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楼主 |
发表于 31-3-2008 10:0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echoloco 于 31-3-2008 02:38 PM 发表 
哈哈,因為本人是行動型的,今日中午就去她公司搬了好幾本美食書。
我特愛那本講魚生的,哈哈哈
不過,大米姐公司的停車場不是普通的容易找parking,而且保安不是普通的森嚴,
還有她竟然是在面向無敵吉隆坡景色 ...
那本鱼生的其实我觉得一般一般而已, 图片是不错, 但是作者的写功力好像还是差了那么一点点.
我的座位是很好景的喔! 无聊啊累的时候我就用脸贴住窗口看市景. |
|
|
|
|
|
|
|
|
|
|
发表于 31-3-2008 10:0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甜蜜蜜的大米 于 31-3-2008 10:04 PM 发表 
那本鱼生的其实我觉得一般一般而已, 图片是不错, 但是作者的写功力好像还是差了那么一点点.
我的座位是很好景的喔! 无聊啊累的时候我就用脸贴住窗口看市景.
看着看着,会不会突然间spiderman黏在你的窗口外面? |
|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31-3-2008 10:1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hswong 于 31-3-2008 10:09 PM 发表 
看着看着,会不会突然间spiderman黏在你的窗口外面?
有阿.....那些高空抹窗工人咯, 突然间吊下来,每次都被吓到. |
|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31-3-2008 10:2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
|
|
发表于 31-3-2008 10:2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
|
|
发表于 1-4-2008 12:0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
|
|
发表于 1-4-2008 12:0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甜蜜蜜的大米 于 31-3-2008 21:55 发表 
888 的确是这样做的.
我经常在书店碰到他拿PDA出来检查这本那本买了没有.
他的PDA里面有完整的买书单.
真的真的,吳兄會重複買書,又因為太多書沒看,忘了可真買過,
所以,他是很「專業」的買書人,會讓人嘆為觀止..... |
|
|
|
|
|
|
|
|
|
|
发表于 1-4-2008 12:0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甜蜜蜜的大米 于 31-3-2008 22:04 发表 
那本鱼生的其实我觉得一般一般而已, 图片是不错, 但是作者的写功力好像还是差了那么一点点.
我的座位是很好景的喔! 无聊啊累的时候我就用脸贴住窗口看市景.
我看是不錯的,因為我個人超愛吃魚生,不,應該說是日本料理,所以挺有共鳴的。
好懷念在日本的時候,吃的那些精緻料理哦..... |
|
|
|
|
|
|
|
|
|
|
发表于 1-4-2008 12:1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搬到的書如下:
1.千面美食家
2.蔡瀾逛菜欄
3.第一口沙西米
4.決戰時裝伸展台
5.台北觀自在
6.日本人真妙
翻書看美食的圖真棒!
可惜我都在玩減肥,最近真不敢亂吃,不然我一定約人去吃「日式不肥」.... |
|
|
|
|
|
|
|
|
|
|
发表于 1-4-2008 01:3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
|
|
发表于 1-4-2008 05:2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4-2008 09:3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大米于31.03.08 在kinokuniya
买了这本看起来像无字天书的书......
upload 有困难, 懒惰. 大家自己看看网上的书评吧!!
我不是一本型錄: I Am Not a Catalogue
作者/ 許舜英
出版社/ 漫遊者文化事業股份
出版日期/ 20080311
商品語言/ 中文/繁體
裝訂/ 平裝
◎本書榮獲
Appendix全球最佳生活讀物:雜誌、網站、電影╱影集
這本書也是許舜英出過最便宜的書
因為你沒看過“搶救貧窮品味”大作戰
因為再多的型錄,也不會給我們有品質的生活。
如果你認識許舜英,這本書很可能會讓你對她改觀
給所有對食衣住行很有意見的消費者,這本書非常實用
25開尺寸,大小剛剛好可以放進最新款的CHANEL 2.55包。
如果你聽過許舜英,又拿起這本書,還有什麼理由不買?
據說她買的東西曾被辦公室同事票選為最想要的夢幻逸品
你是一個大江建三郎的書迷也剛好喜歡Marni,這本書保證很合你胃口
你還是一個Kleenex小包裝面紙迷、酵母菌迷、60年代電影迷、洗潔劑迷、豆腐迷…
強烈推薦給對於如何把《經濟學人》當時尚雜誌,把《Vogue Paris》當行銷報告有興趣的人。
如果你沒聽過許舜英,但是吃過司迪麥喝過韋恩咖啡逛過中興百貨坐過LIVINA上過PCHOME看過TOSHIBA,這本書當然應列入你的人生必備。
如果你不認識許舜英,但是認識川久保玲、Martin Margiela、Philo Phobe、Suzy Menkes、Miuccia Prada、高橋盾、Consuelo Castiglionli,快買本書惡補。
PPAPER人氣專欄「許舜英 × 包益民對談集」
搭配細膩攝影圖片、全新版面風格問世
附錄許舜英推薦全球最佳雜誌、網站與電影
■本書目錄
Prologue " I'm not a catalogue":談許舜英的新書
1 明星西點麵包Cafe Astoria Confectionary
2 Durance薄荷馬鞭草洗碗精Durance Dish Washing Detergent
3 飛機上應該要讀的雜誌Must Read List On a Plane
4 小包裝Kleenex Tissue Kleenex Tissue
5 成人玩具——Visionaire公仔Visionaire Toys
6 川久保玲的Dover Street Market Dover Street Market
7 外國朋友來台灣,你會帶他去哪裡?Must Visit Places In Taiwan
8 Deli——正記南京板鴨Delicatessen
9 男人女人包包大對決!No Bag No life
10 如何編一本好看的雜誌how to make an attractive magazine
11 藥妝店Pharmacy
12 亞馬遜網路書店Amazon.com
13 配件Accessories
14 跨界合作Crossover
15 時尚產業最新現象 Trends and Phenomenon in Fashion Industry
16 零食的慰藉The Consolation of Snacks
■作者簡介
許舜英
現任意識形態廣告公司執行創意總監。多次被權威廣告媒體評選為「華文廣告界最具影響力的創意人」之一,也被兩岸三地最頂尖專業人士票選為「心目中最欣賞的執行創意總監」。曾以作品集《大量流出》在書市引領風潮。 |
|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4-2008 09:3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不是一本型录 : 内文试阅之一
《我不是一本型錄》談許舜英的新書
包:我們來回顧一下以往的對談的內容吧,我有些不太記得了。
許:明星咖啡館蜜餞、玩具,也有談包包呀、accessories,有一次是討論Dover Street Market,也有一次是Marketing的觀察,關於時尚、設計的潮流。
包:我記得有一次我們談商務艙,那是得到最多讀者回應的。
許:這樣很好喔。
包:據我所知,你將會有新書出版,這書什麼時候會出來呢?
