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6-5-2012 03:2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毛泽东接见客人 |
|
|
|
|
|
|
|
发表于 6-5-2012 03:2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1975年,毛泽东与邓小平以及毛泽东身边工作人员在中南海书房里一同合影 |
|
|
|
|
|
|
|
发表于 6-5-2012 03:2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1975年6月,毛泽东在中南海会见菲律宾总统和夫人以其子女。毛泽东与夫人伊梅尔达亲切握手 |
|
|
|
|
|
|
|
发表于 6-5-2012 03:2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发表于 6-5-2012 03:3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他们以茶代酒 |
|
|
|
|
|
|
|
发表于 6-5-2012 03:3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1976年5月24日,毛泽东在中南海书房接见巴基斯坦总理布托。这是他最后一次接见外宾 |
|
|
|
|
|
|
|
发表于 6-5-2012 03:3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1976年9月11日至17日,首都各界群众怀着悲痛的心情纷纷前来人民大会堂吊唁人民领袖毛泽东 |
|
|
|
|
|
|
|
发表于 6-5-2012 03:3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1955年,毛泽东参观全国美术展览。 |
|
|
|
|
|
|
|
发表于 6-5-2012 03:3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1958年11月28日至12月10日,毛泽东在武昌主持中国共产党八届六中全会。全会期间毛泽东在江汉饭店观看文艺演出。 |
|
|
|
|
|
|
|
发表于 6-5-2012 03:3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1955年毛泽东参观全国美术展览 |
|
|
|
|
|
|
|
发表于 6-5-2012 03:3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1963年在人民大会堂观看文艺演出(旁边是越共主席胡志明)。 |
|
|
|
|
|
|
|
发表于 6-5-2012 03:3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1954年毛泽东在故宫参观出土文物。 |
|
|
|
|
|
|
|
发表于 6-5-2012 03:3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1959年9月13日,毛泽东与刘少奇出席在新落成的工人体育场举办的第一届全国运动会开幕式。 |
|
|
|
|
|
|
|
发表于 6-5-2012 03:3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1951年,毛泽东在北京郊区散步。 |
|
|
|
|
|
|
|
发表于 6-5-2012 03:4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1851年照片名片
咸丰年间(1851--1861),中国第一批照相馆诞生了,主要集中在和西方接触较多的广东、上海以及已经成为殖民地的香港。CDV技术也随着大量欧美人的淘金正式登陆中国并成为照相馆中第一批正式作品.人们象使用名片一样把CDV用于当时的社会交往.早期在中国的摄影师中,象法国人李阁郎和广东人罗元佑都是一开始就专门在上海从事CDV的制作。
Carte de Visite,英语就是 Card of Visit,中文叫做名片格式肖像,通俗地说,就是象名片大小的肖像照片。

在古代中国,官员、商贾、文人相互拜访时喜欢呈递名刺(名片),叫做“投刺”之礼,此风气在明清时期最为鼎盛。而现代意义的名片则来自于西方,是现代商业活动的产物。尤其在清末,随着摄影术的发明,一种叫CDV的照片名片曾在中国上层社会广泛流行。 |
|
|
|
|
|
|
|
发表于 6-5-2012 03:4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CDV来自法语CartedeVisite,英语就是CardofVisit,中文可译作名片格式照片,通俗地说,就是一种照片名片。这种名片格式照片的出现确实是和名片有关。十九世纪五十年代,摄影术诞生地的法国,在社会交往中互赠名片已经成为习惯,那时的名片比现在的名片稍微小一些,在一张光滑的硬纸上印着自己的名字。伴随着摄影术的诞生,很多人开始把自己的肖像照片贴在名片的硬纸版上送给亲戚朋友。照相馆看到这一商机,开始专门为顾客制作纸托和照片。为了宣传自己,照相馆还在纸托背面印上照相馆的名字和地址,这种裱好的名片照片慢慢地在法国流行起来。 |
|
|
|
|
|
|
|
发表于 6-5-2012 03:4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在摄影术传入中国后,咸丰年间(1851--1861),照片名片技术也登陆中国并成为照相馆中第一批正式作品。湖南进士周寿昌在其所著《思益堂集》中,描绘了他“道光丙午(1846)薄游粤东,淹留三月,耳目所及”的“奇器”之一:“画小照法”;而光绪十年(1884年)刻印的《申江名胜图说》中写道:“自西人有照相之法,而镜中取影益觉活泼如生,更不必拈粉调脂,细写名花倩影也……凡柳巷娇娃,梨园妙选,无不倩其印成小幅,贻赠所欢。”由此可见,这时的照片名片已经大规模印制了。早期在中国的摄影师中,像法国人李阁郎和广东人罗元佑都是一开始专门在上海从事照片名片的制作。 |
|
|
|
|
|
|
|
发表于 6-5-2012 03:4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西方人的照片名片有全身照,有半身照也有头像特写,而在中国,照相馆所拍摄的照片名片中,基本上是全身照。鲁迅先生在《论照相之类》所说:“只是半身像是大抵避忌的,因为像腰斩……所以他们所照的多是全身。”传统的迷信观念使中国的照片名片缺失了更加真切的近照和特写镜头,不过,这倒成了鉴别照片是西方摄影师还是中国摄影师拍摄的一个重要依据。 |
|
|
|
|
|
|
|
发表于 6-5-2012 03:4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发表于 6-5-2012 03:4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