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楼主: terrycomic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2014漫画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14-4-2024 08:4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疏鈔 

 (第十三集)  

接著再看第二:

「 約所得,則轉十二類生,而成十二聖位。」這是一個意思。

十二類生是《 楞嚴經 》上所說的,是把九法界眾生的生態說得非常的詳細,說得很圓滿。

通常我們簡單的說只說四種,胎卵濕化,《 楞嚴 》上說得詳細。

這十二類生註解裡面有,在第五十二面第五行,諸位自己去看就好了,不必細說。

十二聖位這也是《楞嚴經》上說的,《楞嚴經》上把菩薩位次講得比一般經典裡面要多,要詳細。

因為通常一般經只講信、住、行、向、地、等覺,它在十信位的前面有乾慧地,再到十迴向上面有四加行,就是有煖、有頂、有忍、有世第一,再加上十地、等覺、妙覺

所以在《楞嚴》上講,菩薩的位次一共是有十二大類,通常我們把四加行省掉,把乾慧地也省掉。這就是轉凡成聖的意思。

另外一個意思是「 轉十二處妄想,而成十二處佛德也 」。

這十二處妄想,十二處是講六根、六塵。佛經當中分類的方法有許多種,理由不外乎是迷心、迷色,或者是兩種都迷。

譬如佛對於心迷得重,色迷得輕,佛就講五蘊,五蘊,色只講一個,心講四個,受想行識。

五蘊的講法是對於迷心重,迷色輕。

如果對於迷色相重的人,迷心法輕的,就講十二處,十二處就是六根、六塵。

六根裡面眼耳鼻舌身,前五根都是色,六塵是色聲香味觸法,統統是色法,十二個裡面只有一個識,六根裡面的識是心法,心法講一個,色法講十一個。

如果色心統統都迷了,那就講十八界,十八界裡面六根、六塵、六識,六識是心法,六根裡面最後一個是心法,所以十八界裡頭七個心法,十一個色法。

這是說心色俱迷,佛就得詳細的說。

這個地方是十二處,十二妄想就是十二處,六根、六塵。

轉十二妄想成十二佛德,就是成就六根六塵的功德,《楞嚴》上說,六根當中各個功德有一千二百,這都是在《楞嚴經》上的。我們再往下面看。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疏鈔【第13集】-數位圖書館-華藏淨宗弘化網 (hwadzan.co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14-4-2024 10:1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然十二佛,乃古如來,非今彌陀,而其名號同者,以師資一道,古今不異,如釋迦觀音之類。」這幾句要講一講,它有註子,在五十三面第二行第二句。

「 據大本意十二佛名,乃無量壽佛別號,唯一佛身」,這是一句。

大本就是《 無量壽經 》,因為這個經是專講淨土的,淨土裡面大本經就是指《無量壽經》。

《無量壽經》裡面講十二如來,就是前面所講的名號,是《無量壽經》裡面的十二如來名號。

《 無量壽經 》講的十二如來統統是阿彌陀佛的別號,所以佛是一個,名有十二。

但是此地他講「十二如來相繼出世」,這樣說起來就不是一個人。

《無量壽經》這十二個名字講一個人,一個人怎麼會相繼出世,一個接一個出世?那講不通。

所以這就說了,「此何說言,有十二佛相繼出耶,故此通云,諸佛同名甚多,故十二佛,乃是往古,非今法藏所成佛也」。

所以這個地方講的十二如來是古佛,不是說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就是法藏比丘修成的。

底下就是解釋為什麼他說的是古佛,而不是阿彌陀佛。

「若爾,何以今名,濫古號耶。」如果這麼說法,為什麼阿彌陀佛的名號與古佛是相同?

實在說,佛門裡面同名同號的佛菩薩非常之多,前面跟諸位提過,因為佛菩薩名稱都是個通名,並不是專指某一個人的稱號。

譬如說你一發心依普賢菩薩十大願王修行,你就是普賢菩薩。

你的名號為什麼跟華嚴會上普賢菩薩同名?本來就同名,你們同學的一樁事情。

像你們念書,你念文學,畢業了得文學博士,他也是念文學,他也得個文學博士,名字相同。甚至於你的老師,你老師的老師,也是文學博士,那你跟他的名是相同的。

諸位要明白這個道理,並沒有專指某一個人,諸佛菩薩名號都是通稱。

所以與阿彌陀佛同名號的也不曉得有多少!

你今天要發願專門依照「淨土三經」來修行,那就是阿彌陀佛,你修成功就是阿彌陀佛,與阿彌陀佛同心、同願、同德、同行,那怎麼不是阿彌陀佛?就是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4-4-2024 10:1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這個地方還有解釋,「詳彌陀勢至,同時發心,所師之佛,亦同無異」,這講過去十二位古佛出世的時候,阿彌陀佛在因地裡跟大勢至菩薩他們兩個同學,都曾經親近這十二如來,都跟十二如來學過。

