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由 孟鞋仔 于 14-3-2008 01:22 AM 发表 ![](http://chinese3.cari.com.my/myforum/images/common/back.gif)
其实高居丽史蛮强大的,隋炀帝多次东征都失败了。
就连唐太宗都没能完全征服他们,直到薛仁贵和李勋领军才完全征服高距离。
不过也有学者指出高居丽并非古朝鲜的高丽,是中国一个东北部族的国家。
他们指出这 ...
高句丽本来就不是朝鲜的,它在吉林境内,跟满族这些族祖先都是同源的.而韩国人的祖先是三韩,在今天韩国这地方,高句丽与三韩之间还隔了个汉四郡了(今天的朝鲜和韩国汉江以北,都是汉朝领土),那时高句丽本身也是汉朝辖下的一个边陲部族小王国.
后来西晋时期八王之乱,五胡乱华,中国大乱,高名丽趁机占领中国边郡,包括汉四郡和辽东郡一部分地区,而辽东地区是晋太守鲜卑慕容氏手中,他们建立了燕国(就是天龙八部里慕容复念念不忘要复的那个燕国),为进军中原,除掉背后的威胁,于是三次进攻高句丽,掳其人民,焚其都城,不但国王妻女被掳,国王死去的父亲都被从坟墓里挖出来烧掉,高句丽受此重击,便远迁到新占领的汉四郡,以平壤为都,避开辽东慕容氏的锋芒,并向晋与中原政权称臣,同时将扩张方向转向朝鲜半岛南部,这才与韩国人的祖先三韩发生关系.
三韩是马韩,辰韩,弁韩三大部落联盟,马韩发展为百济王国,辰韩发展为新罗王国,弁韩则是与日本大和政权联盟的伽耶联盟.起初他们臣服于高句丽,后来发展成王国之后则与高句丽互相征战.而在中原方面,燕国进军中原,将重心转向中原,但在争霸过程中被氐族建立的前秦击败,但前秦皇帝苻坚在统一中国北方后骄傲自满,不顾王猛的遗言与苻融的劝告,执意攻晋,在淝水之战后大败于东晋,燕重新复国,但分裂成西燕,南燕,北燕数国,势力大衰,而在燕国旧地辽东河北的后燕,刚复兴不久又遭遇新兴的拓跋氏魏国,在交战中失败,不久慕容垂死去,其子争位,遭魏国进攻,河北之地尽失,而汉族将领冯跋在辽东建立后燕,但不久在魏军的进攻中覆灭,而大臣多逃往高句丽,受其礼遇.
拓跋氏北魏重新统一了中国北方,中国历史进入了南北朝.而拓跋氏将重心放在与南朝的争战上.从燕国进攻中原,到北魏的建立和分裂,这几百年中高句丽一方面采取对南北朝称臣避免大的冲突,一方面又一直缓慢但坚定的蚕食辽东领土,而中原的各个短命王朝此起彼伏,根本无人能够注意到边疆,这种情况一直到隋统一中国才结束.隋唐两朝都以复中华之土为己任,因此均向高句丽发动进攻.
但隋的失败...败在隋炀帝的好大喜功,根本不顾后勤事实和多年征战的疲劳,导致了士兵在寒冬中士气低落,多被冻死,而高句丽则避免与隋军主力决战,采用游击战术疲劳隋军,结果导致隋军三次攻下高句丽,却三次无功而返,事实上第三次攻入平壤,高句丽国王也被抓获,已经行将毁灭时,却传来了杨玄感叛乱的消息,中原再次陷入战火,隋军不得不回撤平叛,高句丽死里逃生.
至唐时,唐太宗避免了隋炀帝的后勤灾难,而是以边防军队不断袭扰疲劳高句丽,但晚年时自满,亲征高句丽,在渡过鸭绿江之后重新遭遇到了隋军碰到过的寒冬,后勤不足,只好撤退,在高宗朝时,新罗遭到高句丽百济的进攻向唐求救,唐军分两路,一路从山东渡海直接攻打百济(今韩国西半部地区),并击败其援军日本,征服百济后设太守管理,而北面攻打高句丽,灭其国置其地派官员管理.
而由于新征服之地,多有叛逆,同时作为给盟友新罗的嘉奖,百济被赠与新罗,在高宗死后,武后擅政,朝廷一片混乱,新罗趁机煽动高句丽人起事,武后为避麻烦,将高句丽人迁往中原,而直接将叛乱地区送与新罗,与是唐与新罗以大同江为界(穿越平壤的那条江).一直持续到唐灭亡.唐中后期,辽东为靺鞨族(女真,满族祖先)建渤海国,沿唐界,渤海国亡于辽,辽亡于金,金亡于元,这些朝代中国与新罗及后来的高丽边界线都没变.但到明朝时,李成桂叛变建立朝鲜,倒向明朝,向朱元璋乞求朝鲜半岛北部和辽东,遭朱元璋下旨斥责,但作为对盟友的嘉奖,默许了其对朝鲜半岛北部地区的经营,朝鲜王国于是沿边界建立堡坞体系,一步步向前扩张,将生活在当地的女真族驱逐,女真族向明朝申斥,明朝下旨责怪朝鲜,但朝鲜一面恭敬的对明朝唯唯唯诺诺,一面却依旧扩张不变,女真族被迫迁向鸭绿江以西,离开其祖先生活了几千年的土地,也正式形成了今天的中朝边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