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港府的政改方案在一片吵闹声中出炉后,“政改三人组”落区宣传,争取民意,另一边厢泛民阵营依旧“企硬”反对人大决定,意味着政改之争已进入白热化,一场前所未有的政改风暴,随时一触即发,到底是吉是凶,香港何去何从,令人不无堪忧。
毋庸置疑,政府目前的政改方案当然未尽人意,行政长官参选人须经提委提名,方可“入闸”及“出闸”,再由全港500万名选民投票,在提名过程中,建制派占绝对优势,就算参选特首的泛民议员民望再望,提委亦可一一排徐,最终只有建制派人士出闸,这就是泛民议员忧虑沦为陪跑的原因。
然而,从极权管治进展到民主政治的过程中,许多地方譬如台湾,都经过类似香港的阶段,最初只开放小量的增额立委供人民普选,议会中依然是国民党大陆时代选出的万年民代把持,然而台湾的民主力量并无因为“有限制、冇得选(没得选)”的印象集体杯葛,反而懂得善用当中空隙,“得寸进尺”,令民主声势越滚越热,终成现时所谓“真民主”了。
香港泛民主派拟否决政改方案
“N票”增泛民“出闸”机会
以上所讲并非全无可能,在政改方案里,提委拥“2+N”票,“N票”就是暗票,且不限票数,依照泛民的说法,除“阿爷”(意即中央政府)建议要投的人选外,提委可用“N票”方式,暗投他们心中支持的人选,只要泛民参选人努力游说提委,“出闸”并非无望,相比过去的特首选举,提委只得一票,门槛放宽了许多,那样泛民为何要就一厢情愿的国际标准而削足适履,立场坚定地否决政改,消极地原地踏步?
通过与否 中央“不悲不喜”
第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的名句:“你见,或者不见我,我就在这里,不悲不喜”,除可形容爱情的坚贞与佛家的禅理,拿来形容中央对香港政改的态度同样贴切,不论政改方案能否通过,相信中央不为所动,“就在这里,不悲不喜”,万一弄得一拍两散,损失的仅是香港市民,并非中央。更何况,如今是中共第五代执政,对外对内日趋强硬,与第三、四代和稀泥作风迥然不同,假如泛民错判形势,将700万港人绑上战车,以为一味企硬就可迫中央让步,不单看错老黄历,而且必须承担阻碍香港民主步伐的重责。
普选之路漫长,社会普遍忧虑“袋住先”会“袋一世”,然而不论是中央和港府已多次表明,政制发展的进程会持续,日后会改善制度,2017年特首普选并非终点,近日李飞会见上京造访的香港大律师公会时表示:落实普选方知要否修改。不跨出第一步,何来后续?正如教小朋友走路,也有所谓“没学会走,不要先学跑”的道理,但父母岂会因怕孩子"摔一世"而不让他走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