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奥地利之行 --- 我见、我闻、我感 (最新:音乐圣堂维也纳)
[复制链接]
|
|
![](static/image/common/ico_lz.png)
楼主 |
发表于 30-5-2007 04:5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独自徜徉,自在飞扬~
到了今天,即使从欧洲回来了一段时间了,我还是很记得,抵达奥地利的第一天,我一个人,走在Tulln的街上,那第一次,印象深刻。
话说抵达后的当天,早上有人带我们大略逛了逛市区,又在刺骨的寒风中漫步于多瑙河畔,然后中午我们回到酒店各自休息。从中午2个小时的补眠醒来后,我整个人精神奕奕,对于窗外的一切,都抱着强烈的好奇心。
二话不说,我穿上一切该穿的御寒衣物,还围了Mars的围巾,然后提着我的包包和相机,要展开我独自一个人的探险。
![](http://bp1.blogger.com/_N8AyZhtKvQU/Rh-Qc_OpQPI/AAAAAAAAAH0/TWzTIbhEuvE/s320/tulln_street_sunday.jpg)
我无法形容那种雀跃的心情。呵。
走出酒店,我又把自己往那个还很新奇的巨型冰箱里抛去。虽然有了早上的市区河畔简介,但我其实还是不认得路的。尽管如此,这却丝毫没有给我带来任何困扰或担忧什么的,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我当时似乎对自己的探险功力相当有信心。
于是我一路雀跃地在Tulln的小街小巷中蹿游。礼拜天的Tulln很恬静,偶尔看到车子驶过,看见老夫妇漫步而过。整个地方给人一种毫无压力的感觉。
我凭着早上的一点印象,四处走动、拍照。最后我进了一家Pizza店,要填饱一下肚子嘛。
那是我第一次,一个人,走进奥地利的餐厅里。我可以感觉到,当我推门进去时,有好几双眼睛往我身上打量了很久。但我还是冲着不懂哪里来的胆量,一副漫不经心地坐下。
然后店员热情地递给我一份menu,接着马上说了一串德语。对,我听不懂她说什么,哈哈。可是真的不知道为什么,我一点儿都不觉得紧张,哈哈哈。虽然她那么快就说话让我有点始料不及(我以为我可以慢慢看menu,再用手指点菜就好,那就不必担心不会德语嘛),但我还是出其不意地处变不惊。我忘记了我说什么,但我记得她明白我的意思,明白我听不懂德语,哈哈。很好,没关系,我就是不懂,反正他们单看我的样子就知道我不是本地人,所以我也不用装什么啦。
那个店员知道我大概要花一点时间决定要吃什么,就很自动地离开,留下我自己。接着那本menu,very interesting,全部都是in german。哈哈。Never mind...我决定要Hawaiian Pizza,错不了的,这种Pizza在我们新马到处也可以找到,反正看到Hawaii就知道是那个有黄梨的,绝对不会相差到哪里去。拿定主意要吃Hawaiian Pizza之后,我还要选我的饮料。
翻到饮料的那几页(不要问我怎么知道哪几页是饮料,哈哈),我看来看去,决定了要喝啤酒(也不要问我干吗吃Pizza要喝啤酒,哈哈)。而要喝什么啤酒呢,我又决定了要喝Pils(是我所认得的牌子,Mars从德国回来时,也带了一瓶Pils回来)。然后我看到了两个我能明白的字眼,"klein","gross"。。。嘿,意思是“小”和“大”,哈哈,价钱有不同哦。
拿定主意之后,我招来了店员,用手指,告诉她我要什么,她一边说了一些德语,我不知道她在说什么,但我可以确定她不是在问我问题,因此我也不必担心要怎么回答。我猜想她不过是在喃喃地repeat着我要什么而已。
过后不久,我的小啤酒就端来了。我一边品尝着我的啤酒,一边看周围的环境。右手边有一桌子的人,左手边又有一个小伙子,店里更后面应该还有更多人,他们的声音很大。而我虽然看起来很不同,但大家并没有太在意我的存在。
Pizza上来之后我吓到一下,怎么那么大个哦?不是klein了吗?Anyway,我还是不要question比较好,免得造成更多的麻烦(想到我们语言不通,哈哈)。于是我就开始要吃起我的Pizza来。这Pizza感觉真的跟我们这里Pizza Hut卖的不同。
然后我看到隔壁那个小伙子的pizza也来了,他的也是那么大一个的哦。看来不是我叫错了,是他们本来就那么大的。呵呵。
我就那样心情自在地品尝着我的食物。虽然食物的份量那么大让我觉得有点麻烦,但还不至于破坏整个探险的气氛,呵呵。
我一边吃着巨型pizza,一边担心一餐吃那么多会给体重带来多少压力,哈哈。吃到60%的时候,饱的感觉已经充斥着我整个脑。我开始犹豫要不要半途而废,只是不知道如果不把食物吃完会不会不礼貌。我望着我的pizza,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继续吃。旁边的那个小伙子这时已经吃完要买单了,哇塞,他看起来那么瘦却可以吃那么多。
