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7-10-2004 09:0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抱歉,是我之前所说的不够明确而让孟德新书兄误会了。我所说的打草惊蛇并不是指机谋败漏,而是指诸葛亮在没有信心能够借此事成功突破曹魏的防线而采取行动,让曹魏从此有了戒备。曹魏加重西边的防守,何以见得会对诸葛亮有利呢?在发生了这件事后,曹魏已经意识到诸葛亮所会带来的威胁,从而加强对于诸葛亮的防备,令到北伐任务日渐困难,这难道对诸葛亮有利?这就是我所谓的打草惊蛇。
老实说,孟达的失败并没有引起如你所谓的打草惊蛇。在时间上,孟达失败后诸葛亮才展开他的第一次北伐,如之前我提到的“魏略曰:始,国家以蜀中惟有刘备。备既死,数岁寂然无声,是以略无备预;而卒闻亮出,朝野恐惧,陇右、祁山尤甚,故三郡同时应亮”《三国志•诸葛亮传》,若是曹魏对孟达的事件有任何的体会,当诸葛亮出兵时,绝不会引起如此大的震撼。
另外,曹魏打从一开始就把目标放于东吴身上,诸葛亮要干些什么,曹魏没多加理会。因此,孟达反叛的事件,对曹魏来说是个别事件。至于北伐的困难,很大的程度上不是在于曹魏方面,而是蜀汉本身的问题,如粮食的运输和兵力等。
在此先说声抱歉。因为我的用词不当造成了误会。或许我不应该用霸权这个字眼(但一时之间想不到其他的词汇)。我所谓的霸权并不是代表诸葛亮专横霸道,不听从他人的意见,而是要说诸葛亮在刘备去世后以仲父当朝,军事内政,无论巨细,他有最后决定权。就算他人有再多的意见,再2多的权利,诸葛亮都可以做最后做决定.他在蜀国的权利比起今时今日的首相及总统还要来得大。而这样的情况是非常的不健康。长久下去,会造成蜀国国度依赖诸葛亮。而当诸葛亮一去世,蜀国一时之间不能够适应“没有诸葛亮的日子”,国力难免会衰退。朝中不定是不难理解的。从魏延被杀一事中就可隐隐看出蜀国内部已经出现问题。
诸葛亮之所以如此,我们可以说他勤政,而且忠于职守,但不能说他令到整个蜀汉都依赖他,仿碍蜀汉的进展。而且,诸葛亮的离世只带给蜀汉一些时日的“不习惯”而已,看看这段“时新丧元帅,远近危悚。琬出类拔萃,处群僚之右,既无戚容,又无喜色,神守举止,有如平日,由是众望渐服”《三国志•蒋琬传》,可见诸葛亮训练了一班很有根底的班底,在他离世过后,很快的就将蜀汉带回轨道。如果诸葛亮如你所说令到蜀汉“不健康”,那么蜀汉可不会出现人人称道的四相--诸葛亮,蒋琬,费祎和董和,另三人和诸葛亮齐名,可见他们的实力吧?
所谓的国力衰退,不知足下有任何凭据呢?蜀汉在蒋琬的带领之下,走的基本是防守路线,很少对曹魏发起攻击,就是这一段时期,闭关息民,为姜维后期的北伐投下一笔可观的实力。
魏延被杀,是因为他和杨仪两的私人恩怨,这是公开的秘密,就算是诸葛亮在世,他两也经常有冲突。诸葛亮因为爱惜他们的才能,才会竭尽所能的维护他们的关系。诸葛亮不在了,他们当然势同水火,自相残杀是意料中的事。但,魏延的死亡只是个别的案例,魏延和杨仪过后,你有看到任何人在蜀汉内部“搞三搞四”吗?