許:預計三月。
包:我知道是有兩個版本,一個在7-11賣,另一個在一般書店。這些東西都是我們過去一年半在PPAPER的對談內容,然後有新的編輯方式跟照片。我一直想問你,對談這麼久,你自己覺得最有趣的回應是什麼?或許來自你朋友的回應,或其他人。
許:我不知道是不是很有趣,其實我也沒有特別去注意什麼response,而且我又沒有設立一個blog。之前我在公司的時候,有一個工讀生,做接待櫃台的工作,她的位置那邊有放一堆PPAPER,然後她有一天就跟我說,她也很喜歡萬金油,她其實不過是個高中生而已,但她是這個專欄的fan,以前我不能想像我會有高中生的讀者,這個專欄與我過去的創作最大分別是,這個對談的可讀性很高! 哈哈哈。好像很多人都可以被這個專欄啟發或得到什麼。我還蠻開心的。
包:我知道我們第一次談明星西點麵包,那個的影響力很大,我覺得那家西點麵包有一半是被你救活的。當然他們還是慢慢在經營,可是我認識的所有的人,都有因為那篇對談而想要去,陸陸續續也跟我說去過了。
許:他們去過後有覺得很滿意嗎?
包:有啊,我覺得那樣的店家不是給老外去的,就是我們平常會去,學生也可能想去,或是以前聽過卻一直沒去的人。我記得我們聊過,那篇對談的接觸面很廣,內容有講吃,也有講到其他的幾個特色。其實我們雜誌很少這樣報導。
許:這些對談,你覺得它有形成些什麼現象嗎?
包:我覺得其實有兩種讀者在看這個對談,一種是認識你的,一種是不認識你的。不認識你的比較好講,因為他完全是看內容,他覺得你講的東西很有趣,他會覺得,原來我是可以用這種方式來搭配deli、吃飯,我從來沒有想過泡麵可以這麼講究……等等,我覺得這是他在生活品質上的分享。那我們再講你的fans,大部分的人知道你,是因為他們是你的fans,你的fans對於你在台灣曾經做過的東西、你的名聲、你的成就都很瞭解,我覺得透過這一系列的報導,他們會對你有些更不同的瞭解,因為一般人不太容易看得到這個面向。百分之九十的人其實不知道你這一面,他們大概確定你是一個非常有品味、專業的人,而且你也出過書,你的書也是在講你的一些看法,可是這麼生活面的你,是沒有人看過的,你也沒曝光過,而且你用的方法是你自己來講,而不是別人來訪問你,但寫出來的東西卻不是你要的。你還是很控制你的話被聽到的方式,這些話很清楚是你要的,所以也就很精準了。因為這個對談是你自己編寫的,並不是我們寫的,我覺得這又增加了可信度,所以大家會覺得很棒。
你知道在這個社會中要提出關於deli 、衛生紙、萬金油,一個很獨特的觀點是多麼難的一件事,shopping就是shopping,買鞋就是買鞋,喝咖啡就喝咖啡,哪有那麼多學問,可是我覺得你offer了一個很棒的見解,所以我也很高興,我覺得它是值得收藏的,所以最後決定出書是很棒的,因為過去一年半裡出版過的東西,分成了六七八本PPAPER不好帶,也不好送人,我覺得把這個內容分享,出版成書也不錯。
我覺得我們今天談的內容,主要是繞著書轉,我們也加一些輕鬆的東西進來吧。我一直沒有問你一個東西,我很想知道你的想法,我相信我們夠熟,你也會告訴我吧?!中興百貨的這個事情對你的影響是如何?你應該有感觸的,因為你跟它的合作關係非常久。
許:我沒有很強烈的感覺,當然我做了很多作品,這些作品也是我對於時尚呀、美學呀、對於台灣環境美學匱乏的一些想法,而我的一些思考都在這些作品裡。但是,我覺得我還是可以繼續表達我的想法,因為我的想法不一定要透過某一個東西或品牌去表達。只是這段時間剛好不斷冒出很多台灣經濟負面的消息,我自己也在準備一些計劃,思考如何move on,這些事件並沒有給我太大的衝擊。
包:我相信你的fans也想知道你的想法。因為很多人對意識形態的認識是從中興百貨開始。而且你也很久沒有在我們雜誌上出現,最近有什麼計劃,預告一下?
許:讓我們Focus在下一個專欄吧,其實這段時間我一直有在蘊釀一些想法,在這個過程中,我對自己也有一些反省吧,或許是說,我發現生活美學這種東西,或是每個人的生活品味,它的發展或是敏感度的養成,可以是無所不在的。
打比喻來說,我最近去LANVIN的店,已經在final sale了,通常這時候因為是季末,該買的東西已經買了,也不會再抱大太期待,可是我到那邊發現一些鞋子,是這幾季很流行,幾乎是必備的一些Ballerina平底鞋,它有好幾個系列,例如有一款中間有個橫的帶子,是那種很典型的娃娃鞋,然後有一種pump(包鞋),是平底的,但有一點點跟,包在皮裡面,我完全被吸引住了。首先是它們的顏色,我發現這個設計師在顏色的運用上有其獨特之處,比如說「紅」色,他們的是略帶橘色及棕色的紅,是一種很complex(繁複層次)的紅,再如海軍藍,是帶點漸層效果的藍,這些顏色並不是很戲劇化的想討好你,而是含蓄的表達一種更高層次的品味。
同樣的鞋子不管是幾百塊到上萬塊,我從來沒有遇過那麼讓我欣賞的。再比如是鞋子的sole(外底)設計。通常很多鞋子買回來我都會在鞋底加個防滑的薄墊。但它呢,很特別,已經做了防滑處理,你看它的鞋外底並不就是一整塊光滑的皮底,而是在腳尖及腳跟的部位是略帶霧面的質感,只有中間部位是光滑的,再來就是約有一公分的高度隱藏在鞋跟的部位,而不是平到貼著地面,這也有考慮到步行的舒適感。我從來沒看過這樣的處理,好的設計就是會讓人感動,我發現在生活裡面,有這樣的時刻首先是要先有這樣的眼睛,你才懂得去欣賞,我本來沒打算買東西,最後卻也買了一堆,因為我覺得它的設計真的很細膩(refined)。
當然每個品牌都有它的設計哲學,而LAVIN不只是因為它是個大品牌,才有這種精緻細膩。就美學的角度,生活上的sensibility是蠻重要的。所以下一個專欄我很想把焦點集中在這方面。
這些東西我覺得存在很多地方,譬如說你去歐洲、去東京,你會看到他們的生活方式都在進化,也就是說,有些更好的城市生活價值觀,表現在建築、餐飲……各方面,更注重sustainability(永續、持久、耐用)的態度,畢竟不是每個人都必須生活得像一個fashionista(瘋狂追求時髦與流行的人)。流行還是集體的歇斯底里,就是很大的集體控制力量,但在這個同時,你是不是可以培養出自己呢?fashion充滿cli'che,現在,在媒體的力量、全球化的跨國力量之下,大部分人是很難不被影響的。如果你只跟