吃剩1/8片的时候,我还是弃权了。我想如果我把自己撑得太饱不太好吧,还是适可而止。于是我就也买单了。老板大概知道我听不懂德语,特别把价钱写在一张小纸上。总共吃了EUR7.40。
左图是klein Pils,小的啤酒都是0.33L的;
右图是那巨型的Hawaiian Pizza
接着我穿回我的大衣,推开餐厅门,又走出去冷冷的街道上。多悠游啊,在一个没有人认识我的小镇里,体验着无数的第一次,有一种醉醉的感觉,这醉不来自那杯小小的啤酒,而是满心欢喜的那种陶醉。
后来我就在这个小镇胡乱走着,慢慢开始认得哪个方向是哪个方向。我走回到河边,这时没有早上那么大风了,也看到不少人出来消磨周末午后时光。
我照了不少照片,大力大力呼吸着多瑙河畔寒寒的空气。感觉全身的细胞都跳跃着兴奋,一点也不觉得累~
直到后来,我的奥地利朋友打电话来,我必须见她,才结束了我第一天独自徜徉在欧洲土地上的体验。
人总是那样,对第一次的经验觉得格外深刻。以后也许体验到更多更好的事物,但第一次的经验总是那么让人回味无穷,也那么难以忘怀~
Venus |
|
|
|
|
|
|
|
![](static/image/common/ico_lz.png)
楼主 |
发表于 31-5-2007 11:2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传统奥地利晚餐 at the Heuriger
Heuriger是什么意思呢?看起来一点也不像是英文字。对,是德文,发音是Hoi-ri-nger(差不多是这样啦,哈哈)。
Heuriger是一种传统奥地利酒庄(我不知道这样说贴切吗,呵呵)。Heuriger这个字其实是源自Heuer,而Heuer的意思是“今年”。Heuriger的主人自己酿酒,店里卖的酒都是那一年刚酿制好的酒(所以Heuriger所指的“今年”就是今年的酒),除了酒以外,店里还卖很多奥地利的传统食物。
![](http://bp0.blogger.com/_N8AyZhtKvQU/Rh-YlvOpQSI/AAAAAAAAAIM/St3xL3pItC8/s320/heuriger.jpg)
这样的“餐厅”在奥地利非常普遍,很多人都喜欢到Heuriger去用餐,喝酒。
而我们很幸运地,在抵奥的第一天晚上,就能到这样的典型奥地利酒庄吃晚餐。我在去奥地利以前在新加坡认识了一个相当熟络的奥地利女生。抵步后的那天下午,就接到她的电话。然后我们漫步于多瑙河畔,离开了市区,在Tulln边聊天,边用双脚整整走了2个多小时。
接着,晚上,她的父母,特别热情,带我们到了离Tulln市区不远的一个小村庄的Heuriger去用餐。那个村庄叫做Klein Staasdorf,而那家Heuriger叫做Mayerhofer(酒庄以主人的名字命名)。
那家Heuriger的外型不会很壮观,只是一家一层楼的平房。推门进去,发现里面很温暖,不单是温度比外面高许多,而且也蛮人声鼎沸的。餐厅里的布置不会很华丽,就是普普通通的木色桌椅,一排排的,墙壁上有许多可以挂大衣的钩子。那么多的人在这样一间很家庭式的餐厅里吃饭,自然能酝酿出了一种暖暖的感觉,至少我是这样感觉到的。
朋友的父母点了很多传统的奥地利晚餐食物。正宗的奥地利晚餐都是cold food,就是不需要开火煮的。餐桌上摆很多不同的ham,cheese,一些腌制好的咸咸或酸酸的菜什么的。主食则是各种不同类型的面包。乍看之下,这样的晚餐跟早餐似乎大同小异哦。呵呵,对于我们来说,晚餐吃得跟早餐一样有点奇怪,但他们就是这样的。当然,晚餐的分量是比较多,可选择的食物也比较多样化。
可能我对饮食的包容性比较大,呵呵,所以我吃得没什么难受啦。虽然那些有点酸的腌菜不是很适合我们的胃口,但其余的东西如ham,cheese我还是吃得蛮享受的,呵呵。
除了食物之外,酒是免不了要喝的了。我当晚就喝了大概两杯不同的白酒。在奥地利,白酒似乎比红酒来的有名。
可惜当晚在那里没把食物、葡萄酒和Heuriger拍下来,不然也好给别人辨认一下我到底吃了什么我现在也记不起来的东西了,呵呵。
我们就那样在Heuriger里吃东西,聊天,喝酒。。。
饮饱吃醉之后,穿上大衣,大伙推门出去,这时我们左手边可以看到整个Tulln的夜景。这个夜景不是像香港新加坡那种高楼大厦、霓虹灯闪烁的夜景,而是那种漫天漫地都是一片黑,也分不出哪里是天空哪里是土地,远远出现一些灯光,一些街灯,看到一些蜿蜒的马路,忽高忽低的灯火,镶嵌在奥地利的土地上。。。
Venus
注: 关于这家Heuriger Mayerhofer的地址电话和营业时间,可以参考这里和这里。
由于没有拍完heuriger的照片,因此上面的图片是取自http://www.die-fotoschule.de/wien-heurig.htm。 |
|
|
|
|
|
|
|
发表于 31-5-2007 11:4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写得好
我顶!
