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2-2008 12:1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nelson_81 于 19-2-2008 04:42 PM 发表 
马华变质了咯。。。以前还会为华人。。现在都会,只不过是派派糖果要你整副身家。。
他们与巫统国阵同流合污。只会伴在巫统旁当人妾。
别侮辱《人妾》这个字眼,以《狗》称呼更传神。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0-2-2008 01:1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发表于 20-2-2008 03:0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发表于 21-2-2008 03:2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你们错怪国阵政府与马华了。。。没有他们我们华人都不会变得那么坚强啊。。
现在还好,至少我们年轻的一代知道什么是国会平衡的好处。我们华人年轻的一代也知道我们被出卖了。。大家忍耐吧。。。
华人。。。我们也必须自强,别再被出卖华人的党被卖了,原谅她们,他们也是希望从中得取利益罢了,
相信我,他们的后代也不会好到去那里的。 |
|
|
|
|
|
|
|
发表于 21-2-2008 10:4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食油荒的背後-8th Jan 2008
※林建榮
我國不是緬甸,也非朝鮮,沒有面對著國際社會的制裁,反而還是世界重要的貿易國,國內更擁有號稱完善的交通設備。因此,在沒有任何天災下,物流從西馬半島最北點走到最南端也只須一天的時間。
再加上擁有著世界上可謂最龐大的內閣─32名部長,還有各種名目的內閣委員會,照理說人民的日常生活不應會如緬甸人、朝鮮人般,出現缺這乏那的局面,而需要食物購買的配額制度。
可是偏偏,近幾年來種種瑣碎之事,如缺糖、沒油、無面粉的困擾,猶如嘉年華會般,季節性的一再重演。縱然把食油荒的責任推到走私猖獗、民眾的羊群心態、商家的屯貨居奇上,做為國內市場背后那一隻無形的手──政府,逃不了其應負的責任。
這些事件除了凸顯現有國家干預市場供應的機制失調外,更顯示這宣稱要帶領2700萬人,航向先進國的管理執政團隊,對一般日常用品的資訊掌握,嚴重的與現實社會脫節,所以才會出現需求一高,供應就短缺。
同時,往往是在事情爆發后,才后知后覺,而採取的更是一種權宜性的應對措施,譬如,不管是白糖或食油短缺,就以限制購買配額來解決,卻缺乏認真、全面的去解決背后複雜的政治經濟過程,如是否應取消食油生產津貼,讓市場供需來決定食油價格,進而改變民用及工業生產用途食油價格的差異。
當然,讓市場供需主導價格,將打擊和瓦解政府一直以來引以為榮的「低通貨膨脹」的假象。這除了顯示政府的統計數字,無法反映社會的實況,也反映政府不願面對一個高通膨年代,更不要說會去制定如何提升民眾競爭力、生產力,進而提高實質收入去應對的政策。
以補貼來壓制日常用品的價格上揚,不只是資源的錯配,也無法真正改善低下階層的處境(因為其他物價依然會上漲),並阻礙國家經濟結構的轉型,更重要的是在全球油價高漲下,這種缺乏競爭力的經濟補貼制度,已難于為續。這也是為何統制品或日常用品缺乏的戲碼,不斷的上演。
如果當局連開門七件事,從食油、白糖、面粉的供應,都無法管理好,又如何帶領民眾進入一流的世界,帶來繁榮穩定的生活?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2-2-2008 01:1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nelson_81 于 21-2-2008 10:46 PM 发表 
食油荒的背後-8th Jan 2008
※林建榮
我國不是緬甸,也非朝鮮,沒有面對著國際社會的制裁,反而還是世界重要的貿易國,國內更擁有號稱完善的交通設備。因此,在沒有任何天災下,物流從西馬半島最北點走到最南端 ...
我们的首相已做好本份了 ...
要顾取老婆又要顾家里....要顾"自己人"..又要顾党员 ! 现在还要顾所有人民的食品来源 !!!! 那顾得了那每人多 ? |
|
|
|
|
|
|
|
发表于 22-2-2008 01:2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发表于 22-2-2008 12:2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发表于 22-2-2008 07:3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定支持行动党。。。。。。。。。。。。。。。。。。。。。 |
|
|
|
|
|
|
|
发表于 22-2-2008 11:4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每天都讲油价上涨,不看看国外的油价?有哪个国家的油价不起?