著流行的遊戲走,我並不覺得這是人類最需要的東西。
包:不過我也知道你的生活一直都是在用這些標準觀察與體驗事情,並不是最貴就是最好。而是欣賞對的東西。
許:我最近也在注意觀察一些Street Fashion。你在街上看人的時候,會覺得這樣好看,這樣穿不好看。我覺得這是很重要的能力,這對我們讀者來講是很重要的東西,如果他對style、fashion有興趣,他自己一些能力的訓練就是來自這些地方。我覺得一些大的媒體、時尚雜誌呀,都是給你看那些數百萬美元打造出來的超級名模照片,那些東西並不一定最有意思,但大部分人忙著追求流行,郤沒有從風格的角度去看自己。
包:我相信大家也會很期待我們的新專欄。我們過去幾次的對談,跟未來我們要發展的新合作,我覺得很重要的是,無論藝術、財經、設計、服飾、流行,對這些事情了解的基礎照理來說應該每個人都要有,這是基本。現在有些生活過得比較優渥的人,他能講出三瓶紅酒的年份,那他是否可以講得出LANVIN的三個優點?這應該要達到一種常識。
許:應該是說,大家在素養上應該有的基礎。
包:所以像你說學流行的人才會對時尚有興趣,可是我覺得這應該是每一個人都會有的。如果你去日本,會看到他們路上有好多很會打扮的人,你會覺得日本有日本的流行、目錄、規則,但最重要的是,他們有花時間在聊、在討論這件事。
許:我覺得這部份很重要,就是日本的消費文明比較高,因為他們消費者很有水準。消費者跟業者其實是同一回事,都是這個社會所生產出來的。日本有一些人是比較不追求流行的,但是他們會有自己的生活美學,這跟流行、時尚與否無關。例如日本有一些強調手感的東西,或是走樸素路線的商品,包括身上的購物背包如何挑選,還有桌子要用什麼材料,都是有道理的,有自覺的。日本有本雜誌叫做《sumu》,跟一般時尚雜誌大異其趣,你甚至會覺得那種美學是一種倫理學,是一種道德觀。
包:我覺得妳講得很對,這兩個的確要一起成長。因為反過來,有品味的消費者也需要有相同等級的店才可以。我常看到有些消費者最後自己做起了廠商,因為他很喜歡這些東西,所以最後他開了店,也許是傢俱,也許是服飾或是代理商。但是我覺得很難過的是有些店都開不久,因為這些店無法細緻化,因為他們需要被大量的認同,而這些就是需要大家都有更高的教育程度才行。所以就像LANVIN賣不過LV,並不是說誰比較好或差,但是差別就在於會不會被討論,通常在討論LANVIN的人都是時尚圈的,但是不該這樣,同樣花10萬元,當你去琢磨這其中的差別時,就會發覺為什麼有些人就是可以達到這樣的地步。
包:我覺得正因為你會觀察,而這種觀察是來自於你的經驗累積。但是其實當你已經累積到一個程度之後,你就會有一個穩固的角度,不論是去看一個企業或是去看一個品牌,甚至是家裡的一罐茶,都是有非常高的敏銳度,而這些就是你能夠分享給讀者,並且讓讀者建立自己的觀察力。我很開心當你休息一陣子之後,我們又可以開始有新的分享,然後把這些觀察的想法跟經驗分享給大家。
許:那你覺得我的新書如何?
包:我覺得這本書設計得很棒。而且有兩件有趣的事,很難得你會把整本書交給別人,而導致另一件有趣的事情,如果是在廣告這本書的話,那標題就是:「許舜英最人性化的一本書!」
許:哈哈哈!
包:因為書裡的字沒有顛倒、沒有反過來,書的大小剛好可以放在書包裡,但是我覺得這很符合你在書裡講的,就是生活的樂趣跟方式。另外還有裡面的排版跟攝影很細膩,我覺得很棒!
許:如果完全順著我一貫的傾向,我可能會覺得這本書不夠haut couture,但或許這本書就應該友善一點,而且既然找了很專業的出版人,就應該尊重他們的設計觀點。
包:我覺得有一點很重要的是,如果有某個人可以看完這本書並且接收裡面的建議,跟著去做一些事的話,那會很棒,他只花了一本書的錢,然後為自己的生活品味補習,這絕對是一件很好的事情。因為這本書不是精選集,重新蒐集之後只為了騙錢。這本書的內容被重新整理了,包括裡面的照片是花了很多心力去表現的一種新概念,我相信那會是一個很成功的作品,也會是讀者很大的收穫。
許:之前在PPAPER上刊登這些對談的時候,內容看起來好像很輕鬆,其實還是有我自己講究的「工序」,因為我自己就很痛恨言之無物、純為填充版面之類的對談。所以一開始從題目的策劃,我就有很多挑剔,必須是自己沉澱過,真正有想法的題材,而且不能太俗濫。再來就是在內容上儘量能夠涵蓋自己的心得,給讀者的建議,還有提供各種tips及infos,最後,也是最重要的,是文字的表達。通常第一稿是錄音的整理,這個工作主要由我的一個copy writer小豪來做,他本身對時尚產業也很有概念,所以整理出來的錄音記錄不會太不知所云,之後就是我自己的重新改寫,還要找資料做補充,務求能真正傳達自己最完整的想法,所以好的對談並不僅是「談」而已,最終還是要有rewrite的工夫才能發表。 |
|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4-2008 09:3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不是一本型录 : 内文试阅之二:1
我不是一本型錄》10.如何編一本好看的雜誌
許:我今天想談談如何編一本好看的雜誌。
包:這個題目很吸引我。
許:我覺得台灣本地的雜誌面臨需要轉型的階段,無論在哪一個領域,都需要一個新品種的雜誌和總編輯。台灣需要新品種的雜誌,可是他們沒有這樣的心態讓自己轉換到新的層面或是新的文化。有一些主題很重要,但這些雜誌無法承擔這樣的重量,讓一個很好的主題被作的非常淺薄,除了找一群人來閒扯一個主題,他們無法提出很好的見解,也無法給我們很有質感的訊息,他們對行銷的概念、對知識和資訊的品味都很有問題。
包:我想聽聽你對文學雜誌、財經雜誌、時尚雜誌,或是你認為社會需要哪一種雜誌,我倒是滿想知道你的想法。
許:等我一下,我拿一本雜誌給你看。(拿出《Granta》雜誌)
包:這是什麼?《Granta》Magazine of New Writing……我太impress了,我竟然不知道這本雜誌。
許:你不知道的雜誌太多了。
包:好吧,我不知道的雜誌太多。這本台灣買得到嗎?
