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11-12-2007 09:0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也许我名字里面有“君”
故从年幼便倾情四君子
梅兰竹菊之中最爱竹
仿佛一副傲骨
仿佛独自清雅
仿佛冷眼旁观
没有其他三君子的美丽
却有其独自的味道
========== + + + ========== 借这帖,收集一些喜欢的诗、词: 《清》 乌纱掷去不为官 囊囊萧萧两袖寒 写取一支清瘦竹 秋风江上竹鱼竿 (郑板桥) ***** 《咏竹》 竹生空野外 梢云耸百寻 无人赏高节 徒自抱贞心 耻染湘妃泪 羞入上宫琴 谁人制长笛 当为吐龙吟 (刘孝先) ***** 《竹石》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郑板桥) ***** 《竹》 门前万竿竹 堂上四库书 疏疏帘外竹 浏浏竹间雨 窗扉净无尘 几砚寒生雾 累进无可言 风来竹自啸 披衣坐小阁 散发临修竹 (苏轼) |
|
|
|
|
|
|
|
发表于 12-12-2007 03:5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2-12-2007 11:4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DCnuke
图片的请吃,我心领了。
真正的请吃,我等待着。
你这样子用美食让人垂涎欲滴,真是残酷!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2-12-2007 01:0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昨晚,心情愉悦的上来,想说也许会再认识一个资深的长者,满怀期待的看短消息信箱。嗯,真的有回复。紧张呢!心里想着:佳礼让我在整个人生过程当中,遇上了许多了不起的人。从他们身上,我看到各种精彩,然后偷偷的把他们的故事贪心的吸吮,借着他们的历练充实我的不足,从他们的分享学习成为更好。
每一天都是一个新的学习,每一个学习都是珍贵的成长。
战战兢兢的打开那回复,没有看见循循善诱,却是一道血淋淋的皮开肉绽。
我又遇上另一个应用负面力量来教导的老师。
一片寂静之后,我的脸上发现了泪痕。
人生是由很多很多的支离破碎拼凑出来的,然而很多人选择了在这些裂缝之中填入他们的自我,从而促成了一幅破裂的形像。把这个世界锯开,让里面的岩浆熔化所有,让一幅和谐面目全非。
面目狰狞的脸孔贴在我的鼻尖,指着我说是否还愿意相信这世界上存在着的白痴融洽论?
我转身走开。
我是难过没错,因为我看见蒙蔽嚣张地狂笑,它告诉我:“不是我在害人,是人自己选择来成为我的信徒!”
我诚恳地面对自己内心深处一把小声音:“要正面看待还是退缩就看你自己了。”
我写过:
因为
生活跟所有事情分不开
所以
所有事情跟生活分不开
所以
摄影是生活 生活是摄影
文学是生活 生活是文学
灵感是生活 生活是灵感
体验是生活 生活是体验
创作是生活 生活是创作
感受是生活 生活是感受
学习是生活 生活是学习
所以
我们是生活
生活是我们
生活是哲学
哲学是生活
然而
我们不是一切
但是
一切却是我们
面对 或 逃避 呢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2-12-2007 04:4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恭喜大蛇叔叔,贺喜大蛇叔叔,看见小猪宝宝的照片了!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3-12-2007 11:3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在其他版块看见一篇非常直、狠、准的言论,看了觉得有意思,特得到了主人的同意,贴上来。
更同意他说的:“有兴趣的话去买这些书来看,这些书比我写的更有意思。”
========== + + + ========
你不看《勤政爱民》也没关系,反正这本书教育性也不高,介绍《论语》不错讲做人道理,基本简单入门,《道德经》智者的低语、《庄子》从艺术的角度认识是非,矛盾中获取解脱,《韩非子》了解“权”这个字。
看思想大师谈人生《尼采-不做好人做强者》,《人性受欲望控制-弗洛伊特》、《有爱才有幸福-弗洛姆》,《就是教你“恶”-马基亚维尼》这些是进届比较深的。
积极人生-《零度-存境界》如意人生的智慧心法,《就差一点》坚持是人生第一竞争力,《力度-生存境界》让生命活到智慧的心法,《生命是被赐予的》感恩可以获得无限人生。
还有《太公兵书》、《论法的精神》、《精神分析引论》作为参考研究。
========== + + + ==========
真的很有意思。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3-12-2007 11:5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我问大哥:“为什么我总是要遇上那种用打击、伤害,就逆向的方式来教导我的菩萨?”