他雖然成佛了,這十二如來的德行他統統具足,所以在他德號上有這十二種號。

第一個表示與古佛同德,第二個表示師承,他的智慧、德能是由老師傳承的。

這個地方講「而今彌陀,十二別號,同古佛者,表顯師資即心即佛之道,一也」,所以有這些意思在。

我們今天學觀音菩薩、學阿彌陀佛、學普賢菩薩都好,這都是真實的淨土宗,與佛、與菩薩同號,同一個名號。

「猶今釋迦立號,倣同古釋迦佛」,釋迦牟尼佛,在過去古佛裡也有稱釋迦牟尼佛的,並不是指我們現在這個佛,悉達多所證的佛稱為釋迦牟尼佛。

「今觀音名,倣同古觀音等」,這個在楞嚴會上我們看到,「返聞聞自性」這個方法,是古觀音佛教給觀世音菩薩的,所以他跟他老師同一個名號。

還有一樁事情要曉得,註解裡頭沒有的,諸佛菩薩不但沒有一定的身形,名號也沒有一定。

名號是怎麼建立的?還是「隨眾生心,應所知量」,並不是從他自己這邊建立的,是從眾生那邊建立的,這個意思很重要,我覺得比古人註子裡頭還要緊。

佛號就是佛在這個時代、這個地區,度化這一帶的一個地區眾生的教學的綱領,是從這上建立的。

譬如像我們現在這個時代,我們娑婆這個地區,無論哪一尊佛到我們這個地方成佛,他的名號都要叫做釋迦牟尼佛,他不可以叫別的名字。

為什麼?釋迦牟尼就是現前這個時代這個地區眾生教學的綱領。

釋迦是什麼?能仁,能仁慈,我們現在這個時代眾生沒有慈悲心,所以特別提出這個,教我們要學慈悲,要學仁慈。

儒家也提出「智仁勇」,也提出仁,五常裡面第一個,「仁義禮智信」,擺在第一個。

如果這個世界眾生每個人都很仁慈,那說這個話沒意思了,你說它幹什麼!用不著。

就是因為你的人心不慈悲、不仁慈,很殘忍,所以佛特別提出這個教學的綱領,提出這個口號。

牟尼是寂默的意思,就是清淨,我們的心太散亂了,一天到晚胡思亂想,所以佛號才用寂默,牟尼就是寂默,就是清淨。

釋迦翻成中國意思是仁慈的意思,就是對人,應該怎麼樣對待別人,牟尼是對自己;換句話說,對自己要清淨,對別人要慈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4-4-2024 10:2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佛的名號是口號,教我們念這一聲佛號,就要想到這佛號的意義,是佛在現階段這一個地區教學最重要的兩個綱領。

所以,不管哪一尊佛到這邊來教學,都要教這兩條,才能治得好現代眾生的病根,大病。

像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到我們這裡來示現成佛了,他不能叫阿彌阿佛,他叫阿彌陀佛對我們沒用處,他一定要換個名字叫釋迦牟尼佛。

我們本師釋迦牟尼佛要到西方世界去作佛,他不能叫釋迦牟尼,他一定要叫阿彌陀。

為什麼?西方極樂世界人各個仁慈,各個清淨,所以釋迦牟尼這個字樣拿到西方極樂世界沒用處,人家統統做到了,圓圓滿滿的做到了。

所以要曉得,諸佛菩薩建立名號就是對治眾生病根建立的,對症下藥;不是從他自己身上建立的,是從眾生上建立的。

因此,每個世界佛的名號不同,也有很多世界佛的名號相同,相同那就是那個世界眾生的病跟這個世界眾生的病一樣的。

另外一個世界,那個世界眾生也是不仁慈,也是一天到晚胡思亂想,那個地方要有一尊佛在那裡成佛,他一定也叫釋迦牟尼。

所以諸位曉得,看看哪一個世界,看看世界的名號,看看佛的名號,就曉得那個世界眾生有些什麼毛病,最嚴重的毛病是什麼,就知道了。

就好像大夫開藥方,你看到藥方你就曉得那個病人害的什麼病,因為這幾服藥針對那個病,佛的名號就是藥方,因為眾生害的是這個病,非開這幾服藥不可。

所以,釋迦牟尼佛名號上開了三服藥,一服是通用的,是通用的,覺,覺而不迷,釋迦牟尼是單獨為這個世界開的,這個意義非常的重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8-9-2024 10:3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8-9-2024 10:38 PM 编辑

