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楼主: janeteo

心灵故事小集 ~* * 下半場 * *~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12-11-2008 12:5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定睛耶稣

作者∶查思博牧师

神实在恩待以色列那些清心的人。至於我,我的脚几乎失闪,我的脚险些滑跌。
诗篇73∶1-2

大卫因为不清心,几乎“滑跌”,叫他不能专注的原来是那些狂傲但似乎得享平安的人,让你分心也是魔鬼最原始的武器。当你欲了解疑团,麻烦就开始了。神会与你算帐的——先是耶稣的救赎,然後是他的再来。

当你被诱惑,质疑“究竟发生什麽事?”的时候,请记住,最後一章有待你以未完的生命写下!耶稣说∶“我又看见死了的人,无论大小,都站在宝座前,案卷展开了。”(启示录20∶12)到那时你便要交帐。

一不留慎,你就会产生消极的心态而自毁前途。感谢神,你不用明白所有的事,更不必解释。大卫说∶“我思索怎能明白这事,眼看实系为难。等我进了神的圣所,思想他们的结局。”(诗篇73∶16-17)只管求神在你愤怒时让你忍耐,面对不公正时给你爱心;最重要的是,求他不要让别人左右你的心志和行为。

定睛仰望耶稣——惟有他是你的泉源,能确保你稳妥平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15-11-2008 07:2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引擎停了

作者∶查思博牧师

门徒出去,到处宣传福音,主和他们同工。
马可福音16∶20

我第一辆拥有的座驾是1957年的彭第亚克。一天,当我的车在交通灯前停下,旁边停著的是一辆1957年380匹马力的雪弗·康弗特宝,心想这辆汽车也熬不了多久。当交通灯由红转黄时,他随即脚踏油门,向前飞驰。大约过了五十英尺,汽车的引擎突然停了,於是他无可奈何停泊在马路中间,我微微一笑,在他身旁驶过。

许多教会也有类似的情况。我有幸於不同教会讲道,看到有些教会虽然地方大、会友多,更有好些有恩赐的,但这些教会的引擎都停了──既没拯救灵魂,也没改变社区。它们满有能力与潜能,却不能前进。

新约信徒会把他们的能力“以齿轮连起”,同往同闯。看看使徒行传便一清二楚∶在第二章记载,有三千人的灵魂得救;而到了下一章末尾,再有八千人得救;到了第十七章时,信徒竟被谴责为“要搅乱天下”的人。你能想象这种震憾的景象吗?耶稣赐下圣灵不单要让我们「感到」这股力量,更要让我们承认他是主,并帮助我们在收割的主回来之前努力收割。

今天就求神叫圣灵充满你,并叫你像汽车一般飞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5-11-2008 10:1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属灵与天生

作者∶查思博牧师

我们有这宝贝放在瓦器里,要显明这莫大的能力是出於神,不是出於我们。
哥林多後书4∶7

当我的属灵生命还很幼嫩时,总认为神会按我个人表现而决定是否爱我,有点像“论功行赏”这原则∶如果我的表现好,神就爱我;表现不好,他就不爱,於是我的情绪就像过山车一般忽高忽低。更糟的是,我身边许多人的情绪经常都处於高涨状态,在主里享受无穷的喜乐,即使是星期一仍能精神抖擞的上班,他们每早醒来也像在椽木上荡秋千,从没情绪低落的时候,也不会受到魔鬼的攻击,更能不住领受神的旨意。虽然我看到这麽多明证,我还是坚持自己的观点,即使有时我会感到羞耻、缺乏安全感,甚至有些不足之处。尽管我只是初信,也深感自己应该靠主更近,你的脑海也涌现过这种想法吗?

後来我读到保罗对自己的评价∶“这不是说我已经得著了,已经完全了;我乃是竭力追求,或者可以得著基督耶稣所以得著我的”(腓立比书3∶12),原来伟大的使徒保罗也是这样评估自己!我才晓得基督徒的生活并非天生,而是属灵的!“要爱你们的仇敌”(马太福音5∶44)也不是天生,而宽恕就更非天生。没有神的恩典,我们根本就做不到。

相信这一点就足以叫你投进耶稣怀里──这也是他的心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8-11-2008 11:4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砰!砰!砰!你死了!