真希望哪天我有钱也到多瑙河走走。。。 |
|
|
|
|
|
|
|
![](static/image/common/ico_lz.png)
楼主 |
发表于 31-5-2007 01:4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给上面所有给予鼓励的朋友们(尤其是迷你绵羊 ):
谢谢鼓励!会继续加油的!
![](static/image/smiley/default/loveliness.gif) |
|
|
|
|
|
|
|
![](static/image/common/ico_lz.png)
楼主 |
发表于 1-6-2007 09:3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零度C的晚上
那是我抵达奥地利的第一天晚上,就在我们从暖暖的Heuriger吃完晚餐出来后,我体验了第一次零度C的温度。
我无法确切形容那种感受。但可以肯定的是,真的非常冷啊。在Heuriger里喝的那些wine似乎没有什么帮助,一踏出店门,就觉得浑身上下是哆嗦,呵呵。
也因为天气太冷,没有人愿意待在Heuriger的外面多看一眼Tulln的夜景。大家裹紧衣服,匆匆往朋友爸爸的车子走去。
连在奥地利土生土长的朋友也说,“oh, it's cold~”。对啊,我们走在那冷冷的小路上,迫不急待要在那昏黄的路灯下上车子。
呵呵,一进车子,觉得舒服多了。
这时才看到车子驾驶盘前的那个显示器,亮着外面的温度---0°C!
回程的途中,我不停望着车窗外,让思绪游荡在这样冰冻的晚上,这样小小的恬静小镇,一边感觉着自己的手指逐渐回温。摸摸鼻子,还是冻冻的。呵。
心里想,我刚才走在零度C的路上噢!
Venus
注: 图为夜晚的Tulln Rathauplatz。 |
|
|
|
|
|
|
|
![](static/image/common/ico_lz.png)
楼主 |
发表于 2-6-2007 11:0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发表于 3-6-2007 12:0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蛮喜欢楼主写游记的方式, 不懂楼主是不是在那边生活了一段时间, 文字的叙述方式也多了一分悠闲, 写意. 每一个小细节都娓娓的道来, 让大家不但看到了楼主看到的, 也吸收了很多的知识.
希望能看到更多更好的文字分享! |
|
|
|
|
|
|
|
发表于 3-6-2007 08:3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venus_netstorey 于 2-6-2007 11:07 PM 发表
去了奥地利之后,我才知道自己根本不知道什么是面包。
以前,对我来说,面包就是那种一 ...
我绝对赞同你的想法。当我在奥地利时,也被琳琅满目的面包种类搞得有点不知所措。我也像你一样随便乱吃一通。但,我回来后,还很想念那里的硬面包。 其实并不硬,只是表皮很脆,内部可是松软的,很有口感。
很喜欢你描述的方式,很深入和仔细。 加油,很期待! |
|
|
|
|
|
|
|
![](static/image/common/ico_lz.png)
楼主 |
发表于 3-6-2007 09:3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caoyun 于 3-6-2007 12:08 AM 发表
蛮喜欢楼主写游记的方式, 不懂楼主是不是在那边生活了一段时间, 文字的叙述方式也多了一分悠闲, 写意. 每一个小细节都娓娓的道来, 让大家不但看到了楼主看到的, 也吸收了很多的知识.
希望能看到更多更好的文 ...
谢谢鼓励。由于去公干不是去旅行,所以我就不写那种Day 1 Day 2的游记,因为觉得这样写会很流水帐(也不是每个人对我的工作日记有兴趣吧,呵),所以就选择了别的方式来记录。![](static/image/smiley/default/smile.gif) |
|
|
|
|
|
|
|
![](static/image/common/ico_lz.png)
楼主 |
发表于 3-6-2007 09:3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马丘比丘 于 3-6-2007 08:30 PM 发表
我绝对赞同你的想法。当我在奥地利时,也被琳琅满目的面包种类搞得有点不知所措。我也像你一样随便乱吃一通。但,我回来后,还很想念那里的硬面包。 其实并不硬,只是表皮很脆,内部可是松软的,很有口感 ...
呵呵,“随便乱吃一通", ,咱们是同类,哈哈。不过去到新地方就什么都要尝试,这是我的观念,呵,有时候会出糗也没办法的了,呵~ |
|
|
|
|
|
|
|
![](static/image/common/ico_lz.png)
楼主 |
发表于 3-6-2007 09:4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走~上班去!