後面兩行咱們把它念下去,「 故大本彌陀經云 」,大本《彌陀經》就是《無量壽經》。

為什麼用大本《 彌陀經 》?因為《 無量壽經 》五種古譯本翻譯得不理想。

在宋朝的時候,龍舒王居士,我們後人稱他為王龍舒,這個稱呼是最尊敬的稱呼。

我們現在對人稱呼連姓帶名的喊,這在古時候不可以,這是罵人的,罵得很重。

古人稱名,你在沒有成年的時候大家稱你名。

女子十六歲成年,行笄禮,就是梳頭髮了,表示你成年了,就不能叫你名;如果稱你名,這是罵你。

男子二十歲行冠禮,戴帽子,你不是童子了。

冠禮、笄禮之後,只有兩個人稱你的名,第一個是父母,父母一生都叫你名的,第二個是老師。

除這兩種人之外,都不再稱你名了。因為你在行笄禮、冠禮的時候,你的同輩,兄弟或者是朋友,送一個字給你,名字,送一個字給你。

從此以後都稱字,字就是別號,稱字不稱名了。

你的叔叔、伯伯,你的祖父、祖母,都稱你的字,都不稱你的名;名是父母專稱的,老師專稱的。

你要是在朝廷裡做官,皇帝也稱你的字,不稱名;如果皇帝哪一天稱你名,那你就犯了罪,只有對囚犯才稱名,犯罪的人那就稱名。

所以稱呼,古時候非常的講求。

如果更尊敬一點,連字也不稱,起個外號,稱號,所以有字、有號,連字都不稱,表示對這個人更尊敬了。

如果再要尊敬,那尊敬到了極處,連號都不稱,稱什麼?稱他的地方,地名。

像龍舒,龍舒是地名,這個地方出了個了不起的人,是這一個地方的光榮,所以稱他叫王龍舒,這是最尊敬。

你看清朝李鴻章,那個時候了不起,大家都尊敬他,他是安徽合肥人,大家尊稱他是李合肥,連號都不稱了,這是最尊敬的。

龍舒這個地方是現在的安徽舒城,舒城古時候稱龍舒,現在叫舒城。

王龍舒居士是宋朝人,他考取進士之後沒有做官,專修淨土。

大概他也是看到《無量壽經》古來這些譯本都不很理想,所以他第一次做會集本,把古譯的本子統統找來校對,重新編輯,他寫了一個本子。

這個本子叫《大阿彌陀經》,流通很廣,確實比四種原譯本好。

因為五種原譯本他只看到四種,《 大寶積經 》裡面的「 如來會 」這一部經他沒有看到。

所以美中不足,他的會集本只有四種,他只見到四種。

因為古時候書籍都是手抄的本子,很不容易找得到,這五種本子統統找到不是個容易事情,所以他只找到四種,用四種會集,比原文要好。

因此《 大阿彌陀經 》從王龍舒以後一直流傳下來,連近代印光大師對這部書都相當讚歎。

古時候很多人講到淨土宗,凡是引用《 無量壽經 》,多半都是引用王龍舒會集的本子。

這個歷史淵源我們要曉得,大本《 彌陀經 》就是王龍舒居士的會集本。

「 故大本彌陀經云,過無量佛剎,同名釋迦者,不可勝數 」,在我們大宇宙裡面,十方恆沙諸佛國土裡面作佛的,用釋迦牟尼佛做名號的很多,不只我們娑婆世界一個。

原因就是我剛才所說的,大概就是這些世界眾生的根性、煩惱、病苦非常接近,所以佛才用這個名號。

像西方極樂世界就一定要用阿彌陀,因為那個世界的人心地已經清淨,各個慈悲,而且都是覺而不迷、正而不邪、淨而不染,他統統做到了。

佛在那裡用什麼東西教?只有教他的覺正淨更增上、更加深,叫無量覺。

阿翻作無,彌陀翻作量,無量覺,只有用這名號了。

用其他的名號都不恰當,只有用無量覺這個名號,在西方極樂世界,這個意思不可以不知道。

「 則無量壽佛之名,百千萬億,不可窮盡,何止於一佛耶。」這是破除我們的疑惑,十方世界同名的佛、同名字的菩薩很多。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疏鈔【第13集】-數位圖書館-華藏淨宗弘化網 (hwadzan.co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8-9-2024 10:5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8-9-2024 11:14 PM 编辑

再看底下這一段,這一段是「別示教道」。

前面說過,大勢至菩薩在無量劫之前,曾經親近過十二如來,最後這一尊如來叫「 超日月光佛 」。接著經文上說:

  【 彼佛教我。念佛三昧。】

  這個『 彼佛 』就是指前面的十二佛,還並不是指十二佛最後一尊佛。

如果是最後一尊佛,就不要講那十二個了,就是「 無量劫前有佛出世,號超日月光佛 」就行了,何必要說前面十一個?

從這個地方我們看到,大勢至菩薩在過去因地當中緣很殊勝,他曾經連續沒有間斷的親近十二尊如來,這個緣太殊勝了,而且十二如來都教他念佛。

念佛法門,前面跟諸位說過了,無量法門裡面的第一法門,可見得他的善根深厚。

所以,我們要想接引眾生,勸一個眾生學佛,我們勸他學什麼?第一就是要勸他念佛修淨土。

如果他說我不喜歡念佛,我一念佛就打瞌睡,我一念佛就沒精神,那你不妨再勸他學別的。

我們給人家法門的時候,總是要把最好的法門先給他,他要是不要,那好,我給次一等的給你,再不要,再差一等的給你,為什麼?他不識貨,那沒有法子。

佛教化眾生也是如此,一開端就把最好的給我們,我們不接受,這才降等,這樣才真正對得起眾生。

他能接受,換句話說,他的善根福德深厚。

因為我們不是佛再來的,也不是菩薩再來的,不會觀機,不會觀機就試驗試驗,選最好的給他試驗,不行再換第二,次一等的,再不行又次一等的,這樣接引他,接引眾生。

像諸佛菩薩他有神通,他會觀機,他用的方法非常恰當,一給他就能得利益的,他有能力。

我們沒有能力就試探試探,試探總得從最好的來試探,先把最好的法門教給他。

這個地方就能夠看得出來,大勢至菩薩在因地善根深厚,所以佛傳法給他就傳『 念佛三昧 』,就叫他念阿彌陀佛。

前面講了念大勢佛,大勢佛就是阿彌陀佛。我們看註解。

「 彼佛,十二佛也,語言指示,謂之教。」這是佛教給他。

底下這一段相當重要了,因為這章裡面所說的就是念佛法門,我們對「念佛」這兩個字的含義一定要清楚,底下就解釋念佛這兩個字。

「言念佛者,若據事念,一心憶想之謂念,三身接引之謂,則能念屬己,所念屬佛。」到這個地方這是一段,我們先說這一小段。

實在講,這就是我們現前能夠做得到的,這是念佛裡面教義最淺顯的,淺顯的有效果;不要認為淺顯的,我們不願意去學,那就錯了。

我們今天的能力只能做到這一點,但是成功了,那是不可思議,這個法門奇怪就在此地。

這是就上說。「一心憶想」這四個字很要緊,念就是一心憶想,一心就決定不能夾雜,夾雜就不是一心,所以念要專。

夏蓮居居士有個《淨修捷要》,我讓他們打字已經打好了,印了五十份可以贈送給諸位,要不夠的話,再多印一些。

我們道場同修每個人也可以先帶一份回去。

他這個方法確實是捷要,快捷、重要,簡單,總共只有三十二拜,每一拜念三聲佛號「 阿彌陀佛 」,念三聲佛號拜一拜。

但是每一拜裡面都有觀想,觀想的內容就是《無量壽經》、《阿彌陀經》、《觀無量壽經》、《往生論》這四種東西裡面,四種經裡頭的境界就在這三十二拜裡頭,編得好,編得真好。

