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楼主: 念弥陀

尊敬的刘素云老师之学佛人的榜样 ~'~ 「 釋迦所以興出世,唯說彌陀本願海 」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31-3-2024 09:4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31-3-2024 09:42 PM 编辑

速登法船.jpg
南无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31-3-2024 09:4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31-3-2024 09:45 PM 编辑




學習恩師好榜樣 感謝恩師教化我(系列專題講座之10)


——慈心悲智 圓滿六德——  (第三課) 

劉素雲老師  2022/3/21  六和小院 

尊敬的各位同修:大家好!阿彌陀佛。

今天是農曆二月十九,觀世音菩薩聖誕日。

我們今天講,這次系列專題講座之十,也是最後一講,題目仍然是,「慈心悲智,圓滿六德」。

這個小專題呢,我們一共是講三節課,今天是最後一節課。

今天,是《 系列專題講座 》的第十講。

我們繼續講「 慈心悲智,圓滿六德 」,這是這個專題的第三講。

修六德,是我們學佛人的必修課,修六德就是修菩薩行,而且修的是普賢行。

六德圓滿了,就是普賢行圓滿了。

哪六德呢?

第一德:布施;

第二德:持戒;

第三德:忍辱;

第四德:精進;

第五德:禪定;

第六德:般若。

為什麼要修六德呢?

德重要啊!現在缺德的人多啊!

不修六德怎麼得了?人無德不立;官無德不為;業無德不興;國無德不成。

有德者能行天下,無德者寸步難行。

德行,對我們學佛人來說尤為重要,有德者當生成就,無德者六道輪迴。

諸佛菩薩用什麼度眾生?

用上面所說的「 六德 」,也是我們常說的「 六度 」。這六種叫菩薩道。

《 無量壽經 》有這樣四句經文:「 常行布施及戒忍。精進定慧六波羅。未度有情令得度。已度之者使成佛。」這四句經是諸佛菩薩度眾生的方法。

這四句經盡顯法藏比丘無盡大悲之本願。

法藏是阿彌陀佛的前身,他在行菩薩道。願常行六度,普度眾生。

菩薩在世間幹什麼?就幹這六件事情,這就叫菩薩。

六度,度什麼?換句話說,六度是幹什麼用的?簡而言之,六度是治病的

治誰的病?治眾生的病。這其中就包括我們。

六度治眾生什麼病?佛把六道眾生的毛病習氣找到了,毛病習氣很多,佛把它歸納為六大類。

六度就是對治這六大類毛病習氣的良藥。

學習恩師好榜樣 感謝恩師教化我-第10集 (jingzong.or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31-3-2024 09:5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具體怎樣對治?我們下面做簡要解讀。

