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1-8-2014 01:3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第八天:
《一萬八千篇楞嚴咒共修群》以楞嚴经咒为首要。
2014年8月19日 × 星期二 @农历七月廿四@
《大佛頂首楞嚴經白話》大佛頂首楞嚴經卷一(续1.7)
阿難回答:佛的全身就如閻浮檀河裡的金子,光豔如金山,潔淨無垢染,光明由此而生,我用眼睛觀看,看到佛屈握五指,拳的外形由此而生。
如來對阿難說:現在真真切切的告訴你,那些有智慧的人,也須聽到譬喻而能開悟。阿難,就拿我的拳來說吧!如果沒有我的手,就不會產生拳的外形,如果沒有你的眼睛,就不會產生你所看到的拳的外形。以你的眼根,來比我的拳,這道理是不是一樣的?
阿難回答:這是一樣的,世尊。沒有我的眼睛,就沒有我所見到的。以我的眼根來比如來的光明拳,這裡的道理是一樣的。
如來對阿難說:你說道理是一樣的,其實這並不對。為什麼呢?就像一個沒有手的人,也就沒有拳,但是一個沒有眼睛的人,並不就是看到任何東西。怎麼說呢?你試著去問那些路上的盲人,他看到的是些什麼,那盲人必定回答我的眼睛只是一片黑暗,再看不到其它任何東西。從這道理來看,器物世界自身就是黑暗不清的,見本身並不會受到什麼影響。
阿難說:盲人眼前,只看見一片黑暗,為什麼說他有見呢?如來對阿難說:那些盲人沒有眼睛,只看得到黑暗,這與那些有眼人處在暗室看到一片黑暗,這兩種黑暗,是不同呢?還是沒有不同?
阿難回答:是這樣,世尊,處在暗室的有眼人和那些盲人所觀見的黑暗,並沒有什麼不同。
如來又說:阿難,如果那些盲人面前所見只是黑暗,這時他的眼睛忽然復明,再看面前器物世界,就看得到種種現示的事物,這叫做眼見,因眼睛能觀看而現示事物。那些處在暗室的明眼人面前所見也只是黑暗,這時忽然有燈光亮起,他們也看見了面前器物世界裡的種種現示的事物,這叫做燈見,因燈的照射而現示事物。如果是叫做燈見,那麼燈能看,就不能叫做燈,只能叫做燈觀,以燈去觀照事物,如果是以燈去觀見事物,這與你的眼睛有什麼關係?所以你應當知道,燈能夠顯現事物,由此而看見東西,是眼睛的作用,而不是燈的作用。眼睛能夠顯現事物,這樣來觀見事物的見,是心的作用,而不是眼睛的作用。
此時阿難雖然再次聆聽如來教法,與大家一樣的息心靜氣,但是仍然沒有領悟到其中的奧義。他們合掌禮請如來慈悲,再宣法音。
這時候,如來輕舒兜羅綿網相光手,伸開五輪手指,教誨阿難和大眾:當初我成就佛道時,為阿若多僑陳那等五位比丘和你們諸位說過,所有世間生靈,不能成就無上智慧和阿羅漢果位,都是由於居留塵世煩惱之中而耽誤的。你們那時,都是因為什麼而開啟了智慧,從此依持佛法而獲得了涅槃智慧的?(待续1.8)
---
末学合十:功德普回向一切法界众生 阿弥陀佛
本篇楞严经学习资料链接:http://book.bfnn.org/books/0079.htm#a01

|
|
|
|
|
|
|
|
发表于 21-8-2014 01:3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第九天:
《一萬八千篇楞嚴咒共修群》以楞嚴经咒为首要。
2014年8月20日 × 星期三 @农历七月廿五@
《大佛頂首楞嚴經白話》大佛頂首楞嚴經卷一(续1.8)
這時僑陳那站起來對如來說:現在我是會中年齡最老的,在初受度的大眾之中,獨獨得到「解」的稱名。我是因「客塵」兩個字而成就聖果的。世尊,就像旅途行路的人投宿旅舍,睡過吃過之後就整裝離開往前走去,並不想安住下來,如果視自己為主人安住下來,那就不會再往前走了。這樣來看,不住就叫做客,住就叫做主人,客的含義就是不住。另外,就像清晨陽光初出時煙塵清揚,受光的照射,這些煙塵在空氣中清晰分明,呈現出塵世物質世界的形貌,這時煙塵搖晃流動,而空間是寂然不動的,這樣來看,澄明寂靜叫做「空」,搖動就叫做「塵」,那麼「塵」的含義就可叫做「搖動」。
如來說:說得對。這時候,如來對著眾人合起五輪指又放開,放開又合起,問阿難:你看見了什麼?
阿難回答:我看見如來的百寶輪掌,在大眾面前又開又合。
如來問阿難:你看到我的手掌在大眾面前又開又合,是因為我的手掌有開有合呢?還是因為你的觀見有開有合?
阿難回答:世尊的寶手在大眾面前有開有合,我看見如來的手在自開自合,並不是因為我的觀見有開有合。
如來問:誰是動誰是靜?
阿難回答:如來的手在動,我的觀看,也沒有停止不動,那麼,到底誰在動呢?
如來說:是這樣。
於是從如來百寶輪掌中飛出一道寶光在阿難的右面,阿難立刻就轉頭向右面看,又一道寶光射向阿難左面,阿難急忙回頭向左看。
如來對阿難說:剛才你的頭為什麼搖動?
阿難回答:我看見如來放出寶光在我的左面和右面,我向左向右觀看,所以頭就搖動起來。
如來說:阿難,你看寶光時頭就左右搖動,這是你的頭在動呢?還是你的見在動?
阿難回答:世尊,這是我的頭在動,而我的觀見,既沒有靜止下來,又哪裡說得上是在搖動呢?如來說:是這樣。
於是,如來就對眾人說:如果有人以「搖動」叫做「塵」,不住叫做「客」,那麼你們看,雖然阿難的頭在搖動,然而觀見本身並不會隨之而搖動,你們再來看我的手雖在開合,然而觀見本身也不會隨著舒卷流動。為什麼你要以搖動的東西為本體,以搖動的東西為實境呢?那麼,從始自終,你的心心念念就隨順著搖動的事物而生生滅滅,從而就遺失了本真心性,行事作為生出顛倒。本心失卻真性,就是認它物為本己,自然逃不脫在此顛倒中流轉,在生死苦海中輪迴。(第一卷完)
---
末学合十:功德普回向一切法界众生 阿弥陀佛
本篇楞严经学习资料链接:http://book.bfnn.org/books/0079.htm#a01

|
|
|
|
|
|
|
|
发表于 21-8-2014 01:5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第十天:
《一萬八千篇楞嚴咒共修群》以楞嚴经咒为首要。
2014年8月21日 × 星期四 @农历七月廿六@
《大佛頂首楞嚴經白話》大佛頂首楞嚴經卷二(续第一卷完)
那時候,阿難和大眾們聽聞了佛的教誨,一時身心安穩泰然,意織到自己從久遠以來,就已失卻了本真的心性,從而以幻影為真實,去攀緣在世間器物世界上面,今日聽了如來教誨,開啟了智慧,就如迷失了的嬰兒又回到了慈母的懷抱,他們一起合掌頂禮,祈願如來為眾人顯示身心的真實與虛妄,現示身心的生生滅滅,和不生不滅的二種真實性相。
當時,波斯匿王站起來對如來說:從前,我還沒有領受到如來教誨時,我去見迦旃延和苦修者毗羅胝子,他們都說,人死後一切斷滅就叫做涅槃。雖然我尊奉佛法,但是我現在仍然有疑惑,怎樣才能發物本心,從而證知這個心不生不滅呢?法會中沒有証到無漏聖位的大眾都願意聆聽如來的教誨。
如來對波斯匿王說:你這身軀如今猶存,那麼,我問你,你這肉質身是像金剛石那樣常存不壞呢?還是會衰變毀壞呢?
波斯匿王說:世尊,我這身軀終究會損毀滅絕的呀!
如來說:大王啊,你還沒有滅絕,為什麼就知道你會滅絕呢?
波斯匱王說:世尊,我這變易衰壞的身軀,雖然現在還沒有毀滅,但是我看到面前一切,都如心念一般此起彼伏,變化不停息,它們像燃燒著的火焰,逐漸成為灰燼,隨即也就熄滅了、毀壞了,從而使我知道這肉身一定會滅絕的。
如來說:是這樣,大王。如今你已經到了衰老年齡了,顏容哪襄還能像兒童那樣潤滑呢?
波斯匿王回答:世尊,當我還是孩童時,肌膚有多麼潤澤光華,成年之後,血氣有多麼充盈,如今年老血衰,形容枯梏,精神昏沉,皺皮白髮,恐怕已是不久於人世了,哪裏比得上血氣旺盛的時候?
如來說:大王,看你的容顏,不像是突然就變的如此衰朽的吧?
波斯匿王說:世尊,身軀的變化隱約不顯,我確實感覺不到,但是寒來暑去,就到了如今這個衰頹的年齡了,這是為什麼呢?當我二十歲時,雖然仍舊是少壯年齡,但是已經比我十歲時年長了,到了三十歲,又比二十歲時衰老,現在我六十二歲了,返觀五十歲時,覺得那時候仍然比現在強健的多。世尊,我看到身軀的隱約變化,甚至直到它的毀損破壞,這當中的變化流易不過以十年為一限。如果我再仔細的感知,那它的變化時限豈止是十年、二十年,實際是以年為限的,又豈止是以年為一限,簡直是月月在變,日日在變的。如果我再沉觀細察,這變化簡直就是瞬息之間的事,就是念念剎那之間的事,沒有任何停息的時候,所以,我知道我的身軀終歸要變易以至於滅絕。
如來告訴波斯匿王:你看到了變化,這變化遷移流轉不曾停息,從而起啟發你知道自己終將滅絕。然而,你可曾知道就在你的身軀正在遷謝變易之時,你身中還有不曾滅絕的東西嗎?
波斯匿王合掌對如來說:我實在不知道。(待续2.0)
---
末学合十:功德普回向一切法界众生 阿弥陀佛
本篇楞严经学习资料链接:http://book.bfnn.org/books/0079.htm#a02

