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楼主: 何首乌

求佛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15-11-2023 10:2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kinka 发表于 12-11-2023 01:02 PM
在大乘佛教,佛有三身
1) 应/化 身
2) 报身

kinka 大大,你信佛,是想要脱离轮回,往生极乐世界?

你信佛及修行的重点就在这里?

圣人孔子有句话说:“未知生,焉知死?”
意思就是说,我们都不知道该如何过好自己的生活,不知道该如何才能拥有更好的生活,我们连基本的生活都还在苦苦挣扎着,怎么还要想到死后的事情呢?

连自己的生活都没有办法管理好,没办法让自己能够过好一点的生活,竟然还要想到死后的事情?

这岂不是本末倒置吗?

所以,我修行最主要是希望能够通过念佛来改善我的福报,让我能够过着更好一点的生活,至于死后的事情,只要能够往生极乐世界,我就已经很满足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16-11-2023 09:13 AM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kinka 于 16-11-2023 09:23 AM 编辑
何首乌 发表于 15-11-2023 10:22 PM
kinka 大大,你信佛,是想要脱离轮回,往生极乐世界?

你信佛及修行的重点就在这里?


大乘佛教除了有法门修去西方极乐世界,也有不少方法去修今世福报。

但是要看个人有多努力去修福和多努力去消业障和本身的宿世业障有多重。

勤力修福和去消业障,加上宿世业障低,很快就看到效果。懒惰修福和去消业障,加上宿世业障高,就难得到现世福报。

由于每个人的宿世业障,修福的努力,消业障的努力都不一样,你要知道自己几时可改善生活,就要自己去修行来做试验,所谓<<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所以去求佛和菩萨,到最后,还是要靠自己。

譬如佛菩萨要帮你,你却没有办法拿到,因为本身的功德和福德都不够。有谓佛菩萨不动个人的因果,但是可以助缘,你有足够的善因或功德,佛菩萨自然能以善缘助你一臂之力,把你的善因用佛菩萨的善缘来结你的善果,所以解铃还需系铃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6-11-2023 09:21 AM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kinka 发表于 16-11-2023 09:13 AM
大乘佛教除了有法门修去西方极乐世界,也有不少方法去修今世福报。

但是要看个人有多努力去修福和多努力 ...

请问大乘佛教到底有哪些方法可以修今世福报,也可以让我们快速消除业障?

我听师父说,念佛是所有佛事中功德最大的,还有,也有人说“念佛是消除业障最有效的方法”。不过,可惜的是,我好像不太喜欢念佛,当中的原因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不知道这样的一个现象,是不是代表我的业障比较重呢?

想要念佛修行,可是我却不喜欢这样做,不知道是不是有魔鬼?在干扰我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6-11-2023 09:2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佛法是生命之法,不是方法之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6-11-2023 10:19 AM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kinka 于 16-11-2023 10:25 AM 编辑
何首乌 发表于 16-11-2023 09:21 AM
请问大乘佛教到底有哪些方法可以修今世福报,也可以让我们快速消除业障?

我听师父说,念佛是所有佛事中 ...

要修福,先谈谈守戒吧,特别是别犯邪淫戒。

佛说长阿含经卷第二
后秦弘始年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译
(其中一段经文)

于是。世尊即从座起。着衣持钵。与大众俱诣彼讲堂。澡手洗足。处中而坐。时。诸比丘在左面坐。诸清信士在右面坐

尔时。世尊告诸清信士曰。凡人犯戒。有五衰耗。何谓为五。一者求财。所愿不遂。二者设有所得。日当衰耗。三者在所至处。众所不敬。四者丑名恶声。流闻天下。五者身坏命终。当入地狱

又告诸清信士。凡人持戒。有五功德。何谓为五。一者诸有所求。辄得如愿。二者所有财产。增益无损。三者所往之处。众人敬爱。四者好名善誉。周闻天下。五者身坏命终。必生天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6-11-2023 05:15 PM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kinka 发表于 16-11-2023 10:19 AM
要修福,先谈谈守戒吧,特别是别犯邪淫戒。

佛说长阿含经卷第二

这里所指的“守戒”,是指遵守什么样的戒律呢?

是指所谓的“五戒”吗?还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发表于 16-11-2023 05:36 PM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何首乌 发表于 16-11-2023 05:15 PM
这里所指的“守戒”,是指遵守什么样的戒律呢?

是指所谓的“五戒”吗?还是?

