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楼主: AnM

每日一天文圖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3-2-2005 10:5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麒麟座V838星的迴光現像最新消息
影像提供: Hubble Heritage Team, ESA, NASA

說明: 麒麟座V838星(V838 Monocerotis)擴張的迴光(light echoes)仍不斷地照亮週圍的塵埃, 它是位於我們銀河系邊緣的神祕變星。 這張令人驚訝的照片取自於哈伯太空望遠鏡,記錄於2004年的十月, 是一系列太空級高解析的畫面之一。 從2002年被發現有劇烈的噴出,天文學家開始著手研究以光速向外擴張的 迴光現像,並穿過紅化變星周圍的星塵。 隨時間演化的迴光是天文學家想要試著了解的 恆星演化的週期, 研究 顯示麒麟座V838星是一顆年輕的 雙星系統,劇烈的噴出主要來自於大質量的恆星。 這張照片橫跨約14光年,距離約為20,000光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23-2-2005 11:0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史邁特一號拍攝的畢達哥拉斯隕石坑
影像提供: ESA / Space-X, AMIE Team

說明: 在這張歐洲太空總署史邁特一號衛星(SMART-1)的組合影像裡,鮮明的暗影突顯了這個寬度有120公里的畢達哥拉斯隕石坑 (Pythagoras Crater)之中央高峰和高台狀之邊牆。在猛烈撞擊的過程中,突然熔化的月球表殼會反濺,形成中央的突峰,這也是月球型大型撞擊坑之典型特徵 。在一具高效率離子引擎的推送下,創新的史邁特一號在去年十一月進入繞行月球的軌道,悠閒地用了十三個月才從地球航行到月球。 探測船現在以一千到五千公里的高度觀測月球表面。在這個月底,史邁特一號將循著螺旋狀的軌跡逐漸靠近月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3-2-2005 11:0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波浪狀的流星跡
影像版權與提供: Jimmy Westlake (Colorado Mountain College)

說明: 這道波浪狀的光痕是由流星所造成的。 扭曲到可以清楚分辨的流星跡很少見,能用照片記錄到的則更少了,不過已有報告提到類以的觀測。 出現這種不尋常流星跡的原因是許多流星的形狀非常不對稱,而組成也很不均勻。 從彗星剝落的流星,它們的大小通常和沙粒差不多,在穿過地球大氣時就會解體。 對組成不均勻的流星,這面汽化的程度可能高於另一面,造成流星旋轉,在行進的路徑上產生彎曲,它們也可能會產生軌跡接近螺旋狀的流星跡,並噴出高速行進的碎片。 這些高速行進的流星碎片,會使地球大氣分子發生游離,當它們再和電子復合時就會發出輝光。 組成完全均勻的圓球狀流星應是不存在的,所以流星跡可能都帶著可感知程度以下的波折。 在地球初形成的時期,流星可能為地球帶來生命組成基礎分子,為生命的出現奠下了基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3-2-2005 11:0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土衛八:擁有奇特表面的衛星
Credit: Cassini Imaging Team, SSI, JPL, ESA, NASA

