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18-3-2007 04:0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墨子的哲学思想--天志
天志是墨子书中的篇名,也是墨子哲学中重要的观念,表彰出一个在士、庶人、诸侯、王公、大臣、天子之上的最高赏善罚恶的政治秩序主宰者,以天之好恶所向,保证了墨子政治哲学中所提出的所有主张,这在先秦诸子论述政治哲学观点时的方式上,以天概念规范宗旨,是一种共通的作法,但墨家的论证方式及天的功能仍有其独特之处,特别表现在他们更重视以天的意志,来论述政治哲学观点的依据上,比起其它各家说来,显然更依赖天志的赏善罚恶功能以匡正社会政治秩序。这是墨家天志观的特殊处。天志,意指在人伦社会秩序之上,有一个非人层次的高级存有者「天」,扮演著主宰人伦秩序,并施予赏善罚恶的功能,天以他的意志来作为,天志于是成为人文世界最应追寻奉行的对象。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8-3-2007 04:0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伟 大 的 思 想 家--墨 子
墨 子, 战 国 初 期 伟 大 的 思 想 家, 墨 家 学 派 的 创 始 人。
姓 墨 名 翟, 生 卒 年 不 详。
近 代 学 者 一 般 认 为, 墨 子 生 于 公 元 前 476 年 左 右, 卒
于 公 元 前 390 年 左 右。 墨 子 出 生 何 地, 也 有 争 议。《史
记.孟 荀 列 传》说 他 是“宋 之 大 夫”,《吕 氏 春 秋. 当 染》
认 为 他 是 鲁 国 人,也 有 的 说 他 原 为 宋 国 人,后 来 长 期
住 在 鲁 国。 墨 子 自 称 “今 翟 上 无 君 上 之 事,下 无 耕 农
之 难”, 似 属 当 时 的 “士” 阶 层。 但 他 又 承 认 自 己 是
“贱 人”。 他 可 能 当 过 工 匠 或 小 手 工 业 主, 具 有 相 当
丰 富 的 生 产 工 艺 技 能。墨 子“日 夜 不 休,以 自 苦 为 极”,
长 期 奔 走 于 各 诸 侯 国 之 间,宣 传 他 的 政 治 主 张。相 传
他 曾 止 楚 攻 宋, 实 施 兼 爱、 非 攻 的 主 张。 他 “南 游 使
卫”, 宣 讲 “蓄 士” 以 备 守 御。 又 屡 游 楚 国,献 书 楚 惠
王。他 拒 绝 楚 王 赐 地 而 去, 晚 年 到 齐 国, 企 图 劝 止 项
子 牛 伐 鲁, 未 成 功。 越 王 邀 墨 子 作 官,并 许 以 五 百 里
封 地。 他 以 “听 吾 言,用 我 道” 为 前 往 条 件,而 不 计 较
封 地 与 爵 禄,目 的 是 为 了 实 现 他 的 政 治 抱 负 和 主 张。
墨 子 哲 学 思 想 的 主 要 贡 献 是 在 认 识 论 方 面。他 以 “耳
目 之 实” 的 直 接 感 觉 经 验 为 认 识 的 唯 一 来 源,他 认 为,
判 断 事 物 的 有 与 无, 不 能 凭 个 人 的 臆 想, 而 要 以 大 家
所 看 到 的 和 所 听 到 的 为 依 据。墨 子 从 这 一 朴 素 唯 物 主
义 经 验 论 出 发, 提 出 了 检 验 认 识 真 伪 的 标 准, 即 三 表:
“上 本 之 于 古 者 圣 王 之 事”, “下 原 察 百 姓 耳 目 之 实”,
“废(发)以 为 刑 政, 观 其 中 国 家 百 姓 人 民 之 利”。 墨 子
把 “事”、 “实”、 “利” 综 合 起 来, 以 间 接 经 验、直 接 经
验 和 社 会 效 果 为 准 绳, 努 力 排 除 个 人 的 主 观 成 见。 在
