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楼主: chukh1

【~~chukh1~~个人专区】金融市场的核子武器终于杀到来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9-6-2007 12:0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60 财散人聚 的帖子

国际私募基金大鳄涌向中国

  比起国际私募,国内私募更加关注对项目中后期的投资。国内私募基金经历过低谷,它们有理由更谨慎。2001年,全球网络经济泡沫破裂,中国本土创业投资企业出现了全行业亏损。2000年创投机构的增长比例为114.6%,2003年已降为21.3%。“剩下能活着的都是有过经验的。”梁耀雄说,“在新兴的市场,风险调整后收益高的是后期项目。”

  收购基金兴起

  《创投发展报告》中显示,2003年政府和国有投资公司直接出资和参与的创投机构占到70%,而现在民营资本的比例在提高,即使那些完全由政府控制的专项基金现在也希望引入新的资本。

  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的一位负责人说:“我们拥有大量熟悉创业投资的员工,完全可以通过私募方式引入国外资本,发起设立新的基金,并充分利用我们的团队经验进行投资。”实际上他们也在做这些事情。这个基金是用于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政府专项基金。

  一种从事并购和重组项目的基金——收购基金也在兴起。

  在美国,创投企业以“被其他机构收购”或“企业间购并”方式选择退出比例占到70%,欧洲甚至占到90%。但是在中国,这一比例并不高。收购基金和杠杆收购基金将一些准备上市的企业股份以较低的市盈率买下来,等企业上市后再以高的市盈率卖出去。

  同时,收购基金兴起也推动了准种子基金的发展。北京市高新技术知识产权研究所负责人说,研究所下属投资公司主要投资一些知识产权创意,扶植此创意走向成熟;公司也从国外购买国内没有的知识产权,促进此知识产权在国内市场化。“如果公司需要变现,公司将成熟的知识产权抵押出去,也可以直接卖给收购基金,于是准种子基金借此退出。”

  在产业和股市之间

  私募特性使得这些私募基金可以自由地游刃于股市和产业资本之间而不受约束。

  摩根大通亚太区资本市场主管华礼仕的报告显示,2002至2004年,对冲基金热衷利用可转债进行套期的日子已经过去,现在这些投资者更倾向直接投资。

  由于私募基金以资本市场为主要退出途径,他们对资本市场具有天然的敏感性。

  “我们会将一些资金在产业和股市之间进行配置”,北京一家创业投资公司执行董事说,这是比较稳健的投资方法。不少私募基金是将资金在产业投资和股票投资之间相互转换。

  对利润嗅觉的灵敏,让它们成为市场上最活跃的一支力量,但你往往根本看不清它们的身影。

  今年股权分置改革一开始,不少私募基金将资金扎堆在一些尚未进行股改的基金重仓股上,等着基金来推高这些股票渔利。获取股改利润后,私募基金急流勇退。8月18日,股市出现了今年以来最大幅度的调整,而在此之前,一些私募基金已经逐步清仓了手里的股票。

  你可以不知道它们的名字,但是你不能忽视它们的存在。如果 周小川 真的要给这些大胆而敏感的家伙们一个名分的话,那它一定不仅仅是为了着重培养民间财富。

文摘:经济观察报

[ 本帖最后由 财散人聚 于 9-6-2007 12:12 P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9-6-2007 12:1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61 财散人聚 的帖子

题外话。。。。

纽约时报:周小川面临格林斯潘十年前的窘境

陶冶编译

本文来自5月25日《纽约时报》,原文作者是KeithBradsher,现编译如下,仅供参考。


眼下,中国央行正面临着一个棘手而又颇具挑战的难题:在什么时候用什么方式让中国股市上的狂热平息下来?

与10年前格林斯潘面临的情况几乎一样,中国央行行长周小川今天也遇到一个如何说服投资者不要过度投机股市的难题。在网络泡沫破裂前,格林斯潘就试图这么做,然而收效甚微。今天的中国,大批没有任何投资经验的民众涌向了股票市场,他们把大把大把的储蓄投向了完全不了解的公司股票。

今年已经81岁的格林斯潘10年前虽然没能说服投资者离开股市,但他却成功地捅破了一个市场泡沫。1996年12月,格林斯潘提出了著名的“非理性繁荣”论断,集中新兴公司的纳斯达克市场应声下跌,2000年,“网络泡沫”彻底破裂,纳斯达克指数从5000多点一路下滑到1000点附近。

本周三,格林斯潘对中国股市也发出了类似的警告。他在西班牙马德里出席一个电话会议时说,目前中国股市繁荣“显然不可以持续”,市场无可避免地会出现“大幅度调整”。

不过,他的这番讲话似乎并没有奏效。中国沪深股市本周一、周二和周三连续三天都创出了历史新高,显然市场并没有把格林斯潘的讲话当回事儿。

事实上,这样的警告早已经不是第一次了。包括周小川在内,多位中国官员已经多次对股市狂热发出了警告。中国证监会甚至要求新股民在证券公司开户时要签署一份“买入风险自负”的承诺书。这些措施显然要比格林斯潘的警告要实际的多,但是,这似乎也没能抑制住投资者的热情。

相比之下,没有人拿远在大洋彼岸的格林斯潘的话当回事也就不足为怪了,况且格林斯潘已经是一个退了位的美联储主席。

汇丰银行亚洲业务负责人MichaelR.P.Smith说:“中国股市会调整吗?回答是肯定的,这不可避免。”他说:“现在所有股票价格都高的惊人,我个人认为,市盈率在40-50倍时价格就很难维持下去了。”

另一个让中国央行感到左右为难的问题是,尽管中国经济持续多年高速增长,但通货膨胀率却一直很低——3%,与央行制定的警戒线基本接近。这让央行缺少加息的充足理由。

周小川明年就60岁了,已经担任央行行长5年之久。面对虚热严重的股市,调还是不调---这是周小川面临的问题。

文摘:纽约时报,凤凰网。。。。


这就是周小川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9-6-2007 12:1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62 财散人聚 的帖子

风险投资

西方风险投资家认为中国是下一个乐园


  来自摩根大通、软银、美林等国际知名机构的20多位风险投资家最近齐聚一堂,接连登上在安徽合肥召开的“中国中部科技创新与风险投资国际论坛”的讲台,从不同的角度阐述对中国市场的关注。

   为期3天的论坛23日结束。论坛主持者、中国风险投资研究院(香港)院长陈工孟分析说,世界风险投资家一致看好中国的原因,在于这里市场广阔,更因为中国法制环境、企业管理系统的日益成熟,创业者有足够的勇气和坚定的信念。

   高风险、高收益的风险投资行业最先在美国兴起。进入新世纪,风险投资热潮向机遇越来越多的中国转移。

   2004年,来自境外的风险投资已占中国内地该项资金总量(近439亿人民币)的80%以上,不仅投资了阿里巴巴、银联商务、宁夏红等内地企业,还推动了盛大、蒙牛、腾讯、李宁等公司在海外上市。

   今年,海外风险投资来势更猛。进入中国最早、最成功的风险投资商国际数据集团出手阔绰,在中国新设立了两笔总金额约为5亿美元的风险投资基金。著名风险投资商“Sequoia Capital”拿出1.5亿美元投资中国。

   “Accel Partner”等三家国际风险投资商也将于今年底进驻中国。美国中经合集团透露,最近三到五年时间将逐步加大对中国市场的投资力度,新成立的基金将会有一半以上直接投向中国。

