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发表于 13-10-2008 06:0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引舒 于 13-10-2008 04:48 PM 发表 
是的。我是一名中文系生。
那麽大學圖書館應該很容易找到王力的漢語語音史 |
|
|
|
|
|
|
|
|
|
|
发表于 14-10-2008 03:2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屮0_0屮 于 13-10-2008 12:43 AM 发表 
根據統計學,超過10000年以上的語言基本上無法重搆
老衲無法認同aku-->nga的可能
那你列出你的“统计”,这种结论怎么用“统计”出来?
充其量你也只能说“目前人们尚未系统性建构远古语”。
同时,论统计,我已经列出我的。
(再提醒——不要一直滥用“统计”这个词。)
但所谓“不能重构”仅表示“系统”不能重构,不表示“个别字”也不能重构。
虽说我们只能夠在“最核心”或“顽固词”上重构是无疑的。
AKAA-->1)AKU 2)AGAA(1)从这第一次分家南岛语保留了一个相当古老的形,2)是汉—印欧共祖。)
2)AGAA-->2A)EGO 2B)ENGAA(2是印欧语和古汉语的前身,第二分家时,印欧语保留G而古汉语保留AA,由于尾巴重,汉古语前音节可能已开始轻化,但不必然。)
2B)ENGAA-->NGAA(2B的古汉语前身印欧语分家后,轻音节“E”(或原A)终于脫落。)
而最简单,参照印欧语和汉方言的差异和转变,以上的过程甚至不用两千年就可以完成,几百年都敢。
隨手举例:闽东“WI“;闽南“GUA”;粵语“NGO”;客语“NGA(I)”。这至多不也两千年?而我们知道还不止,单是粵语“NGO/O”两形就常有,难道这样的转变又要一万年?两千年?所以我说,最起码从各次方言的差异可以看得出,这样的变化无需一万年。你要是有一些处理这类语言的经验就不会持有那种“需时太久”,“转形不行”的论调了。一直谈“统计”的人怎么连这样的东西也没统计出来?
如是,即使仅在南岛语的8000年前加1000年,9000年前叫大家分家也不过分。
这样,2000年后,在7000年前,汉语又和印欧语分家。又过了两千年,就是5000年前,
“我”字的单音“NGAA”形终于出现了。过样的变率很过分么?我给的是2000年一变的机会喔!实际上根本不用那么久。单看日耳曼语、拉丁系语和汉诸语的变率就知道,1000年有得找。即然8000年可建构,9000年很过分吗?
且不论是9000年是1万9000千年(重点是时间完全足以容许有关变化),
从南岛语和印欧及汉语诸语的“我”字的顽固性的统计看来,
仅在这个部分无疑可以重构。
在汉语的情况,“吾我”同源,而汉语诸方言至少三千年下来,“吾我”之形终存且为常形,足见其地位之坚。印欧语六千年也一样。
除非再有谁多象这个“我案”的契机,
不然我们不怎么可能把那种上万年的“古系统”建立起来,
针对这点我也没否定,甚至认为基本上须是那样。
然而,对“父母是我”这一类的“个别最核心字”仍然有一些办法可行。
除了“我”字之外,“父、母、是”的位阶(特别是“是(这/这样/近者)”字)也许不同,能建构的年代久远程度也须相异。但,我认为我们最起码可以推到诸大语系的前代,就是大致1万年前的时候。
同时,从“我”字的顽固性所暗示的还包括——推算人类最初分家的时间。
因为最古老形在一万年后占语言总数的近74%,第二代新字强形“我”又是(100-74)%的74%,就是近20%。再过一万年,古老形只占54%,而第二代强形只占15.4%。
这样算下去,老大和老二的比大至是70%上下,而从它们占整个世界语言系统的比分来看,理论上可以推测出分家时间。举例如:
假如统计完全世界的诸语的“我”之后,发现有同一关系群的老大只占全体的50%,有同一关系群的老二只有约15%,那现代人类就是2万年前分家的。
如果发现,个别约为40%和10%,那就差不多是3万年前分家的。
但这一种统计我比较难独立进行。
同时要注意的是——“我”这个代名词会被调字基本上是“文化因素”,
例如,为了避讳,为了表示谦卑有礼或自我膨胀等。在礼制未成熟的远古时代,这是较难发生的。
所以,其上古变率须更有限。
信不信由你,我从来不强迫人家接受一些看法。
回到整个辩论的主轴,其结果对不对是另一回事,
但针对说这种做法是“不科学”的我是不认同的。
[ 本帖最后由 又是一阵风 于 14-10-2008 03:27 AM 编辑 ] |
|
|
|
|
|
|
|
|
|
|
发表于 14-10-2008 01:1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又是一阵风 于 14-10-2008 03:26 AM 发表 
那你列出你的“统计”,这种结论怎么用“统计”出来?
