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楼主: 敦陳禎祿

繁体字应被淘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9-9-2009 01:0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有觀察力的人都發現大陸的中文正在進行拼音化。地名和街名或專有名詞,都有了拼音字,已收進了英文字典。現在是靜靜地起革命。方塊字遲早消失,還爭論什麼正體簡體,這不是可笑嗎?
大陸使用簡體字只是個開端,不是個結局。大陸原想將簡體字再進行簡化,發覺是行不通,最近拼音化就搞起來。可惜國外近年跟隨大陸使用簡體字,拼棄了保留漢文化的傳統,什麼是傳統已模糊不清,有些反認為變才是道理,變,變,變,且看二十年後,中文變成什麼樣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9-9-2009 08:4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大陸的中文正在進行拼音化?

你真没有观察力  

地名和街名或專有名詞,都有了拼音字   
是为了国际交流方便,给外国人看的
老百姓的交流中没人写拼音的
拼音只用于给汉字注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30-9-2009 01:2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繁体字应被淘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10-2009 11:3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Honda 于 30-9-2009 01:29 PM 发表
繁体字应被淘汰..........
你咁講日本人無高慶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10-2009 12:1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或許我引述全球最成就傑出的其中一位華人的說法, 去年香港書展, 有人問金庸先生怎麼看正體字和簡體字。他說這個世界不一定是要由繁變簡才是好的, 有時由簡變繁會更好, 以前的汽車, 沒有很多按鈕, 操作十分簡單, 但現在的汽車, 多了很多東西, 比以前複雜很多, 但性能質素亦好多了。
        
        古人造字有其智慧, 每一筆都有心思﹑有函義, 所以滿清統治了全個神州大地之後, 深明此道, 沒有強迫所有百姓改用滿族文字, 維持恆之以久的漢字, 准許繼續沿用下去。今天日本人仍有漢語一課。溫家寶總理回信給香港學生, 寫的是直排正體字。
        
        當然, 很明白簡體字的確在工作上有一定方便, 但這個世界不是動輒非黑即白, 兩者都可並存, 互相包容。
        
        當年老毛認為孔子的意識是偏幫貴族, 因此他不想人民懂孔孟之學, 所以用當時大耀進時期提昌的“多﹑快﹑好﹑省裏面的“作為理由, (省墨水) 提昌簡體字, 目的想人民一代一代地不懂孔孟學說, 結果如他所願, 缺乏了聖言之書的德育之下, 今天神州大地道德淪喪, 不是頭髮豉油, 便是毒奶粉, 禍害之大, 史無前例, 後無來者。
        
        西方人很喜歡唐詩宋詞, 渴望與唐人交流, 當有一天他問到大家時, 發覺原來整個漢民族竟不懂自己文字, 試問又情何以堪呢? 要拋棄一門文化談何困難? 後悔而想尋回就談何容易了! 倒不如民主一點, 讓那些喜歡正體字的人繼續沿用下去, 喜歡用簡體亦任隨尊便。就當是為自己文化留一點後裔, 好過將它灰飛湮滅!
        
        神州大地的人已人心屍變, 鄰近這幅大而無當的土地的人, 你們祖先當初走出了這個不長進的地方而不再回頭, 是絕頂聰明啊, 另創天地更令人敬佩, 但作為他們的後人, 不要陪別人癲, 好好保存古人瑰寶吧, 莫做一個的沒靈魂的人, 肺腑之言, 願君請鑒。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10-2009 12:4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日本係大東亞之光,不只字體,連古樂都保存得咁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发表于 1-10-2009 09:4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屮0_0屮 于 1-10-2009 12:41 PM 发表
RVV1mxn84z4&feature=related


日本係大東亞之光,不只字體,連古樂都保存得咁好


                 謝謝分享寶貴文化, 這是古時由神州流傳過去的。你真好, 說中我心裏那句, 根本東方某大國的文化早已在其本土滅亡, 他們除了五官狀似一個漢人之外, 還有什麼似一個屬自己文化的人? 文化早已移根了所有周邊鄰國, 韓國﹑日本﹑大馬….., 它自己只剩一個叫寶島還算完整。

         不說你們不知, 幾年前山東欲恢復祭孔儀式, 怎知整個國家都沒有人懂怎樣做, 最後你們猜如何收科? 哈哈哈,  派人去韓國學回來才得以辦成此事, 失諸於野求諸野就是這個意思, 人家細緻到連衣服上的一條配帶也知道如何打結, 用什麼顏色, 你說這塊大而無當的土地的人醜不醜?


