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12-12-2007 11:1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性格有稜角,人生有死角
許多人總是在為人處事發生衝突之際掠下一句︰「我個性就是這樣!」
似乎欲以此做為一個註腳,甚至是一個藉口。
然而就在他們說這麼一句話時,他們的人生視野已經狹隘口許多,也就更看不清楚自己人生道路前的許多障礙,為自己的人生路途徒增波折。
當人的性格產生偏執時,對人對事的態度極易失去客觀,產生特殊的好惡。
在做事上,自然常會因此而思惟不夠完善,造成疏漏,在為人上,也必然會由此而行為過於自我,形成衝突。
因此,當人正處於任性而為之際,若能平靜一瞬間,想想︰我是否太衝動口?
我是否會傷害到他人?我是否忘口些什麼?
那麼,便正為自己避去口即將而來的波折和險阻。
如果人總是把自己的性格當做一個藉口,不論是想由此得到別人的憐憫,或者是想迫使他人順從自己。
那將是為自己掘下一個悲劇的無底洞,讓自己愈陷愈深。
惟有認清自身性格上的缺失,避免被其牽動而行,自可逐漸化性格上缺陷的稜角為圓融的和合。 |
|
|
|
|
|
|
|
发表于 12-12-2007 11:1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你是好人!你也是壞人!
好。
什麼是好?
對某人、某事有建設,有幫助的。
那壞是什麼?
是好的相反麼?
真的是這樣嗎?
壞應該是好的連帶關係吧;
壞應該是好的基礎吧!
Fair Trade就是一個好例子。
平、靚、正,是一般人的購物原則。
但,平、靚、正這果是由廉價努工這因成就的。
好與壞在乎你的觀點與角度。
難道出於一己私慾的是壞,
能用冠冕堂皇的藉口去掩飾就是好?
難道戴著面具樣你看不清的是好人,
但,有勇氣樣你了解清楚的是壞人。
大概人都是自負的,
都相信自己能看通,
看清週邊的人和物。
又或是不願去破壞已抱著的幸福,
但抱著的是幸福還是炸藥呢?
了解得越多,對好壞的定義就越見得模糊。
誰能說自己是好人,做的是好事?
難怪那些皇帝、領袖說:
「是好,是壞;那些對與錯應讓歷史和後世的人來決定。」
慶幸的是,世界上有人明白這種道理;
遺憾的是,世界上沒有一套完美,整肅的道德觀念。
法律、倫理和規則都是由人編寫,但只要是人,便永沒有完美可言。所謂「客觀」其實只是一大眾人的「主觀」。 |
|
|
|
|
|
|
|
发表于 12-12-2007 11:2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有時候您看似贏了, 實際上您卻輸了
一對年輕的夫婦正在所租的小套房裡為著添購新家具的事情而鬧彆扭, 女的口才犀利, 男的剛毅木納, 過沒多久作老公的就已處於挨轟的態勢。
不一會兒, 兩個人都嚷得精疲力盡, 說不出話來, 這時前幾分鐘一直被迫採低姿態的先生忽然開口了,
他感慨地對他所愛的老婆說:「老婆, 就算妳講得全都對, 但為了辯贏我而毀掉一整個晚上的氣氛, 值得嗎?」
「為了辯贏我而毀掉一整個晚上的氣氛, 值得嗎?」
雖是短短的幾個字, 確多麼值得我們這些講求「贏」為目的的現代人省思啊!
我很喜歡一句名言:「有時候您贏了, 但其實您輸了!」
可不是嗎? 有時候您贏了面子, 但其實您輸了感情;
有時候您贏了口舌, 但其實您輸了形象; 有時候您贏了好處, 但其實您輸了友誼 ....,
總之, 有時候您看似贏了, 實際上您卻輸了!
待人處事固然應該「據理」, 但卻不一定要臉紅脖子粗地在那兒「力爭」!
理直氣「和」的態度絕對比理直氣「壯」更易為人所接受。
這世界上有四種人:
第一種人, 沒有立場, 不講道理, 態度也不好;
第二種人, 沒有立場, 不講道理, 態度卻很好;
第三種人, 有自己的原則, 也很會講理, 但表達方式卻很「衝」;
第四種人, 很有立場, 很講道理, 溝通方式也很溫和。
如果將這四種人各配上一個形容詞, 我們可以說:
第一種人, 是徹底的「可憐人」, 因為他將一無所有;
第二種人, 是鄉愿型的「濫好人」, 因為他實在缺乏立場;
第三種人, 是橫衝直撞的「機器人」, 因為他雖然邏輯無礙, 卻不懂與人相處的藝術;
第四種, 是「最可愛的人」, 因為他們就是像天使一般。
在這個世界上, 唯有成為「第四種人」, 您才會是一個真正的贏家!
在人際互動間, 您會顧此失彼嗎?
您常「看似贏了, 但卻輸了」嗎?