Tulln的公共交通工具不多。除了连接维也纳的火车之外,一般人都很少在Tulln乘搭公交。别说德士,就是巴士也很少会看到。我在Tulln那么长的时间,只见过一次巴士。而巴士站更是少之又少(我根本没看到过,哈哈)。
一般人不是自己有车,就是骑脚踏车(脚踏车在那里相当普遍)。像我们这种过客,最方便的自然是两双脚了,哈哈。
Tulln的公交系统不方便,大概也是因为这个地方实在是太小了。也因为如此,就算公交不发达,你仍然能用你的双脚去到大部分的地方,呵呵。
公干的那段时间,有一半的日子是乘搭同事的车子上班,另外一半的日子因为同事不方便,所以我们自己走路去。从我们酒店出发,以我这种乌龟速度,要走25分钟吧,呵呵。首先会慢慢离开市区,经过一些街道,一些店铺,再经过一些住宅区,再走不久,就会到公司了,哈哈。
在新马,走路去上班是不可想像的事情,除非你的家离公司真的很近很近。要不然绝对不会有人走半个小时的路去上班的,因为你还没有到公司前,就会变成一个“汗宝宝”了,哈哈。可是在欧洲却不会发生这样的事情,至少在冬天不会这样,呵。
一大早走路去上班还可以让你精神抖擞得很呢,呵呵。平时在新加坡上班,不是坐巴士就是地铁,如果情况允许,大家都会趁机闭目养神,往往都是到了公司还睡眼半惺忪的。可是,在欧洲走路去上班,那室外的低温首先就把你狠狠地叫醒了,再加上肢体的运动,去到公司,整个人是精神百倍啊,呵。
虽然因为平时缺少这样的锻炼,突然之间每天要走路去上班双脚会有点累,哈哈,但我到现在还是很想念,那种一大早在冷冷的空气中走路上班的滋味啊~ 确实是很好的体验来的,我因为这样,更接近生活,看到更多新的东西!
Venus
注: 图为走路上班会看到的景色之一。 |
|
|
|
|
|
|
|
![](static/image/common/ico_lz.png)
楼主 |
发表于 5-6-2007 05:1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亲切热情的欧洲同事
我在欧洲,认识到了很多新同事,很多热情、友好又亲切的同事。
以前我会觉得可能欧洲人大部分都是很热情的,所以没什么大不了嘛。但其实不是,去了欧洲之后才发觉,其实他们也不是所有的人都那么友善的。所以我应该很庆幸,自己遇到一班好人。
上班的第一天,就被COO带去见各个部门的同事,大略了解了欧洲分公司的成员和运作方式。他们工作的地方看起来也跟我们亚洲的公司没什么差别。经过了一番的寒暄之后,我们就开始接触真正要跟我们共事的同事。
跟我们一起工作的主要有两个女生,一个是30多岁的后博士,另外一位是跟我年纪相仿的Dip. Ing.。后博士(称她为M)为人很亲切,英文讲得流利到不行,是一个曾经遨游许多国家,特别喜欢户外运动,却为人低调,非常友善并且彬彬有礼的人。从她身上我学到很多东西,比如面对问题时候的沉着,和解决问题的理智。
而另外一位跟我年纪相仿的Dip. Ing.(称她为G),是一个乐天、爱好生命并且认真生活的人。一开始大家相处比较拘谨,但随着她看到我们脸上绽放着那么多笑容之后,她很快就能跟我打成一片。并在认识后的几天,变成了相当要好的朋友。我后来在奥地利的许多经验,都是在她的陪伴和向导之下经历的。她是我游维也纳的导游,呵呵。并因为她,我认识到了她的两个同样对生命抱着强大热忱的朋友,他们跟一般的奥地利人不同,我以后要再仔细说到他们。
除了跟我们密切合作的这两位outstanding的女生之外,我在奥地利也受到不少同僚的热切招待,包括吃了几次重量级晚餐,还有特别窝心的下班后的酒吧闲聊。
去奥地利之前,我一直以为我的许多活动都会与跟我同行的上司一起进行,比如说吃饭啊,观光啊之类。可是到了那里之后,因为认识到了这么多那么棒的朋友,我基本上都是自己跟这些朋友们到处走的。而且因为跟道地的奥地利人一起玩乐,反而能让我从更根本的层面认识到了更多的奥地利。
这些,都是非常意想不到的收获!
Venus
注:图为在维也纳Rathauspark雨后拍到的花朵。 |
|
|
|
|
|
|
|
![](static/image/common/ico_lz.png)
楼主 |
发表于 6-6-2007 10:1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啊?四世纪的罗马塔楼哦?
![](http://bp2.blogger.com/_N8AyZhtKvQU/RiHJ7vOpQmI/AAAAAAAAAKs/X-wB_0LN9vM/s320/roemerturm_tulln1.jpg)
如果你去wiki,查Tulln,你会看到这样的句子:
Tulln is one of the oldest towns in Austria. Although it was settled in pre-Roman times (the name Tulln is presumably a Celtic word), it gained importance as the Roman fort of Comagena (Comagenis). In the final years of Roman rule, Saint Severius of Noricum is said to have visited the city, saving it from the Barbarians.
