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楼主 |
发表于 28-4-2008 10:3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六、觀賞花草耍子
第二十三回在西牛賀洲,豬八戒去放馬時,只見:
那婦人,帶了三個女子,在後門外閑站立著,著菊花兒耍子。他娘女們看見八戒來時,三個女兒將進去。
婦人是寡婦賈莫氏,乃觀音菩薩所化,三個女)是真真、愛愛、憐憐,乃分別由黎山聖母、普賢菩薩文殊菩薩所化。就是這一賈莫氏與三個女兒觀賞茱化耍子巧遇豬八戒的細節,才引出了賈莫氏要招贅好色的豬八戒爲婿的情節。結果,在“四聖試禪心”中唯有豬八戒因貪圖女色而經不起“四聖”的考驗。
又如第八十二回陷空山無底洞女妖要與唐僧成親,此時她攜著唐僧,到花園里去“散散心,耍耍去”。進了園門,真是“看不盡的奇葩異卉”,只見:
那些小妖,自進園門來,各人知趣,都不在一處各自去采花鬥草,任意隨心耍子,讓那妖精與唐僧自個自在的敘情兒。
知趣的小妖在花園的一邊各自觀賞花草,還有興致地玩起了“鬥草”耍子兒遊戲。“鬥草”乃是-種以花草樹葉之類爲比賽物件的兒童遊戲。
七、遊賞自然風景耍子
《西遊記》寫唐僧師徒四人漫漫西行取經途上知經過了多少幽趣異常的神山仙水和秀麗無比的二山綠水。就是那孫猴王的誕生地花果山,位於東神州傲來國東海之中,山上儘是丹崖怪石,峭壁峰;瑤草奇花、青松翠柏。正是這毓秀鍾靈的花二山,才孕育了孫悟空這個通靈石猴。
對於花果山神奇、優美的自然風景,甚至連那,“呆子”豬八戒也爲之讚歎不已。第三十回,豬八爲了請孫悟空去救師父,特地趕到花果山。孫悟聽了豬八戒的一番訴說後:
跳下崖來,用手攙住八戒道:“賢弟,累你遠且和我耍耍兒去。”八戒道:“哥啊,這個所在路遠,師父盼望去遲,我不耍子了。”行者道:“你也是到」一場,看看我的山景何如?,那呆子不敢苦辭,只得!他走走。
孫悟空說的“耍耍兒”,即“耍子兒”,意思是要戒來花果山的難得機會,務必去遊賞耍子一下花果山的自然風景。結果,對花果山的美景,八戒觀賞後,滿心歡喜道:“哥啊,好去處!果然是天下第一山!”
行者又請八戒再“往水簾洞里去耍耍”。但八考慮到師父久等不便,故堅辭不去遊賞耍子兒水{洞了。就在告別之際,八戒請行者一起回去,行者說:
我往哪里去?我這里,天不收,地不管,自由在,不耍子兒,做甚麽和尚?我是不去,你自去罷。
在“童心未泯”的孫悟空的心目中,花果山這-猴兒的福地和樂園,“不伏麒麟轄,不伏鳳凰管”,不受窩囊氣,可以自由自在地、逍遙快活地遊山水,盡情地耍子兒。
描寫遊賞自然風景耍子兒的情節在《西遊記》還有多處,如第八十二回,要與唐僧成親的女妖!和唐僧攜手相攙“往園里去耍子”。遊遍了花園里!許多亭閣,那妖精俏話低聲地對唐僧說:“妙人哥吾這里耍耍,真可散心釋悶。”
八、做個醫生耍子
遊戲中的模仿,這是兒童走向社會化的一種途徑,因爲模仿這是集體性活動,人物角色可以互相切換。如第六十九回,作者就是從模仿這種兒童的奇心的心理出發,巧妙地構思了孫悟空“做個醫生耍耍”的幽默滑稽的喜劇情節。在朱紫國孫悟空揭說什麽“等老孫做個醫生耍耍”。
且看孫悟空裝作“名醫”的架勢,先是爲國王裝模作樣,故弄玄虛地又是‘懸線診脈”,又是弄來了全城八百八味藥。結果只用其中的一兩巴豆、一兩大黃、半盞鍋灰,配以半盆馬尿搓成三個大丸子送進宮中。更令人啼笑皆非的便是鍋灰和馬尿竟成子‘能治百病”的良藥,這還引起了爲人厚道的沙僧的責疑:
小弟不曾見藥內用鍋灰。……哥哥,這事不是耍子。馬尿腥躁,如何入得藥品?我只見酷糊爲丸,陳米糊爲丸,煉蜜爲丸,或是清水爲丸,那曾見馬尿爲丸?那東西腥腥躁躁,脾虛的人,一聞就吐;再服巴豆、大黃,弄得人上吐下瀉,可是耍子?
沙僧對孫悟空這位“高醫”用的鍋灰作藥,指出這“不是耍子”;對“馬尿”入藥,沙僧也提出了這“可是耍子”兩個責疑。
看了孫悟空用馬尿拌鍋灰製成的“烏金丹”爲朱紫國王治病,這些幽默諧謔的喜劇情節有些像一個頑皮的兒童模仿“醫生”,在表演對病人近乎惡作劇的“治療”。這就如魯迅所說的《西遊記》的作者“複善諧劇,故雖述變幻恍惚之事,亦每雜解頤之言,使神魔皆有人情,精魅亦通世故,而玩世不恭之意寓焉。”
九、玩賭博遊戲耍子
第二十五回,孫悟空在大鬧五莊觀、偷吃了人參果後,便離開了五莊觀,作者對之有這樣一段細節描寫:
行者道:“你們且慢行。等老孫去照顧那兩個童兒睡一月。……行者複進去,來到那童兒睡的房門外。他那里有帶的磕睡蟲兒,原來在東天門與增長天王猜枚耍子贏的。他摸出兩個來,瞞窗眼兒彈將進去,徑奔到那童子臉上,黔黔沈睡,再莫想得醒。他才拽開云步,趕上唐僧,順大路一直西奔。
“猜枚,常用爲酒令,有時也可當作一種賭博形式但孫悟空所玩的“猜枚”與成人的賭博不同,純粹是一種兒童遊戲,賭資也不是銀錢,而是“磕睡蟲”。
寫孫悟空用“猜枚”這種賭博遊戲而贏得磕睡蟲的,還有第七十七回,當唐僧被老怪拿住,老怪便命小妖在下面燒火,要把鐵鍋里的唐僧蒸熟。就在這緊急關頭,爲了救師父,孫悟空心想:
要救他須是要現本相。假如現了,一十個燒火的看見,一齊亂喊,驚動老怪,卻不又費事?等我也送他個法兒。”忽想起:“我當初做大聖時,曾在北天門與護國天王猜枚耍子,贏得他磕睡蟲兒,還有幾個,送了他罷。
孫悟空又是從過去玩猜枚耍子贏得的磕睡蟲兒中,先後共將十一個抛了進去,散在十個正燒火的小妖臉上,鑽入鼻孔,一個個都睡倒了,孫悟空終於救出了唐僧。
《西遊記》中,好玩成性的孫猴兒很喜歡玩這種“猜枚耍子”,先是孫悟空在東天門與增長天王玩“猜枚耍子”;後是他在北天門與護國天王玩“猜枚耍子”,而且這兩次“猜枚”的賭博遊戲的贏家都是孫悟空,總共贏得了好幾十個“磕睡蟲兒”。這些“磕睡蟲兒”在孫悟空後來與妖魔的鬥爭中還都起到了特殊的神奇的作用。
甚至,這種輕鬆可樂的“猜枚耍子”還被運用到激烈的生死搏鬥中,第四十六回在車遲國國王面前,鹿力大仙提出要與孫悟空賭“隔板猜枚”。國王即傳旨“將一朱紅漆的櫃子,命內官擡到宮殿。教娘娘放上件寶貝。”便對鹿力大仙與孫悟空說:“你兩家各賭法力,猜那櫃中是何寶貝。”在這場“隔板猜枚”賭博耍子兒遊戲中,孫悟空由於巧使“偷梁換柱”之計,使鹿力大仙屢猜不中,結果又是孫悟空成了贏家。
十、玩女色耍子兒
說起由兒童們所深深喜愛的那位長嘴大耳的豬八戒,就會想到他的好色。他原是天河總督水軍的天蓬元帥,只因他在蟠桃會上,酒醉失態,調戲嫦娥,被貶下凡塵,卻又錯投了豬胎。但到了人世後,豬八戒好色的本性難改。第九十三回,他在天竺國忽遇到了昔日曾調戲過的月里嫦娥,又使他欲心大發,失去了常態:
正在觀看處,豬八戒動了欲心,忍不住,跳在空中,把霓裳仙子扯住道:“姐姐,我與你是舊相識,我和你耍子兒去也。“行者上前,揪著八戒,打了兩掌,罵道:“你這個村潑呆子!此是甚麽去處,敢動淫心!”八戒道:“拉閒散悶耍子而已!”
此處先後連用了兩個“耍子兒”來描寫豬八戒的貪圖女色,確有繪聲繪色和畫龍點睛之妙。
正是由於豬八戒色心太重,使他完全喪失了辨別真假、人妖的能力。第九十三回寫到當孫悟空說起師父被天竺國公主(妖魔所變)抛的彩球打中了,招爲駒馬的時候,豬八戒卻作出了強烈的反應:
八戒聽說,跌腳捶胸道:“早知我去好來!都是那沙僧憊懶!你不阻我啊,我徑奔彩樓之下,一繡球打著我老豬,那公主招了我,卻不美哉!妙哉!俊刮標致,停當,大家造化耍子兒,何等有趣!”
好一個“耍子兒”!簡直成了豬八戒好色的口頭禪,見到了嫦娥,就要與嫦娥“耍子兒”去;說到公主,就要與公主“耍子兒”去。即使在取經的途中,也總是想回到高家莊去與渾家高翠蘭“耍子兒”去。 |
|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5-2008 07:5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艺人真名大公开czw7 发表在: 我们的天空 →『娱乐前线』
2002-06-02 00:05 www.our-sky.com/oubb/13164.html [打印页面] [回复本文] [关闭窗口] 提示: 目前处于打印模式,不直接播放视频和音频,如果您要欣赏视频或音频,请切换到"普通模式"浏览
真名大公开
艺名 真名
白冰冰 白雪娥
比莉 王雪娥
蔡依林 蔡宜凌
陈升 陈志升
邓丽君 邓丽筠
迪克牛仔 林进璋
方文琳 陈美玲
何嘉文 何佳纹
胡瓜 胡自雄
黄乙玲 黄明珠
江蕙 江淑蕙
利绮 王利绮
李行 李子达
李玟 李美林
六月 蔡君茹
孟庭苇 陈秀玫
潘越云 潘月云
彭恰恰 彭樟灿
秦汉 孙祥钟
舒淇 林立慧
顺子 倪顺子
苏芮 苏瑞芬
汤兰花 优路那那.丹妮芙
万芳 林万芳
伍佰 吴俊霖
吴念真 吴文钦
萧蔷 萧秀霞
萧亚轩 萧雅之
熊天平 熊威
许茹芸 许宏(王秀)
徐若(王萱) 徐淑娟
阳帆 陈景谅
杨丽花 林丽
杨林 杨一珍
伊能静 吴静怡
俞小凡 张兴妹
岳翎(之前叫岳羚) 吕美华
张庭 张淑琴
张宇 张博翔 |
|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3-5-2008 11:0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朱晓农]说“说有易,说无难”
[麦耘按:此文在此第一次发表]
説“説有易,説無難”
·朱曉農·
“說有易﹐說無難”是趙元任當年批在王力研究生論文上的批語。趙元任是學界泰山北斗﹐我們的學術生命都是喝趙的乳汁長大的。趙元任當時任清華國學研究所的導師﹐王力是全班三十多個學生中唯一寫語言學方面論文的。王力先生說﹐這句話讓他受益了一輩子。這使“說有易﹐說無難”成了語言學界家喻戶曉的名言﹐更有人認為是“至理名言”。
這句話看上去很簡單﹐直觀上很對﹔但實際上因事而異﹐所以需要分析。一個多月前﹐在長沙“岳麓論壇”上﹐我在發言中專門討論了為什麼“說有易﹐說無難”這句話需加補充說明。趙元任是針對某種錯誤說這話的﹔如果我犯了另一種錯誤﹐趙元任或許會批評我“說有大不易”﹔如果犯了第三種錯誤﹐趙元任又可能教導我“說無很容易”。所以﹐這句名言是否“至理”﹐全看你犯的是什麼類型的錯誤、碰到的是什麼類型的問題。
首先﹐前半句“說有易”﹐這個“有”可以是全稱命題﹐也可以是存在命題。
先說存在命題﹐“說有易”指的是存在命題容易得到證實。這話適用的場合是﹕如果所發現的事物是現有認識框架/概念系統容納得了的﹐辨認這樣的事物相對來說比較容易。至於新發現是現有框架容納不了的﹑現有理論說明不了的、在現有的概念系統中是空檔甚至沒位置可放的﹐要辨認這樣的事物﹐不是件容易事﹐甚至可以說是很難很難的事。例如日母的音值是什麼﹐一百年來億萬人天天說﹐多少語言學家用語音符號去描寫它﹐但對它的認識至今依然“蒙查查”(廣州話:胡里胡塗)。對於那些跟現有理論不符的“事實”﹐我們除了就近胡亂歸類﹐更大的可能是視而不見——說有大不易﹗
舉個語言學以外的例子。神農架“野人”儘管數以百計的目擊者“說有”﹐儘管很多攷察隊蒐集到他的腳印﹑甚至毛髮糞便﹐但輕易說有的 (說有易的) 都是業餘人士﹐科學工作者卻遲遲不敢說有。道理很簡單:“野人”在我們的生物學知識中沒他的存身之處——承認在靈長類和人類之間還有一個過渡的種會引起學界地震﹐此時說有大不易。
下面是“說有大不易”的兩個典型的語言學例子。
1) 吳語台州片中到北部地區有一種很特別的發音,不,是“發聲”──嘎裂聲(creak)。但是,從趙元任 (1928) 開始至今,都沒能很輕易地說一句“有嘎裂聲”(見朱曉農2002)。趙元任最早是說黃巖上聲有“中喉塞”,鄭張尚芳(1981: 48)則認為天台話的“上聲帶喉塞……陰上 ?325,陽上?214”,是喉塞韻尾,如:餃kiau?325。{麦耘按:此引文中的“?”原为喉塞音标} 更多的方言調查報告中則乾脆沒記錄。就調查方言的數量和深度來說﹐趙和鄭張兩位算得上數一數二﹐但連他們都沒說對﹐可見要發現自己認識框架或現有理論框架或概念系統中沒有的東西,談何易!
