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发表于 29-3-2006 03:4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
|
|
发表于 29-3-2006 03:5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
魚是我想得到的,熊掌也是我想得到的。兩樣東西不能同時得到,就捨棄魚而取
熊掌。
《孟子•告子上》 |
|
|
|
|
|
|
|
|
|
|
发表于 29-3-2006 03:5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
|
|
发表于 29-3-2006 07:4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問則裕,自用則小。
《尚書‧仲虺之誥》
喜歡問,知識就豐富;自以為是,知識就淺薄 |
|
|
|
|
|
|
|
|
|
|
发表于 29-3-2006 09:5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来自《易》。认为世间的万物的变化都符合这么一个规律,不管我们从历史角度还是我们身边息息相关的一些事情来看也不能脱离这么一个规律。从中国的三大盛世来看这其中过程都逃不开以上9个字,都没能避免“盛极而衰”的结局。 |
|
|
|
|
|
|
|
|
|
|
发表于 29-3-2006 10:5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兼聽則明,偏信則暗。
《司馬光‧資治通鑒‧唐記》
廣泛地聽取各方面的意見,就清醒明白;只聽一面之詞,就愚昧糊塗。 |
|
|
|
|
|
|
|
|
|
|
发表于 30-3-2006 12:3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井越掏,水越清;事越摆,理越明。
注解:事情越摊开来讲,越透明,就不会让人误解
[ 本帖最后由 估价 于 30-3-2006 03:19 PM 编辑 ] |
|
|
|
|
|
|
|
|
|
|
发表于 2-4-2006 12:0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君子的交情淡得像水一樣,小人的交情甘得像甜酒一樣。
《莊子•山水》 |
|
|
|
|
|
|
|
|
|
|
发表于 2-4-2006 10:4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
|
|
发表于 3-4-2006 05:3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禮記‧中庸》
對知識要廣博地學習,詳細地詢問,慎重地思考,明晰地辨別,全心 全意地實踐。 |
|
|
|
|
|
|
|
|
|
|
发表于 4-4-2006 11:0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
|
|
发表于 7-4-2006 03:4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zomok沒有人玩了?
我來繼續寫我喜歡的句。
身無彩鳳雙飛翼 心有靈犀一點通
無題 唐 李商隱
昨夜星辰昨夜風 畫樓西畔桂堂東
身無彩鳳雙飛翼 心有靈犀一點通
隔座送鉤春酒暖 分曹射覆蠟燈紅
嗟余聽鼓應官去 走馬蘭台類轉蓬
比喻恋爱着的男女双方心心相印。
现多比喻比方对彼此的心思都能心领神会。
|
|
|
|
|
|
|
|
|
|
|
发表于 7-4-2006 03:5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今朝有酒今朝醉 明日愁來明日愁
自遣 唐 羅隱
得即高歌失即休 多愁多恨亦悠悠
今朝有酒今朝醉 明日愁來明日愁
現在事態荒涼,馬來西亞犯罪率上升,
金錢不夠用,美女不能把,美食不可得。
唉。。。就先來個今朝有酒今朝醉後接人生得意須盡歡吧。
未來的不要理那麽多了。
|
|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4-4-2006 09:3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端午节还没有到
不知做么同事请吃粽子
于是 我想起屈原...
=================================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出处: 屈原《渔父》
全文:
屈原既放,游於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於斯!” 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於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酾?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於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遂去不复与言。
