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楼主: 听雨楼主

影响世界的100帝王排行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2-11-2005 11:2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58、宋太祖赵匡胤(中国北宋皇帝)

宋太祖赵匡胤(927—976年),中国宋朝第一任皇帝(960—976年在位)

  在中国历史的发展上,宋朝是向封建社会后期迈进的转折时期,表现在中央集权加强,皇权加强,世俗地主取代门阀士族成为统治阶层的中坚,社会风气趋向保守等。而宋朝的开国皇帝赵匡胤的个人作用也促进了这些变化的发生。

  赵匡胤出身于武将世家,于公元927年出生于洛阳夹马营中,从小也喜爱习武。在崇尚武力的五代乱世,他的背景和特长对于他攀上权力巅峰帮助很大。22岁那年,据说受到一名高僧的指点,他投奔到郭威的军中,并受到郭威养子柴荣的赏识。951年,郭威废掉后汉皇帝,建立后周,三年后,柴荣继位为后周世宗。柴荣继位后即发动了关键的高平之战,赵匡胤以宿卫的身份救护柴荣,立下大功。此后,赵匡胤又在攻南唐等战役中立功,官拜殿前都指挥使,成为柴荣的心腹大将。959年,赵匡胤在柴荣临终前被任命为殿前都点检,实际掌握了军权。

  960年正月,赵匡胤奉命领兵抵御辽国的入侵,当队伍行进到陈桥驿时,赵匡胤据说是在事先毫不知情的情况下被哗变的士兵拥立为皇帝,史称“陈桥兵变”,由此开始了赵宋320年的统治。同年,赵匡胤迅速将打着为后周复仇旗号的节度使李筠和李重进的起兵镇压了下去,坐稳了江山。

  坐上皇帝宝座之后,赵匡胤面对两个迫切要求解决的问题:结束在唐末以来形成的分裂局面,统一全国和消除武将暴动政变的隐患,维持政治的稳定。在他16年的统治期间,解决这两个问题始终是他全部政策的核心。

  赵匡胤根据对客观形势的分析,采纳了赵普的按“先南后北”顺序来统一全国的建议。963年,以“借道伐虢”的计策,一举灭亡了荆南和湖南两个割据政权,964年派大将王全斌等分水陆两路西进,仅用66天便灭掉富庶的后蜀,971年灭南汉,975年派大将曹彬等,用浮桥渡江攻灭了南唐。至赵匡胤去世之时,仅剩下南方的吴越和北方的北汉在苟延残喘,全国(传统的汉人地区)统一实际已成定局。

  961年,赵匡胤以著名的“杯酒释兵权”的手段和平地解除了石守信等大将的兵权。但这仅是军事改革的开始。赵匡胤将军权分成三个部分,禁军将领只有统兵权,而军队调动权则由枢密院掌握,后勤供应由“三司”负责,而皇帝则居中调度,成为唯一一个掌握全部军权的人。通过军事改革消除了军事政变的隐患,赵匡胤有幸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通过军事政变夺权的开国之君。

  同时,为防止地方军事割据,赵匡胤将天下重兵、精兵集中到首都附近布防,而只给地方留下弱兵。并逐步将各地的地方长官由武将换成文官,同时派通判到各州制约知州,所有政令必须由通判和知州共同签署才能生效。

  收军权的同时,赵匡胤派转运使到各州官吏财政,地方的财政收入除必要的经费支出外,全部由转运使收归中央。这样,又收回了财权。

  在政权方面,赵匡胤采用了“四权分立”,中书省和枢密院分掌文武权柄,三司掌财政,御史台和谏院掌监察和舆论,分别直接对皇帝负责,削弱了宰相(同平章事、中书省首长)的权力和礼仪待遇。并缩短官员任期,实行职位和职权分离等,以防止官员在某一职位上培植个人势力。

  赵匡胤生长于五代乱世,深知武将专权的祸害,这可能是促成他“右文抑武”政策的根源。他除了广泛任用文人为官以取代武将外,还立下了包括“不杀大臣及上书言事者”在内的誓碑。对历史的影响更为深远的是他对于科举制的改革。他禁止了唐五代以来盛行的“公荐”、“公卷”等考前推荐制度,使试卷成了评定录取的唯一标准,大大增加了考试的公正性,使没有任何背景的穷人也有机会中式。他还确立复试、殿试制度,同样有利于选拔出真正的人才。宋代文化发达,文人地位较高,与赵匡胤的首倡不无关系。

  赵匡胤在位期间未明立继承人,但他封其弟赵光义为晋王、开封尹、同平章事,对自己的儿子则没有给予任何权力,传位于赵光义的意向已十分明显。976年,赵光义在“斧关烛影”的疑云中登上帝位。赵光义是赵匡胤事业的良好继承者,统一了除幽云十六州之外的全国(传统的汉人地区),继续巩固了中央集权,使北宋政权通过了发展的“瓶颈”。

  赵匡胤的伟大之处除了结束近百年的分裂局面,大体上统一了汉族地区外,还在于他生长于残酷血腥的五代乱世,却开创了一个宽松的政治环境,在于他成长于戎马倥偬的生涯,却营造了一个有利于文人文化蓬勃发展的氛围。但他使权力过军事分集中于中央,致使地方力量衰弱,不足以拱卫中央;他的军事改革使得“兵不知将,将不知兵”,降低了军队的作战能力,以致后来在与北方少数民族的战争中一直处于劣势;他营造的使各级各部门互相牵制的官制,也降低了办事效率,导致冗官冗政。这些都使他受到后人的指摘。我认为,对历史人物不必过于苛求。赵匡胤根据时弊改革了制度,适应了当时的形势,而他的后继者们未能根据时政的变化,继续去完善去改革,导致了积贫积弱,这也不能归罪于赵匡胤。

  赵匡胤在中国历史上的作用不仅是开创了一个朝代,他还是一个阶段性转型的实现者。他在这个影响世界的帝王排行榜中列第58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22-11-2005 11:3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57、巴西尔二世(拜占庭皇帝)

巴西尔二世(958—1025),拜占庭帝国马其顿王朝皇帝(963—1025年在位)

  巴西尔二世是拜占庭帝国中期的雄主。在拜占庭帝国漫长的千年历史中,被动挨打的时间远长于强盛的时间,而巴西尔二世时代是与查士丁尼时代并驾齐驱的两大全盛时期。

  我们先来看看这个伟大时代到来之前的形势。8世纪的“捣毁圣像运动”及军区制的加强使拜占庭帝国的军事力量有所提升,9世纪之后,随着阿拉伯帝国带来的龙卷风的消退,拜占庭帝国在东部战场上逐渐占到了上风,但阿拉伯帝国仍是一大长期的威胁。而与此同时,拜占庭帝国北方的诸“蛮族”,包括保加利亚人、马扎尔人、南部斯拉夫人、罗斯人等发展迅速,正在进入国家的阶段,而且具有一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狠劲,使拜占庭这个老大帝国吃尽了苦头。特别是保加利亚人,在7世纪后期已经成立了国家,9世纪初克鲁姆大公时代开始成为拜占庭的劲敌,西蒙大帝时代更是迫使拜占庭俯首纳贡,甚至几乎夺取了拜占庭的皇座。面对诸“蛮族”的威胁,拜占庭帝国也有它的优势。基督教是它的武器之一,常常能起化敌为友的作用。而“借蛮打蛮”也是拜占庭帝国惯用的伎俩,利用金钱或其它诱饵,拉拢其它“蛮族”去打击威胁更大的“蛮族”,拜占庭帝国也因此获得了狡诈多变的名声。