名 实 关 系 上,他 提 出 “非 以 其 名 也,以 其 取 也” 的 命 题,
主 张 以 实 正 名, 名 副 其 实。 墨 子 的 认 识 论 也 有 很 大 的
局 限 性, 他 忽 视 理 性 认 识 的 作 用, 片 面 强 调 感 觉 经 验
的 真 实 性。 他 曾 以 有 人“尝 见 鬼 神 之 物, 闻 鬼 神 之 声”
为 理 由,得 出 “鬼 神 之 有” 的 结 论。 墨 子 的 世 界 观 中 存
在 著 深 刻 的 内 在 矛 盾。一 方 面 他 强 调 “非 命”、“尚 力”,
认 为 决 定 人 们 不 同 遭 遇 的 不 是 “命”,而 是 “力”。他 指
出,“赖 其 力 而 生,不 赖 其 力 则 不 生”,充 分 肯 定 “人 力”
在 社 会 生 活 与 改 造 自 然 过 程 中 的 作 用, 另 一 方 面, 墨
子 又 肯 定 “天 志” 和 “鬼” 的 作 用。他 把 “天” 说 成 是 有
意 志 的 人 格 神,宣 扬 “顺 天 意 者”,“必 得 赏”;“反 天 意
者”,“必 得 罚”。他 认 为 “兼 相 爱, 交 相 利” 就 是 “顺 天
意”, “别 相 恶,交 相 贼” 就 是 “反 天 意”。 他 又 认 为,鬼
神 能“赏 贤 而 罚 暴”。他 把 天 鬼 的 意 志 和 百 姓 的 利 益 说
成 是 一 回 事, 认 为 天 鬼 是 专 门 为 万 民 “兴 利 除 害” 的,
这 实 际 上 成 了 墨 子 所 操 持 的 工 具。墨 子 在 政 治 上 提 出
了“兼 爱”、“非 攻”、“尚 贤”、“尚 同”、“节 用”、“节 葬”、
“非 乐” 等 主 张。 “兼 以 易 别” 是 他 的 社 会 政 治 思 想 的
核 心,“非 攻” 是 其 具 体 行 动 纲 领。他 认 为 只 要 大 家“兼
相 爱, 交 相 利”, 社 会 上 就 没 有 强 凌 弱、 贵 傲 贱、 智 诈
愚 和 各 国 之 间 互 相 攻 伐 的 现 象 了。他 对 统 治 者 发 动 战
争 带 来 的 祸 害 以 及 平 常 礼 俗 上 的 奢 侈 佚 乐,都 进 行 了
尖 锐 的 揭 露 和 批 判。 在 用 人 原 则 上, 墨 子 主 张 任 人 唯
贤, 反 对 任 人 唯 亲, 主 张 “官 无 常 贵, 而 民 无 终 贱”。
他 还 主 张 从 天 子、诸 侯 国 君 到 各 级 正 长,都 要 “选 择 天
下 之 贤 可 者” 来 充 当; 而 人 民 则 要 服 从 君 上, 做 到“一
同 天 下 之 义”。
墨 子 也 是 中 国 古 代 逻 辑 思 想 的 重 要 开 拓 者 之 一。 在
《墨 子》 一 书 中, 他 比 较 自 觉 地、 大 量 地 运 用 了 逻 辑
推 论 的 方 法, 以 建 立 或 论 证 自 己 的 政 治、 伦 理 思 想。
墨 子 最 早 提 出 名 实 必 须 相 符 的 思 想。 他 还 在 中 国 逻
辑 史 上 第 一 次 提 出 了 辩、 类、 故 等 逻 辑 概 念。 在 《耕
柱 篇》 中, 要 求 “能 谈 辩 者 谈 辩”, 并 要 求 将 “辩” 作
为 一 种 专 门 知 识 来 学 习。 他 在 反 驳 别 人 的 观 点 时 常
说 “子 未 察 吾 言 之 类,未 明 其 故 也”,并 把 “无 故 从 有
故”, 即 没 有 理 由 的 服 从 有 理 由 的 作 为 辩 论 的 原 则。
墨 子 的 “辩” 虽 然 统 指 辩 论 技 术,但 却 是 建 立 在 知 类
(事 物 之 类) 明 故 (根 据、理 由) 基 础 上 的, 因 而 属 于
逻 辑 类 推 或 论 证 的 范 畴。墨 子 所 说 的 “三 表” 既 是 言
谈 的 思 想 标 准,也 包 含 有 推 理 论 证 的 因 素。墨 子 还 善