我国的油价的逐步调整是为什么?因为某个不负责任的部长在位期间不曾调整油价?为什么?问他!
这种不负责任的行为令我国的财务在短短的数年激烈的恶化。
幸喜我国的经济在首相的领导下已经逐步恢复,令我国政府能够在人们经济情况允许之下逐步调整油价。
如果说油价的调整是不对,难道因为某些不负责任的群众因为个人的利益不调整油价,而令我国经济雪上加霜甚至国家破产的行为,这难道是对的吗?
身为马来西亚的公民,我挺国阵。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3-2-2008 01:2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覆 #50 楼的 新手.
汽油涨价...没有人说不对 ....国际油价上涨 ...我国油价上涨是应该的..
不知"新手" 是否去过其他亚州国家看看和观察 ... 这点很重要 !
我国很多的财政预算开销在很多不必要的地方和浪费吧了...
要是把握得好...那就不必把汽油涨得那么狼背 |
|
|
|
|
|
|
|
发表于 23-2-2008 03:3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谁也不投,我投废票! |
|
|
|
|
|
|
|
发表于 23-2-2008 03:3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谁都不投,我投废票咯! |
|
|
|
|
|
|
|
发表于 23-2-2008 03:4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怎么了,卡帖了吗?  |
|
|
|
|
|
|
|
发表于 23-2-2008 09:5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要巫统爱你,就要投反对票
http://www.merdekareview.com/image_files/news/n061116_6.png
【匈奴未灭/黄进发专栏】马华公会和印度国大党一直在劝华印裔选民,不要削弱本身族群在朝的代表性,否则将丧失本身权益。
这种论调的基本假设,其实是“礼尚往来”的人性逻辑。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仗。你作初一,我做十五。然而,选举政治不必然按照这样的逻辑办事。
选举政治的逻辑更多时候是另一种人性:犯贱。以怨报德,以媚报怨。因为忠诚的选民最后会“含泪投票”,所以可以丢在一旁;刁钻的选民如果可以争取,但是可能跑失,就必须小心侍候。
政党犯贱与选举制度
政党的犯贱程度,其实与选举制度息息相关。
如果政党的席次很容易随着选票高低而增减——例如在实行比例代表制的国家——每一张选票都很重要,政党就不敢随便犯贱,认为选民忠诚就胆敢得罪。
反之,如果一些选票的增减并不会影响席次——例如在我国选制下的安全区,这些选票就没有太大价值,可以被糟蹋。这是为什么国阵安全区大选时得到的糖果比反对党堡垒区还少的原因。反正我都输不了,何必那么辛苦讨好你?
尽管本身选区51%选民是非马来人,2004年国阵得票率第二高的希山幕丁却敢连续三年举马来短剑向选民示爱,就是这种“我有本钱我怕谁”心态的最佳范本。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犯贱,因为把别人的善意看作理所当然,其实是一种骄傲自满的心理。
在族群政治中,政党犯贱,却往往不纯然是骄傲,而是出于理性的算计。如果顺得哥来失嫂意,就有必要选一个人来得罪,选另一个人来讨好。
在选民当中,越忠诚的就越容易被糟蹋,因为他们不会反抗;反之,越懂得吊起来卖的则越矜贵,因为他们万一被气走了,做议员的就可能失业了。
对政党这种“犯贱”逻辑体会最深的莫过于印裔选民。他们过去五十年在马印国大党领导下,对巫统忠心耿耿,结果50年来备受边缘化。一朝三万人走到大街上,巫统不但不敢威胁要把他们赶回印度去,反而开始“关怀备至”,“嘘寒问暖”。他们不喜欢三美威鲁,这个老政客也可能只好辞官归故里。
真正的“1969年教训”
明白巫统这个“犯贱”的选举逻辑,我们就会真正理解许多事情:譬如寻求蝉联国会议席的周美芬小姐所喜欢的“1969年的教训”。
1969年到底发生什么事呢?
