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楼主 |
发表于 27-3-2009 05:5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www.vft.com.tw/ajax/recom ... content.aspx?id=195
王正方出生於1938年,童年在北京渡過,他的父親王壽康當時在北師大國文系擔任教授,並兼任教育部創刊的《國語小報》副社長。1948年,國民政府決定在臺北創立《國語日報》,並聘請王壽康擔任副社長,於是,1948年春天,王壽康先扛了一套有注音符號的銅模子坐船來到基隆,同年秋天,王正方的母親帶著全家人來台灣,王正方插班進入小學五年級。王正方的求學歷程相當順利,中學就讀臺北市名氣最大的建國中學,大學考入台大電機系,當時台灣社會上有一種「好男兒不要念文科」的偏見,王正方的形容是:「如果是男生、四肢健全,考上臺大電機不念而去念藝術,『祖宗都會從地下爬起來砍死你!』」在這樣的大環境下,王正方只有乖乖去唸臺大電機系。不過,念電機系的王正方,卻並沒有放棄對藝術的興趣,從小,王正方就展現出對人文領域的喜好與天分,他自幼愛讀宋詞,進臺大後迷上話劇,別的同學在看教科書,只有他捧著劇本偷背臺詞。王正方的同學都很佩服他,覺得三、四十頁的臺詞怎麼可能背得起來,但王正方卻覺得很容易,而且,他覺得劇本要比電機教科書好念多了。
不過,僅管對戲劇著迷,大學畢業後,王正方依舊循著「好學生」的路赴美留學,在賓夕凡尼亞大學取得電機博士學位,先後擔任過工程師、研究員、大學教授等職位,如果王正方就這樣平平順順的在電子光學專業上發展,他當然會有一定的成就,但是,絕對不會是今天的王方正,而事實上,從小瀟灑的王正方,總是會做出讓人意想不到的事,例如,在兩岸對峙的時期,他居然同時被海峽兩岸列入不受歡迎的黑名單。
1971年,保釣運動正鬧得轟轟烈烈的時候,王正方和四名台灣留學生組成保釣團,悄悄進了中國大陸,見了中共總理周恩來,事後,他被台灣宣佈為附匪學生,從此列入黑名單,十多年有家歸不得,甚至無法回國奔父喪。不過,這個被台灣列為「附匪學生」的王正方不改大砲個性,1973年又在香港發表文章批評共產黨,結果大陸也把他列入黑名單,直到後來大陸局勢丕變,他才有機會再進大陸。
到了1980年代,年逾不惑的王正方感覺到自己心中有一股「召喚的聲音」,在喚起他隱藏在心中的戲劇能力與天分,這股聲音讓他興奮也讓他掙紮,畢竟當工程師、教授的生活安逸穩定,而戲劇、電影對他來說是一個未知數,但是,考慮了一段時間,他毅然辭去了大學教職,一頭栽進了電影圈。1983年他擔任主角,演出港片「半邊人」,獲得香港金像獎提名最佳男主角,雖未獲獎,但演技已受肯定。在電影「老陳失蹤了」中,他演一個旅美的中國廚師,顛覆了美國人對中國移民的刻板印象;在吳宇森導演的「英雄本色二」,他也客串演出神父的角色。
王正方的電影才華,在1986年他身兼編、導、演三職的電影《北京故事》(A Great Wall)中充分展現,這部風格溫馨幽默的電影敘述主角自小離家,在美國打拼30年,事業有成後,帶著在美國長大的兒子和不會講中文的太太回到北京老家的故事。這部有王正方自己影子的電影獲得極高評價,在全美二百多家戲院上映,成為該年度特別片種(非好萊塢製作)賣座前五名。對於電影,王正方曾經這麼表示:「我要拍有關我們這一代人的電影,為的是想告訴後來的人,我們這一代曾經存在過,曾經執著過…,試著想留下一點紀錄,即便是很少的紀錄…」。他其他的電影作品還包括《The Laser Man》、《第一次約會》、紀錄片《馬吉的證言》等多部。
近年來,王正方開始在台灣的報紙副刊上發表散文作品,他追憶往事、書寫人物、回顧歷史,筆觸生動,讀者眾多。2005年1月,王正方出版第一部中文散文集《我這人長得彆扭》,2008年又出版了《我這人話多》,從與眾不同的書名,足以看出他別具一格的文章風貌;而從那些既活潑風趣,又引人深思的文章裡,也足以看出他特立獨行的處世風格。 |
|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8-3-2009 11:4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2004臺灣大選電視辯論全文 [轉帖]《總統大選辯論會》特別報導 二○○四總統大選電視辯論全文
吳豐山:現在進入第三階段交叉詰辯,十個問題,兩位候選人各五問五答,問與答先後順序與上次對調,第一題由連戰先生先問,時間一分鐘,陳水扁先生回答,時間兩分半。
連問:陳先生,你很喜歡給人家戴帽子,什麽賣台啦,特首啦,我想連國家考試都以特殊方言出題,讓許多族群子弟都沒有辦法應考,根據世界人權宣言,任何人都不可以族群、宗教、種族歧視他人,所以,是否可以在選前通過族群平等法,任何人操弄族群,要受刑法處罰,任何人激化族群,達到選舉目的,應該加重其罰,你是否願意大家共同努力推動我國第一部族群平等法?
扁答:誠如連先生所瞭解,依照憲法,考試院或是考試委員絕對是獨立行使職權,特別是考試題目,如果是把它等同于行政院或是阿扁本人的意思,這絕對昧於事實,也是對阿扁不公平,完全是政治化,因爲選舉到了,泛意識形態化,這對於促進族群和諧與團結,絕對沒有任何好處。
對於閩南語命題,後來考試委員也覺得不妥,後來做了一些補救,也就是不予計分,全部送分,我們希望這件事情讓許多人有了教訓,相信未來絕對不會發生。
目前行政院也積極推動語言平等法,希望未來也得到立法院在野黨全力支持,包括總統府人權小組以及行政院人權工作小組,也積極擬議人權基本法,我相信在人權基本法當中,各族群一律平等,所有語言也一律平等。
我們真的無法想像,簡直是歷史倒錯,在打壓族群以及歧視不同族群語言,這是過去執政黨所做的事情,怎麽把帳算到阿 扁頭上,所以我很遺憾,但我相信今後不要再給別人戴帽子,但是現在連先生也給阿 扁戴帽子,這頂帽子阿 扁戴不起。
連答:剛才那個問題,陳先生回避了,因爲我講族群平等法,你要不要推動?尤其操弄族群,要加重處罰,陳先生很技巧回避了。
關於所謂族群平等,這是我們一貫主張,我相信在中華民國任何族群,沒有所謂優勢、弱勢,任何的人都是國家一等國民,在族群背景上,當然連戰是閩南人,陳水扁先生也說他是閩南人,但到了選舉時候,他就開始唱客家本色,學客家話,這種態度有沒有真心對待彼此,大家可以看得非常清楚。
連問:現在戰爭的型態已經改變,由傳統進入了高科技,走的是專業化、職業化的“精兵主義”。在這樣的環境下,我們主張青年人服役只要三個月的基本訓練就好,不要再像過去兩年役期,就是把徵兵制改爲募兵制。這可以讓年輕人的時間、國家的資源都有很好的安排和規劃。
我提出這種看法已經十幾次,但陳先生都是“無言以對”,今天我希望陳先生面對全國的青年人,你明確的提出來你贊成嗎?
扁答:顯然連先生對現況不是那麽樣的瞭解,爲中華民國國家的生存發展而戰,爲中華民國百姓安全福祉而戰,如果連這點連先生都不知道的話,真的不曉得他怎樣帶領我們三軍部隊。其次,阿 扁必須要補充說的一點,阿 扁是族群問題的受害者,否則在八十七年阿 扁要尋求市長連任,施政滿意度還高達百分之七十六、八十,但阿 扁連任失敗,問題出在哪里?不是因爲阿 扁做不好,而是其他因素,當然也包括族群問題。所以阿扁絕對不會去挑起族群對立,反而是有人在利用族群。
也許連先生的孩子沒有當過兵,所以不瞭解當兵,你說三個月會有怎樣的基本訓練嗎?我的兒子剛當完兵回來,我知道前面幾個月非常的辛苦,三個月是不夠的。
既然是三個月,不如不做,那爲何你又不敢講?因爲涉及到憲法,服兵役是國民的義務,沒有改之前你只是改役期。
但是我們也瞭解到,今年的一月一日我們就實施了役期減少到一年八個月,又縮短了兩個月。
我們也不敢說縮短爲三個月,你不能因爲有人不想當兵,你就要做這樣的訴求來討好,畢竟國家還是需要有軍隊。
如果說我們都還沒辦法全面實施志願役的時候,今天你就要輕易的把役期改爲三個月,這是非常危險的事情。
如果說沒有軍隊,沒有精良的部隊來捍衛社稷、保國衛民,那今天你說要“拚經濟、大改革”,絕對都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我們做總統的必須要負責,但是做候選人可以隨便說說,這就是做候選人的好處。 |
|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8-3-2009 12:1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誰在阻擋族群平等法?2009-03-26
【本報訊】郭冠英事件鬧得沸沸揚揚,直到他自己承認「就是範蘭欽」,新聞局才以「公務員言行不檢,嚴重損害政府及公務員聲譽」規定,宣佈將他免職。但郭某雖已中箭落馬,蓄意藉此事件掀起族群爭議的政客們豈會就此罷休,正在卯足勁道渲染擴大,獰笑著收割「戰果」!
本來,若當初各界一再催促制定的族群平等法已完成立法,關於郭冠英的不當言論既有法規制裁,政客們亦無藉口將「範蘭欽」無限上綱。劉揆在立院宣稱將推動族群平等法,以因應多元社會的實況,自是正辦;但謂「會要求相關部會參考進步國家,趕快來研議」云云,卻未免失之迂闊。難道劉揆竟不知五年前就曾「研議」?國親提出的族群平等法草案,早在2004年3月已完成初審,交付朝野協商後,只因民進黨杯葛而冷凍,至立院換屆遂成廢案。該草案中,對於人民遭族群歧視而受損害者,規定得請求賠償;對於以文字、新聞、廣告、政論內容等一切形式,故意煽動歧視者,則處徒刑、拘役或罰鍰。試想:若此法已立,這五年來台灣可減卻多少挑激、撕裂的衝擊與傷害?
即使前四年因扁政府阻擋,且國親在立院只具微弱多數無法強力推動;但去年立委改選後國民黨已據絕對多數,如今馬政府上臺將近周年,若謂對此法竟還要「趕快來研議」,主政者是否兀自在睡夢中?
「財產來源不明罪」之立法,因國民黨顧慮多端,迄今舉棋不定;倘對攸關社會安定和諧至鉅的族群平等法竟亦束諸高閣,則馬政府和國民黨又將如何交代?
族群平等法,萬萬不可 | 2009/03/25 |
針對郭冠英事件,行政院長劉兆玄宣稱將推動「族群平等法」。台灣新社會智庫認為,族群歧視的言論固然必須予以譴責,但是針對族群歧視的言論立法禁止,不但不會有任何效果,甚至可能造成集權國家的疑慮。
台灣新社會智庫法政組召集人、前立委邱太三表示,立法院從第五屆以來,洋洋灑灑共計有九部「族群平等法」,大部分都規定,以文字、新聞、廣告等形式,羞辱、冒犯、歧視特定族群,法院亦可處以2-5年的有期徒刑,或併科罰金。但羞辱、冒犯、歧視都沒有確定的標準,就連「族群」都不是明確的法律概念,如果真的立了法,未來任何人都可以隨意進行指控、檢舉,不但造成司法資源的浪費,也會使人民動輒因言論而被入罪。正因為如此,所以民進黨執政八年以來都沒讓這部法案通過。
邱太三表示,民主國家的法律應該儘量只規範「行為」,避免規範「言論」。過去的刑法100條就是對言論加以懲罰的惡法,導致很多言論都被解釋成涉及「叛國」或「台獨」而被入罪,後來才修改為只針對「以強暴脅迫著手實行者」。如果現在再走回頭路,因為區區一個郭冠英而特別立一部懲罰言論的法律,整個社會都將永無寧日,也是得不償失。
台灣新社會智庫副總幹事梁文傑強調,郭冠英所以要用更嚴格的標準被檢驗,是因為他是國家公務員。公務員除了必須恪遵憲法各族群一律平等的精神之外,也要對國家忠誠,當然不可以發表辱台的言論,更不可以主張台灣要回復成中國的一個省。至於非公務員的一般社會大眾和政治人物、政黨等等,則只能透過教育和公眾輿論的力量,不能從法律懲罰下手。
梁文傑強調,台灣新社會智庫反對「族群平等法」,並不是反對譴責郭冠英,而是反對為了「公務員郭冠英」而讓所有人都陷入言論恐懼之中。將郭冠英免職是合宜的處置措施,卻不必嘩眾取竉的立一部專門懲罰言論的法律。
族群法初審 受歧視得申請賠償
【記者舞賽臺北報導】立法院內政及民族委員會昨天初審通過族群平等法草案,未來遭文字、新聞、廣告、政論內容等故意歧視而受損害者,得申請損害賠償並請求停止歧視。除現行法律規定外,受歧視者亦得請求適當的撫慰金。
對於族群平等法草案,內政部態度上認為並沒有立法的必要。內政部次長林永堅指出,族群與種族定義不易,且中華民國憲法所使用的文字是「種族」,況憲法已揭櫫平等的基本人權,法務部研擬的人權法草案也有類似精神,認為無必要訂定專法。
對於林永堅的主張,立委周錫瑋質詢表示,「族群」是一個概括性的定義,如要使用「種族」,那麼除了原住民以外,本省人、客家人、外省人其與中國人的基因是否相同?他指出,今天立法的目的是為避免及杜絕一切對不同族群的歧視。立委邱創進則表示,今天族群的爭議都源於「國家認同」,而這都是國民黨時代教育教出來的結果。 他表示,中華民國憲法並不是由台灣兩千三百萬人民立的,而是從中國移植過來的;所謂的「漢民族」也是教科書上教的,「漢人」是沿用漢朝的概念,但是:「誰是真正的漢人?」邱創進表示祖先從華中到華南,再到台灣,過程中祖先百越族混過血,所以「我和漢族完全沒有關係」。他強調,這都是因為沒有正確的歷史教育,所造成的結果。
原住民立委陳秀惠則表示,台灣只有兩個族群,也就是漢中原民族系統和南島民族兩種。憲法上稱原住民為山地原住民、平地原住民,是連名稱都不尊重原住民的意願,他認為應成立反種族歧視委員會。
內政委員會昨天初審通過的「族群平等法草案」規定,為調查歧視案件及促進族群平等事項,主管的內政部及直轄市、縣市政府應設族群平等委員會,遴聘社會公正人士、學者、專家12人擔任,任期3年,任一族群不得逾總數1/4。
草案說,人民因他人以文字、新聞、廣告、政論內容等一切形式之故意歧視,受有損害者,得向歧視者請求停止歧視、除去歧視結果及損害賠償。不過,規範選舉期間政治人物歧視族群的「煽動處罰」條款卻遭保留協商。
損害賠償方面,草案規定,受歧視者得向歧視人或歧視機關請求損害賠償;除本法另有規定者,均依國家賠償程序。人民依法請求損害賠償,除法律之規定外,並得請求適當之撫慰金。
族群本無事 立法惹塵埃
