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7-3-2008 03:0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发表于 27-3-2008 05:4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e=mc2 于 27-3-2008 01:03 PM 发表
怎么追思祖先?讲就厉害? 对,哪像你们,做到那么出面,劳民伤财,招摇过市,身前有没有孝顺都未可知,人死后才来祭祖,还不怕人讲不孝顺?怎么追思?想都懂,要讲的话证明你想都没有想过,只会跟着别人做。
...
见怪不怪了, 感谢兄弟的判断,
你知道我也是急性子容易“火上头”的人,但在言论中还是希望保持平静的心和你讨论。
但还要请你丛看我们一路的讨论下来,留下的痕迹,
我在以不同的观点和角度尝试和你“讨论”, 但 so far 看来兄弟能够给我的除了“判断”还是“判断”
仿佛在一个孩子和老师的平台在说话, 我不要求你的改变, 我没有权利,
但如果兄弟有心,不妨回头看看。。。
兄弟反对为去世的人祈祷, 我明白,我尊敬你的看法,
但在于我的观点,为一个去世了的亲人祈祷,并没有什么不妥。
如果你还要坚持判断我这一点, 我只有又搬出天主教的7本旧约书出来了。。。 (我已为此解释不下10次)
你说我发表,误人误己的教导, 因为还是同样的心态, 你已经判断了我
所以并没有“讨论”的余地 。。。。
我也没有把“上香礼仪和民族母语放在同样的地位和高度”
但不过想要借这来比喻而已, 如果你觉得我用地比喻太过分了, 我只好道歉! 我对不起!
但没有人喜欢和只会给于判断的墙壁说话。
我更加期望你能提出一些观点,除了硬邦邦的判断词句。。。
先道歉,如果引起你的不悦
[ 本帖最后由 alpio 于 27-3-2008 06:09 PM 编辑 ] |
|
|
|
|
|
|
|
发表于 27-3-2008 06:2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为我上面的言论做一个总结。。。
1。 我没有把上香和母语教育相提并论,不过想拿来做一个比喻
我可以继续保留我民族的传统,同样如果你不要,没人能够强迫你。。
2。 祭祖的仪式,不在“拜祭”,而在思念,思慕。。。
就如上面我问过的, 拜访和拜祭的分别在那里。。。 ?
但可惜的,却被人以为我在问白痴问题, 哈哈!
3。 我对于祭祖的看法在于,祭祖并无关宗教信仰,更没有把先人当成鬼神
但是是一种风俗,一种对于先人的思慕,就如清明扫墓同样,
提醒我们对于先人的纪念和思慕, 上香也不意味着一定就是“祭拜”(Worship)
4。 我觉得,祭祖更应该主动地解释清楚,自己的所行为何,
除了不要引起误会,而更应该成为一个影响, 把祭祖的真正意义呈现出来
让今天盲目拜祭的人, 明白自己所行的是什么。所站立的当是一个积极的位置
而不是被动和消极的位置。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
|
|
|
|
|
|
发表于 27-3-2008 06:3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一位教友 于 27-3-2008 03:08 PM 发表
其实,教会与其花那么多精力在"烧香"课题上.....
倒不如花精神在教导大家摒弃华人的一项传统思想"死无全尸"上 !
好让更多人愿意去捐献自己的器官救助更多人.....
我想,这议案应该不会有人反对的......
而且还能 ...
我完全不反对你的言论, 完全的支持你的观点
就我上面所说的,中华文化,烧香的传统有必要传承么?
就如没有母语教育一般,没有,并不会死,但是一个情怀,一个感情
个人见仁见智,但回过头来真正重要的只有一点, 就是
完全的信靠的主宰者,对于基督的教导,圣言,不了解, 漠不关心
什么都不要谈不要做, 回去找主吧! 因为没有东西可以让你的灵魂得救, 除了
爱你,为你而死的基督耶稣 。。。。
人的心只有在不断悔改和皈依下, 才能听到主的话语
圣经可以给你讯息,告诉你,主如何的爱你, 如果人,不想有任何改变
没有东西可以帮助你 。。。。
[ 本帖最后由 alpio 于 27-3-2008 06:39 PM 编辑 ] |
|
|
|
|
|
|
|
发表于 27-3-2008 09:0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82# 影武者神风 的帖子
什么意思?
我只是不懂怎么说,就这样说咯。
还有
中国的祭祖揉合了宗教与文化,祭祖拿香此一举动是否有冒犯上帝之嫌疑?