你們沒聽過以上這件事嗎? 當然未聽過啦, 這麼醜, 盡量不提啦, 還流傳到海外嗎? 幾年前韓國成功在聯合國申報中秋節是他們的文化遺產, 那個大國呱呱嘈, “有沒有攪錯呀? 明明是我們….” ,  我不介意別人認領了自己的版權, 只怪自己不珍惜, 人家珍惜應讚賞才是, 還要感謝他們幫我們保存這淒涼的古文化, 所以奉勸大馬華人, 你們好好保存正體字, 一樣和日本﹑韓國看齊, 得到世人敬重, 事實已經得到認同, 馬六甲, 檳城, 你們大可趾高氣揚地說, 我們比你神州更出色。 切勿因筆劃多而討厭正體字, 學不懂可不學, 但難得還有很多人願意學, 何必阻止?


               我敢說, 將來要研究神州文化, 非去日本﹑韓國﹑大馬﹑越南﹑泰國不可。


[ 本帖最后由 小香里 于 1-10-2009 09:46 P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10-2009 11:5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当然繁体字是无法从汉字体系中去除的。
我们必须鱼与熊掌兼得。在学习简体汉字时同样了解繁体汉字。
楼上说要研究神州文化, 非去日本﹑韓國﹑大馬﹑越南﹑泰國不可。
试问,这些国家所保留的中华文化是否完整?
例如马来西亚,越来越多家长将孩子送往国小,让他们的孩子从小就与汉字隔绝,久而久之,顶多能说口华语而其汉字识字率却非常之低。成了名副其实的“香蕉“ 外黄内白!!
繁体字是不能被淘汰的,否则我们将会陷入同韩国一样的窘境。
自训民正音被提倡,韩国采用表音文字,民众对汉字的认知也越来越低。因此逐渐造成韩国民众无法阅读该国古书籍。
当然采用简体是大势所趋,简体字在许多方面带来了便利但要知道并非所有繁体字都被简化。而被简化的通常是些笔画较多且构造复杂的汉字...因此在学习简体汉字的同时了解繁体字才能双管齐下了解目前汉字的使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10-2009 12:2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简化字汉字由来已久, 汉字从甲骨文、金文变为篆书,再变为隶书、楷书。
  楷书在魏晋时开始出现,而简体字已见于南北朝(4--6世纪)的碑刻,到隋唐时代简化字逐渐增多,在民间相当普遍,被称为“俗体字”。
  唐代颜元孙著《干禄字书》和王仁昫著《刊谬补缺切韵》,都收了极多的俗体字。
  宋代以后,随着印刷术的发明,简体字由碑刻和手写转到雕版印刷的书籍上,从而扩大了简体字的流行范围,数量大大增多。根据《宋元以来俗字谱》,宋元明清12种民间刻本中所用的简体字多达6240个,合为繁体字共1604个,平均每个繁体字有3--9个不同的简化字。
  近代汉字简化运动,源于太平天国,为了提升识字率,在太平天国玉玺及官方文件都书简体。经非正式统计,太平天国总共使用一百多个简体字,其中80%为后来采用(当代中国的文字改革P.38)。太平天国最有名的字是将「国」的「或」改成「王」,不过太平天国灭亡后,文字简化运动也停止。
  清朝末年,中国面临列强瓜分的严重危机。在这国事动荡、人心思变的年代,许多知识份子忧国忧民,力主变法图强。维新运动时,一些爱国的知识份子考虑到若要救国图强就要普及教育、培养人才,就要克服复杂的汉字所造成的障碍。在此思潮下,汉字拼音化于焉展开。维新运动主要人物如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皆主张文字拼音化,但是维新运动只有百日,拼音化运动也胎死腹中。
  五四运动的白话文运动为大家所知悉,事实上,文字简化运动应和白话文运动相提并论,因为两者都是新文化运动的一部份。在此期间,许多人提出提升国人知识水平的方法,要提升知识水准就先提升识字率,增加识字率就要将复杂的中国字简化。简化文字获得许多知识份子的赞成,主张使用白话文的知识份子绝大部份赞成文字简化。著名的国学家胡适也不反对。
  1909年,陆费逵在《教育杂志》创刊号上发表论文《普通教育应当采用俗体字》,这是历史上第一次公开提倡使用简体字。
  1920年2月1日,钱玄同在《新青年》上发表《减省汉字笔画的提议》一文。
  1922年,陆费逵又发表论文《整理汉字的意见》,建议采用已在民间流行的简体字,并把其他笔画多的字也简化。
  1922年,钱玄同与黎锦熙等知名学者又向国语统一筹备会第四次大会提出了《减省现行汉字的笔画案》,系统地阐述了简化汉字的理由和办法。
  1923年,胡适在《国语月刊·汉字改革号》的《卷头言》中说: “中国的小百姓不但做了很惊人的文法革新,他们还做了一件同样惊人的革新事业:就是汉字形体上的大改革,就是‘破体字’的创造与提倡”。学者的建议引起蒋介石的关注。他找来教育部部长王世杰询问汉字简化的可行性。并指示逐步推行简体字。王遂委托北京大学教授、著名语言文字学家黎锦熙主持这项工作。与此同时,社会各界对简化字反响强烈,
  1928年,胡怀深的《简易字说》出版,这是为简化汉字服务的最早的资料专书。
  1930年,刘复、李家瑞的《宋元以来俗字谱》、卓定谋的《章草考》、陈光尧的《简字论集》等出版。
  1931年,徐泽敏的《常用简字研究》出版。
  1932年,国语统一筹备委员会编的《国音常用字汇》出版,收入了宋元以来的大多习用简体字。
  1934年1月,国语统一筹备委员会第29次常委会通过了钱玄同的《搜采固有而较适用的简体字案》,呈请教育部施行。
