求光荣。父母其实可以希望孩子努力学习,而不是让孩子去追求你想要的。)
听听你生命中的“有爱“:“我想要修习禅坐,这样就可以离苦;我想开悟;我想出家做比丘、比丘尼;我想在家修得开悟,我想要拥有妻子、小孩与职业;我也想享受感官的世界,但不必捨弃任何事物,就能成为开悟的阿罗汉。“
(备注:舍不得,舍不得,舍不得;期望,期望,期望。这就是你希望得到的心态,仔细去听听你最喜欢怎么说:“我想”,“我希望”,“我要”。比如:我想今天不用念佛,宴会回到家都很累了。)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8-2-2009 12:5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圣谛 PART 4
◎无有爱
当我们从"求变(有)"中恍然大悟时,就会想要捨离,因此,我们要去观照"(欲)无有爱":"我想要无有痛苦;我想捨弃瞋怒;我有瞋怒,所以要捨离它;我要捨离嫉妒、恐惧与焦虑。"觉知这些,便是"无有爱"的反观。
(备注:从不断的追求中清醒的时候,专注会调向“舍离”,就是另一个反方向。比如,在不好的环境很久了,一发现另一个好的环境,就会从不好的跳去好的。这是一种中和的现象。比如:很喜欢美女,发现这是追求美丽的苦恼而且执著很深了,就会想用不静观去让自己不再喜欢美女。更改了专注的目标。)
我们确实在心裡观照我们想捨离一切,不过却不是要捨离"无有爱",我们的立场绝不是要反对"无有爱",但也不鼓励"无有爱",相反地,我们要观照:"事情是这样子的:有这种想捨离的感觉;我必须调伏我的瞋怒;我必须斩魔并去除贪欲,然后我就可以转变成……"我们可以从这一连串的思想看到"变成"(有)与捨离的关係是非常密切的。
(备注:从不好的转去好的方向时,并不是要我们也把这好的方向也舍弃了。不过,利用这个专注的转换,去降伏之前的“追求“,达致中和。数学来说就是,你的追求的执著累计是负数100,那么你舍离的专注必须逐渐累计到正数100,或 (-100) + (100) = 0。不过,这个无有爱过分了,也会形成新的执著,而把贪嗔痴看成敌人。)
但是,切记!这三种渴爱—欲爱、有爱、无有爱,只是观照渴爱的方便法,它们并非是全然不同的欲望,而是一体的多面罢了。
(备注:欲望就是欲望,不过是不同的表面特征而已。)
[ 本帖最后由 o1j2m3 于 8-2-2009 12:57 PM 编辑 ] |
|
|
|
|
|
|
|
发表于 8-2-2009 01:0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43# o1j2m3 的帖子
o1j2m3 你是一惯道徒, 不是佛教徒,为何又大谈佛法,你的帖的注解有很有外道的味道。。。。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8-2-2009 01:2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44# 三法印 的帖子
要用普通人看不太懂的佛教字眼也可以。只是尽量生活化,用生活的字眼,大家容易明白的字眼。至于,外道的味道,因为南传很少喜欢用这样子的方式解释,北传有些则比较生活化。至于,大谈佛法,不过是想清楚了解,小弟的了解和真实是否有差别。至于,论的比较,小弟就不想看了。
当然,欢迎针对备注提出意见,不过,如果那意见是“错了”,然后却说不出正确的,小弟也不会去回应。听说,出家人很多,那么也希望出家人对在家人的生活提出指点。
小弟不是傲慢或挑战,仅仅抛出砖,来引玉。虽然,也可以好像和你那样问问答答,但是,那最后也会进入“公案”,不是吗? |
|
|
|
|
|
|
|
发表于 8-2-2009 01:4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45# o1j2m3 的帖子
为什么你不归依佛法僧三宝?
难到你想捞过界吗? 还是想把收集的佛法带回一惯道去,去与你的同修“点玄关”让他们得道。。。??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8-2-2009 02:0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46# 三法印 的帖子
为什么你不归依佛法僧三宝?