中國時報今天(26日)社論指出,針對郭冠英的不當言論,「行政院」「新聞局」在兩天前做出免職的處分,而馬英九與「行政院」劉院長也在日前跳上火線,做進一步的消毒。馬英九的發言基本上是感性面的,以「大家都是一家人,彼此本應包容關愛」的基調,去柔性訴求族群和諧。而劉院長則提出催生「族群平等法」的看法,希望以法律的規範去進一步促成族群平等。
社論說,族群平等法草案在五年前已有「立委」提出,先後累積了四至五個不同的版本,其立法目的都是要對仇恨或歧視族群的言論予以處罰,但是五年來皆未完成立法。昨天,由最高行政首長再提族群平等立法之議,我們認爲值得對此表達嚴肅的看法。我們的論點是:族群問題可以關心,但千萬不要倉卒立法規範。行政首長在發言之前,也該謹慎地做些功課。
首先,要談族群融合,就必須要具備些文化人類學的基本概念,而要促成族群平等,也要先理解相關的政治哲學理念。人類文明本來就是一動態演進的歷程,雖然各國各地發展的軌迹不一,但中世紀以來隨著人本理念的擴展,人類社會總是逐漸從弱肉強食、淩弱暴寡的生物競逐,慢慢往禮樂教化、尊重關懷、多元包容的方向發展。在這樣的文化演進大潮流之下,美國黑奴的解放、南非種族隔離的廢除、各地女性地位的提升、國際社會對種族戰事的制裁,都是必然的趨勢。換言之,在尊重與關注的人本理念下,族群之間原本就有「趨向平等」的文化演進趨勢。有了這樣的瞭解,我們就能清楚掌握「國家」是否應該以政治或法律手段介入社會演進,去強行推動「族群平等法」。大體而言,除非社會文化自然趨向族群平等的速度極爲緩慢,使得社會上的弱勢族群難以在可見未來得到平等的待遇,否則國家都不該以立法手段介入。以美國的平權法案(affirmative action)、南非的種族平等法案或國內有關*平權的法案爲例,立法者一定要先看到平等文化演變的滯慢,才有理由以政治力強推一把。事實上,美國諸多贊成平權法案的哲學家更明白指出,正因爲在短期內黑人久經壓抑的社會地位難以改變,爲免前一代不利的社經環境繼續影響下一代的發展,才會去推動平權法案。
但是回過頭來看看臺灣的情況,我們委實看不出有強制立法的必要性。臺灣的所謂「本省」與「外省」族群並沒有如黑人、白人間的基因外顯特質,因此根本難以用肉眼區辨誰是哪里一族群之人。此外,臺灣不同省籍之間通婚普遍,數十年下來除非強翻族譜,否則也無從判斷族群背景,不但省籍難辨,連漢人與原住民之間都漸難區分。再者,臺灣的教育水平高、民風淳厚,民間交往也鮮聞族群對立或歧視。因此,像郭冠英這樣的特例,頂多只是臺灣文化演進的極少數,完全不影響社會整體的和諧平等走向。若要以不影響大局的特例去大張旗鼓制定一個法,我們認爲實在沒有必要,反而可能把原本模糊的族群標記刻板化。
如果真要從郭冠英的不當言論中得到教訓、尋求改進,恐怕癥結在於政治人物、而非法律條文;在「國會」殿堂與競選活動、而非民間社會;在那些唯恐天下不亂的偏頗媒體名嘴、而非臺灣人民之間的日常對話。簡言之,幾乎所有的族群摩擦都來自少數人的政治症候群。過去十年間,臺灣社會出現「中國豬」、「保留強姦中國婦女的權利」的謬言,也出現此次郭冠英的「台巴子」、「歹丸」荒腔,其背後都有或統或獨的政治牽連。少數人主觀上將族群背景與統獨立場結合,就以族群偏狹的字句攻擊政治立場之異己;這正是今日臺灣族群摩擦的源頭。
社論最後指出,既然臺灣族群之間融合迅速、民間社會和諧,只有極少數政治人物性喜興風作浪,那麽哪里有必要治絲益棼,對族群言論另行立法呢?如果真要約束言論,那麽最該做約束的就是「立法院」紀律委員會。只要那些討厭的政治人物少造些口業,臺灣社會的族群就自然平等。若要由這些造口業的政治人物制定一部「族群口業禁制法」,省省吧! |
|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9-3-2009 10:5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劉克梅〈“鼓勵談戀愛”不如糾正生活弱智〉
據報載:南京理工大學機械工程學院的輔導員遊鵬老師在整理學生們的寒假作業時,發現了一些家長的“小要求”:“有合適的姑娘,不要錯過”、“早點兒談個女朋友”、“女朋友要好看,要懂事,不一定要有錢”。進入大學了,家長們再也不像中學階段“談愛色變”了,相反,部分家長還鼓勵孩子,在空閒之餘,不要錯過談戀愛的機會。
談戀愛還要家長教嗎?爲什麽需要教?因爲孩子不會戀愛、不敢戀愛、不願戀愛!其實,遠離戀愛只是一種表像,孩子生活能力弱化、思維發展的錯位以及獨立意識的匱乏才是關鍵問題。長久以來,教育強調的是“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只要是學習需要,家長會不遺餘力,不讓孩子參加興趣活動,不讓孩子接觸現實生活,不讓孩子和異性交往,不讓思維觸覺伸出界牆半步。很多孩子養成了“參與麻木症”,不關心生活需要,不過問國家大事,不留心情感生活,更重要的是,在這種過於封閉的訓練中,孩子與生俱來的責任感和積極的參與意識退化很多,成了與世無爭的“工具人”,成了沒有朋友的傻子,連隸屬於自己生物本能的愛情的燦爛天空,都沒了興趣。連自我生活都處理不了,再費盡周折關心異性,他(她)們還沒有這個能力啊。
爲了及早糾正“愛情麻木症”和生活弱智狀態,不少地方都在積極進行改革,比如山東省大膽減負、嘗試多元化錄取模式、嚴厲查處補課行爲,讓孩子從書海中走出來,擁有個性思維、寬鬆自由的發展機會。再比如積極推進的自主招生,讓知識全面、思維敏捷、個性張揚、關注社會的另類人才、偏才、怪才也得到社會認同。由“課堂單打一”傾向於“社會、家庭、學校和實踐”的多重曆練,由 “學習呆子”傾向於生龍活虎、崇尚快樂和運動的校園交際家、運動健將、情商高手等。真正從“題海”中解放出來,回歸玩鬧、快樂和興趣開發,這對於孩子的社會性思維和生存智商的提高,是一個積極促進。不少中學校長也紛紛表示,自主招生考試的“指揮棒效應”,已開始逐漸顯現。這才是真正意義的快樂教育、和諧教育。
爲了真正杜絕孩子的“戀愛冷漠症”,僅僅“允許談戀愛”是不夠的,更重要的是,要通過行之有效的教育養成和教育革新,讓孩子多一些社會鍛煉機會和獨自曆練機會,成爲精神自強、敢於獨立、富有主見的獨立人,具有開闊的社會胸襟。真的到了那一天,就是家長不教孩子談戀愛,孩子也會對另一半發出鍾情的呼喚,而不用家長再“多此一舉”!苦心教誨! |
|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9-3-2009 12:4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根據弗洛伊德的理論,人格分爲三個層次:本我、自我、超我。
雖然這只是一個簡單的劃分,未必能和實際情況完美地貼合,但幫助我們來理解人格的構成卻非常有效的。
本我是身體層面的,代表我們的原始本能,無論是對食物、車子、房子、異性、孩子的需求都在其中。本我在一般情況下都被描述爲“潛意識”,一切的感情和欲望都從潛意識流淌出來。我們可以進而這樣理解,感覺是來自於身體的。
自我是精神層面的,代表我們的思維,一般通過語言和想象工作,現在在思考怎麽寫這篇文章的是我的“自我”,現在在讀這篇文章的是你的“自我”。所有的理性都依賴于自我的思維、想象和分析。自我在一般情況下就是我們的“意識”。
超我是信仰層面的,代表我們的靈魂。每個人的信仰不同,有信神的、有信馬列的,廣義的來說道德、法律、科學、愛情、親情都可以被當成信仰,人道主義、民主主義等亦然。本我和自我的昇華引導出了超我,所謂昇華就是一定程度上不再將自我和本我作爲最高的價值,而是將自我之外的或包括自我在內的某種存在作爲最高價值。
我們要著重探討的是,如何將超我提高到最高的層次。無疑的,我們必須受到來自本我的自私羈絆,也必須突破來自本我的思維極限。
首先我們必須明白的是,我們不是身體的奴隸而是身體的主人。身體是我們存在的前提而決不是我們存在的目的,否則我們就將自己動物化了,是勿庸置疑的墮落。如果活著就是吃遍所有的美食,看過所有的美景,聽過所有的美樂,睡過所有的美人,那麽我們只是一個可憐的僕從而已,遺憾的是很多人都是這樣的僕從。其次我們必須明白的是,我們的思維不是萬能的,無論是推理的前提的不確定性和缺乏,還是推理的方法局限和落後,從某一時間點來看我們只能得到數量十分有限的正確知識和正確判斷。所以,如果我們迷信自己的智力,流露出理性主義者的狂妄和自大,將自己的意識當成最偉大的存在,我們將只是井底之蛙而已。更重要的是,我們的生命是非常有限的。如果我們有足夠的時間,或許我們有機會慢慢瞭解所有的真理,但問題在於我們的身體會衰老、死亡,我們的自我終會消失,有生之年曾經獲得的一切都會失去,從這個角度來看一個赤貧的農民和比爾蓋茨相比沒有絲毫的區別。所以,留給我們的唯一出路就是在有生之年將自己提升到超我的高度,尋求到正確的信仰,完成完整的人格。
永生,這當然是不可能的。但從某種意義來說,信仰能將我們引向超我,超我能將我們引向永生。什麽信仰才是正確的哪,不要人云亦云,不要盲目排斥,恐怕還是要靠我們自己的心來體會的,無私而謙卑的來體會的。
這就是我們爲什麽要關心形而上學的原因。子曰;“朝聞道,夕死可亦。” |
|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1-4-2009 06:4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窮人和富人 (轉)
1.自我認知
窮人:很少想到如何去賺錢和如何才能賺到錢,認爲自己一輩子就該這樣,不相信會有什麽改變。
富人:骨子裏就深信自己生下來不是要做窮人,而是要做富人,他有強烈的賺錢意識,這已是他血液裏的東西,他會想盡一切辧法使自己致富。
2.休閒
窮人:在家看電視,爲肥皂劇的劇情感動得痛哭流涕,還要仿照電視裏的時尚打扮自己。
富人:在外跑市場,即使打高爾夫球也不忘帶著項目合同。
3.交際圈子
窮人:喜歡走窮親戚,窮人的圈子大多是窮人,也排斥與富人交往,久而久之,心態成了窮人的心態,思維成了窮人的思維,做出來的事也就是窮人的模式。大家每天談論著打折商品,交流著節約技巧,雖然有利於訓練生存能力,但你的眼界也就漸漸囿於這樣的瑣事,而將雄心消磨掉了。
富人:最喜歡交那種對自己有幫助,能提升自己各種能力的朋友。不純粹放任自己僅以個人喜好交朋友。
4.學習
窮人:學手藝。
富人:學管理。
5.時間
窮人:一個享受充裕時間的人不可能掙大錢,要想攸閒輕鬆就會失去更多掙錢的機會。窮人的時間不值錢的,有時甚至多餘,不知道怎麽打發,怎麽混起來才不煩。如果你可以因爲買一斤白菜多花了一毛錢而氣惱不已,卻不爲虛度一天而心痛,這就是典型的窮人思維。
富人:一個人無論以何種方式掙錢,也無論錢掙得是多是少,都必須經過時間的積澱。富人的玩也是一種工作方式,是有目的的。富人的閑,閑在身體,修身養性,以利再戰,腦袋一刻也沒有閑著;窮人的閑,閑在思想,他手腳都在忙,忙著去麻將桌上多摸幾把。
6.歸屬感
窮人:是顆螺絲釘。窮人因爲自身的卑微,缺少安全感,就迫切地希望自己從屬並依賴於一個團體。於是他們以這個團體的標準爲自己的標準,讓自己的一切合乎規範,爲團體的利益而工作,奔波,甚至遷徙。對於窮人來說,在一個著名的企業裏穩定地工作幾十年,由實習生一直幹到高級主管,那簡直是美妙得不能再美妙的理想了。
富人:那些團體的領導者通常都是富人,他們總是一方面向窮人灌輸:團結就是力量,如果你不從屬於自己這個團體,你就什麽都不是,一文不名。但另一方面,他們卻從來沒有停止過招兵買馬,培養新人,以便隨時可以把你替換。
7.投資及對待財富
窮人:經典觀點就是少用就等於多賺。比如開一家麵館,收益率是100%,投入2萬,一年就淨賺2萬,對窮人來說很不錯了。窮人即使有錢,也捨不得拿出來,即使終於下定決心投資,也不願冒風險,最終還是走不出那一步。窮人最津津樂道的就是雞生蛋,蛋生雞,一本萬利……但是建築在一隻母雞身上的希望,畢竟是那樣脆弱。
富人:富人的出發點是萬本萬利。同樣的開麵館,富人們會想,一家麵館承載的資本只有2萬,如果有1億資金,豈不是要開5000家麵館?要一個一個管理好,大老闆得操多少心,累白多少根頭髮呀?還不如投資賓館,一個賓館就足以消化全部的資本,哪怕收益率只有20%,一年下來也有2000萬利潤啊!
8.激情
能不能幹成大事,首先要看有沒有激情
窮人:沒有激情。他總是按部就班,很難出大錯,也絕不會做最好。沒有激情就無法興奮,就不可能全心全意投入工作,大部分的窮人不能說沒有激情,但他的激情總是消耗在太具體的事情上;上司表揚了,他會激動;商店打折了,他會激動;電視裏破鏡重圓了,他的眼淚一串一串往X L,窮人有的只是一種情緒。
富人:“燕雀安知鴻鵠之志?”“王侯將相,寧有種乎?”有這樣的激情,窮人終將不是窮人!激情是一種天性,是生命力的象徵,有了激情,才有了靈感的火花,才有了鮮明的個性,才有了人際關係中的強烈感染力,也才有瞭解決問題的魅力和方法。
9.自信
窮人:窮人的自信要通過武裝到牙齒,要通過一身高級名牌的穿戴和豪華的配飾才能給他們帶來更多的自信,窮人的自信往往不是發自內心和自然天成的。
富人:李嘉誠在談到他的經營秘訣時說:“其實也沒什麽特別的,光景好時,決不過分樂觀;光景不好時,也不過度悲觀”。其實就是一種富人特有的自信。自信才能不被外力所左右,自信才可能有正確的決定。
10.習慣
窮人:有個故事,一個富人送給窮人一頭牛。窮人滿懷希望開始奮鬥。可牛要吃草,人要吃飯,日子很難。窮人於是把牛賣了,買了幾隻羊,吃了一隻,剩下的來生小羊。可小羊遲遲沒有生下來,日子又艱難了。窮人又把羊賣了,買成雞。想讓雞生蛋賺錢爲生,但是日子並沒有改變,最後窮人把雞也殺了,窮人的理想徹底崩潰了。這就是窮人的習慣。
富人:據一個投資專家說,富人成功秘訣就是:沒錢時,不管多困難,也不要動用投資和積蓄,壓力使你找到賺錢的新方法,幫你還清賬單。這是個好習慣。性格形成習慣,習慣決定成功。
11.上網絡
窮人:上網聊天。窮人聊天,一是窮人時間多,二是窮人的嘴天生就不能閑著。富人講究榮辱不驚,溫柔敦厚,那叫涵養,有涵養才能樹大根深。窮人就顧不了那麽多,成天受著別人的白眼,渾身沾滿了雞毛蒜皮,多少窩囊氣啊,說說都不行?聊天有理!
