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4-4-2007 02:3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见证主在患难中与我们同在
我一个女儿正在澳洲动手术。其中一个阶段情形并不乐观, 女儿也受了很多的痛与苦。 就在信心最低落时,女儿连续两次说梦到主耶稣基督, 都在重要分岐路上, 指引她走正确的道路。 她说在梦中, 她就知道这人就是主耶稣基督。 在人看来她应该是信心最低落时, 作父母的也不懂应该如何来安慰她时, 主耶稣基督亲自安慰她。 她的信心不但不是最弱, 反而在患难中, 是最强的。
感谢信实的主, 在艰难中与我们同在。
因着他的爱, 使到信心软弱的我们, 能继续的信靠他的能力。 |
|
|
|
|
|
|
|
发表于 4-4-2007 02:4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看到這個貼慢慢有人分享的確很開心
看到petertan的分享真的很讓人欣慰
耶穌基督親自出馬來安慰你的女兒呀
真的感謝上主呀 |
|
|
|
|
|
|
|
发表于 4-4-2007 05:1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发表于 4-4-2007 05:2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PeterTan 于 4-4-2007 02:26 AM 发表
是的。 因着主的恩典与慈爱, 他拣选了你。
你的信心不被周围反对的环境所影响, 反而更深、更壮。 从你的见证, 我看见你对主的爱与信心, 不被环境所动摇。 你的信心确实叫人敬佩。 希望你努力学习圣 ... GODBLESS EVERYBODY.. |
|
|
|
|
|
|
|
发表于 24-4-2007 01:4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没有人爱你
作者:黛诗
“亲爱的,如果没有人爱你,你要靠着神的恩典更加去爱人,成为别人的祝福。”大学时代的英国老牧师对我说的这句话,我永远也不会忘记。他是当年香港的会督,也是我最亲爱的教授。当时我19岁,第一次失恋了,很伤心,受不了那委屈,又找不到安慰,便冒然跑到了会督府去找会督了。
我一见到老人家就哭了,半句话也说不出来。他老人家把我带到他私人的祷告室,待我坐下来就问我:"黛诗,是不是约翰使你心碎了?"我呆住了,我从来没和会督谈过自己的私事,他怎么知道了?"你们两个都是我最喜欢的学生。"他轻轻地告诉我,像慈父一样安慰我。接着,他又告诉了我他青年时代失恋的经验,告诉我他经历过的一些伤心事,然后,带我一同跪在十字架前,为我按手祷告、祝福。平生第一次,我亲身经历到了圣灵的充满。
我从小就是一个无可救药的理想主义者、完美主义者,早就在心中决定要嫁给什么样的人了:第一是牧师,第二是教授。同时还决定,无论如何终身绝不离婚,无论如何婚前婚后除了丈夫外绝不碰别的异性。但更不可救药的是我太害羞,太清高,太保守了,喜欢我的男孩子常常被我冷若冰霜的态度吓跑了。有一次在舞会中偶尔听到几个男生在背后议论我说:"黛诗像蒙娜莉莎,只能装在墙壁上欣赏,不能取下来跳舞。"谁料想到我竟然爱上了约翰,而且是一见锺情。他是全校中最优秀的学生,并且英俊、温柔、爱主,准备大学毕业后念神学,将来当牧师。这一切正合我的理想。可惜人的理想并不都是神的安排。几年后,他变心了,慢慢地远离了神,在罪恶世界的潮流中流失了。虽然如此,我仍痴心地等待他回头,一等就是十年,但他始终没有回头。
读完神学院,工作几年后再进研究院的那段日子,我非常孤独。周围没有基督徒朋友,只有一位佛教徒同学常常对我说:"你已经29岁了,再不结婚就要一辈子做老处女了。"同学中有一个想作大学教授的文静君子爱上了我。他不是基督徒,也知道我不会嫁给非基督徒,于是就跟我去教会了。我当时身、心、灵都软弱,没有好好地求问神、等候神,只是急着想结婚,填补心灵的空虚,却不明白破碎的心世上没有人能填补,只有神能医治。一年后他受洗并加入了教会,我也就同他结婚了。
婚后我很快就发现,我的丈夫不仅没有真的信主,而且心理还不正常。于是, 20年的婚姻生活就变成了一场噩梦,我只有靠着神的恩典才熬过了那漫长的精神受虐待、性命被威胁的日子。最后,丈夫终于宣告与我离婚。
离婚后,我从一个大学教授太太变成了全时间的自由传道人,凭信心生活,养育儿女成人,带领学生归主。但是,人生的困难并不因离婚而消失。离婚的女人在教会中比在社会上更难被接纳,有时就像麻疯病人和爱滋病人一样,理论上我们都说应该爱她们,事实上却远避她们。她们所处的孤独正如诗篇所说: “辱骂伤破了我的心,我又满了忧愁。我指望有人体恤却没有一个,我指望有人安慰,却找不到一个。”(诗 69:20)
我曾经盼望能遇见一位又爱主又爱我的弟兄,这样我可重建家庭,过正常的家庭生活。然而,神并没有这样预备。虽然如此,我还是感谢那靠近伤心人、并不偏待人的神,虽然他不让我再婚,却天天亲自爱抚我、安慰我,使我愿意凡事顺服、至死忠心,在没有人爱(异性之爱)的生命中学到许多了宝贵的功课。17年来蒙神保守和使用,天天体验神的同在,见证了神奇妙的爱和无尽的祝福。下面是我在经历神的爱与祝福的时候,积累的一些感受和体会,其中分为爱的能力、爱的喜乐、爱的试探、爱的奉献、爱的满足等,写出来与弟兄姊妹分享。
|
|
|
|
|
|
|
|
发表于 24-4-2007 01:4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1.★爱的能力——"爱是从神来的......住在爱里面的就是住在神里面,神也住在他里面......爱里没有惧怕......"(约翰一书4:7,16,18)不被爱不是罪,不爱人才是罪。有些爱中受到了伤害的人,受撒旦的欺骗,拒绝让神医治心灵的创伤,满肚子委屈,充满了自恨、自怜、苦毒,这样就既感受不到神的爱也没有能力去爱人。住在神里面的人,就算没有人爱,仍然在基督里有十足的安全感和自信心,仍然能充满爱的能力,仍然能爱世人,爱弟兄姊妹,爱仇敌。
2.★爱的喜乐——若是我心中最爱的是主,那么我的喜乐就有了根基。不管人生遭遇如何,我都不会失去爱的喜乐。有一位牧师曾经对我说:"黛诗,我最欣赏你的一件事,就是你常常给人一个清新悦目的感觉。许多姐妹一旦失恋,离婚,守寡,被弃,就自弃自暴,憎恨男人,不修边幅,垂头丧气,真是可怜。 "我立刻想起"女为悦己者容"这句古话。既然主耶稣是我的"悦己者",我怎敢让自己的痛苦遮没了主在我生命中的光彩,垂头丧气、蓬头污面地去面对爱我的主?不被人爱(异性爱)的人不应该变成一个不可爱的人。"你全然美丽,毫无瑕疵......你夺了我的心......你的爱情何其美。"(雅歌4:7- 10)主的爱全然夺去了我的心,我怎能不喜乐!