于 运 用 类 推 的 方 法 揭 露 论 敌 的 自 相 矛 盾。 由 于 墨 子
的 倡 导 和 启 蒙,墨 家 养 成 了 重 逻 辑 的 传 统,并 由 后 期
墨 家 建 立 了 第 一 个 中 国 古 代 逻 辑 学 的 体 系。 墨 子 的
哲 学 思 想 反 映 了 从 宗 法 奴 隶 制 下 解 放 出 来 的 小 生 产
者 阶 层 的 二 重 性, 他 的 思 想 中 的 合 理 因 素 为 后 来 的
唯 物 主 义 思 想 家 所 继 承 和 发 展, 其 神 秘 主 义 的 糟 粕
也 为 秦 汉 以 后 的 神 学 目 的 论 者 所 吸 收 和 利 用。 墨 子
作 为 先 秦 墨 家 的 创 始 人, 在 中 国 哲 学 史 上 产 生 过 重
大 影 响。 墨 子 在 上 说 下 教 中, 言 行 颇 多,但 无 亲 笔 著
作。 今 存 《墨 子》 一 书 中 的《尚 贤》、《尚 同》、《兼 爱》、
《非 攻》、《节 用》、《节 葬》、《天 志》、《明 鬼》、《非 乐》、
《非 命》等 篇, 都 是 其 弟 子 或 再 传 弟 子 对 他 的 思 想 言
论 的 记 录。 这 是 研 究 墨 子 思 想 的 重 要 依 据。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8-3-2007 04:0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公孙龙传
公孙龙,赵国人,或曰魏人。有传字子秉,未知真伪。约生于周显四十四年,死于周惠公六年。燕昭王二十人年已破齐,公孙龙游燕说昭王偃兵。昭王答应,然公孙龙辩之将不为偃兵,于是言昭王曰:「日者大王欲破齐,诸天下之士,其欲破齐者,大王尽养之,其率果破齐以为功;今大王曰:『我甚取偃兵』,士之在大王之朝者,尽善用兵者也,臣是以知大王之弗为也。」昭王无以应,然而公孙龙亦因此不受重用,去燕而返赵。
当时平原君为赵国国相,好贤士,广舍名士于府,龙亦为一客,而平原君敬之,常问事于龙。秦与赵与空雄之会相盟而约:秦之所欲为,赵助之;赵之所欲为,秦助之。」不久,秦攻魏,赵欲救之。秦使人言赵背约。赵王告以平原君,平原君则告与公孙龙,龙曰:「此亦可以发使而让秦曰:『赵欲救之,秦独不助,此非约也』。」
后,秦国攻打赵国,围赵国都城邯郸,信陵君带兵救赵,赵国的上卿虞卿欲为平原君请封地。公孙龙闻之,夜见平原君,言平原君无功于退兵,切莫受封,「非以有功也,不可夺人之功以益己。」平原君许诺,不受封,且愈益厚待公孙龙。
龙持白马非马之论,善辩。鲁人孔穿过赵,与公孙龙会于平原君家,言愿为弟子,不过要求公孙龙先去白马非马之术再教之。公孙龙则言其论悖,先教人而后学其术,悖也。孔穿无以应。后来他又与公孙龙辩论「臧三耳」,又不能言。于是趁著平原君问起此事之时,难平原君欲公孙龙或孔穿之言论,平原君不想得罪二者,默然,及后谓公孙龙:「公无与孔穿辩矣!」
与公孙龙同期的名家学者,有毛公、公子牟、桓团等,皆「能胜人之口,不能服人之心也。」及齐王使邹衍,邹衍见公孙龙及其徒,论以白马非马之辩,邹子应曰「烦文以相假,饰辞以相悖,巧譬以相移,引人声使不得及其意,如此害大道。」众人称善。自此,公孙龙遭罢黜了。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8-3-2007 04:0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奉公守法
战国时,赵国的主管赵舍到相国平原君的家去收租税。平原君的管家仗势欺人,不但不肯交税,还大声呼喝手下把赵舍赶出去。赵舍依法逮捕了管家和他的手下,还处死了其中几个领头的。
