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楼主: 貓貓貓

關於【乳癌】的健康資訊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6-5-2011 01:4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罕見!少婦雙峰乳癌

兩邊乳房都長出乳癌,的確少見!一位罹患雙側乳癌的少婦,因發現得早,經局部手術成功保留下雙乳,成為乳癌防治的終身志工。台中市澄清醫院中港院區院長張金堅表示,雙側乳癌的年輕患者,基因遺傳的因素很高,其母親、姊妹將來罹患乳癌的機率也較高,最好能接受預防篩檢。

一位三十一歲的已婚女性,因右乳房有小小的硬塊,而到某醫院看診,確診為罹患乳癌,腫瘤約一點五公分,這位患者再尋求張金堅院長看診,張院長對年輕的乳癌患者特別謹慎,建議另側的乳房也做超音波及攝影檢查,竟發現一顆約零點八公分大的腫瘤,再經切片檢驗,確診是乳癌。

張金堅表示,發生雙側乳癌的機率較少,在乳癌患者中約佔一%至二%左右。有些乳癌病患一邊乳房罹癌,經治療一段時間後,有可能會在另一邊乳房出現腫瘤,兩邊乳房同時被檢查出癌腫瘤,在臨床上較為少見。

這位患者雙側乳癌的位置,都離乳頭較遠且發現得早,採乳房保留手術,將兩顆癌腫瘤安全範圍的組織切除,最重要是進行前哨淋巴結的切除。擁有乳癌治療三十多年經驗的張金堅表示,所謂「前哨淋巴」是指乳癌細胞經由淋巴腺引流的第一站的淋巴結,臨床研究證實,乳癌細胞的散佈方式是有先後順序,乳癌細胞會先轉移到前哨淋巴結,然後再擴散到其他的淋巴結,如果將前哨淋巴結切除而無轉移的話,就不必切除所有之腋下淋巴結,免於上臂淋巴水腫之副作用。

這位雙側乳癌的年輕患者,由於乳癌組織荷爾蒙接受體為強陽性,將接受長期的抗荷爾蒙藥物治療,以制止乳癌復發。

張金堅表示,乳癌復發有兩個高峰期,其一是手術切除後的兩年內,其二是六、七年後,因此建議病人連續服用至少五年的抗荷爾蒙藥物,以達最佳的預防復發的效果。

張金堅呼籲,罹患一邊的乳癌患者,最好另一邊的乳房也要做精細的檢查,如果發現雙側乳癌,基因遺傳的因素很高,其母親、姊妹將來罹患乳癌的風險也相對增加,最好都能接受預防篩檢,千萬不要「鐵齒」,越早發現乳癌,在治療的效果上更佳。

【台灣新生報 2011/05/0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6-5-2011 01:5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听最新研究,喝yakult有助减少患上乳癌的风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6-5-2011 02:0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听最新研究,喝yakult有助减少患上乳癌的风险。
鲁乃义务消防员 发表于 6-5-2011 01:50 PM

謝謝你的分享﹐我上網去搜尋了一下﹐結果找到了相關的資訊。
但弔詭的是:如這個帖子一開頭所提醒的﹐如果已經患上乳癌和乳房腫瘤﹐那就要避免豆類(包括黃豆)和高蛋白(包括奶類、優酪乳)的飲食和相關製品

預防乳癌的飲食

與歐美國家相較,台灣地區婦女的乳癌發生年齡層偏低,平均年齡層為47歲,較歐美國家約年輕8到10歲。同時台灣乳癌到被診斷發現時,多屬較晚期。乳癌必然經過一個很長的過程、複雜的致癌機轉,可能與環境有關,故應當是可以降低乳癌的發生,其中飲食可能佔35%。研究指出很多飲食問題如過多的熱量、過多的脂質、酒精與乳癌發生有關,可從一些食物如抗氧化物維他命E、纖維、鈣、異黃酮得以降低乳癌的發生。

預防乳癌飲食基本原則,少吃飽和脂肪酸食物特別是肉類,多吃不飽和脂肪酸食物特別是魚類,多吃大豆食品例如豆腐、扁豆、豌豆、亞麻子仁,每天至少攝取5~10份蔬菜。多吃高纖維質食物,例如蔬菜、全殼類、小麥麩、柑橘類,多吃益生菌食品,例如優格、優酪乳,多喝綠茶和紅茶以攝取足量茶鹼,多攝取維生素B群食物,例如小麥胚芽、瘦肉、魚肉、牛奶、蛋。儘量少喝酒,停經前後注意體重控制。