   “中国为什么对海外风险投资有如此大的吸引力?因为中国是一个孕育新商业模式的温床。”日本最大的风险投资商、软银亚洲投资基金首席合伙人阎炎道出了其中奥秘。

   阎炎说,盛大网络先期投资并不多,但现在的市值已达16亿美元。这就是因为他们创造了世界上最新的商业模式,这种模式在美国和欧洲都没有。在服务领域,尤其在无线和宽带领域,中国会创造出新的商业模式,这给国际风险投资带来巨大商机。

   据悉,软银仅从阿里巴巴一个项目的套现收益就高达5.5亿美元。尝到甜头的软银近日携6.4亿美元风险投资基金二度来华,准备在3年内投向互联网、3G通讯和软件等领域。

   美林亚太区投资银行董事总经理王仲何也提出相似观点。他认为国际风险投资已经接受中国概念,认可在中国市场上业绩出众的企业,今年有几个中国企业在纳斯达克上市,取得非常好的效益,比如百度。

   风险投资家清楚地看到,在制造业、物流、传媒、电信增值、IC设计、金融服务等行业,中国的市场潜力都还没有进一步释放,而且投资环境不断改善,现在就是最佳投资机会,他们有兴趣参与进来。

   陈工孟说,中国要成为世界风险投资家的乐园,还需在政策法规的完善,制度机制的健全和投资领域的放开等方面做进一步的努力

文摘:新华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9-6-2007 12:2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专家们的说法是非常正统的。

我用比较生活化、简单的方法去诠释。

对冲基金就是我们所谓的大炒家。它的历史是从巴菲特师傅 Ben Graham 那代或更早一些就开始,也是美国人的"发明"。

其实对冲其实可以算是避险(其中一种),打个简单比方,

有 10000元,分两个部分 6000元 和 4000元。A 股 和 B 股是 20 元。

6000元 投资在主力股 A 股,共 600 股。
4000元 投资在对手 B 股(和 A 股有关系的,但是升幅度比较有限),卖空 200 股。

如果 A 股起 5 元,B 股也起 5 元,那么共赚 2000 元。
如果 A 股突然大跌 5 元,B 股也跟着跌 10 元,也只亏 1000 元。


道理是,对冲基金看中的是被低估的 A 股,但是不愿把风险都投资在一个蓝子,所以把风险丢进另一个相关股来卖空。一买、一卖。

有时候,当 A、B 股大跌时,对冲基金会追加卖空 B 股或减少 A 股来提高赚幅。当然,对冲的主力仍然是 A 股,他们都不希望 A 股跌。

反过来说,如果非常看不好 B 股,A 股没什么动静。玩法可以稍改,主力卖空 B 股,买 A 股减风险。

这是对冲的手法之一。所以要赚钱,对冲基金的本钱要雄厚(所以对冲基金都是一起出发,只有几十亿元的小基金就跟几百亿的大基金跑),而且手段要快又狠。为了利益,即使把市场打击,他们也不会留情的。

还有一种叫 arbitrage,专找差价的,这个更不容易。情形有点像你去新加坡用 230 马币换 100 新元,然后非法渡桥运钱去新山以 235 元卖出 100 新元。方法是要快、本钱大,而且要敢。对冲也会玩这招的。

再来一个例子。如果母股突然大起,通常凭单都没即刻起,可以马上玩凭单赚更多。但是本地玩法只有买,不能卖,而且流动量不够,所以 arbitrage 不怎么适合我们。

总之,现在对冲基金不再是单纯"对冲"。为了钱,什么都做,放各种消息去影响民众心情再炒、推高再卖空、利用政治手段来掌控未来升息、压迫国会要人民币升值等,什么方法都可以。

私募基金方法可以是对冲,但是对冲没兴趣控制公司内部,私募基金是把整个公司吃下来,再弄弄提升价值,卖出。比方,如果私募基金看好某家汽车工业,只是管理层搞得一挞糊涂,私募基金看准内在价值,而把公司买下,拉出股市(私募基金不需要通过别的上市公司去控制,所以也能够独霸整个公司),把管理层踢掉,用自己的方法经营,一旦公司业务搞好了,内在价值提高,就卖掉或继续持有赚盈利。巴菲特就是靠这个方法让 Berkshire 股价不断上升的,但是股神用的是比较温和的手段。

原本只想写一小段,越写越长了。要打个 stop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9-6-2007 12:2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地产

私募基金巨头凯雷携4.1亿美金启动东亚地产投资


  国际私募基金巨头凯雷投资集团近日成立了旗下首只亚洲房地产投资基金,其投资目标之一便是中国。

  凯雷投资董事总经理李准桓在接受本报独家专访时透露:该基金规模为4.1亿美元,投资者来自亚洲、欧洲、美国以及中东等地,其中包含退休基金,私人投资银行、保险公司资产以及个人资产等。这笔资金会均衡投向中国、日本、韩国等东亚国家的房地产市场,并会为投资者争取20%或以上的内部回报率?Internal Rate of Return?。

  该基金已于较早前投资到日本和韩国的地产市场,投资项目包括韩国的Century Tower和 Pacific Tower,以及日本东京的Omiya Center Building和Diamond Warehouses

  李准桓同时表示:凯雷不但会投资于房地产项目,还会为企业提供资金并协助其成长。

  投资地域

  国内监管部门对于地产泡沫极为警惕,采取了各种措施遏止房价飙升。面对地根、税根、银根根根收紧的地产政策,凯雷基金并未因此却步,李准桓认为宏观调控的措施有助于地产业的长远健康发展,同时也为海外基金带来商机。内地发展商难以依赖银行渠道融资,进一步拓展融资渠道成为必然,海外基金在此时介入更易于寻找战略合作伙伴。

  市场近期盛传凯雷正在购买北京一购物商场,李准桓对此的回应则是“没有此事”,不过他坦言凯雷钟情零售物业,随着北京和上海的人富有起来,消费力将不断提升,所以对零售行业的增长非常有利。

  近年海外基金蜂拥而至,与内地的发展商强强联手打造各大房地产项目,李准桓表示:与内地企业合作,凯雷不想仅仅成为融资工具,而是希望双方为彼此的发展带来协同效应。其目标合作伙伴应发展优质的地产项目,凯雷与国际的建筑师一直有交流,凯雷希望通过合作来提升中国房地产项目的素质,以达到国际水平,借以提升合资企业在国际的声望。

  与众多海外基金相比,李准桓坦言凯雷自身具备多项竞争优势,例如环球网络,凯雷与多间国际大型企业有密切联系,对于内地企业来说,要开拓国际市场抑或“走出去”上市都有很大裨益。

  “我们在上海和北京都设有办公室,凯雷会集中自行投资这两个市场。房地产是个地区性的行业,上海市场与深圳和天津很不同,若在上海以外的城市投资,由于对其他城市不熟悉,我们倾向与当地的发展商合作,至于重庆、深圳、广州和天津等城市,我们都很感兴趣,并且会花时间进一步研究当地的投资机会。”李准桓说。

  项目合作先行

  凯雷目前正在与内地的上市及私人房地产商洽谈,李准桓未有就此透露详情,他转而对两类机构的利弊予以了分析:“私人企业的增长潜力很大,他们很想把公司上市,而上市公司的透明度较高,若凯雷直接入股将为企业带来许多正面影响。不过在开始时,我们倾向与内地地产商先以项目形式合作,因为若希望发展长远合作关系,我们必须先了解合作伙伴、行业的发展前景和市场的供求情况。”