平原君知道了这件事,非常生气。他不但逮捕了赵舍,还要判他死刑。当赵舍被抓到平原君面前时,他理直气壮地对平原君说:“如果大家都像你的管家与手下那样不遵守国家法令,赵国很快就会灭亡了,到时你也当不成首相了,所以你应当带头‘奉公守法’(遵守法律、秉公办事)。”
平原君听了赵舍的话,觉得很有道理,便把他放了,还把他推荐给赵王,让他去掌管全国的税收。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8-3-2007 04:0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尊王攘夷-管仲
春秋时代齐国著名的宰相管仲,帮助齐桓公,九次号召天下诸侯,共同抵御外夷
的侵略,保卫中原文化;率 领诸侯尊崇周王室,匡正天下,完成尊王攘夷的大业
。大家都称赞管仲的伟大功 绩,管仲却很恳切地说:「生我的人是父母,了解我
的人却是鲍叔牙;我有今天 的成就,完全是鲍叔牙极力推荐,全力支持的结果。」
管仲,字夷吾,别号敬仲,春秋时代齐国颍上地方的人,出身于没落的贵族
家庭,从小到大,一直是贫困潦倒上三餐不继;但穷苦的生活,并不能磨损他的
志气反而激发他更努力向学,又得到好朋友鲍叔牙和召忽的周济和鼓励,管仲不
断地充实自己,静等著时机的来临。
当时齐国的国君是齐襄公,行为淫乱,滥杀无辜;有识之士已警觉到将有乱
事发生,就纷纷逃走避难。管仲对政局的演变有相当敏锐的判断力,他认为齐国
诸公子中以纠与小白最贤,将来的君位必落在他们之一的身上,于是和鲍叔牙商
量;各自拥护一人,不管谁胜谁负,将来总有执政的机会。公子纠由管仲和召忽
辅佐,逃到他的外婆家鲁国,公子小白由鲍叔牙辅佐逃到莒国去避难。不久,齐
国果然爆发内乱,襄公遭到杀害,国政没人主持;大臣们分成两派,一派支持纠
,另一派支持小白,双方争执不下,最后两派达成协议,谁先赶回临淄,谁就是
齐国国君。一听到这个消息,两人就带著随从人员分别由鲁、莒二国拼命往齐国
奔赶。
管仲为了获得胜利,绝定不择手段,得到公子纠的同意后,迅速赶往莒国回
齐国的道路上拦截小白。一看到公子小白的车马人员出现,便将箭头瞄准小白,
嗖的一声,一箭射去,小白应弦而倒。太顺利了,这下管仲高兴极了,赶快奔回
向公子纠覆命。于是他们一行人就志得意满地缓缓向齐国前进。那知才刚到齐国
,就得到公子小白已抢先到达临淄城已立为齐军的消息。原来管仲的一箭,只射
中小白的衣带钩,小白应变极快,就顺势倒在车上装死,瞒过对方的耳目,实际
上却快马加鞭地奔向齐国。
公子小白捷足先登,继位为齐国国君,他就是赫 赫有名,春秋五霸之首的齐桓
公。齐桓公为了消灭政敌及报一箭之仇,于是发兵攻鲁,鲁国战败。齐桓公写
信要求鲁君杀公子纠,召忽自杀殉主,管仲则被解送回国。
鲍叔牙特别向齐桓公推荐管仲,强调管仲是一位不可多得的人才。鲍叔牙对
桓公说:「君上如果只想治理齐国就满足了,那有大夫高溪和臣下就够了;如果
想称霸天下,却非管仲不可。」桓公说:「我差一点就被他射死,怎可以重用他
呢?」鲍叔牙说:「这正是他忠心的表现呀,君上要是任用他,他当然也会对君
上忠心的。」桓公接受鲍叔牙的建议,不但赦免管仲的罪,还以隆重的礼仪接见
他,并立即任命他为齐国的宰相。
为什么鲍叔牙要极力推荐管仲呢?原来他们从小就是好朋友,鲍叔牙对管仲
的为人和才干非常了解,两人曾经合伙做生意,赚了钱,管仲总要多分一些,鲍
叔牙并不责怪他,知道他的家境比较穷困。管仲曾经三次做官,三次被撤职,鲍
叔牙知道他不是没有才干,而是没有遇到赏识他的长官。参加战役,管仲临阵脱
逃,鲍叔牙并不认为他胆怯,而是家有高堂老母需要奉养,不能随便牺牲性命。
公子纠失败,召忽殉节,管仲却受囚偷生,鲍叔牙知道他不以小节为耻,而在等
待机会发挥自己的才能。管仲非常感激鲍叔牙的知遇恩情,以后在政坛上的表现
,也绝不令鲍叔牙失望。
管仲做了齐国的宰相以后,推展法制,励精图治;内政方面,采取盐铁政策
,发展经贸;推行寓兵于农的保甲制度,维护治安及整饬军备,在短短的数年之
