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楼主: 多麗絲

夕夕 丽鹿 糸糸 II - 前一部的延续篇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5-11-2007 03:4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字看得多~也是时候大祭五脏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5-11-2007 05:3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421 DCnuke 的帖子

什么名堂来的?!
看起来好像好好吃……

Dcnuke,你果然有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6-11-2007 10:4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DCnuke

是提拉米苏吧?
呵呵,不过我对香草口味的冰淇淋没有特别喜好(请来球双巧克力口味加巧克力chips的)。

呵呵,Bella Italia的提拉米苏在我脑海里盘旋ing。
死鬼DCnuke,挑起我对它的欲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6-11-2007 10:5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ktin_268

我看电影,我承认,除了故事是否有力,我也注重娱乐。
虽然我不爱看无厘头的、纯感官的电影,但是娱乐因素也很重要。
我朋友说,我都被美国电影文化侵蚀了。

妮可洁曼在这部戏中传送的讯息还不错。
喜欢那东方小孩给人不寒而栗的脸孔,虽然还未能触动到内心,但是却也算是把要表达的作出来。
妮可的小孩很好看,可惜戏中坚强的化身 - 男人,却是轻易的就被同化的一群。

好不好看?我觉得剧本还可以,但是戏本身就平平。
感觉上啊,看书会好看很多。

安安~


回复 yuenxi

图片不需要米。
他很细心倒是真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6-11-2007 11:1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呵

昨天看了天下無賊。
一開始,沒有耐心。想関掉電視。
一直到了傻根說出了一些很簡單的話的時候,我才被吸引住。

的確,本來就應該簡單的世界,爲什麽大家要把它複雜化?

純樸,是最好的事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8-11-2007 11:2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人生,很有趣。
从简入繁,在由繁返简。
从什么都不懂,到什么都要知道,再由很多很多的包袱,一个个卸去回归轻便。
我总觉得,这整个过程,是必经的路。
就是因为要体验过了才会明白什么该拿什么该放。

2007年11月28日。

我很快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楼主| 发表于 28-11-2007 03:3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转贴:学佛修行却堕冥府

我对阅读的想法是:读文字,细嚼意思,自行分析,归类吸收。
换句话说:所有的智慧,不来自于直接吞食,而在于自己消化。
下面有篇文章,张贴的人也是转贴,有人看了看见自省,有人看了觉得误导。
你看了呢?请好好思考再说。
========== + + + ==========

    有一对夫妻,在生时常礼敬佛菩萨、常布施、参加法会、听弘法、皈依三宝、逢人称赞学佛很好,有大福报,可以往生净土。这对夫妻认为这一生就算没有开悟,也应该可以往生净土。而且,他们认为绝对不会下地狱。就算要下地狱,也是那些没学佛而造杀业的众生先下去才对,实在轮不到他们。所以,在生时间信如此,于是心想这样就很好了,一生蛮平顺,也没有什么烦恼,没什么不顺,事事心想事成,因此心里更放心。有这么好的福报,学佛真的很好。

    万万没想到,先生晚年时生了痛苦不堪的大病,半身不遂,一切行动都要太太帮忙,生活的大小是都要太太打理。刚开始夫妻都相信伟大慈悲的佛菩萨一定会保佑他们,病一定会好转,先生会康复。但是日子一天天过去,先生的病也没有起色,有一天太太终于心生怀疑,心想:我这样信佛,尤其自从先生生病以来,我拜佛更虔诚,这一辈子也这么相信佛菩萨,也常做布施,难道佛菩萨不知道我的祈求吗?怎么没让我的先生好起来?

    不久后,夫妻双双过世,而且并没有如他们预期的往生净土,相反的,被“抓”到戒备森严的阎罗殿。

    夫妻见到阎罗王,一时转不过来,心中纳闷:我们应该到净土才对的啊!怎么来到这里了?

    也不等阎罗王开口,他们便迫不及待地说:“我们是学佛人,平时念佛,我们应该到净土才对,怎么会到这里来?是不是抓错人了?”