與此相仿的是粵北土話中的“中喉塞”。這最早也是趙元任 (1929年的調查手稿) 發現的。根據我 (2002d) 對韶關城內、郊外三位發音人所做的語音測量﹐清楚顯示和台州一樣是“嘎裂聲”。
2) 日母從高本漢﹐不﹐從更早的漢學家以來﹐一百多年對它的音值的“客觀”描寫 (最初是舌葉濁擦音﹐高本漢起是捲舌濁擦音) 都讓人懷疑到底是“客觀”觀察還是“主觀”理解——人只能看見他願意看到的或他能夠看見的東西。趙元任(1968) 把日母重新“鑒定”為通音 (continuant)。朱曉農進一步把它鑒別為半元音 (1982﹐1987) 和近音 (2003) 。朱曉農的看法得到王力 (1983) 的響應﹐林燾 (1996/2001) 後來也表示了同樣的看法。但是你翻翻現在的現代漢語教材﹐這不由讓人想起沈炯“教材往往落後五十年”的著名評論。
上面說的是對於存在命題並不總是“說有易” 的。至於全稱命題想“說有易”﹐恐怕就更難了。如果這個全稱的對象是個有限集合﹐那麼﹐理論上該命題能得到證實﹐只要時間精力允許你一個一個去點數點過來。如果是個無限集合﹐那麼﹐這個全稱命題是無法得到經驗證實的。
其次﹐後半句“說無難”﹐也是兩個意思:全稱、或者特稱否定命題難以得到證實。這話本身不錯﹐但容易被初學者誤解﹐因為它似乎暗示﹐既然難以證實﹐所以就不應該提出否定命題﹐尤其不應該提全稱否定命題﹐甚至不應該提出全稱命題﹐除非是“完全歸納”。但我們現在知道﹐完全歸納根本算不上是歸納 (我們已經知道了歸納和概括的區別)﹐它在科學上價值很小﹐如果不是說它全無作用的話。
有些即使明顯荒謬的命題﹐如“世界上哪兒都有鬼”(全稱)﹐“這老宅院裡鬧鬼”(特稱)﹐你是沒法用“事實”去否定他﹐去“說無”的。你查完房間沒鬼﹐他說在院子裡。你院子裡挖地三尺﹐不見鬼影﹐他說在房梁上。你練就了輕功上房﹐他說晚上才出來。你晚上去查夜﹐他說沒人才出來。你就不去了﹔但你不去﹐又怎麼用事實來證明呢﹖
而另一方面﹐我們又很容易說這世上沒鬼。但是要明白﹐此處“說無易”不是從事實出發[注1]﹐而是從某種理論出發﹐認為不存在脫離肉體的靈魂。從這兒﹐就會推出(演繹出)一個令人震驚的推論﹕
理論不是事實能駁倒的﹔理論是被理論取代的。
這是從“說無”著眼推出來的﹐其實從“說有”角度也能推出這結論。這一點遠的看看科學史上的地心說﹐反例重如牛多如毛﹐也許該說重如星多如星﹐可是在沒有日心說出來取代它之前﹐它就“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熬過了多少個世紀。近點兒看看顧炎武開創的中國歷史上少有的精彩的學術範式——古音學。顧炎武的古音學壓倒同時代毛奇齡的通轉韻學,並不是由於得到更多的事實的支持﹔顧炎武古音學被高本漢音韻學取代是理論取代了理論。詳細討論可參看《古音學始末》(朱曉農1986/89)。
上面說了﹐對於像“這老宅院裡有鬼”的“論斷”﹐我們是沒法用事實去證偽的﹐那麼“有鬼論”者是否可以很驕傲地宣佈﹕“你既然沒法否定我﹐我的觀點就是成立的﹗”
在中國幾千年歷史上有無數“自成一家言”﹐大多如此。說的姑妄說之﹔聽的姑妄聽之。到後來大家都寧可信其有﹐不可說其無——因為說無難啊﹗
錯了﹗此非證明之道。從從事科學研究的方法論角度講﹐這全錯了﹗從科學的實踐來講﹐你要提出某個命題﹐證明的責任在你身上﹐旁人沒有否證你的義務。
下面來看兩個“說無易”的語言學實例﹐一個是關於濁塞音的分佈 (朱曉農2002c)﹐一個是關於小稱形式 (朱曉農2002b)。
1) 李方桂 (1980) 構擬的上古聲母表裏﹐有濁塞音 [b, d, g]﹐但沒有濁擦音。與之相反﹐官話從黑吉遼到山東蘇北﹐往西一直到新疆青海﹐上百個方言的描寫中都沒有濁塞音﹐但有濁擦音[zr]{麦耘按:原文是卷舌浊擦音标}。這裡有個蘊含矛盾﹕一個有塞無擦﹐一個有擦無塞(僅就濁音而言)。從空氣動力學和語言類型學的理論和知識系統出發﹐我們可以大膽地說﹕李方桂的構擬﹐哪怕再有人說鬼畫三千年前的符﹐一點問題都沒有﹔而現代漢語的描寫卻值得懷疑(朱曉農2002c)。
一定有人會責問﹕事實就是事實﹐管理論什麼事﹖客觀就是客觀﹐跟蘊含有什麼關係﹖描寫就是描寫﹐懷疑干什麼﹖
對了﹐就管理論的事兒﹐就要懷疑不符合理論的描寫﹐這懷疑的程度跟那理論的普遍性成正比。也就是說﹐如果某個理論只是個特設性假設﹐那麼﹐個把反例就能把它顛覆了。但如果某個理論覆蓋面大﹐獨立證據多﹐要駮倒它就不是幾個疑疑惑惑的例子就夠力量的。
2) 再看個例子﹐朱曉農《親密與高調》(2002b) 從某種普遍理論(普遍理論=濃縮了的現有知識系統)——在這兒是動物行為學(ethology)理論——出發﹐預言不存在低調的小稱調。
有人會認為如此作預言說無﹐“新鮮倒是新鮮”﹐但就是“膽子太大﹐不夠慎重”。
先說新鮮。“高調表小論”在生物學﹑在動物行為學裡是一個被廣泛接受的理論﹐可以說已經很“陳舊”了,只不過把它引入語言學 (Ohala 1982﹐1983﹐1984)﹐再進一步﹐引到漢語小稱﹑美眉﹑女國音等等的研究之中,會讓人覺得有點新鮮。理論本身不新﹐新是新在處理了新現象和難以解釋的老現象﹐並把許多看似無關的現象串起來了。
再說“膽子太大﹐不夠慎重”。實際上我的做法很保守﹐守在通用理論的範圍內做文章。只不過這通用理論太通用﹐已超出語言學範圍。這種得到各方面獨立證據支持的理論﹐不是舉例所能駮倒的﹐反方實際上需要提出另一種替代理論才是負責任的表現。對了﹐要constructive﹐不要 destructive。破而不立,這是我們文化中的老毛病了。棚子太破﹐你要拆了建樓﹐很好,改善人民群眾居住條件嘛。但破棚子也是蔽身之處﹐你要是為拆而拆﹑或美其名曰有礙觀瞻﹐結果破棚子是拆了﹐不建新的,住戶們就落得個露宿野外。弄個滿地雞毛﹐拍拍屁股走人——這就是destructive。
在科學家看來﹐對普遍理論提出反例的人膽子才是夠大的﹐因為他要承擔起挑戰現有通行理論、獨立發展新理論的歷史任務。這一點我在《從群母論濁聲和摩擦》(朱曉農2002b) 一文中有所論及。碰到反例﹐有三種態度﹐一是説“漢語特殊”[注]﹐那當然是無稽之談﹐咱們不特殊。二是學習愛因斯坦﹐破舊立新。這樣的人有學術理想﹐我佩服。還有第三種最保守,是我奉行的﹐也是科學界的常規做法﹐那就是反反復復檢查反例﹐重複觀察﹐重複實驗﹐絕不輕信﹐因為一旦反例成真﹐就會推倒通行理論﹐就會引起知識系統的改觀﹐所以一定要慎重。所以慎重的應該是不輕信反例﹐更不能輕言反例。這不是對以前的調查人員不尊重﹐這是例行做法。否則的話就會“自成一家言”滿天飛。我們之所以不習慣這麼做﹐好像這麼一檢查就冒犯了以前的調查人。這實際上是由於我們從來沒有理論﹐也就不覺得有矛盾﹐也就沒反例﹐也就不會去重複觀察﹐重複實驗。物理學界每天都有人聲稱能造永動機﹐給熱力學第二定律找反例﹐誰都當他是“業餘鬧革命”。但語言學界的看法常常正相反。所以咱們在科學化的道路上還很漫長。
堅信普遍理論﹐從普遍理論出發預言“有”或“無”﹐不是不慎重﹐不是教條主義﹑不是迷信崇洋﹐而是一種工作假定﹐一種審案前的“無罪推定”。如果審案前先有個想法﹕“說”被告“無”罪是很“難”的﹐那這案子不審也知道結果了。
當然﹐在沒有邏輯構造型理論的學術中﹐上述所有都不適用。這事﹑那事﹐眼見的﹐鼻聞的﹐書上看來的﹑路上聽來的﹐都堆那兒﹐以“史家”的“謹慎”態度存古、集大成。那跟科學實在沒什麼關係。科學不是就事論事﹐科學要用演繹推導來作預言。我們可以很容易地推断火星上没有生命﹐即使我們並沒有上火星去瞧一瞧﹐因為我們根據生命需要水和氧氣 (大前提)﹐而火星上沒有水和氧氣 (小前提)﹐所以“說”火星上“無”生命很容“易”﹐儘管這個命題可能被證偽﹐但這一點不妨礙它是目前的科學命題。所以﹐我要是犯了不敢說“火星上無人”此類錯誤﹐趙元任一定會教導我﹕說無很容易。
------------------------------------
[注1] 說來好笑﹐說有鬼的倒是“從事實出發”﹐世上有千千萬萬人可以出來作見證﹐說他見到了精靈鬼怪。反駮他的卻只能從理論出發來類推﹐說他們的活見鬼是“幻覺”。可是“子非魚”﹐你怎麼知道我是幻覺?哪怕你證實了再多的別人是幻覺。做特色學問就會為有“子非魚”這樣的俏皮“論證”幸福得暈乎乎﹐就會堅定地維護“我是特殊的”這樣的“命題”。
[注2] 這種“漢語特殊論”有年頭了﹐差不多中國一有語言學就有這論調。比如胡以魯《國語學草創》說﹕“吾國語言﹐當未成語言之時﹐即感召發聲之時﹐已特異于他族語矣。” |
|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3-5-2008 12:1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國際音標及其制定背景
音標是記錄音素的標寫符號,它是研究語音和記錄語音必不可少的工具。根據使用範圍的不同,可把音標分兩種,一種是適用於某一種語言的,如中文拼音只適用於漢語,俄語的斯拉夫音標適用於俄語,英語的韋氏音標適用於英語;一種是世界通用的,可以用來記錄人類所有語言的語音系統,比如國際音標。
國際音標的出現不是偶然的,它可以說是社會科學文化和語言學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産物,語言學本身的發展是國際音標産生的內因,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發展是國際音標得以産生的外因。
從十九世紀末到二十世紀中葉,在世界範圍內的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領域,掀起了一場結構主義的革命。十九世紀的下半葉,門捷列夫創立了“化學元素周期表”,把當時人們已經認知的各種元素加以分類排列,從而發現了其中的規律。科學家們從元素周期表的排列得到了莫大的啓發,利用這個周期表去探求新的元素。1897年,科學家發現了電子,通過一系列實驗和研究,揭開了原子核的奧秘,認識到原子也是由一定的結構構成的,其核心部分(原子核)是由質子和中子構成的。這一系列的成就,促使人們去思考並進而認識到,任何客觀物件,都存在著複雜的層次結構,其結構單位的排列與組合,是有一定的規律性的。
而語言學本身在十九世紀也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這時建立了歷史比較語言學,對印歐語系的諸語言的歷史進行比較,産生了一整套研究理論和方法,尤其是歷史比較方法的運用,對許多學科都産生了重大的影響。語言學從此擺脫了長期以來作爲別的學科的附庸的地位,走上了獨立發展的道路。隨著語言比較研究的深入,語言學家們已經認識到記音符號在研究中的重要性,迫切需要一套能記錄所有語音的符號系統,以便於語音研究和語音教學。
在這樣的內因和外因的動力影響與推動和促進下,國際音標已是呼之欲出了。
1886年,一些語音學工作者和語言教師,爲了語言教學和研究,在英國倫敦成立了國際語音學協會。主持協會的人有法國的保爾·帕西(P.Passy)、英國的瓊斯(D.Hones)等。協會的會員一開始就具有國際性,來自歐洲的許多國家。同年5月,協會出版了一種刊物,定名爲《語音學教師》,其內容完全用音標印刷(該刊1971年更名爲《國際語音學會學報》)。
協會的會員們共同制定了音標的生理基礎,即音標所標注的音素應該是人類的發音器官的各個部位能夠發出來的語音,而且是各種不同的語言實際上存在的語音。據此,他們擬定了一套語音符號,把每個不同的音素用不同的符號標注出來。
協會成立之初,音標處於初創階段,還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各用各的音標,比較混亂,影響了語音研究和相互的交流。鑒於這種情況,葉斯柏森給帕西去信,建議制定適用於所有語音的統一的音標。這封信刊登在1886年第7期《語音學教師》上,得到了協會會員的熱烈回應。帕西根據斯威特(H.Sweet)提出的草案設計了一套記音系統,幾經磋商修訂,於1888年刊登在《語音學教師》第八期,這就是國際音標。國際音標表後來便經常刊載在會刊上,以便於語言學工作者學習和使用。
國際音標最初是以記錄歐洲各國語言的語音系統的,音標還不是很多,後來,隨著對語言研究的深入,加上許多國家的教師紛紛入會,接觸到的語音音素越來越多,原來的符號已不夠記錄新的音素了。於是學者們又不斷修訂完善國際音標,改良不合適的符號,並且擴充字母,以滿足記錄不同語音的需要。目前我們能見到的國際音標,是修改至1979年的版本。
國際音標是按照人的發音器官的部位和發音方法,縱橫排列音素的,對人類所有語音音素進行了系統的分類。發音部位有雙唇、唇齒、齒間、舌尖前、舌面前、舌面後等11種,發音方法有塞音、擦音、塞擦音、鼻音、邊音等8種。每個音素都可在縱橫交叉點上找到自己的位置,即既有一定的發音部位,又有一定的發音方法。每個音素都有自己的特點,不在部位方面與別的音素相區別,就在方法方面與別的音素相區別。這同顯示了基本元素的化學性質的元素周期表在形式上非常相似。國際音標表也顯示了基本音素的性質:每個音素都通過自己的區別特徵同其他有共同特徵的音素相聯繫,聚合成群,按照一定的規律與別的音素組合。
國際音標是以人類所有語音爲物件制定的,可以用來記錄任何語音系統的音素。國際語音協會在公佈國際音標方案時還說明了制定這個方案的原則,其中第二條指出:“好些語言裏都有的音素在每個語言裏都用同一個符號。很相近的音素也是如此。”所以國際音標是世界通行的,代表的音素是唯一的,如果幾種完全不同的語言的語音使用了國際音標中的同一個符號,那就只能說明這幾種語言的語音系統中都有這個音素,並且音色完全是一樣的。例如我們學習漢語或英語,會接觸到[p].[l].[n].[m].[a].[o]..等音素,這說明漢語和英語都有這些音素。
的確,國際音標的許多變通使用字母記音的方式可以說是前無古人的,具有開創性的。例如國際音標使用了小寫尺寸的大寫字母、倒寫字母、反寫字母、合體字母、雙字母、添加附加符號等等,基本上以拉丁字母(僅少量借用希臘字母)就構成了記音體系,滿足了記錄不同語音的需要。而且這種開創性的工作獲得了空前的成功。
國際音標自公佈以來,在國際上的影響日益擴大,得到了越來越廣泛的應用。正如國際語音學會在其成立60周年的簡史中所言:“不但學會的官方出版物用國際音標記音,各國跟學會沒有關係的作者,在許多字典和教科書裏也用國際音標記音。更加重要的是,學會的特殊字母,有的得到非洲一些語言正式採用,成爲通行的文字。”
二、國際音標的特點與作用
國際音標有以下一些特點與優點:
第一,記音準確。國際音標是一音一符,一符一音。即一個音素只用一個符號表示,一個符號只能代表一個固定的音素。比如中文拼音中的“pa.zhang.ai.ian”,其中的四個a其實是四個不同的音素,但都用一個字母a表示,國際音標則分別用(或)四個不同形體的字母表示這些不同的音素;又如中文拼音中的i,代表三個音素,國際音標就用三個不同的符號表示。
第二,形體簡單清晰,便於學習運用。國際音標制定原則第五條規定:“新字母樣子要跟老字母相似,可以一看就想到是代表哪一類音。”所以國際音標符號所代表的音素在很大程度上盡可能與傳統的拉丁字母所表示的音類一致,例如字母b.p.m是唇音,國際音標就用來表示雙唇部位的音素,其中雙唇部位送氣的p增添附加符號h構成,其他如d.t表示舌尖中音,g.k表示舌尖後音,都“依國際習慣決定羅馬字母的音質”(國際音標制定原則第四條規定),所以符合人們的使用習慣。
因此採用世界上最通行的26個拉丁字母作爲符號基礎。在字母不夠用的情況下則採用一下一些變通的辦法:採用小寫尺寸的大寫字母:如;顛倒字母:«;用兩個字母表示:ts;合體字母Q;字母變形:î;附加符號:@;採用希臘字母T,等等。這些方式,既充分運用了傳統字母,又在傳統的基礎時有所創新,可以說是不造字母而又産生了新的字母形式,人們見到國際音標都似曾相識,沒有陌生感,在感情上就易於接受,而且既便於認讀,又便於書寫,滿足了各種各樣音素的記音要求。如果設計者當初不是這樣靈活運用字母而採取完全重新創造字母符號的方式來記音,不但技術上有難度,而且人們重新學習一套符號也將十分吃力,而音標的推廣也將是困難重重。