因为小弟只想向完全没有贪嗔痴的人学习,而不是希望什么“出众的论“,或“伟大的人”,也不会希望什么“名相“,更不会去看任何“比较”。
然而,叫人皈依佛教的,都恰恰犯上,“苦集“两篇所说的东西,而自己有时候却不知道,还把外在的诱惑,比如更加了解,出众的等等,作为皈依的理由。如果,小弟有追求的想法,就自然会有对错的想法,也必定有假设的想法,接着必然有脾气。
还是喝喝茶,别烦恼。
法由心生,要收集什么呢?y973反而看得通透,唯有自己修行得彻底,才会有人来学习佛法。
不如,你就针对备注下个注解,提个亲身经历的例子,你就会明白了。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8-2-2009 02:2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48# 山野草夫 的帖子
真的是那样子吗?不如,你就针对备注下个注解,提个亲身经历的例子。
或,可以写写:如何灭除贪的例子好了,可以让普通人明白的。
下下人有上上智,上上人有没意智。
喝喝茶,别烦恼。 |
|
|
|
|
|
|
|
发表于 8-2-2009 03:2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49# o1j2m3 的帖子
等哦以后皈依佛法僧,或许可以和你分享修行的亲身经历。
个人目前只学习佛法,还未依法修行。
[ 本帖最后由 山野草夫 于 8-2-2009 04:04 PM 编辑 ] |
|
|
|
|
|
|
|
发表于 8-2-2009 03:4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50# 山野草夫 的帖子
不想皈依因为不知道佛陀是谁,不知道佛陀有什么料。
我想他现在应该不会对谁有信心,他只对自己有信心。
就算把祖师大德的说法,佛陀的言教搬出来也没有多大作用
他只是会跟着自己的想法去诠释而已,这个帖就是一个例子。
[ 本帖最后由 第二 于 8-2-2009 03:51 PM 编辑 ] |
|
|
|
|
|
|
|
发表于 8-2-2009 03:5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47# o1j2m3 的帖子
因为小弟只想向完全没有贪嗔痴的人学习,而不是希望什么“出众的论“,或“伟大的人”,也不会希望什么“名相“,更不会去看任何“比较”。
---------
这是你的借口吧?
你说只想向完全没有贪嗔痴的人学习,那就是向佛陀学习,既然向佛陀学习为何不能归依佛陀?不归依佛法僧,又学佛法那也算盗法。。
-
[然而,叫人皈依佛教的,都恰恰犯上,“苦集“两篇所说的东西,而自己有时候却不知道,还把外在的诱惑,比如更加了解,出众的等等,作为皈依的理由。如果,小弟有追求的想法,就自然会有对错的想法,也必定有假设的想法,接着必然有脾气。]
难到你归依在一惯道就没有追求的想法就没有对错的想法?
法由心生?没有学佛法,你心自动会生起诸佛法?那你可被称为佛陀了
[ 本帖最后由 三法印 于 8-2-2009 04:09 PM 编辑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8-2-2009 05:5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52# 三法印 的帖子
喝喝茶,别烦恼。
阿难留下了佛陀所说的话。佛陀已经离开了。
[ 本帖最后由 o1j2m3 于 8-2-2009 08:28 PM 编辑 ] |
|
|
|
|
|
|
|
发表于 8-2-2009 06:0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53# o1j2m3 的帖子
你的前人也往生了。。
喝喝茶,别烦恼。心里放不下一惯道, 还是真的有一些烦恼。。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8-2-2009 06:1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51# 第二 的帖子
那么,可否分享在生活里,应该如何实践那些言教呢?
小弟觉得佛陀的言教很好,只是应该如何在生活里实践那些言教,如果你已经实践了,何妨分享呢?
说每一句话,不可以去猜测,当看到一件事情不顺你的想法的时候,就不能去假设,所以,你可以搬出佛陀的言教,但是小弟只问“实践和体验了多少“。
每一个人都可以搬出佛陀的言教,但是,言教之可以真实,必须经过体验和实践,如果你体验了哪一个部分,你就搬出哪一部分的言教,小弟是会听的。何必那么烦恼?