    阎罗王相当尊重修行人,世间修行有成的修行人,阎罗王都知道。平常来到这里的人,很少替自己会念佛,今天有人以来便开口说自己念佛,为了慎重起见,再查了一次。等查完了之后,阎罗王气定神闲地回答道:“没有抓错人,你们确实要带到这里来。”

    先生不解,问道:“我在生时,也礼佛、也布施、也皈依三宝、逢人也称学佛好,难道没有功德吗?为什么会被抓来这里?”

    阎罗王回说:“你虽然学佛,但是心态是求福报,所以功德很少。”

    先生接着说:“我也常布施啊!”

    阎罗王道:“虽然你有布施,但是布施的福报在你活着的时候也用完了。”

    先生又补充:“我也皈依了某某大师了啊!”

    阎罗王说:“虽然你有皈依,但是因为你不精进修行,所以因果和业障跟玫瑰以前差不多,可能不知不觉中还多造了些。”

    先生再说:“我吃素不杀生!”

    阎罗王回答:“虽然你吃素不杀生,但是因为你不明而乱批评,骂人,造了许多口业,这些口业,比一般人还多了很多。”

    先生又说:“我也皈依某道场了!”

    阎罗王说:“虽然你经常到这个道场,但是你的行为并没有改进多少,也不是真正在修行。那个道场的其他修行者,有的开悟,有的证果,有的往生净土。”阎罗王把得道者的名字和成就,一一说给他们听。念了半天,就是没有他们的名字,倒是有几个平常看起来修得不怎么样却往生了净土,那些自认为修得很好的人,却没听到。

    阎罗王接着说:“你们的福报,就是你们生前生活平顺、心想事成、求子得子、求长寿得长寿、求健康得健康。不过,你们在生前就用完了,所以晚年你生了大病,就是你自己该受的因果成熟所致。”

    先生不解,问道:“不是还有一些修得很好的人?怎么也没听到呢?”

    阎罗王答:“虽然他们修得不错,但是心生骄傲,开始批评其他修行人,被魔所摄走入魔道而不自知。言行违背佛法,自然也是要到我这里来报道。”

    先生又问:“我太太为什么也被除名?为什么也被带到这里?”

    阎罗王说:“各人因果各人了。你太太虽然生前也布施造福,但却非真心修行。况且,她还有个错误观念,认为先生代表修行便可,只要先生修行有成,她也可以连带得道升天。知道修行但未认真修行,她个人的因果还是他自己要了才行。这么一个错误观念,让她这一生算是白走一趟了。”阎罗王接着说:“她在你生病的时候,因为求菩萨保佑但你生并没有起色,她怀疑菩萨怎么没让你好起来而懈怠礼佛。”

    先生最后叹气道:“那我们会有什么下场呢?”

    阎罗王说:“你下辈子转为一个穷人,一生皆穷困,但是也容易刺激你精进修行,不要像这辈子不精进。你太太下辈子转为富人所养的猫,因为她的痴业使然但她还有一些福报可享,享完以后再入轮回。接着会去哪里,那还得看她的造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8-11-2007 08:2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尊严。
每一个人对自己的生命,都有一份执著在。
有些人放在事业上,有些人注重金钱,有些人仅仅的维护面子,而有些人则在这所有种种当中周旋,然后停留在一个没有自我的空白上。
是的,有些人连尊严都没有。
因为他把所有的重点都放在其他东西上。
不是不看重自己,而是在很多很多的事情底下,他明白:只有搁下所谓的执著,才能看见其他。

当在经历一切不顺利的这个时候,我摊开掌心,在那一丁点的面积上,来来回回的算着仅有的点点。
我在跟自己说:“没关系,别看没有的,看看拥有的,这样会感觉到富足些。”
抽屉里存着一份鞭策我的力量。
我在执著什么?
没什么,只是很一厢情愿的跟自己说:“我还可以凭着仅有的力量,即使辛苦也依然坚持。”

人到三十,一事无成。
是我不努力?
天晓得。
我没有给自己留下什么。
但是至少我可以抬起头来说一声:“我没有浪费生命。”

因为我的每一个脚印,都刻印在心坎里。
我没有辜负生命。
我没有放弃生命。

包容所有的不完整,只因我也是一个残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28-11-2007 09:4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朝未知迈进,尤其在一个战战兢兢的紧张时期,是一个精神折磨。
因为袋子里没有后退的筹码,如果站着,形同等死,向前还有机会 - 也许是赢,也许是输。
孓然一身,也不是了无牵挂。
至少还是希望可以成就什么,让养育自己的两老可以过得好一点。

每每想到这里,我就忍不住难过。

我的曙光,在多远的前面?
我就这样蹭着蹭着,拖得到么?