第三,使用靈活。國際音標表上的符號是有限的,在記錄一些語言時,不免要碰到一些比較特殊的音素,因此可以根據國際音標制定的原則,創造新的符號。比如1979年增補了一個舌面前、低、圓唇母音,即[a]的圓唇音,這個母音是由字母o和E兩個合體構成的。這是符合國際音標符號的構成方式的。此外國際音標還規定了統一的附加符號,這些符號有三十餘個,也是國際公認的,如“~”放在母音字母上,表示鼻化母音,“h”放在字母的右上角,表示發音時送氣,“:”放在母音右面,表示長母音,等等,這樣,既準確地區分了音素的音質,又避免了創造新的字母,簡化了國際音標的符號系統。
國際音標有以下幾個方面的作用:
第一,有利於學習語音。我們學習一種語言的語音,如果掌握了國際音標,不但可以做到無師自通,而且還可以準確細緻地掌握語音音素,很好地區別易於混淆的音素。國際音標一符一音,一音一符,它所代表的音,和實際語音音素是相同相近的,只要按照音標發音,就能準確讀出一個詞的音來,哪怕這個詞我們還不會使用,但不妨礙我們認讀。尤其是學習外語,國際音標可以說是絕好的工具。比如目前國內出版的英語詞典,無論是大型的還是小型的,都是用國際音標注音的。通過詞典的注音,我們可以準確地發音。例如英語單詞“good”,正確發音是[gud],但是因爲普通話沒有濁輔音,很多人把這個詞中的濁音清音化了,念成[kut],如果學習了國際音標,知道g和d代表的是濁音,而不是中文拼音中的g和d,就不至於把音發錯了。
第二,有利於語音研究。研究語音,難免要涉及到古音和方音,這時就需要一套音標來標注相關的音素,國際音標可以說是最好的選擇。例如古代漢語中要系統的濁輔音聲母,而現代漢語除了m.n.l等幾個音外,並沒有古代那樣清濁成系統對立的濁輔音。我國方音衆多,差別很大,要研究方言概況,描寫方音系統,也需要要一套完整的記音符號,這就只能使用國際音標。離開統一的國際音標,我們無法把古代的和方言中特殊的音素記寫下來。假如我們還像古人那樣用漢字“幫、旁、並、明、定、照”之類來表示,就很難把其中的各個不同的音素分析出來,也不容易講得清楚。
即使是分析現代漢語普通話的語音系統,也要借助國際音標,單憑中文拼音是不夠的。例如中文拼音bi.zi.zhi三個音節中的i,其實是三個不同的音素,第一個音節中是舌面前音,第二個音節中是舌尖前音,第三個音節中是舌尖後音,國際音標用三個不同的符號表示。類似這樣的差異情況還有不少,國際音標可以細緻地不這些不同的音素區分開來。所以國際音標對於我們認識和學習普通話語音,也不無幫助。 |
|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3-5-2008 12:1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國際音標的學習
學習國際音標,首先要破除對它的神秘感,同中文拼音一樣,國際音標其實也是一套記音符號,只不過它不是針對某一種語言設計的,而是以人類所有語言的語音爲物件就是了。漢語普通話的音素,同樣可以用國際音標記錄,而且還可以把普通話中的音素更加細緻地區別開。筆者曾經碰到好幾個學生,問國際音標記錄的是什麽音,怎麽念。尤其是掌握了中文拼音方案的學生,對國際音標更是轉不過彎來,總是覺得國際音標有點怪裏怪氣,有點不可思議。的確,有些學生念了幾十年拼音,認爲用字母b表示雙唇不送氣清塞音是天經地義的事情,突然接觸國際音標,把個好好的b用[p]來表示,這一下子確實難以接受。至於其中表示舌尖後音和舌面音的符號,就更覺得彆扭了。
其實,平心而論,國際音標記錄語音,其符號選擇與排列方式比中文拼音更有規律性,更容易掌握,例如普通話中有三對塞音,普通話用b.p.d.t.g.k六個字母表示,而國際音標只用了p.t.k三個字母,由於三對塞音主要是送氣與否的差別,所以國際音標用了附加符號來區別送氣的輔音。普通話中三對六個塞檫音也是送氣與否的對立,國際音標作了同樣的處理,只用三個符號記錄,而且因爲塞檫音具有塞音和檫音的特點,所以這三組音素用雙字母表示,塞音的成分選擇t爲符號,檫音的成分則選擇同部位的檫音符號構成,如ts.ts‘。認識把握了國際音標的排列和構成規律,掌握起來就不難了。
而且,國際音標沒有中文拼音那樣的變化規則,比如中文拼音規定,以i.u.ü開頭的音節,如果沒有聲母,它們就要分別變爲y. w. yu,ü行韻母與j. q. x相拼時要省略上面的兩點,與n.l相拼不省略,ü的拼寫有三種變化形式,iou. uei. uen與聲母相拼時,要省略韻腹,i作韻腹時要省略頭上的一點,等等。筆者粗略統計,中文拼音四百餘個音節,涉及到拼寫規則變化的有八十多個音節,約占五分之一。其實中文拼音所負擔的,已經不單純是注音符號,而具有文字體系的某些特徵,超出了拼音作爲注音工具的範圍,作爲注音的符號,本不應該具有這樣的變化規則,這種情況可能與當時試圖制定出拼音文字的指導思想有關係,我們認爲是應該改變的,是應該加以調整的。而反觀國際音標,就是單純的注音符號,代表音素是固定的,寫法也是固定的,沒有什麽變化規則之類的羈絆。
當然,爲了更準確地掌握國際音標,初學者最好把中文拼音和國際音標對照排列起來學習,看看它們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這樣便於掌握。下面是國際音標和中文拼音聲母和輔音的比較表:
從上表我們可以看出,形式上,國際音標同中文拼音有相當大的差異,普通話22個輔音,只有f.m.n.l.s五個輔音書寫相同,其餘十七個都不同。有些差別很大,有些只是附加符號的差別。學習就要仔細比較,既要注意大的差別,也要重視小的不同。其中第一行和第二行中的6個塞音和6個塞檫音值得注意,國際音標每組字母形式相同,只是第二行爲送氣音,增加了送氣符號“‘”。比如三組塞音,中文拼音表示送氣音的,國際音標正好相反,表示不送氣音,中文拼音的送氣音,國際音標在不送氣字母符號的上面用送氣符號表示。掌握了這個規律,這12個國際音標就可以很容易掌握了。
中文拼音的韻母有39個之多,如果一個一個與國際音標對應,比較麻煩,也不容易掌握,因此可以通過母音對比來掌握,普通話有十個母音,下面是與國際音標的對照表:
從單母音看,有o.i.u三個相同,其餘7個不同,但是不難掌握,畢竟數量有限。在掌握了這些單母音後,進一步組合成韻母就不難了,當然要注意單母音進入韻母組合中的一些變化,如韻母ai.a.ang.ian中的a,國際音標分別是用 表示的,規律是an.ai.ia用a, a獨立作韻母時用A,ang.iang.ao用,ian.üan.uan用舌面前半低母音。
爲了同一般字母符號相區別,國際音標通常用方括號[ ]表示。
國際音標記音有寬式和嚴式兩種。嚴式記音要求只要一個音素有區別就要使用不同的符號,一般又叫音素標音法,同一音位中的各個變體都要使用單獨的符號記錄。寬式記音對於沒有意義區別的幾個音素使用一個符號記錄,實際上記錄的是音位,是音位標音法,屬於同一個音位的幾個不同音素,只使用一個符號記錄。例如英語中基本上沒有不送氣的清塞音,送氣與否並不區別意義,所以我們所接觸到的一般英語詞典中的送氣音,也沒有使用附加的送氣符號,原因就在於此。如person.tool.kind中的p.t.k是送氣的,而spring.stand.sky中的p.t.k是不送氣的,但它們都用[p].[t].[k]來表示,這就屬於寬式記音。
寬式和嚴式標音各有作用。採用寬式標音法,可以用少數符號概括多數音素,而且不妨礙語言的表達,有利於學習和運用。嚴式標音法可以細緻入微地描寫音素的差別,有利於分析描寫和比較語音。一般而言,如果是注音,記音,可採用寬式標音法,如果是分析比較語音的差別,就要採用嚴式標音法。在講音位互補時,在講條件變體時,屬於同一個音位中的各個音素,只能用嚴式國際音標來表示和表述,例如普通話屬於/a/音位的四個音素,屬於/i/音位的三個音素,都必須用嚴式音標法才能表示出來,沒有一個符號,口頭上空說,有關的理論問題就很難說清楚。因此,作爲語音理論的內容來學習國際音標,我們要求掌握嚴式記音法,以便更好地認識把握國際音標的特點。
四、國際音標的認讀
關於國際音標的讀音,也就是母音和輔音的讀音問題,我們重在從理論上認識掌握,重點是漢語普通話的所有音素的發音。因爲國際音標所涉及到的是人類所有的語音,我們不可能都掌握。而掌握了有關理論方法,今後個人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有選擇地學習。
1.母音的認讀
母音的音色是由舌位元的前後、舌位的高低、嘴唇的圓展決定的,因此,每個母音的音色,都有這樣三個方面。所謂舌位,就是發母音時,舌頭隆起點在口腔中的位置。口腔開口度越小,隆起點離上齶就越近,舌位就越高,反之,舌位就越低。發音時舌頭前部隆起,就是舌位前,反之就是舌位後。嘴唇的圓展指發母音時雙唇是撮起攏圓還是自然展開。
舌位的前後和高低,雙唇的圓展,都影響到母音的音色。換言之,這三個方面任何一點發生變化,都將改變母音的音色,從而發出不同的音素來。例如漢語普通話的i,就是舌位前、高、不圓唇母音,o就是舌位後、半高、圓唇母音。
學習母音,要讀准八個標準母音,掌握八個標準母音的發音特點。而且掌握了這幾個母音後,其他一些母音,可以類推掌握,比如嘴唇圓一點,比如口型開一點等等。母音除了要掌握八個標準母音外,還要注意普通話中的y和°、?。
每個母音都要求能描寫其發音特點。最好是不要死記,而是利用教材上的母音舌點陣圖來記,弄清楚母音發音的三個方面在舌點陣圖上是怎樣表示的,可以毫不費勁就記住了,大家可以試一試。
在母音舌點陣圖上,舌位的高低從上到下依次用四條橫線表示高、半高、半低、低,例如i是高母音,標在最上面,a是低母音,標在最下面。舌位前後是用兩條豎線表示的,左邊一條表示舌位前母音,右邊一條表示舌位後母音,例如i.a是舌位前母音,標在左邊,u.o是舌位後母音,標在右邊。圓唇與否分別以兩條豎線爲界,凡是不圓唇母音,標在豎線左邊,如i.e.a.α不圓唇,都標在豎線左邊;凡是圓唇母音,都標在豎線的右邊,例如y.u.o是圓唇母音,就標在豎線的右邊。這樣,只要記住了各個音素在舌點陣圖上的位置,其發音特點很容易就描寫出來了。
2.輔音的認讀
普通話輔音的認讀對大家來說不是什麽困難的事情,難就難在要求從理論上掌握每個輔音的發音特點,能描寫每個輔音的發音特點,能夠進行比較分析。
輔音的特點是由發音部位和發音方法兩個方面決定的。因此分析每個輔音的發音方面的特點,都必須記住輔音主要有哪些方法部位和方法,我們這裏主要要求掌握普通話的輔音的發音。
普通話有22個輔音,其中有一個是不能作聲母的後鼻音N(ng)。從發音部位看,普通話輔音有六種發音部位,從前往後依次是雙唇、唇齒、舌尖前、舌尖後、舌面前、舌面後,這六種部位,自己可以從外向裏,依次模仿體會,不難掌握。從發音方法看,普通話的輔音有塞音、塞檫音、檫音、鼻音、邊音五種發音方法,此外還分送氣音和不送氣音,只有塞音和塞檫音有送氣與否的區別,根據發音時聲帶是否振動,分濁音和清音,普通話只有m.n.l. N. 五個濁音,其餘全是清音。在熟悉了這些基本知識後,再逐個地往裏面添加輔音,比如雙唇是p.p‘.m,舌尖前是ts.ts‘.s。
輔音看起來很多,其實也不難記。雖然沒有母音那樣可以憑藉舌點陣圖巧記,但也有一定的方法,那就是對比記憶。比如三組塞音和三組塞檫音都是只有送氣和不送氣的區別,其他方面的特點完全一樣。因此這12個輔音可以分爲6組來記憶,每組的差別只有送氣與否,其他幾個方面的特徵完全相同,這樣記住一個,另一個自然就記住了。例如p.p‘的發音特點:
p:雙唇、不送氣、清、塞音;
p:雙唇、送氣、清、塞音。
這樣一對比,就特別好記了,大家在下面可以把其餘幾組音素的發音特點也這樣進行對比描寫,分組記憶,就容易掌握了。
六個檫音,可按發音部位排列,除了是濁音外,其餘五個只有發音部位不同,其他方面相同,也只是清濁有差別,所以也不難掌握。這樣,剩下的四個,也就容易掌握了,可以重點單獨記憶一下。
總之,國際音標並不難學,只要我們充分重視,仔細琢磨鑽研,就不難掌握。而且國際音標還非常有用處,通過國際音標,我們可以更好地掌握語音,例如b.d.g.h,很多人在學習英語時都按中文拼音的音色發音,結果都念錯了。如英語單詞have中的h,不少人按漢語發音念成舌面後檫音[x],實際上它是喉音[h]比漢語的[x]要靠後三個發音部位。學習了國際音標,我們就可以有意識地糾正自己不正確的發音。當然,想一點也不費勁就學好,也是不可能的。既然這是一個難點,那就一定要多下苦功夫,我們相信大家是能攻克這個難關的。 |
|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7-5-2008 06:2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转载]一位不懂闽南语的厦门人的心痛之路
风吹的愿望 11-11-2007 06:19 PM
一位不懂闽南语的厦门人的心痛之路
今天上最后一次六级培训,讲了两篇作文,其中一篇是讨论普通话和方言的。然后我的心就很痛。 我是在漳州生的,三岁到厦门,十八岁到上海上大学。爸爸是江西人,妈妈祖籍河北但是也在福建出生长大。爸爸会讲他们的方言,但是奶奶等亲戚都在老家,所以平时都讲普通话。姥姥姥爷虽然离我们很近,但是作为河北人的他们没有方言,只有口音,所以妈妈这边的亲戚讲的也是普通话。厦门是一个外来人口很多的城市,但是这个城市不排外,几乎一点也不,公共场合都用普通话交流,我记得上小学时如果有同学讲闽南话还要被学校惩罚。在这种氛围下,我从小就将普通话,不会听也不会讲闽南话。在学校时老师同学偶尔讲起闽南话,也有不只我一个人听不懂,所以也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但是我不明白的是,十八年来从来没有为方言问题苦恼过的我,离开了这个讲闽南话的城市后,却为自己不会讲闽南话而痛苦起来。
我们寝室有七个人,除了我之外全是江浙的。一开始在我的观念中上海和江浙并没有本质区别,因为上海本来就地处江苏和浙江的交界处。后来虽然这种观念有所转变,但是有一点还是不变的,就是他们的口音是相似的,方言也是相似的。而在我们寝室里,除了我之外的所有孩子都没有出过远门,她们都没有离开过江浙,于是她们对江浙之外的东西有着一种本能的好奇。她们得知我是厦门的小孩,讲着跟台湾一样的方言之后,都很好奇地想听我说闽南话。我很自然地向她们解释,我不会讲闽南话。我从不认为不会方言是什么问题,但是她们貌似不这么认为。后来慢慢地,她们开始拿这件事开玩笑了。起初我也挺不当回事的,我并不是开不起玩笑的那种人。但是渐渐我开始受不了了。终于在一次玩笑中,我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大哭了起来,把开玩笑的室友吓得不轻。我知道她没有恶意,我也不怪她,但是我真的受不了了!!!这次爆发也跟之前发生的一些事情有关。刚刚说过,厦门的外来人口很多,所以不会说闽南话的人也很多,他们也一直在普通话下的氛围长大。我最好的朋友中大部分都是这种情况,所以我一直不认为没有方言是什么与众不同的事情。但是到上海以后,不只我们寝室,许多人得知我没有方言都觉得这很特殊。呵呵,特殊,我想用这个词的人也许还是照顾到了我的感受的吧。更有甚者,因为我们班有两个厦门人,我这么说是包括我自己的,如果我们讨论到了厦门文化的问题,有人会认为我说的不算数,一定要问了另一个厦门人才肯罢休。我不知道这样做的人知不知道,当时我的心有多难受!!!!