大哥说:“因为你要遇上这样的人你才会把学习到的东西深刻地记在脑海里。”
一段人生,从呱呱坠地到含饴弄孙,不至于一个世纪。
拥有了很多,倘若不真心分享,即使得到他人的尊重也自觉贱。
一个反面教材。
是我成长的宝贵一课。
========== + + + ==========
转贴:非淡泊而无以明志,非宁静而无以致远
像鹅卵石在波浪里磨平了棱角不是成熟,像墙上的秋草随风而动不是成熟,经霜历雪伤痕累累不是成熟,明哲保身超然物外不是成熟.
成熟是黑暗之中可以看见星光,是在挫折之中不消磨斗志.是泪水漫过眼睛也能洗亮天空,要做到这些,就必须拥有一颗成熟的心.
成熟的心,会把坎坷的路程当作目标的一部分,而不是把成功看做无依无靠的空中楼阁.
成熟的心能包容一切苦难和黯淡,从而让沉重的岁月成为途中美丽的点缀.而不是把遭遇变成刺痛生命的永恒之荆.
成熟的心就像一江流水迂回辗转依然奔向大海.即使面临绝境也要飞落成瀑布.就像一山松柏立根巨岩,依然刺破青天.
成熟的心,能让微笑穿透漫漫风尘,能让热泪温暖寂寂命运.在千万次受伤之后依然柔韧如初. 每每站在层林尽染的山头,仰望白云悠悠,每每信步于漫江碧透的河畔,凝望流水远去,每每独自静守窗前那方夜空,遥望闪烁的星斗.心中那些难以言说的苦闷和烦躁便似乎化成的丝丝柔情.静静的呵护着自己,于是酝酿出一种清爽的心境----洒脱.
洒脱不是"临渊羡鱼:的无奈,而是"退而结网,的奋起.洒脱不是"一意孤行,的自负,而是三思而后行的睿智.洒脱不是,月有阴情圆缺"的黯然泪下,而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情怀.这正如夕阳西下,却并不是沉沦.
没有什么比洒脱更重要的了,带上这份心境,你会发现风变暖了,云变淡了,才知道春季已经准时的到来.于是不在站着发呆,踏青.寻春....你会发现,不单单是山花烂漫,连小草也青的逼眼.
洒脱是一份难得的心境,只有解读洒脱,才有,天生我才必有用,千斤散去还复来.的自励.才有,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的飘扬.
不要为所谓的尘世计较成败的得失.也别为了现实和理想的差距而让自己思考着沉闷的主题.更不要为人生的坎坷和岁月的不公空悲切.-----因为,非淡泊而无以明智,非宁静无以致远。
摘自: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
|
|
|
|
|
|
|
发表于 14-12-2007 03:0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1.帝雉 [1月15日至2月14日]
条理清晰、见解力强、诚实,而且坚毅型的人。
虽然拥有老实又温和的外表,内心却隐藏着梅花般的坚强个性。
重视自我实践,有效率地达到目标,总希望能不断进步以完成更高的理想。
有向上的野心,更会不惜花费时间、金钱、力求完美。
我是帝雉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4-12-2007 01:0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fizxy_bbcoco
这是帝雉的样貌。
嗯嗯,真的有一种气势在。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4-12-2007 01:2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个素未谋面的人,可以通过我的文字和表达,作出了以下的结论。
网路,究竟给了人们一个什么样的反映系统?