作者∶查思博牧师

一粒麦子不落在地里死了,仍旧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结出许多子粒来
约翰福音12∶24

好友约翰告诉我,一次当他拿起听筒接电话时,对方即喊∶“砰!砰!砰!你死了!”他立刻认出那是他朋友的声音,对方继而说∶“约翰,我只想提醒你,我们每天都要死一回。”但要紧记这一点可不容易!保罗说∶“因为知道我们的旧人和他同钉十字架,使罪身灭绝,叫我们不再作罪的奴仆”(罗马书6∶6)。有时我意识到这个“旧人”根本没死──尤其是当我被中伤,又或是得不到我认为应得的好评而自怜的时候。相信你一定明白我的意思!

属灵与属世是敌对的∶信徒愿意服侍才可治理、愿意施予才可领受、愿意舍己才可得著生命。

耶稣说,假如你不愿意舍己,并把你的生命像种子般撒在别人的生命里,你永远也只会是“一粒”。但这里有一个能令你“结出许多子粒”的方法──把自己的生命不断投进那些枯竭的生命,因为耶稣说∶“你们中间谁为大,谁就要作你们的用人”(马太福音23∶11)。

有句古语至今仍是实在的∶“要进到殿堂先要经过仆人的院子。”今天请你深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9-11-2008 07:2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欢笑与歌唱

居家的日子,生活太匆匆,要到假日才有时间去看一两场演出。有些英国著名的笑匠,不仅可以让剧院满座,不可以让观众笑得腰都直不起来。

能让人大笑也是一种侍奉。

笑的种类很多,判别也很大。笑很可能被误用:无情的冷笑可以让人失去信心;心地不正的奸笑,下流且猥亵;还有狰狞的笑,幸灾乐祸,没有半点同情。可是真正的欢笑毫无疑问是天父给人的一种伟大礼物。

哲学家霍布斯说得好:“欢笑是上天给人意外的福分。”

那些能让人欢笑的人物可以说是为天父来服务人群。

我对那些伟大的笑匠总是心存感谢,他们像一切有职事的人一样,是在事奉上主,也在服务人。他们给世上男女的生活带来阳光,即使只有短短的一、二小时,也是大有价值的事。

另一件叫我难忘的事是歌唱。

我去威尔士度假的许多经历中,到今天记忆犹新的是圣诗的歌唱。主日晚上铜管乐队在广场上奏起音乐,成百成千的人群一起高歌。乐队指挥真是了不起的天才。能让广场上的男女老幼,用雄壮的声音唱出《基督精兵前进》、《教会根基》、《耶和华神,求你领我》等等。

威尔士的夏夜,日落很迟,夕阳中此情此景是何等的难忘。

这当然也是一种侍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1-11-2008 07:1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受人之赐

接受人家的赠礼也要讲究风度。

人家把礼物送到你面前,应该注意三件事。

有礼物必须接受。

送礼物而遭到拒绝最容易伤送礼人的心。

出乎爱心、不带不浪动机的送礼,是一种友好的表示,对一些不轻易表露感情的人来说,把礼物送人更不容易。这一类的礼物都应该接受。

对人家赠礼必须心存感谢。

这是我们说谢谢人家的机会。有时机礼物送了出去,一句多谢的话也听不到,常常要经过一长段时间,才能知道他是不是已经收到那份礼物。

“谢谢你”三个字再容易说也没有了。这也是最容易叫人听了高兴的三个字。我们应该求主:“让我能感恩,让我记得告诉人我心里很感谢。”有时候连耶稣基督都得问:“洁净了的不是十个人吗?那九个在哪里呢?除了这外族人,再没有别人来归荣耀与上主吗?”(路十七17-18)

收了礼物,必须用它。

送礼物的人有一半的快乐是看见对方在用他送的东西,这也是耶稣十分奇妙的地方。他把收到小得不能再小、几乎毫无价值可言的礼物,都会极高兴地加以使用。

耶稣最赞扬的一个人是把两个小钱放进圣殿银库的那个穷寡妇,主耶稣好像在说:天父会大大使用她所献上的。

给人要慷慨,受人之赐也要慷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楼主| 发表于 23-11-2008 07:2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乐观与悲观

