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8-12-2007 09:0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8-12-2007 09:0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8-12-2007 09:0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8-12-2007 09:0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9-12-2007 02:5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9-12-2007 02:5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十二月十日
1901年12月10日
瑞典首次颁发诺贝尔奖

诺贝尔奖获得者们
1901年12月10日,瑞典国王和挪威诺贝尔基金会首次颁发了诺贝尔奖。根据诺贝尔的遗嘱:“诺贝尔奖每年发给那些在过去的一年里,在物理、化学、医学、文学及和平事业方面为人类作出最大贡献者。”
1901年诺贝尔奖的获得者有:德国的伦琴(物理奖),他发现了X射线;荷兰的霍夫(化学奖),他发现了化学动力定律和渗透压强;德国的贝林(医学奖),他在血清法的研究方面卓有成就;法国的普吕多姆(文学奖),他在诗歌创作方面颇有建树。1901年诺贝尔和平奖的获得者有:瑞士的邓南遮,他于1864年建立了国际红十字会,经济学家帕西,他建立了法国国际仲裁协会。
此后,根据诺贝尔的遗嘱,诺贝尔奖由四个机构(瑞典3个,挪威1个)颁发。从按诺贝尔遗嘱建立的基金中拨款。授奖仪式每年于12月10日诺贝尔逝世周年纪念日在瑞典的斯德哥尔摩和挪威的奥斯陆举行。瑞典银行在1968年增设一项经济科学奖,1969年第一次颁奖。
诺贝尔在其遗嘱中所提及的颁奖机构是:位于斯德哥尔摩的瑞典皇家科学院(物理学奖和化学奖)、皇家卡罗林外科医学研究院(生理学或医学奖)和瑞典文学院(文学奖),以及位于奥斯陆的、由挪威议会任命的诺贝尔奖评定委员会(和平奖)。瑞典科学院还监督经济学的颁奖事宜。
1867年,瑞典化学家诺贝尔发明了黄色炸药,以后又发明了多种炸药,结果使他获得巨款。1886年诺贝尔逝世时,这笔巨款用来设立了诺贝尔奖金。他留下来的资金每年的利息将支付这5种诺贝尔奖金。诺贝尔基金会是这笔资金的合法拥有者,并起管理这笔资金的作用,但与诺贝尔奖的评定无关。诺贝尔的评议权属于瑞典和挪威的诺贝尔奖评委会。
一笔奖金,或者完全发给一个人,或者最多在两种成果之间平分,或者由两个或更多人(实际上从未多于三人)联合分享。有时一笔奖金要保留到下一年度颁发;如果下一年仍不颁发奖金,则退回基金会。当出现奖金既不颁发,也不保留的情况时,也要退回基金会。这样,在同一学术领域内,一年中能有两笔奖金,即上年留下来的奖金和本年的奖金。如果在规定日期以前获奖者拒受或未能领取奖金时,则奖金退回基金会。曾有过拒受奖金及政府禁止本国人领取诺贝尔奖的情况,然而获奖人仍被列入诺贝尔奖获得者名单中,注明“拒受奖金”字样。不接受奖的动机可能互不相同,但真正的理由大都是外界的压力;例如,希特勒于1937年颁布的法令,禁止德国人领取诺贝尔奖,因为他认为1935年颁发给C.奥西埃茨基的和平奖是一种侮辱。不论何种原因过期不领,己拒受者在说明其情况并提出申请时,可领取诺贝尔金质奖章和奖状,但不能领取奖金,该奖金已退回基金会。
如果没有人能符合诺贝尔遗嘱中所要求的那些条件或世界局势有碍于收集评选资料时(如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则将奖保留或停止颁奖。该奖对所有的人开放,不论其国籍、种族、宗教信仰或意识形态如何。同一获奖者可以多次获奖而不受限制。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以及经济学的颁奖仪式在斯德哥尔摩举行,而和平奖的颁奖仪式则在奥斯陆举行,时间为12月10日,即诺贝尔逝世周年纪念日。获奖者通常亲自去受奖。