說明: 究竟土星的衛星土衛八發生了什麼事? 一條奇特的峰脊橫在衛星接近赤道的地方,就在圖中的接近底處清晰可見,使得土衛八 看起來就像水蜜桃的裂縫一樣。 有半邊的土衛八已經暗到即使從地球觀看,還是幾乎消失的樣子。 最近的觀測顯示該區域的暗化程度有奇異的同化度,就像是一層最近才敷在一個又古老又佈滿坑洞的表面上的深色覆蓋膜。 而另一半邊的 土衛八則是相對明亮但是怪異地佈滿又長又細的深色條紋。 一個400公里寬的衝擊坑在圖近中間處可見,是被深深的碎片直接掉落在表殼所勾勒出來。 上方圖片是由環繞土星的卡西尼太空船在去年年底飛過土衛八時所拍下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5-6-2005 02:3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過客--伽利略號所拍攝的金星
影像提供: Galileo Project, JPL, NASA
說明: 金星是離太陽第二近的行星,是這星期西方天空黃昏時分三行星聚會最亮的行星,也是太空船前往太陽系外圍氣態巨行星的旅程中最受歡迎的中繼站。 為什麼要先造訪金星呢? 答案是要進行"重力協航"。因為在太空船旋過行星的短暫交會中,可借用行星的能量,以節省長途星際飛行所需的燃料。 這張金星的彩色照片,是1990年2月伽利略號太空船利用金星進行重力協航之後,所拍攝的影像。 伽利略號的臨別一瞥,顯示金星是一顆被漩渦狀硫酸雲所覆蓋的行星。 光亮的區域是因為雲頂反射太陽光所造成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5-6-2005 02:3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希臘.舒尼恩岬的月出
影像版權與提供: Anthony Ayiomamitis
說明: 今年的6月22日是滿月,只比北半球的夏至要晚了一天。 夏至那天,太陽在地球天空運行到每年最北方的位置,而在黃道面附近昇起的月亮,則是在今年最南方的位置。 在一個月之前的5月23日,天文學家Anthony Ayiomamitis記錄了這張照片,主題是希臘舒尼恩岬(Cape Sounion)的月出。 背景是2千4百年高齡的波塞頓神殿 (Temple of Poseidon),航行在愛琴海(Aegean Sea)的船員也都能看見這座古蹟。 在這張精心策劃的照片裡,月亮特別經過長鏡頭的放大。不過對全靠肉眼觀星的一般人來說,也常覺得地平面附近的滿月看起來特別大。 這種有趣的視覺效應稱為觀月錯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楼主| 发表于 25-6-2005 02:3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土星環的後方
影像提供: Cassini Imaging Team, SSI, JPL, ESA, NASA
說明: 從後方看土星環會有何不同? 這樣的觀察點不但可以提供太陽系最美麗行星環系的動人影像,也可以提供環系粒子大小之資訊。 正在探索土星的卡西尼號無人太空船在今年四月,從土星環的後方往回看,就捕捉到這類的影像。 在上面這張很特殊的影像裡,土星環系看起來很像是正面影像的攝影負片。 舉例來說,環系中間的暗帶事實上是通常很明亮的B環。 從不同的角度觀測環系的亮度,不但可以測出環系的厚度和環系粒子的密度,也可以告訴我們相對於拍攝波長的環系粒子之相對大小。 因為,接近照耀光波波長大小的環系粒子,和較大的環系粒子比起來,把光往前方散射的效率較高。 從後方拍攝的影像還有另一個很有趣的特色,那就是它們上面看不先輻條結構。 這種意外的輻射狀暗影區出現在1980年代初期航行家回傳之土星影像裡,但是到目前為止卡西尼影像並沒看先這種結構。 加分題:你能在環系內找到小衛星普洛米修斯(Prometheus)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5-6-2005 02:3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天鵝座的恆星誕生之牆
影像提供及版權: Michael Sherick