所以,我們趕快把它印出來,將來我們還用大字本來排印,便利諸位修行,這個給大家先看。

好的東西我們得來之後,恨不得立刻就傳出去,希望大家都能得到,人人都能夠得到。這叫能念。

「佛」是什麼?佛就是阿彌陀佛,我們將來往生的時候阿彌陀佛來接引我們。

這個接引,佛是三身佛,法身佛、報身佛、應化身佛,我們念佛念到功夫成片,這帶業往生,是化身佛來接引我們;如果我們念到理一心不亂,那就是報身佛來接引我們。所以三身接引之謂佛。

我們畫阿彌陀佛的像,塑造阿彌陀佛的像,幾乎多半都是造的接引像,像我們這裡供的阿彌陀佛就是接引像,左手拿著蓮花,右手垂手接引你,這是接引往生的像。這叫佛。

這是自己能念,佛是我們所念,有能有所,所以叫這是從跡象上來說的。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疏鈔【第13集】-數位圖書館-華藏淨宗弘化網 (hwadzan.co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发表于 8-9-2024 10:5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8-9-2024 11:20 PM 编辑

「 若據理念,念即始覺,佛即本覺,以始合本,名為念佛。」這個意義深了,也正是蕅益大師、蓮池大師他們所說的,我們能念的心是始覺,我們所念的阿彌陀是本覺。

所以念佛的時候,聲聲始覺合本覺,始本不二,這個叫念佛。

這個意義深了,比前面深得多,這個叫理念。

是不是我們事念就得事一心,理念就得理一心?不是的。

得事一心跟得理一心與理念、事念不相關,事念也可以得理一心,理念要功夫不成熟,還是事一心。

所以事一心、理一心不在乎事念與理念,那是功夫。

我們念到見思煩惱斷了,就叫事一心,事念可以達到的,理念也可以達到;念到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就叫得理一心,用事念也可以達到這個境界,也可以念到理一心,用理念也可以。

因此我們念佛,事念也好,理念也好,不要緊,沒有關係,理念我們覺得困難,就用事。

實在講,理事也是不二的,事裡頭有理,理裡頭有事,不要那麼樣去分別,不要去執著。

總而言之,最要緊的就是不懷疑、不間斷、不夾雜,這是比什麼都重要。

真正能夠做到這個三句,我們在半年、一年就會有很顯著的功夫,就能看得到效果。

這個裡頭最大的毛病就是夾雜,像我們現在淨土經,有這樣殊勝的因緣,天天在聽、天天在讀,懷疑大概不至於有,間斷可能有,夾雜決定有,這是大病

如果真能做到不間斷、不夾雜的話,三個月見效,就有效果。

所以,大家要好好去努力。這叫念佛。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疏鈔【第13集】-數位圖書館-華藏淨宗弘化網 (hwadzan.co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3-10-2024 07:4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13-10-2024 07:41 PM 编辑

「 念佛有四 」,這是講在形式上有四種不同,第一個,「 稱名,謂聞說佛名,一心稱念 」。

這就是持名念佛,專念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念佛的名號,這個方法最方便,也是古來祖師大德特別提倡的。

釋迦牟尼佛也給我們提倡,《 無量壽經 》裡面所用的方法是持名,《 阿彌陀經 》裡面也是講持名,執持名號,都是採取這個方法。

第二種,「觀像,謂設立尊像,注目觀瞻」。

這是第二種念佛的方法,叫觀像念佛,這個方法出在《 觀無量壽經 》第十三觀,《 觀無量壽經 》一共十六觀,這是第十三觀,觀像。

我們將來如果有因緣,機緣成熟的話,最理想的道場,有一個念佛堂,有一個講堂,講堂專門講經,念佛堂專門念佛。

念佛堂裡面的陳設,四面都要供養佛像,就是你不管眼睛轉到哪裡都看到阿彌陀佛,叫觀像念佛。

佛圍繞著你,必須四面都是阿彌陀佛,都是西方三聖,不管你身怎麼轉,佛圍繞著你,念佛堂應該是這樣的設施。

可是我們用還是以持名為主,觀像為幫助。

為什麼用持名為主?要緊的講不間斷,持名隨便到哪裡可以不間斷;你說觀像,離開念佛堂、離開佛像就斷掉了,你觀像就斷掉了,所以這個不間斷不容易保持;持名不間斷容易保持。所以這是一種方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13-10-2024 07:4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13-10-2024 07:47 PM 编辑

第三種是「 觀想 」,觀想就不一定佛像在面前,佛像不在面前也可以想。

可是這個想不能照自己的意思去亂想,這個不行,要有根據的。

這個根據就是《 十六觀經 》,《 觀無量壽經 》,要把經典裡面所講的那些像一樣一樣都把它想出來,這個不容易。

《十六觀經》裡面,從第一觀到第十二觀都是屬於觀想念佛,十二種。

我們就舉一種,第一觀「 落日懸鼓 」,先觀西方,西方怎麼觀法?觀太陽下山,落日,觀那個。我想這不難。

你要照經上講的那個就難了,經上怎麼說?這個觀觀成了的時候,我們眼睛不管在哪裡,眼睛一張開,太陽就在我面前,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不管在什麼時候,不管在什麼地方,眼睛一睜開,太陽在面前,那個落日就在面前;眼睛閉著,太陽還在面前,這才叫觀成。