答:祭的意义是什么?祭是不是代替了敬拜?如果没有代替敬拜,就不构成宗教性;如果代替了敬拜,就侵犯了神的权柄。祭如果是纪念的话,也不过是文化的一部份,而如果是纪念的话,为什么需要有宗教的仪式?所以在这里产生了自我矛盾。“生则养之以礼,死则葬之以礼,葬毕则祭之以礼”是孔子的话,但连孔子的时代,也有杨朱之类的人反对。如果父母亲还在的时候,没有好好的供养他,死之后再给他大吃大喝.敬奉他许多的东西,那不是真孝,因为结果还是自己吃。我个人对祭祖提出三件事,可以做中国文化需要再思想的建议:
第一:纪念他们的恩情。作追思会,诉说他们的善行。
第二:效法他们的善行。在我们的生活行为当中,实实在在效法他们善良的美德,遵行出来、活出来,就好象他们在世一般。
第三:成全他们的良愿。长辈所立的良愿、志向而没有办法达到或完成的,做子孙的成全它,这是真正的孝顺。
唐崇荣 牧师
基督徒可以祭拜死去的人吗?
答:不可以。圣经上十诫强调除了神以外什么都不可拜。我们可以记念已过世的亲人,但不参与迷信的方式。大多祭拜仪式都和拜偶像有关,而这些仪式的背后大多是从其它的宗教而来,他们相信通过祭拜能使已死的人不受苦难或早日“转世”,这是违背圣经教训的。我们当持守我们所信的道。当家里的亲人过逝了,基督徒可以参加追悼,但不可向遗体或照片跪拜(申5:8,9)。这些事的根本解决方法是在自己亲人还在世时,为他们尽心祈求,将福音传给他们,这祭拜仪式就会被彻底打破。
[ 本帖最后由 ~Q无奈Q~ 于 27-3-2008 09:06 PM 编辑 ] |
|
|
|
|
|
|
|
发表于 27-3-2008 09:2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78# alpio 的帖子
一间房间内,甲和乙隔着一面长桌争辩。由于是长桌,任何走进房间在桌子旁的椅子坐下的,自然在两旁择一坐下。过了不久,座位的对立,就变成与立场的对立划上等号。后来,丙走了进来,听听双方的辩论内容,觉得有些荒谬的地方,于是就先在甲那排找一处坐了下来,打算先批评乙的问题,然后在批评甲。不料,丙的言论一出,就马上被乙混合在甲的言论里,一并的回应抨击。
你知道我在说啥吗?
请问,我是否在之前的辩论中和你过招了?请问,你凭什么把我的言论和别人的立场混在一块谈?你不喜欢别人给你判断,那么,你又给了我什么?你这算是什么讨论态度? |
|
|
|
|
|
|
|
发表于 27-3-2008 10:0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发表于 27-3-2008 11:0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祭祖的由来
祭祖是家庭祭祀活动最主要的内容之一。按照民间的观念,自己的祖先和天、地、神、佛一样是应该认真顶礼膜拜的。因为列祖列宗的“在天之灵”,时时刻刻的在关心和注视着后代的子孙们,尘世的人要通过祭祀来祈求和报答他们的庇护和保佑。
在东北的农耕地区,一年中最重要的祭祖活动一般都是在岁末举行,而且大部分是在腊月二十八至除夕这几天。祭祀的形式依条件而有所不同。一些祖上做高官而且人丁兴旺、财力殷实的家族,往往建有本族的宗祠,俗称“家庙”,他们祭祖活动则集中在这里举行。在祭祖的日子,当地本家各支系的主要男性成员齐集家庙,事先已将应用的供器擦洗干净、供品预备齐全,把各代先人的神主(牌位)和画像(俗称影像)按辈份顺序摆挂。随后在族长主持下,所有人按辈份高低,分批向各位祖先上香行礼。
各家各户的祭祖则虽是一番形式。很多地方都是在吃晚饭前进行。先是到自家的坟茔地祭祀,有的只是磕头,有的还要用炕桌抬一桌酒菜,称为“给老祖宗送席”。祭祀的顺序当然是从坟地中辈份最高者开始。把炕桌摆在坟前,磕头行礼,再倒一盅酒于地上,照此依次祭完之后,把饭菜埋进土里,算是给祖宗们“送去”了,同时还要在坟前烧纸,算是孝敬祖先们过年期间的“零花钱”。