还有:
Other important sights include a convent (Minoritenkloster), several churches, and a 4th century Roman tower.
所以wiki的意思是,Tulln在很久很久以前,就曾经是罗马帝国的某个据点,而这个据点上面有一个堡垒,叫做Comagenis。接着又说,现今Tulln的sightseeing之一是一个4世纪的罗马塔楼。
这些东西其实我在去奥地利之前都不知道,我是回来之后,查了一下网络,才知道的呢。
为什么这些塔楼会引起我那么大的兴趣呢?
原因就是。。。
![](http://bp1.blogger.com/_N8AyZhtKvQU/RiHKKfOpQnI/AAAAAAAAAK0/3vXId316GEU/s320/roemerturm_tulln2.jpg)
我发现,我们住的酒店,就在这个塔的对面!(左图:青色建筑物是我的酒店Nibelungenhof,照片的尽头就是那4世纪的罗马建筑物!)
其实我在第一天就发现了,对面的这个奇怪的建筑物看起来真够古老的。而且前面还竖起一个小小的牌子,我心想,应该是什么重要的建筑物吧。第一天奥地利人带我们到酒店的时候看到这个塔,并没有特别介绍过,仿佛这只是some building。
虽然没有奥地利人的特别介绍,但这塔楼本身特有的外型,和看上去无法掩饰的岁月留下的斑驳,都深深地吸引着我。我在那里居住的日子,每天都会看到它。心里常常会好奇,这个看起来空无一人的建筑物,到底是什么来的呢?
其实我翻开在Tulln拿到的地图,会看到这个塔的名字叫做Salzturm,顾名思义应该是跟盐有关系吧。回来后知道了它是4世纪的建筑物后,已经让我相当震惊。4世纪啊,多久以前啊?我们现在是21世纪啊。。。哇。。。真的是4世纪吗??
过后我再深入调查一下,发现它不单是4世纪的建筑物而已,而且。。。而且它原来就是那个罗马堡垒Comagenis的一个side tower。只是现在那个堡垒没了,剩下这个塔!
根据http://www.tiscover.at/at/guide/53979at,en,SCH1/objectId,SIG204461at,curr,EUR,parentId,RGN111428at,season,at2,selectedEntry,sights/intern.html的说法:
The "Roman Tower" (formerly also called "Salt Tower") is the horse-shoe-shaped protruding side tower of Tulln´s Roman fort "Comagenis".
It thus belongs to a later stone-building expansion stage of the fort. In the Middle Ages, the Tower served for securing the landing place on the Danube. Later, it was used as armory and salt storage for the city. Today it is club house for the fraternity "Comagena". During the renovation of the Tower in 1984 was discovered, that the Roman walls are still remaining in its original stage up to the adjoining roof. Thus, the Roman Tower counts among the few completely preserved antique buildings north of the alps and is one of the oldest buildings in Austria.
不得了!看了这样的一段文字让我陷入很深的迷思之中。4世纪,罗马堡垒的塔楼,河岸的据点,后来用作军火库(!)和盐库,阿尔卑斯山以北保存得最好的古建筑物之一,奥地利最古老的建筑物之一。。。
啊?而我每天早上出门上班,都会看到它? 我照的那些相片里面,是这样一个建筑物?!?!
不是盖的,早上真的能看到它!
我不知道为什么我会有那么大的感触。我不知道。我只知道自己是一个爱好历史的人。我还记得,小时候去马六甲,我碰到那斑驳的教堂、红屋、A famosa,就已经会幻想几个世纪以前这里曾经走动过怎样的人,发现过怎样的事。而现在这个不是几世纪以前,是10几世纪以前。。。我已经完全无法想象,罗马帝国的人吗?是不是亚历山大大帝那个罗马帝国的人!?!?
Alexander the Great,the king of Macedon。。。小时候读过的历史故事书突然显现在脑海中。。。我要想象的东西和人,是不是像是出现在电影里King Arthur,或者最近那部说Spartan的300里的那种????
Okay...