第一篇,是我写的;第二篇,是对方的回复。
========== + + + ========== 你好
看了你的短消息,我不断的在咀嚼你的文字,以及其背后的意义。在我说些什么之前,我希望你知道:不论我们的见解是否一致,我都衷心的感激你的这么一篇影响深远的短消息。
也许我们生长的年代不同,可能我们的背景差异,以致我们的思想、见解总会游走在两个地方。看你的叙述,如果我称呼你为叔叔,应该也不为过吧?我应该跟你的孩子年龄相若,然而成就却没有他的一撇。站在一个完全没有说话的余地的立场,我应该怎样来表态才对?坦白说,超版对我而言就是工作比版主多,责任比版主重的差事,就没有别的了。也许在很多人眼里,有人会以为超版是一个光环。然而事实上刚好相反的是,我没有什么特别的可以骄傲,只有疲于奔命的在争端里面穿梭。这么一个“超级版主”的头衔,天晓得有多累。
办公室,谈的都是公事。我的认真,在于看待而不在场所。所以,我选择了从和缓的交流里面寻找沟通的空间,这一个空间不是一个人可以制造出来的,而是靠着相互推心置腹才挪出来的。也就因此,我搁下了严苟的办公室对话,舍弃仿如冷气没有感情只有事务、没有交情只有职务的交流方式。
我坦白说,我是一个什么都不懂的超版。我只知道这个空间的背后蕴藏着的是一个知识宝库,正面的反面的,好的坏的,全凭我们的吸收和过筛来决定究竟在这个空间存在着什么力量。就这么地把自己的感想说出来,变成了他人眼里的炫耀、吹擂,甚至是目中无人?我只能报以苦笑。
你有过绚烂的人生,丰富的色彩,看过不少起落,也感受到了人生的满足。这一切种种,让我觉得你更是一个楷模。在我的文字里面,难道你没有想过用另外一种比较简单的、直接的、坦荡的角度去看么?假若我有心在耀武扬威,我何必摆底姿态?
我不得不很诚恳地说一句话:有时候经历过了很多很多复杂的东西之后会不小心的忘记了单纯的存在。
打从我来,我就是来学习的。一些跟我比较熟谂的人都知道,我并非什么卖弄之徒。佐一古在论坛上也没什么,撇开我们在现实中的关系,他就像其他偶尔顽皮的网友一样。只是,很多时候,看官总是在自己受到了某个程度的挑衅时,目光开始渐渐变短,视野也慢慢狭窄了下来。
老实说,公不公,自在人心。任谁都没有办法做到完美,得到完全的接受。我的管理资历肯定是没有你的多,但是你是否还记得当初还没有累积那些满满的管理心得之前是怎样堆砌这些经验的呢?
我们都在学习,都在成长,有人先来,有人后到。佐一古是男生,我是女生。我们用了不同的方式来表达同样的意思 - 看待人生这回事。
我曾经写过这么一段话,拿来跟你献丑:
因为
生活跟所有事情分不开
所以
所有事情跟生活分不开
所以
摄影是生活 生活是摄影
文学是生活 生活是文学
灵感是生活 生活是灵感
体验是生活 生活是体验
创作是生活 生活是创作
感受是生活 生活是感受
学习是生活 生活是学习
所以
我们是生活
生活是我们
生活是哲学
哲学是生活
然而
我们不是一切
但是
一切却是我们
面对 或 逃避 呢
你的最后一段话,说着你以你的人生经验来回答佐一古的所谓什么修养文章,给我最大的震撼。
当你在生命的极端地带,面对生命的赤裸裸时,你是否看见:也许我们人生就是这样 - 因为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所以在我们的有限时间里面,把自己生命中多余出来的奉献给了欠缺的,也在他们的眼睛里面,看见这个世界的需要?