充其量你也只能说“目前人们尚未系统性建构远古语”。
同时,论统计,我已经列出我的。
(再提醒——不要一直滥用“统计”这个词。)
但所谓“不能重 ...
語言學的推測經常和考古發現有所出入,例如說臺灣是南島語系發源地的説法就受到遺傳學、考古學的挑戰 |
|
|
|
|
|
|
|
|
|
|
发表于 14-10-2008 08:3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4-10-2008 09:2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
|
|
发表于 14-10-2008 09:3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引舒 于 13-10-2008 12:45 AM 发表 
请问可否介绍几本关于语言学或音韵学的入门书?因为我实在看不懂你们在聊什么。怎么原本看起来严肃又有些趣味的探讨主题会越聊越离题似的?这或许是论坛的言论自由之弊端吧。有些人思绪不清楚,有些人显得不冷静,有 ...
这个辩论的大节大致如此。因为楼主先直接在这里回应另一帖的事,而导致一个争论从同一楼主的一个帖,漫延到两个帖。争议的起源始于另一个帖——《喻四古歸定》 http://cforum2.cari.com.my/viewthread.php?tid=1365998&extra=page%3D1&page=1
首先是针对“远古汉语是否字字单音”而争论。
我透过“法兰西”语的“单音化”趋势提出,极可能在远古时候,汉语根本就不是单音字。
同时,也顺便提出“中文和印欧语若非有古老关系则至少局部受到印欧语的影响。”
其根据是“非常核心字”字形相映。这是“比较语言学”中的研究方法。
在对应性基本成立之后,争议开始由楼主转移焦点。
后来的争议是针对“研究方法”的正当性,楼主认为“比较方式不科学”。
我提出了各种理据驳斥了认为这种研究方法是“不科学”的说法,并说明这本是比较语言学一般的做法,而且现在人们在这工作上的做法并没有“更科学”,说法不但矛盾,甚至其背后无故限制视野的逻辑思维是值得检讨的。
同时,楼主也认为如果认何语言都可以用来作比较,那世界上全部语言都可同源。我则认为人本同源,现今世界不同的的语言间有同源字本就不希奇,语言和语言之间除了类似“狼孩”的现象,不然各语之间本就在极大程度上有同源字的可能。我提出了各大语系“我”字的例子,认为从比较上这例中诸语的“我”可以同源。
这一次楼主认为要“提出统计”。
我则指出,在语言学上不是什么东西都用统计的。但我仍然就南岛语系“我”字的顽固性(8000年后仍保存75%的同源“我”)推算出,如果要这几家的“我”完全没关系,人类开始使用语言的时间最保守、最保守(几乎不可能)也要整四五万年,这太久远了,因为“现代人”出现的年代远没那么久。同时也指出,不论怎么样,总有许多语言是一两万年前才分家的。所以看到“我”字间的相似时,不需要感到太讶异。
接着,争议由楼主的“兄弟”接过。焦点转到“所提出‘我’字形变的可能性”。因为有一个形变直接的情况较少。
我则例以中古、和近现代诸语的差异情况指出这种形变根本就很正常,而且不需要多时,“1000年也有得找”。换言之,远古那么多年的时间给它们去变,只两转有什么奇怪?同时又再次提出“我”字的特殊性。因为它无疑地夠顽固,汉语三千年不变、印欧语六千年颇满、连使用者分布到那么散、那么多分支的南岛语经过8000年后也能有75%的保存。我们因之根本不需要对任意两语中形近的“我”字存疑。
到了这一点,对方则转移焦点,开始质疑整个语言学的科学性。
那么,我认为反正大家都不科学,那基本上也没什么好谈的了。但之前讲求科学的又是谁呢?#
[ 本帖最后由 又是一阵风 于 14-10-2008 09:44 PM 编辑 ] |
|
|
|
|
|
|
|
|
| |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