富人:上網找投資機會。富人上網,更多的是利用網絡的低成本高效率,尋找更多的投資機會和項目,把便利運用到自己的生意中來。
12.消費花錢
窮人:買名牌是爲了體驗滿足感,最喜歡試驗剛出來的流行時尚産品,相信貴的必然是好的。
富人:買名牌是爲了節省挑選細節的時間,與消費品的售價相比,他們更在乎産品的質量,比如會買15元的純棉T恤,也不會買昂貴的萊卡製品。
13.回帖
窮人:一般窮人都只看帖,不回帖。想的是:我回帖自己不會增加財富。
富人:一般富人看帖後覺得有道理就回帖。想的是:我回一帖,將來自己可能會賺到更多的回帖。 |
|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1-4-2009 06:4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2009年4月11日 據《環球時報》“草食男”顛覆日本男人形象
食草動物一般友善溫和,而在日本,性格像食草動物一樣的男人被稱作“草食男”。他們和女性的關係總是處於“比友情多,但不及愛情”的狀態。“草食男”因爲毫無攻擊性而讓女孩不設防。
“草食男”的溫和個性被不少人指責爲缺乏男子氣概。不過,也有專家指出,“草食男”不拘泥大男子主義,能夠自然地接受男女平等,是社會進步的表現。
“草食”
“草食男”友善溫和,但在婚戀關係上缺少應有的主動。他們最大的特徵就是不會主動追求戀愛或性愛,和女性在一起時喜歡保持不溫不火的步調。
“草食男”這個名詞2006年誕生自日本作家深澤真紀筆下。深澤在網絡專欄中,首次用“草食”這兩個字形容日本當前年輕男性的生活狀態。隨後“草食男”便被廣泛認知和引用,成爲日本的流行語。
在不少人心中,現如今的日本男人性格溫和,長相中性,毫無“攻擊力”。放眼望去,現在的年輕男人越來越具備“草食性”傾向,一場“草食化運動”在日本男人中悄然興起。“草食男”的增加讓女孩不再對男人設防,因爲他們沒有攻擊性。女性甚至可以放心地與他同處一室,不用擔心他會“亂性”。
對比
相比“草食男”,社會上大量出現的還有“肉食女”。“肉食女”指主動出擊、赤裸表達情感、轟轟烈烈戀愛的女性。
現如今,絕對的“男追女”時代已成爲過去。在日本,似乎總是女性在尋找“獵物”,伺機“下手”。“肉食女”看準時機,絕不猶豫,哪怕失敗了,也是連傷口都顧不得擦,就匆忙投入下一次戀愛中。在很多社交場合,女性三五成群紮堆在一起,對到場的男性指指點點,看中目標後直接“放電”。
不少女性和中年男子對“草食男”不滿,說他們缺乏男子氣概,缺乏陽剛之氣,讓日本變成一個陰柔之國,喪失了大和民族的武士精神。
不過,日本作家牛窪恵看好“草食男”。她在書中寫道,“草食男”溫和,不計較,不爭辯,不會拘泥於大男子主義,能自然地接受男女平等。
顛覆
以前,提起日本男人,我們可能首先會想到《追捕》中硬朗的高倉健。他堅強、執著、敢作敢當。現在日本影視劇中的男主角形象卻逐漸從“主動出擊”型向“守株待兔”型轉變,很少再看到像高倉健一樣的“拼命三郎”。
是什麽原因促使日本男人從“食肉”向“食草”轉變呢?有人認爲,飛速變化的環境影響了他們的性格。當今社會日新月異,充滿了各種不確定因素,不是所有事情都能自己掌控。上一代男人通常認爲,只要努力必有收穫,而這一代男人則認爲世事難料,因此變得缺乏自信和激情。
“草食男”生長在物質豐富的時代,沒有必要爲得到什麽而奮鬥。從前的男人是家裏的頂梁柱,而現在的日本社會早已達到了“全民小康”標準。男人們生活優越,不愁吃穿,可以不費吹灰之力得到必要的生活物質。
此外,男人之所以選擇“草食”,是因爲他們既不願承擔過多責任,也不想受到太多傷害。這是“草食”動物自我保護的一種本性。相對於“肉食男”一旦嗅到愛情氣息,就積極發動攻勢將愛情攬入懷中的態度,“草食男”的哲學是“敵不動我不動”,免得輕舉妄動後承擔責任。
在日本引領潮流的原宿街頭,極其惹眼的往往不是女性而是男性。他們或是身著緊身衣肩頭露出刺青,或是燙了爆炸頭且渾身鉚釘,總之他們有錢又有“閑”,目的就是吸引別人的眼球。 |
|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3-4-2009 10:4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流氓與淑女(孫慶餘)2009年04月13日蘋果日報
扁獨集團近年的表現,有一個恰當形容詞,就是流氓。一個人或一批人為求生存而說謊詐騙,這是無賴。但徒之以藉勢藉端、操控勒索,却是流氓。流氓是有權力欲求及掌控關係的無賴,所以暴君及亂集團罕有無賴,全是流氓。大家看每天喊「狼來了」(賣台媚共)的一群作秀政客,强迫你必須這樣不能那樣,否則就不斷訴諸辱駡及肢體脅迫,這是道地流氓行徑。
相反,馬集團上臺後的表現,也有一個對應形容詞,就是淑女。一群男人為何叫淑女?因為娘娘腔,見小不見大,柔若無骨,管束身體進而管束靈魂,諸如下令肅貪、親祭黃陵、藉機取消選舉、取締「童顏巨乳」廣告。現是三點不露都不行了,凡會刺激不當性幻想的臀波乳浪都不能露,因為這被認為物化女性(傷風敗俗),對幼齡女性軀體產生欲求。
保守到性幻想也管
台灣什麼時候跟著美國玩起新保守主義了?玩到要由國家元首帶頭肅貪(等于司法系統怠惰),玩到性幻想也要管。「馬英九們」未免管太多了。
美國的新保守主義有基督教背景,是宗教行為。馬集團的新保守主義却是國民黨法西斯背景、漢儒及宋明理學背景,是政治行為。中國早就把人管成老舍說的「出窩兒老」(生來就老),管成全世界獨一無二的女性纏胸纏足、男性奴顏婢膝,來到台灣還禁賭禁娼,專挑人性最需要、最不可禁處下手,要求「滿街皆聖人」。台灣難道連西方的文藝復興(解除人性禁錮)都不許有嗎?
馬集團的新保守主義其實是新反動主義或反動幽靈捲土重來。以為每個官吏都是阿扁,每場示威都是潜在犯罪,每次「童顏巨乳」意淫都會化為行動。他們把人的「自由」當成原罪,他們腦中還有「自由」嗎?宋明理學的「去人慾,存天理」是空前人性反動,沒有人慾,何來天理?而假設女性被看就會物化更是荒謬,馬集團這群淑女們難道沒有看過當代女藝術家唐納文的作品嗎?那些玉體橫陳的夜總會脫衣舞女哪裏是被物化了!她們是用物化遊戲在獵取凝視及賺取名利!她們是實實在在的主體兼操縱者,而非物化客體及無辜受害者!
不要臉蓄意毀秩序
流氓和淑女的最大不同就是不要臉對太要臉。太要臉要控制秩序,以致變成極權法西斯。不要臉存心破壞秩序,蓄意走向流氓法西斯。像阿扁那樣借出書歪曲歷史,把懇請蔡英文提拔民進黨醜化成後悔提拔她,把蔡英文不願與葉國興共事竄改成不願與游錫坤共事,借此挑撥蔡游關係及毀滅民進黨,凡此等等,不是不要臉到極點還做不出來。而這個惡棍曾當過中華民國元首,享過無比尊榮,竟然沒有變化半點氣質!
流氓與淑女是一種辯證關係,太過必然導致不及。如果民進黨支持者看不慣馬集團的娘娘腔,最好想想是流氓招來了淑女。這就是選民的懲罰。
一竿子打翻一條船2009-04-13 中國時報 【■孫立方/桃園龍潭(陸軍中校)】
日前與舍妹通電,她第一句話就說:「你們這些軍人每天買官,難怪要被裁軍!」她的話,像把大鎚,砸在我的心上。
身為軍官,我從國中畢業開始穿軍服,至今已經超過廿個年頭。記得讀軍校時,最恨所謂「連帶處分」。一班十一個同學,一人偷抽烟,大家跟著罰站,美其名是「培養團隊意識」;但不論當事人有無悔意,我們這些「陪站」的,都很無辜。
這些天,少部分軍人的惡質表現,讓「國軍」成為衆矢之地。諸如「沒有尊嚴與榮譽的軍隊」、「多如狗的將官」等強烈攻擊性言辭,紛紛見諸媒體。其間可曾思考,今日的「國軍」,指涉的是將近卅萬男女,其中可能有你的親人、朋友,他們都那麼爛嗎?就在不久前,一位海軍少將,才積勞成疾、猝逝辦公室,又有誰能忍心,用「狗」來概括性地汙辱,那些兢兢業業的資深軍人?
如同貴報昨日社論「肅貪,不可肅到公務員士氣」一樣,整肅軍紀、將少數壞分子繩之以法,趕出軍隊行列,是所有軍人的最高期待;但請不要一竿子打翻一條船。更重要的,是別用激越的言辭,「消費」軍人。畢竟,保衛這個國家的,還是多數守法守份的軍人,把他(她)們的士氣打趴了,對生活在這塊土地上的所有人,有什麼好處? |
|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4-4-2009 10:0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常用熟語大家輯·A部(第九輯) http://cache.baidu.com/c?m=9f65c ... 554c&user=baidu
分類:默認欄目
2007.12.20 01:54 作者:爬蟲 | 評論:0 | 閱讀:0
1. 暗室裡穿針
—— 難過
【拼音】àn shì lǐ chuān zhēn —— nán guò
【釋義】躲在暗室裡穿針,綫咋過?形容生活過得很不容易。也可指心裡難受。
【正例】① 爺爺一說起他小時候的生活,就會深有感觸的說:那時侯,家裡人口多,收入少,那日子簡直就是“暗室裡穿針”,真難過呀!② 有一次,毛主席發燒到39度多。醫生不准他看書。他就像“暗室裡穿針——難過”極了,說:我一輩子愛讀書,現在你們不讓我看書,叫我躺在這裡,整天就是吃飯、睡覺,你們知道我是多麽地難受啊!工作人員不得已,只好把拿走的書又放在他身邊,他這才高興地笑了。
2. 暗箱操作
【拼音】àn xiāng cāo zuò
【釋義】私下裡操作不讓別人知道。指利用職權暗地裡辦事(多指不公正、不合法的)。
【正例】① 鏟除滋生腐敗的土壤,陽光是最好的防腐劑,公開原則對于减少“暗箱操作”,防止行政權力濫用、權錢交易,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障。② 在對斯拉夫石油公司的競拍中,弗裡德曼和羅曼·阿布拉莫維奇的西伯利亞石油公司通過“暗箱操作”,將呼聲很高的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排擠出局,使中石油抱憾而歸。③ 任何的績效管理體系如果離開了績效目標,將必然再回到暗箱操作的績效考核模式,重走老路。
3. 暗中設羅網,雛鳥怎生識
【拼音】àn zhōng shè luó wǎng,chú niǎo zěn shēng shí
【出處】明·楊柔勝《六十種曲·玉環記》:“正是暗中設羅網,雛鳥怎生識。忽然撞入來,教他進得出不得。奶奶和姐姐出來了,我且回避。”
【釋義】雛(chú):幼小動物;怎生:如何。比喻缺乏處世經驗的年輕人,識不破暗中設下的圈套。
【正例】① 俗話說:“暗中設羅網,雛鳥怎生識。”念你毛頭小子,不諳時世,這次撞血南墻也就算了,但一定要總結教訓。② 習兒,等閑平地也會波瀾四起,暗中設羅網,雛鳥怎生識?你說,師傅的話對嗎?
4. 暗中使絆子
—— 蔫兒壞(蔫兒損)
【拼音】àn zhōng shǐ bàn zǐ —— niān ér huài (niān ér sǔn)
【釋義】蔫:(niān)悄悄地;不聲不響地。背地裡伸腿絆倒他人。指人慣于暗中使壞,損害別人的利益。
【正例】① 我的朋友很多,爸爸討厭其中的小剛,說他“暗中使絆子——蔫兒壞”。我雖不信,但以後也要留點神。② 這幫傢夥可好,“暗中使絆子——蔫兒壞”!!私自做主改動設計,分明沒把我們業主放在眼裡。③ 最令人驚异的則是,商場上暗中使絆子——蔫兒壞的事情不是沒有,陰招損招更是能往對手身上招呼就往對手身上招呼。
5. 岸邊的青蛙
—— 一觸即跳
【拼音】àn biān dē qīng wā —— yī chù jí tiào
【釋義】一觸岸邊的青蛙就跳進水裡。指遇事不冷靜,易衝動。
【正例】① 理智一點,不要象個毛手毛脚的小不點,一年多了,心理應該成熟,不要再像岸邊的青蛙,一觸即跳,那是愚蠢的行爲!② 對于他的言論,我們不妨虛懷若谷一點,不妨來一點“有則改之,無則加勉”,何必學岸邊的青蛙,一觸即跳,顯得那麽沒有風度,那麽小家子氣?③ 記得有一句老話說“要叫誰滅亡,先讓他瘋狂”。貧道感覺最近我們的精英們就像岸邊的青蛙,那一觸即跳的勁頭就有些瘋狂。
6. 岸上撈月
—— 白費功夫;白費勁
【拼音】àn shàng lāo yuè ——bái fèi gōng fū;bái fèi jìn
【釋義】比喻徒勞。
【正例】① 小德張把筆一摔,氣鼓鼓地說:“唉,算了這老半天,都成了岸上撈月——白費功夫了。” ② 一些購房者入住後才發現:自己當初買房時的精挑細選不過是“岸上撈月——白費功夫”。好像開發商早就已經給他們下好了套,只等購房者各自慢慢地朝裡面鑽一樣。
【歇後語】 螞蟻搬秤砣 / 城墻上趕麻雀 / 大路上栽葱 / 山頂上打井 / 對牛彈琴 / 和尚頭上放豆子 / 海底撈月 / 麻布片綉花 / 鐵匠鋪裡打金鎖
7. 岸上看人溺水
—— 見死不救
【拼音】àn shàng kàn nì shuǐ —— jiàn sǐ bù jiù
【出處】元·關漢卿《救風塵》第二折:“你做的今見死不救,羞見這桃園中殺馬宰烏牛。”
【釋義】見人溺水而站在岸上,不以施揪。形容那些見人陷入危境而不施以救助。
【正例】① 李律師認爲,報警但不施以必要的救助,電站職工的這種“岸上看人溺水——見死不救”的屬性仍然存在。② 昨日在西安市長安區發生了一場車禍,一輛警車剛好從這裡經過,卻大玩“岸上看人溺水——見死不救”的游戲,在場的目擊者對此議論紛紛。
8. 岸上學不好游泳,嘴裡說不出莊稼
【拼音】àn shàng xué bù hǎo yóu yǒng,zuǐ lǐ shuō bù chū zhuāng jià
【釋義】諺語。比喻勤于實踐才會成功。
【正例】① 現行得教育體制,培養大批會動腦而不會動手得“書呆子”,殊不知“岸上學不好游泳,嘴裡說不出莊稼”。今後應在動手上多下些功夫。② 聽說過這樣一句話嗎?“岸上學不好游泳,嘴裡說不出莊稼。”其含義十分明顯,練,顯而易見也是考你的動手能力。語文寫作是練出來,所謂“百煉成鋼”,你不練,就永遠都學不好。
【近義詞】實踐出真知 |
|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4-4-2009 10:0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9. 盎中有一斗米,莫溯藤峽水;囊有一陌錢,莫上府江船
【拼音】àng zhōng yǒu yī dǒu mǐ,mò sù téng xiá shuǐ;náng yǒu yī mò qián,mò shàng fǔ jiāng chuán
【出處】明·田汝成《四庫全書·炎僥紀聞》:“盎中有一斗米,莫溯藤峽水;囊有一陌錢,莫上府江船。”
【釋義】盎(àng):古時一種大腹小口的器皿。溯(sù):逆著水流的方向上。藤峽:即大藤峽,在今廣西省桂平縣西北,山連數百里,桂江斜貫其間。陌(mò):錢一百文爲一陌。府江:即桂江。只要盎裡還有一斗米,就不要溯行藤峽水;只要袋裡還有一陌錢,就不要脚踏府江船。本指大藤峽地勢的險惡和强人出沒其間的恐怖。形容雖形勢險峻但只要還有萬一之可能就不要輕易去冒險。
【正例】① 大將軍認爲騎兵野戰厲害但是攻城不佳,只要堅守城池,等敵人糧盡了自然退兵,“盎中有一斗米,莫溯藤峽水;囊有一陌錢,莫上府江船。”千萬不要輕率出戰而自取死路。② 古語說得好:“盎中有一斗米,莫溯藤峽水;囊有一陌錢,莫上府江船。”雖然打定主意要進兵捷洛克,但鑒于目前的形勢混沌,他也有些看不清這背後究竟隱藏著什麽。鑒于這種情况,還是不要輕舉妄動。
【近義詞】
10. 熬盡了燈油
—— 燒心(芯)
【拼音】áo jìn lē dēng yóu —— shāo xīn
【釋義】油熬沒了,光剩燒燈稔子了。指多由胃酸過多刺激胃粘膜而引起胃部燒灼的感覺。
【正例】郝老師是個懂得幽默的人,甚至在他老胃病犯了的時候也不忘詼諧一把。上次他從教室出來,腦門上沁著汗,手捂著肚子,同事見了忙問:“老郝咋了?”你猜他怎麽說?“熬盡了燈油”,“啥?”郝老師嘴一咧:“燒心啊!”弄得大夥哭笑不得。
11. 鼇裡奪尊
【拼音】áo lǐ chēng zūn
【出處】老舍《駱駝祥子》十四:“大家給他祝壽,他大模大樣的承受,仿佛覺出自己是鼇裡奪尊的一位老英雄。”
【釋義】鼇(áo):傳說中海裡的大龜或大鱉。比喻成爲受人尊敬的出類拔萃的人物。
【正例】① 誰不想人前顯聖、鼇裡奪尊?但是首先要思量一下,這位領導是否有“帝”之心胸,萬不可因爲“超前思維”使長官寢食難安——這小子要謀權奪位麽?如果這樣,將會死得非常難看。② 你我不如直奔慈雲觀去找赤發靈官邵華風,把他殺了,你我這才人前顯耀,鼇裡奪尊。
【近義詞】鼇裡稱尊
12. 鼇魚脫卻金鈎去,擺尾搖頭更不回
【拼音】áo yú tuō què jīn gōu qù,bǎi wěi yáo tóu gèng bù huí
【出處】明·馮夢龍《警示通言·俞仲舉題詩遇上皇》:“當下二人同下瑞仙亭,出後園而走。卻是:鼇魚脫卻金鈎去,擺尾搖頭更不回。”
【釋義】鼇(áo):傳說中海裡的大龜或大鱉。比喻一旦脫離險境,便一去不復還。
【正例】① 在野外,生存環境非常惡劣,各種灾難會不期而至。上次的野外遇險,小張至今仍心有餘悸,好在“鼇魚脫卻金鈎去,擺尾搖頭更不回”,此後小張再也不敢單身一人出外探險了。②
【近義詞】鼇魚脫了金鈎去,擺尾搖頭更不回 / 鼇魚脫卻金鈎去,擺尾搖頭再不來 / 鼇魚脫卻金鈎去,擺尾搖頭定不歸 / 鼇魚脫卻金鈎釣,搖頭擺尾定不歸 / 鼇魚脫卻金鈎釣,搖頭擺尾再不回 / 鼇魚脫卻金鈎釣,擺尾搖頭任所爲 / 鼇魚得脫金鈎釣 / 鼇魚脫鈎
13. 傲不可長,欲不可縱
【拼音】ào bù kě zhǎng,yù bù kě zòng
【出處】西漢·戴德、戴聖《禮記?曲禮上》:“傲不可長,欲不可縱,志不可滿,樂不可極。”
【釋義】傲慢之氣不可繼續增長,欲望不能放縱。指傲慢和欲望都應有所節制。
【正例】① 俗話說“傲不可長,欲不可縱”。像他那樣傲慢、放縱的孩子,家長應加强教育。② 我們每個人都應用恭敬和懺悔來修正自己的心,放下自我的貪心傲慢和欲望自私,古人說得好:“傲不可長,欲不可縱。”
14. 傲狗終歸要吃髒布丁
【拼音】ào gǒu zhōng guī yào chī zāng bù dīng
【釋義】布丁:西餐食品,用麵粉、牛奶、鶏蛋、水果等製成,一般是甜的。比喻得勢的時候,高傲得不可一世的人,到了失勢的時候必將敗志屈節。
【正例】① 別看他現在目光炯炯,咄咄逼人,時時流露出不可一世的精神。一旦主子來了,他馬上就會低眉順眼,搖尾乞憐,誰說不是“傲狗終歸要吃髒布丁”?我看一點不假。② 他冷酷,昂著傲慢的頭在自己的領地巡游,然而面對强勢于自己的對手,他最終低下了自己的頭顱,人們常說“傲狗終歸要吃髒布丁”,這句話用在他身上再恰當不過。
15. 拗氣損財
【拼音】ào qì sǔn cái
【釋義】和人賭氣、使性子會損失錢財。
【正例】① 已婚者夫妻之間大致融洽,雖沒有激情,卻也沒有爭拗,家庭氣氛和睦。這樣就不會因拗氣而損財。② 今年宜注意與上司長輩的關係,爭吵固然是沒有好處,應以和爲貴,記著“退一步海闊天空,忍一時風平浪靜”。防因口舌是非而有壞事業,因拗氣而損財之舉。
16. 鏊子上烙冰
—— 化湯了
【拼音】ào zǐ shàng lào bīng —— huà tāng lē
【釋義】鏊(ào)子:烙餅的器具,用鐵做成,平面圓形,中心稍凸。本指固體液化成湯水。借喻美好的願望無法實現。
【正例】① 咱們小區,地勢低窪,潮氣大,時間久了,墻皮就順著墻往下流,開什麽縫啊,那簡直就是鏊子上烙冰——都化湯了。② 弓箭編織的殤歌哼著惆悵,百姓只有鏊子上烙冰,泪水化湯,看我玩出一招蛟龍揚,兩個翻將你埋葬。
17. 鏊子上烙餅
—— 翻來翻去
【拼音】ào zǐ shàng lào bǐng —— fān lái fān qù
【釋義】指來回不停地翻動。也可指反復。
【正例】① 下午一直在四處看blog,發現了很多有意思的東西。語言就是那麽奇妙,永遠有你想不到的說法。而我就在這無盡的世界裡猶如“鏊子上的烙餅——翻來翻去”,體會別人的哲學。② 這首歌成了“鏊子上的烙餅”,被翻來翻去的,竟至不知誰是原唱了。 |
|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5-4-2009 07:5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周有光2001-2-20改寫 漫談藍青官話
一、到處聽到藍青官話
1980年代,一位北京語言學院的教師對我說,他的外國留學生學習普通話已經能够自由談話,幷且每天看中文報紙,但是在假期中從北京到外地去旅游,聽不懂外地的方言普通話,要求補習方言普通話。這位教師把我的談話錄了音,作爲“吳語普通話”的聽力教材。我自己聽了自己的錄音,濃重的常州土腔,實在難聽!我的老伴張允和是合肥人,她的普通話是“半精(北京)半肥(合肥)”,我的普通話是“南腔北調”。我們結婚至今六十七年,各說各的方言普通話。
“方言普通話”從前叫做“藍青官話”。這不是一種語言,實際是多種語言,各地不同,各人不同,有的難懂,有的比較容易懂,“可懂性”差异很大。
“改革開放”初期,在全國政協的小組會上,竺可楨先生用他的浙江普通話發言,土音濃重,大家聽不懂,叫我當翻譯。竺先生慨嘆說:“我說英語能走遍世界,我說中國話走不出家鄉,我年輕時候沒有受到國語訓練,下一代青年必須學習英語那樣學好普通話!”