我看BEOWULF,有段戏(对白)触动到我的:
BEOWULF的伙伴WIGLAF在暴风雨的海上,问站在船头的BEOWULF是否看见陆地。

BEOWULF回说没有。
WIGLAF说道这么大的风暴,看不见星星,是注定要死在海上了。
BEOWULF说这大海不会吞噬他,因为大海就像他的母亲。
WIGLAF回头向14名划手喊道:“你们想死吗?你们想死吗?你们若不想死就用力地往前划。”

我边打字边苦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8-11-2007 10:0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429 多麗絲 的帖子

呵呵

昨天早上,收到银行的电话
资金不足,要在10点前进一笔数目
二话不说,我看手上的资金
嗯。足够。

准备好了的时候,收到父亲外坡的电话
银行有打电话来么?有。
我这里有。等下就去。
我这里解决了。刚进银行了。

那时,我心里想。。
这一次的资金,只是刚刚好。

要更努力了。

过后,我再想。
如果要更大的帮忙,我也会尽力。

小小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9-11-2007 09:5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我一直分不清怎样为之积极如何分辨急性。
燃眉之捷了,除了积极面对以外,是不是更要急着寻找应急的办法?
假如一口井已经枯竭了,究竟是应该怎样才能不渴死?
我是很积极的看待明天,很努力的为将来铺路。
但是如果今天都过不了,还能期待看见下一个太阳的升起么?
按部就班是肯定的,拥抱希望也是必要的,远见是不可或缺的,应对突变的能力也不可以没有的,不对吗?
========== + + + ==========

回复 ktin_268

努力是绝对的。
我也在努力着。

谢谢你的分享、鼓励。
这里(心),收到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9-11-2007 06:2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给自己一点鼓励,也给来楼里走走的朋友一点加油。


转贴:

    生命是一种学习,任何人在学习的过程中不免遇到困难和迷惑。给人一句好话,让人生命奋起飞扬,何乐不为呢?

    所以,人要常说:
                   (1)给人欢喜的话
                   (2)给人鼓励的话
                   (3)给人肯定的话
                   (4)给人赞叹的话

    多说好话,少说坏话。

    不经意的一句话轻浮话,有时会自毁前程,而一句关怀别人的话,却能让沮丧的人有生存下去的勇气。因此,人要经常检点自己的口舌,以免破坏了好因好缘。

(一)是我的福气
          鹃鹃原本在美国工作,公司给她的待遇很好,再加上单身,生活过得很逍遥。前一阵子他住在台湾的母亲罹患脑瘤,开刀后复原很慢,鹃鹃立刻请调回台,找了间公寓,把母亲接到身边就近照顾。鹃鹃不是家中的独生女,上有大姐下有弟弟,但是只有她放弃原本的生活,承担服侍母亲的责任。她大姐偶尔给她一笔钱,当作是孝亲费,此外很少露面,更别谈关心自己母亲的现况,好像出点钱就可以心安理得地把母亲推给弟弟。

        我们这些鹃鹃的朋友看不过去,纷纷提醒她要找大姐和弟弟谈清楚母亲的事。鹃鹃保持她一贯的优雅从容,静静地说:“照顾妈妈是我的福气。”原本为她打抱不平的我们,听了这句话,顿时沉默起来。难怪从来不曾听她抱怨,自认有“福气”的人,怎么会向人诉苦呢?她总是耐着性子寻找适合母亲的饮食配方和复健机构,珍惜与母亲相处的时光,鹃鹃忙着张罗都来不及了,哪还有闲功夫喊累叫烦呢!在鹃鹃的悉心打点下,病情不大乐观的母亲,身体敬一天天好起来。母亲想要康复的意愿也启动了,甚至会离开卧房到屋外走走。原本令人觉得沉重的担子,因为鹃鹃懂得惜福,居然化作丰盛的礼物。