說明: 天空中的北美洲星雲可以做到地球上的北美洲所不行之事 -- 形成恆星。 特別的是, 這個和禁錮在地表的大陸相似的星雲,它明亮的部分看來就像中美洲與墨西哥,同時也是氣體、塵埃、與被稱為天鵝牆l的新生恆星的溫床。 上面的影像著上有意義的顏色後顯示出這堵恆星形成的巨牆被明亮年輕星球所照亮與侵蝕的痕跡,與部分已經形成的恆星被黑暗的塵埃所掩蓋的風貌。 影像顯示的北美洲星雲 (NGC 7000) 的這個部分橫跨約 15 光年,位於天鵝 座方向約 1,500光年遠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25-6-2005 02:3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日落 Gusev隕石坑
影像提供: Mars Exploration Rover Mission, Texas A&M, Cornell, JPL, NASA
說明: 火星上的夕陽會是怎樣的景象? To help find out,精神號無人探測車在上個月便停俥,好安靜地觀察太陽沒入遠方 Gusev隕石坑的邊緣。這是個粗野的任務,但精神號必須執行。如今地球上的紅色夕陽是兩個因素所造成 -- 一是來自陽光的藍光部分被大氣中的氧與氮分子優先散射,二是被少量如火山灰的污染所散射(第一個因素的大小在愛因斯坦最常被引用的論文中的一篇,已經被計算過了)。雖然火星缺少氮和氧,但它覆蓋著的紅色的灰塵卻常常被高速但稀薄的風吹起而滯留在大氣中。分析類似上圖的影像後顯示,某些日子的火星夕陽時間確實比地球要來的長,顏色也比較紅。 最多在暮光後的兩小時,陽光依然持續反射在大氣中的火星的塵埃,並造成瀰散的暉光。這個結果不僅幫助大氣科學家瞭解火星的大氣,同時也包括太陽系內所有的大氣層 -- 當然也包括我們的地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5-6-2005 02:3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夜光雲
版權與提供: Pekka Parviainen (Polar Image)
說明: 隨著地球自轉,總有部份地區從白天進入黑夜。 在這些地方,黃昏先降臨到地面,然後才向上延伸到天空。 所以地面已經是夜晚了,但是天空仍然是大白天。此時陽光照耀著上空的白雲,產生美麗的晚霞。在某些特殊的情況下,高空有夜光雲(noctilucent clouds)的存在,所以就是天黑已經很久了,還是能夠看到彩雲。 在上面的照片裡,可以看到一大片這種夜光雲,在黝黑大地的襯托之下,顯得異常的魅麗。雖然一般認為夜光雲是由覆著水冰的微塵所構成,但我們對它還是有許多不了解之處。 最近有證據顯示至少有部份的夜光雲,是由太空梭廢氣中的水所凝結而形成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5-6-2005 02:3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星系畫廊
影像提供: Courtesy Adam Block (KPNO Visitor Program), NOAO, NSF
說明: 在上面這張影像中,可以看到各式各樣稱為宇宙島的星系。 由左上到右下,這些遙遠但是無比美麗的星系分別是M61、NGC 4449、NGC 4725、NGC 5068、NGC 5247、與NGC 5775/5774。 這些星系大部份是螺旋星系,在外觀上,它們都和我們的銀河系很像。 這些彩色影像,最顯著的特徵為恆星形成區周圍氫氣雲所發出的粉紅色輝光,以及,星系美麗優雅的漩渦臂。 雖然室女座星系團裡的M61,可能是這些螺旋星系中最醒目的,不過,因為NGC 5775/5774 具有側視和正視的鮮明對比,所以也是非常有趣的星系對。 在這群非常上鏡頭的螺旋星系中,唯一的例外是位在影像中上方的NGC 4449,它是一個很小而且離我們很近的不規則星系。 NGC 4449和大麥哲倫星系 (LMC)很像,兩者都有許多藍色的年輕亮星,都具有粉紅色澤的恆星形成區,也都是大星系的衛星星系。 上面這個星系畫廊裡所有的星系,都是用搭配有數位相機的40公分口徑反射望遠鏡所拍攝的。 這部望遠鏡是放在美國基特峰國家天文台的遊客中心旁邊,報名參加遊客中心進階觀測活動的遊客,都可以用這部望遠鏡去觀測星系或其他天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7-2005 11:4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北落師門的拱星環
影像提供: P. Kalas, J. Graham (UC Berkeley), M. Clampin (GSFC), ESA, NASA