實在值得您深思咀嚼之。
做人不講理, 是一種缺點
做人硬講理, 是一個盲點 |
|
|
|
|
|
|
|
发表于 12-12-2007 11:2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在生命中禪泳
懂得生活和懂得游泳一樣,知道什麼時候放,什麼時候收;
什麼時候據理力爭,什麼時候與世無爭;
什麼時候打死不退,什麼時候急流勇退。
炎夏之中,很多人到池畔戲水,大部分人提到游泳都會想到它可以強身 、治病、瘦身,還可以消暑,但是很少聽人提到它的心理功能。
游泳也是一種安定心神的好運動,只要耐心的體會,不難發現其中的禪機。
禪的哲學就是體現生命的省力處,不躁進也不遲滯,讓生命找到平衡點。
這個平衡點將會湧現我們本有的靈動和喜悅,這也是過勞的現代人很需要的。
過勞的人們來到游泳池其實還是繼續「過勞」,看他們拚命的力爭上游、大口換氣,就可以得知。
並不是奮力游泳不對,而是比較不容易體會什麼是「優游自在」的狀態,也就是所謂的省力點。
如果調整一下游泳的速度,到達這個省力點後,會越游精神越好,而且慢慢覺得和水融為一體,找到一種身心大大鬆弛的狀態,這是游泳除了健身之外,另一種「健心」的方法。
水可以當我們的好朋友,它是我們放鬆的「測試劑」,它吃軟不吃硬──柔軟的人讓你上升,強硬的人讓你下降。或許水想告訴我們,要和它一樣柔軟。
水也試圖告訴我們,「提得起」「放得下」的哲理。所有的泳友一定可以體會,游捷泳時,手在水下時要像一條龍用力滑,手在水上時要像一條蟲放鬆;一條龍就是提得起,一條蟲就是放得下。
我們常常可以看到一些游泳姿勢很優雅,而且前進很快的好手,他們就是掌握了這個要領,該用力的的時候用力,不該用力的時候就放下。
這就好像布袋和尚的那首禪詩「我有一布袋,虛空無罣礙,展開遍十方,入時觀自在」。
積極上進的現代上班族,常常不是不努力,而是努力過頭變過勞;消極頹廢的朋友,不是不放鬆,而是放鬆過度傷身體。
過勞的人就像手在水下和水上都拚命用力的泳者一樣,一下子就筋疲力竭;過逸的人們,就像手在水下和水上都不當用力的泳者一樣,將下沉不能前進。
只有抓準了生命的節拍,調準省力的頻道,才能讓生命越游越省力,越游越舒服,越游越high。
生活的本身就是一種快樂和平衡,不要自己把平衡破壞後,再從賺錢工作或酒精毒品去補回來。
懂得生活和懂得游泳一樣,知道什麼時候要放,什麼時候要收;什麼時候該據理力爭,什麼時候與世無爭;什麼時候打死不退,什麼時候急流勇退。
懂得緊張,更懂得放鬆,游泳就是人生,每個人都要好好找尋自己的省力點,優游於人生的大海中。 |
|
|
|
|
|
|
|
发表于 14-12-2007 12:1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谁是你的真正主人
谁是你的主人?这个问题似乎有点不合情理,当然自己是自己的主人了,许多人都会这样说。可是你深入地观察和思考,究竟你的哪一部份是你的真正主人。这个问题非常重要,关系到你一生的幸福与快乐,也关系到你离开这个世界之后的奥秘。
有的时候,特别是我们生病的时候,我们身体的某个部位会剧烈疼痛,痛得我们似乎无法忍受。这时候,我们是与身体认同,我就是身体,身体就是我,身体就成了我们的主人。等到疼痛过去了,我们就不太会与身体认同,我们会把它看成仆人。实际上,我们的身体有一个调解得中心和指挥部,它可以自己调节和指挥身体的各个功能的工作和运行,但是,它的确不是我们的真正主人。
有的时候,我们常常会陷入感情的纠缠当中,我们爱,我们恨,我们嫉妒,我们伤心和悲痛,这时候,我们与感情认同,强烈的情感和感觉成了我们的主人。由于心是主管感情和感觉的中心和指挥部,所以,这种情况下,心代表我们成了主人。可是激烈的情绪和强烈的感觉过去之后,或者说,当理智等因素战胜情感之后,我们又认为心不是我们的主人,我们又把感情、感觉之类的因素,看成是附属的、受支配的东西。我们的心作为情感和感觉的指挥中心,尽管主持和支配感情和感觉的工作,但它的确不是我们的真正主人。
我们绝大多数人都一致认为,我们的头脑才是我们的真正主人。果真是这样吗?的确,在社会生活中,头脑是一个重要的功能,它帮助我们记忆、思维、决定、选择、计算等等,所以,我们认为我们的主人就是头脑,它代表我们成了实际的主人,我们的一切行为几乎都是它支配和决定的。它产生欲望和目标,它决定手段和步骤,它搜集知识和记忆,它分析和判断,它权衡利弊,利害得失……由于它包括许许多多的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所以我们不得不把它作为我们真正的主人。
但是,我们的头脑也不是真正的主人,就如同我们的身体和我们的心一样,都不是我们真正的主人。我们如果被我们的身体、心、头脑控制和支配了,被它们所奴役,我们就失去最根本的自由和快乐,我们就是奴隶而不是主人。例如,我们绝大多数人都认为头脑是主人,我们一直都被头脑支配着,举一个非常浅显的例子,吃自助餐,头脑会告诉我们:多吃一些,不吃白不吃,既然花了钱,就要吃多一些,吃价格贵的食品。这就是头脑的贪婪和占便宜的本性。它不管身体能否承受,是不是带来了身体的负担,它也不管心的感觉和感受,是不是带来了难受和痛苦。如果你被头脑支配,认头脑为主人,你就会是这样的结果,把自己的胃搞难受了为止。我们在生活中时时处处看到人们痛苦不堪和烦恼苦闷,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把头脑当作了主人,受头脑的摆布。这就是错误的认知,把头脑这个仆人当成了主人,一生都被它牵着走,糊里糊涂过了一生。
那么,谁是我们的真正主人呢?这个真正的主人只能是认识的主体,而不是认识的客体和对象,只能是观察者,而不是被观察者,只能是关照者,而不是被关照者。我们看我们的身体、我们的心、我们的头脑,我们的自我和思维都是可以作为被觉察的对象,但是,这个不被认识又主持认识,不被觉察又主持觉察的主体,就是我们的真正的主人。它一直都跟随着我们,在我们出生之前就存在,在我们死亡之后仍然存在。我们都看过《红楼梦》这部伟大的文学作品,其中的王熙凤在她的一生中干尽了坏事,但是最后她惶惶不可终日,倍受精神的折磨。这是为什么?这就是每一个人的内在世界中都有一个真正的关照者和最终的审判者。你可以自欺欺人,但它是不受欺骗的。它始终像一个太阳一样照亮我们的精神世界,只是我们没有觉察到,因为天空布满了乌云,我们看不见了天空和太阳。可是这个关照者不是人们所理解的道德良知。道德良知是社会的产物,这个关照者是自然的一部分,是存在的一部分,是生命能量本身,既不是道德的,也不是不道德的,它是两者的超越。用现在时髦的话说,它是宇宙意识的一部分。遗憾的是,绝大多数的人没有发现这个真正的主人,而只是与日常生活的自我认同,与自己的身体、头脑和心认同,结果是不自由的、不快乐的。一旦你发现你真正的主人,你就是真正意义上的自由和喜乐。