如果你張開眼睛沒有看到太陽,閉著眼睛也沒有看到太陽,這不行。

它這個觀想的時候一定要把太陽想真正發現在你面前,這樣才行,這個第一觀才觀成功。

第二觀觀什麼?觀大海結冰,地平的、綠色的、透明的,觀這個。

這個觀要觀成功了,你不管在哪個地方,你看這個地,地是琉璃。

如果你一看這個地是磨石子的,那就不行,你這觀沒成功;你走到街上看那個馬路,馬路是柏油的,你沒有成功。

你一定看到的統統是翡翠的,綠色的玉,翡翠的,不管你眼睛張開,或者眼睛是閉著,統統是這個境界。

所以,十六觀很不容易修,理論是很好,依照這個方法修行的人很少。

這就是我們凡夫心粗,境界太細了,觀不成。

所以,古人用的方法多半是觀像、持名,用這兩種方法最多。

其實持名念佛還是出在《 十六觀經 》的《 十六觀經 》第十六觀,就是最後一觀,就是教給我們持名念佛。

這是佛很慈悲,也就是說觀想你不行,觀像你沒時間,最後教給你持名。

因此,持名念佛是諸佛菩薩、歷代祖師弘揚最為普遍的一個法門,效果也最顯著的一個法門,我們決定不能輕視,古德所說下手容易成功高。

觀想是「以我心眼,想彼如來」,這要依照十六觀,依照《觀無量壽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3-10-2024 07:5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四種叫「 實相 」,這是沒法子學的,大家曉得就好了,做不到的,「 即念自性,真實相佛 」。

什麼時候才能做到實相念佛?我跟大家說明一下,前面不管你是用事念,或者是用理念,念到理一心不亂,以後不管你用什麼方法念佛都叫做實相念佛。

實相一定要見性,沒有見性以前不叫實相,見了性以後,你觀想也好,觀像也好,持名也好,事念也好,理念也好,統統叫實相念佛。

所以,實相念佛的標準是明心見性以後的事情,在我們沒有明心見性以前,曉得有這麼一樁事情,這不是我們的境界。

所以,十六觀裡頭它只有觀想、觀像、持名,它沒有講實相,道理就在此地。

用前面三種念到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那以後都是實相。

所以實相念佛是誰?如果我們一般講法,從圓教初住菩薩開始就實相念佛,一直到他成佛,四十二個階級。

他這念佛不管用什麼方法,就前面講事念、理念、觀想、觀像、持名,統統都可以,他統統叫實相念佛。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疏鈔【第13集】-數位圖書館-華藏淨宗弘化網 (hwadzan.co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30-11-2024 11:0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疏鈔 
 (第十四集) 


1988/7  台灣華藏圖書館大專講座  檔名:05-001-0014


請掀開經本第五十四面,看註解,五十四面倒數第三行:

「 初二,事法界觀,心即佛故,後一,理法界觀,佛即心故,第三,事理無礙法界觀,是佛是心故。」

這是解釋前面講的四種念佛,稱名(就是持名念佛)、觀像念佛這是事,這是事法界觀,心即佛故。

後一是講實相,第三就是觀想,觀想是理事無礙法界。這個解釋法,註解在五十七面第二行,我們把它念一念。

「初二下,約觀料揀也,若依六根,稱名,攝耳舌,觀像,攝眼身,觀想,攝鼻意,實相,攝六根,則一念佛三昧,六根無不攝也。」

這也正符合本經所說的「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它有這個意思在。

六根只要一根能夠收攝,其餘的五根自然就能夠回頭,這是《楞嚴》上說得很明白。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疏鈔【第14集】-數位圖書館-華藏淨宗弘化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30-11-2024 11:1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們再往下看,在五十四面倒數第二行下半段。

「 又清涼云,約能念心,不出五種,一緣想境界念佛門,二攝境唯心念佛門,三心境無礙念佛門,四心境俱泯念佛門,五重重無盡念佛門。」

清涼是澄觀國師,是華嚴宗第四代的祖師,《華嚴經疏鈔》就是他作的。

他當年在世的時候,曾經將《華嚴經》講過五十遍,這在中國歷史上找不到第二個人。

《華嚴經》那麼長,他的壽命也長,他活了一百多歲。

在我們想像當中,這部經從頭到尾講一遍至少要一年,五十遍就要五十年,那個講法是一天講八個小時,一年才能講得完。

因為這部經根據我們過去講的經驗,至少要二千五百個小時到三千個小時,《華嚴經》才能講完。

這是華嚴菩薩再來的,曾經是七個皇帝的老師,這是清涼國師。

他老人家講念佛這五種、五門,這個說法也非常的有道理,這是從能念之心來說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30-11-2024 11:1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個是緣想境界,緣是心裡面所緣,以我們的心去緣境界。

持名是緣佛的名字,名字是境界;觀像,無論是塑造的像、彩畫的像,也是屬於外境,這是屬於事。

雖然屬於事,事裡面離不開理,因此境能夠影響我們的心。

凡夫還沒有到成佛,總是心隨境轉,如果我們這個心能夠隨著佛的境界轉,這就好了,不要隨五欲六塵的境界轉,我們要隨佛的境界轉。

這是諸佛為什麼教眾生念佛,道理就在此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30-11-2024 11:2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30-11-2024 11:28 PM 编辑