间,把一个混乱的齐国,整顿成一个既富有且强大的国家。对外方面,以「尊王
攘夷」为号召,北伐山戎,救了燕国;驱逐赤狄,恢复卫国;又联合诸侯,共同
讨伐楚国。楚国又称荆蛮,被视为蛮夷之邦,在长江流域日益强大,有北窥中原
的野心。为了师出有名,管仲责问楚国为什么目中无人,不守每年进贡包茅(滤
酒用的材料)给周天子的规定?并追究周昭王南征淹死在汉水中,楚国应负的责
任。当时的楚国虽然已相当强大,但面对齐国这样强劲的敌手,也不免有所害怕
,于是派大夫屈完到齐军去谢罪,并表示愿意接受和解。齐桓公派管仲在召陵(
今河南偃城)和楚国签订盟约,这是中原诸侯第一次联兵抗楚,粉碎了楚国雄霸
华夏的企图。
周襄王元年,齐桓公又大会诸侯于葵丘(今河南考城),相约共尊周王室。
周天子特派大臣宰孔赐齐桓公祭肉和弓箭等物,并体念他年老不必下拜,齐桓公
接受管仲的建议,还是下拜接受赏赐,这种恭谨敬上的态度,在诸侯间产生表率
的作用,使得各国诸侯都能尊崇周天子。
齐桓公之所以能够成就了伟大的霸业,管仲的功劳最大。子路曾经问孔子说
:「齐桓公杀公子纠,召忽以死殉节,管仲却□且偷生,他怎能算是仁德的人呢
?」孔子却回答:「齐桓公九次大会天下诸侯,并不是只靠武力而已,努力化解
了多少国际间的纠纷,使天下百姓能够安居乐业,这都是管仲的功绩,有谁比得
上他的仁德呢?」接著,孔子又颂扬管仲说:「要是没有管仲,中原文化早被摧
残,今天的我们都要披头散发,衣襟开向左边,成为蛮夷统治下的人民了。」可
见管仲辅佐齐桓公致力于维护华夏文化的贡献,是值得肯定的。
记载管仲思想的有管子一书,四库全书把它归类于法家。其实管仲的治国理
念仍以礼节为本,法制只是辅助的手段而已;所以他说:「食廪实而知礼节,衣
食足而知荣辱。」至于管仲与鲍叔牙的友谊,真令人景仰不已。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8-3-2007 04:0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纵横家 鬼谷子
鬼谷子,姓王名诩,春秋时人。常入云梦山采药修道。因隐居清溪之鬼谷, 故自称鬼谷先生。 鬼谷子为纵横家之鼻祖,苏秦与张仪为其最杰出的两个弟子(见《战国策》 )。另有孙膑与庞涓亦为其弟子之说(见《孙庞演义》)。
纵横家所崇尚的是权谋策略及言谈辩论之技巧,其指导思想与儒家所推崇之仁义道德大相径庭。因此,历来学者对《鬼谷子》一书推崇者甚少,而讥诋者极多。其实外交战术之得益与否,关系国家之安危兴衰;而生意谈判与竞争之策略是否得当,则关系到经济上之成败得失。即使在日常生活中,言谈技巧也关系到一人之处世为人之得体与否。当年苏秦凭其三寸不烂之舌,合纵六国,配六国相印,统领六国共同抗秦,显赫一时。而张仪又凭其谋略与游说技巧,将六国合纵土蹦瓦解,为秦国立下不朽功劳。所谓“智用于众人之所不能知,而能用于众人之所不能。”潜谋于无形,常胜于不争不费,此为《鬼谷子》之精髓所在。《孙子兵法》侧重于总体战略,而《鬼谷子》则专于具体技巧,两者可说是相辅相成。
《鬼谷子》共有十四篇,其中第十三、十四篇已失传。《鬼谷子》的版本, 常见者有道藏本及嘉庆十年江都秦氏刊本。此电子文本为道藏本,取自萧登 福先生之《鬼谷子研究》(文译出版社,一九八四年)。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8-3-2007 04:0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西门豹治邺
