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10-7-2007 08:4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发表于 10-7-2007 10:5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feipuppy 于 10-7-2007 01:28 AM 发表 
astcws 好久不見啊~
最近可好?
您的酵素創業得如何了?
您發的貼子有時間的話要慢慢消化了
不過文中含有不少的專業用語
還有待您的講解
先感謝您啊!
還有您的老師
各位有福了
astcw ...
嗨,您好。
有什么部分不了解的吗?
不过,我建议你们先看一下糖淬法的部分。
这个制法比较类似这个板所讨论的方法。
等我们再把这个方法熟了,再来讨论别的,您觉得如何? |
|
|
|
|
|
|
|
发表于 10-7-2007 04:1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383 和平主義 的帖子
我的青苹果酵素是星期六晚做的,到今天为止最上面那层的冰片糖还没溶完, 怎么办?请问怎样把水果上下翻动?用筷子?
还有就是第一层放水果,第二层放lemon ?? 不是说放冰片糖吗? 我好乱啊! 请问到底是放lemon 还是冰片糖? 第三层呢? 当然我知道最后一层一定要放冰片糖。
你是用普通的白冰糖吗?
[ 本帖最后由 Glozila 于 10-7-2007 04:17 PM 编辑 ] |
|
|
|
|
|
|
|
发表于 10-7-2007 04:4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漫谈“糖”在发酵过程的重要性
在此见到各位制作酵素的方法,是比较接近糖萃法的原理,也就是利用水的渗透性来进行酵素的溶出〈详见之前贴的文章〉。但是,我发现各位酿制酵素时,有几个问题,所以希望提出一些有根据的原理,来供大家参考。
熟悉糖度的掌握,是酿造里面非常重要的一环〈不管是酿酒、酿醋…,甚至酿酱油还要懂盐度的掌握〉。在先前贴的糖萃法里有提及,不过似乎大家没有注意到,所以我在这里再多事的提一次。因为,一般家庭很少会有“糖度计”,所以,要明碉的控制到糖度,只能用比例法来提供参考(例如一公斤的凤梨对上一公斤的糖),这也是为什么会建议DIY者尽早将成品饮用完毕,以免变质的原因。
糖萃法与原物料的“含水”量有很大的关系,所以,用来做凤梨,会发现水生非常的快。但是,如果是拿来做姜等含水量较少的,则不能用原来的方法做。比较建议的方法是需要有一个“基底液”,再用“浸泡”的方式将姜的酵素成份溶出〈例如拿凤梨的过滤液来浸泡,个泡酒的道理一样〉,否则,还是依造原方法一层糖一层姜,那只是浪费糖而已,因为姜根本没有那么的水可以给你“萃取”。
因为,糖萃法是利用糖来做溶出,而非利用微生物发酵,所以,维持一个高张糖液〈浓度比较高的糖〉,关系到成品是否过度酒化或是有杂菌的生成。而这里大家用的方法多是封瓶放冰箱,所以,醋化的危险性比较低。但是,封瓶以後造成的厌氧环境,正好是果物上的酵母最喜欢的环境,而酵母正是酿酒的最大功臣。〈我一直旁观看帖,不回覆的原因也在此。因为,我实在不忍心告诉大家,酿出来的其实是水果酒。我只好说服我自已,虽然是水果酒,但里面还有残存的酵素…只要没被微生物利用完的话。水果酒的基本酿法正是如此,开封的早晚只是影响酒的风味。〉
而糖度不足,也容易使果物上原来就有的一些如黑霉、白霉的滋生,当然,及时的补充糖还可以挽救,但是在风味上则可能会有不好的气味产生。而最大的风险,就是上面那层微生物已经先帮你把你想要酿制的酵素用完了…,所以,喝到的,可能是酵素量低得不能再低的酒或其他的饮料。糖在糖萃法里的功用,除了如前所述,可以将酵素从果物中溶出以外,另外就是防止杂菌滋生。由於是DIY而非专业酿制厂,到底果物中正在发酵的微生物是什么我们没办法掌握,如果是像镰刀霉、黄麴菌的有毒菌种,那是比较麻烦的事,所以,没有绝对的把握,能避就避。
[ 本帖最后由 astcws 于 10-7-2007 11:15 PM 编辑 ] |
|
|
|
|
|
|
|
发表于 10-7-2007 05:1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发表于 10-7-2007 08:1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astcws 于 10-7-2007 04:47 PM 发表 
因为,糖萃法是利用糖来做溶出,而非利用微生物发酵,所以,维持一个高张糖液〈浓度比较高的糖〉,关系到成品是否过度酒化或是有杂菌的生成。而这里大家用的方法多是封瓶放冰箱,所以,醋化的危险性比较低。但是,封瓶以後造成的厌氧环境,正好是果物上的酵母最喜欢的环境,而酵母正是酿酒的最大功臣。〈我一直旁观看帖,不回覆的原因也在此。因为,我实在不忍心告诉大家,酿出来的其实是水果酒。我只好说服我自已,虽然是水果酒,但里面还有残存的酵素…只要没被微生物利用完的话。水果酒的基本酿法正是如此,开封的早晚只是影响酒的风味。〉 ...