那些真正成为主人的人,在他们离开这个世界之后,他们的意识能量回归生命的本源,不再进入我们这个三维世界轮回。可是,我们绝大多数的人,因为没有觉醒,没有发现我们的真正主人,没有提纯我们生命的意识能量,我们会一次又一次轮回到这个世界。也许,这就是我们与成道之人的差别所在。他们既能预先知道自己的肉体死亡的时间,又能知道真正的生命是不死的,所以他们没有对死亡的恐惧。而我们因为没有认同真正的主人,所以我们知道我们会死,作为肉体、心、头脑的死亡,我们陷入深深的恐惧之中。我们企图拒绝和逃避死亡,但是死亡仍然一步一步走近我们……
◎徐钢 |
|
|
|
|
|
|
|
发表于 20-12-2007 01:3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非必需的尽量不要
丹尼斯·狄德罗是18世纪法国著名哲学家。有一天,朋友送给他一件质地精良、做工考究、图案高雅的红色睡袍。他非常喜欢,穿着它在家里找感觉。他发现家具的风格有些不对,地毯的针脚也粗得吓人。于是,为了与睡袍配套,他把旧的东西先后更新,家具终于都跟上了睡袍的档次。然而,他越想越觉得不舒服了,因为自己居然被一件睡袍指挥了,甚至是胁迫了。后来,狄德罗把这种感觉写成一篇文章,题目是《与旧睡袍离别的痛苦》。
“狄德罗效应”给人们一种启示:对于那些非必需的东西尽量不要。因为如果你接受了一件,那么外界的和心理的压力会使你不断地接受更多非必需的东西。
如何才能摆脱“狄德罗效应”的摆布呢?大哲学家苏格拉底有他的处理方式。
有一天,几位学生怂恿苏格拉底去热闹的集市逛一逛。他们七嘴八舌地说:“集市里的东西可多了,有很多好听的、好看的和好玩的,有数不清的新鲜玩意儿,衣、食、住、行各方面的东西应有尽有。您如果去了,一定会满载而归!”他想了想,同意了学生的建议,决定去看一看。
第二天,苏格拉底一进课堂,学生们立刻围了上来,热情地请他讲一讲集市之行的收获。他看着大家,停顿了一下说:“此行我的确有一个很大的收获,就是发现这个世界上原来有那么多我并不需要的东西。”
随后,苏格拉底说了这样的话:“当我们为奢侈的生活而疲于奔波的时候,幸福的生活已经离我们越来越远了。幸福的生活往往很简单,比如最好的房间,就是必需的物品一个也不少,没用的物品一个也不多。做人要知足,做事要知不足,做学问要不知足。”
◎蒋光宇 |
|
|
|
|
|
|
|
发表于 20-12-2007 01:3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施恩无求积大德
人世间只有具有大智慧的人才懂得“无求而自得”的道理,因此一个人如果能做到施恩而不求回报,那他就远远的超出了一般人的思想境界,偶尔读到朱子家训中的 “施惠无念,受恩莫忘”字句,内心很受感动。在现实生活中如果能坚守施恩不求回报、受人恩惠时则终生不忘的做人原则,必能积大德于世间。有一些人虽然也知道行善是好的,但是在行善之后因为没有马上得到福报就逐渐变得心灰意冷,甚至怀疑这人世间是否真正存在着善恶必报的天理,那完全是由于善心不够纯正所致。
中国汉朝名将韩信在年轻的时候,生活极度贫穷。有一天,韩信找不到饭吃,只好在淮阳城下的小河边钓鱼,当时有很多妇女在河边洗衣,其中有一个洗衣妇看到韩信面黄肌瘦,好像很久没有吃饭的样子,就主动把自己带来的饭食让给韩信吃。一餐又一餐,充满恩情的饭食,就这样一连吃了十几天,天天如此。这让韩信既感动又感激,他觉得恩重如山,于是他对洗衣妇说;“我将来一定要好好报答你。”不料想那个洗衣妇却以很平淡的口吻回答说:“男子汉大丈夫应当自食其力,我是见你可怜才给你饭吃,看到别人挨饿我也会这样做的,因此根本不希望得到你的任何回报。”
事过多年之后,洗衣妇自己也不知施舍了多少饭食,早把这区区小事忘记了,但韩信却把她的恩德一直牢记在心。等他功成名就回到故乡,第一件事就是找到当年的那位洗衣妇并且以重金酬谢。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此乃谦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入于无之间,由此可知不言之教、无为之益也。”他认为纯善的人,就应该像水一样。水造福万物,滋润大地,不争高下,更不求回报,这才是最为谦虚的美德。施恩而不求回报的可贵之处在于无私,如果每一个施恩者都有这种思想境界,见人有难,慷慨解囊;遇人罹困,施出援手;事后不管受助者有无回报之举,都能心安理得,无怨无悔。若如此定能广积众德,施恩者自己也必将收益无穷。
◎贯明 |
|
|
|
|
|
|
|
发表于 20-12-2007 01:3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將 心 比 心
人有千千萬萬顆不同的_心
喜歡一個人的時候開心
想念一個人的時候憂心
難過的時候傷心痛苦的時候揪心
失望的時候痛心挫折的時候灰心
認真的時候用心迷糊的時候粗心
努力的時候盡心投入的時候專心
多情的時候癡心牽絆的時候掛心
懷疑的時候猜心無情的時候狠心
動之以情時苦口婆心
無以動之時漫不經心
好心,壞心,真心,良心,是非之心 ....等
到底哪顆才是我的連自己也分不清
為何有如此多的心?
也許就因有得有失
心才隨之起落高低,難以自理
人的心,有如一張空白的畫紙
給它色彩它便多彩;給它灰澀,它便黯然
就看你自己,因為執筆的人是你
怎樣調和心情的色彩,去填滿畫紙裡的空間
的紛亂 or 繁雜,都在於你自己.沒有人能代替 ~~
人的心,有如天平
許多生活的大大小小、點點滴滴常在失衡的邊緣
秤著生命的重量而承受的重,承受的輕
有的得捨,而有的得取,有的得放,而有的得收
你永遠無法貪心,因為它很公平付出多少心力,
花費多少心血
放上去,一秤便知半點不由人
你想獲得,相對的也該有付出心
一旦放了就難以找回
~~~~記得~~~~
將 心 比 心.................................
|
|
|
|
|
|
|
|
发表于 22-12-2007 12:4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缺角的地方不去看它,整個杯子就是圓的
每個人都有缺點,若人不去計較缺點,則每個人都是很好的人。
曾在美國聽聞一件趣事:加州有位女士養了一隻珍貴的鸚鵡,非常可愛美麗,但是牠卻有一個怪毛病,常常咳嗽,而且聲音混濁難聽,喉嚨裏好像塞滿了令人作嘔的痰。女主人十分焦慮,急忙帶牠去看獸醫,唯恐牠患上了呼吸系統的疾病。
不料檢查結果,鸚鵡完全健康,沒有毛病。問題出在女主人身上,因為她抽煙,所以經常咳嗽,這隻鸚鵡只是唯妙唯肖地把主人的聲音模仿得以假亂真罷了。那女主人若有所悟,立即戒了煙。
這個故事,能否給予我們一點啟示呢?
人的通病,總覺得別人不是,自己總是對的。殊不知大家來自不同的生活層面,所見所想的角度和程度不一樣,加上個性、知識的差異,便形成觀念的分歧;特別是以「自我為中心」,故此社會上常有不愉快、不和諧的事,乃至極大的爭端發生。
誰不希望在此紛亂的塵世,尋求一點祥和與溫馨呢?