許:應該買得到吧。
包:要不要談你喜歡的時尚雜誌?我以前一直很喜歡……在的時候的《Harper's Bazaar》,我現在喜歡《Paris Vogue》,因為是Carine Roitfeld主編。以前《Paris Vogue》並不好看,現在比較好。
許:即使是時尚雜誌,我喜歡的雜誌必須是要有東西可讀。以《Vogue》而言,我比較喜歡法國版,因為他們的總編輯太酷了,她自己就是很多時尚品牌的Art Director,而無論是義大利版或法國版《Vogue》,他們的魅力在於非常有文化,美國版《Vogue》就是缺少這種文化的魅力。
義大利版和法國版為什麼比較好看,我覺得與他們的編輯比較有文化修養有關,例如:義大利版或法國版《Vogue》當他們討論fashion時,完全是從藝術或是藝術史的角度討論。他們會引經據典地告訴你,60年代的衣服,或是引用一大堆藝術的背景知識(art reference)來討論style,除了很厲害的攝影之外,我更從裡面看見許多文化的背景知識,這些義大利人和法國人的編輯策略,不會讓我感到像日本雜誌那麼緊張,反而是很不經意地表現出一種品味、有文化感。
此外,義大利版和法國版《Vogue》的好看,來自於他們有一種很特別的美學,閱讀他們你不會只是想知道穿衣打扮的訣竅,或是誰穿什麼衣服,因為裡面的文學與藝術更有深度。美國版就非常物質化,永遠是報導很多名人,例如避暑他們會去什麼地方、用什麼東西、他們的避暑小屋如何如何。
包:義大利版和法國版《Vogue》介紹的主題都很有意思,甚至他們切入純藝術的觀點,不會比藝術雜誌差。
許:這是一種跨界的思考,也是我認為現在雜誌應該要具備的素養,尤其對於作流行文化產業的人來說,更是一種很重要的能力。
如果我是《Vogue》的編輯,除了要懂衣服,我也一定要懂文學。時尚雜誌對文化及文學應該具備自己的態度和角度,並且呈現在他們的文化版面上。時尚雜誌如果不放文學專欄也就罷了,但是要放就要放最棒的,找最好的作家來寫。很多台灣時尚雜誌會有一些專欄,但是那些作家都讓我感到慘不忍睹,一個人的品味應該全面化。
包:我常常注意到台北很多人穿的很好看,偶爾有幾個打扮很有品味的女生,坐在café裡喝咖啡,但是手上卻在翻壹周刊。
許:很多人會有一種錯覺認為看時尚雜誌是一件很淺薄的事,我認為時尚雜誌真的應該提昇自己的眼光和基本的素養,讓他們的專欄和人物能多一點文化企圖。你知道早期《Playboy》的小說和專訪是非常棒的……
包:《Playboy》是很文學的雜誌。
許:(笑)對。
包:《Playboy》在那個社會和那個時代是最前衛的。
許:雜誌編輯基本上需要精通各種事情,並不是只懂天天找衣服拍照。台灣有很多東西被切割的很開,像是時尚或是八卦就屬於娛樂類,藝術或是文學就是屬於文化類,這代表我們的雜誌編輯沒有一種眼界,因為現在早已經不是這樣的時代了。
我看台灣的文學閱讀雜誌,發現他們似乎不知如何打開讀者群,如果我編文學雜誌,我就會用金城武、梁朝偉、Rain當封面,這不代表我很墮落,或是我只懂得很原始地要吸引偶像的fans,而是我不覺得Rain不會讀書,我也不覺得金城武不閱讀,如果我讓金城武推廣閱讀這件事,我能不能獲得更多的讀者?
我常常聽到一種論調,雜誌需要時尚感,這個說法並沒有錯,但是你要如何定義時尚感?如果你所定義的時尚感是那種最膚淺的,那不過就是包裝,但我認為所謂的時尚感應該是一種hip,而不只是膚淺的包裝。像是這一本雜誌《Granta》,它看起來很嚴肅,但我覺得它時尚的不得了,時尚是一種精神,並不只是美編很漂亮或是照片很厲害而已。
《Time》這一兩年做很多特別議題討論設計和造型,討論最新的潮流和lifestyle,而且你會覺得很好看,也很時尚,《Newsweek》也會作Jet setter(富商名流)這樣的人物,《Economist》也討論很多與生活品味和文化創意相關的內容,他們知道對於現代生活必須要有敏感度,而且他們的角度也不能跟《Vogue》或《GQ》一樣,這就是我認為無論哪一類型的雜誌,都需要找到新的議題、新的角度以及對資訊具有很不一樣的品味,提供給讀者一份好吃可口的雜誌大餐。
我不知道我們的雜誌編輯,是看太少雜誌還是他們沒法融會貫通,無論哪一個領域的雜誌,他們都缺乏找到一種視覺語言或溝通語言。例如商業類的雜誌,他們試圖做與文化創意有關的內容,可是他們怎麼做怎麼不對,那些編輯根本不知道如何去進入文化創意產業,他們的思考都還是很單向,缺乏一種敏感度,也沒有真正的sense,碰觸生活品味和文化創意產業議題,反而突顯了這些商業雜誌最弱的地方,每次看他們編出來的內容,總讓我感到很銅臭味,沒有一種魔力,為什麼商業雜誌不能很迷人?
包:那些你喜歡的國外雜誌都有自己的觀點,他們是代表性的告訴你應該怎麼看這些議題。但是台灣的雜誌長期以來都是在報導資訊,變成他們不需要觀點。資訊不發達的時候,報導資訊就是一種很聰明的做法,但是現在資訊已經發達到LV有哪一間店你不知道的?我們已經不需要從雜誌得到資訊,就算要報導LV,也不能只是拍幾張照片,然後說辦了多大的party,而應該要告訴我LV為什麼要作這些事。現代的雜誌需要新的、獨特的角度,就像是你所說的時尚雜誌也可以來談財經,LV的公司財務報導(是有個專欄嗎?還是【商業財經報導】?)就很棒。
許:我們的雜誌編輯還沒有找到新的、能代表自己雜誌姿態的角度,這裡面需要很多素養及用功。他們需要懂商業、需要懂行銷、需要懂媒體溝通,需要懂趨勢,還要有美學與文化的素養。
包:可是在國外,雜誌編輯每個人都必須是這樣,他才能成為雜誌
編輯。
許:一個雜誌編輯如果連這樣的趨勢感都有問題,他又如何能就一個趨勢寫出自己的觀點呢?