正如我在最前端说的,你的分享,给了我很大的思考空间。老实说,耻笑或讥笑,不在于多丽丝的范围。今天跟你说这些,主要是因为我尊敬你为前辈。你不啬跟我分享你的人生,我也就斗胆跟你说说自己的感想。当我们的距离,可以因为心的愿意敞开而得以拉近的时候,我们才能从他人的身上学习自己的缺乏。谢谢你的独立式洋房的教诲,多丽丝两袖清风,然而却努力的往目标前进。我不知道自己能有什么成就,然而我知道:我只能尽力。
每一个人的福报都不同,每一个人都从无到有在由有归无。这一生,庸庸碌碌,也就是一生了。
如果你愿意调整自己的视线,把言论当作言论而不是辩争,那么我铁定还有很多很多可以向你请教。
我手写我心。
========== + + + ==========
在我一生中接觸過大奸大惡的惡人也接觸過陰險無比的小人, 但是他們並不可怕…最可怕的人是做惡事還會滿口人義道德還會把它寫成文章的人…如果在宗教界的立場來說, 他比惡魔更可怕…而我就是最討厭這一類人…還有忘記告訴你, 我的學問文章都不比你好, 但是也做過幾年道德教學的講師, 不過不象你在網上講的么厚顏無恥, 那么肉麻, 因為一位好的道德教師一定要以身教為先, 但是你呢?你可以不理會別人怎樣看你, 自以為是, 須知環境是反影你的行為效應, 但是你功力深厚, 仍然可以我行我素, 自欺欺人, 佩服佩服。
我和一班朋友、家人(有一些是前社工同事,有一些還是教育界知名人士)每一次看你的帖子的時候都會有汗毛豎立的感覺,他們給你的評語是:真是很難頂!因為你的功於心計、小氣記仇、攬權和講一套做一套的作風, 盡在他們的眼底(他們把 cari 事件當作連續劇來看, 包括見証著當晚攻擊事件,他們也想從這事件中向你學習,可惜你令他們都很失望, 當然你是不用向他們交待任何柬西), 你可以告訴我不在意他們的看法, 但是你的所作所為在這社會里就是一個不爭的一個事實。
你只會向他人道歉, 但是你沒有向那些當晚被圍攻的人道歉和交待呢, 不單止沒有還在外面道理來道理去, 那些人是我三番四次邀請他們來協助我攪好商業版, 你不信可以問紅紼女, 我曾經告訴過她, 他們是外人也會為佳禮班事, 只有你才是為佳禮嗎?你可有向他們交待過嗎?因為你自以為是一個偉大的人, 以為很多人喜歡你(特別是影像拼圖的人), 只陶醉著別人對你的稱贊…受不起“八風”吹之人, 如何有資格去向別人講人生道理, 如果執迷不誤講下去, 只有給人帶來噁心…就是因為你的過失, 我要陪我的朋友一起刪去我多年來的心血帖子和自我禁言以表示我對他們交待的誠意和歉意…
你是我的上司, 你不單止不能維護我, 還跟左一古在外面寫了一篇一唱一和的文章, 自已就扮演一個稱職而有上進心的前版主, 一個就去討論如何管理, 兩樣合就是殺人的武器…哈!好一個功於心計的 Doris 呀!你這個做法使我聯想起 Australia當地的法律 :一個人拿著沒有子彈的槍是下能入罪的, 一個人拿著子彈但是沒有槍也不能入罪。 所以當地的私會党, 一人拿槍一人拿子彈, 去到犯案現場才把兩樣東西合起就可以殺人了。你們一定是向他們拜過師, 才會用這招, 不過你們比他們出息, 因為你們還會借刀殺人於無形, 你又可以說不同的角度看法不同…Howen 否定你的提議後, 這個殺人帖就出現了, 因為你小氣記仇, 沒量度, 所以才做這些小動作…你好毒辣呀!你真的問心無愧嗎?真的睡的安穩嗎?真的公正嗎?我真的希望以後見不到你的帖子文章, 實在太虛偽了…
“如果你愿意调整自己的视线,把言论当作言论而不是辩争,那么我铁定还有很多很多可以向你请教”
我的视线是向著整個人生, 整個世界並不是一個虛幻的影像世界, 反而你的视线很有問題, 不是我說的, 是外面現實世界人士說的…
我今天已寫多了, 你該知道我跟我所教出來人最看不起和最討厭的是什么人, 我們不會和這種人伍, 但是在社會上, 家庭上, 事業上也可以比別人成功, 因為虛偽的人最喜以辯論, 最精於歪曲事實…人生上還有很多有意義的去做, 為什么要浪費時問去講這么方謊言來美化自己呢!還要出動到另一半就更加荒謬了…
我肯定你們是不開心的一對, 時常去想法子應付人又怎能開心呢!如果你們是開心的話和以辯論作為成長過程的話…趁旱我個心理醫生吧!因為你們有虐待狂, 你們正在虐待著自己也虐待別人的時間和生命…