預防乳癌的飲食原則有,
(1)避免高脂肪飲食:肥胖本身就是腫瘤的危險因子,特別是乳癌和子宮頸癌,所以每日飲食應該攝取較低脂肪。
(2)增加攝取纖維:研究指出,攝取較高的纖維,有較低的乳癌發生。建議攝取較少的脂肪、較多的蔬菜、水果;對身體有很多的好處,除攝取較多的纖維外,還能吃入其他植物化學素的成份。
(3)增加黃豆食物:黃豆富含異黃酮對乳癌細胞有抗增殖的效果,並有預防乳癌的效果。

降低乳癌風險的方法包括有:
(1)採用低脂、高纖的飲食方法。
(2)規則運動。
(3)避免抽煙及過度飲用酒精。
(4)避免太晚生育,儘量親自哺乳。
(5)儘量勿長期服用避孕藥或女性荷爾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6-5-2011 02:0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yakult的报告书时写自小喝大~
有助减少机会咯!嘻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6-5-2011 02:1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yakult的报告书时写自小喝大~
有助减少机会咯!嘻嘻~
鲁乃义务消防员 发表于 6-5-2011 02:09 PM

謝謝你提供的資訊和分享。
沒錯﹐預防勝於治療﹐不要等到患了乳癌﹐那時想喝也不能喝了。
而且﹐不只對預防乳癌有效﹐優酪乳在許多方面都對身體有助益﹐所以要多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1-5-2011 03:2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癌細胞對雌激素有倚賴性 阻斷刺激抑制生長

根據衛生署統計,乳癌是台灣女性癌症發生率的第一名,死因排名第四,好發年齡約45至64歲之間,不過近五年來患者年齡層有降低趨勢,臺安醫院乳房中心謝家明主任表示,乳癌形成原因與女性荷爾蒙有密切關係,對於已停經而且荷爾蒙接受體呈陽性反應的女性而言,選擇荷爾蒙治療是優先考慮的治療方式。

謝家明表示,雌激素是女性荷爾蒙的一種,可刺激女性特徵如乳房、生殖器官生長與成熟,約三分之二女性乳癌患者的癌細胞呈現雌激素接受體陽性反應,而乳癌細胞對荷爾蒙具倚賴性,因此,若可阻斷雌激素對癌細胞的刺激,就能抑制癌細胞生長,就是抗荷爾蒙治療或稱抗雌激素治療。

謝主任提到,針對已停經且荷爾蒙接受體呈現陽性反應女性,荷爾蒙治療是優先考慮的方式,最常使用的傳統藥物是Tamoxifen(泰莫西芬),可有效減低復發率,缺點則會引起陰道出血及子宮內膜癌風險;使用新藥物芳香環轉化酉每抑制劑(Aromataseinhibitors,簡稱AI)包括Exemestane(諾曼癌素)、Anastrozole(安美達錠)、Letrozole(復乳納膜衣錠),副作用有骨質疏鬆、關節疼痛、骨折等。

這兩類藥物作用有何不同?醫師解釋,AI藥物可直接阻止雌激素製造,降低患者體內95%雌激素濃度;而泰莫西芬則是阻斷雌激素與癌細胞的結合,進而阻止癌細胞生長,並無法直接阻止人體製造雌激素。接受過泰莫西芬治療且已失效的患者,後續改用AI類藥物仍可減緩癌細胞生長,在整體存活率提升上有顯著意義。

謝家明表示,在一項追蹤長達91個月的跨國性研究報告IES發現,服用泰莫西芬2至3年,轉用諾曼癌素2至3年與單純服用泰莫西芬5年相比,可降低18%復發機率,也提高14%的存活率,因此,現行的三種新型AI類藥物,皆可減少乳癌復發,同時在使用不同藥物治療方式也能解決抗藥性及副作用等風險問題,但健保仍有規定;提醒女性要隨時注意健康,定期自我檢查乳房。

【台灣新生報 2011/05/09】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楼主| 发表于 20-5-2011 02:0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乳癌做瑜伽 有助減壓