战国初年,魏文侯派西门豹做邺县令。当时漳水泛滥成灾,地方官吏勾结女巫,每年都将一名少女投入水中,称为「河伯娶妇」,借口平息水患,以愚弄人民,搜刮财物。西门豹到任以后,揭穿了河伯娶妇的鬼话,斗垮了「三老」、「大巫」、「廷掾」等邪恶势力,动员人力开凿了十二条水渠,引漳水灌溉农田,使漳河由水害变为水利,提高产量四倍多。漳河水利工程沿用了一千一百多年。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8-3-2007 04:1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孙子练女兵
孙武从齐国到吴国,向吴王阖闾献《兵法》十三篇,吴王称善,并想观看实际的应用。于是,从宫中挑选宫女分作两队,以吴王的两名宠妃为队长,进行操练。孙武讲明纪律,击鼓演习,众宫女哗笑不止。三令五申,宫女依然不守约束,孙武说:「军令不明,是将领的责任,军令申明之后,依然哗乱,就是军士的罪责。」命令将两队长斩首。吴王见将斩自己的宠妃,连忙派人劝阻。孙武「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遂斩两宠妃,然后操练,全军肃然整齐。孙武请吴王观看,说这支军队可以赴汤蹈火,吴王不悦,让孙武「罢兵休舍」,孙武说:「王徒好其言,而不用其实。」吴王醒悟,重用孙武,吴国军事力量日强。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8-3-2007 04:1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阴阳家
阴阳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因提倡阴阳五行学说,并用它解释社会人事而得名。这一学派,当源于上古执掌天文历数的统治阶层,代表人物为战国时齐人邹衍。阴阳学说认为阴阳是事物本身具有的正反两种对立和转化的力量,可用以说明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五行学说认为万物皆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原素组成,其间有相生和相胜两大定律,可用以说明宇宙万物的起源和变化。邹衍综合二者,根据五行相生相胜说,把五行的属性释为「五德」,创「五德终始说」,并以之作为历代王朝兴废的规律,为新兴的大一统王朝的建立提供理论根据。《汉书艺文志》著录此派著作二十一种,已全部散佚。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8-3-2007 04:1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邹衍 的五德终始说
邹衍的历史学说『五德终始说』,是一种神秘的历史循环观念。它以五德相胜关
系说明王朝更替,先后顺序为:一、土德,二、木德,三、金德,四、火德,五、
水德。水德之后又是土德,开始另一个周期,循环无穷。每一个王朝代表一德,当
一个王朝衰落后,必然被代表另一德的王朝取代。而新王朝兴起的时候,在天意支
配下自然界必定出现某种符应。某个君主认识到符应的含义,便成为受命者,取得
统治天下的资格。他又自觉地效法符应显示的那一德的性质为新王朝制订各种制度
。
资料来源:中国思想史.上.张岂之主编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8-3-2007 04:1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人弃我取,人取我与─战国经济学家白圭
白圭(前370年──前300年),名丹,战国时人,曾在魏国做官,后来到齐国、秦国。《汉书》中说他是经营贸易发展生産的理论鼻祖,即「天下言治生者祖」。他也是一位著名的经济谋略家和理财家。
白圭和范蠡都提出了农业经济循环说,即农业的丰收和天时有关,认爲十二年爲一个周期。开始的第一年是大丰收年,此后两年是衰退期,第四年乾旱,再两年是小丰收,第七年又是大丰收年,此后两年又衰退,到第十年则又乾旱,随之又是两年的小丰收,到下一年重新开始一个周期。