用布施對治眾生的「 慳貪 」。

慳貪是眾生第一類毛病習氣。

眾生之所以是眾生,所以在六道三途裡生生世世不能超越,原因就在這裡,因為眾生慳貪。

慳是慳吝、吝嗇,自己有的不肯與別人分享,也就是我們平常說的小氣、小摳。

貪是貪心,也就是欲望多,對於五欲六塵、名聞利養,貪得無厭。

有的人為了滿足自己的欲望,甚至不擇手段。

佛就用布施這劑良藥,來對治眾生慳貪的沉疴。

用持戒對治眾生的惡業、惡習。

眾生的惡業、惡習是第二個重病。

眾生的惡習氣是無量劫累積的,都在阿賴耶這個倉庫裡儲存著呢。

由於內有惡習,外面遇到緣,他就造惡業。

佛用什麼方法?佛用持戒,用戒律來規範,用持戒這劑良藥來對治眾生的惡習、惡業。

用忍辱對治眾生的瞋恚、嫉妒。

瞋恚、嫉妒是人生大忌,人要豁達大度,不能有瞋恚的意念,更不能有瞋恚的行為。

有嫉妒心的人,煩惱多,自己折磨自己,很可憐。

佛用忍辱這劑良藥對治眾生的瞋恚、嫉妒病。

用精進來對治眾生的懶惰、懈怠。

懶惰、懈怠是眾生不能成就的重要原因之一。

佛用精進這劑良藥來對治,眾生不懈怠、不懶惰了,精進波羅蜜就圓滿了。

但有一個問題要引起我們的注意,那就是不要把「 精進 」和「 激進 」混為一談。

我們要的是「精進」,不是「激進」。

用禪定來對治眾生的妄念、昏沉、散亂。

妄念、昏沉、散亂是很多修行人的通病,也是修行路上的難以逾越的障礙。

佛用禪定這劑良藥對治眾生的妄念、昏沉和散亂。

用般若來對治眾生的愚痴。

什麼是愚痴?愚痴就是真假不辨、邪正不辨、是非不辨、利害不辨。

末法眾生為什麼剛強難化?就是源於愚痴。愚痴的人很可憐。

佛用般若這劑良藥來對治眾生的愚痴。般若就是智慧。

我們都是學佛人,學佛人離不開行菩薩道,行菩薩道離不開六度,只有把六度真正落實到我們的生活中,那才是真正的行菩薩道。

這就要求我們學以致用,不能紙上談兵。

學習恩師好榜樣 感謝恩師教化我-第10集 (jingzong.or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31-3-2024 10:0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下面,就如何在我們生活中落實六度,談談我的感悟:

一、關於布施的感悟:

感悟一:布施不是哪個人或哪些人的專利。

走出布施是有錢人的事兒,和我無關的誤區;走出布施就是捐錢,而且捐得越多功德越大的誤區。

記得老法師給我們講過這樣一個故事:

一個家庭貧寒的少女,到寺院進香,捐了兩文錢,寺院住持親自接待她,親自為她主持了一場法會。

若干年以後,少女當上了王妃,她帶著眾多侍者,又來到這個寺院進香,她捐了萬兩白銀。

老住持沒有出來見面,派弟子出來接待,並為她主持了一場法會。

王妃直到離開寺院,也沒有見到老住持的面兒。

王妃十分不解,為什麼呢?兩文錢、萬兩白銀……

我自己經歷了這樣一件事情:某年在某地,我參加了一次大型的法會活動。參加那次法會活動的大約有二、三千人。

活動開始有個儀式,大眾分坐在兩旁,中間有一通道,有近二十個人吧,他們肅立在過道上,按照主法人的口令,時而肅立,時而跪拜,我當時就在這二十個人當中。

事後,我問一個同修,為什麼這二十個人單獨站在中間?她告訴我,那些人是功德主。

我問什麼叫功德主?她告訴我,就是給法會捐錢的。

聽了這話,我恍然大悟,哇,原來是這樣!

可我又有疑問了,我問她,我也沒捐錢,怎麼也成了功德主了呢?

她告訴我,「因為你名氣大」。

聽了這話,我頓開茅塞,當功德主一要有錢,二要有名,我又長了一把見識。

所以,「 布施是有錢人的專利,和自己沒關係 」這個誤區,恐怕也不是空穴來風吧?

但我們必須認識到,這是一股邪風,是一股歪風。

這是對釋迦牟尼佛留給我們的六德之首的布施德,是一種褻瀆和踐踏。我們一定要走出這個誤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31-3-2024 10:0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感悟二:布施、供養要量力而行,不攀不比不逞強。

有的虛榮心作怪,死要面子活受罪。

沒有錢借錢布施、供養,這是不可取的,它失去了布施、供養的真實意義。

布施也好,供養也好,家庭成員一定要達成共識,自作主張、偷偷摸摸的搞這個,會影響家庭和睦的。也會給佛門帶來不良影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31-3-2024 10:0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感悟三:布施、供養要有智慧。

有人急著種福田修功德,真是慌不擇路啊。

你要種福田,對不對?對,沒錯;你要修功德,對不對?對,沒錯。

可是你要知道福田在哪裡,你要知道功德怎麼修啊!