香港姚德懷先生說,梁啓超先生說一口廣東官話。光緒皇帝召見梁啓超,梁先生把“考”說成“好”,把“高”說成“古”,光緒皇帝側耳傾聽,還是聽不懂。後來梁先生長期住在北京,可是鄉音難改;晚年在清華大學講學,王桐齡去聽講,逢課必到,總是聽不到二三成。
沈從文先生的湖南普通話也難懂。他長期在北京,但是鄉音未改 。他到美國講學,他的連襟傅漢思教授(Hans Frankel)當翻譯,遇到聽不懂沈的說話,只好以自己的理解來進行解說,代替翻譯。有一次,我對沈從文夫人張兆和說,“從文的話我有兩成聽不懂”;張兆和說:“我只有一成聽不懂!”
1955年舉行全國文字改革會議時候,黎錦熙先生曾對我說:“我一生提倡國語,可是我怎麽也丟不掉湖南土音!”其實,黎錦熙先生的湖南普通話大家都能聽懂。
葉聖陶先生的方言普通話有鮮明的蘇州特色,但是大家都聽得懂;可見帶有方言特色也不一定妨礙交際。
1956年成立“中央推廣普通話工作委員會”,主任由陳毅副總理擔任,他一口四川話,但是大家都聽得懂;委員們多數鄉音未改,只有不多幾位老北京能說“京音普通話”。有人譏笑說:“自己說不好,還來推廣呢!”委員們說:正是由于我們一輩說不好普通話,所以提倡下一輩要學好普通話。
大城市有大方言普通話,小城市有小方言普通話。“藍青官話”不是少數地方少數人的習慣,而是全國多數城市和地區的廣泛存在。
二、藍青官話是怎樣形成的
“藍青官話”是中國的歷史遺留。它的實際情况以及形成過程,需要進一步調查研究。這裏先談一點我個人的初步瞭解。
學習語言 有三條途徑:1、從母親學,2、從教師學,3、從群衆學。
在母親懷抱裏學到的語言叫做“母親語”,這是人們的第一種語言。
從教師學到的語言可以稱爲“教師語”,這是人們的第二語言。廣播、錄音、電視、注音字母和拼音字母等輔助工具,可以幫助教師口授,是口授的延長,是間接的口授。“教師語”是“規範共同語”,在歷史上是西方近代教育發達以後才發展起來的,它的普及主要依靠小學教育。
1950年代,陳文彬先生研究日本在明治維新(1868)之後普及國語的歷史經驗。他告訴我,日本普及國語用20年時間,實現學校以國語爲校園語言,公共活動以國語爲交際媒介。辦法主要是:進小學首先學習口頭國語,全國的報刊和書籍全部用假名字母注音。二次戰後,日本常用漢字减少到1945字,報刊和書籍改爲難字注音。
1980年代,在臺灣推廣國語有卓著成績的梁容若先生來到北京。他告訴我,臺灣基本上普及國語用了13年時間,達到學校以國語爲校園語言,公共活動以國語爲交際媒介。辦法跟日本相似,主要是:小學重視口頭國語,出版全部注音的國語日報和多種注音讀物,充分利用廣播和注音字母。
1980年代,我兩次到新加坡,瞭解到他們實行英語和華語的雙語言政策。他們經過十年努力,做到“學校裏多說華語、不說方言,社會上多說華語、少說方言”。方法是:學校之外,充分利用廣播、電話、電視和拼音字母。每年舉行一次“華語宣傳月”,由總理支持。
以上是推廣“教師語”的成功經驗。
學習語言的第三條途徑是從“群衆”學習,學到的語言可以叫做“群衆語”,這也是人們的第二語言。
從“群衆”學習有不同的環境。我的方言普通話起初是在小學裏學來的,後來移居北京,又受到了一些北京的影響。八十九年前,我進的小學裏,師生來自幾個臨近的小方言區,讀書識字用方言。師生共處,自然形成一種學校的方言普通話,我不知不覺地就學會了。1956年我家遷來北京,先後有幾位保姆,來自四川和安徽的農村;她們初來的時候,聽北京普通話有困難;不久,由于天天到馬路邊的地攤市場買小菜,那裏有來自四鄉和外地的人群,我家保姆在跟他們接觸中學會了菜市場的方言普通話,當然仍舊帶上四川和安徽的方言。這是我家從“群衆”學習方言普通話的經驗。
從“群衆”學習方言普通話,“沒有教師,沒有教科書,沒有教學計劃”,“三個沒有”,完全在日常生活的接觸中不經意地得來。“方言普通話”在各地有當地的模糊規範,相互大致可以聽懂,這就是所謂“普普通通的普通話”。
中國傳統,重文字、輕語言,書同文而語异音,有文字教育、沒有語言教育,以能“筆談”爲榮、不以不能“口談”爲耻。漢字有“超方言性”,各自讀成不同的方音,這也幫助了“藍青官話”的形成。“超方言性”是文字的缺點,可是我們把它當作優點。
兩千年來,中國的官廳和士大夫階層,爲了行政的需要,自然形成一種官廳共同語,稱爲“官話”。官話沒有嚴格的標準。向來沒有正規的口語傳授,知識分子都是在不同的環境中不經意地學來了馬馬虎虎的“藍青官話”。
方言普通話不是辛亥革命之後“洋學堂”裏教出來的。至晚在明清兩代就已經廣泛地自然形成了。說不定孔老夫子的“雅言”也是山東的“方言普通話”。
國語運動早期,人們認爲,推廣國語只要求大家能够彼此通詞達意就可以了,至于規定一個嚴格的標準,那不僅是不容易做到的,也是事實上沒有必要的。這是民國初年流行的“藍青官話”理論。後來經過實踐,知道沒有一個明確的標準,在辭典上給漢字注音也是無法進行的。
三、推普工作要知難而進
在電視中看到,中國老百姓很少說普通話。看電視誰也不能完全聽懂他們的說話。推普從國語運動算起,已經有一個世紀了。成績究竟達到了什麽程度呢?
1998年末,報紙說大中城市能說普通話的人口已經達到80%,可是不知道這指的是“規範普通話”呢,還是“方言普通話”。
普及的標準是:學校以普通話爲校園語言,公共活動以普通話爲交際媒介。人們希望知道,全國有多少學校已經以普通話爲校園語言。推普成績需要用統計來說明。
對“方言普通話”有兩種相反的看法。一種是肯定的看法,認爲方言普通話是客觀的廣泛存在,應當利用來作爲推普的基礎。另一種是否定的看法,認爲方言普通話是沒有“達標”的普通話,提倡藍青官話只會妨礙規範普通話的推廣。對大衆來說,學習“規範普通話”,實際得到的往往是“方言普通話”。藍青官話是未成熟的普通話。這就是所謂“取法乎上,僅得乎中。”語言學家王力先生說過:標準必須一致,要求可以分級,學習可以漸進。
不少人說,普通話測試標準不應當過于重視“輕聲、兒化、變調”等語言特點。據說,廣播員和電視主持人的口語中,這些語言特點正在逐漸趨向弱化。是否真的如此,需要進行調查研究。群衆對推普和測試,反對學院主義。聽聽群衆的意見或許有利于改進工作。
全民學習“規範共同語”是資本主義大規模生産和全民義務教育的産物。封建時代的人民安土重遷,大衆不需要規範共同語。中國是一個正在勉强進入現代、而又戀戀不捨古代的社會,建立和推廣規範共同語所遇到的問題,跟先進國家不同。
推普的成績高低是教育的寒暑表,教育的成績高低是社會發展的寒暑表。推普工作任重道遠,需要改進方法,加强力度,知難而進。 |
|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5-4-2009 06:5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前蘇聯心理學家列伊捷斯說:“兒童超過自己年齡的發展對于判斷其未來發展的可能性還不能提供可靠的依據,也不排除缺少早期發展,後來却發生躍進的可能性。”
哈佛大學兒科專家布雷澤爾頓說:“人人都想培養美國最聰慧的孩子,而不是全面調教得最好和心情最舒暢的孩子。”
法國思想家盧梭說:“大自然希望兒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兒童的樣子。如果我們打亂了這個次序,我們就會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實,它們長的既不豐滿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會腐爛,我們將造成一些年紀輕輕的博士和老態龍鍾的兒童。”
別林斯基:「任何天才,不經過艱苦不斷的勞動,不經過最使空想家頭疼和懊惱的最初純物質和機械的勞動,就無法精通任何種類的藝術。」別林斯基 V.G. Belinskiy(1811-1848),俄國革命民主主義者、哲學家、文學評論家。
某些個案是沒有代表性的,因爲他們太特殊了。就像我們不能以諾貝爾獎獲得者標準來衡量自己一樣。如果有人以伽羅瓦(法國數學家,15歲接觸數學,17歲時就開始發表數學論文)爲例,告訴你:“15歲前不用學數學,到15歲再開始學數學,保證你孩子將來成爲像伽羅瓦那樣偉大的數學家!”家長會照著做嗎?估計不會!