  凯雷对投资物业和房地产公司并不设金额上限,可是下限为2500万美元,考虑到集团所花费的资源和时间,所做的投资规模不能太小。虽然凯雷首只亚洲房地产基金规模只有4.1亿美元,但是通过杠杆原理,凯雷可将投资放大到15亿美元的资产,并且会继续通过银行贷款来支付投资项目所需的费用。

  李准桓介绍说,凯雷选择投资项目的时候,会仔细研究项目的升值潜力,对于出租的投资物业,会先考虑物业的地理位置和潜在的租金收益。基金一般会在收购物业并持有约5年后才出售,而其他投资物业则会持有3至5年,待市况好和资产升值时卖掉套现。李氏更认为有机会把旗下物业打包,以房地产信托基金(REITs)形式到海外上市是一个很好的退出方法。

  逐步完善退出机制

  对私募基金来说,退出亦是投资中的关键一环,李准桓发现投资于中国的基金的退出机制正在改善,如近期地产界非常关注的跨境REITs,把物业打包到香港和新加坡上市。“我们也正在咨询那些成立REITs的机构,因为以这个途径退出市场能为基金带来很大的流动性。在退出的时候,我们会视乎市场情况,若市场周期改变,我们可能会继续持有物业,抑或卖掉,但我相信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升势将不会停止,这个市场为投资者带来的回报亦会相对不断提升。”

  世邦魏理仕中国研究部经理覃晓梅接受本报专访时表示,外资进入中国最大的风险是政策风险,中国市场还不是很规范和透明,投资基金最关注投资之后如何退出市场,以及如何可以把盈利汇出国外支付给投资者。

  由于中国尚无产业基金法,所以房地产信托还不能以REITs的形式在内地上市。目前内地有房地产信托,这与REITs的区别主要在于其总规模比较小,每个约在2亿至3亿元左右,离REITs上市最低要求的20亿规模还有一段距离。此外,这种信托要求房地产项目集中。

  覃晓梅预计,当2006年中国物业市场更趋成熟时,许多海外基金为了退出中国市场,将会把物业组成REITs到香港或新加坡上市,这些基金将会很受为求稳定回报的退休基金的欢迎。

  ·资料链接· 美国凯雷投资集团系全球最大的私募基金公司之一,该集团在全球组成32个不同类型的基金,包括企业收购基金、风险投资基金和房地产投资基金等,管理资产规模高达309亿美元,在位于北美洲、欧洲、亚洲的十三个国家设立办事机构。

  Internal Rate of Return:即指通过计算物业现金流的现值,投资者每年可从其投资获得的回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calson2006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9-6-2007 12:3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红青蜓发高烧了 等chukh1 兄你给她PANADO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发表于 9-6-2007 12:3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65 财散人聚 的帖子

好啦。。。。就在这里休息一会。。。。外头野狼处处,而我还在棉床安眠。。。哈哈,这回又捏了一把冷汗了。。。
这些“私募基金”,出手如闪电般,一击就直捣核心,而退出的时候,无声无息,直到发现了,只见人去楼空,暗锤心肝。。。
看了外面的局势,就利用这些少少的表面知识,试图探讨“私募基金”的意向和大马政府的布局格式。。。。不做逃兵,也不做尸下魂,看准时机切入,看准时机策对,那比什么得到的内幕消息还要来的重要,凡事都必有个逻辑可循。。。。知道和不知道只是时间上的问题而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9-6-2007 01:3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那些基金是禿鷹來的     
只是為了本身的利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9-6-2007 02:1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财散人聚 于 9-6-2007 12:39 PM 发表
好啦。。。。就在这里休息一会。。。。外头野狼处处,而我还在棉床安眠。。。哈哈,这回又捏了一把冷汗了。。。
这些“私募基金”,出手如闪电般,一击就直捣核心,而退出的时候,无声无息,直到发现了,只见人 ...


你..你..你...
那..那..那些密密麻麻的字..
总是让我想起我那段走差点火入魔的日子, 那段自己一个人默默承受痛苦的日子...

嘻嘻..其实我很懊恼为什么大马的财经那么的逊..
我一直心里问,难道大马就沒有金融人才咩...至到我看 IDR 的幕僚团中一个大马人坐上了香港交易所高层位子,我才明白..
唉..唉..唉..
这里的财经要不然就是报道公司激励股价的消息, 要不然就只会把bursa 的annoucement 翻译华语, 要不然就是copy and paste 外国的讯息,但是又慢...
等..等..等吧..迟早有一天会热烈报道私募基金..

如果有一天你觉得自己差不多要走火入魔了, 记得来找我..哈哈哈!
既然, 大家都那么认真咯..那么我送大包啦!

http://www.fsa.gov.uk/pubs/discussion/dp06_06.pdf

这个是英国的研究报告..我大概看到, 但是他们集中研究英国的..如果能够加入美国的,更好料..
研究的很详细..而且这份报告不会花太多墨水再私募基金如何改善什么什么..blah blah blah..I like it!
那些"教科书", 说客的武器..i hate it..
这份研究报告注重于这些有钱人的玩意的风险..
这种玩意力量庞大到如同核子武器..
后知后觉的人, 就等历史评论家为他们找出答案吧..哈哈!

P/S: 这几天忙到死..为了解说,已经花了我很多时间..所以我要写给过路客大大的回复可能需要一段日子了..我要追回我的功课了..哈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9-6-2007 02:3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chukh1 于 9-6-2007 02:14 PM 发表
P/S: 这几天忙到死..为了解说,已经花了我很多时间..所以我要写给过路客大大的回复可能需要一段日子了..我要追回我的功课了..哈哈!


武兄,千万不要为了我,我不敢要求,我只是路过多讲两句。自己说的也没什么准备,最多上网求证自己的资料没太过份错就说了。

现在想起还真惭愧。

你的分享对很多人来说是另一个层次的。

以前只是靠听市场消息,但是分析能力还欠点火喉的,都应该来看你的帖。

为了大家,好象 klse.8k 前辈那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9-6-2007 02:5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chukh1 于 9-6-2007 02:14 PM 发表


你..你..你...
那..那..那些密密麻麻的字..
总是让我想起我那段走差点火入魔的日子, 那段自己一个人默默承受痛苦的日子...

嘻嘻..其实我很懊恼为什么大马的财经那么的逊..
我一直心里问,难道 ...