不是布施得多就是種福田;不是你供養得多就是修功德。

有人拿著你供養的錢,花天酒地,胡作非為,白天是人,黑天是鬼,過著奢糜的生活,你這不是助紂為虐嗎?哪裡談得上種福田修功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楼主| 发表于 31-3-2024 10:0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感悟四:要提高抗忽悠的能力。

別人家一忽悠你就上當受騙。就是有錢,也別太任性了。

一次上當,兩次受騙,有情可原,再三再四上當受騙,你是不是世界上最愚痴的人?

忽悠不忽悠是人家的事兒,被不被忽悠是你自己的事兒。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31-3-2024 10:1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感悟五:六和小院人,人人都是布施者。

我們布施了釋迦牟尼佛的正法。

六和小院是「 淨土持名念佛專修道場 」。

我們秉承師傳,專修專弘一部《無量壽經》會集本,專持一句阿彌陀佛佛號。

二O一八年,第一次複講《 無量壽經 》,講了七十集;二O一九年,講《 無量壽經專題講座 》三十三集;二O二O至二O二一年,第二次複講《無量壽經》,講了一百集。

除講經聽經外,就是一句阿彌陀佛佛號念到底、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同修們的念佛功夫不斷提升。

六和小院向法界眾生布施正法,這是最為殊勝無比的布施。

為什麼?因為正法能幫助眾生認識什麼是真正的佛教,什麼是真正的佛法,幫助眾生導正學佛之路。

六和小院永遠堅持「 阿彌陀佛今現在說法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31-3-2024 10:1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31-3-2024 10:18 PM 编辑

我們布施了六和小院的純樸道風。

六和小院的道風是十六個字:和諧、和睦、合心、合力、公平、公正、公開、公道。

入住小院一年半了,六和小院的道風已初見成效。

正像我們唱的那樣:「 六和小院陽光燦爛,六和道場祥和一片。」

願六和小院的純樸道風能夠傳遍虛空法界,利益虛空法界一切苦難眾生,這是我們共同的期盼。

我們布施了嘗試建立六和敬道場。

十年前,上淨下空老法師倡導建立「 六和敬 」道場,可是時至今日,十年時間過去了,還沒聽說有「 六和敬 」道場問世。

記得十年前,師父老人家跟我說:「 我都八十六歲了,還沒見到一個和合僧團 」。

那時,我不明白老人家說這話是啥意思。

今年,師父老人家已經九十六歲了,仍然沒見過一個和合僧團。

每當想到這件事情,我覺得心酸,對不起師父。

二O一九年,在菩提心的全力支持下,我們開始嘗試建立「 六和敬 」道場,因為沒有先例可學,我們可以說是摸著石頭過河,邊摸索邊前行吧。

兩年多來的六和嘗試,令我們感到欣慰的是,雖然建六和障難重重,但我們始終沒有停下腳步,我們的「 六和敬 」道場愈來愈祥和,一直在前進。

願我們的「六和敬」道場,普利虛空法界一切苦難眾生。

六和之路很艱難

考驗時時在眼前

過了一關又一關

六和之路無終點

開弓沒有回頭箭

越是艱險越向前

誠心嘗試建六和

法界眾生笑開顏

眾生歡喜我歡喜

面對艱難志更堅

六和布施諸眾生

千難萬險心坦然

今生來此娑婆土

三個重任擔在肩

使命圓滿見慈尊

安養國裡慶團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31-3-2024 10:2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們布施了快樂。

我們給法界眾生布施快樂,這是六和小院的一大特色吧。

二O二O年九月二日,我們正式入住小院。

從那時起,我們開始種「快樂學佛」試驗田。

我們的歌詞是這樣唱的:「 學佛就要學快樂,愁眉苦臉莫學佛。」種「快樂學佛」試驗田的初衷是,改變大家沉悶的生活現狀。

什麼現狀?四步曲:幹活、吃飯、睡覺、玩手機。

日復一日,月復一月,年復一年;改變學佛同修死學佛、學死佛、學用脫節的形式主義學佛現狀。

經過一年半的實踐,證明了「快樂學佛」這塊試驗田,基本上種成功了,得到廣大同修們的認可和喜歡。

我為什麼說「基本上」,因為內部、外部都有不同聲音。

有不同聲音是正常現象,對任何事物都有一個認識過程,不能強求一律,要給持不同意見者留出說話的空間。

我們布施了平等的大愛。

六和小院,法界共享。

怎樣體現「 法界共享 」?