主要的祭祀则是在家中进行,时间多是在除夕晚饭前后,民间称之为“接老祖宗回家过年”。因为传说死者的魂灵不能在白天行动,所以要等天黑以后进行,以满族人家的做法比较典型。先将香炉、香筒、烛台(俗称五供)或者木香碟,摆放在西炕上或堂箱的箱盖上,将平时放在“祖宗匣”里的族谱“谱单”(世系表)请出打开挂在西墙上,有的人家因不是长房主枝没有谱单,则按照谱书的记载把自己各代直系祖先的“名讳”写在一张长纸条上张挂,俗称“祖宗条子”或“谱条子”,也有的是摆放木牌位。摆挂好后开始上香摆供,全家大小依次磕头行礼。所摆的供品一般是面食和水果之类。许多人家专门为除夕祭祖蒸白面馒头,每个上面点一个红色的圆点,每两个平面相合摞在一起为一组,一般是三至五级,各盛放在白色瓷盘当中。这些供品一直摆到正月初五,而且从初一到初五每天早晚两次在祖先神位(谱单)前上香,直到初五晚上,才经行礼后把“老祖宗”送走,即将谱单或牌位收归原处。
还有一些地区在除夕晚上为去世不久的祖父母或父母举行一些祭奠仪式。比较有特点的是将其生前穿过的衣服叠好摆在炕上,然后晚辈们跪下磕头,嘴里还要说“x x (对长辈的称呼)回家来过年吧”。另有在房山头“落地式”烟筒根处烧纸祭奠,因民间传说这里是本家亡故之人魂灵常栖身之处。烧纸时嘴里还要“叨咕”一些寄托思念和请求保佑的话语,而且相信祖先们一定会听到,给家里人带来幸福和安康。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
|
|
|
|
|
|
发表于 27-3-2008 11:2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香的意义
香是人类最美好的文化感受,更是人类生命中最美丽感动的高峰经验。因此香在人类的文明发展当中,有着重要的意义,提到香,一般人脑中就会浮现芬芳的气味,及各种对美好气味的记忆,联想起花香、烧香,甚至食物的香味、香水的香味、洗发精的香味、木材的香味,……等成千上百、种种丰富多样的香味。香与我们的生活可说是息息相关,无处不在。
在《说文解字》中说:“香,气芬芳也。”而馨香的“馨”,也就是香气远闻之意。
而能产生这些美好的气味之物,尤其是专门用来制造香的原料,也被称为香,如:沈香、龙脑香、麝香等。
除了一般所熟知的香之外,佛法中香的意义更为广泛,除了指味道美好的香之外,也指鼻根所嗅取的外在诸境,是人类眼、耳、鼻、舌、身、意六种接触外界的感官之一,其所对应的色、声、香、味、触、法中,鼻根所对应的是香尘。
在《阿毘达磨品类足论》、《大毘婆沙论》等经论中,将香的种类分成好香、坏香、平等香三种。好香就是指能使人闻起来心情愉悦,或是能增长身心健康的味道;反之,如果闻起来令人厌恶,或是会伤害身心健康者,则称为恶香;如果没有特别的影响的香,则称为平等香。
香与古文明
早在西元前三千年左右,历史上就有埃及人使用香料的记载。例如本世纪最重要的金字塔是土坦卡门墓(Tutankhamen‘s Tomb),在墓内就存放有许多装满了各种香料的瓶罐。
甚至,古埃及许多战争,也是为了稳定香料来源而发动的。例如,在女法老王海切舒特(Hatschepsut)的陵墓壁画上,就刻满了她为取得香料而远征异国的彪炳事迹,她甚至在皇宫内建了一个大花园,网罗各地的奇花异草。
埃及早期的香料,为了方便运输,大多以香膏、香脂的方式保存,而其主要的用途是用于表达对神祇的崇拜。古埃及人认为,香是凡人与上天的媒介,所以,在古埃及太阳神庙中,每天必须点香三次,再将袅袅香烟,由一组组巨大而长的烟斗送上天空。
在古波斯文化中,身上的香味象征着身份地位。没药、乳香与麝香是当时最流行的香料,而在富贵人家的花园里,大多种植着种种珍贵的香花,如:茉莉、铃兰、紫罗兰及红玫瑰等。
希腊用香的文化,是由波斯传入的,亚历山大大帝征服了波斯之后,也从波斯带回来珍贵的香料。据说亚历山大大帝喜欢在房间地上遍洒香水,连衣服也要用没药薰香,更认为闻到香味时,必定有众神的莅临与祝福。
在热带地区,身体特别容易汗臭,香料的产量也特别丰富。像印度地区天气酷热,所以多产香木,有的用来做香水,有的用来做香油,另外有一种香料混合于水涂在身上,这就涂香的来源。有些香料是由花制造的,但因为花容易腐烂,不能长久保持,所以印度人就用植物中的木类来做香的主要来源。
在古代,阿拉伯人常在收获乳香时,燃烧红苏合香以驱蛇,或是燃烧红苏合用来消毒住宅。
古罗马时期,人们认为:如果祭祀Vesta女神的香烟中断的话,罗马城就会沉没在地狱的深渊里,所以这些的女信徒,她们终其一生唯一的职责,就是维持女神的香火永远不灭。
香在宗教里向来扮演者极为重要的角色,从埃及就有以香供奉太阳神的记载,佛教中的用香更是丰富。