說明: 北落師門 (Fomalhaut),英語讀音很像"foam-a-lot",位在南魚座內,是顆距離地球只有25光年的年輕亮星。 較早期的紅外波段觀測,在這顆星的周圍找到一道由低溫物質所構成的環。上半幅影像是由哈伯太空望遠鏡的先進巡天相機所拍攝的,它是北落師門拱星環到目前最清晰的可見光影像。 影像中,北落師門耀眼的光芒被相機日冕儀的掩星盤給擋掉了。 偏心的環再加上鮮明的內圍邊界,被認為是一顆大質量行星在遠處繞行北落師門的強烈證據,這顆行星造成並維持拱星環鮮明的內圍界限。 拱星環的最內緣離北落師門至少有133天文單位,這個塵埃環可能是是我們凱伯帶 (Kuiper Belt)更大更年輕的同類。 凱伯帶是我們太陽系冰質天體的儲藏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7-2005 11:4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美國.哈密爾敦山的三行星會聚景觀
影像版權與提供: R. Jay GaBany

說明: 上星期西邊的夜晚天空中,出現了金星、水星和土星會聚的景觀。6月25日的星期六,天文學家R. Jay GaBany在美國.加州哈密爾敦山上頗負歷史的里克天文台拍下這幅美麗的行星會聚影像。在這幅面向太平洋的黃昏視野裡,前景是聖荷西市及舊金山市南灣區的燈光。當然,金星是這三顆行星中最亮的,水星緊貼在它的右方,土星則最接近地平面,位在金星的左下方。在這三顆行星的更右方,可見到雙子座裡的雙子星:北河三及北河二。而獅子座的亮星軒轅十四,則位在影像的左上角。在接下來的這段日子裡,金星和水星還會聚在一起,不過土星會不斷下降,向地平面靠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7-2005 11:4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目標:彗星坦普一號,一千三百萬公里
影像提供: U. Md., JPL-Caltech, NASA

說明: 深度撞擊號太空船不斷地逼進彗星坦普一號 (Comet Tempel 1),這是顆和紐約市曼哈頓區大小相當的彗星(譯註:大約是台灣蘭璵的二倍)。 在美國東部日光節約時間7月3日的清晨,深度撞擊號太空船將分成二艘太空船:一艘為飛越船,另一艘是撞擊船。 在接下來的24小時之中,飛越船和撞擊船都會點燃火箭並經歷一系列複雜的操控,為撞擊船和彗星坦普一號的衝撞預做準備。 如果一切如期進行,在7月4日美國東部日光節約時間的1:52,370公斤的撞擊船將以每小時超過一萬四千公里的高速,撞擊坦普彗星的表面。 撞擊船將設法拍攝迎面而來的彗星,直到撞擊發生的瞬間,而飛越船則從近處拍攝撞擊的結果。 上面這張影像是在6月19日拍攝的,當時撞擊號離彗星一千三百萬公里,它被用來為藏在瀰漫彗髮深處的彗核作定位。 位在地球各處的天文望遠鏡,包括哈伯太空望遠鏡,將全神注視這場遙遠無聲的太空芭蕾。 撞擊的結果,可能含有解開彗星結構及太陽系初期歷史的關鍵資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7-2005 11:5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Fornax A 的巨大電波瓣
影像提供: Ed Fomalont (NRAO) et al., VLA, NRAO, AUI, NSF

說明: 這兩片電波瓣上下橫跨一百萬光年 -- 它們是什麼所造成的? 在中央是一個編號為 NGC 1316的大型而罕見的橢圓星系。針對NGC 1316這個系統的的詳細研究中指出,早在一億年前它就開始吞食一個較小的鄰近星系。因為星系碰撞而引發的氣體向中央的大質量黑洞墜落,而藉由摩擦加熱,使氣體攀上一千萬度的高溫。由於某種目前仍不清楚的原因,漸漸形成兩道相反方向的高速粒子 噴流, 終而猛烈的衝擊位在這個巨大橢圓星系兩側的周邊物質。結果就成了一個發出無線電波的高溫體體儲存槽,這便是上圖中顯示為橘色(假色)的電波瓣。無線電波段的影像疊加在一張同樣天區的光學波段巡天影像上。電波瓣中的怪異圖形可能暗示著噴流方向的微妙變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7-2005 11:5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CFHT 眼中的球狀星團 M22
影像提供及版權: Jean-Charles Cuillandre (CFHT), Hawaiian Starlight, CFHT