不贪多,守到基本的五戒,已经是受用无穷。

看看宣化上人的开示
http://www.xuefo.net/nr/article49/487470.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6-11-2023 06:05 PM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kinka 发表于 16-11-2023 05:36 PM
不贪多,守到基本的五戒,已经是受用无穷。

看看宣化上人的开示

守到五戒,下一步就是“广种福田“

请参考以下有关福田的文章:
https://www.lingyinsi.org/detail_12601.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16-11-2023 09:1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kinka 发表于 16-11-2023 05:36 PM
不贪多,守到基本的五戒,已经是受用无穷。

看看宣化上人的开示

请问“不邪淫”的戒律,是包括些什么呢?


婚前性行为?还是连自慰(手淫)也包括在内?

手淫应该不算吧?毕竟没有伤害到其他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6-11-2023 09:2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何首乌 于 16-11-2023 09:28 PM 编辑
kinka 发表于 16-11-2023 05:36 PM
不贪多,守到基本的五戒,已经是受用无穷。

看看宣化上人的开示

还有,请问您,这个所谓的“不妄语”的戒律,到底包括些什么呢?


有人曾经告诉我说,“只要我们不是为了害人,就不算是在打妄语。”

所以,意思是说,有时候我们确实可以说一些不太真实的话语,只要我们的
出发点不是为了想要害人,没有人因此受到伤害,这样我们就不算是在打妄语。

请问你觉得这样的说法正确吗?

我觉得听起来好像有些道理。

毕竟,人生在世,有时候我们确实不能说真话,因为说真话往往比较容易得罪别人,
所以,在这个时候,我们如果说一些无伤大雅的“谎言”,这应该没有什么过错吧?

这样的行为和态度,应该不算是在打妄语,对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6-11-2023 11:5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一、离杀生学处

  (Pàõàtipàtà veramaõã)

  离杀生学处,有时也译为不杀生戒。也就是戒除杀生的学处。

  生,巴利语pàõà,直译为息生、有息者,即有呼吸的生命。凡是拥有命根的蕴相续,或者执取该蕴相续所施设的有情称为“生”。

  “生”包括:

  1.人(manussa) ——凡投生于人趣者,从初入母胎的第一个心识(结生心)开始,直到死亡这一段期间都称为“人”;

  2.畜生(tiracchàna) ——象、马、牛、狗、鸡,乃至蚊虫、蚂蚁等皆是;

  3.非人(amanussa) ——如亚卡(yakkha,夜叉)、饿鬼(peta)、龙(nàga)、天神(devatà)等。

  由于植物并没有命根,只属于无意识的“非执取色”(anupàdinna råpa),并非“生”,故不包括在内。

  杀生是指故意夺取有息者的生命。自杀也属于杀生。

  杀生的方式既包括自己亲手杀、教他人杀,也包括通过赞叹或鼓励而使对方死亡,以及堕胎等。

  具足了五个条件即构成杀生:

  1.生命;

  2.知道是生命;

  3.意图对方死亡;

  4.付出努力;

  5.由此而死。

  以下情况不构成违犯:

  1.非故意——他并没有想:“我要以这样的方法来杀死它 (他)。”在没有杀害意图的情况下作出行动导致对方死亡。例如建造房舍时失手掉落石块,不小心压死下面的人。

  2.不知道——他并不知道“通过这样它(他)将会死。”而作出行动导致对方死亡。例如: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把有毒的食物拿去喂狗,那只狗因而被毒死。由于不知情,所以不犯。

  3.没有使对方死的意图——并没有使对方死的意图而作出行动导致对方死亡。例如:当有人生病时拿药给病人吃,他因此得并发症而死。

  4.疯狂者——由于胆汁等的关系而得了无法治疗的狂乱病。

  5.心乱者——由于亚卡等的关系而使心迷乱。当火和黄金、粪便和檀香同时出现时,他都无法分辨好坏。以此为判定的标准。(Pr.A.66, 179)

  二、离不与取学处

  (Adinnàdànà veramaõã)

  离不与取学处,有时也译为不偷盗戒。也就是戒除偷盗的学处。

  不与取,巴利语adinnàdàna。由adinna(没有给与的)+ àdàna(拿取)组成。凡任何属于他人所有之物,未经物主的允许而取为己有者,即是不与取。

  具足四个条件构成不与取,即:

  1.属于其他人类所有的物品;

  2.明知为他人所有之物;

  3.以盗心;

  4.偷取。

  以下情况不构成违犯:

  1. 己物想——误以为是自己的而拿取了别人的物品。因为没有盗心,所以不犯。

  2. 亲厚取——拿取亲厚者的物品。

  3. 暂时取——在拿取之时想:“我将会归还”“我将会补偿”而暂时借取。

  4. 粪扫物想而取——在垃圾堆等看到物品,想:“这是没有主人的丢弃物”而拿取。

  5. 疯狂者。

  6. 心乱者。

  7. 极度痛苦者——处于极度痛苦的状态而什么都不知道。

  三、离非梵行学处

  (Abrahmacariyà veramaõã)

  离非梵行学处,有时也译为不淫戒。也就是戒除性行为的学处。

  梵行,巴利语brahmacariya的直译。意为清净、尊贵、值得赞叹的行为;或如清净、尊贵的诸佛、独觉佛、出家圣弟子等清净者们的生活方式。

  有三种梵行:第一、佛陀的教法;第二、出家修行的生活;第三、避免两性行为的独身生活。在这里的梵行是指第三种。

  非梵行,巴利语abrahmacariya,为“梵行”的反义词,即性交、交媾、性行为、淫欲法、不净行,是指以染污心发生两性交媾的行为。

  性交的对象包括人、非人和畜生。性别则包括男性、女性、两性人和黄门。

  具足两个条件即构成非梵行:

  1.以从事之心;

  2.以道入道。

  “以从事之心”——受乐之心。无论是插入时、插入后、停住或拔出的任何一时中受乐者,即构成违犯。

  “以道入道”——以自己的生殖器进入对方之道。

  若性交的对象是女人、女非人、雌性畜生或两性人,“道”是指阴道 (生殖器、女根)、肛门和口三道;

  若性交的对象是男人、男非人、雄性畜生或黄门,“道”是指肛门和口二道。

  无论性交的对象是异性还是同性,当他们达到以道入道的程度并且受乐,即构成违犯。

  所谓“达到以道入道的程度”,是指自己的生殖器进入对方之道,即使达到芝麻子大小的程度,也已构成违犯。

  假如自己的肛门接受他人生殖器的插入,也是以道入道。

  同时,性交时不论有无使用保险套,皆犯。

  以下情况不构成违犯:

  1. 不知——熟睡或昏迷时即使遭攻击也不知道。

  2. 不受乐——即使知道,但完全没有享受,完全不接受。

  3. 疯狂者。

  4. 心乱者。

  5. 极度痛苦者。

  四、离虚妄语学处

  (Musàvàdà veramaõã)

  离虚妄语学处,有时也译为不妄语戒。也就是戒除说虚妄不实话语的学处。

  虚妄语,巴利语musàvàdà,又作虚诳语,是指心口相违,说虚妄不实的言语。如没有看见、听到、感觉及不知道,却说看见、听到、感觉及知道,欺骗他人。

  说虚妄语除了用口头说出之外,也包括书写及打手势等身体语言,凡是由心存欺骗而作出的行为或语言皆构成违犯。

  建议受持离虚妄语学处者也应避免以下三种语言:

  1. 离间语(pisuõàvàcà) ——搬弄是非,向A传B的是非,向B传A的是非,离间亲友。

  2. 粗恶语(pharusàvàcà) ——骂詈咒诅,使他人难堪。

  3. 杂秽语(samphappalàpa) ——毫无意义的世俗浮辞,能增长放逸、忘失正念的话题。

  具足两个条件即构成虚妄语:

  1. 心存欺骗;

  2. 以各种方法使人明白。

  以下情况不构成违犯:

  1. 因冲动等未经思考而急速说出。由于无欺骗之心,所以不犯。

  2. 欲说此而误说成彼——由于愚钝等原因,使所说的内容与想要说的不同。

  3. 疯狂者。

  4. 心乱者。

  五、离放逸之因的诸酒类学处

  (Surà-meraya-majja-pamàdaññhànà veramaõã)

  离放逸之因的诸酒类学处,有时也译为不饮酒戒。

  诸酒类,巴利语surà-meraya-majja,直译为谷酒、花果酒、酒类。也就是戒除饮用各种酒类的学处,并且包括各种麻醉毒品。

  谷酒(surà) ——以稻米、糯米等所酿制之酒;

  花果酒(meraya) ——以花、果实等所酿制之酒;

  酒类(majja) ——只是前面两种酒,以饮之会醉之义为酒类。凡其他任何饮之会醉的,服用了会导致失去理智、神志迷乱的物品,皆称为酒类。

  放逸之因(pamàdaññhàna) ——导致放逸的原因。凡是有心服用这些酒类之后,由此而导致陶醉、放逸,称为放逸之因。

  此学处也包括禁止使用一切消遣性的麻醉物品和毒品,例如:香烟、雪茄、鸦片、大麻、摇头丸、迷幻药等。

  具足三个条件即构成违犯此学处:

  1.  酒 (麻醉品);

  2.  现起想要迷醉、消遣之心;

  3. 饮(使)用。

  以下情况不构成违犯:

  1.不知道——以为是水或其他饮料而误喝。

  2.饮用不是酒而有酒色、酒香、酒味的咸酸酱、苏打(sutta)或醋等。

  3.为了治病而服用混合有少量酒或吗啡、鸦片等的药品。

  4.为了调味而加入少许酒于肉汤等之中。但如果加入太多酒而使之有酒色、酒香、酒味,喝了则犯。

  5.疯狂者。

  6.心乱者。


玛欣德尊者译:上座部佛教修学入门 学处篇 第七节、十戒释义
http://www.wmxf.net/nr/2/20975.html

居士五戒,其含义以及违犯条件(摘自玛欣德尊者《沙马内拉学处》)
https://zhuanlan.zhihu.com/p/13744071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7-11-2023 11:07 AM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山野草夫 发表于 16-11-2023 11:58 PM
一、离杀生学处

  (Pàõàtipàtà veramaõã)

谢谢你的分享,感恩。

这文章里面说,“心存欺骗”这样才能够构成“打妄语”的罪名,所以,如果我们不是真的想要欺骗别人,不是有心要欺骗别人,只是出于想要保护自己的隐私,或者是不想因为说了真话而得罪别人,在这样的情况下说了一些不太真实的言语,这样的行为应该不能构成所谓的“打妄语”,对吗?

毕竟,人生在世,怎么可能时时刻刻都不会说一些不太真实的言语呢?有时候我们的出发点并不是为了欺骗别人,而是为了保护自己,同时也不想得罪别人,所以才会这样做,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说了一些不太真实的语言,这应该没有任何过错,对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7-11-2023 06:50 PM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kinka 发表于 16-11-2023 06:05 PM
守到五戒,下一步就是“广种福田“

请参考以下有关福田的文章:

感恩您的分享,您真的很热心跟我分享您所知道的,真的太谢谢您了!

您给我看的这个链接,里面有提到“我们应该救济穷苦的人”,这也是属于“广种福田”的一种方式。既然如此,那么,如果我们掏钱请人家吃饭,或者送什么礼物给别人,可是对方并不是什么穷苦的人,我们之所以会这么做,只是想要跟对方结善缘而已,请问在这样的情况下,算不算是“广种福田”呢?算不算是有一些功德呢?

还是,这个所谓的“广种福田”,只是限于“救济穷人”而已,施舍一些东西给那些并不穷苦的人,这不能算是“广种福田”?毕竟,有些人虽然并不缺钱,但他们可能比较贪婪,总想要得到免费的东西,比如如果有人愿意免费请他们吃东西,他们当然会觉得很高兴,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布施给这些并不穷苦的人,我们算不算是在“广种福田”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7-11-2023 07:49 PM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kinka 于 17-11-2023 08:11 PM 编辑
何首乌 发表于 17-11-2023 06:50 PM
感恩您的分享,您真的很热心跟我分享您所知道的,真的太谢谢您了!

您给我看的这个链接,里面有提到“我 ...


我们说请客就是布施,这是指以清净心请客,以一种无我的精神,奉献的精神和不求回报的心态请客才是布施。如果请客是有交换利益的目的或其他目的,不是奉献,就不算是布施了。

如果被请的人自己出得起钱去吃,你其实可以改为布施食物给真正需要的穷人。或者是喂养流浪动物。

去做一些没有争议的布施,就不用整天想着到底自己是不是做了布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7-11-2023 08:30 PM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kinka 于 17-11-2023 08:36 PM 编辑
何首乌 发表于 16-11-2023 09:13 PM
请问“不邪淫”的戒律,是包括些什么呢?




单身男不乱搞男女关系,保持健康的单身生活,基本上就安全了,不犯邪淫戒了。

手淫其实是医学上的课题,不是佛学上的课题。对在家人来说,佛经其实没有提到手淫。但是对出家的比丘,故意出精是犯了戒律的,这是佛经或经律有提到的。

单身在家男在手淫时最好要避免不好的幻想,因为会造业(不善业)(意业)。

所以我个人观点是,在家人手淫不犯邪淫戒,但是会很容易造出不善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1-11-2023 05:0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何首乌 于 21-11-2023 05:08 PM 编辑