美國1項研究今天指出,乳癌患者練習瑜伽,有助減輕壓力,比起做一般伸展運動的乳癌患者,生活品質也改善許多。

美國德州大學MD安德森癌症中心(MD AndersonCancer Center)研究人員,訪問163名平均52歲的女性,她們是乳癌初期到第3期患者,固定接受放射治療。

研究人員將她們隨機分成3組,分別是瑜伽組、簡單伸展操組以及未受指導組。

分到瑜伽組或伸展操組的乳癌患者,在為期6周的放射治療期間,每周3次進行1小時的練習。

結束放射治療後,她們每1、3、6個月必須回報自己身心健康狀況,同時也需接受測試,測量心臟功能和壓力激素濃度。

研究發現,比起不運動的乳癌患者,瑜伽和伸展組的女性較不容易感到疲倦。

但瑜伽組回報說,「在身體功能和總體健康狀況方面,獲益更多,比其他組更可能從罹癌經驗正面看待生活中的變化」。

研究也發現,瑜伽組「一天下來皮質醇(cortisol)濃度降幅最大,顯示瑜伽有助控制這項壓力激素」。

【法新社 2011/05/19】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4-5-2011 11:1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右乳A變C 少女乳房長纖維囊腫

現在女孩子營養好,飲食改變,有女孩小學一年級就來月經,不僅如此,過去只有熟女常見的乳房纖維囊腫,罹患年齡也下降!

署立花蓮醫院日前接獲一名17歲少女右乳房疼痛,原本只有A罩杯的右乳在一年內升級至C罩杯,但左乳還是沒長大,忍了快一年,由於乳房兩側「差很大」,因此接受手術取出腫瘤。

署立花蓮醫院乳房外科醫師林怡欣說,乳房纖維囊腫從25至55歲都可能發生,最常見還是35歲以上至50歲的婦女,原因可能與荷爾蒙失調相關,包括動情激素過強、或黃體素太弱;但現在小女生營養好,受到荷爾蒙的影響,乳房出現纖維囊腫的年齡也下降,她遇過年紀最小的纖維囊腫患者年僅15歲。

林怡欣說,17歲少女小草(化名)不久前到醫院看病,她的左、右乳房明顯不對稱,左乳只有A罩杯,右乳卻大到C罩杯,且右乳摸起來內有硬塊,偶爾會乳房疼痛!

小草告訴醫師,一年前,她的右乳開始偶爾疼痛,裡面也有小硬塊,她沒有太在意,沒想到右乳日漸長大,右乳增長的速度明顯比較快,結果右乳都已經大到C罩杯,左乳還是原來大小。

檢查發現,小草的右乳房長了纖維囊腫,腫瘤直徑有12公分!

外科醫師沿著小草的乳暈剪開,掀起皮肉,取出超大號乳房纖維囊腫,術後她的右乳終於回到原本的A罩杯。

林怡欣說,乳房長腫塊有9成是良性病變,包括20歲左右常見的纖維腺瘤、40歲婦女較多的乳管內乳頭瘤,以及最常見的乳房纖維囊腫,但很多婦女往往羞於啟齒;症狀包括乳房疼痛、觸痛,且疼痛有週期性,月經前比較痛,月經後就消失,腫塊也會隨月經週期忽大忽小,建議婦女朋友及早找醫師檢查,並且持續追蹤。

【自由時報 2011/05/2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24-5-2011 11:1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摸到已是2公分大 定期乳房X光篩檢很重要

乳癌發生率隨著年齡增加而上升,尤其在45歲到54歲之間達到高峰,新北市衛生局推動乳房攝影篩檢活動,去年度共有9萬3282人接受乳房攝影,篩檢比率14.79%,其中有9166人是陽性個案,最後確診為乳癌的有471人;今年度到目前共篩檢兩萬多人,已經發現將近60位乳癌個案。

衛生署從98年11月起,放寬檢查對象為45歲到69歲婦女,以及40歲到45歲、二親等以內血親,曾患有乳癌的婦女,可以每兩年免費進行一次乳房X光攝影檢查。

新北市衛生局指出,早期的乳房惡性腫瘤通常沒有症狀,而且觸摸不到,通常腫瘤要長到2公分以上才能被摸到,但是透過乳房攝影,可以發現0.1公分到1公分大小的腫瘤。

衛生局表示,目前醫療發達,乳房早期原位癌的治癒率高達95%,只要定期接受乳房X光攝影檢查,就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新北市現在有7臺「乳房X光攝影篩檢車」,巡迴新北市29區提供社區篩檢服務,符合檢查年齡的新北市婦女,兩年內沒有作過乳房X光攝影檢查,都可向居住所在地的衛生所預約,或直接到合約醫療院所接受檢查,民眾也可以先向衛生所預約接駁巴士,新北市衛生局每週一到週六免費載婦女朋友到醫院檢查。