还有你还没告诉我到底诸葛亮死后蜀汉有任何大乱?(我想了解一下)
如果廖化真的是不错的话,历史就不会给予他这样的评价了!无论如何,每个人可以有不同的看法,对此不必争论太多。魏延固然是不错,但在诸葛亮去世不久后就被处死了。王平、张翼、刘敏等等或许真的是不错的将领,但要依靠着他们消灭曹魏,统一天下,恐怕不太可能吧!比较起之前的五虎将,法正,庞统,诸葛亮,魏延及李严等等,蜀国能说国力不衰退吗?比较起其他两个势力,蜀国的这些将领毕竟有所不如吧(个人意见)!至于姜维,虽然是众多后人中最好的一个,但就是因为他毫无节制的出兵加速了蜀国的灭亡。
历史给予的评价,是否每个都符合事实呢?这是我们应该深思的,如“死诸葛吓走活仲达”,“赔了夫人又折兵”是否符合史实?
若关羽或张飞在世,难道我们就能肯定他们能帮助蜀汉统一整个中国吗?如关羽,他在荆州的败战就已经说明他不是最优秀的将领,因此他的存在对蜀汉来说还是一个问号。至于王平、张翼、刘敏之流,并没有足下想像中那么的差劲,就拿王平为例,他可以独自和曹魏的宿将张郃周旋,不让张郃有任何机会攻入他所守的地方,这一点已经大大的让他加分了。
后期蜀汉的将领为何如此不突出,其中一点就是当时整个三国的版图已经定位下来,大小的战争已不像之前般的如此繁密。还有,蜀汉没留下任何的史料,因此陈寿很难收集到资料。另外,张飞、关羽是蜀汉的大红人、如明星般,盖过了很多的将领。
另外的帖子,容我迟些在给与评论,最近公事较为繁忙,但我会尽量早些答复。
[ Last edited by 孟德新书 on 7-10-2004 at 09:55 PM ] |
|
|
|
|
|
|
|
发表于 7-10-2004 09:5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有读过陆逊的传记,也并没说过陆逊与司马懿交锋。但我影响中司马懿并非一早就在西边驻守的吧!司马懿应该是先在东边(荆州之类的地方)驻守。我所要表达的是如果要因维护司马懿而贬低其他人的话,恐怕所牵涉的不止诸葛亮而已。陈寿编写《三国志》时已经完成统一,对于蜀国以正统自居并不会太在意了吧!毕竟,像司马炎及陈寿这样饱读诗书之人对于改朝换代的看法只是顺应天命罢!更何况他们不会幼稚到去自欺欺人吧!这一些固然是有可能,但也不能因此质疑《三国志》的准确性。陈寿的评价或许不是那么的准确,但若以当中记载的其他三国人物的意见,也看不出诸葛亮在军事有什么过人之处。
有一点我要澄清的是,我决没说足下没读陆逊传,请别误会。
司马懿当然不只镇守西边罢了,但有一点我们可以清楚看到的,司马懿面对诸葛亮的次数最多和最难对抗。另外,司马懿也曾败在诸葛亮的手下,这两点已足够让陈寿在《三国志》里大作文章了。
正统观念对于中国历史历代的统治者都非常重要,不然,为何曹丕会要汉献帝禅让给他?若是不重要,直接踢汉献帝下台就好了。也因此,虽然司马家族已经统一中国,但对于正统问题还是非常重视,难道要他们承认蜀汉帝国才是继汉的正统皇朝?因此,陈寿既然来自蜀汉,那么他在那尴尬的气氛下还是要避讳些。
诸葛亮在刘备之下毫无疑问是鲜少参与军事,但在刘备去世后却异常活跃与战场。若诸葛亮在北伐期间的用心良苦真的帮助到蜀国不至于灭亡,应该至少有人对此给予评价吧!
司马炎吩咐陈寿收集诸葛亮所写的兵书,就是最好的评价吧?