后来我甚至在以前的同学中自卑起来,仅仅因为我不会讲闽南话!!厦门的本地人口中就比外来人口多,我的同学中会讲闽南话的人终究比不会讲的多。我以前跟大家的关系从来都很好,跟我会不会讲闽南话完全没有关系。现在当然也没有人因此鄙视我或如何,但是我已经丧失了一种归属感。我不知道自己是哪里的人了。我以前觉得,虽然我的出身有点特殊,但是我从小在厦门长大,感受的是厦门的风土人情,体验的是厦门文化氛围,我最有感情的城市是厦门,我应该是可以算厦门人的。虽然我的户口本上籍贯写的是江西,也可以说我是江西人,但是我只回去过四五次,对江西完全不了解。而当我回去之后亦听不懂老家的方言,亲戚们还会问我,你们厦门如何如何。他们认为我是“你们厦门”,而不是“我们江西”的。但是现在我已经被彻底弄糊涂了。我没有被江西人认可,我当然也不能跟着妈妈算河北人,更何况妈妈自己都是在福建生长的。我可以算厦门人吗?有一个声音在我心里很强烈地说:你不会讲闽南话!!!是的,离开厦门后我才意识到,虽然没有因为我不会讲闽南话而影响我与任何一个厦门朋友之间的感情,但是一直有人劝我有意识地去学闽南话。我要疯掉了。。。
我越来越喜欢旅游,感受各地不同的风俗文化。我沉浸于这种乐趣中,每到一个新的地方我都可以理直气壮地不会说当地的方言,理直气壮地不了解当地的习惯,理直气壮地当一个外地人。没有人因此而嘲笑我。我很自嘲地把这叫做“漂泊”,我不知道自己是不是会一直这样下去。
其实我是一个很乐观的小孩,真的,非常乐观。很多再难过的事情,我都可以很快地过去,并且再也不会提起。嗯,我一直觉得自己是好了伤疤忘了疼的那种人。但是故乡,这个字眼真的是我心里的一个疤。虽然伤的时间并不长,但是已经很深了。。。我想我就是没有故乡的那种人吧。 |
|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8-5-2008 09:5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試論南中國漢人及漢語的來原
鄧曉華http://www.pkucn.com/viewthread. ... amp;extra=page%3D72
人文科學的最新研究表明,將南中國漢人看成是北方漢人傳播産物的假設值得重新思考。在語言學上,將南方漢語方言的多樣性說成是北方漢人南遷時代層次差異的“線性演化”的語言史觀已經過時,閩、客等南方漢語是土著文化互動以及北來的漢主流文化“地方化”的結果。在考古學上,中國文明形成過程中的多元“文化交互作用”現象已經學術界共識;本人主張“漢語非‘漢’”說;認爲存在“古南方漢語”。南方文化區包括幾個區域性的文化,構成一個南方文化交互作用圈。這是南方漢語形成的基礎。南方漢語的形成既非完全是“土生土長”,也絕非完全是“北方遷入”。這是一個多元結構體,是南北族群經過長期的語言文化的互動過程的結果,它的來原是多樣,多層次的,包括:1,古百越語(如古南島語、南亞語);2,百越民族後裔—壯侗、苗瑤語;3,自漢、六朝、唐宋各個時期由於科舉等“文教傳習”作用而南播的北方漢語文讀系統,這也包括北人南遷傳播的北方漢語。這是南北方漢語同原的根本。
1.關於南中國漢人來原問題的跨學科思考
在學術界關於中國南方漢人的研究中,漢文化以南遷的北方漢人爲載體,向南方傳播的觀點,居於主流的地位。這一影響在歷史學、語言學以及人類學中幾已根深蒂固,並成爲目前各種研究的先驗假設。但以田野調查的認識爲基礎,站在邊緣的立場來審視漢文化,反思那一先驗的假設,有許多值得思考的問題:
(1)人種問題:林惠祥認爲原南島人系南方蒙古種南下與尼格羅種(小黑人)、高加索種吠陀支混合而成(包含今閩、粵人)。更新世古人類化石材料表明,更新世東南亞與華南人類的同一性是冰期淺海成陸時人類遷移、文化傳播的反映,爪哇猿人和北京猿人反映東亞人種的兩個地理亞種,而安徽和縣猿人則被看成早期古人類基因交流的證據。可見,人類間的交流遠至舊石器時代。最近有的古人類學家根據人類基因的研究新成果,認爲南中國人的來原路線是:非洲—印尼(爪哇)—華南。
(2)考古學問題:新石器時代的區域類型表明,生態環境與早期人文具有密切的關係。例如中國東南以幾何印紋陶遺存爲核心的早期土著文化的地帶性格局,反映統一格局中因時空差異所造成的多樣性,如長江下游的平原盆地地帶、沿海丘陵山地地帶、海島地帶。而大小區域間的交互作用關係又使文化傳播成爲一種現實;百越、荊楚、濮僚、夏、夷之間都有交流的證據。例如山東東夷文化中的陶規就曾在廣東石峽文化的地層中發現。值得注意的問題是自六朝唐宋以來,考古學東南土著文化遺存的缺如和斷層,這與歷史文獻上有關土著族群活動的大量記載不適應,就此應作正確解讀。
民族考古學證明:閩越及其先民的語言文化不同于中原的華夏系統。林惠祥早在40年代《福建民族之由來》即認爲“閩越族”及“先住民族矮黑人等”被“漢以後陸續南來的漢族”同化,成爲現在的福建人,“其固有之語言與漢語混合而成爲今閩方言。”福建早期土著民族發展史的大致線索是:傳說時代是苗蠻集團的東支—“三苗”;商周時期是諸“蠻”;東周以後出現“百越”。《逸周書》《周禮》開始有“七閩”“八蠻”“越漚”等東南土著民族的記載,“山海經·海內東經”載:“甌居海中,閩在海中。”“閩”即分佈于福建一帶的周代土著。商周以來,漢文獻已有閩、吳、越、漚、粵、甌等共存于東南土著支系的分類。到了戰國秦漢時期,漢文獻開始出現“閩越”“東越”“南越”“幹越”“揚越”等不同支系的“百越”民族名稱,“史記·秦始皇本記”有“及至秦王,…南取百越之地”。“閩越”“東甌”合稱“東越”,是福建、浙南間的百越支系。最近的研究表明,“閩”是福建商周土著,“越”是商周江浙土著,“閩越”是周代以來因越人的南遷吳越文化與土著的閩文化融合的産物。閩越與江浙吳越族有文化上的淵原關係。
秦漢以後,百越民族大部溶入漢文化中,但有部分越人逃避山里,成了東漢以來活躍于東南山地的“山越”。在唐宋文獻中,這部分人被稱爲“峒蠻”、“峒僚”,其後代即今佘、瑤、壯、侗等少數民族。
福建的考古發現與研究表明,閩東、閩南沿海“面向海洋的文化圈”和閩西、閩北內陸“面向內陸的文化圈”,構成福建早期古文化的兩大體系。仰韶時代,福建的原始文化首先發生在以閩江下游爲中心的東部沿海,龍山至商周時代古文化分佈擴展至福建全境;西周以前,土著文化的統一性、多樣性和原始性非常鮮明;兩周時期,由於商周、吳越文化的傳播,閩中考古文化大變,呈現出土著文化因素與吳越、商周文化的不同程度的融合,形成以“複合文化”爲特點的閩越文化形態。戰國秦漢時期,閩越文化受楚、漢文化的影響,發生融合過程。兩漢時期,福建文化仍然是以閩越文化爲主體,反映漢、越兩種文化的交流融合,在聚落文化上,越族與周漢式的建築特色有機整合,而銅鐵器皿等先進技術形態則全是漢文化範疇,但喪葬習俗和日常器具則完全是東南地區的越文化傳統。其文化性質是漢化過程中的閩越族文化。至六朝,“永嘉二年,中州板蕩,衣冠始入閩者八族。”大量漢人南遷入閩促成福建民族成分發生最根本的改變,漢文化已經成爲閩越故地民族文化的主體。但漢化過程是逐步的、長期的、分地域的、最重要是互動的。
客家族群歷史上居住於閩、粵、贛交界的山區,與歷史上佘族的聚落地相重疊。我認爲佘族是唐時的土著“山越”與外來的“洞庭苗蠻”相融合的結果。商周秦漢時期,閩西的土著文化與整個閩越文化連爲一體,反映出閩越文化主體特點。但閩西竟沒有發現或罕見六朝隋唐宋的典型漢族文化遺存,如墓葬。客家幾乎就是宋元時突然冒出的漢人族群。我認爲客家是晚唐五代至宋元時,南遷的北方漢人與閩、粵、贛交界的山區的佘族融合而形成。宋元時閩西南漳、汀地區土著佘民力量仍很強大,南宋劉克莊《漳州諭佘》指出:“然炎昭以來常駐軍,於是豈非以其壤接溪峒,菀葦極目,林箐深阻,省民山越往往錯居,先朝思患豫防之意久遠矣。凡溪峒種類不一:曰蠻、曰瑤、曰蛋、曰黎,在漳曰佘。”福建各文化區域比較起來,閩西南區漢人入遷遲,土著漢化遲;而閩北盆地和以閩江、晉江下游爲中心的沿海平原則早在六朝時民族文化結構就發生根本性改變,閩越族已基本融入南遷入閩的漢文化。
(3)歷史學的問題:傳統的史學認爲南方漢人系北方漢人的移植,但南方各地漢人在堅持“中原正統”的基礎上各有地方性的解讀版本。例如:閩南人的“來自河南固始陳元光說”;福建諸地的“來自河南固始王審之說”;客家人的“寧化石壁說”;廣東人的“南雄珠璣巷說”等。如果我們認可閩南人的形成早於客家人和廣東人的話,“中原正統”的代表地就從中原(河南)變到原爲蠻荒的福建、江西等地,這變化的軌迹正是王明珂教授“華夏邊緣”所描述的族群演變關係。另一方面,歷史上地方文獻明確指出,福建的幾個最大姓如林、黃、陳均系閩越土著,直至元代,閩北黃姓大族領導的起義,其頭目仍被當地士大夫描寫成“斷發文身”之狀。隨著土著對漢族群的加入和時空的漂移變動,漢人的族性認同意識也在不斷地變化中。
(4)人類學的問題:自宋元以來,閩、粵地區“突然冒出”大量的漢人宗族和族田,一般的解釋是北方漢人的大量移植結果,故有所謂“歷史上北人五次大遷徙”的說法。現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北方移民的功能被大大誇大,早期漢人移民有明顯的“土著化”和“在地化”的傾向。華南的漢族宗族形態是北方人與土著的泰系民族系統妥協的結果。自龍山期文化以來,中原華夏文化即自北向南擴展,特別是秦漢漢人政權的確立,經歷了由拘縻到設土官置廳縣的過程。漢文化與土著文化在其間幾度交鋒,幾度懷柔,終使南方土著認同漢族群的政權。因此,那些“漢化”的土著是南中國漢人的最重要原頭。
(5)語言學的問題:一般的認識是南方漢語方言是歷史上北方漢語的南遷移植,其內部的異同可從遷移的時空差異來解釋,這與史學解釋同步。事實上,閩、客、粵等南方漢語的多元性、多層性很強烈地反映其“多元一體”的“混合”性質,其語言基礎是“土著”的。語史研究要有強烈的時空觀念,現在的主流派認同的六朝“中原祖語”或“六朝古江東語”是南方漢語方言的原頭的觀念,有根本性的缺陷。
南方文化區包括幾個區域性的文化,如楚、吳越、閩越等,這些區域性文化地域相連,彼此長期交往,構成一個南方文化交互作用圈。這是南方漢語形成的基礎。而各具特色的區域性文化則是南方閩、吳、粵語形成的基礎。漢語南北差異自古而然,隋代韻書《切韻》作者就曾討論過“古今通塞”和“南北是非”,從音韻角度提出南北漢語的差異問題。顔之推《顔氏家訓·音辭篇》也談到南北方言的區別。清楚指出南北漢語分別以金陵與洛下的讀書音爲標準。因此,整個漢語史南北平行(局部是獨立的)發展必須得到正確的描寫。
關於南北漢語關係問題:本人主張“漢語非‘漢’”說,[1]南方漢語的形成既非完全是“土生土長”,也絕非完全是“北方遷入”。這是一個多元結構體,它的最底層系以古百越語言爲基礎的南方“區域共同傳統”,其中又可劃分爲若干個文化區系,如福建的閩越,廣東的南越,江西的幹越,江、浙的吳越等;這是現代南方漢語方言分區的基礎。但先漢以前(即秦漢以前),南方與北方,南方各區系之間的語言文化交融已很頻繁,例如閩越、吳越與楚關係密切,反映“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文化特點。秦漢時期,隨著漢人中央政權的確立,南北關係實質上表現爲一種“中心~邊緣”,“華夏~蠻夷”,“中央~邊陲”的關係。此時的南方土著更多的是在文化和政權上認同北方,隨著六朝、唐宋時期大量的北方移民遷移南方,南方民族成分結構發生根本性的變化,大量南方土著變成南方漢人;但這並非意味北方漢語消滅或同化了南方土著語言,而是南北族群經過長期的語言文化的互動過程,從而形成獨具特色的古南方漢語,它的來原是多樣,多層次的,包括:1,古百越語(如古南島語、南亞語);2,百越民族後裔—壯侗、苗瑤語(例如由壯侗、苗瑤語混合而成的佘語);3,自漢、六朝、唐宋各個時期由於科舉等“文教傳習”作用而南播的北方漢語文讀系統,這也包括北人南遷傳播的北方漢語。這是南北方漢語同原的根本。
關於南北漢語同原關係問題:南北方漢語既有同原,也有不同原的地方;其同原主要表現在:1,歷史上各個時期由於各大文化區系間的“文化交互作用”而形成的同原。2,歷史上各個時期的由於一直處於強勢的中原漢文化向南擴張,南人對北方政權和文化的認同,因而引入北方漢語文讀系統,這主要反映在南方漢語各大方言音韻系統和“文化詞”里。其不同原則主要表現在:南北方不同的“地域文化傳統”,由於自然生態,經濟歷史文化背景的不同,所以,各自存在一套不同的基本詞彙體系,即特徵詞系統不同。 |
|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8-5-2008 09:5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2.南方漢人來原的語言學新解
在我國東南地區,由於幅度廣大、環境複雜、歷史悠久、民族雜居;以閩客族群方言文化特徵最爲複雜,包含了各式各樣的地域性文化及語言變異。以往的學者多以傳播或移民的觀點,來解釋閩客族群的方言文化特質現象,而少有人試圖去探討閩客族群方言特質成因與族群互動的性質,族群互動在閩客方言文化發展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以中國語言學的發展來說,奉行的仍然是傳統的歷史主義演化論理論;認爲閩客族群的方言文化特質及其地域性變異是北方漢人南遷的結果,其呈現出多樣化的地域性方言變體可以從漢人入閩的時代層次不同來解釋,或者是由於閩客族群母文化本身的祖居地域來原不同。這種理論觀念在中國語言學研究領域占著主導地位。最具權威代表意義的就是李方桂的上古音體系。李方桂試圖用這套體系來解釋古今漢語南北方言的差異。許多學者正是在這種理念的支援下,來解釋閩客族群特質的方言文化特點。丁邦新認爲閩語在許多現象都比中古音早,必須結合諧聲系統,通過構擬一個上古音形式來解釋後代的音變。張光宇認爲,漢語方言的南北關係僅僅表現爲北方漢語的古今關係,指出南方的文白音韻都原自北方,而有時代先後之別。現代南方方言是一種由北方漢語文白異讀的雙言現象所引起的音系綜合。具體說來,所謂南方大抵以長江天塹爲界。南方的白讀原自古代北方,是隨移民帶到南方來的。南方的文讀是南方人在新居地生活了相當時間之後,由於文教傳習的需要從北方借進來的。現代的南方話就是古代北方與近代北方,或者說文白疊置的産品。現代的北方話是古代北方經過近代北方的後續體。“從客家人的歷史經驗看來,所謂古南方漢語的假說實屬子虛烏有。閩客方言非無關係,但其關係發生在東晉太湖流域。司豫移民與青徐移民融爲一體,然後南下成爲閩語。換句話說,閩語中的‘客家’成分得自司豫民,並非原有什麽古南漢語提供給閩客方言一些共同質素才使兩者搭上密切關係。事實上,閩方言的古漢語質素來自中原東西,謂之爲‘古北方漢語’尤爲恰當。”
我把這種語言史觀視作“線性理論”,即方言文化的形成發展是自祖語文化一條直線貫穿下來,其間與族群互動,地域文化傳統關係不大,我們主張用“非線性理論”來解釋方言文化的形成和演化,重視族群互動、地域文化傳統或文化底層的重要作用。