  1934年,杜定友的《简字标准字表》出版。徐泽敏的《550俗字表》发表。
  1934年,钱玄同又一次向国语统一筹备委员会提出《搜采固有而较适用的简体字案》。
  1935年2月24日,上海《申报》首先刊载《手头字之提倡》的新闻报道,同时发表了《推行手头字缘起》和《手头字第一期字汇》。上海其他报刊纷纷转载《推行手头字缘起》。手头字运动由蔡元培、邵力子、陶行知、郭沫若、胡愈之、陈望道、叶圣陶、巴金、老舍、郑振铎、朱自清、李公朴、艾思奇、郁达夫、胡蜂、林汉达、叶籁士等200位当时文化教育界知名人士以及《太白》《文学》《译文》《新中华》《读书生活》《世界知识》等15家杂志社共同发起。
  1935年8月21日,中华民国教育部发布第11400号部令,正式公布《第一批简体字表》,《手头字第一期字汇》所收的300字大部分被1935年中华民国政府教育部颁布《第一批简体字表》所采用。亦即钱玄同所编《简体字谱》中2400字中的324个,这是政府第一次大规模推行简化汉字。但当时戴季陶等文化元老强烈反对。
  1936年2月5日教育部奉行政院命令,训令“简体字应暂缓推行”。《第一批简体字表》被收回废止。
  1936年10月容庚出版了《简体字典》,并且在燕京大学开设简体字课加以试验。
  1937年,北平研究所字体研究会发表的《简体字表》第一表,业已收录简化汉字1700个,只是抗日战争爆发,汉字简化工作才被迫停止。
  后来退守台湾的蒋介石于1952年再次提出文字改革。并指示“考试院副院长”罗家伦先写些文章造舆论。同时,台湾国民党当局的“教育部”组织专家学者研究简化汉字的方案。后遭著名学者胡秋原极力反对。胡认为,汉字是汉文化的载体,是中国文化之根,已使用了几千年,书写时并没有什么不便,完全没有必要简化,简化汉字就是破坏中国文化。1956年大陆推行简化汉字运动,国民党当局开始将简化汉字斥为“共党阴谋”、“忘本卖国”等等。那时的台湾,汉字简化方案被赋予政治颜色。遂被永久搁置,最终以不了了之而告终。
  及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发生,汉字简化运动在共产党的统治范围内推广,该区的报章杂志使用了既有的或创造的简体字,这些字又称为“解放字”。但人们更热衷于新文字的创造。到新中国成立前,已经有许多新文字方案在社会上流传。其中以语言学家黎锦熙和赵元任创立的《国语罗马字拼音法式》(简称“国罗”)和瞿秋白与苏联汉学家合作制订的拉丁化新文字(简称“北拉”),影响最大。在吴玉章的倡导下,“北拉”在延安甚至一度取得了和汉字相当的地位。许多目不识丁的农民通过这套拼音文字脱了盲,不但能读拼音报,还能写简单的信件。这更坚定了语言学家们对新文字的信心。不过,连年战乱,新文字的实验和推广始终没有在全国铺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10-2009 12:2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1949年5月,一直致力于改革汉字的语言学家黎锦熙联同多所高校的语言文字专家,向中共“五老”之一吴玉章建议成立一个文字改革研究会,恢复屡被战乱打断的文字改革工作。
  1949年10月10日,中国文字改革协会成立,汉字的整理和简化也成为协会研究的目标之一。但协会成立后,人们对于新文字的热情远远高于汉字简化。(主要指的是创立一种拼音化新文字以取代汉字,)协会成立不到半年,就收到全国各地近百种新文字方案。同时,全国各地新文字研究组织也纷纷成立。据统计,仅1950年一年全国就有60个县进行了新文字的推广活动,14000多人参加学习,6所大学和3所中学把新文字列为正式课程。但当时对于这个问题中央还没来得及考虑。刘少奇回信给吴玉章说:“可以组织这一团体,但不能限于新文字,汉字简体字也应研究整理一下,以便大众应用。”
  1950年7月,吴玉章在全国文字改革协会干部会议上传达了毛泽东的指示:文字改革应首先办“简体字”,不能脱离实际,割断历史。直到此时,简体字的研究和选定工作才真正开始。
  1952年2月成立中国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收集民间及民国以来主张汉字简化学者们的建议,
  1952年3月25日,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汉字整理组成立,开始着手拟定《常用汉字简化表草案》。专家们采用普遍通行的简体字为主,辅以草书楷化的方法,选定了在群众中比较流行的700个简体字,拟出第一稿。
  1953年底汉字整理组选定了338个流传最广,笔画也比较简单的简体字,拟出了《常用汉字简化表草案》第二稿。
  1953年10月1日,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设立了中央文字问题委员会。
  1954年2月收录了1634个简体字的第三稿拟出了。
  1954年10月8日,由中国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改组,经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次会议批准设立国务院直属机构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