所谓的冷静判断力,是根据战场上的变化而进行战术上的调整,并不是指诸葛亮鲁莽。相反的,诸葛亮却过于谨慎。《三国志•诸葛亮传》有记载,诸葛亮曾说过“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如此一来,难免会造成诸葛亮变得过于谨慎,从而不能做更准确的判断。到底诸葛亮在六出祁山期间所做的一切是对的(得以保全蜀国弱小的国力),还是错的(过于谨慎而屡屡错失良机)。再争下去都不会有个结果,毕竟这所牵涉到的是个人意见。
这点我赞同,对于诸葛亮的北伐,我两有很大的分歧,当然我不赞成足下所说的:“难免会造成诸葛亮变得过于谨慎,从而不能做更准确的判断”,但在争下去也徒然。
很多人都认为刘备在夷陵大败后留下了一个烂摊子给诸葛亮(这一点我承认),而诸葛亮在后来几经辛苦才重新整顿起蜀国的军力(这一点也是真的),但却出生未捷身先死(这就有点不对了,诸葛亮是在六出祁山后无功而返而非没机会),结果将这大好的根基交给了姜维,但姜维却好无节制的出兵到导致蜀国灭亡。我所要讲的是诸葛亮留给姜维的其实并不是那么多那么好。蜀国的灭亡在诸葛亮这支柱离去后已经隐隐可见了。
请不要误会,诸葛亮死后不是由姜维当政,而是由蒋琬当政,接下来是费祎,其后才到姜维。所以诸葛亮没留下什么给姜维。
诸葛亮死后,蜀汉还延续一段时间,后期的蜀汉是可以生存的,但姜维的举动却令蜀汉遭到严重的破坏,因此蜀汉决不会因为诸葛亮的离去而有灭亡的征兆。
[ Last edited by 孟德新书 on 7-10-2004 at 09:58 PM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9-10-2004 11:2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蜀汉四相--诸葛亮,蒋琬,费祎和董和,无可否认都是难得的政治人材。但同样无可否认的是后期的比起前期的明显的有所不如。这就是我所谓的国力衰退。虽然齐名但未必是政治能力不相伯仲。
以我的看法而言,魏延被杀一事一足以显示蜀国内部的不稳定。正如阁下所说的,诸葛亮因为爱惜他们的才能,才会竭尽所能的维护他们的关系,而在诸葛亮死后,自相残杀是意料中的事。这显示出蒋琬没能解决当中矛盾,也显示出新的领导人在蜀国众将眼中威严不足。须知魏延乃蜀国中不可多得的大将,哪知在诸葛亮去世不久后就被杀,这难道是巧合?证明了蜀国在少掉了诸葛亮这一个支柱后的确面临了些问题。“他们”是特地选在诸葛亮去世后才来这样做的。这已经是朝中大乱了。
或许这并不足以代表些什么,但对我而言,魏延对蜀国可说是劳苦功高,结果却在这样的情况之下被杀(没经过审判而被暗杀),难道是小事一件,对我而言这足以显示蜀国朝中大乱?一个大将如此被害但朝廷没能做什么,明知事情将发生但没能阻止,这已经显示出朝廷的无能。当然,我也并非将过错指向诸葛亮,我要表达的只是蜀国的确是面临国力虚耗的问题。
我在此所说的朝中大乱,自相残杀从而虚耗国力是针对着魏延被杀一事而提出的。而孟德新书也已表示魏延和杨仪的事件只是个别的案例。虽然这与我的看法不大一样,但这当中包含了强烈的个人意见,是以并没什么对错之分。
我并没说过关羽或张飞在世就一定能帮助蜀汉统一整个中国,只是说他们比起后期的将领至少还要来的好。不能够因一场战役就如此肯定一个将领的能力,更不能因一场战役就否定一个将领的能力吧!其实我也不是很喜欢关羽,甚至讨厌为什么《三国演义》将他如此神话;讨厌人们那么崇拜他;更讨厌电脑电玩游戏《三国志》将他的能力设定的如此之高,但在看过了他的传记后不得不佩服他的勇猛。虽然他没诸葛亮的兵法谋略,但在行军打战方面还是不错。而荆州的失利很大程度是因为糜芳与傅士仁的背叛。当然吕蒙等人于此役贡献也甚大。而我也没说过关羽是最优秀的将领吧!
