盖德专访:08奥运渴望金牌 带领欧洲对抗亚洲
2007年07月13日02:11
记者鲍晓浙与盖德亲密合影
在羽毛球赛场上,盖德对阵陶菲克,是大家喜欢看到的比赛;但是发生在中国大师赛的第二轮,却是大家最不愿意看到的,因为这两个人谁这么早走都让人舍不得——而这一次是盖德输球了,丹麦神童黯然离开,只留给中国观众失意的背影——非常幸运的是,在这次大师赛期间,笔者有幸采访到了这位全世界最受欢迎的羽毛球选手,那是一段非常美好的回忆。
十年来,皮特·盖德一直是世界羽坛的顶尖高手,而与林丹、陶菲克等人的个性十足不同,他只用“平和”两个字来打动球迷的心,平心而论,盖德的技术、战术、体能等等都算不上是世界上最好的,但是他绝对是最有人缘的,只因为他迷人的笑和友善的待人。就像在中国大师赛上输给陶菲克之后,他只消失了片刻,就出现在了媒体和球迷面前,不拒绝任何采访,对任何签名、合影的要求都欣然接受——只是细心的人会发现,他浅浅的笑容里包含着输球的失望——这样的明星,谁会不喜欢呢?
就像他谦逊对待所有人和所有事一样,我们的采访竟然是在他的道歉声中开始的——晚高峰,成都的出租车超级难打,盖德因此迟到了——对于记者来说,被采访者迟到再正常不过,能听到被采访人的一句道歉真的是好感动。而盖德也非常愉快地从他小时候打球说起:
选择,羽毛球还是足球?
盖德小时候最先开始的运动是足球,因为在他出生的地方只有两个运动项目可以选择——羽毛球和足球:“我的家乡是一个非常小的城市,特别是比起中国的城市来,我只有两种选择,或者是踢足球、或者是打羽毛球;四岁的时候,我最先接触了足球,两年之后,我还是打羽毛球。那时候我只有在周六上午才会打羽毛球,也没有想什么太多的未来,或者放弃足球,直到有一天,我必须做出选择。”
那是盖德13岁的时候,他的父亲找到了一份新的工作,全家要搬到另外一个地方,他必须选择在足球和羽毛球之间选择一个,盖德选择了羽毛球,原因非常简单:“我选择羽毛球的原因是这是一个个人的项目,我可以控制输赢。足球是一个集体项目,你踢得再出色,也不一定能获得胜利;而羽毛球则可以,我打得好就能取胜,打得不好就输球,不受别人的状态控制。我喜欢这样的感觉。”
就这么简单,也许足球场上少了一员骁将,但是羽毛球世界多了一位超级巨星——现在看来,13岁盖德的选择是那么的明智。
世界冠军,还在远方
盖德是世界上最优秀的羽毛球运动员,他曾经62周世界排名第一,他也获得过数不清的巡回赛冠军,但是他始终不是世界冠军——没有奥运会冠军头衔、没有世锦赛冠军头衔、没有汤姆斯杯或者苏迪曼杯冠军头衔——在盖德的记忆中,他经常距离世界冠军很近,战胜他的人都成为了最后的胜利者——
“2000年奥运会上,我在半决赛中输给了吉新鹏,最后吉新鹏成为了冠军;2001年世锦赛,我决赛输给了叶诚万;2004年奥运会,我在1/4决赛中输给了陶菲克,结果陶菲克获得了冠军。”
盖德总把对手送上冠军领奖台,而自己成了永远的失意者——在这些比赛中,盖德认为自己距离世界冠军最近的一次是2001年世锦赛,而印象最深刻、最可惜的一次则是2004年雅典奥运会。
“当时我和陶菲克的比赛非常激烈,虽然是0-2输给了他,但是每一局的比分都非常接近,我们打得非常激烈,这场球也是陶菲克在雅典奥运会打得最艰苦的一场比赛,之后他对阵波萨纳和孙升模都赢得相当轻松,如果……”
如果的后面应该是这样的潜台词——如果当时是我赢了陶菲克,那么世界冠军就是我的了。
可是对于盖德来说,世界冠军还依旧在远方。
北京奥运,渴望金牌
不想当将军的兵不是好兵;不想拿金牌的运动员不是好运动员——盖德一直把奥运冠军当成自己的梦想去追逐,虽然在别人看来这是一个越来越遥远的梦想。
“北京奥运会我的目标是奖牌、金牌(medal、gold medal),我依然希望自己可以成为世界冠军,当然奥运会的比世锦赛的还要珍贵一些。”
为了这个目标,盖德将在接下来的一年里继续飞行、比赛,不停地积攒着自己的奥运积分,他对自己目前的状况很满意,不过看来这次大师赛的结果让他失望了。
北京奥运会上,盖德的对手跟雅典奥运会差不太多,依然是陶菲克、林丹、鲍春来、李宗伟这些亚洲选手,盖德说:“我希望自己可以战胜陶菲克、战胜林丹、战胜鲍春来、战胜李宗伟。”因为他要带领欧洲羽毛球与亚洲对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