一种主流的说法是:因为非马来人摒弃联盟(巫统、马华、马印国大党),所以他们在政府的代表性减低,又发生了暴乱,因此,巫统实施了新经济政策。推论下去,如果当初非马来人在1969年大力支持联盟,我们大概就不会有固打制了。
这种主流论调掩盖了一个最重要的事实。1969年半岛的反风主要是在马来人——而非华人和印度人——当中刮起来的。
1964年,四个非马来人为主的在野党(社阵、人民进步党、联合民主党、人民行动党)取得半岛28.82% 选票。1969年时,三个非马来人在野党(民主行动党、民政党、人民进步党)取得半岛28.88%选票,几乎原封不动。华人挺在野党的错误印象,其实是因为三党达致半岛与联盟一对一对决的决定,让选票更有效地转化成为议席。
真正威胁到巫统政权的是马来人转向支持回教党。联盟在半岛的得票率从1964年的58.53%降到1969年的48.56%,而回教党的得票率则从14.64% 激增到23.74%。换句话说,国阵流失的10%选票几乎全为回教党吸收。虽然因为选举制度的关系,回教党的席次只从9席增加到12席,比不上非马来人在野党的声势;这其实才是真正让巫统心惊胆跳的变化。
为了避免回教党继续蚕食马来人选票,巫统在1969年大选后大力向马来人靠拢是完全不可避免的定局。如果华人和印度人当年支持联盟,新经济政策一样无法避免。马华和马印国大党有能力力挽狂澜吗?我相信他们只会寄希望于东姑阿都拉曼。如果东姑成为巫统少壮派篡夺党权、收复民心的障碍,513式的族群暴乱或许可以延后,但是最终可以避免吗?
和平共存的关键:马来人在野党
513事件和新经济政策会不会发生,真正的关键其实是在马来人在野党。1969年时,族群之间弥漫着“零和心态”:对马来人有利的必然对华人不利,对华人有利的必然对马来人不利。
当时,回教党一心只要抢马来回教徒的选票,完全无意争取非马来人民心;因此,巫统与之竞争的方法只有一个:比回教党更马来人。
1982年之后的回教党,为了争取在联邦执政的机会,努力争取非回教徒支持,现在就连被巫统抹黑为极端分子的兴都权利行动力量(Hindraf)也可以包容。
如果1969年的回教党也有今天这种问鼎中原的雄心,巫统恐怕未必敢压制非马来人利益,因为那等于在失去马来人政治的半壁江山后再把华人与印度人推给回教党。
反过来说,如果今天的回教党因为始终得不到非回教徒的支持,终于决定全力争取回教徒支持,而攻击巫统对印度人软弱;恐怕国际社会压力也不能担保马来西亚不会流血。
大选的简单选择
由于巫统吃硬不吃软;你要它来讨好你,便必须给它脸色看,扶持它的对手。反过来说,你对它太好,把它的对手消灭了;你既有什么利用价值,也没有谈判筹码,为什么要对你好呢?
事实上,如果国阵在每个州取得三份二多数,两年后它就可以重划选区,巩固政权,你教训它的本钱也可能没有了。换句话说,如果巫统本届大胜,来届它将胜得更多。
除非选举制度改变,巫统的当权至少在未来十年内都很难改变;但是,3月8日,你投的那张票,可以决定一个重要的关键:未来这十年内,是你去讨好巫统,还是巫统来讨好你?
黄进发是英国艾塞克斯大学比较民主化博士候选人,现任私人大学讲师、维护媒体独立撰稿人联盟主席。 |
|
|
|
|
|
|
|
发表于 23-2-2008 09:5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要巫统爱你,就要投反对票
要巫统爱你,就要投反对票
http://www.merdekareview.com/image_files/news/n061116_6.png
【匈奴未灭/黄进发专栏】马华公会和印度国大党一直在劝华印裔选民,不要削弱本身族群在朝的代表性,否则将丧失本身权益。
这种论调的基本假设,其实是“礼尚往来”的人性逻辑。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仗。你作初一,我做十五。然而,选举政治不必然按照这样的逻辑办事。
选举政治的逻辑更多时候是另一种人性:犯贱。以怨报德,以媚报怨。因为忠诚的选民最后会“含泪投票”,所以可以丢在一旁;刁钻的选民如果可以争取,但是可能跑失,就必须小心侍候。
政党犯贱与选举制度
政党的犯贱程度,其实与选举制度息息相关。
如果政党的席次很容易随着选票高低而增减——例如在实行比例代表制的国家——每一张选票都很重要,政党就不敢随便犯贱,认为选民忠诚就胆敢得罪。
反之,如果一些选票的增减并不会影响席次——例如在我国选制下的安全区,这些选票就没有太大价值,可以被糟蹋。这是为什么国阵安全区大选时得到的糖果比反对党堡垒区还少的原因。反正我都输不了,何必那么辛苦讨好你?