科学奖和医学奖己证明很少引起争论;而文学奖与和平奖,则回其本身性质特殊,最易导致意见分歧。和平奖常常保留。
1996年12月10日
联合国对伊拉克实施“石油换食品”协议

伊拉克石油被允许对外出口
1996年12月10日巴格达时间8点刚过,连接伊拉克和土耳其的原油输油管道在空寂多年后又响起了汩汩流动的声音。这是联合国与伊拉克的“石油换食品”协议在几经周折后终于付诸实施的序曲。
当伊拉克石油终于重新出口后,首都巴格达几乎成了狂欢的海洋。平民百姓走到街上载歌载舞;所有的汽车都鸣响喇叭以示庆贺,更有伊拉克人用手中的冲锋枪向天空射击来表达自己的欣喜若狂的心情。枪声持续了大约一个多小时,伊拉克治安部门不得不在电视、广播中警告人们不要采取过激行动,否则将被起诉。在此情况下,枪声才逐渐稀疏下来。
巴格达一名叫萨阿德的年轻人兴奋地说:“我们的新生活开始了。”
没有石油换美元的日子
巴格达大街两旁的商店里陈列着枝形吊灯、日本家庭用具、电冰箱、电炉和空调机,杂货店里有法国奶酪、土耳其美味和澳大利亚纯蜂蜜等外国进口食品。但这些只是少数有钱人的奢侈品。
联合国一位负责救济工作的官员说:“在伊拉克,多年的制裁使伊拉克分化成为少数富人和多数穷人两个社会,而没有第三种人。”在巴格达最古老也是最贫穷的贝塔语言区,在一座看起来可能随时会倒塌的房子里竟然挤住着7户穷困人家,因为他们的住宅已在战火中被摧毁。
经济的恶化导致伊拉克平民生活极度贫困,寻找第二职业已是十分普遍的现象。工程师、医生下班后就到自己的维修店、诊所接着上班,大学教师去中学代课。大街上,除了顶着TAXI标志的杏黄色出租车外,任何车辆都有可能停下来问行人“要不要搭车”。
如今的伊拉克,绝大多数人都成了“商人”。你走进杂品店,店主会悄悄问你:“要不要进口香水?”走进电器维修店,有人会问你:“要不要进口冰箱?”“你有电视机卖吗?”“卖不卖汽车,买不买汽车?”你请人修空调,他会劝你“卖给我吧”。
历史悠久的巴格达跳蚤市场如今是旧货越来越多,而摊位却越来越小。大多是生活困难的人家拿几样东西换钱糊口或换急用的物资,从古董、大小电器到旧衣物、旧家具等等。不少人拿着一盏台灯、一块壁毯或是一台果汁机,甚至是几个刀叉、盘碗站着叫卖。原有的市场早已经容纳不下,摊位已扩展到市场旁边的便道百米以外了。
一个叫萨迪的退休教员在出卖一个挂钟和一个取暖炉。他和他的夫人每个月的退休金共8000第纳尔,这在1995年末就仅值3.2美元,如今最多值2.8美元了。他的儿子中专毕业后没找到工作,女儿正在上师范。为了生活,他有时开出租车,但他的车太旧了,一出毛病就干瞪眼,因为他支付不起修车费。他每个月都要来卖一两样东西。他家的地毯、电视机和一些家具已经变卖。他说:“我不知道东西卖光后该怎么办。”
中等阶层的家庭在以变卖房产、家产度日,而下层百姓无产可卖,便去卖苦力、卖血,有的甚至卖了自己的肾脏。巴格达的哈亚利医院由于接待来自海湾和阿拉伯国家的植肾病人而出名,在这儿,植一个肾只要200至400美元。
在伊拉克,花钱可以使法官改变判决;花200美元可以买到一?净ふ眨??恍┮晾?苏?府限制出国的人员也可以此混出海关;花钱还可以买到毕业证书和各种证明。相反,许多通过正常手续应该办到的事情反而办不成了。比如,士兵不花钱,军官就不允许他休假。去医院看病,不给医生塞钱,就得不到医院低价、紧缺的药品。与此同时,大量药品被盗出,并以高出原价几倍的价格卖给私人药店或诊所,而真正倒霉的是那些急需用药的穷人。更有甚者,一些军人偷盗武器出售,一支手枪卖300美元,一挺机枪可卖600美元。在伊拉克各地乃至首都巴格达,每天都发生数十起盗窃、抢劫案件。
“石油换食品”曲曲折折
伊拉克国内生活状况由于制裁急剧恶化,伊拉克政府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要求联合国解除对其的制裁。
