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印度教徒傳統上也是包頭的,只不過兩者的包頭形狀不同。印度教徒的包頭更應稱之為纏頭,因為棉布是平行繞著腦袋邊緣走;而錫克教徒的包頭是把整個頭的頭髮甚至耳朵也包起來的,纏好後,在腦門上方是一個三角形的尖的形狀。
現在,除了錫克教徒仍能堅守其包頭傳統外,印度教徒(至少在德里市區)很少見到有包頭的了,往往只有在重要的傳統節日以及婚慶等重要場合,印度教的男人才會隆重穿上傳統服飾,纏上頭布。 昌迪加爾(該市比教特殊,既是聯邦中央直轄區,又是北部哈里亞納邦和旁遮普邦的邦政府所在地。因為錫克教徒主要集中在旁遮普邦,所以在作為旁遮普邦政府所在地的昌迪加爾接觸到的友人大多是錫克教徒)出差,藉此機會就錫克教徒的包頭請教了當地人。
錫克教徒年幼時,無論男女都會梳一個奇怪的頭型——前半腦袋的頭髮挽一個小髻頂在腦門上方,下半部分頭髮編成麻花小辮後翻上去緊緊纏繞頭頂的小髮髻,然後用一塊深色的棉布(有個專門的名字叫Patka)把頭髮包起來,薄薄一層,以遮住頭髮為目的,所以髮型的樣子仍然呈現。雖聽說錫克教徒的頭髮不能外露的,但是除了小男孩外,看到有些小女孩梳了頭型卻沒有包頭髮。傳統上,印度女孩子少女時穿叫旁遮普服(Bunjabi Suite)的傳統服飾,出嫁後才可穿印度著名的莎麗(Sari)。可能因為這兩種服裝都配有一塊長長的圍巾(Dupata),也可用作頭巾來遮頭髮,所以也就免去了包頭的麻煩。
等小男孩長大成人時,會舉行一個儀式,從此以後就要用長約8米左右的棉布包頭(類似我們古代人成年時舉行的冠禮,帶上表示成年的帽子),這時的包頭布的名字叫Turban,可以有各種的顏色(黑色、白色、紅色、粉綠、粉紅等等)。由於,錫克教徒往往留一臉大鬍子——現任印度總理曼莫漢•辛格就是典型的錫克教徒。所以在旁遮普看到鬍子拉碴的大男人頂著一個色彩鮮艷的大包頭,也還真是很獨特的一道景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