3.★爱的试探——不被爱的人要特别儆醒祷告,免得进入情欲的试探。要有智能分辨真爱与假爱,立志顺服神抵挡撒旦。我们一不小心就会体贴肉体,进入各种不正常的情欲□,如迷恋,单恋,狂恋,同性恋等等,把邪情私欲当作崇高的爱情。在这种情况下,必须立刻认罪悔改,求主医治和释放。敬畏神、愿意过圣洁生活的人,神必为他在试探中开一条出路。没有异性的爱就要靠主的恩典把精力转移到其它荣神益人的事业上。古今多少没有得到爱情的人却创造出美的艺术、音乐、文学和科学,成为一个完全献给神的圣仆,这就是我们的榜样。
4.★爱的奉献——没有人(异性)爱却蒙神宠爱的人,也特别能成为神所重用的器皿。保罗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他们既然能说:"除你以外,在天上我有谁呢?除你以外,在地上我也没有所爱慕的"(诗 73:25),就愿意"将身体献上,当作活祭,是圣洁的,是神所喜悦的"(罗 12:1),也愿意把生命倾倒出来成为别人的祝福。他们对别人同样的痛苦和感受更敏感,"能用神所赐的安慰去安慰那遭各样患难的人"(林后 1:4)。
单身事奉主的人,必须有受苦的心志,愿意负代价,不怕被蔑视、被讥笑。有时听到一些闲话,如"老姑婆怎么能做家庭辅导","离婚的女人怎么能当传道人","单身汉怎么可以教导恋爱的原则"等。听到这些话时,让我们赞美主,并求主给我们一颗宽恕的心和幽默感!因为神乐意"拣选了世上软弱的,叫那强壮的羞愧;神也拣选了世上卑贱的、被人厌恶的以及那无有的,为要废掉那有的。"(哥林多前书1:27,28)每当我听到讲台上传讲出一半真理:" 婚姻是神所设立的......一人独居不好,两人总比一个人好......",我就替那些单身的弟兄姊妹难过,巴不得讲员会同时谦卑地说:"没有娶妻的,是为主的事挂虑,想怎样叫主喜悦。......没有出嫁的,是为主的事挂虑,要身体灵魂都圣洁......若常守节更有福气。"(哥林多前书7:32- 40)
在事奉中被误会和轻视是为主受苦,是福气。
5.★爱的满足——我自己知道、别人也同意,我不算丑,也不笨,也不是性格古怪的人,但神偏偏定意叫我今生在世上得不到爱情。要顺服神的这个旨意,实在很难,很不甘心。既然不敢向神强嘴,只好向神哭泣。哭泣的时候,我常常在灵里看见了主耶稣那无比圣洁、无比温柔的眼睛看着我,他好象在问我:“难道主的爱还不够吗?”我自觉惭愧,无话可讲。人间的爱情比主的爱更好吗?有一个理想的配偶就能以“永远的爱爱你”吗?
“因我所遭遇的是出于你,我就默然无语。”(诗 39:9)
而主以充满爱的声音回答我:“我容许你的心破碎,是因为我要用你去服事心灵破碎的人,去医治心灵受创伤的人。而且,如果没有人爱你,是因为我知道除了我以外没有人能完全满足你的心。黛诗,我一直在爱你,永远爱你。”我俯伏在主前,泣不成声,不住地轻轻地呼唤我的主:“主耶稣,主耶稣!我的主,我的神!”是主耶稣的爱充满了我的心,他的恩膏膏了我的头,使我的福杯满溢。
|
|
|
|
|
|
|
|
发表于 17-6-2007 04:0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发表于 21-6-2007 09:2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喬治穆勒(George Muller,1805-1898年)
網路整理:鵬程
喬治穆勒1805年生在德國普魯士的一個村落裏。他父親是個收稅員,為了使穆勒將來過安穩舒適的生活,在他17歲那年,就決定把他送到哈雷大學去讀神學,預備將來當牧師。穆勒當時過著放蕩不羈的生活。雖曾幾次許願,立志要放?他的罪行,用功求學,但至終卻沒有改變。
到他20歲時,他經歷重生,開始過著讀經,禱告,追求聖潔的靈修生活。神在他心中施行恩典,他願獻身為主傳福音。1872年他到倫敦接受訓練,并在假期周游傳主的道。1830年他與格羅夫斯小姐結婚。他常常為神所賜的太太感恩,因她能與他在各種環境中都同心合意地事奉。他們夫妻每日一起禱告,不但是婚姻幸福延長的秘訣,更是這位信心偉人工作的動力。
從開始傳道,他便立志單單仰望神,過信心的生活,他主動放棄教會給他的薪俸。有時他們手頭只剩下幾角錢,有時甚至窮困得不名一文,除了臺上擺著麵包幹外,再沒有錢多買一點其他食物,但他們心中仍充滿喜樂,充滿信心,以神的信實為糧。穆勒在他日記中說:主從未有一餐不賜營養的食物給我們。他也從不欠債,因為聖經說:“凡事都不可虧欠人。”
1834年穆勒創立“聖經知識協會”,目的是為了在經濟上支持聖經學校和主日學的教師,售賣聖經及送贈款給國外傳道者。
但是穆勒的一生主要是奉獻給貧苦的孤兒。因為當時英國那些貧民區的兒童過著非人的悲慘生活。許多兒童甚至從五歲就開始工作,而且每天工作十幾小時。穆勒為此感到該憑著對神堅定的信心,來創辦孤兒院,藉此向人見證,我們的神乃是過去、現在,以後永遠活著的神,是永遠信實、可靠、垂聽人祈禱的神。穆勒以榮耀神的名為動機,自己雖不名一文,但他單藉著信心祈禱,不求助于任何人,便創立了第一間孤兒院。盼望能使貧苦的孤兒得著溫飽,并帶領他們認識神,使他們得著救恩。
穆勒首先尋求神的心意,借著詩篇八十一篇第十節告訴他:“你要大大張口,我就給你滿足。”他把這節經文作為神的應許,求神賜下房屋、一千鎊錢、及工作人員來照顧孩子,雖然開始時只收到十先令,但他仍充滿信心。因此當他還沒?到夠租房子的錢時便著手工作了,他相信神會親自供應這些孤兒的需要。
真的,主感動弟兄姊妹們陸續供應孤兒院所需的金錢,家俱,日用品等,更有弟兄姊妹堅決不領薪金而在這將要成立的孤兒院服務。有個姐姐本以做女工的微薄收入勉強養生,且體弱多病,但當她得到一筆遺產時,她竟把所剩下的一百鎊錢全然奉獻給主,交給孤兒院,而自己仍然過著從前那種生活,穿著破舊的衣服,靜靜地做著女工。主就這樣憑他的信實和大愛,供足了孤兒院一切所需。
1836年4月第一間孤兒院正式啟用,次年就建起了第三間孤兒院,每天吃飯的有90人,而主日學學校有學生350人。他禱告說:“主啊,你僕人真是一窮二白,但只依賴你,對萬人因你誇耀,不要使我蒙羞受辱,不要使人說,那都是徒有熱心,終歸一無所有的。”每遇到山窮水盡,穆勒和同工們對神的信心不只無減反有增,神也垂聽他們的禱告,使他們在急難需求中立即得到供應。有無數次早餐後便沒有午餐的錢,但到午餐時,主又供應足夠一百人以上的需用,而穆勒不讓任何人知道孤兒院的缺乏,只不斷地藉著信心向主禱告,神仿佛每天早晨都觀察他們的倉庫,按他們所需的來供給。一天有一對夫婦去參觀孤兒院,他們認為必定是有充足的經費才辦得到這樣大的機構,而得到的回答是:“我們的經費存在一間永不破產的銀行裏──天上。”
從1846年至1870年,穆勒陸續為孤兒院建造五座房子,收養二千孤兒。穆勒除了負責孤兒院及聖經協會的工作外,他還到世界各國傳道。
[ 本帖最后由 kamwah 于 21-6-2007 09:23 PM 编辑 ] |
|
|
|
|
|
|
|
发表于 3-7-2007 02:3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范妮羅斯比(Fanny Crosby,1820-1915年)~~盲眼女詩人
網路整理:鵬程
范妮克羅斯比1820年生於紐約的一個小鎮,家境困難,父親早逝,母親須背負生活重擔,故範妮自小由祖母照顧培育。範妮並非生下就盲眼,而是生後六個月被庸醫用錯藥物致使雙目失明,幸虧這位愛主而慈祥的祖母,常常告訴她神所創造的世界是多么奇妙、廣大、美麗。