我認爲閩語形成于漢唐,其底層反映較多的原南島語成分;這有一批基本詞彙即反映基本生活、生態,身體部位最常用的固有核心詞作證據。客話的音韻系統屬於宋代北方中原音韻,而辭彙系統則是北方漢語和南方土著民族語言混合而成,土著的比例甚至更大。
我認爲方言的音韻特徵,音韻層次及音韻現象的演變都有其地理因素,跟方言的區域性文化特徵關係密切,並不能簡單地歸爲北方漢語的南移。即使是古閩語的原頭,也不是一個單純的北方漢語,而是區域性文化交互作用的産品。現代閩語是由不同時代層次的音韻特點組成的,而這種音韻特點並不全是北方漢語南遷時帶過來的。這種情況雖然也有,如魚虞分別,保存重唇等。但絕不能忽視地域文化特徵對閩語形成的重大影響和作用。因此,方言特別語言現象及方音史的研究,必須跟古代文化區域之間的交互作用聯繫起來考慮。
考古學文化表明臺灣新石器文化與中國大陸東南沿海"存在相似之外",同屬共同文化系統。張光直認爲大坌口文化與東南沿海史前文化關係非常密切,原南島語的老家是大陸東南沿海。淩純聲認爲:古代亞洲太平洋區域南島語族或馬來波里尼西亞語族系統的民族,古代居住中國長江流域,尤其在中游,左洞庭而右彭蠡爲中心區域,最早見於中國古史者名九黎,其後在西南者曰百濮,在中南者爲百越。從考古學材料看,古代中南半島及整個亞洲太平洋區域的文化與中國南方的濮僚系統民族及百越系統民族有較密切聯繫。與楚文化亦有關聯。
因此,本人主張從族群互動,語言接觸及與地域文化特徵的關係的角度,利用考古學文化區系理論和考古學的新近研究成果,提出並論證自古即存在“南方漢語”的假說。對古南方漢語及方言文化的形成,及其與中原漢文化及周邊其他族群的互動關係,作一個嘗試性的分析和討論,以期建立一種方言文化特徵與地域文化傳統有密切關係的語言演變理論。因此,本人不認爲南方漢語僅僅是北方漢語的沿續,不主張用“線性”的歷史主義演變理論,通過構擬一套上古音體系來解釋古今南北語言的交彙與融合。迄今爲止,國內外的許多學者仍視歷史比較法最高的成就便是構擬一套完美的上古音。本人實不敢苟同這種線性的語言史觀,認爲考古學文化區系理論可以確認“古南方漢語”的存在,而解釋“古南方漢語”的多元性和差異性時,可利用艾伯哈特的“地方化和地方文化”的理論。解釋這種南方漢語區域性差異可以有三種途徑:一是原本來自原居住的母文化,從閩、客祖居地及遷徙地文化加以考察。但這不能解釋爲何閩、客均來自中原漢人移民。而文化分野如此大,也不能解釋同樣來自中原的閩語內部如閩南跟閩東、閩北的地域差異。二是漢人社會移民墾拓過程中所面臨的物質、經濟環境不同,自然也有不同的文化適應策略,即是一種環境適應與經濟生態的假設與解釋。第三種假設是考慮早期漢人移民與居於原地區土著住民的互動,認爲土著文化亦對漢人文化造成相當的影響,在不同地區的不同文化融合過程産生了不同的文化行爲,這是一種文化接觸與族群互動的假設與解釋。對南方漢語地域性差異的最好解釋是,中原漢人主流文化與地方文化互動的結果,這種互動是雙向的,一方面中原漢人主流文化透過“往下滲漏”的機制影響各個地區的地方文化,另一方面地方文化透過“往上傳送”的機製成爲閩、客主流文化的一部分。閩、客等南方漢語的地域差異不但是因爲原來的地方文化與其鄰近的地方文化進行文化合成的過程,同時也因爲主流文化在與地方文化進行文化合成過程中“地方化”的結果。
3.考古學文化“交互作用圈”與南方漢語研究
根據考古學研究,在西元前5000年左右,在華北出現的三個新石器時代文化是仰韶、北辛一大汶口和新樂文化。在華南,主要是河姆渡文化和大坌坑文化(以臺灣北部的大坌坑遺址爲代表,但其遺址沿福建、廣東海岸都有分佈)。這五種文化之間以不同的程度互相連鎖,仰韶和北辛一大汶口文化之間非常相像,分別代表著中原和東方文化傳統。他們不但可能是同一祖型文化的平行後裔,而且它們位置相鄰。另一方面,河姆渡與大坌坑則形成與仰韶和北辛一大汶口均不相同的一組文化,即百越文化區域。百越語言是南方漢語的基礎,而其生態基礎異然不同。簡言之,從文化的大分類上說,中國在西元前第5個千年至少有兩個主要的文化傳統,很可能是承襲著西元前10000年到5000年前那一段的同樣的兩個文化傳統下來的,即北方文化傳統與南方文化傳統。
可是到了西元前4000年,這五個新石器時代文化顯然都在地域上向各方面擴張而彼此作了有意義的接觸,而中國境內的新石器時代文化自此開始呈示規模廣泛的類似性,這些類似性指明這些文化之間形成了一個交互作用圈。這些類似性特徵應該包括語言類似性特徵。這些語言類似性特徵,在南方文化區域里,長期存在發展,與本地區的百越語言相結合,從而逐漸形成獨具特色的南方漢語方言。值得注意的一點是,以後中國歷史文明便是從地理上說在這個西元前4000年前便已顯形的一個交互作用圈之內逐漸形成的。
考古學文化區系觀點認爲:中國古代史前時期南方和北方的古代文化各有特點,彼此又有密切聯繫。因此,南方和北方都是中國的文明的發原地。中華民族的形成與中國文化傳統的組合與重組可追溯到夏王朝的建立,但夏王朝文明並不是一花獨放的。除了地處黃河中游的夏朝之外,“夏有萬邦”,“執玉帛者萬國”。先商、先周也各有國家。在夏王朝時代,實際上是衆多國家的並立,周人所說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當時還只是一個理想的“天下”。而秦始皇統一中國建立了多民族的統一的中央集權帝國,才是實現了一統的中國。因此,可以這樣說:“中國”的形成經歷了從共識的“中國”(即相當於龍山時代或傳說中的“五帝”時代,廣大黃河、長江流域文化的交流,各大文化區系間的彼此認同)到理想的中國(三代的政治文化上的重組),到現實的中國——秦漢帝國。因此,我們在探討漢語形成的時候,應著眼於史前各大文化區系間的“文化交互作用”。同時,語言學的證據也反映中華文明是由多元組成的。一般認爲《詩經》代表的黃河流域爲主的北方文化傳統,但《詩經》中部分詞原與南島語、南亞語、壯侗、苗瑤語族相通,反映區系文化交流事實。我們只有借助文化史的證據才能解決究竟誰借誰的問題。如“牙”**ngra/*nag/ya,比較:越南語:“象牙”nga,:原始孟高棉語:*ngo'/a。原始台語:“獠牙”*nga。很顯然,“牙”的上古漢語形式跟原始孟高棉語的*ngo'/a形式很相似。羅傑瑞認爲這是來原於原始澳台語的借詞。理由是:①最早的漢文獻(甲骨文)記錄是“齒”,“齒”的詞義範圍包含臼齒、動物獠牙、長牙、象牙。②“牙”不見於甲、金文,相對於“齒”晚出。③最重要的是,北中國曾有過大象,安陽殷墟曾發現象的遺骨,但在商周時很稀少,而且很珍貴。象牙主要是從長江中下游的越人地區進獻的《詩經》“憬彼淮夷,來獻其琛,元龜象齒。”《禹貢》上說淮揚一帶盛産“齒革羽毛”。顯然,“齒”即指象牙。《韓非子·喻老》:“昔者紂爲象箸而箕子怖。”這樣,就可圓滿解釋爲什麽漢語“牙”的形式會跟澳台語形式相似,這是物資文化借用的結果。又如“弩”,*na/nuo/nu,比較:越南語:ha;proto-Mnong:*So'na;原始台語:*hnaa;儂語:thena;Moso;tana。“弩”是古越人最常用的武器,考古發現古越人地區有大量的新石器石弩,但據學者研究,漢人廣泛使用“弩”是在漢代(徐中舒《弋射與弩之淵原及關於此類名物之考釋》),而漢文獻上關於弩這類兵器的記載(機括、發機)最早不超過戰國時期,西元前3~4世紀,弩由越人地區傳入中原地區。 |
|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8-5-2008 09:5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又如《詩·小雅·穀風》“維風及頹”,“頹”的詞原是什麽呢?據《爾雅·釋天》“焚輪謂之頹”。《毛詩故訓傳》和孫炎《爾雅注》釋“頹”爲一種旋風。據近人聞一多考證,“焚輪”即豐隆,“頹”應指“雷”。聞說極是。屈原《離騷》:“吾令豐隆乘雲兮,求寵妃之所在。”豐隆即雷義。這是個南方語言的詞語,其音義至今仍保留在壯侗諸語言中。
又如“木”,《詩·衛風·木瓜》:“投我以木瓜,報之以瓊琚。”“投我以木桃,報之以瓊瑤。投我以木李,報之以瓊玩。”邢公畹指出:詩經里的“木”可以跟壯傣語支諸語言稱「果實」爲ma∶k7比較。“木”字上古音爲*muk。壯傣語支諸語言里的-a∶k,-uk韻里的一部分字可以跟漢語上古音屋部字相對應。侗傣語修飾成分常在被修飾成分後,如“桃子”泰語稱爲ma∶k7muan6,直譯即“木桃”,可知遠古“木瓜”、“木桃”、“木李”這種詞法是跟侗傣語一致的。邢說可以成立。
閩、客語至今保留一批活的口語常用辭彙來原於古南島語,例如“骹、囝、魚、肉、哨笛、蜘蛛、穿山甲、阪、寮、蛇、舌頭、火。台刂、母親、蟑螂。柚子”等一批方言里“有音無字”的詞。例如:
《廣韻》平聲肴韻“骹,口交切,陘骨近足細處。”李賀描寫古越人《黃家洞》詩有“彩巾纏足孝幅半斜”句,“足孝”即“骹”字,可知古越人稱腳爲“骹”或「髀」。比較:
大腿:印尼「髀」paha,拉德語「髀」pha,排灣「髀」dapal,壯語“骹”kal,布依“骹”kallau4,傣西“骹”xal,泰語“骹”khal,侗語「髀」pa1,毛難「髀」pja1,回輝“骹”kai11。
我(1993,1994)曾論證過這是一組證據確鑿的同原詞。顯然,閩語“骹” kha 是古南島語詞。而這種身體部位的核心詞,最能反映閩語的底層。長期以來,語言學家只注意到閩語有”古江東層”,卻根本忽視了閩語的古南島語層。
《左傳》:“虎,楚人謂乳轂,謂虎於兔。”郭璞《方言》注“於兔”條下注:“今江南山夷呼虎爲兔,音狗竇。”羅傑瑞構擬原始閩語爲*klag,比較南亞語系“虎”:munda∶kul,kula.mon∶kla.sedang∶kla.高棉語khla,越南語khai。閩北“虎”khu3。
《廣韻》薺韻:“妳,楚人呼母,奴禮切。”“妳”在古楚青銅器上廣泛使用。但
“妳”字卻未見《說文》收錄。“妳”在閩、粵、台語、苗瑤、南亞語中普遍使用,是同原詞。比較“嬭”讀音:福州nε,建甌nai,廣州nai,侗語nai4,水語ni4,湘西苗語ne7,標敏瑤語na2。南島語:邵ina,布農ina,魯凱tina,阿眉斯wina,排灣ina。南亞語:甘塘nai33,胖品nai31。
母親, mE4黔東,mi48湘西 mi8布努 ; me6壯,mai4侗;!a!mE梅 !mQ連,!m!me長汀 mE3泰,傣;南亞語:南虎me,艾帥mE/,馬散ma/. 梁敏等將“母親”的古壯侗語形式構擬爲*mlE;這與客話音義完全對應。而壯侗、南亞語“母親”的n和m開頭的兩種形式正好與閩、客語的分途發展相對應。
謂“人”的詞尾:閩語漳州se ,永安:sA;客話@SPµ均來原於壯侗語(鄧1993,1995)。東漢袁康《越絕書》卷三《越絕吳內傳第四》:“越人謂人‘鎩’也。”此詞除見於漢代文獻外,還見於唐代作品。李賀〈黃家洞》詩:“官軍自殺容州搓。”“搓”“鎩”即古越人的記音字。
我認爲漢語的形成的研究極類似考古學界關於中國文明的形成的研究,文化與語言的關係本來密切相關,語言是文化的一個重要成分。所以完全可以借用考古學研究中國文明形成的理論和方法來研究漢語的形成。過去曾受傳統歷史學的影響,人們常把中國文明與中原文明混在一起進行討論。這樣,中原文化的起原就是中國文明的起原。但在實際上,中國境內有許多區域性的文化,它們自新石器時代到夏商周三代文明形成以後,一直都具有區域性特徵。三代文明比較集中地形成於黃河流域,但同時的南方、東方等等,各區域的文化也屬於中國文明,比如楚文化或吳越文化,當然在歷史時代的中國文明里面佔有重要的地位(張光直語)。漢語形成的情況大致相同。語言學界一向認爲漢語的原頭來自古代“中原雅音”。隋代韻書《切韻》是古代的長安話或洛陽話,所有現代漢語方言都是《切韻》這個單一音系(也就是長安、洛陽話)的子語。他們把《詩經》擺在最上面。《詩經》的音系基礎是周代的“雅言”,流行於黃河中游,雖然有不同來原的痕迹,但大體上呈現一個內部一致的語言系統。從《詩經》這個較爲簡單的系統,分化成爲較爲複雜的《切韻》系統,如《詩經》韻部只有31個,到兩漢變爲27部,到三國時期爲33部,魏、晉、宋時期只達39部,而《切韻》則有206個;今天的北京話韻母卻只有39個。從《詩經》到現代北方話是歸併過程,而形成一個橄欖形。這是完全不符合語言實際的圖畫。可見,語言學界亦受到傳統史學觀念影響,嚴重忽視了自古即存在不同文化區域與語言區域的事實。實際上,《詩經》的地理基礎窄,僅反映中原文化區域的中原音韻系統;而《切韻》的地理基礎寬,除了具有北方成分之外,更具有南方成分。《切韻》並不反映單一文化區域語言,而是一部有綜合性質的韻書,代表的是西元601年以前若干百年不同地區的方言。《切韻》音系也不是一個平面的系統,還代表漢語音韻的歷史演變,因《切韻》的分類大體是依據前人韻書,在時間上有從晉到梁不同的時期的産物,在空間上北起洛陽南到金陵。好像一個日本的折疊式的燈籠,拉開來就成了立體型。《切韻》音系涵括《詩經》時代周秦漢語跟現代方言的分別,因此《切韻》音並不代表中古漢語語音系統。
參考文獻
Wang, Willian S-Y.,
-----------.1995 The Ancestry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 Monograph No.8
王士元,2000,《語言的探索-王士元語言學論文選譯》,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
林惠祥 1981《南洋馬來族與華南古民族》,載《林惠祥人類學論著》,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吳汝康等
1989《中國遠古人類》,北京:科學出版社。
嚴文明
1987《中國史前文化的統一性與多樣性》,北京:《文物》第3期。
潘英海
1995《“在地化”與“地方化”》,載《臺灣與福建社會文化研究論文集(二)》,臺北:臺灣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李方桂
1980《上古音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
丁邦新
1983《從閩語論上古音中的*g》,臺北:《漢學研究》第1期。
張光宇
1991《漢語方言發展的不平衡性》,北京:《中國語文》第4期。
1996《閩客方言史稿》,臺北:臺灣國立編譯館。
鄧曉華
1993 人類文化語言學 廈門: 廈門大學出版社。
1993《南方漢語中的古南島語》,北京:《民族語文》第3期。
1998《論閩客族群的方言文化研究中的幾個問題》,載《華南農村社會文化研究論文集》,臺北:臺灣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1999《客家話與苗瑤語、壯侗語的關係》北京:民族語文 第三期。