“办公室,谈的都是公事。我的认真,在于看待而不在场所。所以,我选择了从和缓的交流里面寻找沟通的空间,这一个空间不是一个人可以制造出来的,而是靠着相互推心置腹才挪出来的。也就因此,我搁下了严苟的办公室对话,舍弃仿如冷气没有感情只有事务、没有交情只有职务的交流方式”;“把言论当作言论而不是辩争”
這也你的自以為是呀!你以為這一版是你為所欱為的地方呀!你不懂得尊重版主們呀!要辯論就在自己的地方辯論吧!為什么呢?如果我兩夫妻要討論事情, 我一定不會去我兒子或女兒的家里談, 這樣會把他們攬到不安寧, 所以我們做父母也要懂得尊重孩子, 那才不會自討沒趣, “因為他們只知道我們是一對不會做老人家的父母在他們的家里攪事”。如果關於他們的事項,我會叫他們來我的家開家庭會議而不是去他們的家。如果關於他們個人問題,我們會找一間清靜的茶座談,我不會去他們的家里談(如果他們有小孩子的話)還理直氣壯跟他們講:爸爸媽媽來你們的家里談是因為要讓你和你們的小孩子成長,要你們從討論中成長呀!做父母不是“大晒”更何況你只不過是一名超版,這叫做攬權,你知道嗎?以後怎樣和孩子們相處呀!小的怎樣看你呀!(對不起你是不在意別人的看法呵)
所以你也有一個家(版位), 你老人家就回去那邊要怎樣就怎樣好了, 這個做法也讓後輩開心和尊敬你, 有空就回來轉個圈,不要講老人話,我就是這樣,所以兒子才會買獨立式洋房給我呀!一舉兩得, 皆大歡喜。(這個提議好嗎?)
最後送上一句, 好好去思考吧!「自己有病, 以為很健建, 不知道自己有病,還去幫別人醫病, 使到別人病情加深, 自己的病情更深」這就是你的人生寫照。
========== + + + ========== *注:段落内褐色字体为我在给予对方回复的文字。 ========== + + + ========== 以冷眼看待这事件,老实说,就是一种南辕北辙的信念。 人们总是很喜欢把自我主管思想拢套在他人头上,然后理直气壮地认定这便是结论。 只要是一群志同道合的人同一鼻孔出气,那便是不争的事实了吗? 看官们,隔岸观火,也许你们可以看出个什么端倪。 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 也许,生活中有了这么些点缀,显得不一样...(也只能这么自我安慰) |
|
|
|
|
|
|
|
发表于 14-12-2007 08:4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发表于 14-12-2007 09:5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兜兜转转
看到的
还是蒙着眼睛的瞎子
摸着大象
头疼
该如何与瞎子分享大象的真正形状?
该如何让瞎子明白
大象有像一面墙一样的躯体
像水管一样的鼻子
像柱子一样的腿
和扇子一样的耳朵
他只相信双手碰到的
可
一双手可以同时触碰多少部位?
他只能这样
也只能这样
-------------
年龄和智慧
不一定成对比
我一直是这个看法的拥戴者
-------------
看了 念了
心寒 也心淡
不理解
也不屑理解
我心知我清
足已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5-12-2007 02:2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收到朋友的赠言:
我相信论坛是一面镜子。
当我们的心清,看到的东西是清的。
当我们的心浊,看到的、写出的回复/文字是浊的。
所以,我们反映的,使我们本身的境界。
无论我们说不说话,回不回复,实际上,那是我们选择的沟通方式。
众生心污,则土亦污,心清则土亦清;云净土,云秽土,土无二隔,只因我等之心有善恶耳!比如暗镜,磨之则明如玉。只今一念无明之迷心,是未磨之镜也;磨之,必成发性真如之明镜。须深发信心,日夜朝暮,磨之不懈。
========== + + + ==========
上面的这段文字,让我想起了神秀与慧能的两个不同见解:
神秀: 慧能:
身是菩提树 菩提本无树
心是明镜台 明镜亦非台
时时勤拂拭 本来无一物
莫使惹尘埃 何处惹尘埃 |
|
|
|
|
|
|
|
发表于 15-12-2007 02:2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好久不见了,近来可好?