“要是能有乐观的人打前锋,由悲观的人殿后,那是再理想也不过的事。”

这是英国首相阿斯奎斯说的话,说得很有道理。要是你打算做件大事,而能有这两种人同在你的工作人员里面,是绝对有益无损的。

认为天下无难事的人,有他一定的用处。

有一种人,遇到问题,会想出各式各样新奇的解决方法。这些方法可能不切实际,但都值得你考虑一下。

也有一种人可以毫无准备,却毅然决然的去干。

还有一种人相信“船到桥头自然直”,做了再说。认为这次做得不好,可以吸取经验,终能有好的结果。

也有一种人,什么事都抢着干,不问后果。

在情况恶劣,险象环生时,这些人都不是毫无用处的。

另外有一种人刚好相反,十分怕事。

他不到凡事都准备妥当,完全可以控制,绝不妄动一步。

他必须把前面道路上每一个弯、每一个角都看得清清楚楚,才肯走第一步。他谨小慎微,不轻易许诺,深怕招来失败。

希腊人喜欢把人分成两种:一种人是要从后面赶才肯走,一种人需要用缰绳拉才能走。这两种人在耶稣的门徒里面都有。

耶稣的门徒里面有彼得,也有多马。这两个人在布道工作中,担当他们各自的角色。

好的领袖两种人都会用,而且相得益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4-11-2008 07:4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能踩到底,就有了安全感

    在水里走着走着,忽然,一脚踩个空,那是什么滋味?在人生的路途上跋涉而行,忽然,你跌进深渊,那又是什么滋味?有一首古老的词这样写着:“常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在水里行,需感觉到大地的扶托,在生命途中行,也需要把握到某种力量的呵护。

    希腊神话里有一个寓意极深的故事,说到一个巨人,由于他的母亲是大地,所以,只要他的两脚踩在大地上,他与敌人交锋便永不败北,后来,他的敌人得悉了这个秘密,把他提离地面,然后,把他杀了。

    现代人的生活似乎遭遇到双重的提离,他们的脚再也无缘踩在柔软的褐色大地上,他们的心境也往往离开稳实的依赖而被悬吊起来。离开“土地”——使人进入一种枯竭机械的生活,但离开生命的支柱,却使
我们的心灵堕落沉沦。

    总之,现在人所过的现代生活是一种使自己被扼杀的生活。

    在人口高度密集的都市里,我们无法做到让双足踩上土地。身为一个城市人,我们永远不能梦想一个农夫站在水田中,让软泥从趾缝间渗出渗入的幸福。但我们的心灵必须走在一片坚实的土地上——那土地或许窄狭,或许崎岖,但其间每一寸都是稳妥可靠的,没有噬人的深渊。那路上也许有荆棘,但值得我们去受创伤,那条路也许遥远漫长,但值得我们一步步去烙印。

    但愿我们永远不致有一脚踏了个空的惶恐——在主耶稣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26-11-2008 07:0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电话亭与大教堂