她知道這位孫女永遠不能用肉眼去欣賞大自然的美麗,因此希望她從小就能運用幻想去觀看宇宙的奇妙,可以明白日出與日落的概念,長夜中閃爍的群星,夏日的彩雲,雨後的彩虹,甚至用她的聽覺觸覺,結合鳥語花香去鑒別它們的名稱和顏色。更寶貴的是范妮從祖母學會了怎樣敬畏神,祖母鼓勵她背誦經文,把神的話記在心中,使她能背誦許多《詩篇》、《箴言》、《路得記》,及大部分的新約聖經,至於聖經故事也一一牢記。論及聖經,她曾寫下這樣的詩句:“我所尊敬的書啊!你給我多少安慰。我童年時的良伴啊!對我來說你比寶石還珍貴。”
渴慕進學校讀書的範妮,卻因學費昂貴,只有在禱告中向天父陳明自己的心願。神終於聽允了她的禱告,她被送到紐約盲人學校讀書,就毫不猶豫選擇詩學。初時,她的教師並不鼓勵她寫詩,因為認為這要花太多時間去學,所以不時將她手中的詩集搶走,而指派她其他的一些課業。這令她很不高興。
還是後來有一位專家來考驗這間盲人院的學生,考完之後私下對教師建議:“要好好教導範妮,多多鼓勵她,欣賞最好的詩篇,將來會發現她非凡的天份的。”她很得意,因大家都誇獎她,但有位教師忠告她:“別人誇你好,不要太得意,稱讚太多對你可能只有害處。”教師也指出她詩中的好些弱點,她聽後流淚地衷心感激,表示今後加倍努力學習。她小時就愛聽雀鳥歌唱,溪水長流聲等等,她覺得這些都在讚美創造的主宰,想不到她自己所寫的詩,以後給人配上曲譜,在聚會之中唱頌,並且被翻成多國的文字,包括中文。她贏得普世喜愛的第一首聖詩是:“懇求救主格外垂聽”“Pass me not, gentle Saviour” 她在這間學校讀了12年,大部分時間研究音樂,藝術,與文學。畢業以後留在學校教書有11年。她有耐性,又明白學生的難處,因為她自己也是盲人,所以學生都很愛她。
有一天,一位宣教士回美國渡假,告訴範妮一件有趣的事情,在韓國遇見一個瞎眼的小女孩,她不會寫詩,卻會唱詩,被稱為“小盲女範妮”。因她很喜歡唱範妮的詩歌,也吸引很多聽眾歸主。
聖樂家杜安(Doane)先生有一次請她為他所寫的曲子配詞,他把這曲調彈奏一次後,她立即穎悟,回到房裏隨這曲譜的高低旋律,想象在耶穌的膀臂之下非 常可靠,於是寫成一首“安穩在耶穌手中”聖詩。她有次訪問教會,向貧苦者講道,一個18歲青年在母親死時曾應許將來在天堂再見,但現在行差踏錯,他和范妮談了許久,終於悔改歸主。她從這經歷寫成“拯救那滅亡者”聖詩。
範妮有一首“全路程我救主領我”“All the way my Saviour leads me”是說信主之人一生有主引領,在試煉之中也有平安,有神恩典,洋溢著感恩之情。她一生因相信仁慈的主,按神奇妙的旨意,分派盲人去為祂工作,所以她從不懷恨使她瞎了眼的醫生。
在盲童學校時,範妮與一位盲樂師阿爾士丁Van Alstyne結婚。她一生曾寫聖詩8440首,享年94歲。
哦,我的灵魂何等欢喜,
尽管我无法看见;
我已定规在这尘世
我要发奋自强不息。
我欢喜发出许多赞美,
其他人却无法如此;
我不会,我也不愿,
因失明而哭泣叹息。
纽约特殊教育学校网站关于范妮·克罗斯比的内容
http://www.nyise.org/fanny/
[ 本帖最后由 kamwah 于 3-7-2007 02:50 PM 编辑 ] |
|
|
|
|
|
|
|
发表于 14-7-2007 03:0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窮人的摯友──卜維廉
(William Booth, 1829-1912年)
網路整理:鵬程
1829年,英國諾汀汗的一個貧窮家庭中,一個嬰兒誕生了──卜維廉。他在13歲輟學,到一間“當鋪”做六年學徒;生活和工作都在貧民窟中,窮困與悲慘跟那裏的人結了不解之緣,他在當鋪等于靠窮人的不幸而賺錢,所以令他痛恨這一切。
他常與一位和藹可親的表兄接近,而表兄當補鞋匠,是基督徒,他便隨他去循道會聽道。他父親去世時,他內心確信人有永遠不死的靈魂。
他和朋友帶一張椅子去平民區街頭布道。他也帶一些衣衫襤褸的窮孩子去教堂聽道,哪知牧師叫他們坐在別人看不見的位子上。這使他非常痛心,也在他心裏撒下創立救世軍的種子。
學徒生活結束後須找工作,但他等了一年都沒有成功,幸得一位後來成?救世軍軍官的同情者所支持。那時循道公會鬧分裂,他應其中一班改革派之聘,擔任三個月短期工作,哪知就在他講道時遇見一位和他志趣相投的少女,儘管他毫無經濟基礎,但因瞭解和愛,終于結?夫婦;他夫人後來成?他事業上的好助手。婚後他們同心合意事奉主。
他把內心對神的熱愛,以及勸罪人悔改接受主耶穌的熱忱完全傾倒出來,有時精疲力盡,他妻子用同情、信心和禱告支持他,所以持續好幾個星期的聚會都擠滿了會眾,教堂中有2000人,門外還有幾百人。布道會結束後,他召集禱告的人組織一個旅行隊,聚會前在街頭唱詩,短講,并邀請人參加聚會,所以救世軍後來有露天布道的工作。
由于新循道會總議會不同意他專做布道的工作,他乃憑信心而辭職,進入那些從未踏入教堂的群眾之中, 一家好似過帳棚的生活,飄流無定,有時經濟缺乏。他們曾租戲院,馬戲場等地布道,後來去倫敦貧民區工作,那裏多文盲,有墮落的婦女,生活邪惡,正是神要他拯救的失喪之人。他邀請一批助手,組織一個“基督徒復興會”,在三年內成立13個布道所,并出版自己的刊物。在他需要一個總部時,有位慈善家願負擔費用,但要求布道團照他的意思做,這使他體會到其中的陰險。因?神的工作,靠神的方法與供給,乃是絕對的原則。他拒絕之後,神為他預備,他買下一個市場作總部。
1878年,這布道團健全成長,有36位傳道人,他們慶祝13周年紀念時,認?自己是攻擊惡勢力的武裝軍隊,在草擬報告中,他把“基督徒布道團是悔改工人所組織的一支志願軍”之中的“志願”二字改為“救世”,大家一同壯嚴肅穆的起立表示贊同,他的夫人并制定紅藍黃三色的軍旗。紅色代表主所流寶血,藍色表示聖潔,黃則表示加力的聖靈之火。
救世軍開展工作,許多人大肆攻擊。例如:英國酒商因許多人信耶穌而自動戒酒,曾有酒館老闆想賄賂救世軍女軍官,請他們到別處工作,但未能成功,就從樓上向他們潑水;還有個大城市市長是釀酒商,酒館主人招聚市井匪類,叫他們醉酒後去襲擊救世軍,警察受酒商影響,不出面干涉,但救世軍人毫不報復,仍繼續聚會。這事態蔓延到英格蘭,與酒商勾結的法官與警察不但不主持公義,反把救世軍人員逮捕,認為他們在街頭唱詩宣講救恩是擾亂社會,把他們監禁。有教會及報章也反對他們的作法,認為他們是破壞分子。
但是神的道愈受逼迫,越是興旺。許多國會議員感到事態嚴重,就在國會中質問內政大臣,因沒有秉公裁判,就把幾宗不公正的案件移到博學的法官去重審,申了他們的冤,因救靈魂的熱誠,導人離惡向善,絲毫沒有違法,其實擾亂他們的人,才當受處分。也有些地方的百姓反對當局,作救世軍的聲援。結果福音的大能在全國得勝;救世軍不單在英國,也向海外進軍。他到80歲的時候雙目失明,體力雖衰弱,仍呼叫救世軍人與罪惡和貧窮奮鬥。83歲,他安息主懷。 |
|
|
|
|
|
|
|
发表于 15-7-2007 11:1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A片猛男 改當牧師傳福音
中時電子報╱楊明暐/紐約時報十四日報導 2007-07-15 04:35
一般人可能不認識羅納.鮑伊爾,若提到他的「藝名」羅德.方塔納,常看A片的人可能會有點印象。沒錯,鮑伊爾就是那位光頭猛男。當了卅年的A片明星,鮑伊爾最近打算改行,不過他想從事的新工作會讓許多人瞠目結舌,他準備當牧師!