【教育廣播電台 2011/05/2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9-5-2011 04:5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漏網癌細胞 小心復發

乳癌在台灣居女性好發癌症的第一名,但因為乳房位於體表,可經由觸摸硬塊而早期發現,一旦經病理切片及醫師診斷罹患乳癌,除了接受外科手術切除病灶外,台大醫院乳房醫學中心郭文宏醫師表示,為了徹底根除癌細胞,針對荷爾蒙受體陽性患者,仍建議搭配使用荷爾蒙或標靶藥物等輔助性治療,才能有效消滅或控制身體的癌細胞。

郭文宏醫師說明,手術及放射線都屬於局部治療,有些癌細胞或組織非常小,無法使用儀器偵察到,甚至可能發生遠端轉移,以至於漏網癌細胞潛藏在身體,造成未來癌症復發的可能。因此,為了徹底根除癌細胞,在不同治療階段,除了全身性化學治療外,針對荷爾蒙受體陽性或其他條件患者,建議搭配使用荷爾蒙或標靶藥物等輔助性治療。

郭文宏說,目前最新的荷爾蒙治療研究發現,以傳統泰莫西芬治療2至3年後,轉換使用新型芳香環轉化�抑制劑(Aromataseinhibitors,簡稱AI),除可降低因單獨使用泰莫西芬而產生抗藥性導致癌症復發的情形外,更避免子宮內膜增生、體重增加及血管血栓等副作用發生。臨床研究上,諾曼癌素(ex-emestane)等AI類藥物,已證實可減少死亡率、延長無復發存活期、降低側乳癌及遠端轉移的發生率,但患者仍需注意轉換AI類藥物後出現的骨鬆、關節疼痛等副作用。

醫師也提到,新型荷爾蒙治療在健保給付規定上,AI類的諾曼癌素藥物已自去年6月開始納入健保給付,須符合具有雌激素受體陽性的停經婦女,使用泰莫西芬至少兩年,但目前健保局因經費考量,只針對腋下淋巴結有轉移的高危險早期侵犯性乳癌之輔助治療作給付,期望新的給付標準,可提高患者積極治療意願,幫助乳癌病患重拾生命光彩。

【台灣新生報 2011/05/1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9-5-2011 04:5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骨頭痠痛走路難 原是乳癌轉移

大林慈濟醫院腫瘤中心主任蘇裕傑今天表示,2名50餘歲獨居婦人,因雙腳無法行走,家人送醫發現罹患乳癌且已轉移到骨頭;建議每年到醫院進行乳房攝影檢查,及早發現、治療。

蘇裕傑指出,雲嘉地區的婦人觀念保守,即使身體病痛,大都選擇隱忍下來,2名婦人明知乳房有硬塊,寧可置之不理,最後癌細胞已轉移到骨頭而造成全身痠痛,甚至乳房腫脹、變硬,卻還選擇看骨科,而不願意做乳房檢查。

後來2名婦人的子女返鄉,發現母親已行動不方便,才協助就醫,2名患者轉到腫瘤科進一步檢查,患者乳房均長有1顆10幾公分、如棒球大的惡性腫瘤。

蘇裕傑表示,2名婦人罹患乳癌可以長時間忍受病痛,甚至病症已壓迫骨髓及神經,造成雙腳行動不方便,還堅持看骨科醫治骨頭痠痛問題,其子女除自責外,更無法接受母親罹患乳癌末期的事實。

蘇裕傑說,2名患者立即安排住院,進行藥物、電療與化學治療後,症狀已逐漸減緩。許多癌症的轉移,大部分都有長期骨頭痠痛的症狀,且看遍各大骨科卻未獲得改善。

蘇裕傑指出,建議為人子女,若母親抱怨骨頭痠痛時,千萬不要以為只是筋骨問題,或是單純骨頭痠痛、退化性關節炎等,最好能夠每年帶母親到醫院做1次乳房攝影檢查。

【中央社 2011/05/1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9-5-2011 04:5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乳癌壓迫神經 行走不便