尽管本身选区51%选民是非马来人,2004年国阵得票率第二高的希山幕丁却敢连续三年举马来短剑向选民示爱,就是这种“我有本钱我怕谁”心态的最佳范本。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犯贱,因为把别人的善意看作理所当然,其实是一种骄傲自满的心理。
在族群政治中,政党犯贱,却往往不纯然是骄傲,而是出于理性的算计。如果顺得哥来失嫂意,就有必要选一个人来得罪,选另一个人来讨好。
在选民当中,越忠诚的就越容易被糟蹋,因为他们不会反抗;反之,越懂得吊起来卖的则越矜贵,因为他们万一被气走了,做议员的就可能失业了。
对政党这种“犯贱”逻辑体会最深的莫过于印裔选民。他们过去五十年在马印国大党领导下,对巫统忠心耿耿,结果50年来备受边缘化。一朝三万人走到大街上,巫统不但不敢威胁要把他们赶回印度去,反而开始“关怀备至”,“嘘寒问暖”。他们不喜欢三美威鲁,这个老政客也可能只好辞官归故里。
真正的“1969年教训”
明白巫统这个“犯贱”的选举逻辑,我们就会真正理解许多事情:譬如寻求蝉联国会议席的周美芬小姐所喜欢的“1969年的教训”。
1969年到底发生什么事呢?
一种主流的说法是:因为非马来人摒弃联盟(巫统、马华、马印国大党),所以他们在政府的代表性减低,又发生了暴乱,因此,巫统实施了新经济政策。推论下去,如果当初非马来人在1969年大力支持联盟,我们大概就不会有固打制了。
这种主流论调掩盖了一个最重要的事实。1969年半岛的反风主要是在马来人——而非华人和印度人——当中刮起来的。
1964年,四个非马来人为主的在野党(社阵、人民进步党、联合民主党、人民行动党)取得半岛28.82% 选票。1969年时,三个非马来人在野党(民主行动党、民政党、人民进步党)取得半岛28.88%选票,几乎原封不动。华人挺在野党的错误印象,其实是因为三党达致半岛与联盟一对一对决的决定,让选票更有效地转化成为议席。
真正威胁到巫统政权的是马来人转向支持回教党。联盟在半岛的得票率从1964年的58.53%降到1969年的48.56%,而回教党的得票率则从14.64% 激增到23.74%。换句话说,国阵流失的10%选票几乎全为回教党吸收。虽然因为选举制度的关系,回教党的席次只从9席增加到12席,比不上非马来人在野党的声势;这其实才是真正让巫统心惊胆跳的变化。
为了避免回教党继续蚕食马来人选票,巫统在1969年大选后大力向马来人靠拢是完全不可避免的定局。如果华人和印度人当年支持联盟,新经济政策一样无法避免。马华和马印国大党有能力力挽狂澜吗?我相信他们只会寄希望于东姑阿都拉曼。如果东姑成为巫统少壮派篡夺党权、收复民心的障碍,513式的族群暴乱或许可以延后,但是最终可以避免吗?
和平共存的关键:马来人在野党
513事件和新经济政策会不会发生,真正的关键其实是在马来人在野党。1969年时,族群之间弥漫着“零和心态”:对马来人有利的必然对华人不利,对华人有利的必然对马来人不利。
当时,回教党一心只要抢马来回教徒的选票,完全无意争取非马来人民心;因此,巫统与之竞争的方法只有一个:比回教党更马来人。
1982年之后的回教党,为了争取在联邦执政的机会,努力争取非回教徒支持,现在就连被巫统抹黑为极端分子的兴都权利行动力量(Hindraf)也可以包容。
如果1969年的回教党也有今天这种问鼎中原的雄心,巫统恐怕未必敢压制非马来人利益,因为那等于在失去马来人政治的半壁江山后再把华人与印度人推给回教党。
反过来说,如果今天的回教党因为始终得不到非回教徒的支持,终于决定全力争取回教徒支持,而攻击巫统对印度人软弱;恐怕国际社会压力也不能担保马来西亚不会流血。
大选的简单选择
由于巫统吃硬不吃软;你要它来讨好你,便必须给它脸色看,扶持它的对手。反过来说,你对它太好,把它的对手消灭了;你既有什么利用价值,也没有谈判筹码,为什么要对你好呢?