  867年,来自马其顿的巴西尔一世完成了由一个农民到皇帝的神话般的历程,建立了马其顿王朝,这个神奇人物在军事和外交上都取得了成功,为他的后继者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到了他儿子利奥六世时代,碰上了保加利亚王国的全盛时代,在西蒙大帝的鞭下蒙受了不少耻辱,到君士坦丁七世和罗曼二世时代,帝国的大权逐渐落入军事贵族手中。

  958年,巴西尔二世出生。在他5岁时,其父罗曼二世驾崩,他继位为皇帝,由母后菲芳娜摄政。但随后掌握了帝国军事大权的尼基福·佛卡同菲芳娜结婚,以继父的身份与年幼的巴西尔兄弟成为共治皇帝。尼基福·佛卡是小亚细亚军事贵族的代表人物,颇有军事才能,从阿拉伯人手里夺回了克里特岛、塞浦路斯等地,并利用罗斯人给予宿敌保加利亚人以毁灭性打击。但这位杰出统帅在967年死于残酷的宫廷阴谋,凶手齐卡米接过了他的皇位,成为巴西尔的第二位“共治者”。

  976年,齐卡米死,年已18岁的巴西尔二世决心自己独揽大权。但已推出过多位皇帝的小亚细亚军事贵族不甘寂寞,又推出了他们的新领袖斯克里尔,斯克里尔在齐卡米死后立即宣布自己为共治皇帝。于是,一场内战不可避免,巴西尔二世派遣与他同名的时任行政长的宦官巴西尔去平乱,但宦官巴西尔军事上的无能使斯克里尔气焰更加嚣张,巴西尔二世不得不起用另一位小亚细亚封建贵族瓦尔达·佛卡,终于敉平了斯克里尔的叛乱。这一场叛乱持续了三年(976—979年)。

  但瓦尔达·佛卡也非善类,由于巴西尔二世采用了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政策,压制势力过大的小亚细亚贵族,又触怒了小亚细亚贵族,于是瓦尔达·佛卡利用这些不满,又拉起了自己的大旗。987年,他自称皇帝,很快控制了整个小亚细亚,巴西尔二世一度只剩下了君士坦丁堡。这是巴西尔一生中最危难的关头,但人的潜能也只有在这样的关头才能充分发挥出来。他充分利用了占有首都和正统地位这两个优势,利用君士坦丁堡的资金资源,用罗斯瓦良格亲兵队作为他的主打军,经过两年奋战,平定了这场叛乱。

  巴西尔5岁继位,18岁亲政,31岁才平定所有敌对势力,真正独揽大权。虽然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但经过数次宫廷夺权和平定叛乱的考验,已经熬成一个成熟老练的君主了。

  经过两次叛乱,昔日严重威胁君权的小亚细亚军事贵族受到严重打击,但巴西尔对于贵族势力仍然心有余悸。另一方面,当时大贵族都更愿意将资金投入到更有利可图的土地经营事业上,土地兼并活动越演越烈,作为国家军队和税收基石的自耕农军士的经济情况日益恶劣,服徭役和交税赋的自由农民数量不断减少。巴西尔清醒地看到这一点,他执政后政策的一个重点就是遏制豪强。996年,他严令大封建主必须将侵占的村社农民土地悉数归还。1001年颁布“代缴法”,规定“富强者”必须在缴纳赋税方面为“贫弱者”负责,如果“贫弱者”无力缴付,则由“富强者”代缴。这意味着教俗大地主将不得不为他们的农奴的赋税负责,既保证了国家的赋税收入,又打击了贪得无厌的大地主们。虽然此法令遭到大封建主们的强烈反对,但巴西尔二世在位时期仍将其坚持贯彻下去。

  但总的来说,巴西尔二世的努力并未能阻止拜占庭帝国富者越富,贫者越贫的趋势。一般来说,一个社会在没有受到干预的情况下,会自发地发生贫富分化,通常只有王朝初期的强势帝王有能力扭转这种趋势,而王朝中期帝王的努力往往难以收到相应的效果。

  976年,一度亡国的保加利亚在西部总督萨谬尔的带领下重新崛起,借巴西尔二世早期陷于内战之机,萨谬尔一步步地恢复了保加利亚王国旧有的版图。巴西尔二世站稳脚跟之后,便向这个眼中之盯发动了大规模的战争。这场残酷的战争持续了22之久,耗费了巴西尔中年的大部分精力,最后在1014年巴尔西斯塔会战中取得决定性胜利,到1018年完全吞并了保加利亚。曾经辉煌的保加利亚王国由此在世界地图上消失了近170年。这场战争也使拜占庭确立了对塞尔维亚的统治权。巴西尔二世命令将15000名战俘双眼弄瞎,每100人中留下一人只弄瞎一眼,由独眼人带领瞎子返回保加利亚。巴西尔二世由此赢得了“保加利亚屠夫”的称号,这是他一生中最大的污点。

  巴西尔二世趁着阿拉伯帝国的进一步四分五裂,向东发展地盘。他几次出征高加索附近的地区,占领了格鲁吉亚的一部分,将亚美尼亚的一部分纳入帝国版图,另一部分作为拜占庭的附庸继续存在。到巴西尔二世去世之年,拜占庭帝国达到了自查士丁尼时代以来的最大版图。

  巴西尔二世时代,世界各主要文明地区均处于低潮,只有东方的宋王朝在崛起之中。他在文明世界的西部建立了一个以拜占庭帝国为中心的秩序,对于正处在国家形成关键期的东欧诸民族,巴西尔二世的国际秩序对它们的版图、政制、宗教等方面有很大的影响。巴西尔二世同图拉真、苏莱曼大帝等属于同一类型的君主,都是将一个世界性大帝国在军事、版图、威望推向顶峰,但具有开创性质的影响则相对不多。因此,他在这个100帝王排行榜中位居中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Memphisto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3-11-2005 05:3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再来,再来。。我很支持这些很很infomative的史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roden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30-11-2005 10:3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My opinion... the only emperor changed the existing world is the one, whom gave order to destroy the Zheng He' fleet. THAT IS CRITICAL BAD DECISION TO THE CHANGE THIS WORLD. whoelse have ever make such fatal decision? huh?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Memphisto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30-11-2005 12:2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是株逮吧??
p/s:拼音找不到真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6-1-2006 05:2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56、图拉真(罗马帝国元首)

 图拉真(公元53—117年),罗马帝国安敦尼王朝第二任元首(98—117年在位)