无论如何,这些包含不少个人意见的判断难以有个准确的答案。而我的答案就是蜀国后期的武将比起前期的是有所不如的。若孟德新书兄有不同的意见,那也是正常的。 |
|
|
|
|
|
|
|
发表于 10-10-2004 03:2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蜀汉四相--诸葛亮,蒋琬,费祎和董和,无可否认都是难得的政治人材。但同样无可否认的是后期的比起前期的明显的有所不如。这就是我所谓的国力衰退。虽然齐名但未必是政治能力不相伯仲。
当然我不会拿四人的政治能力来比较,但能和诸葛亮齐名,证明他们各方面的才能不会比诸葛亮差。而你所为的后期比前期明显不如是什么意思?是指那方面?可不可更具体的说一说?若是后期的实力不雄厚,姜维不会有机会攻打曹魏这么多次,蜀汉也不会延绵如此多年了。
以我的看法而言,魏延被杀一事一足以显示蜀国内部的不稳定。正如阁下所说的,诸葛亮因为爱惜他们的才能,才会竭尽所能的维护他们的关系,而在诸葛亮死后,自相残杀是意料中的事。这显示出蒋琬没能解决当中矛盾,也显示出新的领导人在蜀国众将眼中威严不足。须知魏延乃蜀国中不可多得的大将,哪知在诸葛亮去世不久后就被杀,这难道是巧合?证明了蜀国在少掉了诸葛亮这一个支柱后的确面临了些问题。“他们”是特地选在诸葛亮去世后才来这样做的。这已经是朝中大乱了。
或许这并不足以代表些什么,但对我而言,魏延对蜀国可说是劳苦功高,结果却在这样的情况之下被杀(没经过审判而被暗杀),难道是小事一件,对我而言这足以显示蜀国朝中大乱?一个大将如此被害但朝廷没能做什么,明知事情将发生但没能阻止,这已经显示出朝廷的无能。当然,我也并非将过错指向诸葛亮,我要表达的只是蜀国的确是面临国力虚耗的问题。
我在此所说的朝中大乱,自相残杀从而虚耗国力是针对着魏延被杀一事而提出的。而孟德新书也已表示魏延和杨仪的事件只是个别的案例。虽然这与我的看法不大一样,但这当中包含了强烈的个人意见,是以并没什么对错之分。
诸葛亮在五丈原去世过后,蒋琬不是第一时间登如而成为蜀汉的掌权人,在当时,整个蜀汉留下权利真空,因此我们并不能说蒋琬没有节约能力。请足下看看蒋琬当了蜀汉的大司马后,到底蜀汉有没有发生祸乱呢?因此,我们如何能断定说蒋琬威严不足呢?我之前有提到:“琬出类拔萃,处群僚之右,既无戚容,又无喜色,神守举止,有如平日,由是众望渐服”若蒋琬威严不足,蜀汉的官员不会那么快诚服于他。
我要纠正足下的一点,魏延其实是经过刘禅的同意才被诛杀的,请看这一段:“延、仪各相表叛逆,一日之中,羽檄交至。后主以问侍中董允、留府长史蒋琬,琬、允咸保仪疑延。”《三国志•魏延传》,从这段文中,我们可以知道刘禅了解魏延的问题。过后,马岱才敢把魏延斩首(魏延也不是如足下所说的给人暗杀)。
其实,魏延也应该为整件事付起一定的责任,诸葛亮死后,杨仪已得到先机,他希望部队能够退回蜀汉,我觉得这一点没任何错误,毕竟主帅刚死,蜀汉需要选拔一个新的领导人,这才是重要的。魏延不听劝告,反而要带兵攻打曹魏,这已经是非常不妥了。过后,魏延还要阻击杨仪的撤退部队,这一点怎不让人想到背叛呢?