嘿嘿,“不经一阵寒彻骨,那来一阵梅花香”。。。。这句话可要一直警惕自己,要尽力,要把握。尤其是当学习的机会摆在面前时,更不容错过。。。。哈哈 !!
我比你幸福的多,至少有你这位军师时不时在我背后教我如何避开走火入魔的歧途,所以我就放心去学,去催谷自己。。。。
密密麻麻的字眼再加上自己从未看过的东西,开始时,难免头昏脑涨。看久了,反而多了更深的兴趣想知道,想吸收。。。。哈哈。。。。性格使然。。。哈哈!!
我这里也有个小小的“小龙包”。。http://www.thehfa.org/articles/HF%20Demand%20Capacity%202005-2015.pdf。。望大家莫见笑。。。。里头的内容和数据值得参考。。。。 。。。。谢谢武兄的大包咯。。。。嘻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无尽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10-6-2007 08:5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69 chukh1 的帖子

美元、人民币、股市与2008年终结日
一团团热焰烘烤着中国大地,流动性过剩的魔力点燃了许多国人弱小的心脏。正如笔者在2002年6月25日《美元泛滥埋葬全球金融》一文——“如果让格林斯潘继续连任下去,过不了10年微软老板现在的身份只能算全球中等富翁;过不了10年阿富汗人都会拥有千亿美元储备”中指出的一样,2002年中国外汇储备由2000多亿美元上升至今天的1万2千亿美元,更确切地是美联储与小布什在短短的五年时间里,让流动性过剩这条美女蛇缠住了中国的金融与经济市场的脖子。现在,毋庸置疑的是,这条美女蛇最终的目的是:死死地缠死脖子上的动脉与喉管。
  未来美、日、欧将紧缩全球流动性。
  日本央行预计将于今年第三季度升息一次,2008年日本央行的升息将与美联储高度协调,即在保持全球借贷成本后配合美联储升息时收紧亚洲地区流动性。而美联储预计将在2008年第一季度进入新一轮升息周期。同时,英国与欧洲央行升息的步伐将在未来一年由较强而后转弱。非常让人震惊的是美、日、欧央行未来行动的结果是全球借贷成本会在极短的时间内上升1.5~2倍。这样,全球股市有可能在今年第四季度与明年初出现强力向下修正。
  与此同时,美、日、欧未来利率的结构搭配以及全球股市可能出现的大幅向下修正会使美元在今年第四季度步入主跌浪。并且,全球商品与住房市场在今年第三季度会重新获得对冲基金青睐。
  中国央行——穿着昂贵西服的唐吉珂德
  喜欢在象牙塔上居住的人,总是自满与幻想。1989年,日本股市达到4万点,这时,日本央行开始大幅加息。同时,美、英两国通过国际清算银行,要求各会员国大幅提高银行自有资本金率。德国在技术上拒绝了美、英要求。而日本大藏省(日本财政部)则全盘接纳,并在美、日结构框架内答应美国要求,共同治理日本资产泡沫。诸如,禁止日本银行交叉持股等等。1990年美资在日经指数4万点的空单集中度高达99%。同时,西方媒体与日本媒体一致爆炒日本股价畸形。众所周知,日本随后陷入严重通缩,日经指数大幅下跌最低到7000点。美国道指则从1990年2000点至今天1万3千点。而德国是全力摆脱美元储备,建立了今天的欧元。
  为什么亚洲地区央行在象牙塔的自满与幻想在17年以后的今天竟如此的原滋原味。外国资本在中国股市1千点全力进场,三千点全部撤退。这个利润谁能写得下去?而中国储户在三千点全力接盘进场后,中国央行与财政部开始加大宏观调控。同时,美国前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则开始谈论中国股市可能出现大幅向下修正的可能性。1990年在日本上演的一幕在17年后的今天在中国“复活”了。< BR>  
  中国股市赢 美国小败 中国大败!中国股市败,美国则暴富,中国总崩溃。
  今天中国股市事实是美联储、小布什与华尔街完美的胜利。2006年小布什开始释放美国官方石油储备。全球商品价格开始了近两年的调整。而这个时刻,美资凭借着手中巨大、廉价的中国股市筹码,迅速从2006年1千多点攻至2007年初3千点全部套现。
  那么美资在3000点胜利套现,成功造成中国储户全部接盘后,小布什、美日央行与华尔街的下一步会如何?今天小布什开始了美国有史以来最大规模增加石油储备。今后十五年美国官方石油储备将要增加一倍。而2005年小布什的《生物能源法案》,则在2008年,美国的玉米产量保守估算有一半将用于工业制造。现在,全球玉米价格同比已上升86%,棕榈油价格上升46%。未来两年商品价格已不言而喻。
  而在上世纪冷战中向美国无偿提供至少1万亿美元财政补贴、充当了解体前苏联急先锋的日本央行与财政部,在今天美资做空中国股市的时候,它们会如何呢?另一个幕后的铁手——在1989年猛烈紧缩市场流动性、配合华尔街消灭日经指数的美联储,未来的动作又是什么?
  的确,中国股市在不该发动的时候发动了。但是,现在的事实是股市资本全部是中国资本,如果照上世纪90年代,美资与日本央行和财政部做空日本股市的对比估算,中国股市未来二年最保守的是跌至2000点。这样,中国市场单股市上被消灭的资本至少在1万亿美元。如计算整个中国金融与经济的损失将达几万亿美元。国与国之间本就是一个市场,你亏几万亿美元,那么必定就有人赚了几万亿美元。今天中国股市这个帐连小学生都会算。悲哀的是,有人就能把它倒过来算,还大有市场。
  战争中的人与金融战争中的人
  在真刀真枪的战争中,如果谁战败了,那就是败军之将。如果谁帮敌人来打我们,那就是叛徒。在中国史上,就有赵国的赵括——战败之将,清朝的李鸿章——民族败类(甲午海战是导致中国在二战中惨遭日本大屠杀的重要因素)。
  那么在金融战争中,战败者与叛徒怎么定义呐?这点笔者非常清楚。早在2002年笔者就撰文指出中国最大的敌人是那些美元买办者。但是没有掌握真正系统基本经济理论的国人是分不清的。因为这些美元买办必定拥有像赵括与李鸿章夸夸其谈的能力来恐吓你、诈化你。今天,中国市场美元买办这种例子是举不胜举。
  笔者在2005年《五年熊市损害中国竞争力》一文中,已大致谈了一些2001年~2005年中国股市熊市对中国全球化发展目标的损害。今天,这里不谈理论,只是要问(一)从2000年做空中国股市到2005年,中国1千点股市巨量廉价、再廉价的筹码谁轻易获得?(二)请问这熊市五年中,中国10几万亿美元煤炭资源、10万亿美元土地资源等等是不是廉价、再廉价私有化了?(三)请问这熊市五年,中国私人利益集团是不是疯狂、再疯狂的膨胀成长?(四)请问这五年熊市是? 皇窃斐山裉熘泄?⒒Ц呒邸⒃俑呒巯蛲庾适展褐泄?善保克??000年做空中国股市,就是一场中国资本市场的甲午海战。今天再做空中国股市就是中国资本市场的八年抗战。
  还有,2002年至今中国官方储备增长了1万亿美元,而同期石油价格从20美元上升至65美元。中国外汇储备的亏损是不是全球金融史上的头号冤大头?
  所以,今天有人去做空中国股市,这就是美元买办,而且中国历史上就不缺这种人,只不过区分在战争中的人与金融战争中的人。而金融战争中的人,更可怕、更隐藏。单算1990~2000年日本资产损失,就远超过二战中的损失。如果计算上另一种损失,1990年日本GDP是美国的80%,而十七年后的今天是三分之一,那更悲惨。
  正如德国军事理论家施耐特指出的一样——军事战争中的失败原因,只是把自己把胜利成果送与对方。所以请不要把小布什、美联储与华尔街想象得多么有谋略,中国如果没有这些美元买办,美国资本是赚不到中国一分一厘的财富。
  又一次唐吉珂德式的冲锋
  现在中国央行成立了2~3千亿美元的全球私人股本投资基金。第一笔投资是30美金一股买入黑石这个私募基金。请计算一下这笔投资的收益,以目前小布什的《生物能源计划》,未来五年全球粮价至少将上升一倍。这样黑石这个股价在五年后就是达到80美元,中国这笔买卖计算上通胀因素,是亏损。那么,五年后黑石这个股价就必定到80美元。届时,美国媒体也必定扣除通胀因素,大赞中国央行投资“英明”。如果今天确实是美、日做空中国股市,那么就是中国央行无偿为美国资本提供充足的“弹药”。
  新加坡外汇储备为什么可以投资黑石:(一)国小人少,无须战略性金融,与美国永远没有目标对立;(二)其国内福利、金融框架及劳动生产率都已达到世界水平。所以新加坡投资黑石,亏了是与美国建立金融交流,赢了无关美元利益。反之,再问中国央行,中国在世界金融市场赚到过一分美元吗,还是大输特输?真的又是一场唐吉珂德式的冲杀。
  2008年中国的终结日
  过去一年榨菜价格上升了50%,房价还在继续上升,而且未来股市与房价的关系正在发生致命的质变。即股市涨,房价涨;股市跌,房价大涨;股市大跌,房价疯涨。
  今天美国的实质利率是中国的两倍,而美、日、欧如在极短的时间内提高全球借贷成本,那么美国的实质利率是上升50%,而中国则必须跳升3倍才能抗衡。
  投资比重还是惊人的50%,能耗浪费还是以每年15%的速度狂奔,垄断集团的效率与美国相比只能让人恐惧。而小布什则忙着在做多粮食与石油。所有的一切似乎让中国央行很安心。请再向远看一些,两只能摧毁地球上任何坚固城堡的联军——美、日央行似乎对中国很友好。
  把40、50年代西方淘汰的经济学贩卖到中国。
  在美国垃圾桶里的学说,在中国竟能卖出几亿身价。今天问中国包括亚洲地区,任何一个中央银行或者经济学家或者在校大学生一个问题:国家贸易盈余多、官方储备多是不是好事情?答案都必然肯定,而事实是:在中国与日本这样的大国肯定是一件坏事,甚至是亡国。
  今天的全球经济是一个全球化大市场,过去五年全球官方储备增长1.5倍达到5万亿美元。为什么全球官方储备会如此速度上升,这是因为过去10年全球有10亿人融入全球经济,而未来二十年后全球官方储备将达到30万亿美元规模。并且,这里还不包括这几十亿人的个人信贷市场规模。如果单以美元来填补未来全球官方储备,美联储未来二十年印刷的美钞将是现在GDP的近二倍。目前,全球官方储备是美国GDP的1/3。以目前美国经济最保守推算美国GDP在二十年后是60万亿美元,全球官方储备二十年后是美国GDP的1/2。如果未来二十年美国单独获得货币权收益,那么二十年后美国GDP将达到至少100万美元,而官方储备是美国GDP的近1/3。
  所以美国政府是拼命借钱购买居民福利,美联储则拼命压低储蓄率,美国公众自然是拼命借? ??选H绻?醚侵薜厍?木?醚д呃唇馐驼飧鱿窒螅?浠岣嫠吣悖?拦?蠢炊??瓯囟ㄊ涓?泄?5?鞘率凳敲拦?目绻??驹谌?蚋鞯亟?匏?辉冢?拦??诮鹑谧什?氖找娓?歉吒杳徒??BR>  
  未来任何一个新兴市场的打开,都会导旅涝?某杀斗⑿校?蓟峒敝璧慕档突醣业墓郝蛄Γ?桓龃蠊??⒃诿涝??∩系幕懵剩?囟ㄖ皇欠?裼诿涝?幕醣胰ā?BR>  
  所以今天我们可以看见这么一幕荒唐与无知的循环:中国市场的高储蓄,通过中国央行的美元机制流向美国来填补美国的低储蓄,美国财政部在获得中国市场的储蓄后,新鲜印刷的美元又可以大量流上全球市场,中国的储蓄比变成了美元;而同时,日本、新加坡、阿拉伯国家以及未来的印度、非洲的储蓄也变成了美元,这也就是美国人为什么越不存钱越富有,而中国人则越存钱越穷的道理。
  美国人是不会把货币权的框架告诉你的,格林斯潘不是美国美联储主席时,是一个坚定的黄金支持者,而上台后则是一个坚决的黄金反对者。
  今天中国宏观政策还是建立在美元货币权下的出口主导的模式,而非国内消费的模式。未来20年后,中国就是以目前的增速推算,那么中国GDP将达32万亿美元。官方外汇是20万亿美元,那时中国就必定亡国,因为那时美国股市至少是300万亿美元,石油价格到1000美元,中国GDP与官方增长在二十年后对应的石油增长等于是零。
  这就是为什么2000年你收入每月1千元人民币比现在2007年每月5千元人民币要幸福的道理。
  为什么中国央行要东施效颦。美国是发钞国,所以美国设计了一个扣除粮食与能源的核心CPI。2000年本人谈中国必须建立粮食与能源的核心CPI。今天韩国央行正在实施本人的观点,中国CPI失真最大的收益是中国私人利益集团与美国财政部,再请问为什么我在上海吃山东大枣得先按德国人标准交纳公路费,这样我少吃的大枣,必然压低中国消费,必然增加中国储蓄,那么美国财政部不是得天天偷着乐。
  中国楼市进入主升浪
  人民币升值必然是中国储蓄上升,中国贸易赢余急剧上升,美元成倍发行。所以人民币升值的短短二年,中国官方储备增加近6000亿美元。所以美国人让人民币升值是为了印刷美元建立货币权。今天,中国向美出口占美GDP 2%。以美国现在的货币权推算,中国未来十年向美国出口再增长1倍,十年后占美GDP将不到1%。所以明白未来货币权的框架,就会明白美国人今天为什么让人民币升值。
  人民币升值战还会更加激烈,人民币升值必然推高中国储蓄,而这时,中国央行与财政部推出了股市宏观调控,这必然再推高中国储蓄,这样美国保尔森也要加班去当美元印刷厂工人了。理论落后必然到处送钱。
摘自作者:刘军洛 《联合早报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0-6-2007 09:5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不过 这些核子武器舰队来到 M
就无能为力 .....