記得證嚴法師有一件為人稱道的事:
有一天,證嚴法師為了慈濟醫院的事,前去拜訪台北一位慈濟委員,那位委員端出一杯茶招待法師,當時她突然發現杯子稍有缺口,於是很不好意思的說:「師父,很抱歉,這杯子缺了一角……」
法師回答:
「缺角的地方不去看它,整個杯子就是圓的。
每個人都有缺點,若人不去計較缺點,則每個人都是很好的人。」 |
|
|
|
|
|
|
|
发表于 22-12-2007 12:4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先處理心情、再處理事情
學習做更好的溝通 ..`
有時我們在溝通時會不自覺地用一些「否定式」、「命令式」、或「上對下」的說話方式,例如:『你錯了,你錯了,話不能這麼說』,或是『唉呀,跟你說過多少次了,你這樣做不行啦,你怎麼那麼笨,跟你講你都不聽……』
一般來說,人都不喜歡「被批評、被否定」,但是,有時我們在言談間,卻不知不覺地流露出「自我中心主義」和「優越感」,覺得自己都是對的,別人都是錯的。可是,有句話說:『強勢的建議,是一種攻擊
有時,即使我們說話的出發點是良善的、是好意的,但如果講話的口氣太強勢、太不注意到對方的感受,則對方聽起來,就會像是一種攻擊一樣,很不舒服。所以,有時候我們的心中會有一種慨嘆…『你知道嗎?其實,我滿贊同你的想法,但我很不喜歡你「講話的口氣」』、『其實,我滿同意你的見解,但我很不喜歡你「講話的態度」』。
有時,我們會說:『我這個人很理性啊,你看,我的門都是開的,大家隨時都可以進來和我溝通啊』,可是,如果「我們的門是開的,心卻是關的」,又有什麼用呢?
因此,在溝通時,必須注意到對方的感受,畢竟每個人都有「自我尊嚴感的需求」,每個人都希望被肯定、被讚美、被認同、被附和,而不喜歡被否定、被輕視。所以,即使雙方意見不同,但必須做到『異中求同、圓融溝通』、『有話照說,但口氣要委婉許多』。
中國人造字很有意思,想想『我』這個字,是哪兩個字的組合呢?是『手』和『戈』。「我」字,竟然就是「每個人手上都拿著刀劍、武器」,所以每個人都常做「自我防衛」,來保護自己,但是,在溝通時,人除了防衛自己之外,也要站在別人的立場來想。
善用「同理心」,也學習控制自己的「舌頭」,「在適當的時候,說出一句漂亮的話;也在必要的時候,及時打住一句不該說的話」,因此,我們必須學習,『不要急著說、不要搶著說,而是要想著說』,絕對不要「逞口舌之快」而後悔。因為說話是沒有「橡皮擦」、沒有「立可白」的,不能再把話擦掉呀!
另外,職場溝通中,我們必須學習『情緒忍受力』和『挫折容忍力』。因為,『脾氣來了,福氣就沒有了』。在我們碰到棘手的問題時,必須先靜下來、勿衝動行事,也學習『先處理心情、再處理事情』,免得事情愈弄愈糟糕。
有句話說:『生命的長度是上帝所給予的,但生命的寬度卻掌握在我們自己的手中』,的確,我們雖然不能控制生命的「長度」,但我們可以控制生命的「寬度」。我們都可以在工作中,學習做更好的溝通,使人際關係更圓融,也使生命過得更漂亮、更有意義,不是嗎? |
|
|
|
|
|
|
|
发表于 25-12-2007 01:1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自殺是災難的開始
世上最大的不幸,人間最慘之悲情,莫過於「自殺」這件事!為何有人會選擇自殺呢?究其原因,無非為了感情、婚姻、生計、債務、久病不癒......等諸苦所擾,促其以自殺手段來結束自己的生命。近幾年來,自殺行為在媒體的推波助瀾下急遽成長,儼然形成了一股風潮,不禁令人為之扼腕慨嘆!
《三字經》云:「三才者,天地人。」在宇宙萬物之中,惟有人類最為尊貴,堪與天地並稱三才。此中道理,幾人明瞭?倘能識得幾許,自然就會重視父母親所賜與我們的這個血肉之軀,提升自己的生命層次,而不會盲目地追求錯誤的人生價值。此種作為實屬無益,不僅浪費了自己的福報,且將至於「祿盡人亡」、以自殺了此殘生的悲慘境地!
幾乎每個選擇自殺方式的人,都會誤認從此即可「一了百了」、「永得解脫」。果真一死就能百了嗎?「千古最難唯一死」,死了就不得了,何況是自殺而死,自殺者不過是將責任拋給他人、將問題轉嫁於社會而已,因此,自殺怎能算是一種解脫呢?