还有一点,魏延和杨仪部队并没有展开撕杀,因为魏延的部队知道自己理亏,纷纷的投降了,因此只是魏延一个给马岱杀了。就此,魏延的事件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大乱。因魏延一死,全部的军队已退回蜀汉。
我并没说过关羽或张飞在世就一定能帮助蜀汉统一整个中国,只是说他们比起后期的将领至少还要来的好。不能够因一场战役就如此肯定一个将领的能力,更不能因一场战役就否定一个将领的能力吧!其实我也不是很喜欢关羽,甚至讨厌为什么《三国演义》将他如此神话;讨厌人们那么崇拜他;更讨厌电脑电玩游戏《三国志》将他的能力设定的如此之高,但在看过了他的传记后不得不佩服他的勇猛。虽然他没诸葛亮的兵法谋略,但在行军打战方面还是不错。而荆州的失利很大程度是因为糜芳与傅士仁的背叛。当然吕蒙等人于此役贡献也甚大。而我也没说过关羽是最优秀的将领吧!
为何糜芳与傅士仁会背叛?因为关羽放下狠话说当他打胜战时会回来治理他们。虽然说糜芳与傅士仁犯了错误,但也没必要在开战期间,对两个重要的人物做出威胁。还有,关羽平时已经是看不起他们,若关羽对他们好,他们还不至于背叛。至于荆州之战,关羽从来就没重视过诸葛亮的联吴政策,给孙吴攻打是咎由自取。足下虽没说过关羽是优秀的将领,但足下曾说过关羽会比蜀汉后期的将领好些,荆州之败已经证明关羽的存在对蜀汉有致命的打击。因此,要如何肯定他对蜀汉的北伐有一定的帮助呢?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9-10-2004 02:2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多谢孟德新书兄的资料。若非阁下告知,我还不知道刘禅赞成斩杀魏延。但我有点不明白,在那么段的时间内,杨仪及马岱等人如何能够通知刘禅再获得刘禅的同意后才采取行动的呢?希望孟德新书兄能够多加指点。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9-10-2004 02:3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关羽虽然不像<<三国演义>>内般神奇。但总还是有一定的斤两的。至少当五虎将,刘备及诸葛亮都健在时,蜀国还是满强的。。。。。。。。。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4-11-2004 02:0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为什么会突然来个不是很著名的太史慈呢???
或许太史慈这个名字在三国时代并不是那么的响亮,但,对我而言,他却是一颗耀眼夺目的星。我个人可以说是超喜欢太史慈。
太史慈(166—206年),字子义,东莱郡黄县(今山东黄县东黄城集)人,三国时期吴国大将。
太史慈的一生有点遗憾,早年未遇名主,等到归顺孙策,正欲一展雄图之时,孙策却被暗杀身亡,等到孙权长大成人,东吴的国力稳健时却而英年早逝。痛哉,惜哉!
当年我从中学图书馆借了已经被改编成白话文的三国简史来阅读。而那也是我第一次阅读史书。我随意翻开其中一页来看就刚好看到了太史慈跟随孙策讨伐某城。当时孙策的部队扎营于某处敌军弓箭所不能及的地方。而城上的敌人不敢迎战,只敢大声辱骂。孙策虽然气恼,但一时间也苦无对策。太史慈见状,为了答谢孙策的知遇之恩,便引弓搭箭,射向敌军将领。而这一箭正中敌人的手掌,而最让我感到佩服的是飞箭去势未衰,竟将该名敌人的手钉在护梁上。城外的数万名士兵无不叫好。而我当时小小的心灵便对太史慈起了无比的崇拜。
话说当孔融任北海相之时,得知太史慈此人是难得的奇才,便想招揽至旗下而多次看望他母亲并致饷遗。而孔融过后被黄巾军所困,危急万分之时,太史慈因为孔融曾善待其老母,便孤身入重围,解救孔融以报其恩。而过后更为了孔融以个人才智及勇气突破黄巾军的包围,到平原找刘备相助。虽然太史慈在过后得到了孔融的重用,但有感孔融才疏意广,难成大事而毅然离开。
以太史慈此时此日的名声,足以投靠想袁绍或曹操般的强大势力。但最后他却念于同乡之谊,投奔扬州刺史刘繇旗下。遗憾的是太史慈没能获得小心眼的刘繇的重用。但太史慈依然在神亭一战仍与“小霸王”孙策之以死相搏。一直到被孙策生擒,再加上孙策又是推心置腹信任他时,太史慈才决心归顺于孙策。而太史慈过后更被授于兵权,任命为折冲中郎将。过后,刘繇逝世,留下部队万余人无所归属,孙策便命太史慈前去一探虚实,加以招揽。而孙策的手下都表示太史慈将一去不复返。但孙策却非常自信的说“子义舍我,当复与谁?” 孙策在送行是问太史慈“何时能还”,太史慈很肯定的说“不过六十日。”果然, 太史慈如期而返。就这样,太史慈更为孙策所重用,过后更被任命为建昌都尉,力抗刘磐。