現代社會許多子女外出工作打拚,過年過節才返鄉看父母,卻可能造成難以挽回的悲劇。大林慈濟醫院最近發現兩名中年婦女罹患乳癌,母親節時子女返鄉發現母親已無法行走,趕緊送到醫院才發現病情嚴重。醫師呼籲,子女要多關心長輩身體,最好每年帶母親進行一次乳房攝影檢查。

每年應做乳房攝影檢查

大林慈濟醫院腫瘤中心主任蘇裕傑表示,許多中年婦女觀念保守,對於乳房病痛難以啟齒,張姓、黃姓兩位中年婦女其實知道自己乳房腫脹、變硬,卻置之不理達三年之久,導致癌細胞侵犯骨頭造成全身酸痛。

兩位婦女的子女都離鄉背井外出工作,僅年節時返鄉看媽媽。母親節時他們回家慶祝,卻發現母親雙腳難以行走,母親堅持看骨科治療酸痛,但子女認為不對勁,轉到大林慈濟醫院腫瘤科檢查,才發現兩人乳房都有十幾公分大的惡性腫瘤,已壓迫骨髓及神經。

母親節聽到噩耗,子女們難以接受,更相當自責,直說:「如果早點回來看媽媽就好了!」蘇裕傑說,兩名婦人在住院後服藥並做電療與化學治療,目前一位經過治療後單腳已能逐漸活動,乳房腫瘤也有消減。

蘇裕傑指出,許多癌症轉移會有長期骨頭酸痛症狀,他提醒為人子女,若母親抱怨酸痛,不要以為只是筋骨問題,最好每年帶媽媽做一次乳房攝影檢查。

蘇裕傑指出,乳癌是四十歲以上女性常見癌症,政府每年補助免費乳癌篩檢,甚至還沒有症狀時就可檢查出原位癌。根據該院八年統計,第一期的乳癌患者存活率有九成以上,他呼籲偶爾才回家探視的子女們,別輕忽媽媽的身體健康,要是母親身體有異狀,最好做進一步檢查。

【自由時報 2011/05/1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9-5-2011 04:5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乳癌高居死亡率第2位

衛生署公佈98年度新北市女性十大癌症死因中,乳癌死亡率躍升為第2位,因此積極推動乳房攝影篩檢,衛生局說,早期的乳房惡性腫瘤通常沒有症狀,而且觸摸不到,通常腫瘤要長到2公分以上才能被摸到,但透過乳房攝影則可發現1公厘到1公分大小的腫瘤,而且早期發現早期治療,請符合資格的婦女朋友務必前往檢查。

新北市衛生局表示,乳癌發生率隨著年齡增加而增加,其中47歲達到高峰,因此衛生署自98年11月17號起,就放寬檢查對象為45歲到69歲婦女,以及40歲以上到未滿45歲且其二親等以內血親曾患有乳癌的婦女,可免費每兩年一次的乳房X光攝影檢查。

新北市衛生局也積極推動乳房攝影篩檢活動,衛生局說,99年度全市45~69歲婦女接受乳房攝影的比率為14.79%,其中陽性個案比率9.83%,確診為乳癌的個案有471人,而今年到5月3號為止,共篩檢2萬1,783 人,發現57位乳癌個案,可見篩檢有其必要性。

衛生局也說,乳房早期原位癌的治癒率高達95%,只要定期接受乳房X光攝影檢查,就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新北市現在有7台「乳房X光攝影篩檢車」巡迴新北市29區提供社區篩檢服務,並且衛生局每週一到週六提供免費接駁巴士,載送婦女到醫療機構進行乳房攝影檢查,凡符合資格的婦女朋友,而且兩年內沒有作過乳房X光攝影檢查者,都可向居住所在地的衛生所進行預約免費檢查。

【中廣新聞 2011/05/1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6-6-2011 12:5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研究:抗雌激素降低乳癌風險

根據今天公布的一項研究發現,抗雌激素藥「諾曼癌素糖衣錠」(Aromasin)「非常有希望」大幅降低停經後婦女乳癌風險達到65%。

領導這項研究的哈佛大學醫學院葛羅斯(PaulGross)說,這項研究發現可能對形成乳癌有日益升高風險的婦女是一項突破。目前全世界每年有大約130萬人得到乳癌,30萬人死亡。

