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楼主: 谷成

【凡事不经思考的人是愚痴】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7-5-2012 03:5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谷成
你的意思是不是说:事有巨细宏微大小先后, 如果有人告诉你佛法可以解决世间一切问题 ...
tcguanz 发表于 7-5-2012 03:51 PM


难道你读佛经去考驾驶LESEN吗?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7-5-2012 04:4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有些事情,去用去做就对了,思考太多反而沦为邯郸学步,结果本来怎样走路都给忘记了。

妻母溺水,赶 ...
谷成 发表于 7-5-2012 01:19 PM



    你所指是[见道成道]。
叫化所指是[断疑生信]。

未肯定的是:[疑]。
已肯定的是[知]或[不知],为"知".
肯定但去多番思考,为"惑"。

"知",即断疑生信是已知或不知道。
"惑",即多惑不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7-5-2012 04:5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谷成 于 7-5-2012 05:05 PM 编辑
你所指是[见道成道]。
叫化所指是[断疑生信]。

未肯定的是:[疑]。
已肯定的是[知]或[不知], ...
洪七公 发表于 7-5-2012 04:44 PM


我从没见道,所以没资格回答你的上述问题。抱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8-5-2012 10:0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肯定但去多番思考,为"惑"。
...
洪七公 发表于 7-5-2012 04:44 PM



既肯定又何须多番思考,做矛盾的事的确算是"惑"。
然而我相信还在多番思考的人,并非"惑",而是还不肯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8-5-2012 12:5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2# 洪七公


在这个世界里,有人经过思考终于领悟出一个道理“凡事必须思考的人却是大蠢蛋”,这个道理就是
在这个道理下,经过思考领悟出上面那个道理的就是产生了的第一个大蠢蛋。 经过思考觉得上面那个道理很对的就成了第二个大蠢蛋, 就成了
不懂道理对还是不对在两个大蠢蛋的吹擂之下就觉得道理是对的就变成了第三个大蠢蛋, 然后衍生了一整堆的大蠢蛋。 这不就符合了: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名句吗?

回复 42# 洪七公


你写的有点像在吹擂lz般,我觉得其实有一句可以证明lz跟普通人的意境的高低

lz认为“凡事必须思考的人却是大蠢蛋”, 因为他抱着”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思想
认为”凡事都必须思考“的人, 因为他抱着”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的思想。呵呵,哈哈


你的知和我的认识的知有分别。
我知道的知里面一种是真正的知,心里没有惑,在面对他人的惑时能够把自己的知来解释化解他人的惑,从而更坚定自己的知。
另外一种叫做觉得自己知。当有人跟你传道理时,你觉得道理很对,也很了解是什么道理。但是在面对尖锐的问题忽然发现自己根本不懂解释化解因为了解的不够彻底。所以称为”觉得自己知“
至于看到别人提出的惑而大声谴责的,我觉得用”逃惑“来代替”无惑“这两个字更恰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8-5-2012 02:2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谷成 于 8-5-2012 02:54 PM 编辑
回复  洪七公
lz认为“凡事必须思考的人却是大蠢蛋”, 因为他抱着”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思想
认为”凡事都必须思考“的人, 因为他抱着”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的思想。呵呵,哈哈
至于看到别人提出的惑而大声谴责的,我觉得用”逃惑“来代替”无惑“这两个字更恰当。tcguanz 发表于 8-5-2012 12:57 PM


tcguanz你可别陷我,我自己连镜子都未擦亮,怎敢妄谈本来无一物的境界呢?而且禅宗的境界太高,非一般可以思议,还是不要扯到禅宗那里去。


回复  洪七公
你的知和我的认识的知有分别。
我知道的知里面一种是真正的知,心里没有惑,在面对他人的惑时能够把自己的知来解释化解他人的惑,从而更坚定自己的知。
另外一种叫做觉得自己知。当有人跟你传道理时,你觉得道理很对,也很了解是什么道理。但是在面对尖锐的问题忽然发现自己根本不懂解释化解因为了解的不够彻底。所以称为”觉得自己知“
至于看到别人提出的惑而大声谴责的,我觉得用”逃惑“来代替”无惑“这两个字更恰当。tcguanz 发表于 8-5-2012 12:57 PM


有些事情我们本来就是知道的,无需后天的学习。自小我们都很自在,没那么多烦恼,也知道如何快乐。但是学习的过程中,我们不知不觉中把那个初心丢失了。不是吗?如果你的亲人掉下水,我们的人性中自然知道该去求救兵,不然就是找竹竿之类的工具,搭救对方上来,跟哲学思考没有太大关系。但是学习逻辑以后,我们反而事事要经过辩证,鸡先或蛋先、救母或救妻,本来很简单的事,结果搞得异常复杂。学佛的执着佛学,学逻辑执着辩证,无论学到什么结果都活得不自在,本来已经知道的反被遗忘了。因此思想愈是精密,心里愈是苦恼,嘴皮上人人都是天下无敌,但是未必可以应付实际的生活问题,反而不知不觉迷失在各种主观、客观、人我、是非、语言、名相、知识的标签迷宫之中,舍本逐末,反而与生活脱离了关系,这是一个严重的问题。

例如我有一位学生,喜欢和我讨教思维辩证的问题,我建议他,若要学逻辑辩证可以,最好也去学习静坐。结果他学习思维之后,脑子24小时都不停运转,没完没了的自我思考,虽然对应付工作能够得心应手,但是下班后却寝食难安,叫他去静坐又不肯,但是自己又无法浇息思维的运转,又经常打电话给我讨论事情,凡事都要象牛耕田那样把泥土都翻过一遍,一遍不够还要翻多两遍、三遍,这样弄到自己很辛苦,其实何必呢?