更何況人在臨死前及斷氣後,神識(俗稱靈魂)尚未出離身體之際,就像活牛剝皮、生龜脫殼般地痛苦,又像是螃蟹被放進熱湯內飽受煎熬的慘況。自殺身亡的苦楚,實非語言文字所能形容的。即使是死了之後,其靈魂所當遭受的果報,比臨死時還要苦上千萬倍哪!因此,只要對於「生死問題」稍有研究的人,若聽到發生自殺事件,便會頓生悲憫之心,想盡辦法予以救治。這種自殺的痛苦,其理論與事實倘不揭露,恐怕任何人皆不易明瞭。
究竟人可不可以選擇自殺?自殺後是一了百了,還是沒完沒了?這些問題值得我們去瞭解。
在選擇自殺以前,內心必定是充滿著沮喪、悲觀、難過、挫折、失望,乃至於絕望。若要讓他能夠從絕地中復生,必須在觀念上作個大轉變,才能做得到,否則他心存錯誤的知見,就一定會悲哀得付諸行動。
自殺會為家人、社會帶來沉重的負擔,而且絕對不是一死百了,這是一般人的錯誤見解—斷滅見。持「斷見」的人對生命是一無所知的,認為人死後就什麼都沒有了 —人死如燈滅。此觀念嚴重地貽誤眾生!另外一種是「常見」,認為人死之後還會再投生為人。兩種都是屬於邪見,會使眾生產生錯誤的判斷。這是很麻煩的事。
中國古代的教育告訴我們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人與大自然間的關係、人與天地鬼神間的關係,甚至還講到生命的現象,這些是我們所必須要瞭解的。以一般宗教的觀點來講,生命是輪迴的。印度在三千年前就有很多高級宗教,都講到生命是輪轉不息的—六道輪迴。若無法成聖成賢,那就跳脫不了六道輪迴,並非人死就什麼都沒有。如果對死亡稍有認知,就能知道這些利害關係,世間最難的就是這件事,所謂:「千古最難唯一死。」死了以後就不得了呀!我們現在的教育,沒有好好地教導「生命科學」,讓世人對於生命現象產生很多誤解,甚至沾染到了毒素—各種偏差思想、見解的染污,認為人死之後什麼都沒有了。中國古人都有「人死為鬼」的觀念,依據佛經的說法,人死之後不見得都會成為鬼,只有貪心的人才容易變成鬼。另外還有往生畜生道的,有墮落到地獄道的,(以上稱為三惡道);常存好心、做好事者,有的升天,有的再出生為人。六個地方都有可能去往生。除非修行跳出三界成為聖人,不會再受到五行約束,那就另當別論,否則絕對難逃此六處。而且是每況愈下,一生不如一生。
人生在世,倘若沒有存好心、說好話、行好事、做好人,來世必定墮落,前途會越來越黯淡,甚至一片漆黑。
自殺可以說是「枉死」,死後的痛苦是非常長久的,而且是苦上加苦,沒完沒了。真是「一失足成千古恨」。所以大家千萬不能輕生。現在這個時代連小學生都會自殺,這是很麻煩的事情。為什麼現代人對於挫折或壓力的容忍度、抗壓力都非常脆弱呢?原因在於精神層面空虛,不懂得修養身心,不知道做人處世的意義和生命的價值,所以才會輕率地結束自己的生命。
臨終最後一念對死後的影響甚大,所以臨死時快樂,死後依然快樂;臨死悲哀,死後依然悲哀。所以中國有句話說:「好死絕對好生,不好死絕對不好生。」不但哀樂如此,就連臨終時的狀態,死後也會常常現起。常有人看到斷頭鬼或吊死鬼,實際上就是臨終時的狀態現起。這種醜態會常常存在的,這是家屬要注意的問題。要讓臨終之人安詳地過世,不可使其哀傷、憂愁、煩惱。
大多數自殺企圖者均認為:他們所面臨的危機是無法挽救的。他們產生了一種無望之感覺——相信他們無法控制自己痛苦的生命,或不幸的境遇。研究報導指出,約有九十六%的自殺企圖者深信他們的困難是無法解決的。雖然如此,依據危機理論,危機經驗與其他情境,係指某種情境使人無法永遠忍受下去。因此,此情境必須改變。個人面對危機情境時較平常更易接受外來之援助,故在適當的時候給予面臨危機者協助(包括醫療調適),是極奏效的。依此理論,自殺企圖是可預防的,可挽救的。矛盾感
西方哲學界所崇尚的新理論,一言以蔽之,就是「心靈萬能,心靈不滅」。德國著名哲學家叔本華也說:「死為物質生命的最後,而不是自己存在的最後。」
我們應該讓大家知道自殺並非解脫,更不是一了百了。尤其在此社會形態日益複雜、人際關係漸趨冷漠的時代,自殺的人勢必增多;為免有此傾向者走上極端,端賴親朋益友們提醒、開導。「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則功德無量、福報無邊矣! |
|
|
|
|
|
|
|
发表于 25-12-2007 01:2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虛榮心
虛榮心在醫學上稱之爲扭曲了的自尊心。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虛榮心,它像人身體内的一個腫瘤,潛藏着危險,一旦轉化成惡性腫瘤,那将成爲不治之症。
男性的虛榮心大都是因爲自己的女人,在自己的女人面前總是想表現出一種強壯,即使自己體力不支,身體虛弱,那麽在女人面前也不能遜色,比如遇到危險時,盡管身邊的女人是武術高手,他也會首當其沖跑到女人的前面先去迎接危險;男人最受不了的是自己的女人在各方面都比自己強,雖然每每與人說起自己有個女強人的妻子時,美得沾沾自喜,但在内心世界裏是苦澀的。
女性較之男性來講,虛榮心表現的更爲強烈。女性如果聚在一起,總是在暗中較勁兒,誇自己的丈夫有多能幹,誇自己的孩子有多可愛,誇自己有多幸福,盡管家庭内部常常狼煙四起,但是在别人面前,總是要僞裝一下。如果遇到丈夫沒能耐,孩子不争氣時,女性往往會躲到遠遠的,逃避即将發生的互相攀比。
當然幸福是來比較的,在比較中對自己的生活有個新的定位,從這個意義上講,女性之間的互相比較是有益。如果不求實際地比較,那就變成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了。