事实上,如果国阵在每个州取得三份二多数,两年后它就可以重划选区,巩固政权,你教训它的本钱也可能没有了。换句话说,如果巫统本届大胜,来届它将胜得更多。
除非选举制度改变,巫统的当权至少在未来十年内都很难改变;但是,3月8日,你投的那张票,可以决定一个重要的关键:未来这十年内,是你去讨好巫统,还是巫统来讨好你?
黄进发是英国艾塞克斯大学比较民主化博士候选人,现任私人大学讲师、维护媒体独立撰稿人联盟主席。 |
|
|
|
|
|
|
|
发表于 23-2-2008 09:5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要巫统爱你,就要投反对票
要巫统爱你,就要投反对票
【匈奴未灭/黄进发专栏】马华公会和印度国大党一直在劝华印裔选民,不要削弱本身族群在朝的代表性,否则将丧失本身权益。

这种论调的基本假设,其实是“礼尚往来”的人性逻辑。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仗。你作初一,我做十五。然而,选举政治不必然按照这样的逻辑办事。
选举政治的逻辑更多时候是另一种人性:犯贱。以怨报德,以媚报怨。因为忠诚的选民最后会“含泪投票”,所以可以丢在一旁;刁钻的选民如果可以争取,但是可能跑失,就必须小心侍候。
政党犯贱与选举制度
政党的犯贱程度,其实与选举制度息息相关。
如果政党的席次很容易随着选票高低而增减——例如在实行比例代表制的国家——每一张选票都很重要,政党就不敢随便犯贱,认为选民忠诚就胆敢得罪。
反之,如果一些选票的增减并不会影响席次——例如在我国选制下的安全区,这些选票就没有太大价值,可以被糟蹋。这是为什么国阵安全区大选时得到的糖果比反对党堡垒区还少的原因。反正我都输不了,何必那么辛苦讨好你?
尽管本身选区51%选民是非马来人,2004年国阵得票率第二高的希山幕丁却敢连续三年举马来短剑向选民示爱,就是这种“我有本钱我怕谁”心态的最佳范本。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犯贱,因为把别人的善意看作理所当然,其实是一种骄傲自满的心理。
在族群政治中,政党犯贱,却往往不纯然是骄傲,而是出于理性的算计。如果顺得哥来失嫂意,就有必要选一个人来得罪,选另一个人来讨好。
在选民当中,越忠诚的就越容易被糟蹋,因为他们不会反抗;反之,越懂得吊起来卖的则越矜贵,因为他们万一被气走了,做议员的就可能失业了。
对政党这种“犯贱”逻辑体会最深的莫过于印裔选民。他们过去五十年在马印国大党领导下,对巫统忠心耿耿,结果50年来备受边缘化。一朝三万人走到大街上,巫统不但不敢威胁要把他们赶回印度去,反而开始“关怀备至”,“嘘寒问暖”。他们不喜欢三美威鲁,这个老政客也可能只好辞官归故里。
真正的“1969年教训”
明白巫统这个“犯贱”的选举逻辑,我们就会真正理解许多事情:譬如寻求蝉联国会议席的周美芬小姐所喜欢的“1969年的教训”。
1969年到底发生什么事呢?
一种主流的说法是:因为非马来人摒弃联盟(巫统、马华、马印国大党),所以他们在政府的代表性减低,又发生了暴乱,因此,巫统实施了新经济政策。推论下去,如果当初非马来人在1969年大力支持联盟,我们大概就不会有固打制了。
这种主流论调掩盖了一个最重要的事实。1969年半岛的反风主要是在马来人——而非华人和印度人——当中刮起来的。
1964年,四个非马来人为主的在野党(社阵、人民进步党、联合民主党、人民行动党)取得半岛28.82% 选票。1969年时,三个非马来人在野党(民主行动党、民政党、人民进步党)取得半岛28.88%选票,几乎原封不动。华人挺在野党的错误印象,其实是因为三党达致半岛与联盟一对一对决的决定,让选票更有效地转化成为议席。
真正威胁到巫统政权的是马来人转向支持回教党。联盟在半岛的得票率从1964年的58.53%降到1969年的48.56%,而回教党的得票率则从14.64% 激增到23.74%。换句话说,国阵流失的10%选票几乎全为回教党吸收。虽然因为选举制度的关系,回教党的席次只从9席增加到12席,比不上非马来人在野党的声势;这其实才是真正让巫统心惊胆跳的变化。
为了避免回教党继续蚕食马来人选票,巫统在1969年大选后大力向马来人靠拢是完全不可避免的定局。如果华人和印度人当年支持联盟,新经济政策一样无法避免。马华和马印国大党有能力力挽狂澜吗?我相信他们只会寄希望于东姑阿都拉曼。如果东姑成为巫统少壮派篡夺党权、收复民心的障碍,513式的族群暴乱或许可以延后,但是最终可以避免吗?