六和小院人,把平等的大愛平等的布施給了法界眾生。

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沒有挑挑揀揀,沒有有偏有向,沒有喜歡不喜歡。

我們把微笑布施給每一個眾生,讓他們感受到這種大愛,有一種回家的感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31-3-2024 10:2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31-3-2024 10:29 PM 编辑

我上面說了六和小院的這麼多布施,我要告訴大家什麼?

我就是要告訴大家:六和小院人,人人都是布施者。

我上面所說的布施,是我們六和人共同布施的,不是哪個人布施的。

你是六和人,你就是布施者。

那麼多同修羡慕小院,喜歡小院,嚮往小院,這裡面有你布施的功德呀!

在這裡,我們要提醒同修們,布施需要注意的一個問題,就是三輪體空,哪三輪呢?就是能施、所施及施物。

清淨施就是布施時不著三輪相。

《心地觀經》上有一首布施偈:

能施所施及施物

於三世中無所得

我今安住最勝心

供養一切十方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31-3-2024 10:3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二、關於持戒的感悟:

我們先來解釋一下戒和戒律。

戒:梵語叫尸羅,翻譯成中文叫戒。

戒是防非止惡的意思,不但惡事不可做,就連惡的念頭也不可有。

戒,也譯作清涼,因人能止惡行善,則必心安理得,仰無愧於天,俯無愧於地。故心無熱惱而得清涼。

《瓔珞本業經》說:「 一切眾生,初入三寶海,以為本;住在佛家,以為本。」

戒律:佛門防止佛教徒邪惡的法律。如五戒、十善、菩薩戒、比丘戒、比丘尼戒等都是佛門的戒律。

戒律很重要。老法師說,這句話是他的老師章嘉大師說的。

老法師跟隨章嘉大師三年。每次上完課,章嘉大師送老法師到門外,都要輕聲說一句:「 戒律很重要 」。

老法師告訴我們,戒律比什麼都重要。

從哪裡學起呢?從淨業三福學起。

淨業三福的第一條是根本戒。孝養父母,奉事師長,這是戒律的根。

為什麼有人學戒學不到真東西?就是沒有根。

沒有根,你學的都是表面的東西,真的戒你得不到,也就是說,實質上的東西你得不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31-3-2024 10:4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下面談談我對持戒的幾點感悟:


感悟一:受戒就要持戒、守戒。不能履行個程序就完事大吉。

有這樣幾種情況應引起我們的注意:

第一種情況:稀裡糊塗、隨幫唱影、圖新鮮、湊熱鬧。

受五戒不知五戒戒條,受菩薩戒不知菩薩戒戒條,典型的濫竽充數、混水摸魚。

第二種情況:虛榮心強,爭強好勝、好面子、好攀比,覺得別人受戒了自己沒受,面子上過不去;還有人認為受五戒、受菩薩戒高人一等。

我遇到過這樣的人,受了菩薩戒,搭了衣,那種目中無人、指手畫腳、趾高氣昂的樣子,很令人討厭。

第三種情況:拿戒條去衡量別人。

說這個不守戒,看那個不順眼,有的人連三皈依都沒受過,你就拿戒條去要求他,人家剛想往門檻裡邁,看到這些條條框框,嚇跑了,誰還敢邁進這個門檻?