現年五十四歲,身高一百九十公分的鮑伊爾,今年元月還出席拉斯維加斯「成人影片新聞獎」頒獎典禮,並與吉娜.詹姆森、隆恩.傑瑞米等A片超級巨星一起,在「星光大道」上與粉絲會面。
但在上月,鮑伊爾卻手持一本《聖經》和一份題為「福音之光」的講稿,出現在一場網路實況轉播節目。這個節目鎖定的對象是那些從事色情業的人,鮑伊爾針對這個行業涉及的罪惡進行講道。「從事色情業算犯罪嗎?」他自問自答:「或許,絕對是,」但鮑伊爾不希望這話讓觀眾退避三舍,他接著說:「吃蛋糕吃到覺得反胃,或打了別人一巴掌,也是罪。」
鮑伊爾原本在加州聖弗南度谷租來的別墅拍攝成人電影,如今工作地點已轉移到西邊不遠的聖公會「主顯節教會」,在這個教會裡,鮑伊爾決定放棄A片演員工作,準備當傳教士。
鮑伊爾正在醞釀中的傳教事業,是要讓那些因從事色情業而受到排擠的人能得到上帝的救贖。而他之所以有這個計畫,除了自己篤信基督,也跟他的小孩生重病有關。
拍A片謀生 一次就上癮
鮑伊爾出生在南卡羅來納州保守的美南浸信會社區,他自幼受洗,青少年時代一度興起當傳教士的念頭。後來他進入南方威斯里昂大學,主修歷史和宗教。大學沒念完,鮑伊爾退學參軍,隨即被派往越南服役。返國後,他原準備到紐約市當警察,不料紐約市政府財源吃緊,他的工作也沒了。
那時,一位當A片演員的友人介紹鮑伊爾入行。一九七六年夏天,他拍了生平第一部A片,一拍「就上癮了」,他喜歡既能享受性又能輕鬆賺錢。因為表現勇猛,隨即以「上校」之名走紅,而且以「勇於冒險」著稱。但他始終不願在A片中毆打或掐女性脖子,也拒絕說侮辱女性的台詞。
鮑伊爾後來娶了A片女演員麗莎.哈潑。儘管拍A片既能賺錢又可以享樂,但後來鮑伊爾逐漸對肉搏之戰失去興趣,轉而尋求心靈上的慰藉。
今年二、三月間,鮑伊爾參加一次宗教靈修會,重新開始一項他很久沒做的事─禱告。他後來前往洛杉磯聖公會教會,表明自己想當傳教士,專門拯救那些A片業裡沉淪的迷羊。
厭倦過去 要救沉淪迷羊
對一個曾靠拍A片謀生的人來說,要投身傳教工作不是件容易的事。鮑伊爾內心有過掙扎,他對拍A片已相當厭倦,但即使到現在,他仍不願譴責A片的不是。
在五月份播出的一次網路節目上,鮑伊爾告訴觀眾:「耶穌未曾對色情業或同性戀說三道四,耶穌可以對這些事表示過意見,可是他沒有。」鮑伊爾這番談話,顯見他還需要多讀《聖經》,而他的傳教士之路,也還相當漫長。 |
|
|
|
|
|
|
|
发表于 21-7-2007 12:1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亞西西的聖方濟去世四十多年後,若望在蘇格蘭的頓斯誕生。在若望族人的贊助下,方濟會得以在蘇格蘭立足。若望的叔父也成了方濟會會士,給若望的聖召鋪路。
1280 年若望入了方濟會。在修院讀書時,他的才智出眾叫人刮目相。1291年3月7日,當他晉鐸後,馬上被派到巴黎深造。畢業後他在巴黎大學授課。他遵循方濟的教誨而忠於教會,不肯靠攏法王菲立去抗衝教宗波尼非八世。為此他遭放逐到德國的哥隆。次年他重返巴黎,但又被送回哥。1308年11月8日他在哥隆去世。
若望死後,人們對他的才華和聖德大表讚揚。聖人的確以言以行印証聖方濟的理想。他的虔誠和神學論調在在突顯聖言降孕成人的奧理。他強調基督的首要性,熱愛聖體,恭敬聖母,並忠於教宗。諸如此類的眾多英豪德行使他的列品程序順利開展。
1966年7月14日,教宗保祿六世在他的通諭”Alma Parens”中讚揚若望,並推薦若望的神學教導和靈修指示給廣大信友,讓人共同景仰聖人的風範。
1945年雷永明神父在北京創立聖經學會時,他選定若望為其主保,並給這團體取名為「思高聖經學會」。雷神父本身熱愛思高的教導,也與耶穌會的德日進神父 (Fr. Teilhard de Chardin) 在北京暢談耶穌的首要性。
本學會的圖書館藏有很多研究思高的書籍,方便我們深討這聖人的靈修高見和神學理論,並把”聖言成了血肉”這最寶貴的好消息公諸華人社會。 |
|
|
|
|
|
|
|
发表于 21-7-2007 12:5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St. Therese of Lisieux
贞女圣师、传教主保(10月1日)
小德兰于1873年在法国出生,15岁,正式在里修的加尔默罗圣衣会修道,专务福音中谦逊、诚朴、以及承行主旨的美德。
圣女一生以祈祷和隐修生活,奉献生命,拯救人灵,传扬圣道。她给我们留下的文件,主要分三类:自传、书信集和诗集。 小德兰自称“婴孩耶稣——小德肋撒”。在自传里,她写道:“为了爱我的缘故,耶稣化成软弱、渺小的婴孩。祂的软弱,祂的渺小,使我成为坚强的人。祂把自己的武器送给我,使我逐渐强大起来,成了一个‘巨人’”。 小德兰以“微小”的爱德善行,给“伟大”下了正确的定义;以平凡的生活彰显不平凡的伟大。
1897年9月30日安逝。1925年荣列圣品。1927年教会立她为传教区主保。她于1997年传教节被立为教会圣师。
圣女小德兰的灵修
●尽力守时间
★准时行事更胜于拖延。
★一听到钟声,所写的字笔划虽尚未完成,亦立刻停手。
●绝不说谎话
★即使能获得全世界的财富,她也不肯说一句谎话。
★谦逊就是诚实。
★过份夸大事实,也是说谎的行为。
●不贪求饮食
★食物美味可口,即时感谢天主。
★如相反自己的口味则当作克己,奉献给天主。
★没人要吃的剩菜及隔夜食物,掌厨者都拿给圣女吃。
●有求即应
★她说:规划去行种种美好的事、着书立说、或作圣人传记;都不如听人使唤,而立即答应去做,更有功德。
●避免谈论他人的过错
★在言谈中,应尽量避免提到他人的短处,以保他人名誉。
★人们即使以虔敬的态度讲道,也往往会在不知不觉中,流露出自我矜夸之意
●不求个人光荣
★宁可做人人看不见,连自己也看不见的事。使个人的光荣永不显露于世人,而成为一个圣人。
●忍受他人的缺点
★真正的爱德,是在于能忍受别人的一切缺点;见别人的软弱不会惊讶,见别人的小德行,则努力效法。
★要以平安与喜乐之心来侍奉天主。
●每天精读圣经
★圣经与师主篇二书,人们可由其中获得丰富的天国神粮。
★每天精读圣经中的福音,最能强化祈祷的效果,凡我们这些可怜小灵魂所需要的滋养,皆可从此书中获得。
http://www.radiovaticana.org/cinesegb/teacher/saints/saint_therese.htm |
|
|
|
|
|
|
|
发表于 28-7-2007 11:1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圣方济
二十世纪,人类经过了一次大的浩劫,这就是共产主义的崛起。共产党的统治,使数以亿计的人类被关进了铁幕,史达林和毛泽东这两个名字,都成了人类历史上恐怖统治的代名词。有很多人讨论共产主义兴起的原因,有些讨论牵涉到哲学,几乎没有人能够懂,可是对一般人来讲,共产主义当年之所以能够受到一定程度的欢迎,是因为世界上有太多穷人的原因。
谁能够阻止共产主义?我们且听一下俄国大革命时的共产主义领袖列宁的说法,列宁说:「世界上如果有十个圣方济,就不会有共产主义了。」
为什麽圣方济有如此大的影响力呢?难道他是一位政治家吗?因为他是一位经济学学者吗?他什麽都不是,只是一位彻底实践了基督精神的基督徒。
圣方济,一一八一年,生於义大利的阿西西城(Assisi),所以他被称为St. Francis of Assisi,父亲是一位富商,由於他富有的家庭,圣方济年轻的时候花天酒地,也有不少的酒肉朋友。
当时的年轻人大多喜欢军人的生活,圣方济也不例外,他成了军人以後却变成了俘虏,敌人没有杀他,而利用他的富商爸爸将他赎了回去。回去了以後,他重披战袍,跨上战马,又出发去上战场。
可是,这次他没有到达战场,他中途折返,开始了一个崭新的生活,有一天,圣方济在路上见到了一位癞病的病人,他跳下马来亲吻那位癞病人,癞病人也亲吻了他。圣方济事後他好几次回头向癞病人挥手道别,可是那癞病人却忽然消失得无影无踪,对圣方济而言,癞病人一定是上帝的化身。显现给他的目的无非是要他今後必须真心地服侍世界上那些不幸的人们。
圣方济的父亲都对这个不争气的儿子极不满意,他在全镇的人面前谴责圣方济,而且公开地要圣方济还他的钱,也不准他继承他的财产。圣方济快乐地接受了一切,他脱掉了好衣服,披上了一块破布,从此以後,过著一贫如洗的生活,他常常提醒别人,耶稣基督说过的:「如果你有两件内衣,这一件给穷人。」
圣方济其实并没有能够消灭穷困,但他大大地提昇了穷人的地位,他创立了一个修会,修士们必须以乞讨为生,甚至在乞讨之时,也不能接受金钱,圣方济认为只有赤贫,才能自由。
圣方济最大的贡献,在於他写了一篇祈祷文,以下就是著名的圣方济和平祷词。
圣 方 济 的 和 平 祷 词
主啊!让我做你的工具,去缔造和平:
在有仇恨的地方,播送友爱;
在有冒犯的地方,给予宽恕;
在有分裂的地方,促成团结;
在有疑虑的地方,激发信心;
在有错谬的地方,宣扬真理;
在有失望的地方,唤起希望;
在有忧伤的地方,散怖喜乐;
在有黑暗的地方,放射光明;
神圣的导师!
愿我不求他人的安慰,只求安慰他人;
不求他人的谅解,只求谅解他人;
不求他人的爱护,只求爱护他人;
因为只有在施与中,我们有所收穫;
在宽恕时,我们得到宽恕;
在死亡时,我们生於永恒;
不知何故,我始终认为这个祷词的英文版更加美,因此我将这份祷词的英文版写在下面:
Make Me an Instrument of Your Peace-St. Francis of Assisi
Lord, make me an instrument of Your peace.
Where there is hatred, let me sow love;
Where there is doubt, faith;
Where there is despair, hope;
Where there is darkness, light;
Where there is sadness, joy.
O, Divine Master, grant that I may not so much seek
to be consoled as to console;
To be understood as to understand;
To be loved as to love;
For it is in giving that we are pardoned;
It is in pardoning that we are pardoned;
It is in dying that we are born again to eternal life.