各位我知道你们都是哲学版的佼佼者,一流的逻辑辩证能力,但是能够叫自己不想就不想吗?我过去就面对这个苦恼,当了多年的蠢蛋,后来发现其实可以从不间断的思考解放出来,那才是自在啊。再回想起小时候,我们不都是如此吗,岂有那么多有完没完的问题不断轰炸自己?当然我不否认,哲学辩证的练习能够提升分析能力,适当应用能够协助解迷惑,但是没有配合中止思考的能力,未必是一件益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发表于 8-5-2012 02:4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tcguanz你可别陷我,我自己镜子都未擦亮,怎敢妄想本来无一物的境界呢?禅宗的境界太高,不是一般人可以 ...
谷成 发表于 8-5-2012 02:23 PM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学生受教了,感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8-5-2012 03:5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tcguanz 于 8-5-2012 03:55 PM 编辑

回复 46# 谷成


    你太谦虚了,谦虚到我脸红。

对于以前人讲的道理,对的事,也无需深入研究或证明,因为它本来就是对的,跟”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境界本来就是一样的嘛,你觉对佩得起这样的称赞。

你下面讲的,跟以前有人跟我讲的东西很相像:你长大后,乖乖的去赚钱,成家立室,生孩子养孙子,然后乖乖死去就对了。至于研究什么思想什么, 不要浪费时间啦,你又不是靠它吃饭

至于你面对逻辑的烦恼,我只能说,你的确苯了点。错就承认错,矛盾就承认矛盾,错了矛盾了就找一对不成理的借口来掩饰,的确会为人生增添不少烦恼的(如果你认为这是烦恼的话)
相反的如果你觉得没错的话,那你应该好好思考没错的地方在哪里?
有时候道理没错,只是传道的人自己的认知有限,所以才有时常被人考倒的时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8-5-2012 04:4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谷成 于 8-5-2012 04:52 PM 编辑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学生受教了,感恩。
burntan 发表于 8-5-2012 02:48 PM


谢谢留言,不吝指教是幸。感恩!!!


回复  谷成
你太谦虚了,谦虚到我脸红。

对于以前人讲的道理,对的事,也无需深入研究或证明, ...
tcguanz 发表于 8-5-2012 03:50 PM


谢谢厚言指导,自当闭门返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8-5-2012 05:3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49# 谷成


    彼此彼此,我也学到了东西。如果下次有人跑来问我鸡先或蛋先, 我也学会了这么回答:

难道你读佛经去考驾驶LESEN吗?笨!


by 谷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8-5-2012 05:4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谷成
彼此彼此,我也学到了东西。如果下次有人跑来问我鸡先或蛋先, 我也学会了这么回答: ...
tcguanz 发表于 8-5-2012 05:36 PM


哦,那句的确是实话。不喜欢我可以改一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8-5-2012 05:4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51# 谷成


    又不伤到我,改什么。如果在比较敏感一点的地方,最多我quote你的名字上去就没我事了(开玩笑的,呵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8-5-2012 05:5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谷成
又不伤到我,改什么。如果在比较敏感一点的地方,最多我quote你的名字上去就没我事了 ...
tcguanz 发表于 8-5-2012 05:46 PM


我的名字又不值一文,所谓蠢蛋唤笨蛋,姓氏虽然不同,本质并没有多大差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8-5-2012 07:4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53# 谷成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8-5-2012 08:2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54# tcguanz

Quote 事有巨细宏微大小先后, 如果有人告诉你佛法可以解决世间一切问题,
那么就象到处提一个冲水马桶,无论大便、小便、吃饭、洗碗、洗脸、刷牙都是共用一个冲水盆口,
固然坚实惠用,但是贻笑街坊  。Quote

你的嘴巴越來越賤 ,看來就快要悟道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8-5-2012 09:4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tcguanz

Quote 事有巨细宏微大小先后, 如果有人告诉你佛法可以解决世间一切问题,
那么就象到处 ...
guilimen 发表于 8-5-2012 08:25 PM



     
3000一个卖你

*有折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8-5-2012 10:0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既肯定又何须多番思考,做矛盾的事的确算是"惑"。
然而我相信还在多番思考的人,并非"惑",而是还不 ...
burntan 发表于 8-5-2012 10:06 AM



