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推斷以色列人可能在主前1650年至1550年間已居於埃及。
梅瑟的角色
真正逃出埃及的,可能只有若瑟的家族:厄弗辣因、默納協、本雅明支派。梅瑟自然地成為此三派的神恩性領袖。
「梅瑟」一名,雖然按照希伯來文的意思為「拉出」(出二10),但梅瑟其實是常見的埃及人的名字。
從聖經一些資料顯示,可以確定梅瑟在出離埃及時的歷史角色。無庸置疑,梅瑟是神恩性的領袖以及天主與以色列子民間的中保,此種角色成為新約恩寵與真理的預像(若一17),而梅瑟的逾越之歌(出十五21)則成為指向羔羊的逾越詩歌(默十五3)。
何時出離埃及?
(1)最早可能於主前1300年
在出谷紀一章11節說到以色列人被苦役,為法郎修造兩座倉城:丕通和辣默色斯。此兩座倉城始建於法郎塞提一世(SetiⅠ,主前?-1301),竣工於其子法郎蘭塞二世(RamsesⅡ,主前1301-1234)。依據出谷紀二章23節所示,正在建築兩座倉城時,一位法郎去世,其子延續之,此可提供參考時間,即約主前1300年,因以色列人遭受壓迫,才萌生逃出埃及的念頭,故很可能最早是1300左右。
(2)最晚可能於主前1230年
蘭塞二世之子,米爾揑他(Merneptah,主前1234-1225)在主前1230年豎立了一高3.18公尺的花崗岩石碑,紀念他在巴勒斯坦境內連戰皆捷,碑文提到:「Yanoam(巴勒斯坦北部的城市)被摧毀如同未存在過,以色列被當成廢物,他不再有子孫。」這是聖經之外,最早記載「以色列」名字的歷史文獻。是以,以色列人出離埃及的時間不會晚於主前1230年。
(3)主前1250年
學者推估,將最早1300 B.C和最晚1230 B.C,取其中數,故大約是主前1250年出離埃及。
出埃及的正確路線
據The Macmillian Bible Atlas(《麥克密倫聖經圖集》)所示,有三種理論說明從埃及北部的尼羅河三角洲進入聖地巴勒斯坦:
(1) 沿海大道:最短之路,經由加薩走廊進入巴勒斯坦南部
出谷紀十三章17-18節:「法郎放走百姓以後,天主沒有領他們走培肋舍特地的近路,因為天主想:『怕百姓遇見戰爭而後悔,再回到埃及。』因此天主領百姓繞道,走向靠紅海的曠野……。」
學者解釋,凡有常識的逃亡者,不會走最短的沿海大道,最快的路一定設卡關,駐軍防守,故這條路也可說是自殺之路。
(2) 較短之路,由東北部往卡德士‧巴尼亞(書珥之路)
a. 出谷紀三章18節:「……你要同以色列的長老去見埃及王,對他說……現今請讓我們走三天的路程,到曠野裡向上主我們的天主舉行祭獻。」
b. 出谷紀五章3節:「……請讓我們走三天的路到曠野裡,向上主我們的天主獻祭……。」
c. 申命紀一章46節:「你們只得長期地停留在卡德士,停留得這樣長久。」
由此可見西乃半島北部的卡德士是出離埃及後的預定地。在廿世紀初,有位法籍道明會Vincent神父曾嘗試,從尼羅河三角洲的丕通和辣默色斯兩座城偕同一群婦孺緩步行走三天,能到得了卡德士‧巴尼亞。
在《耶路撒冷聖經》出谷紀十三、十六章的註釋指出,有兩條分別逃出埃及的路線,較北部的,若在秋季,逃出者可以遇到移居的候鳥—鵪鶉;另一條是要通過西乃半島的中心,逃出者可以在五至六月間碰到「瑪納」(檉柳樹根的昆蟲分泌出來的高營養的東西)。
(3) 較長之路,由南部穿過西乃(請參思高本104頁以色列曠野行程圖)
聖經不少資料都顯示,出離埃及是走較長的路線,並且穿過西乃半島的南部。不過出離埃及的路線和確切的時間是很難找得出來的。
綜合地來說,主前1250年左右,以色列三個中央支派:厄弗辣因、默納協、本雅明有不同逃離埃及的路線。有些可能走較短的東北路線直入卡德士‧巴尼亞。而有一些則是走較長的,穿過西乃半島的南部。而梅瑟極可能領導較大的團體走較長的路線。
聖經有關出離埃及的記載頗戲劇化,其中有些細節至今仍無法考證。而「紅海」的名稱及其正確位置也頗具爭議。根據希伯來文聖經,以色列人所過的是「蘆葦海」,在《七十賢士譯本》卻譯為「紅海」(思高本亦是),若按「蘆葦海」一名推斷,那裡應是淡水的淺灘,而非我們所熟悉的「紅海」(正確來說應是蘇伊士灣以北的苦湖﹝Bitter Lake﹞)。此外,希伯來文聖經的「蘆葦海」又被應用到不同的地點上(指阿加巴海灣﹝Gulf of Aqaba﹞;參:戶廿一4的注譯),增加了理解的難度。畢竟聖經的寫作不是根據客觀史料的報導寫就而成,歷史不是它的目的,宗教信仰才是它本身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