第二,這是攝境唯心,這個功夫比前面要殊勝,多少對於念佛的理論明白了一些他才能做得到。

他曉得心佛不二,正是經論上常講的「 唯心淨土,自性彌陀 」。

彌陀有沒有?有。

所以有人不明白,聽了是「 唯心淨土,自性彌陀 」,那我又何必念西方阿彌陀佛?我又何必去求生極樂世界?這就搞錯了。

自古以來提出這個問題的人就不少,我們在倓虛老法師佛七當中開示的錄音帶,我聽過三、四十遍,他就曾經舉了一個例子。

他在東北哈爾濱極樂寺,這是他建的,東北的佛教,倓老法師功不可沒,他與那個地方有緣。

所以,諦閑老法師囑咐他到東北去弘法,他在東北建廟以及修廟好像有十幾所。

在哈爾濱極樂寺建成之後,他附設了一個學校,因為那個時候學校不普及,他辦了一個學校,辦了個義學,請了一個在家居士做校長。

這校長常常也聽老法師講經,也聽到這個「 唯心淨土,自性彌陀 」,他就向老法師提出來,他說那我何必去念西方阿彌陀佛,又何必要求生西方淨土,我這個自性彌陀、唯心淨土就可以了。

老和尚答得很妙,老和尚反問他,自性彌陀跟西方極樂世界的彌陀,這當中界限在哪裡?叫他自己去找。

這當中界限在什麼地方?唯心淨土跟西方淨土,什麼地方是邊界,哪個地方是邊界?這個居士也很了不起,他認真去一反省,就回答老和尚,他說找不出界限。這就是他的悟處。

心,心有多大?盡虛空遍法界!

西方極樂世界不是在心外,是在我們自己本性的裡面,不在外面。所以說心外無法,法外無心。

這個老法師他是以《 楞嚴 》為起家的,老法師在沒出家之前是八載寒窗讀《 楞嚴 》。

你看他的傳記,《 影塵回憶錄 》是他的傳記,他在做居士學佛的時候,《 楞嚴經 》念了八年,他到以後開悟是《楞嚴》的基礎。

所以,過去這些人底子都是一部經,一部經真正用那麼久的功力在上面,這是他之所以才能有悟處。

既然沒有邊界,就曉得唯心淨土跟西方淨土是一不是二,自性彌陀跟西方極樂世界的彌陀也是一不是二。

何況西方極樂世界跟十方諸佛的世界不一樣,十方諸佛世界可以說跟我們娑婆世界沒什麼兩樣,差不多的。

西方世界特別,怎麼個特別法?我們這個世界,大家曉得,《 金剛經 》上說得很好,一合相。

什麼叫做一合相?一就是基本的物質,我們今天講原子、粒子,基本的物質是一;合是什麼?組合,現在所謂說排列的方程式不一樣,因為它排列的不同,所以這才組成叫元素。

由這些元素再組織,就成我們這個世界,動物、植物、礦物、森羅萬象。

在化學分析之下,它的基本的物質是一,所以是一組合的現象,這叫微塵集聚,佛學的名字叫微塵,微塵集聚所現的現象,和我們現在科學家所發現的是一樣道理。

佛家講的四大,地水火風,四大就是講基本物質的四種現象。

地,它確實是有體積的,體積雖然小,它是有體積,是個固體。

火大,它有溫度,水大,它帶的有濕度,這就是我們現在所講帶的有陰電、陽電,它帶電。

風大,他說這個東西是動的,它不是靜止的,風就是表動的意思。

這個基本物質它有這四個現象,叫四大。

所以這個世間是一合相,《 金剛經 》上說得很清楚。

西方極樂世界不是這樣的,它不是物質組合的一合相,它不是的。

它是什麼?它是法性土,這不可思議。

西方極樂世界不是六根六塵,它是法性土,一一法就是真如本性,沒有一法不是真性,所以才能夠有那樣殊勝的清淨莊嚴。

這樁事情,將來諸位細細的去研究黃念祖居士《無量壽經》註解,你就能了解。

他那個註解是費了很多苦心寫出來的,說得很詳細。

所以,心與境界確實找不到邊界的,是一不是二,這攝境唯心。

這種念法比前面那個念法,功德利益當然要殊勝。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疏鈔【第14集】-數位圖書館-華藏淨宗弘化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12-2024 08:5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種念佛法,叫心境無礙念佛門。

礙是障礙,為什麼沒有障礙?曉得心境一如,心境無二。

所以在境界裡面,他能夠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這裡面就沒有障礙了。

此地所講的障礙不是指外境上,是指我們內心障礙。

實在講外面境界裡頭沒有障礙,而是我們對境界迷了,不知道外境的真實相,起了虛妄的妄想分別執著,障礙從這個地方生的。

如果了解外面事實真相,你的心永遠保持清淨,哪裡有障礙!永遠不起一個妄念,就沒有障礙了。

因此我們曉得,起心動念就有障礙,什麼障礙?起心動念就是業,業障。

你不起心、不動念沒有業,沒有業就沒有六道輪迴的果報;起心動念就是業,有業他就有六道輪迴,就有因果報應,這個事情麻煩了。

所以,障礙從這個地方分的。

念佛念到心境一如,我們就以持名來做個比喻,我們一天到晚這個佛號不間斷,可是自己是什麼樣的心態?

不執著有個能念的我,也不執著所念之佛,但是念佛從來不間斷,這就無礙。

因為執著我今天念一萬聲佛,有能念、有所念,能所就有礙。

有礙行不行?行!

前面緣想境界念佛門就是那個境界,實在講,還是能往生,不是不能往生。

這個法門好好在這裡,最淺近的方法也能往生,這樣深妙的辦法還是往生。

往生雖然品位不相同,到了西方也差不多。

因為西方四土叫橫生四土,這就妙了,我們這裡是橫超三界,到西方極樂世界橫生四土,一生一切生。

換句話說,我們帶業往生的,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凡聖同居土,同時就生方便土、實報土,它同時的。

如果不同時的話,你怎麼能跟觀音、勢至、文殊、普賢在一起?他們住實報土!