        现在,鹃鹃成了大家的强心剂,每当我们遇到困难或者受了委屈,习惯性的退缩、放弃、抱怨或者指责别人时,总会想起她的话。在我们这一群朋友中,看是流行一种句型:“能多做一点是我的福气。”

        “孩子不听话,耐着性子引导他是我的福气”,“挤公车没位子坐是我的福气”。

        说这些话的时候,我们多少带着点自我解嘲的意味,有时也是开玩笑。但在不知不觉中,我们看待周遭人事物的态度有了明显变化,原来好福气也是会传染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9-11-2007 06:2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二)壹句話

    人生的成敗,常常因為一個人、一件事,甚至一句話而有決定性的影響。尤其對人有用的一句話,勝過千言萬語。

    古今中外有很多人因為別人的一句話而深受感動,甚至豁然開朗;由於「一句話」而改變一生的事例,更是多不勝數。美國著名的教育家和演講口才藝術家卡內基,小時候是一個非常調皮的小男孩。

    他九歲的時候,父親將繼母娶進門。他父親向新婚妻子介紹卡內基時,如是說:「希望你注意這個全郡最壞的男孩,他實在令我頭痛,說不定明天早晨他還會拿石頭砸你,或做出什麼壞事呢!」出乎卡內基預料的是,繼母微笑地走到他面前,托著他的頭,注視著他。接著告訴丈夫:「你錯了,他不是全郡最壞的男孩,而是最聰明,只是還沒找到發洩熱忱地方的男孩。」此話一出,卡內基的眼淚不聽使喚地滾滾而下。

    就因為這一句話,建立了卡內基和繼母之間深厚的感情;也因為這一句話,成就了他立志向上的動力;更因為這一句話,讓他日後幫助千千萬萬的人一同步上了成功之路。

    「一句話」很容易說,但重要的是要能讓對方受用。


    失落著的生命再造,不一定要靠能言善道的人來開導,有時僅僅是一句看起來普通的話,就能為對方帶來力量。




(三)原來你也很富有

    有一位青年,老是埋怨自己時運不濟,發不了財,終日愁眉不展。這一天,走過來一個鬚髮皆白的老人,問:「年輕人,為什麼不快樂?」「我不明白,為什麼我總是這麼窮。」「窮?你很富有嘛!」老人由衷地說。

    「這從何說起?」年輕人不解。

    老人反問道:「假如現在斬掉你一個手指頭,給你1千元,你幹不幹?」

    「不幹。」年輕人回答。

    「假如砍掉你一隻手,給你1萬元,你幹不幹?」

    「不幹。」

    「假如使你雙眼都瞎掉,給你10萬元,你幹不幹?」

    「不幹。」

    「假如讓你馬上變成80歲的老人,給你100萬,你幹不幹?」

    「不幹。」

    「假如讓你馬上死掉,給你1000萬,你幹不幹?」

    「不幹。」

    「這就對了,你已經擁有超過1000萬的財富,為什麼還哀歎己貧窮呢?」

    老人笑吟吟地問道。

    青年愕然無言,突然什麼都明白了。


[ 本帖最后由 多麗絲 于 29-11-2007 06:25 P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9-11-2007 09:5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很多智慧,随着一个人不断的细嚼,慢慢的渗出来。

以下是一篇值得再三深思的文章。


========== + + + ==========



    四念处是一种很复杂、很不容易修的修行方法。与五停心 - 即数息、不净、慈心、界方便、因缘等五门有密切的关系。

    现在概略地介绍四念处。

    佛经上记载,在释迦牟尼佛即将入涅磐的时候,阿难强忍住悲痛,请佛就未来佛法的弘传,开示最后的遗教。

    释迦牟尼佛吩咐阿难四件事:

    其一、在日后结集佛法经典之时,每一部经的经文皆以“如是我闻”为起始,表示这是由佛陀亲口宣说,阿难亲闻。

    其二、以戒律为师。

    其三、依四念处行道。

    其四、对于犯戒而不受劝告的比丘,用默摈、不理睬他的方式,让他心生悔意,自行归善。

    由此可见,四念处是佛陀教法中很基本而重要的一个方法。

    五停心和四念处密切相关。就禅观次第言,五停心属于奢摩他,是止;四念处属于毗婆奢那,即观。五停心最主要的作用,是针对散心和乱心的人,使他们能够循着方法把心集中起来,渐渐地达到定的程度。修五停心得定以后,立即从定出来,用有漏智慧观察四念处的身、受、心、法,一直观想,进而达到发无漏慧、出三界的目的。最主要的差别,在于修五停心可以得定,但不能开悟,在定中心义无法修;必须是得定之后,从定出,已有漏慧来修四念处,从四念处发无漏慧。有定有止,再修观,从观发慧。如果不得定便修四念处,或是修五停心得定后许久,定力退失,才修四念处,都是不对的。

    什么是四念处?四念处就是身、受、心、法四种观想。

    身,就是我们的身体。
    受,就是我们的身体对外界种种接触刺激的感受。
    心,就是对于受所产生的反应、执著。
    法,就是身、受、心所产生的一切。

    就个人来说,身、受、心本身就是法,身、受、心之外没有法。除此,凡因缘所生的,皆是法。

    用这四种的观想法,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新无常、观法无我,这是为了要对治四种颠倒的错认和执著。四种颠倒即是:净 - 清净的净,乐 - 快乐的乐,常 - 永恒的常,我 - 我为中心。

    由于有这四种颠倒,所以不能出三界,所以沉沦流转在生死中。

    四种颠倒里面,根本法是“我”。因为“我”,而错认存在是常的、永恒的。永恒感从哪里来呢?从受而来。受从哪里来?从身体来,身体是物质的,心是精神的,但是精神不离物质而作用,身受心动,身心的感受加起来,就成了我。从物质界小我的身体,到禅定中有定的感受的大我,都假想以为恒常,执著以为有我。修四念处,正可以破四颠倒,出三界。

[待续]


[ 本帖最后由 多麗絲 于 29-11-2007 09:59 P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30-11-2007 05:4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续]

(一)观身不净
      观察我们的身体,用“观”的方法来观它。在一般的说法里,此处往往解释得和五停心的不净观一样。但是我认为,如果是不净观,就是尚在五停心的阶段了。所以应该不是不净观。若从《俱舍论》来看,它不是重视于身体的不净;换句话说,不是身体很脏、很臭的那个不净,而是烦恼的根源叫作不净。观“身是烦恼根”,所以不清净。

(二)观受是苦
      通常,人对于身体的诸受,误认为是乐、是清净,这种颠倒想所导致的,就是宝爱这个身体。每个人都贪爱自己的身体,谁不贪爱自己的身体呢?割舍自身的一块肉那去给狗打牙祭去?没有这样的事。观受是苦与观身不净是连带的。因观身不净,而观察到身体所带来的并不是好事,都是麻烦事、不清净的事。所谓不清净,指的是烦恼的根源,制造罪业、生死的根源。一般的人把身体当作净、把感受当作乐来看,根本没有想到它是生死的根源。

    我们为什么会喜欢这个身体的种种呢?有时肚子饿了,吃的时候,吃得很饱,很舒服;口渴了,喝水的时候,喝得好舒服;累了,上床睡一觉,睡得好舒服;热的时候,有凉风徐徐吹来,吹得好舒服;恋爱的时候,亲密地拥抱,也觉得好舒服......做舒服的事,感觉身体很可爱,于是起点倒想,一位身体是受乐的根本。痛苦的时候是有的,但不会记得住,只记得好的,所以会对身体产生执著。

    很多人不能认同佛教讲苦,他所感觉到的都是乐。但是,如果深入地分析、观照下去,就会发现:所有一切的乐,都是苦的因素,都是带来苦的原因;而苦是没有止境的,乐是非常有限的。这一生的苦,连续到未来生的苦,即便是这一生,到最后,此身还是会死亡、会败坏,结果还是苦。所以说有受皆苦,“乐”不过是一个假象。因现象的本质是无常的,无常故苦。