說明: 球狀星團 M22( 見上圖)包含有超過 100,000顆恆星。這些星球同時形成,並且互相被重力所束縛。 星球繞著星團的中心公轉,而星團則繞著本銀河的中心公轉。 到目前為止,大約有 140個球狀星團被認為存在於大致對銀心球對稱的銀暈裡。 球狀星團在地球上看來並不是對銀河球對稱的,而這個事實則決定我們的太陽並非位於本銀河中心的關鍵鎖鑰。球狀星團非常的老。 這裡有一個直接的方法可以判斷它們的年齡,得出的這個年齡約略與整個宇宙的年齡137億歲大致相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2-7-2005 11:5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二微米巡天計畫的宇宙圖
影像版權與提供: 2MASS, T. H. Jarrett, J. Carpenter, & R. Hurt

說明: 鄰近星系的分佈是否較混亂呢? 從二微米巡天計畫(2MASS)偵測到的最明亮延伸源之分佈圖,可以發現上述問題的答案是否定的。 上面這張圖像中絕大多數的紅外光延伸源是星系,圖上的可見結構,為宇宙中的星系如何形成和演化提供了許多限制條件。 其中許多星系在重力的束縛下,集結成星系團,星系團又鬆散地聚成超星系團,甚至排列成更大尺度的結構。 垂直穿過圖像的藍色帶子,是由我們銀河系內的亮星所造成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7-7-2005 07:4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落日火山口的火光與星流跡
影像版權與提供: Rick Scott

說明: 在這張動人的延時曝光影像裡,優雅的星流跡高懸在不遠處的森林火災之上空。 在最近一次和家人和友人前往美國亞利桑利州.旗桿鎮.落日火山口國家火山記念碑 (Sunset Crater Volcano National Monument)的露營之旅中,讓作者有機會拍下這幅微妙的天與地之光影。 用一部固定在地面三角架上的相機,往南看並將快門定在開啟的位置,讓恆星產生一道道同心圓狀的星流跡,這也反應了地球自轉的事實。 森林火災輝光後方的是落日火山口的斜坡,這個圓錐狀火山最近一次的噴發約在九百年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7-7-2005 07:4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撞擊後 13秒
影像提供: Univ. Maryland, JPL-Caltech, NASA

說明: 在美東時間凌晨 1時52分,深度撞擊號太空船的撞擊子以每秒10公里的速度搥入譚普一號彗星約10公里大小的彗核表面時,七月四號的國慶煙火提前到來。 精確瞄準的撞擊子在撞出一片彗星物質的雲氣(如圖所見,撞擊後 13秒)後也同時蒸發。 這張影像僅是從裝設在低空飛掠的太空船上的高解析度照相機所記錄到,一系列令人震驚的影像的一部份。 譚普一號彗星的彗核大致像一顆馬鈴薯,而從這個角度看過去彗核大約 5公里寬。 裝設在撞擊子上的許多照相機也可以迫近拍攝彗核與撞擊位置.... 直到撞擊前三秒。 當然, 地球上的望遠鏡會持續追蹤這個事件的發展,好偵測譚普一號彗星是否明顯的增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7-7-2005 07:4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快捷號衛星所拍攝的彗星坦普一號
影像提供: UVOT Team, Swift, NASA

說明: 在7月4日的美東日光節約時間清晨1:52 (台灣時間下午1:52 ),彗星坦普一號將成為美國太空總署深度撞擊號太空船的撞擊船之衝撞標的。 位在撞擊船和飛越船上的相機,將在近距離拍攝這個撞擊事件;預期將在彗核表面造成一個撞擊坑。 當然位在地球軌道上、地面上的望遠鏡也都將注視著這個事件,其中包括通常用來定位宇宙深處伽瑪射線爆閃的快捷號衛星之儀器。 快徢號衛星的紫外光望遠鏡在6月29日拍攝了這張彗星坦普一號的照片。因為攝影時追蹤的標的是彗星,所以背景恆星拉出了一條條短短的星流跡。 關心這場撞擊的近況嗎?各種媒體將即時報導事件的發展,如想用小型望遠鏡觀看這顆彗星,請參考深度撞擊號任務網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9-7-2025 04:06 PM , Processed in 0.197113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