英国大建筑师史各脱爵士是一个非常有名的人物,他设计过英国利物浦大教堂,也设计过街边的电话亭。

同一个人能提供宏伟的建筑和微不足道的小街景。

真正伟大的人绝不轻看小事小物。

史各脱贡献他的天才,建造了一座现代大教堂,也同样奉献他的才智,设计电话亭。

这正是主基督的好写照,祂是木匠,也是救世主,这位拯救了人类的主,也是为牛制造轭的人。

人在小事上忠心,才有资格做大事。

从这里我又想到:我们在大教堂里与上主说话,在电话亭里我们彼此交谈。

一个与弟兄不和的人,不能与上主有交通;凡能与上主有交通的人,也能与弟兄有交通。

电话亭和大教堂是人与人及人与上主交通的表征。我们两者都要,缺一不可。

无论我们做什么,必须尽力而为。要我们做体面的工作,通常都容易过要我们去做卑微的事。可是在对上主的侍奉上,工作没有大小的差异,也没有轻重的分别。

电话亭也好,大教堂也好,都应该专心尽力把它做好。



这里是一个小孩子自己写下的祷告:“主啊,帮助我们做个好孩子,又能够帮助人。”这是一个大体说来很完全的祷告。

祷词中没有说“使我们”,而是说“帮助我们”。

这个孩子懂得祷告不是要主替我们把事做成,而是让我们得到去完成这些事的力量。

祷词没有说“帮助我”,而是“帮助我们”。

要是祷告时能尽量少说“我”,多说“我们”,我们祷告的力量会大得多。

祷词所祈求的只是求主帮助做个好小孩。

俗话说:“上梁不正下梁歪。”只要主体好,其它的都会跟着好。我们需要的东西很多,但最重要的,是要立品。一个人如果站得直,其他的事无不跟着好起来。

祷词没有说帮助别人,而是说帮助我去帮助别人。

我们为他人祷告的时候,必须先问,我们自己能做到多少。单是为年老的人和孤独的人祷告,自己去不去探访他们;单是为贫穷的人祷告,却不去周济他们;单是为教会的差传事工祷告,却不自己捐献,这一类的祷告,是没有用的。有许多我们祷求的事,其实都是我们力量可以办得到的。

最完美的祷告,应该是:“主啊,求祢帮助我有力量去帮助别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7-11-2008 07:3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孝亲


当孝敬父母,又当爱人如己。
马太福音 19:19


但要叫世人知道我爱父,并且父怎样吩咐我,我就怎样行。
约翰福音 14:31


你们为什么因着你们的遗传犯神的诫命呢?神说:“当孝敬父母”;又说:“咒骂父母的,必治死他。”你们倒说:“无论何人对父母说:我所当奉给你的已经作了供献,他就可以不孝敬父母。”这就是你们藉着遗传,废了神的诫命。假冒为善的人哪,以赛亚指着你们说的预言是不错的。他说:这百姓用嘴唇尊敬我,心却远离我;他们将人的吩咐当作道理教导人,所以拜我也是枉然。
马太福音 15:3-9


站在耶稣十字架旁边的,有他母亲与他母亲的姊妹,并革罗罢的妻子马利亚,和抹大拉的马利亚。耶稣见母亲和他所爱的那门徒站在旁边,就对他母亲说:“母亲,看,你的儿子!”又对那门徒说:“看,你的母亲!”从此,那门徒就接她到自己家里去了。
约翰福音 19:25-2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8-11-2008 11:0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不要太忙(一)

我们常常只顾自己讲,不听人家说。

会说话的人固然不多,可是会听话的人尤其少。通常我们都是急于把自己所想所做的事告诉人家,不大愿意听人家所想和所作的事。大部分的人事实上并不真的想有对话,他们所要的是独语,间中说一两句敷衍客套好像也让人家发表意见的话,好让他们自己可以继续讲下去。

这种好讲话的习惯,甚至带进祷告里面。忘记了祷告虽然要说话,但也同时要求我们听。迫不及待把我们要天父做的事,或者我们认为天父应该做的事,向祂絮聒不休,以致没有时间来听祂要我们做的事。其实,保持缄默,学习听人家说话,是和讲话同样重要的。

我们常常只顾找生活,却忽略了生活。

市场上可以供我们买的东西多得不得了,要买便需要钱。有的人为了找钱,常常超时工作,做点兼职找外快,忙得不亦乐乎,没有工夫照顾自己的家庭。有的女人出外挣钱,疏忽了天父给她的儿女,也不能把家好好照顾。他们都太忙于找生活,反而忘记了应该怎样生活。

旧约有一个故事,说是有个人负责看守战俘,他分心忙于别的事,俘虏逃脱了。主人查问的时候,他只能躲躲闪闪找借口:“仆人正在忙乱之间,那人就不见了”(王上二十40)而结果是:“你的命就必代替他的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30-11-2008 07:4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不要太忙(二)