解说:
公元前278年,中华民族伟大的诗人屈原,因怀才不遇、国破家亡而来到汨罗江边。一老渔夫见到便问:“先生为何沦落于此?” 屈原答:“只因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因而被放逐到这里。” 老渔夫劝道:“既然世界一片混浊,为什么不随波逐流呢?” 屈原坚决地回答:“我宁可自汗湘江,葬身鱼腹,也决不将洁白的躯体蒙上一点灰尘”,于是愤然投入了滔滔江水之中。
赏析:
本篇通过屈原放逐后和渔父的对话,显示出屈原的叫君爱国的崇高品质。大家都污浊,只有我一个人清廉;大家都沉醉,只有我一个人清醒。这就是被放逐原因。这话听起来似乎很离奇。但仔细一想,这真是知古不易的道理。试想,大家都腐败,大家都沉醉,又怎能容得一个清廉、清醒的人呢?被排挤,被放逐了,还要落得个奸邪的罪名。短短的两句话,把楚国的昏庸、腐朽概括得淋漓尽致;从另一个方面,则又反屈原的忠实、高洁对比地显示了出来。
================================= |
|
|
|
|
|
|
|
|
|
|
发表于 13-8-2006 11:4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坏壁醉题尘漠漠。断云幽梦事茫茫
==============================================================================================
唐琬的一滴清泪,缠绵悱恻了整个南宋文学史。尽管唐琬也留有一首谁读谁落泪的《钗头风》,但,她得以流芳千古,完全是借助了爱情的力量,虽然,这爱情是个“有缘无分”的典型。
唐琬是大诗人陆游的表妹,出身望族,自幼聪慧,人称才女,与陆游青梅竹马,志趣相投。19岁时,被陆游娶回了家,举案齐眉,相敬如宾,该是怎样的一段红袖添香的日子啊。如此才子佳人,理当是又一个赵明诚李清照式的组合了。可造化弄人,偏偏陆游的母亲对这个如花似玉娇滴滴的儿媳妇一万个不满意,活生生地把二人拆散了。
陆母不满意这段婚事的真正原因至今已不得而知了。她也许是担心儿子沉湎于儿女私情,忽视了学业,也许是儿媳的过于优秀,使她有了“小麻雀,尾巴长,娶了媳妇忘了娘”的隐隐担忧,也许是唐琬一直没为陆家生个儿子,“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传统观念让她顿生恶心。反正伉俪情深,琴瑟甚和的陆游夫妇慑于母亲的压力,要和爱情说再见了。恩爱夫妻转瞬之间变作劳飞燕,陆游另娶,唐琬改嫁。
多情自古伤离别。至今我已无法想象唐琬走出陆家大门时那眼神该是怎样的哀怨、惆怅和恋恋不舍,也无法想象当他们听说对方又走进婚姻殿堂时怨恨、无助和落寞的心情。但沈园的邂逅,让他们明白了,原来自己一直都还如此的在意。
在沈园,陆游很意外的碰到了唐琬和赵士诚夫妇。甜蜜的回忆很痛苦地袭击了陆游,他难以自已,对着粉墙,写下了这首千古绝唱《钗头风》:
红酥手,黄滕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如血的夕阳下,一条长长的背影,伴随着惆怅,一拖就是千年。
次年,唐琬独自一人又来沈园了。是重温旧梦,还是渴望又一次意外的相逢?然而,留给她的没有意外,只有那首词。泪水涟涟中,唐琬,也只有唐琬读懂了陆游的字字血,声声泪,她以爱回应着陆游爱的呼唤:
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乾,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阑。难!难!难!
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妆欢。瞒!瞒!瞒!
两颗心,两首词,此时此刻,完全的融合在了一起。婚姻不在了,爱情却还是一样的固执。
好女人生如夏花,唐琬终于还是愁怨而死。那双痴痴的大眼睛,带着无穷的心事和幽怨,轻轻到,又是不舍地,闭上了。而沈园,成了一个象征,永远荡漾在陆游心间。1192年,68岁的陆游回沈园时写下了“坏壁醉题尘漠漠,断云幽梦事茫茫。年来妄念消除尽,回向蒲龛一炷香”的诗句,想表达的仍是无边的思念之情。1199年诗人作“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无复旧池台。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年迈的老人,脑海里闪现的仍是“她”的惊鸿倩影啊!1205岁的一个夜晚,年过80的老陆游又一次梦游沈园了,“城南小陌又逢春,只见梅花不见人。玉骨久成泉下土,墨痕犹锁壁间尘。”细细算来,这个时间,当是陆游和唐琬结婚的60周年纪念了吧。
生命可以结束,爱却没有尽头,能千古传唱的,都是爱情的神话。
|
|
|
|
|
|
|
|
|
|
|
发表于 28-2-2007 03:2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有迷魂招不得,雄鸡一唱天下白;少年心事当拿云,谁念幽寒坐鸣呃
===================================================================
致酒行
李贺
主父西游困不归, 家人折断门前柳。