|
|
|
|
|
|
|
|
发表于 22-8-2014 01:3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分享:https://www.facebook.com/permali ... mp;substory_index=0
(不好意思,五戒很重要,恳请慈悲细阅,阿弥陀佛)
末学每天分享的文章,都是当天在网络上看到,也恰好是末学可以和大家一起学习的,
非常感恩呢!末学俯首合十:
五戒的製戒因緣
五戒是佛教的根本戒條,需要全體佛教信徒都必須遵守。
與佛教的其他戒條一樣,五戒戒條的製定都是因為弟子在言行舉止等方面違背了佛教教義的根本精神。
佛陀為了保持佛教教團的純潔,使佛教能夠健康地發展,才對五戒的戒條作了具體細緻的規定,以規範弟子的身語意等行為。佛教五戒每條戒的製定,都有其來由。
本文現對五戒的製戒因緣作簡要的論述,以使讀者對佛陀制定五戒戒條的緣由有全面的了解。
一、不殺生戒的製戒因緣
不殺生戒是佛教的根本戒條。不殺生戒要求佛弟子不能殺害一切有情識的眾生的生命。這些有情識的眾生不僅包括人類,也包括各種動物。佛教是慈悲為懷的宗教,慈悲心的最主要表現是悲憫眾生的痛苦,給予眾生歡樂。而奉行不殺生戒是培養慈悲心的最直接的實踐。佛陀對不殺生十分重視,並將不殺生戒置於五戒之首。
不殺生戒的製戒因緣,在《四分律》卷二中有記載,佛陀在金剛聚落跋求摩河側薩羅梨林中,為諸比丘說不淨觀,讚歎不淨觀言:諸比丘修不淨觀,多修習者,得大果大福利。說法後,佛告訴諸比丘,他欲於奢能伽羅林中坐禪兩個月,“汝諸比丘勿使往來,唯除送食比丘及布薩時。”所有的比丘,遵照佛陀的吩咐,半月內,除送飯給佛陀的比丘之外,沒有人打擾佛陀的靜修。
在佛陀靜修期間,有的比丘在修不淨觀時,因為沒有佛陀及時明確的指導,修行出了問題。他們見到自己的身體是如此的骯髒無常,由此對自己的身體感到羞慚、厭惡,覺得生不如死,再加上外道神魔的誘惑,他們極其厭煩自己有身體,有的人用刀自殺,有的人服毒自殺,有的投岩自殺,也有的讓別的比丘自殺。有些比丘來到鹿林梵志的住處,對鹿林梵志說:“賢首!汝能殺我者,衣缽屬汝。”在魔神的鼓動下,鹿林梵志隨即以利刀殺害了那些比丘,依次殺掉的比丘有六十多人。待到佛陀從靜修中出來,在十五日為眾比丘說戒時,發現前來參加布薩的比丘明顯減少,佛陀便詢問這些比丘的去處。阿難便告訴佛陀,在神魔的引誘下,眾比丘因修不淨觀而引發自殺他殺的事件。佛陀知道這一情況後,非常吃驚,為避免傷及眾生性命的事件再次發生,因而製定了不殺生戒:若比丘手自殺,人斷其命,是比丘得波羅夷罪,不共住。
佛陀在戒條中規定,如果任何比丘故意自殺、殺害他人,或讚歎死亡之美,或者勸告別人自殺,都犯了波羅夷不共住之罪。
後世佛弟子將不殺生戒的對象擴展到不殺害動物。不殺生戒的製定,對保護眾生生命,培養佛教信徒的慈悲心起到了重要作用,因而被歷朝歷代的佛弟子信受奉行。
二、不偷盜戒的製戒因緣
不偷盜戒是五戒中的第二條戒。所謂偷盜戒,又稱不與取戒,也就是不經過別人的同意或知曉,私自取走別人的財物。或者看到別人的財物雖然沒有實施盜竊的行為,但對財物起了盜竊的念頭,都稱為偷盜。偷盜是引起公憤的醜惡行為,偷盜的人不從事正當的職業謀取生活資料,而是通過不法手段侵占別人的勞動成果,給他人的財產和人生安全構成了嚴重威脅。因此,應當嚴厲禁止。
在佛教戒律中,不偷盜戒也有其來源。據《四分律》卷一記載,佛陀遊化羅閱城耆阇崛山時,遵照佛陀的教誨,比丘們在雨季開始之前,在仙人山邊用草木搭起一個個簡陋的茅草屋。雨季開始之後,比丘們一人一間,在茅屋裡面住宿或者用功辦道,這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結夏安居。結夏安居後,比丘們各自拆除自己的茅草屋,然後開始了居無定所、隨處乞食弘法的生活,以便防止比丘在某一處因長期居住而對衣食住等身外之物產生貪愛與執著。其中有一位名叫檀尼迦陶師子的長老,在結夏安居後,並沒有依照佛陀的教導拆除茅草屋、四處弘法度日,而是保留了自己的草屋,一直住在裡面。
有一天,當他外出乞食歸來,發現自己的草屋早已被砍柴人拆除,搬回家中當柴火燒掉了。無可奈何之下,檀尼迦陶師子又用草木造了一個新草屋,可是不久又被砍柴人拆除。這樣的事情接二連三發生之後,最後,他造了一所小而精緻的泥屋,色赤如火,非常漂亮。佛陀見到後,又令人把這個草屋拆掉了,因為那不符合律制。正當他煩惱之際,突然想起了他出家前的一位老朋友,正管理著皇家木材。檀尼迦陶師子便以國王已應允為由,來到倉庫裡取了一些夏季防洪用的木料,砌成了一座木屋。
當時的摩揭陀國頻毗娑羅王知道後十分生氣,警告檀尼迦陶師子說:“那是防洪的木材,盜取的人犯死罪!”佛陀知道此事之後,覺得這種行為有損出家人的形象,也違犯了國法,因而製定了不偷盜戒。不偷盜戒的製定,對維護社會大眾的財產安全,培育僧眾高尚的人格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不邪淫戒的製戒因緣
五戒的製戒因緣不邪淫戒是佛教的根本戒條。佛教認為淫欲心是障礙道業成就的因素之一,也是人流轉生死的根本。在俗世中,淫亂行為的發生不僅擾亂了人倫道德,而且也影響了家庭的和睦與安定。自古以來,淫亂行為都受到人們的指責與唾罵。
在佛門中,戒律規定佛教信徒必須受持不邪淫戒。不邪淫戒規定在家信徒要對自己的配偶忠貞不渝,不與配偶之外的人發生不正當的關係;對於出家人而言,要不淫,就是不能有淫欲的念頭和行為的發生。不邪淫戒的製戒因緣,是源於佛陀的弟子須提那子犯淫欲,佛陀才制定了這條戒。據《四分律》記載,佛陀成道之後十二年,從喬薩羅國遊化到跋耆國的毘舍離城,住在大林重閣精舍。須提那子隨佛出家八年後,第一次回到自己的故鄉,十分高興。當他隨眾托缽時,經過自己的家門口,因他離家八年了,新的奴婢都不認識他。他的父母見到自己的兒子經過家門而不入,而是逐戶乞討殘飯,心中很難受,傷心地對須提那子說,“我家富有四海,財物無量。你卻沿途乞討,令我們丟盡顏面。你還俗吧,享受五欲之樂,家中財物任你布施。”
須提那回答說,“梵行的生活令我快樂、充實,我深深地體會到,財寶是身外之物,是煩惱的根本,於我何益?”但他的父母每天都來看他,用各種方法說服須提那子還俗。最後,他的父親說,“我家的財寶無數,卻只有你這一個獨子。你出家了,家業無人繼承,你安心嗎?我們百年後,這些財寶無人繼承必會充公,入梨車毗王庫藏。你的賢妻八年來一直等著你回來。”須提那子仍然不為所動。最後,他的父母說,“我們別無所求,求你看在我們孤苦伶仃的份上,為我們生一子吧,使家業有繼承人。”須提那子心想,我若不給父母留下繼承產業之人,他們一定會繼續苦苦相逼,令我煩惱。不如為他們生一子,也算盡了孝道,我的麻煩也許會了結。
於是,須提那子為了滿父母之願望,三次與其前妻行淫欲,被僧團內的比丘認為行為不檢點、不潔淨,於是將他的過錯禀告佛陀,佛陀便召集僧眾大會,對須提那子進行譴責,佛陀說:“你的所作所為有損比丘的威儀,不是潔淨的行為,是不應當做的。”因為須提那子與前妻行淫欲的事,佛陀為此制定了不邪淫戒。規定在家信徒不得與夫妻之外的男女行淫,出家人完全戒淫。
不僅做了淫亂之事是犯淫戒。而且一個人起淫心動念,在大乘佛教中也屬於違犯了不邪淫戒。
四、不妄語戒的製戒因緣
妄語是對別人說虛妄不實的話語。說妄語的人往往對人隱瞞事實真相,欺騙別人上當受騙,或者令人處於對某件事的誤解之中。佛教認為,一個佛教徒,必須對人誠實守信,這是學佛者必須具備的基本前提。如果一個人經常以妄語騙人,達到滿足自己私心的目的,他最終會失去別人的信任與尊重。因此,佛陀非常反對弟子打妄語,並將妄語戒規定為佛教的基本戒條,要求所有佛教信徒都必須遵守。
與其他戒條一樣,佛教不妄語戒也是因為弟子中有人說了妄語,影響了僧團的聲譽,佛陀才因此制定了這條戒。對於本戒的製戒因緣,在《十誦律》中有詳細的記載,佛陀成道後第六年,有五百位比丘跟隨佛陀在毘舍離結夏安居。這時由於發生了大饑荒,導致無數人被餓死,以至於白骨遍地,無人收屍。在此安居的比丘的生活也極端困難,難以繼續生存下去。佛陀因此召集比丘們說:“乞食這麼困難,我們不可能聚集在一處結夏安居了,大家分散到各地安居,讓居士的負擔減少,各位也不至於受到飢餓的威脅。”
眾比丘依教奉行,到各個鄉鎮結夏安居,三個月以後又回到毘舍離一起自恣。大多數比丘都因為缺少食品而餓得面黃肌瘦,衣衫襤褸,而有少數比丘容光煥發,腰肥體胖,衣著光鮮亮麗。佛陀一一詢問弟子:“你們安居托缽的情況如何?”面黃肌瘦的比丘說:“我們是托缽了啊!但是正值飢荒,居士們自己都沒有東西吃了,怎麼會有多餘的食物分給我們呢?”
容光煥發的比丘得意地說:“我們剛開始也化不到食物,後來為了獲得信眾供養的食品,以度過難關,於是想出了一個好辦法,即在信徒面前相互讚嘆上人法:某比丘已經證得初果、二果、三果;某比丘已得初禪、二禪乃至得六神通。”信徒得知後,心中想:“好不容易有證得聖果的比丘到我們村里來,若供養他們,一定能得到無量的福德!”於是便把僅有的食物拿出來,不但不供養父母、親朋好友,連自己也捨不得吃,而是拿來供養自稱證果的比丘們。日復一日,他們因得到充足的食物而自然榮光潤澤、氣力充足。其實,他們都是凡夫僧。是因為他們利用謊言騙得了信徒的信任。
佛陀得知原因之後,呵斥他們說:“愚癡比丘,你們竟然把佛法作為討生活、騙取衣食的工具!為了口腹利養而謊稱自己的修行境界如何高妙,這是盜人飲食的賊!是世上最可惡、最可厭的賊!”為了防止以後有弟子再犯類似的錯誤,佛陀就給眾比丘制定了不妄語戒。
五、不飲酒戒的製戒因緣
對普通人來說,適當的飲酒對活絡筋骨,促進健康會有一定的好處。酒在日常生活中也是招待客人的必須品。俗世中,在招待客人時如果沒有酒,彷彿就不成禮儀。在現代社會,酒成了人們聯絡感情的重要媒介,很多難以辦成的事情,如果誠心請人一場酒,再難辦的事情也都能迎刃而解。由於酒具有多種功能,酒也成了一些存心不良的人,實現自己陰謀的手段。於是,很多有關酒的俗語層出不窮。比如“風流茶說合,酒是色媒人”、“酒醉心裡明,罵的是仇人”、“話是酒攆的,兔子是狗攆的”等等,都說明了酒對人造成的負面作用。同樣,如果飲酒不知道節制,往往也會造成嚴重的不良後果。
對於佛教徒來說,除了治病的需要外,佛陀是嚴格禁止飲酒的。佛陀之所以製定不飲酒戒,是因為佛弟子中有人因為飲酒而有損出家人的形象。關於佛陀制定不飲酒戒的緣由,在《根本說一切有部苾芻尼毗奈耶》經中,有具體的說明:佛陀住世時,曾於某年結夏安居結束後,帶著弟子們遊化各地。他們來到支提國中一村落,村民見到佛陀都很恭敬。當佛陀帶著弟子們走出村外,正要朝著拔陀越村的方向走去時,這些敬重佛陀的民眾關心地告訴佛陀說:“那個拔陀越村去不得,因為村里有一所修道院,院裡盤踞著一條毒龍,性極暴惡,時常危害我們的莊稼和村民,它住在院內的一個水池邊,天上的飛鳥、陸地上爬行的動物及水中的魚等,一靠近就會有生命危險。 ”佛陀微笑著表示謝意,不過還是向修道院走去。
佛陀的隨從弟子中有一位善來長老,他在皈依佛陀之前曾是外道教徒,具有降伏毒龍的神通本領。他自告奮勇要去修道院降伏毒龍,佛陀准許了他的請求。於是,善來長老獨自一人前往修道院,在院內的某個角落靜靜地打坐。沒多久,毒龍果真出現了,它口吐毒氣要傷害善來長老,而善來長老則以權巧方便的方法,降伏了毒龍。因此,四面八方的人對善來長老都極為敬重,爭先恐後前來供養他。
一天,當他遊化到室羅筏城時,有一位信徒供養他可口的飯菜,但因菜較咸,一會便感到非常渴,這位信徒自思:我所供養的食物極為肥膩,如果供養他冷水,可能會生病,我倒會罪過無邊。倒不如權巧方便,以酒代水,既止渴又有益健康。於是便拿來美酒供養這位聖僧。善來長老一點也不知曉,一飲而盡。然後拿起衣缽前往佛的住處。快要到達時,酒性大發,頭暈目眩,倒在地上失去了知覺,衣缽錫杖散落一地,極為狼狽,一陣風吹來,全身坦露,但善來長老全無知覺。
佛陀和比丘們受供後返回精舍途中,看到善來長老躺在地上,比丘們趕緊將他扶回精舍,然後將他扶到佛陀面前,讓他躺在地上,頭向著佛陀。酒醉中的善來長老,躺在地上翻來覆去,後來變成了腳朝向佛陀。當他醒來發現自己的腳朝向佛陀,感到十分慚愧,趕緊起身頂禮佛陀,請求懺悔。佛陀問比丘們:“以前的善來長老是不是很尊重佛?”大家說是。佛陀又問:“現在他的腳朝向我,這樣是否有恭敬心呢?”大家回答說:“已經失去恭敬心了。”佛陀又問:“善來長老先能降伏毒龍,現在還能降伏一只癩蛤蟆嗎?”比丘皆說:“不能。”佛陀便利用此機緣,告誡諸比丘,“喝酒會讓諸比丘的智能和毅力消失,失去自持的力量,也會破壞莊嚴端正的形象。所以,大家絕對不能喝酒,要潔身自愛。”從此,比丘僧團中就有了不飲酒的戒律。這就是佛陀制定不飲酒戒的因緣。
與社會法律的製定都具有一定的根源一樣,佛教五戒的製定也都有其因緣。作為佛教信徒,了解佛陀制戒的因緣,對正確認識佛陀制戒的意義,幫助我們認真持守五戒具有重要作用。