@kinka @念弥陀 两位大大,你们好。说实在的,其实我是一个实事求是的人,比较喜欢有事实依据的理论和思想。可是,佛教向来所强调的“因果报应”的理论和思想,我发现很多时候这并没有什么事实依据,很多坏人他们虽然做了很多的坏事,但我们始终没有看到他们有任何报应,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比如,我父亲他对我们一家人的态度向来都非常邪恶,几乎可以说是“无恶不作”,而且还“作恶多端”,可是像他这么邪恶的人,我始终没有看到他有任何报应。

我父亲今年已经七十多岁了,但身体仍然非常健康,没有任何病痛,在这个世界上,有许多比他善良很多的人,他们却比较短命,没有办法像他一样,虽然已经活到七十多岁,但仍然没有任何病痛,身体非常健康和硬朗。所以,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从我一出生的时候开始,我的父亲对我的态度,就已经非常不友善了,这么多年以来,我受过他非常多的伤害、欺负和谋害等等,虽然他这样的态度已经延续了几十年,但事到如今,我仍然没有看到他有什么比较明显的报应。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所以,综上所述,佛教向来所强调的“因果报应”的理论和思想,到底可不可信?
这到底是一派胡言,胡说八道,危言耸听,肆意妄为,还是确实是有这样的一回事呢?

谁可以告诉我一个比较确切的答案呢?

如果我仍然没有发现这个所谓的“因果报应”的理论和思想是确实存在的、是真实不虚的,最后的结果,我可能不会再相信佛教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1-11-2023 06:11 PM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何首乌 发表于 21-11-2023 05:07 PM
@kinka @念弥陀 两位大大,你们好。说实在的,其实我是一个实事求是的人,比较喜欢有事实依据的理论和思想 ...

因和果的关系是有科学性的,健康的因来自饮食和生活,他对家人不好你认为他应该得癌症?如果你相信这类因果那你就不是实事求是的人了。最后现代佛教帮不了人,你可以考虑信基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1-11-2023 06:4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susupapaya 发表于 21-11-2023 06:11 PM
因和果的关系是有科学性的,健康的因来自饮食和生活,他对家人不好你认为他应该得癌症?如果你相信这类因 ...

你说的有道理,“健康的因来自饮食和生活”,这句话我完全赞同。

我父亲之所以会这么健康长寿,就是因为他是吃素的,而且他的生活根本没有什么压力,因为他一向来都不愿意养家,也不愿意照顾家庭,所以。。。。像他这样的生活,根本不可能会有任何压力。

不过,我父亲虽然是吃素的,但他待人处事的态度,他的起心动念,却不见得那么善良,甚至很多时候还是相当邪恶的。所以,我觉得,我们看事情不能只看表面,要懂得“透过现象看本质”,这样才能够看得比较透彻、比较明了、比较清楚。

可是,佛教向来不是主张“你做的坏事越多,你的福报就消耗得越快”,这样的一种理论和思想吗?既然如此,那为什么我父亲这么喜欢做坏事,每天对待自己的家人的态度都是那么邪恶,几十年过去了,为什么却不见得他的福报已经消耗了非常多,甚至已经威胁到了他的生命?

一个每天都想要做很多坏事的人,一个起心动念并不善良的人,为什么却不见得他的福报遭到大幅度的损耗?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1-11-2023 07:08 PM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何首乌 发表于 21-11-2023 06:47 PM
你说的有道理,“健康的因来自饮食和生活”,这句话我完全赞同。

我父亲之所以会这么健康长寿,就是因为 ...

一个每天都想要做很多坏事的人,一个起心动念并不善良的人,为什么却不见得他的福报遭到大幅度的损耗?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要答这问题不难,如果你有1000亿马币,你每年花1百万,100年后,你就花了10亿马币。那么你还剩下990亿马币。

这就好像你父亲前世修到1000亿的福报,而做恶事耗了他每年100万的福报,100年后他还有990亿的福报,足够他上天了。

你可能认为不公平,但是当你父亲在天上用完了剩下的990亿福报,就要堕入恶道了(由于恶业)

这是用数学的方法,来说明为何你父亲还活得好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1-11-2023 08:45 PM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kinka 发表于 21-11-2023 07:08 PM
一个每天都想要做很多坏事的人,一个起心动念并不善良的人,为什么却不见得他的福报遭到大幅度的损耗?
...

说的有道理。不过,如果我父亲前世真的有修那么多福报的话,为什么他没有出生在那些大富豪的家里,而是只是出生在一个普通商人的家庭里呢?

虽然,能够出生在这样的家庭也不错,但如果他真的有修到1000亿福报这么多,为什么他不会出生在更好的家庭呢?

这是我的一些疑问,恳请您能够为我解答,谢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宗教信仰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11-6-2024 09:58 PM , Processed in 0.065542 second(s), 22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