我們在這裡要強調的是,一是既然受了戒,就要持戒、守戒;誰受戒,誰持戒,誰守戒。這是受戒人自己的事情。

二是不論你受了什麼戒,都沒有理由盛氣淩人,貢高我慢。

更應該謙虛謹慎,平易近人,你才能做眾生的不請之友。

你離眾生八丈遠,你度誰去?不要把自己弄成個孤家寡人。

記住:戒律是戒自己的,不是拿來戒別人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31-3-2024 10:4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感悟二:受戒、持戒、守戒,這是必須的。

但戒是活的,不能守死。也就是說,既要守戒,又不要死在戒條上。

戒有開、遮、持、犯四種,這個尺度要把握好。

特殊情況特殊處理,尺度掌握好了,不算犯戒。

舉個例子說,我的兩位老同學,夫妻分居了七年,都是七十多歲的人了。

我不忍心看著他們各自過著孤獨的日子,彼此折磨,自我折磨。

經過四年的勸解,前年兩個人和好了。聽到這個消息,我高興得不得了。

我答應回哈爾濱時,陪我老同學喝茅台。

我告訴他,我家有一瓶茅台,我陪你喝一杯,剩下的歸你。

你們說,我喝這杯酒算不算破戒?

我覺得,一杯酒換兩個老同學夫妻合好,值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31-3-2024 10:4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感悟三:戒的範圍很寬泛,不單指佛門的戒律。

換句話說,戒就是規矩,守戒就是守規矩,沒有規矩不成方圓。

國家有憲法,各級政府機關有法律法規,校有校規,家有家規,這些都是要遵守的。

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公民,我們要做奉公守法的好公民;作為中國共產黨黨員,要遵守黨紀黨章,做全心全力為人民服務的優秀共產黨員;作為佛陀弟子,要做依教奉行的真佛弟子。

感悟四:持戒、守戒要在起心動念上下功夫,而不是在形式上下功夫。

不是不要形式,必要的形式還是要有的。

但不能因形式而形成條條框框,成為障礙,使人寸步難行。

有人這樣問過我:「佛門怎麼這麼麻煩,這也不行,那也不行,這樣的佛誰敢學呀?」

我告訴他,佛門一點不麻煩,是我們學佛人麻煩,人為的把學佛弄得那麼複雜。

其實,學佛是減法,不是加法。

說得再通俗一點,學佛就是敦倫盡分,過好每一天日子。

一切順其自然,順理成章,這叫自然中自然相,哪裡有什麼麻煩,哪裡有什麼複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6-2024 08:2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2-6-2024 08:30 PM 编辑

三、關於忍辱的感悟:


感悟一:上淨下空老法師是佛門忍辱第一人,他永遠是我學習的榜樣。

有這樣一張照片,令我感動、淚目。

在老法師的講經堂裡,供奉著冤親債主的牌位,每次講經前後,老法師都要頂禮三拜。

這張珍貴照片記錄下了師父上人講經前後行禮的情況,這是何等博大的胸懷?

老法師曾經寫過一篇東西,題目叫「生活在感恩的世界裡」。裡面是這樣寫的:

感激斥責你的人,因為他助長了你的定慧;

感激絆倒你的人,因為他強化了你的能力;

感激遺棄你的人,因為他教導了你的自立;

感激鞭打你的人,因為他消除了你的業障;

感激欺騙你的人,因為他增進了你的見識;

感激傷害你的人,因為他磨鍊了你的心志;

老法師告訴我們,他寫這篇東西的緣起,就是從那些找他麻煩的那裡來的。

老人家說,沒有那些找我麻煩的人,我寫不出這篇東西。要感恩這些人,他們有功德。

師父老人家說的是真話,不是假話、套話。

我向師父老人家學習,具體落實在我的「四不」原則上:不爭論、不討論、不辯論、不解釋。

我堅信:清者自清,濁者自濁;我堅守行之有效的「四不」原則。

感悟二:忍辱,成就自己純淨純善的心,成就自己純淨純善的行,成就自己純淨純善的無比殊勝的菩提大業。

人的一生中,總會遇到一些這樣那樣的挫折,想迴避嗎?迴避不了。既然迴避不了,那就坦然面對吧。

聽老法師講經時,老人家說過這樣一件事情:

有人問老法師:這些人毀謗你,侮辱你的、陷害你的、天天說你壞話的,法師,你為什麼對他們這麼好?這樣的感激他們?