在《圣经》中,也有许多香料与圣迹的记载,例如,东方三贤人送给刚出生的耶稣基督的礼物中,其中就有两样是珍贵的香料——乳香、没药。而在《旧约》中,对于产在巴勒斯坦(Palestine)附近的许多香料,也有丰富的记载与赞颂。如〈箴言〉中曾提到“Ointment and perfume rejoice the heart”,意思是“涂香油与香水将使心欢悦满足”。希伯莱妇女喜欢在衣服里藏一个香囊,香囊里的没药、薰衣草等等香味,可以藉着体温散发出来。
《圣经》中共记载了大约有二十五种香料,其中最常见的是乳香与没药,另外还有沉香、香菖蒲、番红花、桃金娘、甘松、苏合香、香合花,以及玫瑰花等等。
在佛教中以涂香做为殊胜的供养,在《圣经》中也可以看到类似的记载。如在〈马可福音〉中记载:“有一个女人带来了一只玉瓶,里面有很珍贵的哪达香油,她打破玉瓶,把香油倒在耶稣头上。”而在英国国王与王后的加冕大礼,也有所谓的“涂油礼”,就是用香油从受礼者头上淋下。由此可见,将香油涂在对方身上以表达崇敬之意,是许多文化共通之外。 |
|
|
|
|
|
|
|
发表于 27-3-2008 11:2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香的意义
香在中国的发展
在许多古老的文化中,都与香有极深远的因缘,中国文化更是如此。
中国从秦汉以前就有兰蕙椒桂的记载。到了汉武帝时,才开始有“含鸡舌香”及“诸夷献香”等文献记载:“毘邪王杀休屠王来降,得金人之神,置之甘泉宫。金人者,皆长丈馀,其祭不用牛羊,惟烧香礼拜。”
由于中国古代的祭祀都是以牛羊作为牲礼,但是“金人之神”明显的与中国传统的神不同,这个“金人之神”据说就是指“佛陀”,这是以香礼佛的最早记载。
汉武帝时,奢广尚书郎奏事有含鸡舌香的记载,此时才开始有从夷国贡献种种香品到中国来,而在历史上有香品的记载也是由此开始。
当时,使用不同的香,也代表着不同的身份阶级,如在《封禅记》中记载:“黄帝始,百辟群臣受德教者,皆列珪玉于兰蒲席上,燃沈榆之香,舂杂宝为屑,以沈榆之胶,和之为泥以涂地,分别卑尊华戎之位也。”
至了汉代,更有以香净化空气,消除瘟疫的记载。在汉武帝时有一个“西国献香”的传说:“汉武帝时,弱水西国,有人乘毛车以渡弱水,来献香者……”,当时武帝并不认为有特别之处,未加重视使用,后来因为长安发生大瘟疫,西国使者取其香点燃之,才使得疫气消除,众病痊愈。由这个线索,可以证明香能净化环境。
|
|
|
|
|
|
|
|
发表于 27-3-2008 11:2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香的意义
在中国,香的传来,开始是由西域传入,后来大部分的香则由海南诸国——广州、交址(越南)、琼崖(海南岛)——传来。但由于古代交通不发达,地理知识不十分充足,所以记载每多偏差。而且古代的记载经过时空的演变,和现代也不能完全符合。虽然如此,我们仍然可大约的知道占波、真腊(柬埔寨)、越南、马来西亚、海南岛、泰国这一带地域自古以来即有生产香。
在中国古书中记载着:“南方产香”,古人认为“凡香品皆产自南方”,这和中国五行的观念有关,因为南方是南属离位,而离属火,火为土之母,火盛则土得养(肥沃),因此如沈水香(沈香)、旃檀(檀香)、薰陆等香皆产自南方;海边的表面为气之所终,土气特别旺盛,《清暑笔谈》说:“香气凑脾(土),火阳也,故气芬敛。”这是用五行的观念来解释香的产生。另外,也有认为在热带中的人易流汗而发出体臭,但在这种地域也就自然会产生另一种物类(香料)来对制这种问题。
在佛教传入中国之前,香与生活就有密切的关联,除了以焚烧香草来驱除蚊虫,去除秽气之外,外煎香汤来沐浴,甚至佩挂香草。随着佛教的传入,更陆续引进多种重要的香料,如龙脑、沈香等,让香的使用又产生全新的风貌。
佛教传入的合香观念,很快的和中国用药的观念相互结合,产生博大精深的合香配方,甚至依照季节、时令、场合及用途而调配出理想的香品。在香的形状上则有丸状、粉状、饼状、线状及圈状等。明清开始,又有柱香的出现,以竹签或木签为心柱,外裹香粉,成为目前普遍使用的香品之一。 |
|
|
|
|
|
|
|
发表于 27-3-2008 11:2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上香的起源