历史的真实冲击一直在拍打着我的脑海。我幻想着,在历史的洪流之中,曾经车水马龙的罗马堡垒之前,伫立着一个21世纪的现代人,震撼于人类文明与历史的渊源流长中。。。
Römerturm,我会记得你。
Venus |
|
|
|
|
|
|
|
![](static/image/common/ico_lz.png)
楼主 |
发表于 8-6-2007 10:4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天然的冷气~呵~
在奥地利的那段日子,正值冬末,大部分的时候,天气还是相当冷的,出门还需要穿上大衣。
而在室内,当然是需要暖气了。不用说,我这个典型的马来西亚人,以前是没看过暖气的。但暖气也没什么特别,看了之后也没有什么惊艳的感觉,不就是一个有knob的热炉罗。
你可以根据你的需要,调那个暖气的大小。而在我们所居住的酒店里,每个房间里,除了暖气,就没有了。也就是说,这里的酒店是没有冷气的。
据我一个同事说,夏天来到奥地利没有冷气的酒店房间里,简直就是很热啦!但我很庆幸,我不但不觉得热,还能用天然的冷气,呵~
这天然的冷气自然是来自室外。让室外的冻空气进到室内,再经过室内暖气的“加工”,室外的冻空气马上俨然我们亚洲室内的冷气了!那要怎么让室外的空气进来室内呢?欧洲人发明了一种很特别的窗。每个房间里都有自己的窗,你窗户要开多大是任君喜好,开得越大自然就越冷啦。
而我为什么说这种窗口特别呢?因为它有两个开关方向的。你能像开一般窗户一样横着打开,也能扭转一下窗户的把手,然后纵开。横开能开很大,不但能让很多的空气进来,而且也可能让别的人爬进来。但纵开却不同,纵开的极限很小,你不能开很大,却足够让外面的冻空气进来。
左图:窗户把手向下则窗口紧密;
中图:窗户把手向右则可横开窗户;
右图:窗户把手向上则可纵开窗户
我在亚洲自然是没看过这样的窗口。但习惯了之后就觉得这样的发明真是好。
我每天在酒店里,都是纵开着窗口,再把暖气扭到适中,就能一觉好睡到天明,而且,我还要盖上那厚厚暖暖的被子,才能睡着,不然还很冷咧!这跟普通的冷气真的没差别。可是如果你不开窗,又没有流通的空气,房间会闷闷的。
这窗纵开不用很大,就已经能制造出冷气的效果来!神奇吧,外面的空气果然是够冷的了。而我每天冲凉,虽然已经特地把窗口紧紧关上,仍然会在花洒头下直哆嗦,呵呵呵~ 冬天洗澡真的不是很好玩!:P
这种经验虽然对别人而言没什么大不了,但对于我来说,却相当特别。=)
Venus |
|
|
|
|
|
|
|
发表于 8-6-2007 02:0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一直都很想到奥地利去,很想很想可以放下脚步到那边生活一段日子,远离这个肮脏的城市,尽情地呼吸从雪山飘来的新鲜空气,在奥地利还可以想像和体验一下音乐家们从前的生活,让自己过过艺术家的生活方式,我一直认为,只有这么地界人和的地方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音乐家和钢琴家,陈萨曾经说过,听到从古老教堂传来的钟声才能真正让音乐家有所体会和领悟,以让自己的音乐才能有所提升,我很认同,看到你的照片果然如此,让我心旷神怡。美中不足的是不能在雪山脚下留宿,这是我一直梦寐以求的。 |
|
|
|
|
|
|
|
![](static/image/common/ico_lz.png)
楼主 |
发表于 9-6-2007 12:2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Please keep RIGHT
相信很多人都知道,在欧洲,除了英国外,车子都是走“右上左下”的。这跟我们所出生长大的英国前殖民地的交通制度完全相反。
我在去奥地利之前早就知道这样的事情。因为不需要开车,所以也从来没把这样的东西放在心上。只是生活中还是有一些细小的事情需要多留意,比如说过马路我总是看了左边又看右边又看左边,看了很多遍之后才过的,哈哈,那样就不怕看错边啦。再来就是搭电梯的时候,要自动一点靠右边,不是靠左边。
这个左右的问题一直没困扰着我。直到有一天,那是快要回来新加坡的前几天。我们跟同事要去吃好料,大伙就往车子走去。我被安排到跟一个同事的车子,由于他还在跟别人说话,就说不如让我先上车吧。我大声说好啊,然后就要径自上车等候。
就当我正要开车门坐进去的时候,我的同事用很讶异的眼神高声说,“Oh oh, not that side”,然后随即不好意思地笑起来,“I know your driver seat is at the right side in singapore, haha”。我这下才发现到自己正要开司机位子的车门!天!我。。。我知道啦,他们是在左边驾驶的嘛,我怎么还会去左边要上车哦我啊!“Do you want to drive?”我的同事一边摇着他的车匙,一边忍俊不禁地佻侃我。
我真是百词莫辩,只怪自己怎么那么大意。我是知道他们是司机位是在左边的啦,哟!可是20多年的生活还是锻炼了我要从左边上车的“好习惯”!实在是一个极大的笑话。我之前都是坐后座,完全没问题,唯有要坐前座时会闹出那么好笑的笑话来。
后来我去开右边的车门,我的同事还蠢蠢欲动,要我不如来试看看驾。哎哟!我才不要咧,哈哈。。。
还记得有一个晚上跟一个奥地利教授吃饭,她大谈在英国旅游的趣事,她笑说,“It's very frustrating you know, when you want to change your gear, you touch your window or your door, and then it's like, ok, what is it now...” 哈哈。接着她还说,“But fortunately they didn't change the position of the brake and the accelerator, otherwise....hahahaha...we probably have to cross our legs to drive...”
然后是一阵哄然大笑。哈哈。我记得我笑了很久,哈哈哈哈。
右上左下,真的要习惯很久才好!哈哈!