我前幾天遇到一位親戚,她向我提到了表弟的婚姻,那個一直讓我羨慕的婚姻,出現了問題,聽後感慨萬分。表弟當年是從山溝裏考上了大學,當時令全村的人羨慕不已,當初在學校時,表弟就暗戀同班的一個女孩子,可那個女孩從來也不用正眼看表弟一眼,所以表弟暗下決心,一定要混出個模樣來,工夫不負有心人,表弟真的考出來了,而那個女孩卻沒考上大學,一輩子過着面朝黃土背朝天的日子。表弟當時那個高興勁兒,就别提了,原來遇到那個女孩時,總是低着頭,考上大學之後,每每遇到她時,表弟總是揚起他那高傲的頭。畢業後,提親的媒人接二連三地找上門,不容表弟多想,一個城裏的姑娘就闖進了表弟的世界。姑娘長得瘦小,滿頭都是精神,每次約會,表弟都顯得被動,總是在聆聽,幾次約會之後,姑娘就越發喜歡上了表弟,當時表弟正舉棋不定,她卻給表弟送上了一個“定心丸”:“告訴你,如果你敢跟我‘黃’我就拿刀捅了你。”表弟被她吓着了,真的沒敢跟她“黃”,以迅雷不急掩耳之勢,閃電般地跟她結了婚。從此之後,表弟沒有了自主權,平時過年過節,先去老丈人那裏報到,最後再回自己鄉下的父母家。還不僅如此,表弟結婚後爲了在表弟妹面前顯示自己的是一個多麽有本事的人,放棄了國家正式職工,下海到南方去打工,結果誤入傳銷行列,被騙了不少錢。而表弟妹卻一路順水順舟,地位在不斷地提高,成爲一個企業的副總。表弟則成爲一個無業遊民,每天給主要任務就是照顧老婆孩子,甚至連洗腳水都給老婆端的跟前,盡管表弟對老婆如此呵護,但是表弟妹從來不在同事面前提到表弟,即使是單位會餐,可以帶家屬,表弟妹也不允許表弟去,怕表弟去了給她丢臉。久而久之,表弟無事可做,在家裏也沒地位,幹脆來了一個破罐子破摔,找朋友賭博,開始小賭,後來變成大賭,騙自己的哥哥,騙自己的父母,當表弟妹知道表弟賭博時,表弟已經債台高築。本來表弟妹認爲表弟是一個沒有出息的人,天天也沒給表弟好臉,加上表弟賭博事發,表弟在家裏更沒地位了。
人生可能就是這樣的,如果表弟當初娶了他們班的那個女同學,那麽表弟在家裏一定會有很高的地位,也不至于常常受到冷落而加入了賭博的行列,如果表弟妹不給表弟過大的壓力,表弟也不會從自己固定崗位上下海,想賺更多的錢來滿足表弟妹的虛榮心,以至于把自己弄得更加狼狽。
爲了避免虛榮心作祟,人們一定要量力而行,不要貪慕虛榮,不要過分地炫耀自己,更不要盲目攀比,不要和别人比這比那,如果想比較,那麽自己和自己比,自己的生活比過去提高多少,這樣心理就平和了,也就少了一點虛榮心,多了一點自尊心,生活就會越來越好。 |
|
|
|
|
|
|
|
发表于 25-12-2007 01:2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心靈藥膳
人經常會抱怨自己不夠幸運,卻從來不懂得去探討幸運發生的原因。其實,幸運是來自於一分注定,三分善良和六分的努力。注定的幸運,起因於前世所積累的福報,強求不得,所以不必妄想。
努力得到的幸運,在其流得汗、用得心比別人多,付出多自然回報多。善良也能獲致幸運,是真的嗎?就讓我用生活中一段真實的小插曲來說明:
有一天早晨,我到便利超商買報紙,結帳的時候,一名小學生排在我前面,我聽見他向店員小姐說:「麵包和紅茶請分開各打一張發票,謝謝!」我在他後面笑著說:「多拿一張發票,難道就比較容易中獎嗎?像我不訂報紙,每天用買的,為的就是一個月可以多三十張發票對獎,但從來連小獎也不曾對中過,運氣實在是有夠背的!」那名小學生轉頭對我說:「不會呀!我每個月最少都會對中兩百元,最高紀錄還對中過四萬元哩!」
我開始對他的幸運感到好奇和羡慕,經由短暫的聊天,他告訴我說:「我媽媽每天早上都會給我二十元買早餐吃,媽媽賺錢很辛苦,而我爸爸很早以前就離開我們了。媽媽說,不吃早餐,頭腦會變笨,可是,我實在很想幫媽媽省錢。後來,我決定每天的早餐都到便利商店買,因為有發票可以拿,要是去一般的早餐店,錢花完了就什麼也沒有了。我想,如果我每個月都能 對中獎金的話,不就可以替媽媽省錢了嗎!...」啊!
真是一個心地善良的好孩子,想得獎金的出發點完全不是為自己,難怪他會如此幸運了。
終於,我明白了自己的運氣為什麼總是不好,原來是因為這個世界上有比我更需要幸運的人呀!如果幸運全給了我,那這名善良的孩子不就難以如願了嗎!可見,上天真是有眼睛的,唯有善良的人值得庇護。
現在,每當我拿到發票的時候,總會情不自禁地紅著眼眶想起那名小學生,神奇的是,當我愈希望上天將幸運 分送給真正有需要的人時,自己卻開始也中起小獎來了。假若這不是因為善良而招來的幸運,那又會是什麼呢?
親愛的朋友!我們不該再抱怨自己不夠幸運了,回頭想一想,是不是自己的福報積得不夠?還是流得汗太少,用得心太淺,努力與冀求的比例差太多了呢?或許,你該學著更善良一點兒,更會替別人著想一點兒,當上天確認可以經由你的手去幫助更多苦難者的時候,幸運之神就會降臨了。
【心得感想】
每個人都想幸運隨自己走,但是想要得到幸運其實是需要努力的,如同才能不會憑空得到一樣,很多時候我們努力些什麼,我們才有可能得到什麼,工作並不難找,重要的是你的能力到定位了嗎?你的態度調整好了嗎?這是個需要分工合作的年代,如果有些微能力就指高氣傲,也許風光個一兩年,然後就會被人淘汰唾棄的,一起努力吧,這是個需要努力的年代 |
|
|
|
|
|
|
|
发表于 26-12-2007 02:1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水的德性
天地間萬物都需要水的滋潤,老子曰︰水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由此看來,水具有
的德行,值得我們人類來效法,我用幾點來分析水之德行︰
第一︰水在低處︰水代物潔身,服務人群,水能含污納垢(水能包容萬物),雖然人生以服務為目的,犧牲
小我,照亮別人,但並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得出來的,再說水動則低,水靜則平;但是我們人類都好清惡濁,
好高怨下。水往低處流,人往高處爬;水它能匯合百川,但是人不能容納眾生。只要別人有一點的過錯,
動則怒、則打、則罵,完全不給對方面子,不去理會對方的感受,自以為是,沾沾自喜,到最後還是自己吃
虧。水能自清自淨,我們人類常被氣稟所拘,物慾所迷惑。看到自己喜歡的東西,沒錢買時,有時就不擇手
段,不顧後果,真是可悲。
第二︰水沒有替代品︰它是獨一無二的,水本身沒有生死,如同我的自性也沒有生死。天地間清潔東西都是
需要用水來清潔,沒有任何東西能夠替代的。就如同天下的任何人都無法替代我們,因為天底下,無法找到
一位完全跟自己相同的人,無論個性、五官、心思、想法作法都一樣的人,因為我們是天下最偉大的奇蹟。
第三︰水能夠相溶︰同性中相溶江、海、河、池、川等等;異性中能夠相溶酸、甜、苦、辣、鹹、黃藍黑白
紫等任何的顏色;而我們人類只要為了利益就無法相融了,你爭我奪,明爭暗鬥,無所不用其極。而水遍及
地球每個角落,溶入物質的深處,而我們人類確有種族之分。不同的種族無法相融,就用戰爭來解決,到最
後死的都是人類,真是可憐!