老法師是這樣回答的:你看看後果就明白了,不是他們這樣對我,我的感情很重,捨不得離開這裡,他們以惡言惡心相向,我忍痛離開此地,離開這裡,後面一定是往上提升。

所以我說那些毀謗我的,侮辱我的,說我壞話的,都是菩薩示現。

你們哪裡會認識?那不是普通人,是佛菩薩做如是示現。

我要往上爬樓梯,再上一層。沒有這種示現的時候,我不肯往上爬。

所以壞事,真正覺悟,無論是順境和逆境善緣惡緣,都處之泰然,統統都是消業障。

什麼是高僧?這就是高僧;什麼是大德?這就是大德;什麼是聖者?這就是聖者。

我們自己那點小挫折又算得了什麼?

仔細想一想,還真的是每一次挫折之後,都得到了一次新的提升。

在一次次挫折、一次次提升中,成就了我們純淨純善的心;成就了我們純淨純善的行;成就了我們純淨純善的菩提大業!

學習恩師好榜樣 感謝恩師教化我-第10集 (jingzong.or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2-6-2024 08:3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2-6-2024 08:40 PM 编辑

感悟三:一切法得成於忍,忍力成就。

忍辱非常重要,對我們修行人來說,忍辱非常非常重要,得加上一個非常,可見忍辱的重要性了。

為什麼說忍辱這麼重要?因為我們要積功累德。

注意!功是積的,德是累的,一個「積」,一個「累」,換句話說,就是一點一點攢的。

積功累德是非常難的事情,好不容易攢下一點功德,得保持住啊,千萬別失掉了。

《金剛經》云:「一切法得成於忍。」注意!「一切」兩個字很重要,「一切」是忍的範圍,世法、佛法、所有的法都包括在內了。

有一法不忍你都成就不了。你說,忍辱該有多麼重要!

感悟四:忍辱從不生氣、不發脾氣做起。

人,要是一生不生氣,不發脾氣,那可真是修來的福。

上海下賢老和尚做到了,令人羡慕、讚歎。

愛生氣、愛發脾氣的人,他積攢的功德保持不住,為什麼?一生氣,一發脾氣,火燒功德林了,一把火燒光了,功德歸零了。

再積、再累、再燒、再歸零……,如果是臨終時發一頓脾氣,一生修的功德全完了。

不生氣,不發脾氣,沒有瞋恚心,這個人的功德就圓圓滿滿的保持住了。

同修們要知道,傲慢屬於瞋恚,傲慢是瞋恚的一分,而且是很重要的一分,千萬不要小瞧了傲慢的危害!

誰喜歡我們生氣、發脾氣呀?波旬吶。

波旬總想把菩薩修習的功德破壞掉,他不想讓眾生成佛,他想讓眾生都做他的子民。

怎樣破壞呢?用各種誘惑讓你生氣、發脾氣。

菩薩有定力,有忍辱波羅蜜,無論用什麼方法去誘惑,菩薩都能如如不動。

一般沒有定力的初發心菩薩就難了,往往才修一點兒,就給波旬破壞掉了,經不起誘惑。

《金剛經》裡講六波羅蜜,唯獨布施、忍辱這兩條講得最多、最詳細,是因為這兩條是六波羅蜜的關鍵,一個是怎樣修福,一個是怎樣保住修得的福不失掉。

感悟五:忍辱成就無量功德,不能忍辱一敗塗地。

柔和忍辱的大德能成就無量功德,不能忍辱那就一敗塗地。

我們要常常想起忍辱仙人為我們所做的表演,為什麼?因為我們在菩提道上會遇到這樣的事情,甚至多次遇到,佛菩薩早就教導我們如何來應對這樣的事情,不妨礙我們修行,不妨礙我們求生淨土,不妨礙我們親近阿彌陀佛。

我們一生守住一個底限,老實念佛。

不讓這麼的,不讓那麼的,不能不讓念佛吧?就是不讓開口念,我心裡默念行不行?況且現在沒人不讓你念佛呀。

老法師教誨我們,災難愈嚴重,成就愈殊勝;災難愈迫切,成就愈迅速。

所以種種挫折現前不是壞事。對真正修行人來說,那是很難得的一種難得的機緣。

為什麼?它叫你快速成就。

最後一個考試,考題非常嚴峻,不通過你就墮落,通過你就上升。

學佛二十多年,我經歷了病苦的考試、經歷了死亡的考試、經歷了失去親人的考試、經歷了被批、被罵的考試、經歷了肩負使命艱難前行的考試……,這些考試,我基本上都通過了,雖然成績不算優秀,但沒有掛科,我盡力了。