20世紀初,心理測驗興起以後,美國斯坦福大學心理學家1916年提出智商這一概念,人們開始以智商作爲定義天才兒童的標準。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特孟認爲,天才兒童智商超過140。
後來,人們又對用智商來定義“天才”的觀點提出异議。美國心理學家任朱利表示,定義天才兒童,不應忽視非智力因素,他認爲,天才兒童是那些具有中等以上智力、對任務的承諾和較高創造性三方面特徵的兒童。對任務的承諾,指動機、熱情、自信心、堅毅性和能吃苦耐勞地完成任務等非智力因素。
http://baike.baidu.com/view/1122912.htm 多元智力理論
1.言語-語言智力(verbal-linguistic intelligence)。是指聽、說、讀、寫的能力,表現爲個人能够順利而高效地利用語言描述事件、表達思想幷與人交流的能力。這種智力在記者、編輯、作家、演說家和政治領袖等人身上有比較突出的表現,例如由記者轉變爲演說家、作家和政治領袖的丘吉爾。
2.音樂-節奏智力(musical-rhythmic intelligence)。是指感受、辨別、記憶、改變和表達音樂的能力,表現爲個人對音樂,包括節奏、音調、音色和旋律的敏感,以及通過作曲、演奏和歌唱等表達音樂的能力。這種智力在作曲家、指揮家、歌唱家、演奏家、樂器製造者和樂器調音師身上有比較冤仇出的表現,例如音樂天才莫扎特。
3.邏輯-數理智力(logical-mathematical intelligence)。是指運算和推理的能力,表現爲對事物間各種關係如類比、對比、因果和邏輯等關係的敏感,以及通過數理運算和邏輯推理等進行思維的能力。這種智力在偵探、律師、工程師、科學家和數學家身上有比較突出的表現,例如相對論的提出者愛因斯坦。
4.視覺-空間智力(visual-spatial intelligence)。是指感受、辨別、記憶、改變物體的空間關係幷藉此表達思想和情感的能力,表現爲對綫條、形狀、結構、色彩和空間關係的敏感,以及通過平面圖形和立體造型將它們表現出來的能力。這種智力在畫家、雕刻家、建築師、航海家、博物學家和軍事戰略家的身上有比較突出的表現,例如畫家畢加索。
5.身體-動覺智力(bodily-kinesthetic intelligence)。是指運用四肢和軀幹的能力,表現爲能够較好地控制自己的身體,對事件能够做出恰當的身體反應,以及善于利用身體語言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情感的能力。這種智力在運動員、舞蹈家、外科醫生、賽車手和發明家身上有比較突出的表現,例如美國籃球運動員麥克爾·喬丹。
6.自知-自省智力(self—questioning intelligence)。是指認識洞察和反省自身的能力,表現爲能够正確地意識和評價自身的情感、動機、欲望、個性、意志,幷在正確的自我意識和自我評價的基礎上形成自尊、自律和自製的能力。這種智力在哲學家、小說家、律師等人身上有比較突出的表現,例如哲學家柏拉圖。
7.交往-交流智力(interpersonal intelligence)。是指與人相處和交往的能力,表現爲覺察、體驗他人情緒、情感和意圖幷據此做出適宜反應的能力。這種智力在教師、律師、推銷員、公關人員、談話節目主持人、管理者和政治家等人身上有比較突出的表現,例如美國黑人領袖、社會活動家馬丁·路德·金。
(以下兩點根據相關資料表述)
8.自然觀察智力(naturalist intelligence)。是指認識世界、適應世界的能力,是一種在自然世界裏辨別差异的能力,如植物區系和動物區系、地質特徵和氣候。
9.存在智力(existential intelligence)。是指陳述、思考有關生與死和終極世界的傾向性,即人們的生存方式及其潜在的能力。如人爲何要到地球上來,在人類出現之前,地球是怎樣的,在另外的星球上生命是怎樣的,以及動物之間是否能相互理解等。
★領導者:善于交往的人格,無論是學校活動還是在班級討論中都能自然地成爲領導者。即使在幼兒園的3人游戲中,也能主動大膽地認識別人,幷一直充當領導者的角色。
★思想家:偉大的想法,害羞的人格,因此不會在活動中擔任領導者。即使發現自己的觀點比別人的好“許多”時,他們也不會大聲地說出自己的想法,而是靜靜地將其隱藏起來。
★企業界大亨:他們對布置的家庭作業永遠都不會表現得太熱情,除非其中包含了一些能令他們激動的,能捕獲他們想像力的成分,幷能給他們一個創新和分享觀點的機會。他們出的點子能讓學校管理變得更合理,幷從中受益。在6歲時他們就知道把零用錢存到銀行,完成他們人生的第一次資金積累。
★挑戰者:在別人眼中可能是複雜的事情,他們却能從中發現樂趣和魅力,如猜謎、修理別人已放弃的洗碗機,或者在學校裏解决那些棘手的問題。
★明星:他們在任何場所都會顯露出自己的創造力,幷帶著隨意的、淡淡的憂鬱表達著他們的創造力。從跳舞、美髮、居室裝飾、學業成就,到他們如何在12歲的時候憑藉自己的最新暢銷歌曲獲得第一個百萬。
★ 成熟的健談者(話匣子):廣泛閱讀使他們能告訴你幾乎所有的事。在談話的時候,從來都是不知疲倦。他們的知識面會超過周圍的同伴,他們更喜歡和年長的孩子或成人交談。永遠都不要和他們爭論或爭執——因爲你知道——他們總贏。
http://www.pep.com.cn/xgjy/xlyj/ ... 20081013_522430.htm
超常兒童(supernormal children)是指智力發展突出優异,或具有某方面特殊才能的兒童。在古代,這類兒童被稱爲神童,以爲他們是天降神賜的。20世紀前,在西方學者中,天才遺傳决定論占優勢,這類兒童被稱爲天才。20世紀初推孟把智商達到或超過140的兒童稱爲天才兒童。此後在相當長的時期內,天才兒童的概念主要是由智商分數來說明的。20世紀50年代後吉爾福德提出智力的三維結構模型,幷指出智力測驗不能鑒別兒童的創造力。以後,學者們還認爲天才兒童的概念裏不僅包括創造力,還應包括像卓越的領導能力、數學能力等特殊才能。20世紀70年代末倫朱利(J.S.Renzulli)提出“三圓圈天才兒童”的概念,認爲天才兒童是由中等以上的智力(包括一般智力和特殊能力)、對任務的承諾(包括强烈的動機、責任心等)和較高的創造力這三種心理成分相互作用高度發展的結果。我國心理學界和教育界把這類兒童稱爲超常兒童,認爲超常兒童的心理結構中不僅包含智力和創造力,也包含一些非智力個性特徵。
語言天才有竅門確定種類來“切換” 來源:《新聞晚報》2002年3月04日
許多人除了掌握自己的母語之外,還會另外幾門外語。德國科學家的一項最新研究顯示,人們之所以在使用不同的語言時可以迅速“切換”而不會混淆,是因爲各種語言的不同發音規則如同一個“過濾器”,使得說話者可以分辨出不同語言,進而自如切換。
德國馬格德堡的奧托·馮·格裏克大學的科學家蒙特帶領的研究小組選取能够熟練掌握西班牙語和加泰羅尼亞語(西班牙東北地區語言)的人作爲研究對象,讓其對西班牙語詞彙、加泰羅尼亞語詞彙和故意編造的“僞詞彙”進行辨別。研究人員同時利用功能核磁共振技術監測受試者腦部活動。結果發現,與只會一門語言的人直接從單詞聯繫到其含義的過程相比較,雙語受試者總是先確定其語言種類,然後才反應出其含義。
科學家認爲,這是由于各種語言不同的發音規則如同一個“過濾器”,首先確定語言幷“關閉”掉腦部對另外一種語言的反應能力,然後才分辨其含義。科學家介紹說,以前人們認爲可能是大腦的不同功能區分別控制各種語言,才使得人們在各種語言間切換時不致混淆。但新發現表明,各種語言在腦部屬于同一腦部功能區管理,語言的發音規則才是控制其識別機理過程的關鍵。
論"天才"的記憶
一個人具有何種天才,很能說明他最能記住何種信息。數學天才的表面下潜藏著記憶數字與空間信息的能力;語言天才的表面下潜藏著記憶語言信息的能力。之所以不存在總體上的全面增强的記憶力,原因正在于一個人要麽有語言天才,要麽有數學天才。
有數學天才的兒童不單是在回憶數學與位置方面表現優异,在回憶不能用言語編碼的視覺信息方面也優于具語言天才者。科學家小時候在數學上一般都智力早慧。他們常在思考時使用視覺表像。例如,假定你想記住一個中國方塊字的形狀,你不可能一下子就能用文字符號標明,因爲它看上去不像你叫得上名稱來的任何東西。你不得不把它的形狀儲存在視覺記憶中。當要求有數學才能的兒童記住這類無法用言辭表達的形狀(該項研究中用的是波斯語字母)時,他們的表現優于在言語智商上與其旗鼓相當的對照組。因此,這些兒童表現出來的技能與言語能力無關,而與智商中一個子成分,即數學才能,有很大關係。假如現在給你看一個毫無意義的視覺圖形,幷不要求你記住它。這時,你的卓越的圖形記憶便會表現出來。即使你沒有故意去記,圖形也會被你毫不費力地"拍照"下來,幷儲存在視覺記憶中。在這類"未負特殊使命"的視覺記憶任務中,具有數學天才者表現優异。當要求被試者複製一種複雜而不易具體辨認的圖像時,在被試者看完圖像後把圖像移走,讓被試者根據記憶再現該圖像,做得好的也是那些攻讀需用大量數學知識專業的大學生。
而有言語天才的兒童在長時記憶中獲取單詞比較快。
不同的研究結果表明,不同類型的天才兒童在工作記憶中最易存儲的信息種類有所不同。具數學天才者最易存儲的是數字、空間和視覺信息;具言語天才者最易存儲的是單詞。因此,與許多人的想象不同的是,在天才身上幷不存在一種共同的記憶能力促進因素。恰恰相反,要回憶起的信息種類與所具天才的種類相吻合時方能促使人産生記憶。只有在語言與數學領域均具天才的全才對兩類信息的回憶能達到同樣好的程度。專家幷不是對任何一種信息都有超凡的記憶,他們只能記住自己從事的專業領域的信息。例如,10歲的國際象棋專家對棋的位置具有超凡的記憶,但記數字却不行。某一方面能力强幷不意味著各方面能力俱佳。 |
|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6-4-2009 12:3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徐志頻〈求平等,反平等,不平等〉
人所以執著做一件事,必然是他反復想過,當時是想通了,認定了,內心裏相信了。人常常欺騙他人,有時也欺騙自己,但人頂多敷衍自己所不信,不愛好自欺,這大概就是人說的理想主義。
平等大概算得上理想主義的一個追求。到底什麽叫平等?這兩個字給人的聯想,無非兩樣:一是作爲政治概念,有飯大家吃,有錢大家用,有田大家種,有好處大家分享。中國歷史兩千年,人與人打得不可開交,爲的也就這兩個字。一是作爲佛教概念,主張衆生平等。人與人,人與動物,人與植物,人與宇宙間一切有靈的生命,貴賤是完全平等的。這有順自然的意味。所以:如果說政治是偏實用、有社會學意義,佛教偏反實用,有自然學說意義。
政治的平等,支持的絕多。但口號意義大于實際意義。真正的政治平等是否可以做到?理論上還搞不明白,但實際上是沒做到。衆生平等,相信的多,不相信的更多。要人將自己的生命,看得跟猪馬狗牛一樣,誰能做到?口頭上做到,沒有行動,那就是假。鼓動別人相信,首先需要自己行動。對理想主義者來說,行動的意義大于信仰。退一步,人與人的平等,誰能做到?一個可以揮金如土的人,會將自己的生命等同于流落乞丐?這個例子意義不大,但理論意義巨大:只要這兩個無法劃等號,人與人的平等,就永遠是虛假口號。
人與人真正被看作平等,聖人與乞丐可以做到。聖人一是行動家,相信一個事,是絕對要相信,是絕對要做到。說得到做得到,這是聖人的境界。聖人看透人赤條條的來,赤條條的去,自己雖然萬人膜拜,但口耳舌鼻之欲,所需要的食物,不會更多,不會更少,不會不同。聖人求真,所以沒有敷衍,理論更行動高度一致。宇宙間更多的大,讓聖人也發現渺小。打個比方,人與人的差別,有時是一座山與一顆石子,但跟太陽作比,則山與石子小的極限,都趨向于零。在更大的境界裏,聖人與乞丐確實沒什麽分別。《紅樓夢》裏說:縱有千年鐵門檻,終需一個土饅頭。說的就是小平等。這有點激奮,是恨不得貴族早死,好和奴隸一樣,一胚黃土,最後歸宿。歸宿面前,美與醜也可以同一。加西莫多與愛斯梅哈爾達,最後骨灰化在一起,同歸于土地。一切都平等了,這是自然法則。自然法則讓聖人都明白,不管多麽不平等,外力會讓人承認,人與人最後平等。
因爲聖人是幾乎所有人無法企及的境界,那又是一種理想,所以現實社會,表現的正是不平等。
不平等是否符合自然法則、宇宙真理?說來也是。在動物世界,爲什麽角馬生下的兒子,注定要成爲獅子後代的晚餐?爲什麽生態食物鏈上,注定是一個金子塔結構?爲什麽人類有二八法則?爲什麽人一生下來,有人祖産已富可敵國,有人一貧如洗?更甚而言之:爲什麽人生下來的天賦、能力、智力,也都不一樣,而且天然如動物世界,構成一個層級的等次?這是不是說明,人類社會,宇宙真理,就是要維繫這個等級,不平等是真理,平等是反人類、反宇宙的罪過?
難道可以這樣結論:自然法則、宇宙真理,就是反平等,所以人類需要追求不平等。追求平等是反人類?比如人一出生要讀書,是爲了出人頭地,這追求的正是不平等。比如一將功成萬古枯,其中蘊涵的邏輯,說白了就是:普通人的生命,本身就是賤如草,是大人物成就事業的炮灰,或者說一個籌碼。
在絕大多數有良知的人聽來,這已經絕對荒謬。那麽,就由反平等,去求平等,從而達到平等。毛潤之先生是這樣做的,他采取的方法,是集權。由集權而放權,大民主,大自由,結果費力不討好,慘敗收場,給自己添污,成了個讓人扼腕的悲劇英雄。這是否可以說明:毛潤之違反了自然法則,違反人類金字塔結構下的不平等天然規定,從而導致費力不討好?就是說:毛澤東追求人類平等,是錯誤的。人就應該不平等,必然要反毛澤東而行,讓一部分人成爲將軍,讓一部分人成爲炮灰,貴族與賤民幷存,才是合理的世界。
承認不平等是人類的真理,那麽就必然需要將人劃分,有貴族,有平民。貴族與平民生命不同價,他們之間,可以圈層。今天的社會,正是這樣。各種達人,應運而生。達人就是高貴的人,凡是貴族,必然需要有人墊底。依靠智力資源、制度設置,甚至是非法手段而成爲貴族,可以理所當然成爲高高在上的人。現實在迫你承認這個理論。今天的社會合理嗎?今天的社會不合理嗎?
人類社會,越是複雜的問題,越十分容易搞懂,但誰也無法回答,誰也無法論證的,總是一些最樸素,也最簡單的常識。常識就是說不明白。那麽,到了這時,我們唯一能做的,還是只有相信。
我相信,自然法則、宇宙真理,就如同太陽一生出來就比地球大一樣,是規定了不平等的,但地球與太陽,大小優劣自現,又互依互存,不相打擾,是歸于衆生平等理念中去的。所以,不平等的平等,就是自然法則。但同時我還相信,在不平等的平等中去追求平等,而不是追求不平等,是繼之的一條法則。 |
|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6-4-2009 01:0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李敖語妙天下》談殷海光 2009/03/02
本文根據《李敖語妙天下》整理而得。作家阿康(家和萬事興):李敖大師節目的特點是口語化嚴重,且他邊講邊出示資料,所以整理成文字或許讀起來不是很通順。為了能更充分的理解大師的本意,更流利的閱讀,我在整理時做了些許改動和删减,但可以保證沒有改變大師的原意甚至語氣和用詞的習慣。後記:又花了整整一個晚上,很累也很欣慰,算是我為宣傳大師的思想再作一次微薄的努力。
他(胡適)當年是有勢力的人......他到了臺灣,這個勢力就變小了。那時候北京,共產黨在批判胡適,現在大家看法比較開展了,祖國對胡適的書也不查禁了。有沒有把它從批判胡適思想的這種定位再放寬呢?我做了一個有趣的測驗,我到了北京大學演講,我捐出來100萬臺幣,就是要求給北京大學的以前的老校長,就是胡適,蓋個銅像。一百萬够了!我說這裏有魯迅的銅像,有蔡元培的銅像,有很多人的銅像,怎麽會沒有胡適的銅像呢?我捐100萬給他蓋。到現在,這個銅像也沒蓋出來,也沒立出來。還給我,我說不要還。我說等你們,等你們想通了就立起來。我不是給到臺灣來的胡適立銅像,我是給當年的五四運動、新文化運動,那個時期的胡適立銅像。後來胡適死在臺灣,演講的時候摔倒,當場就死在臺灣。
胡適在臺灣支持了一個雜志,這個雜志主張自由民主的,叫做《自由中國》……《自由中國》批評蔣介石政府,由于胡適做他們的發行人,因為蔣介石跟胡適有交情,所以沒有下毒手。《自由中國》雜志不但辦了,(還)辦了十年,連辦了十年。有一次跟國民黨政府發生了尖銳的沖突,國民黨政府恐嚇這些印刷廠“你們不要給他印”。那個雜誌啊,沒人敢給你印,你還辦個屁啊?鬧得很僵,胡適出來打圓場,就找個印刷廠繼續給他印,然後胡適寫篇文章和稀泥,叫做《容忍與自由》。意思是說,不但那些拿刀拿槍的人,要有度量,容忍別人,我們這些拿筆桿的人也要有度量,容忍別人。這篇文章發表以後,殷海光不高興了,就寫篇文章要質問胡適說“你應該勸這些有刀有槍有錢有勢的人,叫他們容忍。你怎麽勸我們這些書生、拿筆桿的人容忍呢?”當時胡先生講了段話,我把它留下了,講得真好!胡適說:“殷海光先生啊,你不要搞錯了,我們也是有權有勢的人啊!”胡適這段談話談得很動人,他說,我們也是有權有勢的人,可是我們這個權勢啊,不是建築在那些刀光劍影上面,也不是建築在那些金光閃閃的金錢上面。我們不靠赤裸裸的武力,也不靠那些白花花的銀子、金子,我們是直接訴諸人類的良知,大家覺得我們說得對。為什麽他們要打擊我們呢?因為
我們有勢力,政府才打擊我們,才圍剿我們。可見我們也是有勢力的,只是這個勢力不表現在這種世俗的層面上,不想表現在穿名牌、或者是開好汽車、有好的機關槍,不是這個。我覺得胡先生的話說得很有道理。我們不要妄自菲薄,我們這些第一流的知識分子,我們有影響力,那就是我們的勢力。我們也是有勢力的人——胡適這個意思深深地影響了我,我覺得我李敖是有權有勢的人,我不跟你比刀,也不跟你比槍,也不和你比存款。我不是照樣這樣子嗎?,我最風光的一次我必須跟大家說,我出獄以後,臺灣最漂亮的電影明星要嫁給我。真相告訴你們,不是我追她的,(她)找上門來要嫁給我。奇怪啊!人家都要嫁給有錢的那種商人啊、有錢的企業家啊、第二代啊、小開啊,要嫁給這些人,為什麽要嫁給你李敖?大家知道,原來李敖這種人也代表一種女人所欣賞的一個標準。我們也是有權有勢的人,我們不要忘記這一點。殷海光懂不懂?我覺得他不完全懂......