葛羅斯在芝加哥舉行的美國臨床腫瘤學會(ASCO)年度會議公布的這項研究結果說:「這項發現對潛在公共健康有重大的影響。」

由加拿大試驗團體NCIC CTG所領導的隨機第3階段試驗結果顯示,服用這種抗雌激素藥的停經後婦女,相較於只服用安慰劑的婦女,乳癌風險降低65%。

葛羅斯說:「雖然我們平均追蹤的案例迄今只有3年,但我們的研究結果顯示它不僅可以大幅減少乳癌風險,而且j副作用也降低。」

美國食品暨藥物管理局(FDA)已經核准讓早期的乳癌病人服用這種抗雌激素。

【法新社 2011/06/0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9-6-2011 10:3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抑制腫瘤細胞 芹菜素助抗乳癌

美國密蘇里大學研究5月9日指出,在香菜及其他多種植物中,1種名為芹菜素(Apigenin)的化合物能抑制乳癌腫瘤細胞繁殖與生長。

據行政院衛生署2010年資料,台灣每年約有7500人罹患乳癌,更有1600人因乳癌而死。換言之,每天約20位婦女被診斷罹患乳癌、有4位婦女因乳癌失去寶貴性命。

腫瘤血管新生與生物醫學科學教授薩曼.海德爾(Salman Hyder)將罹患乳腺癌的老鼠分成2組,發現施打芹菜素的老鼠,體內腫瘤數目明顯減少,腫瘤也生長速度也較緩慢。

海德爾認為,或許能將此實驗結果用於接受激素替代療法而罹患乳癌的婦女身上。激素替代療法(Hormone Replacement Therapy,HRT)普遍用於減緩停經後婦女的更年期症狀,並延緩衰老。但日前諸多研究已證實,激素替代療法中的人造合成荷爾蒙與加速乳腺腫瘤的生長有關,甚至增加乳癌罹患率。

海德爾表示,實驗過程中,以HRT療法使用類似黃體激素的人造荷爾蒙(medroxyprogesterone acetate,MPA)的老鼠也出現腫瘤生長加快的狀況。「MPA接觸到乳房中的癌細胞後會促進腫瘤內新血管的生成,然而血管會提供腫瘤生長、繁殖所需的養分。」

海德爾發現,芹菜素會阻礙新血管形成,進而延緩或制止腫瘤生長。此外,芹菜素也會全面減少腫瘤數量。然而,就目前的研究結果看來,芹菜素仍無法阻止腫瘤最初形成。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外科醫師許文憲表示,其實國內外過去就有不少研究顯示芹菜素能抗癌。2004年還有研究指出能抑制肝癌,不過目前都仍處於動物實驗階段。

芹菜素在香菜、芹菜中的含量最高,但在橘子、蘋果和堅果中也有。不過血液吸收芹菜素的效率並不高,因此還不確定達到成效的攝取量。

海德爾說明,目前對於人體治療,並不確定要使用多少劑量的芹菜素,但實驗結果卻顯示,極少的芹菜素似乎可延緩乳癌腫瘤的生長,「每天攝取一點香菜和一些水果來確保攝取到芹菜素或許是個不錯的主意。」

義守大學醫學營養系教授洪哲穎表示,一般蔬果都具有抗癌成分,芹菜還有清熱、利水、化痰、解毒的效果,多吃蔬果的確有益健康。不過洪哲穎也特別提醒,「依營養學的角度,還是要均衡飲食,適量最好。」

Your News 2011/06/1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6-2011 03:5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手臂腫脹不消 竟是乳癌造成

上臂腫脹不消,最後確診竟是罹患乳癌第3期。

國泰醫院乳癌中心主任杜世興表示,患者因為右側腋下腫瘤壓迫到淋巴,使淋巴組織回流受阻,才造成上臂腫脹,這也是他行醫近20年以來,第一次遇到「原發性乳癌」病例的表現症狀是上臂腫脹。

61歲的楊媽媽是糖尿病患,去年1月上臂感到腫脹,在例行糖尿病檢查時告知家醫科醫師,醫師懷疑她是風濕疾病引起不適症狀,建議她去看風濕免疫科。楊媽媽先後就診2次,並照手臂X光,但並未發現異狀,於是醫師開抗發炎藥給她服用,但仍然無效,之後楊媽媽也嘗試貼膏布治療,但手臂仍持續腫脹。