  1954年11月30日,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第一次常务委员会议决定对《常用汉字简化表草案》第五次稿再作必要的修改。汉字整理组在第五次稿的基础上编成《汉字简化方案草案》(798个简体字、拟废除的400个异体字、251个手写体汉字简化偏旁)。
  1954年底提出《汉字简化方案》草案,并于1955年2月公布于人民日报上,7月,国务院成立汉字简化方案审定委员会,由董必武为主委,郭沫若及作家老舍都是该会成员。同年10月,草案在全国文字改革会议上得到大多数委员的认可。
  1955年1月,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教育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中华全国总工会发出联合通知,印发《汉字简化方案草案》30万份,征求意见。自《汉字简化方案草案》发表至同年7月的半年多时间里,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共收到各界群众的来信和意见书5167件,全国参加讨论的人数达20万,其中赞成《汉字简化方案草案》的人数占97%(《当代中国的文字改革》,当代中国出版社,1995)。
  1956年1月1日全国报刊实行横排,使用简化字。
  1956年1月28日通过简化字515字(一说是517字)及简化偏旁54个。分四批推行。
  1956年2月1日,第一批230个简体字和30个类推偏旁正式公布。在民间已经应用了千百年的俗体字终于有了合法身份。
  1964年国务院又公告了《简化字总表》,第一表是352个不作偏旁使用的简化字,第二表是132个可作简化偏旁的简化字,第三表是由第二表类推的1754字,共2236字,这就是今天通行大陆的简体字,
  1967-69年文革火热时期,各地方红卫兵都曾推出不同程度过分简化的字体,文革后也明令禁止使用。
  1977年,在文化大革命刚结束,随即公布《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的草案。
  1981年,为适应计算机处理汉字信息的需要,我国发布了《信息处理交换用汉字编码字符集 基本集》GB2312-80 。
  GB2312将代码表分为94个区,对应第一字节;每个区94个位,对应第二字节,两个字节的值分别为区号值和位号值加32(2OH),因此也称为区位码。01-09区为符号、数字区,16-87区为汉字区,10-15区、88-94区是有待进一步标准化的空白区。GB2312将收录的汉字分成两级:第一级是常用汉字计 3755个,置于16-55区,按汉语拼音字母/笔形顺序排列;第二级汉字是次常用汉字计3008个,置于56-87区,按部首/笔画顺序排列。故而 GB2312最多能表示6763个汉字
  1986年由国务院废止二简方案。同年,由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改组成的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并重新发表简化字总表,而且和文化部、教育部同时发表《关于简化字的联合通知》,一致表示:汉字的形体在一个时期内应当保持稳定,以利应用。至此,大陆汉字简化运动暂告一段落。 
  2000年10月31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
  2000年10月3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号发布并定于2001年一月一日生效。中国将以法律形式确定普通话和规范汉字作为国家的通用的语言文字地位,同时对方言、繁体字和异体字作为文化遗产加以保护,并允许在一定领域和特定地区内长期存在。
[编辑本段]简体字实施现况
  目前,简体字主要在中国大陆、马来西亚、新加坡,以及东南亚的一些华人社区中使用。过去简体字与繁体字并存于联合国各式文件中,然而中华人民共和国于1971年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后,目前联合国中无成员国家使用繁体中文字体。联合国的汉字体系标准与大陆的简体汉字保持一致。对外发布的汉字正式文本以简体汉字为准。2008年后,联合国将不再同时发行两种汉字文本,只保留简体文本。
  新加坡:1969年公布第一批简体字502个,除了67字(称为“异体简化字”),均与中国公布的简化字相同。1974年,又公布《简体字总表》,收简体字2248个,包括了中国公布的所有简化字,以及10个中国尚未简化的,如“要”、“窗”。1976年5月,颁布《简体字总表》修订本,删除这10个简化字和异体简体字,从而与中国的《简化字总表》完全一致。
  马来西亚:1972年成立“马来西亚简化汉字委员会”,1981年出版《简化汉字总表》,与中国的《简化字总表》完全一致。
  泰国:本来规定华文学校一律不准用简体字教学,在联合国以简体字为汉字标准后,宣布取消原来的限制,于1983年底同意所有的华文学校都可教学简体字,发行简繁对照表手册,并在小学课本上附加简繁对照表。
  日本:日本使用汉字已有近两千年的历史,在民间也长期流行一些简体字。1946年日本内阁公布《当用汉字表》,收字1850个,其中有131个是简体字,与中国简体字相同的有53个,差不多相同的有9个。