陳平景把殷海光寫給他的信送給了我。所以我才說,今天臺灣新推出的所謂殷海光紀念館,他們缺的資料太多了,他們沒有殷海光跟我的這些很多資料,也沒有殷海光寫給陳平景的這些信。(信中)其中有段話,殷海光說:“有些人把我看成胡適一流的人。早年的胡適確有些光輝,晚年的胡適,簡直沈淪為一個世俗的人了。他生怕大家不再捧他,唯恐忤逆現實的權勢,思想則步步向後溜。我豈是這種‘名流’?”言外之意,他看不起胡適。我認為殷海光這些話是不公道的。為什麽?是胡適和蔣介石的關系,由于蔣介石對胡適的信任,間接地胡適做了靠山,保護你們《自由中國》雜志,你們才能够這樣子駡蔣介石駡了十年。如果不是胡適,蔣介石早就把你們幹掉了!哪裏還輪得到讓你們玩十年呢?這就好像法國那個小說一樣,一個女的,有一個私生女兒,很窮苦,養不起她女兒。怎麽辦呢?偷偷去做妓女去賣淫,為了使女兒能够過一個好的生活。結果女兒長大了,忽然有一天,發現她媽媽做過妓女,就開始看不起她媽媽、奚落她媽媽、挖苦她媽媽。這個媽媽,當然很痛苦,為什麽痛苦?我為什麽去賣淫?為什麽做妓女?是為了你,為了把你養大,長得好好的,長得漂漂亮亮的。也許我該罵,可是總輪不到你來罵我吧?同樣一個近的例子,是我的前妻胡茵夢。她的爸爸是在我以前在的立法院裏做老賊(的),這一批老的立法委員。她的爸爸在60歲過生日的時候,忽然收到她媽媽送的一包禮物,這個禮物打開一看,嚇了一跳,是一瓶鹽酸。意思是說,老娘要毀容,在你臉上澆鹽酸。我的前妻胡茵夢的爸爸嚇死了,就逃掉了......逃掉以後呢,大家就談判嘛,叫朋友來談判,就是說我再也不敢回家了,那麽我在立法院的這個薪水,給你們母女二人來享用。每月你們去領錢,去花。我死了以後,有什麽錢都給你們。他自己就逃掉了。所以胡茵夢那麽漂亮的女人,她的成長,是跟她媽媽享受了她爸爸的全部的立法委員的黑心錢,長得那麽好。有一次胡茵夢幫著一個民進黨的人競選立法委員,幫他助選,胡茵夢就舉例說她爸爸“老賊當時不可以領幹薪,拿人民的錢,拿政府的錢,拿立法委員的錢而不講話。”我就覺得胡茵夢她做得不對。她爸爸不講話,不行使立法委員職權,是不對,可是這個“不對”輪不到你來說。為什麽呢?因為你就是你爸爸那種喪盡言論權利、那種漫無心肝地跟國民黨的政權鬼混的人,他出賣他的靈魂所賺的錢,就給你媽媽和你,你們才能够長大。所以他該罵,可是輪不到你去罵。
現在我們看到了胡適當時跟雷震之間的秘密通信,今天大家駡胡適,說是《自由中國》出事以後,你胡適沒有支持雷震,甚至沒有到監獄去看他。當時有很多的人都駡胡適,說你為什麽不支持雷震。胡適不支持雷震嗎?在這些通信裏面發現,胡適從來沒有鼓勵過雷震去搞反對蔣介石,幷且警告他,如果你們要搞政治搞反對黨,責任自己要負。胡適從來沒有說“我同意你這樣做”,可是他們這樣做,出了事情,今天賴胡適,我認為對胡適是不公道的。大家想想看,雷震坐牢,胡適不去看他,要被那麽多人駡,這需要很大的勇氣才能擋得住你們駡我。不怕你們罵我,他為什麽不去看雷震?為了不刺激蔣介石。因為不刺激蔣介石,才能換取雷震這十年之間在牢裏面住得舒服。大家知道嗎?坐牢有100種,坐牢的時候,看你是坐哪一種牢。雷震坐的牢裏面,床是特製的,因為他人高馬大,睡的是彈簧床,牢裏面有冰箱。是這樣子高級待遇的,原因就是這裏面可能有暗盤,就是胡適要求給雷震在監獄裏面特別優待。而胡適不去看他,表示說,我不刺激你蔣介石......胡適不但沒有支持雷震搞新黨,還勸他要小心。你要搞,自己要負責。這樣子駡胡適,對胡適是不公道的。最重要的一點是,你這個雜志——雷震主持的《自由中國》雜志,辦了十年都不出事,像我李敖辦雜志,五年就關門了,就出事了,原因就是胡適在暗中做調劑、做保鏢。所以我說,殷海光在他話裏面對胡適也某種程度的不公道。胡適,不錯他是落伍了,他正如殷海光所說的,他已經不是當年五四運動、新文化運動時代的胡適了,的確不是了。可是他在臺灣,在大的方向上面,他還是把持得很緊的。他沒有贊成蔣介石連任啊!雷震出事的時候,願意挺身出來給雷震做一個人品上的證人,公開說雷震是愛國者的,沒有別的知識分子敢啊,還是胡適敢這樣做!這個故事告訴我們,我們知人論事,要想得很深遠。
我在臺灣不佩服別人的。人家問我:“你佩服的人是什麽人?”我說:“我要佩服什麽人,我就照鏡子。一照鏡子,哦,原來就是他!我佩服我自己啊!”可是這種高等的知識分子裏面,我承認有兩個人很不錯的,一個是胡適,一個是殷海光。當然,他們的範圍太狹窄了。怎麽叫狹窄呢?我舉個例子給你看。當《自由中國》垮臺以後,殷海光雖然沒有坐牢,可是心情很不好。到我這兒新店租個小房子,我請他來,我說,你來跟我吃魚,吃活魚。他就跑來跟我聊天。我說:“殷老師啊,讓我講一句不客氣的話,你們辦了十年的《自由中國》,談自由,談民主,談法制,談開明。你們的《自由中國》是臺灣的鐵道線上的“自由中國”,就是縱貫線上的“自由中國”。真正的民間的“自由中國”你們不知道。”他就說“你舉個例子。”我說:“我當過兵,做過排長。我親自一步一步走,從嘉義走到高雄,我們這樣走,我們脚都走破了。我們親身看過民間的疾苦。我看到了那種叫軍中樂園,就是軍隊裏面的妓女,專門為軍隊服務的妓女。妓女怎麽樣做呢?就是每個軍人去,官長歸官長,阿兵哥歸阿兵哥,要買票。下面是彈子房,上面一排照片,1號,2號,3號......女孩子的照片。那麽這個照片說,今天放假,意思是她有月經來了,其他的你點號碼。好比說我點5號,我看了照片不錯,好了,買票,5號。每一次進去,發生性行為,20分鐘就要出來。幷且規定好,只能射精一次為限。然後你看,人肉市場啊!那個女孩子服務了客人以後,出來,倒一盆水,回去給這個男的洗了。然後第二個男人就上。而這些個小房間,門口是排隊的。這個女孩子如果出來接一盆水的時候,旁邊那些還要擰她肉,擰她屁股,大家充滿了調戲。那過的是非人生活!那20分鐘就換一個男人,20分鐘換一個人。有時候接客接40個男人,一天接40個人,還要放鞭炮來慶祝。”殷海光說:“為什麽那些女孩子肯啊?”我說:“她是奴隸啊!她的身份證都被扣留了。你非幹不可啊!給你點錢!給多少錢呢?給你兩塊錢,你接一次客給你兩塊錢。其它的錢都被那個流氓、老鴇子,這些大茶壺,這些妓院的人分掉了。她只拿兩塊錢。”我跟殷海光說:“如果我是那個妓女,我不能夠有自由,我拿不到身份證,我不能夠擺脫這個悲慘的命運。那麽對我說起來,如果我每一次它不是兩塊錢,而是三塊錢,而是四塊錢,如果接客的時間稍微少一點,不要一小時三次,變成兩次,如果我的環境能够改善,我不能脫離這種悲慘的現狀,只是半小時一次,然後每一次多拿兩塊錢,我管你什麽政府統治我,我管你是國民黨,是共產黨,是日本人!對我都是一樣的。我只是希望能够改善一點點我奴隸的命運,我都接受。你們《自由中國》談了半天自由、民主、開明、進步、反對黨,對她而言,統統狗屁!對她沒有意義!”殷海光聽了以後哭起來了。他說:“的確,你李敖比我們更瞭解民間,瞭解真實的人們需要什麽。我們所努力地追求這些東西,最後可能是一場空。”真的是一場空,我告訴各位!《自由中國》雜志辦了十年,一期也沒查禁,最後雷震關起來,坐了十年牢。十年牢出來以後,出獄那天還是我接他出來的,殷海光已經病死了。 |
|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6-4-2009 01:0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雷震後來還發神經啊!蔣介石死的時候,在臺北的所謂的國父紀念館停靈。多少人排隊去看他,看他最後那個死人樣子。雷震也跑去排隊啊!你這不是神經病嗎?我才知道,這些老國民黨,最後緊要關頭又回去,又恢復了那個老國民黨的意識形態,令我們非常的失望!還有這個人,叫傅正,也是跟雷震一起坐牢的人,後來不跟著民進黨鬼混嗎?後來不死掉了嗎?你們談了很多的自由、民主、開明、進步、愛國,最後跟著民進黨扯,你這是什麽意思啊?這就是說做過國民黨的人,常常永遠是國民黨。我跟殷海光在師友之間,我承認他是我的老師,可是事實上他沒有教過我。他本來教我們歷史系的大學一年級的《邏輯》,可是因為我不喜歡他,所以我沒有選他的課,他沒有實際的教過我。可是陰差陽錯之間,他跟我有了很深厚的交情。照了殷師母所說,我還救了他一命。我抵押了房子,我借錢,來救他,使他的胃癌盡早被發現,能够多活一兩年。他是我的老師,也是我的好朋友。可是他是一個很單純的書呆子。譬如說,他一輩子只打過四次電話。他拿起電話機來,他手就流汗,就發抖,他不太敢跟對方講話的。他是這麽一個生活上面非常拙劣的人。他跟夏道平,也是《自由中國》的一個作者,到觀光飯店去,進了電梯以後無法到頂樓。為什麽呢?因為他不會按這個電梯的鈕。他生活方面非常拙劣的。可是你們不要以為他是一個不講手段的人,他還是非常地有湖北人的氣味的,我常常笑。你們看看雷震的全集,雷震的日記裏有一段專門駡殷海光的,就為了一件事情,雷震跟殷海光說:“事實已經不是這樣了,你怎麽可以這樣講?”殷海光說:“談什麽事實?這是政治鬥爭啊!”雷震把這段話寫在日記裏面,感到非常的失望。說“殷海光,你們是高級的知識分子,怎麽遇到事實真相的時候,你們為了政治鬥爭可以抹殺事實?”所以殷海光又是單純的人,又是復雜的人,有湖北佬的那種復雜。我講的話充滿了成見,中國一句老話說:“天上九頭鳥,地上湖北佬。”為什麽湖北佬有問題?他是根據計學說他有問題......所以從國學大師章太炎以下,都不相信湖北人。殷海光是湖北人,他有湖北人那種小毛病,有的。可是我再說,他是個了不起的人,談這些小毛病都沒有意義。最重要最重要的,殷海光最後在臺灣,由于《自由中國》的這個屏障,這個媒介,他真正是我李敖佩服的一個人,就是他對蔣介石的態度。雷震不算,因為雷震他是國民黨的核心政治裏面,窩裏面的人。雷震來臺灣,還帶來兩輛私人的轎車,你知道嗎?別人逃難,人都逃不出來,他有兩輛汽車都可以帶出來。他是搬家,他不是逃難。他跟國民黨有這麽好的關系,所以蔣介石判他十年徒刑,他一邊坐牢,他的太太繼續做監察委員,照做不誤,沒有影響。他的小老婆繼續住臺灣銀行給他的房子,照住不誤。他跟國民黨是一家人。所以在他坐牢出來以後,他還是想到了他們國民黨這個團隊,怎麽辦?殷海光不一樣,殷海光真的能够脫身出來,這是殷海光很了不起的。我們常常覺得,你知識分子對抗蔣介石政權,對抗就好了。不是那麽容易的事情......
臺靜農是什麽人?是國立臺灣大學中文系主任,一直做到死。臺靜農是什麽人?請看《魯迅全集》裏面的《魯迅書簡》,這是寫給臺靜農跟李霽野的信。大家看多少封信啊!42封信,魯迅寫給臺靜農。他是魯迅的大將。到了臺灣,投奔胡適,後來再向蔣介石靠攏。他也沒有很肉麻地靠攏,可是當你用那麽好的毛筆字,寫出來蔣介石這麽爛的一段文章,還表示追念,你有沒有一點點知識分子的風骨啊?今天在臺灣,從林文月,臺大退休教授以下,大家都捧臺靜農,把他捧得了不起。在我李敖看起來,成何體統啊?殷海光就沒有這種媚骨。蔣介石死的時候,請大家看,多少人跪下來?多少人在蔣介石移靈的時候跪下來,拿著香跪下來?成何體統?你告訴我成何體統?古代的皇帝死了也不過如此。臺灣(人)說,我們向中國大陸表現我們臺灣是多麽的自由、民主、人權。自由個屁!民主個屁!人權個屁!你們的蔣介石死了,你們拿他當皇帝來對待,你們集體在下跪!你們是這麽一個島上的這麽多的人!蔣介石死了以後,他兒子下跪,他兒子死了以後,還有人對他兒子在下跪,那不是馬英九嗎?還不止跪了一次!臺灣這些軟膝蓋的人,是這麽多的時候,我們才知道殷海光這種人是多麽的鳳毛麟角,多麽的了不起!他敢站出來跟蔣介石幹,跟蔣介石的政權敢對幹,真了不起!
我必須說我在臺灣60年,看到兩個高級知識分子,人模人樣的只有兩個人。一個是胡適,一個就是殷海光。不管他們有多少缺點。至于我李敖,當然是了不起的人。你們沒有看到,我是這麽優秀的、這麽有原則、有人格的人?你們看不到,我就是啊!可是我也比他們有好運氣,我一直活到現在。我也有壞運氣,壞運氣就是,胡適和殷海光他們都趕上了中國人尊敬知識分子的年代。胡適做北京大學教授的時候,只有26歲,那個時候中國人尊敬知識分子。殷海光年輕的時候,那個時候的一個中學生,相對的是四千個文盲,四千個文盲的中國人,才有一個中學生。所以一個中學生是被尊敬的,一個大學生是被尊敬的,一個大學教授是被尊敬的。等到我李敖出現的時候,知識分子已經不值錢了,是臭老九。唯一給知識分子帶來萬丈光芒的人,只有李敖,幷且活到現在,幷且出現在你們的眼前。所以當我慎終追遠,要找一找有幾個人能夠夠看一下的時候,我必須說,60年來我只看到兩位,胡適和殷海光。
我跟大家談到殷海光,殷海光走了,離開我們已經40年了。殷海光最後是怎麽死的?據殷師母描寫,他吃飯的時候,吃了一半,忽然想起來蔣介石,他恨蔣介石,桌子一拍,站起來了,飯也不吃了,就開始駡蔣介石。駡完了以後,也沒有心情吃飯了。最後得了胃癌死了。我曾經說,殷海光死的時候是49歲,他痛恨的蔣介石活了89歲。你的敵人比你多活了40年,你反對他,你輸了!要反對敵人,要像我李敖這樣反對。我們有技巧,有壽命,有好的運氣。你們那樣反對,太笨了......這個人(殷海光)長得其貌不揚,我曾經挖苦他,像是臺北市北門電信局門口那個偷偷摸摸賣春宮畫的那種人,長得很難看......