1、香为佛使
香在梵语中称健达。古印度传说中有香神,即“乾闼婆”,不食酒肉,唯求以香味为食,以资阴身,又自其阴身出香,故名香神。以后被引为佛教护法的八部众之一。
佛教中用香,据《贤愚经》卷六载:佛陀当年住在祗园时,有长者富奇那建造了一座旃檀堂,准备礼请佛陀。他手持香炉,遥望祗园,梵香礼敬。香烟袅袅,飘往祗园,徐徐降落在佛陀头顶上,形成一顶“香云盖”。佛陀知悉,即赴富奇那的旃檀堂。根据这个传说,“香”是弟子把信心通达于佛的媒介,故经上称“香为佛使。”这也是佛教中以香敬佛的缘起。
《增一阿含经》中讲到:“须摩提女手执香火上楼,向如来说偈日:‘唯愿尊屈神,尔时香如云。在空中餐满祗洹,住在如来前。”阿难白世尊言:‘此是何等香?’尊曰:‘此香是佛使’。”《僧史略》中说:“香也者,解秽流芬,令人乐闻也。香为信心之使也。”
在佛教中以香供佛,是一种虔诚的、真诚的供养,因为香是传递真诚的心情的一种媒介。焚香中产生的一种清净、虔诚、忘我的状态,目睹一缕清香袅袅上升直达天庭的神圣境界,只有在真实、坦诚的状态中才能产生。在供养中,有以香、花供养的。佛陀说法时,“雨诸香华,香如须弥,华如车轮”(《仁王经》卷上);与会大众“香华伎乐,常以供养”(《法华经.序品》)。再者,以香和烛供养也常相列。还有,人们因学佛、信佛而交往,又称为“香火因缘”,再引伸,佛教徒结成团体,共同念佛诵经,又称为“香火社”。朝山拜佛者又有称为“香客”的。
2、戒定慧解脱香
佛教认为:通过修行戒、定、慧、解脱和解脱知见这五种功德,可以成佛,喻为“五分香”。这是指通过身口意的修行,使自己身心清净,升起觉悟和智慧,以此供佛,或称理供佛,或心香供佛。佛教徒在焚香时常唱 “香赞”:“戒香定香解脱香,光明云盖遍法界,供养十方无量佛,见闻普重证寂灭。”(出《华严经》),也是焚香供佛的又一象征意义。《楞严经》卷五说香严童子闻比丘烧沉水香而悟入圆通,证罗汉果;《维摩诘经.香积佛品》中说上方有众香佛国,一切皆以香作,乃至以香气为语言声音。都是与香有关的论述、记载。
3、行香促解脱
关于行香,在《贤愚经》卷七中载:昔有贪婪之人,蓄金七瓶,掘地深藏。后病死变为毒蛇,犹守金瓶。经墁长岁月,心生厌倦,呼行人捐金一瓶,供僧作福。行人担蛇至一寺,遵嘱行香僧前,僧为蛇说法,蛇因之而喜,复献出六瓶金施僧,蛇因此而命终生忉利天。此为“行香”之初起。中国“行香”始于晋代道安法师。原为法会仪式,指法师升座说法时,向他燃香礼敬。也泛指燃香、上香、拈香。后来“行香”一般系指佛事斋会中,由法师和主持斋者持香炉绕行坛场,或引导仪仗巡行街市。
南北朝开始,朝廷即举办“行香”法会。唐朝“行香”尤盛。如张籍《送令狐尚书赴东都留守》诗中:“行香暂出天桥上,巡礼常过禁殿中”。自居易有诗《行香归》中日:“出作行香客,归如坐夏僧。”当时,朝廷举办“行香”法会,多用‘ 于国忌日。当然也有非忌日行香的。后又有民间以“行香”祝寿或超度亡灵的。民俗中庙会、求福、祈祷丰年、官场仪式、新官赴任、店铺开张等都有所谓的行香,表达人们良好祝愿的方式,己与佛教中的“行香”大相庭径。 |
|
|
|
|
|
|
|
发表于 27-3-2008 11:2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找了很多资料,没有看到上香是民族文化。。。。大都说宗教文化。
我有找漏什么吗? |
|
|
|
|
|
|
|
发表于 28-3-2008 01:2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发表于 28-3-2008 01:5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客旅 于 27-3-2008 09:29 PM 发表
一间房间内,甲和乙隔着一面长桌争辩。由于是长桌,任何走进房间在桌子旁的椅子坐下的,自然在两旁择一坐下。过了不久,座位的对立,就变成与立场的对立划上等号。后来,丙走了进来,听听双方的辩论内容,觉得有些荒 ...
对不起! 可能为了求快, 有时把一些话语混淆了, 向你道歉, 对不起!
原帖由 latte3948 发表
绝对有必要!绝对不认同你所说的“没有母语教育也不会死”的论点!这一点足以证明你有数典忘祖的倾向!抱歉!我必须这么说! ...