像我們這個世間,釋迦牟尼佛也是四土,我們是凡聖同居土,文殊、普賢在實報土,我們沒辦法在一起。

西方極樂世界叫橫生四土,你生凡聖同居土,同時就生方便有餘土、實報莊嚴土。

這些大菩薩們,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他生實報莊嚴土,但是同時也生下面兩土,同時也生方便有餘土、凡聖同居土。

因此大家天天見面,天天在一塊,這是十方諸佛世界沒有的,沒有這種情形。

所以這是個特別法門,是個非常稀有的法門,我們要認真、努力去念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12-2024 09:0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四心境俱泯,這是講離相。

常說的三輪體空,不著能念的我相,也不執著所念的佛相,同時亦不執著所念的名號,三輪體空。

這種念佛實在講就是前面所講的實相念佛,我們不容易做到。

以及第五重重無盡念佛門,也不是我們現在境界能夠達得到的。

到重重無盡那已經入了華嚴境界,理事無礙,事事無礙,這是華嚴境界,我們念佛念到理一心不亂,這個境界就現前。

所以同樣是念佛,凡夫念這一句阿彌陀佛,跟二乘念這一句阿彌陀佛( 二乘就是講他回小向大,他發心修淨土 ),以及那些大菩薩們念佛,念的這一句佛號沒有兩樣,音聲都相同,境界不相同,受用不相同。

我們不要講這種差別,就講我們現前,我們大家在一起念佛,每個人都是念南無阿彌陀佛,可是每個人的受用也不相同。

為什麼不相同?道理都在這裡頭,換句話說,你悟的有淺深,心清淨、染污不相同,願力淺深不相同,信心程度不相同。

因此同樣念這一句佛號,感應不相同,受用不相同,這是我們很容易能夠體驗得到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1-12-2024 09:0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底下說,「 會曰,一即前之初二 」,第一個就是緣想境界念佛門,就是前面四種念佛裡頭的稱名、觀像,「 小乘教也 」,在五教裡面這是小教,也就是初學。

「二即前四,始也」,就是開始,大乘的始教。

第三門就是心境無礙,這是終教的意思。

第四、第五「前所無者,頓圓教也」,前面沒有說到的。

「今此文中,約佛教邊,四五俱通。」此文就是講《大勢至菩薩圓通章》,在這一章經裡面,它有終教的意思,有頓教的意思,有圓教的意思,所以它都通,這在前面都曾經說過。這是就教義上來說。

底下一段是,「 約機稟邊,唯局持名 」,機是根機,稟是稟賦;換句話說,就我們一般眾生根性程度上來說,那就侷限於持名。

這個話說得很恰當,說得一點都不錯。

所以,佛菩薩在我們這個世間勸我們持名念佛,歷代的祖師大德也是主張教我們持名念佛,持名念佛非常適合於我們這個世界眾生的根機。

所以理我們懂得一點好,為什麼?如果看到人家有其他的講法,或者其他的修法,我們心裡明瞭,不會懷疑,不會排斥,不會去毀謗。

可是我們自己走哪個路子?決定走持名念佛這個路子,那你就沒錯了。

不要去好高騖遠,為什麼?前面跟大家說過,大勢至菩薩就用一個持名念佛念到理一心不亂,念到等覺菩薩,念到成佛,就一個方法,沒有用別的方法來幫助、來加持,沒有!就一個方法。

只一門深入,一個方法用到底我們就成功了。

這些道理懂得之後,我們的信心才真正能夠建立,我們的願懇切,我們對世緣才能看破、才能放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5-1-2025 08:3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1-2-2025 12:18 PM 编辑

真正念佛人一定要精進,精,不夾雜就精,精是精純;進,不間斷就是進。

精進用在念佛上就是不間斷、不夾雜。

如果我們不間斷,夾雜,我們有進不精;我們不夾雜,但是我們念佛間斷,有精不進,一定要精進。

我們處事待人接物應該用什麼態度?《觀經》講的三福要做到,那是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的根本。

你要是做不到,我這一句佛號又不間斷、又不夾雜,但是三福沒修,能不能去?不能去。

為什麼不能去?因為你只有善根,你沒有福德,《彌陀經》上講得清清楚楚,「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

你善根裡面打一百分,福德卻是零分,這怎麼行?這是講我們處事待人接物要依三福。

三福裡第一,「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第一條是人天福。

第二條「受持三歸,具足眾戒,不犯威儀」,二乘的福。

第三條「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菩薩的福。

他具足人天福、二乘福、菩薩福,多福德!這是一個念佛人不能不講求的,要修。

如果你要是更進一步,要百尺竿頭更進一步的話,那你要修十大願王。

我們在《無量壽經》看到的,每一個求生淨土的菩薩都「遵修普賢大士之德」,這經文上明白的告訴我們,跟《華嚴經》十大願王導歸極樂一個意思。

十大願王就是一個念佛人處事待人接物的標準,第一個要修禮敬。

你真修,你將來往生是一點障礙都沒有,一百個人修一百個人往生;你不修,不修到後來會有障礙,這是我們要注意到的。

很難做到!禮敬諸佛幾個人能做到?禮敬諸佛不是教你天天拜佛,一切眾生本來成佛,我們對於每一個人都要恭敬,對於每一個人都要看作我的善知識、我的善友。善財童子就是這麼成就的。

看到一個善人我恭敬他,我曉得那是菩薩、是佛,他示現這樣子給我看,要我學他,見賢思齊。

看到一個惡人,他是菩薩,他是佛示現的,裝出那個怪模樣叫我不要學他。這才能成就自己。

連儒家也說「三人行,必有我師」,必這個字多肯定!