以上摘錄于網絡  僅供參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10-2009 12:2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海外有人把簡化漢字當成共產黨的專利,未免太抬舉了共產黨。實際上,漢字簡化在國民黨當政之前就一直在不斷發展,即使是國民黨政府,當初也試圖推行簡化字,只是由於沒有後來共產黨政府的號召力而半途而廢。至於後來國民黨出於“凡共產黨支持的我們就反對”的政治目的,來個一百八十度大轉彎,反對丶攻擊丶譭謗簡體字,在臺灣及海外遺毒至今,甚至於多年前《世界日報》還長篇登載《簡化字就是紅衛兵》這種貽笑大方的文章,這是非常令人遺憾的。共產黨對漢字簡化的主要功績,就是把以前主要存在於知識界和民間的漢字簡化字化為國家政策,積極推行,並取得了完全的成功。

    大陸上推出簡體字大概是在1956年之後的一段時間。從勞動量上分析,寫起信作起文來,寫簡字的速度確實是比寫繁體要快得多。所以簡體字在大陸的推而廣之,並沒有什麼人抱怨和抵制。但臺灣方面的"正統派"卻常常斥簡體字為不倫不類,有違祖宗之法而不能接受。對於這一點,我是不以為然的。簡體字的始作俑者,正是當年的國民政府。可惜的是國民政府早已把此事“忘”得個一乾二淨。

    簡體字的主要參考來源是王羲之的正草十七帖。年齡也在1500年左右。也有部分從宋朝徽宗的行草千字文"天地玄皇,宇宙洪荒"中衍出。雖晚了近500年,但於今日來說,也是古董文物得可以。所以實在來說,簡體字並非是共產革命的產物,而是我們祖宗的寶貝遺產。我曾有幸與幾位來自臺灣,國學根底很深的老先生聊過簡體字的問題。對於簡體字主要源於草書這一點,他們是知道得很清楚。他們認寫絕大部分的簡體字,也非難事,因為那本身就是正草的寫法。

    反對漢字簡化的一個理由,是繁體字符合漢字造字規則,雖然難寫,卻要比簡體字容易認。其實漢字演變到楷書,不管繁、簡,都已是面目全非了,真想知道一個字的由來,至少也必須懂得小篆甚至甲骨文,而教兒童認字的小學教師,哪會有這樣的功力?即使有水準高超的小學老師,能把某個字為何這麼寫講得頭頭是道,又豈是小學生能領會得了的?用繁體字的各位平心靜氣地想想,自己當初認字時有多少字是通過瞭解字源才記下的?恐怕絕大部分字都是靠死記硬背記下的吧?既然都是死記硬背,當然是筆劃較簡單的簡體字好記好認好寫。