|
|
|
|
|
|
|
|
发表于 23-8-2014 02:0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第十一天:
《一萬八千篇楞嚴咒共修群》以楞嚴经咒为首要。
2014年8月22日 × 星期五 @农历七月廿七@
《大佛頂首楞嚴經白話》大佛頂首楞嚴經卷二(续2.0)
如來說:現在我就告訴你不生不滅的道理。大王,你初見恆河時是幾歲?
波斯匿王說:在我三歲時,母親帶我去拜謁長命天神耆婆天,經過這條河,那時,我就知道了恆河。
如來說:大王,如你所說,二十歲時比十歲時衰老,如此直到六十歲時,你的身體日日月月年年都在流化遷變,那麼,你三歲時看到的恆河,到你十三歲時,它的流水有變化沒有?
波斯匿王說:恆河水仍然如我三歲時所見,沒有什麼變化,直到如今我六十二歲了,也沒有什麼變化。
如來說:今天你感嘆自己白髮皺皮,認為容顏必定比童年衰老,那麼,你現在對於恆河的認識和你童年時對於恆河的認識有沒有什麼不同?
波斯匿王說:沒有不同,世尊。
如來又說:大王啊,雖然你的容顏衰皺了,但是你的認知觀見的精微本性並沒有衰皺。衰皺就是遷變,沒有衰皺的就是沒有遷變。遷變的事物會滅絕,那沒有遷變的事物,本來也就沒有生也沒有滅。如此來說,為什麼要把自己的生死置於那生生滅滅之中,而且還要隨順那些道修行者的妄言,認為這身軀在死後即一切絕滅了呢?
聽了如來說法,波斯匿王確切知道身軀死亡,並不是完全歸於寂滅,而是捨棄了現前的生命,又走向了新的生命,於是,他與大眾獲得了如此未曾有過的領悟而歡欣快樂。
這時候,阿難起座,合掌頂禮,長跪對如來說:世尊,假如我的這個見聞之性,確實是沒有生滅的,那麼,為什麼世尊說我們這些人遣失了真性,從而行為做事都是顛倒的呢?祈願如來恩賜慈悲關懷,為我們洗滌世間的污垢。
這時,只見如來垂下金色手臂,將手指向下指示,然後問阿難:你現在看到了我的母陀羅手,是正還是倒?阿難回答:在世間一切眾生來看,這是倒。但是我不知道哪是正哪是倒。
如來對阿難說:如果世間眾生以這樣子為倒,那麼他們以什麼樣子為正呢?
阿難回答:如來將手臂豎直,將兜羅綿手向上指向天空,這就叫做正。
如來隨即豎直手臂,對阿難說:假如這樣子為正,那麼不過是與剛才的樣子顛倒過來,上下交換而已。你們仔細觀看,就會知道你們的身體,與各位如來具備了戒、定、慧三大德大能的清淨法身比較起來,如來的法身叫做正遍知,即真正覺知一切法,以及覺知的圓明不有分別。而你們的身體呢,則叫做顛倒,即以妄為本,以無常為常的煩惱根本,你們再仔細觀想,你們本來清淨的身軀,被稱做顛倒,這顛倒之處究竟在哪裡?又為什麼要被稱作顛倒?
阿難與眾人一時目瞪口呆,他們看著如來,竟然不知自己身心的顛倒在那裡。
如來恩賜慈悲,悲憐眾生,於是發出海潮音,告示法會中各位:我常說,認知外物的心攀緣在世間器物世界之上,這是由心來支使的,而這因心所攀緣的世間種種形質器物,也只是心的現示而已。你們的身和心,原本都是由圓明止寂真智慧心所現示出來的。為什麼說你們遣失了原本屬於自己妙圓妙明心,遺失了你們本來清淨無垢的妙明本體呢?這是因為你們的認識有了迷惑。你們以心的晦暗昏昧為空,就在這晦暗之中,認識心聚集為色質器物,這易毀變礙的形質世界則混雜了種種妄想顛倒,種種妄想顛倒聚集在身內,從而,心就被種種色塵緣物搖盪激動起來,於是就紛紛趨奔那易壞滯礙的形質器物世界而去,一派昏昧迷惑,擾動不安的樣子。以如此昏昧不安為本真心體那妙圓妙明心就已然迷失了。本心一旦迷失,就只知道這個心只是種種塵緣在易壞之軀中的聚集,哪裡還知道這個物質之軀,以及那些山川、河流、天空、大地,也都是如此妙明本心所現示出來的事物呢?譬如那無邊無際的大海本是澄澈明靜的,可是你們卻全然不知,反而要以為那一小塊臭水洼就是整個大海,然後就依此而說這大海全體都是腐臭的。你們就是這種迷上加迷的人,與我把手顛倒交換一樣,你們也是如此顛倒妄想的人啊!(待续2.1)
---
末学合十:功德普回向一切法界众生 阿弥陀佛
本篇楞严经学习资料链接:http://book.bfnn.org/books/0079.htm#a02

|
|
|
|
|
|
|
|
发表于 23-8-2014 02:0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第十二天:
《一萬八千篇楞嚴咒共修群》以楞嚴经咒为首要。
2014年8月23日 × 星期六 @农历七月廿八@
《大佛頂首楞嚴經白話》大佛頂首楞嚴經卷二(续2.1)
如來為這些可悲憐的人說法以後,阿難領受到了如來的慈悲救度和深切的教誨。他垂手哭泣起來,並對如來說:我雖然領承了如來宣示的無上佛法,覺悟到妙明心本來即是圓滿不差別,是常存的心靈境界。然而,我卻是以攀緣之心去認知佛所現示的無上法音,我只是觀瞻仰視,所以,我聽聞佛法,也只是徒然獲取了這個心,並不敢以為我已覺悟到了本元的那個妙明心。祈願如來哀憐,為我們宣示無上佛音,拔除我們迷昧的根柢,引我們歸入無上智慧之路。
如來告訴阿難:你們還只是以攀緣之心來聽我宣示佛法,那麼,我所說法對於你們,仍然只是緣物而已,你們並沒有獲得對於佛法真體的覺知。就像有人向人指示月亮,這人就應當依著這指示去看月亮,如果只以手的指示就以為是月亮,那麼這人不僅看不到月亮,也看不到那手的指示了。為什麼?因為這人以指向月亮的手為月亮,這又不僅是看不到手的指示,這也是不能識別明和暗。為什麼?因為這人以手的指示為月亮的明亮性質,雖然手的指示和月亮的明與暗是孑然分明的,可是這人卻不能了解這些。你也是這樣。如果你以聽我說法的心為你的本心,那麼這個心就是與我所說的法音有分別的心,這個心自此就有了分別性。譬如客人寄宿旅店,住了又走了,不會常住不走,可是旅店的主人卻不會走,因為他是掌持人。心也是這樣,你的真實之心沒有地方可去,哪還說什麼,離開了聽說的聲音這心就沒有了分別性?這哪裡只是聽到聲音使這個心生出分別性,就是其它,比如能分別我的容顏的心,離開了所見容顏,也沒有分別性。離開一切形質世界,就沒有心的分別性,心沒有分別,那麼一切分別都沒有了,既沒有住在形質器物世界,也不是住在空無所有之上。像拘舍離那些外道,並不能明瞭這個真理。其實離棄一切認知緣物,心就不生分別,而你的心就會返還到本來的地方,這時,你的心就是主人了。
阿難說:如果我的心各有返歸的地方,那麼如來宣說那妙明本心時,為什麼又要講這本心原來是無所返還的呢?懇請如來為我宣說。
如來告訴阿難:當你看我時,你的觀見本身原來是精微明白的,但是你這個觀見並不就是妙精明心本身,而是第二個月,但決不是月的影子。你仔細聽吧!我現在就為你宣示心的無所返還的境界。
阿難,這個大講堂門戶向著東方敞開,太陽升空時,講堂就明亮起來,夜間月昏無光,雲遮霧罩,講堂就又昏暗起來,通過門窗間的縫隙可看出去,而對著牆壁房屋則只能看到堵塞,但它們之間的間隔分離處就可以看到外物。虛空之中一無所有,壅塞的大地則一片渾沌,雲氣澄斂時則一派晴明。阿難,在這些變化事物之中,光明當返還到太陽那裡。為什麼呢?沒有太陽就沒有光明,產生光明的本因是太陽,所以讓它返還到那裡。如此,則昏暗當返還給暗月,通明當返還給門窗,堵塞當返還給牆宇,緣塵外物當返還俗間隔分離性,空無返還到虛空,渾濁返還給壅塞大地,晴明當返還給澄斂的雲氣。世間一切事物,都可以這樣一一返還。你所見這八種觀見,應當返還給誰呢?為什麼這麼說?如果你將觀見返還給光明,那麼沒有光明時,你就不能看到昏暗,雖然像光明、昏暗這些事物有種種差別,然而你的觀見本身並沒有差別,它們所要返還的地方並不是你這裡。不返還到你這裡的,不是你自己又是誰呢?這就知道了,你的心本來是妙明清淨的,只因你自己迷失了,才喪失了本心,從而淪入流轉,在那生死煩惱之中漂泊沉溺,所以如來叫你為可憐蟲。(待续2.2)
---
末学合十:功德普回向一切法界众生 阿弥陀佛
本篇楞严经学习资料链接:http://book.bfnn.org/books/0079.htm#a02