1999 《福建境內的閩、客族群及佘族的語言文化關係比較》《日本國立民族學博物館研究報告》24卷1號。
羅傑瑞
1994 漢語概說,張惠英譯,北京:語文出版社。
Jerry Norman and Tsu Lin mei
1976 The Austorasitatics in Ancient South China:Some Lexical Evidence, ( Monumenta Serica Vol. 2.).
張光直
1987《中國東南海岸考古與南島語族起原問題》,載《南方民族考古》第1輯,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
淩純聲
1979《南洋土著與中國古代百越民族》,載《中國邊疆民族與環太平洋文化》,臺灣聯經出版公司。
吳春明
1989 福建史前文化研究 廈門大學人類學系碩士論文
王明珂
1993:集體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刊於當代第91期。
1997:華夏邊緣——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臺灣)。
梁敏、張均如
1996《侗台語族概論》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王輔世、毛宗武
1995《苗瑤語古音構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著名語言學家王士元先生99年在臺灣“中央研究院”作過一個著名演講,題目即“漢語非‘漢’”。 |
|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9-5-2008 10:4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英國沒有“普通話”□環球時報駐英國特約記者徐春昕
在英國,英語的口音衆多:伯明罕口音、利物浦口音和格拉斯哥口音等。有的地方甚至還有自己的語言,比如威爾士。在距離倫敦不過兩個小時車程的卡迪夫,街頭的路牌竟然是雙語的:上一排是威爾士語,下一排是英語。不過,英國從來沒有明文規定過任何一種語音是“標準音”。而中國學生在國內學習的標準“英音”其實指的是英國國家廣播公司BB
C播音員採用的英國東南部口音。這只不過是因爲英國的東南部一向比較發達和富裕,文化上也長期處於強勢,語音流傳比較廣罷了。
我剛到倫敦的時候,“學長”就對我說,要是在街上與人交談時,發現聽不懂對方說的英語,千萬別著急,那未必說明你的英語水平低,很可能是對方的英語說得不如你“標準”。有比較權威的統計說,在英國,英語的口音多達上千種,英國人可以依據一個人的口音迅速辨認出對方的成長地,甚至社會階層。果然,沒過多久我便發現,倫敦人什麽口音都有。我們同住的一個英國同學家住英格蘭的西部,他說英語的時候嘴巴完全咧開,用詞也有點古怪,我足足過了一個月才算適應。此外,倫敦印巴人和黑人都不少,印巴英語、非洲英語到處可聞。
實際上,英國女王使用的英語和BBC的播音員就有所不同。女王用的類似于牛津腔,是所謂英國上流社會的標準英語。在以往,張口就說牛津腔是受過良好教育的標誌,很讓人羡慕。然而,當年柴契爾夫人任首相的時候,曾經因爲說一口牛津英語而被反對黨嘲笑,說她不親民,也跟不上形勢。有民意測驗表明,由於傳統和媒體的影響,今天的大部分英國人還是希望能操一口東南部口音的英語。不過近年來,爲了強調多元文化,BBC的熒屏也特意增加了不同口音的出現頻率。例如,有些反映倫敦中下層生活的電視劇專門用倫敦本地土話拍攝和播出。有些反映海外移民的紀錄片也由印巴人來配音。不僅如此,從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英國的英語基礎課裏砍掉了音標教學。英國英語的發音似乎更沒有標準了。“你說誰的發音算標準?”蘇格蘭的英語教師說,“你們覺得英格蘭口音標準,我們覺得蘇格蘭口音標準,威爾士人覺得威爾士口音標準,太多標準就無標準,只要能聽懂,爲什麽要定一個標準?”
英語的“地方主義”還是很嚴重的,例如,蘇格蘭人對英格蘭人就有對立情緒,在經濟、政治、文化乃至考試系統方面都要與英格蘭分庭抗禮,那裏的學生也不願意說英格蘭的英語。此外,因爲英國曾經對世界上很多地區進行過殖民統治,今天50多個英聯邦國家也都是以英語爲官方語言的。從加勒比海到非洲大陸,英語的口音五花八門,當地人個個都說得都理直氣壯。對此,倫敦一直持寬容態度。據說,在康橋英語資格考試的聽力試題中,一定會有一道題是蘇格蘭人、威爾士人或澳大利亞人的對話。出題者想以此告知學生,你不僅要會聽英國東南部的英語,也要有能力聽懂來自社會各階層各區域的語言,因爲它們都是“英語”。 |
|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1-5-2008 11:2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傒語”之稱出《南史·胡諧之傳》:“胡諧之,豫章南昌人也。……建元二年,爲給事中、驍騎將軍。上方欲獎以貴族盛姻,以諧之家人語傒音不正,乃遣宮內四五人往諧之家教子女語。二年後,帝問曰:‘卿家人語音已正未?’諧之答曰:‘宮人少,臣家人多,非唯不能得正音,遂使宮人頓成傒語。’”
以下引自《客贛方言史簡論》(劉綸鑫)。
這段記敍中的所謂“正音”,指永嘉之亂以後在南朝數百年中逐漸形成的一種語言,即顔之推《顔氏家訓·音辭》所謂的“金陵”話。它主要通行于當時金陵城裏的官僚階層,在政治上帶有權威性,所以又被稱爲“正音”,也有人稱之爲南朝“通語”。它不同於以當時的洛陽話爲代表的北方通語,但也不同于金陵本地的吳語。這裏所謂“傒語”,即當時南昌一帶的方言;“傒音”,即當時南昌一帶的方言語音。雖然江西接納了一些北來移民,但不像南京那樣形成了一種以北方話爲基礎的“金陵話”,而是保留著江西話原有的特徵,與當時的“正音”有明顯的區別。當然,也與吳語不同。另外,上文說到,江西一帶的方言在揚雄《方言》中與湖南方言都被稱爲“南楚”方言。南北朝時,對江南通語或吳人吳語而言,江西、湖南一帶的人及他們的方言被稱爲“楚人”“楚語”,但仔細區分起來,江西、湖南畢竟還有許多不同。所以,當時的人們一般稱兩湖人爲“傖”,稱江西人爲“傒”。《餘嘉錫論學雜著·釋傖楚》一文經過詳細的考察以後指出:“永嘉喪亂,幽、冀、青、並、兗州及徐州之淮北流民相率過淮,亦有過江者。……其地多中原村鄙之民,與楚人雜處,謂之‘雜楚’。吳人薄之,亦呼‘傖楚’。別目九江、豫章諸楚人謂‘傒’。而于荊州之楚,以其與揚州唇齒,爲上游重鎮,獨不受輕視,無所指目,非複如東渡以前,統罵楚人爲傖矣。”也就是說,在當時,江西、兩湖之人及他們的方言既可統稱爲楚人、楚語,又可再細分稱江西人及其方言爲傒人、傒語,稱兩湖人及其方言爲傖人、傖語。
本爲鄙薄之辭,後來用來指稱江右。此“傒”有人認爲來自“五溪蠻”之“溪”。
錢謙益《列朝詩集》說:(明朝)“京師市語,謂江西人爲雞”。此“雞”或云即“溪”“傒”之音轉。趙翼《陔餘叢考》云:“又前明呼蜀人爲‘川老鼠’,以其善鑽也;呼楚人爲‘干魚’,以其善治?差魚也;呼江西人爲‘臘雞’,以元時江西人仕於朝者,多以臘雞饋客也。”“臘雞饋客”可能衹是猜度之辭。 |
|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5-5-2008 08:0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愛因斯坦密信:上帝是“人類軟弱的産物”2008年05月15日14:04
中新網5月15日電 由科學家愛因斯坦親筆所書,一封外界不知道的信函本周即將在倫敦公開拍賣。而愛因斯坦在函中寫道,猶太人信仰上帝是出於“幼稚迷信”。他身爲猶太人,卻不認爲被稱爲上帝“選民”的猶太人,會比其他族群更高明。
據“中國時報”15日報道,愛因斯坦這封信寫於1954年1月3日。當時他人在普林斯頓,信則是寄給同爲猶太裔的哲學家艾瑞克。古特金。
上帝是“人類軟弱的産物”
愛因斯坦似乎對古特金的某些觀點不以爲然。他信中說,猶太人崇拜的“上帝”,在他看來只是一種“措辭”,是“人類軟弱的産物”。《聖經》則是集“傳奇故事”之大成,內容“幼稚”。
這位發明相對論的科學大師認爲,猶太教和其他宗教,都是“幼稚迷信的化身”。他身爲猶太人,卻不認爲被世人稱爲“上帝選民”的猶太人,有何特殊過人之處。
這封愛因斯坦以德文書寫的親筆信,15日將在倫敦布倫斯伯瑞拍賣會上拍賣,預計可賣到6000至8000英鎊。
寫了這封信之後,愛因斯坦於次年(1955年4月18日)去世。過去,人們對愛因斯坦的宗教觀有過不少爭論,這封信的內容,將爲這類爭論火上加油。
矛盾宗教觀再起爭論
愛因斯坦生前曾針對信仰發表過複雜且矛盾的觀點,他認爲宇宙充滿了靈性,但卻拒絕一切有組織的宗教。這封信的內容說明,他對宗教的立場並未隨著年齡而有所軟化。
從事科學與宗教研究的牛津大學榮譽退休教授約翰-布魯克表示,這封信只會強化人們的一種印象,即愛因斯坦雖然不主張無神論,但也不是傳統的有神論者。他說,愛因斯坦就像過去許多偉大的科學家,對宗教採取比較模棱兩可的態度。
愛因斯坦於1879年出生在德國一個猶太裔家庭裏,他宣稱年幼時曾經很虔誠,但從12歲起他便開始質疑傳統宗教。
後來,愛因斯坦曾經對宇宙的奧妙和神秘發出驚歎,他稱之爲“宇宙宗教感”,並且說出他那句很有名的話:“沒有宗教的科學是跛子,沒有科學的宗教是瞎子。”
不信傳統基督教宗教觀
然而愛因斯坦也講過,他不相信神學裏那位賞善罰惡的上帝。他說:“我的上帝創造了能照料一切的法則。他的宇宙並非由癡心妄想來治理,而是由不變的法則來治理。”
布魯克說,愛因斯坦相信有某種智慧透過大自然而運作。但他的想法當然不是傳統基督教或猶太教的宗教觀。
同樣是在1954年,愛因斯坦在給一名工人的回信中寫道:“我不相信人格化的上帝,我從不否認,而是清楚表達這一點。假如在我內心有什麽能被稱爲宗教的話,那便是我對科學所能揭示這個世界的結構,懷著無限的敬仰。”(責任編輯:張文君) |
|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5-5-2008 08:1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search.btchina.net/search ... D0%D5%FD&type=0 下載《總統蔣公思想言論總集》,蔣中正的一切言行都在裏面了
秦孝儀:蔣公思想言論總集序
先總統 蔣公,惟睿作聖,承周孔道統,受 國父感召,獻身革命,生死以之。嘗言:「國父祖述湯武,弔民伐罪,應天順人;三民主義,一心物,合知行,通天人,贊化育,明德至善,光輝日新」,用是「終身秉持遺訓」,壹以繼志承烈,保國衛民,實行三民主義,復興中華文化,光大固有歷史,掃除國民革命一切障礙為畢生志事。是知 公思想淵源,近本乎國父,而國父之思想,實上承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孔子,其流也長,其積也厚,故發為論著,闡聖道,明典制,盡人性,窮物變,極高明而道中庸,致廣大而盡精微。如揭櫫三民主義本質三事,補撰民生主義育樂兩篇,前者明其體原,後者增其未備。又本知難行易之旨,創為力行哲學,謂「人之生也,為行而生,力行即是革命,革命之本務在行仁」。示人生以大道,啟革命之周行,勝義宏綱,聞之者可以汗出淚下,行之者足以致修齊治平矣。
公自黃埔建軍,東征、北伐,蕩決群醜,一匡天下,旋倭寇啟釁,共匪跳梁,抗戰、戡亂,兼籌並顧,戎衣宵旰,存亡俄頃。而幾沈物先,慮周百度,庶物每出於神明,書告蓋等於訓傳。言教育以變化氣質為先,敦道德在日用尋常之際,並以禮義廉恥之四維,納於食衣住行之生活,成效丕著,風氣聿新,此韓昌黎所謂「其為道易明,其為教易行」者歟?
公道協時中,言為世則,鉅製鴻篇,多自精勤淬礪、篤實踐履中來,博切高明,金聲玉振。然搉其大較,壹出善政善教二端,舉凡治軍、主政,建立制度,發展組織,以至於抗戰建國,內安外攘一切言論,皆善政之屬也。其對教育之指示,青年之訓迪,新生活之倡行,以及峨嵋、廬山、復興關、陽明山訓練之所講論,皆善教之類也。顧三民主義之善政,亦即三民主義之善教,內聖外王,交光互影,立論雖千門萬戶,原皆歸本於民生,致力於仁愛,條貫於哲學、科學、兵學,斯蓋 公思想之全體大用,亦上承 國父「歷史之中心為民生,革命之大道曰仁愛,仁者仁民,愛者愛國」之訓示,交推旁達,以自鑄其崇論閎議。世之誦 公功德者,必曰征伐戡亂,而不深覘其善政善教,則所見者猶管蠡也。
自共匪肆逆,神州陸沈,赤水群飛,民隨波沸。 公深憫生民之倒懸無告,又復困心橫慮,重張區宇,奠復興之丕基,為兆姓所託命,憂患紛乘,立言益復精切,以定靜安慮得之涵攝,為危微精一中之操持,寓理帥氣,主敬立極,尤益顯其思想之邃密,人格之粹美,昔陽明弟子徐愛謂陽明先生曰:「先生處困養靜,精一之功,固已超入聖域,粹然大中至正之歸矣」,此言在當日陽明心目中之辭受不可知。顧五百年後,公則已盡踐之矣。
民國五十五年,孝儀曾輯印「將總統思想言論集」,祝 公八十純嘏,距今已十八年,而 公之升遐,亦近十年矣。羹牆如見,謦欬莫聞,每展遺編,愴然涕下!因復裒輯五十五年十月至六十四年四月之遺稿,及前此未曾公佈之文件,分為專著、演講、書告、文錄、別錄、談話、書面致詞等類,並繫以總目錄、大事年表及論著年表三種,都四十卷,計壹仟五百餘萬言,敬題曰「先總統 蔣公思想言論總集」,並先送請夙以文學侍從先總統 蔣公之蕭自誠、曹聖芬、唐振楚、楚崧秋、周應龍諸先生分別校閱,俾臻完備。
夫有其德者,未必有其言,有其言者未必有其功,三者備矣,又未必有其位與有其壽,並德功言於一途,合齒德爵於一尊,曠覽瀛寰,蓋無與儔。孝儀幸獲親見述作之美之富,又躬承編校之役,但覺蟠天際地,經緯萬端,義理昭融,教戒深切,人倫之紀備矣,軍國之政存焉。將同堯典禹謨,周情孔思,長存於天壤之間,敢懿告乎萬世。
中華民國七十三年十月三十一日衡山秦孝儀謹序 |
|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9-5-2008 09:2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科學家破解“海豚語” 海豚能發1647種哨音
2007-12-20 10:01:42 現代快報 【大 中 小】 發表評論
一名有6個月身孕的孕婦正接受海豚的“治療”(資料圖片)
澳大利亞一支科研隊伍在將於22日出版的《新科學家》雜誌上發表研究報告宣佈,他們確認了海豚發出的近200種聲音,並已破譯6種常見叫聲的含義。英國《每日郵報》開玩笑說,科學家正在學說“海豚語”。
20種哨音最常見
澳大利亞南克羅斯大學鯨類研究中心本月在南非開普敦召開的海洋哺乳動物學會會議上公佈了這項研究成果。海豚發出的聲波類型有三種,一種是口哨般的聲音,叫哨音;一種是猝發脈衝聲;第三種是哢嗒聲。之前的研究證實,哨音和猝發脈衝聲主要用於通信和交流,哢嗒聲主要用於目標定位。
爲瞭解海豚的語言,南克羅斯大學鯨類研究中心的莉茲·霍金斯在澳大利亞西海岸與寬吻海豚相伴3年,共錄下51群海豚發出的1647種哨音。
根據這些哨音的頻率和長度,霍金斯確認了186種特定哨音,其中20種尤爲常見。而這或許能說明,人類並非世界上唯一會用語言溝通的生物。霍金斯在《新科學家》刊登的文章中寫道,海豚之間的“聲音交流高度複雜,而且前後關聯。某種程度上,稱其爲語言並不過分”。
不同情況“說”不同話
霍金斯說,每當研究人員所乘船只駛過海面激起浪花,乘浪的海豚總會發出一種特殊哨音,音調又平又直,那相當於興奮的孩子在叫喊“嗚——”。在澳大利亞昆士蘭州莫頓島附近,落單的海豚也會發出一種聲音。霍金斯說,那是在呼喚同伴:“我在這裏,你們在哪兒?”