和平共存的关键:马来人在野党
513事件和新经济政策会不会发生,真正的关键其实是在马来人在野党。1969年时,族群之间弥漫着“零和心态”:对马来人有利的必然对华人不利,对华人有利的必然对马来人不利。
当时,回教党一心只要抢马来回教徒的选票,完全无意争取非马来人民心;因此,巫统与之竞争的方法只有一个:比回教党更马来人。
1982年之后的回教党,为了争取在联邦执政的机会,努力争取非回教徒支持,现在就连被巫统抹黑为极端分子的兴都权利行动力量(Hindraf)也可以包容。
如果1969年的回教党也有今天这种问鼎中原的雄心,巫统恐怕未必敢压制非马来人利益,因为那等于在失去马来人政治的半壁江山后再把华人与印度人推给回教党。
反过来说,如果今天的回教党因为始终得不到非回教徒的支持,终于决定全力争取回教徒支持,而攻击巫统对印度人软弱;恐怕国际社会压力也不能担保马来西亚不会流血。
大选的简单选择
由于巫统吃硬不吃软;你要它来讨好你,便必须给它脸色看,扶持它的对手。反过来说,你对它太好,把它的对手消灭了;你既有什么利用价值,也没有谈判筹码,为什么要对你好呢?
事实上,如果国阵在每个州取得三份二多数,两年后它就可以重划选区,巩固政权,你教训它的本钱也可能没有了。换句话说,如果巫统本届大胜,来届它将胜得更多。
除非选举制度改变,巫统的当权至少在未来十年内都很难改变;但是,3月8日,你投的那张票,可以决定一个重要的关键:未来这十年内,是你去讨好巫统,还是巫统来讨好你?
黄进发是英国艾塞克斯大学比较民主化博士候选人,现任私人大学讲师、维护媒体独立撰稿人联盟主席。 |
|
|
|
|
|
|
|
发表于 23-2-2008 10:0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要巫统爱你,就要投反对票
要巫统爱你,就要投反对票
http://www.merdekareview.com/image_files/news/n061116_6.png
【匈奴未灭/黄进发专栏】马华公会和印度国大党一直在劝华印裔选民,不要削弱本身族群在朝的代表性,否则将丧失本身权益。
这种论调的基本假设,其实是“礼尚往来”的人性逻辑。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仗。你作初一,我做十五。然而,选举政治不必然按照这样的逻辑办事。
选举政治的逻辑更多时候是另一种人性:犯贱。以怨报德,以媚报怨。因为忠诚的选民最后会“含泪投票”,所以可以丢在一旁;刁钻的选民如果可以争取,但是可能跑失,就必须小心侍候。
政党犯贱与选举制度
政党的犯贱程度,其实与选举制度息息相关。
如果政党的席次很容易随着选票高低而增减——例如在实行比例代表制的国家——每一张选票都很重要,政党就不敢随便犯贱,认为选民忠诚就胆敢得罪。
反之,如果一些选票的增减并不会影响席次——例如在我国选制下的安全区,这些选票就没有太大价值,可以被糟蹋。这是为什么国阵安全区大选时得到的糖果比反对党堡垒区还少的原因。反正我都输不了,何必那么辛苦讨好你?
尽管本身选区51%选民是非马来人,2004年国阵得票率第二高的希山幕丁却敢连续三年举马来短剑向选民示爱,就是这种“我有本钱我怕谁”心态的最佳范本。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犯贱,因为把别人的善意看作理所当然,其实是一种骄傲自满的心理。
在族群政治中,政党犯贱,却往往不纯然是骄傲,而是出于理性的算计。如果顺得哥来失嫂意,就有必要选一个人来得罪,选另一个人来讨好。
在选民当中,越忠诚的就越容易被糟蹋,因为他们不会反抗;反之,越懂得吊起来卖的则越矜贵,因为他们万一被气走了,做议员的就可能失业了。
对政党这种“犯贱”逻辑体会最深的莫过于印裔选民。他们过去五十年在马印国大党领导下,对巫统忠心耿耿,结果50年来备受边缘化。一朝三万人走到大街上,巫统不但不敢威胁要把他们赶回印度去,反而开始“关怀备至”,“嘘寒问暖”。他们不喜欢三美威鲁,这个老政客也可能只好辞官归故里。
真正的“1969年教训”
明白巫统这个“犯贱”的选举逻辑,我们就会真正理解许多事情:譬如寻求蝉联国会议席的周美芬小姐所喜欢的“1969年的教训”。
1969年到底发生什么事呢?