|
|
|
|
|
|
|
|
发表于 23-8-2014 02:0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第十三天:
《一萬八千篇楞嚴咒共修群》以楞嚴经咒为首要。
2014年8月24日 × 星期日 @农历七月廿九@
《大佛頂首楞嚴經白話》大佛頂首楞嚴經卷二(续2.2)
阿難說:雖然我意識得到觀見本身本來就不返還到什麼地方,可是,怎麼能夠知道這就是我的真實本性呢?
如來告訴阿難:我現在問你,你現在沒有達到無漏清淨智慧的果位,領承佛的神力,你的知見智慧巳達到了初禪地步,你已得到了無遮無障的知見本領。可是,阿那律的天眼看那閻浮提,就像看手掌中的菴藦羅果一樣,那些菩薩們,則看得到成百上千無數世界,而那些各方如來佛,則能夠看盡那微塵細土般的清淨國土,他們沒有什麼不能看見,而眾生所見,不過只是分寸之間。阿難,讓我和你一起去看看四天王的宮殿吧!這些遍佈所有水裡、陸上、空中的事物,雖然有昏暗、明亮種種形狀,不過也是面前器物世界的種種形質障礙,你應當在這裡區別出自性和它物。現在,譬如我就在你的觀見之中了,我正帶你區別,誰是自性?誰是外物?阿難,窮極你的觀見的源頭,從日月宮那裡觀看,但它是物而不是你的觀見。現在到七金山了,你四下仔細觀看,那些各種各樣的光色彩虹,也都是物而不是你的觀見。你慢慢再看,那雲騰鳥飛,風動塵起,那些樹木、山川、草芥、人物、牲畜,也都是物而不是你的觀見。阿難,這些遠遠近近的物質,雖然各有各的形質,但都被你的觀見一一看遍,這些事物有種種差別,可是你的觀見本身卻沒有什麼差別。這精微妙明的觀見,就是你那看的本性。如果這個觀見本身是個事物,那你也可以看到我的觀見了。如果我們同時看一件事物,就以為這是我的觀見被你看到,那麼,當我閉下眼睛不去看時,你為什麼又看不到我的沒有觀見呢?如果你看到了我沒有觀見,這個沒有觀見自然就不會是你沒有觀見。如果你不能看到我沒有觀見,那觀見也就不是所見的物質的東西。這時,難道觀見本身不就是你的真實本性?另外,當你看見事物的時候,同時物也看到了你。心體與物體就是這樣的關係,兩體間關係雜亂混擾,那你和我以及這世間萬象就不能夠井然安立了。阿難,當你去觀見時,這觀見就是你而不是我。觀見本身遍布觀見的對象,這一切不是你的心體又是誰的呢?為什麼要疑惑你自己的本真心性呢?這恰恰是你有真而不以為真,是你依持自我的執心來我這裡求取真實本性。
阿難告訴如來:世尊,如果觀見真性在我這裡而不在其它地方,我和如來一起觀看到四天王的勝藏寶殿,看到他所居住的日月宮,這個觀見周遍盈佈在四方廣遠的娑婆國。然後轉回到衹園精舍時,只看到這伽藍寶座,清靜堂屋,只看到這房簷和走廊而已。世尊,這個觀見本來是遍觀一切廣大精微世界的,為什麼我進到室內,就只能看到這室內的事物,是這觀見縮小了嗎?或者,是這觀見被牆壁房屋阻隔了嗎?我真不知道這當中的道理,祈願如來垂賜慈悲,為我宣說。
如來告訴阿難:世間一切事物,不分大小、內外,都是虛妄外塵境象現示在面前,外塵事物有大有小,不要說是觀見本身有大有小。譬如,拿一個方形的器皿來,看的到中間有方形空間。我問你,這個方形器皿中的方形空間,是一個固定方形呢,還是不固定方形?如果是固定方形,那我拿一個圓形器皿安置在它那裡,那個圓形器皿的空間就不應當是圓形的,如果是不固定的方形,那麼在方形器皿之中就不應當有方形空間。你說不知道道理在那裡,這就是道理,怎麼還能說觀見有大有小呢?阿難,如果想要進到無方無圓的狀態,只要拆除器皿的外形,成為一個無形無狀的空體就沒有方形了,不用說,在虛空之中更是沒有方形這個東西可以拆除的。如果像你所問那樣,在室內時,觀見就縮小了,那麼當你仰頭看太陽時,你的觀見不是就有從你這裡到太陽那兒那樣大嗎?如果牆壁房屋能夠阻斷觀見,那麼在牆上穿上一個小孔,那觀見不就連續起來而不被阻斷?可是,這個被連續起來的觀見的痕跡,又在哪裡呢?所以,並無這樣的道理。一切眾生,從久遠的無始無源之中,就將自己迷失為物,將本真心性也迷失了,從此被外物推動著輪轉流蕩,在這當中一會兒觀看到大,一會兒觀看到小。如果能夠反過來,去轉動外物,那就會與如來一樣,身心圓明無差別無滯礙,不動真際安穩清淨,離開一切事物的大小內外等等,能夠在一微細毛塵上面放置十方廣大國土。(待续2.3)
---
末学合十:功德普回向一切法界众生 阿弥陀佛
本篇楞严经学习资料链接:http://book.bfnn.org/books/0079.htm#a02

|
|
|
|
|
|
|
|
发表于 26-8-2014 07:0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第十四天:
《一萬八千篇楞嚴咒共修群》以楞嚴经咒为首要。
2014年8月25日 × 星期一 @农历八月初一@
《大佛頂首楞嚴經白話》大佛頂首楞嚴經卷二(续2.3)
阿難對如來說:世尊,像這樣的精妙觀見,一定就是我的妙明本性。現在這妙明本性現示在我面前,這精妙觀見就是我的真實本體。那麼,我的身心,又是什麼東西呢?現在,我的身心是分別的,各有實體,而那精明觀見卻是圓明無礙的,又不分別我的身心。如果我的心是一個實體,讓我去看它,那麼我就成了一個觀見,從而我就不是我的身體,這與如來前面對我所說,當我看物時,物也在看我,有什麼不同呢?懇請如來啟發我的迷疑不悟。
如來告訴阿難﹕你說觀見就在你的面前,這並不就是說觀見本身是一個實體。如果觀見作為一個實體在你面前,你確實看到了,那這精妙觀見雖然有所居處的地方,卻並沒有把這地方指示出來。現在,我與你坐在衹陀園裡,看那四處是樹林溪流和宮殿講堂,上可見日月,前可見恆河,你正坐在我的座前,用手指點著,表示著。這一切事物,那昏暗的樹林,那明亮的是太陽,那阻隔的是牆壁,那空闊的是天空,如此這般,以至於草木纖毫之物,雖然有大有小,但是它們都有形有貌,都可以指陳出來。如果精神觀見一定就現示在面前,你就應當能用手把它指陳出來,指出哪樣東西就是那個觀見。阿難啊!你應當知道,如果空無就是觀見,既然觀見已經現在眼前,那麼什麼又是空無呢?如果事物就是觀見,既然觀見巳經現示出來,那麼什麼又是事物呢?你可以仔細剖析萬事萬物,將那精明觀見的本體指示出來讓我看看,看它是否同種種事物一樣,可以分辨清楚。
阿難說﹕我現在坐在講堂上,往遠可以看見恆河,往上可以看見日月,用手所指示的和以眼所看見的,都是事物,並不是觀見。世尊,正如佛所說,我還只是一個研學很淺的修行者,即使是菩薩的智慧,也不能從萬物萬象之中將精明觀見剖解出來,使其能離開一切物象,獨立而另有自己的體性。
如來說:的確如此。如來又對阿難說:如你所說,並沒有觀見的自體,能夠從物象中剖離出來,另有自身本性。但是,你所指陳的這些物象之中,也並沒有觀見。我告訴你,你與如來同坐在衹陀林裡,再看這些林園和日月等等不同的物象,肯定你不能從這當中指示出有精明觀見,那麼,你能夠從這些物象之中,指示出哪些不是觀見呢?
阿難回答:我看遍了衹陀林,仍然不能知道這當中哪些事物不是觀見。為什麼呢?如果樹沒有被看見,為什麼又說看見了樹?如果樹就是觀見本身,那麼什麼才是樹?這樣說來,如果空無不是觀見,又說什麼看見了空無?如果空無就是觀見,那麼什麼又是空無呢?我又想到,仔細剖析辨明這些萬物萬象,它們無一處不是一些精明觀見本身。
如來說:確實如此。在座聽法的大眾,許多是初學修習者,聽到如來這樣說,都茫然不知此話道理何在了,一時之間皆惶惑起來,失卻了素常所奉的修習之道。如來知曉他們的心思正焦慮不安,於是生出憐憫來,他安慰阿難和大眾們說﹕聰明智慧的人們啊!我之所說真實不虛,本來如此,沒有假話也沒有狂言,不是像末伽黎議論四種不死的那種胡說亂議。你們去沉思諦觀吧,不要再哀怨憂慮了。(待续2.4)
---
末学合十:功德普回向一切法界众生 阿弥陀佛
本篇楞严经学习资料链接:http://book.bfnn.org/books/0079.htm#a02

|
|
|
|
|
|
|
|
发表于 26-8-2014 07:0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第十五天:
《一萬八千篇楞嚴咒共修群》以楞嚴经咒为首要。
2014年8月26日 × 星期二 @农历八月初二@
《大佛頂首楞嚴經白話》大佛頂首楞嚴經卷二(续2.4)
這時候,文殊師利菩薩哀憫會中大眾,就從座上站起,頂禮如來,合掌恭敬,對如來說﹕世尊,大眾們沒有悟解到如來所說這兩種精明觀見皆是色塵空性,其道理在於,是即不是,不是即是的辨証之中。世尊,如果這些形質器物以及一切空性,都是物象,那麼,如果看見了,就應當有可以指出的對象,如果沒有看見,就應當沒有那些所可看見的一切。大眾不知道這個道理的含義,所以驚慌無措,並不是他們的智慧根器浮淺不深。懇請如來發慈悲心,引導大眾明瞭,這些種種物象和這個精明觀見本來究竟是什麼東西?為什麼在這中間,沒有是,也沒有不是?
如來告訴文殊師利和大眾﹕諸天十方如來和大菩薩們,在他們所住的正等正覺境界裡,一切觀見與觀見所緣之對象以及一切所思所想,都像那空無之花,是本來就無花的實體。觀見以及觀見所緣的對象,本來就是那妙明清淨無上智慧的本體,還說什麼既是又不是呢?文殊啊!我問你,你是文殊,是否還有另一個文殊?這是文殊呢,或者不是文殊?
文殊說:是這樣,世尊。我是文殊,卻不能說是文殊。為什麼呢?如果因為我是文殊,我才是文殊,那就會有一個非文殊,我才不是文殊,如此,就有了二個文殊,而我現在自然就是文殊,沒有非文殊,這當中實在沒有是和非的區別二相。
如來說,這個無上妙明的觀見,與那些種種空幻器物六塵境象原來也是一樣的,本來都是妙明無上智慧的本真心體,一切妄念生,而成為那色空等等境象,以及能見能聞種種知覺,這就像那二個月亮,哪個是月,哪個又是非月呢?文殊啊!只有一個真正的月,這中間沒有什麼是月和非月的問題。你觀見的那些種種攀緣於形質世界的所聞所見的事物,叫做妄想,從這當中不會有既是又不是的辨証。由於如此精明妙覺的真性,你才能既指示對象又沒有指示對象。
阿難對如來說﹕世尊啊!正如菩薩所說,精明妙覺緣於十方世界而自在常住,沒有生也沒有滅,這與婆羅門外道修行者娑毗迦羅所說的昏昧道理,以及那些種種苦行修者所說十方世界滿布真我的道理,有什麼不同呢?世尊也曾在楞伽山為諸菩薩宣說過這樣的道理。那些外道修習者常常說什麼事物自在自為,我們卻說事物有因緣而生,不是他們那等說法。現在,我看這個妙覺本性就是自在自為的,其不生不滅,遠離一切虛妄顛倒,好像並不是有因有緣而生,好像也不是自在自為的。怎樣開啟,才使我們不致於陷入他們的邪見,而能夠獲致本真心性,獲得妙明覺知的本性呢?
如來告訴阿難﹕我為你開啟了方便法門,把真實告訴你,你卻仍然沒有悟解,還被什麼自在自為的說法迷惑。阿難,如果確定有那自在自為,那你應當辨明得到,那自在自為以什麼為自己的體性?可是,你看這妙明覺見之中,那自在自為的東西在哪裡?這個妙明覺見是以明亮為其自在?或是以昏暗為其自在?以空無為其自在?還是以堵塞為其自在?阿難啊!如果以明亮為妙明覺見的自在本體,那麼就應當看不到昏暗,如果以空無為妙明覺見的自在本體,就應看不到堵塞。如果以此而將那些沒有被看見的東西,認為就是妙明覺見的自在本體,那在所見之物中,觀見本身也就滅絕不存了,還說什麼觀見的精微圓明呢?(待续2.5)
---
末学合十:功德普回向一切法界众生 阿弥陀佛
本篇楞严经学习资料链接:http://book.bfnn.org/books/0079.htm#a02