但在美国等一些国家的坚决反对下,伊拉克要求解除制裁的要求一直没有通过。从今年2月初开始与联合国进行了多轮谈判,终于在5月20日达成了谅解备忘录,也就是所谓的“石油换食品”协议。这个协议的主要内容有:伊拉克在6个月的时间内出售20亿美元的石油和石油产品,所得款项一部分自用,一部分由联合国负责支配用以偿还战争善后费用;伊拉克政府保证,在全国公平合理地分配通过出售伊拉克石油和石油产品所购买的食品、药品和其他人道主义物资;在与伊拉克方面磋商之后,联合国秘书长将选择一个重要的国际银行,设立一个与该协议有关的交易帐户,石油和石油产品出口将经由空过土耳其的基尔库克--尤穆尔塔勒克石油管道,然后通过海湾的伊拉克石油出口处巴克尔港。一个联合国制裁委员会将监督和批准从这些地区的出口事宜,分配工作将按计划并由联合国人员监督进行。按照这个协议,伊拉克每天将大约出口70万桶石油,伊拉克从中拿出8.7亿美元从外国进口大约230万吨粮食,用4.5亿美元进口药品,余下的6.8亿美元则支付联合国。
“石油换食品”协议达成后,却在6月遭到了美国的反对,理由是伊拉克对伊北部3个库尔德人省份的粮食和药品分配的方案有问题。为此,伊拉克对其清单进行了修改。联合国秘书长加利在7月18日宣布接受伊拉克修改后的清单。8月7 日,美国也宣布不再反对重新修改后的清单和分配方案
但就在联合国方面将实施“石油换食品”协议的紧要关头,伊拉克北部库尔德人居住地区的局势在9月初突然急转直下,美国则又陈兵海湾,甚至对伊拉克南部的“禁飞区”又进行了导弹袭击,随着海湾局势逐步缓解,联合国秘书长加利决定恢复“石油换食品”协议。但就在此时,美国又横生枝节,提出了有限实施“石油换食品”协议的限价方案。此时,伊拉克北部冲突各方已于11月初达成了停火协议,于11月25日表示全部接受联合国的条件。在此情况下,联合国秘书长加利于1 2月9日宣布,正式同意实施“石油换食品”协议,伊拉克于10日在国际社会的监督下终于恢复了石油有限出口。
“石油换食品”协议的实施,意味着迄今为止联合国历史上最大一次人道主义行动的开始,意味着2000多万伊拉克平民将逐渐免除饥饿、病痛等苦难的折磨,意味着医疗手术将可以用上麻醉剂,意味着1/10的伊拉克新生儿不再会在过周岁生日以前夭亡……
·1903年12月10日英军再次侵入西藏
·1931年12月10日国联决议组织调查团来华
·1936年12月10日英王爱德华八世逊位
·1937年12月10日科学家发现爪哇人
·1941年12月10日中国军队开始入缅对日作战
·1944年12月10日中日豫湘桂战役结束
·1948年12月10日世界人权宣言发表
·1957年12月10日世界首座地下煤气电站试转成功
·1968年12月10日诗人田汉逝世
·1972年12月10日毛泽东提出“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
·1984年12月10日居里夫妇实验笔记被拍卖
·1987年12月10日京津塘高速公路开工
·1993年12月10日工商银行在日首发债券成功
·1995年12月10日“伽利略”号发回木星数据
·1998年12月10日物理学家王淦昌逝世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9-12-2007 02:5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9-12-2007 03:0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9-12-2007 03:0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9-12-2007 03:0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9-12-2007 