我第一次接触到圣方济,是在高中的时候,当时的「生活」杂誌,有一期介绍世界上重要的宗教,当然也介绍了天主教,我记得「生活」杂誌以整页印了圣方济的祈祷文,而且说:「如果你想要知道天主教的真义,就该读这篇祈祷文。」我只有高中英文的程度,查了好多次字典,才弄清楚祷词的意义,这篇祷词改变了我的一生,也使我正式地领洗成为了天主教徒。
我第二次接触到圣方济,是在去年十一月初,就在很多人要我下台的时候,我收到一封信,写信的人是一位社会上极多人鄙视的罪犯,写信时他的死刑已经定献,只有一两天活了,可是他的信上仍然全是安慰我的话,而且他也告诉我,不必再写信给他了,因为他绝对不可能收到的。我读这封信的时候,立刻想起圣方济祈祷文的话。
『不求他人的安慰,只求安慰他人;
不求他人的谅解,只求谅解他人;
不求他人的爱护,只求爱护他人。』
圣方济的精神,在这位大家鄙视的人身上展现了出来,他的信,我将一辈子受用不尽,我认为他是一个真正的基督徒。
圣方济热爱大自然,尤其热爱小动物,在欧美的公园里,常有石头做成的圣方济雕像,手上可以放水和食物,让鸟儿来喝水或觅食,据说,圣方济临死之时,请修士们将他抬到一棵大树下,不仅让花瓣掉在他的身上,也让原野里的小动物来和他道别。
圣方济死於公元一二二四年,死後被天主教会宣佈为圣人。圣方济去世已经快一千年了,我们目前的人类恐怕比以前更需要圣方济这种人来提醒我们该如何地善待他人。 |
|
|
|
|
|
|
|
发表于 4-8-2007 07:4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玖妮.艾力生(Joni Eareckson)
少年傳奇 輪椅上的一幅畫
~ 超越殘障的玖妮
摘自:宇宙光
整理:林治平 玖妮.艾力生(Joni Eareckson)
是一個生長在美國東部的女孩,十七歲以前,她的生活像任何一位快樂的女孩一樣,她有個幸福的家庭,除了父母,家里還有姐妹四人,彼此相愛、互相照顧,常常舉家出外郊遊
,騎馬游泳,快樂無比。
星空下的祈禱
玖妮生長在一個基督徒家庭,但只是習慣性的去教會參加聚會,直到十四歲那年參加了學校主辦的青年夏令營,聽講員講十誡,要大家把自己日常所行的與十誡的標準比較,才覺得自己的罪的問題嚴重,她為自己無法達到神的標準而煩惱。但是後來她終於明白,那就是耶穌為什麼來到這個世界的原因。
“祂是救主,祂在十字架上所流的寶血,不僅會洗淨我一切的罪惡不義;祂的生命大能更能進入我軟弱失敗的人生,使我獲得重生,重新活出嶄新的生命。”
於是在野地的星空之下,她向上帝獻上發自內心的禱告,求神進入她的心,管理她的一生。就是這麼簡單的一次禱告,居然打開了她和上帝之間的死結,她的心開了,她與上帝恩典的泉源接上了,心中也快樂極了。
生命大風暴
然而基督徒的人生並非一帆風順,花香常漫。十七歲那年的某一天,玖妮和一群朋友到海邊游泳,她由一塊大石上跳水潛泳,沒想到竟然撞斷了她的第四、第五節脊椎骨,醫生殘酷的宣佈,玖妮的四肢完全癱瘓,她將一輩子坐在輪椅上。
玖妮的人生陷入最低潮,笑容從她臉上消失,她恨自己還活著;居然連自殺的力量都沒有。生命對她而言真是一點意義也沒有了。
然而教會中的朋友對玖妮一點都不失望。他們不斷來看她。玖妮回憶那段日子,充滿感謝的說:“當我厭煩地大聲吼叫,要他們不用再浪費時間為我禱告時,他們仍然來到我的病房中,繼續不斷地為我禱告。他們帶比薩給我,在我病房中彈吉他、唱歌,為我洗頭髮。他們的愛漸漸感動了我。
有一天他們又來看我,為我翻開帖撒羅尼迦前書第 5章第 18節:‘凡事謝恩,因為這是上帝在基督耶穌里向你們所定的旨意。’”凡事謝恩?怎麼可能?我怎麼可能為我的完全癱瘓謝恩?我毫無謝恩的感覺,叫我如何謝恩?可是,他們告訴我,信靠上帝不是信靠妳的感覺,不管妳有沒有感恩的感覺,聖經上叫我們獻上的是謝恩,不是感覺。
輪椅上的喜樂
“於是我開始學習在一些小事上感恩。第二天早上分送早餐時,我為我是第一個拿到早餐的人而謝恩,因為菜比較熱一點。然後我為這個禮拜能夠離開病床坐在輪椅上五個小時──比上個禮拜的三個小時多了兩個鐘頭而感恩。我突然明白,上帝從沒叫我一開始就為我的全然癱瘓而感恩。但是當我開始為一些小事不斷獻上感恩時,神蹟就在我身上發生了。我越獻上感恩就越有恩可感。慢慢的我發現我也可以為一些大的事情──甚至是我一生癱瘓──獻上感謝。這不是一夜之間能夠達成的事,而是慢慢走過來的。 ”
“我發現上帝從我里面最深層的地方把我的怨恨、自憐都拿去了。祂擦乾了我的眼淚,使我雖然坐在輪椅中,卻擁有一種不能奪去、永不變質的喜樂。能夠坐在輪椅中微笑喜樂,就是一個神蹟。”
玖妮出院了,坐在她特製的輪椅上出院了。她的四肢全然癱瘓,但她仍充滿感恩的學習用口銜著筆在畫紙上一筆一筆的塗下她心中的感受。很快的,她的天才吸引了大眾的注意。1973年她舉行了生命史中第一次畫展,獲得了想不到的讚賞;她的畫製成複製品或藝術卡片,在市場上行銷,也非常成功;1973 年 9月,她與友人合夥開設一家真道書局,每天坐在輪椅上忙得不可開交。
