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智慧,随着一个人不断的细嚼,慢慢的渗出来。
以下是一篇值得再三深思的文章。
========== + + + ==========
四念处是一种很复杂、很不容易修的修行方法。与五停心 - 即数息、不净、慈心、界方便、因缘等五门有密切的关系。
现在概略地介绍四念处。
佛经上记载,在释迦牟尼佛即将入涅磐的时候,阿难强忍住悲痛,请佛就未来佛法的弘传,开示最后的遗教。
释迦牟尼佛吩咐阿难四件事:
其一、在日后结集佛法经典之时,每一部经的经文皆以“如是我闻”为起始,表示这是由佛陀亲口宣说,阿难亲闻。
其二、以戒律为师。
其三、依四念处行道。
其四、对于犯戒而不受劝告的比丘,用默摈、不理睬他的方式,让他心生悔意,自行归善。
由此可见,四念处是佛陀教法中很基本而重要的一个方法。
五停心和四念处密切相关。就禅观次第言,五停心属于奢摩他,是止;四念处属于毗婆奢那,即观。五停心最主要的作用,是针对散心和乱心的人,使他们能够循着方法把心集中起来,渐渐地达到定的程度。修五停心得定以后,立即从定出来,用有漏智慧观察四念处的身、受、心、法,一直观想,进而达到发无漏慧、出三界的目的。最主要的差别,在于修五停心可以得定,但不能开悟,在定中心义无法修;必须是得定之后,从定出,已有漏慧来修四念处,从四念处发无漏慧。有定有止,再修观,从观发慧。如果不得定便修四念处,或是修五停心得定后许久,定力退失,才修四念处,都是不对的。
什么是四念处?四念处就是身、受、心、法四种观想。
身,就是我们的身体。
受,就是我们的身体对外界种种接触刺激的感受。
心,就是对于受所产生的反应、执著。
法,就是身、受、心所产生的一切。
就个人来说,身、受、心本身就是法,身、受、心之外没有法。除此,凡因缘所生的,皆是法。
用这四种的观想法,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新无常、观法无我,这是为了要对治四种颠倒的错认和执著。四种颠倒即是:净 - 清净的净,乐 - 快乐的乐,常 - 永恒的常,我 - 我为中心。
由于有这四种颠倒,所以不能出三界,所以沉沦流转在生死中。
四种颠倒里面,根本法是“我”。因为“我”,而错认存在是常的、永恒的。永恒感从哪里来呢?从受而来。受从哪里来?从身体来,身体是物质的,心是精神的,但是精神不离物质而作用,身受心动,身心的感受加起来,就成了我。从物质界小我的身体,到禅定中有定的感受的大我,都假想以为恒常,执著以为有我。修四念处,正可以破四颠倒,出三界。
[待续]
[ 本帖最后由 多麗絲 于 29-11-2007 09:59 PM 编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