建安十一年(206年),太史慈去世,时年四十一岁。演义中记载太史慈是于合肥城中中伏,为魏将张辽所遣的弓弩兵射至重伤,回营发遗世之言,不治身死。但在史实中却没记载他是怎么死的。应该是病死的吧。
在一开始的时候,佩服太史慈乃是因为他的勇猛。试想想,敌军居高临下斗没能将弓箭射到孙策部队所在之地,但太史慈却能够做到由低处射往高处,而且位置准确,力道强劲,将该名敌军的手给钉在护梁上,弓箭之术可谓三国第一啊!。在阅读关于太史慈的事迹过后,对他更加佩服。在这之前,总以为像太史慈这样武艺高超,勇猛过人之士,难免是脾气暴躁,计谋不足,不善措辞(可能被张飞给影响了 )。但事实却飞如此。看他如何计耍黄巾军,力说刘备就知道了。但最重要的是太史慈三次择主,皆以仁义为先。而对每一个君主,太史慈都是以赤胆报忠诚。所以,太史慈在我心目中是一个顶天立地的大英雄。
三国人物广为人知,但也有不少的杰出人物被忽略了。太史慈就是其中一个。如果大家有知道更多关于太史慈的事迹,可以拿出来一起分享吧!毕竟我这里所写的不过是将<<三过志>>的文言文加以改编去白话文,再加以自己的意见而已。 |
|
|
|
|
|
|
|
发表于 5-11-2004 11:5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在三国演义里
太史慈曾经说过:"孙家两代对我不薄,可是我干的实在太少了"
可以说明,若太史慈没死的那么早,他可以在吴干一番大事业..... |
|
|
|
|
|
|
|
发表于 10-11-2004 07:3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同意!诸葛亮在军事上的才能还是有一些争议的,关键看把他放在什么样的位置上。而作为政治家的才能我想大家都不会有争议。
lsn 于 14-8-2004 00:39 说 :
诸葛亮在任何论坛都如此充满争议啊...
无可否认,孔明确实是个政治家,但他确实影响后代甚深..
孔明灯,馒头和木牛流马...
其中木牛流马于现代尚待斟酌..
虽然他不是一个杰出的军事家..但他的贡献实在不可多得.. ... |
|
|
|
|
|
|
|
发表于 11-11-2004 09:0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发表于 12-11-2004 10:0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lch202001 于 11-11-2004 09:07 PM 说 :
太史慈是个孝子是不?
没错,太史慈是个孝子,而且是至孝的那种..
来这里真是太好了...
看到各位提出的讨论和见解..
真是有益我的知识...
我个人较偏史实而忽演义..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3-12-2004 07:0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发表于 6-12-2004 04:4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个人觉得诸葛亮虽在三国演义里被罗贯中给神化了,但这并不表示没有政治能力和军事才干啊!虽依据史书说明文聘故然是一名有勇有谋的将领,但这也只不是孙权一时失误罢了!不然他会那么幸运吗?不过,他最终还是死于赤壁之战的沙场上。这种反复无常的小人我们不必深讨也罢!再则,在赤壁之战中乃是诸葛亮用其智慧借得东风从而间接帮到周喻,而不是周喻自己的能力;况且周喻也想借此将诸葛亮铲除,诸葛亮得到江凌等地乃是其机智过人的本领,而不是靠周郎。在此,我虽不知古代事实的真伪,但这不能完全否定诸葛亮的功绩啊! |
|
|
|
|
|
|
|
发表于 15-3-2005 11:5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国志》是晋武帝叫陈寿编,固然可能造成陈寿较维护曹魏集团的人物,但也不见得会因此而贬低诸葛亮。司马懿的主要竞争对手不止是诸葛亮吧!为何《三国志》依然给予吴国众将高度的军事评价,如陆逊。相信不能因陈寿的身份而去质疑《三国志》的准确性吧!《三国志》中陈寿的见解或许不够客观,那么至少《三国志》中说记载的事迹是真的。
---三国志---是一本私书,也就是不是蜀汉政府或魏晋政府所叫他写的...所以他并不需要特别去维护魏晋政府...