    有一些簡體字,本來是古字,比繁體字更符合造字規則,我舉兩個例子。  
    先說“众(眾)”字。簡體的寫法是三個人迭一塊,這是“众”字的最原始的寫法,甲骨文就已經這麼寫了,就是《周語》所謂:“人三為众。” 非常地好認好解釋。可是繁體字的“眾”字,有多少人知道它為什麼那麼寫?原來它的下部,實際上也是三個“人”,只不過變了樣了,不說還不容易看出來;而上部呢,根本就是寫錯了,本來的寫法應該是一個橫著的“目”,《說文》解釋說:“目,眾意。”我琢磨它的意思,大概這個“目”應該是“綱舉目張”的“目”,也就是網孔。網孔密密麻麻的,確實是“眾意”。既然“三人,众意”,“目”也是“眾意”,未免重複累贅,去掉這個含義不明顯而且寫錯的上半部,剩下原本的三人,不是很好嗎?  
    再來看“从(從)”字。簡體的寫法是兩個“人”字並在一起,這也是“从”的最古老寫法,也見於甲骨文,取“兩人相从”之意。繁體的“從”可就不太好解釋了,它的右上角,是兩個“人”,保留了“从”的最初寫法,可是其他部分呢?我們對照小篆,才發現這個字也是寫錯了,它的雙人旁和右下角應該合在一塊,成為一個表示行走的偏旁,這大概是在小篆的時候才添上去的,楷書再把它割成兩半,可就有點莫名其妙了。  
    類似這樣的簡體字還不少,比如“尘(塵)”、“礼(禮)”、“云(雲)”、“电(電)”、“须(須)”、“处(處)”等等,不一一解釋了。  
    簡化的“国(國)”字也絕對不是郭沫若等人的胡謅,而是非常早就在民間通行了,是最通行的寫法,而且還流傳到了國外,日本、韓國也都這麼寫。

    簡化字從來不是某幾個人的自創,文字改革委員會在確定簡化字時,遵循一條總原則:“述而不作”,即只整理古來或民間的寫法,不自創。




簡化字歷史

1909年,陸費逵在《教育雜誌》創刊號上發表論文《普通教育應當採用俗體字》,這是歷史上第一次公開提倡使用簡體字。  
1922年,陸費逵又發表論文《整理漢字的意見》,建議採用已在民間流行的簡體字,並把其他筆劃多的字也簡化。  
1922年,錢玄同在國語統一籌備委員會上提出《減省現行漢字的筆劃案》,得到陸基、黎邐酢?顦溥_的連署。這是歷史上有關簡體字的第一個具體方案,主張把過去只在民間流行的簡體字作為正體字應用於一切正規的書面語。它提出的八種簡化漢字的方法,實際上也就是現行簡體字的產生依據,影響深遠。  
1928年,胡懷琛出版《簡易字說》,收簡體字300多個。  
1930年,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出版劉複、李家瑞合編的《宋元以來俗字表》,反映了一千年來簡體字的發展情況。  
1932年,國民政府教育部公佈出版國語籌備委員會編訂的《國音常用字匯》,收入不少簡體字,並指出:“現在應該把它(簡體字)推行,使書寫處於約易。”  
1934年,中國圖書館服務社出版杜定友的《簡字標準字表》,收簡體字353個。徐則敏在《論語半月刊》發表《550俗字表》。錢玄同在國語統一籌備委員會提出《搜集固有而較適用的簡體字案》。  
1935年,錢玄同主持編成《簡體字譜》草稿,收簡體字2400多個。同年8月,國民黨政府教育部採用這份草稿的一部分,公佈“第一批簡體字表”,收字324個,雖然在第二年的2月又通令收回,但畢竟是歷史上由政府公佈的第一個簡體字表。也就是在這一年,上海文化界組織“手頭字推行會”,發起推行“手頭字(即簡體字)”邉印?  
1936年10月,容庚的《簡體字典》出版,收字達4445,基本上本自草書。同年11月,陳光堯出版《常用簡字表》,收字3150個,約一半本自草書,一半來自俗體字。  
1937年,北平研究所字體研究會發表《簡體字表》第一表,收字1700個。  
抗日戰爭爆發,簡體字仍繼續推行,而主要在共產黨統治區繼續發展。共產黨奪取政權後,立即著手繼續推行簡化漢字。  
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社會教育司編制《常用簡體字登記表》。  
1951年,在上表的基礎上,根據“述而不作”的原則,擬出《第一批簡體字表》,收字555個。  
1952年2月5日,中國文字改革研究委員會成立。  
1954年底,文改委在《第一批簡體字表》的基礎上,擬出《漢字簡化方案〔草案〕》,收字798個,簡化偏旁56個,並廢除400個異體字。  
1955年2月2日,《漢字簡化方案〔草案〕》發表,把其中的261個字分3批在全國50多種報刊上試用。同年7月13日,國務院成立漢字簡化方案審訂委員會。同年10月,舉行全國文字改革會議,討論通過《漢字簡化方案〔修正草案〕》,收字減少為515個,簡化偏旁減少為54個。  
1956年1月28日,《漢字簡化方案》經漢字簡化方案審訂委員會審訂,由國務院全體會議第23次會議通過,31日在《人民日報》正式公佈,在全國推行。以後這個方案根據使用情況而略有改變,1964年5月,文改委出版了《簡化字總表》,共分三表:第一表是352個不作偏旁用的簡化字,第二表是132個可作偏旁用的簡化字和14個簡化偏旁,第三表是經過偏旁類推而成的1754個簡化字;共2238字(因“簽”、“須”兩字重見,實際為2236常用字,就是今天中國大陸的用字標準。