喝喝茶,别烦恼。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8-2-2009 06:1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54# 三法印 的帖子
假设的猜测,不要太多,多了想法就会杂了,执著也会深了。
若你放不下名相,而不断重复,就会加深这些名相的执著。
这是集谛。 |
|
|
|
|
|
|
|
发表于 8-2-2009 06:3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56# o1j2m3 的帖子
你曾说你不是佛教徒, 那你为何谈佛法?
喝喝咖啡,别烦恼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8-2-2009 06:4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57# 三法印 的帖子
喝喝茶,别烦恼。
单纯谈佛法,真的须要那么多想法吗?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8-2-2009 08:0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圣谛 PART 5
第二圣谛的第二行相是:"应放下渴爱"。"放下"就是这麽在修行中产生的:你必须具备"应放下欲望"的内观,但是这内观并不是个要放下一切的"欲想"。如果你的智慧不够,内心也没有确实观照的话,你会很自然地认为:"我想捨离,我想放下所有的欲望",但这不过是另外的一种欲望罢了。
(备注:其实,改变一个习惯,就是把:“我想”放下。放下,这真的难讲。最容易说的是,那感觉就像发呆但没有白日梦,就是忘记你所执著的,执著是因为你不断提起,那么就是忘记了那执著。不过,如果你很想忘记那执著,你往往不能忘记,因为你在欲想。比如:你很爱你男朋友,结果分手了,你对他念念不忘,有一天,你下定决心要忘记他,你不断对自己说:“忘记他忘记他”,结果,你就是没有忘记过他。直到有一天,你累了,不想对自己说的时候,你竟然忘记了他,或你忽然专心别的事情的时候,你竟然忘记了他。外面的男朋友还算很容易放下,不过,心里的欲望却是很接近你的,还会自动提醒你去记回这欲望,不过,也依旧要放下,要忘记。)
你可以去反观这欲望,并可以看清这"待捨离"的欲望,看清"想要转变"或"贪求感官享受"的欲望,一旦了解了这三种欲望,就可以放下它们了。
(备注:这就像之前的例子,当有一天,你知道对自己说“忘记他”是“忘不了”的,你就可以放下他了。)
第二圣谛并不是要你去想:"我有很多感官的欲望",或"我很有野心,我有非常想求变的欲望",或"我是个虚无主义者,我只求一死,我是个禁欲狂,这就是我"。这并不是第二圣谛,第二圣谛绝不会认同任何欲望,它是在认知欲望。
(备注:别去为自己去做各种假设,也别假设任何想法去让你觉得“那是很好”的感觉的。去单纯的了解,不做假设和虚无的定位。比如:有人问小弟:“没有了习惯,没有了性格,就不像我了”小弟说:“如果那不是你,那谁是你?”。不需要为自己的习惯去定位自己,如果定位了你就害怕担心脱离自己的习惯了;就比如前几个帖的例子,别把自己定位成意见,只要抗拒你的意见的,都变成抗拒了你。如果,你做了这些假设和虚无的定位,你一定会很痛苦的,因为到处都充满抗拒,而鲜少认同。)
过去我花了很多时间,去注意我的修行有多渴望要有所转变。例如:身为一个出家人,我的修行必须有多少善念,才会被人赏识;我与其他比丘、比丘尼、居士的关係,有多少是与想被喜欢或认同有关,那就是"有爱"—渴望被讚美与成就。
(备注:光荣的感觉,高尚的感觉,崇高的感觉,荣耀的感觉,这就是有爱的感觉。如果认为如何转变去获得这些感觉,也把这些感觉视为一种成就或高人一等,这就是有爱。谦虚和不做过份期待,就是能够减少有爱的行为之一。)
[ 本帖最后由 o1j2m3 于 8-2-2009 08:19 PM 编辑 ] |
|
|
|
|
|
|
|
发表于 8-2-2009 08:3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画蛇添足,做毫无必要的注解。
楼上应该名正言顺的说明自己没皈依三宝,以自己的聪明来注解。
无论如何,这些注解都是画蛇添足,因为大师说的话非常明了,只要具备基础佛学知识就可以理解。 |
|
|
|
|
|
|
| |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