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红线——另类的标语文化
随着汽车进入基地第一试验区,可以赫然发现这里的标语不同于其他的军营,其主题就只有一个:保密。基地的领导者就是通过无所不在的标语,通过冰冷、强硬、命令般的语气,让基地每个人都对维护国家安全保持高度的警惕。
保密,这似乎是所有接触过中国军队的人都会记住的一个词。在所有的中国公开媒体中,中国军队除了某些开放部队,所有部队都笼罩在“某部”“某舰”“某型”的烟雾中。然而随着过去紧张的战时状态逐渐离我们远去,保密,似乎现在却面临着尴尬的境地。一边是保密审查制度依然存在,而另一方面却是失密、泄密、窃密的事件时有发生。有人说过去的保密制度已经不适应现在的时代要求,而有人反驳是网络时代使保密更难以开展。然而从基地的标语文化上,我却感受到了一种久违的战场紧张和肃杀。
在整个基地采访期间,上至司令、政委,下至士官、士兵,每个人都对“保密”有着坚定而清醒的认识。基地的领导不止一次地向采访记者表示:对于宣传基地当然欢迎,但是又存在着相当的“保密”上的顾忌,其中报道拿捏的程度和技巧,真是要记者们大费周章了。
巴丹吉林沙漠,大片的空白区,在地图上找不到位置的神秘基地 就这个保密的问题,记者在基地曾经和一位从事雷达测试的军官探讨过。我向他提出过3个问题:第一,现在google earth上就可以看见基地的卫星地图,还怎么保密?第二,具体数据保密,外形能不能不保密。第三,如何协调保密和老百姓知情权的关系。
他的回答很直接:首先,卫星侦察并不是万能的,除了卫星光学、电子、雷达的侦察,很多核心情报仍然依靠人工手段,因此如何防备间谍的渗透,重要性反而增大。其次,基地进行的都是我军最先进的空空、空地、地空导弹武器测试和试验,专业的情报人员从外形就可以分析推测出射程、弹头威力等关键的技术性能,再辅助卫星、人工等手段,准确度就能达到相当程度,因此外形怎能不保密?
第三,保密和知情权不是矛盾的,宣传报道基地就是展示并让民众知道我军国防科技现代化成就的有效方法。而保密就是用强制手段,规范人员的一言一行,杜绝危害国家安全的行为。现在网上有一些军队内或者军工部门的人,仅仅为了一逞口舌之利,向外界甚至是网络上伺机潜伏的间谍透露了保密信息。既危害了国家,也害了自己。这样的例子在媒体上报道已经不是一两次了。
在和这位军官的交谈过程中,记者明显感觉到他目光中的郑重。说实话,在刚刚踏入基地的时候,军人特别是军官的的目光都是严肃的甚至警惕的,这让我多少感到有些不快。但随着在基地采访工作的开展,不快的感觉变成了内心的尊敬。作为承担中国最先进航空武器测试实验任务的基地,它这种近似于荒漠砾石的不近人情非但没有让人有任何的难堪和无法接近,反而是一种沉甸甸的厚重感和安全感。国家安全来不得半点马虎,军事斗争从来都是极端残酷。即使面对前来慰问的军队著名演员和歌唱家,基地保卫部门人员也能够在笑咪咪的表情下,一次次将他们的所有行李翻个底朝天。在基地,保密就是一条不可跨越的红线。长期的和平也许会让老百姓逐渐失去先人在革命战争中的警惕,但在这片戈壁滩上,我们又找到了那种中国人在危急时刻中的对国家、民族的忠诚精神。
毛主席曾经说过,世界上就怕认真二字。在冒进浮躁的社会心态中,在人情世故的交际文化中,在金钱至上的价值取向中,就还有这样一群人,用近乎于不开窍的行为,实现对国家的无限忠诚和庄严承诺。由于保密的原因,很多人的名字不可能为外界所知,他们的成就也尘封于历史的卷宗之中,在这里,我只能用在俄罗斯红场无名烈士纪念碑上的两句话来向他们致敬:你们的名字无人知晓;你们的功绩却与世长存!