生活中有许多场合,要是太忙,反而会把最重要的工作忽略了。

我们常常忙于争论,忽略了祷告。

神学家之间彼此相轻,是大家都知道的事。生活中虽然少不了有争论,但是神学圈子里争辩的激烈,很难与其匹敌;甚至有些神学家因为不同意某人的看法,对其人作出人身的攻击。

在神学范围内的这种现象也出现在教会里。通常委员会开会总难免有争论,但是教会的委员会争论的激烈也是罕见的。讨论时百花齐放,有时是好事,但也是非常危险的事。要是讨论时,争得脸红耳赤,声音越提越高,讨论变成了吵架,在这紧要关头,我们要是能说:“让我们停止讨论,让我们一起低头祷告。”祷告不是要停止有益的讨论,但可以把它变成弟兄之间发自爱心的探讨。消除了彼此间的敌视。

我们常常忙于计划,反而没有时间思考。

我们很容易养成一种想法,以为行动就是生活。有些人生活的原则就是“去工作”,不问工作的性质是什么,只要能做就是好的。这种态度好比召来一部计程车,告诉司机说:“开车吧,越快越好。”司机问你:“去哪儿?”回答是:“只要拼命开,不在乎开到哪儿去。”

不错,想得太多有时会因太多顾虑失去行动的勇气;可是行动之前能够真正好好的想一想,不但可以减少许多困难,还能够让行动做得更出色。

用在思考上的时间绝不是浪费时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12-2008 07:3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年龄不同,各守其分

人生可以分为三个年龄区。每一个都有若干特色。

第一个年龄区以青年为它的顶点,特征是力量,是身体行动的敏捷;第二个年龄区是中年,有人生的成熟和自信。在这种年龄的人,他们的专业或事业都会有若干成就;第三个年龄区是老年。在这个阶段的人,经历丰富,思想老成,积累并有不少智慧。

人生最大的错误,就是已经到了新的阶段不向前走,仍旧滞留在旧的年龄区里。

不要扮年轻。

要有智慧,知道什么是自己应该退出运动比赛的时候。要有更大的智慧,明白是应该让年轻人自己去生活的时候。

英雄人物潘彼得强要自己常保年轻,终成悲剧人物。青春是富丽的,但可惜不能常住。我们必须接受这个事实。

人到中年,事业到达顶峰,我们的毛病是常常在那儿逗留得太久。

人可能会产生一种幻觉,以为自己是绝不可少的。自觉或不自觉的权力的欲望,很少人能摆脱一旦权力在手,便放不下;能够功成身退的人,其成就和他能立功一样伟大。

老年也有它的问题,必须小小心心不让自己变得固执、唯我独尊。做一个有性格的人固然很好,可是只顾自己有性格,却不断与别人冲突,那就不好了。

人生最大的一个困难,就是看见自己的子女和学生长大成人,自己从权威变得和他们一样,不容易从原有的心境走入新的心态。可是如果要和长大了的子女以及后辈处得好,一定要克服这种困难。

年龄不同,各守其分,这应该是我们的座右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4-12-2008 07:4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最重要的还是人

人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实体,我们必须记住这一点。

做学问的人应该记住它。

美国著名的教育家伊比,在他写的《上主在你里面》那本书中说出了他对教书的感受。他说:“我知道研究是重要的;可是我也知道人比解释他行为的注释更重要。”

社会工作者应该记住它。

巴黎的工作者中做社会工人的牧师都记住一句话:“要改变一个人,你得先把他当作一个人去爱他。”

做社会工人很容易把注意力放在人的环境上,反而忘记了人,其实人才是基本;人改变了,环境也会改变。

教会工作者应该记住它。做教会工作的人会误以为人生最重要的事是教会的体制、管理的方式、各种礼仪、祷告词、礼服等等。事实上最重要的是人的灵魂。不管礼拜的仪式多壮丽,要是人不能在里面找到朝见上主的路,再华丽也没有用。

神学家应该记住它。

神学家的毛病是把基督信仰过分知识化、以致于普通人茫然莫知所云。这真是大不幸。谁也别轻视神学家。但是能把更多的人带领来认识基督的人还是布道家,因为他关心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7-12-2008 12:4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你有受人批评之量吗?

