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研發海參繁殖法‧理大爭取版權 (檳城21日訊)檳城理科大學成功研發海參人工繁殖法,並將其繁殖方式製成標準操作程序爭取版權,讓更多人瞭解飼養及保護海參常識,再在大馬大量養殖。 理大吉蘭丹分校健康科學學校教授法立說,由於海參擁有很高的醫療價值且營養豐富,因此被廣泛捕捉而瀕臨絕種,為防問題惡化,該大學成功研發兩種海參繁殖法,即性繁殖及無性繁殖法。 海參可助癌減疼痛 “海參天生瞎眼及沒有腦袋,是非常脆弱、愛撒嬌的海中生物,一旦察覺生命受威脅,便會選擇自我了結生命。 海參除了可治愈傷口、還能夠為癌症病患、艾滋病患者等減輕化療時的痛楚。” 為這項計劃主要研究者的他解釋說,性繁殖方式是以體外受孕方式,即將雄性海參的精液雌性海參的卵子,是屬於體外受孕,用這方式,6至9個月便能孕育成海參。 他說,無性繁殖法則是將原有的海參切成3段,從1隻變為3隻,增加海參數量。另外,就是將海參飼養在關閉式的孵卵中心。 他週二在記者會上指出,這些繁殖過程的好處很多,最主要為增加海參母體的數量,而且方便研究員的研究工作,更能開拓可以牟利的市場。 “由於海參對氣溫非常敏感,因此其他國家都用海參的數量,來衡量及診斷生態環境,作為維持生態的標準。” 法立補充,這項為期3年的研究共耗資200萬令吉,撥款來自大馬科學、技術及創新部。 他說,全世界共有超過2500種海參,大馬擁有37種,其中7種具有醫療價值。 全國研究創新大賽
16大學院校參加 為讓學生所發明的作品得到認證,同時鞏固各大學學生理事會之間的網絡,理大學生理事會將第五度主辦“2011年全國研究和創新大賽”。共有16所國內外大學院校學生報名參加。 除了生命科學、健康及醫療科學、基本科學、工程及科技、資訊科技及通訊、社會轉型及創新藝術6個組別外,主辦單位今年也特別增設一個“社區創新及研究”組別,以讓所發明的科技融入社會。 在此賽事中,理大共報名15份作品、其餘參賽作品有蘇丹依德里斯研究大學15份、登嘉樓馬來西亞大學15份及大馬回教理科大學14份。賽會獲得摩托羅拉基金贊助6萬令吉。(光明日報) 法立(右)展示海參種類中最硬的刺參科海參。(圖:光明日報)
這是最小的海參,最重只達350克。(圖:光明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