包:我覺得是能夠領導、有前瞻性的觀點。大部份財經雜誌天天挖八卦,哪裡趨勢好,石油什麼時候漲。
許:台灣的商業雜誌就是非常不stylish,因為整個商業的環境都在改變,今天連高科技產業都這麼講時尚、講流行文化。
包:國外的雜誌編輯和總編輯的權力在社會上是非常重要的,因為他們分析未來,但是我期待看到他們發展更多的產業,例如《Vogue》可以開學校辦教育,可以開餐廳,因為他們有觀點的時候,就可以去影響生活的各個層面。
許:《Wallpaper》比較有這樣做。
包:每一本雜誌只要有觀點就可以這樣做,但是大部分的雜誌都沒有觀點,他們只是提供資訊的場所。
台灣雜誌是靠廣告贊助的行業,但以後只會越來越困難,預算只會越來越少,也會有越來越多雜誌一起競爭,所以必須要趕快找出觀點,才可以延伸你的企業。像是財經雜誌去做財經的研討會,或是財經學校的訓練,都會比你和我辦財經學校更有吸引力,但是你必須要先有一個主張,也就是你怎麼看待商業,像是現在國外的CEO都在講操守,你的雜誌會怎麼看這件事。這些都是雜誌需要扮演的角色,所以我們為什麼喜歡看國外的雜誌,因為他們能給你很棒的觀點,台灣太少有前瞻性的觀點,大陸現在還在用膚淺的視覺,但是他們的文化有這種前瞻性觀點的需求。
許:你還喜歡看什麼雜誌?
包:我喜歡英國版的《Elle Decoration》,因為他們真的用很豐富的色彩描繪很多東西,就像一本豪華版的IKEA,而且不像義大利版的《Elle Deco》高不可攀,這樣的雜誌台灣以前很難做到,但是現在比較有可能出現,而大陸的可能性就更多。
我還喜歡看一本《NEO 2》,這是一本西班牙文雜誌,拉丁美洲在時尚界還只是小角色,但是巴塞隆納、畢爾包、ZARA、Camper這些東西讓西班牙慢慢在時尚界扮演了重要的角色。這本《NEO 2》就很獨特,因為你很少看見西班牙對時尚的觀點,這本後面也有英文翻譯。
許:這是什麼樣的雜誌?
包:這是時尚雜誌,但是有很多藝術,它幾乎是《i-D》和《Vogue》的綜合體,沒有那麼glamour的時尚,但也沒有underground到讓你覺得是小孩子看的。
令我驚訝的是當你看完德國、英國、法國、日本的雜誌之後,還可以在《NEO 2》上看見他們介紹一位中國家具設計師,而且是我在任何一本雜誌中都沒有看到過的,我覺得這很難得。那位中國家具設計師把古代中式的椅子切一半,中間用黑色壓克力延長作成沙發,這是我第一次看見對當代中國的介紹,而且是非常原創的。另外,像是《TANK》、《Purple》這些雜誌都已經是過去的東西了。 |
|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4-2008 09:3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不是一本型录 : 内文试阅之二:2
許:什麼樣的雜誌給你最多的訊息?
包:我覺得英國版的《GQ》不錯,因為英國人是很會批評的,所以這本英國版《GQ》會批評政治、運動、吃穿,它比較接近你想要的那種時尚雜誌,至少我覺得那些專家的觀點比其他雜誌要嚴肅一點。
許:我可以感覺得出來,這些好一點的時尚雜誌所呈現出來的輪廓是一個家世很好、會穿會吃,但不是一個沒大腦的人,他們的生活裡是有文學藝術的。英國的男性雜誌比較崇尚這樣的品味,非常有教養。
包:而且是每一個方面都非常有教養。他們介紹車子的角度也很特別,會找家庭主婦來試車。
許:台灣最不進步的就是汽車雜誌,每一本汽車雜誌都像是二手車雜誌。
包:汽車雜誌要改變的第一件事,就是不能在汽車雜誌裡放汽車廣告,應該是讓LV、GUCCI這些精品來支持你,這樣就能真正獨立自由的去評論對車子的看法,不然台灣的年度風雲車款就是每年廣告預算最多的車子。
許:你有沒有看過日本的汽車雜誌?其實汽車雜誌就是玩家雜誌,就是給那些要開最好的汽車,過最好的生活的人閱讀。在日本汽車雜誌裡會有小說,因為汽車代表一種lifestyle,你能想像台灣搞汽車雜誌的人能有這種品味嗎?所有最讓人流口水的車子,到了台灣的汽車雜誌裡看起來卻像個癟三。汽車應該是很sexy的商品,可不可以給我一本sexy的汽車雜誌!
不只是汽車雜誌,所有的雜誌都必須洞悉整個流行文化與消費文化的改變,才能給大眾最好看的東西,才能夠引領讀者,可是台灣很多雜誌已經變成廠商置入式行銷的工具,這樣誰還想要看雜誌?
包:我認為台灣還缺乏一種雜誌,就是類似《Brutus》或是《Pen》這一種很講究的男性和女性的品味雜誌,一種對於生活標準的探討。我常常覺得台灣人作雜誌的品味,即使他們討論的題目具有一定的品味水準,但是編出來的東西卻沒有品味。大部分的問題來自於美編,同樣是呈現一壺茶,質感和美學就會差很多,我感到很可惜。
許:你說的是設計的問題。
包:如果單從視覺來批判這件事,十年來,我們的雜誌設計沒什麼改變,沒有嘗試新的方式。
我跟你說一個台灣作雜誌的迷思,台灣的雜誌是要靠版面設計來解決視覺的問題,但是國外的雜誌不需要,因為他們有很棒的攝影,視覺本身就把故事說到很滿,編輯只要挑幾張好照片放滿版就行了,不需要花其他功夫。
因為每一張照片都是驚人的,文字即便密密麻麻寫完一篇也無所謂,因為整體編起來是很乾淨的。但是台灣的雜誌因為沒有好的素材,照片都不能放太大,所以每一頁都是文字少少的、圖片少少的。
許:為什麼沒有好的視覺有很多原因,第一,我們根本沒有這樣的天分。第二,辦雜誌的人沒有投入太多錢去作好的製作,最後變成一種惡性循環。我幾乎看不到什麼好的攝影師和作品了,雜誌的產業沒有辦法groomed一些人。
包:你用groom這個字很好,產業本身沒辦法培養出人才。
許:對,沒有辦法給有能力的人機會。
包:世界上很多有名的攝影師像是Mario Testino,都是被培養出來的。當然,他本身的條件就很厲害,但是雜誌社給他很好的機會去拍很多精采的時裝,之後他就變成大師了。
許:不只是沒有辦法培養人才,現在更糟糕的是人才外流。我們講平面攝影師、平面設計師,在社會裡是多麼重要的一種人,無論是一個企業、一個品牌、一個社會的樣貌,都需要這樣的人才,可是你數得出來有幾個人?像我們這樣的人尤其是不被這個社會善待,社會不會給你機會。但是每天打開日本的雜誌,甚至大陸的報紙,他們已經開始關心他們的社會應該如何培養出這樣的人才,更不用說歐洲的時尚文化大國,關心用什麼政策、用什麼教育制度、用什麼方式,培養全世界行銷這樣的人才……
包:雜誌和廣告都反映出一個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因為含括了文學、美學、時尚,清楚反映出社會的動態。以前,我們能在雜誌上看見所有的菁英份子,用很少的金錢就能得到眾人的智慧。
許:我們應該
談一個問題,台灣的雜誌缺少什麼?我覺得缺少一個好的總編輯,他就是一個完美的男人或是女人,不只是有品味,懂得生活,他還要非常有常識與文化,有了這些之後,人才會有觀點。