今天的星洲 :  Iskandar发展区赦免 30% 股权
要赦免30%股权德公司需合条件:

1。只能在特定的地方设公司(该地方只占整个发展区的1%)
2。需缴费用给社会发展局


Iskandar 完全是个骗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0-6-2007 11:5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早就知道了,我去survey 过,

根本就是要卖土地而已,还有他们的project,horizan hill,

其他东西,什么都没有看到,还在推泥土,而且是慢慢的推。

不过有一个是真的,就是免产业盈利税,

可以利用这个政策赚钱,其他的就当耳边风好了,

我已经知道马X的真面目,做人还是实际点,

to see is to believe, nothing to see die also will not believe.

我以前的老板讲的,现在有很深的体会。



还有还有:前天的星洲在帮忙打signal 廖,头版大家有看到吗?

“梅林相信大马经济前景“?忘记了
不知道是不是signal 叻? 每天都有人莱耶,却不登,登这种不知所谓的东西,
不知道什么意图。。。 值得玩味。

[ 本帖最后由 sinovic 于 10-6-2007 11:59 A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0-6-2007 12:3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73 cct2048 的帖子

Iskandar 完全是个骗局.

我认为政府最终会向新加坡低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0-6-2007 01:5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kcthye 于 10-6-2007 12:36 PM 发表
Iskandar 完全是个骗局.