  图拉真被人所记住,不仅仅因为屹立在罗马图拉真广场上的图拉真记功柱,还因为他是将罗马帝国版图扩张到极限的一代雄主。

  图拉真出生于西班牙伊大利卡的一个军功世家,随父在军中长大,是名副其实的“兵油子”,逐渐成长为经验丰富的将领。公元89年成为军团指挥官,91年任执政官。因为在与日耳曼人作战的功绩,被授予了“日耳曼尼库斯”荣誉称号。据说图拉真的性格善良淳朴而又刚毅果决,而且胆大心细,简直为一完人,不但深得军方拥护,也很受罗马民众爱戴。

  公元96年,罗马元首图密善因为长期藐视元老院,与元老院严重不和,于一次政变中遇弑,罗马帝国弗拉维王朝在血腥中终结。老资格的元老涅尔瓦被推举为元首。涅尔瓦尽管有元老院的鼎立支持,却因为在军队中缺乏势力和威信,宝座坐得很不稳当。于是,他看中了军功赫赫且正值盛年的图拉真,于97年将时任上日耳曼总督的图拉真收为养子,第二年涅尔瓦崩,图拉真即大位。

  图拉真的继位创造了两项记录,一是第一次由外省人担任罗马元首,二是确立了“养子继承制度”,就是由前任元首在年老时收养一位实权人物为子,由他继承大位,这种制度一直贯穿了整个安敦尼王朝。安敦尼王朝诸元首的素质明显高于罗马帝国的其它王朝,历史表明“养子继承制度”是一种成功的制度。

  图拉真即位之后,并没有急于回罗马举行登基大典,而是继续在前线视察防御工地和营垒,一年半之后才回罗马接受臣民的致敬。他给元老院许诺了统治期间不处死任何元老,任何政事都向元老院通报,很快就打破了元老院对这位军人元首的疑虑。罗马内部前所未有的团结,使他能从容腾出手去对付边疆之敌。

  图拉真即位三年之后,就发动了著名的达西亚战争。达西亚的地理范围大概相当于今罗马尼亚,以盛产金银而闻名,一直是罗马帝国的一大心腹之患,曾多次使罗马人损兵折将,还必须每年向达西亚交纳“岁币”。图拉真亲率大军两次进攻达西亚,第一次是公元101—102年,图拉真投入的总兵力(包括辅助部队)达15万之多,而且以不可动摇的士气和后勤补给使达西亚首领德凯巴鲁斯的山林游击战术难以奏效,迫使德凯巴鲁斯以割地、称臣和让罗马驻军为条件换得暂时的和平。当图拉真发现德凯巴鲁斯在阴谋备战以反击罗马之后,毅然再次亲率大军,发动了第二次达西亚战争(104—105年),三路大军分进合击达西亚首都萨米泽杰图萨,经过一场漂亮的围城战后攻陷该城,德凯巴鲁斯出逃后被罗马军队赶上,自杀身亡,达西亚战争取得完全胜利。图拉真在此次战争种充分显示出了“爱兵模范”的本色,不但一直身先士卒,还因亲自撕战袍为士兵包扎伤口而传为佳话。

  通过达西亚战争所得到的金银,又改善了罗马帝国的财政状况。此后罗马人大量殖民于达西亚,根本改变了当地的民族成分和语言,今天的罗马尼亚语就带有很重的拉丁语系的特征。

  106年,图拉真又发动了对阿拉伯半岛西北端纳巴泰王国的战争,这场战争也有一定的经济目的,因为纳巴泰王国作为罗马与安息的贸易中介而十分繁荣。图拉真征服了它,设为阿拉伯行省,控制了东西贸易的要道。

  最后,图拉真将进攻矛头指向了夙敌安息帝国。113年亲率大军东征。次年攻占亚美尼亚。后沿底格里斯河南下,打败了号称天下无敌的安息骑兵,吞并上美索不达米亚。116年攻陷帕提亚首都泰西封,兵锋直抵波斯湾(此时为罗马帝国版图最大时期)。通过此战,将叙利亚沙漠、亚美尼亚高原和美索不达米亚都划为罗马帝国行省。罗马帝国的版图东起美索不达米亚,西至大西洋,北抵达西亚和不列颠岛,南至撒哈拉大沙漠,已经达到了那个时代一个国家所能达到的极限。

  图拉真被列入最具影响的帝王行列不仅是由于武功,也由于他在国内实行的一系列政策,这些政策使他在赢得军队、元老院的支持之后,又赢得了民众的爱戴。首先是沿袭了罗马元首自掏腰包兴建公共设施的传统,修建桥梁、港口、道路、广场等,至今在罗马留下印记的仍非常多。另外就是实行“国家慈善基金”制度,具体做法是国家给某些城镇一定的财政拨款,这些城镇以此为基金,将其贷给本地的业主,以每年收取的利息作为慈善金抚恤当地的穷人。

  图拉真时代开始吸收东方行省的贵族充实元老院,他的后继者继续这一做法,最终使罗马贵族和行省贵族逐渐融合。图拉真的另一项政策则争议较多,他命令所有的元老至少要用自己1/3的财产在意大利购买田产,人为提高土地价格,此举加快了意大利土地兼并的进程,大庄园制得到蓬勃发展,而比较贫困的意大利人在卖掉了自己土地之后,则到外省购买较便宜的土地。但土地兼并削弱了罗马帝国的统治基础,不利于长远的发展。

  图拉真在117年征安息回师途中病死于小亚细亚的塞利努斯。作为一个发动了大规模战争的统治者,不但没有落个“穷兵窦武”、“劳民伤财”的恶名,还获得了“仁君”的美誉,被视为善良君主的楷模,图拉真确实值得历代统治者借鉴。不过,他所征服的土地已经超过了罗马所能承担的极限,逐渐被他的后继者放弃了。

  罗马帝国是世界史上最具影响力的大帝国之一,作为这一帝国巅峰时期的代表,图拉真被列入这个排行榜中,居第56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楼主| 发表于 6-1-2006 05:2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54、魏孝文帝拓跋宏(中国北魏皇帝)

  魏孝文帝拓跋宏(467—499年),中国北魏皇帝(472—499年在位)

  在中国历史上,有一个不很受人关注但却意义重大而且特别耐人寻味的王朝—北魏。它在五胡十六国的大混战之中神秘地崛起,沿着盛乐—平城—洛阳三级跳的轨迹,在历史上划出了一道漂亮的弧线,在汉唐两座中国封建文明高峰之间的漫长低迷岁月中,在北魏一朝实现了由弱势到强势,由分裂到统一,由胡族到汉化三大关键性转折,逐渐使北方各族融合进了中华文明之中,开启了通向隋唐盛世的大门。但另一方面北魏统治阶层的残暴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北魏宫廷留下的不解之谜的数量,在中国历代王朝之中是首屈一指的,或者可以说,北魏的历史就是由一个又一个或长或短的不解之谜串联起来的。

  在北魏历史上,魏孝文帝拓拔宏无疑是最出彩、知名度最高的一位,他的改革的功过在引起了一千多年来争论不休的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对民族和文化命运的深层思考。孝文帝5岁继位,23岁亲政,他的一生与一位女人关系密切,就是他名分上的祖母—文明太后冯氏。