三個人是什麼?一個是自己,一個善人,一個惡人,都是我的老師,善人教我,我跟他學,惡人教我不要跟他學。

所以我們中國寫歷史,二十五史傳記裡面,傳記裡頭有好人、有壞人。

壞人為什麼要作傳記?最明顯的大家都曉得,岳飛是好人,秦檜是壞人,為什麼兩個人都要立傳記?

岳飛盡忠報國,我們要學他,秦檜是個大漢奸,害忠良,我們不能學他,兩個都是老師!

西湖岳飛墳墓前面,秦檜夫妻兩個銅像跪在那個地方,每個人到岳王墳的時候都吐他一個口水。

那是什麼?老師!就是你要想做漢奸,你看下場就這樣,沒有一個人不罵你,教我們不敢作奸,不敢為非作歹,反面的教育。

好人是從正面教,惡人是從反面教,統統是老師。岳飛是民族英雄,秦檜也是,也不例外!

所以過去有人跟我講,秦檜大概是墮地獄了,我說沒有,我說他早到天堂去了。

為什麼?你看他那個銅像跪在那裡教化多少人,人家想做壞事,一看到他那個樣子,不敢做壞事,他教化多少人,這是他的功德!

這就是「三人行,必有我師」。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疏鈔【第14集】-數位圖書館-華藏淨宗弘化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2-2025 12:2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學是真的你自己有自覺、有覺性,我們六根接觸六塵境界統統是菩薩學處,我們學在這裡學。

模範就是《華嚴經》的善財童子,你看善財童子參訪的五十三位善知識,那裡頭有善人、有惡人,有最惡的人,他都是他的老師。

《四十華嚴》裡面,勝熱婆羅門愚痴,甘露火王瞋恚,那簡直是殺人的魔王,伐蘇蜜多女是淫女,就是我們現在講妓女。

這三個人代表什麼?貪瞋痴,代表三毒都是善財的老師,那還有什麼話說?裡面有佛法、有外道,五十三位善知識裡頭有好幾個是外道。

這就說出了,除了自己之外,沒有一個不是佛,沒有一個不是菩薩,這樣才能成就自己。

所以一個念佛人,真正念佛人,就是要以十大願王這種心態處事待人接物。

佛眼睛裡看一切眾生統統是佛,菩薩眼睛看一切眾生都是菩薩,凡夫眼睛看佛菩薩都是凡夫,這沒法子。

你要想我是不是好人?我看這個人不好,看那個人很惡,不是那個人不好,不是那個人惡,是我自己惡。

我以一個惡心看一切法,沒有一法不惡,我以善心看一切法,沒有一法不善,境隨心轉,要明白這個道理。

幾時你成佛?不要問別人,你自己曉得,我看一切眾生都是佛,我成佛了,佛眼看眾生都是佛。

什麼時候我成菩薩?我看大家都是菩薩,沒有一個不是菩薩,我成菩薩了。

修行在自己不在別人,別人幫不上忙,要自己轉自己的境界。

不要問別人對我怎麼樣,要問我對別人怎麼樣;不要問別人看我怎麼樣,要問我看別人怎麼樣,修行用功的地方在此地。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疏鈔【第14集】-數位圖書館-華藏淨宗弘化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2-2025 12:3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1-2-2025 12:34 PM 编辑

如果你真正修念佛法門,看到什麼?這一切眾生、山河大地沒有一樣不是阿彌陀佛。

《彌陀經》上講的,西方極樂世界水、鳥、風、樹都是阿彌陀佛變化所作。

我們今天看桌椅板凳,看一切眾生,是阿彌陀佛變化所作,好了,這個境界完全是西方極樂世界,這不是假的。

這就是契入了「自性彌陀,唯心淨土」,這是真的不是假的。

我們要很快成就,成就真正上品上生的境界,你念念當中,我們六根所接觸境界統統是阿彌陀佛變化所作,決定不錯。

所以對於每個人由衷的禮敬。

對事、對物,對事就是敬事,把一樁事情盡心盡力做得盡善盡美,這是對事之敬;對物之敬,譬如桌子,我們把它擺得整齊,擦得乾乾淨淨,這是對它的禮敬。

十大願王、三福要用在生活上,用在處事待人接物上。

如果說是一個道場,一個家庭,或者你自己居住的房間,只看到一切零亂,這不是念佛人,念佛人一定整整齊齊、乾乾淨淨,為什麼?他禮敬諸佛。

如果一切雜亂、零亂,這一點恭敬心都沒有,這就是你念佛的障礙。

你念佛為什麼得不到一心?為什麼沒有感應?是你自己平常造成這些障礙,你自己都不知道,只以為我這口裡的一句阿彌陀佛就好了,這有口無心。

南無是恭敬的意思,南無是皈依的意思,念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是嘴裡頭皈依、恭敬,實際上皈依、恭敬根本就沒做到,這怎麼行!這不行。

我常常看,我不講,不需要講,我一到這個講堂來一看,佛像沒有擺正,蠟臺、香爐沒有擺正,都擺得歪歪斜斜的。

你看這個佛像跟後面佛像對不起來,不在一條線上;桌子摸一摸有灰塵,這個底下還有小蟑螂,一點恭敬心都沒有。

培一點小福報,小福報從哪裡來?

我在這裡講經,大家聽了經是有一點受用,就培這麼一點小福報;如果我不在這裡講經,是一點福報都沒有。

話頂多只能講三遍,不能講第四遍;三遍不聽,再講四遍,人家就討厭,就煩了,所以就不能講了。

你們哪一位真正發菩薩心,你們好好的記住,各人修各人的,與別人都不相干。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疏鈔【第14集】-數位圖書館-華藏淨宗弘化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宗教信仰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4-2-2025 10:43 AM , Processed in 0.130936 second(s), 2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