以上摘錄于網絡  僅供參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10-2009 12:2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简体字的由来  
  
  
  
   汉字从甲骨文、金文变为篆书,再变为隶书、楷书,其总趋势就是从繁到简。隶书是篆书的简化,草书、行书又是隶书的简化,而简体字正是楷书的简化。楷书在魏晋时开始出现,而简体字已见于南北朝(4-6世纪)的碑刻,到隋唐时代简化字逐渐增多,在民间相当普遍,被称为“俗体字”。我们今天使用的许多简化字,在这时候就已经开始出现。宋代以后,随着印刷术的发明,简体字由碑刻和手写转到雕版印刷的书籍上,从而扩大了简体字的流行范围,数量大大增多。1909年,陆费逵在《教育杂志》创刊号上发表论文《普通教育应当采用俗体字》,这是历史上第一次公开提倡使用简体字。
  1922年,钱玄同在国语统一筹备委员会上提出《减省现行汉字的笔画案》。它提出的八种简化汉字的方法,实际上也就是现行简体字的产生依据,影响深远。
  1932年,国民政府教育部公布出版国语筹备委员会编订的《国音常用字汇》,收入不少简体字,并指出:“现在应该把它(简体字)推行,使书写处于约易。”
  1937年,北平研究所字体研究会发表《简体字表》第一表,收字1700个。
  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社会教育司编制《常用简体字登记表》。
  1956年1月28日,《汉字简化方案》经汉字简化方案审订委员会审订,由国务院全体会议第23次会议通过,31日在《人民日报》正式公布,在全国推行。以后这个方案根据使用情况而略有改变,1964年5月,文改委出版了《简化字总表》,共分三表:第一表是352个不作偏旁用的简化字,第二表是132个可作偏旁用的简化字和14个简化偏旁,第三表是经过偏旁类推而成的1754个简化字,共2238字(因“签”、“须”两字重见,实际为2236字),这就是今天我们所使用的简体字标准。


    《江南时报》 (2005年06月02日 第二十八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10-2009 12:3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再加上一点简明的汉语拼音发展史作补充。

汉语拼音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汉字“拉丁化”方案,于1955年—1957年文字改革时被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汉语拼音方案委员会研究制定。

该拼音方案主要用于汉语普通话读音的标注,作为汉字的一种普通话音标。1958年2月11日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批准公布该方案。1982年,成为国际标准ISO 7098(中文罗马字母拼写法)。

目前大部分海外华人地区如新加坡在汉语教学中采用汉语拼音。

汉语拼音方案最早可以追溯到1906年朱文熊的《江苏新字母》和1908年刘孟扬的《中国音标字书》,还有1926年的国语罗马字和1931年的拉丁化中国字。所有这些汉字拉丁化方案都为汉语拼音的制定提供了基础。

1949年,吴玉章给毛泽东写信,提出为了有效的扫除文盲,需要迅速进行文字改革。毛泽东把信批复给郭沫若、茅盾等人研究,于1949年10月成立中国文字改革协会,其中一项任务就是研究汉语拼音方案。

1954年,中国文字改革协会改为国务院直属的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其间收到各种汉语拼音方案1600多个。大致有这样几种形式:

汉字笔画式
拉丁字母式
斯拉夫字母式
几种字母的混合形式
速记式
图案式
数字形式
而最后决定采用拉丁字母作为汉语拼音的符号系统,以便于国际间的交流和合作。





汉语拼音?
古代没有拼音,就使用反切,就是用两个认识会念的字,取第一个的声母,取第二个的韵母,拼合起来就行了.
古代,中国的回族兄弟不学汉字,学习阿拉伯语,但他们用阿拉伯文的字母来拼写口语(汉语),所以这是中国最早的拼音。
元朝,蒙古统治者用改变了的藏文的字母来拼写汉语等语言,叫八思巴字。虽然不是专门拼写汉语的,但是,也算汉语拼音的一种吧。
明朝,西方传教士用拉丁字母拼写汉语,是中国最早的拉丁字拼音。
清末明初,出现了用简单的古字表现汉语语音的拼音方式。民国年间,政府制定了“注音字母”,就是这个系统的集中表现。现在台湾依然使用。但是,同时也出现了拉丁字的拼音运动,而且,跟左翼人士的政治运动结合很密切。
共和国成立后,立即由政府制定了“汉语拼音方案”,就是现在使用的这一套方案。联合国也承认的。