  冯氏以一位被灭国的王室后裔身份进入北魏宫廷,在宫廷内外的刀光剑影中一步步往上攀登,铲除了诸多政敌,包括孝文帝的父亲——献文帝拓跋弘。魏孝文帝的性格爱好带有冯太后的诸般烙印,以至有史学家认为他可能是冯太后同某个汉族近臣的私生子。冯太后不但是一个宫廷斗争的高手,也是一个有远见卓识的统治者。在她执政期间,进行了四大改革,全面改造了北魏帝国。由于这些改革是在孝文帝的纪年中进行的,历史上常常将之归于孝文帝名下,当然,孝文帝亲政后对这些改革也进行了很好的巩固。

  首先是官制改革。北魏前期的官制很不成熟,官吏没有固定的工资,因此被默许对管辖下的人民进行搜刮。地方官不论政绩如何,一律任满6年。冯太后时期,实行了改革,发给官吏固定的薪俸,同时大力加强打击贪污腐败,以“治绩”作为任期长短的依据。孝文帝亲政之后,继续加强肃清吏治。

  为了增加国家收入,必须尽可能搜刮被隐匿的民户,按照李冲的建议实行了“三长制”,五家设一邻长,五邻设一里长,五里设一党长,加强了国家对民户的控制。

  而影响范围更大,程度更深的改革是“均田制”。北魏的均田制十分有名,对隋唐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成年男女获得一定数额的桑田和露田。露田年老必须还官,不得买卖,桑田不须还官,超过定额的可以买卖。耕牛也可受田。地方官员按品级授给“公田”。在当时荒地多,自耕农少的情况下,均田制不但可增加自耕农数量,改善农民处境,增加国家赋税收入,还促成了大规模的垦荒运动。

  在实行均田令的同时,还实行了与均田令相适应的新的租调制度,以小家庭为基本纳租单位,奴婢、耕牛受田虽不少,但纳税很轻,这有利于大地主。

  490年,冯太后死,孝文帝开始亲政。他巩固了冯太后留下的改革成果,并将改革推向了高潮。迁都和汉化改革,使他名垂千古。孝文帝决心做一个中原的统治者,狭小而僻处北边的平城已装不下他的雄心。

  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决心早已定下,但在当时只能争取到一半的朝臣支持。为了南迁洛阳,他可谓煞费苦心。他假称南征南齐,当20万大军到达洛阳之后,便以迁都洛阳作为条件以压服那些劝阻他劳师远征的大臣们。终于在496年,正式迁都洛阳。

  迁都之后,魏孝文帝的改革便进入了最彻底、最深刻也最受争议的部分—全盘汉化。汉化改革包括改穿汉服,改说汉话,改姓汉姓,鼓励胡汉通婚等方面,其全面彻底在历史上无与伦比。穿鲜卑服、说鲜卑话被严厉的措施禁止,原来的鲜卑贵族大姓全部改为汉族姓氏,包括他自己的姓氏都由“拓跋”改为“元”。孝文帝除自己娶汉女为后妃外,还亲自安排亲族重臣娶汉族士人之女为妻。孝文帝还引进了早已腐朽的士族门阀制度,规定了鲜卑族八个高门大姓,互相通婚,子弟世代任高官,原来鲜卑族以军功封官晋爵的传统被废止了。此举阻碍了寒族人才的升迁,但要使鲜卑族同汉族完全融合,这是必然的一步。

  迁都和汉化改革遭到部分顽固的鲜卑贵族的激烈反对,他们抬出了太子元徇作代表向孝文帝发难。元徇策划北归不成被废,后来被孝文帝赐死,顽固派随后企图发动的政变也被镇压。

  魏孝文帝以南征为借口迁都,而迁都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了更有效地发动南征。孝文帝晚年对南齐发动了数次战争,但进展不大,公元499年,他在取得马圈城一役的胜利后,病逝于北归途中。操劳过度的魏孝文帝,在33岁时提前耗尽了一生的精力。

  孝文帝改革之前,北魏以征服者的姿态坚挺了近百年,而孝文帝改革之后,北魏仅过了30多年就在内忧外患中瓦解了。有人以此来非议其改革。我认为,统治阶级的腐化毕竟不能掩盖社会大发展的事实。正是在改革后,中原出现了耕地人口猛增、经济文化商业繁荣的盛况。

  北魏亡后,后继的北周、北齐政权虽然都曾实行过表面上的鲜卑化的政策,但整体的汉化趋势已不可逆转。特别是北周,已处在民族差别完全消失的边缘。此后,亦汉亦胡的隋唐两代皇室相继统治中国,历时三个世纪的民族大融合进程最终完成。正是魏孝文帝打开了通向隋唐盛世的大门。

  自秦始皇一统以来,中国唯一一次有可能出现南北永久性分裂的时期就是南北朝时代,南北不但地理阻隔、统治民族不同,甚至在风俗思想等方面也一度走得越来越远。但魏孝文帝消弥了这一切,汉化之后,南北政权之间只剩下地理的阻隔,统一又成为历史的必然。但魏孝文帝的“全盘汉化”使一个古老而且人数众多的民族—鲜卑族,作为一个独特的文化整体,在近百年后消亡了。对魏孝文帝改革的争论,不会影响他作为一个改变了人类文明分布面貌的名君载入史册,他在本排行榜中居第54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6-1-2006 05:2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53、英诺森三世(罗马教皇)

英诺森三世(1160—1216年),罗马教皇(1198—1216年在位),教皇国君主(1198—1216年在位)

  自从8世纪矮子丕平送给了教皇一个国家之后,这个教皇国便成为欧洲制衡力量的其中一环。到了耶稣诞生后第1000年之际,教皇国的权势和影响渐入高峰期,格列高里七世进行了一系列提升教皇地位的努力,并曾逼得德皇亨利四世跪在雪地里三天三夜;乌尔邦二世凭他的三寸不烂之舌挑起了第一次十字军东征,在这个疯狂的年代里成了整个西欧的精神核心。但将这一切带入登峰造极的,则是号称“万皇之皇”的英诺森三世。

  英诺森三世原名赛尼·洛泰尔,出生于有德国血统的罗马贵族世家,曾学过神学和教会法,写过著作《论人的贫苦条件》,后来凭着他的叔叔——教皇克莱门特三世的关系成为教廷高级人员。38岁时终于当选为罗马精神世界的最高领袖。他称自己是介于神和人之间的存在,位于神之下,人之上,扮演着神人之间沟通的角色。他说:“教皇是太阳,世俗国王是月亮。”、“国王如不能诚心侍奉基督的代理人,就不能正确地治理他的国家。”、“国王拥有肉体上的权利,祭司拥有精神上的权利,由于精神统治着肉体,教皇也应高于国王。”

  这些言论是英诺森三世向世俗王者开战的檄文,但他并非因此而成为世界历史上最有影响的统治者,类似的言论实际上在他之前已存在过。他被列入本榜之中主要是由于他因此付出的雷厉风行的行动。