在上述思想的基础上白圭提出了一套经商致富的原则,即「治生之术」,其基本原则是「乐观时变」,主张根据丰收歉收的具体情况来实行「人弃我取,人取我与」。在当时的贸易是以货易货,而白圭的高明之处就是准确掌握时常行情,在别人觉得多而抛售时,他就大量地吃进,等别人缺少货物需要吃进时,他就大量抛出。这样低进高出,必能从中取利,积累财富。白圭在当时的社会中不仅懂得低买高卖的经济基本规律,而且提出了「人弃我取,人取我与」的既简单又高明的理论,这对秦汉以后各代的设市贸易、公输方式都産生了极大影响。
白圭爲达到理财富国的目的,对各种市场资讯极爲重视,反映也极快,出手果断。一遇行情变化,立即作出决定,是买进还是卖出,绝不错过任何一次良机,用他的话说就是「趋时若猛兽挚鸟之发」。同时,他还能克勤克俭,身体力行,精心创业,是一个自制力极强的人,绝不会因爲赚了钱就去挥霍浪费,这很值得我们认真学习。
白圭还强调商人要有丰富的知识,同时具备「智」、「勇」、「仁」、「强」等素质,要求既有姜子牙的谋略,又要有孙子用兵的韬略,否则经商是很难有大成就的。
白圭爲国理财,常从大处著眼,通观全局,在经营上从不嫌弃小惠小利,也从不靠诡计进行欺诈。他将货物流通与发展生産联系起来,既能使经营生财,又使生産有利其发展,他认爲只有以足补缺,以丰收补欠收,使全国各地物资互相支援才能在辅民安民的同时爲国家理财致富。具体做法是:如果一个地方盛産蚕茧,就购进这些産品,而用谷物等其他当地缺少的东西去换。如果一个地方粮食丰产,就去购进他们的粮食,然后用丝、漆等类必需品去和他们交换。这样就使全国的货物得到流通,既利于人民生活,又能从中赚取利润,可谓一举两得,利国又利民。
白圭在当时还很擅长观察天气变化,注意提前储备粮食物资来救灾救荒,辅民安邦。在丰收之年就趁粮价低时大量买进,等灾荒发生时就以低于市场的价格低价卖出,帮助人民度过灾荒。这样在辅民爲民的同时,财富也成倍地增加。白圭还有一个让现代人汗顔羞愧的经商思想:「欲长钱,取下谷,长石斗,取上种。」意思是说如果爲了省钱而买谷物自己吃,就买差一些的谷物,如果是爲了做种子来年丰收,那就请买上等的种子。他不但爲对方著想,还计划得合情合理,既要节俭,又要丰产,可谓将思想做到了家。这种经营思想和真诚爲顾客著想的人在如今也是很少见的。许多商家如果真把顾客当作衣食父母来对待,就应该处处爲顾客著想,而且要像白圭那样想在前边,这才是最有效的最让人钦佩的经商策略。
在战国时期,政治、军事的地位远远高于经济,但白圭却将经济的重要性等同于政治和军事,他说:「吾治生産,犹伊尹、吕尚之谋,孙吴用兵,商鞅行法是也。是故其智不足与权变,勇不足以决断,仁不能以取予,疆不能有所守,虽欲学吾术,终不告之矣。」他认爲经商也需要大智大勇的素质,更要有仁义之心,这和治国统兵要求同样高,没有那麽高的素质想向我请教也不会告诉你诀窍。「终不告之」或许有些过分,有不外传之嫌,但或许白圭认爲不仁不义、无勇无谋的人学了也不会用好,反而会坏了他的名声吧。比如有人学了之后用欺诈之法损人利己,这恐怕与白圭的利国利民然后再取财的道理相违背了。总之,白圭将经商的地位看得与政治军事同等重要,说明他具有了一种谋略家的头脑。
在两千多年前,白圭就有了这麽好的经商思想,实在让我们叹服,中华文化宝库中如此丰富的遗産更令我们骄傲自豪。
|
|
|
|
|
|
|
|
发表于 5-7-2007 12:1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可真是用心良苦啊!
能够拿么耐性的列举了那么多的实据,
想必历史文科一定很好。
有机会要领教下了。
|
|
|
|
|
|
|
| |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