(三)观心无常
      心是什么?前面已提及,心是从身体的感受,而产生的反应和执著。我们的心,念念不停地跟着所有的受在变化。既然是刹那不断地改变着,这心当然是无常的。可是,一般人总认为心是永恒的。比如:男女间的山盟海誓,海可枯石可烂,我们的心永远不变......诸如之类的,此即“常心”。执著我们的心是恒常的,这种幻觉是因为不能观照到心念的变化。所以错任昨天想任何事的,是我的心;在三年前、十年前、五十年前,那个动脑筋在想的,也是我的心。身体也需变了,我的心没有变;环境变了,我的心没有变。其实,不是我的心在动,是我的念头在动。他无法想到心之所以为心,实际上,是一个念头、一个念头间的连锁、连结,不能如是观察,则会愚痴、固执地想象成是同一个人的心,在不同的时间,想着不一样的事。其实,心念刹那变异,本是无常。

(四)观法无我
      对于身、受、心、三个项目,我们如果从身观察起,身受心之间的关系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时都在交互变化。既然是能够变化的,当然不是常的,既然是可以变化的,里头有没有“我”呢?如果能够变化的是我,那在变化的过程中,究竟“我”在哪里?

    所以一切法,不管是心法或是色法,无一不是因缘和合的暂时显现。暂时显现期间,每一点每一点连缀起来,便成为一桩事。从时间上看,是一个过程。从空间上看,是一个集合体。可是,这种集合体仍然持续在变,过程也不断在变。“我”在哪里呢?哪个是我呢?身体是我吗?心是我吗?接受的“受”是我吗?通常认为,身体是我,我在接受,我在想,所以身受心通通是我。但把这些东西放在空间,时间上来看,就只是因缘的结合、因果的关系。“我”是不存在的。

    用什么来观身、受、心、法?用慧。

    在什么时候来看?在得到五停心的定以后。

    停于定,止于定时,心根本不动。若得定以后,心能够动,这不叫念头,叫慧,是很清楚的观照。

    以慧来观身、受、心、法的时候,这个慧本身有被它所观的对象。如果观一观又停掉,不能持续地一直观下去、观完成,那是代表刚刚开始用功的阶段。可是,渐渐修观,先观身,观身能够不断,再观受;观受能够不断,观心,又能不断,三种连起来观,一气不断,此即四念处观成,进入世第一位,已在得阿罗汉果、出三界前的阶段了。

    四念处的进程分成四个层次,即煖、顶、忍、世第一位,并要配合十六行,即十六特胜来修,所以观成是非常不容易的。所谓十六特胜,它的目的是要证四圣谛:知苦、断集、证灭、修道。

    四圣谛怎么修呢?就是从四念处而修。在观四念处的时候,把四胜地加进去一起观,四圣谛每一谛中有四行,四四一十六共十六行。

    观四念处得力,才知道四圣谛的苦谛究竟是什么。能够了解到苦谛的实义,才能真切地生起不退的信心,直到证四圣谛,已能每一刹那、每一刹那,都连续地、不断地、不退地观照明澈,而且就在观上面不会再离开了。

    故证四圣谛已具无漏慧,出离三界,永断生死。


摘自:法鼓山圣严法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30-11-2007 10:5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很多事情,随着年龄的转变、际遇的不同、生命的经历,人的看法也就慢慢的不同了。
很多年以前,我一直找不到跟母亲相处的方式,每每稍微靠近,就要因为固执而争吵,然后距离又拉远了。
我一直都以为这辈子都不可能跟母亲好一点了。
我也一直都以为我跟我爸是绝对的好朋友。

但是事情就是不会按照我们所以为的方式发生。

现在的情况是,跟妈的感情可以调到频道了,而跟爸却越来越远。

我虽然感觉距离远了,但我还是希望可以把心底的话对他说。

原来,人与人相处不外多一点体谅。

我妈说,我爸最疼我了。
我知道的。
只是,卡在疼和爱之间的那个脾气,伤害了感情。

这首歌,给我很深的感触。
想叫我爸听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1-12-2007 04:3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yuenxi 于 25-11-2007 05:37 PM 发表
什么名堂来的?!
看起来好像好好吃……

Dcnuke,你果然有米


原帖由 多麗絲 于 26-11-2007 10:43 AM 发表
回复 DCnuke

是提拉米苏吧?
呵呵,不过我对香草口味的冰淇淋没有特别喜好(请来球双巧克力口味加巧克力chips的)。

呵呵,Bella Italia的提拉米苏在我脑海里盘旋ing。
死鬼DCnuke,挑起我对它的欲念!