  英诺森三世首先在教皇国之内推行中央集权,他利用罗马城和教皇国内的贵族王公之间的微妙关系,以及来自德意志的威胁,使他们服从了自己的权威。他调整扩大了教皇的宫廷机构,向各地派遣枢机主教以监督各地教会(在此之前,一直由各地大主教兼任教皇使节的监督职能)。各地主教又必须监督其属下的教区和修院,随时撤换不称职者,使西欧的教会系统形成了一个严密的体系在教皇的掌控之下。1199年,英诺森三世第一次向整个西欧的教会征税,这个制度后来固定了下来,成为压在人民头上的“十一税”。教皇的腰包鼓了,说话行事也更有底气了。

  英诺森三世对基督教最大的贡献在于1215年的“第四次拉特兰宗教会议”。这是继君士坦丁时代尼西亚会议以来最重要的宗教会议之一,对一个虔诚的基督徒所应遵守的规范作了许多解释,其中最重要的是规定了七项基督教圣礼,包括洗礼、成年坚信礼、婚礼、弥撒、忏悔、神职叙任礼和临终涂圣油礼。每个教徒每年至少应向神父忏悔一次,做弥撒一次。

  像他的前辈一样,英诺森三世也就积极介入德意志事务,作为一个手中没有军队的政客,他的武器除了开除敌手的教籍之外,更重要的是利用外交手腕,拉拢一方打击另一方,自己坐收渔翁之利。

  英诺森三世初登大位之时,正赶上德意志的霍亨斯陶芬家族和韦尔夫家族激烈争夺王位之际,由于霍亨斯陶芬家族在南意大利拥有领地,出于阻止南意大利同德意志统一在同一君主之下的目的,英诺森三世支持了韦尔夫家族。在这场长达12年的战争中,真正的大赢家是这位幕后的教皇,他利用双方的许诺,夺取了斯波莱托、安科纳等地,使教皇国北达波河下游,南抵那不勒斯边境,可谓盛极一时。

  但当英诺森支持的韦尔夫家族的奥托四世登上皇位之后,新皇帝立即翻脸,不承认教皇在战争中获得的好处,甚至准备兵戎相见。于是,英诺森抬出了霍亨斯陶芬家族的孤儿、已被他收为教子的腓特烈(后称皇帝腓特烈二世),并让其与法国国王腓力二世结盟,终于在布汶战役中歼灭了背信弃义的奥托四世。腓特烈二世在向教皇许诺放弃西西里王位和进行十字军东征之后,在英诺森的支持下登上了皇帝宝座。

  与此同时,英格兰国王约翰(即无地王)在多件事情上明目张胆地违抗教皇,特别是在坎特伯雷大主教的任命权上冲突激烈。于是,教皇在1207年将无地王开除了教籍,还将英格兰排除出基督教区长达6年之久。英诺森还准备支持法王腓力二世进攻英格兰,无地王终于被迫屈服,接受了教皇的大主教人选,并向教皇称臣纳贡。

  但笔者认为,英诺森三世对历史影响最大之处还在于他对异教徒的迫害政策及由此形成的传统。在仁慈的上帝的旗帜下,英诺森三世干尽了不仁慈的勾当。最典型的是他对法国南部的“清洁派”(也称阿比尔派)的迫害。清洁派是信奉善恶二元论的基督教苦行派,当他们被定性为异端之后,就遭到了灭顶之灾。教皇组织的圣战军团攻克了清洁派的中心贝济耶城,随即展开了大屠杀,有两万多人遭到杀害。在米内尔瓦,100多位清洁派领袖被烧死在火刑台上。

  在英诺森三世死后不久,他的侄子、继任教皇的格列高里九世就创办了宗教裁判所,并宣称迫害异教徒是教廷的职责之一。而英诺森三世创立的用火刑烧死异教徒的做法也被沿袭了下来,火刑柱后来成为无数坚持真理不盲从教廷的志士的殉难标志。

  1202年,英诺森三世发动了第四次十字军东征,这是历次十字军东征中最令人啼笑皆非的一次,十字军没有到达圣地与异教徒作战,而是在君士坦丁堡奸淫掳掠了自己的基督教兄弟。致使拜占庭帝国中断了57年之久。他还组织了“儿童十字军东征”,结果使3万多个小孩成为北非奴隶市场上的新货。

  英诺森三世在政治上的作用相当于一个欧洲大国的君主,而他的教皇身份使他对历史有着比世俗君主更深一层的影响。鉴于他给基督教留下的众多或好或恶的遗产,他无疑应在本排行榜中占有一席之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6-1-2006 05:2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52、卡洛斯一世(西班牙、德意志国王)

 西班牙国王卡洛斯一世,即德意志国王、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1500—1558年),尼德兰君主(1506—1555年在位),西班牙国王(1516—1556年在位),德意志国王(1519—1556年在位),神圣罗马帝国皇帝(1520—1556年在位)

  在查理曼和拿破仑之间,统治欧洲版图最广的是西班牙国王卡洛斯一世(也即德意志国王、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这个处于大航海时代和宗教改革运动启动阶段的帝王,统治的领域包括西班牙、那不勒斯、西西里、撒丁、奥地利、尼德兰、卢森堡、名义上的整个德意志邦联,还有非洲的突尼斯、奥兰等,加上美洲正在不断扩大的、数倍于欧洲本土面积的殖民地。他的帝国被称为“日不落帝国”,这个称号比维多利亚的大英帝国早了三百多年。

  卡洛斯的帝国是哈布斯堡家族“婚姻扩张”政策的结晶。他的祖父是德意志国王兼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马克西米连一世,他的祖母是尼德兰女君主玛丽娅,他的父亲“美男子”腓力,继承了尼德兰的王位;他的外祖父和外祖母是西班牙的“天主教双王”斐迪南二世和伊莎贝尔一世,两者的婚姻促成了西班牙的统一,他的母亲是“疯女”胡安娜,1496年与“美男子”腓力结婚。卡洛斯出生后,6岁从父亲那里继承了尼德兰(包括今荷兰、比利时、卢森堡),

  16岁外祖父逝世,由于母亲有精神病不能理政,他当选为西班牙国王(当时西班牙王国的领地除了本土之外,还包括那不勒斯、撒丁岛、西西里岛和美洲殖民地),19岁外祖父去世,他通过向各选帝侯贿选,击败了几个劲敌,当选为德意志国王,第二年加冕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由于卡洛斯将家安在西班牙,死后也葬在西班牙,而且西班牙一直是支持卡洛斯霸业的大后方,他在历史上首先被视为西班牙国王。

  尽管拥有了如此庞大的帝国,但卡洛斯一生仍然不间断地征战,为了他的欧洲霸业,也为了他对天主教的狂热虔诚。他是一个中世纪典型的“骑士式”国王,与他交手最多的是法国国王弗兰西斯一世,因为后者是当时西欧唯一有实力跟卡洛斯对抗的君主。从1521到1544年,两位枭雄共过招四次,对意大利北部的争夺是重点,卡洛斯总体上占据上风,并曾于1525年活捉弗兰西斯。弗兰西斯被释放后,拒绝履行当囚徒时许下的条约,于是战火再起,卡洛斯提议两人进行一次“骑士式”的决斗作了断,但这一盛事因被后者拒绝而化为泡影。