自从那次风波平息后就没什么联络,
最近看帖,似乎又有点事,
希望没有给你带来太大的困扰吧,哈哈。
看对方的反应,很明显他很看不开,放不下哦。
不懂要说可怜还是可悲,
金惠子女士的那句话他始终没缘参悟,
执念执念,执于一念,
最终成就执念障。
苦的,只会是他自己。。。
对了,以他的心性来说,
多半会进来你的帖子看你有没有在他背后说她坏话吧?
我常想,这样活着不会很累吗?
我很懒,所以绝对不会这样折磨自己。。。 |
|
|
|
|
|
|
|
发表于 15-12-2007 03:5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
轉帖上來完整版本
一生成佛抄 1255年(建長七年)34歲作
《本文》
依之,淨名經中,明諸佛之解脫,若求於眾生之心行,眾生即菩提也、生死即涅槃也。又云,眾生心污,則土亦污,心清則土亦清;云淨土,云穢土,土無二隔,只因我等之心有善惡耳!云眾生、云佛者亦如此。迷時名眾生,悟時名佛耳!譬如闇鏡,磨之則明如玉。只今一念無明之迷心,是未磨之鏡也;磨之,必成法性真如之明鏡。須深發信心,日夜朝暮,磨之不懈。如何磨之?但唱奉南無妙法蓮華經,是云磨也。(御書405頁)
《白話文》
所以,《淨名經》中有這樣的說明:「許多佛陀的解脫,往眾生內心的作用去尋求的話,九界眾生的境地原本就有菩提的境地、生死的苦惱其實是要幫助成就涅槃。」
又說:「眾生的心地污濁,所住的國土也就污濁,心地清淨,國土也就清淨。」其中所說的淨土也好、穢土也好,並不是在說有兩種國土,而是說這全都是由我們心中的善與惡來決定。
所謂的眾生、所謂的佛,也是同樣的道理。迷惑的時候稱為眾生,開悟的時候叫做佛罷了!就好比說,模糊不清的銅鏡,經過琢磨就變得好像玉石一樣明亮。現在,一念被無明覆蓋的迷惑心思,也就是未經琢磨的銅鏡;只要加以琢磨,一定會變成法性真如的明鏡。要從內心深處湧出確信,不論白天或黑夜、清晨或傍晚,都要仔細琢磨,不可以懈怠。要怎樣琢磨才好呢?那只有唱念南無妙法蓮華經,才叫做琢磨。
《本文》
但雖云唱持妙法蓮華經,若思己心之外有法,則全非妙法,而是粗法矣!粗法不是今經,既非今經,則是方便、是權門。若是方便權門之教,則非成佛之直道,既非成佛直道,雖經多生曠劫之修行,不得成佛,故難期一生成佛。故唱妙法、讀蓮華時,指我之一念,名為妙法蓮華經也。須深發信心!
凡一代八萬聖教、三世十方之諸佛菩薩,切不可以為我心以外有之。是以,習佛教者,若不觀心性,則不得出離生死也。若求道於心外,修萬行萬善,是如貧窮之人,日夜計數鄰人之財,無半文之得益也。是故,天台之釋有云:「若無觀心,重罪不滅」,判為若不觀心,則無量苦行。故譏如斯之人,學佛法,還成外道。於此,止觀釋云:「雖學佛教,還同外見」(取意)。是以,唱佛名,讀經卷,散花拈香,皆納於我一念之功德善根也,須具此信心也。(御書404-405頁)
《白話文》
但是,儘管說是唱持妙法蓮華經,假使認為自己內心之外還有「法」的存在,那根本就不是妙法,而是粗法(粗雜而有缺漏之法)了!