考验人的一个最好的方法,就是看他怎样接受批评。

有的人听到批评会十分恼恨。

对人家的批评恼恨的人,会陷入三种不利的状况。

第一,因为他自认是世上最重要的人物,所以他不能居于人下,为一个领袖或任何目标的达成而服务。

第二,因为他自认只有他自己是对的,所以不能和旁人合作,一道行动。

第三,因为他不肯承认自己无知,有任何缺点。所以不能虚心学习,也不会有进步。

有的人听到批评意气用事。

有些人只要听到一点点批评的话,就会停手,把工作放下不干,就像儿童游戏,闹意气不玩一样。对这样的人不可以纵容他,如果他们要走,就让他走吧;没有他们,事情反会做得更好。

有的人听到批评会做出过分敏感的反应。

这种人感情分外脆弱,很容易受到伤害,也很容易灰心、沮丧。这种人听到批评,倒不闹意气,而是心灰意懒,把事情搁了下来。

有的人会虚心接受他人的批评。

我们常常听到古代的智都告诉我们说,真有智慧的人是能承认自己无知的人;一个能有真正进步的人,是明白学无止境,事情永远可以做得更好的人,因此他会不断想办法把事情做好。

满招损,谦受益,对自己做的事自满的人,永远不会进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9-12-2008 12:2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你会批评人吗?

接受批评固然是一种艺术,给人批评也是一种艺术。

有些批评完全是为了要刺伤对方而发。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差不多人人都有若干权力的欲望,有的人无情地残酷地批评别人,希望人家怕他、畏他。

批评他人可以是因为自觉了不起。

我们自认为比别人高明,看不起人家,挑剔人家的毛病,好像自己是个完人。事实上,谁能无过。

自以为高明而做的批评很少见效,因为缺乏同情。要批评他人,请记得布道家惠特斐尔德的名言,他看见一个人上断头台的时候说:“若不是上主的恩典,我也会去。”

正确的批评有两种:

为了把事情做好而作的批评。

圣诗作者以撒·瓦特少年时赴礼拜与父亲一道回家,嫌礼拜唱的圣诗太过于枯燥。他的父亲对他说:“你何不给我们写一两首好的圣诗。”瓦特立刻开始了圣诗的写作,后来成了英文圣诗作者中首屈一指的人物。

还有发自爱心的批评。

受不是盲目的,有爱心的人看得比谁都清楚。他不会让所爱的人过一种不应该有的生活,浪费有用的才能,或者走上一条会以悲剧结束的道路。

这样的批评里面,满有温柔、同情和了解,是一种出乎爱心的责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13-12-2008 05:5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不”

考验一个人的好方法,是要他做一件事的时候,看他会不会习惯上说:“不”。

人,不分男女,都可以分成两大类:一类是你找他帮忙时,他总会很自然的说“好”;而另外一类,总是说“不”。我有时候想,假如我要找一个同工,我不会先问他有什么学位、文凭,或者在学术上有什么成就,我要问的是:“他是不是乐意工作?”

最好的同工应该是你要他做什么事,他总是愿意说“好”的人。

可是不幸的是,我们在生活中,不但常常对人说“不”,我们也常常对天父说“不”。

我们明知有段路应该走,有件事应该做,可是我们总是说“不”。

这种情形甚至出现在祷告上。许许多多的人错用了祷告。他们不断用祷告来躲避他们相信会发生的事。他们祷告的态度,是有意无意间总是哀求天父改变祂的计划来将就他们的计划。对他们来说,祷告是要求主:“愿祢的旨意改变。”而不是顺服地对主说:“愿祢的旨意成全。”

要是我们不能学会对天父说“好”,生活里不会有真正的快乐,有的只是不满,憎恨和怨尤。我们也可以反过来说这句话:这世上有一种人,我们对他的要求可以经常说“不”;这种人就是我们自己。耶稣说:“若有人要跟从我,就当舍己。”(太十六24)他应当对自己的要求说“不”。

“舍己”这两个字也可以译作“放下自己”。有人向我们请求帮助,我们一定要学会说“好”;天父要我们为祂做什么,我们必须学会说“好”;但是对自己要学会说“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6-12-2008 06:5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绝不可失去的东西