  因为罗马教皇一度支持法王以牵制卡洛斯,卡洛斯派兵并攻入教皇国,并使罗马城遭到“有史以来最大的洗劫”,但此事并没有降低卡洛斯在天主教世界的声誉,还使教皇从此对卡洛斯言听计从。

  卡洛斯同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苏莱曼大帝生活于同一时代,这既是不幸,也是幸运。卡洛斯将奥地利的领地交给弟弟斐迪南,苏莱曼的新月军团对欧洲腹地的攻掠使斐迪南吃惊了苦头,特别是1529和1532年两次围攻维也纳,集基督教世界之力才勉强逼退了土耳其人。但由于匈牙利国王在抵抗中战死,斐迪南取得了匈牙利和波希米亚的统治权,此两国从此在哈布斯堡家族的旗帜下直至一战结束。

  卡洛斯从他的外祖父母“天主教双王”那里继承了对天主教的绝对忠诚和狂热。他在西班牙继续实行制裁、驱逐非天主教徒的政策。但是在1517年,一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德国修道士将“九十五条论纲”贴到维滕堡教堂的大门上,揭开了风起云涌的欧洲宗教改革的序幕,他就是新教的发起者马丁·路德。此事件发生在卡洛斯“天主教帝国”的土地上,是对卡洛斯的巨大挑战和考验。卡洛斯决心还击,他在1521年召集了沃姆斯宗教会议,把路德押出会场,宣布路德及其追随者违法,但路德在同情新教的萨克森选侯庇护之下安然无恙。接着,投向新教的德意志诸侯组成了施马尔卡登联盟,忍无可忍的卡洛斯在1545年召开特伦特公会议,对新教诸侯宣战,但先胜后败,在1555年因斯布鲁斯之战中差点成为阶下囚。对天主教无比虔诚的卡洛斯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新教之火在他的地盘上越烧越旺。

  卡洛斯一世的时代,西班牙在美洲新大陆的领地不断地扩大。科尔特斯和皮萨罗,这两个名字对印第安人来说象征着灭顶之灾,但对世界连成一体的历史进程来说,却有着不可代替的作用。他们分别在北美洲和南美洲挥舞屠刀,夺取了大片土地,这些土地都记入了西班牙国王的名下,两人之中,皮萨罗受卡洛斯的支持更为充分。在经历了两次南美洲的冒险之后,1529年,皮萨罗获得了觐见国王的机会,向卡洛斯一世请求准许他远征秘鲁,卡洛斯同意他的要求,任命他为“远征军司令”,给了他充足的经费。皮萨罗用这笔钱招募了一支不足200人的探险队,最后奇迹般地征服了有600万人口的印加帝国。

  像他的外祖母资助哥伦布远航一样,卡洛斯资助了麦哲伦。1517年,刚刚即西班牙王位的卡洛斯接见了这位野心勃勃的葡萄牙跛脚航海家,在祖国不能一展抱负的麦哲伦,在邻国找到了知音,很快就与卡洛斯达成了协议:国王提供航海的一切费用,探险过程中新发现的任何土地都归国王所有,但其中5%的收入归麦哲伦,他将被任命为这些新领地的总督。1522年,麦哲伦的船队完成了人类的第一次环球航行。

  卡洛斯一世的帝国,无疑是当时西方世界的头号帝国,但几乎将欧洲的大事都当成自己家事的卡洛斯,在疲于奔命的同时又不得不去压制宗教改革这个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1555年经历了因斯布鲁斯之败后,戎马一生的卡洛斯终于心灰意冷,将德意志交给弟弟斐迪南,将西班牙和尼德兰交给儿子菲利普二世之后,独自回到尤斯特修道院履行与亡妻多年前的约定,安度生命最后的日子。

  我认为,卡洛斯一世对历史影响最大之处还不在于他为巩固他的庞大帝国而在欧洲大陆上进行的一系列战争,而在于美洲新大陆的开发方面,他统治时期,是新旧两个大陆连成一体的重要阶段。而对于这时欧洲的另一件大事——马丁·路德发起的宗教改革运动,卡洛斯在德意志的努力归于失败,但在西班牙和意大利则维持了天主教铁板一块的局面。综上所述,他在本排行榜中列第52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6-1-2006 05:2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51、沙普尔二世(波斯萨珊王朝皇帝)

 沙普尔二世(309—379年在位),波斯萨珊王朝国王(309—379年在位)

  公元3—4世纪,波斯萨珊王朝正处于信仰的十字路口,拜火教、基督教、摩尼教呈三足鼎立之势,最终,波斯统治者以铁腕的手段坚持了拜火教的至尊地位,这一历史过程由沙普尔二世来完成。他也是波斯萨珊王朝的全盛之主。

  沙普尔二世是一个充满了传奇事迹的人物,他是世界史上极为罕见的“胎儿国王”。他父亲霍尔米兹二世于309年去世之时,他尚在母腹之中,他曾有三个哥哥,但因各种原因都失去了继位的权利,于是,贵族们都将希望寄托在王后挺拔的肚子上。波斯的祭司通过一种神秘的仪式确认了王后腹中的胎儿为男性,可以继承王位(在B超诞生前一千多年,原来就已经有了胎儿性别鉴定的技术)。于是,匪夷所思的一幕出现了:胎儿沙普尔被确立为波斯国王,他的母后躺在御床上,群臣跪在御床的四周向他致敬。

  沙普尔据说自小就显示出了惊人的智力。亲政以后,他在东西南北四个方向扩张了波斯帝国的版图。在南面,波斯帝国一直受到阿拉伯游牧部落的侵扰,阿拉伯人还曾掠走了沙普尔一个姑妈。沙普尔御驾亲征打败了剽悍异常的阿拉伯人,解除了困扰帝国多年的心腹之患。在北面,沙普尔利用亚美尼亚的内乱,于337年抢在罗马之前占领了亚美尼亚。在东面,抵御了匈奴人的入侵,并与之结盟反对罗马。而与西边罗马帝国的争斗,则是沙普尔一生军事活动的重点。

  波斯是罗马帝国数百年的噩梦,曾有多位罗马皇帝在中东战场上战死或被俘。为了争夺两河流域和亚美尼亚,沙普尔二世先后进行了三次对罗马的战争,其中规模最大的一次在363年,罗马皇帝朱利亚努斯率8万大军亲征波斯,并一度围困首都泰西封,但最终被沙普尔二世重创,朱利亚努斯重伤而死,其继承人约维亚努斯被迫与沙普尔二世签订了屈辱的“三十年和约”,承认底格里斯河以西的土地回归波斯,并承认波斯对亚美尼亚的主权。