這個將軍34歲死了,他叫蔡鍔。當年反袁世凱的時候,他有一個口號“為國民爭人格”。袁世凱是王八蛋,袁世凱禍國殃民,大家沒話說,我們都知道這不是問題。沒有什麽好討論的,討論的是說,我們要不要站出來跟他挺身而鬥,反對他?反對他的原因呢,是為了我們自己的人格。如果他這樣的一個王八蛋,我們沈默,我們不肯反對他,我們還附同他,我們寫毛筆字捧他,我們雙膝下跪,磕他頭,是我們沒有人格了。所以“為了國民爭人格”,我們要反對他。蔡鍔當時反對袁世凱,是說“你怎麽可以違背大家的公約?我們把清朝推翻了,把皇帝推翻了,你怎麽又要做皇帝呢?你怎麽可以這樣做?如果你袁世凱做皇帝成功了,你太羞辱我們全中國的國民了。所以,你是王八蛋,我們沒有懷疑;我們為了我們的人格要反對你,不是為了你壞才反對你。你壞,當然我們要反對你。可是那不是主要的問題了。當我不站出來反對你的時候,我是什麽人呢?我沒有人格了!”我們看到60年來,臺灣統治者這麽壞,從蔣介石以下出現頻率這麽高,我們看這些高級的知識分子,居然看不到有幾個人站出來敢跟他們對幹的。我們看不出來啊!就因為這樣子鳳毛麟角,我們才覺得殷海光多麽地了不起!我李敖是多麽地了不起!我寫了七本書去鞭蔣介石的尸;寫了兩本書鞭蔣經國的尸,沒死就開始出這個書駡他;又寫了兩本書駡壞的國民黨;又寫了一本書駡這個壞的民進黨。要沒有我們這種人出來,我們都沈默,我們都隨波逐流,我們會沒有人格,我們會懷疑我們的人格。如果我李敖茍且偷生,不敢碰你們,不敢惹你們,不敢拆穿你們,我覺得我沒有人格。今天殷海光的紀念館出來,我覺得是好事一件。可是落在這些人手裏,你們這些假的殷海光的信徒手裏,用殷海光來作秀的這些爛知識分子手裏,我認為是可耻的。當然一個例外,就是殷師母。殷師母跟殷海光,他們是夫妻的關系,她因為信教信迷了,所以才變成今天這個樣子。現在不是譴責殷師母的時候。現在是要譴責居然有這麽多人要作殷海光的秀,來炒作殷海光的紀念館,而遺忘了李敖。我認為你們太笨了,看到沒有,我在電視裏面可以對你們口誅筆伐。我沒有亂說哦!拿出來,一件一件一件一件的真的證據給你們看。幷且告訴大家殷海光有很多很多缺點,可他最了不得的一點,就是在那麽樣的漫長的黑夜裏面,漫長的白色恐怖時代,他真正地是英雄人物,站在第一綫跟蔣介石對幹。殷海光真了不起! |
|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30-4-2009 11:2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潘震澤】觀念平台-現代醫療的困境2009-04-29中國時報(作者為生理學教授,科普作家)
近日有兩則醫藥新聞報導,一是竹北生醫園區經營權爭議,另一是健保洗腎門診花費躍居第一,不免讓人思考,國內的醫療照護,究竟要往哪個方向走。
老一輩人大概都記得,小時候天花、小兒麻痺、霍亂、腦炎等傳染病流行不斷;心臟病、中風、腎疾、肝病、癌症等重症,幾乎都沒得治;帕金森氏症、精神分裂、風濕性關節炎及肺結核等疾病,也沒特效藥可用。還有就是多數家庭生養眾多,食指浩繁,少數人則結婚多年,膝下猶虛。
上述景象,隨著越來越多的抗生素、類固醇、避孕藥、抗精神病藥物的發現,以及開心手術、器官移植、放射化療、輔助生殖等醫療進展,已然大幅改觀;現代人的平均壽命,也逐年提高。在對抗疾病上,現代醫學似乎已取得全面勝利?!
然而實情卻非如此。且不說現代人對己身健康的憂慮有增無減,就連醫生對自己行業的滿意度,也逐年下降;更不用說醫療費用的直線上漲、醫療糾紛的日益增多,以及另類醫療的走紅,在在顯示出現代醫學面臨的困境。
歸根究柢,現代醫學對於許多疾病的成因,仍不了解,也就談不上根治。過去一個多世紀來,除了由微生物引起的多種傳染病、少數由單基因突變造成的遺傳病(纖維囊腫、血友病、杭亭頓氏症)、少數由環境因子(菸、石棉、放射線)造成的癌症,以及多數老化相關疾病(白內障、關節炎、血管硬化、多數癌症)外,幾乎所有的神經疾病(多發性硬化症、阿茲海默症、肌萎縮性側索硬化症)與免疫疾病(風濕病、過敏性皮膚炎、腸道發炎),肇因都不清楚;這一點,只怕出乎許多人意料之外。
正因如此,現代醫學常精於診斷而拙於治療;對許多發病機制未知的疾病,就算檢查出來,也只能治標,未能治本。舉個極端的例子,某些帶有致命性遺傳病基因的家族成員,就面臨是否要做基因篩檢的兩難:不檢查,於心不安,也不敢結婚生子,檢查出來若是陽性,也無計可施,只有等著發病。
至於洗腎,就是個治標之道。人有兩個腎臟,各擁有超過百萬個過濾單位,潛力甚大,腎功能只有低落至二五%以下才會出現症狀。到時除了腎臟移植,醫生也無治本之道。國人罹患腎疾必須洗腎的比率,名列世界前茅,顯然與國人生活習慣與環境有關。國內醫界若不從預防做起,而只強調洗腎技術好,可謂捨本逐末。
竹北生醫園區的籌建,應不只是蓋個大型教學醫院,提升新竹地區的醫療水平而已;生技產業也不像電子業,只要有設備有技術就會有產品。要是沒有基礎與臨床研究的配合,就某些疾病的機制與治療取得突破,更是不可能吸引國外病人前來。
竹北生醫園區既是全新機構,就該有全新的思維與建制,而不只是哪個單位的附屬醫院。國內生醫界應有破除門戶之見的胸襟,及抱著根治疾病的決心;前者謀事在人,後者則成事在天。 |
|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5-2009 08:2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父親爲何稱爲ba?
古今中外的語言文字學家,可能都考慮過這個問題,甚至曾深入地探究過這個問題。但是,至今沒人給出過合理的解釋。
與此相關的問題還有:
1.爲什麽要稱呼母親爲ma或mu?
2.世界上很多語言,包括許多方言,都稱呼父親爲ba或pa,而稱呼母親爲ma或mu,其原因是什麽?
3.在某些語言或方言中,爲何會用其他的發音來稱呼父母?例如稱呼父親爲da(大)/die(爹)/fu(父),稱呼母親爲niang(娘),等等。
如作進一步思考,則會涉及到人類對世界萬物的命名問題,例如:
1.我們爲什麽會將“天”命名爲tian,將“地”命名爲di,將“水”命名爲shui,將“火”命名爲huo,等等?
2.其他語言對這些事物爲何會作出不同的命名?或,爲什麽要用不同的語音來表示它們?
從上文分析可看出,這個問題實際上涉及到語言起源發展的過程和規律。
語言起源至今仍是人類不解之謎,這是專家們不能對此問題作出合理解釋的根本原因。
人類對語言起源的科學探究,始於近代西方。在此之前,“神造論”一直佔據統治地位,即:人類是神(上帝)創造的,語言則是神(上帝)創造人類時而産生的附屬物。將語言視爲人類與生俱有的天賦,就沒有必要去刨根問底了。但是,生物進化論出現後,人類逐漸走出蒙昧時代,人類由古猿進化而來的觀點被廣泛接受和認可。由此,人們開始去探究語言起源發展的過程和規律。
語言的起源問題,與其說是一個語言文字學問題,不如說是一個哲學問題,人們一直是在西方哲學體系下去探究這一問題的。但是,在西方哲學體系下,人們至今都還不能搞清楚語言的哲學屬性問題。換句話說,語言屬於哪一基本哲學範疇?人們至今都還不能確定!
西方哲學將整個世界劃分爲物質(存在)與意識(思維)兩大範疇。就語言來說,我們首先可以確定,一個人說話是受思維控制的,想怎麽說就怎麽說,脫離思維,人類是不會說話的,因此語言當屬於思維範疇。但是,一個人說話,能被他人感知,能被錄音,一旦說出口,就是不可更改的,是一種客觀存在。正是基於這一點,馬克思等西方哲學家將語言定義爲“現實的思維”。
“現實”即存在,將語言同時歸屬于完全對立的“存在”(物質)與“思維”(意識)兩大範疇,顯然是不合邏輯的,是錯誤的!這是西方哲學的致命缺點。爲此,西方一直不能在哲學層面上嚴格地區分開“思維”、“意識”、“語言”、“語音”、“物”、“物體”、“物質”等基本概念,從而不可能確定語言的哲學屬性,自然也就無法去揭示語言的起源問題。西方至今仍著力於從動物試驗(如大腥腥)的角度去探究語言的起源,得出“語言起源於動物肢體動作”之類可笑的結論,是這一錯誤思維的集中體現!(注:這些可是當前人類研究語言起源的主流方向!)
揭示語言的起源,其最核心的問題是什麽呢?
艮人通過這些年的思考,認爲主要在於以下三點:
一、人類的語音最初是如何得到的?
語音,如同(文字的)字形一樣,肯定是一種客觀存在;同時,作爲一種交流工具,也必然是人類自身創造的。但是,人類語音不可能是人類憑空臆造的,它必然有著現實的依據,就如(文字的)字形最初源自於模仿實物之形的原始圖畫一樣。
原始圖畫,反映的是事物的形體特徵,屬於一種視覺信息。而語音,作爲一種聽覺信息,其現實來源只有一種可能,即:人類聽覺器官所能感知的自然事物的聲響特徵。爲此,我們可以百分之百地確定:人類語音最初只能源自于模仿自然聲響,與各類視覺信息(即形體信息)沒有任何的關聯。
例如,di(地)這個音由模仿雨點聲而得;shui(水)由模仿急細水流聲(撒尿聲)而得;huo(火)由模仿火苗聲而得;ma/mu由模仿嬰兒哭聲而得,等等。
二、語音是如何與語意取得一一對應關係的?
實際上,這一問題可理解爲古人命名萬物的依據,即:古人爲什麽會用不同的發音來表示不同的事物?或者說,古人是根據什麽賦予萬物以不同命名的?
答案很明顯,應該是客觀事物的聲響特徵!
其中的原理,在現代語言學中稱爲象聲(或擬聲),即:將模仿特定聲響而得到的語音,用於表示發出該聲響的事物。例如,由模仿雨點聲而得到的di音,用於表示雨點(滴)。
對象聲(擬聲),大家都能理解。但是,現代語言中象聲(擬聲)詞都很少,大量字詞都沒有(明顯)對應的聲響存在,該如何去理解呢?
換句話說,這裏有兩個問題是人們長期沒能想清楚,一直不能作出合理解釋的。將它們闡釋明白,是揭示語言起源關鍵之關鍵!
1.由模仿特定聲響而得到的語音,並非僅僅用於表示發出該聲響的事物,而用於表示與該事物相關聯的一整類事物。
例如,由模仿雨點聲而得到的di音,除用於表示雨點(滴)外,還可以用於表示“向下”、“對抗”等意:
(1)向下,低處(如“底”、“低”、“地”等);
(2)對抗(雨點濺擊地面才會發聲,如“抵”等);
(3)下面,次第(如“弟”、“遞”、“第”)。
(注:英語等語言中的前綴di/de也表示“向下”、“對抗”等意。)
2.人體基於本能而發出的聲響,也應歸爲自然聲響範疇。
例如,由模仿嬰兒哭聲而得到er(兒),由模仿嬰兒笑聲而得到hai(孩,指嬰兒最初因逗樂而發出的喉音,即《說文》中所言的“小兒有知”),模仿嬰兒哭聲而得到wa(娃,哇)。
再如,“呼”、“吸”、“齒”等,也由模仿人體之聲而得。
這裏重點解釋一下ma和mu這兩個音。
嬰兒啼哭,是基於一種本能,其雙唇用勁地一張一合,便會很自然地發出ma和mu這兩個音。因此,ma和mu是人類基於本能發出的自然音,是客觀存在的,並沒有特殊的含意。
但是,嬰兒在正常情況下是不會啼哭的,只有當其處於饑餓、疾病等不安適情況下才會啼哭。換句話說,嬰兒啼哭,即意味著“他(她)”在抗議,在呼喊著別人前去護理他(她)。通常情況下,這一責任是由母親來承擔的,因此,世界上絕大多數民族,都選用嬰兒的啼哭聲(即ma和mu這兩個音)來稱呼母親。
在這裏,還有幾個問題需要說明一下:
第一,ma和mu這兩個音絕對不是從外國進口來的。“母”、“姆”、“嬤”、“姥”、 “媽”等字,古已有之。一些語言學專業人士聲稱“媽”是從國外引進的,實因洋奴心理作怪,純屬扯淡。
第二,語言的産生發展,並非只受一種因素的影響。除地理環境、人類發音器官、發音習慣等外,還會受到政治經濟和社會文化等影響,爲此會作出不同的命名。例如,我國某些方言區稱呼母親爲“娘”。(“娘”與“糧”古音同,存在音變。)
第三,艮人探究語言起源的根本目的,在於實際應用,即教小孩學習漢語和漢字。如上文那樣去解釋ma和mu這兩個音,恐非小孩所能理解和接受。爲此,艮人另給出一個更形象的解釋:ma和mu這兩個音由模仿小孩吃奶聲而得,重些爲ma,輕些爲mu。
三、人類語音是如何發展變化的?
目前,這方面的專業學科有很多,共同點在於:以近現代發音學爲基礎,根據今音,去對古音進行構擬和固定。
但是,近現代發音學存在一個致命的缺陷:過份強調發音的標準化和規範化,而忽略人們對發音器官的實際應用。或者說,近現代發音學是爲校正發音而存在的,是靜態的。要想將一個音素發標準,不僅發音部位要正確,而且發音方法也要保證無誤。此時,發音器官處於相對的靜態,例如發a音,口形張開到最大才能發得標準。但是,在實際生活中,人說話時,嘴形處於不斷張合的變化過程中,而不是去靜態地去校正發音,很容易發生音變。例如,嘴由合到開,a音會變成ia/ua;嘴由開到合,a音會變成ai/ao;另外還會鼻音化成an/ang(即元音鼻音化)。
人們的發音習慣,是影響人類語音發展變化的一個重要因素。古今中外的人們,發音器官是沒有多少差異的,但在如何應用發音器官方面,則存在很大的不同。就原始人而言,肯定不能如現代人那樣熟練地運用自己的發音器官。他們模仿和練習發音的過程,和嬰兒學語的過程是相類似的。因此,我們從嬰兒學習發音的過程中,可以探究出人類語音發展變化的某些規律。 以ba/pa爲例說明。
首先,ba/pa由模仿嘴巴張合聲而得,不送氣爲ba;送氣則爲pa。兩者僅發音方法存在不同,古人並沒有作這樣細微的區分,而是將它們視爲相同的音。例如,“巴”、“吧”、“疤”與“ 爬”、“琶”、“帊”;“八”、“叭”與“扒”等等,今音雖不同,但古音肯定是相同的。因爲形聲字是對聲旁的替代,是根據“同音假借”原理創造出來的,聲旁相同的字,古音應該相同或相近。
其次,我們爲什麽要稱呼父親爲ba或pa呢?
上文中已指出,衆多民族都選用嬰兒的啼哭聲來稱呼母親。但是,如果你教嬰兒發ma這個音,在相當長一段時間裏,他都會發成ba這個音。爲什麽會這樣呢?
道理很簡單:嬰兒還不能熟練應用自己的發音器官!發ma時雙唇要用勁,發ba則只需張張嘴,非常簡單。
嬰兒啼哭,雙唇會用勁,能夠發出ma這個音。但這是一種本能,而不是受大腦支配的有意識的動作。當嬰兒去模仿ma這個音時,雙唇卻不會用勁,而只會簡單地一張一合,也就是說,此時發出的音是ba,而不是ma。
衆多年輕的母親,一天到晚教孩子喊“媽”,可孩子偏偏先學會喊“爸”,道理即在於此。不明白這點,往往會給氣得夠嗆。明白了這一點,也就知道了:孩子雖然發出的是ba這個音,但他是在喊“媽”的。
當然了,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嬰兒就能夠有意識地去支配雙唇用勁發音,就會發出ma這個音。既然已用ma來命名母親,ba也就只好用來稱父親了。不過也有特例,如“皇阿瑪”,就是用ma這個音來稱呼父親的。 |
|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5-2009 01:5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爲什麽說哲學是無用之大用
http://www.baidu.com/s?wd=%D5%DC ... 3%CE%AA%B4%F3%D3%C3
“告訴我,爸爸,歷史有什麽用?”這是法國年鑒學派的宗師馬克·布洛赫在其遺稿《歷史學家的技藝》中開篇的第一句話,布洛赫讚賞它擊中要 害。歷史學如此,哲學並不比歷史學幸運。重視實際行動的美國人曾諷刺哲學不能烤麵包。馮友蘭1947年在美國遇見一位哲學教授,他說,當時的美國哲學教授,最怕學生的家長們所問的一個問題就是:“你教孩子們的那些東西,對孩子們有什麽用處?”教授們對於這個問題,茫然不知所對。今天,當我們給學生或一般社會大衆講授哲學時,人們經常問的問題依然是:我爲什麽要學習哲學?學習哲學對我自己有什麽用途呢?學習哲學能幫助我解決哪些問題呢?實際上,這些問題的核心就是問,哲學到底有什麽價值,或者更直接一些就 是,哲學究竟有什麽用處。如果哲學毫無價值或用處,如果哲學不能解決具體問題,我們爲什麽還要花費時間和精力去學習或研究它呢?在我接觸的青年學生中,就有一位女生提出過這樣一個問題:“哲學能否幫助我炒菜?”當然,在今日有女孩子關心炒菜是一件美妙的事情,如果通過學習哲學能夠把菜炒好,那就是更美妙的了。
要理解哲學的價值,就必須對哲學本身進行分梳。在我看來,可以從四個層面來看哲學的價值。
哲學作爲一種系統化的思想、理論,它是時代精神的精華。因此,通過學習這種系統化的思想、理論,它可以鍛煉、發展人的理論思維的能力。這也就是爲什麽我們一般的社會大衆都應該學習一點哲學的道理。對此,恩格斯曾經指出:“一個民族要想站在科學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沒有理論思維”。而要想站在思維的最高峰,除了學習以往的哲學史之外,沒有任何捷徑。
哲學作爲一種認識方法,它是人類“偉大的認識工具”,是我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銳利的思想武器。它爲我們提供了論證現實、反思現實、批判現實、超越現實的方法。就此而言,論證現實,只是哲學的一般功能。然而,過去我們過分誇大了這種功能,好像哲學只有這種功能,而沒有其他功能似 的,從而使得作爲科學指導的理論長期落在實踐的後面,成爲一種“事後諸葛亮”式的解釋世界的理論,而不是像馬克思所主張的那樣“問題在於改變世 界”。哲學最重要的功能就在於反思現實、批判現實、超越現實,從而促進人類文明的進步。馬克思、恩格斯對於資本主義社會的批判,就爲我們提供了一個較好的範例。
哲學作爲一種生活方式,它是一種道德的力量,決定了我們一個人的努力方向和意義,使人改變自己的生活態度。我們在生活中碰到的很多問題都涉及到哲學。當馬克思作爲一個年輕的大學生時就說過:沒有哲學我就不能前 進。哲學存在於生活之中,生活中處處都有哲學。如我是誰?我從何而來?我要到哪里去?2002年我在美國哈佛大學訪問時,哈佛大學哲學系就專門開設了這樣一門課程,叫做“人的自我認同”,講的就是這些問題。哲學作爲一種生活方式,它的作用正如古羅馬雄辯家、政治家、哲學家西塞羅所言,“哲 學,人生之導師,至善之良友,罪惡之勁敵,假如沒有你,人生又值得什麽?”