我自己的感覺是,每一次考試通過了,都得到一次新的提升。

至於後面還有什麼考試,我不知道,坦然面對吧。不管什麼考試,都是阿彌陀佛安排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6-2024 08:4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2-6-2024 08:46 PM 编辑

四、關於精進的感悟:

感悟一:「一門深入,長時薰修」是精進。

二十年前,我剛開始聽老法師講《無量壽經》時,啥也聽不懂,雖然聽不懂,我還是堅持聽。

大約半年以後,我最先聽懂的兩句就是「一門深入,長時薰修」。

我聽懂了,我接受了,我照做了。一部《無量壽經》,一句阿彌陀佛佛號,不換題目不拐彎,我受益了。

感悟二:上淨下空老法師講經教學六十二載不間斷,這是真真實實的精進。

老法師八十五歲放下所有大經大論,包括他老人家鍾愛的、講了四千多小時的《華嚴經》也放下了,專修專弘《無量壽經》會集本,這是精進。

這是老法師在為我們表法,在做樣子給我們看。我們看懂了嗎?

感悟三:講經教學是精進。

這是二O一八年到二O二一年,我寫第一次、第二次複講《無量壽經》和《無量壽經專題講座》的講稿,乃至複講的切身體會。

無論是寫講稿還是複講,不容你有半點的懶惰和懈怠,這可不是開玩笑的事兒。

我們為什麼一再強調,發心講經的法師一定要深入經藏,一定要寫講稿。

你不寫不知道,動筆一寫你就知道了,倉庫裡沒東西呀,一動筆沒詞了,上台後大腦一片空白,一句話說不出來,這可偷不了懶騙不了人。

懶惰、懈怠,佛力加持不上,沒有佛力加持,就靠你那點小聰明,能講經嗎?

我之所以說講經教學是精進,是因為講經教學絕非兒戲,講經者既要對自己負責,也要對信眾負責,不能誤導信眾,經講錯了是要負因果責任的。

所以寫講稿會逼著你精進。

先是被迫的,時間長了,慢慢的就變成自覺的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6-2024 08:5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五、關於禪定的感悟:

感悟一:八萬四千法門都是修禪定。

禪定這兩個字怎麼解釋?什麼叫禪?什麼叫定?外不著相叫禪,內不動心叫定。

八萬四千法門全是修這方法,禪定是覺,念佛是甚深禪定。

感悟二:心有主宰叫禪定。

禪定是說你心裡有主宰,不會為外面境界所動搖,這個叫禪定。

六度裡的禪定不是禪宗講的坐禪入定,這個六度的禪定,是指在日常生活中,遇到什麼事情,自己心有主宰,不會被外面境界所動搖。這個叫禪定。舉個例子說明。

我學佛二十年,修淨土持名念佛法門,讀誦《無量壽經》會集本,親近上淨下空老法師,尤其我是在老法師處境最艱難的二O一O年走近他老人家的。

這就是我被批被罵的原因,我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被批、被罵、被關注的,這一批一罵就是二十年啊!

我為什麼這麼有名?二十年批出名的,罵出名的。

我還是比較有定力的,我心有主宰,我能做得了自己的主,沒有被外面境界所動搖。

你批你的,你罵你的,我說我的,我做我的。就是上了黑名單,上了文件,我也毫不介意,我做到了如如不動。

感悟三:面對打壓,初心不改。

我發心講經,是好事,也是難事。

好在哪裡?眾生歡喜;難在哪裡?沒有那個環境。

你講經,有人壓制你。記得老法師說過,你講得好,人家嫉妒你;你講得不好,人家笑話你,瞧不起你。

他不講,他也不希望你講,你講,他覺得沒面子,大眾讚歎你不讚歎他,他受不了。

這是老法師當年講經時的境遇。

我現在的境遇和老法師當年一樣,我比師父好就好在我有立足之地,師父當年沒有立足之地,多難啊!