  但沙普尔对历史影响最大的举措,在于对基督教的取缔和迫害。萨珊王朝的祖先原是安息帝国的拜火教世袭祭司(拜火教,又称祆教、琐罗亚斯德教,在公元前6世纪由琐罗亚斯德创立,主张善恶二元论和对火的崇拜等),萨珊家族入主泰西封之后,自然也以拜火教作为全国的信仰。公元后几个世纪,随着基督教、摩尼教的兴起,罗马、波斯这对老对手都面临着信仰的抉择。在罗马帝国,主要是基督教、摩尼教与罗马多神教三者之间的竞争,最后在君士坦丁大帝时代(306—337年)确立了基督教的统治地位。在波斯,则是原来的拜火教同基督教、摩尼教的三足鼎立。在沙普尔二世的前辈白赫兰一世、二世时期,曾大批迫害、屠杀摩尼教徒,大大削弱了其影响,但基督教仍在迅猛发展,到沙普尔二世在位初期,基督教徒已占了波斯人口的近三分之一,大有取代拜火教之势,引起拜火教祭司阶层的恐慌和仇视,加上基督教在罗马帝国已取得了正统地位,在波斯帝国的基督徒就难逃“内奸”的嫌疑。于是,在拜火教祭司的怂恿下,沙普尔二世从339年开始对国内的基督徒大加迫害,大批基督教徒被杀,无数基督教堂和圣物被毁,幸存的基督徒还必须交纳超高的人头税,这个过程一直持续到379年沙普尔二世去世,中东的基督教虽然并未因此消亡,但从此一蹶不振。

  这里就涉及了一个严肃的历史假设问题。自从亚历山大大帝征服中东之后,中东进入了数百年的“希腊化时代”,大大拉近了中东和欧洲在文化上的距离,而随着基督教的广泛传播,如果其在两地都能得到统治地位,那么在基督教普世精神的感召下,欧洲和中东在文化上融合成为一个整体也许将不是一个梦想。但沙普尔二世对基督教的迫害打破了这个梦,在欧洲和中东之间划出了一道信仰的鸿沟,这道鸿沟将越来越大,终于变得不可逾越。欧洲和中东之间信仰和意识形态的千年对抗,其实在伊斯兰教兴起之前就已经揭开了序幕。

  沙普尔二世在位期间还有一个重要政策,就是将被俘的罗马士兵和居民安置到波斯帝国各地,利用他们的特长和技术发展毛纺织业和丝织业,并修建城市(在这方面,罗马人比波斯人占有优势)。在沙普尔二世时代,尽管战事不断,但国内的经济仍得到长足发展,此时世界上其他重要文明,如罗马、中国、印度等,正处于衰落或混乱的时期,波斯帝国暂时在文明世界中处于一枝独秀的地位。综上所述,沙普尔二世在本排行榜中居第51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6-1-2006 05:2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50、隋文帝杨坚(中国隋朝皇帝)

 隋文帝杨坚(541—604年),中国隋朝皇帝(581—604年在位)

  隋文帝杨坚,因为将历经二百多年分裂的中国重新统一为一体而名垂千古。实际上,他无论夺取政权还是统一天下,都属于水到渠成的事件,而他在宝座上实行的一系列改变了中国政治结构的改革,才真正体现了一代雄主的远见卓识。

  杨坚在登上权力顶峰的路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他的父亲杨忠是北周政权的开国元勋,立下战功,官至柱国,封随国公。杨坚十四岁就开始了仕途生涯,后来娶大将军独孤信之女为妻,使他又多了一个雄厚的政治后盾。经过二十多年经营,公元580年,杨坚已爬升到骠骑大将军、大兴郡公的位置,其女也成为北周宣帝皇后。这时,北周宣帝病死,年幼的静帝继位,杨坚勾结近臣作伪诏,取得了辅政大臣之职,总揽朝政,这也许是杨坚一生中最关键的一步。

  这时,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已成“骑虎难下”之势。他安插亲信,部署力量,积极做准备。在果断地铲除了北周宗室中最有实力的“五王”之后,又镇压了尉迟迥、司马消难等人的兵变。581年,杨坚以体面的形势迫使北周静帝禅位于他,建立了隋朝。这个变化,表面上是以汉易夷,但实际上这时北方夷汉之间已处在混一的边缘,隋朝皇室无论血统还是性格习俗,都是夷汉融合的产物。

  这时中国的政权,还有荆楚的后梁国和江南的陈朝。国小力微的后梁一直依附于北周,被隋轻而易举地吞并了。陈朝正处在一种萎靡浮华的风气中,已远非生机勃勃的大隋的对手。隋文帝抓住了这个二百多年难遇的南北一统的历史机遇,589年派晋王杨广统率50万大军,没经过多少激战就突破了长江天险,灭亡了以苟且偷安为国策的陈朝。

  隋文帝的新政,富有开创性,经唐朝发扬光大后,溶入了中国封建政治的血脉之中。新政大致可分为政治和经济两大部分,基本思路是剥夺贵族豪强的各种资源,使其纳入到大一统国家的统治体系之中。从隋文帝登极第一年就开始新政,改革的思维方式一直维持到他生命的最后阶段。

  政治官僚体系方面,开创了三省六部制,三省,即尚书、门下、内史,分管行政、纳言、监令,作为最高行政机关,六部为吏、民、礼、兵、刑、工。这样的权力分配体系有利于防止大权过于集中到某些大臣手中,一直为后代所沿用。在地方上,鉴于当时州、郡、县三级体系十分混乱,隋文帝的改革大刀砍掉了郡这一级别,重编了州、县二级,裁减了大量亢官亢员,上令下达和下情上达更为快捷。接着,隋文帝规定九品以上官员一律归中央任命,每年由吏部考核铨选,并制定了“回避”原则,即地方官尽量不选用本地人。这些措施在当时是为了防止势族豪强垄断地方权力,也一直为后世所沿用。

  与上述改革相适应,隋文帝废除了九品中正制,取消了官吏任用的门第限制。接着,公元587年,隋文帝开始实行考试选拔官员的制度,是为科举制度的起源(关于科举制的起源,尚有不同说法),科举制度经过不断变迁,一直延续到1905年,深刻地影响了中国政治社会文化多个层面,是隋文帝新政中影响最大之点。

  社会经济方面,隋文帝将北朝的均田和租调制略作改动,推行到全国。接着,在全国范围内实行了大规模的“刮户运动”,“大索貌阅”,挨家挨户地检查户口,不遗漏一人。为了更好地配合“刮户”,还根据高颎的提议,实行“输籍之法”,即由政府提前定好赋税徭役数目(低于地主所收的税役)及早颁布天下,使豪强地主的附属户看到作国家的编民更好,自动脱离豪强地主,成为国家的纳税户。这些措施不仅仅为了增加国家赋税收入,还打击了豪强地主,加强了中央集权,同时减轻了民众的赋税负担,可谓一举三得。此外,隋文帝还统一了南北的度量衡和货币。

  隋文帝制定了《开皇律》。其特点是缓刑薄赋,减省了大量的罪名,相同的罪所受的刑罚也有所减轻。

  隋文帝是有名的节俭勤政之君。他每天听政议政、批阅奏章,从早到晚,孜孜不倦,还经常外出视察,亲自决狱,访问民间疾苦。他事无巨细都抓在自己手里,而不放心交给臣下去办。经过多年平稳发展,全国的户口翻番,“中外仓库,无不盈积”,隋文帝末年,全国储积的粮食,估计可供统治者支用五、六十年。