粗法不是《法華經》,既然不是《法華經》,那就是方便的教義、權說的法門。既然是方便的教義、權說的法門,那就不是直通成佛的大道。既然不是直通成佛的大道,那麼縱使歷經多次生死輪迴的漫長修行也不能成佛,所以不可能達成一生成佛。
因此,唱念妙法、讀誦蓮華時,要從內心深信自己的一念,稱為妙法蓮華經。
總而言之,釋尊一生所說的一切經教,以及三世十方的許多佛、菩薩,千萬不可以為是在自己內心以外的地方。所以,雖然說是學習佛教,如果不看清心性,根本不可能擺脫生死苦惱的流轉。
假使往心以外的地方去追求成佛之道,累積了很多的善行,也好比是貧窮的人,日日夜夜在推算鄰居有多少財富,自己拿不到半毛錢一樣。
所以,在天台的解釋中有說:「如果沒有看清心性,重大的罪業不會消滅」(止觀輔行傳弘決),認為如果不看清心性,將招來不可計量的苦行。因此,才會恥笑這種人是學習佛法卻變成了外道。關於這點,《摩訶止觀》解釋說:「雖然是在學習佛教,卻跟外道的邪見一樣(雖學佛教,還同外見)」(取意)。
因此,唱念佛的名號,讀誦經卷,甚至是撒花、拈香的供養,通通都成為累積在自己一念中的功德、善根,要有這樣的信心才是。
暫時說到這裡。
昨晚我沒有打進全部段落的内容,
今天發現你貼上來了,一貼,就要貼佛法的完整内容,這樣,才是對的行爲。
佛法難解難入,只因有文面與文底的意思。
待時日,我們再慢慢的交流。謝謝。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6-12-2007 09:3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hamasakile
呵呵,托赖,依然生生猛猛的。
要说有事,那也没办法,彼此的认知达不到共识,在体谅方面又没有办法谈拢,即使诚心也视作虚伪。
欲加其罪何患无辞?
要说没事,也可以是,因为毕竟陈腔滥调依然还在脍炙人口,再加点新潮热。
我想我真是惹人嫌啦!
反省着。
还别说,很多思绪都涌上来了说... |
|
|
|
|
|
|
|
发表于 16-12-2007 10:0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459 多麗絲 的帖子
每个人的“文学方式”不同
如我所说的:现今很多人都把中文当作一种附属品
可有可无的,实在有够悲哀
热爱文字
并不一定会热爱文学
可是热爱文学的
一定热爱文字
(我说什么了?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6-12-2007 10:3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Resistence
When I talk about a negative versatility trait, the image of a mule comes to mind. Mules are not very versatile animals. They may be good for some things, but they're not good at adapting their behavior to fit the circumstances. The mule has come to symbolize stubborn resistance. It seems they can't help it. Any suggestion that doesn't meet with their approval is strongly resisted.
Do you find yourself resisting most suggestions that come from others? One of my favorite jokes -- you might have heard a version of it because it's been around for a while -- has a great moral about resistance to it. One day there were flood warnings out in this small town and the sheriff went around telling everyone to get to higher ground before the river overflowed its banks. One man heard the sheriff riding by his house with the warning coming over a loudspeaker and said to him: "I'm going to be okay here. I put my faith in the Lord."
The next day the town was flooded and the water had reached the second floor of the man's house. A rescuer came by in a boat and said to him: "Come on. Get in the boat. The water's going to go higher." The man refused saying: "I'm staying here. I'll be all right. I put my faith in the Lord. He'll save me."
The third day the water was still rising and the man was on his roof. A rescue helicopter came by and saw the man and the pilot shouted down. I'll drop a rope so you can pull yourself up."
"Don't bother," said the man, "I'll be fine. The Lord will take care of me." A little while later the man drowned. He walked up to the pearly gates of heaven and he was angry. When he saw St. Peter he said: "What happened? I put my trust in the Lord to save me, and I drowned!" St. Peter said to him: "We sent you the sheriff, a boat and a helicopter. How come you refused all three?"
This man would have fared better if he had made one shift in his mindset -- he needed to shift from thinking "either/or" to "both/and." In his mind, he either took the advice of the rescuers, or he trusted in the Lord, to use his terms. He resisted because he saw no way to connect the two. What if he had thought "both/and?" Both the rescuer arrived AND his faith was being vindicated.
One of the most constructive and challenging activities our human minds are capable of is reconciling two seemingly opposite ideas. Rather than seeing things as either this or that, great minds are often capable of figuring out "both/and."