吾闻马周昔作新丰客, 天荒地老无人识。
空将笺上两行书, 直犯龙颜请恩泽。
我有迷魂招不得, 雄鸡一声天下白。
少年心事当拿云, 谁念幽寒坐呜呃。
元和初,李贺带着刚刚踏进社会的少年热情,满怀希望打算迎接进士科考试。不料竟以避父“晋肃”名讳为理由,被剥夺了考试资格。这意外打击使诗人终生坎.不平则鸣,从此“怀才不遇”成了他作品中的一个重要主题,他的诗也因而带有一种哀愤的特色。但这首困居异乡感遇的《致酒行》,音情高亢,表现明快,别具一格。
“致酒行”即劝酒致词之歌。诗分三层,每层四句。
从开篇到“家人折断门前柳”四句一韵,为第一层,写劝酒场面。先总说一句,“零落栖迟”(潦倒游息)与“一杯酒”连缀,略示以酒解愁之意。不从主人祝酒写起,而从客方(即诗人自己)对酒兴怀落笔,突出了客方悲苦愤激的情怀,使诗一开篇就具“浩荡感激”(刘辰翁)的特色。接着,诗境从“一杯酒”而转入主人持酒相劝的场面。他首先祝客人身体健康。“客长寿”三字有丰富潜台词:忧能伤人,折人之寿,而“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啊!七字画出两人的形象,一个是穷途落魄的客人,一个是心地善良的主人。紧接着,似乎应继续写主人的致词了。但诗笔就此带住,以下两句作穿插,再申“零落栖迟”之意,命意婉曲。 “主父西游困不归”,是说汉武帝时主父偃的故事。
主父偃西入关,郁郁不得志,资用匮乏,屡遭白眼(见《汉书·主父偃传》)。作者以之自比,“困不归”中寓无限辛酸之情。古人多因柳树而念别。 “家人折断门前柳”,通过家人的望眼欲穿,写出自己的久羁异乡之苦,这是从对面落墨。引古自喻与对面落墨同时运用,都使诗情曲折生动有味。经此二句顿宕,再继续写主人致词,诗情就更为摇曳多姿了。
“吾闻马周昔作新丰客”到“直犯龙颜请恩泽”是第二层,为主人致酒之词。“吾闻”二字领起,是对话的标志;同时通过换韵,与上段划分开来。这几句主人的开导写得很有意味,他抓住上进心切的少年心理,甚至似乎看穿诗人引古自伤的心事,有针对性地讲了另一位古人一度受厄但终于否极泰来的奇遇:唐初名臣马周,年轻时受地方官吏侮辱,在去长安途中投宿新丰,逆旅主人待他比商贩还不如。其处境狼狈岂不比主父偃更甚?为了强调这一点,诗中用了“天荒地老无人识”的生奇夸张造语,那种抱荆山之玉而“无人识”的悲苦,以“天荒地老”四字来表达,可谓无理而极能尽情。马周一度困厄如此,以后却时来运转,因替他寄寓的主人、中郎将常何代笔写条陈,太宗大悦,予以破格提拔。“空将笺上两行书,直犯龙颜请恩泽”即言其事。主人的话到此为止,只称引古事,不加任何发挥。但这番语言很富于启发性。他说马周只凭“两行书”即得皇帝赏识,言外之意似是:政治出路不特一途,囊锥终有出头之日,科场受阻岂足悲观!事实上马周只是为太宗偶然发现,这里却说成“直犯龙颜请恩泽”,主动自荐,似乎又怂恿少年要敢于进取,创造成功的条件。这四句真是以古事对古事,话中有话,极尽循循善诱之意。
“我有迷魂招不得”至篇终为第三层,直抒胸臆作结。“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主人的开导使“我”这个“有迷魂招不得”者,茅塞顿开。作者运用擅长的象征手法,以“雄鸡一声天下白”写主人的开导生出奇效,使自己心胸豁然开朗。这“雄鸡一声”是一鸣惊人,“天下白”的景象是多么光明璀璨!这一景象激起了诗人的豪情,于是末二句写道:少年正该壮志凌云,怎能一蹶不振!老是唉声叹气,那是谁也不会来怜惜你的。“谁念幽寒坐呜呃”,“幽寒坐呜呃”五字,语亦独造,形象地画出诗人自己“咽咽学楚吟,病骨伤幽素”(《伤心行》)的苦态。“谁念”句,同时也就是一种对旧我的批判。末二句音情激越,颇具兴发感动的力量,使全诗具有积极的思想色彩。
《致酒行》以抒情为主,却运用主客对白的方式,不作平直叙写。诗中涉及两个古人故事,却分属宾主,《李长吉歌诗汇解》引毛稚黄说:“主父、马周作两层叙,本俱引证,更作宾主详略,谁谓长吉不深于长篇之法耶?”这篇的妙处,还在于它有情节性,饶有兴味。另外,诗在铸词造句、辟境创调上往往避熟就生,如“零落栖迟”、“天荒地老”、“幽寒坐呜呃”尤其是“雄鸡一声”句等等,或语新,或意新,或境奇,都对表达诗情起到积极作用,堪称李长吉式的锦心绣口。 |
|
|
|
|
|
|
|
|
|
|
发表于 20-10-2008 03:0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小小声问一下。。。。
为什么。。。。
你们都不是在接最后一个字的  |
|
|
|
|
|
|
|
|
|
|
发表于 20-10-2008 05:2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
|
|
发表于 20-10-2008 10:5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
|
|
发表于 21-10-2008 01:4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阿济 于 20-10-2008 10:59 PM 发表 
是的。。。沉料一年半的帖你都找出来问,
你是可以的,你知道吗?
我也帮着接。。。
【上山擒虎易,开口求人难】 "打虎要力,捉猴要智。" |
|
|
|
|
|
|
|
|
| |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