  隋文帝是有名的妻管严,皇后独孤伽罗同样出自显赫世家,对隋文帝的事业帮助很大,隋文帝的政策中有多少来自独孤后的思想成分,已难以估计。独孤后以努力在朝廷内外维持一夫一妻制而闻名,她偏爱次子杨广,这影响了隋文帝的立储决策,不过在隋文帝去世之前,杨广看来仍最像是皇位的最佳继承人,最后在一场宫廷变故中,隋文帝被杨广所弑(此事仍存在疑问),杨广继承了皇位,成为后来犯下“罄竹难书”罪行的著名暴君隋炀帝。隋朝两代而亡,也许隋文帝唯一的错误就是选错了继承人。

  在中国历史上,隋文帝的作用不仅仅是开创了一个朝代。他不但结束了南北分裂两百多年的局面,而且成功地将原北周的制度移植到大江南北。他创立的制度中,科举制、三省六部制等都影响了中国政治一千多年,并不因隋朝的短命而失去作用。隋文帝是个超越他的时代的人物,在大唐的煌煌盛世之中,也有他的一份功劳。隋文帝在本书100名出类拔萃的帝王之中,名列第50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6-1-2006 05:3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49、若昂大帝(葡萄牙国王)

 若昂一世(1357—1433年),葡萄牙国王(1385—1433年在位)

  若昂一世,是葡萄牙阿维什王朝的建立者,被称为“若昂大帝”,可能是葡萄牙历史上最伟大的国王。他在位时期,葡萄牙确立了向海上发展的国策,并为大航海时代的到来吹响了前奏。若昂一世从诞生到登上葡萄牙的王位,是由一系列浪漫而又血腥的故事构成的。

  他的父亲,是葡萄牙国王佩德罗一世,是个热情似火又带有几分残忍的人。1340年,当时尚为王子的佩德罗与卡斯特的公主康斯坦丝结婚,但他却爱上了康斯坦丝的侍女茵内斯,与茵内斯公开同居,并生下了四个子女,其中就有本文的主角若昂。但他们的爱情却引起了顽固势力的敌视,朝中一些大臣认为茵内斯是个红颜祸水,将危及葡萄牙王统的稳定。后来,几个大臣在佩德罗的父亲、当时的国王阿方索四世的默许下,趁佩德罗不在之机,冲进茵内斯的住所,将茵内斯及其几个子女杀死。佩德罗王子愤而起来造反,后来在王后的调停下终于隐忍了下来。1357年,佩德罗一继位,就用残忍的手段将那几个多管闲事的大臣杀死,并追封茵内斯为王后。至今,里斯本仍有“泪泉”、“泪馆”等证物在纪念这段千古爱情绝唱。

  年幼的若昂逃过了那场劫难,从小深得父亲喜爱,6岁就被封为阿维什骑士团的首领,接受了系统的宗教和军事教育。但私生子的身份防碍了他对王位的渴望。1367年,佩得罗一世驾崩,若昂的异母兄斐迪南一世继承王位。1383年,斐迪南去世,没有儿子,由他的女儿贝娅特丽丝继位,他的王后莱奥诺尔摄政。

  但一方面,由于斐迪南一世在位时穷兵窦武,不得人心,莱奥诺尔摄政意味着他的政策的延续,另一方面,女王贝娅特丽丝当时已经与卡斯特(西班牙的前身之一)国王结婚,她的继位严重危及了葡萄牙国家的主权独立。结果在一些贵族鼓动下,葡萄牙人民发动了1383年起义,若昂乘此时机,在青年将领阿尔瓦雷斯和阿维什骑士团的支持下,成为起义的领导人物。莱奥诺尔被推翻,逃回她的母国卡斯特。若昂一世夺了侄女的王位,1385年由议会推举为葡萄牙国王。并在同年的阿尔茹巴罗塔一战中大败入侵的卡斯特军队,捍卫了国家的独立,也巩固了自己的王位(在2004年葡萄牙举行的欧洲国家杯足球赛,葡萄牙各大媒体都将西葡两队的生死战比喻为“阿尔茹巴罗塔战役”,可见此战在葡萄牙人心目中的重要性)。由于他是阿维什骑士团的首领,他建立的朝代被命名为阿维什王朝(按西方的观念,私生子继位就意味着改朝换代了)。

  上述事件被称为1383—1385年革命,是葡萄牙历史上具有决定意义的转折。旧贵族垄断高官的局面被打破,一批出身较低但由丰富经验的法律学家和官僚团结在新国王的周围,给葡萄牙的政治带来了一股新鲜的风。但是,作为一个僻处欧洲西南一隅的弱小国家,葡萄牙没有向大陆发展的实力和空间,挺进大洋是它强国的唯一出路。在巩固了王位之后,若昂就把眼光投向了辽阔的海洋。

  葡萄牙可谓大航海时代的急先锋,而若昂一世和他的儿子“航海者亨利”又是其中的先锋力量。1415年,若昂一世和亨利王子亲自率领一支由19000名陆军、1700名海军和200艘战舰组成的庞大军队,攻占了非洲西北角的重要城市休达(今塞卜泰),这件事被认为是葡萄牙海上扩张政策的正式起点。在若昂一世的支持和鼓励下,亨利王子创办了航海学校,网罗了欧洲各国的航海人才(以意大利最多),为葡萄牙培养了大批熟练的航海者,并修建海港,改进海船,将航海探险事业坚决进行下去。在当时简陋的海船上,勇敢的水手们承载着民族的期望,以自己的生命为赌注,一次次地向未知的“魔鬼之海”驶去。1420年,葡萄牙人发现(对欧洲人而言,是“发现”)了马德拉群岛,1431年,发现了亚速尔群岛,成为大西洋航行的重要补给基地。到1433年若昂去世之时,葡萄牙航海事业正在步入繁荣期,已见到了海权时代的曙光。他的后继者继续努力,于是有了1488年迪亚士到达好望角,1498年达·迦马到达印度等一系列壮举。

  若昂一世对历史的影响,还在于他加强了国王的权力,正如葡萄牙史学家萨拉依瓦所说“在若昂一世那个时期,国王的意志就是国家的最大权力,没有任何东西能够限制它”。而他在1386年与英国订立了“温莎条约”,确立了英葡同盟,此后数百年英葡同盟一直以各种形式维持着,成为世界史上罕见的长期有效的国家同盟。

  若昂一世显然应在本排行榜中占有显著的位置,但与对大航海时代有重要贡献的西班牙女王伊莎贝拉一世相比,他的排名应靠后一些。这首先在于,葡萄牙的航海事业是经过许多代人的积累不断前进的,而伊莎贝拉赞助下的哥伦布到达美洲的进程更为直捷,而且后者使美洲在人种、文化上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这比达·迦马到达印度的影响要大。而且,伊莎贝拉对西班牙历史的影响要大于若昂对葡萄牙历史的影响,而西班牙对世界历史格局的影响,也比葡萄牙要大得多。若昂大帝在这个重要帝王排行榜中列第49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7-1-2006 04:5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排名第一的应该是马来西亚马六甲的 parameswara!!!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人文空间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1-1-2025 07:09 PM , Processed in 0.116802 second(s), 22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