直到楊媽媽有一次與美髮小姐聊天,髮姐提到有人因大腿腫脹,進一步檢查竟發現罹患子宮頸癌。楊媽媽才驚覺她的病症應不單純,仔細觸摸身體後,在脖子的右側鎖骨附近及腋下摸到塊狀物,她在第3次回診風濕科時,被轉到血液腫瘤科診治。

乳房外觀沒有異狀

接受電腦斷層掃描檢查,在她的腋下及鎖骨附近,發現有明顯淋巴腫塊,且懷疑肺部轉移,須追蹤治療。

楊媽媽說:「我平日生活作息正常,常吃青菜、少吃肉,也很少吃油炸物,也沒有家族病史,沒想到竟然會罹患癌症。」後來醫師轉介她到國泰醫院接受乳房超音波及粗針切片檢查,最後證實罹患乳癌,腫瘤有1.57×3.57公分,讓她相當吃驚。

杜世興指出,楊媽媽先經標靶藥物合併紫杉醇化療後,腫塊愈來愈小,術前脖子鎖骨附近已摸不到腫塊,今年5月為楊媽媽進行右側乳房切除手術,術後恢復狀況良好。

杜世興強調,女性即使乳房外觀沒有異狀,但如果有上臂腫脹或乳房、鎖骨附近及腋下有不正常腫塊、兩邊乳房大小不一、乳房皮膚潰瘍或橘皮狀、乳頭下陷或出血、其他分泌物等症狀,必須立刻就醫診查。

杜世興指出,並非每位乳癌患者都有罹癌危險因子,即便是沒有家族史、平常作息正常者,也需定期接受乳癌篩檢,40歲以上女性應每1、2年做一次乳房攝影,30到40歲以下婦女則以乳房超音波檢查為主。

自由時報 2011/06/1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20-6-2011 03:5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婦手臂腫脹不消 竟是罹患乳癌

如果您發現長時間手臂腫脹不消,又醫治不好,可能就要注意了!因為最近就有一個罕見案例,一名婦人原以為是風濕病,結果診斷出來後,竟然是乳癌所造成。

61歲的楊媽媽,右手臂又腫又硬,甚至腫成左手臂的2倍大,本來以為可能是風濕病,治療一年後,服藥、貼藥布都不見成效,拖到後來才發現,已經是乳癌第三期,連有20年經驗的醫師也認為這樣的案例的確很少見。

原來是因為右側腋下腫瘤壓迫到淋巴,導致淋巴組織回流受阻,才會造成上臂腫脹,一開始卻很容易被誤診,醫生特別提醒民眾,發現上臂腫脹、鎖骨跟腋下有腫塊、乳房皮膚潰傷,或者是兩邊乳房有大小不一等情況就要當心,不論有沒有家族病史,民眾最好都定期接受乳癌篩檢。

民視新聞 2011/06/1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6-2011 03:5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上臂腫如麵龜 竟是罹乳癌

右上臂長期腫脹不消,像「麵龜」一樣,竟然是罹患乳癌的徵兆!

一名六十一歲婦女,一年前因上臂腫脹不消,在南部某醫院求診,剛開始誤診為風濕病,吃了一年的消炎藥,手臂卻愈來愈腫,輾轉就醫一年,才發現竟是乳癌。

台北國泰乳癌中心主任杜世興表示,一般乳癌患者手術後,常因手淋巴過度清除、放射線治療後淋巴結受傷或乳癌復發,導致上臂腫脹,但術前就以上臂腫脹為表現的乳癌,真的相當罕見,他行醫廿年也是第一次遇見,提醒民眾平時勤篩檢,以免錯過治療黃金期。

杜世興表示,不是所有乳癌患者都有罹癌危險因子,無家族史、也都應該要進行乳房超音波或攝影篩檢,尤其台灣乳癌發生率比國外年輕十歲,四十五歲後就步入罹癌高峰,進行超音波和攝影才能揪出○.五公分的微小癌變,早期治療。

中國時報 2011/06/1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3-6-2011 04:3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右臂腫脹疑風濕 原來是乳癌