Venus |
|
|
|
|
|
|
|
发表于 9-6-2007 05:3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上次去台湾也是这样...
要过马路时,大家把头一致转左,正奇怪为什么都看不到车时,同行的其中一个朋友才叫到:"你们看那边做么?车这边来啦!! " 哈哈 |
|
|
|
|
|
|
|
![](static/image/common/ico_lz.png)
楼主 |
发表于 10-6-2007 02:0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能吃的欧洲人
我在奥地利,每天早餐吃cheese、ham、面包。午餐呢,就是在公司附近一个比较廉价的餐室吃。而晚餐呢,一般都吃得非常非常丰富。
就说我吃的午餐吧,看起来不怎么夸张,但是吃起来呢,才知道这里面卖的食物每天都吃得我饱乎乎的。虽然每餐只花EUR2.8-EUR4不等(看选择的食物而定),但分量都很大。
他们午餐卖的食物可以蛮多样化的。有时候是什么牛腩,什么鱼排,意大利面,还有太多太多了,因为我对欧洲食物的了解实在太少,我没有办法把我吃过的东西一一报上名来。另外,奥地利食物里常常有一种弄成一团圆形的东西,叫做Knödel,有时候里面有肉的。不然就是马铃薯泥也有。总之,他们的食物,看起来还可以,吃起来却非常饱!
![](http://bp3.blogger.com/_N8AyZhtKvQU/RiIy7vOpQuI/AAAAAAAAALs/_6qT9Yf0SeI/s320/pizza+dinner_tulln.jpg)
而且欧洲人的食量大我是举手举脚赞同。他们如果吃起全餐,有什么前菜、主菜、甜品、葡萄酒,一整餐下来都把我这个亚洲人的胃撑得满满的。还记得有一次我们去吃高级的奥地利餐厅,真的吃了那样的全套,结果我多担心我走出餐厅时会把喝下去的25年rum连那些不知名的食物一起吐出来,哈哈哈。
来到欧洲,要照顾饮食的分量啊,可真不容易哦,哈哈。加上我又是一个喜欢探索新事物,而且不挑剔饮食的人,所以要节制更是难上加难啊(哈哈,努力为自己找借口中) 。
Venus
注:图为某一晚我打包回来自己吃的一个pizza,吃完这个pizza之后我又觉得自己随时会吐,哈哈。 |
|
|
|
|
|
|
|
![](static/image/common/ico_lz.png)
楼主 |
发表于 11-6-2007 04:5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刀叉文化!
吃西餐要用刀叉,这大概是大家都知道的事情。去了奥地利之后,发觉他们的食物不只是我们这里卖的那种“西餐”---lamb steak, chicken chop, fish fillet等。他们的食物种类真的太多了,有些有酱汁,有肉,有沙拉,有Knödel,有potato。。。太多了。而我发觉,不是所有的这些食物,都需要一把刀来切的。
可是呢,重点是,不管吃的是什么东西,他们都是要刀叉的!
话说故事是这样的。在我公干附近的那间餐室,是我们每天去吃午餐的地方。那地方比较像个食堂,你必须自己点你要的食物,然后拿自己的餐具,付钱了,再自己把食物捧到座位去。而所供应的餐具自然包括了刀叉,可是也有汤匙,还有杯子。
在最开始的几天,我看见有汤匙觉得非常亲切,就拿了刀叉和汤匙。然后发现我要吃的东西根本不需要用刀叉,于是我就径自用我的汤匙在吃。可是过了几天之后,我发现到了一个很奇怪的现象。这个现象足以让我在这里写一篇短文来描述,哈哈。
这个现象就是呢,我的欧洲同事们,他们不管吃什么东西,都用刀叉的。可是为什么要有汤匙供应呢?我又自己发现到,原来人们只有喝汤的时候才用汤匙,如果你选择的食物没有汤,就没有人会去拿汤匙的。了解到了这个“真谛”之后,我就觉得自己也应该要入乡随俗。于是我舍弃了汤匙,每天用刀叉吃东西。
可是我觉得用刀叉其实有时候不太方便,比如说如果你的食物有点酱汁,你要用一个瘦瘦的叉子把这样的食物送入口,其实真的不是很efficient,不是吗?