她的心中充滿了愛,這一股澎湃的愛不僅通過她的筆化為文字、化為彩圖,也通過她甜美、高亢、充滿興奮喜樂的歌聲話語,傳遍全地。在玖妮的生命史中,輪椅只是一個畫框,而鑲嵌在輪椅中的那幅畫,無疑是上帝和玖妮共同完成的最偉大傑作。 |
|
|
|
|
|
|
|
发表于 10-8-2007 08:2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楊協成-主里協力達成功!
摘自:救世傳播協會福音見證(三)
整理:鍾彩燕
在新馬,楊協成是個已有百多年歷史、家喻戶曉的字號。楊天成在這家族企業里辛勞了大半生,如今他83歲了。說起楊協成,他理所當然提起父親:
“我父親是教會長老,當年在中國福建一個小地方開醬油廠,他有5個兒子、3個女兒。這個協字,是十字架邊,旁邊三個力。他希望我們兄弟們在主里同心協力辦事業,神便會祝福我們事業成功,所以給我們家族企業取名字叫楊協成。”
“我父親非常熱心愛主。牧師曾經教導我的父親說,你不要留太多錢給你的孩子,那只會害了他們。你只需留給他們兩件寶貝。哪兩件寶貝呢?第一教育,給他們唸書,求得高深學問,以後他們不必爭你的財產,因為他們自己有能力去賺錢。第二教他們心里有神,讓神管理他們的行為,他們就不敢亂來了。”
“果然,有神在我的心里,我從來不敢做不道德的事。我不嫖賭喝酒,也沒抽過一根煙。在大學唸書的時候,有同學想拉我去做不道德的事,我都不去。因為我知道父母兄長雖不在我身邊,但神在我心里面。我今年83歲了,沒有不良嗜好,閒時種花養鳥,平時早睡,一有時間便為神工作,心里很快樂,所以身體一直都很健康。”
“我年輕的時候常常只到教會做禮拜,做完禮拜就回家,從不侍奉。後來教會新來一位牧師,見我有學問有才幹,為什麼不侍奉呢?便鼓勵我參與侍奉,我卻推三推四,說我不會啦、沒時間啦,就是不肯侍奉。後來神插手管教我,這一回,祂是用火來管教我。”
“有一天,我在自己的工廠里蒸香油,不慎汽油跑了出來著火燃燒,我全身著火,忙喊主啊,救我!結果有人發現工廠著火,把門推開送我到醫院急救。過後在醫院里我發高燒一直不能退燒,我知道吃一種抗生素會讓我退燒,但是醫生沒讓我吃。後來,我繼續禱告,兩天後醫生果然給我吃那種抗生素,我的身體便退燒了。我是在12月 2 號入院,24號我便要求出院了,因當天有報佳音隊去我家報佳音。那天我出院後便在眾人面前做見證,告訴眾人神怎麼救了我。”
“第二次世界大戰,日本駐軍新加坡。有一天日軍投下一粒炸彈,把我們工廠前面部份炸成一個大洞。被炸的事使我們被醬油業同行人嘲笑,說他們拜菩薩的沒事,我們信洋教的卻被炸,看來我們的神沒保佑我們。我聽了很難過。日本駐軍新加坡後,新加坡的醬油廠後來都被封了。原來日本人愛吃醬油,與其從東京運醬油過來,不如把本地醬油廠拿去。於是全新加坡的醬油廠就這樣被日軍拿去了,就只有我們的工廠他們不要,為什麼呢?原來我們的工廠前面被炸得破破爛爛的,還要來幹什麼。”
“工廠保住了,我們便把前面的大洞填了。其實我們的原成品、原料在後面,損失的只是半成品。這個半成品,要補救很容易的,我們自己蒸豆做成醬。人家蒸豆要用 3 個月,我們用快速法只需 1 個多月就行了。日軍封了所有醬油廠,新加坡人要吃醬油,全跑來我們的工廠買,我們的生意好得很。日軍撤退後,市場上賣的全都是我們的醬油。沒想到這一粒炸彈竟叫我們發達了,這實在是上帝給我們的寶貝炸彈。”
楊天成今年83歲了,如果你問他幸福是什麼,他不會告訴你家道豐厚、享盡榮華富貴便是幸福。他看幸福很簡單,純粹是“享受主所賜的每一天,不擔心不掛慮前面的路,讓上帝引領,我跟在後面走”以及“和賞賜每一天的上帝保持好的關係”。
的確,回顧走過的人生:年輕時被住在心里的神管理,不敢行差踏錯;不順服時被神以火管教,以致越順服越喜樂;一粒看似災難的炸彈,卻帶給生意上的祝福。這種種神祝福生命的痕跡,歷歷在目。
難怪楊天成的幸福定義如此簡單。
這就是幸福了。
幸福本來就是這麼簡單。
[ 本帖最后由 kamwah 于 10-8-2007 08:26 PM 编辑 ] |
|
|
|
|
|
|
|
发表于 17-8-2007 12:4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犹尼娅——第一位女使徒》
2005年堡垒出版社(Fortress Press) 出版了当今最权威的新约圣经学者、评经学家之一易朴博士(Eldon Jay Epp) 撰写的 《犹尼娅——第一位女使徒》 [Epp,Eldon Jay. Junia: The First Woman Apostle. Minneapolis: Fortress,2005. xvii plus 138 pp. Softcover,$16.00. ISBN 0-8006-3771-2.]