不好意思,你的论点我有点不同意。
我还搞不清楚酵素的酿造,但你所说的用糖来做溶出,指得是用糖来溶出酵素吗?
大量的糖会因为osmosis使水果的水分流失,但是酵素是蛋白质,是巨大的分子,应该不可能从细胞里被溶出来吧?
enzyme是来自希腊文"in""yeast"的意思,也就是说古科学家是先从酵母身上发现酵素的, 所以酵母是含有酵素的微生物。我还不是很了解酿造酵素的原理,我想是利用大量的糖来培育酵母,大量的酵母会分泌大量的酵素来分解水果和催化糖分,会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大量的泡泡。当糖分都被分解和催化完后,剩下的就是酵母分泌的酵素和被分解后的种种小分子的营养素,也就是大家所说的酵素,应该是酱吧。
以上是我个人的理解,不知道对不对? |
|
|
|
|
|
|
|
发表于 11-7-2007 10:5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astcws 于 10-7-2007 04:47 PM 发表 
我一直旁观看帖,不回覆的原因也在此。因为,我实在不忍心告诉大家,酿出来的其实是水果酒。我只好说服我自已,虽然是水果酒,但里面还有残存的酵素…只要没被微生物利用完的话。水果酒的基本酿法正是如此,开封的早晚只是影响酒的风味。〉
...
那可不可以具体的 教教偶们 酵素的diy, |
|
|
|
|
|
|
|
发表于 11-7-2007 12:3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发表于 11-7-2007 01:2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astcws 于 11-7-2007 12:34 PM 发表 
受教了 ...
有空也回我的问题下 10Q |
|
|
|
|
|
|
|
发表于 11-7-2007 03:2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ssoonliu 于 11-7-2007 10:57 AM 发表 
那可不可以具体的 教教偶们 酵素的diy,
原帖文章刪除,如有不便還請見諒。
[ 本帖最后由 astcws 于 21-1-2008 08:27 AM 编辑 ] |
|
|
|
|
|
|
|
发表于 11-7-2007 06:3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394 astcws 的帖子
阁下所分享的糖萃有两种对吧?
1.高濃度糖萃保存法
配方--1
糖與蔬果重量比例為1:1
含水量較高的蔬果(如鳳梨、西瓜及高麗菜等),糖量需足夠才能使之溶出完全。通常高含水量的材料所含之酵素容易變質或被雜菌污染破壞,需要細切或攪碎,縮短作用時間,才能得到品質較高的成品。
配方--2
糖與水果重量比例為1:2
適合蘋果、青木瓜等含水量較少的水果,可採取切小塊之後一層材料一層糖的醃漬方式。為了避免污染,最上方的糖層要充分覆蓋著材料。
2.糖萃與微生物發酵混合法
利用低濃度的蔬果糖溶液來培養微生物,使之酒化或醋化,而得到具有蔬果營養的微生物釀造酵素。本法通常依照要培養的微生物特性來決定糖量,以及是否加入其他營養。如果想由環境會材料上原有的微生物來行自然發酵的話,最常使用的配方是:糖與材料重量比例1:4。
阁下楼上所分享的是不让发酵进行,是不是第一种?
那楼主-斯仪所分享的方法是不是比较类似第二钟:糖萃與微生物發酵混合法? |
|
|
|
|
|
|
|
发表于 11-7-2007 08:4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1-7-2007 09:3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381 #1382 #1383 和平主義 的帖子
和平,谢谢你的公开和分享..
[ 本帖最后由 斯仪 于 11-7-2007 09:35 PM 编辑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1-7-2007 09:4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380 feipuppy 的帖子
didi说的对,难得astcws肯出面跟我们分享..
我们都是有福气之人...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1-7-2007 09:5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388 #1392 #1394 astcws 的帖子
Hi astcws,你好.
感激你无私的分享.
我把你提供的有关资料都打印了出来..
而我自认学识有限,真的需要时间来慢慢理解..
对於你描述的一些專業用語不甚理解,有待你更进深层的講解..
我这里有个要求;希望你能以最简便的方式来分享你做过的DIY酵素饮品..好吗?
衷心感激..
[ 本帖最后由 斯仪 于 11-7-2007 10:00 PM 编辑 ] |
|
|
|
|
|
|
|
发表于 11-7-2007 10:3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396 princessmocha 的帖子
我做的也是苹果酵素。不过已经是第四天了最上面那层的一些糖还没溶完? 我可以摇摇一下吗?让糖沉下去?我发觉里面的材料越来越垺上来了。我应该怎样做呢?请大家帮帮我!!  |
|
|
|
|
|
|
|
发表于 11-7-2007 10:5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浮萍 于 11-7-2007 06:33 PM 发表 
阁下楼上所分享的是不让发酵进行,是不是第一种?
那楼主-斯仪所分享的方法是不是比较类似第二钟:糖萃與微生物發酵混合法?
嗯,如果不去看细节的话,可以这么认为。 |
|
|
|
|
|
|
|
发表于 12-7-2007 12:2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发表于 12-7-2007 01:5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发表于 12-7-2007 01:5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文章刪除,如有不便還請見諒。
[ 本帖最后由 astcws 于 21-1-2008 08:29 AM 编辑 ] |
|
|
|
|
|
|
| |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