哲學作爲一種境界,它能夠豐富、提高人的精神境界,提供給人們一種終極關懷,給人以安身立命的生活之 根。在馮友蘭看來,哲學尤其是形上 學,能提高人的精神境界。馮友蘭認 爲,人的精神境界,有四個層面: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宇宙境 界。在他看來,精神境界由覺解構 成。自然境界無覺解無知識;功利境界有覺解有知識,此知識是積極知識;道德境界有覺解有知識,此知識仍有積極知識;天地境界有覺解有知識,此知識不是積極知識,而是理、氣、道體、大全等空靈觀念。這些空靈觀念能使人知天,事天,樂天,同天。因此,“在哲學的反思之中,人的精神境界同時就豐富、提高了,反思既然是‘思’,不管說出來或不說出來,就在那裏運用理論思維了。理論思維同時就發展、鍛煉 了。”這表明,這兩方面實際上是一回事,“用中國的一句老話說,哲學可以給人一個‘安身立命之地’。就是說,哲學可以給人一種精神境界,人可以在其中‘心安理得’地生活下去。”所謂“安身立命之地”,“這個‘地’就是人的精神境界。”總之,哲學的“用 處”不在增加人對實際事物的知識和才能,而是使人改變自己的生活態度,使人由對世界的一種理解進而體現於一種人格、胸襟、氣象,從而提供給人的精神受用。哲學有無用之大用。因此,用大家容易接受的術語來說,哲學的功用就是幫助人類尋找精神家園。這一點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更爲重要。由於現代人的厄運和困境就是“無家可歸感”,真可謂“故園東望路漫漫,遠客思鄉,誰不垂淚”。然而,真正的哲學思考就是喚醒你、我、他(她)的“家園感”,使喪失家園的人“有家可歸”。而哲學意義上的“家”就是指人類精神上的平衡、和諧和安寧。這種精神境界也就是人們常說的“明月松間照,清泉石山 流”,或者說如張載所言,“爲天地立心,爲生民立命,爲往聖繼絕學,爲萬世開太平”。
說到哲學的價值、哲學的力量,我們還可以從1978年開展的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大討論看到,試想:如果沒有這場討論,我們就不可能從兩個“凡是”的教條當中解放出來,也就不可能迎來改革開放的春天。由此可見,哲學這個作用大不大,哲學是不是有力量。這就是我們爲什麽強調要進一步解放思想的原因。總之,哲學是使人成爲人,而不是成爲某種人,正是從這個意義上說, 哲學具有“無用之大用”的功效。
在我國,哲學經歷了從吃香到受冷落,從高深和高明到名聲不好的轉變,從某個角度看,這種轉變是正常的、必然的,是好事。雖然中國人漠視甚至藐視哲學有相當的歷史和社會原因,但當前對哲學價值的否定在很大程度上並不是出於對過去荒唐歲月荒唐事的深刻反思,不是出於對哲學的清醒和正確的認識,而是出於對哲學的偏見和無知,出於對精神生活的漠視和蔑視。哲學一度在中國成了粉飾現實、歪曲現實的工 具,但那是壞哲學、僞哲學,真正的哲學以追求智慧、追求知識爲目的;不 錯,哲學一度在中國處於注解政策、迎逢上意的地位,但哲學的本性卻是懷疑、反思和批判,它質疑現存秩序,解構一切凝固、僵死的東西。哲學思想和哲學精神與中國人久違了,有人於是把哲學當成急功近利的雕蟲小技。
最後,再回到我的學生提出的問題上來。在我看來,哲學既“能”又“不能”幫助這位女生炒菜。這是辯證法,而不是詭辯論。當我們說哲學能幫助這位女生炒菜的時候,是因爲哲學具有方法論的作用和培養人們理論思維能力的作用。就方法論而言,哲學中至少有以下觀點涉及到這一問題:第一,一切從實際出發,因爲“巧婦難爲無米之 炊”;第二,質量互變規律中的質量度的關係,菜要炒好,就要注意把握“火候”,講究“適度”原則,菜、油、鹽以及各種佐料要搭配好;第三,內因和外因的辯證關係。雖然大家都按照菜譜來做菜,但是有的人炒的菜好吃,有的人炒的菜難吃,關鍵還在於個人的內因——炒菜的技能。說哲學不能幫助我們炒菜,是因爲我們哲學學得再好,如果不能把哲學世界觀轉變成方法論具體應用到炒菜這一具體的事情中去,哲學就不可能解決這樣一個具體問題。哲學可以指導人們認識具體問題的性質,用辯證法來分析各種矛盾、把握問題的主流和本質等等。總之,哲學既不像人們過去認爲的那麽無所不能(哲學萬能 論),也不像人們現在憂患的那麽無能(哲學無用論),哲學只能做本屬於自己的那些事情,這便是哲學精神的回歸。這也許就是哲學的魅力所在。 |
|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3-5-2009 10:4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二、帝居最前,或篇章之始即逕言帝者:
(1)《大戴禮記‧五帝德》言及「黃帝」、「帝顓頊」、「帝嚳」、「帝堯」、「帝舜」、「禹」。[24]
(2)《漢書》卷二十《古今人表》云:「『上上聖人』,太昊帝宓羲、炎帝神農氏、黃帝軒轅氏、少昊帝金天氏、顓頊帝高陽氏、帝嚳高辛氏、陶唐氏、帝舜有虞氏、帝禹夏後氏、帝湯殷商氏、文王周氏、武王、周公、宋弗父何、仲尼。『上中仁人』,女媧氏、共工氏、容成氏、大廷氏、柏皇氏、中央氏、栗陸氏、驪連氏、赫胥氏、尊盧氏、沌渾氏、昊英氏、有巢氏、朱襄氏、葛天氏、陰康氏、亡懷氏、東扈氏、帝鴻氏、悉諸、少典、列山氏、歸臧氏、方雷氏、纍祖、肜魚氏(下略)。」[25]「下中」有「癸」,自注:「發子,是為桀。」「下下愚人」有「辛」,自注:「乙子,是為紂。」[26]
(3)《新書‧脩政語》言及「黃帝」、「帝顓頊」、「帝嚳」、「帝堯」、「帝舜」、「大禹」、「湯」、「周文王」、「周武王」、「周成王」。[27]
羲農之事,以今所存書觀之,多荒誕不經,此太史公時已然。[28]其人蒙昧無知,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無所紛爭,此乃最高境界,爾後之曰帝曰王時期,人事漸繁,已無能復太古之世矣。簡文作者之主張尚賢、禪讓,[29]則當時士人心中最理想之境界,乃為夏禹傳子以前之帝世,故於古氏之記載,不定必然居於最前,居中居後亦無不可。餘意以為,論帝因而以帝為馬首之後世文獻,簡文《容成氏》可能為其宗主文本之一,僅性質有所不同而已。仔細分析《容成氏》,於其所言之人物,可分為三等人,一為諸帝之善者,一為諸帝之惡若桀紂者,[30]一為遠古諸氏。此即文獻上分人為五等九等二十五等之所本並依此擴大之者也。
《大戴禮記‧哀公問五義》中,哀公問「庸人」、「士」、「君子」、「賢人」、「大聖」,[31]是五義(五儀)乃五等人之意,此本諸《論語》。而戰國道法家之論人,則多本《老子》。
《漢書》卷二十《古今人表》分九等,乃「上上聖人」、「上中仁人」、「上下智人」(始倉頡,終孔襄)、「中上」、「中中」(始昌若,終孔鮒)、「中下」(始中康,終吳廣)、「下上」(始後夔玄妻,終司馬欣)、「下中」(始朱,終秦二世胡亥)、「下下愚人」(始蚩尤,終閻樂)。[32]
《文子‧微明》云:「故天地之間有二十五等人也。上五有神人、真人、道人、至人、聖人,次五有德人、賢人、智人、善人、辯人,中五有公人、忠人、信人、義人、禮人,次五有士人、工人、虞人、農人、商人,下五有眾人、奴人、愚人、肉人、小人,上五之與下五,猶人之與牛馬也。」[33]則分二十五等也,較之三六九等之分,尤為煩瑣。又唐‧陳寬《二十五等人圖》,見伯二五一八,載於羅振玉《雪堂叢刻》,此卷前有總敘,中有簡目,然後是全文,不分卷。[34]上五等之次第,《文子》為神人、真人、道人、至人、聖人,此卷作神人、聖人、真人、道人、志人;中次五等,《文子》第三為虞人,此卷作庶人;下五等次第,《文子》作眾人、奴人、愚人、肉人、小人,此卷作眾人、奴人、肉人、小人、愚人。乃其不同處。除此之外,敦煌卷子伯二四五六號《大道通玄要》卷第一《人品》,[35]隋‧蕭吉《五行大義》第二十三《論諸人》之《論人配五行》等亦是。[36]
雖然,人品之分,戰國已有之,除簡文以古史表現外,群經諸子亦稍有透露,若《孟子‧盡心下》云:「浩生不害問曰:『樂正子何人也?』孟子曰:『善人也,信人也。』『何謂善?何謂信?』曰:『可欲之謂善,有諸己之謂信,充實之謂美,充實而有光輝之謂大,大而化之謂聖,聖而不可知之之謂神。樂正子二之中,四之下也。』」[37]儒家之言也。《莊子‧逍遙遊》云:「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成玄英疏:「『至』言其體,『神』言其用,『聖』言其名。故就體語『至』,就用語『神』,就名語『聖』,其實一也。」[38]則道家黃老之言也。古代之時,以貧富區人品貴賤。[39]貧者必賤,富者必貴。《尚書‧洪範》之言「五福」,言富不言貴,所以明富者必貴;又言「六極」,言貧不言賤,所以明貧者必賤。東周以降,貧賤之士漸得進身於朝,雖以「尚賢」為由,亦惡富人之妨己位,發憤所為也。東漢末之清議,互相題拂,品核公卿,裁量執政,施以月旦評,即以人倫鑒識為其要旨。[40]其一部份可為察舉之資,依附後來之地方中正制度以存行。另一部份則必捨棄具體人物之任用當否之評論,以容於世主,而轉變為純粹抽象理論之探討,則為清談。陳寅恪云:「此觀於清談總彙之《世說新語》一書,其篇類之標目可以證明,而鍾會之《才性四本論》及劉邵《人物志》,又此清議變相之最著及僅存之作也。」[41]此言可謂通豁謹嚴,精湛透闢。隋唐之題目,若張鷟《朝野僉載》卷四「魏公乘好題目人」、李肇《國史補》卷下「題目人有曹著」、段成式《酉陽雜俎續集》卷四者,則多與婚姻、仕宦有關,不待贅言也。 |
|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3-5-2009 11:0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2009年5月3日 臺灣人說“毛澤東”比“蔣介石”值錢 葉永烈
前幾次我去臺灣,是陳水扁執政的時候,人民幣與新臺幣不能直接兌換。我不得不在上海用人民幣換成美元,到了臺灣再用美元換成新臺幣,非常麻煩,而且來回折騰,損失匯率。
這一次去臺灣,是馬英九執政,我在臺灣銀行用人民幣直接兌換新臺幣,非常方便。
2008年馬英九執政之後,開放大陸遊客赴台旅遊,迫在眉睫的問題就是必須解決人民幣與台幣的自由兌換。當然,隨著臺灣允許大陸資金登陸臺灣,同樣也急需解決人民幣與新臺幣之間的自由兌換。在過去,人民幣挂牌與否,在臺灣一直被視爲“政治問題”,但是隨著民進黨下臺、國民黨上臺,人民幣在臺灣挂牌,已是順理成章的了。
在馬英九執政後的翌日—— 2008年5月21日,臺灣“立法院內政委員會”便通過《兩岸人民關係條例修正草案》,明確規定兩岸在簽訂貨幣清算機制之前,可開放人民幣在臺灣本島兌換。起初,只規定“單向兌換”,即不論大陸遊客與臺灣民衆都只能持人民幣兌換新臺幣。
2008年6月30日,人民幣正式“登陸”臺灣:從這一天起,島內13家銀行的1500個經營網點以及各大旅遊飯店、機場等,都開辦人民幣兌換業務。凡持有效身份證件(島內居民持身份證,遊客和外籍人士持護照)皆可兌換,每人每次兌換額不得超過人民幣2萬元。
後來,隨著臺灣銀行的人民幣供應日趨穩定,又開放了“雙向兌換”,即在臺灣可以用新臺幣兌換人民幣。
我和妻走進臺北館前路的臺灣銀行營業廳,親歷人民幣兌換新臺幣的過程。
營業廳裏秩序井然。有人在排隊存款、取款,有人坐在椅子上一邊看報紙一邊等候。我問營業廳裏的小姐,人民幣兌換新臺幣在哪個櫃檯?她告訴我,在最裏面的“外匯”櫃檯。我來到那裏,看見4個營業窗口都有顧客在那裏,旁邊的椅子上挂著一個牌子,上寫“辦理外匯業務請由此排隊謝謝合作”,就坐下來等候。沒一會兒,輪到我和妻。營業員聽說要用人民幣兌換新臺幣,就要我們出示證件,妻給她入台證,她在兌換水單記上了入台證。我們給她5000元人民幣。很出乎意料,她竟然給了我們23475元新臺幣。她指了指“外匯匯率表”。我看到人民幣(CNY)對新臺幣的匯率是4.659,而過去人民幣對新臺幣一直是14,也就是說,人民幣漲了許多。
我還看了一下,新臺幣兌換人民幣的匯率爲4.909,也就是說,4909元新臺幣才能兌換1000元人民幣。自從人民幣登陸臺灣以來,原本以爲只是大陸遊客去臺灣銀行用人民幣兌換新臺幣,沒想到,臺灣民衆踴躍地拿新臺幣來兌換人民幣。臺灣民衆爲什麽如此看重人民幣?他們說:“人民幣漲得快,拿著美元和新臺幣都不如拿人民幣。把印著毛澤東頭像的人民幣放在家,比印著蔣介石頭像的新臺幣好。” 臺灣人說“毛澤東”比“蔣介石”值錢!這麽一來,新臺幣兌換人民幣的營業額大大超過了人民幣兌換新臺幣的營業額!
臺灣銀行的營業員態度和藹,辦事效率高,給我留下很好的印象。我還注意到,他們也安裝了人民幣的真僞識別機——據說,幾個月前,他們還沒有“裝備”人民幣真僞識別機,要用人工一張張識別,加上他們當時對人民幣的特徵又不熟悉,所以那時候用人民幣兌換新臺幣需要較長的時間。如今,大大提高了兌換速度。
據當地朋友告訴我,自從人民幣可以在臺灣直接兌換新臺幣以來,連續發現多起製造和使用假人民幣的案件。這種案件引出了法律上的“麻煩”,因爲臺灣的法律只規定了製造和使用假新臺幣應當如何定罪,從來沒有對製造和使用假人民幣定罪的相關法律條文。
其實,製造和使用假人民幣者倒不是大陸遊客,而是臺灣本身的個別不法商人。他們過去在臺灣印製假人民幣運往大陸牟取暴利。自從在臺灣可以直接用人民幣兌換新臺幣以來,他們以爲在臺灣用假人民幣套取新臺幣更加方便,因爲臺灣的銀行對人民幣終究還很生疏,不容易識別假人民幣。
臺灣警方連續偵破了多起製造和使用假人民幣案件,卻不知該定何罪! |
|
|
|
|
|
|
|
|
| |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