该书作学严谨,论据确凿,以史料文献为证据讲述了教会历史上第一位女使徒犹尼娅,在教会历史上的坎坷遭遇。
犹尼娅的故事要从新约圣经罗马书开始讲起。在罗16:7,使徒保罗提到了一个人的名字,在中文圣经中读为 “犹尼亚”。同安多尼古一起,“他们在使徒中是有名望的。” 在圣经的原文希腊文中,犹尼亚为 “Iounian” 是没有重音的。圣经古经卷在头七百年中都是没有重音符号的。
但这个名字可以有两中标记重音的方式。一种是把重音放在最后一个音节上,就成为一个男人的名字-- “犹尼亚” (英文圣经读作 “Junias”) 可是在古希腊-- 罗马文献中,从来就没有什么男人被叫做这个名字的。换句话说,“犹尼亚” 作为男人的希腊文或拉丁文名字在历史上根本就不存在。另一种标重音的方式是把重音放在倒数第二个音节上,就成了一个女人的名字-- “犹尼娅” (英文圣经读作 “Junia”)。而这个名字在古希腊-罗马文献中出现过250次之多,是一个常用的女人名字。
虽然在教会的头七百年中,圣经都没有标重音符号。但在教会开始的一千年中有大约二十多位解经家及早期的拉丁和希腊教父们都一致见证说罗16:7中的“Iounian” 是一个女人的名字,该读作 “犹尼娅” (Junia)。这些著名的教父及解经家们有奥利金(Origen,公元185-254年),安布诺斯 (Ambrose,公元339-397年),金口约翰(John Chrysostom,公元344/354-407年),耶罗姆(Jerome,345-419年),舍奥多瑞德(Theodoret of Cyrrhus,公元393-458年),彼得阿比拉德(Peter Abelared,公元1079-1142年),以及彼得朗巴德 (Peter Lombard,公元1095-1169)。
不仅如此,他们当中还有几位解经家见证说罗16:7中的这个犹尼娅是一个颇有名望的女使徒。金口约翰在提到她时这样说到: “被称作使徒是很了不起的一件事。想想吧,这是一个多么崇高的赞誉--被称作是使徒中有名望的! 他们[安多尼古和犹尼娅] 有名望是因为他们的工作和高尚的行为。的确,这位妇女该是多么有智慧啊,她甚至配受 “使徒”这一尊称 (英文为“she was even deemed worthy of the title of apostles”)。” [参金口约翰的<罗马书注释 31.2]
后来,圣经希腊文古卷开始标重音符号了。但所有的古卷重音符号一律都是标在倒数第二个音节上的。说明犹尼娅是位女使徒。也就是说,所有保存至今的古圣经希腊文经卷要么没有重音符号,只要有重音符号的,都见证早期教会有一位女使徒名字叫犹尼娅。在教会历史的头一千年当中,女使徒犹尼娅女使徒的地位没有遭到任何挑战和排斥。
后来,圣经学者们开始了评经学,目的是通过各种方式,考证圣经古卷经文的确切性,以求获得跟原始古卷最接近的圣经原文版本。这些经过评经家们鉴定过的新约希腊文圣经被称为“希腊文圣经鉴定版” 。中文圣经,英文圣经,以及其它各种语言的圣经就是以这些希腊文圣经鉴定版为母版翻译的。最早的希腊文圣经鉴定版是十六世纪著名的人文主义学者以拉斯谟(Erasmus)在1516年出版的。宗教改革家马丁路德的德文圣经就是以此为母版翻译而成。以拉斯谟的鉴定版标明了犹尼娅为女性,他本人也相信犹尼娅为女使徒。从以拉斯谟1516年的希腊文圣经鉴定版开始,一直到1927年,其间发行了39版希腊文圣经鉴定版。除了1888年有一个版本把犹尼娅标为男性之外,其余38个版本一律标明犹尼娅是女性。
而英文圣经版本从廷达尔 (Tyndale) 1525年出版的新约圣经开始一直到1611年的英文钦定本都一律将犹尼娅翻译成女性。
可是到了1927年,希腊文圣经鉴定版突然之间改 “犹尼娅” 为男性“犹尼亚”并且没有作任何脚注说明。而当代的英文圣经以及中文圣经也随之改变了犹尼娅的性别。
终于到了1998年,希腊文圣经鉴定版才重新还犹尼娅公道,恢复了她的女性性别。但这70多年 (从1927年到1998年) 对现代基督徒们的影响却是最深远的。因为当代大多数的各种语言版本的圣经仍然沿袭这70多年来的传统,将 “犹尼娅”翻译成了“犹尼亚”男性。要重新在基督教界还犹尼娅的公道还有待相当的时日。
人们不禁要问,是什么因素造成了犹尼娅遭受犹尼亚的劫持呢?这要追溯到中世纪黑暗时期教会对女性的蔑视,特别是马丁路德的大男子主义思想。当马丁路德在翻译他的德文圣经的时候,他明明看到以拉斯谟的鉴定版上标明犹尼娅是女性,但他认为既然犹尼娅被保罗称为使徒,就不可能是女性。
于是他在没有任何评经证据的条件下,仅根据自己的成见,美其名曰出于背景考虑,便让一个从不存在的男子犹尼亚篡夺了女使徒犹尼娅的地位。以后的鉴定版希腊文圣经委员会同样存在着马丁路德的成见。他们的一个委员,当代最具权威的解经家 麦茨格博士(Bruce M. Metzger) 在提到将犹尼娅修改为犹尼亚的原因时这样解释道: “有些 [评经委员会]成员认为一个女人根本不可能享有‘使徒’的称号,所以他们认为应该是‘犹尼亚’。但是他们也同时认识到以下事实:
(1) ‘犹尼娅’ 作为女性的名字是相当普遍的,在古希腊及拉丁文献中出现过250次,而男性名字 ‘犹尼亚’却从未见使用过[意即不存在这样的男性名字,纯系杜撰。] 并且 (2) 当希腊文古卷在开始标重音符号的时候,文士们都标明该名字读作 ‘犹尼娅’。” [参 Bruce M. Metzger,A Textual Commentary on the Greek New Testament (2nd ed,: Stuttgart: Deutsche Bibelgesellschaft and United Bible Societies,1994),475.] 同马丁路德一样,这些二十世纪的男性评经家们出于背景考虑,认为既然是使徒,就该是男性。
易朴博士不禁问: 在评经的时候该考虑什么背景?谁的背景?是圣经的背景呢?还是人狭隘的大男子主义背景?呜呼哀哉! 一代女使徒就如此被人为地流放到圣经之外。
虽然犹尼娅的女性身份在学术界得到了确认,但近来还有学者们不甘心她能被称作女使徒,于是提出 “在使徒中有名望”并非等于说她是使徒中的一员,而只能表明她是被使徒们看重的非使徒而已。但本书的作者易朴博士对这些反对派学者所提出的语言文法上的证据一一进行了有力地驳斥,并将他们所提供的史料证据重新考证,而证明 “在使徒中有名望” 意即她为使徒中的一员,并且是其中有名望的。易朴博士综合研究了一切现存的古希腊罗马文献,找出了一切具有相似短语语法结构的文献,最后的研究结果证明了古代教父金口约翰的见证并非虚言: 犹尼娅是一个德高望重的女使徒。犹尼娅终于获得昭雪,还了她天赐的使徒身份!