03:0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9-12-2007 03:0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9-12-2007 03:0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9-12-2007 03:0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9-12-2007 03:1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9-12-2007 03:1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十二月二十日
1939年12月20日
德“施佩伯爵”号遭英舰围困自沉

“施佩伯爵”号遭英舰围困自沉
1939年12月20日,德国战舰“施佩伯爵”号在蒙得维的亚港外自沉,舰长朗斯多尔夫用左轮枪自杀身亡。3艘英国巡洋舰“ 埃克塞特”号、“阿贾克斯”号和“阿克琉斯”号的一场殊死的海战,“施佩伯爵”号严重损坏,船上许多人员受伤,士气受挫,舰长自杀。
这支由海军准将H-H哈伍德率领的英国舰队。在“施佩伯爵”号进攻“阿贾克斯”号后,向这艘袖珍型战列舰开火,这艘德国军舰凭借它的速度和强大的火力,与3艘皇室海军军舰周旋了数小时,但也多处被击中。经过整整一天的海战,它逃进了蒙德维的亚港,死36人,伤60多人,舰只也严重受损。
按希特勒的命令,舰长将这艘德国最大的军舰之一炸沉,又给纳粹海军写了一封信后,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1989年12月20日
美军入侵巴拿马纪实

高高在上的美国入侵者--巴拿马街头,美国士兵正在享受一位巴拿马老人的服务
1989年12月20日凌晨,巴拿马的居民大部分已沉入梦乡。虽然前几日巴拿马国防军和运河区美国驻军之间发生几起枪击事件,双方虎视眈眈,剑拔弩张,但眼下似乎一切平静如常。然而,一场震惊世界的军事入侵行动却迅即来临。
午夜过后,首都巴拿马城的人被炸弹的声响惊醒。接着,1时许,猛烈的炮火和密集的机枪扫射划破夜空。巴政府最高首脑诺列加将军的国防军司令部中弹起火。国家电台传出“美国佬来啦!美军入侵巴拿马!”的呼叫。国家电视台反复播出巴国旗图案。
这是美国自越南战争后发动的规模最大的军事行动,代号“ 正义事业行动”,主要目标是推翻诺列加政权,将诺列加本人抓获。
隶属于美军“南方司令部”的1.3万名当地驻军兵分5路,同时向巴拿马城及其周围目标发起突然袭击。美军特种部队攻击了城西南方里奥哈托镇的巴国防军两个连;乘武装直升机的空降兵占领了城东郊外的托里霍斯国际机场;美军并占领了马登水坝和发电厂,封锁了交通要道。
美军在巴拿马城遇到顽强抵抗。激战持续到拂晓,巴国防军总部基本被美军轻型坦克和火炮夷平。总部附近高层建筑火焰熊熊,浓烟蔽日。但诺列加却早已不知去向。
至日落前,美军得到本土等82空降师、第5步兵师机械化营等数千名部队增援,总兵力达2.4万人,大大超过1万多人的巴国防军。此外,另有约1万名官兵正从美国东、西、南部军事基地向巴拿马赶来。
华盛顿五角大楼作战室里,国防部长切尼、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鲍威尔将军通宵坐镇。军方当晚宣布,“关键军事目标已经实现,有组织的抵抗已被粉碎”。但同时承认,整个局势“既未完全控制,也未失去控制”。从巴拿马传来的消息说,在巴拿马城和第二大城市科隆双方仍在交火。忠于诺列加的军队在首都城外“玛丽奥特”饭店扣押了40余名美国人质。一天之内巴方军人和平民至少100人丧生,1000余人受伤。
诺列加的去向是个谜。晚8时左右,就在巴国家广播电台被火箭击毁前,广播中传出诺本人不到1分钟的简短讲话。他以平静的语气说,“这里是曼纽埃尔-安东尼奥-诺列加……我向国防军、全体巴拿马人致敬!我们绝不后退一步,必须抵抗,前进直到胜利……”