人生有几件东西是绝不能失去的。

我们不应该丧失自制的力量。

一个容易发怒的人,是社会上一大问题。遇到脾气暴躁、不能自制的人,就像遇到火药管,处理不慎就会爆炸。人的脾气一来,会说出、做出事后深深痛悔的事。

发现死海古卷在中东的昆兰社团,是一个隐居的地方。古时候如果有人要参加这个著名的教派,第一个所要问到的问题,就是他的人际关系。换句话说,他要答复的最重要的一个问题是:“你和他人相处得好吗?”凡是想参加教会侍奉的人都应记住:要是和人处不好,别进去。要是有脾气,先把脾气去掉;要不然干脆放弃。

我们不应该丧失冷静的头脑。

一旦有危险或者灾难发生,最大的问题不是那些受害的人,而是那些张惶失措,呼天喊地的人。

诗人吉卜林说:“真正成熟的人的记号是:在你四周的人都失掉了理性、群起责难你的时候,你仍旧能够保持冷静的头脑。”

我们不应该失掉希望和人信心。

我们很容易是自己、对工作、对教会、对整个世界失去希望和信心。

画家笔下的希望之神大都是年轻且充满活力的,昂首阔步,笑对风暴。英国画家瓦茨(1817—1904)对希望的认识高人一等,他笔下的希望之神是满身创伤,衣裳破碎,伤口还在淌着血;手里的七弦琴只剩了一根弦,但是她的双目却闪耀着光芒。

这才是真正的希望——一种遭遇了人生万般坎坷,仍旧带着笑注视前路。对基督徒来说,这是又真又实的生活,他们的生命是充满了希望。这希望不仅止于今生,而且进入来生,是不朽的,是永远的。

自制的力量,冷静的头脑,充满希望的信心,是我们绝不可失去的人生三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7-12-2008 08:2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鼓励

世上没有比鼓励更能让人作出最佳的表现的。知道有人支持你,有人希望你成功,是人生一大安慰。

父母应该鼓励子女。

做父母的应该鼓励儿女。保罗说:“你们做父亲的,不要惹儿女的气,恐怕他们失了志气”(西三21)

雇主应该鼓励雇员。

若是要一个人有优异的表现,最有效的办法是给他一点称赞。

要是称赞的话出自一个意见受大家新生的人,不会引起骄气,反会让对方更谦卑。

教会应该鼓励教牧。

约翰·牛顿说他的父亲很爱他:“但他好像从没有要我知道他爱我。”

苏格兰人是一个比较不大愿意表现自己的民族,他们不随便流露自己的感情。这当然是好事,因为言不由衷的恭维人的话,可以味同嚼蜡,叫人恶心;但也不可以太过于不说话。

对一个讲道人说几句赞赏的话,价值胜过精金。

世界充满了批评,
让我们也说几句好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8-12-2008 11:1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你是怎么找到的?

一个木匠干活时,他的手表突然掉了下来。地上堆满了碎木块儿和木片儿,手表也不知掉到哪儿了。和他一起干活的木匠都帮他找,但还是找不到。后来,他们挺累了,就放弃了寻找,出去吃午饭。

午饭后,他们一回来,一个男孩手中拿着他的表,喊到:

“嗨,我找到了!”

那个木匠很惊奇地问:“你是怎么找到的?”

“你们都走了以后,我就一个人静静地坐在那儿,后来就听到你的表‘咔答、咔答’的声音,顺着这声音就把表给找出来了。”

在安静中等候神,在安静中聆听上帝的声音,可能是许多人需要学习的功课。人们终日劳碌,四处奔忙,寻找生活的所需,寻找人生的意义;殊不知上帝已经为他们预备了他们所需要的一切,他们要做的乃是停下来,在安静中聆听上帝的话语。

如经上所记:神为爱他的人所预备的是眼睛未曾看见,耳朵未曾听见,人心也未曾想到的。(哥林多前书2:9)

**我們常常只聽道人的聲音,而沒有留心聽主的聲音,所以事倍功半!我
要靜靜地聽主的聲音,事半功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宗教信仰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19-12-2024 05:00 PM , Processed in 0.161426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