 汉语拼音(Chinese phonetic alphabets,Chinese Pinyin),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汉字拉丁化方案,于1955年—1957年文字改革时被原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现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汉语拼音方案委员会研究制定。该拼音方案主要用于汉语普通话读音的标注,作为汉字的一种普通话音标。1958年2月11日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批准公布该方案。1982年,成为国际标准ISO 7098(中文罗马字母拼写法)。部分海外华人地区如新加坡在汉语教学中采用汉语拼音。2008年9月,中国台湾地区确定中文译音政策由“通用拼音”改为采用“汉语拼音”,涉及中文英译的部分,都将要求采用汉语拼音,自2009年开始执行。汉语拼音是一种辅助汉字读音的工具。
  是谁发明了汉语拼音呢?说来有趣,是一个外国人。我国古代汉字读音大多采用“两字相切”的读音方法,如“东”(都笼切)。这个方法显然太繁琐,不易读准。公元1610年,法国有个传教士叫金尼格莱来到了中国,他是个中国通。他在1626年写了一本《西中儒耳目资》的书中,首次准确地用拉丁拼音字母记录了汉字的读音。他在中国期间结识了韩云、王征等人,并在他们的帮助下,在利玛窦等传教士汉语注音的西书《西字奇迹》基础上,编写了中国第一部拉丁化拼音字字汇。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第十八条规定:“《汉语拼音方案》是中国人名、地名和中文文献罗马字母拼写法的统一规范,并用于汉字不便或不能使用的领域。”根据这套规范写出的符号叫做汉语拼音。
  汉语拼音也是国际普遍承认的汉语普通话拉丁转写标准。国际标准ISO 7098(中文罗马字母拼写法)写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1958年2月11日)正式通过的汉语拼音方案,被用来拼写中文。转写者按中文字的普通话读法记录其读音。”

以上摘錄于網絡  僅供參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10-2009 11:3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文化並非由文字決定個,就算係無識漢字個nyonya baba保存個優良文化都比PRC-man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10-2009 11:4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要一些时间消化。
中港台的学生从小就被灌输主观的思想,生活上也很少接触其他(繁简)中文。
反而觉得像我们马来西亚,并用繁简中文的,会比较适合分析繁简的好与坏。

使用简体并不代表抹煞文化,文化是一个熔炉,能融合新元素的才是文化,要不然那只能算是传统。
再中华文化里,汉字是不可能会被取代的,就算把拉丁拼音这元素加入文化炉里也威胁不了汉字的地位。如楼上所说拼音只是方便与外文交流,取代不了华人之间的交流习惯。
对于中港台以外的地区,中华文化只有两个方向:
1 完全被排除,华裔们根本不会华文
2 与当地文化融合,成为新的当地文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10-2009 01:1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繁体字不该淘汰,该淘汰的是人类主观的意识形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10-2009 08:5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屮0_0屮 于 2-10-2009 11:34 AM 发表
文化並非由文字決定個,就算係無識漢字個nyonya baba保存個優良文化都比PRC-man多


原来你对优良文化的保存和無識漢字個nyonya baba一样多?

中文天地里请把中文说好吧  别借用鬼佬的文字和不通用的方言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10-2009 10:0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屮0_0屮 于 2-10-2009 11:34 AM 发表
文化並非由文字決定個,就算係無識漢字個nyonya baba保存個優良文化都比PRC-man多

同意, 如果不尊重文化, 讀很多書也沒用﹔懂珍惜文化的人, 又不一定飽讀詩書。


追溯到幾遠也好, 最終選用那一項之決定權始終是落在當權者手上, 他們有話語權, 但選擇是否一定適合, 細水長流, 自有分曉。

山頭主義各據一方所訂之法, 縱使悠久, 終不是得到世間共許。唯是去到1949年後, 終由話語政權因其政治目的而將之規範法化, 不是抬舉, 只是無奈!
今天喜歡用簡體, 沒問題, 不過除非不用, 要用就用得公平, 黑社會一套﹑食店落單一套﹑証劵市場一套﹑同樣歷史悠久, 要用各種一齊用, 不能歧視他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3-10-2009 12:2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淘汰偏执狂才是上上之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3-10-2009 10:5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坚持使用简体字,节省地球生态资源

繁体字除了笔画多,写作麻烦外,还要耗费更多墨水,产生更多二氧化碳

繁体字比文化传统不及甲骨文,比方便不及简体字

本应淘汰的文字,所以,要么恢复甲骨文,要么简体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人文空间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21-11-2025 03:16 AM , Processed in 0.167094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