我认为政府最终会向新加坡低头。



历史会说话
糖王就是忽略历史发出的信息
才会出事



第十六章:新马关系风云变幻(节选)  分家后会见东姑百感交集
[size=-1]李光耀与马来西亚首相东姑阿都拉曼见面。
  “1966年3月20日,新马分家八个月后,马来西亚首相东姑阿都拉曼来到新加坡访问。我到靠近植物园的联邦大厦同他见面,在那三个小时里,我们交谈,吃了顿中式晚餐,看电视,然后继续交谈。   他希望我们能回复到过去那种轻松自如的关系,以缓和非马来族和马来族之间的紧张气氛。用晚餐时,他婉转地发出威胁,轻描淡写地在话语中提醒我,新加坡的命运操纵在马来西亚手里,新加坡必须跟马来西亚密切合作。他质问我为什么阻止失业的马来西亚人在新加坡找工作。我解释说,我们不可能大开门户,毫无节制地让外国人拥到新加坡来讨生活。   然而,吉隆坡也面对同样的情况,他不明白为什么这会对新加坡的经济造成那么大的压力。他已经指示联邦工业发展局,在吉隆坡、怡保、槟城和新山发展新兴工业。新加坡既是个大城市,这么做是再自然不过的事了。我只能耐心地跟他解释,让他知道新加坡没有责任照顾失业的马来西亚人,我们也有自己的失业人民等着我们帮忙找工作。   离开之前,我在大门停下脚步说,我们必须建立一种新的工作关系,为谋求双方的利益而合作。这是极其婉转地暗示他,新马再也不可能回到过去那种快乐的日子了,在那个时候,新加坡为了寻求合并总是低声下气。   跟东姑在分家后的第一次接触,叫我百感交集。他依然认为我应该听命于他。不过,令我放心的是,看来他仍大权在握。我知道他希望能平静地过日子,不喜欢看到关系长期紧张或危机长期存在。   马来西亚领袖照旧以60年代初期我们寻求同马来西亚合并时的那种态度对待我们。他们觉得我们碍手碍脚,因而把我们挤出他们的国会和政坛。现在虽然新加坡已经独立了,并享有了自主权,东姑却依然深信,他在新加坡的一营兵力,加之能随时切断我们的水供,关闭长堤,停止所有贸易和交通,便足以迫使我们就范。如果他能纯粹以过去那种贵族魅力要我们服从,那恐怕会更理想。   1969年的种族暴乱事件,粉碎了他竭力争取快乐的马来西亚的梦想。我本身对他有好感。他是位绅士,一位有自己的道义标准的旧时代绅士。他从来不会让挚友失望。尽管他没把我当做挚友,每当他来新加坡观看赛马,或是我到他养老的槟城去,我总会抽空探望他。最后一次见他,是1989年在槟城,他去世的前一年。当时,他看起来已经很虚弱,可是在我离开的时候,他还亲自送到前门廊,送别时吃力地撑起身子,让媒体为我们拍照。   

“S”委员会专针对新加坡   
“六十年代末,新加坡发现马来西亚成立了一个“S”(指新加坡)委员会,就一切同新加坡引起纠纷的问题协调处理马来西亚的相关政策。主席是马来西亚公共服务首长,其他成员有国防部、外交部和内政部的秘书长。我们也获知,他们不时起用前行动党亲共被拘留人士如兀哈尔和詹姆斯·普都遮里,以帮助他们了解新加坡的政策背后的想法。   当我们听到这个消息时,觉得“S”委员会带有邪恶色彩。他们的动机何在其实不难揣测,在有办法左右的经济领域里,他们总要设法遏制我们的经济成长。   后来,到了胡先翁首相掌权时,新马关系缓和些,我建议成立一个政府之间的委员会负责解决双边课题。1980年5月13日,他的外交部长利道丁在斯里淡马锡官邸跟我会面时说,他们早已有个“S”委员会来研究跟新加坡有关的问题。1986年10月,“S”委员会再扩大范围,同时研究跟印尼、泰国和文莱的双边关系,并改名为外交关系委员会。之后,马来西亚公开地跟我们的官员谈论外交关系委员会,以及它在处理双边关系方面所扮演的角色。他们停止了“S”委员会阴谋诡计式的做法。”   向马哈迪伸出友谊之手  

 “1965年5月,吉打州哥打士打南区议员马哈迪医生(现任马来西亚首相)在吉隆坡国会发言,警告我挑战马来人统治的种种后果。他痛斥人民行动党‘亲华人,有共产主义倾向,肯定是反对马来人……在一些警署里,华语是官方语言,记录是用华文写的……工业方面,人民行动党的政策是仅仅鼓励马来人当劳工,而不让他们有投资的便利……自然也必须强调,华人有两类:一类同意应该让每个社群都同等富裕,这类华人数代以来都跟马来人和其他原住民共同生活和工作,马华公会的支持者就属于这一类;另一类则心胸偏狭,自私自大,李先生就是个好例子。这后一类是住在纯华族的环境里,在这样的环境里,马来人只存在于车夫阶层……他们对马来人统治一无所知,自然无法忍受长久以来受他们支配的人,现在处于统治他们的地位’。   

    在巫统要求政府扣留我并焚烧我的肖像的时候,这番话显得格外不祥。我尖锐地反驳说,我们当初所同意的,是一个为马来西亚人统治,而不是为马来人统治所制定的马来西亚宪法。这已不是一场普通的争论。他的意思是,我根本不清楚自己在马来西亚的定位。   当胡先翁委任他为副首相兼教育部长时,我决定不计较过去深刻的分歧,为将来的合作向他伸出友谊之手。我预料马哈迪会继承胡先翁成为首相,所以希望化解我们过去的敌对关系。   我知道他是一个凶猛顽强的斗士,当年就见证过他怎么在东姑权势的巅峰期同东姑斗争。他被逐出巫统,可是并没有因此放弃。当我们还属于马来西亚的时候,我不介意同他起冲突,但两个独立国家之间的争执却是截然两回事。所以我主动请他来对话,好消除过去的芥蒂。   马哈迪单刀直入,问起新加坡是基于什么原因要建立新加坡武装部队的。我同样直截了当地回答说,新加坡担心将来可能发生像切断新加坡水供那样恣意妄为的事情。每逢两国之间出现歧见时,便有人公开扬言要这么做。我们当初并不想分家,分家是强加在我们头上的。   

    马哈迪对新加坡有强烈的反感,他直言不讳。他追述当年在新加坡念医科的时候,请一名华族德士司机载他到一位女性朋友的家,司机却把他送到这户人家的佣人宿舍去。他忘不了这次侮辱。他说,新加坡华人看不起马来人。   

    他跟几位马来西亚前首相不一样。东姑、拉萨和胡先翁全出身于贵族或跟苏丹有联系的传统统治家族。马哈迪跟我一样是平民出身。他是一位受过专业训练的医生,也是靠自己奋斗成功的政治人物。我相信自己让他看清楚了,我对跟他斗智毫无兴趣,要的是建立起实事求是的关系。我采取主动进行这次对话,并建立彼此间的工作关系,这对谁都好。如果让过去的夙怨延续到未来,对两国来说都没有好处。   1981年12月,马哈迪以首相身分访问新加坡。他已经把半岛马来西亚的时间调快了半小时,使东西马都属于同一个时区。我告诉他,为了大家方便,新加坡也会照做。马哈迪心情大好。他说,他不得不教育马来西亚官员,促使他们不再反对新航开辟槟城航线。随后槟城的酒店住满了人,两家航空公司都从合作中得益,载客量有利可图。他也要求部长和官员向新加坡学习。马来西亚从未有任何其他首相或部长,公开说过新加坡有什么值得学习的地方。马哈迪可没有这重心理障碍。他跟所有前任首相显著不同的地方在于,他愿意以开放的态度向任何人学习,让其他国家的成就也能在马来西亚落实。  