Someone once thought: I want a dessert that's both hot and cold, and the hot fudge sundae was born. Or maybe it was baked Alaska. I want to send you a letter, and I don't want to have to go to the mailbox. Voila! The fax machine--assuming you have one too. I like to eat a lot of fruits and vegetables, AND I don't want to ingest a lot of pesticides. What's happened? You can find in most towns today the organic produce store.
You may say: "Well, it's relatively easy to figure out solutions to those kinds of problems--ones that don't involve people and their feelings." I think it's very possible to take the "both/and" mindset into any difficult interpersonal situation. When you disagree with someone, she can be right in terms of her experience, and you can be right in terms of yours. You can say to her: "I can see why you feel the way you do. It's entirely reasonable in terms of the experiences you've had. But my experience has been different." You can acknowledge another person's suggestion, or point of view, without agreeing to it or accepting it. That creates an atmosphere in which both your view and the other person's can peacefully co-exist.
Letting go of resistance as an automatic response to other people's suggestions or viewpoints doesn't mean you automatically agree with everyone. No one expects you to do that. What makes resistance such an unattractive and non-versatile trait is that it's a kneejerk, unthinking reaction. The mule reaction. You can still say "no" or disagree. But you do it by acknowledging that the other person's thought or feeling can exist along side yours.
Then you can proceed to discuss the two and you might decide to use a phrase like: "Let me tell you how it looks from my angle..." Or, "What you may not have considered is..." That's not kneejerk resistance, it's a considered difference of opinion. Having the ability to think "both/and" gives you great versatility in your relations with others. And remember the man on his roof and the helicopter. Things don't always come to us in the ways we expect them to.
by Dr. Tony Alessandra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6-12-2007 10:4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懂得放下,才能自在
問:法師常勸人遇到困境時,要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其中最難的是「放下」,
大部分人一旦憂慮,就是時時擔心,如何才能做到「處理後就心無牽掛」呢?
答:所謂「白活了」這種感覺,主要是因為沒有成就感。人的生命過程中,如果沒有一定的生
命目標,也沒有生命的歸屬感,難免會產生「白活」的感歎。
這就和小動物一樣,從出生到死亡,並無更高層次的意義,沒有目標,也不知該做些什麼?
累積了什麼?一個人如果沒有累積成就,回首前塵時,常會感歎生命好像是多餘的。
因為他們想像中的人生價值,是在於兒孫滿堂、高官厚爵;在於富貴、名譽、地位;有形的、
有量的、可數的,才會覺得一生過得值得。有人生了很多小孩,且個個有出息,事業有成,
他就會有成就感。也有一些人,要賺了很多錢,開了好幾間公司,才會覺得有成就感。
我在大陸的俗家三嫂,生了五、六個孩子。有一次我到大陸探親時,她很高興地向我說:
「小叔,我為你們家族生了好幾個孩子,而且都養大了!」她的意思是說,我沒有替家族留下香火,
她卻生了五、六個孩子,語氣中充滿成就、滿足感。她把孩子帶大的確是一種成就感,
我對她說:「辛苦妳了!」我們常看到一些人,既未做官、也沒賺錢,家境沒有變得更好,
日子在平淡中一天一天地度過,轉眼過了大半輩子,沒有什麼數字可以看出自己這輩子的成績,
就好像是白過了。
其實,生命並沒有白過。每個人都為自己的生活、生存而努力。雖然有些人沒有能力儲蓄,
但每天還是得為三餐打拚;也許在大社會中,個人只是配角,但在自我人生大戲中,卻是不可
變換的角色,即使僅是跑龍套的角色,也要盡心演出。
一齣戲,要有主角、配角和跑龍套,每個人盡心演出,戲才會精彩、好看。人也是如此,主角也罷、
配角也罷,只要好好演好人生大戲,自食其力,盡其在我,人生就沒白過。因為主角只是少數,大
部分人都是配角。只要認清自我,演好自己的角色,自己就是主角。所以,世界上沒有一個人是白過日子。
也許在大社會中,個人只是配角,但在自我人生大戲中,卻是不可變換的角色,即使僅是跑龍套的角色,
也要盡心演出。
证严法师开示
[ 本帖最后由 多麗絲 于 16-12-2007 10:43 PM 编辑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8-12-2007 10:4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