霍金斯把錄下的海豚叫聲按聲音高低劃分爲5個頻段。她驚訝地發現,不同頻段的叫聲與不同行爲有關。比如說,一群海豚一起出遊時常發出一種聲音,大約占全部哨音的57%,其特點是音調先上升再下降。在它們進食或玩耍時,這種叫聲會大大減少。此外,海豚“社交”時還會發出特有的“平直調”和“上升調”。
“海豚語”也發生分化
昆士蘭大學的梅琳達·萊克多在研究中發現,不同環境下,海豚的表達方式會有所不同。與野生環境下的海豚相比,人工餵養的海豚發出的聲音更多。
萊克多對霍金斯的理論存有疑問。她說:“海豚哨音是否像人類語言一樣擁有某些具體含義,譬如‘快點’或‘這兒有吃的’,現在下結論還爲時過早。但也並非沒有可能。”她承認,海豚的語言世界豐富多彩:“海豚的‘溝通’比人類想象的要複雜得多。”(邵馨蓮) |
|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9-5-2008 10:4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鼻音消除”卻令鼻發哨音 播音員失業誓討公道
年輕漂亮的女播音員李麗(化名),想讓自己以更甜美的聲音出現在觀衆面前,爲此去重慶市一家三甲醫院作“鼻音消除”手術,然而,她的聲音不僅沒變得更加動聽,反因“鼻穿孔”使她忍痛告別了心愛的播音事業,而且每天還得依靠藥物來維持正常的呼吸,身心受到嚴重打擊。2002年11月13日,這位播音員將醫院告上法庭,要求索賠26萬元。由於該案分歧太多,法庭決定擇日再審。
爲掌握更有力的證據,近日,李麗向重慶市醫療事故鑒定委員會提出醫療鑒定申請。
“鼻音消除”搞得鼻穿孔
李麗現年27歲,是重慶市雙橋區文化體育廣播電視局的一名播音員,她甜美的聲音贏得了大批聽衆。爲讓自己的聲音更完美,2002年4月10日,她慕名前往重慶市某三甲醫院打算作“鼻音消除”手術。4月12日術後,她感到渾身疼痛,呼吸困難,還經常出現鼻塞、口渴等症狀。4月23日,醫院告知她可以出院,但出院後的病情更嚴重。
5月8日,她回台裏錄音時,發現自己的聲音竟然帶有“哨”聲,不管怎麽控制都無法消除這種怪聲,以後幾天依然如此。2002年5月9日,李麗在丈夫的陪同下,來到當初做手術的醫院進行復查,結果爲“鼻中隔穿孔”。其後,她經常感到頭昏,連晚上睡覺時,鼻中也會發出一種讓人難以忍受的怪聲。爲此,李麗不得不向單位提出離職申請。
修補穿孔成功率爲零
隨後,李麗向全國30多家大醫院進行了諮詢,但是,幾乎所有的專家瞭解情況後都遺憾地表示,穿孔直徑過大,不可能修補好;更嚴重的是,醫生提醒她絕不能患感冒,一旦感冒,她的鼻子就很容易感染,輕則導致無支撐的鼻子出現塌陷,重則會感染到顱底危及生命。
此後,李麗的丈夫又通過因特網向美國、英國等數十個國家的上千家知名醫院發去了諮詢帖子,希望能得到相應的手術治療,但回答都是:就目前的醫學水平和技術來說,要修補她這樣大的鼻中隔穿孔,成功率幾乎爲零。
憤然開打“鼻”官司
一怒之下,李麗要求當事醫院就此事給個明確的說法。6月5日,醫院單方面出具了一份《審定意見》,認爲此事不屬於醫療事故。
2002年11月,被病痛折磨了半年多的李麗實在忍無可忍,將醫院告上了法庭。同年12月24日,法院開庭審理了此案,但就該案是否屬於醫療事故以及相關賠償等問題,當事雙方爭議很大。
醫院方認爲,“鼻中隔穿孔”不是手術造成的,而是術後李在尚未痊愈的情況下強行出院造成的,醫院爲此提交了相關病歷以及由渝中區醫療事故鑒定委員會作出“不屬於醫療事故”鑒定書;而李麗及其代理人則認爲:鼻中隔穿孔肯定是因手術失敗所致,是明顯的醫療事故,並且醫院術前不告知手術可能會有鼻中隔穿孔的風險,主刀醫生被臨時更換,替代醫生竟是酉陽人民醫院到被告處進修的醫生;此外,她是在院方出具“病癒出院”通知才出院的。
本案另一爭議焦點爲:原告認爲這起醫療事故不僅毀了她酷愛的播音事業,還給她的身心帶來極大創傷,要求被告賠償醫療費、精神損害撫慰金等費用共計26萬餘元。根據我國現行法律法規,類似醫療事故的賠償只有一個統一的標準,而李麗作爲從事特殊職業的人,這樣的標準是否適用值得商榷。
針對以上兩大分歧,合議庭決定擇日再審。
再次申請醫療事故鑒定
2002年6月23日,李麗來到渝中區醫療事故鑒定委員會作了醫療事故鑒定,鑒定結論爲:術後鼻中隔穿孔事實存在,但造成這一後果的原因是手術後鼻腔感染及鼻腔黏膜變態反應等諸多因素所致,根據《醫療事故處理條例》,本病例不屬於醫療事故。
對於上述醫療鑒定結果,李麗表示不服。近日,李麗委託律師向重慶市醫療事故鑒定委員會提出了醫療事故鑒定申請,以便爲下次開庭審理搜集更爲有力的證據。(羅暄 龐山嵐)來源:《華西都市報》 (責任編輯:莊紅韜) |
|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3-5-2008 08:1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北京話 (陳向陽)
我小時候以爲:自己是北京人,說的當然是北京話。後來才知道,我說的叫普通話,跟北京話不是一回事。北京話是胡同四合院裡的老北京人說的,尤其在北京住了好幾代的滿族旗人說的最地道。不過呢,都在一個北京住著,能不受影響麽?我們的普通話也帶著北京味。
北京話頭一個特點就是“兒”音,比如這句:“我一大早兒出門兒遛彎兒,在胡同口兒的飯館兒吃了碗豆腐腦兒”。短短一句話六個兒音。若把兒音去掉再試試,那還是北京人說話嗎?不過在北京話裡有的字卻是時而帶兒音,時而又不帶兒音,但意思可有區別。比如“前門”,說的是北京城的正陽門,而“前門兒”呢,是某間房子或院子的正門。一般說,同一個字帶兒音時指的是較小的東西,不帶兒音則是大的。比如一根“棍兒”,兩三個手指頭就能捏住,像“冰棍兒”,但是去掉兒音的“棍”,至少也得伸開五指去抓,甚至要“雙手使棍”。同理,“花市大街”不帶兒音,而“南小街兒”就帶。不過街道名稱帶不帶兒音更是長時間形成的習慣叫法,有時可不好猜,比如寬街和南長街帶不帶呢?一個“寬”一個“長”,但是都要帶兒音。那麽煙袋斜街呢?不帶。如果你把哪個說錯了,人家馬上就知道你不是北京人,至少不是老北京人。
北京話裡對人的稱呼也有特點,這裡不說全中國通用的“師傅”、“張哥李姐”之類的。一個有北京特色的稱呼是“姑奶奶”,此稱呼決不限於自己爺爺的姐妹和嫁出去的女性親戚。對任何一位女子表示有點怕她,就可稱其“姑奶奶”,比如:“唉呦!小姑奶奶,您快放下!那玩意兒一碰就碎!”這位“小姑奶奶”可能是位僅僅十幾歲的女學生。此稱呼是從旗人那裡來的,滿族人家女兒金貴,在家受寵,所以有點驕橫。到了婆家是小媳婦,低三下四,可回了娘家就是姑奶奶,腰板就硬了。所以不少女人喜歡自稱姑奶奶,比如一發狠:“我讓你嘗嘗姑奶奶的厲害!”
另一個北京味的稱呼是“爺們兒”。這是對成年男子的稱呼,主要是中下層尤其是幹力氣活的人們愛用,而斯文的“上等人”很少用。“爺們兒”含有爽快、敢作敢當男子漢的意思。哪個男人如果膽小或者婆婆媽媽,人家就會說:“哪像個爺們兒啊?”。對陌生人叫聲爺們,有尊重對方的意思,表示咱們是男子漢對男子漢。對熟人呢,平時老張小李,老哥哥大兄弟的叫著,突然一改口叫聲爺們,就有點提醒對方的意思:作事可要像條漢子。比如:“爺們兒,到了節骨眼兒上,咱們可誰都不能往後縮啊!”或者:“爺們兒,你昨天說的還算不算數兒了?”。“哥們兒”的用法與“爺們兒”近似,但含義要少點。
北京人還愛用“您”來稱呼對方。有時上了歲數的老北京人對待陌生的年輕人也一口一個“您”,顯的特別有禮貌。北京人當然也說粗話髒話罵人話,此時最常用的稱呼是“孫子”,因爲在老北京人的家裡,孫子對爺爺必須無條件的畢恭畢敬。這個“孫子”的發音是Sunzai,有點像“孫栽”。此外還有“小丫的、老丫的”,這是從“丫頭養的”(既私生子)引申來的。“老帽兒、傻帽兒”呢,那個“帽兒”指的是男性生殖器。這都是侮辱性的稱呼。
北京話裡還有些特別常用的表達語,比如“您猜怎麽著?”。這可不是真讓你猜,而是賣個小關子,吸引你注意他/她下邊要說的話。比方說:“今兒早上我一出大門兒,您猜怎麽著?”說到此處一停,等到你的目光轉過來,還“啊”了一聲等著聽了,這再接著說:“嘿,大門兒外堵著輛警車!”。在談話中聽的一方爲了表示感興趣和贊成講話者的觀點時常用“敢情!”。比如:“一出大門兒迎面一輛警車,嚇我這一跳!”。聽者表示贊同:“敢情!”。
有些表達語經常用在固定場合,就成了套話,或叫客套話,已經失去了話裡原來的意思。比如見面的問候,像“吃了麽您?”,“上街呀您?”,“您這是上哪遛彎啊?”等等,都是有點問“早上好”“下午好”或“你好”的意思,並不是真想知道你吃飯沒有或現在上哪去。所以回答也很隨便,別管吃沒吃飯,隨便答一句“吃了”,就算打過招呼了。碰上經常逗嘴的熟人,即使剛吃過也沒准來一句:“沒吃呢,你請我呀?”。再比如,送客時常說“不再坐會兒啦?”“吃了飯再走吧!”。那都是客套話,決不是真留人。要是真留人還得說的更正經點:“您別忙著走,我這兒還有正事兒沒說呢!”或者:“今兒您一定得吃了飯再走,這點兒面子您給不給?”。
表示謝意呢,只說“謝謝”,那可不像老北京人。略表謝意,一般是一點頭:“多謝您啦”或“麻煩您了”或“您費心了”。謝意再深點呢,“瞧這怎麽說的,還麻煩您……”“唉呦,這可怎麽謝您呢?”其他帶有謝意的詞語還有“勞駕”“借光”“托您的福”等等。
老北京人要生氣了呢,比較客氣的:“您這叫什麽話!”,“你也這麽大人了,讓我怎麽說你!”。再厲害點呢:“你是吃撐著了吧!”,“這是人說的話麽?”或“這是人幹的事麽?”。再厲害點髒字就出來了,但也有人把髒字省略,比如:“你有大爺麽你?”,這裡暗含了一句“我操你大爺!”。還有“你姥姥!”,這也是省略句,說全了是“我操你姥姥!”至於胡同裡的小流氓呢,一張口:“孫栽!你丫找抽是不是?!”。
北京話也像其他的方言一樣,有不少特有的辭彙。比如北京話裡常常把本來是兩個字甚至一個字的詞給抻長到四個字,以此來加重“份量”。比如,酸:酸不拉幾,蔫:蔫不出溜,髒:髒了巴幾,矮:矮巴溜丟,噁心:惡拉巴心,糊塗:糊裡巴塗。說一個人啥都幹不了是個廢物,叫廢物點心。說鞋大,腳進去有點逛蕩,叫逛裡逛蕩。說人沒個痛快勁,有點肉,叫肉拉咕幾。就連很普通的詞“果然”也要給抻長爲“果不其然”。
北京話裡還有許多詞讓外地人費解,比如:穿衣打扮叫搗哧,磨磨蹭蹭叫沫幾,吹牛叫扇哨,巴結人:上趕的,取笑人:開涮,訓人一頓:呲得,跟旁人不一樣:各色,調皮搗蛋:掉腰子,挑釁找茬:犯葛,拱人的火兒:起膩。還有,啄木鳥叫奔得兒木,蜻蜓叫老琉璃,那種細長的蚱蜢呢,叫挂搭扁兒。管夢遊或胡說八道叫撒囈症,管父母長輩兒叫老家兒,手下人聽喝兒的叫碎催或催巴兒。
再比如,“我本來不想去”用北京話說是:“我蒂根兒就沒打算去”。“人家仔細盤問我”換成北京話:“讓人問了個底兒掉”。“我知道這件事”呢,“這事兒我門兒清”。要是誰出了餿主意或幹了離譜的事,北京話叫“淨玩妖囮子”。如果事情沒幹好,砸了:“這下褶子了”。最後陷入困境沒法子了:“這回嘬癟子了”。
這些北京味的特有詞語太多了。如果碰上個老北京人,講一口純北京話,別說外地人,像我這樣不是胡同裡長大的北京人也一樣聽的糊裡巴塗。 |
|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3-5-2008 08:2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從老鄭州人身上看河南話衰落的真正原因
在鄭州工作了、生活了好幾年了,鄭州人也認識了不少,結交了不少(當然也放棄了不少)。對鄭州人算是比較清楚了,雖不敢說十分清楚。每次,哪怕坐計程車時遇上司機是老鄭州人是,都會請教一下鄭州話。可是我發現每次鄭州人的回答都差不多,那就是沒有鄭州人爲鄭州話叫好又自豪的(“噴兒”除外),甚至自卑的壓根就不想說出來,在我的請求下好不容易才說來卻帶著一臉的不自在甚至不屑。那些帶有鄭州特點的辭彙被鄭州人說是“老土”、“老掉牙”、“土老冒”等等,沒有一個爲自己的特點而驕傲的。那些鄭州人把自己的話拼命往普通話貼近,抛棄自己的辭彙與讀音,只剩下聲調也往普通話那邊靠,使得鄭州話與普通話幾乎已經沒有了差異。沒有了差異,鄭州話也沒有了存在的必要!所以下一代的鄭州人已經是“純京語者”了!很少有哪家的孩子願意講鄭州話,即使偶爾碰見一個,他所講的已經是“河南普通話”,沒有特色了。可以完全這麽說,鄭州話在下一代鄭州人的口中已經消亡了,無聲無息,無痛五癢地消亡了,剩下的不過是僵屍一具。
說到底,鄭州話之所以消亡,老鄭州人實實在在是罪魁禍首(這話說得有點重確是事實!)。老鄭州人在語言上以自輕開始,以自卑爲過程,以自棄爲惡果。上一代鄭州人的自輕自卑最終導致下一代人羞於講鄭州話,並最終放棄了已經沒有了什麽特點的鄭州話!有的甚至一聽到河南話就嘲諷與褻瀆!老鄭州人在時代節奏上甘於落後,“即使醒的早也起的晚”,莊重性上唯普通話是從(認爲能上得臺面的只有普通話),地位上更不敢也從來沒想過像廣東人那樣搬出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來維護廣東話的尊嚴。在各方面皆不如普通話時,如果自己爭氣努力的話,鄭州話還可以多活一段時間,但是老鄭州人卻不思進取,不僅無動於衷,更無動於言更不用說是“有動於行”了!於是,鄭州話就在老鄭州人的無動於衷,無動于言和無動於行中消亡了!