我再重复, 我在使用比喻, 比喻在生活中母语教育的重要性, 虽然没有母语教育,
但人虽然不会因为母语,而不能生活, 但却失去了根 。。。。
而不是母语教育不重要,而是恰恰相反,我在述说母语教育的重要。。
原帖由 latte3948 发表
他们弃祖宗文化,我们也不必去符合。坚持文化的美德,当然也不要把真正的陋习延续!有些人口中的“陋习”,是因为他们不了解背后的精神与意义而已。不能断章取义的说是迷信。
的确不能断章取义的说是迷信, 但是却可以讨论的一点, 中华文化的优良文化背景, 得不到尊重
因为缺乏了正统信仰文化的推动力, 没有一个明确的立场,美好的文化和风俗,却难于得到传承。
看看今天的华人世界, 贪婪,自私,自我为中心。。等等, 我不敢说除了华人外,其他民族没有这样
但比较可悲的, 今天的很多的华人信仰却是建立在贪婪,自私,自我为中心上面的。
我拜拜,是为了财, 我祭祖,是为了保佑后人, 就使自己得到好处,
我做风水,还是为了自己。。。。。 不是吗?
[ 本帖最后由 alpio 于 28-3-2008 02:04 AM 编辑 ] |
|
|
|
|
|
|
|
发表于 28-3-2008 02:0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浴血天使提供了很多的资讯和资料, 可供我们讨论,长知识了, 谢谢
但当然所提供的资料里, 我也难以认同全部的说法, 比如在祭祖方面,
身为基督徒, 会比较难以接受。而且我个人也不觉得,这是祭祖最最原本的原貌 。。。
无论如何, 感谢。 |
|
|
|
|
|
|
|
发表于 28-3-2008 02:4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1.祀祖的起源:
按竹书纪年所记:“黄帝崩,其臣左彻取衣冠几仗而庙祀之。”这便是祀祖的滥觞,从此以后,历代的帝王,都根据此种意义,而发生祖宗的祭祀。
2.祖与宗的分别:
祖与宗原是一种祭祀的名称,所谓“祖有功,宗有德”,郑玄注:“有虞氏以上尚德,禘郊祖宗,配用有德者而已,自夏以下,稍用其姓氏之先后次第。”这说明最初的祀祖,并不以血统为标准,乃是以功德为标准,如有虞氏所祖宗的不是有虞氏血统上的亲属。
舜父是瞽瞍,祖是桥牛,何以不宗瞽瞍而独崇尧,不祖桥牛而祖颛顼呢?此乃尚功德,不尚血统之最好说明,到了夏后氏以后,方开始祖宗血统。如郊鲧而宗禹,周代也祖文王而宗武王,从此对于祖宗的祭祀,看得非常重要,甚至与祭天并列,所谓“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而成为中国古代报本返始的宗教祭祀观。
3.祭祖的目的:
祀祖与祀天并重的风尚,乃中国过去宗法社会骨干,藉祭祖的方法来亲睦九族,结成一个宗法团体。此在古代社会思想中,未始不有相当的价值,但流传既久,渐失去祭祖的原意,乃因守着狭隘的家族观念,其流弊所及,反而减损了人心上的家国情怀。
4.祭祖之变异:
祭祀之原始意义,乃是敬天、明德、教孝、报本返始,夫上天之载,无声无臭,祭神之外又须祭先,如云:“郊社之礼,所以事上帝也,宗庙之礼,所以祀乎其先也”。祀先之礼,必须要“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故备其祖庙,陈其宗器,设其裳衣,荐其时食,明乎郊社礼,禘尝之义,这些都是古代天祖崇拜的遗传,为子思所特别注重。
佛教(小乘)传入中土,重乎对死人之祭祀,其意义在乎超荐其上度西天,不复有我国古代祀天祭祖之意义,故自随唐以还烧纸人、纸屋、纸衣、纸具,以供死人在阴间之用度,乃成习惯,此并非中华民族原始的习尚,不可不察。
而烧纸具在乎向死人祈福、护庇、求其轮回超度,其目的在乎功利并非孝思。故梁朝范缜所着神灭论乃欲在根本上推翻小乘教义之迷信处,范缜特别强调古人为宗庙祭祀,乃圣人从孝子之心,所以设教,并不是真为了祭祀鬼魂。
最原始的祭祖仪式是怎样的阿,以资料看来。。。我们的祖先在最早期的祭祖仪式里头,应该没有上香这回事。。。 |
|
|
|
|
|
|
|