好的雜誌對我來說,永遠只要作好一件事,就是What’s next?雜誌編輯有專業的一面,這個專業的標準是非常高的,除了他個人領域的專業,還需要有行銷概念的專業。而總編輯很重要的原因,在於很多領域、很多商品、很多模式、很多消費行為都在改變,幾乎每兩、三年就會看見新的標準和模式出現。
我最近看到一本美國的雜誌叫做《Psychology》,它就像是《張老師月刊》,但是像這樣的大眾心理學雜誌,就要有一種新觀點。現在有心理問題的人這麼多,所以一本具有smart市場性的心理學雜誌就會受到歡迎,例如它會用梅格萊恩(Meg Ryan)或是荷莉貝瑞(Halle Berry)當封面,這些名流也是普通人,像梅格萊恩最近遇到婚姻、事業的問題。重點是現在的心理學雜誌和5年前的心理學雜誌,看法、觀點就會很不一樣,這些變化在台灣的雜誌上看不到,很多雜誌都是十年如一日。
包:剛剛你說到雜誌要作到what’s next,台灣的標準比較低,因為像《Paris Vogue》是全世界在看,可是台灣的雜誌從來沒有想過我們說的話,倫敦的人會不會受到影響。
許:雜誌必須呈現一種up to the minute的速度和敏感,這不代表雜誌是一種速食,而是它必須要消化的很好,可以比別人更快看見什麼正在改變,如果雜誌無法提供這種東西,甚至落在我們的後面,我們為什麼要看這種雜誌。
包:他們會擔心,80%或90%的民眾沒有像你這樣的需求。
許:這是最爛的藉口,他們沒有那個能力滿足我,不表示他們可以擁抱更多的人。
我覺得這不是環境的問題,是專業領域人才的問題。他們沒有提昇,沒有與時俱進,不知道雜誌需要的discipline和sensibility,他們不知道要如何自我改進。我看見那些雜誌還有很大的成長與進步的空間,但是他們並沒有看見。
我剛結束日本電通請我參加他們在坎城廣告節的研討會,這次的研討會有兩個主講者,另一位來自泰國,我是代表台北。我在坎城看見世界各國的品牌、廣告公司在努力積累自己、展現自己,但我覺得最可悲的就是在坎城看不見台灣的媒體,聽不見台灣的聲音,我有一種孤兒的感覺,我感到有一點諷刺,也有一點傷感,我的社會不給創意和文化任何支持。
包:當新加坡開始意識到自己不在中國附近的地理劣勢,他們就像泰國一樣,想盡辦法讓新加坡和文化創意產業產生關係,開始從稅法、舉辦很多 創意研討會作起。這次米蘭家具展的Singapore Four,就是用國家的力量去捧四個設計師。如果你可以想像我們國家的錢都花在什麼奇怪的地方,那麼新加坡花的經費對我們國家來說,實在是太少了。新加坡要培養四個設計師參加米蘭家具展,一年不用幾億就可以培養出來,這些人最後還是新加坡人,全世界會對新加坡有更正面的看法。
許:我的一個客戶是中國設計師服裝品牌,他們現在準備要參加法國時裝週,我看到他們和國家的協會與政府對話,他們認為國家應該支持他們去巴黎參展,因為這不只是個人的事。其實看世界上其他國家的例子,國家必須要有這種眼界(vision)、這種心態(mentality)、這種態度(attitude),而台灣現在是在一個危險的邊緣。 |
|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4-2008 09:4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不是一本型录 : 内文试阅之三 : 1
《我不是一本型錄》11.藥妝店Pharmacy
許:我一直覺得「藥」是一種很有美術感的東西,在很多現代藝術的創作裡,常常用藥來表現。當我看到Demian Hirst(編按:英國概念藝術家,喜以生與死、醫藥、科技與道德為創作主題)的Pharmacy餐廳時,馬上就覺得是個smart chic的概念。
對於「藥」我有一種很奇怪的著迷,不是生理上的癮,而是對於藥有一種美術上的著迷。我以前做過一支口香糖的廣告,裡面就充滿了「藥」的符號。除了藥以外,關於藥周邊的商品也讓我覺得很有意思,像是藥盒之類的東西。
包:我覺得藥很有現代感。我有幾個對於藥很特別的經驗,第一個是普拿疼,因為我有偏頭痛。第二個是新加坡的虎骨膏,它讓我覺得藥很漂亮。
許:我發現我們兩個人好奇怪,有幾個中國的東西我很喜歡,其中一個就是你剛剛說的Tiger balm,虎標萬金油。
包:就是那個虎標萬金油,我覺得它怎麼會這麼漂亮。
許:原來你也喜歡虎標萬金油,我也很愛這個東西,每次坐飛機的時候,我常常會向空服員說:我頭痛,給我一個虎標萬金油。
包:每一次看萬金油的包裝設計,我都會覺得它實在太完整了,它很古老,同時也很專業。
許:就是很異國情調,又很中國。
包:你覺得它好像什麼東西都做對了。
許:你不知道是什麼原因,但是它一直都沒有改變,然而,這種什麼都沒有變,我認為實在是太聰明了,你不知道經營虎標萬金油的人是真的聰明,還是他們只是懶得管。虎標萬金油有好幾種,早期有出小罐紅色的,上面有一隻黃色、浮雕的老虎,以前的虎標萬金油顏色接近琥珀色,現在出的改良版,就像是軟膏。
這些中國的成藥,尤其是很古老的或是華僑用的,無論是在馬來西亞還是新加坡,無論是塗抹的油還是內服的丸、丹,我都很喜歡。
包: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保濟丸,小小的一罐裡都有一張標籤。第一我每次拉肚子,用保濟丸都滿有效的,第二為什麼它會做成這麼多小顆,一定有它的原因。藥就像是車子,它的美感完全和功能有關。
許:我不知道你小時候家裡的情形,在我小時候家裡就有很多這種華僑的古老成藥,除了有保濟丸,還有一個東西很酷,現在可能已經沒有了,那是一種解毒的藥,像是喉嚨痛、火氣很大或是什麼地方腫起來,感覺身體裡好像有毒的時候,它可以幫你解毒。那個藥非常的漂亮,是用一個非常小的黑色葫蘆形罐子裝著,放在一個織錦的盒子裡,就像很多中國式、外面裱一層布的錦盒,然後,倒出來是很多黑色的顆粒,非常非常小的顆粒,小到比一個鉛筆筆尖還要小一點,一次可能要吃十幾顆,可以幫你清熱解毒,還記得那個叫「六神丸」。
這些藥從商標設計、盒子設計到宣傳單、裡面的說明書、還有說明書上那種早期賣藥的文字,都讓我非常喜歡,即使到現在還可以看得到一些插畫,都是很久以前的版本,沒有什麼改變。
包:你說到小時候,讓我想起以前我外婆吃的一種藥,它是用蠟包成一顆圓形的球,我的外婆會叫我阿姨從新加坡帶回台灣,一次只能買三顆,然後一顆好像要5000到10000台幣,然後她會把藥好好地放在抽屜裡,我小時候一直把它當作是仙丹,到後來我才知道那是吃更年期的藥。
許:我知道你說的那個藥,外面是一層白蠟,服用的時候要把蠟打開,裡面會有一顆藥丸,看到這種藥真的會讓人覺得是一種仙丹,而且外面為什麼是用蠟封起來,以前的人對包裝的想法,讓我覺得非常有智慧,我不知道你的看法如何?