     自1965年8月9日分家以来,新马关系反反复复,从没出现根本上的变化。马来西亚要我们分家,只因为我们主张建设马来西亚人的马来西亚,他们要的却是由马来人支配的马来西亚。一个人人平等的多元种族社会,在1965年无法让巫统领袖接受,到了1999年,他们还是不愿接受这样一个社会。那一年5月,马来西亚反对党领袖林吉祥重提马来西亚人的马来西亚这个概念。马哈迪的反应很强烈,认为这种想法威胁到他们(马来人)的种族意识,因为马来西亚过去本来就被称为“马来人的土地”。  ( PBB 的种植土地被保守的马来元老视为 “ 马来人的土地 ”,却被賣给新加坡的华人,在保守派眼里这是叛国 

 两个月后,马哈迪表示要是马来西亚被迫实行西方所提倡的任人唯贤制度,政府为缩小各种族间贫富差距而推行的进程,就得无疾而终。   他说:“如果废除新经济政策,我敢肯定,马来人和土著会成为劳工,无法像现在那样,身居高职……许多土著将失去工作,他们的子女将无法考上大学,没机会成为教授和讲师。”此外,对于马来族学生总爱选修马来文和宗教学科,避开数理课程,马哈迪也表示遗憾。

[ 本帖最后由 cct2048 于 10-6-2007 02:41 P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10-6-2007 03:3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武兄,今天星期日,人人都往外走,我留在家没事情做,拿起刚买的 Hedgehogging 中文版阅读。

对于书中的启发,我想提出两点:

1. Hedgehogging 作者是 Barton Biggs,曾经担任摩尔的首席全球策略家达 30 年之久。里面有一段很有意思,提到私募基金,我虽然很想把原文逐字抄下,但发觉还是把大意写下就好,论坛还是用自己的话去写比较有意思。

内容大意是指,根据 2005 年"私募股权情报"针对 4000 家的研究,把其他非私募基金拿进去作比较。把前 25% 和 前 75% 的美国投资经理业绩作比较,股票投资经理之间的差距只是 3 个百分点,而私募基金经理的差距却高达 20 个百分点。

2. 然后,我再上网查证 (没办法,给武兄你的认真程度感动了),在 wikipedia 关于私募基金 (private equity)和 对冲基金 (Hedge Fund) 的比较
http://en.wikipedia.org/wiki/Private_equity
http://en.wikipedia.org/wiki/Hedge_fund

发觉虽然之前武兄你的资料也许有点小纠正,私募基金到 2006 年达到 4320 亿美元的规模,根据 2005 年的资料超过一半的基金都投资进收购交易,而对冲基金却在 2006 年底达到接近 2 万亿的规模,但是由于对冲基金的历史悠久,私募基金的接近子弹的迅速发展是让非常惊人的。

综合以上两点,第一、私募基金的表现过于参差不齐,换句话说,糟糕的私募基金也许会做出让市场摸不着脑袋的愚蠢决定。第二、私募基金在欧美的竞争太大,除了自己竞相争购,其他基金的投资也可能阻碍他们的投资回酬,所以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才"往外发展"。

虽然这两点看似过于表面、简单,但有时最容易理解的东西就是真理。不知道武兄你赞同吗,私募基金发展太快,蛋糕不够分,所以开始很多私募基金像盲头苍蝇般到处乱撞,他们为了比对手优先收购到"低估"的公司(其实这个字是他们自己一厢情愿的想法,表现差劲就是差劲,股价再低也不可能是低估),所以才撞到我们亚洲这里来?

坐看右看,Courts 都不似一间好公司,即使是"有发展潜能"的公司也算不上,业绩不好,遭受亏损。品牌比不上国际大公司,你我都知道。就针对它们的促销手法,以受友族市场普遍青睐的分期付款,现在其他公司也再效仿,它当初的仅有市场优势已荡然无存。再加上公司没有意思提高品牌忠诚度,钱也没多少了,怎么大打广告。售卖的都是代理的产品 -> 在这个时代,出产自己的产品可以拉低成本价,但是得花费巨额在开发和研究上,Courts 只是代理商,不是电器生产商,这个很吃亏。我不知道 Courts 楼都是自己起的还是有二手承租下来,但是都是整座自己的楼,多偏部在非热门地。没有其他商业分担租金或贷款,也没有其他不同类型的商业拉拢顾客。在消费能力高的巴生谷,位于白沙罗的 Harvey Norman 和 Ikea 各自专注电器和家具业,形成的势力远比 Courts 来得强。

为此我曾懊恼不已,Courts 会被相上,是一个奇数,虽然也不是无迹可寻。因为在英国的公司早就放风声要卖掉海外公司。

当想不到原因时(除非另有不说明原因),退后一步想,简单看,到处都有奇怪的人和奇怪的分析,假如有私募基金会看上,可能是中了"恶性收购毒"->价格便宜。

这样想,就不难理解。

也因为这样,私募基金在本地的会带来冲击暂时还是未知数。我们只能够说,要是这个收购成功。就开了一个先例,了解本地政府的意愿,和 bursa 的操作过程,让其他私募基金知道该通过那种管道进来。

评分

参与人数 1积分 +190 收起 理由
kitkatlow + 190 一次過為你發表的好料加分.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0-6-2007 10:4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77 过路客 的帖子

哈哈。。。。来洗洗大家的脑。。。。参考就好,别当真哟。。。

私募基金的特点  


目前,国际上开展私募基金的机构很多,包括私人银行、投资银行、资产管理公司、投资顾问公司等,特别是随着国际上金融混业趋势的发展,几乎所有国际知名的金融控股公司都从事私募基金管理业务,该业务已经发展成为国际上金融服务业中的核心业务之一。

    与现存的公募基金和西方较规范的私募基金相比,我国(中国)的私募基金具有更多的特点:  

    1.针对性更强。由于私募基金面向少数特定的投资者,因此,其投资目标更具有针对性,能够根据客户的特殊需求提供度身定做的投资服务产品,实现了投资产品的多样化和差别化。如果说公募基金是面向大众的“大锅菜”,则私募基金就是针对少数富裕阶层和机构的“小炒”。目前市场上的公募基金特色不明显、收益不突出,对于具备一定的经济实力和抗风险能力的投资者和机构来说吸引力不大,追求高收益、承担高风险的私募基金满足了他们的需求。从我国中产阶层崛起的趋势看,这种特殊金融服务的需求是很大的。  

    2.灵活性更高。私募基金所需的各种手续和文件较少,受到的限制也较少,至少在目前实际上还处于空白状态,如对单一股票的投资占净值的比例没有上限,不必定期披露详细的投资组合,因此,私募基金的操作非常灵活自由,投资更具有隐蔽性,投资组合随机应变,获得高收益回报的机会更大。  