既然來到這個世界,就要為這個世界做點什麼。

全心全力為眾生服務,祈願一切皆成佛的初心永遠不會改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6-2024 08:5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2-6-2024 09:01 PM 编辑

六、關於般若的感悟:

般若,是梵文的音譯。是如實認知一切事物和萬物本源的智慧,意為「終極智慧」。

以前我們給大家解釋般若,往往這樣告訴大家:「般若就是智慧」,其實這個解釋只是說對了一半兒。

經典有「五不翻」,「般若」就是「五不翻」之一。

不是因為祕密不翻,是因為沒有那個境界翻不了。

換句話說,就是我們不能簡單的用智慧一詞去完全概括般若的內涵。

那為什麼還這麼解釋呢?是因為智慧接近於般若,再找不出智慧更合適的詞語了,暫時借用一下而已。

所以說用智慧解釋般若,只是說對了一半兒。

下面談談我對般若的感悟:

感悟一:般若是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講經教學的重中之重,四十九年中的二十二年是講般若,可見般若的重要。

般若智慧是無漏智。

三世諸佛都是因為證得了無漏智慧而成就了無上正等正覺。

修行般若,成就般若,是我們學佛人的必由之路。

感悟二:般若不是外來的,般若是眾生的清淨光明本性,是眾生的本來面目。

般若是法身、實相、真如、自性、佛性的同義詞。

六祖惠能大師說:「一切般若智,皆從自性而生。」

感悟三:六度中,「五度如盲,般若為導」。

六度中的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都需要般若的指引。

般若如心,五度如身。

有般若沒有五度,不能究竟到彼岸,不能稱為「波羅蜜」;有五度沒有般若,那是盲修,也不能到彼岸,也不能稱為「波羅蜜」。

般若指引五度,五度圓滿是般若成就的表現。

五度、般若二者具足,則一一度皆可究竟到彼岸。皆可稱為「波羅蜜」。

感悟四:一切眾生皆可成就般若智慧。

我們說說凡夫、二乘、菩薩、佛的般若智慧,境界不一樣,般若的層次深淺不同。

凡夫的般若智慧是正見;二乘的般若智慧是因緣;菩薩的般若智慧是空;佛的般若智慧是般若。

佛的般若智慧是最高層次的,是悲智雙運的智慧。

佛的智慧最為第一,最為無上,最為無比,最為無等,更無有勝。

同修們,聽懂了嗎?我們凡夫也可以成就般若智慧。

最低的標準是有正見,只要你有了正見,就勉強可以說你有般若智慧了。

但我們不能滿足於「勉強」啊,要繼續努力,不斷提升。

我們為什麼欠缺般若智慧?因為我們的煩惱多,障礙住了。為什麼煩惱?煩惱的源頭在哪裡?

說簡單一點,一切煩惱起源於「自他分離」,凡事不願意自己吃虧,佔便宜才好;見不得別人比自己優秀,嫉妒別人,折磨自己,你能不煩惱嗎?

你天天生活在煩惱的垃圾堆裡,怎能證得清淨無染的般若智慧呢?

這一次系列專題講座「學習恩師好榜樣,感謝恩師教化我」,到今天就講圓滿了。

六德圓滿了,我們的專題講座也圓滿了。一共講了十講,五個小專題:

1、不建道場,不要道場;

2、緣聚緣散,聚散坦然;

3、看破得清淨,放下得自在;

4、理要明瞭,行要篤行;

5、慈心悲智,圓滿六德。

這一次的專題講座,就當是我給關心我、愛護我、支持我的同修們一份供養吧,感恩你們的一路陪伴。

雖然沒見面

但是心相連

你感我有應

西方極樂見

今天就交流到這裡,感恩大家!

阿彌陀佛


學習恩師好榜樣 感謝恩師教化我-第10集 (jingzong.or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宗教信仰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4-2-2025 08:58 AM , Processed in 0.097572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