包:它完全表現出那個藥的神奇。
許:當然那些丸那些藥的成分,其實用的時候要很小心。據我所知,中藥裡面的觀念是那些很小顆的藥,有些是含有劇毒的,吃了它可以解除某一些症狀,其實就是以毒攻毒的觀念。
有一段時間我超迷戀中藥,以前會覺得中藥房是一個非常具有美學的東西,甚至包括從診斷的形式到用具、傢俱等等。
包:長春路上不是有一間北京的中藥房?
許:你說的是北京同仁堂。
包:現在的人收藏的中國傢俱裡,有很多都是藥櫃,那種有很小抽屜的藥櫃最迷人。
許:我不懂古董,那些玩古董的人一定會研究這些東西,但是我覺得中藥很特別,完全是一種fantasy,很多文學作品也與中藥有關,像是胡慶餘堂,還有電視劇「大宅門」也是關於中藥房的故事,還有那些中藥材也非常迷人,我曾經很想要編一本書,完全想要呈現中藥材的美感,以及中國草藥和中國藥房的美學。我記得一位台灣女作家李欣倫寫過一本書叫《藥罐子》。
包:我覺得中藥很神奇,它就是包在紙裡的藥材,可是你可以把它磨成粉,熬成湯,也可以拿來敷,中藥有好多種使用的方式,也有各種不同的效果,把幾千年來的知識,變成今天中醫的方式,就比西醫的變化多很多。
許:中國醫學當然有它的專業,但是光是從美學的角度來看,無論是以前的中藥房或是後來被量產的成藥,我覺得都是很有魅力,也很有想像力的,而且這些都是中國特有的東西。
包:我還有一個印象很深刻的,就是川貝枇杷膏,它算不算是藥?喉嚨不舒服的時候,喝下去就會讓喉嚨涼涼的。另外一個是龍角散,這個東西是從日本的來。
許:龍角散就比較沒那麼有魅力了,龍角散和日本的很多成藥一樣,都是在裡面具有漢方成分,我相信韓國一定也有很多類似這樣的東西,他們都具有源自於中醫漢方的傳統。
包:這些成藥讓我印象很深,他們不只是治我的病。從我很小的時候,這些藥就讓我覺得很神奇,即使那時候我完全不懂什麼是設計,我也不知道為什麼。像是龍角散就是包裝得很精密,給人感覺很科技的一種配方,或是川貝枇杷膏看起來好像沒有什麼設計,可是你知道這就是很古老,但是很有效,無論他們是用古老,或是高科技,或是裝扮的很現代,他們都有自己的特性,所以藥的包裝真的很厲害,但是這些作藥的人是誰?他們就是一群醫生、一群科學家、一群搞生化的人。
許:以前的企業家一定很注重商標,他們可能會找專家作這些商標,找人去寫那些宣傳單說明書,而這些東西就是一種以前的民間美術,有它的文化性。你平常會在家裡放什麼藥?
包:我不知道胃乳算不算是西藥?
許:當然算啊。
包:OK,我家裡一定會有胃乳,因為胃乳對我而言是全世界最神奇的東西,它可以在15秒之內讓你的胃有一層薄膜,我覺得它就像是一種白色水泥。吃頭痛藥還要等30分鐘,但是吃胃乳很快就可以紓解。胃乳有一點像乾掉的牛奶,味道有點涼涼的薄荷味,但它其實是一種沒有味道的東西。
許:它是不是很難吃?
包:有一點。
許:我前一陣子胃痛,就有人叫我吃胃乳。
包:我出去旅行就會帶保濟丸,不過我其實更喜歡用的是黑色的正露丸。
許:我旅行的時候一定會帶一個包包,其實就是一個藥包,裡面會有一些頭痛藥、過敏藥,尤其過敏藥更是不能隨便亂吃,所以我會有一兩個固定的牌子,像是Clarityne(納寧錠),
還有一些用來調時差的藥。
包:台灣好像沒有辦法買到這種藥,但是在美國到藥房就可以找到,叫做Melatonin。
許:Melatonin就是褪黑激素。
包:在台灣要有醫生處方箋才可以拿到這種藥。
許:還有一些營養補充品,我不知道你會不會吃這些東西。我家裡有一大堆這種東西,有時候買太多了,所以常常要丟掉一大堆。很多人覺得中國人很愛吃藥,台灣的觀光客到日本就會大買特買,藥變成了採購的項目,可是我發現不是只有中國人愛吃藥,我特別注意到有兩個民族也很愛吃藥,一個是日本人,另一個是法國人。在法國你幾乎走三步就是一間Pharmacy,藥房就像是7-11,日本也是如此。這兩個民族對藥、對藥物治療是非常非常敏感的,我想這與文化、生活方式有關。吃藥這一件事,不同的民族有不同文化上的原因,例如中國人喜歡吃藥是因為保健強身,但是日本人和法國人吃藥是因為他們對於外表及身體非常敏感,而且他們的藥房文化對我而言是非常有魅力的。
他們的藥房文化其實不斷在改變,從早期Drugstore賣一些醫藥的東西,但是慢慢地,他們把醫藥結合美容,後來就出現一個新名詞「藥妝」,顧名思義就是把藥和化妝品結合,所以除了一般成藥之外,還有出現各種健康食品、美容的東西。這幾年的趨勢就是美容與藥的關係越來越密切,光是這個我就可以說一大堆了。
去法國旅行和去東京旅行的時候,我都很喜歡跑去藥房,藥房現在已經變成我必逛的地方,他們的藥房是你可以買很多小東西的超級通路,在裡面不只是賣藥而已,還可以找一大堆有的沒的商品,從美容到排毒到使皮膚變好的,日本有很多這樣的產品,法國也有很多草藥的商品,尤其這幾年特別流行天然草藥,歐洲本身也具有這種傳統。
我記得日本有一個連鎖藥妝店叫做松本清,Matsumoto Kyoshi,我可以在松本清裡面逛一整天不出來,他們有一家店在銀座最熱門的地段,就在靠近Hermes的附近。這一家松本清非常有名,因為他們曾經拍過幾個很好玩的廣告,所以變成大家很喜歡的一家店。倫敦也有一間很有名的連鎖藥妝店,Boots,我也認為它是酷得不得了的地方,可是它一到台灣就變得沒有那種個性了,可是在倫敦,Boots這樣的地方可以是最hip的。
包:他完全是一個lifestyle,完全是一個購物中心。
許:我剛剛說的松本清,也是一種通路革命,改變了你過去買東西的方式,就像是7-11這樣的便利商店,只是他賣的是藥、美容商品和一些有的沒的小東西,我很喜歡逛這樣的地方,在日本某一些店會有一整層都是賣這些東西,它會提供你想要過比較舒適的生活所需要的東西,像是各種瓶瓶罐罐的容器、敷眼睛的眼膜,我還買過一個充氣的枕頭,讓你可以躺在浴缸裡泡澡,這些和藥有關的東西,並不是只有藥本身很迷人…… |