我们在新马,吃什么东西都用汤匙叉,当然有时候在中餐厅也用筷子吃饭。除了我们所谓的西餐之外,基本上我们都没用刀叉吃东西的。平时用汤匙叉,真正把食物送进嘴巴的是右手拿的汤匙,可是在欧洲,你要用左手拿的叉子把食物送进嘴里(断不会有人用刀来把食物放进嘴巴里!) 。
可能他们吃东西那么优雅都是那支叉子培养出来的吧,哈哈。
不过,有一个事情我还是觉得最难以接受。就是呢。。。我要用刀叉来吃饭!是饭噢!哎哟。有时候午餐是米饭加一点肉,他们的米饭比较不同,可能有一点牛油还是什么吧,味道有点不同的。他们也会吃的,而且跟平时一样,照样用刀叉来吃。啊?Okay,好吧,我也用罗。
现在回想自己在奥地利,用刀子把米饭推到叉子上,再把叉子上那寥寥无几的饭粒送进嘴巴时,就觉得有点啼笑皆非。明明有汤匙在那里可以用的,可是我还是要这样慢条斯理地用叉吃饭,呵呵。
最离谱的是,我们在Tulln的中餐厅吃自助晚餐,虽然一样有供应刀叉汤匙(却没有筷子!),他们也要用刀叉吃饭噢。
我还很记得,在抵奥的第三天,我到朋友家吃饭,我问她,“Do you only use the spoon for soup?” 由于我们已经认识了很久,她也很老实告诉我,“yes...everything else with the knife and fork...” 然后我大略跟她说了我所观察到的事情,她要笑不笑地说,“Yeah I know, hehe...the other night when we were in the chinese restaurant, you were using the spoon for the rice...and everything. I just didn't want to tell you...but never mind, haha...” 哇,听她那么一讲我差点晕过去。什么跟什么嘛,那天晚上我们去中餐厅,我们两个华人跟她一个奥地利人,而且吃的是中餐也,我为什么不能用汤匙吃饭?! ![](static/image/smiley/default/sad.gif)
哈哈。。。不过我知道她也不是故意的啦。每个地方啊,都有自己特有的风俗习惯。所以要会入乡随俗是很重要的。我在想,刚开始的一两天我那些跟我还不是很熟的欧洲同事看见我用汤匙吃午餐的时候,不知道会不会觉得我是怪物?哈哈。。。
还好我学得快(自我安慰中),后来的每一餐,我都不拿汤匙了。而且,我还真的用叉吃了好几次有米饭的午餐,哈哈,那种感觉在当时我一边吃一边心里会想笑,而现在呢,想起那情形一样会莞尔。
其实,也没什么啦,只是生活习惯的不同而已。要融入别人,就先要接受改变罗。呵呵。
Venus
注:图片取自http://www.rickmers.co.uk/rice.html 。 |
|
|
|
|
|
|
|
![](static/image/common/ico_lz.png)
楼主 |
发表于 12-6-2007 10:4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奥地利首都 --- 音乐之乡维也纳
![](http://bp0.blogger.com/_N8AyZhtKvQU/Rii7e7k_KYI/AAAAAAAAAQ0/dh_3SF0TV3k/s320/strauss_lanner_monument_vienna.jpg)
奥地利的首都,就是那鼎鼎大名的维也纳。我千里迢迢来到奥地利,自然是不能错过维也纳这个闻名遐迩的地方了。
很多人都看维也纳为音乐之乡,其实确是如此。在整个地球上,大概没有别的地方,比这个城市更充满着音符。从18世纪末叶开始,就出了许多名气至今仍然掷地有声的伟大音乐家。海顿、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施特劳斯等举世文明的大师,到许许多多大大小小不计其数的音乐家,都在维也纳留下深深的足迹。不单是他们在世的时候在维也纳创作了许多流芳百世的作品,就是在他们去世之后,他们的雕像、故居、博物馆,甚至是墓碑,都成为旅奥游人必游的地点。就算你不是特地造访,也会在现今维也纳的市区不其然看到这些音乐家的雕像。
整座城市,现在每天仍然呼吸着充满音乐的空气。你会看到到处都有theatre,更不要说那间雄伟的维也纳国家歌剧院(Opera)了。而且你只要随便走在维也纳老城中心,就会看到不计其数的人在宣传几乎每天都会上演的歌剧。
所以说,要以音乐来介绍维也纳这座城市,是一点也不为过的。
不过,如果单单以音乐来介绍维也纳,却太表面了。除了音乐,维也纳还有太多了。她就是一座丰富的城市,一座在21世纪中看起来仍很华丽的城市。
维也纳的市中心有世界上最著名的歌德式教堂之一,还有赫赫有名的环城大街(RingStrasse)上的无数设计与建筑的结晶。初到维也纳,我被这些一个接一个的奥地利建筑物震慑得很。皇宫、教堂、剧院、博物院、公园、市政府、大学、还有太多太多了。。。在维也纳市中心,好像周围每栋建筑物,不管它是不是有名的古迹,对我来说都很欧洲,很奥地利,很美。。。
因此,奥地利市区能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实在是实至名归的。
作为奥地利的政治、经济、文化与艺术中心,这座城市的重要性对于奥地利自然是不言而喻。而我能够那么幸运地,在一个土生土长的奥地利新朋友的陪同下,亲眼看到了她,看到了历史,看到了人类文明的结晶。
Venus
注:图一为维也纳Rathauspark内的音乐家Strauss & Lenner的青铜像。图二为Rathauspark后,Reichsratsstr. 街上的建筑物。
关于维也纳的网页:
http://www.wien.info/
http://www.wien.gv.at/english/
http://www.wientour.at/ |
|
|
|
|
|
|
| |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