|
|
|
|
|
|
|
|
发表于 27-8-2014 05:4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第十六天:
《一萬八千篇楞嚴咒共修群》以楞嚴经咒为首要。
2014年8月27日 × 星期三 @农历八月初三@
《大佛頂首楞嚴經白話》大佛頂首楞嚴經卷二(续2.5)
阿難說:這個妙明覺見的本體不是自在自為的,現在我以為,它是由因緣而生而存的,我還沒有弄明白,請問如來,怎樣說明是由因緣而生的?
如來說﹕你說到因緣,我再問你,現在你因為有觀看,那觀見本性就現示出來,這個觀見是從明亮而生?從昏暗而生?是從空無而生,還是從堵塞而生?阿難,如果是從明亮而生,那就看不到昏暗,如果是從昏暗而生,那就看不到明亮,如此以至於從空無而生,從堵塞而生,都會是同樣情形。另外,這個觀見是由於攀緣明亮而生的?或是攀緣昏暗而生的?是攀緣於空無而生的?還是由於攀緣堵塞而生的?阿難,如果是攀緣於空無而生,那就會看不到堵塞,如果是攀緣堵塞而生,那就會看到不空無,如此以至於不論是攀緣明亮而生,還是攀緣昏暗而生,都會是同樣的情形。應當知道,這個精微妙明的觀見,既不是從因而生,也不是由緣而生,既不是自在自為也不是不自在自為,沒有是或不是,也沒有有或沒有。離棄一切分別相,就是一切法的本性,為什麼你還耿耿於懷那些世間所議論的名詞概念,從而執著在分別之上呢?這就像是用手去捉摸虛空,只是手的徒勞而已,虛空怎麼能夠被手捉摸得到?
阿難對如來說:妙明覺見既不是從因而生,也不是由緣而生,為什麼世尊常常對比丘們宣說,這個覺見具備了四種緣,說是因空、因明、因心、因眼而生?為什麼要這樣說呢?
如來說﹕我所宣說的那些,只是世間法當中的因緣的相狀,不是從根本上來說的,並不是佛法第一義諦。阿難,我再問你,人們說我能夠觀見,那麼,怎樣才是觀見?怎樣是不見?
阿難回答:世人因為有了日、月、燈的光,就看見了日、月、燈光的相狀,這就是觀見,如果沒有日、月、燈的光,就不能夠看見。
如來說﹕阿難,如果沒有明亮,就看不見,但是,看不見時就應當也看不見昏暗,如果能看見黑暗,那只是說看不見明亮而已,哪裡是沒有看見呢?阿難,如果在昏暗時看不到明亮,叫做看不見,那麼,現在在明亮時看不到黑暗的相狀,也應當叫做看不見,這樣兩種情形,都叫做看不見。如果這兩種情形此起彼伏交替出現,並不是你的覺見也在暫時的消滅。所以,應當知道,這兩種情形都叫做看見。但是為什麼說看不見呢?所以阿難,現在你應知道,看見明亮之時,觀見本身並不就是明,看見昏暗時,觀見本身也並不是昏暗,看見空無時,觀見本身並不就是空無,看見堵塞之時,觀見本身就不一定是堵塞,這些道理成立了,你更應當了解,看見了所見之事物時,這個觀見之物並不就是你所能見的見,你的觀見似乎離開了觀見的對象,觀見本身是不可能被自己所觀見的。你們怎麼還在說什麼覺見的自在自為,因緣和合而生這些話呢?你們這些人的智慧只及達聲聞修行者的標準,狹窄而無真知,不能夠真正通達那清淨智慧的境界啊!我希望你們能正確思考善加推究,不要耽擱了修証無上覺性的大事啊!
阿難對如來說:世尊,如來為我們宣說了關於因緣,關於自在自為,以及關於因緣和合而生與因緣不相和合的諸種不同,但是我仍然沒有完全悟解。現在又聽聞如來宣說了所見之見不是觀見,更加讓人感到迷惘。祈請如來廣施慈悲,為我們開示那妙覺明心。說完,阿難悲淚施禮,領受如來宣說法旨。
這時,如來哀憫阿難和眾人,就準備演示無上神咒,示顯種種正等正定智慧,指示那無上修行的道路。(待续2.6)
---
末学合十:功德普回向一切法界众生 阿弥陀佛
本篇楞严经学习资料链接:http://book.bfnn.org/books/0079.htm#a02

|
|
|
|
|
|
|
|
发表于 28-8-2014 09:4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分享楞严论坛(原址出处):http://www.shixiu.org/forum-134-1.html
《我终于能够背诵楞严咒了》
弟子蒙受佛菩萨加持,终于能够背诵楞严咒了!
从7月地到8月16日,约莫一个月时间。我感到难以置信!!原本打算利用一年时间来背诵(因为都说蛮难的嘛,再就是我还在上学呢)
每天背20句,有时候心中很清静,便背诵了40句。很奇怪,大人们嘴里说,有时半个小时背不来一句,在我的身上怎么从未发生过呢?直到背诵完毕似乎都是较为顺利的。真的是三宝加持!当然,这样背诵的效果速度很慢!
写到这里,爸爸就笑我骄傲自大,其实我是想请教大家一个问题
弟子愚昧,拥有一颗焦躁的心,静不下来。同修们读着读着就会背诵,但是我不行。根本无法静心,妄想纷飞。而且易怒易悲,比别人更爱伤怀。触景生情,因为一件小小的事情,永远刻在心里。流泪不止。而且身边又没有一个人了解我,都是平时掩饰得太好,谁都看不出我到底有多么悲观。时常生起自杀的念头,很危险。现在这种念头已经发展到我惧怕发抖的程度,连看着窗户都会想,,,跳下去,,又会如何?,,,地狱又如何,,,,甚至失去整个世界也不值得留念。活到现在,琢磨着,还是有些畏于因果,但是,谁知道什么时候,,,,,我深刻的感觉到自己,禽兽不如。楞严经就是再这样的情况下背了下来,那是一种深深的恐慌啊!我曾经也和父母聊过,无奈他们完全不信。我,那么那么懦弱!
现在,我的身边也有一位想不开的同学。发生到这种程度,我只好发愿持诵2000遍,回向给我的冤亲债主和身边至亲的人。我真害怕自己有一天会撑不住,阿弥陀佛!我永远是一个业障深重的女孩,忏悔!实在不知道该怎么办!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希望多多少少消除,哪怕是一点点也好。父母恩难报,债主债未了,,,我真的很迷茫,很后怕,,又无从诉说。到底怎么办呢?阿弥陀佛!
这里面点击,进入网友回复,有参考的价值:
http://www.shixiu.org/thread-70459-1-1.html
本帖最后由 estheryu 于 28-8-2014 10:55 AM 编辑
|
|
|
|
|
|
|
|
发表于 28-8-2014 10:4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发表于 28-8-2014 05:4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第十七天:
《一萬八千篇楞嚴咒共修群》以楞嚴经咒为首要。
2014年8月28日 × 星期四 @农历八月初四@
《大佛頂首楞嚴經白話》大佛頂首楞嚴經卷二(续2.6)
如來告訴阿難﹕雖然你博聞強記,但是,這只能增廣你的聞見,對於正等正覺的禪定以及極微細的種種密觀靜照等,你仍然未能了悟。你仔細聽罷,現在我來為你演示,同時也讓那些諸多煩惱而不能拔脫的人們獲致那無上果位。阿難,一切眾生都在生死煩惱輪回流轉,皆由二種顛倒分別的妄見,時時處處生出,隨身隨心流轉於輪迴之中所致。而二種妄見是什麼?其一是眾生的別業妄見,其二是眾生的同分妄見。
什麼叫做別業妄見?阿難,譬如有人眼睛生有紅色翳膜,他在夜裡看燈光,就會看到圓形的燈影,並且有種種顏色。這是什麼意思?這時燈光成為圓形並且有種種色彩,這到底是燈的顏色呢?還是這個眼睛長有翳膜的人的觀見的顏色?阿難,假若這是燈的顏色,為什麼眼睛沒有長翳膜的人看不見這種光影顏色呢?這光影顏色,只是長紅翳的人才能看見。假若這是觀見的顏色,那麼觀見本身就成了事物。那眼睛長有紅翳人看見圓形燈影,這又是什麼意思呢?如果這種光影是離開燈而獨立的,那麼,看那些屏帳桌椅,也會有圓形影子出現。如果這圓影是離開觀見而獨立的,那就不應該是用眼去看的結果。這又怎麼會是紅眼翳的人看見的圓影呢?所以,應當知道,這事物只在燈那裡,因為眼睛有病才看得到圓影,圓影和觀見都因為長了翳膜的緣故才會產生如此情形,但是,觀見的翳盲,並不是眼睛有病才致如此的。
所以,不應當說這個圓影是燈還是觀見,或者是非燈和非見。就像那第二個月亮既不是月亮的本性也不是月亮的影子。
為什麼這樣說?那第一一個月亮本是由於指頭捏在眼睛上而產生,你們這些世俗智慧的人,用不著去說,這種捏所作成的根無是有形質的還是無形質的,是分別出來的觀見還是真正的觀見,這裡也是這個道理,那眼睛翳盲所致的圓影,現在想要分辨什麼是燈,什麼是見,與分辨非燈和非見有什麼不同呢?
什麼叫做同分妄見?阿難,我們居住的閻浮提洲,除了大海水之外,陸地上有三千之數的小洲,正中間有一大洲,其地域中有二千三百個大國,其它的小洲散布在各個海域,它們當中有的有二、三百個國家,有的只有一、二個國家或者四、五十個國家。阿難,如果這當中有一個小洲,其域只有兩個國家。其中一個國家的人民,共同感受到惡緣,那麼這個小洲所有眾生,都會看到一切不祥的景像,也許看見兩個太陽,或者看見兩個月亮,甚至看見日食月暈,或者是慧星飛逝,或許是彩虹當空這些種種惡相。但是這一個國家人民所看見的,本來是另一個國家人民沒有看見的,和沒有聽見的。
阿難,現在就用這兩件事來說明。阿難,就像一般眾生別業妄見那樣,因為自己的眼見而生妄見,他所看見的燈光圓影似乎就是真實事物,然而那只是他的眼睛長了翳膜的結果。由於翳膜的緣故而產生的燈光圓影是觀看的作用,而不是事物的作用所造成的,並且,終究也不應責怪那眼睛長有翳膜的人的觀見。
例如現在你用眼睛所看的山河大地和芸芸眾生,都是因你有缺陷的觀看而成的結果,觀見和觀見的對象相互攀緣,似乎顯現出面前的事物景像,但只是我的妙明覺見長了翳膜,所以這覺見也就成了翳膜。本真的妙明覺心,審觀對象時並不會長出翳膜來,而是能夠審觀到其所覺察到的翳膜,如此,審觀就不會成為翳膜,這才是本真的觀見所看見的,這時,為什麼要說本真的觀見是因覺聞因認知而生出的?所以,你現在看我,你,以及諸世間的十類眾生,都只是觀見長了翳膜,你還不能審觀到觀見的翳膜,而本真的觀見是不受翳膜所阻滯的,所以,不能說你現在的觀看不是本真的觀見。
阿難,眾生的同分妄見可以與眾生一人的別業妄見有類似的比較。一個眼睛有病的人就像那一個國家的人民,那個人所見的燈光圓影,是由於翳膜阻滯所致,那些人民同時所見的不祥景像,則是群體的宿業惡瘴所生,是久遠即有的觀見缺陷所生出來。閻浮提洲的三千洲土,以及四大海,娑婆世界,十方世間世界和所有眾生,本來都具備妙明覺知無煩惱心,只因見聞、認知生出虛妄,就在這見聞認知的顛倒景像中妄生妄死,如果能夠遠離這些見聞攀緣的景像,以及妄念生發的景像,則能夠滅盡種種生死本因,圓滿成就不生不滅的智慧真性,成就妙明本心,從而能令本真妙覺常住不損。(待续2.7)
---
末学合十:功德普回向一切法界众生 阿弥陀佛
本篇楞严经学习资料链接:http://book.bfnn.org/books/0079.htm#a02