第四︰水能隨器︰水它能隨遇而安,隨著容器而改變,是方是圓沒有固定形狀,水遇熱化為氣,遇冷則凝為雪
,遇凍結為冰,冰雪遇熱又復化為水。我們人往往不能隨遇而安,一點的小事情來時,無法解決,動不動就
自殺,真是可悲!我們處在這個社會中,應該要能隨方隨圓不拘泥,活潑玲瓏不頑固,要善於適應這個環境,
既然我們無法改變環境,那就只好改變我的心境來適應這個環境,天地間,適者才能生存﹔不適者,
就會被淘汰。
第五︰水率自性︰水它本身無我、無私、無欲,它利益天下眾生,對於外界的譭譽稱讚一概不予置慮,如同天地
不自爭,不誇耀自己有多偉大,用真心對待每一人。水本身沒有對待,而我們人確有對待的心,是非的心,
比較的心,往往自己不得意的時候,就怨天尤人,看到別人的好,就容易升起嫉妒的心;看到別人的東西,
喜歡時就起了非分之想;一切都是自私自利,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這裡面道出了人類的貪婪、愚癡、
不知足。
我們真該想一想,我們的生命有多長,死了能夠帶走一切嗎?夫妻本是同林鳥,聞到槍聲各自飛。我們要離開
人世間連我們最親近的人都不要跟我們離開了;何況是這一些物質呢?只要我們死後,見到我們都害怕了,
還會跟我們一起睡嗎?人的死只是身體的不能使用,那我們的靈魂又歸何處呢?俗話說︰人死留名,虎死留皮
。我們走後到底留給世間的是什麼呢?這個問題的確值得我們去深思。
星雲大師在他的佛學講座中曾說:
水的仁慈能沐浴眾生,澤及萬物;
水的義氣能揚清激濁,蕩滌污垢;
水的勇猛能柔而難犯,弱而克剛;
水的智慧能疏通江河,自成盈滿。 |
|
|
|
|
|
|
|
发表于 26-12-2007 02:1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質與迷失
先從一個故事開始吧。美國有個中年人,平時忙於工作,沒空陪他唯一的兒子為此感到內疚。有一天他下定決心安排好某個周六下午保持絕對的空檔,買了兩張大聯盟賽的門票,來好好陪陪兒子!
時間到了,他和兒子快快樂樂開車出門,但很不幸地,居然碰上了大塞車!眼看球已經開始,他們的車還塞在半路上動彈不得,兩人在車內便一直抱怨,生氣這個都是…這個交通……,忽然,老爸想起來:「我安排今天有空,不是就是為了要和我兒子在一起嗎?現在我不是正和兒子在一起嗎?那我又何必在乎那場球賽呢?」於是他開始放下生氣的情緒,和他的兒子愉快的聊了一個下午。
人的許多動機,是由他的本質出發,但在實踐的過程中,卻很容易迷失了。正如這為老爸他所求的本質是好好陪一陪他的兒子,但在實踐的過程中,卻被塞車、球賽等等牽扯到了另一種心境去了。
婚姻的本質,是兩個人相知相惜的相伴結果,但不少人最後迷失在爭吵、鬧意見、誰該洗碗的牢籠中,找不回當初結婚的本質;認識新朋友,本該在友情的基礎上,互相幫助,製造快樂;但隨著時間的流逝,演變出多少計較、冷漠與抱怨。
是的,許多事的本質與動機都是好的,可是一但出發之後,卻似太空船航向未知的星空,投入無邊的「迷失」之中了。人的本質,有愛、有情、有慈悲、有智慧,但這是所謂本質投入這個世界後,有另一定律,牽引著這本質走向另一未知,那就是:「迷失」。
宗教的本質,是為認識上帝,接近上帝,但歷史上有多少宗教戰爭呢?慈善事業的本質,是在恤貧憫孤,但大多數的慈善是不是也有迷失於名、利的狀況呢?
孟子的性善,道盡人心深層裡必定有一至善之本質;可是荀子的性惡,卻似乎毫不掩飾地指出,這本質有極大的可能,迷失在往前走的路上。無怪乎儒家千百年中不敢獨尊性善或性惡,因為很可惜的是,純善的本質易迷失在這人世間!
人的內心中,都充滿了愛,由此本質出發,推動我們做不少事;但日常生活中,多少愛轉成分離、爭吵、失望,甚至怨恨。這也是一種迷失,迷失了本質的目的。
二十一世紀,人類最大的發現,將是:發現自己。
發現自己的本質,瞭解自己本質的目標,重新找回這些目標,不要再迷失了。現在飛機、船隻大量使用衛星定位系統GPS,好知道自己身在何處,以免迷失。
心靈裡,是否也需要一種系統,以免自己迷失了本質的作用呢?別再犯同樣的錯誤:由本質之良善出發,卻迷失在這紅塵俗世中。
當你感覺很不好時,希望你能像那位爸爸一樣,找回自己最原始的目標,從而放下一切根本不必要的負面情感。
忙的時候,想要休息;渡假的時候,想到未來。
窮的時候,渴望富有;生活安逸了,怕幸福不能長久。
該決定的時候,擔心結果不如預期;看明白了,又後悔當初沒有下決心。
不屬於自己的,常常心存慾望;握在手裡了,又懷念未擁有前的輕鬆。
「生命若不是現在,那是何時?這就是你的方向、你的生活目標!」 |
|
|
|
|
|
|
|
发表于 1-1-2008 12:1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人生有三態,悲觀、樂觀與達觀
悲觀的人在山腳看世界,看到幽冥小徑;
樂觀的人在山腰看世界,看到柳暗花明;
達觀的人在山頂看世界,看到天廣地清。
悲觀的人說:人生像一杯苦酒,清濁均苦澀。
樂觀的人說:人生像一杯美酒,點滴皆芬芳。
達觀的人說:人生像一杯清泉,冷暖都清涼。
悲觀的人看到花謝的悲傷;
樂觀的人看到花開的燦爛;
達觀的人看到花果的希望。
悲觀的人見到人生的生老病死;
樂觀的人見到人生的甘甜喜樂;
達觀的人見到人生的春夏秋冬。
悲觀的人嘆人生步步走向死亡;
樂觀的人讚人生步步邁上尖端;
達觀的人悟人生步步回歸自然。
悲觀的人趨向陰暗一角;
樂觀的人迎向光明一面;
達觀的人橫跨陰陽二界。
悲觀的人埋怨風向;
樂觀的人等待風向;
達觀的人調整風帆。
悲觀的人用加法生活,平添勞苦;
樂觀的人用減法生活,減少憂傷;
達觀的人用除法生活,分享喜樂。
如果黑暗不能映現星光,我寧可趨向太陽。
如果哭泣不能看見海洋,我寧可面對穹蒼。
如果埋怨不能喚回春天,我情願化身春燕。 |
|
|
|
|
|
|
|
发表于 1-1-2008 12:1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就是因為有了選擇,才會錯過身邊的寶!
人因為有選擇,所以變得違反規則
一般人生活在現今繁榮的經濟體系下,在任何人、事、物中都有很多的選擇,
也因為有太多的選擇,所以舉棋不定、猶豫不決變成了大部份人的習慣。
當你看著別桌跟你吃的不一樣時,你可能開始懷疑是不是他們的比較好吃?
