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杜甫草堂,是中国唐代大诗人杜甫流寓成都时的居所。
公元759年冬天,杜甫为避 “安 史之乱”,携家由陇右 (今甘肃省南部)入蜀。
公元759年暮冬,杜甫因避安史之乱入蜀到成都,次年春、在友人的帮助下,在成都西郊风景如画的浣花溪畔修建 茅屋居住。第二年春天,茅屋落成,称 “成都草堂”。便是他诗中提到的“万里桥西宅,百花潭北庄”的成都草堂。他在这里先后居住了将近四年,因曾被授“检校工部员外郎”之衔,而又被称做杜工 部。留下诗作240余首,如《春夜喜雨》、《蜀相》等名篇,其中《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更是千古绝唱。
杜甫离开成都后,草堂便不存,五代前蜀时诗人韦庄寻得草堂遗址,重建茅屋,使之得以保存。宋、元、明、清历代都有修葺扩建,已演变成一处集纪念祠堂格局和诗人旧居风貌为一体,建筑古朴典雅、园林清幽秀丽的著名文化圣地。
带大家一起游览草堂,回忆那里的一景一木

听秋轩----暗水流花径江村野堂争入眼
夕阳薰细草朔云寒菊们离忧

丛竹

曲径 - 适合晨运的好去处

树倒影

谁可以看得出是什么字呢?

想象夏天开满荷花的水池



春天的草堂一定是花色无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