|
|
|
|
|
|
|
|
发表于 29-8-2014 06:4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第十八天:
《一萬八千篇楞嚴咒共修群》以楞嚴经咒为首要。
2014年8月29日 × 星期五 @农历八月初五@
《大佛頂首楞嚴經白話》大佛頂首楞嚴經卷二(续2.7)
阿難,雖然你曾悟解到妙明覺見的本性不在因緣,亦不是自在自為,但是,你仍然沒有明白這個妙覺的根本,既不在妄念的因緣和合,也不在妄念的非因緣和合。阿難,我再以面前境象問你。你現在仍然以為世間一切都是妄念的因緣和合,從而自己已是迷惑不已,甚至要証明那菩提妙心都是因緣和合而生。那麼,你那妙明本心到底是與光明和合而生,還是與昏暗和合而生?是與通闊和合而生,還是與堵塞和合而生?如果是與光明和合而生,那麼你觀看光明,光明即現示面前,哪裡會摻雜著觀見?如果觀見是可以分辨出來的,那它會是什麼形象?如果分辨不出觀見,又說什麼看見了光明?如果那就是觀見本身,又說什麼看見了觀見?觀見一定是圓滿不可分的,那麼它在哪裡與光明和合?如果光明是圓滿不可分的,就不會與觀見和合,如果與觀見是和合而生,則這個觀見一定是另外一個光明。兩個光明相雜相混就失去了原本所說的一個光明的本義,如此一來,說觀見與光明因緣和合而生並不正確,這個道理,對於說與昏暗和合,與通闊和合,與堵塞和合等等,都是一樣的。另外,阿難,你現在認為那妙明淨見的根本,在於其與光明和合,與黑暗和合,與通闊和合,與堵塞和合等等。如果是與光明和合,那麼在與黑暗和合時,光明的相就應消逝了,而觀見不能與種種黑暗和合,還說什麼看見了黑暗呢?如果看到黑暗時又不能與黑暗和合,那麼與光明的和合,就不能看見光明,既然如此,又說什麼與光明和合而生?看到光明就看不到黑暗,這個道理,對於說與黑暗和合,與通闊和合,與堵塞和合等都是一樣的。
阿難對如來說﹕世尊,如果我認為這個妙明覺心本來就不與種種世間事物和種種識心妄念和合而生呢?
如來說:你現在又說妙明覺心不是因緣和合而生,那麼我再問你,這個妙明覺心的根本不是因緣和合,它是不與光明和合,還是不與昏暗和合?是不與通闊和合,還是不與堵塞和合?如果是不與光明和合,觀見和光明就處在對立兩邊,你仔細觀察,哪邊是光明?哪邊是觀見?光明和觀看以什麼為邊界?阿難啊!如果在光明這邊沒有觀見,那麼觀見就沒有涉及到光明,自然也就看不到光明在哪裡。如此說來,邊界怎麼能安立呢?這個道理,對於說不與昏暗和合,不與通闊和合,不與堵塞和合等等,都是一樣的。說妙明覺心的根本不在因緣和合,不與光明和合,也不與黑暗和合,不與通闊和合,亦不與堵塞和合。那麼,如果不與光明和合,觀見與光明就是相抵相乘的,就像耳朵與光明毫不關聯。觀見已然不知道光明在哪裡,還去辨明什麼和合與不和合的道理?這個道理,對於說不與黑暗和合,不與通闊和合,不與堵塞和合等等,都是相同的。
阿難啊!你仍然沒有明悟到,世間一切浮物,一切幻化物象,它們在哪裡出現,隨即就在哪裡滅盡。幻象妄念只是外相,它們的本性原來都是妙覺清淨本體。像五蘊、六入、十二處、十八界,所有的因緣和合,虛妄事物,因緣離合,虛妄滅絕等等,都不知一切的生起滅去,原來都是如來藏,都是常住圓明妙覺之中,都是如來真如自性。要在這如來真性常住不動之中,尋求生死、去來、迷悟、生滅等等,是永遠不可能得到的。
阿難,為什麼說五蘊原來都是如來自性妙明真如呢?
阿難啊!譬如有人用澄明之眼觀看晴明的天空,只看到那晴空虛廓,並沒有其他任何東西,這時那人不會徒然去轉動眼睛。等到瞪視已久,眼有煩勞時,眼才有所動作,於是就會在虛空之中看到搖動的光華,隨即就會生出種種搖蕩狂亂的妄相。色蘊也是這樣產生的。阿難,這種種搖蕩光華,既不是從虛空之中生出,也不是從眼睛產生出來的。阿難,如果光華是從虛廓的空中產生,就應當既能出來,又能進去,但是,有光華的出來進去,天空就不會是虛廓的,如果天空不是虛空,自然也就不會有虛妄的光華在那裡生起滅去,這就好比已有的阿難軀體不會再容載另一個阿難一樣。如果這些光華從眼睛產生出來,就應當既能出來,又能進去。由於光華從眼睛裡產生,就應當能夠被看見。如果有能看見的東西,這東西被除去時,那光華就應當不在,隨即就只看得到眼睛。如果眼睛沒有可以看到的東西,那這眼睛是長翳膜,但是,當眼睛又看到光華時,說明這眼睛應當是沒有長有翳膜的。如此說來,還說什麼晴明虛廓的天空,說什麼清明無礙的眼睛呢?所以,色蘊只是虛妄,既不是因緣和合而生,也不是自在自為。(待续2.8)
---
末学合十:功德普回向一切法界众生 阿弥陀佛
本篇楞严经学习资料链接:http://book.bfnn.org/books/0079.htm#a02

FACEBOOK楞严共修组(可以加入,这些楞严学习和感悟评语,开放在活动的版位交流,邀请有缘人共沾正觉法露,感恩)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Osifu/
可以search: Osifu and 108 cosmic center angels(〇sifu和108位宙心使者)
本帖最后由 estheryu 于 29-8-2014 06:55 PM 编辑
|
|
|
|
|
|
|
|
发表于 30-8-2014 11:4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第十九天:
《一萬八千篇楞嚴咒共修群》以楞嚴经咒为首要。
2014年8月30日 × 星期六 @农历八月初六@
《大佛頂首楞嚴經白話》大佛頂首楞嚴經卷二(续2.8)
阿難,譬如有個人,其手足安好,身體調適,一副安樂長生的樣子,沒有不順適的地方,這個人無因無由用兩只手掌相互摩擦,兩只手掌無端就生出澀、滑、冷、熱等感受。
受蘊也是這樣。阿難啊!這種種虛妄觸受,既不是從空無中產生,也不是從手掌中產生。阿難,如果是從空無中產生,既然它能觸摸到手掌,為什麼就不能觸摸到身體,虛空之觸並不會去選擇其所要觸摸的地方。如果是從手掌中產生,用不著兩只手掌的摩擦,自然就在手掌上。如果仍然是從手掌上產生,那麼,當手掌去觸摸到它時手掌就能感受到它,手掌離開後,它就應當重歸於手掌,那麼,它應當也能進入種種能夠觸受的地方,譬如像手腕、手臂、骨骼、神經等地方,都應當能夠感受到它產生的痕跡。如果這當中一定有能覺知的心,覺知到觸受的產生和進入,那就應當有一個東西在身體中往來,為什麼非要等到手掌的應合觸摸才有觸受呢?所以,應當知道,受蘊亦是虛妄,既不是因緣和合而生,也不是自在自為。
阿難,譬如有人說到梅子時,口中就會淌出口水,有人想到站在懸崖邊上,腳底就會抽蓄緊張,想蘊也是這種情形。
阿難,說梅子時口中生出酸味,既不是從梅子這裡生出來,也不是從口裡生出來。阿難,如果講梅子生出酸味是從梅子裡生出,那麼,這個梅子自己就會去說,何須要人去說?如果酸味從口裡生出來,口自己應當嘗得到,何必要用耳朵去聽?如果只是耳朵聽到的,那口水為什麼不從耳朵裡淌出來呢?心裡想像站在懸崖邊上的情形,與口說梅子時的情形,其道理是一樣的。所以,應當知道,想蘊也是虛妄,既不是因緣和合而生,也不是自在自為。
阿難,譬如激流波浪前沖後湧,前浪後浪相繼相續,不相逾越,行蘊也是這樣的情形。阿難,水流的狀態,既不是從空無中產生,也不是從水自身裡產生,它既不是水的自然本性,也不是能夠離開空無和水自身的。那麼,阿難,如果它是從空無中產生,十方世界無涯無際的虛空裡,就會湧流著漫無涯際的水流,十方世界自然就會被淹沒。
如果它是從水自身裡產生出來,那這些激流的本性就不會是水,而有它自己的相狀,現在就應該能夠現示出來。如果它就是水的自然本性,那麼,當水平靜澄清時,這水就不是水的自身。如果它又是離開空無和水自身而存在的,那麼,空無自身之外並不另有東西,水自身之外也沒有流水,除此而外還有什麼激流呢?所以,應當知道,行蘊亦是虛妄,既不是因緣和合而生,也不是自在自為。
阿難,譬如有人拿頻伽瓶,將瓶子的兩個孔塞住,瓶中蓄滿了虛空,然後擎瓶到千里之外,去贈予另一個國家。識蘊的情形也是這樣。阿難,瓶子裡的虛空既不是從另一個地方帶來,也不是從這個地方盛進去。阿難,如果它是從另一個地方帶來的,那麼,瓶子本來就蓄滿了虛空去另一個地方的,瓶子原來所在的這個地方就應當少了一些虛空才對。如果它是從瓶子原地盛進去的,那麼,打開瓶子,就應當能夠倒出虛空來。所以,應當知道,識蘊也是虛妄,既不是因緣和合而生,也不是自在自為。(第二卷完)
---
末学合十:功德普回向一切法界众生 阿弥陀佛
本篇楞严经学习资料链接:http://book.bfnn.org/books/0079.htm#a02