发表于 28-3-2008 02:5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始初民由于对自然规律的愚昧无知,往往将一些不能解释的自然现象如风、雨、雷、电以至土地、河流等归于神力,从而加以崇拜。同样,他们也不了解自身,特别是不能理解自身的性行为与生殖现象,不知是一种什么样的魔力使自己在性交过程中如此身心俱醉,也不知是一种什么样的魔力能使妇女怀孕,并使婴儿从母腹中钻出来,因此产生了一种神秘的、敬畏的心理。两件生殖器相互接触、性交、生殖是紧密联系的,可是原始初民在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期内还不能把这三者联系在一起,而对三者都充满了神秘感。他们对生殖、性交存在神秘感,同时也由此对生殖器产生神秘感,这样,就出现了生殖崇拜、性交崇拜与生殖器祟拜,这三者构成了性崇拜的主要内容。
生殖器崇拜
在所有的宗教中,最深刻、最使人敬畏的自然属性是生育和生殖能力。
最早,人们认为生育是女性单独完成的,因此,最早的生殖崇拜都是女性崇拜。在新石器时代的彩陶上多有倒三角形的花纹,即是崇拜女子生殖器的象征。倒三角形是女性长有阴毛的阴阜,也是从女性正面裸体唯一可以观察到的生殖器部位,因而被用来表示女性的生殖器。在世界其他文化中,用来表示女性生殖器的除倒三角形外,还有橄榄形、椭圆形和菱形,这后三者其实都是女性阴门的象征。原始人早期的雕刻都以女神为主;古印度民间有祭祀加兰女神的习俗,祭祀时以一裸体女人作为代表,其性器接受祭祀人的瞻仰膜拜;叙利亚民间有“子宫节”,每逢节日,也举行类似的祭祀仪式。这些都是古人对女性生殖器崇拜的表现。中国还有一个独特的女性生殖器象征--鱼纹,在西安半坡等多处母系氏族社会遗址出土的陶器上,都绘有或刻有鱼纹。鱼的这一象征意义起源于鱼的繁殖力最强,而且与原始人的崇拜生殖、重视种族繁衍直接相关。一方面古人观察到了鱼腹多子的现象;另一方面,从人类胚胎的发生、发育过程中有一个阶段很象鱼形,因此,古人可能产生人是鱼变的认识。原始人渴望通过对鱼的崇拜,即对女性生殖器的崇拜,将鱼的旺盛生殖能力转移给自身。
后来人们逐渐注意到,如果男子不同女子性交,女子就不会生孩子。于是转而认为,男子才是创造生命的主宰。女神崇拜逐渐为男根崇拜所取代。中国自古就有祭祖的习俗,而“祖”字来源于“且”——男性生殖器的象形文字。男性生殖器崇拜还表现在艺术品、建筑物及其他方面。古希腊神话中的生殖之神普赖阿帕斯是爱神阿芙洛狄忒和酒神狄奥尼索斯之子,他有一个大到不成比例的阴茎,形状也极为特别。公元前3~前2世纪,古希腊人曾制作和供奉硕大的男性生殖器石雕。据考证,古代叙利亚妇女把木雕男性性器佩带在身上作为护身符。古犹太人立誓时一手向天,一手握性器以示庄重;他们素有割礼的习惯,往往将割礼同祭上帝的仪式一起举行,通常是在割礼之后将割下的包皮再用于祭上帝。古埃及最著名的金字塔,也代表了男性生殖器崇拜,因为金字塔的形状和男性阴毛的形状极为相似,与女性的阴毛则有显著的区别。类似男性生殖器造型的建筑在世界上许多地区都不难见到,如印度的佛塔、印第安人的图腾柱以及中国的华表等,无不带有男根崇拜的象征意义。
生殖崇拜
原始人由于不懂得人类生殖的原因,见到从妇女腹中能生出一个新的生命,总认为其中有一种神奇的力量;同时由于当时社会生产力的极端低下,人就是生产力的全部,人口的多少、体质的强弱决定氏族或部落的兴衰,所以人们对妇女分娩十分重视。当有妇女分娩时都要举行隆重的祝祷仪式,要到野外去分娩,认为这可以使土地肥沃。如果妇女因分娩而死(这在原始社会是经常发生的),那么就要对死者举行英雄的葬礼。古代许多民族都有生殖之神,在古希腊和罗马是普里阿帕斯,其神像的最大特点是阳物雄伟异常;中国古代的生殖之神则多为女性,如送子观音、送子娘娘等。
在世界各国的历史上有关女神的传说和偶像比比皆是。中国历史上有女娲造人的神话;法国、奥地利等欧洲国家出土了许多原始女性偶像,这些偶像的共同特点是:不注意面部的刻画,主要强调肥大的躯干,突出表现的是硕大的乳房、大肚子和生殖器,体现原始人对生殖的巨大热情。神话中的母亲都是处女。中国神话中的商祖简狄吞玄鸟卵而生契,周祖姜嫄踩巨人脚印而生弃。《圣经》中的圣母玛丽亚也是一位处女母亲。
不仅在原始艺术作品中如此,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对女性的生育能力也达到了迷信的程度。象播种一类的农活就要求由女性来承担,而且还有某种神秘的仪式。如在东普鲁士,妇女要裸体到田里去播种;日尔曼人的播种工作由已婚妇女,而且最好是孕妇担任;还有些地方,甚至把母乳直接倒入地里以求丰收。