    如,过去对地球的形状产生[疑]问。
后,知道答案肯定后就叫[知]。
而后,受人影响或多番思考已肯定的答案是[惑]。

又喻,
小孩不知草上的动物是[疑],肯定这个[疑]而确定答案是[知]。
如果当时对[疑]还没有确定的答案,是"不知道"答案,还是[疑]草上动物,也是属真[知]自己"不知道"草上动物。

所以才: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即是,确定"知道"了[疑]的答案,以及确定"不知道"[疑]的答案,是[知][疑](自己真[知]对[疑]确定"知道或不知道"答案。

而后,
妈妈告知小孩[疑]是鹿,那么小孩就肯定答案,心有生信。[断疑生信]。

但受众人的"妖言惑众"讲[疑]的答案是马,"指鹿为马"。
这样会让小孩多思维已[知]的答案,那是进入[惑]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8-5-2012 10:1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符号

对[疑]问是"?"
对迷[惑]是"??",即是答案真的如此吗,所以"?"这个"?"。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8-5-2012 11:2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题外话;
不能见道,因为其大。
不能会佛,因为往外求。


见道成道,成其美,助其善,即是一宗助其成道美事。
即心是佛,不往外求,缘起缘觉,佛心即不远。

执於一样,会否定那样。
求声色名相是不大。
大凡修之系学,止於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8-5-2012 11:3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谷成 于 8-5-2012 11:52 PM 编辑
符号
对[疑]问是"?"
对迷[惑]是"??",即是答案真的如此吗,所以"?"这个"?"。
洪七公 发表于 8-5-2012 10:12 PM



惑和疑其实是两种不同的现象。

惑是因为心有执着,执着于某种对的或是错的立场或诠释,凡是有迷惑的地方,就是自己心理还有执着的地方,凡事执边(执着立场)就会变成固执己见。但是这样说不表示平时待人接物拥有立场就是错的,立场只是反应当时应时应地而产生的一种意见,而意见是可以顺应学习过程而进行修动的,如果可以避免固持己见,就能容许不同的内容流进来,继续充实或拓展,从而决定是否保留原来立场或是修改指导生活态度的原则。

疑是因为存有距离感,对所观察的人事物现象存有明显的主客分别,由于站在一个主客对立的角度来看待事情,所以无法达到认识上的同理或统一,主客的距离愈大结果疑心愈重,惟有距离消失时(没有主客关系时),疑心才有可能不见。喜欢逻辑分析的人都是疑心重的人,正是因为逻辑思辩必须仰赖于主客的对立关系才能进行辩证,所以喜欢逻辑分析的人不可能相信任何事情,即便对身边人也不可能有真正的信赖。结果会产生疏离感,因为永远要站在某个距离之外来看待一切事情。

一个真正的学佛人或修道者的必然能在不同程度的放下执着,所以不会太执着于任何立场,往往让人觉得模拟两可,其实在一个信息开放的多向交流之中,改变必然是自然而然会发生的事情,如果有更好的角度可以切入某个理解,根本没有必要坚持特定立场,理解这点就可以理解为何真正的学佛人或修道者不喜欢参与辩论,因为一般人对辩论的观点是必需捍卫立场,其实这是很可悲的事情,反被好辩份子视为荣辱休戚的胜负关键。

一个真正的学佛人或修道者也能以主客合一的零距离(或接近零距离)去感受事物,这就是所谓同理心,有同理心才能站在人事物当中去感受和理解事情,例如感受动物被屠杀的痛苦而倾向选择吃素。如果主客可以合一时,疑心就消失了,自然没有疏离感,所以可以感受万事万物和自己的关系和联接,只有主客消失时,才有可能升起真正信任。强调逻辑分析的结果,往往会失去同理的感受,以为什么都知道,实际上毫无察觉到那种主客疏离的可怕,如果望进对方的眼神中,就会看到不信任的光芒,这对提倡和平和鼓励关爱是一种障碍。所以过分的强调逻辑教育的结果是到处对立和冲突,原因正是缺乏同理所至。没有同理就不可能达到有效的理解和沟通。

从这两个角度来理解道家和佛教的圣人,他们很少甚至没有疑惑,但是不等于什么事都知道。没有疑惑跟知无不晓是不同的事情。没有疑惑只是意味着内心统一没有执着的状态,即使面对不懂的事情,也会很努力去学习,但是不会因此产生烦恼或矛盾。

上述只是以个人很粗浅的水平来解释这个问题,但是我不完全根据经典来解释上述现象(所以佛教徒和道教徒请不要拿经典来轰炸我),而且理论和实践经常有很大的距离,所以无论道家或佛家都非常强调修行就是这个原因,因为能够实践一分就可以减少一分疑惑,减少一份疑惑就可以得到一份自在。这也正是我一直以来强调的事情,宗教内容并不完全是迷信鬼神的学问,而是确实能够指导生活态度的艺术观。

我知道自己解释得不好,不对的地方还请各位赐教和批正。有谁想来报仇的我也愿意虚心学习,谢谢各位肯赏脸阅帖!感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人文空间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23-8-2025 11:16 AM , Processed in 0.127583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