一种主流的说法是:因为非马来人摒弃联盟(巫统、马华、马印国大党),所以他们在政府的代表性减低,又发生了暴乱,因此,巫统实施了新经济政策。推论下去,如果当初非马来人在1969年大力支持联盟,我们大概就不会有固打制了。
这种主流论调掩盖了一个最重要的事实。1969年半岛的反风主要是在马来人——而非华人和印度人——当中刮起来的。
1964年,四个非马来人为主的在野党(社阵、人民进步党、联合民主党、人民行动党)取得半岛28.82% 选票。1969年时,三个非马来人在野党(民主行动党、民政党、人民进步党)取得半岛28.88%选票,几乎原封不动。华人挺在野党的错误印象,其实是因为三党达致半岛与联盟一对一对决的决定,让选票更有效地转化成为议席。
真正威胁到巫统政权的是马来人转向支持回教党。联盟在半岛的得票率从1964年的58.53%降到1969年的48.56%,而回教党的得票率则从14.64% 激增到23.74%。换句话说,国阵流失的10%选票几乎全为回教党吸收。虽然因为选举制度的关系,回教党的席次只从9席增加到12席,比不上非马来人在野党的声势;这其实才是真正让巫统心惊胆跳的变化。
为了避免回教党继续蚕食马来人选票,巫统在1969年大选后大力向马来人靠拢是完全不可避免的定局。如果华人和印度人当年支持联盟,新经济政策一样无法避免。马华和马印国大党有能力力挽狂澜吗?我相信他们只会寄希望于东姑阿都拉曼。如果东姑成为巫统少壮派篡夺党权、收复民心的障碍,513式的族群暴乱或许可以延后,但是最终可以避免吗?
和平共存的关键:马来人在野党
513事件和新经济政策会不会发生,真正的关键其实是在马来人在野党。1969年时,族群之间弥漫着“零和心态”:对马来人有利的必然对华人不利,对华人有利的必然对马来人不利。
当时,回教党一心只要抢马来回教徒的选票,完全无意争取非马来人民心;因此,巫统与之竞争的方法只有一个:比回教党更马来人。
1982年之后的回教党,为了争取在联邦执政的机会,努力争取非回教徒支持,现在就连被巫统抹黑为极端分子的兴都权利行动力量(Hindraf)也可以包容。
如果1969年的回教党也有今天这种问鼎中原的雄心,巫统恐怕未必敢压制非马来人利益,因为那等于在失去马来人政治的半壁江山后再把华人与印度人推给回教党。
反过来说,如果今天的回教党因为始终得不到非回教徒的支持,终于决定全力争取回教徒支持,而攻击巫统对印度人软弱;恐怕国际社会压力也不能担保马来西亚不会流血。
大选的简单选择
由于巫统吃硬不吃软;你要它来讨好你,便必须给它脸色看,扶持它的对手。反过来说,你对它太好,把它的对手消灭了;你既有什么利用价值,也没有谈判筹码,为什么要对你好呢?
事实上,如果国阵在每个州取得三份二多数,两年后它就可以重划选区,巩固政权,你教训它的本钱也可能没有了。换句话说,如果巫统本届大胜,来届它将胜得更多。
除非选举制度改变,巫统的当权至少在未来十年内都很难改变;但是,3月8日,你投的那张票,可以决定一个重要的关键:未来这十年内,是你去讨好巫统,还是巫统来讨好你?
黄进发是英国艾塞克斯大学比较民主化博士候选人,现任私人大学讲师、维护媒体独立撰稿人联盟主席。 |
|
|
|
|
|
|
|
发表于 24-2-2008 02:1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发表于 25-2-2008 12:3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家都懂,这几十年来,我们都被欺负得很,但是我们的领袖只会越来越富有。为什么呢??
希望各网友再深一层的想,然后将讯息传达给我们的同胞。 |
|
|
|
|
|
|
| |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