当人们发现了男性在生育中的作用以后,男性在生育和生产中的地位便日益得到加强。人们想到种子不再联想到女性,而是联想到男子。正是男性的播种,才使女性生育,也才能使土地丰收。据此又产生了许多令人眼花缭乱的习俗。如在爪哇一带地方,当水稻孕穗开花的季节,农民总要带着自己的妻子到田间去看望,并且就在地头性交,目的是为了促进作物的长成。在印尼的安汶,当丁香园的收成可能不好的时候,男人们就在夜里裸体到丁香园给那些树授精,跟他们要使女人怀孕的做法相同。在中非的乌干达人强烈地相信性交与丰收之间的关系,如果他们的妻子不能怀孕的话,他们认为会影响果园的丰收而把她休了。相反,如果一对夫妻生了双胞胎,就表明他们的生殖力特别强。在孪生婴儿出生后不久,要举行特别的仪式,让妈妈在房屋附近的茂密草丛中仰卧,采下园内一朵大芭蕉花放在她两腿之间,然后请她的丈夫来用阴茎把花挑出去。其目的在于将他们旺盛的生育力传给园内的果树。
性交崇拜
原始人最初并不懂得性交与生育的必然联系,他们只是感到性交的快乐是他们在艰难生活中最容易得到的快乐和满足,因此产生了性交是生活中最重要的乐趣和安慰的观念。
原始人相信性交具有很大的魔力,可以安慰或超渡亡灵。印第安人某部落处死一个外族俘虏之前,要派一个本族女子和他性交,认为这样才能使死者的灵魂不来报复。后来的某些宗教也继承了这种观念。例如有的佛教教派认为性交是最高精神境界,通过它才能不生不灭。道教中也有每逢朔望之夜,男女教徒在充满神秘的气氛里集体性交用以“释罪”的仪式。古巴比伦有一奇怪的风俗叫神庙节。该国女子都有义务到神庙去贡献贞操,与外国人性交,用以表达对神的敬仰。
世界上有不少原始民族都以性交作为舞蹈的主要内容,一以祭神,二以狂欢。原始舞蹈与性交有着相似性。舞蹈的节奏来源于性交的节奏,性交时产生的如醉如痴,近似癫狂的性高潮反应在舞蹈中也得到了相似的反映。世界上有很多原始舞蹈与配偶的选择密切相关,也带有性交前预备活动的意义。中国西南少数民族的原始舞蹈中就有不少是表现“性”主题的。在非洲撒哈拉沙漠的一些原始部落,有用舞蹈表现性生活,对青少年进行性教育的风俗。还有一些舞蹈在进行过程中实际完成性交。如著名的苏族野牛舞,男人们假扮成野牛的样子,表现出野牛在发情时的狂态。女祭司则高举公牛的生殖器,歌颂一阵以后,全体参加者就在一起公开地随意性交。
在中国古代,人们常以性交图作为辟邪器物,保佑家宅平安。日本直到近代所流行的狂欢节,就是性交崇拜的最好证明。日本丰后国日田郡夜明村,在每年8月15日的盂兰盆节上,全体男女举行拔河比赛,同时凡少女不论是谁都必须和男子性交,否则就会被视为残废者,影响婚姻大事。伊予国上浮郡国渡村每年阴历二月初卯日举行新田八幡宫例祭。这天夜里全村妇女都要戴着白手帕,到郊外自由地与任何一个男子性交。古希腊人、古罗马人都有类似的性风俗。
找着,找着。。竟然发现这个,我要昏了。。。。 |
|
|
|
|
|
|
|
发表于 28-3-2008 09:2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又出现这种贴?
你要不上香就不上香,上香就上香。
文化被说成是拜偶像也好,被说成不符合什么教义也好。
反正你不要的文化,自然有人会传承下去。
献一朵花就可以算是代替上香,那么不如连花的钱都省起来好了。人都死了,看得到你送的花?闻得到你的花香? |
|
|
|
|
|
|
|
发表于 28-3-2008 09:3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兰帝斯 于 26-3-2008 06:47 PM 发表
那么,为何有些基督教徒还会远离动过香火之类的人呢?甚至不欢迎你来他们家。 人前说得好听,人后说什就没人知。
可直到很多人都遭遇过上香时被某信徒说拜XX?
道教上香的意义是祭鬼神,佛教是表示敬意(就如一朵鲜花的敬意和缅怀),只不过有些宗教自己拉死对上香的定义是祭鬼神罢了。
不上香说得好听而已。就如你所说的,确实很多信徒看到香火就避而远之,甚至听说过连其它宗教的场所例如庙宇等都不能进入(参观好像都不可以,说什么影响信心~)。这些事情已经不是局限在宗教教义而已,而是宗教偏见。有没有这回事,就叫某些人自问良心咯。 |
|
|
|
|
|
|
| |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