|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4-2008 09:4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不是一本型录 : 内文试阅之三 : 2
包:你講的東西,基本上變成是Boutique Pharmacy,藥店本身的lifestyle、種類和選擇的方式,變得很現代。
許:松本清並不是非常boutique,它其實是亂七八糟什麼都有。像是Boots,你也不能說它是boutique,但是Boots最早出現的時候,它的概念就是很不一樣,會讓你覺得Boots很都會甚至於很hip。我有一次在《Wallpaper》裡一些討論雜貨的地方,看見一個在冬天很冷的時候可以用的傳統橡皮熱水袋,然後我看下面報導有什麼地方在賣,結果是Boots,我覺得這就很酷。
包:英文叫做Remedy,就是醫藥之外的商品,生活上的一些補助品。
許:對我而言,藥本身的形式,就讓我覺得非常迷人,無論它是一顆藥丸,或是一個小玻璃瓶,裡面是要注射的液體(essence)。那種小瓶子你不覺得很美嗎?
包:妳從來沒有看過這些西藥的圖形和字體設計是不對的。為什麼會選擇這個顏色,其實都有一定的道理,不會是隨機的,在醫學上,這些藥的設計都有原因,非常複雜精緻的。
許:我印象中做的最好的還是法國,瑞士也還不錯。
包:你剛剛說法國的藥很先進,法國人作了一個影響全世界的藥,RU486,是全世界第一個可以去醫生那裡服用的藥墮胎,在十幾年之後美國才進口這個藥。
許:藥有幾個面向讓我非常有興趣,除了和藥相關的包裝、材料、瓶瓶罐罐之外,我對於什麼時候吃什麼藥的資訊也很著迷,我常常會問一個嫁給醫生的朋友,什麼時候應該要吃什麼藥。
我相信一定有很多人對於藥的美學和我一樣著迷,我發現有很多護膚產品的包裝就做得很像藥,比如PRADA的美容產品就是這樣,對我來說,這就是非常棒的設計。我很喜歡這種包裝得像藥的化妝品,特別是它的材質,還有作成小小的、一錠一錠,或是每一次打開只用一劑的包裝,保持很新鮮的感覺,都是讓我特別迷戀的地方。
包:我覺得它應該算是女生的3C產品,因為它是科技。
許:我覺得這些商品是表現個人用這些東西的品味,所以這些生化的產業可以變得時尚。我相信聰明的時尚雜誌編輯一定有人會對這些東西非常敏感。像《Wallpaper》那樣叫消費者去購物,是一定不會漏掉叫你去藥房的,或者去蘇黎世的旅遊手冊一定會包括藥房的產品。我就覺得這個東西很美(拿出一瓶Sanoflore附上滾珠擦頭痛的精油),類似這種roll on治療頭痛的東西,包裝就特別好看,我的這一個是法國的牌子。
包:哇!這個味道好好聞……你是在哪裡買的?
許:我下次幫你買,中興百貨就有。
包:好提神!
許:我喜歡這個東西,原因是它的包裝非常漂亮,它的珠子就比其他人的細緻,尺寸又比較長,它的製作手法(craft)讓我我真的不得不佩服法國人。
我們從藥講到了藥妝,我覺得下一期可以來談一個主題,這應該是很多時尚雜誌的美容編輯(beauty product editor)的專長,也是我的專長,就是到藥房找一些藥房才有的美容品,像是某個奇怪的護脣膏……
包:就是原本是特別用途,但是現在變成一般人在用的東西。
許:現在這種美容小物,有很多奇奇怪怪的新品牌,你不知道他們是來自於什麼工廠、什麼實驗室,可是它的包裝和一般專櫃中很glamour的商品完全不一樣。像是剛剛這個擦頭痛的,你可以說它幾乎沒有什麼設計的企圖,並不是找一個很棒的設計師把它包裝的很厲害,但是它仍然有它自己設計的美感。像這樣的東西在紐約倫敦很多,我們購物的選擇還是太少了,大家還是跑去買專櫃的東西。
包:我看到台灣有進法國的一個牌子Vichy,一定要在有專門藥劑師的店才能賣這種化妝品,我覺得這種批准認可就很特別,因為它增加了推薦的效果,就像是藥劑師配藥一樣,他可以推薦你怎麼用這些產品。
另外你說到營養補充品,有一件讓我很錯愕的事就是魚肝油。以前我吃過一種日本的魚肝油,在盒子上有一個像小孩子打棒球的圖案,我不敢相信這是藥,魚肝油一次就只能吃二顆,但是我不知道,所以就一次吃了十幾顆
,它吃起來就像是糖果,我的朋友就立刻阻止我,因為不能濫服,可是我第一次好驚訝,藥可以作成這樣。
許:它就是作成像糖果,要給小孩子吃的。
包:那是所有的藥裡我最喜歡吃的。 |
|
|
|
|
|
|
|
|
|
|
发表于 1-4-2008 11:3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大米姐把有关试阅的内容放上来。。。。。。
不过你忘了把有关的书价放上来,新的一个月又到了,我又可以开杀戒了。。。。。。 |
|
|
|
|
|
|
|
|
|
|
发表于 1-4-2008 11:4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oh my god....这本书简直就是典型的 “小资主义”。。。
可以看看刚过的星期天星州特刊。。。。
中产阶级崛起的side effect....... |
|
|
|
|
|
|
|
|
|
|
发表于 1-4-2008 11:5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
| |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