老鄭州人在語言上自輕自卑自棄,但是在經濟上卻相對自大。這也是河南省政府多年來對鄭州不惜血本的大投入和政策極度傾斜造成的。老鄭州人在經濟上的相對自大客觀上造成了其他城市方言的自卑自輕與最終的自棄。有個壞榜樣,又有一大群沒有多少頭腦跟隨者,這是河南人的悲哀;但是更可悲的是,沒有多少河南人意識到這種可悲。
老鄭州人就是這種在語言上自輕自卑自棄,又在經濟上有相對自大到絕對自大的畸形産物。經濟上的相對自大主要體現在與別的省外城市的爭名奪利上(與武漢的爭奪就是最好的例證),絕對自大主要體現與洛陽,開封等省內城市的對比上。
鄭州是河南的省會,是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鄭州話也是河南話的縮影;鄭州人是河南人的集中代表。鄭州話的消亡是人爲造成(說白了就是老鄭州人);河南話在將來如果消亡(現在已經極度式微)的話,也同樣是人爲造成(我們河南人幹的)。
最後需要說明的一點是,我之所以說老鄭州人而不說新鄭州人(新的移居鄭州的人群)的原因。新移民的遷入會帶來新的元素和氣息,但卻也無法從根本上挽救老鄭州人長期形成的惡習,也改變不了鄭州話的結局。老移民的惡習不僅終結自己,而且使得新移民無所適從。而且新移民又趕上“瘋狂推普”的年代使得他們不得不選擇普通話作爲唯一交流用語,因此新移民,可以說,想對鄭州話的消亡負責都排不上號。再說新移民有沒有這種義務——老鄭州人都這樣了,新移民又能頗費周折地自討沒趣嗎?相反,只會在客觀上使普通話佔據鄭州的大街小巷和工作生活的各個領域!而肯定會有些老鄭州人會再次吹噓這種“進步”並洋洋得意。
唉,何其不幸!何其可悲!!何其可恥!!!
只得一聲歎息!儘管我知道我的歎息聲會很快被鄭州的“蕩地狼煙”所湮沒。
歎息!
只得一聲歎息…… |
|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6-5-2008 09:4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揭東潮語的叫蝌蚪作「大頭蛙」tuā-thâu-kuai,有廈門人管蝌蚪叫「蚶蚾蛙」am1 pi2 kui1,泉州南安市山區農村有人管蝌蚪叫「杜蟇䵶」thoo4 mui2 ku1,據一名泉州市西門外豐州鎮人說:泉州市區管蝌蚪叫「杜鼈囝」too4 pih7 a3,而朕所說「杜蟞囝」too4 peh7 a3是蟋蟀、螻蛄。
閩南話還管蝌蚪叫「大肚蟈」tua6 too3 kok7、「蚶蟇」am1-mui2、「蚶𪓷囝」am1-inn2-a3,潮汕語蝌蚪稱作「大頭鼃」tuā-thâu-kuai、「蟾鼃𪓷」tam2 kuai3 inn2。「蚶」呼談切hānㄏㄢ,「蚶、蜬」相通,《集韻》記「蜬」胡男切hánㄏㄢˊ、呼含切hānㄏㄢ,「蜬」:水貝。爾雅.釋魚:「貝居陸贆,在水者蜬。」郭璞.注●卷九·釋魚第十六:「陸、水異名也。貝中肉如科斗,但有頭尾耳。○贆,音標。」用「蚶、蜬」表蝌蚪,如同「蛤蜊」之「蛤」:蛙小其聲曰「蛤」,蛤魚,蛙名,【韓愈詩】蛤卽是蝦蟇,同實浪異名。
「𪓷」字的《說文解字》(「徐鉉」注釋本)字義注釋:「水蟲也。薉貉之民食之。從黽、奚聲。胡雞切。」「𪓷」字之拼音:xíㄒㄧˊ,「𪓷」字之繁體部首:黽,部外筆畫10,總筆畫23。「𪓷」字之《康熙字典》字義注釋——【唐韻】胡雞切【集韻】弦雞切,𠀤音奚。【說文】水蟲也。薉貉之民食之。
我的老娘管蝌蚪叫「杜黽囝」too4 mui3 a3(卽安溪縣音too4 mшi3 a3),「黽」又音彌兗切(miǎnㄇㄧㄢˇ),我的老娘管青蛙叫「蛤黽囝」kap7 mui3 a3(卽安溪縣音kap7 mшi3 a3),「蛤黽囝」體型比「水蛙」(田蛙;虎紋蛙)更小,「水蛙」同「塍蛤囝」tshân-kap-á、「蛤囝」kap-á是田蛙,閩南話中「水蛙」tsúi-ke、súi-koe、súi-ke1指「田蛙、青蛙、澤蛙;虎紋蛙(虎皮蛙)」,揭東潮語管虎紋蛙叫「水蛙」tsúi-koi,小青蛙有「蛤鼁」kap-kiú(kap7-kiu3)、「青鱟」tsheⁿ-iauhⁿ (《集韻》記「鱟」乙角切——iauh)等叫法,蛤蟆叫「蛤婆」kap-pô,「青鱟」tsheⁿ-iauhⁿ即對稱閩南話「青[魚役]」tsheⁿ-ioh、tshiⁿ-ioh,是「林蛙、樹蛙;雨蛙」。
「𩷍」字之基本字義●𩷍yìㄧˋ◎鯢,叫的聲音像嬰兒,所以俗稱“娃娃魚”。「𩷍」字之《康熙字典》字義注釋——【廣韻】【集韻】𠀤營隻切,音役。魚名。有四足。【類篇】如龜而行疾。亦作𩵤。【正字通】狀如鮎,四足長尾,聲似小兒,善登竹。別作䱛。
「鼁、蜛」同原,有漳州人管青蛙叫「杜鼁囝」too6 koo3 a3或「青鼁囝」,海豐話管青蛙叫「蛤鼁」音kap7 kou3,有閩南人管蝦蟇(蟾諸)叫「蛤蚥」kap7 poo4,【類篇】:「去蚥,蟾諸。」「去蚥」就是「鼁蚥」,饒平客家話管蝦蟇叫「蛙鼁婆」,讀作kai1 khiu5 pho2跟kai1 kɛu3 pho2,khiu5——丘據切,kɛu3——口舉切,關于溪母字任意讀作[k]聲母之例子參看〈中古漢語的輔音、元音跟閩南話之特殊輔音、元音對照稿〉溪母字舉例。
“鼁”字的拼音:qùㄑㄩˋ、qǔㄑㄩˇ,“鼁”字的基本字義●鼁qùㄑㄩˋ◎〔~𪓰〕蟾蜍,即“癩蛤蟇”。「鼁」字之《康熙字典》字義注釋——【廣韻】丘据切【集韻】丘據切,𠀤音㰦。【爾雅·釋魚】鼁𪓰,蟾諸。【郭註】似鰕蟇,居陸地。淮南謂之去蚥。【疏】鼁𪓰,一名蟾諸。 又【集韻】【類篇】𠀤口舉切,區上聲。義同。㰦字原刻从去从攵。參見【攷證】。※攷證:〔音〈去攵〉〕 謹按《廣韻》、《集韻》鼁、㰦同音〈去攵〉改㰦。〔淮南謂之去蚊。〕 謹照爾雅註原文蚊改蚥。 |
|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4-6-2008 08:2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同音词写文章
1、赵元任《施氏食狮史》
石室诗士施氏,嗜狮,誓食十狮。施氏时时适市视狮。十时,适十狮适市。是时,适施氏适市。氏视是十狮,恃矢势,使是十狮逝世。氏拾是十狮尸,适石室。石室湿,氏使侍拭石室。石室拭,氏始试食是十狮。食时,始识是十狮,实十石狮尸。试释是事。
2、杨富森<<于瑜与余欲渔遇雨>>
于瑜欲渔,遇余于寓。语余:“余欲渔于渝淤,与余渔渝欤?”
余语于瑜:“余欲鬻玉,俞禹欲玉,余欲遇俞于俞寓。”
余与于瑜遇俞禹于俞寓,逾俞隅,欲鬻玉于俞,遇雨,雨逾俞宇。余语于瑜:“余欲渔于渝淤,遇雨俞寓,雨逾俞宇,欲渔欤?鬻玉欤?”
于瑜与余御雨于俞寓,俞鬻玉于余禹,雨愈,余与于瑜踽踽逾俞宇,渔于渝淤。
3、《季姬击鸡记》
季姬寂,集鸡,鸡即棘鸡。棘鸡饥叽,季姬及箕稷济鸡。鸡既济,跻姬笈,季姬忌,急咭鸡,鸡急,继圾几,季姬急,即籍箕击鸡,箕疾击几伎,伎即齑,鸡叽集几基,季姬急极屐击鸡,鸡既殛,季姬激,即记《季姬击鸡记》。
4、《遗镒疑医》
伊姨殪,遗亿镒。伊诣邑,意医姨疫,一医医伊姨。翌,亿镒遗,疑医,以议医。医以伊疑,缢,以移伊疑。伊倚椅以忆,忆以亿镒遗,以议伊医,亦缢。噫!亦异矣!
5、《易姨医胰》
易姨悒悒,依议诣夷医。医疑胰疫,遗意易姨倚椅,以异仪移姨胰,弋异蚁一亿,胰液溢,蚁殪,胰以医。易胰怡怡,贻医一夷衣。医衣夷衣,怡怡奕奕。噫!以蚁医胰,异矣!以夷衣贻夷医亦宜矣!
6、 赵元任《熙戏犀》
西溪犀,喜嬉戏。席熙夕夕携犀徙,席熙细细习洗犀。犀吸溪,戏袭熙。席熙嘻嘻希息戏。惜犀嘶嘶喜袭熙。
7、《饥鸡集矶记》
唧唧鸡,鸡唧唧。几鸡挤挤集矶脊。机极疾,鸡饥极,鸡冀己技击及鲫。机既济蓟畿,鸡计疾机激几鲫。机疾极,鲫极悸,急急挤集矶级际。继即鲫迹极寂寂,继即几鸡既饥,即唧唧。
8、《侄治痔》
芝之稚侄郅,至智,知制纸,知织帜,芝痔炙痔,侄至芝址,知之知芷汁治痔,至芷址,执芷枝,蜘至,踯侄,执直枝掷之,蜘止,侄执芷枝至芝,芝执芷治痔,痔止。
9、 最后也是最变态的:
《羿裔熠邑彝》
羿裔熠①,邑②彝,义医,艺诣。
熠姨遗一裔伊③,伊仪迤,衣旖,异奕矣。
熠意④伊矣,易衣以贻伊,伊遗衣,衣异衣以意异熠,熠抑矣。
伊驿邑,弋一翳⑤,弈毅⑥。毅仪奕,诣弈,衣异,意逸。毅诣伊,益伊,伊怡,已臆⑦毅矣,毅亦怡伊。
翌,伊亦弈毅。毅以蜴贻伊,伊亦贻衣以毅。
伊疫,呓毅,癔异矣,倚椅咿咿,毅亦咿咿。
毅诣熠,意以熠,议熠医伊,熠懿⑧毅,意役毅逸。毅以熠宜伊,翼逸。
熠驿邑以医伊,疑伊胰痍⑨,以蚁医伊,伊遗异,溢,伊咦。熠移伊,刈薏⑩以医,伊益矣。
伊忆毅,亦呓毅矣,熠意伊毅已逸,熠意役伊。伊异,噫,缢。
熠癔,亦缢。
注解:
①熠:医生,据说为后羿的后裔。
②邑:以彝为邑,指居住在一个彝族聚居的地方。
③伊:绝世佳丽,仪态万方,神采奕奕。
④意:对伊有意思,指熠爱上了伊。
⑤翳:有遮蔽的地方,指伊游弋到了一个阴凉的地方。
⑥毅:逍遥不羁的浪人,善于下棋,神情坚毅,目光飘逸。
⑦臆:主观的感觉,通“意”,指对毅有好感。
⑧懿:原意为“懿旨”,此处引申为要挟,命令。
⑨胰痍:胰脏出现了疮痍。
⑩刈:割下草或者谷物一类。薏:薏米,白色,可供食用,也可入药。 |
|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4-6-2008 09:3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英國科學家驗證“千里眼”是否存在
英國科學家正在研究世界上是否真的存在“千里眼”(或稱“心眼”),他們正做一系列實驗,看人們是否能夠看到數百公里外正在發生的事情。
看到500多米外朋友站在石頭上揮手
克裏斯·羅伊博士是英國北安普敦 大學心理學家,他相信“千里眼”的存在。羅伊的早期研究顯示,85%的人擁有“千里眼”。他還認爲,只要通過一點點訓練,人們就能夠熟練使用這種技能。諾貝爾獎獲得者、 康橋 大學物理學家布賴恩·約瑟夫森教授也說過:“衆多實驗已經排除巧合的幾率,我認爲不久就會有證據證實‘千里眼’確實存在。”
或許有人認爲上述言論可笑,但越來越多的科學家已經開始嚴肅對待“千里眼”的話題。羅伊目前正在進行一系列實驗,他希望能夠找到“千里眼”存在的確鑿證據。
實驗中,羅伊給一位20歲的金髮 美女 戴上一對巨大的耳機,放音樂干擾她的聽覺。然後他很小心地將乒乓球切成兩半,蒙住她的雙眼。隨後,羅伊打開一個紅色燈,讓實驗者籠罩在光中。不多久,這位女士開始甜甜地微笑,好像她看到什麽高興的事情。
實驗結束後,這位女士向羅伊描述了她當時見到的情景。她表示,眼睛被罩上沒多久,她能看見很多樹木和一個滿是大石頭的小溪。她的朋友傑克正站在其中一塊大石頭上微笑著向她揮舞手臂。而實際上,當時傑克確實站在500多米外的一條小溪的大石頭上。這位女士是有“千里眼”還是只是巧合?
羅伊博士的實驗還沒有全部完成,但是結果將非常有意義。
美蘇曾進行“異能”戰
其實,世界各國軍方早就對“千里眼”非常感興趣,英國國防部甚至將此作爲一個課題進行研究。根據《自由資訊法案》最近解密的文件 顯示 ,英國曾進行過一系列實驗研究精神現象。但是這些實驗的詳細資料依然保密,國防部拒絕透露它們是否成功。
實際上,大多數關於“千里眼”的科學知識都是根據最近解密的 美國軍方冷戰期間的研究形成的。據說早在六、七十年代,前蘇聯已經找到一種類似心靈遙感的精神武器,通過“遙視”收集美軍基地的絕密 情報。爲此,70年代早期,美國軍方開始尋找“精神天才”,希望憑此打造新一代“超級戰士”,從遠處搜集情報。美國海軍希望通過心靈感應給核潛艇下命令,那樣即使最先進的竊聽 技術 也無法攔截。 |
|
|
|
|
|
|
|
|
| |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