    3.激励性更好。表现在基金管理人的收益方面,往往只给管理者很低的固定管理费以维持其开支或者根本就没有管理费,其主要收入从基金收益中按比例提取。在风险方面,国际上基金管理者一般要持有基金3%—5%的股份,发生亏损时这部分将首先被用来支付,但国内大部分私募基金这一比例一般高达10%—20%。基金经理人自身承担较大风险保证了投资者与管理者利益高度一致,实现了二者之间的激励相容,这较好地解决了公募基金经理人激励约束机制严重弱化的弊端。

私募基金的优势 

    1.产品更有针对性。由于私募基金是向少数特定对象募集的,因此其投资目标更具针对性,更有可能为客户度身定做投资服务产品,组合的风险收益特性能满足客户特殊的投资要求。   

    2.更容易风格化。由于私募基金的进入门槛较高,主要面对的投资者更有理性,双方的关系类似于合伙关系,使得基金管理层较少受到开放式基金那样的随时赎回困扰。基金管理人只有像巴菲特那样充分发挥自身理念的优势,才能获取长期稳定的超额利润。   

    3.更高的收益率。这是私募基金的生命力所在,也是超越共同基金之处。由于基金管理人一致更加尽职尽责,有更好的空间实践投资理念,同时不必像公募基金那样定期披露详细的投资组合,投资收益率反而更高。   

    正因为有上述特点,私募基金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占据了重要位置,同时也培育出了像索罗斯、巴菲特这样的投资大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0-6-2007 11:4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金融市场的核子武器终于杀到来了..

其实,私募基金在我国活跃已久,那就是大家都熟悉的 Temasek。
不过 Temasek 在我们大马人中都会比较类似 Khazanah 的政府投资肩膀。
直到中国首次砸钱进黑石,再加上 cari 神童   chukh1 的引导下,才为大家掀开了募基金的神秘面纱。


原帖由 过路客 于 10-6-2007 03:38 PM 发表
位于白沙罗的 Harvey Norman 和 Ikea 各自专注电器和家具业,形成的势力远比 Courts 来得强。
为此我曾懊恼不已,Courts 会被相上,是一个奇数,虽然也不是无迹可寻。因为在英国的公司早就放风声要卖掉海外公司。


私募基金的其中一个拿手好戏是买断,重整+包装,再以更高价出售,然后退出 (exit strategy)。这点我很佩服,为何他们里面会有那么多专业经营的精英,这好像不是单纯的基金的 passive investment style 可以做到的。
所以,court 也被收下后有可能会有类似的重整过程,一,两年后,说不定会焕然一新的重现在投资者面前。

Maxis 的私有化,真正原因我不知道,有可能会是政府在进一步开放给私募基金前先行自己收下(有策略意义的公司),以避免出现 Temasek 买下 Shin Corp 后的风暴,和Temasek 在印尼的电讯出现的窘境。不过我有些纳闷,为何被收下的是 Maxis 而且不是 Telekom 呢?哈哈,这些都是我经过胡思乱(被 chukh 的read between the lines 传染,功力却又不到家的结果)想后得到的,真正的看法还想请 chu大佬和 Uncle Ho 说一说。。。

除了Maxis 外,GLC 等如 Tenaga 也准备放宽外资持有的 30% 顶线,另外还有 IDR, Najib 新国游,Nor Yaakop 和美国 Cowboy 的 meeting 等等。。。除了以上,朱大大你还有看到其他的signal 吗?

2007 在大马的有:
新橋資本,博智資本 :EONCAP (暂时失败)
GAM控股 : WTK (纯投资)
NFC SHIPPING :Hunline (纯投资)
對衝基金安利資金 : Equine
QVT : APLAND
CVC亞太聘 : SANYEN
渣打: SCOMI OILFIELD

由于私募基金经过 leverage 的资金来操作,资金可以大到吓人,更可以和老巴对抗,所以老巴会被到咋咋跳 ,他老人家哪有玩到这样 gearing, 而且爆起来,恐怕真会 mass destruction... 1998 是 hedge fund 的天下,2007 是否会由 PE 和 SWF 号令天下呢?

我说知道的都很表面,希望 chukh 大大和各位可以多多提点,一起来吹水,一起来'干掉'过来搞搞震的核子弹

[ 本帖最后由 os 于 11-6-2007 01:45 A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1-6-2007 12:4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政府新成立的中国外投公司, 一开工就是投资了30亿美金换取百仕通(blackstone) 的10% 股份..

开工大吉,一开始玩小小,先丢 300bil 的 1% 进去,reserve 的 1.2 兆的 0.25% 罢了。。。
外国佬不用讲赶快出招,假想敌,大做文章大事报导,中国结下来的所有可能的步骤都被计算了。。。厉害。
眼看 rmb 和 usb 的走势,中国是在有必要把新鲜钱投入较高回筹的地方,放美国 bond 已经没那么划算了。。

ok , 那么有了雄厚的资本, 接下来就是需要一些资源让他们的计划好成事. 要不然他们就会遇到中东要买美国的港口, 不被批准, 中国要收购外国石油资产,遭遇了多翻阻碍, 浪费时间和精力,也拉低了他们大军进伐的脚步. 那么他们有了雄厚的资本, 他们可以用钱来买下很多人才. 这个時候,他们需要的就是拥有政治人脉的前高官. 美国的私募基金里头有些是拥有政治背景. blackstone 的中华区就是香港前高官梁先生. 政治人脉很重要..等下我再说为什么中国新设立的外投公司第一单工作就是投资30亿美金给blackstone!
ok, 说回刚才为什么中国外投公司第一单就投资30亿美金进百仕通. 为钱? 为投资效益? 嗯..按照表面上来看, 好像是哦..因为中国以前长期买美国债券, 但是回酬少的可怜.. 我当初一看到这个消息, 我就拼命想为什么, 拼命挖..当然百仕通有透过梁先生的网络通入中国领导层里面. 但是中国政府也有权力拒绝这单deal, 况且股市都那么Hot 了, 让他们进来岂不是更Hot? 后来, 才想通..这些私募基金其实里面有很多拥有在美国政治界的人脉. 老美一直透过媒体高调的轰炸中国..中国再用钱,暗渡陈仓搞定老美里面的人..这样以后, 中国因为策略性发展要收购一些资产,也可以少一点阻碍, 再不然就用老美的工具去收购..哈哈!


CNOOC事件中国佬知道以霸王的 style 和美国 cowboy是硬碰不起的。。。cowboy 有枪,天子剑很难挡 。。
可能所以就找几个美国版陈平伯嚭,涡旋涡旋。。。
此外,中国也可以通过参与,观摩美国的战术,来发展本身的私募基金
另外,外国媒体也认为是 mutual benifit 的 deal,美国老也可以通过梁或他人进一步打开中原的大门,逐鹿中原呵
(如此看来,会否会进一步变成 internationalisation fund,各国交替持有彼此战略资产的股权架构 ??)

看来,这真是一场斗智斗力的经济战阿。。。你以上的几段简单有力的解释很不错,谢谢你为我打开了这个眼界。。。世界真大。。。

高官梁也真是的,要买一辆日本美国 Lexus 爽下,也会搞到丢官。。。 在大马的话。。。

chukh1 大大,以上我知道的都是很书本的东西,希望你可以多加提点,要如何解码美国的阴谋。。。
期待下次吹水时能够有火花。。

[ 本帖最后由 os 于 11-6-2007 12:51 A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9-1-2025 07:15 PM , Processed in 0.153887 second(s), 2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