---还有,由于三国情况特殊...各国都有编集自己的史书...但是因为政治关系...这些书都有政治倾向,所以由陈寿编的三国志才会拿来当正史来使用...不是晋武帝叫陈寿编的...
---至于大家会觉得吴国很"配角"...我想是因为陈寿的背景...他所拥有关于吴国的资料应是到晋国灭了吴国才得到的...所以拿来跟蜀国和魏晋来比较...可能会有所不足... |
|
|
|
|
|
|
|
发表于 3-4-2005 12:4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vinwin 于 15-3-2005 11:57 AM 说 :
《三国志》是晋武帝叫陈寿编,固然可能造成陈寿较维护曹魏集团的人物,但也不见得会因此而贬低诸葛亮。司马懿的主要竞争对手不止是诸葛亮吧!为何《三国志》依然给予吴国众将高度的军事评价,如陆逊。相信不能因陈 ...
其实不尽然,三国志中蜀汉的资料最少,因为他们没有设立任何史官。
还有,若是说到对外,司马懿的主要竞争对手其实只有诸葛亮,至少我们所接触到资料只指出这点。 |
|
|
|
|
|
|
|
发表于 14-7-2005 12:3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还蛮佩服楼主的,
竟然找一些不出名的人物来写......
等我用了宽频后,再来跟你们聊 |
|
|
|
|
|
|
|
发表于 14-7-2005 02:5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只希望孟德新书写的字放大一些,我看到眼睛好痛  |
|
|
|
|
|
|
|
发表于 25-6-2006 06:4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lsn 于 14-8-2004 12:39 AM 发表
诸葛亮在任何论坛都如此充满争议啊...
无可否认,孔明确实是个政治家,但他确实影响后代甚深..
孔明灯,馒头和木牛流马...
其中木牛流马于现代尚待斟酌..
虽然他不是一个杰出的军事家..但他的贡献实在不可多得.. ...
孙膑兵法里说,先富国才会有强兵的条件,孔明做到了。。。。
然后,又用循环式(源源不绝)的打法,打击了魏国(人口=生产力的基本资源等等)。。。。 |
|
|
|
|
|
|
|
发表于 25-6-2006 07:3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孟德新书 于 30-9-2004 11:18 PM 发表
“蜀中无大将,廖化做先锋”,
如果我没猜错的话,这句话指的应该是在邓艾渡阴平时,成都派兵增援剑阁的姜维时无将可派的情况。。。 |
|
|
|
|
|
|
|
发表于 25-6-2006 08:0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Shearer724 于 7-10-2004 07:44 AM 发表
曹魏加重西边的防守,何以见得会对诸葛亮有利呢?在发生了这件事后,曹魏已经意识到诸葛亮所会带来的威胁,从而加强对于诸葛亮的防备,令到北伐任务日渐困难,这难道对诸葛亮有利?这就是我所谓的打草惊蛇。
孔明先生的用意是消耗曹魏的国力,只要曹魏加重西边的防守,孔明先生的战略就已经成功了,要看到曹魏的东边还有孙吴哪!这里的战略和孙武当年的"疲楚"战略一样(只要拿到雍凉两州之后,吴国又不中途变卦的话,曹魏就成了待宰的绵羊)。只是孔明先生挨不到那时侯罢了,何况还出了许多意外令到北伐中止呢。。。。
还有蜀国的生产力强过曹魏哪!(毕竟孔明先生之前的功课没有白做) |
|
|
|
|
|
|
| |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