这和有米没有关联

因为是人家请客....   名堂就忘记了...对英文字母不敏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12-2007 11:4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个星期的忙碌,来到了周末,虽然还是得为下周的工作开始准备,但是趁着夜晚的灯光闪烁,躲到山上去吹风、呼吸,发现这是一个很好的短暂休息。在凉风中听树叶沙沙轻唱,配合着轻抚的凉风,闭上眼睛,享受片刻的宁静。

在闹市中可以感觉远离尘嚣真的很不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4-12-2007 12:3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转贴

December 3, 2007

Turn To Yourself
You Are The One You Are Waiting For

We spend a lot of our lives looking for role models, mentors, teachers, and gurus to guide us on our path. There is nothing wrong with this and, in fact, finding the right person at the right time can really help. However, it is important to realize that in the absence of such a figure, we can very safely rely upon ourselves. We carry within us everything we need to know to make progress on our paths to self-realization. The outer world serves as a mirror. Or to use another metaphor, our inner world has a magnetic force that draws to us what we need to evolve to the next level. All we need to do to see that we already have everything we need is to let go of our belief that we need to seek in order to find.

The path of the spirit is often defined as a journey with a goal such as the fabled pot of gold at the end of the rainbow. In this metaphor, a person begins a search for something they want but do not have and then they find it, and there is a happy ending. However, most of us know that getting what we want only makes us happy for a moment, and then the happiness passes until a new object of desire presents itself. Joy is a permanent aspect of our inner selves and is not separate from us at any point. We do not have to travel to find it or imagine that it resides only in the body of another. In fact, what the best teachers will do is point out that this very precious elixir is something we already possess.

So when we find ourselves on our path, not knowing which way to turn and wishing for guidance, we can turn to ourselves. We may not know the right answer rationally or intellectually, but if we simply ask, let go, and wait patiently, an answer will come. The more we practice this and trust this process, the less we will look outside ourselves for teachers and guides for we will have successfully become our own.

翻译:
    我们花费了生命中不少的时间寻找学习榜样、辅导、老师等等来引导我们的方向。

    这么做一点都没有错。

    事实上,在对的时间寻找对的人是非常有效的。然而,我们必须要明白:当这么一个找寻他人作为引鉴的情况并不存在的时候,我们其实可以小心的靠自己来达到相同的目的。换句话说,我们每一个人都带着迈向自我醒觉所需要知道的一切。这个世界就像一面镜子。或者说,我们的内心有一股磁力,吸引着我们所需要的元素来帮助我们提升到另一个层次。我们要怎样看到我们已经拥有我们所需要的所有外来引导呢?很简单,就是透过不固执地认为我们必须要不断地去寻找外来助力。

    灵魂/精神的道路,就像一个寻找彩虹尽处的黄金的旅途。在这个过程当中,一个人开始了寻找他所没有却想要的东西,然后他因为找着了而快乐。然而,大多数人都知道,得到我们所想要的只能维持短暂的快乐,而且那快乐只会持续到下一个新的欲求出现以前。愉悦是一种属于久远性的。它是我们内心的反映,更甚的是它不像前面的快乐一样会脱离我们。我们不需要去到很远以寻找它或者假想它存在于他人的身上。事实上,一个好的老师会做的事情是激活我们身上的良好因子并让我们知道,我们便是这些珍贵的东西的持有人。

    所以,当我们发现自己正处于一个未知的道路上而极需要一个指引时,我们可以往内寻找。我们未必可以理智性地找到对的答案,但如果我们肯问,并愿意放手然后耐心的等待,那么答案便会出现。

    当我们不断的尝试并相信这个方式,我们将能够一步步减少向外寻找寻找而慢慢的调转到成为自己的老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4-12-2007 12:4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DCnuke

有人请客,真好
我也想要。
你几时要请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1-9-2025 01:22 AM , Processed in 8.374070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