作为一个女传道,我本人认为该书的重大意义远不止为犹尼娅昭雪。令人遗憾的是,犹尼娅的遭遇代表了历史上许多忠心女传道的经历。她的经历让我联想到了启示录12章那位圣洁的妇人。这位妇人是受大红龙的逼迫而被迫隐居旷野,一直到末时才得重见光明。可犹尼娅却是被她自己亲手所建立之教会的信徒们流放到圣经之外的。她的遭遇更堪哀叹。犹尼娅的故事不只是她一个人的故事,而是当今千万个女传道们的故事。犹尼娅的使徒身份被否定是因为大男子主义对 “使徒” 职份的狭隘偏见,对 “使徒” 职份的男性垄断。今日的犹尼娅们传道职份的被否定不也是同出一辙,因为当代的大男子主义对“牧师”职份的狭隘偏见,对 “牧师” 职份的男性垄断吗?!
犹尼娅的故事告诉了我们在早期教会时期,有一位女使徒,她的名字叫犹尼娅。这是当今的教会必须诚实面对的事实。值得庆幸的是虽然犹尼娅被流放,使徒职份被剥夺,但她在天上的赏赐是谁也夺不去的。值得安慰的是,人的评价并不是最后的。有一个比地上教会更高更公义的权威存在。
————————————————
本文作者刘忆(Rebekah Liu),是美国安德烈大学(Andrews University) 新约神学系的博士研究生。【2007年7月收到作者惠寄本文】
http://www.livingwater4u.com/article/2007/07/478.html |
|
|
|
|
|
|
|
发表于 15-9-2007 12:5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十二宗徒之巴尔多禄茂
圣人是耶稣十二位宗徒之一,原籍犹太的加利肋亚省,他就是若望福音的纳塔乃耳。
巴尔多禄茂意谓多禄茂的儿子。
若望福音第一章记载:
斐理伯遇到纳塔乃耳,对他说:“梅瑟在法律上所记载,先知们的预报的,我们找着了,他就是纳匝肋的耶稣。”
纳塔乃耳道:“从纳匝肋还能出什么好的?”斐理伯道:“你来看吧!”
耶稣看见纳塔乃耳走向他那边来,就指着他说:“看呀,这确是一个以色列人,在他内毫无诡诈。”
纳塔乃耳道:“你从那里认识我呢?”
耶稣回答他道:“斐理伯叫你以前,当你还在无花果树下的时候,我就看见了你。”
纳塔乃耳答道:“辣比,你是天主子,你是以色列的君王。”
耶稣答道:“因为我对你说了:我看见你在无花果树下,你就信;你要看见比这些更大的事。”
耶稣又对他说:“我实实在在告诉你们:你们要看见天开,天主的天使在人子身上,上去下来。”
若望福音里的纳塔乃耳,就是巴尔多禄茂。
耶稣复活后,在提庇黎雅湖畔显现给他的门徒,圣人也是其中之一。
圣神降临后,巴尔多禄茂赴印度传教,劝化了许多异教徒归正。
他又到大亚美尼亚传扬福音,劝化了国王、王后和十二座城的人民皈依真教。
国王的兄弟亚斯底亚执迷从邪,将圣人拒捕,把他的皮活活剥去,并将首级斩下。
根据公元第四世纪圣教历史家欧瑟伯记述,圣柏德南到印度去,发现那里有许多人认识基督圣教,他们拿出一本福音给他看,这本福音是希伯来文的玛窦福音。
那些人说:“这本福音是巴尔多禄茂宗徒带去的,他在那地方传教多年。”
但是一部分人以为:第四世纪时代所谓的“印度”包括阿拉伯、埃塞尔比亚、利比亚、巴底亚及波斯。
圣柏德南到过的“印度”可能是埃塞尔比亚或斐理士阿拉伯。
但是巴尔多禄茂宗徒在亚美尼亚遇难致命,那是一般学者一致公认的。
巴尔多禄茂宗徒是鞣皮匠、泥水匠、制鞋匠及补鞋匠的主保圣人。
圣人是耶稣十二位宗徒之一,原籍犹太的加利肋亚省,他就是若望福音的纳塔乃耳。
|
|
|
|
|
|
|
|
发表于 15-9-2007 01:0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圣西满宗徒,圣经上称他叫“热诚者”,以示与西满伯多禄有别,原籍犹太卡纳城。
西满的意思为"上主倾听“。
根据圣教极古的传说,圣神降临后,他赴美索不达米亚、波斯等地传教。
他被称为“热诚者”的原因,是因为他以前是热诚党的一员。这是由一些走极端的犹大热诚份子所组成的团体。
他们以自罗马帝国主义手中,解救自己的同胞为己任。
相传他在波斯被锯子锯成一半为主殉道。
他是拉锯工人、锯工及鞣皮工人的主保。
圣达陡,一名犹大/犹达,次雅各伯的胞弟,与耶稣有表亲的关系。
最后晚餐那一天,耶稣对宗徒说:他将显示给听从圣道的人。
达陡就问他说:“主,为什么你将你自己显示给我们,而不显示给世界呢?”
耶稣答说:“谁若爱我,必遵守我的话,我父必爱他,我们要到他那里去,并在他那里作我们的住所。”(若十四:22-23)。
犹达遗有书信一封,列在新约的书信里;他劝勉教友,遵守宗徒的训言,全力攻斥异端邪说。
传说他与圣西满共赴美索不达米亚、波斯等地传教;他在波斯被斩首致命。
他是绝望事件的主保。 |
|
|
|
|
|
|
|
发表于 15-9-2007 04:3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位朋友,您不能够将天主教信仰与新教信仰混合一起的.... |
|
|
|
|
|
|
| |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