所以每當拿起菜單目錄看到林林總總一大推的菜名,
你只好又開始舉棋不定啦!
當你看到朋友、同學日子過的不錯,你可能開始懷疑自己是不是入錯行、
選錯公司了, 於是三心二意、工作不力,下場只好每況愈下。
當你逛街看到美女、辣妹,你可能懷疑自己是不是娶錯老婆、交錯女朋友?
回家便沒好臉色看!感情怎麼會好?
也因為選擇多了,更容易使自己迷失、不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麼?
記得有一次諮商一對夫妻,過程中我問老公︰
『假如這輩子你只能買一部喜歡的車,也不能換,那你會如何保養這部車?』
老公很興奮的說︰『那我會用最好的機油、準時保養、常常洗車.........。』
我邊點頭微笑邊聽他講了一大堆,這時我又問︰
『那假如這輩子你只能娶一個老婆,也不能換,那你會如何對待她?』
這時老公臉一紅,摟著老婆伸手跟我握手說︰『我知道答案了!』
一瞬間老公看老婆的眼神都變了。
有時侯沒有選擇會比有選擇好!在今天你如何重新面對你的工作?你的另一半?
『在身邊默默為你付出的人往往都不懂得珍惜
就是因為有了選擇才會錯過身邊的寶』 |
|
|
|
|
|
|
|
发表于 1-1-2008 12:1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人生就像大便
人生就像大便
一旦沖走了就不會再回來
人生就像大便
怎麼拉就是那模樣,但每次又不太一樣
人生就像大便
有時候拉的很爽,有時候卻拉的很難過
人生就像大便
你永遠不知道會拉出個什麼東東
人生就像大便
想要怎麼結果,就要先怎麼栽
人生就像大便
隨時都可能突然地想..嗯嗯
人生就像大便
往往努力了半天卻只迸出幾個屁
人生就像大便
就算點綴得再漂亮,其本質還是一樣
人生就像大便
只有自己默默的勇敢面對
所以,就像大家常說的──「你去吃大便啦!!」
→其實,他的本意『你要認真融入自己的生活。』 |
|
|
|
|
|
|
|
发表于 1-1-2008 12:2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人生如戲
常言道 : 「人生如戲」或是「戲如人生」, 其實兩者間的意思都是一樣~
有些人的人生歷程的確充滿戲劇性, 有如獲神助般的成功人生,
亦有慘絕人寰般的悲愴命運, 還有大起大落的浮沉生活等等...
每個人都有屬自己的人生舞台, 在自己的舞台裡自己就是主角,
亦是導演與編劇, 戲路怎麼走, 劇情怎麼發展, 全由自己一力策劃~
有好些人的戲劇可能不由自己去編寫, 或是有人從旁指導該如何去演,
而我卻喜歡自編自導, 盡心盡力去演好自己的角色, 演好這一套戲~
或許我這套戲編得不好, 只是一齣沉悶至極的電影, 毫不吸引,
沒有多少觀眾欣賞, 也沒有多少觀眾拍掌叫好, 一點都不受歡迎~
然而, 我還是努力去演, 不為別人, 只為自己, 我相信當我賣力去演,
觀眾必會發現到我的努力, 儘管劇情沒有高潮迭起, 卻以平實真摯取勝~
而且, 我會覺得一齣好的戲劇, 不一定叫好叫座, 也不一定人人皆會欣賞~
現實中銀幕上的電影, 那些叫座的, 也只不過是一些無聊的肥皂劇,
或陳腔濫調的庸俗劇情, 只求大眾化, 不用思考, 更惶論思想深度了...
屬於我自己的一齣戲, 我追求的不是座無虛席, 而是遇到知音人~
只要我所演的戲劇有人懂得去欣賞, 用心去看我演繹的每段劇情,
用心去感受戲中的喜怒哀樂, 即使觀眾不多, 只有寥落的響亮掌聲,
我也會感到快樂和滿足, 因為我渴望的是 " 叫好 ", 而非 " 叫座 "~
我更加希望在我的人生舞台上, 除了演繹一般的奮鬥歷程外,
也會夾雜著戀愛的劇情, 這部份就非我一個人所能演繹了...
這時候, 盼望台下的觀眾裡, 有一個知音人, 願意主動走到台上,
與我攜手結伴演繹戀愛的劇情, 往後的奮鬥, 也有他偕行共演~
但願每個人都同樣賣力地去演好屬於自己的這齣戲劇~
儘管劇情是平淡如水, 或是驚濤駭浪, 還是愴惻悲情的;
暫時未有觀眾的, 或仍由別人所編劇的, 或未用心演的;
只要不放棄, 有信心, 並且肯為自己這齣戲去努力練習,
即使現在既不叫好亦不叫座, 只要繼續不斷地鍛鍊,
盡心去演好每一個劇情, 最後, 都必會成為一齣好戲~ |
|
|
|
|
|
|
|
发表于 6-1-2008 10:4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认清自己的底线
当我在印尼巴厘岛的时候,有一次逛摊子,看上了一个木雕。
“多少钱?”我问。
“两万卢比。”
“八千!”我说。
“天哪!” 小贩用手拍着前额,做出一副要晕倒的样子,然后看着我,“一万五。”哲学网出品zhexue.com.cn
“八千。”我没有表情。
“天哪!”他在原地打了一个转,又转向旁边的摊子,对着那摊子举起手里的木雕喊,“他出八千!天哪!”又对着我,“最低了,我卖你一万三,结个缘,明天你带朋友来,好不好?”
我笑着耸耸肩,转身走了,因为我口袋里只有九千,就算我出到九千,距离一万三,还是差太远。
我才走出去四五步,他在后面大声喊:
“一万二、一万二啦!”
我继续走,走到别的摊子上看东西,他还在招手:“你来!你来!我们是朋友,对不对?我算你一万,半卖半送!”
我继续走,走出了那摊贩聚集的地方。突然一个小孩跑来,拉着我,我好奇地跟他走,原来是那摊贩派来的,把我拉回那家店。“好啦!好啦!我要休息了,就八千啦!”
现在,每次我看到桌子上摆的这个木雕,就想起那个小贩。我常想,我为什么能那么便宜地买到?
因为我坚持了自己的底线。
我也想,他为什么会卖?
想到这个,我又不是多么得意了,因为八千卢比,一定也在他的底线之上,搞不好七千他也卖了。
双向的沟通,有时候就像讨价还价。你不可能让他全部得逞,他也不可能对你完全让步。两方面一定先在心里有个最低的底线,再在这个底线上沟通。也只有这样经过反复磋商,双方都有“让步”,也都有“斩获”的情况下,才能叫做“双赢的沟通”。
|
|
|
|
|
|
|
| |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