|
|
|
|
|
|
|
|
发表于 31-8-2014 10:2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第二十天:
《一萬八千篇楞嚴咒共修群》以楞嚴经咒为首要。
2014年8月31日 × 星期日 @农历八月初七@
《大佛頂首楞嚴經白話》大佛頂首楞嚴經卷三(续第二卷完)
************【六入篇】***********
阿難,為什麼說六入本來就是如來自性妙明真如呢?
阿難,眼睛凝視已久就有了煩勞發花,而這眼睛和煩勞發花,都是菩提真如的凝視已久煩勞發花的相狀。觀見生起在明和暗兩種塵物妄起之中,通過看而汲取了兩種塵象,這就叫做觀見。這個見離開了明、暗兩種物象,畢竟沒有自身本體。那麼,阿難,應當知道這個見,不是從明和暗這裡來,也不是從眼根裡來,更不是從空無裡產生。為什麼呢?如果是從明這裡來,暗隨之就消逝,就不能看到暗。如果是從暗裡來,隨之明也就消逝,就不能看到明。如果是從眼根裡生出,一定不會有明和暗兩種物象,所以這樣的觀見本來就沒有自身本性。如果是從空無裡產生,那麼面前所見之物象自然應當歸屬到眼根這裡,然而空無自是空無所有,眼根涉入有什麼作用呢?所以應當知道,眼入只是虛妄,既不是從因緣和合而生,也不俱備自在自為本性。
阿難,譬如有人用手指迅速塞住耳朵,由於耳根的煩勞啟動,頭裡就有聲音。這時耳朵和煩勞發聲,都是菩提妙心的凝視已久煩勞生花的相狀。聆聽生起在動和靜兩種塵物妄起之中,汲取了物象,這就是凝聽的本性。凝聽離開了動、靜兩種物象,畢竟沒有自身本體。那麼,阿難,應當知道這個聽,既不是從動和靜之中產生,也不是從耳根中產生,亦不是從空無中生出。為什麼呢?如果它是從靜中產生,動隨之就會消逝滅盡,就聽聞不到動。如果它是從動中產生,靜隨之就會消逝滅盡,就聽聞不到靜。如果是從耳根裡生出,就聽聞不到動和靜,那麼,這樣的聽聞,本來就沒有自身本性。如果是從空無中生出,空無因為有了聽聞,就不是空無了,這空無本身即是空無所有,耳根怎麼能夠涉入呢?所以應當知道,耳入只是虛妄,既不是從因緣和合而生,也不俱備自在自為的本性。
阿難,譬如有人迅速抽動鼻子,抽動久了鼻根就煩勞啟動起來,嗅聞時鼻中就有了冷的觸受,區別開這個觸受時,就會有通和塞的感覺,有虛和實的感覺,以至於有種種香、臭的氣味。這鼻子和鼻根的啟動,都是菩提妙心的凝視已久煩勞生花的相狀。由於嗅聞在通和塞兩種塵象中啟動,汲取了物象,這就是嗅聞的本性。嗅聞離開了通和塞兩種物象,畢竟沒有自身本體。所以應當知道,嗅聞既不是由通和塞之中產生,也不是從鼻根中產生,更不是從空無中生出。為什麼呢?如果它是從通生出,就嗅聞不到塞,怎麼能夠感受到塞呢?如果它從塞這裡生出,就嗅聞不到通,如此又怎麼能夠嗅聞分別出香味和臭味呢?如果是從鼻根裡生出來,那就沒有什麼通和塞的感受,這樣的嗅聞,本來就沒有自身本性。如果它是從空無中生出,這個嗅聞就應當返回來嗅聞自己的鼻根,其實空無只能嗅聞到空無,鼻根怎麼能夠涉入其中呢?所以應當知道,鼻入只是虛妄,既不是從因緣和合而生,也不俱備自在自為的本性。
阿難,譬如有人不斷用舌舐著唇吻,如果那人有病,就有苦味出來,如果那人沒病,就有淡甜的觸受,甜和苦顯現出了舌根的作用,舌根不動之時,就沒有甚麼滋味產生。舌和舌根的啟動都是菩提妙心的凝視已久啟動發花的相狀。由於舐吻在甜苦和淡兩種塵象中啟動,就汲取了物象,這就是知味的本性。知味的本性,離開了甜苦和淡兩種塵象,畢竟沒有自身本性。那麼,阿難,應當知道,舐嘗到的甜苦味和淡味,既不是從甜苦味中產生,也不是從淡味中產生,既不是從舌根裡產生,亦不是從空無裡生出。為什麼呢?如果從甜苦味裡產生,就嘗不到淡味,你怎麼嘗得出淡味呢?如果從淡味裡產生,那甜苦味就沒有了,又怎麼能夠嘗到甜苦味呢?如果它是從舌根自己生出,就不會有甜、苦、淡諸塵象,應當知道,味根本來畢竟沒有自身本性。如果它是從空無中產生,虛空自是虛空的味,不是你的口能嘗知的,另外,空無自是空無,舌根怎能夠涉入呢?所以應當知道,舌入只是虛妄,既不是因緣和合而生,也不俱備自在自為的本性。
阿難,譬如有人用冰涼的手去觸摸另一隻暖熱的手,如果一隻手很涼,那隻熱手受其影響就會變涼起來,如果熱的手很熱,那隻涼手受其影響就會變熱起來,這樣相互摩擦的觸受,比不摩擦時更加顯著,如此相互間的涉入就啟動了觸受。這身軀和身根的啟動,都是菩提妙心的凝視已久啟動發花的相狀。由於觸摸在離、合兩種塵象之中啟動,就汲取了物象,這就是知覺的本性。這個知覺本性,離開了離合和違順兩塵象,沒有自己的本性。那麼,阿難,應當知道,這個知覺既不是從離合這裡產生,也不是從違順這裡產生,既不是從身根產生,亦不是從空無裡產生。為什麼呢?如果它是在手合起時產生,那麼就知覺不到手的分開,如此,離巳經滅去,怎麼能夠知覺到離呢?違順兩種情形也是這樣。如果它是從身根裡生出,就不會有離、合、違、順四種物象,那麼,你身根的知覺原來也沒有自己的本性。如果它是從空無中產生,空無自己知覺到空無,身根怎麼能夠涉入呢?所以應當知道,身入只是虛妄,既不是因緣和合而生,也不俱備自在自為的本性。
阿難,譬如有人疲倦了就睡覺,睡熟了就會醒。看過的東西便會記得,記憶不起便是遺忘,這就叫做顛倒。這些意想的生起、住下、忘記、消逝的顛倒相狀,都是思慮集聚所致,只是它們之間相續相繼,不相逾越,這就是意知根。意知根和它的煩勞啟動,都是菩提妙心的凝視已久啟動發花的相狀。意知在生滅兩種浮物塵象之中啟動,就集聚汲取了種種意想思慮,這些意念、思慮是前述眼、耳、鼻、舌、身及其對境等五塵滅後,留影於意知之中,而為法塵的。此法塵流蕩無有止息之地,這就是覺知的本性。這個覺知本性,離開了睡醒和生滅兩種塵相,畢竟沒有自己本性。那麼,阿難,你應當知道,這個覺知的根本,既不是從睡和醒中產生,也不是從生滅中產生,既不是從意知根裡產生,亦不是從空無中產生。為什麼呢?如果它是從醒這裡產生,睡眠隨之就沒有了,那麼,什麼是睡眠呢?如果它在生之中產生,那麼就沒有滅,這時,什麼東西會滅呢?如果它從滅這裡產生,那生也就滅逝了,有誰能夠知覺到生呢?如果它是從意知根裡產生,那麼睡、醒兩種相狀隨身體的感覺而在,離開了睡和醒,這個意知根的覺知,只是如空花一般,畢竟沒有實性。如果它是從空無中產生,這個覺知自然就是空無所有,意知根怎麼能夠涉入呢?所以應當知道,意入只是虛妄,既不是因緣和合而生,也不俱備自在自為的本性。(待续3.0)
---
末学合十:功德普回向一切法界众生 阿弥陀佛
本篇楞严经学习资料链接:http://book.bfnn.org/books/0079.htm#a03

|
|
|
|
|
|
|
|
发表于 1-9-2014 09:2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第二十一天:
《一萬八千篇楞嚴咒共修群》以楞嚴经咒为首要。
2014年9月01日 × 星期一 @农历八月初八@
《大佛頂首楞嚴經白話》大佛頂首楞嚴經卷三(续3.0)
************【十二入篇】***********
另外,阿難,為什麼說十二處原本是如來自性妙明真如呢?
阿難,你看見這衹陀林中的樹木和泉水等等,這是什麼意思?
這都是由色境而生出眼見,還是由眼見而生出色相?阿難,如果是由眼根生出色相,那麼,眼見到空,就沒有色相,色相就應當消失。色相消逝滅去,表明一切都沒有了,既然沒有了一切色相,怎麼能表明那個空無的形質?空無也是同樣情形。如果是由色塵生出眼見,那麼,看到空無就是沒有色塵,眼見也就消失滅盡了,眼見滅盡了就是一切都沒有,怎麼能夠明辨那空無和色塵呢?所以應當知道,眼見和色、空,都沒有安住的處所,也就是說,色與見這兩處只是虛妄,既不是因緣和合而生,也不是自在自為。
阿難,你聽到這衹陀園裡,擊鼓吃飯,敲鐘集合,鐘鼓的聲音前後相續綿延不絕,這是什麼意思?
這個情形,是聲音向耳朵這裡傳來,還是耳朵向聲音靠去?阿難,如果這聲音是傳到耳朵這邊,而這就像我正在城裡化緣乞食,這衹陀林裡就沒有我,那麼,這個聲音一定只會傳到阿難的耳朵這裡,目腱連、迦葉不會同時聽到這個聲音,但是為什麼這裡的一千二百五十個沙門一聽到鐘聲都來吃飯呢?如果你的耳朵是向聲音那聽過去,這就像我已經返回了衹陀林,城裡並沒有我。你聽到鼓聲,你的耳朵已經往擊鼓的地方去了,那麼,當鐘聲和鼓聲一齊響起時,你就不能同時聽到它們,更不用說能夠同時聽到象、馬、牛、羊等的聲音。如果沒有聲音和聽聞的一來一往,也就沒有了聽聞。所以應當知道,聽聞和聲音都沒有安住的處所,這就是說,聽和聲這兩處只是虛妄,既不是因緣和合而生,也不俱備自在自為的本性。
阿難,你嗅聞到這個爐中燒的檀香,如果再燒上一爐,它的香味就會瀰漫在室羅筏城方圓四十里內,人們都能夠同時聞到香味,這是什麼意思?
香味是從檀木裡生出來的,還是從你的鼻子裡生出來的,或者是從空無裡生出來的?阿難,如果香味從你鼻子裡生出來,那麼依鼻而出,香味就應當在鼻子裡,然而鼻子不是檀木,它怎麼會有檀香味呢?如果說是你聞到了香味,香味就應當從外面進入鼻子,然而是你的鼻子裡有香味,說你是聞到香味就不對了。如果說香味從空無裡生出,那麼,空無是恆常不變的,香味也應當是常在的,為什麼又要用鼎爐來燃燒檀木以使它產生香味呢?如果香味從檀木裡生出,那麼,香味是因為燃木成煙,鼻子才聞到的,而那朦朧的煙氣在空中繚繞但並沒有多遠,這室羅筏城方圓四十里內怎麼都能聞到呢?所以,應當知道,香味、鼻子、嗅聞,它們都沒有安住的處所。這就是說,嗅聞和香味這兩處只是虛妄,既不是因緣和合而生,也不俱備自在自為的本性。(待续3.1)
---
末学合十:功德普回向一切法界众生 阿弥陀佛
本篇楞严经学习资料链接:http://book.bfnn.org/books/0079.htm#a03