这一西部空军基地从诞生开始,就是美国侦察的重点,先是雇佣台湾飞行员驾驶U-2,而后是先进的光学侦察卫星和雷达侦察卫星不间断地从太空中飞过侦察。因为中国空军的诸多新型武器设备都在此进行试验。 基地的“精”“气”“神”
在基地采访中,记者无时无刻不感受到:基地的成就,离不开一个英雄的集体。技术人员说的最多的,是政工干部的卓越工作,凝聚了人心和力量,在恶劣的环境中留住人才、激励人才;而政工干部眼中,最多的还是技术人才“条件差斗志昂、困难多更坚强”的基地血脉精神。
基地建场以来,历届党委为了不断适应人民空军转型建设,坚持科学决策,统筹试验与训练、试训任务和靶场建设、训练和综合保障等这些错综复杂的关系。而从严治军、突出保密的工作理念也培养出了官兵“严、慎、细、实”的作风。基地的政工干部,并不仅仅是政治工作上的骨干,同时也必须通晓相关的业务技术知识,而且要求水平更高。为了建设与现代化靶场相适应的保障体系,基地部队历届党委按照着眼长远、立足现有、分步建设、布局合理的建设思路,团结带领广大官兵先后建起了指控楼、科技楼、综合试验楼;修建了专家楼、生活服务中心、集贸市场;在戈壁荒漠上实现了“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菜”。近年以来,基地党委秉承以人为本的宗旨,用事业感召人才,用良好生活环境留住人才,用超常举措培养人才;而最关键的则是用风清气正的氛围激励人才。
把政治工作看作基地的“精”,那么雄厚的技术人才队伍就成了带动“身体”的“气”。这股子“气”是如此强韧,即使苏联撤走了援华专家,基地也在最短的时间里形成了自己的试训方法。基地的环境艰苦远远不是飞沙走石、气候干燥这么简单。大功率的探测雷达设备,开机后甚至可以将肉烤熟。长期在这种辐射环境中工作的人,等于是每天享受一次“化疗的待遇”。基地本身已经远离文明的喧嚣,而分布于大漠深处的各个测控站点,更成为一个个沙海孤岛。孤独、寂寞和资料匮乏,对武器试验人员造成的压力可想而知。相比大城市企业、机关对技术人才的待遇吸引力,这里国家靶场一流专家们仍然要和所有的基地人一样,承受子女的升学和就业的空前压力。一位基地领导曾经说过,这里的学生大学升学率必须达到100%,否则没有任何出路,即使在基地扫大街都不可能,因为基地的环境、容量、职能都决定无法容纳他们。而与大城市雄厚教育力量相对应的,是基地仍然薄弱的师资水平,因为这里的无法吸纳优秀的教师队伍。
然而就是在这些显性、隐性的困难中,基地依然培养造就了一大批优秀的科技人才,包括工程院院士1人、空军首席专家2人、空军级专家7人,忠实履行了国家靶场和基地化训练的职能使命,先后完成了我国第一枚原子弹、氢弹模拟空投试验、神舟飞船返回舱空投试验,我国所有航空、防空导弹武器的科研、定型、批抽检试验任务,从未因各种不利因素影响试验质量和进程。
正是有了这两股“精”和“气”,才造就了基地的“神”。正是有了这个英雄的群体,才有了这片神奇的土地。
空军某试验训练基地战士用光测设备精确测量划过高空的导弹痕迹,为科学试验提供科学依据(2008年10月29日摄)。(新华社发谭超摄) 英雄·时势
如果我们把目光放在中国改革开放30年、国力迅猛增长的背景来看,如果我们把目光放到冷战结束,美国推行强权政治的世界背景来看,就更能理解基地的成就同样是人民军队发展的必然。在基地的发展上,从创建之初到1984年近26年的时间里,基地重点测试武器型号仅有几个型号;而从1984年至今,测试武器型号数量迅速上升。特别是1998年到现在的10年中,基地的测试武器的重点型号就不下十几个。
这种变化的背后,需要我军航空、防空武器型号数量的迅速增长,需要大量的高技术遥测和信息设备作为支撑,而这些离开雄厚国力的支撑是难以想象的。而导致这种变化的外因,则是世界战略格局变化对中国原有战略的冲击和挑战。一方面是西方人权、民主的裹挟下的舆论霸权,一方面是武力至上信奉实力的军事霸权。从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几次足以载入世界史册的事件已经教会了善良的中华民族如何在这样一个丛林法则世界中生存。
时势造英雄,变化的世界给了基地一个机会。
英雄待时势,基地为这历史机遇等了50年。
在与基地官兵交流中,尽管他们保密意识很强,但是记者都能从语气中感受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兴奋。这种兴奋,在基地的历史陈列馆中得到了直观的体现:数十种研制成功或者在研的航空武器型号陈列在展厅中。尽管这里面很多武器在很多年以后才会公开出现,某些“杀手锏”甚至永远也不会暴露在阳光之下。但是从这些闪耀着金属光泽的大国利器中,记者体会到的是一个民族的复兴,是一个国家的崛起,是一个霸权政治颐指气使时代的终结。
今天民用照相遥感卫星也可拍摄这一地区,人们发现多种新型战机在此试验。 著名的美国空军“51区”,U-2、SR-71、F-117、B-2等诸多先进装备都曾在此进行试验。在对太空的卫星面前,同样是公开的。 “51区”的官方名字叫内利斯空军基地,准确说是内利斯空军基地的“试验和训练靶场”,地图同样是公开的,只是禁止民间人士接近,或驾驶飞机从上空掠过。内利斯空军基地(Nellis AFB)位于著名赌城内华达州拉斯维加斯东北边上,而“51区”即“试验和训练靶场”位于拉斯维加斯西北方向,距离126公里。
中美两国空军的这一神秘基地颇为类似——都是隐藏于荒无人烟的沙漠之中、都既进行先进装备的试验试飞,也进行承担空军大规模空中对抗演习接待任务。图为北约多国联合红旗军演记录片截图。 经过专家技术革新,老式的长空一号无人靶机又焕发了新活力(2008年10月30日摄)。(新华社发 谭超摄) 空军某试验训练基地赵煦院士带领助手检测无人靶机(2008年10月28日摄)。(新华社发 谭超摄) 空军新型战机在某试验训练基地上空展开复杂电磁环境对抗训练(2006年3月20日摄)。(新华社发 谭超摄) 空军某试验训练基地:防空导弹夜间发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