美军方已悬赏100万美元活捉诺本人。鲍威尔将军下令美军挨家挨户搜寻诺列加的下落。此间人士认为,虽然美军的大规模进攻已告结束,但战斗并未平息,事态仍在发展中。巴拿马今天不时地传出枪声和爆炸声。午夜时分在美军基地宣布就任巴总统、副总统的恩达拉、福特和阿里亚斯,立即得到美国的承认。
华盛顿这日积雪满地,天气奇寒。从早至晚,白宫、国会、国防部、国务院等军政首脑几乎全体出动,为这次入侵行动辩护。称美国的军事行动是为了保护美在巴的利益和侨民安全,“符合国际法”。但军方承认,“正义事业行动”作战方案至少已酝酿了几个月,并经实战演习。
美军悍然入侵巴拿马的消息已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受到国际舆论的谴责。除英国首相玛-撒切尔支持布什的“勇敢决定”外,拉美、欧洲等多数国家均同声反对。美国国会两党主要领导人都表态支持白宫的行动,但一位加州议员指责此举是“炮舰政策的嗜杀行为”。在巴拿马失去亲人的家属今天泪流满面地出现在电视屏幕上。一位丈夫参战的妇女说,“今年的圣诞节真难过! ”
·1917年12月20日全俄肃反委员会成立
·1945年12月20日马歇尔来华调停国共关系
·1948年12月20日天津战役开始
·1959年12月20日苏联制成世界上第一架电子排版机
·1960年12月20日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阵线成立
·1967年12月20日电影演员关宏达逝世
·1968年12月20日美国小说家约翰-斯坦倍克去世
·1973年12月20日西班牙总理布兰科被炸身亡
·1980年12月20日湖南人工繁殖娃娃鱼成功
·1982年12月20日钢琴大师鲁宾斯坦逝世
·1983年12月20日阿拉法特及巴解士兵撤出的黎波里
·1986年12月20日美学家宗白华逝世
·1987年12月20日菲律宾重大海难1500余人遇难
·1992年12月20日九寨沟等三处成为“世界级”自然遗产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9-12-2007 03:1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9-12-2007 03:1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6-12-2007 01:3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6-12-2007 01:3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十二月二十四日
1913年12月24日
美国联邦储备开始

1913年12月24日,美国大约有213家国家银行申请加入在威尔逊总统23日刚刚签署的一项法令下产生的新联邦储备系统。这项新的联邦银行系统将提供银行票据和信用卡,是在商业景气时自动增长和营业量下跌时自动缩小的一种手段。
通过建立12家联邦储备银行,作为成员银行的存款保藏处。美国现在即将有一个中央机构来为银行服务而无需有一个诸如英格兰银行那样单个巨大银行。在签署这项议案形成法令的时候,威尔逊总统使用了几支金笔,并开玩笑地说:“我正在金子储藏上签字。”
·1901年12月24日苏联作家法捷耶夫诞生
·1942年12月24日美国海军上将达尔朗被暗杀
·1956年12月24日英法军队撤离苏伊士
·1964年12月24日西贡美国军官宿舍大楼大爆炸
·1979年12月24日西欧联合发射‘阿丽阿娜’火箭成功
·1980年12月24日中非共和国法庭判处前皇帝博卡萨死刑
·1987年12月24日天文学家推断耶稣诞生日期 |
|
|
|
|
|
|
| |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