|
|
|
|
|
|
|
|
发表于 2-9-2014 10:4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第二十二天:
《一萬八千篇楞嚴咒共修群》以楞嚴经咒为首要。
2014年9月02日 × 星期二 @农历八月初九@
《大佛頂首楞嚴經白話》大佛頂首楞嚴經卷三(续3.1)
************【十二入篇】***********
阿難,你每天兩次拿著飯缽來吃飯,不時能吃到酥酪、醍醐這些美味食物。這是什麼意思?
這些美味是從空無中生出,還是從舌頭上生出,亦或是從食物中生出?阿難,如果這些美味從你的舌頭上生出,而你的口裡只有一個舌頭,這個舌頭這時只有酥酪的味道,如果這時再吃到黑石蜜,酥酪味應當不會變得沒有,如果味道會變,那麼,沒有許多個舌頭,怎麼能夠嘗到許多種味道呢?這一個舌頭所知覺到的味道,如果是從食物那裡生出來的,那麼,食物並不能夠知覺,它怎麼能夠知道自己是什麼味道?如果食物自己知道味道,這就如同這味道是別人在吃,你怎麼能夠知覺到他的味道?如果這味道是從空無裡產生,讓你去嘗嘗,虛空之中有什麼味道?如果虛空之中有鹹味,那就既能鹹了你的舌頭,也能鹹了你的臉面,如此一來,你們這些人就與海裡的魚一樣,常住在鹹水裡,根本就不知道淡味,如果不知道淡味,也就不能知覺到鹹味,終於一無所知,還說什麼知味呢?所以應當知道,味道、舌頭和舐嘗,都沒有安住的處所。這就是說,舐嘗和味道這兩處只是虛妄,既不是因緣和合而生,也不具有自在自為的本性。
阿難,你常常在早晨時摩撫你的頭,這是什麼意思?
撫摩所知覺到的觸受,是在你的手上呢,還是在你的頭上?如果觸受是在你的手上,那麼頭就無所知覺,怎能夠知覺得到呢?如果觸受是在頭上,手就沒有用處,這又怎麼能叫做觸摸呢?如果觸受既在頭上又在手上,那麼,你阿難就應當有兩個身體了。如果頭和手只是一個觸摸,那麼,你的頭和手就應當只是一個物體。如果頭和手是一體,就不會有所觸摸。如果頭和手各是一體,那麼,觸摸到底在哪裡?在觸摸這裡,那就不在所觸摸的東西那裡,在所觸摸的東西這裡,就不會在觸摸那裡,你不可能與虛空產生觸受。所以,應當知道,觸摸和身體都沒有處所。這就是說,身體和觸摸兩處只是虛妄,既不是因緣和合而生,也不俱備自在自為本性。
阿難,你常常在思維之中,與善、惡、無記結緣,然後生成種種意念法塵。這些法塵是從心想裡生出,還是可以離開心想另有處所的?
阿難,如果它是從心想中生出,那麼,意念不是塵物,不是心想可以結緣的,怎麼能夠獨立出來,而有地方安住呢?如果它可以離開心想另有處所,那麼,意識法塵的自性是可以自知的還是不可以自知的?如果意識是可以自知的,這就是心。但是這個心是離開你另外安住的呢?或是一種緣物,如同另外一個心一樣?這時既有一個你,又有一個你的心。如此而言,為什麼要說你的心能夠離開你而另有處所呢?如果意識不可以自知,那麼,意識這個塵相,既不像色、聲、香、味、分合、冷暖等物相,也不像虛空的相狀,它到底在哪裡呢?不論是在色塵,還是在虛空,都沒有任何顯示,這人間處處,哪裡還有一個空無之外的處所讓它安住?這個心沒有了能夠結緣的事物,那個可以安住的處所就無法安立了。所以應當知道,意識法塵和心都無處安立,這就是說,意和法兩處只是虛妄,既不是因緣和合而生,也不俱備自在自為本性。(待续3.2)
---
末学合十:功德普回向一切法界众生 阿弥陀佛
本篇楞严经学习资料链接:http://book.bfnn.org/books/0079.htm#a03

|
|
|
|
|
|
|
|
发表于 4-9-2014 01:3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第二十三天:
《一萬八千篇楞嚴咒共修群》以楞嚴经咒为首要。
2014年9月03日 × 星期三 @农历八月初十@
《大佛頂首楞嚴經白話》大佛頂首楞嚴經卷三(续3.2)
************【十八界篇】***********
另外,阿難,為什麼說十八界本來是如來自性妙明真如?
阿難,正如你所明瞭的,眼根和色境結為因緣,產生眼識。眼識是從眼根生出的,是以眼見為界別呢,還是從色境裡生出的,以色境為界別?阿難,如果眼識從眼根裡生出,那麼,既然沒有色空等景象,就沒有可以分別了知的事物,縱然你有眼的識力,又有什麼用處?
你所見的又不具備青、黃、紅、白等等顏色,沒有什麼可以標示的,又從哪裡產出界別區分呢?如果眼識從色境裡生出,那麼,當空無色境時,眼識就應當消逝不在。那又怎麼能夠識知虛空性呢?當色境有變化,你識知到色境的變化遷移,你的眼識並不遷變,那麼界別從何而立呢?如果眼識隨著色相的變遷而變化,那麼界別也在遷變之中,自然也就沒有了界別區分。眼識不變就是恆常。眼識既然從色境裡生出,就不可能識知到虛空。如果眼識從眼根裡生,又從色塵裡生,那當它和根、塵相合時,就會發生分離,一半與根合,一半與色塵合,當它和根、塵相離時,一半與根合,一半與塵合,於是,造成眼識的雜亂,怎麼能夠識別區分而成為界別呢?所以,眼根和色境結緣,生出眼識的界別區分,這三處只是虛妄,這就是說,眼根、色境,以及眼識界,既不是因緣和合而生,也不是自在自為。
阿難,又如你已經明瞭了的,耳根和聲音結緣,生出了耳識。這個耳識是從耳根生出,以耳朵所聽聞的為界別呢,還是從聲音生出,以聲音為其界別?阿難,如果耳識是從耳根生出,那麼,動靜兩種聲音塵相沒有現示時,耳根就不能啟動覺知,也就不會有所覺知的東西,覺知已經不成立,還讓耳識去識知什麼?
如果認為耳朵聽聞的只是沒有動靜的東西,那麼,也就無所謂聽聞了。至於耳朵,只是雜色觸塵,沒有知覺,耳識的界別區分絕不會產生於無知覺的耳朵上,那麼,耳識的界別,依什麼安立?如果說耳識從聲音生出,那麼,耳識是因為聲音而產生的,這就與聽聞無關,可是沒有聽聞就會失卻聲音動靜所在的地方。既然耳識從聲音處生出,當聲音被聽聞就會有聲音的相,這時,聽聞所聽到的,應當只是耳識。如果能聽聞到耳識,那識就和聲音一樣了。聽聞到聲音,耳識也一同被聽聞到,但是,能夠知道這是聽聞到的耳識的又是誰呢?如果不能知道所聞的識,所聞的聲音也不知道,人就與草木一樣了。聲音和聽聞的相互混合不能夠形成中間的界,沒有中間界,那麼內界聽聞和外界聲音的界別就無從建立。所以應當知道,耳根和聲音結緣,生出耳識的界別區分,但是這三處都是虛無,這就是說,耳聞、聲音、耳識界,既不是因緣和合而生,也不是自在自為。
阿難,又如你已明白的,舌頭以味道為緣,而產生舌識,這個舌識是從舌頭裡生出,是以舌頭為界別呢,還是以味道裡生出,以味道為界別?
阿難,如果舌識從舌頭生出,那麼世間的一切,倒如甜的甘蔗,酸的烏梅,苦的黃連,鹹的食鹽,辛辣的桂皮等等,都沒有味道,你自去嘗你的舌頭就行了,是甜是苦都在舌頭裡。如果舌頭是苦的,誰又願意去嘗它呢?舌頭不願意嘗自己,又怎麼會有種種味道的知覺呢?如果舌頭沒有苦味,也就沒有其它種種味道,沒有味道,那舌識的認知界別在哪裡建立呢?如果舌識生於味道,舌識自已就是味道,就和那舌根一樣,那麼舌識是不能自己嘗到自己的,舌識又怎麼去知覺到有味道無味道呢?另外,種種味道,並不是從一物裡生出來,那麼,假若舌識從味而生,有多少味道,就應有多少舌識。如果只是一個舌識,這個舌識必定從多種味道中產生,那麼,鹹、淡、甜、辣等味道只能是混合的一種味道,沒有什麼不同的味道了。既然沒有分別差異,也就說不上認識,還說什麼舌頭、味道、舌識的界別?你的心識並不是憑空生出的,舌和味結緣於這當中,舌就不成舌,味也不成味,都沒有自身本性,怎麼去建立舌識的界別區分呢?所以應當知道,舌頭以味道為緣,生出舌識界,這三處都是虛無。這就是說,舌頭、味道,以及舌識界這三處,既不是因緣和合而生,也不具備自在自為的本性。(待续3.3)
---
末学合十:功德普回向一切法界众生 阿弥陀佛
本篇楞严经学习资料链接:http://book.bfnn.org/books/0079.htm#a03
|
|
|
|
|
|
|
|
发表于 4-9-2014 01:4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第二十四天:
《一萬八千篇楞嚴咒共修群》以楞嚴经咒为首要。
2014年9月04日 × 星期四 @农历八月十一@
《大佛頂首楞嚴經白話》大佛頂首楞嚴經卷三(续3.3)
************【十八界篇】***********
阿難,又如你已經明白的,身體以觸摸為緣,生出身識。這個身識是從身體生出,以身體為認識的界別對象呢,還是從觸摸產生,以觸摸為認識的界別對象?阿難,如果身識從身體產生,就不會有觸摸的有和無,但是沒有觸摸,那麼身識去認識什麼呢?如果身識從觸摸產生,那麼就不會以有身體作為認知對象,身體也就沒有了。誰又能夠沒有身體卻能知覺到觸摸呢?
阿難,物質不能夠去觸摸也不能夠去知覺,而只有身體能夠知覺,是因有觸摸。知覺到身體也就是知覺到觸摸,知覺到觸摸也就是知覺到身體。但是,觸摸不是身體,身體不是觸摸,身體和觸摸兩種相,原來並無自己安立的處所。它們合在一起就是身體的相,它們分開就和虛空並無二致。沒有內觸和外身的區別,中間界限怎樣建立,沒有中間界限,內觸和外身都是空無,那麼,你的身識是以什麼為認識對象,憑什麼建立身識界?所以應當知道,身體和觸摸結緣,生身識界,但這三處都是無,這就是說身體、觸摸,以及身識界這三處,既不是因緣和合而生,也不是自在自為。
阿難,又如你已經明白的,意根與意識法塵結緣,生出意識。這個意識是從意根這裡產生,以意根為界別,還是從意識法塵產生,以法塵為認識的界別?阿難,如果意識是從意根產生,那麼你的意根通過所思所想而形成,如果沒有所思所想的對象,意識就無從生出,離開了對象塵緣就無所意想,那麼意識又有什麼用處呢?另外,你的認識之心和種種意想的分別性能,它們有時相合有時相異,相合於意根時它就是意根,那意識還能從哪裡生出呢?
如果它們相異於意根,就應當沒有意想對象的生出。如果沒有意想的對象,意識又從哪裡生出?如果有意想對象,也依然和意根相同。那麼意識和意根怎麼去劃分開來呢?不論認識之心與意根是相合還是相異,都不會是意識,沒有意識,認識的界別從何建立?如果意識從法塵生出,那麼,世間種種法,都離不開色、聲、香、味、觸這五種塵物,五種塵物相狀分明,分別對應於眼、耳、鼻、舌、身這五根,它們都不是意根可以攝取統括的。你的意識依憑種種法才能生出,那麼,現在你仔細觀察,種種法是什麼相狀。如果離開這種種法,如色、空、動、靜、通、塞、合、離、生、滅等,你就是越過了這種種相,畢竟無所攝取獲得。這時,你的意識的生起,就是色、空、動、靜等等法的生起,你意識的滅去,就是色、空、動、靜等法的滅去。如此說來,你的意識本是無因的,只是種種法生起時才有所識知,意識並無自已的相狀。沒有意識的相狀,其界別對象又從哪裡建立呢?所以應當知道,意根以法塵為緣,生出意識界,這三處都是虛無。也就是說,意根、法塵,以及意識界,既不是因緣和合,也不是自在自為。
阿難對如來說:世尊啊!如來常常說到因緣和合,說世間一切事物的種種變化,都是地、人、水、風四大和合的顯示和作用的緣故。如來現在又為什麼要摒棄因緣和合以及種種關於自在自為的說法呢?我實在不能理解其中的道理,祈願如來垂憫眾生,為我們宣示不落偏見的道理和根本意義,使我們獲得真正的佛法要義。(待续3.4)
---
末学合十:功德普回向一切法界众生 阿弥陀佛
本篇楞严经学习资料链接:http://book.bfnn.org/books/0079.htm#a03
|
|
|
|
|
|
|
| |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