61歲的楊媽媽去年右臂腫脹,先後在家醫科、風濕免疫科看診,消炎藥、口服藥用了都沒效,直到和髮姐聊八卦,才聯想到腋下硬塊可能是癌細胞,最後確認是罕見的手臂長乳癌病例。

國泰醫院乳癌中心主任杜世興指出,一般來說,乳癌長到腋下、手臂,絕大多數是轉移或復發,往往發生在開刀後的病患身上。但楊媽媽從來沒做過乳癌篩檢,更沒動過手術,首次發現乳癌卻是長在右腋下,影響淋巴回流而造成手臂腫脹,是他行醫20年來首見。

楊媽媽說,她某次上髮廊與髮姐聊天,髮姐談到某人大腿腫脹,卻是罹患子宮頸癌,才驚覺自己病症不單純,仔細觸摸身體後,在脖子右側鎖骨附近及腋下摸到塊狀物,轉到國泰醫院看診。

去年1月楊媽媽例行糖尿病回診檢查,告知家醫科醫師手臂異常腫脹,醫師懷疑是風濕疾病,轉介到風濕免疫科,先後就診兩次,手臂X光未有異狀,抗發炎藥服用後沒有改善,之後也嚐試貼膏藥布治療,手臂愈來愈腫,沒想到髮姐的無心之語,指點迷津。

由於楊媽媽平日生活作息正常,常吃青菜、少肉食與吃油炸物,也無家族病史,乳房外觀沒有大小不一、皮膚潰瘍及橘皮等異常症狀,竟檢驗出罹患乳癌第3期,她驚訝不已。

杜世興安排楊媽媽做乳房超音波與粗針切片檢查,證實罹患乳癌,再轉至血液腫瘤科團隊進行標靶藥物合併紫杉醇化療,每次化療後,楊媽媽腫塊愈來愈小,脖子鎖骨附近摸不到腫塊,今年5月楊媽媽接受右側乳癌手術,術後恢復良好。

杜世興提醒婦女性朋友,乳房、鎖骨和腋下附近出現不正常腫塊,最好立即就醫檢查,以免錯過黃金治療時間。

中央社 2011/06/1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3-6-2011 04:3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上臂腫脹不消 驗出乳癌第三期

女性朋友要注意了,國泰醫院今天公布一起罕見病例,一位楊媽媽上臂腫脹不消,原本以為是風濕病,在1年後發現腋下及鎖骨有淋巴腫塊,就醫檢查後才驗出原來是乳癌第3期。

61歲的楊媽媽是糖尿病患者,今天她現身說法表示,去年1月發生上臂腫脹,原本在南部就診時,醫師懷疑是風濕病,先後二度就診不見起色,後來又看中醫師貼膏布治療,反而愈來愈腫。

楊媽媽直到在脖子右側鎖骨出現約乒乓球大小、腋下出現像雞蛋般大小的塊狀物,才轉到血液腫瘤科,經電腦斷層檢查,發現有明顯的淋巴腫塊,並在今年1月北上接受治療,此時已經過了1年的時間。

國泰綜合醫院乳癌中心首先進行標靶藥物合併紫杉醇化療,直到腫瘤縮小到摸不到腫塊,於5月進行右側乳癌手術,目前術後恢復情形良好。

該中心主任杜世興解釋,腋下淋巴結因為迴流被腫瘤阻塞後,所以逐漸惡化侵犯到淋巴結,導致楊媽媽手臂腫脹情形,已經造成到日常生活不便,而這是他20年的行醫經驗的首例,可說是非常罕見。

「早期乳癌要提早發現,0期乳癌往往沒有臨床症狀,適當治療後可以幾乎痊癒。」杜世興呼籲,40歲以上女性,應該每1、2年做一次乳房攝影,至於台灣30~40歲的年輕女性,也應做超音波檢查,也希望未來能納入健檢項目。

「只要發現乳腺有不尋常的變化,即使沒有症狀,也要立即就醫檢查。」杜世興提醒,乳房攝影驗出率為85%~90%,即使還沒到定期檢查時間,女性朋友只要覺得有異常就要立即就醫,以免錯過治療黃金期。

台灣每年乳癌新生病例約9千例,佔女性癌症第1名,也是死亡比例第4名;尤其乳癌好發期在45歲後步入高峰,國外則是55歲,國內有年輕化的趨勢。

台灣醒報 2011/06/1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16-10-2025 06:40 AM , Processed in 0.115996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